春節的傳統文化內涵范文

時間:2024-03-18 18:01: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春節的傳統文化內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春節的傳統文化內涵

篇1

[關鍵詞]春節 傳統文化 繼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K8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2-0092-01

一、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人們對春節的認知不深刻

在調查中發現,大眾普遍表示對春節及其習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具體深入的內涵都不怎么清楚。同時,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洋節的流行使得春節傳統文化發展和傳承遇到了瓶頸。因而,提高大家過春節的積極性,或者說使春節變得有意義、有意思是關鍵的一步。

(二)春節習俗的繼承有待改善

在回收的387份有效問卷中,有300人以上至今仍然保留著大掃除、祭祀祖先等傳統習俗,然而,諸如貼春聯、守歲等傳統習俗的保留程度較低,同時,對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央視春晚的關注度也不容樂觀。

伴隨著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以春節為代表的傳統的節日文化也一直處于變遷之中。隨著經濟的發展、網絡的沖擊,電話拜年、短信拜年以及電子郵件拜年逐漸被人們接受。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地春節民俗中的宗教迷信成分不斷減少,出于安全考慮,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鳴放鞭炮也日益受到限制或者被取締[1],春節傳統習俗中傳統文化韻味越來越淡了。

(三)春節傳統習俗的重要性分析

解析本次調研數據得出,雖然現在春節傳統習俗有所削弱,但是在潛意識中,多數人認為春節傳統習俗的繼承和發展是必要的。大家都表示,春節的傳統習俗是我們的財富,是不可替代的。然而,春節傳統習俗的變遷無疑在很大程度上也考量著人們對春節傳統文化的一個堅持。此外,也有人擔心,隨著社會的發展,東西方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文化的入侵會不斷動搖著春節的地位。然而,在本次調研中發現,中國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以絕對的優勢戰勝了西方節日。

二、分析建議

(一)搭建文化橋梁,發揚春節文化

春節傳統節日的存在是繼承和發展春節傳統習俗的載體,但要想使春節煥發勃勃生機,還需要文化學者、文化部門以及我們自己的不懈努力,研究和探討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搭建一座有機延續的文化橋梁,在保留傳統文化要素的同時,為傳統節日注入新鮮血液,使之充分適應于時代,贏得時代的青睞。同時,也借助各種方式來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到傳承傳統文化的進程中來。

(二)調整相關政策,保護傳統民俗

燃放煙花爆竹在春節習俗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應該重新認識煙花爆竹的文化功能。為了安全起見,城市中禁放煙花爆竹的政策已越來越緊。在這一現實狀況下,有關部門應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在保證安全的同時,設置部分的煙花爆竹燃放點,讓普通大眾到指定的地點燃放煙花爆竹,體驗春節氛圍。這不僅保證了大眾的安全,也使得春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新的傳承。

此外,也可組織學術界加強對于全國各族人民春節民俗的全面調查,總結春節民俗在民族認同、價值觀培養和美學方面的意義。[2]

(三)開展文化教育,推動文化發展

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應該對在校學生廣泛地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比如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的選修課程;舉辦有關春節等傳統文化的講座等活動。通過各種形式,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內化成每位大學生的基本素養,從而使他們真正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精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同時,在現代化通訊工具不斷發展的今天,也可通過各種媒體,來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弘揚。用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將中國傳統文化深入人們心中。

三、結束語

春節傳統節日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標識,是大家共有的精神家園。總結本次調研,普通大眾對春節傳統習俗的繼承情況較好,但是人們對于春節傳統習俗的認識不夠深刻。大眾應自主加強對春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同時,相關部門也應該適時地對大眾進行春節傳統習俗等方面知識的普及,促進春節傳統習俗的推廣和春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的努力。因為這是集體的精神財富,只有每一個人都意識到春節傳統習俗的重要性,開始承擔起中華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的重任,中華文化才能在新時代勃發生機。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春節 傳統文化重塑 年味 產品設計

檢 索:.cn

Abstract :Based on the weakening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and the existence significance has been analyzed. The Spring Festival product which act as the important carrier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product innovation design starting point have been proposed, aiming at reshaping th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The Spring Festival, Traditional Culture Reshaping, Spring Festival “Flavor”, Products Design

Internet :.cn

在我們民族的記憶中,春節是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它包含了天文歷法、民間信仰、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種種文化現象。春節作為一種隆重舉行的標志性民族文化,使中華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而存在,受到關注和認識。在世界文化一體化的當下,我們的傳統文化的傳承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式。面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流失和被破壞,提出基于春節傳統文化重塑的產品創新設計的研究。

一、春節的發展與變化及“年味”變淡的原因探究

(一)物質生活的變化。隨著現代生活物質水平的提高,春節不像過去那樣與平時生活有很大反差。過去為春節要做很多物質準備,同時有大量的物質享受過程。現在的春節商業這些物品都已市場化,過程簡化了,趣味性與情感交流的機會也減少了。

(二)精神方面的變化。春節作為全民族的時間記憶,過去有許多儀式性的活動,節日內容充實。在當代春節,傳統的信仰不復存在,祭神祭祖儀式被取消或簡化,節日的信仰內涵懸置,符號空間的布置商品化、模式化,這樣就大大減少了春節民俗的精神內核。

(三)西方文化的入侵。人們在獵奇求新的心態驅使下,外來節日和舶來品在中華大地上大放異彩,中華民族悠久的、優秀的節日文化傳統卻日漸消瘦。

(四)信息手段的變化,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完成儀式性的社會行為被高度簡化。當代社會的信息交流方式越來越快捷,也越來越虛擬化,面對面的雙向交流大大減少。

(五)家庭結構的變化。當前社會中國四世同堂式的家庭“金字塔”迅速演變成“倒金字塔”的家庭結構,“421家庭”將成中國社會新的家庭主流。從傳統農業社會多子多孫幾世同堂的大家庭“孝順”文化,到當今城市社會獨生子女為核心家庭的“自我”文化,造成中國延續數千年的親族網絡及其社會倫理觀念的變化。

(六)節能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前每逢過春節,燃放煙花爆竹是不可缺少的一個固有的習俗。春節燃放爆竹,有最原始的祛除怪獸到演變到喜慶和吉利的象征。當空氣污染、浪費錢財、安全隱患等問題弊病逐漸顯露出來時,春節鞭炮聲一度淡去,節日氛圍驟然減少。

二、春節產品現狀

春節這一特殊的時段,人們以一系列特有的行為活動來慶祝。這些行為活動需要品種繁多的產品作為物質基礎,如人們走親訪友所需的表達祝福的禮品,還有一些討彩頭代表吉祥如意的生活用品等等。春節產品作為祝福和喜氣的代表,千百年來演繹著我們特有的傳統文化。

就現有的春節產品分析,得出現有的春節產品文化性極為欠缺,導致春節傳統文化缺乏傳承,從而逐漸流失,導致缺乏年味。

(一)傳統春節產品:燈籠,紅包,窗花,對聯,中國結,鞭炮等。這些產品是古老的春節習俗傳承下來的產物,不僅直觀的渲染出節日的氛圍,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些產品難以適應現代環境而傳承下去。

(二)春節傳統工藝裝飾品:書法,字畫,刺繡,木雕,竹雕,炭雕等。中國傳統工藝品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充分體現了人類的創造性和藝術性。工藝品來源于生活,卻又創造了高于生活的價值,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和美學價值,往往實用性較為欠缺。

(三)傳統元素再設計的產品(圖1)。現在春節產品中不乏一些生搬硬套,形式與功能未能達到和諧統一的設計。太極造型茶壺與u盤,只是很表面的提取其造型而得出,而未領悟其蘊含的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學內涵。麻將造型u盤也只是具其形而未得其神。臉譜折扇和青花u盤單純的將傳統紋樣貼附到產品表面,但并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傳統和現代產品的碰撞應抓住合理的觸碰點,窗花掛鐘則體現了這種融合。

(四)春節產品的過度包裝,華而不實。春節的煙酒食品食品等往往被作為走門串戶的首選禮品,然而生產商家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和消費者往往認為包裝越精美產品質量和檔次就越高的綜合因素,導致產品的包裝脫離產品本身的限制,過分浮夸,造成資源浪費的問題和價值觀的誤區。

三、研究目的:重塑春節文化的價值意義

春節是對民族記憶的強化與普及。中華民特有的農耕文明使人們在無意識中將春節作為作物周期的時間元點。經過年復一年的實踐強化,春節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凝聚點,是民族的共同記憶。人們慶祝春節,不僅是合家團聚慶祝收成,更是一種民族歸屬感的尋找,對民族記憶的強化。

春節是感恩節:感謝自然,感謝祖先。春節是中國古代天文、氣候、農事以及民間信仰結合的產物,人們在歲末年初把一年的收獲用于祭祀,是對大自然和祖先的一次集中答謝。春節期間,人們祭祀的對象是農耕社會百態的濃縮。祭奠祖先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核心――“人倫文化”,既充滿了對祖先功德的感激,又表達了讓祖先“庇佑子孫”的美好愿望。

春節是傳統美德教化和規范的大課堂。春節的內容可分為有形和無形兩個方面:有形的是指張貼的各種對聯、年畫,造勢的鞭炮、鑼鼓等,無形的是指拜年、走親訪友等。兩種形式的實質都是在張揚民族的自豪、自尊、自愛、勤勞、忠孝等品質。春節的內容對促進人也人之間的溝通和社會家庭責任感的建立都有積極的意義。

春節是交流訊息、謀劃未來的平臺。春節期間,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們歡聚一起,在節慶中進行著大交流。特別是好友和至親之間,商討解決困難和苦惱,一同謀劃未來。

春節是民間藝術的大展演和中國人的狂歡節。每年歲末年初,各地豐富多彩的戲劇、雜技、花會等活動為這種激情張揚提供了釋放載體。春節給各種民間藝術提供了集中展演的機會,為豐富和發展傳統文化提供良好的平臺。

四、基于春節文化重塑的產品設計要點

(一)為不同人群而設計

人性化設計就是以“人”的感受需求為本質的設計。不同的人,由于年齡、性別、生活經歷和文化水平等等的不同,對于事物的感受體驗也是不盡相同的。在春節產品的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的因素,針對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設計產品就顯得尤為重要。

1.兒童

兒童時期的學習能力極強,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兒童春節禮品的設計應該注重形色質和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為兒童了解春節文化提供更多形式多樣的途徑。三字經魔方(圖2)將活體印刷、三字經和魔方結合在一起,寓學于樂,滿足兒童的特殊需求。

2.年輕人

年輕人追求時尚,崇尚個性魅力,對于產品的個性化需求較強。春節產品的創新設計應該符合時代的需求,具有個性特色。名為《天天向上》(圖2)的倒酒器的設計充分的滿足了年輕人對于傳統節日創意產品的多元化需要。把喝酒定義為交流分享,就產生了有一個倒酒器能夠同時倒兩杯甚至更多杯的想法,又以學生時代第8套廣播體操動作為設計原型,最后演變成了這樣的系列設計。

3.老年人

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和人口逐漸老年化,老年人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春節又是一個發病率高的時節,春節產品的設計必然會朝著健康這個主題發展。福氣東來(圖2)為一款注重老年人健康的加濕器設計,萬福紋造型和加濕器產生濕氣的功能結合營造出福氣滿堂的氛圍,符合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二)滿足深層次的精神需求的產品設計

產品之于消費者,最能觸動人心的,莫過于給產品賦予靈魂的文化底蘊了。好的產品通過富有隱喻色彩和審美情調的設計,讓使用者心領神會而倍感親切。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可以運用的設計元素無以計數。春節產品的創新設計應該更多的注重產品的文化屬性設計,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更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蓮年有余(圖3)取自年年有魚的吉祥寓意,表達了對生活的美好愿望,營造了豐足的生活意境。

(三)春節時段特殊需求:由春節行為引發的產品設計

春節是一種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代代相傳,使生活具有了連續性、秩序和意義,同時也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創造性想象的沉淀。春節有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作為慶祝方式,傳統習俗作為文化的載體,充分的演繹著中國年。春節傳統文化的重塑就是春節行為的保留,由此可以引發一系列的春節產品的設計。拼圖紅包(圖4)為一個春節特有產品的改良設計,將紅包賦予拼圖的娛樂功能,更好的留存下來過年大人給孩子壓歲錢寄與期望和愛的這個傳統。

(四)可持續性設計

近年來,產品設計正面臨很多問題,尤其是經濟的無序發展,刺激過度消費,帶來極大的浪費。在春節產品的創新研究中求,不僅要針對消費者的需求,設計出具有實用的產品;而且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利用設計來引導消費者,設計出綠色環保、低碳節能的產品。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每逢節日喜事往往喝酒慶祝,春節尤盛。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每到春節我們都會遇到酒產品包裝浪費的問題,KEEPLT(圖5)一款為酒產品設計的手提方式的包裝應運而生,達到了可持續的目的。

結語

面對現代社會傳統文化的缺失,設計師有責任運用設計將傳統植根于人們的生活中,從而提高人們的民族文化自信。

項目來源: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 項目編號:104880156

項目來源:武漢科技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 項目編號:112RA183

參考文獻

1 陳建憲.春節:中華民族的時問元點與空問元點[J]. 民俗研究,2010,(2):141-150

2 宋康慧.中國春節禮品現狀――基于中國春節禮品市場調查問卷的分析報告[J].商情,2012 (43):147-148

3 鄭一民,武曄卿. 春節[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篇3

在全球化價值趨同的背景下,傳統節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堡壘。維護傳統節日并不是以一種簡單的排他主義拒“洋節”于國門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業化炒作,把傳統節日變成掏掉民族文化內核的“空殼”,我們的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不僅僅是是否要“保衛”,而是中國傳統節日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開掘出傳統文化內涵。

盡管近年來兩會上很多政協委員分別在人大會和政協會上建議增設中秋、清明等傳統節日為法定假日,但中國傳統節日遭受冷落,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地把這些傳統節日規定為法定假日就能解決問題的。其實中國人的法定節日、傳統節日種類繁多,總體上并不缺節,真正缺少的是先進合理的過節方式。

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如元宵節、寒食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還有中國“情人節”――七夕節等,如果都能活躍起來,每節一個主題,進入國人生活,得到大多數國人的認可,定能形成一撥接一撥的“節日消費”,對有效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將會起到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當然,對節日的開發不是單純的商業上的行為,在文化上有著更深層的含義。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讀者趙先生在今年發拜年短信的熱潮中發現一個新的現象,許多人都在短信的最后注明“這條短信是我原創”,他一上午收到的12條拜年短信中有4條這樣的內容。趙先生認為,這說明人們在拜年短信中開始注重原創精神,而不是像往常那樣一味地轉發。現在,民俗文化趨淡,有識之士呼喚“保衛春節”之聲愈濃。可問題是,“保衛”并不是一味強調傳統、簡單恢復傳統。最積極的保衛措施,應該是不斷賦予春節文化新內涵,讓傳承與發展并舉。正如短信拜年,就是“拜年”的傳統與“短信”這種新文化形式的結合,事實證明,這種結合很有生命力。當然,它也是需要繼續發展的。更多的人追求“我原創”,正是在“拜年短信”出現問題時不自覺的“保衛”行為。大而言之,也是對春節文化不自覺的“保衛”。這分明表示,對“保衛春節”的心理認同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如何切合公眾心理,將他們的自發行為引申為自覺行動,讓“拜年短信”得以繼續健康發展,無疑也對回答如何“保衛春節”的大命題有所啟發。

篇4

關鍵詞:傳統節日;符號學;繼承;創新

1 符號與傳統節日符號

1.1 符號的定義

在人類文明的演變中,符號出現的歷史也十分久遠。但是符號的含義卻一直模糊不清,人們通常把符號簡單地理解為某些圖形。直到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把符號理解為二次元關系,他提出了符號的概論“詞語符號連結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1]是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組成的統一整體,人們才對“符號”的概念逐漸清晰。其中,“能指”代表符號的形式,也就是符號的形體;“所指”代表符號的內容,也就是符號像受眾所傳遞的思想感情,或曰“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符號”,一般指的是符號的“能指”,但實際上二者不可分割。例如交通信號燈,其中綠燈表示可以通行,那么此時“綠燈”為“能指”,“可以通行”為“所指”。而美國哲學家皮爾斯則在索緒爾的基礎上運用了邏輯學等其他原理,對符號做了更為深入的解釋。他認為符號是一種三次元關系,由媒介關聯物、對象關聯物、解釋關聯物三者構成。其中媒介關聯物相當于“能指”,解釋關聯物相當于“所指”,而對象關聯物指的是符號形式所“表征”的客觀事物 , 這點在索緒爾的理論中并未提及。皮爾斯的符號學理論更直接的解釋為:符號用一個事物表征另一個事物,來傳遞一定的意義。例如,奧運會的五環旗本身是符號,五環圖案是媒介關聯物,五環代表奧運會這一組織是對象關聯物,而五環所代表的五大洲團結在一起則是解釋關聯物。

1.2 中國傳統節日符號

根據皮爾斯的符號學原理,符號由媒介、對象和解釋三要素構成,而在中國傳統節日符號化設計的過程中,當人們接收到某種民俗文化信息,經過視覺、聽覺等一系列感官處理后形成一個具象的形態。例如提到春節,人們會聯想放鞭炮這一現象,放鞭炮從原來“驅邪納祥”的意義轉化為在春節期間代表“興旺昌盛”的節日符號。我們可以歸納總結出本文中所界定的中國傳統節日符號就是一種傳統民俗藝術符號的體現,用一種事物代表節日,并在對應的節日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如龍舟代表端午、月圓代表中秋等,但傳統文化符號所蘊含的并不只是表象的描述,而是具有一定的傳統節日文化寓意。

2 中國傳統節日符號化再設計的繼承

2.1 “形”的衍生

“形”通常指的是符號的結構和外形。將中國傳統節日的視覺符號運用到現代設計當中,并不是對其“形”的簡單再現、照搬照抄,而是在深入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后,將從傳統節日中提取的符號元素進行新的設計組合,并在造型中注重實用性、概括性、完美性等特點的結合,同時考慮傳統符號在造型和結構方面的多種可能性,融會貫通,將節日符號恰如其分的表現出來。并結合現代的設計手法,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符號化的再設計,得到一個令人耳目一新但又不失內涵的傳統節日視覺符號。這樣設計出來的作品,一方面能夠保留傳統節日文化的文化內涵和造型特征,另一方面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能夠表達出作品的原創性和設計理念。

靳埭強先生為中國銀行設計的標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設計理念是將中國資本,銀行服務和現代國際化融為一體,在造型上把中國古代圓形方孔錢的造型和中國的“中”字相互融合。古代圓形方孔錢為造型主題,將中間的方孔改為長方形構成電腦屏幕,紅繩串聯的意象化為中字的軸線,變現企業國際化的聯系。這是一現代視覺語言傳承創新的一個經典案例。[2]整個標志通過對“形”的融合、演變,給人一種對稱、均衡、富有節奏韻律的感覺。完美地將傳統文化內涵和現代的設計手法相互融合,使之煥發新的活力。

2.2 “意”的傳承

從古至今,在傳統節日中人們反復的運用著相同的符號,不僅在于其外形富有的美感,更重要的是這些傳統節日符號所蘊含的內在含義。傳統節日的符號是經過長時間的歷史沉淀積久而成的,其反映了在特定的時間范疇中人們的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和傳統禮儀觀等。就傳統節日符號的內在功能而言,不論歷經多少時間,其自身所蘊含的祈求納福、吉祥瑞慶的核心價值是不變的,它作為載體承載中國幾千年文化內涵的目的是不變的。中國傳統節日的符號是這些內在含義的載體,是其外在的表現形式。這也使得中國傳統節日符號具有特別的魅力。因此,在對傳統節日符號再設計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形”上的改變,同時也要時刻牢記其背后深刻的內在含義,一定要深入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以及各個符號背后所蘊含的人們對節日不同的需求。

例如,春節符號,該圖形整體以中國結造型的“春”字為主體,同時將“福”字與之結合,中軸線上的大小不同的三個圓點,象征著在春節時處于同一直線的地球、太陽和月亮。整體又像一個倒福字,同時采用了中國紅的顏色,更加凸顯了春節的喜慶氣氛,富含深刻的文化內涵。同時此標志也在“意”上做了深刻的挖掘,“福”字象征祈福納祥、美好、吉祥之意,“春”字象征春節,有辭舊迎新之意,而整體的中國結造型則象征著連綿不斷,代表著吉慶、祥和。

因此,在“形”上富有時代感,在“意”上具有深厚的傳統節日文化底蘊的傳統節日符號,更具有傳承性,同時也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能夠傳達出豐富的傳統節日的文化精神,充分領會傳統節日的現代文化價值,對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3 中國傳統節日符號化再設計的創新

篇5

關鍵詞:傳統節日 文化價值 新媒體 傳承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1.新媒體下傳統節日文化的現狀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都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節日文化,它是人類精神的家園,思想的精華,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內涵,讓人們在其中感知和領悟優秀文化的傳承,尊重自然規律。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禮儀形式去追求美好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并不斷挖掘文化精髓,使傳統文化節日與現代社會文化相結合,既有歷史文化的民族底蘊又充滿著現代社會的時代氣息。“我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自然文化、社會歷史文化、個性生命文化三個方面,這是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三個重要屬性。”[1]中秋的團圓,重陽的登高,清明的祭祀,端午的龍舟競渡,除夕的守歲,正是這種自然與生命的統一形式源源不斷,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激發民眾對它關注與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與創新。

我國政府對傳統節日的保護給予高度重視:我國將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和春節一樣列為法定假日,從國家層面為傳統節日文化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加強了對節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避免一些傳統習俗、手工技藝因被邊緣化而失傳。并積極創設濃厚的節日氛圍,讓人們在不自覺的文化氛圍中受到傳統節日的浸染。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以及人們思維的變化,我國傳統節日的形式也在發生著轉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文化傳播的方式帶來了多樣性。在文化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受眾、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效果的革新,都打破了傳統的文化傳播格局,開啟了新型文化傳播環境。[2]

2.新媒體的價值

2.1互動性強

新媒體的傳播推動了傳統文化節日傳播的力度,在傳統節日的開展過程中,新媒體作為新的的推介手段,解決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距離上的困難,短信、微信的祝福、音頻聊天、視頻聊天等交互的設置,讓分隔在不同地域、相隔萬里的游子們,共聚一堂,互相祝福,共同分享節日的喜悅,拉近了親人間的距離,也緩解了無法和家人團聚帶來的孤獨寂寞感,并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和家庭的和睦、塑造了不同以往的過節內容和方式。

2.2參與性廣泛

新媒體能夠搭建不同文化碰撞與交融的平臺。每逢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大家通過媒體平臺,傳播節日的能量。各種媒體節目推出了一系列獨有的節日包裝欄目,將元宵、清明、端午、重陽、中秋等中國傳統節日元素有機結合,以點帶面,讓觀眾在溫情團聚的氛圍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千百年來的發展與變革,最終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所出現的堅守與再創造的深入思考,通過“新媒體連連看”等網絡互動,向全球觀眾展示中國傳統節日的源遠流長,并分享對傳統節日的共同記憶。

2.3情感性濃

中國傳統節日最大的賣點似乎仍是以吃為主,而缺少情感色彩。過去生活條件艱苦,大家都盼著過節能吃好的、穿好的。如今生活水平提高,通訊發達、交通快捷、物質享受豐富,節日的團圓、吃喝功能已經退化。相比之下,西方節日的情感色彩非常濃,如母親節、父親節的親情。特別是情人節,賦予了濃濃的浪漫情感,自然會受到年輕人的追捧。新媒體的介入,自媒體平臺的傳播,賦予了很多節日情感的氣息,如針對相關節日推送暖心文章、視頻,引起大眾共鳴,增加了受眾情感表達的路徑方式。此外,春節中,通過發送節日祝福短信、祝福圖片、祝福視頻等將許久不見的朋友們連接起來;分享春節典故、發生在春節期間的感人故事等,這些都能夠贏得無數人的關注,在春節節日中平添一份親情,一份感動,一份情感。

3.新媒體下傳統節日文化的挑戰

傳統節日在不斷注入新的元素的同時,也受到各種沖擊與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西方日的沖擊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和西方節日大量涌入,吸引著國人的目光,讓年輕一代不斷跟隨和熱衷于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而淡化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參與。西方節日多具眾人參與性、狂歡性、宣泄性、張揚性等,且多數宗教性比較強,經常會走進教堂,唱歌誦詩,盡情歡樂以慶賀耶穌的誕生。在新媒體的渲染下,年輕人熱衷于這種瘋狂宣泄,釋放壓力的活動,使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蝕,傳統節日的群體記憶變得模糊,從而漸漸對充滿中國式的團圓、親情、祭祖等形式的傳統節日失去興趣,減少關注,如大多數情侶熱衷于過情人節卻淡化了七夕節等。

3.2傳統節日過度商品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媒體和各大商家,推出各種各樣商品促銷活動,吸引人們的眼球。每逢過年過節,線上線下商家的過分渲染使傳統節日失去原有的本色,特殊的文化地位變為簡單的吃喝玩樂和商品的促銷。人們對購物的渴望,對紅包的青睞,對送禮的熱衷遠遠大于對節日本身內涵的渴望,節日文化氣息變得薄弱。當春節變得越來越網絡化的同時,民俗味和人情味變少了,虛擬化和商品化變多了。

4.新媒體下傳統節日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團圓和美好的象征,寄托了“貴和尚中”的美好愿望,傳遞著家庭的血脈親情,弘揚著世世代代的愛國情操,蘊涵著民族生活的風土人情。這些傳統節日不僅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觀更是符合世界各國民眾的價值取向,讓更多的傳統節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展現中國的“軟實力”,并將其融入西方的傳統節日中去,重拾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這是傳統節日保持獨特魅力,生生不息的路徑。

4.1繼承與創新

繼承是為了讓傳統節日扎根于中國人的基因和血脈中,寄托對生命的熱愛和追求。創新是為了深層次挖掘傳統節日內涵,讓其更好地發揮內在價值。打造節日文化品牌,利用新媒體讓傳統節日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使活動形式豐富而新穎,激發民眾的參與度,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感悟傳統節日帶來的魅力,讓不同節日充滿不同的價值與魅力,用現代元素把民俗禮儀的內涵、價值體現出來。新媒體利用其強大、快速、便捷、內容海量等特點宣傳傳統節日,與現代氣息交融,把趣味、知識、審美與思考融匯在一起,喚醒民眾對傳統節日的向往,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價值。

4.2微傳播

“微傳播”形式是利用新媒體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因素,它讓社會上每一個個體自由地發聲,不同于傳統媒體線性傳播,不同于網絡媒體網狀傳播,是一種裂變傳播。這種信息傳播形態帶來的影響,已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的傳播活動中迸發出無窮的生機。

4.3走出去

有華人的地方就應該有中國的傳統節日,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和國際地位的日益提升,西方人不斷感受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元素的魔力之處,并不斷地接受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中華傳統節日,早已走出國門,成為東南亞乃至世界的公共節日。美國有的州還直接把中國的春節定為節日。打造文化品牌,讓舞龍獅、彩燈謎語會、各種廟會、廣場慶典、端午賽龍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形式的節日活動在全世界范圍內舉辦,制作推廣觀賞性高、有文化內涵的節目在海外大力傳播,向全球展示中國傳統節日別樣魅力。

5.結束語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文化共享也是提升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保護和完善了節日的魅力,使傳統節日沒有了空間和距離感,讓傳統習俗民俗與現代高科技手段相交融,營造傳統節日文化傳承的閃光點,讓人們有了更多了解、傳承、參與、回味傳統節日帶來的心靈感染力和吸引力,讓那些已經駐扎在心底的根深蒂固的習俗和常識納入到我們生活之中,重拾記憶,適應時展,借助于新媒體把節日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發揚光大,讓古老的文明習俗重現活力。

參考文獻:

篇6

2021年春節時間是2021年2月12日。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2021年過年時間是2021年02月12日,星期五,辛丑年(牛年)正月初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關鍵詞: 高中生 傳統節日 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蘊含豐富的中華文化、智慧、道德,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平臺,是我們的“根”,重拾和復興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請善待傳統節日。

可最近研究小組進行的《我們的節日――高中生中國傳統節日認知調查》顯示92%的學生認為傳統節日的氣氛變淡了,曾幾何時,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也沒有往年熱鬧,春節、中秋、端午這些節日吃的越來越好,可讓我們感覺這些節日離我們越來越遠,傳統節日怎么了?

從客觀方面看,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主要以吃喝飲食為主題,伴隨著時展,生活條件改善,人們不再對月餅、粽子等有興趣;溫飽解決,昔日“穿新衣、戴新帽”的期盼降低。交通通訊技術日益發達,人際溝通方式多了,過節時“團圓”的渴望降低。節日娛樂活動更多了,人們對放風箏、看花燈等民俗活動興趣下降。現在中國高速發展,每一個人都處在忙碌之中,工作學習壓力大,在進行的調查中不能堅持傳統節日習俗的原因中沒有時間占51.3%。經濟全球化,世界青年的生活方式日益接近,趨同。西方文化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等的流傳,簡單輕松,富有浪漫氣息。節日意義被商業化扭曲,成了商家借機賺錢的機會,這些都在無形中消減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從傳統節日自身看,傳統節日不受高中生歡迎的原因中,慶祝形式單一,缺乏能提起人們興趣的精神文化活動排在第一和第二位,傳承固然重要,但缺乏創新的傳承是沒有生機的,傳統節日需要創新。

注重挖掘傳統節日的內涵,從而讓高中生樹立傳統節日的文化自信。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為根本不了解這些節日中蘊藏的內涵。如中秋節這個古代中國最具詩意、最有清譽的節日,在今天卻被蒙上“月餅節”的惡名,成了專門吃月餅的日子,究其原因在于中秋節內涵缺失,傳統節日的傳承應該是精神內涵傳承和形式傳承并重。即使是吃,也是有講究的,是精神生活的延伸。而抽空這些精神的內涵,只剩下熱鬧和吃,甚至演變成推銷熱鬧和吃,傳統節日只會越來越淡。在進行的調查中,只有6%的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來歷、故事能講不少,而且講得基本準確。因此,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顯得尤為迫切,引領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和理解,進而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是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家、學校管理者、普通教師應該研究的問題。

創新傳統節日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喜歡。調查中反映出傳統節日不受一些高中生歡迎的原因中處于第一、第二位的是慶祝形式單一,缺乏能提起人們興趣的精神文化活動,而且這些慶祝活動中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有一些形式遭到人們的反對,如南京全面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在這樣的情況下,迫切需要創新傳統節日活動形式,給傳統節日以新的活力。如開展辯論賽,就春節期間是否該禁鞭等展開辯論,元宵節學做元宵,制燈籠,猜燈謎;清明節踏青;端午節講屈原愛國故事、進行劃船比賽、拔河健身運動;重陽節進行敬老愛老活動。傳統節日需要新的符號。這方面可以借鑒西方節日,如圣誕節有蘋果、圣誕老人,情人節有玫瑰,都是一些富有浪漫歡快的節日符號,可以開展傳統節日符號的征集評比。

要改變疏遠傳統文化的狀況,必須創造更多環境條件,喚醒高中生對優秀節日的自覺意識。將傳統節日和學校德育學科課程相結合,發現傳統節日的道德之光。如重陽節中中華民族尊老的優良美德,端午節中屈原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愛國情懷等都可以挖掘運用于學校德育中,通過主題班會、宣傳海報等傳播給高中生。我堅信將傳統節日文化與高中生德育課程巧妙對接,開發其中蘊涵的道德教育資源,并賦予時代教育主題,學習人類先進道德、學習做人的道理,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那么既能加深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含義的理解,又能避免新一代的文化斷層。

篇9

摘要:歲時節日民俗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內容包羅萬象。一些大的節日幾乎是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交往、民族心理等的綜合反映。本論文采用(一)比較法(通過比較民眾在各個節日的情感表達)(二)案例分析法(以春節為例)(三)文獻檢索法(通過在民俗網站查找或者在有關報刊上摘抄歲時節日的概念)。

關鍵詞:歲時節日;春節;民眾情感

一、歲時節日的民俗

(一)歲時節日的由來

從節期的選擇來看,歲時節日是以天文、歷法的知識為基礎的。歷法發明以后,人們以天氣的變化來作為檢驗歷法的標準,不斷地完善它。為了更能準確地反映節氣的變化,以指導農業生產,古人把黃道附近的一周天分為二十四等分。根據太陽在黃道的二十四個變化的位置,劃分出二十四個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從節俗產生的原因是看,歲時節日是農業文明的伴生物。無論是春節的鞭炮驅儺還是端午節的賽龍舟,都表現出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節日習俗的產生,與人類早期的原始信仰觀念直接相關。第一是自然崇拜。早期的人類,總是不能把自己和大自然分離開來,并因為無法駕馭它而把所有的自然力都當做一種超凡的神力加以崇拜。《爾雅?釋天》:“‘祭星日布’這種原始觀念,與大自然的崇拜是分不開的,與后來的中秋賞月,元宵節張燈結彩習俗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 。第二是靈魂崇拜。古人相信人死后有靈魂,肉體雖然不存在,靈魂卻不消失。靈魂具有超人的能力,可以變化任何形態,暗中對人保護。 家里的長輩死后,能成家中的保護神。七月十五在水邊燃放河燈、焚香化紙、設饌施粥,目的是為了防止各種神鬼的侵害,求得保護。上巳日河邊洗浴,端午插艾掛蒲、喝雄黃酒,戴香包等習俗都有消災之意。這些習俗都顯出了人們護生的態度。第三是各種節日習俗與古人的迷信、禁忌、巫術觀念密切相關。古人認為吉兇禍福,必有前兆。日、月、星辰、云、雷等自然現象均被當做征兆對象。

二、歲時節日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影響

(一)歲時節日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

節日的選擇與生產活動是分不開的,也人們的生活規律有緊密的關系。春節是一個播種的季節,人們的生活相對來說比較閑適。人們祭天敬祖,游玩踏青,賞花燈,感受春天的來臨。夏天是一個繁忙的季節,而且這個時候天氣炎熱,容易生病。所以在端午節時候,情糾葛的傳說,民間也有外出看牛郎和織女外出的活動。主要以驅邪避溫為主。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人們懷著收獲的季節,中秋賞月。冬天可以說是一個享受勞動果實的季節,人們釀酒燒肉,整理年貨。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節日和農業生產是分不開的。

2.具有濃厚的人情觀念和人情味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感情的民族,在現實生活隨處可以感受到民眾的熱情。過春節,人們在家吃團圓飯,家家戶戶走親戚。中秋節,一家人在一起賞月,不僅增添節日的氛圍,而且也鞏固了家族的親情。我們海南黎族的“三月三”,每逢節日男女在一起載歌載舞。從這些節日中,可以看出歲時節日是中華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一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節前后。“在節日里,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象征意義的文化事項,這就形成了傳統節日文化自己的發展演變規律和特征”。

三、歲時節日與民眾情感表達的發展現狀

(一)春節習俗的內在本質已經慢慢消失

春節主要是祭祀敬祖、守歲為主。然而,我們卻把春節視為一個娛樂的節日。比如在春節期間,很多小孩都喜歡玩鞭炮,大人們則是打牌喝酒。在大城市中,這種情況比較嚴重。“人們更多地把春節作為假期和消費的代名詞,以至于忽略了對歲時節日習俗的繼承,如祭祖、春節禮儀等習俗” 。隨著人們生活遂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人們過春節還是以吃喝玩樂為主。

(二)春節向現代化發展

我國的傳統習俗主要起源于農業社會,主要用于各種祭祀活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轉型的速度特別快,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一些歲時文化習俗也隨之發生改變。比如,很多年輕人過春節,由于春節期間工作忙,于是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春節的淳樸性正在發生改變,而且這種變化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思潮。

四、怎右導民眾地傳承以及正確表達歲時節日情感

(一)官方要重視傳播和傳承

節日的傳承一個人是做不到的,必須要政府參與到其中。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好壞,主要的引導作用還是在政府上。假如政府處理的不好,會引起民眾的不重視,而且一些傳統文化很難融入到民眾生活中。“作為社會的主流意識層面,如能積極去了解傳統節日的歷史地位和現實作用,認同和支持傳統節日的社會文化價值,對傳統節日的傳播與繼承便可起到官有效的作用” 。

(二)重視歲時節日的研究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不知道傳統節日的由來,其中的文化內涵。這給民眾對節日文化產生了陌生感,對節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僅能夠使民眾了解節日的由來和發展,而且更增加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研究節日的歷史。其次,要提取節日的文化價值,一個事物有重要的價值必然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最后,要參與到歲時節日的調研中,要善于挖掘節日文化的特色。做到更完善地、更全面地,更系統地去保護。

(三)提高民眾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人們地積極性比較低是由于節日的宣傳不到位。為此,要提高人們的積極性,要利用好大眾媒介的作用。.“目前,我們國家從平面媒體到網路媒體,再到多媒體幾方面都已經比較成熟和發達,在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方面,可以根據不同的媒體特點和性質做大量的宣傳工作,只有通過各種媒體特點加強宣傳,才能使傳統節日文化參透進國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傳統節日的文化精華傳播到世界各地,眾傳統節日文化重要性和深刻價值的認識,讓世界認識和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

參考文獻:

[1]趙書.清明習俗[J].北京觀察雜志,2014,(3).

[2]閆祥嶺.禮記?月令-五行學說研究[D].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

[3]沈國威.新爾雅附解題?索引[M].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

[4]余志慧.中國節日[M].合肥:黃山書社,2012.

注釋:

[1]沈國威:《新爾雅:附解題?索引》,上海:上海出版社,2011年,第2頁。

[2]陳華文:《民俗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0頁。

[3]王杰:《談春節習俗及其現代化演變的文化內涵》,《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第11期,第29頁。

篇10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

我國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快車道,但傳統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和新時期社會文化的沖擊,很多民俗文化形態正在逐漸變化和消亡的過程當中。民間美術作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也需要尋找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以本次研究將以小學美術教育為例,基于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內容的客觀要求,圍繞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進行探索和分析,在豐富美術形態的同時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

一、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術教學的關系

在我國的基礎教育階段當中,小學的美術教育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文化教育載體,小學生的美術素養對于每一個學生來說都是必修課,中華傳統文化本身也是美術教育關鍵組成部分。文化正是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的重要課程素材,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融入,讓學生自覺承擔起文化傳承的責任,也是教育工作者主要的工作目標。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思考傳統文化和小學美術教學之間的關系,才能正確判斷互聯網時代下如何協同化發展。

1.1 相關性

傳統文化指的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風俗文化,反映的是民間特質和民族風貌內容。同樣這種文化是世代相傳的,每個民族的民俗傳統文化也是特有的。在小學美術課堂之上,我們除了要教授學生美術相關的技能之外,還要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這些傳統文化當中所包含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熱愛美術和熱愛生活的情感。實際上傳統文化包含著中國幾千年來的重要文化積淀,代表著不同精神下的內涵文化和東方美學的哲學思想。這些風土人情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美術的樂趣所在,并成為文化的傳承者。

1.2 傳統文化的教學地位

一直以來,傳統文化在我國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我國小學美術教材中也有許多關于民俗文化的內容,例如涉及到年畫和民族傳統節日的教學內涵非常豐富,其教學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關心并喜愛這些具有魅力的民間藝術形式。當代學生出生于互聯網時代,他們是數字時代的公民,所以這些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離他們的生活實際上比較遙遠。如果年輕一代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出現缺失,甚至因此消亡,必然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小學美術教學果年輕一代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出現缺失,甚至因此消亡,必然是一個民族的悲哀。小學生作為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加提升美術知識和學科素養的同時,如果能親自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就能進一步實現文化傳遞。再加上傳統文化和熱門學科的學習過程,都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影響著對學生開展的素質教育。從這一層次來看,民族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教學地位,產生的影響深遠持久。

1.3 文化滲透的必要性

從文化滲透的角度來看,傳統文化體現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風貌,是歷史積淀下文明演化而成的一種發展結果,表現的是一個民族在各種時代下的觀念形態與思想內容。特別是互聯網時代下,這些民俗文化內容離我們的生活會更加接近,因為我們可以直接通過網絡渠道了解相關信息,在足不出戶的前提下就感受文化特點。例如我國的傳統文化包括燈謎、戲曲、傳統節日等,而美術課堂從某種意義上看,就是通過具體的畫面方式去解析這些藝術的文化價值[1]。我國各個地區的民族傳統文化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具有融入課程教學的必要性和價值,也能讓課堂氛圍呈現出新的發展狀態。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高度關注如何將教學和傳統文化相互結合,以一種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的方式達到課堂預期的教學效果。除此之外,立足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改革工作是新時期美術教育的必然趨勢,將傳統文化滲透到美術課堂當中勢在必行。

二、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主要途徑

現階段美術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成為必修課,也是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果能在美術課堂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并借助互聯網時代的技術優勢展現在學生面前,就能發揮美育功能達到新課程的具體目標。在美術教育和學習當中,重點內容仍然是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實踐能力,我國鄉土地域文化豐富多彩,民族文化種類繁多,如何將這些選修內容融入美術教材的必修課程當中,必然成為未來的難題和挑戰。小學美術新課程改革中也明確提到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來培育學生的愛國之情,結合地域特色,揚長避短,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涵的認知和文化認同感,讓美術教育不忘初心,堅守傳統,積極發展本土優秀文化。但從改革環節的具體要求來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2.1 現代化課堂教學模式

美術資源在課堂上的應用可以采取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發揮特有的功效。在現階段美術教學當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民間美術的有關內容,讓這些色彩和形態方面的特點能夠全方位展現在學生的生活之內。顯然這些美術元素也是課本教學無法達到的層次。此外如何使用視頻繼續播放有關的美術資源,就能發揮直觀生動的優勢,吸引學生注意力并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融入學習過程當中。例如在“節日的裝飾”和“過春節”這一部分的知識學習環節,教師可以利用各類軟件將我國不同地區的春節文化習俗進行播放,以視頻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的內容也必然能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實際上我國民間美術形態分布地區廣泛,文化特征多樣,如果在課堂教學上能夠把這些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并引導學生廣泛關注,就能讓他們主動參與并積極尋找資源信息,在開拓學生視野的同時,培養他們的組織能力和創新意識[2]。

2.2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課外實踐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課內教學之外,課外實踐工作也可以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在美術教育和學習當中,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十分關鍵,而傳統文化獨具特色,注重課外實踐活動,能夠讓這些傳統文化的底蘊化為美術形態。例如在寒暑假可以給學生布置作業,讓他們通過寫生和拍攝的方式收集不同的民間美術形態,然后在開學時進行分享和交流。以前文提到的春節這一部分為例,可以安排一個小型的社會實踐項目,即讓學生深入自己的家鄉,了解不同地區在過春節方面的不同習俗,并且將這些內容在課堂上進行對比。這樣一來學生可以自行收集文化資源,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文化的導入,一方面能夠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有了教師的學習引導學生對這些身邊的內容也會更加熟悉,在耳濡目染當中進行創新。總體來看,互聯網時代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表現的平臺和載體,除了課外實踐活動之外,還可以圍繞不同地區開展的民間文化活動展開教育工作,如某些地區的廟會節日活動等[3]。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學生收集到的資源在課上進行播放,也是傳統文化和美術教學融入的典型表現。

2.3 生活化情境創設

知識來源于經驗,而經驗來源于生活,所以現階段的教學工作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讓他們深入理解學科知識內容,感受生活當中的美術元素和美學價值,然后學會如何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問題的解決環節。換言之,只有將生活融入課堂,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而具體才能實現生活化教學,為學習添加足夠的樂趣。在新課程標準出現之后,小學美術課堂提出了四個方面的領域要求,除了掌握課本知識之外,還應該進行課外的延伸,在貼近生活的同時,讓課本知識變得不再枯燥無趣。而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讓學生欣賞文化作品,并讓他們感知背后的時代元素。不同時期的民間美術特點往往與當時的經濟或政治等因素密切相關,也說明了民間美術和人們日常生活是密切聯系的。為了讓教學更加豐富出彩貼近生活,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將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展現在他們面前,并且邀請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到學習和探討環節當中。以傳統建筑為例,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下,很多傳統建筑逐年減少,一方面是由于當地政府在早期未能引起高度重視,導致某些傳統民居建筑年久失修,缺乏修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現代社會快速發展讓學生離傳統元素越來越遠。實際上在六年級上冊的教材當中就有涉及到古建筑保護這一部分的知識,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當中先讓學生欣賞我國十大著名古建筑,并且介紹不同建筑的時期和歷史特點,利用PPT進行總結分析,就能引導學生圍繞每個建筑的結構功能和生活用途進行闡述說明,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同,也能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意識,突出傳統文化的歷史價值,這對于學生學科素養的提升意義顯著[4]。

三、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是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沉淀。而小學美術教育本身作為基礎教育,需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特點,將傳統文化具有的審美體驗全部教授給學生,從而讓他們具有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在未來的教育實踐當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將美術這一門具有可視性的藝術門類進行深度創新發揮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并借助互聯網時代下的現代教學方式,讓學生掌握基本美術知識的同時,從視覺角度鼓勵他們發現生活中的美學元素,感悟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

參考文獻

[1]楊秀芳.傳統文化進課堂――新時期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創新[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35):1-2.

[2]龐明啟,王俠."互聯網+"語境下高校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策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39(01):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