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范文

時間:2024-03-06 17:3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新民主主義的教育方針

篇1

今年是恢復高考30周年,紀念是必要的,但我認為紀念的主題不能永遠停留在對恢復高考的感激、對高考制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謳歌上。現在應該從單純的懷舊轉向改革,應該向前看而不是往回走。面對千百萬仍然掙扎在“應試教育”苦海之中的青少年,面對未來的中國教育,我們更應關注的是變革。

近年來,以應試教育、擇校熱、“上學難上學貴”為特征的教育弊病十分嚴重,教育品質與教育規模的巨大擴張形成了強烈反差。其實我國現行的教育方針、價值,大致是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高度政治化、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現在的社會環境已發生巨大變化,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需要一場真正的變革。

我們的教育不能“目中無人”

1950年代起為迅速實現工業化的趕超戰略、1980年代之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使我們過分強調了教育對經濟振興所具有的功利價值。對于一個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優先發展與經濟增長直接相關的高等教育、工程技術,無疑有很大的合理性,但必須看到,教育還具有更為基本、更為重要的功能。現代國家的教育,不僅具有直接的經濟功利價值,同時具有促進社會平等和社會整合,促進人格養成、心智發展及文化傳承和文化認同等非功利價值。而后者是教育更為本質的功能,遠在教育還沒有獲得直接的經濟價值之前,這一功能就已經存在了。

人的發展和人力資源開發,是現代教育同樣重要的兩翼。片面強調教育的經濟功利價值,會導致教育價值的失衡、教育品質的異化,淪為“目中無人”、見物不見人的教育。可以看到,當前我國人口素質的落后不僅表現為平均受教育程度仍然較低,而且表現為接受過一定程度教育的人在“做人”的能力和公民素質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這正是教育中“人”的價值缺失、教育功能異化的結果。

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教育實踐,有助于我們認識這一問題。1960年代之后,拉美國家認識到教育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視之為教育最重要的價值,其后果卻是造成教育的兩極分化,在白領階層興起的同時,產生了大量文盲,加劇了貧富差距和社會動蕩。有鑒于此,墨西哥于1980年代末重新提出教育改革的目標是“讓高質量的教育和平等的教育機會真正向一切人開放,實現平等的增長”,1990年代初又提出了“公正的現代化”的社會理想。

面向全體學生還是少數優才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為了人。能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人的成長、幸福、快樂是最重要的教育目的。這意味著需要改變強烈影響我國教育現實的國家主義、精英主義、經濟主義和工具主義的教育價值,圍繞青少年成長的實際需要進行民主的教育、活的教育和有用的教育。

多年實踐已經顯示,要求學生“全優”已經成為家長、老師的一種心理定勢,成為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發展。與計劃經濟體制傾向于批量培養、塑造整齊劃一的“標準件”不同,市場經濟體制是建立在每一個個體的活力和創造性上的,若要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自主性、主動性,還有賴于個性的充分發展。

那么,教育是面向大多數人,還是主要培養少數優才?這涉及對教育價值、教育功能的基本判斷。長期以來,中小學的重點學校制度造成了一種面向少數優秀學生的教育價值,它成為升學教育的基礎。今天重申教育的大眾主義價值,就是要改變主要面向城市、面向重點學校,著重培養少數尖子的精英主義教育價值,轉為面向大多數人、面向全體學生,并且優先關注弱勢地區、弱勢人群的教育,恢復教育的公平性和民主性、人文性,使教育真正成為社會文明和道德的燈塔,成為文化傳承和創新的源泉。

接續被中斷的歷史進程

確立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價值,不僅是針對泛政治化的國家主義、經濟主義、功利主義,也是針對學校教育中的學科中心、考試主義。20世紀初,杜威領導的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曾對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陳鶴琴的“活教育”等都曾為重建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做出創造性的貢獻。今天,我們應當重新接續這一被中斷的歷史進程。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論脫胎自杜威的教育哲學,卻是為解決中國教育問題,在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的實踐中形成的,具有鮮明的本土化、民族化特征。他將生活教育定義為“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其實,生活教育的反面就是升學教育、應試教育,其基本特征就是“與民眾生活無關”,只對考試升學有用。

構建面向未來的新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學,本質上是民族的現代教育文化再造的任務,即五四時期提出的民族的新文化再造的任務。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回答,這一新文化構建的任務是否已經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