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范文
時間:2023-03-28 16:11: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政府;非政府組織;關系
中圖分類號:D62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09)011(c)-0128-01
當前非政府組織發展迅速,加強對非政府組織與政府關系的研究對于促進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深化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推動公共管理社會化進程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政府與非政府組織的相互作用:非政府組織又稱為第三部門,是相對于第一部門政府和第二部門企業而言的。這三大部門相互獨立,現實中又彼此協作,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就非政府組織與政府的關系而言,兩者相輔相成,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內容:從非政府組織的角度,首先,“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使得非政府組織的存在成為必要,其二,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逐步還權于社會,為非政府組織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其三,政府通過立法等程序賦予非政府組織合法地位,培育和保障其發展。其四政府還為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提供資金技術等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優惠。對于政府而言,非政府組織同樣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非政府組織在政府與社會之間架了一座溝通的橋梁。其次非政府組織可以接管政府的一些社會管理職能。再次,一系列非政府組織組織的出現,會形成各種集團利益可以加強對政府的監督和制約。最后,非政府組織還以其創新能力、迅速應變能力及實驗能力在社會政策的制定方面扮演著開辟新天地的角色,為政府創造了可供參考的新做法。
二、多元與合作主義是構筑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關系的理論基礎:競爭是相對壟斷而言的。面對日益復雜的公共事務和豐富多樣的社會需要,政府作為唯一的治理主體顯然難以適應,公共權力資源的配置應適當向非政府組織轉移。政府應該從那些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領域退出,從而管那些應該由政府管且只有政府才能管好的事情。合作是相對沖突而言的。在政府權威和社會自治團體分享治理過程中的公共權力時,必須重視相互之間的合作。政府權威與社會自治的合作應該是建立在民主基礎上,是互動性合作。政府的治理需要通過社會參與加以改善,社會參與治理需要政府的引導。這種互動又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是制度性合作。競爭――合作主義作為制度安排的價值取向是建立在一系列條件基礎上的。其基本條件,一是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和自治性的培育,二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善,三是擴大民主參與和健全法治體系。尤其是非政府組織的自主性和自治性,構成了這種競爭與合作關系的必要條件,因此,對政府來說,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有意識地培養非政府組織的自主性、自治性就顯得更加重要。良性的競爭合作關系的初步形成是中國政府治理模式轉變的關鍵,同時也是政府廉潔、高效、活力的必要條件。
三、非政府組織與政府合作關系的路徑選擇:非政府組織能否成為政府的合作“伙伴”,首先取決于政府能否改變自己的角色,政府能否為非政府組織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和法律環境。政府應對其他社會行為主體的管制和控制色彩逐步減少,而規劃、引導、協調、交換、服務以及必要的扶持功能應逐漸增強;政府在敞開公共事務治理邊界之后應注意培育良好的合作氛圍和合作文化,以此激發更多非政府組織介入公共行政的熱情。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還應繼續擔負起仲裁職責,從宏觀層面規約公共事務領域中的多元治理格局,使政府、私人企業和非政府組織能夠在法律與制度框架內本著互利合作、誠實守信的態度展開合作。應該說,政府在公共事務治理領域中的角色轉換是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展開合作的現實保障。但也要看到,我國非政府組織功能和價值的有效發揮還受制于非政府組織自治能力、行動水平和社會公信力的提升,從組織建設的角度講,后者甚至成為公共合作行政模式能否在實踐中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現階段,我國非政府組織參與公共合作行政必須首先從提高自身治理水平和行動能力上入手,逐步參與公共行政,通過自身能力的提高,逐漸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第一,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和社會公信力。非政府組織應該加強自身的制度建設,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提升治理公共事務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社會公信力。規范的內部治理機制是非政府組織獲得公信力和維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障,非政府組織要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和成員素質,加強成員的公民意識和奉獻精神的培養,增強成員對國家政策過程及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了解,完善自身的激勵監督機制、自律機制、財務管理機制和績效評估體系。第二,尋找服務空間,明確服務目標。現代社會,政府的政策取向受制于民主體制下大多數民眾利益的制約,非政府組織可以關注被民主所忽視的“少數人”,尤其是處于邊緣狀態群體的利益,填補政府與企業都力所不及的或者都不適合的那些領域,與政府標準化、統一化的服務形成互補,與政府只有在公共合作行政中明確自己的組織定位,才能進一步謀取與政府深度合作的資本。第三,建立信息交流、經驗分享和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的交流機制,提升政府公共服務水平。非政府組織通過國際合作和民間交流,吸收國外在公共行政領域的改革舉措、管理手段和交流機制等方面的有益經驗,為政府行政出謀劃策,推動公共合作行政的向前發展。第四,充當利益表達的角色,成為公民利益表達的渠道和方式之一,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回應成本。
在公共事務處理過程中,這種由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治理的格局,將構建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型關系,為公共事務提供廣闊的空間。政府有選擇地退卻,非政府組織有選擇地進入,二者只有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依賴,開展多種契約性、制度性的聯合,充分發揮二者的優勢作用,提供更為高效和更具質量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才能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的善治境界,也才能保持并推進人類的文明進程。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世界銀行.1997年世界發展報告:變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7
[2]何增科.公民社會與第三部門[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篇2
一、有效的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可以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一)內部控制和管理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實現提供了制度的保障
在現代化企業的發展下,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是分離的,所以投資者在對企業的經營決策加以監督的時候依賴的是企業的內部控制機制。而完善的內部機制和管理可以使得彼此分離不相容的職務之間形成相對平衡的機制,有效的控制企業的運行發展,促進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的提高。在保值的基礎上對企業進行增值。
(二)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體系有利于整合企業的優勢資源,形成核心競爭力
企業在經濟市場的發展中競爭力優勢的來源主要是經營中現有存在的和潛在的差異化資源,有效的內部控制會將這些資源協調整合成統一的有機體,將企業的優勢資源最大化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管理可以讓企業在積累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實現技術的創新,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內部環境影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決定內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
企業的內部制度的設定使得內部控制管理處在企業的內部環境中,內部的制度環境是企業的內部資源和制度。所以,只有在一個完善的內部環境和公司治理中,內部控制和管理才能發揮出它真正的作用,各種的環境因素影響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并間接影響了企業在經濟市場中的長期競爭優勢。
二、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不完善會影響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一)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
在現代化的企業發展中,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合理直接影響了對企業的發展決策。而企業的內部控制和管理與公司治理和管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是作為管理層為了履行各項的管理目標而建立起來的一種規則和政策。有些企業雖然建立起了法人治理結構,但是在不完善的內部控制與管理下,弱化了某項職位,缺少了必要的某項常設機構,不能建立起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法人機構,影響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二)管理層內部控制意識薄弱
在現代化的企業發展中,有些企業的管理者對于企業的內部控制意識很薄弱,在一些相關組織制定的內部控制也不過就是一種形式,往往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檢查而擺擺樣子。有些企業的管理者在企業中已經形成了決策主導權的模式。習慣了自己決策,而一些內控制度會影響自己的決策權力,所以,更多的時候不僅是不重視,反而會有意阻撓內控制度的建立。
(三)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現代化的企業發展中,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不僅僅是戰略層面的問題了,更多的是對企業操作層面的管理。而現在的企業在發展中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直接導致企業無法形成一個相互制衡的發展機制,企業的管理政策和程序不完善使得內部控制的活動就無章可循。會直接影響著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
(四)缺乏有效監督
在現代化的企業發展中,企業中普遍對內部審計的管理,在執行審計工作的時候只是掛靠或者是隸屬于某個部門,缺乏有效性和獨立性。而且在實際的工作中,內部的審計行使的職能也通常是建議,在對相關違紀違規的問題只能移交建議和督促其他部門進行處理。弱化了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
(五)信息系統溝通運行不流暢
在現代化的企業發展中,信息化的發展是企業發展的主流,但是很多的企業管理者對信息化時代下對企業管理方面發揮的作用認識不夠,他們已經習慣于傳統中的成型的組織結構去制定有效的制度對人、財、物進行約束管理,沒有對建立開放的信息渠道引起重視,不能有效的借助信息化系統來對企業進行有效的控制,使得企業內部與外部信息的信息流通通道受阻,不利于企業的發展。
(六)人力資源管理機制不適用
在現代化的企業發展中,企業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人力資源方面對價值取向不明確的問題。在企業的人力資源中并沒有一個有效的流轉機制可以為企業所服務。在人才的招聘和培訓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問題,并不能為企業招聘到真正有能力的創新型的人才。而人才的缺失直接制約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七)會計控制系統管理不規范
在現代化的企業發展中,企業中管理層對企業內部的會計控制起到很好的重視,并且在企業中負責人過多的干預使得內部會計的監督只是在執行負責人的決策,負責人成為背后的操作者,使得財務的秩序混亂,對企業的監管也成為一種表面形式。這樣直接導致財務數據失真,無法在發展中為企業提供有效的財務數據信息。
三、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促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
(一)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現代化企業在發展中應該在相關規定下結合自身情況建立并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的體系,使得企業內部的各個部門在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的管理下有效的規范自己的經濟行為。達到內部控制的目的。并且在財務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內部財務會計控制體系,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為企業的財產安全和完整提供保障。
(二)有效發揮內部審計部門的增值作用
現代化企業在發展中應該優化企業內部審計的職能,因為在企業的發展中內部的審計遠比外部審計要熟悉了解企業的內部環境,可以更及時的發現企業內部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所以,企業內部的審計部門要有效的發揮出本職職能外,對為企業的投資決策以及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實現內部控制的審計,減少企業所面臨因風險因素所造成的損失,發揮增值作用為企業提供風險保障。
(三)完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培養創新型人才
現代化企業在發展中應該完善人力資源管理的管理機制,設立科學的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對各級的管理和工作人員進行工作的嚴格考核和評價。并將制定的考核制度與薪酬制度結合起來。并且在企業中應該制定管理人員和核心崗位員工定期輪崗的制度。
(四)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優化內控環境
現代化企業在發展中應該明確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經理層的職責,讓決策系統和管理系統以及監督系統可以各負其責,相互協調、相互制衡下為企業所服務。監事會要發揮出監督管理的職能嚴格對董事會、經理層和企業的財務進行監督,完善企業內部的管理監督機制,優化內部控制環境,在制度層的角度培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化系統,加強監督與檢查
篇3
關鍵詞:營銷渠道 合作 沖突 管理
引言
渠道合作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早在交換產生的時候便已產生。在原始社會,就有食物和生產工具的交換,為了便于交換,出現了幫助交換,這是最簡單的交換方式。隨著交換的不斷深入,渠道合作開始產生,現在已經成為商品交換的重要保障,因為絕大部分行業中的絕大部分都沒有能力建立徹底的完整的終端銷售渠道。隨著營銷理念的不斷發展,企業越來越意識到營銷渠道構建的重要性。為了擴展市場,特別是拓展新市場,渠道合作成為企業應用的重要營銷戰略。
總的來說,我國營銷渠道合作,主要有“企業――中間商――零售商”、“企業――商――零售商”等模式。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營銷渠道合作在跨國公司之間比較常見,比如2010年海爾集團與驪住集團簽訂了營銷渠道合作協議。對于營銷渠道合作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供應商與零售商的關系上,比如張麗萍(2006)利用博弈論構建了基礎模型,揭示了企業間渠道合作的復雜關系,李連英(2012)通過利用貪心、害怕兩心態分析了渠道合作的威脅,丁川(2013)等人通過構建Stackelberg模型分析了合作用的不合作問題,即自利和競爭性偏好。但是也有個別學者針對企業之間的營銷渠道合作關系進行了研究,比如丁曉杉(2010)研究了企業之間渠道合作的競爭關系,劉婷(2009)利用交易成本理論和交易關系理論分析了企業渠道合作的關系以及理論的應用。本文以海爾集團與驪住集團的營銷渠道合作作為主要案例,深入分期企業之間營銷渠道合作的沖突來源,并試圖建立企業營銷渠道的沖突管理體系,以緩解企業間的沖突,最終實現雙方的利益最大化。本文研究的企業營銷渠道合作沖突不是供應商與零售商之間的沖突,也不是商與零售商的沖突,而是具有產品類似或者銷售渠道類似的企業之間的渠道合作的沖突。
營銷渠道合作沖突的來源
(一)權利競爭
在不同的合作模式中,營銷渠道合作都會產生權利的競爭。競爭的產生主要源于權利在一定程度上會控制利益的流向。營銷渠道合作的產生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是為了通過合作換取彼此更多的利益,但合作了不能保證彼此絕對公平的利益流向,所以合作雙方必然希望通過合作中的權利來實現自己更多的利益。合同雖然條條框框,會將一些大的問題進行陳列,但是不能包括實施中所有的細節問題,而這些細節必然就是權利的表現以及利益的控制點。所以合作中的公司必然會在實施過程中爭取自己更多的權利。
不同的公司,合作類型的不同會導致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同。如果彼此渠道資源價值同等,合作的強度較大,那么競爭最為激烈,在此筆者稱之為“虎虎合作”。海爾集團與驪住集團和合作便可稱之為“虎虎合作”。2010年6月,日本建材和住宅設備機器領域最大級企業集團驪住集團在上海舉辦媒體會,宣布其即將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而其進入中國市場的首要之舉便是與海爾集團簽訂了營銷渠道合作協議。借此,海爾集團希望通過兩個大集團的資源整合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務,以提高市場占有率,而驪住集團希望通過海爾銷售平臺,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實現中國區銷售市場的飛速發展,其發展目標是2012年實現中國市場上升10倍以上。但是時至2013年,通過三年的合作發現,合作的成果并沒有達到二者的目標。從驪住集團中國的銷售情況看,雖然許多供應商已經貼上驪住海爾專營店標志,但是專營店依然以海爾產品為主,其銷售主力依然是海爾產品。海爾集團不會全額放出權利來幫助驪住集團進駐中國市場,而海爾集團想借助驪住集團的銷售網絡來實現海外市場的拓展,驪住集團的銷售網絡也不會全部放開。
權利競爭的強度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企業的大小與合作強度。如圖1所示,企業之間的合作強度越大,其相互利用的成分越多,其權利競爭的范圍越大,其競爭也就越激烈。主要是因為企業間合作的范圍越大,其涉及的利益會越多,其權利涉及的范圍越大,利益越大,因此可競爭的利益就越大,導致其權利競爭越激烈。企業的大小也會影響二者的競爭強度,如圖2所示。如果合作的企業都是小企業,其生存空間非常有限,彼此都需要借助彼此生存,即使二者競爭,其后果更可能是導致合作不能繼續,二者如果競爭其能夠爭取的利益空間也不大,并且二者的競爭能力也有限。如果是一家大企業和一家小企業,小企業可能更多是依附大企業的發展,雖然其對大企業也會創造利益。如果兩個大企業,那么競爭強度會不斷拉大,因為大企業之間的合作往往是戰略性的合作,強度較大,涉及面較多,利益相關性較大,因此權利控制的利益也會越大,例如海爾與驪住的營銷渠道已經涉及海內整個市場,其規模是巨大的。
(二)文化矛盾
對于同區域的企業合作,文化矛盾主要是來自企業內部文化的矛盾。對于小企業來說,文化底蘊不足,往往行為較為隨意,所以小企業的合作文化沖突不明顯。對于大企業和小企業的合作,由于小企業往往因為文化不足,利益又主要依靠大企業,因此會以大企業的文化為主導,慢慢可能滲透到小企業。但是對于大企業而言,由于企業文化濃厚,各種行為習慣以及處事方式等都基本穩定成為定勢,并且企業文化排他性較強,因此大企業之間營銷渠道的合作往往文化矛盾會更突出。同時,對于不同的企業合作,其文化的強度(排他性)往往也會影響文化矛盾的大小,如果兩個企業文化強度(排他性)都大,那么企業之間合作的文化沖突就會越大,如圖3所示。
對于不同區域的矛盾,文化矛盾除了來自企業內的文化矛盾外,更多的是區域文化的矛盾。因此,跨國企業營銷渠道的合作首先要攻克區域文化強度的限制。
(三)產品沖突
利益沖突會表現出權利的競爭,同時也會出現非權利競爭性的矛盾,即產品的競爭性矛盾。在同一個渠道,在一定時期內其容納的產品(即銷售出的產品)是有限度的,比如貨架的擺放,促銷的產品的時間和類型等等。由于許多企業進行營銷渠道合作,往往二者產品具有相關性,比如海爾和驪住二者都生產家居產品,其產品在同一渠道銷售必然存在競爭性,當然也有互補的產品。因此企業之間相似性越大,產品的沖突越大,互補性越大,沖突越小,如圖4所示。此外,對于小企業來說,渠道夠大,而兩企業的生產力有限,那么二者的產品沖突就會較小。對于大企業的合作,由于企業的生產力大,渠道往往都不夠,因此產品沖突較大,如圖5所示。如果大企業和小企業的合作,由于小企業的競爭力較小,處于依附狀態,大企業也不會花大力氣去競爭,往往摩擦較小,產品沖突較小。
(四)信任風險
交易成本源于不信任和不道德的風險。兩企業之間的合作不會牢不可破,往往存在不信任的成分,這種不信任又源于可能出現的違約行為,即道德風險。這種不信任和不道德的風險在此成為信任風險,即相信對方,那么對方也可能出現不道德的行為;不相信對方,那么出現更高額的監督成本。并且,即使在強監督之下,依然可能存在不道德的行為,因此信任風險總是客觀存在。
(五)內外資源矛盾
營銷渠道的合作會產生內外資源的矛盾。內資源的矛盾在于企業要將一部分資源劃出去共享,外資源矛盾在于企業要將外部資源引入到內部資源,一起發揮作用。內外資源矛盾一方面是企業之間資源融合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如果共享內部資源而不影響自身發展的矛盾。以海爾和驪住集團為例:對于海爾,一方面要將中國的銷售渠道融入驪住集團的產品,但是必須考慮不影響中國海爾產品的市場,海爾甚至希望借助驪住集團的產品可以提升自身的產品,一方面又要利用好驪住集團的海外的銷售渠道,將產品與其銷售渠道融合,提升海外市場的占有率。要做到這兩方面,處理好內外資源的矛盾是營銷渠道融合成功的關鍵。從驪住集團看,當時設定的目標―在2013年驪住集團中國市場銷售額相比2010年增長10倍,并沒有達成,而其海外的擴張能力也沒有增強。不過海爾在國外的擴張力卻得到增強。
營銷渠道合作沖突的管理對策
針對沖突,首先應該平衡利益。利益是權利競爭的根源,也是產品競爭的根源,也是企業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企業合作的目標。第一,互惠互利是合作的保證,也是合作的基礎。參與合作的企業不能只顧眼前小利益,應該從長遠發展著手。合作之初肯定有大小問題和摩擦,這些會影響初期利益。合作中企業在合作之初不能為了一些小利益來制造更多的摩擦和問題。在合作狀態達到良好之后,企業之間的利益會更大更明顯,合作企業應該更加珍惜合作的機會,做好真正互惠互利,不能因為更多小利益而制造摩擦,影響合作的狀態。良好的合作狀態是合作繼續的保障。
第二,建立一個溝通橋梁,加強企業之間的溝通,增強彼此的信任感。信任是相互的,也是容易被損傷的。在合作的雙方應該都提高彼此的信譽,成為社會高信譽度的企業。同時應該建立一個便于雙方溝通的專門機構,處理二者之間的合作問題,遇到誤解可以及時溝通,并且由于該機構有來自代表雙方利益的人員,對整體的合作了解充分,對誤解的來源也會非常清楚,容易處理。
第三,合作中的企業應該加強文化銜接,建議建立員工互換機制。文化沖突是強文化企業或者跨國企業合作的必然產物,也是影響合作狀況的重要障礙。建立員工互換機制,首先是讓員工體會兩企業的文化區別,然后做好營銷渠道的融合工作。企業營銷渠道的融合不代表文化融合,營銷渠道融合讓兩個企業的文化改變那是不可取的,如果因為合作改變就不叫企業文化,因此文化銜接不是讓企業改變文化,而是文化相容。員工互換機制就是通過人的相容,融合兩個企業文化,是作用的媒介。
第四,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能力量力而行,將內外資源矛盾縮小在源頭。合作的對象和強度,是由企業自身決定的。強度越大,合作的企業越大,那么企業需要整合內外資源的能力越大。如果企業沒有能力和另一個企業的合作,或者無法達到某一程度的合作強度,那么企業可能不僅無法利用外部資源,還可能無法保持本企業原有的渠道優勢,這樣內外部資源的矛盾就來了。因此,企業必須量力而行,選擇合適的企業,進行合適強度的合作。
第五,合作中的企業,應該合作整合資源,利用好合作優勢,這是緩解資源矛盾的關鍵。企業的能力是一方面,兩個企業的合作能力是另外一方面,如同在壹加壹可能小于貳,可能等于貳,也可能大于貳的問題。企業在建立合作應該加強彼此的合作能力,建立高誠信度,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整合兩企業的資源,爭取做到資源利用最大化,做到合作中的每個企業都能充分利用好內外部資源,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張麗萍.基于演化博弈的營銷渠道合作關系研究[D].同濟大學,2006
2.李連英,鄭鵬.蔬菜營銷渠道合作博弈研究―基于批發商和零售商視角[J].農業技術經濟,2012(7)
3.劉婷,劉益,陶蕾.交易機制與關系機制對營銷渠道企業間合作的作用研究[J].預測,2009(4)
篇4
作為高校和企業共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我國就提出了校企合作的發展思路,至今校企合作的實踐已廣泛開展。與此同時,合作的局部性、表面性、零散性等缺陷也日益凸顯。這其中與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缺位”與“邊緣化”行為存在很大關聯。對此問題,學者們的研究多側重于從企業“應該怎樣做”的角度出發,著眼于分析企業當前的做法與應然的做法之間的差距,而較少深入地探討這種差距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因此,本文從當前我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特征出發,分析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局限與障礙,以為我國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思路。
一、企業發展的特征
從根本上看,校企合作的發展歸根結底還在企業方面,企業發展的狀況如何決定著它與高校合作的態度。因此,了解我國企業發展的現狀,才有助于我們深刻剖析校企合作的深層次動力問題。綜觀目前我國企業發展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企業生產規模的中小型化
目前,我國國家統計部門以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兩個指標為標準,將工業企業劃分為特大型(50億元以上)、大型(5億元以上)、中型(5000萬元以上)和小型(5000萬元以下)四種類型。以此標準,據相關資料對2001年至2007年我國國有及非國有工業企業規模的統計結果對比顯示(見表1),中、小型企業在四個年度中分別占企業總數的95.2%、98.5%、99.2%、99.1% ,而大型企業僅占4.8%、1.5%、0.8%、0.9%。因此,盡管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在總量上逐年增長,但企業整體發展規模偏小,這說明我國企業的發展仍處于資本積累時期。
表1 2001―2007年我國企業規模對比
數據來源:張曉明.我國企業規模現狀分析――企業規模衡量指標的說明[J].財會月刊,2003,(24).石建中.中國企業規模分布的形態及特征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0,(12).
(二)企業經營的高風險性
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使企業在實現發展目標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風險。這些風險有來自企業外部的顧客風險、競爭對手風險、經濟環境風險,也有來自企業內部的產品風險、營銷風險、財務風險、組織與管理風險等。針對我國以中小企業為發展主體的情況看,中小企業相對于大企業面臨的風險則更高。首先,大企業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往往在融資、信貸等方面有諸多優勢,而中小企業本身財力有限,融資則更難,往往告貸無門。據有關資料對上海市200 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真正能獲得長期貸款的只有3.2%[1]。其次,目前市場無序,假冒偽劣商品猖獗,中小企業的產品更易于假冒,執法部門打擊不力,中小企業又無實力自己打假。再者,我國中小企業生存并發展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但在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的今天,勞動密集型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劣勢。因此,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中小企業頻繁的興衰更替也就是司空見慣的事了。
(三)企業發展動力的市場依賴性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深入,特別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的人力資本理論的提出,世界各國逐漸意識到人力資本對本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受此影響,我國政府和學者也一直倡導科教興國,主張大力開發人力資源,但大多數企業的實際行動并非如此。真正認識到人力資源對企業發展重要性的企業并不多,許多企業把發展寄托于通過降低勞動力工資水平來降低產品價格,或是寄希望于廣告效應,有的甚至不惜采用假冒偽劣等違法手段。近年來媒體披露的這類事實舉不勝舉。據報道,當前企業拖欠工資現象比較普遍,而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尤為突出。據有關部門調研顯示,全國拖欠民工工資已高達1000億,建筑企業拖欠工資的比例高達72.2%,僅有6%的民工能按月領取工資[2]。由此可推斷,當前多數企業的發展動力仍然在“市場”,而不在人力資源開發。
(四)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低水平
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沒有競爭,或者說競爭不充分的市場經濟必然是不完善的。雖然我國市場經濟經過二三十年的發展,已形成相當的競爭力,但與西方市場經濟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其一,企業間的競爭還停留在較低的層次上,企業還沒有從傳統的“你死我活”的單向競爭關系轉向雙贏或多贏的新型“競合”關系。其二,企業參與競爭的手段更多的是依靠更新設備、降價促銷、廣告效應、炒作包裝以及廉價的勞動力。其三,競爭的結果以追求數量取勝而非產品質量的提升。其四,競爭的策略局限于當前發展的考慮,而缺乏長期發展的規劃。這就造成人才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并沒有得以充分展現,企業沒有真正把人力放在提高產品質量上。
二、企業發展的局限性對校企合作的影響
(一)企業生產規模的中小型化影響校企合作關系的建立
從企業生命周期的發展階段看,企業在不同階段所采用的經營管理價值觀是不同的。在創業階段,由于企業投資比較多,面臨資金短缺,急須擴張業務,企業的生存至為關鍵,因此,決策的出發點是只講利潤,有助于提高利潤的事情,企業才會樂意去做。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這時候企業才有能力顧及除企業利潤之外的目標。當前,我國企業發展中小型化的特點決定了企業發展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對利潤的追逐上,資金的缺乏,自身生存與發展的壓力迫使他們根本無暇顧及與學校的合作。同時,校企合作的開展需要企業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基于成本――收益的考慮,在中小企業看來也是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據報道,江西撫州富祥工藝廠開展校企合作時,當時學生剛來實習的第一個月就虧損了3萬元,給企業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3]。由此,校企合作與現階段企業經營管理價值觀的不一致以及對企業生產效益的影響而導致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二)企業經營的高風險性影響校企合作的持久與目標的達成
人才的培養、技能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就決定了校企合作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企業經營風險性的存在,對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來說,在市場經濟的浪潮沖擊下,如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使企業面臨停產或關閉的危險。由此,這種不可預料性和難以掌控性就會使得本已確定的合作關系難以保證。據相關調查表明,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每年的更換率一般都在20%以上[4]。更進一步說,校企合作的開展也是在一定的規劃指導下進行的。因此,一旦企業發生變動,合作關系中止,難免不會打亂學校的整個教學安排,使學校陷入更大的被動,這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顯然極為不利。
(三)企業發展動力的市場依賴性影響校企合作的深度展開
對我國來說,長期以來,教育是社會公共事業這一觀念已深深嵌入到我們的文化中,因而理所當然地也認為教育的任務應當由學校承擔,企業只能是“有限參與”。基于此種認識,當前我國企業在發展中對市場的過分依賴,對人力資源開發的忽視,勢必將在更大程度上進一步加劇企業教育理念的錯位。同時,我國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狀況,也為企業的“搭便車”行為提供了現實可能性。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校企合作大多數是靠同學、朋友等人緣關系來維系,企業對校企合作的參與往往表現為捐資捐款、提供實習場地、提供見習機會、促進畢業生就業等方面的淺層次合作,而缺乏專業和課程開發,教學與質量評價等深層次的合作。
(四)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低水平影響校企合作效能的發揮
企業市場競爭力的低水平,實則反映出企業對產品質量的蔑視。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這不僅會對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養,企業的穩健可持續發展造成影響,同時也不利于校企合作效能的充分發揮,因為校企合作存在合理性的根本目標是人才質量。只有在企業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時,才會對教育提出要求,才會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因為要提高產品質量,僅僅依靠更新設備、提高技術水平、加強管理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大量的能適應新設備、新技術的勞動者。況且,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勞動者所從事的工作中體力勞動的比重在下降,腦力勞動的成分在增加。因此,在一種蔑視產品質量的企業競爭環境中,勞動者的素質提升并沒有成為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校企合作的效能是不可能得以充分發揮的。
三、校企合作的脫困之路
從目前我國企業發展的局限性看,推進校企合作的關鍵是企業利益和企業積極性的保證,這個前提解決了,才可以保證校企合作的順利開展。
(一)強化政府的支持作用
根據我國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可以肯定,校企合作的推進完全依賴民間的自發努力在短時間內是難以擺脫合作的淺層性、短期性等問題的。為此,政府的強力支持必不可少。
第一,通過輿論宣傳,營造良好合作氛圍。政府要為企業的教育行為提供輿論上的支持,培養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企業的認識水平。同時,政府也應重視聲譽所產生的激勵與輻射效應(良好的聲譽在提高個人美譽度的同時,也能將這種效應延伸到企業的產品及服務領域,提升企業的產品及服務在社會大眾中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借助新聞媒體的宣傳對企業的參與行為給予口頭或書面的獎勵和表彰,以此為校企合作的開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第二,通過政策支持,激發企業積極性。政府可通過制定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如稅金減免、稅利返還、差別稅率和傾斜性金融信貸政策等。此外,政府還可對用于合作辦學的土地無償或優惠性使用,減免各種基本建設配套費用,以及享受免費公益廣告等措施,增強校企合作的吸引力。
第三,通過資金支持,補償企業利益。政府可通過設立校企合作發展基金、購買以及給予實施校企合作的企業一定的資助等措施,補償企業因參與校企合作而帶來的經濟損失。
第四,通過法律支持,明晰企業責任。目前,我國的法律制度盡管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責任和義務做出了規定,但這些規定僅限于一般原則性的“指示”,過于空洞。因此,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權、責、利,才能有效避免企業的缺位與合作的形式化。
(二)利用高校的技術與人才優勢
據專家分析,成功的教育為成功的企業所提供的效益貢獻率可以占到企業總收益的15%―20%[5]。高校作為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充分發揮其優勢,增強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第一,高校要根據本地經濟發展的實際以及企業發展的前沿需求,以市場為導向增強專業設置的針對性,推進人才培養與企業培訓的相互吻合,在此基礎上形成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與企業發展需求的辦學特色,提高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滿意度與可信度,讓企業看到人才在其經濟效益提升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此刺激企業的教育需求。
第二,高校可通過義務提供一般性咨詢服務,如定期向企業提供有關技術、產品、經濟等方面的信息,使企業可隨時了解各方面的動態。同時,也可采取技術轉讓優先權的方式,即當高校的科研成果對社會公開有償轉讓時,向高校提供合作的企業在同等條件下較其他人有優先權[6]。再者,對捐資助學的企業,高校可通過簽訂相關協議的形式給予其部分科研成果的使用權,或是讓其擁有科研成果的專利權。通過這些優惠措施,激發企業潛在的教育需求。
(三)規范市場競爭秩序,提升企業競爭水平
篇5
摘要:中國的傳統思想“商場如戰場”現在已經不適應現代企業,競爭企業之間的合作也越來越多。通過分析企業競爭者之間合作的必要性,和眾多競爭企業合作的案例,歸納出競爭企業合作的動機。在競爭企業合作方式中,基于企業合作的長期性和動機,提出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
關鍵詞:競爭企業;合作;動機;方式
1.引言
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企業間的競爭是市場經濟本質特征的體現。為爭奪市場份額,企業與同行競爭;面臨商品價格的高低,企業與其顧客發生矛盾;為降低產品的成本,企業與供應商產生沖突。但這種“商場與戰場”的認知引發了一系列重復投資、重復建設、爭奪資源的惡性競爭,最終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市場機制的完善,企業間合作帶來的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好處日益凸顯,這種合作既降低了企業的多方成本,又降低了決策風險,在合作中整體壯大,在競爭中健康發展。企業間關系由單純的競爭逐步走向合作競爭。
2.競爭企業的合作動機分析
2.1以尋求技術合作為動機。在當代社會,新產品的開發常常涉及眾多技術領域,要求技術創新能不同程度的實現多個領域的技術匹配開發。行業內由于單個企業技術能力有限,開發現產品能力不足,所以尋求行業內的技術合作,便可以彌補自己企業技術不足的劣勢,同時開發出新產品可以以較少的成本帶來較多的收益,與競爭對手合作雙贏。如上文中提到的寶馬與豐田合作開發用于新一代電動汽車的鋰離子電池。
2.2以降低風險為動機。現代企業發展的風險主要包括投資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研發的技術晚于別人申請專利;現實項目實行中預算嚴重超支等。投資的諸多風險使得在當前市場環境多變的背景下,企業也已獨自承擔。因此,同行業間的競爭企業相互合作,既可以增強產品和技術的研發能力,避免多重風險,又可以多一方承擔風險發生后的損失。
2.3以降低成本為動機。同行業內企業競爭日趨激烈化,企業為了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要不斷開發新產品。但是新產品開發往往會涉及到技術的應用或者是基礎設施建設,這樣一想浩大的工程所需的大量資金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眼里,但為了取得行業的領先優勢,企業有不得不進行研發。因此,通過行業內合作,公擔成本、共享成果,可以有效的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同時,合作方各自保留自己的核心技術,使得對方不可能掌握全部的技術,避免了單方違約造成的損失,保證了合作的長久性。
2.4以獲取合作方優勢實現優勢互補為動機。一般來說,企業往往不可能在參與競爭的所有領域都保持領先優勢,再強的企業都在其經營和技術上存在短板,由于資源稟賦和技術等條件的限制,企業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去建立自己所有的競爭優勢。此時,企業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獲得優勢互補使,得雙方企業充分發揮長板效應,整體壯大的同時獲得各自的良性發展。在本企業處于相對弱勢的方面,可以與競爭對手合作,獲取合作方的競爭優勢,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研發效率,從而提高新產品的競爭力。
2.5以實現多元化經營為動機。企業在進軍一個新領域時,往往需要掌握該領域全部的核心技術。而企業跨界帶來的風險本身就很大,此時在耗費大量的資金和時間企業研究和開發新的技術,很可能延誤了最佳的進入時機,而造成投資決策的失敗。企業通過尋求合作,可見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所進入行業內所需的技術,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入新領域,為企業打破技術壁壘,進入新領域奠定了基礎,更利于企業跨界之后的快速發展。
3.企業競爭者合作方式探究
針對現狀中所提到的競爭企業之間合作的方式的問題,本文將與動機聯系起來提出合作方式并提出合適的解決辦法。
3.1企業技術合作同盟。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產品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過快和新技術不成熟投入市場帶來的風險使得企業迫切尋求技術合作,這樣既可以加大研發力度,迅速培育產品技術的核心競爭力,又可以避免風險。但現實當中,企業間的合作往往由于各種因素而不穩定,最終導致合作破裂。企業技術合作同盟通過技術研發將企業聯合在一起,同盟成員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著明確的研發目標并且同盟間的一切活動都屈從與這一目標,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同盟關系十分穩固。
3.2戰略聯盟。企業戰略聯盟是一種深入到企業價值鏈環節的合作,它將價值的創造由企業的內部擴展到企業組織的外部關系當中,使得企業原有的生產經營活動也得到擴張。通過企業間的戰略聯盟,可以促進產品價值的低沉本和告訴的流通,從而創造更多的價值。戰略聯盟不僅有助于企業擴大經營規模,獲得規模效應,也可以向市場提供差異化服務,從而形成更加明顯的競爭優勢。
3.3形成合理的信息交流機制。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企業之間信息爭奪異常激烈,但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企業的預防成本會無須地增大。競爭企業合作成立信息咨詢機構,這樣企業可以單獨派出人員去做信息收集的工作,這樣可以保證人員的專業化,信息收集的全面化。由于競爭企業的相似性,收集的信息可以同時用于合作雙方,可以有效支持企業的業務決策。
3.4促銷同盟。競爭企業合作成立促銷同盟,可以根據企業產品的差異化做出不同的促銷方案,減少企業間的競爭,達到共存共榮的目的。例如,單一的企業舉辦展覽會很難吸引眾多訂貨商的眼球,但如果多家企業聯合起來組成展銷會,影響力就會大很多。可見,同行企業相互借力,聯合營銷,在當下激烈的市場環境下也是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3.5成立聯合招聘與培訓機構。知識經濟的到來提高了企業員工的要求,人力資本將會成為企業在競爭中取勝的關鍵。特別是在招聘與培訓方面,為了更好地培育員工和降低企業對優秀員工的搜索成本,企業之間將會加強在這方面的合作。當競爭企業合作成立聯合招聘與培訓機構時,可以減少招聘與培訓的成本,培訓出適合企業方式的員工,效率高,培訓有的放矢。在培訓的過程中,可以對培訓人員的從業素質,職業道德有一定的了解,更加有利于企業挑選員工。
4.結論
通過對企業競爭者合作的動機及方式研究,得到了現代企業合作的動機及主要方式,并得到了他們的不足。競爭企業在合作時,合作方不注重長期性合作,只是單純的滿足雙方的利益,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針對出現的各種問題,提出了基于競爭企業長期性合作的合作方式,并給出了這幾種方式的優點,對以后競爭企業合作提供的方式借鑒,對企業的長期發展有幫助。競爭企業在合作時,要根據合作的目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合作方式,也可以選擇幾種方式并用,達到合作的目的。(作者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孫常毅,競爭雙贏與合作,理論探討,2004(4)
[2]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208-235
[3]楊翩翩,劉益,侯吉剛“亦敵亦友”商業模式的成功―對競合現象的思考,未來與發展,2009(1)65-68
[4]劉江潔,聯手,讓彼此擁有力量,中國船檢,2009(12)39-41
[5]張有卓,如何迎來陶瓷行業的春天從競爭者到合作者,陶瓷科學與藝術,2009(2)45-48
[6]鄭銳洪,廠商渠道紛爭:從“競爭”走向“競合”經營與管理,2005(5)
[7]王慧,從“囚徒困境”談企業與競爭者的合作雙贏,集團經濟研究,2007(1)55-56
篇6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合作;合作教育;德育
合作教育這一概念,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指教育模式。作為教育模式,最初是一種教學與工作實習相結合的“學工交替”的教育模式,它產生于20世紀初的英國和美國。后來這一教育模式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廣泛的發展,現在形成了由高校、產業部門、科研機構相結合的“產學研”一體化教育模式。其二,是指教育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如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也得到了拓展,教育學生“學會合作”這一世界性主題,已成為我國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教育內容。本文就是在第二層含義上來論述這一問題的。
一、思想政治課合作教育的現實意義
合作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在合作中進行的。從含義上來說,“合作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個人或群體基于某種共同的利益目的,彼此經過協調而形成的相互幫助、相互依存、相互提攜和團結共進的聯合行為。”[1]思想政治課進行合作教育,就是要對學生進行這種“聯合行為”的教育,這種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合作教育有益于德育內容的完善
我國的思想政治課是屬于德育范疇的課程,它要通過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質教育、人格教育、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等。而我們所倡導的合作教育,其本身也包含著重要的道德意蘊,它契合了現代德育的主導價值取向。道德就其根本功能來說,是教人行善,離開了善,則無道德可言;而“善是協作的產物”,[2]離開了合作,則也無道德可言。在這里,“善”“道德”“合作”三者的一致性表明,社會的道德規范正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中產生和形成的,同時它又規范和約束著人們的交往與合作行為。這樣,合作教育也就必然納入到了德育范疇之內,使德育的內容得到了豐富和完善。
從國外情況來看,近些年來,各國德育也出現了一個共同變化的趨勢,就是特別關注“協作精神”的教育。它們“注意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包括培養社交能力、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理解并與他人共處合作的能力等”。[3]在這里,“培養協作精神”已成為各國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有些國家甚至還把“協作精神”列為現代人所應必備的一個基本素質。它們所倡導的這些協作精神,也就是我們所倡導的合作精神。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我們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實際上也就是在對學生實施德育。
(二)合作教育有益于德育功能的強化
思想政治課的德育性質,決定了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現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定向和育人功能;在道德品質培養方面,具有導向和規范功能;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具有矯正和協調功能。而當合作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實施以后,又會使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得到進一步的強化,特別是協調功能的強化會更加明顯。
從我們當前所生存的社會來看,是一個充滿各種矛盾、問題和危機的社會,如資源危機、環境危機、人口危機、道德危機、區域關系危機等,已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世界性難題。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我們認為,可以通過發揮思想政治課合作教育的協調功能來解決。協調功能的含義有兩點:一是指通過調整、調節、勸解、說服,使個人之間、團體之間、國家之間有爭執的問題得以和平而合理地解決。二是指通過調整、斡旋,使參與某項社會活動的各種因素、各種力量、各種手段得到最佳的相互配合,提高活動效率。合作教育的協調功能就在于: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矛盾,協調人們之間的各種關系,協調人們的各種不良心態。只要人們具有合作精神,出于合作的愿望,就能恰當而合理地解決各種矛盾、問題和危機,從而使個人和社會得到和平與共同發展。
(三)合作教育有益于德育對象的發展
當今社會既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又是一個交往頻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會,因而也就既需要競爭,又需要合作。對于作為德育對象的學生來說,要想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和發展自我,就要具備生存和發展的能力和素質,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競爭與合作的能力和素質。
從學生的合作能力和素質來說,主要來自于對他們的合作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合作教育比競爭教育更重要。有人曾提出:“21世紀的教育應該是由重點培養競爭轉向重點培養合作的教育”。[4]通過合作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質。學生學會了與人交往、與人共處、與人合作,實際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本能。這也是當今社會對他們的最基本的素養要求。
二、思想政治課合作教育的主要內容
合作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以合作意識、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合作道德為內容的教育。
(一)合作意識教育
合作意識是人所具有的與他人合作的主觀愿望和要求。人與人之間之所以進行合作,就是由于人有合作的愿望和要求,也就是有與人合作的意識傾向。而與人合作的意識傾向的產生,又有賴于對合作意義的認識。在我國,人們對合作意義的認識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有“合縱聯橫”,東漢末年有劉備與孫權的聯合,時期有國共兩黨的合作。這些之所以能夠進行,就是由于人們認識到了合作意義的重大。對合作意義的認識,能使人產生對合作的積極肯定的態度和情感,產生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能夠克服種種阻力去與人協調和溝通,并自覺自愿地采取一致的行動。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的教育,就是要使學生認識到:在當今社會,合作不僅是人類的生存方式,而且還是人類趨向于更高文明的人生追求;不僅是人達成某種目的的手段,而且還體現為人對自身存在目的的終極關懷。
(二)合作精神教育
合作精神主要是指個人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為完成某項共同任務、解決某個共同問題、達到某個共同目標而發揚的相互支持與相互幫助的互助精神。總的來說,合作精神所包含的內容較廣。它包括人所具有的與人合作的意識傾向,但必須是穩定性的意識傾向,而并非偶爾產生的一兩次與人合作的想法;包括樂于和善于與人合作的行為;還包括與人合作的一些知識、能力和思想品質等。其中樂于和善于與人合作的行為是合作精神的最重要表現。人不僅要具有與人合作的愿望,更要樂于和善于與人合作。合作精神是人在先天活動能力的基礎上,在與他人相互交往的過程中,通過后天的教育,逐漸學習、鍛煉、培養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對學生進行合作精神的教育,也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合作思想的教育、合作愿望的教育、合作自覺性的教育、合作品質的教育、合作行為方式的教育,從而使學生樂于與人合作、勇于與人合作、善于與人合作。
(三)合作技能教育
一個人是否愿意與人合作,這與其是否具有合作意識有關;而一個人是否能夠與人合作以及合作得怎么樣,這與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有關。因此,思想政治課除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的教育之外,還必須進行必要的合作技能的教育和傳授。從目前學生自身的素質來看,學生缺乏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他們不懂得和不善于與人溝通和交往,因而與人合作也就更差。實際上,與其它技能相比,交往與合作的技能是至關重要的。美國大企業家洛克菲勒就說過:與太陽底下所有能力相比,我將更多關注的是與人交往的能力。日本學者系川英夫也曾做過研究:他提出假設有A、B兩人,他們的能力分別是5,兩人是否合作,將使他們的能力產生差別。合作之前兩人的能力是:5+5=10,合作之后兩人的能力是:5×5=25。這說明人們不但需要交往能力,而且交往之后會使人們的能力更強。我們對學生進行合作技能的教育,就是要使學生掌握共同活動的有效方式,學會與人交往、與人相處,學會理解和溝通,學會利他和寬容,學會解決各種矛盾。
(四)合作道德教育
合作道德教育旨在完善人的合作品質。人們的合作除受上述三種因素制約外,還會受到人的與人合作的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品質的制約。因此,合作中既要講規則,更要講道德。我們倡導“與一切人合作”,就是教育人們既要能夠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合作,又要善于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合作。但不是沒有原則,我們反對的是與壞人的同流合污。我們主張“一切為了合作”,就是要告誡人們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合作,唯有合作才有成功和發展。但也不是沒有原則,我們痛恨不講人格的合作,痛恨出賣靈魂的合作,我們堅持的是“善”的合作。一個人有了“善意”“善心”“善能”,也就有了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思想道德品質,就能夠善于理解別人、容納別人、心胸寬廣、目標遠大、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損人利己,在交往過程中就能做出“善行”,堅持互利、互惠、誠信的原則。思想政治課對學生進行合作道德教育,就是要使學生確立起以集體利益為主導的價值目標,確立起交互主體間的友愛、信任、忠誠、互助等道德關系,從而使主體間的道德規范適合于交往與合作的需要。
轉貼于 三、思想政治課合作教育的基本策略
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指導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教育者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概括來說可有以下幾種。
(一)克服影響合作的不良意識
在學生的合作意識形成過程中,在學生的合作行為實施過程中,常常存在著許多不良意識,這些不良意識會成為合作和合作教育的主要障礙。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就必須引導學生努力克服這些不良意識。
第一,引導學生克服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突出特征就是以個人為中心。表現在認知上,就是關注自我;表現在對物的關系上,就是占有;表現在交往上,就是利己;表現在與他人的沖突上,就是排他;有時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擇手段。這種思想和行為的產生,就是由于對自己和他人缺乏正確的認識、評價和估計。一個人不能孤立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他總需要與人交往和合作。而在交往和合作中,需要堅持的是人道原則、公正原則、互利原則和相互尊重的原則,如果堅持以個人為中心的極端利己主義,就不能實現真正的交往與合作。
第二,引導學生克服嫉妒心理。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也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感受。這種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別人的優勢看作是對自己的威脅;把別人的發展看作是對自己的挑戰;把別人的關心看作是對自己的不懷好意;把別人的朋友看作是自己的敵人;并由此感到不滿、憤怒和對他人的怨恨。這種人往往心胸狹窄,心理承受力較差,不希望別人成功和超過自己。這種心理既難以與人溝通,又難以與人交往,是合作的大敵。合作需要真誠、坦誠和寬廣的胸懷,這樣,合作才能成功。因此,克服和消除嫉妒心理,對于合作意識的形成和實施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引導學生克服冷漠的心態。冷漠是一種內隱性的消極心態,這種心態常與失望相隨,更與孤獨相伴。其主要特征為:自我孤立,自我封鎖,自我壓抑;懷疑一切,漠視一切,回避一切;害羞,苦悶,退縮;壓力大,矛盾多,熱情少。具有這種心態的人,既不愿意與人交往,更不善于與人合作;既缺乏與人交往的積極性,更較少與人合作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師教育學生學會合作,就必須首先從克服這些不良心態開始。
第四,引導學生克服功利主義傾向。受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如今有些中學生也很講“實際”,他們崇尚“功利”,注重“實用”,一切行為皆以“功利”和“實用”為準則。表現為:在交往上,講究相互交換的“平面交際”;在合作上,講究自我利益的“優先保障”;在交友上,講究能為我“兩肋插刀”。這些消極的交往觀和合作觀,既不利于學生正常的交往與合作,又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因此,思想政治課必須引導學生克服這些不正確的思想傾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和合作觀,使他們在交往和合作中,少點功利,多點人性,少點實用,多點友愛。
(二)運用合作教學方式
合作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論和教學觀念,它強調的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注重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的互助合作活動,從而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由于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途徑,因而其合作教學方式,也就成為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這一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第一,從合作教學的任務來看。合作教學的任務多是團體性任務,所要求的信息、知識、技能、材料等,都是單個學習者所不能全部占有的,每個參與者都像一個零部件,只有把它們有機地組合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在這個整體活動中,任何個體的失誤或不協作,都會影響團體任務的完成。正是在完成這種團體任務中,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得以產生,合作精神得以形成。
第二,從合作教學的過程來看。合作教學過程是一種互動的學習過程。表現在形式上,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個人與小組之間的互動、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互動、小組與教師之間的互動;表現在內容上,有情感上的互動、智力上的互動、思維上的互動、認知上的互動。這些互動,不但能使傳統課堂教學中靜態和單向的課堂活動模式得以改變,而且還會使動態的、多項的、伙伴式、民主式的課堂活動模式得以確立,同時還能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和社會化的過程,使學生學會合作。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學生學會合作是在合作學習中學會的。
第三,從合作教學的情境來看。一般認為,學生的學習情境主要有三種:一是競爭性學習情境,這是一種“利己損人”的學習情境;二是個體性學習情境,這是一種“利己不損人”的學習情境;三是合作性學習情境,這是一種“利己利人”的學習情境。有益于學生合作精神形成的是合作性學習情境。在這種情境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集體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意識到只有在集體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獲得成功,于是能開展廣泛的合作學習。這樣,合作性學習情境,便成了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的基本場景。
(三)創設良好的合作機會
思想政治課合作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合作和實施合作,而學會合作又不會自發產生,實施合作也不能隨意進行,它們都需要一定的合作機會,只有在合作過程中,學生才能養成合作品質。
第一,為學生創造校內交往活動機會。人的合作行為通常是在交往活動中進行的,交往是合作的最基本前提,只有在交往活動中,學生才能產生合作情感,獲得合作體驗,養成合作習慣,從而愿意與人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的校內交往活動應該說是很多的,如一起上課、一起看書、一起玩耍、一起做作業、一起勞動等。這些交往的機會,實際上也就是學生與人合作的機會。教師應多為學生創造和提供這些機會,并指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機會,鼓勵學生在這些交往活動中進行相互間的交流、溝通與協作。
第二,為學生創造校外交往活動機會。創造校外交往活動機會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組建課外合作活動小組,如社會實踐活動小組、社會考察活動小組、問題研究活動小組、生存鍛煉活動小組等。這些課外活動小組在活動時,首先,需要組內成員之間進行協調,包括目標一致、指導思想一致、行為步調一致、活動內容認同、操作方式認同;其次,需要與作為合作伙伴的某一個人、單位、部門或地區之間進行協調,包括與他們的聯系、溝通、協商、征得他們的幫助、支持和密切配合。各活動小組要廣泛地深入社會,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有計劃、分階段地進行活動,實現活動結果與活動目標的一致。這些全方位、多向度的互動、交流與協作活動,必將使學生從中學到知識,鍛煉能力。
(四)處理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對學生進行合作教育,還需要指導學生處理好合作與競爭的關系。
過去,我們并沒有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我們的教育過多地強調競爭而忽視合作,從而使學生形成了“別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敗”的認識框架,在這種認識框架下,學生養成的是一種被扭曲了的競爭意識,與之相適應,學生是利己行為較多,而合作意識和利他行為較少。這種狀況,與現今需要交往與合作的社會很不合拍。競爭作為一種激勵機制,其積極意義不容否定。時代需要競爭,沒有競爭時代就不會向前發展。但對競爭意識的過分強調,必然導致合作觀念的缺乏和人際關系的淡漠。美國學者約漢遜就認為,“競爭導致人際回拒,而合作會導致人際吸引。”[5]而且,從社會的發展趨勢來看,未來社會人類所面臨的挑戰,將遠遠超出個人、集團、地區和國家的范圍,這就更需要合作。不合作,就意味著每個人都將失去很多發展的機會。這種既存在著競爭,又存在著相互依賴的格局,就迫使人們要學會關心、學會共處、學會合作。因此,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在倡導競爭的同時,還要大力提倡合作精神,不能因為競爭的存在而不去合作,也不能因為主張合作而放棄競爭。我們提倡合作精神的潛在意義就在于,用合作的方式來消除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實現合作與競爭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
[1]陳艷華.從人性的善惡談當今之合作教育[J].教育探索,2000,(12):33—34.
[2]〔瑞士〕J·皮亞杰.兒童的道德判斷[M].傅統先,陸有銓,譯.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233.
[3]唐如云.外國德育的一些趨勢[N].湖南教育報,19950304.
篇7
[關鍵詞]企業合作 合作動因 伙伴選擇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企業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復雜,因此,企業之間的競爭逐步從對立型競爭向合作型競爭轉變。這種合作競爭不僅對企業的經濟行為產生影響,對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近幾年,我國學者對企業之間的合作問題進行了探討,尤其是基于戰略聯盟、供應鏈、虛擬企業的合作問題成為我國學者研究的熱點。
一、我國研究企業間合作問題的基本狀況
我們在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對社會科學、經濟范圍內的全部文獻進行檢索,檢索項選“題名”,檢索詞為“企業合作”,通過精確檢索之后,一共檢索出245篇文獻。另考慮到CNKI沒有收錄部分權威雜志,故我們又檢索了《經濟研究》、《管理工程學報》等期刊,數據采集時間是2006年11月,此刻,CNKI只錄入到2006年9月刊物的文獻,而且這是全國文獻的不完全統計,所以本文只能給出研究的概貌。
除去非論文文獻以及內容與企業之間合作無關的文獻,1997年至2006年歷年發表的題名含“企業合作”的論文共計120篇。其中2006年各刊物發表的論文總計10篇,因其不能反映2006年全貌,故我們只畫出截至2005年數量的統計圖。(見圖1)
從圖1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歷年發表的論文數量較少,而且1997年至2000年數量平均,幾乎呈水平直線;2000年之后,論文數量開始增多且逐年穩步遞增,2005年達到高峰。從整體看呈上升趨勢,這說明進入21世紀,隨著企業間的合作越來越多,我國學者也越來越重視企業之間合作問題的研究。
通過閱讀這120篇論文,我們發現在宏觀層次上,學者們側重于對虛擬企業、戰略聯盟以及供應鏈這三個領域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合作問題的研究(具體比例分配見圖2)。在微觀層次上,研究則主要集中于企業合作內涵與模式、企業合作動因、合作伙伴選擇與評價、合作關系協調與管理等四個問題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我國學者普遍采用實證分析和定性歸納的方法來分析和研究企業間的合作關系問題。
由于篇幅以及筆者水平有限,我們只能選取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研究來加以簡單的總結和概述。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與進展
1.企業合作的內涵與模式
在現有文獻中,專門研究企業合作內涵和模式的論文幾乎沒有。企業合作的概念在理論上也并沒有嚴格的限定,賈若祥在《企業合作模式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一文中把不同的學者對企業合作的不同解釋進行了總結與歸納。羅定提指出“企業間的合作是指企業之間為了實現戰略目標而達成的長期合作安排”。李秋容提出了虛擬企業合作的概念,認為“虛擬企業合作指當某種市場需求出現時,為了應付這一共同目標,各個主體集中核心優勢,對企業內部和外部資源進行動態配置和優化組合,共同及時的開發生產、快速地滿足市場需求的一種暫時的聯盟形式”。衡朝陽認為“互補是企業合作的基本前提,雙贏是企業合作的結果,市場是解決競爭與合作矛盾的關鍵”。比較公認的概念是:企業合作指在某種經濟體制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且不具有行政隸屬關系的企業為了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風險共擔等特定目標而建立的超越正常市場交易而又沒達到一體化程度的以經濟交往為主、同時包括技術、資金、信息、人才交流在內的密切往來關系。
在企業合作模式上,我國學者們是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來講的,但都有較一致的看法。合作模式按企業間合作程度可分為市場交易、固定的供應商和銷售商網絡、松散的合作網絡、中心轉包人、許可協議、戰略聯盟等;按企業間關系方向的不同分為:橫向合作(與替代者或互補者合作)、縱向合作(與供應商或顧客間的合作)和網絡型合作(既有橫向又有縱向);按合作內容可分為生產合作、研發技術合作、銷售合作、資金合作;根據企業經營目標的不同,合作還可以分為能力聚合型、能力提升型、能力創造型和能力補充型等四種類型。
2.企業合作的動因
目前,我國學者大都圍繞著國外交易成本理論對企業合作動因展開探討,同時還有規模經濟理論、產業組織理論、專業化分工等理論流派。在此基礎上,延伸出企業資源和能力理論、戰略選擇、理論、學習理論與制度理論等多種理論。以下筆者就以交易成本理論為主對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加以總結。
(1)交易成本理論
交易成本的概念是由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科斯率先提出,后來,威廉姆森對交易成本的概念進行了補充并正式提出交易成本理論,為我國學者分析企業合作動機提供了理論基礎。
王礫認為“尋求交易關系的穩定和交易成本的降低是企業從競爭走向合作的內在動因”,他從威廉姆森的交易費用決定因素來研究得出:①企業間合作關系的建立可以促使“組織學習”,減少因交易主體的“有限理性”而產生的交易費用,同時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最大程度的控制了因機會主義行為而產生的交易費用;②企業間的合作能充分利用合作組織的穩定性抵消外部市場環境中的不確定性,進而減少由不確定性引致的交易費用。何蘇華也指出企業通過建立長期的信任與合作關系,有助于降低契約談判費用,簡化協調過程,增加關系性專用資產投資,最終達到降低總體交易成本的目的。張浩成在研究企業合作動機上提出新視角即企業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企業追逐產品的兼容性和互通性是促成企業間研發合作的主要因素。羅煒等認為“合作協議使合作伙伴共同進行資源投入,形成了一種相互抵押的激勵機制,迫使合作企業按照事先商定的協議規范自己的行為,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2)其他理論
首先,是規模經濟理論,何蘇華認為企業間通過合作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其他企業的經營資源,無需通過設施、組織和機構的擴張就能實現企業產品開發、生產、銷售等功能的擴大,實現了規模經濟的擴張。其次,企業合作能使分工更加細化,有利于企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精細化,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羅煒等提出“在異質性資源基礎上合作產生新的核心能力是企業參與合作創新的一個主要動機”。
總之,無論用哪一種理論來解釋企業為什么要尋求合作,歸根結底有以下幾點:第一,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第二,降低交易成本,共同分擔經營風險;第三,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第四,提升企業實力,實現規模經濟。
3.合作伙伴的選擇與評價
在現有文獻中有63%的論文是研究合作伙伴問題的,統計表明合作伙伴選擇問題成為我國學者研究的焦點。劉希松通過模型提出虛擬企業合作伙伴選擇的流程即核心競爭力的識別、對通過檢測的企業進行綜合評價以及優選三個階段。AHP層次分析法、DEA數據包絡分析法以及兩者的綜合是學者研究合作伙伴選擇與評價問題采用的主要方法。
AHP層次分析法是美國運籌學家 Satty 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復雜問題分解為若干層次,在最低層次通過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各目標權重后得出加權值,然后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造比較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對上一層的因素排序,得出加權值,逐層計算排序權值,得出總排序。通過一致性檢驗后即可用于決策。邵良杉等在《AHP法虛擬企業合作伙伴選擇》中詳細介紹了AHP法,提出了伙伴選擇的評價指標體系,給出了一種基于AHP的多目標決策評價策略,并結合實際驗證了該策略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數據包絡分析(DEA)是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A.Charnes、W.W.Cooper和Rhodes等人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種嶄新的效率評價方法,其實質是關于一組多輸入、多輸出的觀察值來估計有效生產的前沿面,并據此進行多目標綜合效率評價。DEA模型有很多種如CCR、CCW等被我國學者廣泛運用于合作伙伴選擇的研究。劉希松運用數據包絡分析CCR模型對合作伙伴的選擇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進行分析,根據選擇流程對每一個階段逐步進行評價最后擇優。當然,數據包絡分析法偏向定量方面的因素,忽視了“信用”、“文化”等非定量因素。
鄭政平等認為AHP法過于依賴決策者的主觀判斷,而且當決策者數目過多時,決策者很難給出滿意的決策結果。而DEA方法的評價結論則又完全依賴客觀數據,往往不能反映決策者對各準則的偏好程度,所以他將兩者結合,建立了含AHP約束錐的DEA合作伙伴的評價模型,很好地解決了兩種方法的不足。
張麗梅從理論上提出虛擬企業合作伙伴選擇的4個一般原則即核心能力原則、總成本核算原則、學習能力原則、風險最小化原則。同時,要注意合作伙伴是否具有突出的互補或相似資源,基本價值觀是否一致。萬映紅等也指出選擇合作伙伴是關系到合作成功的關鍵所以在選擇合作伙伴時要注意雙方共同戰略和企業文化的匹配性,從而優化雙方的合作。我國學者對合作伙伴選擇和評價的研究盡管論文數量較多,但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創新性低,大部分都是實證分析,對方法的實際驗證較多。
4.合作關系的協調與管理
在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的過程中,分析企業間的合作過程,設計有效的合作方式,并加強對合作關系實施過程的管理和控制是建立合作關系過程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我國學者運用博弈論和委托理論來分析該問題。王永平等通過構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企業合作競爭的動態過程,結果發現,該系統的演化方向與博弈雙方的支付矩陣相關,并受到系統初始狀態的影響。另外,合作產生的超額利潤、雙方因合作所投入的初始成本以及其貼現因子是影響供應鏈合作競爭關系演變的重要參數。只有遵從合作利益的極大化,建立良好的合作環境以及堅持長遠的觀點,企業才能建立和保持穩健的合作伙伴關系,達到雙贏的境界。劉松先則從戰略聯盟的角度對聯盟內各企業成員間的合作進行了博弈分析,得出建立合作博弈關系的六個約束條件,特別強調博弈必須是無限次重復博弈才有合作的可能,在合作中有效信息溝通和信任關系的建立是合作穩定而長久的前提。
馮春花把企業合作看成委托關系,她認為企業首先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基于此基礎去與其他企業合作,所以企業之間是通過一種協商機制來謀求共贏的目標,而能力強居于主導地位的一方為委托方,能力較弱的一方則為方。委托方要設計一種合作方式使對方在合作中參與并積極參與,雙方必須通過協商或者討價還價最終形成一種使雙方都滿意的合作方案,從而雙方的利益能互相均衡。該委托模型有時候不存在最優解,只有次優解。從動態博弈的角度來看,企業間的合作帶有不確定性,合作水平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企業間的合作不應該追求合作的最優解,而是尋求合作的動態均衡。
趙忠華建立了合作伙伴合作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信任程度、和諧度、積極性、滿意度、創新能力與適應能力、伙伴企業的競爭力與運營能力六大指標,并應用多級模糊數學評價方法對合作效果進行了評價與驗證,為我們評價企業合作效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三、結論
近年來,研究企業合作問題的論文數量逐漸增多,也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我國學者大都從博弈論的角度來分析虛擬企業、戰略聯盟以及供應鏈下企業之間合作的動態過程。可以看出,合作伙伴的選擇與評價以及合作過程的管理成為學者研究的焦點。在合作伙伴選擇的問題上,學者們把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并通過實證分析,構建了非常有效及可行的分析模型和評價指標體系,為企業決策提供了很好的方法。由于企業合作過程的復雜性,合作效果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因而對合作過程的研究我國學者還僅停留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缺乏大量的、實證性的定量分析。如何在理論基礎上作更深層次的實證分析和定量分析是我國學者今后在研究企業合作問題上的又一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賈若祥等:企業合作模式及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地理研究.2005.7第24卷第4期:P641-651
[2]羅定提:企業間合作關系理論研究現狀[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5.1第19卷第1期:P1-7
[3]李秋容:中小企業虛擬合作成功因素分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第7卷第2期:P47-51
[4]衡朝陽:企業合作競爭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2:P55-58
[5]王礫:淺議企業競爭優勢中的合作協同作用 [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9第28卷第5期:P132~136.
[6]何蘇華:企業合作網絡的成因及其運行機制 [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7第21卷第3期:P1~3
[7]張浩成:企業合作研發動機研究的新視角 [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3:P26~28
[8]羅煒唐元虎:企業合作創新的原因與動機[J].科學學研究.2001.9第19卷第3期:P91~95
[9]賈若祥劉毅:企業合作問題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4.5:P30~36
[10]劉希松陳蕊:靈捷虛擬企業合作伙伴選擇研究[J].商業研究.2005.5總第313期:P19~21
[11]邵良杉等:AHP法虛擬企業合作伙伴選擇[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5.4第24卷第2期:P214~217
[12]鄭政平周燕飛:含AHP約束錐DEA模型在虛擬企業合作伙伴選擇中的應用[J].現代機械.2005.1:P43~44
[13]張麗梅:虛擬企業合作伙伴關系的構建與管理[J].國際商務研究.2003.3:P24~28
[14]萬映紅李江:企業合作策略動機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0.4:P82~86
[15]王永平孟衛東:供應鏈企業合作競爭機制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工程學報.2004.2:P96~98
[16]劉松先:基于合作博弈的企業戰略聯盟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5.7(下):P153~154
[17]馮春花.供應鏈企業合作的動態均衡分析[J].市場周刊.2004.10:P32~34
篇8
關鍵詞:競合關系;博弈;雙贏;競爭博弈;合作
“競合”一詞可以看作是由“競爭”與“合作”兩個詞組合而成的。事實上,它是上世紀末由兩位學者亞當?布蘭登博格(Adam M.Brandenburger)和巴瑞?奈勒波夫(Barry J. Nalebuff)從博弈理論出發所提出的一個與價值創造有關的理念。
一、競合的內容與含義
如圖1.1所示,競合關系是博弈理論的應用結果。其中的“競爭”,從本質上講,是爭取價值的過程,而“合作”,則是創造價值的過程。在競合關系的建立中,增加互補者(complementors)是一個重要的理念與做法,它能使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變成更有價值。
圖1.1 競合關系的內容與含義
二、競合的意義與價值
(一)競合是博弈論的應用結果。博弈論的理論模型中,通常根據全體局中人的支付總和是否為零,將博弈過程分為“零和博弈”與“非零和博弈”。在前者,即零和博弈中,一方之所得即為另一方之所失,這是博弈只發生于甲乙雙方時。
如果博弈過程的局中人超過兩方,就可能出現其中一部分的局中人需要進行合作的問題,此時的兩個極端情形是:1、零和博弈(即無合作);2、與所有局中人合作,從而使他們總收入達到最大。后者就是“非零和博弈”,也可稱之為“合作博弈”。
博弈論的分析可以帶給企業經營者以這樣的啟示:競爭是市場經濟中亙古不變的規律,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然而,如若將其演變成難以調和的“頂牛”、“針尖對麥芒”,就失去競爭的本質意義,變成了一種扭曲的“對抗”關系。
競爭的戰略和手段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與“兩敗俱傷”、“同歸于盡”截然不同的是,新時代的競爭戰略和理念是以“合作”、“共生”、“培養競爭伙伴”、“跟對手一起成長”作為主題的[1-2]。在競爭的過程中,與對手建立長期的關系,相互依存,共同進步,謀求一種長久的競爭環境和相對穩定的市場份額。這個典型的合作博弈類型正是“競合”的理念[3]。
(二)競合以“雙贏”作為宗旨。“雙贏”(win-win),就是要從摒棄傳統概念中關于企業之間非贏即輸的看法,改變為更具合作意愿、為謀求更大利益而共同努力的關系。競爭對手或合作伙伴,這樣的關系不是永恒不變的。優勢互補,方能雙贏(或共贏)。企業如果能夠樹立一種與競爭對手合作的觀念并為之去努力,而不是將眼光始終放在如何不惜代價地去搞垮對方以爭奪市場上。
(三)競合是供應鏈管理的要求與保障。供應鏈中的各方都可看作是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的環節,它們都是整個鏈條中創造價值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供應鏈上的諸多企業既是競爭者,也是合作者。如前所述,競爭與合作都是處于價值的考慮,競爭是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合作是為了整個供應鏈利益的最大化。
鏈上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有效縮短交貨時間,提高貨源的質量,同時,還可以降低生產與運營的成本。
一個極具競爭力的戰略聯盟可以充分發揮鏈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創造競爭的整體優勢[4]。鏈上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有效縮短交貨時間,提高貨源的質量。同時,還可以降低生產與運營的成本。一個極具競爭力的戰略聯盟可以充分發揮鏈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創造競爭的整體優勢。
三、港口競合的博弈模型
港口的競爭與合作,可由圖1.2的博弈模型來表達。
圖1.2 港口競合的博弈模型
如今,產品及服務的“同質化”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港口要在競爭中取勝,就會推行“異質化”的策略。如此一來,不同的港口或企業在經營目標、經營方針、重點業務、服務特色等方面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但無論如何,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是不同港口的相同追求[5]。按照博弈論來進行分析,不同港口之間博弈的結果存在兩個納什均衡,就是圖中Ⅰ、Ⅲ象限所表達的“合作-合作”與“競爭-競爭”。由此可見,不同港口之間存在著“同時競爭”與“同時合作”兩種博弈均衡。
假設有A、B兩港。當A港與B港之間的利益目標相同時,雙方可能傾向于合作。這種合作和分工做得越好,所創造的價值就會越大。在合作的同時,雙方在利益分配的問題上定會存在著競爭的關系。如果合作博弈的過程進展得順利,它們的關系就會進一步走向合作,反之則有可能走向競爭。
按照博弈論的思想來分析,不同港口之間的博弈行為可能表現為競爭博弈與合作博弈兩種形式。
(一)競爭博弈。見圖1.2 港口競合的博弈模型中的Ⅲ象限。參與博弈的港口之間,各自的利益是完全不一致的,此時,任一港口都會注重自身的收益而不會考慮對方的利益,一方所得乃另一方所失,港與港之間的行為就表現為“對抗性競爭”,這就是“競爭博弈”的情形。
(二)合作博弈。見圖1.2中的Ⅰ象限。參與博弈的港口,其利益完全一致,不同港口之間的行為表現為合作,彼此都會充分考慮對方的利益,并會基于長期的互相信賴來分配額外的價值。這樣的“合作博弈”如果能夠長時間堅持,就有可能形成“聯盟”,追求“共贏”的結果。
(三)競合博弈。正如圖1.2中的Ⅱ象限和Ⅳ象限。參與博弈的港口之間,利益有相似之處,但又不完全一致,此時存在合作的前景和必要,是一種非穩定性的均衡,類似于力學中的“隨遇平衡”。當某一港口獲得的收益(或稱正效應)大于損失(即:負效應)時,參與的港口之間會傾向于彼此合作;反之,兩個港口就會傾向于選擇競爭。這樣的選擇首先是基于它們自身的利益目標,可能會在某些方面選擇合作,在某些其他的方面則選擇競爭,抑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競爭或合作策略[6]。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競合博弈的過程究竟是走向合作的方向,還是趨向于競爭,實際上取決于不同港口之間通過彼此的合作能否創造額外的收益或價值,同時,也取決于參與者,即港口的經營方針或發展策略。
參考文獻:
[1]劉洋.影響港口集團間競合關系的因素分析[J].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4(2): 32-35.
[2]劉鳳元,李晴,李波,元利興.國外競合戰略的理論研究概述[J]. 現代管理科學,2013,06: 68-70.
[3]譚介輝.競合戰略:企業逆境突圍的利器[J].中國經濟周刊,2013, 23: 21.
[4]閆瑩.網絡組織成員競合戰略選擇的模擬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 70-74.
篇9
在具體的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呢?本期探討將給更多家長帶來啟發――
家長經驗
螞蟻能吃大青蟲
馬一蘭(外企職員 女兒讀初中)我女兒小時候很膽小,怕見陌生人,漸漸養成了孤僻性格。直到三四歲時,還不喜歡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戲。盡管我多次哄勸,但她還是不喜歡與別人合作。有一次,她跟我去戶外活動時,見一群小螞蟻“抬”著一條大青蟲,吃力地行進。立即蹲在地上,一邊饒有趣味地觀看,一邊問:“媽媽,螞蟻敢吃大青蟲嗎?”“螞蟻‘抬’大青蟲累不累呀?”我當時意識到,這是向她闡明合作意義的好機會。于是,我引導她說:“這么多螞蟻‘抬’著大青蟲,還是那么吃力,說明它們很累。你想想,如果只有一只小螞蟻能把大青蟲搬回洞里嗎?”“肯定不能,因為它搬不動。”女兒回答得很干脆,我又趁勢給以點撥:“對,這說明合作力量大!”女兒認真地點點頭。后來,我經常用一些生活實例,給她說明團結合作的意義。如今,她已成為老師和同學們眼中的“校園活動家”了。
有事請找小伙伴
沈欣(幼兒教師 兒子上幼兒園)兒子小時候,每當遇到困難,除了我幫他解決以外,還引導他請教同伴,鼓勵他通過觀察、模仿和互相幫助來學習合作方法,鍛煉合作能力,在合作中解決困難。此外,我還想辦法為他創造與同伴合作的機會。例如在幼兒園里,我要求他經常幫助做值日的小朋友擦桌椅,分碗筷;午睡起床時,讓他與別的小朋友合作疊被子、整床鋪等。在家里,我經常邀請他的小伙伴到家中作客,使他在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真實的與他人合作的樂趣和體驗。與此同時,我還特別注意教他合作方法,指導他怎樣合作。如4個小伙伴在一起玩,只有3件玩具時,我建議他謙讓一點,或安排小朋友輪流玩,或與誰共同玩。許多小朋友在一起做角色游戲,多人都爭著演一個角色時,我指導他與大家商量,合理分工。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要他主動幫助。當自己遇到困難、一個人無法解決時,讓他主動找小朋友協助。
“打仗”和吵架的經歷
柳亞松(中學教師 女兒讀高中):我認為,只有讓孩子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他才能積極主動地與他人合作。有些孩子能跟周圍人合作,但合作范圍卻僅限于幾個共同生活的親人或常在一起玩耍的小朋友,而不愿意和其他陌生人合作,不愿與其他年齡段的孩子、成人交往。對此,父母應鼓勵孩子與不同人群合作交往;盡可能地為孩子選擇不同的合作伙伴;學會與不同興趣、不同看法、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的人愉快合作;使孩子能感受到來自不同層次合作對象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建立起對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愿意主動積極地與不同人往。
當然,僅僅樂于合作顯然是不夠的,還應善于合作。作為父母應該引導孩子學習群體活動的方式和手段,不懼怕孩子之間發生某些矛盾,而且放手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一個孩子沒有“打仗”和吵架的經歷,就不會了解群體社會的一些行為準則,長大后也就難以適應群體生活。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作為父母應幫助他分析原因,找出自己的過失,主動和小伙伴和好。
社會觀點:
強化合作的情感體驗
彭先生(心理醫生):合作,常常會給孩子帶來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對此,家長應有意識地加以強化。當看到孩子能與同伴友好合作時,應讓孩子感受或者體驗合作的愉悅。家長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表情,或者輕撫孩子的肩膀、翹起大拇指等,都能使孩子受到極大的鼓勵。一般來說,只有當孩子真切地體驗到合作的樂趣時,這種由合作而產生的愉快情緒,將會進一步強化合作動機,促使他樂意與人合作,愿意更多地與別人合作。
不必夸大競爭的殘酷性
于銘(勞動人事部門公務員):未來社會具有一定的競爭性,這是事實,但是我們沒必要將之預測得那么嚴峻、殘酷。更沒必要夸大競爭的殘酷性,并將這種殘酷性轉嫁到教育孩子上。不客氣地說,無論家長們今天多么注重培養孩子的競爭能力,多么期望把自己孩子培養成“無敵于天下”的強者,都是不現實的。
合作是孩子的必備素質
朱顯升(社科院研究員):善于合作是孩子未來發展、適應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十分重要。未來社會,越來越需要人們具備合作的品質,只有能與人合作的人,才能獲得生存空間;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贏得發展。美國學者朱克曼先生曾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自1901年諾貝爾獎金頒發后的75年中,在286名獲獎者中有2/3的科學家是與人合作而獲獎的。他又以25年為一段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與人合作而獲獎者,第一個25年為41 %,第二個25年上升為65 % , 第三個25年竟達79 %。這說明,當代重大科學發明幾乎都是集體合作的結晶,當代社會科學性勞動已不再是個人的專利,不會合作的人是無法登上科技發明的殿堂的。
專家觀點:
合作精神是人的重要素質
周洪宇(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華中師大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在,獨生子女在家里沒有玩友,沒有合作伙伴,他們身上十分缺乏合作精神。存在著孤僻自私、自閉自傲、不善合作等毛病,所以,引導孩子從小學會合作非常必要。我在“陽光教育”理論中,著重闡述的觀點就是,教師、家長要用愛心關懷孩子、激勵孩子,使他們成為性格活潑、自立自強、合群合作的一代新人;實施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合育這五種教育。其中“合育”就是著眼于和諧、合作、合群、協作的教育;培養孩子既能善待自己,又能正確地對待他人、社會和整個世界。可以說,合作精神是一個人必備的重要素質,甚至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至于如何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我認為,每個家庭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不同,教育方法當然也不盡相同。不過,就家庭教育而言,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培養其它能力一樣,要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從點滴做起,注意引導。
本刊觀點:
篇10
關鍵詞:托馬斯—基爾曼模型 合作原因 團隊建設
企業無論大小,在內部都有各自的職能部門的劃分,實際上是工作性質相近的團隊化工作,這樣的分團隊協作既便于各職能部門的正常工作與管理,也有利于企業整體的統籌與進步。
一、團隊合作的基本認識
團隊合作是一種為了達到既定目標所顯現出來的自愿合作和協同努力的精神。
(一)團隊合作的層次
托馬斯—基爾曼模型展現了合作的幾個層次,值得注意托馬斯—基爾曼模型的前提是人際的兩種行為方式,即人的合作和武斷。由于人際行為的不同,要讓人與人之間達成真正的合作關系式需要一定階段和磨合的,需要經歷競爭、回避、遷就、妥協和合作五個階段。在競爭階段團隊各方都采取高度武斷行為,互相敵視,暗自較勁,希望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回避階段,各方有合作意愿,但誰都沒有跨出第一步去爭取合作的意愿。遷就階段則是一方高度合作,愿意犧牲自己的部分利益,以協調全局,但另外一方卻只考慮自身利益。處于妥協階段,沖突雙方存在部分合作,雙方在要求和利益上都有所讓步,但同時又堅持一部分要求和利益。真正的合作階段,是指沖突雙方高度合作,并且高度武斷。即團隊成員考慮和維護自己及對方的要求和利益,他們會積極展現并貢獻自己的智慧,也會用自己的才智與資源來幫助隊友完成預定的目標,使團隊的總體水平提升。
二、團隊合作動力來源
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它的實質就決定了企業內部人的存在與合作肯定也有追求利益的目的和需求。
(一)從博弈論的角度可以解釋,為什么團隊的成員有時候愿意犧牲自己利益來幫助其他成員,最終形成有效合作的良性循環。
在囚徒困境中,一次博弈的唯一均衡是不合作(即坦白)。在一次的博弈中,雙方沒有再次的利益相關關系,所以雙方都會選擇背叛。
重復博弈理論的最大貢獻是對人們之間的合作行為提供了理性解釋,如果博弈無限重復,合作就可能出現。因為如果是無限或者多次的重復博弈中,一旦有人先犧牲自己的利益以顯示合作的誠意后,另一方在下一次會因為感激或者追求合作時的更大利益而選擇合作。
(二)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人們之間的合作行為也是可以預計的,格里高利.曼昆認為理性人更多的會考慮邊際變動。理性人都知道,生活中的選擇很少是黑與白的選擇,而往往是介于其間。當考試臨近時,你的決策不是放棄考試和一天學習24小時之間的選擇,而是是否多花一個小時時間復習功課而不是看電視或睡覺。
同樣的道理,在實際工作中,某些類型的工作靠自己一己之力是很難完成的,你的選擇也不可能完全放棄或一個人拼死去完成,而是怎樣在團隊合作中付出一分努力。 “合作”意味著“雙贏”,進行合作不是簡單的“1+1=2”,合作使競爭力發生了聚合,達到了“1+1>2”的效果。
(三)從競爭動態的戰略管理角度,企業集團內部成員之間的獨立合作關系可被稱之為“半結合”,基于半結合關系形成的戰略則為半結合戰略。拜德勒克認為,半結合戰略有利于可交流知識的流動,從而創造效益。從某種程度說,合作也是競爭的結果。
三、找到團隊合作的問題所在
(一)決策者的影響
人都是經濟的,人對于激勵都是會做出一定反應的。經濟學家佩茲曼對于汽車安全的分析有一項經典研究,其說明了美國汽車安全法的實際效果是減少了每次車禍死亡的人數,但卻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因為決策或制度可能改變員工面臨的成本和利益,所以管理者在分析每種決策,不僅要考慮它的直接影響,還要考慮通過激勵產生的不太明顯的間接的影響,如果政策改變了激勵,員工便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正如,聲譽既可能誘導出合作行為,也可能引發機會主義行為,群體的演化在這兩種動機的作用下就會引發合作的危機。
(二)利益群體的動態合作競爭
在合作過程中,利益群體對關聯目標的識別和集成有助于各利益主體價值的定位,并利用他們目標的正相關性來提高公共利益,同時也增加各利益主體的利益;明確的集成目標也能使各利益主體的合作效率提高,合作關系加強,并能修正他們的態度。
合作不是基于利他,而是利益主體認識到如果他們有確定相關的目標,自利需要伙伴;合作性的工作能把自利整合成為實現相關目標的聯盟,而競爭性工作能把自利掀起一場為爭輸贏的斗爭。
(三)利益改變合作意愿
合作是現實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存在的主流現象,為實現某些共同的目標,一些成員集結成群,有效地將資源(人、物或理念)投入并組合。但該群體成員在一次合作之后,由于在一定規則下的各成員的實際分配收益與該成員進入群體前的先驗基準收益存在偏差,這就導致有些成員行為發生改變。實際收益低于基準的成員就會降低自己的合作意愿而部分地選擇非合作戰略,這就勢必減少了群體收益,減弱群體的競爭力及決策效能。
不難推測,如果團隊合作是出于團隊成員自覺自愿的情況下,它必將會產生一股強大而且持久的力量。
四、團隊合作與建設
團隊的管理中,很大程度上需要管理者維護好團隊成員的合作關系,即團隊建設。企業團隊建設成功與否,決定企業的經營目標是否能實現,企業有無核心競爭力,企業的知識能不能共享,企業有沒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因此,團隊建設越來越重要。
在普遍的團隊建設有幾個因素是相對比較重要的:
(一)優秀的組織領導
所謂“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一個好的團隊離不開好的領導,而一個讓團隊成員們信服的團隊領頭人必須具備高素養、強能力和好品德,他做的更多的是領導而不是管理,如此才能提高團隊成員合作的意愿程度讓他們緊密團結在一起。
(二)共同的事業愿景和目標
組織存在并讓人認可的價值和意義賦予了團隊的生命力,其次要制定團隊組織經營的目標,明確具體的工作質量、范圍、工期、成本等目標約束;再次,明確各團隊成員的角色和責任分工,充分發揮團隊成員各自的作用,增強競爭聚合力從而加強團隊的合作。
(三)做同伴而不是同伙
團隊內部的制度上或管理決策上往往存在偏差,不可能得到全體一致的同意,可以提出建議,但不能固執理論或者拉幫結派敷衍工作抗議,這樣影響執行力的作法嚴重降低了工作效率。
作為同伴要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在某些問題上要幫教而不是幫做,要有樂于分享經驗的心胸,在團隊工作中必須要自我調整,協調好工作中競爭與合作的利益天平。
(四)合理的考核與獎懲
薪酬考核體系要合理而有挑戰性,才能穩定團隊利益群體動態合作競爭的狀態。此外,團隊的利益分配的度是激勵制度的關鍵所在,懲罰制度即要增加影響團隊合作與利益的機會成本,以減少非合作的戰略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