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校教師范文
時間:2023-03-30 21:53: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新高校教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心得1
為期兩天的崗前培訓轉瞬即逝,這兩天很短暫,短暫到我還來不及記清29位新同事的名字和臉龐,短暫到還沒有適應身份轉換已經有人在耳邊不停地喊著"崔老師";同時這兩天也很漫長,漫長到足夠讓你用一生去準備,用一生去付出。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也許不是教師本身光輝,而是他面對的是人生最光輝的群體,最具希望最有活力最鮮活的對象。博達學院是我第一個工作環境,我不知道他會不會伴我一生,但我確信在這里學到的經驗,在這里成長的每一天都將會成為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感恩博達給了我成長的沃土,感恩各位老師出現在我生命中成為我第一批同事,同時感恩自己能夠緊握機會成全別人成就自己。就是這樣,因為我們活著,常懷一顆感恩之心,就能夠感受到幸福的降臨,就能夠感覺到生命的跳動,就能夠觸摸到每一次心跳的激動。激動"簡單做人,認真做事".中國做人最大的智慧就是中庸,現在看來不過一個簡單低調是也。然而簡單不是單純,不是幼稚,不是笨拙,更不是不懂,而是一份執著,一份認真,一份放棄別它的勇氣。今天的社會太多的功利誘惑,太多的索取邀功,在開始動手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換回你的付出,而不是會不會將事情做到最好,因此唯有簡單低調做人的人,才會認真做事,才能誠懇負責,因為他除了將事情做好什么都不會了。
"當好一名高校教師,做自己尊重的人".李處長的一堂驚人的人生升華課,讓我感覺到自己任重而道遠。北大生命學家饒毅教授在畢業致辭中這樣說"自我尊重可能是最重要的正道".自我尊重當然包含對自己職業的尊重,對自我選擇的尊重,對自我人生的負責。在這天我告訴自己,從此我將加入到社會,也會看到、經歷各種離奇現象,知道自己更多的缺點和不足,可能還會遇到各種大災小難,如何在誘惑中和艱難中保持人性的尊嚴,贏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但卻很值。自尊支撐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希望我們也能做到饒教授所說:退休之日,你覺得職業中的自己值得尊重;遲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心得2
8月17日至28日,作為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新錄用的專任教師,我們接受了學院組織的一系列崗前培訓,以下是培訓后的一些體會。
首先,培訓扎實“有料”。王瑞芳院長和戴一峰副院長的理念溝通、院情總覽使我們認識到獨立學院的特性、優勢及劣勢;嘉庚學院的位置、戰略目標及實施路徑等,使我們的腦海里馬上有了一幅圖景。由此樹立了危機意識,也認識到只有通過大家的努力共同把學院辦好,才是與這個組織共同成長。
其次,注重效率和公平,王院長在講話中多次使用“組織”一詞,讓我們體悟到院領導十分注重組織文化建設及對組織行為的引導和規范等,也讓我們體會到組織的強大力量,組織的合力遠不是一個人的力量可比的,關鍵還在于“組織”,也即組織規范的制定及其執行力。
第三,作風細膩、務實。此點從教務部、教學與科研促進部及人力資源部的報告中可以體現出來,其它諸如ppt技巧、教務管理系統等軟件的培訓也使我們盡快熟悉了學校日常教學所需要的技巧。
第四,注重“以心傳心”。新老教師見面會獨具特色,幾位來自一線的、已脫穎而出的老師的教學經驗可以總結為兩個字——“用心”,工作用心處,各種自創或借鑒的招數用起來才到位,也才會有良好的效果。
第五,構建服務文化。學院各部門之間、師生之間強化了服務意識而淡化了管理的色彩,如學院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服務,學院各部門為老師服務,老師為學生服務等等,服務的意識使各部門真正配合起來,順利運轉,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這一宗旨。
總之,培訓期間體會非常多,相信各位新同事也有同感。通過培訓,學院的愿景、“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及“有效教學見長”的辦學特色已得到廣泛認同,學院已有的組織文化使新進人員在思想上與組織保持一致,也是今后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腳點,培訓的效果是好的。
高校教師崗前培訓心得3
今年8月19日,我參加了地區教育局舉辦的20XX年特崗教師崗前培訓。對于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我來說,實踐經驗還是十分缺乏,參加這樣的培訓是十分有必要的,而聽過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講課后收獲良多。在那里感謝教育局帶給了這樣的學習機會,感謝各位老師教給了我那么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此次教師崗前培訓的資料十分豐富,包括師德師風教育、教育新理念、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基礎課程改革狀況、教學常規、班級學生管理、教育政策法規等諸多方面的知識。雖然時間只有一天,但資料卻是充實的,對我們新教師來說必定會是終身受益的,現將自我的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篇2
關鍵詞:學術職業;高校教師;管理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4038(2013)06-0009-05
教師管理制度創新是高校教師管理改革的關鍵內容。我國的高校教師管理制度遵循“政府本位”和“市場本位”價值取向,以此制定的教師管理制度存在明顯的局限性。目前,我同的高校教師管理制度仍然受到行政控制模式控制與市場經濟力量推動的雙重制約,迫切需要進行管理制度創新。高校教師崗位具有學術職業性質,基于學術職業主體地位的高校組織也具有自身特征。由此看來,基于學術職業的視角,探索如何創新高校教師管理制度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學術職業與高校教師管理
(一)學術職業的內涵
學術職業是以學術為工作對象的一種社會特定職業,是人類社會分工的產物。學術職業是一個逐漸演變、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和外延受到社會歷史和經濟文化變遷的影響。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學術職業存在官師形態、宗師形態和專業形態三種主要歷史形態。在不同學術體系和不同教育體制下,學術職業所指對象也有所差異。比如:美國的主體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是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美國學界所指的學術職業從業者是專指高等學校的教師。在我國,學術職業從業群體則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高等學校的教師、政府及社會團體的科學技術人員和企業的研究與開發人員等。我們認為,學術職業是以學術作為工作對象,以高深知識的發現、整合、傳播和應用作為工作內容的一種專門職業。
(二)學術職業視角下的高校教師管理
高校組織是以專業學術人員為主體組成的專業組織,不同于一般組織。基于學術職業主體地位的高校組織特征體現在:學科是高校學術職業的組織基礎,松散結合是高校學術職業的組織結構特征,雙重權力格局是高校學術職業的組織管理特性。基于學術職業視角,高校教師管理具有嚴格學術標準、強調學術自治、遵循學術自南、重視學術成就與聲望等基本特征。
教師管理的制度改革是當前高校教師管理改革的重要內容。制度帶有規制性,和相應的理念是緊密相連的。因此,高校教師管理制度創新的首要環節便是要確立科學的制度理念,即“人性化”理念和“學術本位”理念,進而指導整個教師管理制度創新的全程。高校教師管理制度的制定與實施,既要立足本國實情,又要善于借鑒國際教師管理的先進經驗。因此,我國高校教師管理制度創新在遵循動態開放性、公平民主、競爭效益、循序漸進等原則的基礎上,還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自治與自由、科學管理等原則。
二、創新高校教師管理制度的路徑——回歸學術職業本源
高校教師作為學術職業從業者,具有自身的特點和工作方式。因此,創新高校教師管理制度,需要回歸學術職業本源,構建契合學術職業特點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教師管理制度。
(一)提高學術標準,建立職業準入資格制度
高校教師從事學術職業,需要經過長期學術規訓和專業訓練,并具有一定的學術素養和學術發展潛力。因此,應改進與完善職業準入資格制度,以保證教師隊伍整體質量。
1 提升任職資格標準。加強職業準入資格立法
高校教師職業資格標準應明確教師任職學歷標準和品行要求,考察教師的學科專業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學術職業準入標準,保障高校教師的整體質量。同時,根據不同地域、不同類型高校和不同學術職業階梯的教師發展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任職資格標準。
高校教師資格制度是國家法定的職業許可資格制度,實施教師資格制度是國家依法治教的一項重要內容。修訂和完善高校教師職業準入資格制度的立法缺陷。通過立法保障學術職業資格制度的合法地位。
2 建立多級的、時效性的職業資格認證標準體系,設立職業資格實施機構
從學術職業個體發展過程的需要和學術職業終身發展的理念出發,建立多級的、具有時效性的職業資格認證標準體系。為此,建議將高校教師職業資格認證標準設立為若干級別,并把其中的最低級別作為學術職業的資格認證標準。同時,建立教師資格定期認證制度,為每個級別資格設定有效期限(如每五年為一個有效期),有效期內要獲得一定的繼續教育經歷和成績,參加下一個級別資格認證標準考核合格,方可獲得繼續任教資格。這樣,資格認證標準級別之間相互融通,引導、鼓勵教師繼續學習,為教師專業發展之路指明方向,力求保障教師隊伍整體質量提高。
建立職業資格制度的實施機構,是高校教師資格制度有效實施的保障。如:設立高校內部資格實施機構和高校外部實施機構——高校內部成立專門的委員會或機構來實行教師資格認證工作,通過制定一套規范、公平、可行的教師資格認證程序,保證高校教師資格認證的順利開展;高校外部設立高校教師資格認證的監督機構,保障資格認證的公平公正。
(二)遵循學術自由與平等,完善教師聘任制度
教師聘任制是高校教師管理制度的主要環節之一。基于學術職業特質,高校應該堅持學術自由和平等的原則,優化高校教師聘任制度。
1 建立職業“準入期”制度,完善崗位管理制度
學術職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有其自身特殊要求。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是一個“甄選”和“優化”的過程,應該設置合理的“準入期”。如采取將“有固定期限”聘任和“無固定期限”聘任作為一種制度設計。制定高校教師職業“準入期”須注意幾點:一是設立合理的“準人”時間;二是為“準入”群體提供專業發展和平等競爭的機會:三是在“準入”階段,實行同行學術評議,采取“發展性評價”;四是對“準入期”內聘任應有相應的規定。保證高校教師的合法權益。
崗位管理旨在優化高校教師隊伍結構,推動學術職業的合理流動,促進學術繁榮發展。高校教師崗位根據學校、學科的整體規劃,宜實行分類設崗、分類管理的策略,使教師職責明確。各司其職,學術得到最大限度、最有成效的發揮。通過設置流動編制和流動崗位,促進學術職業自由流動,加強學術交流,提高學術水平和保持高校的活力。
2 建立完善靈活多元的高校教師聘任制
首先,針對不同類型高校教師,建立靈活多元的聘任制。根據不同類型高校或同校不同教師。高校教師聘任制的設計宜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和任用方式:在教師職業成長的不同學術職業階梯,采取各有側重的處理方式,促進高校教師學術的異質性、多元化發展和高校的特色發展。其次,建立保證學術平等的聘任合同制,提高學術生產力。根據學術職業自身的特點,高校教師聘任合同宜采取集體合同與契約合同相結合的形式,明確高校的義務和教師的權利,逐步實現雙方權利、義務的真正平等性,保障聘任合同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此外,優化教師退出機制是有效實施高校教師聘任制的重要保障,如完善教師聘用制度、健全教師考評機制、拓寬教師退出渠道、加強社會輿論引導等。
(三)堅持學術公平原則,優化教師考核評價制度
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應把促進學術職業發展和教師自我實現的達成作為考評的最終目的。因此,優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必須堅持學術公平和自由原則,以促進教師的發展和學術職業的發展。
1 建立促進學術職業發展的考核評價制度
高校教師主要從事學術工作,學術自由是其內在邏輯,教師評價考核制度的建立一定要考慮學術職業特點,遵循學術自由原則。一方面,營造和諧的學術評價氛圍,體現人文關懷。教師評價考核制度應尊重學術成長的規律性和個體的差異性,尊重高校教師作為文化人、學術人、教育者等多重角色的職業體驗,重視教師的自然生命、學術生命和精神生命;另一方面,轉變評價觀念,采用發展性評價方法。高度認同教師學術創造價值,大膽鼓勵學術創新和創造,注重教師的學術潛力和今后可能的進步;同時考慮評價的原則性和靈活性,使優秀人才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發展,真正貫徹“以教師為本”的人文理念。
建立以學術職業聲譽為主導的教授評價制。學者的學術聲譽是基于學術共同體的內部承認建立起來的,對學術成果、學術創新的認同是對學術職業者的價值肯定。因此,充分發揮學術共同體的作用,堅持“學術主導,教授治學”。如:逐步建立專家聲譽約束機制,加強評價專家信譽制度建設;增加評議過程的透明度,保障專家實施評價的合理性;建立健全的外部同行評議機制,制定和完善學術規范政策,實行匿名評審、利益相關回避制、專家組定期制、輪換無記名投票制度等,有效地保證教授評價的公正性。
2 建立多元主體的教師學術評價體系
高校教師工作涉及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學術事務。學術評價是衡量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因此建立多元化的學術評價體系,尊重高校教師的個體差異性,充分滿足每個教師的個性需要,顯得尤為必要。一是對高校教師進行適當分類,并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實行分類評價;二是強調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綜合包括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學術共同體評價在內的一整套完整的考評信息得出最后的考評結果,借助于多角度的信息反饋確保考評的公正性和準確性:三是考評過程中堅持定性定量評價相結合、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以及聘任評價、年度評價和聘任期滿評價相結合等原則:四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注重評價標準、評價內容以及評價方式的多元化。為不同學術職業發展階段的教師提供發展支持;五是建立多元、獨立的學術評議機構,保證學術評議的獨立性,從而實現評價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四)立足學術職業的特征,創新高校教師激勵機制
激勵機制是高校教師管理的關鍵內容之一。高校應立足學術職業的內在激勵特點,創新高校教師激勵機制,促進學術創新和高校教師職業發展。
1 加強學術職業內在激勵。創設學術團體激勵機制
學術職業作為一種學術性專門職業,競爭、聲望和榮譽構成了學術職業的內在激勵機制。高等學校收入分配情況調查組調查發現:教職工選擇在高校工作首先考慮的并不是工資和福利待遇,而是其工作性質和學術氛圍。創新我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要立足于學術職業自身的激勵特征,堅持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以精神激勵為主的原則,堅持內激勵和外激勵相結合、以內激勵為主的原則,堅持正激勵和負激勵相結合、以正激勵為主的原則,最大限度激發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學術創新。
團體激勵能引導學術組織健康發展,促進高校教師共同提高,能有效地增強對學術職業的激勵作用:有效克服來自學術組織本身對學術創新與創造的限制,增強高校教師凝聚力,提升學術職業群體的合力:由于引入了競爭機制和監督機制,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終身教職后考核的彌補作用;通過名額限制的制度安排,能有效促進選人和用人的公正性,起到促進組織之間競爭,鼓勵高校教師之間相互合作的作用。由此,高校教師學術職業激勵宜采取個人獎勵與團體獎勵相結合的方式,以適應未來學術職業活動的特點和發展趨向。
2 營造學術至上的文化氛圍,重視學術職業人文激勵
高校作為學術性組織,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高校教師的工作特征主要是學術性。因此,加強學術文化建設,營造良好學術文化氛圍和人文發展環境能有效激勵高校教師。
首先,摒棄現有的不利于學術職業發展的陳腐學術文化制度:摒棄我國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和學者“學而優則仕”的激勵制度,建立適合高校教師學術發展需求和自我發展需求的激勵機制,正確引導高校教師學術職業發展軌跡:改革目前學術價值貨幣化、物質化、功利化的學術激勵傾向,豐富激勵內容和激勵形式;用制度有效杜絕學術領域存在的學術“關系化”傾向、學術職務權力“尋租”等現象,保證學術公正性。
其次,建立并健全有利于“學術人”全面發展和自我發展的學術文化,充分發揮其對高校教師的激勵作用。如營造“開放、公正、民主、創新”的學術文化環境,建立讓教師醉心于學術的長效機制,開展“學術沙龍”等多種形式的學術文化活動,豐富高校教師學術生活,提供更有利的成長成才環境,培養和激勵年青教師學術創新;尊重學術成長的規律性和學術職業者個體的差異性,激勵學術職業群體的異質性、多元化發展。
(五)創建高校教師發展制度,促進學術職業發展
教師發展制度是教師管理制度的主要內容之一。高校教師發展制度應以促進學術職業發展和高校教師自我發展為目標。
1 形成靈活多元職業發展制度,促使教師職業發展法制化
高校教師群體的組成復雜,且每一類教師專業發展情況不同。因此,不同類型的高校,教師職業發展制度應有所區別。如開放多樣的培訓制度、靈活的合作發展制度、學術規范制度、終身發展制度、學術休假制度等。同時,根據不同學術職業階段的特點分別為高校教師提供相應的培訓、進修、學術交流等機會,滿足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和學術發展需求。
高校教師發展的法制化是師資隊伍專業化建設的重要標志,通過立法來保障教師發展的實施,主要是基于法律的強制性和規范性。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高校教師發展的相關政策、制度與措施,但還沒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會因某些原因而未能發揮應有的功效。因此,有必要制定高校教師發展的專門法律規定或將相關的規定列入有關法律,以保障教師發展制度的順利實施
2 建構以學術職業專業化為目標的教師發展制度體系
篇3
關鍵詞:高校;新進教師;校本培訓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0-0055-02
高校教師崗前校本培訓是高校新進教師在走上工作崗位前,以所在學校為培訓陣地,由學校職能部門負責安排與管理,以教師自身和學校的發展為培訓目標,以校內優秀名師為師資培訓隊伍,圍繞著教學活動開展的崗前培訓[1]。該培訓可以在充分結合國家教育政策法規的基礎上根據學校實際發展,合理安排培訓的內容及方式,使新進教師更好更快融入到學校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這也是目前國內高校普遍采用的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培養的重要方式[2]。
一、高校新進教師崗前校本培訓的意義
(一)教師職業專業化的需要
教師職業專業化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教師資格需要認證,只有具備一定的資格證明才能成為教師[3]。《教師資格條例》第二條規定,“中國公民在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應當依法取得教師資格”;《高等學校教師崗前培訓暫行細則》第九條規定,“崗前培訓的考核結果記入個人業務檔案,考核結果可以作為教師資格認定和職務聘任的依據之一”[4]。在統一的崗前培訓基礎上,大多數省份規定新進教師必須完成各校自己組織的校本培訓,教師合格后方可參加省一級高校師資培訓中心統一組織的崗前培訓,進而教師才能申請高校教師資格。
第二層是指教師是一個需要專業技能的職業,需要具備專業知識。這里的專業知識既包括學科方面的專業性,也包括教育專業性,即應掌握相應的教育教學理論及教學技能、遵循教師職業道德[3]。因此,圍繞著教學活動開展的崗前校本培訓在促進新進教師職業化發展方面顯得十分必要。
(二)新進教師實現角色轉變的需要
每年的高校新進教師可分為三類:應屆高校畢業生、高層次引進的人才、從其他高校或科研單位轉過來的教師。應屆高校畢業生占較大比例,且大多數沒有經過系統的教學訓練。崗前校本培訓可以使新進教師熟悉、適應高校工作環境與要求,減少職業初期的不適應性,順利完成從“學生”到“教師”角色的轉變。同時,這也可以使其熟悉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掌握最基本的教學方式方法,為以后教學能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高校新進教師崗前校本培訓現狀
(一)培訓內容與形式單一
目前國內高校對新進教師都設有崗前校本培訓環節,大多數高校是以集中專題講座和導師制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專題講座是高校對新進教師開展的關于學校相關政策、校情、校史等方面的講座。目的是讓新進教師對校情有整體上的了解,并在講座中穿插教學觀摩的環節。導師制是指學校為每一位新進教師選定一位學科相近且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擔任導師,指導新進教師如何備課和授課等。集中專題講座可以滿足新進教師對學校校情的了解,但無法滿足其對教育教學培訓的需求,也不能使新進教師充分認識到教學過程中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不能使其深入理解高校教師應具備的師德師風。與此同時,導師制中的指導教師由于教學與科研的壓力,無法對新進教師進行系統的教育教學指導,不能使新進教師進行實踐教學方面的訓練。因此,目前國內高校新進教師崗前校本培訓普遍存在著形式單一、無針對性、培訓效果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等問題[5]。
(二)培訓存在功利性
崗前校本培訓應圍繞著促進高校教師更好地融入學校,更好地履行教師崗位職責這一目標和任務開展,最終促進高校教師專業化發展。然而,從近幾年高校崗前校本培訓來看,個別學校開展校本培訓只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培訓課時任務,導致培訓流于形式。對于培訓的主體――新進教師來說,參與培訓只是為了完成學校的任務,致使培訓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三)考核方式不科學
培訓效果需要通過量化考核進行驗證,科學完善的考核方式才能檢測出培訓的成效。目前,各個高校校本培訓通常以考勤為手段以課時量為內容進行考核。這種考核方式不能真正檢驗培訓效果,隨意性大,不夠全面。
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崗前校本培訓的實施策略
(一)崗前校本培訓的最終目標
開展新進教師崗前校本培訓必須明確培訓的目標,并圍繞著目標展開:一是幫助新進教師盡快熟悉學校的工作環境和相關規章制度,順利實現角色轉變;二是通過對校情校史的了解,增強凝聚力,樹立正確的師德師風;三是通過教學實務的培訓,幫助新進教師盡快掌握教學工作的基本規則與方法,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四是滿足資格證書及晉升的指令性要求[4]。
(二)組織與管理
學校高度重視,多部門合作組織。本培訓由學校的5個職能部門協調完成,其中師德師風部分是由人事處、教務處、教學發展中心負責組織實施,教師職業規劃及教學實務部分由教學發展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網絡與教育技術中心負責整個培訓活動的網絡及視頻技術支持,宣傳部負責整個活動的宣傳報道。
(三)指導教師團的構建
指導教師選聘及指導教師團組建得如何直接影響著校本培訓能否達到預期目標,為此就要求指導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突出的教學成果,而且要有正確的教學態度,指導教師的教學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進教師走上講臺后的教育教學態度[6]。
該校崗前校本培訓的指導教師由兩部分組成,校級名師及學校教學實務培訓團。教學名師隊伍主要負責師德師風及教師職業規劃部分,教學實務培訓團負責教學實務部分。教學名師隊伍由學校的省級及以上層次的教學名師組成。教學實務培訓團共有來自涵蓋學校8個學科領域的15名教師組成。在年齡構成上,35歲以下占40%,35―45歲占46.7%,45歲以上占13.3%,符合老中青相結合且中年教師占多數的年齡分布結構。這些授課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及較高的教學技能,在教學方面,86.7%的教師是校級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一、二等獎的獲得者,均主持或參與校級及省級重點教學改革項目。科研方面,80%的教師主持過國家青年基金項目,因此這些指導教師在專業素質上均是學校的佼佼者。
(四)培訓內容及方式
崗前校本培訓主要包括師德師風、教師職業規劃和教學實務3個方面。師德教育主要通過農史館、校史館現場教學的方式幫助新進教師了解農業乃國之命脈,以及我校在承擔國家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的重大歷史使命,增強新教師的責任心和榮譽感。以“人才培養”為主題的名師講座及學校政策解讀,幫助新進教師樹立正確的自身角色定位。師風教育則依托團隊素質拓展訓練開展,拓展訓練以“行動、合作、體驗”為指導宗旨,通過“萬眾一心”等專項活動,在增加新進教師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加深認識團隊協作的重要性,為今后教學、科研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
“教師職業規劃”以講座的方式開展,在以高校教師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講座的基礎上,邀請校內名師引導新進教師平衡“教學與科研的關系”。“高校教師心理教育”以高校教育教學環境中教師與學生的基本心里現象和規律為核心講解內容,有助于新進教師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與學生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
“教學實務培訓”是校本培訓的重點,目的是幫助新進教師迅速掌握授課基本技能。該部分培訓由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組成,理論部分分為16個課時,采用集中培訓的形式,從教學過程概述、教學方案撰寫、課堂組織、教學語言表達等一個完整授課過程的12個要點進行闡述,使新進教師全面把握教學工作。優質教學展示是教學實務培訓部分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教學實務理論講解部分結束后進行。該部分由師資培訓團的6名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師進行教學展示,讓新進教師直觀感受一節精彩的課程是如何組織、如何與學生溝通的等,也能幫助新進教師更好地理解掌握相應的教學理論與方法,為后續教學實訓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實訓是教學實務培訓的實踐部分,該部分在學校教學發展中心的微格教室進行訓練,要求新進教師進行15―20分鐘的授課展示且需進行兩輪次試講,每4-6位新進教師自由結合進行兩輪次試講,由一名指導教師全程指導并提出改正意見。
(五)考核方式
“師德師風”和“教師職業規劃”部分通過出勤及學分兩種方式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參加“教學實務”部分的培訓。教學實務考核分為兩個模塊進行,理論部分采用出勤考核、課堂表現考核及結業作業考核。所謂課堂表現考核是培訓教師要根據新進教師在課堂討論問題、交流互動中的表現進行打分。結業作業考核就是每位新進教師在理論課程結束后要提交一份“教學設計”,指導教師進行綜合打分。實操訓練考核是指導教師對每位新進教師的授課展示進行打分。通過對上述三部分內容的考核,成績不合格的新進教師需要進行專項培訓并再次考核,他們考核合格后才能開展后續的教學工作。
作為崗前校本培訓新體系和新模式的實踐與探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進行了初步嘗試,為崗前校本培訓的理論發展和實踐創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高校教師崗前校本培訓工作是一項在探索中日趨完善的嶄新任務,各高校應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借鑒國外高校崗前校本培訓的基礎上增強校本培訓的實效性提升培訓水平,推動高校崗前校本培訓更長遠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月朗.高校教師校本培訓的現實意義和策略[J].黑龍
江高教研究,2006,(7).
[2]肖鴻雁.高校教師校本培訓改革芻議[J].教育評論,
2014,(11).
[3]劉德娟,孫樂飛.淺談教師職業的專業化[J].遼寧教育
研究,2006,(3).
[4]陳瑋.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紫金
學院為例[J].人力資源管理,2012,(10).
[5]王菊.創新高校崗前培訓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宿遷學
院崗前培訓的組織與實施[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11,(10).
[6]華啟蔚.高校教師崗前培訓的思考與實踐探索――南京
篇4
關鍵詞:高校教師;人文素質;現狀原因分析;培養模式創新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重大的教育改革舉措之一就是實施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它針對高等教育過分專業化和實用化而忽視通識教育、過分重視科學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等不良傾向,試圖通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引文入理、文理滲透”等來改變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大學生的全面素質,特別是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的發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相協調。這一突破性的教育理念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作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師,不僅需要優秀的專業素質,而且需要較佳的人文素質。
一、高等院校教師人文素質的現狀分析
人文素質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高校教師的人文素質主要通過教師廣博的人文知識、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愛崗敬業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教學態度和堅定不移的愛國情懷來體現。大學教師作為高校開展人文教育的主要實施者,對人文素質教育的認同度普遍較高、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意識較強,但大學教師人文素質整體水平仍然不高,成為了制約素質教育在大學推行的瓶頸。
1 高等院校教師的文化知識整體水平仍需提高。2006年《中國公民人文素質》報告中對我國1101名大學教師進行文、史、哲基本常識的問卷調查顯示,大學教師在中外歷史名人、中外歷史事件、哲學常識、文學常識上的認知均值分別為4.0000、3.1942、3.5590、4.7786,換算成百分制分別為80、63.884、71.18、79.64。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教師的文、史、哲基本常識整體水平較好,但對中外歷史事件和哲學常識掌握水平仍有較大的提高空間。
2 高等院校教師對增強課程審美情趣意識淡薄。審美素質是指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主觀因素,良好的審美素質不僅對于高校教師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均會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有利于教師在專業課程中融入美育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從現有的調查數據中分析,目前高校教師的審美情趣仍然停留在感知層面,具有審美理想但缺乏理性的審美修養,將審美作為一種休閑活動而缺乏對學生的美育意識。
例如,教育部“新世紀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建設項目計劃”中對7所高職高專院校中理工科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80%的教師不能對“美”做出正確解釋,50%的教師不會任何樂器;而“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顯示,大學教師群體能將“真、善、美”的和諧統一作為最高審美理想,對自然美和藝術美能夠充分感知和喜愛,但對社會美和科學美缺乏重視;周鳴鳴(2000)等對部分大學教師審美素質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雖然92.37%的教師對于在教學中運用美學理念表示認同,但有90.6%的教師表示不太理解在教學中實施美育的方法。
由于大學教師對科學美育缺乏關注、美育意識淡薄,加之大學專業化程度較高,運用美育教學方法的難度大,造成了在大學的專業教育中多數教師淡化課程審美情趣、忽視抽象科學概念的形象轉化,致使大學專業課程枯燥乏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 高等院校教師人文精神有待強化。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識的內在升華,是中國傳統文化最鮮明的特質,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教師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愛國與民族意識等方面。
“中國公民人文素質”調查顯示,部分大學教師在責任心(崗位意識)、主動溝通方面缺乏認識,其積極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也較低,“灌輸式”的教學方式仍然普遍存在。雖然絕大部分教師都有強烈的民族觀念,但仍有部分教師對國家現狀持消極態度。有些教師不能用辯正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甚至將批判現實作為展現自己思想的方式,造成了對學生的誤導。
華東理工大學對上海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重點高校的上百名教師的調查結果顯示,90%的大學教師認同教師職業并表示樂于從事教育事業,但僅有46%的教師認為自己的全部精力是用于本職工作的;同時教師對高校改革的總體評價不高,僅有44%的教師認為高校改革和發展有成效;部分教師不關心社會政治和學校的民主建設,教師自身價值觀受拜金主義影響,缺乏社會責任感和教育使命感。
4 高等院校教師的科學精神有待增強。追求認識的真理性、堅持認識的客觀性和辯證性,是科學精神的首要特征。作為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人類文明的傳承者,理應具有勇于捍衛真理的科學精神。當前,高校教師雖然對科學持很高的欣賞態度,但追求科學的精神尚需進一步提升。部分教師對于捍衛科學仍表現出消極的態度,缺乏同反科學、偽科學斗爭的勇氣,有的則缺乏獨立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科學行為方面無法給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二、高等院校教師人文素質整體水平不佳的原因分析
1 “重理輕文”的影響――歷史慣性的延續。目前我國大學教師隊伍主要是由上世紀70年代初畢業的工農兵大學生和恢復高考后的大學畢業生構成。而對我國1000多所大學的調查數據顯示,每所大學中幾乎有50%左右的教師是本校畢業的,大學教師“近親繁殖”現象極為嚴重。這些大學教師的中學或大學階段處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當時的中學教育一切以高考為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觀念深入人心,無論是中學還是大學,老師還是學生,均忽視了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使教育蒙上了一層功利主義的色彩。因此,這期間成長起來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不足,而當他們走上大學教師的工作崗位時,即使已經響應號召開始重視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時,人文素質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正如臺灣著名作家龍應臺所述,“人文素質,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后,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后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質。”
2 社會環境的影響――物質主義的誘惑與沖擊。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校也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慢慢走向市場,偏離了昔日“象牙塔”的運行軌道;特別是從1999年我國大學實行擴招以來,高校在通往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辦學之路上一直處于超負荷運行的狀態。相
對應地,作為高校教育主體的高校教師隊伍則在盛行的物質主義誘惑與強大的工作負荷下負重前行。一方面,物質主義的誘惑使高校教師的個人主義思想占據上風,使許多能力比較強的年輕教師“下海”經商,造成高校優秀人才的流失;使留在學校的教師忙于拉課題、評職稱,造成教學質量下降。另一方面教師在社會經濟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雙重變革中,不斷處于適應新環境、新機制的應急狀態,他們的生活職業壓力增大。高校教師工作壓力的增大集中反應在教師的不良行為、心理疾病、情緒和生理等方面,表現為部分教師職業道德責任感的暫時消退。就此而言,面臨內外交困的教師們難以分出精力來博覽文、史、哲名著并靜心使之內化為自己的人文素質。
3 專業教育模式影響一一人文素質的提升還未成為教師的內在需求。在我國河南省高校中所進行的調查顯示,有90.4%的理工科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在學科教學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而70.4%的文科教師認為沒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科學精神。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和我國高校傳統的專業教育思想分不開的,我國高校專業教育模式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的弊端,極大地強化了高校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殿堂,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的認識。反映在教學中就是“知識中心”、“學科中心”的觀點。即教師認為知識體現了文化的共同性,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學問化的知識才是適宜教與學的,以興趣、生活經驗等為依據的知識不應納入課程內容。該項調查雖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教師的整體情況,但卻表明,大學教師對人文素質的認識還不完整,人文素質還并未提升成為大學教師的內在需求。
三、創新高校教師人文素質建設的培養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加強高校教師人文素質建設,提升人文素質水平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建立一種創新型的培養模式。
1 體制創新――確立人文素質培養在教師培訓中的地位。人本主義教育改革家羅杰斯鑒于世界處于迅速變化、充滿矛盾、危機四伏的時代里,主張真正可靠的、有教養的人應該能意識到沒有任何可靠的知識、唯有尋求知識的過程才是可靠的。他主張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和學習,培養能夠適應變化和知道如何學習的人。因此,提升高校教師人文素質的首要目標不能僅僅定格在培訓的專業技術層面上,而應該站在人文精神培養的角度,促進高校教師自身的變化和學習,而學校僅從思想水平、道德修養、知識視野、審美情操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要求。
2 觀念創新――人文素質培養應被視為教師工作的一部分。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中一個超越傳統學習觀念的理論是,學習應是學習者內在潛能的發揮,教育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于被教育者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使被教育者能夠成為選擇和塑造自己行為并從中得到滿足的人。因此,在對高校教師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方面,應注重改善教師的工作環境,創造適宜教師提升人文精神的工作情境,從而使教師在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的同時認識到并主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篇5
激勵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核心,是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關鍵,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而教師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第一要素,激勵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直接影響學校管理效能的發揮,關系到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點。高等體育院校教師上進心強,競爭、參與的意識和能力強,渴望學習和進步,可以發揮的潛力很大。追求自主性、個體化、多樣化和創新精神是高等體育院校教師的顯著特點。本文通過實證的方法,分析探索影響高等體育院校教育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因素,旨在通過研究來進一步完善當前高等體育院校管理機制,為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完善師資隊伍的管理工作,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能自覺運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各項工作,更好的迎接新時期面臨的挑戰,推進體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大量的國內外有關高等院校教師激勵機制的相關文章,對有關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論和方法的依據。
2.訪談法
走訪了各高校有關領導、專家及體訓部主任和體育教師38名,獲得了大量有關的信息和良好的建議。
3.問卷調查法
在文獻資料研究的基礎上,編制了調查問卷,并對問卷進行有效性分析,專家對問卷初稿進行效度檢驗,根據專家的意見進行必要的補充和修改。專家認為問卷效度符合要求。問卷的信度檢驗采用了測量、再測量的方法,兩次問卷間的相關系數r=0.80,P
4.數理統計法
用社會科學統計軟件SPSSll.5進行數據的錄入、整理與統計。
研究結果與分析
1.高等體育院校教師激勵因素情況(見表2)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把高等體育院校教師的激勵因素結構歸為五個因子:即A1為生活、生存需要;A2為工作條件、職業安全需要;A3為工作關系需要;A4為尊重的需要;A5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每個因子包含七個項目,分別對五個因子計算因子平均分。見表2。
高等體育院校教師對生活和生存條件、工作條件和職業安全、工作關系、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都是比較滿意的。在表2中Al的數值略高一些,體現了體育院校教師對生存的基本條件趨向于一般滿意狀態。
2.高等體育院校激勵因素的系別比較(見表3)
本研究的系別比較,就是教術科課的教師與教學科課的教師激勵因素的比較。術科課教師是指授課地點在各個場館,從事某個體育項目技術實踐教學的教師,學科課的教師是指授課地點在教室,從事運動醫學、公共課、體育理論、政治思想教學的教師。
經t檢驗,術科教師與學科教師五個因子的滿意度無顯著差異,說明這兩個系別的教師對五個方面的滿意度是相同的。
3.高等教育院校教師激勵因素的性別比較(見表4)
在表4中可看出,經t檢驗,男女教師五個因子的滿意度無顯著差異,這與社會的大環境有關系。目前人們普遍認為高校教師是較好的職業,穩定并受尊重。無論男教師還是女教師都有相當強的進取心。通過訪談得知,很多教師都愿意從事自己的本職工作,每年有兩次假期,工作穩定,收入比較豐厚,能夠得到社會的尊重。在閑暇時間,無論男教師還是女教師都在充分的利用體育院校中良好的運動場所進行休閑運動。在學術活動中和社會交往上他們也都有很大的活動空間。
4.高等體育院校教師激勵因素的學歷比較(見表5)
教師的學歷水平分兩級:本科、碩士(包括博士)。在表中可看出,具有不同學歷的教師的激勵因素A1無顯著差異,在A2上差異接近有顯著性,在A3、A4、A5因子上差異顯著,即在工作關系、尊重、自我實現方面,具有碩士學位以上的教師比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滿意度要高。在當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高學歷的教師必然受到領導的重視、重用,在職稱晉升、工資晉級、住房分配等方面擁有較大的優越性,因此滿意度較高。隨著教育系統內勞動人事制度與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對教師教學質量、學術活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具有本科學歷的教師感到自己的工作壓力很大,面臨嚴峻的挑戰,為此一大部分年輕教師在職進修,提高自己學歷水平。
5.高等體育院校教師激勵因素的職稱比較(見表6)
把被測教師的職稱分為初級、中級、副高、正高四個等級,結果見表6。
經F檢驗,不同職稱的教師在五個因子方面有顯著差異。可看出隨著教師職稱升高,滿意度也逐漸升高。職稱低的教師,他們同樣需要良好的生活工作條件,同樣需要尊重,但學校為他們提供的條件相對較差,因此他們在各因子的滿意度比高職稱的教師低。而高職稱的教師在生活的基本條件和工作關系上已趨向穩定狀態,更加受人尊重,在長時間的工作中已完成了自我實現,因此滿意度很高。
6.高等體育院校教師激勵因素的年齡比較(見表7)
本研究將教師年齡劃分為三段:22-35歲(120人),36-45歲(54人),46歲以上(26人)。結果見表7。
經方差分析,不同年齡的教師在前四個因子的滿意度有顯著差異,A5因子的滿意度無顯著差異。可看出物質基本生活方面,中老年教師滿意度明顯高于青年教師。這是由于青年教師步入社會時間短,物質基礎從零開始,所以他們的物質需求較高。而中老年教師的物質需求相對穩定。在工作條件、工作關系上老年教師滿意度高于中青年教師,這是因為中青年教師易接受新鮮的事物,能夠在工作學習中獲取大量的信息、知識來充實自己,因此他們希望工作條件能更完善些。他們工作關系的交往尤為強烈,因為青年教師走向社會不久,急于建立比較廣泛的社會關系,中年教師在社會上有了一定地位,交往對象相對穩定。相比之下,老年教師在這兩方面略有淡化,樂于安定,免去許多交往應酬之事。在尊重自我實現方面,中老年教師滿意度比青年教師高,這因為中老年教師閱歷廣,教學經驗豐富,是出大成果時期,而青年教師剛踏上工作崗位,處于工作適應時期或剛過工作適應時期。特別是在尊重方面,中年教師的滿意度高于老年教師,這是因為老年教師辛勤工作一輩子,更需要別人的尊重,由于他們大多即將離開工作崗位,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失落感”,老年教師很注意尊重別人,因而希望得到應有的回報。
結論與建議
1.結論
(1)高等體育院校教師對基本生活、生存條件滿意度最低。雖然這幾年教師經濟待遇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與自己同齡同學歷的非教育系統人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相對較低的經濟福利待遇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加之南北地域的差異,北方教師工資明顯低于南方省市,這也使教師內心感到極大不平衡。
(2)對新生需要滿意度最高。這與我國自古尊師重教,加之現代社會重視教育、發展教育、重視體育、發展體育有關。由此可見,教師在經濟地位方面失去了一定的自尊,卻以自身的價值贏得社會的尊重。
(3)高等體育院校教師需要滿意度的系別、性別比較無顯著的差異這與社會的大環境有關系。目前人們普遍認為高校教師是較好的職業,穩定并受尊重。學歷、年齡、職稱間的比較有顯著的差異,其中學歷程度高、年齡大、職稱高的教師滿意度較高,而學歷低、年齡小、職稱低的教師滿意度較低。
2.建議
(1)多為教師創造發展和交往的機會。隨著教育系統內勞動人事制度與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師教學質量、學術活動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學校要為年輕教師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鼓勵他們在職進修,提高學歷水平。這是因為青年教師易接受新鮮的事物,能夠在工作學習中獲取大量的信息、知識來充實自己,因此他們希望工作條件能更完善些。他們工作關系的交往尤為強烈,因為青年教師走向社會不久,急于建立比較廣泛的社會關系。
(2)建立激勵機制。高等體育院校教師是社會高等教育中一個特殊的體育教育群體,具有鮮明的特征。隨著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新的歷史使命為高等體育院校教師提供了巨大的動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應不斷提高高等體育院校教師的素質,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搞好教師管理工作,自覺運用科學發展觀來建立高等體育院校教師有效的激勵機制方式,從而推進我們的體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8.8.
[2]沈振德.高校青年教師激勵機制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5(3):120-122.
[3]朱士華.論高校教師激勵機制模式的重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6(1):142-144.
[4]宋振華.論適應人才發展戰略的高校教師激勵機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5(1):88-91.
[5]徐獻梅.論需要層次理論在教師激勵機制中的運用[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5(2):75-77.
[6]葉.淺議高校教師激勵機制[J]教學研究,2006(6):496-498.
[7]張新康.如何建立與完善高校教師激勵機制[N].中國教育報,2005-10-31第005版高等教育.
[8]徐涌金.試析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的完善與強化[J].中國高教研究,2005(7):48-49.
[9]蘇宇紅.完善高校教師激勵機制促進高校教學管理[J].教育管理,2006(3):42-44.
篇6
[關鍵詞] 創新;體育教學;高校
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深入,我國的高校體育教學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應試教育橫行的今天,高校體育教學僅僅為學生們帶去了一些理論知識,而其實踐能力甚是缺乏。因此,現階段,需要將創新教學理論引入到我國的高校體育教學中去,將那些理論方法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培養學生們的身心素質,增強他們的體制,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更為優秀的體育人才。
一、創新高校體育教學的課程結構
我國歷次實行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都是對其課程結構的變革,所以,此次的體育教學課程結構的變革,是在繼承了其原有課程結構優點的基礎之上,并對國外相關的學科進行了研究、分析,對其進行的一次創造性的改革。
1、創新課程的內容
在創新高校體育教學的課程結構時,首先需要對其課程內容進行創新,將原來的體育課堂教學與一些校外的體育活動相結合,使高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
為了打破原來單一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可以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一些運動訓練、校外群體活動、社會活動、課外體育鍛煉等。從而使高校體育課程結構的改革,取得較為實質性的突破,形成課內課外有機結合的課程結構[1]。
2、對課程結構進行突破性的創新
對高校體育課程結構進行突破性的創新,就是要求各大高校積極地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并在高校教師的指引之下,讓學生對上課的時間、任課的教師、課程的內容等,進行自主的選擇,進一步深化高校體育教學,打破其常規的歷史性跨越,擴大其影響的范圍。
3、對課程結構選擇性的創新
一方面,由于高校學生在其興趣上的不同以及個性的差異,致使學生之間表現出了較大的差別,另一方面,在基礎教育階段,每一位學生所受到的體育教育程度也是不均衡的,這便致使在體育技術技能上,每位學生表現出了不平衡性。因此,在進行高校體育課程結構改革時,首先必須滿足學生們對其課程多樣化的需求,其次其課程結構還必須體現出具有廣闊的選擇性以及靈活性,只有這樣,才可以體現出在高校體育課程結構選擇性上的創新因素。
二、對其課程的評價體系進行創新
為了在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施行創新教育的理念,促進其課程的改革,必須建立起可以促進其課程不斷發展的、可以不斷提高其教師教學質量的、可以促進其學生進行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1、建立起課程評價體系
建設課程評價體系是學校體育評價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增強體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有效途徑。
在建立體育課程評價體系時,不能僅僅圍繞著體育課程建設中的某幾個方面或者是某一方面進行,必須要圍繞著整個課程建設的諸多方面,找出在體育課程建設過程中的表面因素以及其關鍵性因素,從本質出發,解決其實質性的問題。
2、建立起學生評價體系
建立起學生評價體系需要從一項單一的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入手,深入地對其進行剖析,逐漸地由這一個方面拓展到對學生情感表現、認知表現等方面的綜合評價。
3、建立起教師評價體系
對高校體育教師進行評價,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的工作,其涉及的層次較多,不僅包括發展性的縱向比較,而且還包括多方面的橫向比較;其涉及的內容也較為廣泛,不僅要進行他人評價,而且還要進行自我評價,采用主體互動性的評價方式。
對其教師不僅要評價其工作態度、敬業精神,而且還要評價其工作水平、業務能力;不僅要對其完成的教學工作量進行評價,而且還要對其教學效果進行更為全面的評價;既要注重量的評價,又要重視注重質的評價,以此來構建動態性的、全方位的教師評價系統。只有這樣,才可以不斷的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充分地調動其工作的主動性與積極性[2]。
三、培養體育師資創新能力的途徑
現階段,在絕大多數人的思想里,都對高校體育教育的理解存在著許多的誤解,他們認為高校體育教師就是領著學生們跑跑步、打打球,根本不理解體育教育的實質,也沒有看到體育文化的發展與整個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的。
因此,在培養體育師資的創新能力時,首先需要對其人文素質進行培養,使其培養出來的體育人才不僅可以擁有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理論知識、素質結構,而且還可以形成終身為體育事業獻身的優良品質。
其次,還要加強對實踐能力的訓練,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聯系起來,注意培養教師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還要進行綜合性的教育,以拓寬其基礎學科的知識范圍,實現多學科的融合[3]。
結語
總之,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理念,不僅需要迎合時代的發展需求,而且還需要廣大教育者進行共同的努力,去促進其健康的發展。同時,在進行其創新教學時,還要時刻明確其教學觀念,實事求是,立足于實際,努力培養學生們的綜合素質,使其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獲得身體健康與精神需求的綜合提升。
參考文獻:
[1]湯德鑫.論高校體育教學中的科技創新教育[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31):82-82.
[2]白潔.創新――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的切入點[J].科技信息,2010(1):295-295.
篇7
關鍵詞:高職本科 雙師型 教師隊伍建設
一、問題研究背景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包括本科和專科兩個學歷教育層次,而在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則完整的囊括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等層次的學歷教育。2014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決定》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當前,國家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處在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為響應國家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規劃,各省份先后加強了高職本科教育的改革和投入。以云南為例,經云南省政府批準,云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昆明理工大學城市學院、云南民族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作為云南省高職本科試點單位,2008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此后,云南財經大學、云南農業大學高等職業本科2011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這種試點模式還擴展到研究生教育層次。其他部分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從2012年起也開始試辦本科層次的專業。但在推行高職本科教育的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除硬件設施外,首要的就是“雙師型”教師匱乏,這個問題已成為提高職教人才培養質量的最大障礙。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師資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要求“雙師型”的教師數不低于學校專業課教師總數的80%。“雙師型”,即教師+專業工程師。高職本科院校教師相對于其他高校教師而言,其素質構成更具復雜性。高職本科院校教師除了掌握本專業的學科理論知識體系、教育教學方法,還必須有本專業的實踐經驗,了解一線的技術應用現狀,能為學生進行示范講解,即使作為基礎文化課教師,也應對學生的專業情況有所了解。由于近年來高職教育的發展非常迅速,學校和學生數量猛增,學校對教師的需求量增大,很多教師都是直接從學校走向學校。而學生在學校的培養模式,是學校本位培養模式,企業的辦學主體地位未能得到有效發揮。在大學課堂進行理論學習的時間占了絕大部分時間,到企業、學校實習、見習的時間很少,缺少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的訓練,實踐能力較差,就業中缺乏競爭力。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牢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對如何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以及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強化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作用。《決定》還特別強調引導全社會確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創新的觀念,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
上述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為各地、各職業院校提供了政策支持,職業教育的春天已經到來,這為高職本科院校的發展帶機遇的同時,也帶了挑戰,尤其是在國家加大硬件投入的時候,高職本科院校的軟件,尤其是“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建設面臨諸多的問題需要解決。
二、高職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
高職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是實用化,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要求培養對象具有大學知識,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與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這就對軟硬件建設,尤其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早在2006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做好2006年度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項目申報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高水平的‘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每個專業引進和培養l-2名專業帶頭人,培養4-6名骨干教師,聘請4-6名企業行業技術專家,制訂具備‘雙師’素質與‘雙師’結構的專兼結合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規劃,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教師實踐技能培訓。”教師隊伍建設的指導思想已從原來的面向教師個體的“雙師”素質培養,提升至在兼顧專業教師“雙師”素質培養的同時,更加重視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隊伍建設。這一理念的提升,對高職教育盡快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更好地應對就業市場變化、提高高職本科院校的辦學效益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要大力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兼職教師的實踐技能、技術和經驗是大部分校內專任教師缺乏的,同時也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各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及兼職教師的比例嚴重失調,這就大大削弱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目前,各高職本科院校在職教師的“雙師型”素質培養,包括教師定期到企業交流實踐等,大多還只是在學校范圍內各自實施,沒有形成制度機制。高職本科院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更加重視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注重解決實際生產問題,應該打破現有的辦學體制和人才評價機制,多渠道引進師資來增強師資隊伍的活力。我國初步建立起了針對普通教育的教師資格制度和要求,但缺乏專門針對職業教育教師的入職標準。致使高職本科院校在教師的引進上,很難按照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素質要求把關,人才引進還是唯高學歷、唯高職稱。有些高學歷、高職稱的人員雖然有職業教育的知識背景,但大多偏重理論研究,缺少實踐環節的必要經歷,基本屬于“只動口不動手”型,無法擔任指導學生職業技能訓練的教學任務。有些號稱“雙師型”教師的人實質上是“雙證書型”、“多證書型”、“雙職稱型”,缺少必要的實踐教學經驗。加之,由于傳統觀念以及職業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高職本科教育在我國經常被看作是二流教育,高職本科院校教師在教師隊伍中的地位也不如普通高等教育教師那么受人尊敬、感到光榮,這嚴重地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穩定,也很難吸引優秀人才。特別是來自企業、具有比較高的專業技術能力的“雙師型”教師,近年來成為高職本科院校推動教學改革,加強專業建設,提高專業教學水平的重要力量。然而,受限于當前教育體制、人事制度和人才評價機制的落后局面,很多從企業引進的技術人才解決不了教師身份和教師系列的職稱,而且與企業相比較待遇偏低,解決不了他們的后顧之憂,造成已經引進的人才不安心,繼續引進人才困難的尷尬局面。這是高職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現實問題。
三、創新高職本科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的對策
當前,國家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發展高等職業教育處在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這種背景下,高職本科院校應在制度建設上加以考慮,以制度建設推進隊伍的建設,完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的政策,解決目前“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的問題。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大力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高職本科院校必須建立高技能兼職教師的儲備和聘用機制,鼓勵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建立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工巧匠兼職教師人才庫。國家層面、地方政府和高職本科院校要完善人事錄用制度,建立高端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政府層面應鼓勵高職本科院校采取公開競聘的方式招聘優秀人才和人才團隊,對高職本科院校急需的高端人才在編制、落戶、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方面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建立健全包括人事制度和勞動補償機制在內的職業教育兼職教師引進機制和聘用機制。
篇8
高考改革正在穩步推進,“3+3”的模式更是把數學擺在前面,教師應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學生學習的角色,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學方式是有效連接學生和教師的橋梁,對教學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教師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創新數學教學方法,借助多媒體等現代教學工具,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向學生展示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一、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1.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很多課堂仍采取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只是單純地講授知識,而不去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組織問題的答案,使學生在課堂上一直處于松懈狀態,大腦不活躍,思維遲鈍,從而導致學生接受知識難度大,學習效率低下;教師侃侃而談,學生沉默寡言,課堂氛圍不活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導致“教”“學”嚴重失調.對于數學這門需要理性思維的學科來說,教師要促使學生大腦處于活躍的狀態,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來掌握數學知識.
2教師的教學方式落后.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導致課堂效率低下,學生學習效率不高.有些教師的教學理念停留在“一個講臺,一位教師,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致使數學教學枯燥無味,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促進高中數學教學改革的意義
數學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學科,其主要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熟練掌握,并且靈活運用.教師積極探索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把握好“教”與“學”的關系,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創新高中數學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1.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相結合.傳統的教學方式形式單一,對知識的重難點突出略顯不足,而運用多媒體教學,恰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生動形象地展示一些在課堂教學環境下不能展示的數學問題,并將重難點問題用鮮明的色彩或者是其他突出的格式標識出來,還可以插入動畫視頻等,變抽象為具體,突出數學教學的重點,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這就要求教師要走在時代的前沿,不斷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生一起抓住課堂學習的主陣地,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2.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高中數學知識難度加大,需要學生透徹地理解重難點問題,并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W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互助互學.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促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勵學生進行交流,使學生在知識分享、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幫助數學成績較差的學生,同齡人之間的講解可能更接近學生的心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對于一個數學問題,教師可以先讓小組學生進行討論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然后給出答案.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篇9
關鍵詞:教師;學生;修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1-301-02
一、心是一切的基礎,一顆好心是一個好教師的基礎,一顆好心應該具備這幾樣
1、淡泊名利的平常之心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古往今來,有多少人面對人生的大起大落,而保持一顆無價的平常之心。淡泊名利的陶淵明在罷官之后,卻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偉大之人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平凡之輩呢?用一顆平常之心對待生活,我們會真切感受到人生的喜、怒、哀、樂,體味到人生的真諦。我們是教師,就注定不會步入富貴之行列;我們是教師,同樣注定不會餓死。衣食足已保暖果腹。要去爭那么點虛名薄利干什么呢?我們真正的價值是學生和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所以要常保一顆平常之心。
2、熱愛學生的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就是指具有嬰兒一樣的純潔無瑕的心。在我看來,赤子之心是回歸自身的一種表現。人首先要對自己真誠、坦然, 善待自己,同時以開闊、寬容、真誠的態度善待別人。赤子之心是純潔的心、開放的心。不存在成見。 局限于某種認識,以成見看待身邊的人或事,是不能稱為赤子之心的。心已經被污染,已經存在某種顏色或圖畫,自然很難容下新的東西。時時清理思維,反省自己的接受能力、以及對變化的敏感程度,是校驗并恢復赤子之心的最有效的手段 純潔的心是吸附的心。喜歡更多的刺激,喜歡更廣泛的接觸。赤子之心也是圣潔心靈的一種要求。赤子之心除了純潔、真誠、善良、自然等,還應該有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也就是用求索的心態,追求真理。
3、持之以恒的耐心
教育是一項工程,也是一種藝術。為生存而進行教育,是一種庸俗的教育心態,為事業而進行教育,是一種高不可及的豪語壯言,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我們的耐心讓學生快樂著,并使其各方面的潛力都能得到發展。
我們的學生或許有的接受能力差一些;或許有的是對所學的內容沒有興趣;或許有的已養成曠課遲到的不良習慣;……面對這千差萬別、性格各異的學生,教師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耐心如實反映出一個教師自我修養的程度。作為一個老師,做任何事情時都要心平氣和,任何發火或者沖動其實都是在暴露自己的缺點,只有冷靜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獲得學生的愛戴。
耐心能夠使教師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教師的耐心是在體驗自我和執教工作中磨煉出來的,是在尊重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基礎上建立的。守住耐心,就意味著教師能以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的不良習慣;就意味著教師能以一種接納的態度對待學生的學習障礙。就意味著教師愿意承認學生在努力學會做人;就意味著教師愿意給學生一種在成長過程中有人陪伴的安全感。
4、大海般的寬容之心
俗話說“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惰”。但是,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置身于居高臨下的位置而過分嚴厲,使學生只能被迫接受而屈服。實際上,這個“嚴”不應該排斥教師對學生的寬容和理解,是嚴格而不嚴厲。而教師對學生的寬容也絕非是對學生所犯錯誤進行袒護和放縱,而是對學生能夠克服困難,改正錯誤的信任,可以減輕學生因挨批評而形成的心理壓力,讓學生的自尊心從自卑、恐懼中解脫出來,恢復師生間的正常交流,喚起學生對老師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由此可見,寬容應是每位教師的責任。能寬容學生時盡量寬容學生,因為寬容是一絲春雨,它滋潤了一塊心田;寬容是一粒愛的種子,它會在學生的心中萌發;寬容是一根接力棒,她傳遞人性,傳遞力量。當我們試著去“寬容”學生時,也許,心靈之橋便從此飛架兩岸。
二、教師是需要一些專業涵養和素質的,我覺得這幾樣很重要
1、微笑的臉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除了陽光、空氣、水和微笑,我們還需要什么呢?是的,微笑是人類最美好、最生動的語言,是一種心與心的交流,眼與眼的感動。“微笑”的力量也是無窮的。當老師微笑地走進教室,很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迅速拉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老師用仁慈的感情與溫和的言語去吸引學生,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獲得知識。在學生犯錯時,微笑是冬日里的一縷陽光,送去了寬容和溫暖;在學生感到失落時,微笑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送去了鼓勵和希望;在學生取得成功時,微笑是炎夏時的一陣輕風,送去了喜悅和欣賞。我想說:微笑是催化劑,能幫助學生們茁壯成長。
2、文雅的嘴
中國古代有“一言可以興幫,一言可以誤國”之說,此言出了語言的舉足輕重之力。作為教師,研究教學藝術,講說話技巧,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也是衡量教師素質的個不可或缺的標準。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率。”同時他還說:“教師的語言是什么東西也不可取代的感化學生心靈的一種手段。”是啊,我們做老師的,天天用語言和學生打交道。說話時要注意哪些呢?我覺得應該做到勸告別人不要開門見山,從細節開始,轉到勸告主題。不要吝嗇對學生的稱贊,這樣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不道人之短,勿說己之長。老師要適當的用“請”、“謝謝”、“你真好”、“早上好”等禮貌用語。誠懇并且適當的回答,注意傾聽學生的話。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使自己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3、得體的行
舉止是一種不說話的“語言”,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個人的素質、受教育的程度及能夠被別人信任的程度。從容瀟灑的動作,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端莊含蓄的行為,給人以深沉穩健的印象;坦率的微笑,則使人賞心悅目。一個人氣質、涵養往往從他的姿態中就表現出來。作為塑造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行為舉止,做到大方、得體、自然、不虛假。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可以反襯出一個人心中的一切波瀾。在講臺上,教師要善于應用自己的目光,表達自己的思想。講課時,目光要柔和、親切、有神。給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見之感。不能死盯住某個學生,這樣不僅不禮貌,還顯得咄咄逼人或神智呆鈍;無節制地東張西望,又給人以心不在焉,應付差事之感。應把目光放虛一點,不要聚集于某人,而是將目光罩住全場,從而使每個學生感到老師正在關注著我。還要注意,當您講話出現失誤被學生打斷,或學生中出現突發事情打斷您的講課時,不能投以鄙夷的目光,這樣做有損于您在學生心中的形象,反映出自身心胸狹隘與無禮。一般的教師應站著講課,配以得體、自然、恰如其分的手勢來強化講課效果。講課時忌諱用手指點人、敲擊講臺、或作其他過分動作,忌故弄玄虛,嘩眾取寵。課后與學生交往時,一方面要放下在講臺上嚴肅、莊嚴的架子,和學生親切隨和地交談或聽取學生的意見,使學生不感到拘束,這時的舉止應隨意,言談要幽默、風趣,努力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切忌板著面孔,故作正經,引起學生的反感。另一方面也不可過于隨便,如和學生拉拉扯扯,稱兄道弟,這樣容易失去老師應有的尊嚴,給課堂教學和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4、整潔的貌
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們的審美情緒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他們對老師過去那僅注重樸素而忽視化妝的審美標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們不僅需要老師能給自己增加知識提供指導,而且需要老師無論在言行舉止還是在著裝上都能有一個新的變化,讓自己在接受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提高自己對美的審美情緒。這就給老師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把握社會和學生的審美變化,如何突破傳統的審美觀念,用現代人常有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就顯得非常重要。作為為人師表的老師,應在大方中不失莊重,在樸素時不失鮮艷,在隨潮時不失個性,展現出新時期中國教師的形象與風采。在社會生活的變化中,老師由過去那種樸素美向著淡妝美本身就反映出老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老師這個職業正成為人們尊敬的職業。同時也反映出美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誰適應了這種美的變化,誰就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誰就會成為美的使者,引領時代潮流。
參考文獻
[1] 陳向明. 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M],2008.
篇10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師;教學; 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10)11-0000-01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今年4月國務院審議并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中強調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1]。
高校體育教師是學校實施德、智、體全面發展,貫徹素質教育和培養“健康第一”觀念的靈魂工程師。高校體育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大學生的培養質量,也影響整個教育的質量。所以,高校體育教師的素質同樣是關系到我國教育成敗一個重要的問題。在現代教育革新的背景下,從我國高校體育教師的實際素質狀況出發,探索高校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發展問題,逐步建立起與《規劃綱要》要求的:師德高尚、業務精湛 、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高校體育教師隊伍。
一、高校體育教師道德素質
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規劃綱要》強調: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1]。
1. 教師高尚的情操常常對學生產生終生的影響。
教師的不同認識會取得不同的教學效果, 不同的職業道德、職業態度會造成學生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教師不能被功利所迷失自己高尚的道德方向。復旦校長楊玉良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時說,功利主義體現在教師身上,就是教學上教會你考試,人才培養上只要你能找到工作就可以;學生也是這樣,選擇的專業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而是根據自己出來能否當大官,賺大錢;選擇導師不是看學術,而是看職位。教授的功利主義,就是奔著SCI和課題項目,忘了做學問才是他們一切的出發點[2]。
2. 體育教師必須具備全新的教育觀念
在體育教學中, 應為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和發展條件, 無論成績好壞、身體是否存在缺陷、體育水平高低等, 應對學生一視同仁。對學生關愛不能感情用事, 更不能滲雜個人意愿,體育教師必須從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生活、心理、個性等方面關心和指導學生,真正做到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高校體育教師專業素質
1.專業知識是教書育人的基礎
《規劃綱要》強調,教師的業務要精湛。體育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育教學行為的前提條件,在我國的體育師資教育中,培養出來的體育教師存在著知識結構偏差的缺憾。有些體育老師片面的認為普通體育課不需要發展和完善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知識結構,只想“平安體育課”不出教學事故就萬事大吉。體育賽事的直播與互聯網的普及,使很多學生獲得了許多體育專業知識,教學過程中如沒有精湛的業務很難立足課堂,更不用說教書育人。體育教師只有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才能授人以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2. 教學技能(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能力,訓練、競賽與裁判的能力,學習、科研的能力等)是教學質量的保證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傳授知識技術技能,發展學生身體,提高學生體育學習興趣,使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有些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全然不顧學生的內心感受, 使本應該充滿歡聲笑語的體育課堂和富有激情挑戰性的體育運動歸于嚴肅和乏味。這就造成了體育教育中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體育課的怪象。組織管理能力是體育教師完成其本職工作的一項特殊的本領,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的開放性和流動性造成了教學組織管理的相對困難,從對學生個體的組織管理,到對體育課與課外活動的組織管理,在到到體育賽事、運動會的組織管理,無不要求著教師組織管理的才能與知識,高效的組織管理可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個體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類體育活動中去,可以使群體活動的效益得到發揮。
三、高校體育教師身體、心理素質
體能是體育教師利用身體語言向學生傳授體育學科知識的基本能力,充沛的體能是向學生展示運動技術示范的保證。所以就需要體育教師具備一定的身體素質基礎, 重視身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新世紀專業化的體育教師必須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承受能力, 并能及時有效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體育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使學生的身心朝著社會要求的方向健康發展。
四、高校體育教師信息素質
1.信息能力是當代體育教師創新發展的基礎。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高校體育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獲取信息社會中體育與健康信息的方法,指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實踐,掌握科學體育健身方法,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協調發展,實現提高學校體育健康教育的目標。
2.信息技術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被廣泛運用
廣大體育教師在通過計算機及網絡,可以靈活地選擇影像、動畫、圖形、聲音等多種媒介投入教學,使大學生體育學習空間更廣、學習方式更靈活、學習資料更多。如果體育教師不能熟練地操作和駕馭現代信息技術,不能創造性地組織體育教學活動,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信息在體育科學研究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科研與信息
根據信息確定科研方向、重點和題目;根據信息選擇科研手段、方法和資料;根據信息檢驗科研成果。離開了信息,體育科學研究將一事無成。體育科學本身也就揭示了信息傳遞和科學認識的一般過程。例如:觀察、實驗、文獻檢索等可以看做是搜集信息的過程;科學儀器是科學認識中實現信息傳遞和轉換的工具;邏輯推理、科學抽象則是科學認識中處理加工信息的過程;經過處理的信息則形成了理論假說。信息方法將科學認識作為信息的流程,從而把科學認識主體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聯系起來,把主觀思維與客觀實踐過程結合了起來。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高等教育工作一部分的高校體育工作改革也在各個層面展開,而在這一改革中處于主導地位的高校體育教師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質量的人才來源于高質量的教育與教學,高質量的教育與教學則取決于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只有具備了與時代相適應,符合深化課程改革需要的教師綜合素質,才是21世紀合格的大學體育教師,才能更好地貫徹實施新的體育課程,順利地完成高校學校體育的教學任務,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全文.四川大學黨委宣傳部.
[2]周凱.中國大學精神虛脫[N].中國青年報 . 201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