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農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17:1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美國農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美國農業論文

篇1

農業科教片為代表的影視媒介就是運用電視電影精彩的畫面藝術表現手段,以宣傳、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為主要表現內容,以解決現實農業生產中需要的技術問題為目的,指向性和意識形態明確的,能夠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這種推廣方式產生的作用特點是內容形象逼真、顯示深刻、音像效應、容易理解、推廣范圍廣、成本低。網絡化推廣媒介就是指通過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利用網絡數據庫進行推廣傳播的形式。農業技術的推廣也正在朝著網絡化、全球化的方向發展,現階段利用網絡推廣農業技術的主要表現為農業數據庫、農業網站和專家系統。網絡媒介可以數字化、全球化的傳播推廣農業技術信息,并且易儲存、復制、檢索、傳播大量的、多樣的信息,能夠快速的運用多種媒體,交互式的兼容多種傳播方式,可以個性化的、多元化的、自由的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速度,拓展農業技術推廣的角度,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

2大眾媒介推廣農業技術的特點

通過大眾媒介推廣農業技術可以做到傳播信息快,推廣迅速且互動性強,可以有效的進行信息反饋。利用大眾媒介平臺可以在更廣的受眾范圍內推廣農業技術,并且內容豐富多樣,生動形象,簡單易懂。由于電視、電腦普及率的提高,大部分農村居民可以很容易的通過這些設備接受到所傳播的技術推廣信息,農業技術可以聲畫并茂,圖文兼備的快速傳遞出去,通俗易懂,讓人們一看就能明白,從而提高了推廣工作的效率。在利用大眾媒介推廣農業技術的同時還會改變農業受眾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促使農業受眾逐漸形成信科學、靠科學、用科學的價值觀念。在其取得的良好推廣效果和現實作用的基礎上,還可以增加農業受眾對政府的信任以及政府的威信和公信力,促進農業生產者的生產、生活積極性,提高其幸福指數。在另一個角度來看,農業受眾通過大眾媒介接受農業技術的同時,還可以得到影視藝術的審美享受,從而娛樂生活。

3通過大眾傳媒推廣農業技術的注意事項

大眾媒介推廣農業技術要注意其目的性和時效性。目的性就是指在選擇推廣媒介時要考慮技術推廣的目的性,推廣的內容決定推廣的形式和載體。推廣技術信息的內容長短,表達方式,理解的難易程度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因素,要利用適合的媒介形式以保障達到推廣的目的。對于農業技術信息而言,其有很強的時效性,對于推廣者而言,要綜合考慮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時差的因素,以保證選擇適合當地有效的媒介形式推廣農業技術要在有效的時限內發揮最大的效果。還要注意有的放矢性和因地制宜。在利用大眾傳媒推廣農業技術時,要充分考慮推廣對象的生活、生產方式和教育文化程度,以及基礎設施普及率,這些都決定了推廣效果。我國的農村經濟和文化發展極不平衡,東西部也存在巨大差異,各地的地理人文因素也有很大的不同,南米北麥,差異較大。因此在推廣農業技術時,要充分考慮地區差異,做到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利用大眾媒介進行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還要注意其科教性。推廣的農業技術要具有科技含量和現實生產能力,能夠促進農業產量的提高,具有推廣價值;農業技術推廣信息要具有科學和謹慎的邏輯性和準確性,推廣內容要完整連貫;農業技術推廣不要忽視其教育性和應用性,這是推廣受眾接受先進農業技術的前提。

4通過大眾傳媒推廣農業技術的現狀

在現階段的網絡傳播媒體環境下,大眾媒介成為了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途徑和手段。我國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農業推廣體系名存實亡,網散、錢斷、人散,這是農業技術推廣的真實現狀寫照。雖然現階段在大力建設農業信息化、現代化的背景下,政府開始注重農業推廣體系的建設,但是現在農業技術推廣主要還是依靠拍攝農業科教宣傳片和開發農業技術信息系統等進行推廣;在大力建設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推廣新的農業科技應用,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背景下,大眾媒介下的農業技術推廣陷入了政府的重視程度不夠,投入不足,人才缺乏的局面。現階段的農業技術推廣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推廣體系和主體機構,對于大眾傳媒推廣農業技術,政府依然沒有足夠程度的重視;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技術、信息也作為一種資本進入市場流通,但是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制度不完善,缺乏統一管理,十分混亂,導致了大量虛假信息的出現,這也是農業技術利用大眾傳播媒體推廣所帶來的負面效益,使得信息市場真假難辨。

5總結

篇2

關鍵詞:天津市農業科學院;Web of Science;SCIE;論文產出;被引頻次;學科分布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4.031

Analysis of Output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Papers of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ased on Web of Science Database

ZHANG Yu-wei, WANG Xiao-rong, JIA Bao-hong, SONG Bi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has statistical analyzed the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 by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AS) between 2003―2013, based on the Web of Sci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situation of constructing disciplines of TAAS has been analyzed through the amount of published papers,the cited frequency, H index, the distribution of cited countries,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etc.

Key words: TAAS; Web of Science; SCIE; paper output; cited frequency; disciplines distribution

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天津農科院)成立于1979年,是一個以應用研究為主,具有較強實力和地方特色的社會公益類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歷經幾代農科人的艱苦創業,天津市農科院各項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已成為天津農業科技戰線的主力軍,科技創新與科技服務位居全國先進行列,為天津乃至全國農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30年來,天津農科院注重頂層設計,強化全院協同創新,打造了一支由院士、國家和市級專家、高中級研究員為主體的500余人規模的科技創新隊伍,各研究機構呈現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可喜局面。目前,已經建成了14個研究機構,分別為:天津科潤黃瓜研究所(簡稱黃瓜所)、天津科潤蔬菜研究所(簡稱蔬菜所)、天津市農作物(水稻)研究所(簡稱作物所)、天津市畜牧獸醫研究所(簡稱畜牧所)、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簡稱林果所)、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簡稱植保所)、天津市園藝工程研究所(簡稱園藝所)、天津市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簡稱資環所)、國家農產品保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天津)(簡稱保鮮中心)、天津市農村經濟與區劃研究所(簡稱區劃所)、天津市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簡稱信息所)、天津市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簡稱生物中心)、天津市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簡稱質標所)、天津市設施農業研究所(簡稱設施所)等。

科研論文是體現科研單位工作成效和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一個單位、一個學科和一名科技人員產出科研論文是體現該部門、領域或該人的科研活力的重要參考。Web of Science是一個基于Web而構建的動態的數字研究環境,兼具知識的檢索、提取、分析、評價、管理與發表等多項功能。在內容上,Web of Science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著名的三大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為核心,有效地整合了學術期刊等重要的學術信息資源。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高校都將Web of Science的信息產品作為評價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據。在我國,Web of Science的信息產品,尤其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簡稱SCIE)收錄及引用論文的統計分析結果成為評價學術單位科研成效和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近年來,天津農科院科研水平不斷進步、重視國際間合作,陸續有優秀論文被SCIE收錄。分析天津農科院科研論文的SCIE收錄情況,可以從一個側面客觀地評價該單位的科研現狀和水平。

1 數據收集

通過Web of Science的SCIE數據庫,于2014年11月對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2003―2013年被收錄的論文進行檢索。利用數據庫的檢索、分析功能結合手工統計,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天津農科院論文發文量及變化趨勢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共有76篇論文被SCI收入,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為33篇,如圖1所示。11年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總體呈波動上漲趨勢,其中2003―2005年無,2010年以后增長較快。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發文量中,如圖2所示,保鮮中心發文量最多。保鮮中心、植保所、畜牧所發文量大于5篇,蔬菜所、黃瓜所、作物所、生物中心、林果所發文量小于5篇。質標所、園藝所、資環所、信息所、區劃所、設施所無。

2.2 天津農科院論文學術影響力分析

為反映天津農科院的發文質量,分別統計了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各研究所的SCI科技論文被引頻次(以后簡寫為TC)、篇均被引量、TC≥20、10≤TC<20、1≤TC<9、TC=0的占比,以及潛在被引指數和H指數,從而反映學術論文影響力。

表1顯示,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SCI發表的論文總被引量為175,篇均被引量為5.30,潛在被引指數為-3.03,H指數為7。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最多,占到了發文總量的60.61%。其次是TC=0的論文,占發文總量的24.24%。TC≥20、10≤TC<20的論文分別只占6.06%和9.09%。

農科院各研究所中,保鮮中心的總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頻次均為最高,分別達到了87次和10.88次。總被引量排名前4的從高到低依次為保鮮中心、植保所、作物所、蔬菜所。篇均被引量排名前4的從高到低依次為保鮮中心、作物所、植保所、蔬菜所。

潛在被引指數統計的為各單位零引用發文占比與最近一年(2013年)發文量占比例之間的差,差值越小,被關注度越高。各研究所的潛在被引指數,黃瓜所最低為-66.67,畜牧所最高為33.33。發文被國內外同行關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為黃瓜所、作物所、植保所。

各研究所的H指數方面,保鮮中心的H指數最高為4,其次植保所、蔬菜所的H指數為3。

2.3 天津農科院論文施引文獻的國家分布

施引文獻是指引用天津農科院發文的SCI文章。通過分析2014年11月統計的引用了天津農科院2003―2013年發表SCI文章的施引文獻的分布情況,可以了解天津農科院的研究成果被哪些國家所關注,從這個角度可以反映天津農科院科研的影響力。

從圖3中可以看到,天津農科院的研究論文受到22個國家科研人員的關注,關注度(引用次數)最高的為中國,引用次數占所有國家的42.44%。對天津農科院論文關注度最高的前5個國家從高到低依次是中國、美國、巴西、伊朗、韓國,5個國家的引用次數超過了總引用次數的70%。

2.4 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產出量分析

天津農科院整合院內科技力量,促進軟硬學科協調發展,形成了學科齊全、優勢突出的良好局面。目前,該院已形成了作物、蔬菜、林業果樹、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信息技術、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觀賞園藝等11個學科大類。

如圖4所示,天津農科院2003―2013年被SCI收入的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集中在林業果樹、作物、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6個學科,其中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兩個學科的論文最多,分別為8篇。觀賞園藝、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等學科還未有論文被SCI收入。

2.5 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學術影響力

表2顯示,天津農科院各學科論文中,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的總被引量和篇均被引量均為最高,分別達到了87次和10.88次。總被引量排名前3的學科從高到低依次為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植物保護、蔬菜。篇均被引量排名前3的學科從高到低依次為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作物、植物保護。作物學科的總被引量排名第4,但篇均被引量排名較高,排名第2。

各學科中,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林業果樹、作物、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4個學科均超過了學科論文總量的50%。畜牧獸醫學科1≤TC<9,TC=0的論文分別占50%。植物保護學科TC=0的論文最多,占到了57.13%。

各學科的潛在被引指數,作物最低為-33.33,畜牧獸醫最高為33.33。發文被國內外同行關注程度排名前3位由高到低依次為作物、蔬菜、植物保護。

各學科的H指數方面,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的H指數最高為4,其次植物保護、蔬菜的H指數為3。

3 結 論

2003年以來,天津農科院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的SCI論文總體呈上漲趨勢,2010年以后增長較快。盡管論文數量還不算多,但表現出了較好的增長趨勢。這是天津農科院近年來重視科研工作、積極引進人才、加大科研投入的結果。

天津農科院下設14個研究機構,分為11個學科大類。2003―2013年發表的SCI論文集中在8個研究所、6個學科。這說明天津農科院學科優勢明顯,在林業果樹、作物、畜牧獸醫、植物保護、蔬菜、農產品加工與貯運工程等學科論文產出量較多。而在觀賞園藝、農業信息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檢測、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等學科還未有論文被SCI收入,反映出天津農科院在學科布局的完整性、均衡性上欠佳。今后,天津農科院在保證優勢學科發展更強、更高的基礎上,要注意學科的均衡發展,通過引進和培養領軍人才、年輕力量加強薄弱學科的建設,提高整體的科研水平,逐步形成優勢學科突顯、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

2003―2013年天津農科院SCI發表的論文總被引量為175,篇均被引量為5.30,受到22個國家科研人員的關注。天津農科院的科研成果正在受到世界上科技界越來越廣泛的關注。但是,發表的論文中被引頻次1≤TC<9的論文最多,占到了發文總量的60.61%,TC≥ 10的論文只占15.15%,高質量論文較少,在提高論文質量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因此,天津農科院要通過制定各種獎勵機制、培訓機制、考核機制,鼓勵與其他科研機構進行交流合作,做出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發表更高質量的論文。

參考文獻:

[1] 王婷,劉敏娟.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產出及學術影響力評價:基于論文、專利產出的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2] 王婷,顏蘊,續玉紅,孟憲學.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論文產出及國際學術影響力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J].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2):54-63.

[3] 馬桂蓮,張琴,姚佳,等.基于Web of Science收錄的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科研論文統計分析[J].上海農業學報,2014(2):115-119.

[4] 馬超,董巧連. 基于Web of Science收錄的河北農業大學科研論文定量分析[J]. 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1):116-119.

篇3

[關鍵詞]農業政策農業補貼美國農業政策

一、美國的農業補貼政策

1.農產品補貼政策

美國現行農產品補貼政策繼續沿用2002年農業法案中的“營銷援助貸款”、“貸款差價支付”、“固定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幾種政策工具,為農場主提供支持和補貼,構成嚴密的收入安全保護網。只是新農業法對補貼范圍和資格都做了調整。

(1)營銷援助貸款。營銷援助貸款是指生產指定農作物的農民在生產之前可以用預計的農作物產量為抵押獲得為期9個月的無追索權貸款。收獲之后,在貸款到期前,當市場價格高于借貸率與利息之和時,農民可以在市場上銷售農產品,償還貸款;當市場價格低于借貸率和利息之和時,農民可以以抵押的農作物償還貸款。

(2)貸款差價支付。貸款差價支付是營銷援助貸款的一種替代形式,當市場價格低于借貸率時,政府對于市場價格和借貸率之間的差額部分直接進行現金支付。這樣就有效緩解了營銷援助貸款為農產品信貸公司造成的庫存壓力。新農業法延續了2002年農業法對于貸款差價支付的規定,操作方式保持不變。除了ELS棉花外,所有營銷援助貸款的農產品都在貸款差價支付的范圍。

(3)固定直接補貼。這是一種典型的與農產品的生產、價格不掛鉤的補貼方式,屬于“綠箱”政策,農民可以自愿參加。政府預先確定作物的面積和單產,并對每種商品都規定一個固定的直接補貼率。補貼金額為補貼面積與補貼單產以及補貼率的乘積。

(4)反周期補貼。2002年農業法規定的反周期補貼是“基于價格的反周期支付”,即基于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和直接支付之間的差額確定補貼。當全國平均市場價格與直接支付之和等于或大于目標價格時,不進行反周期支付;反之要進行補貼。

2.農業出口補貼政策

美國的出口補貼主要包括直接出口補貼和出口信貸。直接出口補貼主要有出口促進計劃和奶制品出口刺激計劃兩個補貼項目。出口促進計劃是美國農業部向出口商支付現金,使得他們能夠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在目標國銷售美國的農產品,以應對來自高補貼國家和地區的競爭,達到占領市場份額的目的。奶制品出口刺激計劃主要用于促進脫脂奶粉、干酪和黃油的出口。

出口信貸。出口信貸是一種間接的出口補貼方式。它始于1982年,目前是美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支持項目,主要功能是為美國農產品出口商提供回款擔保。

二、美國農業補貼政策對我國的啟示

1.加大農業補貼力度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還具有傳統農業的典型特征。一是生產規模很小,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本水平低,農民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很弱,基本農業生產單位是農戶,其目標往往是生產現有技術水平所能達到的最大產量。他們比美國農業生產者更難適應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等風險。美國的基本農業生產單位是農場,平均規模比我國農戶的生產規模大得多,具備經濟學意義上廠商的組織化特征和行為特點,按照利潤最大化目標從事生產活動。在經營管理上也更接近工商企業的方法,甚至雇傭職業經理人來進行農業生產管理。美國農業的產業化和商品化特征與我國農業中廣泛存在的自然經濟特征形成了鮮明對照。二是農業生產以農戶為組織單位且高度分散,使農民很難組織起自己的利益團體來提高產品價格、保護自己的利益。而美國農業生產者游說國會、影響政府政策和行為的能力非常強。

目前我國已經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應該逐步改變重工輕農的資源配置模式,加大財政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變工業從農業汲取為對農業反哺。政府通過財政的強制轉移應該是主要手段。在加大直接的財政轉移支付的同時,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貼息方式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2.提高“綠箱”補貼水平

依據WTO《農業協議》的相關規則和已經做出的承諾,我國今后農業補貼結構調整的方向應該是,調整“黃箱”政策的同時,擴大“綠箱”補貼的范圍,并提高“綠箱”補貼水平。應逐步縮小糧食價格保護的范圍,重點為優良品種提供價格保護,同時,調整糧食收購價格,使之逐步接近市場價格,以減輕財政壓力,并將糧棉流通部門的“黃箱”保護價收購資金轉為直接向農戶發放的“綠箱”收入補貼。一是增加對農業科技研究的投入補貼。以設立國家農業技術推廣基金,對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給以資金傾斜。另外,對農民的基礎教育和技術培訓進行專項資助,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推動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增強我國農業的整體競爭力。二是重視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補貼。既間接地減少農民用于生產農產品的成本支出,增加農民收入,又通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加農業發展的后勁,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三是增加對農村環境和生態保護的投入補貼。農村環境和生態狀況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政府應建立全國農業資源信息管理系統,用現代化的手段對農業資源進行管理和配置,向農民提供調整農業結構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補貼。

3.逐步將農業補貼政策法律化,把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由政府行為轉變為國家行為

我國要對農業提供有效的補貼,必須建立健全有關農業補貼的法律制度:一是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內外統一、公開透明的農業補貼法律體系。二是強化農業補貼法律法規建設,要以保障對農民收入的直接補貼為核心,充分考慮我國財政的支付能力,兼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改革留出余地。三是優化“綠箱政策”結構,設定必要的“黃箱政策”條款,將合法的特殊差別待遇和例外條款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增加對農業生產環節和對農業生產者的直接補貼的法律規定,增強補貼的針對性和集中性,形成補貼的縱向優勢。四是以法律的形式確保對農業補貼的投入量,同時規定補貼結構及補貼方式。五是明確法律法規的表述,同時減少柔性條款,增加剛性條款,并增加對農業補貼的法定性和程序性規定。

參考文獻:

[1]陳錫文,程國強.美國新農業法對中國農業的影響與建議[J].WTO經濟導刊,2003,(3).

[2]馮繼康.美國農業補貼政策:歷史演變與發展走勢[J].中國農村經濟,2007,(3).

篇4

本報訊(記者 朱建華)記者昨日網上檢索發現,國內多所高校針對師生在全球頂級學術刊物《科學》和《自然》上都有“天價”獎勵規定,中國農業大學、廣東海洋大學的獎勵金額高達100萬元。

據報道,為鼓勵科研創新,產生具有世界影響的高水平學術成果,2003年,總金額達1000萬元的北京大學東盛科學論文獎設立。從2003年到2011年的9年間,每年有100萬元獎勵在《自然》、《科學》等全球頂級學術刊物上的北大學者。

多所高校對在《自然》、《科學》雜志上的獎勵,與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勵的額度不相上下。有的甚至直逼國家科技成果獎的獎金標準。武漢高校對在這兩個刊物上獎勵額度不一,有獎20萬元的,也有獎10萬元的。

美國《科學》雜志主編布魯斯·艾伯茨上月在訪問華中農業大學時稱,該雜志每年會收到1.4萬份論文,最后被接受刊發的只占投稿總量的8%。其中,瑞士的用稿率最高,而中國論文的拒稿率非常高。

國內外多個版本的大學排行榜中,高質量的論文數量和級別是評級體系中的重要指標之一。昨日,幾名受訪的高等教育專家表示,高校不惜懸賞百萬元獎勵在《科學》、《自然》上的師生,一方面源于成果和刊物本身的“含金量”,另一方面這些刊物上的成果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的評價和排名。

篇5

論文關鍵詞:綠色壁壘 農產品貿易 對策

論文摘要:在分析了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正反兩方面影響的基礎上.就我國如何應對綠色壁壘提出若干建議措施。

當今世界貿易中,貿易自由化與貿易保護主義并存。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深和各國對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重視,一種新的貿易保護措施—綠色壁壘應運而生,并對世界經濟貿易產生重大的影響。所謂綠色壁壘,是現代國際貿易中商品進口國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為名,通過頒布、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苛刻的環保技術標準,以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的貿易保護措施,其特點是形式上具合法性,名義上更具合理性。

一、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影響

農產品與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健康以及環境息息相關,加之農業歷來是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保護重點,因此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的出現首當其沖地會對各國農產品生產和農產品貿易產生影響。當然.作為環境保護和進口限制的共同手段,綠色壁壘對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可以說是利弊共存。綠色壁壘其初衷是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各國通過制定、實施綠色保護法規和技術標準,客觀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環境保護和危害人類健康的商品進口,從而有利于維護動植物和人類自身的安全與健康以及環境的改善;同時,綠色壁壘所采用的技術標準通常是以先進的環保技術為基礎,通過綠色璧壘的實施,可以促進各國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和農產品質量,加快農業生產發展。例如國外對我國農產品的嚴格要求,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產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和農產品標準化體系的建立。但綠色壁壘對農業和農產品貿易的沖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對于發展中國家。

(一)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農產品貿易中處于受控地位。眾所周知,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不同和在環保標準方面的差異,目前只有經濟發達國家才有可能憑借其技術優勢對進口商品制定苛刻的環保標準從而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這將進一步強化發達國家對世界農產品貿易的控制地位,這是綠色壁壘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損害。如美國從1997年開始,強制性地實施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 HAGCP),這一措施使我國對美國的蝦類產品出口大大減少。據海關統計資料,1997年我國對美國的凍龍蝦出n額由1996年的I 203.9萬美元減少到56.7萬美元,凍鰲蝦出口額由23.8萬元下降到2.4萬元。

(二)綠色壁壘強化了農業環保技術標準,削弱了發展中國家傳統出口農產品的優勢,阻礙了發展中國家比較優勢的發揮。發達國家對農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對農產品中化學物質的限量苛刻,農業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從而大大地削弱了農業欠發達國家傳統出口農產品資源型、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如花生是我國主要的油料作物和傳統的出口農產品,其總產、單產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與美國、阿根廷并稱為三大花生出口國,199b年我國的花生出口創匯達到3億美元,而近些年來雖然生產量每年增長,但出口量卻嚴重下滑,出日創匯額徘徊在2億美元左右,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國出口花生在安全衛生檢疫中的關鍵性指標—黃曲霉毒素的含量達不到國外標準的要求。我國的傳統出口農產品中的茶葉、蜂蜜等,近些年來同樣由于產品中農藥殘留量超標,失去了優勢地位。自2000年7月1日起,歐盟對進口茶葉實行新的農藥殘留標準,限制和禁止使用的農藥從原來的29種增至62種,部分農藥殘留標準比原有標準提高了100倍以上,使我國茶葉出口近年來對歐盟出口逐年萎縮。

(三)綠色壁壘增高了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門檻,加大了農產品國際市場開拓的難度。實行綠色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制定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綠色技術標準,而且實行嚴格而又繁瑣的進口檢疫制度。比如,美國在進口管理上,除了堅持實行原有的注冊認證制度外,近年來又實行IS09000系列質量認證和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制度,許多指標數據要求精確到小數點后二三位,技術欠發達國家很難達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對進口大米的檢測有一百多道程序。程序的增加和檢驗費用的增大提高了產品的成本,降低了國外大米在日本市場的竟爭力。 轉貼于

二、我國應對綠色壁壘應采取的對策

我國已于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國外限制我國農產品進口的傳統手段將逐漸減少,綠色壁壘將或正在成為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出口面對的綠色壁壘有增無減已證明這一點。面對挑戰,我們必須積極采取應對措施。

(一)加快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實施農業標準化,既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推動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又可以促進農產品優質化,增強農產品的國際競爭能力。除了要大力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之外,應加強對國際農業標準的研究,根據農產品國際市場的需要,不斷更新農業標準,并使農產品品質標準與安全衛生、分級、包裝、運輸標準國配套,通過逐步完善,形成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二)重視發展環保農業,實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環保農業以及相類似的生態農業、節能農業、立體農業等農業模式,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具體體現。其特點:一是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建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環境系統;二是重視對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全面規劃,合理配置、節約利用能源,保護自然資源;三是重視采用有機農業技術,實行合理輪作、間作套作。精耕細作和施用有機肥。這對于開發我國出口農產品貨源、提高出口農產品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把發展環保農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充分利用已有基礎,建立環保農業基地,促進我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生產開發。

(三)加強對各國環保法規、環境標志制度等的研究和搜集,建立農產品技術標準的信息系統,為出日企業和外貿部門提供充分、及時的信息,通過企業引導農戶按照環保標準組織生產,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四)充分發揮“環境外交”的營銷作用。積極參與國際公約和國際多邊協定中環境條款的談判,并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起來,拒絕接受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的環境條款;以國際規范為依據反對進口國的綠色壁壘;注重“環境外交”策略的運用,如1997年4月,國家商檢局邀請歐盟獸醫代表團考察,確認了我國向其出口鮮豬肉等的條件使得歐盟解除了從我國進口鮮豬肉等的禁令。

篇6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發達國家;遼寧省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6-0-02

中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時期,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升級、消除城鄉“數字鴻溝”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強農業、農村競爭力,平衡農產品供需關系,調節農村農作物種植面積,提高農民收入,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遼寧省是農業大省,農業信息化水平卻不高。歐美及日韓等發達國家在農業信息化方面處于領先地位,有著幾十年非常成熟的信息化體系,因此剖析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情況,并總結其對遼寧省的啟示是非常必要的。

一、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

1.美國

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美國就建立了農業技術信息數據庫,能提供最新的作物生長管理、病蟲害診斷、病蟲害預測預報和農業技術資源保護等。約2/3的美國農民至少擁有1臺電腦,因農事需要而上網的時間每周平均約2個小時。另據美國農業部2000年公布的一項報告,在美國200萬家農場中,擁有或租用電腦的農場占55%,24%的農場將因特網技術作為農村經營中一項重要管理工具。特別是在農業管理等方面已經基本普遍實現計算機信息情報管理。對美國農民來說,電腦和因特網就如同拖拉機和氣象報告一樣重要。與美國強大的農業信息基礎設施相對應,美國建立了完善的農業信息采集、處理與體系。一是構建了以美國政府為主體的龐大、完整、規范的農業信息體系。農業部在全國建立了龐大的市場信息網絡,收集和官方的信息。二是制定了全面、詳細的農業信息調查內容和規范的調查方法。三是規范的農業信息處理和嚴格的農業信息制度。美國農業部的各個部門對從國內外收集到的各種信息,要做適當的數據處理。幾乎所有的經濟信息都以數據資料為基礎,按時間序列來組織。美國農業信息的分析和有著嚴格的制度和規定。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農業部每個月都對世界農產品的供求形勢進行一次預測,同時分析上月發生的影響各種農產品供求數量的事件及影響程度。正式報告經部長簽字后向外界公布,全球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各國新聞媒介都可轉載報告內容。

2.日本

日本依靠計算機為主的信息處理技術和通訊技術,增加農村地區的活力,發展農業、農村的信息化。日本信息化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耕作、作物育種、農作物與森林保護、農業氣象等方面,大大加快了其農村信息化的發展進程。在日本有41%的農戶利用網絡進行經營活動,其中,收集和利用市場信息的農戶最多,占網絡農戶的40%,準備利用市場信息和農業栽培技術等生產管理信息的農戶將增加到60%左右。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村的社會信息化程度,計劃制定了具體的政策,比如普及因特網;向農村提供國立農業科研機構的研究開發成果等有用的信息;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向消費者提供充分的農產品商品信息;提高農村地區的通信便利程度;提高農業資源的管理水平等。日本的農村信息服務系統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成為科學技術與生產活動緊密聯系的載體,不僅使日本農業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并使得以個體、單獨進行生產活動的農民成為與大市場緊密相連的生產、生活、銷售的有機體。可以說沒有農業的信息服務就沒有日本的現代農業。

3.韓國

韓國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信息化示范村”建設的開展。韓國規定,要想成為“信息化村”,必須具備兩項主要條件:一是該鄉村擁有本地區的特色產品或開展農村體驗觀光的資源,通過建設信息網,進行電子商務交易,擴大廣告宣傳輻射面,能夠明顯提高收入水平。二是所在地方政府積極支持信息化建設,當地村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特別是對信息化具有強烈的要求。建成一個信息化村約需經費33萬-38萬美元,其中,70%由行政自治部撥款資助,30%由地方政府承擔,農民不用增加額外負擔。信息化村建設的主要內容有:①建立高速的信息網絡;②一家一臺電腦;③建立村級信息中心;④開發信息資源;⑤為村民提供信息化培訓;⑥為地方特色產品提供電子商務服務。韓國“信息化示范村”計劃實施僅一年,試點農村通過信息化獲得的實際利益就達529億韓元,其中,農民實際增收和品牌效益占424億韓元。

二、發達國家農業信息化發展對遼寧省的啟示

1.美國農業信息化發展對遼寧省的啟示

篇7

論文摘要闡述了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模式,從中找出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啟示:一是農業產業化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堅持服務“三農”的根本宗旨;二是堅持“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原則;三是堅持“技術創新、完善法制、推進社會化服務”的道路。

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裝備農業,目的在于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推進農業機械化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運用,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益。

一個國家采取什么方式實現農業機械化,是由其客觀的資源條件和歷史背景決定的。美國人均耕地多,走的是大規模機械化的模式;歐洲土地規模適中,走的是中等規模集約機械化的模式;日本走的是小規模精細機械化的模式。下文對3種方式分別如下闡述。

1發達國家農業機械化發展模式

1.1大規模機械化模式

美國是農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地多人少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加上美國政府對農業一直采取支持和保護政策,使農業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其主要農產品如小麥、玉米、大豆、棉花、肉類等產品產量都居世界第1位。目前,農場的各個環節,已全面進入機械化、自動化、社會化的階段。與此同時,美國農機的生產、科研部門正在研究推廣把高尖技術應用到拖拉機等農機具上,實現拖拉機等農機的無人駕駛、自動操作、自動監控等,使各種農業機械能更準確、迅速地實施各類作業,農業出現了向精準方向發展的趨勢。

1.2中等規模集約機械化模式

以荷蘭為例,荷蘭從國土面積和人口來看是一個小國,但卻是一個農業大國,更是園藝產業的強國。荷蘭耕地不足,促使其比任何國家都更重視提高勞動生產率。因此,大多數農業企業都采用集約化、規模化的生產方式。荷蘭的出口農產品主要是園藝和畜牧產品,從1989年起,其農業凈出口保持在世界第2的地位,僅次于美國。這主要是因為荷蘭在農業領域推行集約機械化的道路。

1.3小規模精細機械化模式

日本屬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農業規模雖小,但機械化程度很高。由于人多地少,日本十分重視集約化生產和機械化耕作,積極開展品種引進和改良,大力發展堆肥和高效農藥,科學防治病蟲害。目前,日本有90%以上農業作業實現了機械化,水稻栽插和收獲的機械化分別達到98%和99%。日本有著健全的農業科研推廣體系,完善的社會化服務。

2國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模式對我國發展的啟示

2.1必須緊密結合國情,堅持服務“三農”的根本宗旨

我國推進農業機械化,必須處理好農業機械大規模生產與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之間的關系。在這方面,農機跨區作業開辟了一條小規模農業使用大型農業機械進行規模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生產的現實道路。要走中國特色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就必須把農民作為主體,同時發揮政府的扶持、引導作用,想方設法解決農民“買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問題。

2.2堅持“因地制宜、經濟有效、保障安全、保護環境”的原則

我國地域廣闊,農業生產條件各異,因此我國的農業機械化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要找準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薄弱環節,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在重點地區、重點作物和重點環節的機械化發展上進行突破,以點帶面,穩步推進。東部地區應將農業機械化生產范圍拓展到外向型農業、城郊型農業和觀光農業,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中部糧食主產區,應重點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做大做強糧食產業提供農業機械化支持;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因地制宜地發展特色農產品機械化、草原建設和草場改良機械化,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

篇8

陳萬權,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二級研究員,長期從事小麥銹病、黑穗病、赤霉病等麥類真菌病害生物學、監測預警與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先后主持國家“973”計劃、“863”計劃等17項重大科研課題,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勵8項、國家授權(公開)發明專利10件,其中主持完成的“中國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全國8省(區、市)累計推廣應用面積近4億畝次,每年挽回小麥損失20億公斤以上,增收節支總額達150多億元。作為主編或副主編完成《Disease Risk and Food Security》 《圖說小麥病蟲草鼠害防治關鍵技術》等著作或論文集12部,主持制定行業系列標準8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近200篇,其中SCI源期刊論文20多篇,應邀做國際國內重要學術會議大會報告20余次,培養研究生40多名。 2012年被評為“全國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和“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2013年獲得“全國農業先進個人”榮譽稱號,201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走出山區求學 又進深山奮戰

1962年9月,陳萬權出生在長江沿岸山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79年考入原西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 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開始了小麥病害的研究工作,一干就是30年。

剛到所里不久,陳萬權就被派往四川阿壩和甘肅隴南研究基點開展小麥條銹病的調查和試驗工作。小麥條銹病是一種隨高空氣流遠距離傳播的流行性病害,在我國西北、西南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聚集地發生危害最重。病害流行起來可使小麥減產40%以上,甚至絕收。顯然,攻克小麥條銹病對于保障我國小麥生產和糧食安全意義重大,而四川阿壩和甘肅隴南地區正是小麥條銹病的發源地。

當時,對于剛出校門的陳萬權來說,阿壩藏族地區和隴南黃土高坡的生活環境與家鄉和學校的生活環境截然不同,飲食、住宿和交通條件都比較差。由于小麥銹病發生在不同海拔高度地區,很多地方偏遠,無法行車。陳萬權經常靠兩條腿步行幾十里山路,去遠離城鎮的藏族寨子開展調查和試驗工作,而且由于時間緊張還經常吃不上飯,只能啃幾口自帶的干糧充饑,有時天晚了,就住在藏民的帳篷里過夜。時間久了,他身上長出幾個大瘡,又痛又癢,夜里難以入睡。但這一切都難不住陳萬權,他依然堅持干下去。他不怕苦、不叫累,反而為自己能一出校門就有機會到科研一線鍛煉,培養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工作作風,感到十分高興和自豪。這一時期的艱苦調查實踐,為他以后的科研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傳承前輩精神 力克條銹惡魔

小麥條銹病的發生和危害具有長期性、復雜性、流行性和變異性等特點,老一代植物病理學家經過幾十年的共同努力,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完成了“中國小麥條銹病流行體系”研究,查明了條銹病的越夏越冬區域和大區流行規律,對指導小麥銹病的研究和防治發揮了重要作用。雖然陳萬權也是這一成果的參加人,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在老一輩科學家取得基礎研究成果上更進一步,握好接力棒,將小麥銹病的研究繼續深入下去,實現病害的持久控制,保障小麥的生產安全。

從上世紀90年代起,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牽頭,組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十多個協作單位,繼續對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進行科技攻關。陳萬權一開始就是這一科研項目的推動者和主導者。對農業科研熱愛的他,經常深入一線調查研究,堅持不懈地刻苦工作,科研成果很快就脫穎而出,成了新一代“解難題”的帶頭人。1989年,27歲的他擔任了麥類病害研究室副主任,1993年還被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隨后,又先后去美國、墨西哥、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做訪問學者和開展合作研究,國內外的科研經歷極大地豐富了他的知識,開拓了他的視野,提高了他的科研能力和水平。2000年底他擔任了植物病害系主任,研究員,2003年又擔任了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和全國小麥銹病研究協作組組長,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對小麥條銹病的科研工作負起了全責。在取得前期成果的基礎上,陳萬權帶領科研團隊又確定了新的攻克目標:一是要查明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的范圍與作用,找到病害源頭與治理重點區域;二是要研究揭示病菌致病性變異和品種抗病性“喪失”的規律與原因,培育持久抗病品種;三是要研發出病害監測與防控關鍵技術,構建小麥條銹病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最終是要實現病害持久控制,保障小麥生產安全。

功夫不負有心人。“解題人”不負眾望,2012年底,一個讓整個農科界振奮的好消息傳來,陳萬權作為主持人的“中國小麥條銹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的構建與應用”項目,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這是我國植保界近30年來唯一的國家級一等獎。該項成果推廣應用顯著降低了全國小麥條銹病發生面積和危害損失,實現了有病無災和病害持久控制,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極其顯著。

凝聚團隊力量 協同科技攻關

在這豐碩的成果中,從課題的總體設計到組織實施;從病害菌源基地勘界、發生流行規律等基礎研究到監測預警與關鍵防控技術研發;從病害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構建到農業生產上的推廣應用……作為組織者和第一完成人的陳萬權,近20年來付出了大量汗水和心血。但他非常低調,兢兢業業、不辭辛勞地做好每一件事。提起陳萬權,課題組的同事都說他性格溫和,是個有凝聚力的科學家和科研管理者,同他在一起搞科研很愉快。

全國小麥銹病和白粉病研究協作組,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建立以來,一直沒有間斷工作,無論有沒有項目和經費支持,都堅持不懈地開展科研協作活動。統一設計試驗方案,分工負責地進行全國小麥銹病生理小種和品種抗病性變異監測;每年組織2-3次病害越冬越夏考察和秋苗病情調查;每年組織召開1次協作組年會,交流研究進展,研討防控對策;聯合舉辦病害防治現場會和技術培訓班,指導農民科學防病。該協作組可稱得上是全國農業科研大協作的一個典范。作為協作組組長的陳萬權,他的凝聚力來源于他的以身作則和團結協作,來源于他對同事的善待和理解,來源于他對人的平等尊重和處事的公平公正,來源于他舉重若輕、大處著眼和一絲不茍、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

正是在陳萬權的身體力行和親自帶領下,協作組工作搞得有聲有色,成績突出,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稱贊和認同。2012年,他帶領全國協作組成員單位,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通過激烈的國際競爭,成功申辦了“第十三屆國際禾谷類作物銹病和白粉病會議”和“全球銹病協作網年會”,這是首次在中國舉辦。

篇9

論文關鍵詞: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障礙因素 對策

論文摘要:針對目前中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存在的問題,從管理機制、科技供體、服務主體等8個方面,對影響中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運轉不良的障礙因素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并針對分析給出了相應的對策。

1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概述

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是指由服務于農村生產的各行業、部門、組織、集團等組成的農村科技服務綜合系統,依據服務方式不同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可分為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農業科技推廣3個體系。涵蓋了農村科技從研究開發到推廣應用的全過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種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并使其成功地實現在科技供體(科研單位等)和受體(廣大農民)之間的傳遞,使之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從而幫助農民實現增收致富的根本利益。然而,當前中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系統運轉不暢,與農村新形勢發展的需要相脫離,主要表現在:農業教育、科研、推廣分離,各單位之間缺少橫向聯合,造成農民的技術需求與服務主體的技術供給之間存在著脫節現象,農業科技成果的實用性和轉化率低,農民增收緩慢,科技需求熱情不高。

2目前中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障礙

2.1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管理機制不完善

農村科技服務體系運行機制是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中各主體之間的內在聯系,是推動整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運行并不斷向前發展的方式或原理。由于政策和體制等方面的制約,中國農業科研、教育、推廣各自自成體系,各具體部門在業務上受上一級機構的指導,行政上往往又隸屬于地方行政主管部門,多方參與以及地方行政領導的行政干預,致使整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缺乏一個高效、統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使原本有限的科技資源難以有效整合,形不成“拳頭”優勢,既浪費了資源又降低了整體效率。

2.2科技成果有效供給不足

由于目前科技成果獎勵機制與市場條件下對科技需求的矛盾,使得作為服務主體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從事科技服務的內驅力不足。不少科研人員仍存在注重理論研究,輕視成果開發;注重基礎研究,輕視應用研究的“學院”思想。從確定選題起就只注重著作、論文等階段性成果,而忽視了產品、產業等最終成果,與農民和企業的生產需求相脫離。造成許多重點實驗室(及工程技術中心)一方面論文形態、中間形態的成果大量積壓推廣不開;另一方面卻拿不出農民和農村企業迫切需要的、適應市場經濟需求的、自主創新的科技成果,造成有效供給不足,使一些農村科技服務工程難以推進。

2.3農村科技服務資金投入不足

農村科技服務投資占農業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直較低。主要表現在農業科研經費短缺。在1981—1985年間,低收入國家的平均農業科研經費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0.35%,中等收入國家平均為0.57%,而高收入國家則達到了3.23%。但就中國情況,2003年這一比值僅為0.49%,比20年前低收入國家的平均值略高。國家財政對農業科研投入只占農業GDP的0.23%,不僅明顯低于目前美國等發達國家2.02的水平,也低于巴西等發展中國家0.83%的水平,且遠未達到FAO公布的1%的世界平均水平。導致許多重要的基礎性研究工作無法繼續,傳統農業技術升級緩慢,成為制約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一個“瓶頸”,使農業科技服務的實施效果大打折扣。

2.4科技服務項目管理方式不規范

目前中國農村科技服務項目管理模式,基本上仍屬于程序性的管理,項目控制也集中在立項時的評審階段,缺少專業性的評估與服務機構的參與,項目評估的定性標準與量化指標也缺乏規范化管理,這使項目建設后期評估及最終評估準確性較差,難以全面反映項目建設的真實效果。且忽視了資金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由于不是市場行為而是政府行為聯結著需求與供給,供求矛盾凸顯,加上缺少各類服務機構的有效參與,使項目選擇及實施存在著較為嚴重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從而導致資金與利潤回收困難。

2.5農民合作組織綜合實力較弱

農民合作組織與區域主導產業緊密相連,是產業化鏈條中不可或缺的。在農村經濟和農業生產向商品化和市場化發展的過程中,農民合作組織把千萬農戶的小生產與大市場聯系起來,對形成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產生影響,然而目前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組織普遍存在規模小、實力薄弱、發展不穩定等問題,技術覆蓋面窄且輻射帶動能力弱,導致農業科技推廣渠道不暢;其次,多數組織沒有獨立的法人資格,市場主體地位尚未確立,與農戶間缺少有效的市場連接機制,勞資雙方并沒有解決“共享”與“共擔”的責任問題,難以成為“雙贏”的利益共同體;再次,許多合作組織是鄉鎮政府用資金控股并兼任社長(會長)的,農民沒有股金、民主管理流于形式。大多組織在經營中重盈利、輕服務,根本不能成為農民利益表達的機構。

2.6低水平農村勞動力存量的限制

農民作為農村科技服務的受體,其科技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素質越高,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強,成果轉化的效率越高;反之亦然。2005年中國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13.5%,小學文化程度占36.2%,初中文化程度占40.5%,大學只占0.87%,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文化程度較高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二、三產業部門中,使留在農村的勞動力素質偏低。由于大量低水平農村勞動力的存在,他們對科學知識和科技培訓的接受異常困難,從而使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變得艱難。還有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淡薄,小富即安、守成小變的觀念根深蒂固,科技需求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影響到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速度和規模。

2.7科技服務人員素質的限制

目前,中國農村科技服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服務隊伍整體功能低下。農村科技服務人員知識老化和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嚴重,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和產業化要求而且“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較少,致使推廣服務效能低。甚至在一些地方,由于科技服務人員業務素質不過硬,知識更新速度慢,工作主動性差等原因,出現了動物防疫檢驗,動植物新品種的試驗示范、農事生產指導、病蟲害防治等環節無人指導過問的現象。另外,許多鄉鎮服務機構,服務方法及手段滯后,缺少必要的服務設施和信息網絡,基層中會利用計算機采集科技信息服務于農民的人員缺乏,導致農業信息很難通過網絡進鄉入戶,從而影響著農村科技傳播的速度。

2.8服務機構自身缺陷的障礙

市場越發達,科技服務的范圍就越廣泛,服務職能也越完備,種類形式也越多元化。而作為服務主體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專業合作組織等機構其管理理念仍未完全走出計劃經濟的模式,組織內部管理激勵機制不足,容易出現“軟制度”現象,造成底層精英人才流失。服務范圍仍局限在農業產業這個小圈子里,較少涉及到能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空間的農村二、三產業中;服務種類形式單一分散,重產中技術,輕產前和產后信息和經營。加之技術、物資、資金、供銷等部門分割,仍沿著各自獨立的系統與農業生產領域發生聯系,互不分享,互不配套,很難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鏈延伸后科技服務與培訓對市場化、體系化和網絡化的要求。

3清除障礙的對策

根據上述分析,為確保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高效運轉,本文認為目前重點在于:

3.1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科技服務體系,引導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科技成果的吸收、轉化和先進技術的開發,鼓勵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科技中介組織、農民合作組織等社會機構參與,解決農業科研經費不足的問題,同時實行市場化運作機制,實現“服務主體企業化、技術服務商品化、利益關系合同化、服務優質高效化”。

3.2建立科技項目檢測評價體系,對項目立申、實施過程及成果轉化進行跟蹤,對項目評估進行規范化管理,對其成果的實用率和轉化率進行全面檢測評價,確保農民從鑒定科技成果中獲得實效。

3.3把農村科技培訓列入到國家和地方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中去,整合和優化各級各類培訓資源,建立以市、縣、鄉三級培訓基地為主渠道,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為依托,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科技中介機構為輔渠道,采用大眾傳播媒介、課堂講授、集體指導與個別指導多種培訓方法,全面提高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陶佩君,崔永福,等.科技部星火富民科技工程戰略研究報告分報告——農村科技示范服務體系的研究,2005.12.

[2]楊瑞珍.中外政府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中的作用比較[J].中國科技論壇,2004.

[3]劉志民,歐陽曉光.多模式復合型:中國現行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組織構架.科技與經濟,2005,(2).

篇10

隨著中美農產品貿易的不斷加強,在農產品貿易中引發的爭端也日益增多。這些爭端嚴重影響了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正常發展。

中美農產品貿易的摩擦不僅是由于極高的關稅征收所導致,更多的是來自那些隱形的非關稅壁壘。首先是對農產品的高額貿易補貼,2002年美國《農業法》修改,使得政府補貼巨幅增加至1900億美元,范圍包括棉花,大豆,小麥等大宗商品外的其他如花生,羊毛,蜂蜜等。

其次是強制性技術標準,這里面主要又包括轉基因作物問題、綠色壁壘與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環境壁壘。2002年我國頒布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等法規利用了世貿組織允許的技術壁壘,限制了美國轉基因作物的出口,引起了美國的不滿。同時由于中國水果的品質差,安全性低,常常受到美國的綠色壁壘阻礙,使得中國水果競爭力不斷減弱。對于環境壁壘,例如美國對許多食品的包裝要求可降解包裝,盡量減少對于環境的損害,這也使得貿易的成本增加,實現了美國的貿易保護。

最后就是關于傾銷與反傾銷問題。我國頻頻遭受農產品的反傾銷案件困擾,涉及反傾銷的商品有蜂蜜,大蒜,小龍蝦,濃縮果汁等,被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使得中國本來具有比較優勢的許多商品失去了競爭能力。

面對各種各樣的貿易爭端,使得我國的農產品出口成本上升,國際競爭力下降,我國農產品走向美國市場受到了阻礙,不斷引發的貿易爭端也使得兩國在農產品領域的貿易交往受到損害,最終不能最大化的獲得國際貿易的利益。

2中美農產品貿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貿易自由化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但是由于國家利益的沖突,貿易產生摩擦在所難免。其爭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2.1中美經濟實力差異

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對于貿易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經濟實力強,其政府就能通過補貼,生產標準,競爭條例上的政策提升其農產品的競爭力。另一方面WTO規則和許多貿易協定都是建立在發達國家的經濟利益之上的,特別是關于技術性壁壘的設置,由于發達國家技術優勢明顯,使得發展中國家很難達到發達國家制定的標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農業的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由于達不到其技術標準而經常發生摩擦。

2.2國家利益的左右

一方面,農產品的特殊性必須要求國家加以保護,維護政治的穩定。另一方面農產品的競爭在于一國擴大了某些農產品市場,另一些國家就會失去一些市場。每個國家都想保護自己的國內市場,開發國外市場,就會提供各種各樣的鼓勵出口的措施,如補貼,并且推行限制進口的措施,如高關稅,技術壁壘等。貿易爭端的出現實際就是國家利益沖突的表現形式。

2.3農產品貿易協定WTO協議約束有限

由于不同的國家對于WTO協議和其他貿易協議的條款理解有著差異,任何國家都認為自己的理解是正確的,這樣以來必定造成各國的糾紛。另一方面貿易制度存在巨大的缺陷,由于發達國家科技水平高,制定的標準相應高,這些都說明國際貿易的體系尚不完善。WTO以及各種談判的協議對于貿易保護主義的約束力是有限的。

2.4我國農產品的價格和質量問題

由于國家不合理出口補貼的政策,使得很多企業為了那道出口補貼,甚至虧本出口造成不規范的價格,致使美國對中國產品提出傾銷,征收高額的反傾銷稅。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致使出口的農產品質量不過關,遠遠達不到美國的技術標準,環境標準。從而多次出現中國出口的農產品被禁止進口通關,而且還屢次發生食品安全問題。

2.5我國企業的自我保護能力不強

我國企業的自我保護,預警機制都不完善,也沒有強有力的解決貿易爭端的有效措施。出口企業缺乏敏銳通暢的信息機制,傳導分析信息系統,致使競爭手段單一,國際營銷能力不足。出口企業之間的混亂競爭,也導致了本國出口企業在國外市場上的惡性競爭,而且國家,商會等組織機構,對于企業的約束管理能力不強,使得企業之間的凝聚力不夠,這也從一個方面增加了農產品貿易的摩擦可能性。

3小結

中美兩國在農產品領域的摩擦爭端接連不斷,但是從整體上看,中美農產品貿易互補的特點,而且國際分工,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中美農產品貿易的前景仍然是十分看好的。當然中美之間的摩擦可能會繼續成為阻礙兩國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問題,中國應該從政府,企業,商業協會等多方位考慮解決措施,形成完善的解決機制。為中美農產品貿易掃清障礙,獲得雙贏機會。

參考文獻:

[1]戴強.中美農產品貿易發展研究.貿易觀察2007年第10期.

[2]向錦.透視中美農產品貿易爭端中國對外開放與國際競爭力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3]李莉.李陽,綠色壁壘對農產品的沖擊以及對策農業經濟2008年12月.

[4]王星麗,農產品出口應對新貿易壁壘的對策宏觀經濟2008年9月.

[5]段立軍,張廣勝,我國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分析農業經濟2008年12月.

[6]中國商務部,中美農產品貿易狀況200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