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人才推進計劃范文

時間:2024-03-11 17:43: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創新人才推進計劃

篇1

一、創新人才市場管理體制

1、積極拓展發展空間。在目前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門與所屬的人才市場關系未徹底斷開的情況下,縣級人才市場的絕大多數業務仍然需依靠行政行為才能得以順利開展,仍然需要加大對市場的扶持、指導和規范力度,把市場作為人事部門的一個主要產業來抓,并努力做大做強。只要有利于人才市場的發展,都應委托人才市場經營。

2、瞄準人才市場發展的主攻方向。以事業單位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為契機,努力拓展新業務,特別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和用人自主的企業。

二、堅持人才資源市場配置機制

1、理念創新。我們堅持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觀念。著力推行兩個轉變:從行政管理人才資源向市場化配置資源轉變;從管理向服務轉變。我們堅持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服務經濟、服務基層為宗旨,努力辦好人才市場,給求才單位和求職個人提供一個雙向選擇的好場所,為識才、重才、用才營造一個寬松良好的環境。一是增強服務意識,由“開門”、“等上門來”的服務向“登門”、“送上門去”(本文權屬文秘站網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查看)的服務轉變,使各類人才信息由被動索取變主動發送。二是增強管理意識,樹立“人本管理”觀念,以群眾之需為落腳點,以熱心、熱情服務為宗旨,防止群眾辦事要等的職工缺位現象。三是增強經營意識,擺脫行政干預,樹立“經營人才”的市場觀念,依靠市場行為,創新市場化改革配套機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將人才市場逐步市場化。

2、工作創新。第一是大力拓展業務。__*年以來,__*人才市場積極應對新形勢、新任務,把過去單純的畢業生人事檔案拓展到社會中介機構、企事業單位、辭職辭退等流動人員的各種人事關系。截止今年__月__號,縣人才市場共保存檔案__*卷,進行各類人員人事__*人次,集體人事關系__*家,為企業招聘人員信息__*條,向企事業單位輸送人才__*人。

二是在人才市場的快速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強人才市場供求主體需要,積極為用人單位引進人才,為求職者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__*年引進本科畢業生__*人,__*年通過人才市場從各高等院校引進師范類本、專科畢業生__*人,非師范本科生__*人;今年又引進師范類本專科畢業生__*人,非師范本科生__*人。

三是大力推動企事業單位用人和各類人才進入人才市場,形成人才就業找市場,單位用人到市場的良好局面,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主要結合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全員聘用制的推行,事業單位新進人員“凡進必考”,一律進入人才市場,進行公開考選和聘用合同制,一切人事關系放在人才市場,對事業單位新進人員實行全員人事。另一方面開展人才引進工作,從高等院校引進緊缺專業的本、專科畢業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優化我縣人才資源配置。

三、強化“三公開、一監督”約束機制

1、信息公開。我們開設了專門的公開欄,公開各種信息,如公開招聘、求職信息、公開公務員年度考核結果、公開各種考試信息等。在近幾年的教育系統中小學教師招考工作中,我們也完全公開考試政策和名額等信息。

2、程序和過程公開。不論是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人員的“凡進必考”,我們都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公開辦事程序,公開辦事過程,嚴格規范各個環節。在近幾年的教師招考中,我們都明確公開了招考程序,在組織考試和閱卷過程中,都有考生代表參與觀摩,做到全程公開。

3、收費項目和標準公開。人才市場建立了收費公示欄,將各種收費項目、標準、收費依據文件號、收費范圍都公布上墻。使各種收費公開化,讓辦事人員繳費繳得明白。

4、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在各種人員招考工作中,我們不僅有紀檢部門的參與和監督,而且向社會公布舉報電話,設置舉報箱,由紀檢組專人負責,認真接受社會和群眾的監督。

四、實行以聘用制為核心的用人機制

隨著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我們不斷創新以聘用制為核心的用人機制,實行“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對新進人員一律實行全員聘用制和全員人事制。

1、實現“兩個轉變”。就是通過聘用制的推行轉換事業單位用人機制,實現事業

單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由行政任用關系向平等協商的聘用關系轉變。

2、進行公開考聘。事業單位新補充人員,除涉及崗位確需采用其它方式選拔人員以外,完全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人才市場實行公開招聘和考試考核的辦法,與單位簽訂聘用合同,實行人事。近五年來通過人才市場公開招考教師__*名,招考衛生醫護人員__*名,招考畜牧專業技術人員__*名,對所有招考聘用人員簽訂了聘用合同,并為招考的__*名人員辦理了檔案和人事關系,實現了全員聘用制和全員人事。

3、完善人事。認真貫徹《__*省人事廳關于印發〈__*省人事暫行辦法〉的通知》建立和完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人事制度。以激發人才流動活力,變“單位人”為“社會人”。所有大中專畢業生、退伍安置人員、事業單位新進人員、機關新進工勤人員、辭職辭退(本文權屬文秘站網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查看)等流動人員一律進入人才市場,把檔案和人事關系交由人才市場管理,實行全員人事。幾年來辦理畢業生檔案和人事關系__*人次,辦理退伍安置人員各項__*人次,辦理事業單位新進人員__*人次,辦理中介機構集體人事關系__*個共__*人。

五、完善緊缺人才引進機制

三年來分別從__*農業大學、__*信息工程學院等高校引進植物保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緊缺專業畢業生共__*人,按專業對口原則,分別安置到了農業、城建、環保、衛生等單位。另外還從__*等高等院校引進師范類緊缺專業本、專科畢業生__*人,充實到各缺編的中小學任教。

1、政策上給予優惠。根據我縣經濟發展和人才結構現狀,按照__*委辦發__*號和__*組發__*號文件精神,從__*年開始實施“三年人才引進戰略”,即每年從各大高校引進緊缺專業畢業生五至十名。引進人員在占編、人事、落戶等方面都給予一定的優惠。

2、單位高度重視。各用人單位非常重視引進高校畢業生工作,為他們解決好了住房及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給他們創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前兩年引進的畢業生已經適應了工作崗位和生活環境,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才能,有的畢業生經過兩年的實踐鍛煉,已經成為單位的中堅和骨干力量。

六、切實提高優質服務水平

人才市場是人事部門對外服務的窗口單位,職工的一言一行都代表整個單位和人事部門的形象。我們從內部管理、自身建設和“五心”服務(即:服務要熱心、專心、耐心、細心、盡心)上不斷創新優質服務機制。

1、規范內部管理。建立健全了規范的崗位責任制,公開辦事程序(特別是建立了人才市場收費公示欄,收費項目和標準公開上墻),實行辦事首問責任制、行政責任追究制、服務承諾制等制度。嚴格履行合同,以誠取信于民,不斷擴大人才市場的社會影響力。嚴格人員管理,工作人員一律佩牌上崗,堅持考勤簽到制度,八小時以外時間即時辦理或答復制度,限時辦理制和責任追究制,內部管理得到加強,職工的紀律性和工作責任感進一步增強。

2、加強自身建設。一是進一步加強硬件建設,設置了寬敞、明亮的人才交流服務大廳,設置了電腦主控室、檔案保管室、資料查閱室,建立了辦公、查閱、存檔三室分離的檔案管理體系,還配備檔案專框__*個,電腦__*臺,打印機__*臺、數碼攝像機__*臺、掃描儀__*臺、投影儀__*臺,為更好的對內對外服務奠定了良好基礎。實行了檔案專人管、專人辦、人才引進及輸出專人負責、教育培訓專人牽頭的工作機制。同時與縣人事局機關的__*股、__*股、人才服務中心合署辦(本文權屬文秘站網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查看)公,實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極大的方便了辦事群眾。二是創新工作方法,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深化人才工作新理念,緊密結合我縣工作實際,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制定新舉措,創造性的開展工作。三是改進工作作風,嚴格出勤管理,實行上班簽到制度。同時結合黨員先進性教育,提出的三十二字先進文化理念:公道正派、誠信待人,務實創新、嚴謹高效,無私奉獻、潔身自好,團結協作、爭先創優。加強作風建設,認真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增強廣大干部職工的服務意識、紀律意識和大局意識。

3、搞好優質服務。一是由于__*,給有些單位及群眾辦事都帶來很多的不便,我們為此專門開設了即時服務電話,采取“電話預約、上門服務”,去年就為教育、衛生、畜牧等幾個單位的新聘用人員進行了集中上門服務,辦理了__*人的聘用手續及檔案和人事關系,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好評。二是在開展上門服務的同時,我們中午還實行輪流值班制度,為前來辦事的同志大大節約了時間,提供了方便。

篇2

讓拔尖創新人才“冒”出來的發現與選拔機制。學校堅持“培養從選拔開始”,經過5年的探索,我們發現在“翱翔計劃”中表現出眾的學生一般都具備以下特征:品德端正、熱愛科學、有科學稟賦(包括有敏銳的科學知覺、較強的信息能力、良好的思維策略、懂得反思)、學有余力和良好的個性素質。為此,京源學校設計了新學員發現、選拔的五個環節:一是老學員的示范引領、激發興趣;二是開展小課題研究;三是陳述小課題研究構想;四是帶學生到野外去開展預研究;五是組織面試選拔學員,通過這些環節讓優秀學生“冒”出來。

發揮基地學校作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每年為了讓新學員盡快“到科學家身邊自主成長”,京源學校作為基地學校做好三項基本工作:一是“落實三導師制”,即有效地將高校科研院所實驗室指導專家、生源校指導教師和基地校指導教師組織起來形成一支動態的培養團隊。二是“開發五類課程”,即基礎性課程、過渡性課程、科研體驗性課程、實踐考察課程和小課題研究課程,三是“培養四步驟”,即學員“到科學家身邊自主成長”的基本步驟:(1)“逛”實驗室——選擇、確定實驗室;(2)“近”實驗室——到基地校參加選修課程學習;(3)“泡”實驗室——開展小課題研究;(4)“出”實驗室——寫規范研究論文、上翱翔科學論壇。

借助“翱翔計劃”,助推教師發展。京源學校借助“翱翔計劃”提供的高端平臺,大力推進學校課程建設,提升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發與指導能力,把一批青年教師推上校本課程開發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前沿,使他們在參與翱翔計劃,指導學生課題研究活動的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專業能力。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學校引進了一批具有專業特長的教師,如天文教師、化學博士、文學博士等。學校積極參與“翱翔計劃”的多項開拓工作,如與高校實驗室對接;進行基地課程開發;翱翔學員課題論文輔導等,提升了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的能力與水平,擴展了學校教育資源,搭建了普通中學與高校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橋梁。

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支持體系

篇3

關鍵詞:高職 導師制 創新人才

課 題: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全程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以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為例》(項目編號:B-b/2015/03/014);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社會人文研究課題《五重視多視角高職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與創新實踐研究》(項目編號:XGY201328)研究成果。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新引擎,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離不開創新人才。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現代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為創新人才的競爭。起源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的導師制,由于注重因材施教、學生個性化培養,隨著教育改革深入,逐漸成為國內本科教育改革中,培養創新人才的新模式。為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及《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精神,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和不斷涌現,近年來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導師制下高職創新人才的培養。筆者結合近年來學校機械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情況,闡述有效推進導師制下,高職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立足“五個重視”。

一、重視創新氛圍的營造

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創新氛圍。良好的創新氛圍是學生創新行為的重要情景因素,可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對創新的渴望,有利于激勵學生把內在潛力充分發揮出來。努力營造崇尚創新、鼓勵創新、尊重創新的良好氛圍,可以推動學生求創新、愿創新、敢創新、能創新,不斷增強創新的意識。近年來筆者學校十分注重校園創新氛圍的營造,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邀請優秀導師舉辦大學生科技創新發明專題講座,就什么是創新、為什么創新、如何創新、創新成果的專利申報、學校鼓勵學生創新的政策等進行講解與答疑;依托專業社團,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意比賽、優秀學生科技作品展、優秀學生創新事跡展、趣味科技創新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學生創新活動等;在實驗室文化氛圍建設中,將創新作為重要組成部分,如機械設計實驗室建設時將優秀學生科技創新作品及優秀學生典型創新事跡布置在實驗室及教室墻壁;發揮報刊及新媒體作用,對學校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進行報道宣傳等。通過一系列措施,營造了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發了學生們對創新的興趣和熱情。

二、重視創新機制的建設

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創新機制,良好的創新機制是促進優秀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基礎。為推進創新人才培養、鼓勵學生創新,學校出臺了創新激勵的相關制度。如專門設立創新發明獎學金,用于獎勵在科技創新發明中表現突出的學生;對學生社團創新活動、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劃課題、創新發明競賽等提供資金支持;導師對學生專利申報進行專門指導,學校提供申報資助;在評優評獎、升學推薦及黨員發展中均享受相應的加分獎勵等;并擬出臺學生創新獎勵學分,把學生參加各類科技創新競賽、發表學術論文和獲得專利等取得的成績設置為科技創新學分,可沖抵部分課程學分等。同時為造就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發展后勁足的精英型高職創新人才,學校2014年出臺了《“精英高職人才”培養試點工作管理辦法》,精英班人才培養實施導師制,采用小班化教學,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指導和培養。

三、重視創新方法訓練

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方法的訓練。創新方法(前蘇聯又稱“創新技法”)是創新之門的鑰匙,使創新發明時有規律可循、有技巧可用、有步驟可依、有方法可行。其根本作用在于啟發人們的創新思維,提升人們的創新效率,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提高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對高職學生開展創新方法訓練還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創新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創新氛圍。近年來,基于導師制,筆者在專業社團活動、精英人才培養、畢業設計環節、大學生創新項目等的開展過程中,對機械類專業學生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創新方法訓練。訓練的典型創新方法包括組合創新法、類比創新法、頭腦風暴法、設問探求法、列舉分析法以及TRIZ技術創新方法等。在創新方法訓練過程中,通過大量形象生動的具體實例培養學生養成創新意識,樹立創新精神,激活了學生的創新火花,產生了許多好的創意構思,為學生創新實踐鍛煉奠定基礎。

四、重視創新實踐鍛煉

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系統的創新實踐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不能僅停留在理論上,必須要理論與實踐結合,因此教師需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近年來,學校為創新人才培養搭建了有力的創新實踐平臺,良好的實驗實訓條件為學生創新實踐提供了強力支撐,導師的悉心引領和精心指導為學生創新實踐提供了有效幫助,眾多的專業社團為學生創新實踐提供了廣闊的活動陣地。

通過開放專業實驗室,開設創新型實驗,引導學生積極參加“挑戰杯”課外科技作品競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與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意比賽等競賽活動,同時開展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劃項目等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等,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創新熱情。學生經歷從創意的提出與方案選優、創意作品圖樣的設計、作品說明書的表達、零件部的選購與加工、作品的組裝與調試、專利與論文的撰寫、PPT的制作與演練、競賽現場的展示與答辯等多環節的系統鍛煉后,創新實踐能力得到顯著增強。

五、重視創新合力的形成

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強大創新合力的形成。高職要培養創新人才,就應該注重將所有的創新分力結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創新合力。創新合力不僅要注重從創新氛圍營造、創新機制建設、創新方法訓練、創新實踐鍛煉等途徑的有效結合入手,還要注重學生創新團隊合力的形成、導師團隊合力的形成、導師與學生團隊合力的形成等多方面。近年來,在筆者學校機械類專業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導師團隊精誠合作,幫助學生培養團隊意識,樹立團隊目標,在工作中注重互動交流,促進團隊成員間的共享感知。

通過建立緊密的師生關系,師生協同積極開展教學研創等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創新能力;同時,教師在研創活動中不僅是引導者,也是學習者,師生協同開展相關創新活動,也鍛煉和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指導水平和創新能力,實現了教學相長,有效促進了教師與學生創新能力的雙提升。

經過不斷地探索實踐,立足“五個重視”,筆者學校有效推進了導師制下創新人才的培養。近三年來,僅機械類專業學生已獲專利授權30余項,主持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劃課題20余項,學生多次在國賽及省賽中獲得佳績,不論獲獎的數量及等級,均比以前有了顯著提升。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深受企業歡迎,有效提高了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羅志勇,張勝濤,周曉梅等.高校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7).

篇4

【關鍵詞】:醫學院校;創新人才;創新實踐

1高等醫學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現狀

綜合國力的競爭不僅是創新的競爭,更是人才的競爭.高等院校是為國家大量培養和輸送人才的主要來源,如何培育滿足國家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大課題[1].所謂創新人才需要同時具備創造型思維和創造型人格兩個特質.醫學院校因其獨特的行業特點而決定了獨特的辦學理念,相對于工科院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較為滯后.為了推進醫療健康事業發展,高等醫學院校個性化創新人才培養更具迫切性.從宏觀角度而言,個性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方案、專業課程設置、培養制度、考評體系和創新激勵機制等方面.目前,高等醫學院校在這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①高等醫學院校培養理念落后,缺乏創新意識[2].現有培養理念忽視了創新和職業素養綜合能力對醫療工作的影響,對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僅注重單純的知識傳授,并不注重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缺乏動手實踐能力,遇到問題缺乏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專業設置結構的合理性決定了學生興趣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和培養制度仍受傳統教育體制和教育模式的影響,專業課程之間欠缺銜接且分割嚴重,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及專業在專業設置中不能充分體現,選修課程資源較少,限制了學生的知識外延能力培養;教學與實踐嚴重脫節,沒有真正實現學生多層面、多角度和多主線的培養模式[3];在教學上沒有形成人才培養體系,阻礙了學生和教師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踐行.③學校內沒有形成濃厚的創新氛圍,缺少多學科的交叉互動,缺乏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帶動與指導,沒有達到教學相長的學術氛圍;考核方式上仍以學年制為主,學分制為輔,沒有充分體現學分制的主動與學習豐富性優勢;實踐服務內容單一、時間短,缺乏廣泛性;評價方式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沒有建立多元評價協同機制,且忽視了學生創新潛質和能力的考核.此外,醫學院校的學生由于受醫學專業特點的影響,表現出學習能力不足,對機械式記憶能力較強,但缺乏深層思考能力、表達能力、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

2對高等醫學院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建議

國外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十分關注和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興趣挖掘,如在課程設置方面注重通識教育、文理滲透和創新教育;在教學方法上注重情景和案例分析,注重探究和啟發式學習,注重主動探究和實踐能力培養.國內在2002年由馬千里提出以創新為主導的模式[4],2015年張丹等結合柔性理論提出以專業特色為基礎的模式[5].在實踐上,絕大多數高校已開始在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上重視創新人才的培養,正在不斷轉變教育發展方向,注重全面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參考國內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做法,對高等醫學院校提出以下建議:

2.1立足本位的個性化教育

不同類型的高校都在開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但醫學院校必須立足自身專業特點,根據社會與學生發展需求進行定位.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如何利用現代技術手段與分析工具培養醫學創新人才已上升到一個科學戰略層次.2015年,美國奧巴馬總統提出“精準醫療計劃”,基因測序成為目前的朝陽產業,預示著醫師不能再憑經驗而診治,需要科學的分析和診療手段.由此,醫學院校不僅僅要培養優秀的臨床醫師,更要培養科研創新人才,從大量的病例中挖掘出與疾病相關的本質變化,以此實現個性化的靶向診療.然而,醫學院校的學生素質與能力相對理工科院校較弱,尤其是來自于少數民族和邊遠地區的學生基礎更加薄弱,因此,學校應采用個性化培養模式,關注學生發展層次及能力水平,實現學習過程個性化.

2.2探討新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使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發生巨大變化.高等醫學院校也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基于MOOC平臺共享國內外專業領域內的名師資源,突破學習的時空限制,進行相應的SPGOC教學、翻轉課堂建設,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此外,也可以運用“雨課堂”等智慧教學工具,將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融入到演示文稿和微信之中,將視頻、習題等相關內容推送到學生手機,達到課堂內外的完美對接,真正實現數據驅動教學,實現科學教學和教學科學[6].無論是哪種教學模式,都要采用好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調查顯示,高校教師在課堂上經常采用啟發式與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僅占33%[1].而針對高等醫學院校,更應采用案例與問題驅動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各個器官、組織及各個操作過程有更多的感性認識.隨著“VR教育”理念的提出,應該逐步探討虛擬現實技術與醫學專業相結合,使學生在虛擬的臨床實踐中,反復操作醫療機械,熟悉各種案例出現的復雜情況,達到熟練掌握臨床技能的目的.

2.3增強掌握專業領域前沿動態的途徑

為了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必須在教學中更多地涉及學科動態.調查顯示,80%以上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反映學術研究最新發展動態和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所以,教師自身應不斷更新知識體系,關注所授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及時將最新的理論成果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并將主持和參與的科研項目階段性地融入到教學內容中,啟迪和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此外,專家講學和學術活動是提升師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學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報告,如教授或名家的系列講座、專題講座、學術論壇等,在同一方向、同一領域給予師生系統的科研引導;邀約國內外院士、長江學者講學,解讀該領域的最新動態和技術;開展學術沙龍活動,增強學術交流與研討的氛圍,分享創新成果;開展學科競賽、專業技能競賽和創業類競賽等活動,培養團隊協作意識,挖掘團隊成員的潛力和團隊的創新智慧.

2.4完善學習資源與硬件設備

充足的教學資源和完善的硬件設備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豐富的圖書資源是師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訂閱中外文期刊數據庫,方便全校師生輕松地發現中外文期刊、會議等各類資源的文章檢索及全文獲取;建立醫學院校的特色資源庫,收納學校學位論文,建設醫學專業網絡資源導航庫,對信息資源根據專業特點進行遴選和整合,最大限度地節省讀者的檢索和甄選時間,提供高質量的網絡信息資源導航服務.樣本數據的收集,只有收集到有效的臨床數據,才能挖掘與疾病相關的共性規律和個體差異,這就需要與醫院簽署合作協議,保證獲得一定的科研數據量.比如基因測序數據、醫學影像和病歷數據.醫學專業實驗設備的先進度直接影響創新人才培養,因此,應加大硬件設備的投入力度,為科研創新提供保障.對于造價昂貴的儀器設備,可聯合其他高校或醫院,實現人員與設備的資源優化.

2.5重視創新實踐

任何創新都不能脫離實踐,而且應該在實踐中有針對性地培養.86%的高校已將參與創新實踐納入培養方案和學分體系:如黑龍江大學的“以創業教學為核心的創新實踐平臺”;江蘇大學搭建“135金字塔”創新人才培養模式.63%的高校與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了較為深入的實踐機會.如,南京大學探索實施“五位一體的教學體系,四創融合的成果轉化平臺,三個協同體制機制”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大學生研究訓練計劃項目教育、國家創新性實驗計劃及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等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活動也正在全國推進[7].高等醫學院校更應注重創新實踐環節,需要在專業領域內拓寬視野,同時培養職業所需的基本素養.在掌握基礎醫學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基礎上,整合優秀的師資力量,集結創新意識強的學生,選擇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的課題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可以涉及醫療過程的每個細節,重大疾病的臨床決策等不同問題.創新實踐活動絕大部分是以團隊合作形式,集思廣益,共同克服畏難情緒.醫學院校應為創新實踐活動提供政策支持,可在教師的指導下搭建一個具有教育咨詢服務功能、培訓功能、幫扶功能的綜合性創新創業教育孵化平臺[8].此外,支持優秀的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去,能夠在本科階段進入到項目組中進行科創實踐,引導學生與教師共同探索科研難題,達到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還可以借鑒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國內的華南理工大學開展的分級定向模塊,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實現分級創新培養計劃.

篇5

【關鍵詞】創新訓練 實踐體系 拔尖創新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37-01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是1987年6月經國家航天工業部批準成立的,是我國第一個以培養高級航天專門人才和從事航天高技術研究為主的學院。作為國內航天主干學科最為齊全,規模最大的學院來說,培養具有航天特色拔尖創新人才一直是學院的首要任務,為此,學院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舉措,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果。

一、教授治學,全員育人,推動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高校中的創新可有多種表現,自然科學方面的最高表現是對新知識的發現,工程技術方面的最高表現是創新方法,而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最高表現是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創新型人才。為此,航天學院充分挖掘自身學科和師資優勢,積極推進學院全員育人的培養模式。

1.依托責任教授團隊,進行團隊育人的新探索

航天學院是哈爾濱工業大學規模最大的學院,擁有140余位教授。為充分發揮每位教授的智慧與力量,學院在各系、所、中心分別以課程教學為主、科研和研究生培養為主、基礎研究和學生培養為主三大類,組建了36個有明確職責的團隊。每個團隊都設有責任教授、崗位教授等崗位,其中責任教授全面負責該團隊的組織建設。各個團隊都將育人作為自己的第一要務,承擔著學院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各項工作。

2.強調學生主體地位,推進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學院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行政權與學術權應該分開,在于全員和諧為育人服務。基于這樣的認識,學院采取相應的改革,從學術層面上,學院完善“教授會”制度,從教育教學方案到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教授會”都發揮重要作用,保證了育人體系的科學內涵。從行政層面上,學院對原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兩方面資源進行重新整合,成立本科生培養辦公室,以學生為主體,為提高學生培養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合我院規模較大,專業層次多等復雜情況,經過多方探索與試驗,學院決定采取育人二級管理體制,即學院和系所負責學生事務管理,各個團隊負責學生業務與綜合素質培養。實行二級管理改革后,促進了學院各學科專業教師間的交流;強化了教學和科研兩個中心工作的互通與結合,有利于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

二、搭建學院創新訓練實踐平臺,切實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在當前科技競爭的新形勢下,學院持續推進創新訓練實踐平臺建設,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潛能。

1.學院創新訓練課程體系建設

為切實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使創新培養不斷線,學院從2009年就提出建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將學院各責任教授團隊開設的創新訓練課納入到本科生培養方案中。在2013新版培養方案中,學院進一步整合完善創新訓練課程體系,分階段分年級按學生不同特點開設覆蓋率達到100%的“創新訓練課程”。目前學院共開設基礎性創新訓練課10門,綜合性創新訓練課10門。此類課程是學院教師將最新科研成果應用到本科教學的載體,以切實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為教學目標。

2.全新的“項目學習模式”

航天學院于2012年春季學期申請加入學校“基于項目學習計劃”,成為首批試點學院。為此,學院在培養方案、課程設計等方面進行了相應調整,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鼓勵政策,將“基于項目學習計劃”貫穿于學生整個本科階段。大一學年,學生可以參與“大一年度項目學習計劃”;大二至大四學年,學生可以參加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單片機設計大賽等各類基于項目學習形式的課外科技活動。

在學院政策的牽引和鼓勵下,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熱情顯著提高,全面提升了其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近三年來,學院學生獲得各類科技競賽獎勵近450項,其中國際級(國家級)獲獎比例高達54.6%。除此之外,參與“大一年度項目學習”的數量和質量也有大幅度提高,2012年度,我院共有291名學生參加“大一年度項目”,占學生總數的60.4%,結題率為85.7%。2013年度,學院共有450名學生參加“大一年度項目學習計劃”,占學生總數的98.3%,結題率上升為91.3%。

三、積極倡導教學與考試方法改革,促進課程體系與工程實踐內容的創新

1.深入推進教學方法與考試方法改革,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為培養“精英人才”,航天學院一直持續推進教學方法與考試方法改革,將教學改革做深、做實。從2011年開始,學院率先在本科生課程中提出教學方法與累加式考試方法改革立項工作。近三年來,學院教師積極投入教法與考法改革中來,共立項建設各級各類精品課和專業主干課近30門。在課程改革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們除了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在教學內容的具體設計中,利用各自科研優勢,充分考慮到當前最新行業發展態勢和就業需求,加大對學生工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為全面提高學院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依托“卓越工程師計劃”和“工程領軍人計劃”,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2010年我院自動化、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工程力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共五個專業加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2年12月,學院又獲批成為首批“工程領軍人才培養計劃”試點學院。

以上兩項計劃實施的關鍵都是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實踐平臺,為學生進行工程實踐與實習,更好的將理論應用于實際提供幫助,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實際工程項目解決能力和項目研發能力。通過實施卓越和領軍計劃,學院積極聯系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同時,不斷拓寬與航天科研院所及知名企業的聯系范圍。到目前為止,已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上海805研究所等眾多知名企業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學生的表現獲得了合作單位的一致好評,為今后支持更多學生到企業進行創新創業訓練和實踐實習奠定了前期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鵬.項目學習:推進課程優化與改善的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1(4):93-96

[2]葉賦桂,羅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思維葉賦桂,羅燕[J].復旦教育論壇,2009,9(4):19-23

篇6

【關鍵詞】拔尖創新人才 銜接 課程體系 評價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基于對綜合國力競爭歸結為人才競爭的認同,世界各國對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內容,是一項事關國家根本利益的核心戰略,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是這項工程關鍵的兩個環節,高中與大學人才培養的有效銜接,最終影響到整個社會人力資源系統的生產。

一、國內外的探索措施

國內外教育界在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做出了很多積極的探索。國內政策方面,在《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1〕21號)中提出“有條件的普通高中可與高等學校合作,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途徑。”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教育創新,為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具體措施如前期的中科大少年班、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人大附中的少年科學院等,還有近兩年來,國內各省市開啟的高中生科技創新培養計劃,如北京市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建立“高中創新教育實驗班”,北京八十中學“科學創新實驗班”。上海市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復旦大學附中、交大附中等均開設了“高中創新教育實驗班”。天津南開中學開設“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實驗班”。2011年河南省鄭州二中開設“信息化教學創新班”,鄭州九中開設了“創新教育實驗班”,浙江省寧波市效實中學、寧波中學、寧波外國語學校、鎮海中學等10所學校獲得設立“創新型人才培養實驗班”資格。

從世界范圍來看,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歐美發達國家在人才篩選、課程銜接、評價方法、制度環境等方面的措施非常值得借鑒:

(一)拔尖創新人才篩選標準及選取辦法

及時通過科學而嚴格的篩選標準和選取辦法“發現”有天賦的兒童,并搭建各種平臺使他們得到適合于自己天賦的發展,是世界各國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所取得的共識之一。具體操作中世界各國都很注重“兒童在具體教育情境中的真實表現”“對兒童才能的多維測量”以及“多種鑒別方法綜合運用”。如美國建立起一整套量表和問卷測驗體系;英國教育與技能部根據世界上多個國家最優秀兒童的智力水平,設立了9歲、13歲和18歲三個等級的超常生國際水平測試。

(二)為有天賦的兒童設置內容豐富、選擇性強、有挑戰性的課程體系

設計課程的同時關注不同資質學生的各種需求,加強選擇性,關注“難度”和“挑戰性”,是世界發達國家在為拔尖創新學生設置課程時比較關注的。如美國伊利諾伊州數理高中在設置課程時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基于“挑戰”,設置有深度的課程,最能體現“挑戰”特色的課程是“三年制全寄宿高校預科課程計劃”,這是學校課程體系的最核心部分;基于“探究”,設置有興趣的課程,給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情境,激發他們的興趣、好奇心和熱情,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提出自己的問題,去多途徑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基于“創新”,設置有新意的課程,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意識?需要開設有新意的課程,讓學生通過不同于往常的課程內容和授課方式,進入到創新的情景中,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課程培養與大學升學的銜接模式

在美國,學生高中階段可以選修大學生預修課程(PRE-AP)和大學生先修課程(AP)。所謂大學生先修課程就是讓優秀學生在高中階段提前修相當于大學階段的課程。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建議,對于在特定領域具有罕見才能的學生,作為教育上的例外措施,承認其具有大學入學資格。芬蘭的優秀學生可以利用晚上和周末到大學學習更高深的課程。一些學生甚至可以參加開放大學項目(the Open University Program)提供的夏季課程(summer courses)并獲得線性代數和物理的大學學分。該項目已經得到了芬蘭教育部和產業部門的支持。

二、針對性的措施

綜合國內外關于拔尖創新型學生培養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目前要做好中學與大學教育的有效銜接,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

(一)培養機制

注意做到系統培養與階段培養相結合,特別注意銜接問題尤其是初中與高中、高中與大學的銜接問題,保證學生專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積極關注和參與高校自主招生。

(二)課程設置

如果說培養機制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石,那么豐富多彩、具有挑戰性的課程設置就是學生成才路上的助推器。這種助推器不是僅僅限于某一個階段的、孤立的,而是需要中學與大學的培養體系做適當銜接。對學有余力、且對某一學科領域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可以為其設置類似預科類的學術性課程,對動手能力特強的學生可以設置科研方法類課程,讓其在高中階段就能夠得到科研思維和方式訓練的機會,培養其嚴謹的科研作風和研究態度,為以后在大學進行研究做好鋪墊。需要建設并形成一套最優化課程體系,從塑造一個健全而有創造力的優秀人才的目標出發,以科學、人文、藝術并重的課程與實施模式來綜合培養。

(三)完善評價

完善評價的多元化,建立中學課程與大學升學的銜接,改變高中階段培養模式和機制的相對孤立性,打通培養環節,降低培養成本,改變低效和重復的培養途徑,促進有拔尖創新稟賦的學生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大學則應進一步推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逐步形成高等學校多元入學的格局,為普通高中創新人才培養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三、結論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我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機制還未完整建立起來,沒有把中學和大學視為一個系統加以培養。雖然大學是人才的終端“產地”,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需要中學階段加以引導。因此,必須不斷探索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加強中學與大學的相互銜接,才能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巨大的人力資源保障。

篇7

一、創新人才培養的使命與核心

1.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急需創新人才

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此,國家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方中雄院長認為,創新驅動實際上就是人才驅動,創新人才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而創新人才的匱乏恰恰是困擾和阻礙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關鍵問題。教育系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最重要的龍頭,推動教育創新從而把教育工作的重心轉向創新人才的培養,已經成為一個異常緊迫的時代要求。

2.創新能力是核心素養的核心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褚宏啟教授認為“創新能力是核心素養的核心,是21世紀核心素養的最集中體現和巔峰表現。”在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沈巖看來,創新是個中性的詞,它是方式方法,不是目的:要警惕具有消極破壞作用的所謂創新。沈巖院士用“德、學、才、識”四個字作為創新人才的標準。其中德是世界觀、方法論、思想品德,學是學問、知識,才是才干、能力,識是見識、膽識。

二、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學校改進

1.創新教育就是回歸本真的教育

華東師范大學楊小微教授認為,創新教育就是回歸本真的教育。回歸本真的教育以奠基為先,這個基礎既包括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等硬基礎,也包括好奇心、興趣、志向、習慣、情感、個性等軟基礎,同時還要對不同的學生分類打基礎。回歸本真的教育以常態為安,它是從容舒緩的教育,是質樸優雅的教育。《教育研究》總編高寶立則從人文教育的視角看創新教育,他認為,在創新人才培養中,人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身心健康四位一體,哪一項都不可偏廢。

2.創新教育注重學生創新性思維和創新型人格的培養

創新性思維是一種綜合性的思維,它是多種思維方式平衡發展、復合作用的結果,包括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元認知思維等方面。褚宏啟提出要改進中小學教學方式,提升學生思維水平。教師要善于提問,利用蘇格拉底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同時要鼓勵學生自由提問和互相辯論。

創新型人格的特點表現在自覺、獨立、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好奇心、喜歡抽象的思維和智力活動、能長期地專注一個問題、富有幽默感。培養學生的創新型人格,要保護并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推進教學民主,建立民主型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

3.讓創新教育回歸生活、有趣好玩

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字輝介紹,北京市通過調動整個城市的資源,為學生建設社會大課堂,開辟多種渠道,推動中小學10%的課程在社會大課堂進行。北京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實施義務教育階段課外活動計劃,開展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城區學生學農活動等,讓學生在廣闊天地錘煉創新精神,提升實踐能力。

北京史家小學有一個創意生活社區,在這里,孩子們用自己的創造力改變生活,他們在一起經歷了發現問題、驗證需求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史家小學校長王歡說,創新教育一定要接地氣,要和孩子的真實生活息息相關,源于生活,改變生活。創新教育應該是有趣好玩的,這樣孩子們才可以專注持久地進行下去。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尚俊杰正在主持一個“游戲進課堂創新計劃”。他認為,兒童在游戲的時候是自由自發、無拘無束的,這是創造力進發的最好的狀態。游戲化學習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未來學校的每一種東西都會變成智能體,可以捕捉學生所有的數據,然后對他們進行個性分析。

4.重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拔尖創新人才是指那些智能發展超過了同齡人的平均發展水平,或者是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人,他們往往在某一個領域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對社會已經做出了突出貢獻。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張景斌教授以北京八中和人大附中為例,比較了兩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課程的異同。張景斌認為,促進教育公平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政策的價值取向,對超常兒童實施超常教育是教育公平的體現。同時,她建議國家重視超常兒童教育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培養,借鑒國外經驗加強資優教育立法。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學院辦公室主任張毅介紹,北京市啟動了“翱翔計劃”“雛鷹計劃”“青少年創新能力建設工程”,將科技資源轉化為創新教育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評價改革

創新人才培養要充分發揮考試評價制度指揮棒的作用。

1.北京:考試評價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

近年來,北京市通過考試評價改革撬動教育深化綜合改革,強調考寬、考活、考實,力求考試能有利于學生展示優勢、發揮特長,考出學生的創新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李衛東介紹,北京市中高考改革突出五個“考出來”: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考出來、將學生的課堂表現考出來、將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知識積累考出來、將思維能力考出來和將學生從社會大課堂所學的知識考出來。

北京教育考試院副院長臧鐵軍介紹,北京高考命題改革從六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是給學生搭建展示才能的舞臺,激勵學生勇于挑戰自己:二是命題的著力點與教學規律相一致,給教學發揮創造性的空間:三是用好題目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創新精神的培養:四是考查問題的本質,引導深刻的理論和邏輯思考:五是題目理論聯系實際,促使學生走向社會大課堂:六是高考命題不偏不怪,更加體現出“走大道、求大氣”的風格。教學與評價創新的和諧共振,從根本上使學生從原來死記硬背的考試中解脫出來,能夠更加靈活和自主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篇8

當前,我國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而缺少在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具有創造能力和國際水平的領軍人物,這已經成為制約建設自主創新型國家、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據科技部統計,2002-2006年,在世界一流科學家中,我國有112人入選,僅占總數的4.2%,是美國的1/10。在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及其下屬1566個主要二級組織擔任領導職務的9073名科學家中,我國僅有206人,占2.3%。其中在一級科學組織中擔任主席的僅1人,在二級組織中擔任主席的僅24人。目前,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5%左右。我國的專利轉化率不足15%,而美國等發達國家高達70%以上。

從國際權威科學院外國會員人數的國別排序來看,我國不僅低于主要發達國家和若干中等發達國家,而且還落后于印度。1980年到2002年間獲得諾貝爾獎、魯斯卡獎、伽德納獎、沃爾夫獎、菲爾茲獎、圖靈獎、日本國際獎、京都獎這八項國際科技大獎的科學家中,鮮有中國國籍的科學家。

為加快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必須突破創新人才培養的瓶頸,加強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和研究很有必要。發人深省的“錢學森之問”一半是結論,一半是問題,問到了教育的要害之處、關鍵之處,雖然指向的是大學,但從深層次分析,也是對整個教育系統的問責。

培養創新人才是各級各類教育的共同任務,大中小學擔負著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需要打破現行教育體系各階段的功能分割,促進大中小學相互溝通、有效銜接、整體推進。

有研究表明,幼兒就有創新能力的萌芽,并且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訓練和培養。小學生有明顯的創造性表現,且以獨創性為特色。中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發展著創新能力,并帶有更大的主動性和有意性,能夠運用自己的創造力去解決新的問題。可以說,青年是創造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青少年時期應注重以創新為重點的核心能力的培養,這種核心能力培養主要涵蓋數學與科學教育、語言尤其是外語學習、職業和技術教育、信息通信技術與教育。這種核心能力決定了創新能力。

義務教育階段是創新人才成長的奠基階段,―方面要著眼于全體學生創新素養的提升,另一方面要著力于有先天創新潛質優勢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學生品行培養,激發學習興趣,培育健康體魄,養成良好習慣,側重創新意識培養。

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展的關鍵時期,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創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普通高中處于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強自立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側重創新能力的培養,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學術發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創造條件開設豐富多彩的選修課,建設多元學生社團,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積極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實踐,研究開發大學選修課程,有條件的高中要因地制宜地和大學、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建立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

高等學校側重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探索建立科學基礎、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融合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高水平大學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實驗,實施卓越工程師、醫師、農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二、認識創新人才的特質和成長規律是大中小學面臨的共同課題

深入研究創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長規律,有效識別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是各級各類學校面臨的共同課題。創新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發展的潛力,同時其個性又要能夠自由獨立的發展,既立足于現實的發展,又面向未來的發展。培養創新人才有四個方面的要求:第一,具有創新意識、儲備多元知識;第二,創新精神與對科學、真理的執著追求;第三,創新能力與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第四,國際深層交流、對話、溝通等能力。

研究表明,創新人才的特質由三個維度組成,即人格維度(進取和奉獻的抱負、包容和合作的品格、反思和堅毅的情操等),心理維度(爭辯和探究的個性、動手和實踐的習慣、求新和超越的心態等),能力維度(發現和質疑的思維、厚實和寬廣的學識、演繹和概括的能力等)。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機融合,創新取向的文化特征的核心是寬松、民主、和諧。但不管哪一種類型的人才,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有遠大的志向;二是有廣泛的興趣;三是樂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四是有頑強的意志;五是有較好的合作能力和合作的性格。

創新人才成長的外在條件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一是在家庭中有較寬松的環境;二是在中學時期基本上都有一個脫穎而出的機遇;三是在大學時期往往都遇到了一個好的導師,這些導師對其后來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四是往往得到過比較有力的資助。

創新人才在校期間,往往具有潛在性和復雜性,因此識別創新人才需要多元視角、長期跟蹤、全面分析,篩選出具有學術、管理、教學和社交潛質的不同類型的創新人才。未來社會對創新人才的要求,應當是“通過對中小學生施予教育和影響,使他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善于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蘊含的規律,并具備相應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三、協同創新是大中小學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按照《教育規劃綱要》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全國形成了多樣化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比較典型的有以下幾點:1.大中小學科研機構一條龍培養模式;2.中學和大學、科研機構的聯合培養模式;3.學術型高色模式;4.超常教育模式;5.中學和國際高校合作模式;6.國際高中模式;7.政府推動的基礎教育階段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探索。

對拔尖創新人才要早發現早培養,在這方面,許多國家已經走在了前面,它們見識早、動手快、措施實。美國早在1978年就通過了《天才兒童教育法》;德國于1985年在聯邦政府設置天才教育署;新加坡1983年推出了“天才班計劃”,以色列在1973年成立了“天才兒童中心”……這些國家的教育模式是以理性的啟蒙為主,知識觀是以永恒的真理為主,教學觀是以探究知識為主,教學方法是以思辨討論為主,學習態度是以鼓勵挑戰權威為主,這種方式在創新能力培養上有很多優勢。對發達國家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經驗,我們應予以充分重視。

四、促進大中小學聯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政策建議

培養創新人才,關鍵是更新教育觀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養體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水平,方法是完善創新人才選拔體系。

1.優化有利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環境

第一,更新人才培養觀念。一是要樹立全面發展觀念,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二是樹立人人成才觀念,每個學生都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三是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四是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創新人才的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五是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創新人才培養體制。

第二,樹立科學用人觀。創新驅動發展,創新人才以用為主:一是需要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科學化、社會化人才評價發現機制;二是應強化人才選拔使用中對實踐能力的考查,克服社會用人單純追求高學歷和人才高消費的傾向。

2.探索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培養模式

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堅持育人為本,以特色發展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內涵發展,探索高中階段、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人才的成長有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興趣和需求。解決興趣問題就要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解決需求問題,一是學科專業結構要適應經濟社會的需求;二是人才培養過程要加強實踐環節。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心理抗壓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快速反應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傾聽和收集信息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推進分層教學、走班制、學分制、導師制等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改進優異學生培養方式,在跳級、轉學、轉換專業以及選修更高學段課程等方面給予支持和指導。健全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拔方式,改進中學生升學推薦辦法,創新研究生培養方法。由注重傳承的教育轉向注重創新的教育,由注重選拔的教育轉向注重選擇的教育,由注重文本的教育轉向注重實踐的教育,由注重灌輸的教育轉向注重啟發的教育。

3.開辟包容創新人才的綠色通道

通過對“諾貝爾獎”現象的分析發現,近年來諾貝爾獎得主很少有前幾名的學業成績。如2012年醫學獎得主英國的約翰?格登在中學時理科成績全班墊底,曾被老師稱為“笨得完全不應該學自然科學”。許多案例表明,人才的成長和成功與學歷并沒有非常明顯的關系。很多杰出人才是在某方面有特長而不是全才,幾十年前之所以華羅庚、錢偉長這些人能夠入學,是因為錄取他們的人敢于賞識他們,敢于選擇有特長的人。

現在用總分評價的方法并不公平,而是為了操作簡便。多年來,教育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功能,過于注重學業成績,而忽視全面發展和學生個體差異,以傳統的紙筆考試為主,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基本上還是一考定終身。我國學校對學生進行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淘汰之,教育為考試服務;美國學校對學生進行考試,目的是為了發現問題,改善之,考試為教育服務。因此,評價應該從過分關注學業成就轉向對綜合素質的考查上來。創新人才需要特殊的成長通道,如實行“一制三化”的模式,即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培養,讓學生盡早進入科學研究過程,盡早參與重大項目。抓住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這個創新人才成長的關鍵環節,建立創新人才成長的動力機制。

4.打通阻礙創新人才系統培養的學段壁壘

長期以來出現一個反常現象,即中學生嚴進嚴出,學習負擔過重;大學生嚴進寬出,學習負擔相對較輕。這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恰恰相反。而這源于我國教育界存在的一種錯誤觀點:中小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知識,打好基礎,創造力的培養是大學階段、研究生階段的任務。在培養方式上普遍存在著學生記的多,思的少;做題多,分析少;注重知識教學,忽視思維方法的訓練;強調復雜、繁瑣的計算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的個性、需要、興趣、選擇、判斷等。

高中改革僅限高中系統,無論如何難免“應試教育”;大學改革僅限大學系統,無論如何難免生源大戰。雙方難以在培養創新人才方面達成共識和形成合力。

創新人才培養需要打破教育體系各階段之間的分割。通過多模式合作的方式,將大學的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和方式向中學延伸,將與中學的合作從簡單的生源輸送提升到與中學聯合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可以通過成立“全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研究與資源中心”,構建適合我國中學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課程體系,并在教育部至各省市的教育廳(教委),設專人管理、規劃這項事業的科學發展。在全國成立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基地,積極探索并建立一個多樣化、全方位、分層次、廣輻型的中學生創新素養培養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提前的舉措包括:以延伸教育創新理念為根本,構建多樣化人才合作培養模式;以學生志趣為導向,打造全方位創新素養課程體系;以發揮各中學特色為主旨,開展分層次創新人才培養;以早期培養基地為依托,發揮廣輻型創新人才培養引領作用。使大學和中學更好地銜接,將早期選拔變成早期聯合培養。大學與高中在課程和教材方面要打通,學校之間要聯合,國家應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研究,建立網上平臺,打破地域限制。

5.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驗

在創新人才培養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上,我們都落后于發達國家。一些錯誤的教育文化觀影響著孩子的發展:幼兒園“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文化觀抹殺了孩子的天性、童心;小學“聽話”的教育文化觀抹殺了學生的興趣、個性;中學“訓練”的教育文化觀抹殺了學生的思維、志向;大學“浮躁”的教育文化觀抹殺了學生的學術探究精神。教育評價―刀切、標準化、齊步走,造成千校一面,萬人同語。

完善創新人才選拔體系。學校如何科學選拔人才,一個是選拔標準問題,如果所有學校都用一把尺子來衡量,這把尺子又主要側重知識而忽視能力,就談不上科學選拔;另一個是選拔方式問題,如果學校不是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定位和培養要求體現選才的主動性和針對性,也談不上科學選拔。適宜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科學選拔體系應該是學生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成績、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高校自行測評等“多位一體”的綜合評價體系,這也是推進高考改革的一個方向。高校自主選拔,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凡是通過高考能實現考查目的的,就沒有必要通過自主考核再去做,選拔的標準、方式、過程都要體現學科的特色,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各學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大膽探索,也鼓勵大膽引進國外學校的成熟做法。

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育人是基礎,能力建設是核心,人格養成是根本。創新人才培養并非只依賴于開設某些課程,而是要體現一種精神的培養,并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創新人才培養并非只是培養學生的某些能力,而是要培養一種品質,并體現在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創新人才培養不能只是一種理性說教,而要增強一種感性的體驗,通過不同層面的實踐活動使之得以升華;創新人才培養并非僅僅面向學生,教師自身必須身體力行。高考被超越了以后,不再“戴著鐐銬跳舞”,將面臨六大挑戰,即從關注高考到關注學校的觀念革命,從千校一面的課程到融通中學和大學,從文理分科到融通文科和理科的課程革命,從習題解答教學到真正的問題解決的教學革命,從傳統的評價到綜合評價的評價革命,從部門管理模式到項目管理模式的管理革命。這當中要強調興趣、思想、價值觀三大著力點。

要構建以因材施教為核心的個別化、個性化教學模式,建立規定性課程與選擇性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實行均衡分班與按程度、分層次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采用逐級遞進與跳級、跳科、導師制相結合的教學管理方法,實施考試成績與特長認定(等級證書)相結合的考核制度,構建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導的特長培養體系,組織學生參與跨國合作項目研究與學習,培養和造就一支富有創新性的教師隊伍。

培養創新人才,政府是主導,學校是基礎,教師是關鍵,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研究,擺正冒尖與拔尖、個人和整體、公平與質量、精英與大眾、學術與應用的關系,加強大中小學的協同創新,整體構建學生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成績、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和高校自行測評等“多位一體”的創新人才綜合評價體系,加快培養各類創新人才,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

篇9

關鍵詞 高校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11.0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Take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 Qihong, LIU Xiao, SHEN Yuanchu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Training Colleges as an important base for top cre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explore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hrough optimizing training programs, deepe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social practice and other way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designed to provide some inspiration for the related college brothers.

Key words colleg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高等學校作為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的主要陣地,集中優質資源培養和造就一批拔尖創新人才,肩負起國家知識和科技創新的重任,是時代賦予的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提出了高等學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任務和要求。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學院”)有涉及地理信息、資源和環境等領域的七個本科專業,如何發揮學院優勢,突出辦學特色,培養高質量拔尖創新人才,促進學科發展,一直是學院積極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教育課題。經過多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學院依據學科特點和多學科的優勢,構建了與培養目標相符合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培養了一批高素質、強能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1 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優化知識結構,拓寬國際視野

拔尖創新人才既要具備寬厚的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同時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和具有較強的知識獲取和知識運用能力。①傳統的人才培養體系往往注重單一的學科專業人才,知識創新存在局限,學科交叉的方式可以使視野更加開闊和廣博。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積極探索國際化與工程化雙極發展戰略,加強學科交叉融合,踐行學用一體的創新培養模式,不斷優化培養方案,培養復合型、國際型的拔尖創新人才。

學院充分利用多學科優勢,進行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如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一個是理科、一個是工科,學院注重這兩個專業的優勢互補,在教學計劃中將二個專業的課程相互滲透,將科學與工程、軟科學與硬科學結合起來,培養既具有堅實的環境科學理論基礎,又能夠從事環境污染治理的復合型環保人才。又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根據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需求,依托測繪科學和地理信息科學提出了“管理科學工科化”的辦學思想,構建了工管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一批既掌握土地資源管理的基本理論、技術和方法,能直接從事地籍測量、土地評價、土地利用規劃等實際工作,又能綜合運用計算機、遙感、GIS、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土地資源信息管理方面的系統設計和開發的復合型人才。

高水平的國際合作特別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學院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建立了包括邀請海內外知名專家開展暑期短訓班、系列講座、聘請外籍全職教師、選拔優秀學生到國外合作高校聯合培養、海外實習等一系列利用國際條件來培養學生的體系,以強化對學科前沿知識的教育和前沿問題的探索,促進各專業的國際化水平,并使本科生從中受益。②同時學院結合國際一流大學經驗,不斷完善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案,以國際化戰略促進各專業走向國際化;積極拓寬渠道,尋求與名校聯合培養。如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學生。

2 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實踐教學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全面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在實踐教學中,增加能夠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研究性試驗,重視培養學生在不同實驗階段的自主學習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自主實踐能力。

學院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對實踐教學的體系、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通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綜合改革、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等項目,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在學院的各專業教學計劃中,增加了實踐教學的比重,使得各專業實踐教學課程的學時數接近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必修學時數的40%。在實驗教學中減少了驗證性實驗,增加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如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中的綜合性實驗“冷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天然水中的痕量汞”,包含了水樣的前處理,有機汞的破壞,過量氧化劑的消除,汞離子的還原,標準溶液的配制,汞原子的測定等內容,使學生能夠在實驗中,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綜合應用,在一個實驗中訓練多種實驗技能;新增設計實驗“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的催化氧化分解”;在有機磷農藥氧化實驗中增加了TOC的測定等。又如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依據“管理學科工科化”的辦學思想,建立了包括數據采集,傳輸,處理,管理和應用全過程的現代土地信息技術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現代土地信息技術。

在實習教學中,根據專業特點,采取了產學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如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教師們將承接的與課程有關的某些生產任務、科技開發項目作為集中實習的內容,啟發學生創新思維。如多本地圖集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利用集中實習完成的,并且獲得優秀教學成果獎和國家優秀地圖作品獎。同時學院不斷增加校外教學實踐基地和實踐教學環節,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學院廬山風景區實習基地始建于80年代,歷時20余年;武鋼、三峽、武漢環境監測站等基地已經成為每個學生必須進行的校外專業社會實踐的地方;百度、騰訊、華為、恒大為學生多元化實踐創造平臺。

3 加強科研教學互動,提高學生科研水平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具備自覺創新意識和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善于分析的創新思維、不斷開拓的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這迫切需要高校教師通過參加科研工作,提高學術水平,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促進知識更新,豐富教學內容,把學科前沿動態情況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只有通過教學科研的良性互動,才能造就創造性人才特有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技能等創新特質。③

學院注重課堂教學和科研成果相結合,鼓勵科研成果在教學中的轉化,鼓勵科研成果進課堂,進教材,進本科教學實驗室;將一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多項橫向科研成果在相應的課程中加以應用,強化學生的實踐和科研水平,實現人才培養服務于社會的需求。如在環境化學的教學中,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成果即新型污染物問題、砷形態的轉化、土壤污染與修復等納入教學內容;將自主研發的地圖綜合軟件DoMap整合到地圖設計編制課程實踐中,形成了全數字化地圖設計實踐教學特色。

學院積極采取措施吸收高年級本科生參與科研,通過大學生立項與教師科研項目有機整合,使學生深度介入科學研究,產出成果時間大為提前,SCI論文數量不斷增加。環境科學專業為了提前鎖定學生研究興趣和方向,在三年級下學期就確定每個學生的畢業設計方向,將畢業設計和日常科研活動聯系起來,以期提高畢業設計和科研成果質量。學院部分畢業設計選題直接來源于科研項目。

學院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大學生課外科研的激勵政策,在鼓勵和支持學生申報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和學校大學生科研項目的基礎上,學院自行設立了大學生科研能力項目訓練44項,給學生更多參與科研的機會。學院連續承辦和組織學生參加各類科研大賽,如高校GIS開發大賽、ESRI程序設計大賽、中地數碼杯大賽、天地圖設計大賽、全國環境創意大賽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課外科研條件和氛圍。

4 結合專業開展社會實踐,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高校拔尖創新人才不僅應該具備良好的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同時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高校采取課內教學與課外講座相結合,課內實驗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相結合,校內實踐與校外實習相結合等措施,探索第二課堂的教育功能,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豐富延伸。校園文化活動作為第二課堂,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④

學院注重第二課堂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中的作用,以創建“綠色學院”為旗幟,結合自身專業特點和當地實踐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找準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點,使大學生的實踐活動與社會需求接軌,既實現高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又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我院結合資源環境類專業開展的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涉及生物多樣性調查和研究,濕地、湖泊和鳥類遷徙調查和研究,長江、漢江和主要淡水湖水環境調查和研究,耕地保護調查和研究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實踐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學院同時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借助于產學研合作,教師和學生走出校園,在社會實踐中進行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發現科技問題,這樣既有利于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實踐單位解決問題和增加效益,同時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例如學院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飲用水安全環境宣教活動、結合國家土地二次大調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的建設等大項目組織學生進行專業社會實踐,取得良好的效果。

學院還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重要的環保紀念日,對學生和公眾進行保護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參與環保部門舉辦的環境保護競賽和考察活動和開展青年志愿者活動、走進社區服務活動等活動,全面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

注釋

① 趙東亞.高等學校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途徑[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8(4):92-95.

② 何建華,劉耀林,劉艷芳.面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地理科學課程體系優化設計[J].高等理科教育,2014(6):68-70.

篇10

關鍵詞:本科院校 拔尖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7(a)-0251-02

目前,高等教育已經由大眾化轉向重質量的發展,地方本科院校也在緊跟著形勢。為了適應大局的發展,地方院校從立足于學校基礎和自身的現狀,重視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基本功和較強的實踐能力,盡可能多地培養出綜合能力強,適合于社會需求的優秀創新的應用型人才。該文針對玉林師范學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運作模式,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討,以便為本校及其他地方院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一種有效培養思路。

1 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特質

對地方院校而言,拔尖創新人才應該更多的是在運用科學知識、專業技術、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具有杰出表現的專門人才。一般來說,培養出來的人才首先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良好的個性品質和素質特征,才能了地為地方發展服務。

(1)在人才要求方面,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和素質特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應該重視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也就是培養人才較高的“情商”。如果所培養出的人才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就會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懷有執著的追求,對所從事的工作才能鍥而不舍;如果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和心理承受能力強,才能不怕挫折,更容易緩解各種壓力與從容地應對變化;如果有較強的協調和溝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就能更好地處理各種關系,尊重他人和事實,從而以科學、合理、公平的心態、行為和互惠的原則處理事務,達到共同進步和發展的目的。

(2)在專業要求方面,要有深厚而廣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不管那類拔尖創新人才和是否地方性,也無論從事什么專業的工作,都應該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熟練專業技術的能力。尤其是在專業能力應用領域方面,如果能熟知專業領域的發展前沿,就能更好地、及時地了解、掌握和應用專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社會發展更急需的人才。

(3)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有合理的能力結構。操作能力是知識應用水平的體現,實現從知識到能力的轉變是知識價值的真實體現。比如,要想開拓創新,先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要善于進行應用知識的研究,還要有善于溝通、組織、協調的能力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群體利益出發,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合力把任務做好。這樣也能有效地培養團結奮斗的團隊,從而充分發揮個人的核心作用和團隊力量。

2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突出問題

玉林師范學院是地方新辦本科院校,近幾年來加強了拔尖人才培養實踐與研究,也結合地方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加強地方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但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如下幾個突出問題。

(1)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及模式問題。玉林師范學院在人才培養的目標上,要求學生具具有清楚的思維、良好表達和寫作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寬厚的知識基礎和某一領域的深度知識。但由于優質生源不足,需要完善專業學習的方式和系統地推理的能力培養。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認知概念、獨立思考提出并解決問題、運用創新思維和增強團隊合作的能力,加強培養主動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建設的問題。國內高校有許多成功培養各類拔尖人才培養實驗班的經驗,有的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有的實施個性化培養計劃,還有非常重視選修課程培養效果等等。在學生應如何選、選什么,如何保障選課程的質量等,玉林師范學院作為地方本科院校這個問題也較突出,急需解決。

(3)師生的評價激勵機制問題。由于院校的地方性,為提升學校的辦學層次,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還比較嚴重明顯,加上經驗不足,研究力量不夠等,評價激勵措施存在很多不利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地方。

3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為了做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玉林師范學院進行了實踐探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點工作。

(1)加強了地方院校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必須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氛圍,同時要制定有效的政策機制。近年來,玉林師范學院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嘗試,學習了一些先進的教學改革經驗,為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準備了條件。學校針對拔尖創新人才的特質,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也加強了拔尖創新人才招生、人才培養的研究和探討,還要繼續通過從學校歷史沿革與特色出發,本著“厚基礎、寬口徑、強實踐、重創新”的原則,在教育思想觀念、人才培養過程以及制度機制三方面努力開展改革和創新。

(2)創新教育理念,規范人才培養。玉林師范學院要結全地方特點,運用小規模、高要求、厚基礎的創新人才教育思想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探索。努力以開放、科學、先進的思想觀念和廣博的視野,立足學科專業特色,探索出培養具有發展潛力和科學素養的文理拔尖創新人才。學校于近兩年開始規范了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工作,成立了5個專業的卓越班或掛榜班,重點加強了基礎教學工作。應根據社會發展及專業建設情況適時進行調整,要求按照小規模、厚基礎培養,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識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相結合,文理工滲透并相互結合,開展了人才培養模式與人才培養思路的深度改革。

(3)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創造條件為創新班學生提供全程的優質教育。作為地方院校,學校辦學條件及資源等都不是很好,應更多借鑒國內高校的創新實驗班課程體系建設。比如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精心設計通識教育,專業課程的同時也應該加強通識課程建設,整體課程質量的提高、通識與專業課程體系共同完善才能更加有利于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其次要設立核心課程,精心指導學生選課,選課應是建立在對所有課程充分了解和對自己的研究興趣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進行的,在選課上應該加強指導;最后,就是加強開設“研討課”改進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無疑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環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環節,大學課堂不僅僅是學生接收知識的地方,大學生更需要在課堂上得到啟發,才能不斷培養探索、質疑、批判的科學精神。

(4)不斷完善師生創新的評價激勵機制,營造人才成長良好環境。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有效的管理機制是確保人才成功培養的保障。地方院校應盡快完善鼓勵教師投身教學、激勵學生實踐創新的機制來保障教學相關各環節的有效實施。首先是,制度上要激勵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地方院校要切實地把培養學生成才作為首要考核內容,加強研究教學效果評價,通過制定可行的考核標準和考核細則,讓課堂效果能量化的反映在考核成績中,努力提高教師的積極性,讓他們以教學為樂,以教學為榮,自覺履行老師應有的職責,做到“有激情”、“有水平”、“肯投入”。其二就是努力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在日常管理方面創造寬松的氛圍,盡可能不讓他們疲于各種檢查、評比事務中,對于特別優秀的學生,學生的管理中應有個性化,給有特長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學校對創新人才的考核上,應該側重過程的考核,還可以有一定個性化的靈活考核,著重強調學生在學習、研究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創新性和發展潛力,通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考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創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專業課程的考核內容可以更多注重考核實驗、考核科研為主,考核的形式應該多樣化。其三就是在創新人才的綜合素質評價指標中,可以適當提高創新活動所占的比重,讓優秀學生多出的創新成績,從而更好地引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創新的積極性。有條件的地方院校應該多設立獎勵和多制定激勵辦法,讓創新能力強的學生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

(5)提供拔尖人才學習交流發展的平臺。地方院校的拔尖人才應該更重視應用型的拔尖人才培養,參與高水平實踐訓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培養方式,應該多提供機會讓他們多參加高水平講座,多接觸學術前沿。地方院校應設立此方向的資金,用于聘請專家開展講座或資助拔尖創新學生參與高水平學習交流,拓展他們的學術、實踐視野。讓學生明確培養目標和培養思路,運用好實踐平臺進行實戰訓練。玉林師范學院通過進一步完善課堂“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教育理念,加強了專業課程實踐,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高尚人格,也在不斷完善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和結合地方性的特點進行開放性知識結構的培養。其次,學校為了讓拔尖創新班的學生有明確奮斗目標和強烈競爭意識,加強了導師責任機制,促進導師有效地指導,使學生明確目標要求,針對自己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奮斗目標,充分利用好成長環境服務個人成長。再有,通過為拔尖班學生提供良好教學實踐環境、資源和國院教育交流機會,能充分利用國際資源與學術網絡,拓展人才培養合作與交流的渠道,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高水平的交流學習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有效學習方法和豐富成長經驗,激發學生的熱情、激情和創造力,使學生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從而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學習氣氛和實踐平臺。

4 結語

玉林師范學院一直以來以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有作為”的優秀師范專業人才為主,很好地結合了地方特點進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如今又以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為例開展地方拔尖創新人才的研究和實踐,有一定的基礎,本文就是在學校教學改革項目(《地方院校大學生拔尖創新人才的素質拓展模式研究與實踐探索―― 以玉林師范學院為例》)支持研究的范圍,開展實驗班相應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推進班級教學和管理,為地方拔尖人才培養、地方同類院校創立拔尖創新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一定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張秀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大學教育創新[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2] 高海,沈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特點研究[J].科教文匯,2012(1).

[3] 李祖超.美國高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評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