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營業推廣范文
時間:2024-02-23 17:51: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產品營業推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產品;品牌推廣;營銷
一、問題的提出
河南省作為中國的農業大省具有良好的農產品生長自然條件以及便利的交通運輸系統。河南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氣候兼有南北之長,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全省耕地面積為792.6萬公頃,居全國第三位。無論是一望無際的黃淮海平原,還是高低不平的丘陵山區,絕大多數土地上都有深厚的土層和營養元素含量豐富的土壤。同時境內水資源也較為豐富,境內有黃河、淮河、漢水、海河四大水系,大小河流1500多條。代表農產品方面特別是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均居全國前列,是全國重要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2007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5425.22萬噸(列全國第1位)。但是具備了這么多的優勢而境內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卻不多,相比于東北省份和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情況,河南省的品牌推廣戰略相對落后,造成了農產品供給量很大卻不具有特色、營銷渠道狹窄、市場種類單一等問題。歷年來河南省政府有關部門曾組織過關于農產品推廣戰略的研討,但執行效果不佳。特色的產品卻打不出自己的品牌,這已經不符合河南省建設中原經濟區實現中原崛起的總目標。所以把握住農產品品牌推廣的有效方法,也就把握住了河南省農產品走出去目標的關鍵。
二、河南省農產品品牌推廣發展情況
河南省農產品的種類繁多現如今也已經產生了有自主品牌的特色農產品。例如新鄭市的“好想你”棗、原陽大米、開封“汴梁西瓜”、信陽毛尖、靈寶“新紅星”“紅富士”蘋果等等。但是,這些成功的品牌往往都是已經具備強大資金實力和規模的大公司,其中不乏一些集體企業。而許多地方的特色農產品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和技術支持,公司規模較小,產品的加工品質不高,供銷渠道較為狹窄,沒有自己的品牌。這就導致了產品附加值較低,銷售的范圍多是在本地區范圍內,其品牌自身的潛力還遠遠未能發掘出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多個,主要是在管理者對于品牌推廣的重視程度不夠,對品牌推廣方面所應掌握的知識知之甚少,從而導致宣傳方式的單一,營銷策略沒有特點,對于客戶的吸引程度不高。面對這些突出的問題,下面對比全國有代表性的幾個案例進行比較分析,從對比中發現缺陷尋找解決方法。
三、國內國外代表性農產品品牌推廣成功案例
案例一:湖南臨武舜華鴨業。舜華鴨業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國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全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示范企業,主營業務為圍繞臨武山水鴨為中心的飼養、屠宰、加工業務,并在運行過程中成功構建了公司、協會、農場三者共同協作的新型產業化經營模式2009年時,舜華鴨業已實現產值5. 13億元,上繳稅收近1500萬余元。目前,舜華鴨業已建成現代化加工廠4座,種鴨場4個,養殖農場186個,帶動臨武鴨養殖農戶、辣椒種植和油茶種植農戶2萬多戶,成為中國最大的麻鴨養殖加工企業。舜華鴨業的成功在于注重科學的品牌塑造,重點研發了 “舜華”牌臨武鴨、東江魚、湘西牛、端午粽四大系列200多款產品,其中“舜華”牌臨武鴨有十二大系列160多個產品,真正實現了產品的多樣性研發,并且根據湖南當地口味特色,將產品的味道做得更符合當地最正宗的口感,贏得了各地消費者的一致好評。除此之外,舜華鴨業堅持質量為先的原則,并積極參加各地農產品評比,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注重質量,注重研發,廣開銷路,廣泛宣傳,成就了臨武舜華鴨業品牌推廣的成功。
案例二:美國孟山都公司(MONSANTO)。該公司是世界領先的農業生物技術公司, 全球第一大種子公司。其品牌推廣的成功之處在于加大對自身產品的科技研發力度,形成競爭優勢。據統計,孟山都公司的研發投入費用占每年收入的 10% (約 8 億美元),每天有 220 萬美元左右的經費用于創新技術研究?!案咄度胙邪l、申請專利、銷售并收取專利使用費”是其品牌推廣的特有模式。該公司創造的品牌收入,有45%來自科技創新。
四、總結與思考
縱觀國內外品牌推廣的成功案例以及借鑒行業內主要學者的分析,河南省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特色農產品有效的品牌推廣要抓住以下三個關鍵所在。第一、產品科研創新。如今的時代已經是科學技術為主線的時代,河南特色農產品想要開拓出市場就一定要把握住科研創新這個主線,著力打造企業自身的科研隊伍,創造屬于企業自身的專利技術。例如河南省新鄭市的“好想你”棗業集團。該企業成立之初的主營業務就是大棗的種植以及銷售。但企業管理層不拘泥于傳統的銷售方式,而是創造性的將大棗通過深加工加工成棗片、棗糕、棗汁飲品等種類各異的棗類產品。所加工出的產品以其易攜帶、耐保存、便于運輸、味道美味等等優點迅速吸引了廣大客戶,并迅速占領市場。除此之外,“好想你”棗業集團還大范圍的的開設加盟連鎖店,使得所生產的的產品能夠在各地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河南農產品品牌推廣戰略的第一個步驟就是要深化產品科技創新。第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的支持是河南省農產品品牌推廣成功與否的必要保證。當前情況下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的管理者普遍看到的是工業、制造業對于整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推動,卻忽視了本地區的農業優勢與特色。而河南省作為一個農業大省,發揮地區農業優勢就更應被政府管理者予以重視。同樣引用“好想你”棗的例子。因為“好想你”棗的成功,如今的新鄭已經以新鄭紅棗而馳名中外,吸引著許許多多的人慕名而來,同時“新鄭大棗”、“新鄭小棗”已經注冊商標,成為了新鄭的特色,許多人也因為“好想你”念起了棗經,做起了棗文章,單新鄭就有10萬大軍從事棗行業,目前已經成就上百個百萬富翁。這些足以體現農產品對于推動河南省的地方經濟發展所蘊含的巨大潛力。不僅產值高,而且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于當地環境的破壞也非常之小,同時也能夠依托農產品的種植行業發展生態旅游。所以,河南省農產品品牌推廣的成功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三、高素質的營銷管理團隊。高素質的管理者是品牌是否能夠走出去的推動劑。有許多的成功品牌都是基于管理者科學的營銷策略。例如“好想你”棗的生態旅游,舜華鴨業的品牌塑造,金華火腿的科學宣傳等等,這些案例也都凸顯著企業營銷者的高超營銷智慧。所以,河南省當地農產品企業可以加強對于管理者自身營銷知識的豐富,多引進高素質的營銷隊伍,并更加頻繁的舉辦產品推介會或者利用互聯網將本公司的特色產品推介出去??偠灾?,河南省農產品品牌推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待于河南省中原崛起戰略的持續推進,更需要管理者對產品質量的重視以及營銷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敏.美歐日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的經驗研究[J].農業質量標準,2009(04).
篇2
關鍵詞:城鎮化;農產品流通體系;財稅政策調整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3-000-02
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推動農業現代化,城鎮化發展,促進農村農業流通體系的改革是時展的必然要求。我國在“三農”方面做出顯著成績,尤其在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方面取得質的飛躍,不僅加強了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密切聯系,還縮小了城鄉之間的差距。但與此同時,在全面打造創新的農產品流通格局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問題,深深地制約了農業整體的進步。本文將就城鎮化這一前提,以河北省農產品流通現狀為例,簡要分析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財稅政策的現狀和問題,并借鑒城鎮化高度發達的日韓、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及其寶貴經驗政策,為我國農產品流通財稅政策的調整、完善提供有力的方向。
一、城鎮化背景下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與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首先從產業發展規律看,有三次產業演進規律,新型城鎮化必然帶來農業產業結構變化;然后新型城鎮化必然帶來農產品需求結構的變化:數量的增加和質量上的提高;最后新型城鎮化也帶來農產品流通布局的調整―廣度、梯度。
二、我國及我省農產品流通財稅政策的現狀和問題
1.我國及我省農產品流通及其財稅政策改革的現狀
工業化、城鎮化不斷地得以推進,我國政府更加重視向農產品流通領域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自21世紀以來,農產品流通的財稅政策得到不斷的完善,其政策調整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農業稅被全面取消。農業稅從2006年開始,得到全面取消,這是對農民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重大決策。全國農民比改革前每年減負總額約達1000億元,農民得到空前減負,對農產品生產、流通領域提供了極大有利條件。
第二逐步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國家對貧困地區采用財政傾斜的獎勵補貼策略,不僅加大轉移支付水平,保證農民負擔減輕,并且可以有效保持平穩狀態,實現稅費改革的有效性。為促進三農,尤其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流通各個環節的進步,國家對貧困省市區鄉鎮都給予極大的幫扶,對做出突出業績的地區、機構、人員都進行了較大的獎勵,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對當地經濟發展和體制創新有很大的積極促進作用。在對貧困地區政府方面,給予極大的鼓舞和支持,以至于更好的扶持該地貧困縣鄉不斷進步和發展。因此,國家財政大量撥款用于支農,近幾年,支農資金過千億元,對農村農民脫貧致富有著重大作用。
第三中央財政對農產品流通支出預算安排逐年擴大。農業稅被免征之后,中央財政包攬改革所耗費的消費資金,且對農業更加大了財政資助。近年來,中央財政預算資金用于三農的增長速度和增長水平遠遠超過其總收入和總支出的速度水平,其中相當一部分用于建設農產品流通體系,加強農產品的集中和分散場所的建設和重要農產品產地市場化建設;改善當前農產品期貨市場交易環境,積極引導建設農產品交易中心,擴大交易規模,降低交易中所產生的不必要的環節費用;擴大農產品物流系統的覆蓋面,從收集到銷售逐環節逐步驟的進行細化;加強農產品保鮮儲備庫存建設,實現農產品集中保管,分類儲存,電子核算和監控,進一步實現農產品物流儲備的專業化;加快推進農產品銷售市場規模化、品質化建設,大力發展生鮮專賣場;大力推進農產品銷售的現代化進程,發展線上線下推廣,利用網絡科技打破傳統實體經營模式。
2.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財稅政策存在的問題
第一政府偏向于短期調控,長效機制建設欠缺,具體表現為:一農產品價格過快上漲引起農產品價格的快速下跌;二是過分干預小宗農產品價格的小幅變化,以至于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行受到一定的影響;三是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依然保持著簡陋的服務設施和傳統的交易方式:房屋租賃和進場費。
第二農產品流通的各種稅費存在許多不合理之處,具體表現在:(1)由于難以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實際收入做出精準的統計核實,對其征收個人所得稅多按照商品銷售收入進行計算,每月扣除額多達3500元,由于利潤微薄,依照其僅為5%-20%實際毛利潤計算,每月應扣除額不該超過300元,無形中增加了農村個體工商戶的稅負負擔。(2)農村流通領域貨物運輸業代開發票,不論是否存在個人所得,一般都采用營業稅、所得稅、城建稅、教育附加一并按6.6%征收的方式,導致納稅人的稅務負擔較重。過高的稅負引發較為普遍的規避納稅、現金交易的行為,無形中造成國家稅款的流失。(3)由于農產品流通是一個多環節,多企業共同參與合作的過程,所以,存在普遍的運輸、加工、倉儲等業務外包的現象。這些造成嚴重的農產品流通重復納稅問題。例如某農產品物流企業月運輸營業收入為600萬元,按3%繳納營業稅,而60%金額為360萬元的運營業務由其他運輸公司外包,外包的物流公司又按360萬元的3%繳納營業稅。這樣一來,一筆600萬元的業務,兩家企業就要按960萬元的稅基繳納營業稅,造成事實上的重復納稅。
第三對多元化市場主體的發育缺乏系統性的財政支持。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我國政府逐漸意識到提高農產品各個環節的專業化水平至關重要。不斷在資金和政策方面給予農民生產者專業化合作組織以大力扶持,但是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仍然處于相對欠佳的程度,不能全面化地做到發達國家的專業化水平。同時, 在農產品流通環節還存在許多不足,在流通的層級僅僅處于比較籠統的偏向于非專項性的引導范圍,不能對運輸輸送、消息傳達和質量追蹤和監督方面采取極其有效的政策管理,相關方面的建樹也十分有限,不能形成統一全面的服務體制,在引導市場主體參與方面沒有起到應有的帶動作用,所以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流通格局的革新和進步。
三、我國農產品流通財稅政策的國際經驗借鑒
為迎合現代農業時代的發展,促進國家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和國力的提升,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積極探索更好的農業發展的正確道路,尤其在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問題上,發達國家更是走在世界的前沿,為各國在該問題的看法和解決上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克服本身耕地面積缺乏、難以實現規模化,同時不能形成集中經營的相對缺陷的條件下,日本和韓國做出驕人的成績,值得我國學習和借鑒。而本身具有大規模的農場和集約化生產方式的得天獨厚優勢的歐美國家更是以其發達的農業生產模式和農產品流通方式給我國以重大啟示。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政策立足市場失靈的掌控,彌補市場缺陷,有效完善了公共物品的投入和建設。
1.日韓經驗
第一日韓政府加大農業協會組織建設方面的財政投入,第二日韓政府對農產品流通的主要渠道給予預算資金用于資助,第三日韓政府大力推動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第四日韓政府應用先進的農產品流通業態,第五日韓政府注重培育品牌。
2.歐美經驗
第一歐美全面推進農產品流通法制體系的完善化建設,第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補貼力度,第三農產品流通主體多樣化的發展受到財政支持,第四海外農產品市場開拓受到政府支持,第五創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受到政府大力支持。
四、促進我國農產品流通財稅政策的選擇
根據發達國家成熟且先進的農產品流通體系方面的經驗,我國可以在具體的農產品市場化的進程中適當學習其發展模式,并加以改進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產品流通方式,具體改進措施中需要統籌注意以下問題。
(一)應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大對農業的設施的支持力度。大力調動政府、企業和合作社等多方面積極性,政府提供充足的財政補貼以減輕農民資金壓力。增強財政性補貼的專項性,對具體項目采用具體可實施的款項目,將財政性資金的無償撥付變為無償使用、本金返還、滾動使用。持續有效地提高財政性資金扶持力度。例如,通過價格調節基金提供無息貸款給農民,用于提升設施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建設新式蔬菜大棚、特色養殖等設施農業,加大對種植大戶和養殖大戶的資助,推進規模化生產,從而使農副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得以提高。其次,加強農業合作的建設。以《農業專業合作社法》為準則,加強農民尊法守法意識,規范農業建設過程中的行為,運用科技發展農業,形成綠色農業產業模式,集中分散農戶,以強帶弱,發揮集體優勢。對合作社按一定標準予以財政扶持,使合作社規范化、專業化,充分調動合作社工作人員人的積極性。同時,突破“一村一社”,加強村村合作,實現專業合作社的規?;l展,推動農業組織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二)擴大財政對農產品流通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比例
首先,可以對每個合作社給予適當標準的發放財政性補貼,選擇交通便利的區位建立交易大棚,使得超市與合作社之間的交易設施得以改進。其次,創新農產品物流效率建設,構建農產品與零售商的新型配送關系,減少流通環節,縮短中間距離、降低流通成本。同時,政府對配送方式采用現代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系統、電子監控系統予以政策鼓勵和財政支持,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信息化、產業化路子的形成和發展。再次,加大超市冷鏈體系補給力度,改善并擴大超市冷產品鏈規模,按照一定的比例對超市新購冷鏈運輸車輛和建設冷鏈基礎、配送設施,予以補貼,從而減輕流通損耗,使農產品得以保鮮。最后,以產地批發市場為重點,做大做強農批市場。政府需要加強財政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國外冷藏保鮮經驗和設備 ,加強實地調研,與當地農民進行交流,從農批市場的實際運行中發現其運行中有待完善問題,提高農批市場的發展能力。
(三)政府應加大對用于農產品流通領域的財政資金監管力度
第一,建立農產品流通資金使用公示制度,中央和地方政府應當通過網絡定期公開資金的使用情況,接受社會的反饋,保證資金投放到位。第二,利用現代金融體系建立農業資金統一賬戶,中央政府財政該資金的使用狀況。第三,細化政府用于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專項資金的考核制度,采取績效評價方式,規范評價的內容,量化評價標準,從資金的整體到位率、資金的使用效率等方面進行完善,用事實說話,根據考評結果,調整資金的投入方向。
(四)研究出臺合理的農產品流通稅收減免政策
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時刻做好相應的農產品流通財稅政策調整,給予企業和農戶以及個人一定程度的優惠鼓勵,惠及“三農”、加強準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公益性,使得農村流通合理稅收的征收率得以逐步提高。政策建議如下:
1.營業稅:制定農產品物流、加工企業外包服務的抵扣政策,解決目前農村物流、加工環節存在的重復納稅問題;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收入和農村流通相關的倉庫、包裝、分揀等流通環節的營業稅給予減免優惠政策。
2.企業所得稅:允許全國或區域性農村流通連鎖企業統一繳納所得稅;對地市及以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所得說給予減免優惠政策;對符合支持標準的龍頭企業及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所得稅給予減免;對大型農資(含農機)批發市場的所得稅給予減免優惠政策。
3.個人所得稅:對村一級從事農村日用消費品、農業生產資料流通的個體工商戶,個人所得稅計稅收入由按商品銷售額計算改為按商品銷售凈利潤計算。
4.增值稅:解決農產品流通環節中商品批發13%、商品零售17%兩種增值稅納稅額在銜接過程中造成的中小規模納稅人不合理稅負的問題,建議從低采用統一的抵扣政策;參照財稅1994年117號文件規定的農業機械主機免征增值稅優惠政策,對農業機械配套農機具與維修配件的增值稅給予減免優惠政策。
篇3
元旦和春節即將來臨,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產銷銜接工作,讓人民群眾過上一個歡樂祥和的節日,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各地農業部門務必高度重視,采取得力措施,抓緊抓好“兩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產銷銜接工作,保證農產品消費安全、供給充足。現將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強農產品生產環節監管
要依法加大對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使用和生產過程等關鍵環節的監管,推廣動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引導農民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建立健全生產記錄檔案,強化環境監測與治理,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嚴把農產品產地準出關。要加大農資打假和農資市場整治力度,嚴厲打擊非法制售、使用禁用藥物行為。
二、推行農產品市場準入
采取農產品生產企業、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企業自檢與主管部門監測抽查相結合等方式,把好市場準入關。對發現的不合格農產品,要及時依法進行無害化處理,一律不得上市銷售,消除質量安全隱患。特別是要將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100%納入質量安全監測范圍,督促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及報告制度,組織力量認真開展檢測抽查,增加檢測頻率,擴大檢測范圍,嚴格檢測標準,加強對經營戶的監督管理,確保市場銷售的農產品安全可靠。
三、抓好農產品產銷銜接
當前,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農產品價格下行壓力加大,部分鮮活農產品出現滯銷。各地要抓住節日消費高峰的有利時機,千方百計促進農產品銷售,促進農民增收。要加強農產品市場監測,密切跟蹤市場運行狀況,及時收集供求和價格信息,為生產和銷售提供細致、具體、準確的信息服務。加強市場調研,大力宣傳推介,組織形式多樣的產銷對接活動,活躍市場氣氛,拉動農產品消費。充分發揮網絡促銷平臺和“12316”農業公益服務熱線作用,引導農產品有序流通。支持批發市場對車輛入場費、攤位費等實行減免措施,鼓勵批發市場、經紀人、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市場主體在節日期間擴大經營規模,保證市場農產品供應品種豐富、數量充足。認真貫徹國家鼓勵農產品流通的有關政策,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檢查督促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清理取締公路違法設卡收費行為,營造有利于農產品大流通的良好環境,保障貨暢其流。督促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節日期間堅持正常營業,市場管理與服務人員要加強值班,維護正常交易秩序,提供有效的市場服務,滿足節日期間農產品流通量不斷增加的需要。
四、主動處置農產品供給和質量安全突發事件
篇4
1 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因素
1.1 農業科技落后
主要表現在農業科技力量薄弱。據統計,豐城市農業人口有100多萬,每萬人中僅有5名科技人員,數量極少,一些發達國家每萬人中有40名科技人員,由于目前農村科技人員缺乏,農業科技推廣難以開展。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每年取得的農業科技成果,不能應用到農業生產上,轉化率只有30%~40%,而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達到70%~80%。三是轉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這就意味著已轉化的成果中,還有2/3沒有應用于生產實踐。這些都嚴重影響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主要體現為:一是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渙散,相當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實力比較薄弱,難以承擔起統一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綜合配套服務;二是社會化服務效率低下,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職工隊伍素質和業務能力偏低;三是社會化服務內容單一,多數集中在統一供種、統一植保、統一收割、統一防疫等幾個項目上,產前、產中服務多,產后服務少,無法滿足農民在再生產過程中的多樣性要求。
2 大力扶持農業經濟的必要性
2.1 扶持農業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
農業發展中存在著許多問題,突出的是農民增收困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農民收入長期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響糧食生產安全;不僅制約農業經濟發展,而且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
2.2 扶持農業經濟是確保社會穩定的需要
農村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農業經濟發展緩慢會造成農民生產、生活兩方面購買力的萎縮,進而會影響到農業生產、生活物資供應和產后加工銷售等環節,導致這些部門生意萎縮、失業率上升,最終造成社會不穩定。
2.3 扶持農業經濟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從目前農村的大部分地區情況來看,農民收入低,生活消費需求受到抑制,導致國家擴大內需政策難以得到很好的落實。要扭轉這種被動局面,首先要大力扶持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其有效購買力,擴大內需,進一步促進國民經濟發展。
2.4 扶持農業經濟是迎接新形勢挑戰的需要
中國的大宗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價格競爭優勢。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開放,這些產品的進口可能會對國內大宗農產品市場會造成較大的沖擊。因此,不能因比較效益低而放棄或減少生產,必須加大政府對農業經濟的扶持力度,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3 大力扶持農業經濟的具體建議
3.1 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
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三大支柱(農業科技、農村金融、農業保險)之一,是WTO農業協議允許各國支持農業的“綠箱”政策。農業保險,對農民來說是轉嫁風險、分攤損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徑,對國家而言是保護和發展農業的重要舉措,應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業保險在中國推行已達20年,但發展緩慢,為此建議采取如下具體措施:
一是健全農險法規,完善法制環境;
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比如,對經營農業保險項目的商業保險公司免除其營業稅和所得稅等一切稅賦;
三是對農戶的保費實施一定比例的補貼,比如補貼保費的30%或者根據農業發展需要給予更高比例的補貼,以減輕農戶負擔,提高農戶投保的有效需求。
3.2 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及應用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推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創新,加大對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工作的支持力度,盡快研制出更多優質高產的糧食品種;其次,要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節水農業、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生物工程與電子信息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注重對種糧農民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再者,要加強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通過搞好新品種和新技術引進、試驗、繁育、示范、推廣與服務等工作,帶動廣大農民大面積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進產學研結合、農科教結合,帶動廣大農民走科技興農的路子。
3.3 健全農產品市場服務體系
篇5
一、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切實履行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職責任務
2013年11月份,在新一屆政府機構改革中,中央編辦批復了農業部職能和機構調整方案,將農業部鄉鎮企業局(農產品加工局)更名為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鄉鎮企業局),這是繼2005年批復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加掛農產品加工局牌子、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中進一步確認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調整。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此次調整的重大意義,它決不是在文字上由括號內調到括號外,再由括號外調到括號內的問題,而是充分表明了中央對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高度重視,是對全國農產品加工系統的殷切希望。對于這次調整,我談三點認識:
第一,切實提高新形勢下農產品加工業地位作用的認識。當前,我國農業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著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艱巨任務。國內外的實踐都證明,農產品加工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的標志,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環節。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也無論是哪一個農產品,如果沒有加工環節的引領和帶動,要想大發展、可持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社會必需的、涉及千家萬戶的大產業,是涉及國計民生的大產業,是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至少有以下幾個重要作用:
一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農產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是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重要蓄水池。目前,全國雇工8人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從業人員達到2298萬人,其中吸納農村勞動力占70%以上,勞動報酬支出超過4500億元,農民純收入的8.9%來自農產品加工業。
二是促進農業增效。發展農產品初加工,可以大幅度實現減損增效。推進精深加工,能夠在多層次、多環節實現轉化增值。一些農產品主產區的實踐證明,這些年農產品賣難問題之所以大大減少,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起來了。
三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農產品副產物數量巨大,稻殼、米糠、麥麩、蔗渣、禽畜骨血等大部分副產物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資源浪費嚴重,甚至成為農村環境污染的源頭。通過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對各類副產物“吃干榨盡”,促進了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
四是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對農產品及其加工制品的需求呈剛性增長態勢。而且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格局也由溫飽型向風味型、營養型、便捷型甚至功能型的方向轉變,消費結構變化快,需求拉動強勁,食品安全倍受關注,迫切要求農產品加工業擴大規模,提高能力,優化結構,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消費需要。
五是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競爭。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不斷提高農產品加工層次、科技含量、質量安全等級、品牌優勢和增值水平,是增強我國農業整體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傊?,就我國農業發展到今天的情況來看,要再上層次、再上水平,要真正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沒有加工業的提檔升級,沒有加工業的大發展、快發展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如此,才需要進一步明確農產品加工業管理機構,進而加強有關職能。
第二,轉變思路,找準定位,全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這次機構更名,是職能和工作重點的一次重大調整,是與時俱進的重要舉措,是適應新時期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30多年前,伴隨著農村改革而興起的鄉鎮企業,立足農業、農村資源,從小糧油加工等農副產品加工開始,逐步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拾遺補缺,發展壯大,走出了農業、農村的局限,走向了城市、走向了世界,實現了產品、產業和市場的多元化、國際化。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不但為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促進城鄉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對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推動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發揮了歷史性的作用,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辟工業化新局面、推進城鎮化,以及通過“以工補農建農帶農”推進農業現代化,都做出了歷史性貢獻。在這個進程中,各級鄉鎮企業主管部門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4年3月1日,中央中央、國務院轉發了農牧漁業部《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中發[1984]4號文件),首次提出將社隊企業名稱改為鄉鎮企業。這個文件的印發,對促進鄉鎮企業的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后來在1997年又出臺了《鄉鎮企業法》,國務院召開了全國鄉鎮企業工作會議,中央中央、國務院轉發了農業部《關于我國鄉鎮企業情況和今后改革與發展意見的報告》等等。今年正好是4號文件實施30周年。30年來,鄉鎮企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權結構、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科技水平等,與30年前相比都不可同日而語了。4號文件把鄉鎮企業概括為“四個輪子”,即鄉辦企業、村辦企業、聯戶辦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八膫€輪子”有四個鮮明的特點:一是辦企業人的身份是農民;二是所有制形式主要是集體所有;三是布局主要是企業所在的農村地區;四是產業主要是非農的、但又不是離農很遠的產業,如農產品加工業和為農業生產提供生產資料的產業等。30年后的今天,鄉鎮企業已遠遠不是4號文件的概念和特點了,它不是一個身份的概念,不是一個區域的概念,不是一個所有制的概念,不是一個產業概念,也不是一個行業的概念,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它與“三農”天然的血緣地緣關系仍然存在,作為農民就地創辦二三產業的本質特征,仍然存在,所以仍然需要我們繼續加強指導、扶持和服務。但以往的經驗表明,工作對象越泛化,越大,看起來好像管的事挺多,但實際上越虛化,越不聚焦,越擺不上位置,越不知道該干什么,該怎么干。所以,我們要以這次機構更名為契機,盡快轉變思路,找準定位,聚焦重點工作,全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第三,切實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管理機構和管理職能的建設。各級農業部門要以這次機構調整為契機,切實理順和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管理機構和管理職能的建設,切實做到扛起旗、站好位。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正在研究職能建設、內設機構、人員配備等問題,以進一步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上來,切實擔當起農產品加工業規劃、指導、管理、監督、協調、服務等職能,充分發揮對系統的引領作用。各地也要結合實際,從事業發展的需要出發,加強機構和職能建設,建議該掛牌子的要掛牌,該換名字的要換名,該整合職能的要整合。各地要盡早把本地區的機構建設到位,職能調整到位,人員安排到位,工作落實到位。
二、認清形勢,抓住重點,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產品總量持續增加、品種不斷豐富和消費需求逐步升級,農產品加工業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主要表現為“四個很快”。
一是發展速度很快。2013年,預計全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萬億元,利潤超過1.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和16%;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4萬億元,同比增長23%,增速高于同期制造業的增長。
二是產業集聚很快。農產品加工業加速向優勢農產品主產區和大城市郊區集聚。2013年,山東、河南、四川等10個畜禽養殖大省,肉類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到全國總量的80%,初步形成了一批加工產業聚集區,涌現出一批名牌產品和馳名商標。
三是生產集中度提高很快。2013年,農產品加工規模以上企業達7萬多家,大中型加工企業主營收入占到全行業的50%以上。年收入超過百億元的農產品加工企業超過20家。
四是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很快??破髮印a學研結合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攻克了一批核心技術難題,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裝備,制定和修訂了一批標準和技術規程,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得到全面提升。谷物、肉類、乳制品和植物油等加工行業的部分高端成套設備正在逐步由進口為主向自主研發和生產轉變。
總的看,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從小到大,已發展成為產業關聯度高、行業覆蓋面廣、帶動作用強的基礎性、支柱性產業,成為延長農業產業鏈、就業鏈和效益鏈,拉動農業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不斷變化,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但也要清醒看到,仍然存在不少突出困難和問題。
一是初加工能力嚴重不足。據有關方面調查,由于初加工設施簡陋、方法原始,糧食、馬鈴薯、水果和蔬菜的產后損失率分別高達7%~11%、15%~20%、15%~20%和20%~25%。
二是技術裝備水平落后。突出表現在農產品加工裝備制造業落后,大量精深加工技術裝備和環保設備依賴進口。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沒有建立研發機構,而且受工資待遇、生活條件、人文環境等因素影響,企業很難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
三是稅賦重,利潤低。從調研情況看,農產品加工企業平均稅負約占銷售收入的8%~10%,而利潤僅為銷售收入的3%~5%。多數企業負重運行,發展后勁不足。
四是融資難,費用高。據調查,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年均需要周轉資金5000萬元以上,按照利率在國家基準利率6%的基礎上再上浮30%計算,加上貸款抵押物評估費等,年利息等支出約400萬元。
五是生產成本持續快速上升。據統計,2012年與2005年相比,糧食、生豬、蔬菜、水果等原料價格上漲了47%~168%,能源、動力價格上漲了45%,勞動力成本漲了一倍多,而同期大部分農產品加工制品價格漲幅僅為20%~60%。成本的急劇上升導致企業利潤微薄,無力進行技術改造,個別企業甚至采取偷工減料或降低產品質量的方法維持運行。
六是公共服務和行業指導不到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既缺乏針對性的扶持、引導和規范政策,也存在行業規劃缺乏、宏觀調控手段不足、標準體系不完善、管理機構不健全等問題。
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依靠科技進步,努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由規模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方向轉變,由資源簡單消耗向技術升級和品牌戰略方向轉變,由分散無序發展向產業化和集聚區方向轉變,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
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做好以下幾項重點工作:
一是抓好規劃和建設布局。要對“十二五”規劃進行中期評估,為研究和制定“十三五”規劃做準備;要結合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合理、科學、有序地對主要農產品加工業進行布局。
二是抓好產業重點環節。產地初加工是農產品加工業的基礎環節、重點環節,它的作用極大,可以增加供給、均衡上市,提高質量、穩定價格,保證加工、促進增收。我們要積極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加強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積極爭取各級財政增加資金規模,擴大實施區域,使這項好政策惠及更多農民。要統籌推進綜合利用協調發展,研發推廣一批綜合利用和環保節能技術,對各種加工副產品和農林剩余物、廢棄物“吃干榨盡”,實現資源化、高值化循環利用。要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研發推廣一批國內國際領先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裝備,不斷推動農產品加工向縱深發展,實現農產品的多重轉化增值。
三是抓好技術研發推廣。加快農產品加工業研發體系的建設,提升科企對接水平,擴大技術集成和中試基地項目建設規模,爭取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支持,加緊解決一批制約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培育一批領軍的研發人才和創新團隊。積極推進農產品加工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水平,主動淘汰小、散、亂等落后產能。
四是抓好服務平臺建設。加強農產品加工業監測分析與預警,要建立健全對主要農產品加工情況的定期分析、動態報告和及時預警制度,強化對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的跟蹤分析研判,著力打造權威的農產品加工行業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深入推進農產品加工區域經濟合作,繼續辦好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不斷提升會議的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水平。
五是抓好政策的支持。要看到,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是涉農產業,涉農產業應該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包括財政、項目、稅收、利率、保險、土地等等,但另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又是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產業,市場對農產品加工業的資源配置起決定性的作用。我們要根據這一特點,積極尋找切入點和突破口,爭取國家政策的支持。
六是抓好銀企對接合作。國內外的實踐已證明,任何一個產業要實現現代化,沒有金融資本的介入都是不行的。日前,農業部與國家開發銀行已啟動實施第一批農產品加工重點項目。這是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舉措。各地要高度重視,認真組織推薦項目,強化政策配套,加強與金融部門溝通協作,爭取項目落地和順利實施。同時,農業部也在研究與中國民生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拓寬融資渠道,爭取金融資本的支持,促進農產品加工業又好又快發展。各地農產品加工業主管部門都要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合力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
三、提高認識,強化措施,推進休閑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休閑農業是一個大產業,是一個大有前途、大有作為的朝陽產業,是一個新的增長點、增長極,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指導休閑農業的健康發展,必須把此項工作當作一件大事、要事來抓。要充分認識發展休閑農業的重大意義。
一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發展休閑農業使農業的功能從食品保障向就業增收、生態涵養、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多方面拓展,帶動了農產品加工、交通運輸、建筑和文化等產業的發展,推動了一、二、三產的聯動,更為多元的經營方式,為傳統農業注入了活力與激情,推進了生態、文化和農業資源的有機結合,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
二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這是休閑農業最重要的作用。它使農民不出村、不離家,就能就業、就能掙到錢,極大地增加了農業的就業容量和單位面積產出。
三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發展休閑農業,帶動了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促進了村容村貌的整治,使農家庭院變成了“農家樂”,使農業產區變成了田園景區。
四是提高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休閑農業低價、短途、短時和以休閑為主的特點,順應了大眾化消費需求。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干農家活,緬懷田園生活、品味農業情調、感知農業科技等已成為眾多市民周末生活的一部分。
五是帶動城鄉資源雙向流動。發展休閑農業,推動了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向農村集聚,促進了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使得城鄉互為資源、互為市場、互為環境,資源配置更加均衡,經濟文化相互融合,為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提供了平臺。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農家樂數量已超過150萬家,休閑農業聚集村超過9萬個,年接待游客9億多人次,營業收入2700多億元,帶動了2900萬農民受益。目前,發展休閑農業還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從產業內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員素質較低、基礎設施較差、投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從外部環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認識不統一、規劃引導不到位、行業管理不規范、政策扶持滯后等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休閑農業本身的特點就是小、散、雜,這就是它的不足、劣勢,但又是它的長處、優勢。這一方面說明它的實力和能力還不是很強,另一方面也說明它靈活機動,生命力旺盛。正是基于它的特點,下一步指導休閑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應該是:以引導和服務為主,在引導和服務中加以管理和規范,從而促進其健康發展。近期,要著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優化區域布局。要加強調查研究,依據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和市場需求,深入分析區域資源特色和發展潛力,合理確定優先發展區域。重點在城市周邊、名勝景區周邊、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態區、少數民族地區和傳統特色農區發展休閑農業。
二是加強規范管理。要始終堅持“提升農業、富裕農民、建設農村”的原則,更好地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更多地扶持農民能夠直接受益的經營項目。不斷完善休閑農業的標準體系,根據不同類別,分層次制定相關標準。強化典型帶動和示范引導,逐步推進管理規范化和服務標準化。鼓勵利用荒山、荒坡、荒灘、廢棄礦山等發展休閑農業,堅決杜絕侵害農民利益、違法占用耕地、破壞生態環境等行為。
三是拓展功能內涵。積極開展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的挖掘展示和保護研究,深挖文化內涵,普及科學知識。按照“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的思路,建立農業文化遺產動態保護機制,推動中國鄉土民俗文化產業的繁榮和發展。加快推進創意產業發展,提升文化軟實力和持續競爭力。
篇6
一、以做大做強為目標,培育發展食品加工及存儲產業
2012年,全市食品加工及存儲產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計劃實現197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入1.5億元,自主引進域外項目1個,規模以上企業達到61家,培育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的企業33戶,其中過5億元的10戶,過10億元的3戶。
1、抓好項目建設。通過項目建設,努力增加產業投入,膨脹產業規模。2012年,重點抓好總投資1.1億元的威龍酒堡建設項目、總投資1億元的朗源果品深加工項目、總投資1億元的張裕頂端葡萄莊園項目、總投資1200萬美元的韓國GF休閑食品建設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的宏偉葡萄酒生產項目等5個新建續建項目,加快推進總投資6000萬元的威龍氣調庫建設項目、總投資1.5億元的恒源醫藥食品中間體二期項目、投資6億元的振龍燃料乙醇項目和總投資5000萬元的威龍奶牛養殖場建設項目等4個推進項目,確保項目早開工、早建設、早投產。同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精心準備,加快建設,確保順利完成2012年的3次產業項目觀摩工作。
2、抓好招商引資。樹立“招大引強、膨脹發展”理念,加大招商力度,努力引進大型企業和上市公司來龍投資,拉動產業發展。一是招引和培育果蔬深加工企業,建立高檔果品出口、中低檔果品深加工的產業模式,引導雙合泰公司與日商合作開發凍干果品;二是大力引進畜禽深加工企業,建立規模養殖、集中屠宰、畜禽產品深加工的“一條龍”產業鏈條,加快推進阿波羅公司口服胰島素項目和德國奧白曼肉制品深加工項目建設;三是立足海產品資源優勢,積極引進海參、鮑魚等高檔海珍品深加工項目,重點支持百佳公司的海參深加工項目和東方冷藏公司的調制食品項目,實現海產品養殖、儲藏向精深加工轉變。
3、抓好龍頭企業培育。推動龍頭企業提檔升級,構建主業突出、級次完整、示范拉動效應強的產業龍頭企業梯隊。一是鼓勵源和、東寶、盛興等19個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擴大規模,拓展市場,切實發揮好龍頭引領拉動作用;二是引導威龍股份、朗源股份做大做強,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努力爭創國家級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三是把企業上市作為助力企業發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適時引進戰略投資基金,加快企業上市步伐。2012年,重點扶持威龍股份成功上市。
4、抓好品牌創建。引導企業加強品牌建設,制定融產品研發、形象設計、產品營銷、企業宣傳為一體的綜合品牌創建規劃。鼓勵企業爭創省著名商標、名牌產品和中國馳名商標;支持開展產品質量認證,以“三品”認證為重點,鼓勵企業進行GAP、HACCP等國際質量認證和管理體系認證,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組織開展產品推介、品牌推介和項目推介活動;引導企業創新營銷模式,發展直供直銷的配送體系,構筑終端連鎖經營網絡,樹立企業品牌形象。2012年,繼續加快企業直銷店建設,力爭威龍新增經銷商1000個,朗源在全國主要城市開設直銷店100家。
二、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以爭創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引領,以實施“十百千萬”工程為重點,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化、生產標準化和產品優質化,提升農業產出總量、質量水平和整體效益。
(一)創新科技推廣,提高農業科技化水平
按照農業部“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要求,不斷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
一是完善科技推廣機制。抓好科技宣傳、農民培訓、科技入戶工作,發揮好三電合一、科技直通車、民生快車道的推廣平臺作用,鼓勵引導企業、合作社等農業實體參與科技創新和推廣,拓寬科技普及渠道,建立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機制。
二是提升科技裝備水平。加快鎮級農技推廣機構硬件建設,對觀等5個農業大鎮農技站和14個鎮級獸醫站進行重點改造,重點配備農技推廣、農產品檢測、信息傳輸等方面的設施設備,提高基層農技部門裝備水平和服務能力。
三是加大農技推廣力度。樹立“以項目建設拉動科技推廣”的理念,切實抓好全國農技推廣示范縣、陽光工程等農技推廣項目建設,在全市培育10名市級農業技術專家、100名鎮級農業技術員、1000名村級科技示范戶,構建自上而下、覆蓋全市的金字塔形農技推廣網絡。年內,全市舉辦各類農業科技培訓班150期,培訓農民1萬人次以上,推廣良種20個、新技術18項。同時,依托農村沼氣建設項目,在畜禽養殖場和農業種植基地內,大力開展工程沼氣建設,建立“畜-沼-果(菜)”循環農業生產模式,實現農村能源的循環利用,加快生態農業發展。2012年,新增沼氣村9個,總量達到27個。
(二)建設示范基地,推進農業標準化發展
圍繞種植、養殖兩大產業,以農業標準化基地建設為依托,落實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推進全市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
1、大力建設優質種植業基地。一是圍繞高產創建,打造糧食示范基地。在大力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的基礎上,以種糧大戶為依托,重點培育規?;?、專業化、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實行統一良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收獲的“四統一”管理模式,達到高產、優質、低耗的建設效果。2012年,重點建設諸由觀鎮西臺村700畝糧食示范基地,力爭實現“增產10%、降耗20%”的建設效果。二是強化科技支撐,打造精品果業基地。采取7項新型果業實用技術,打造七甲鎮長把梨和西洋梨傳統優勢品種基地等新奇特優果品基地,引領全市果業向優質、特色、高效方向發展。三是立足提質增效,打造設施蔬菜基地。分類制定標準化操作技術規程,按照逐步擴大蔬菜保護地栽培面積的發展思路,引導菜農從露天栽培向設施栽培發展、從傳統粗放栽培向集約化科學栽培轉變。同時,積極引導農業企業和合作社投資建設自有蔬菜基地,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產業鏈條。2012年,全市創建標準化示范基地10個,其中:糧食基地2個,蔬菜基地1個,果品基地7個。
2、膨脹發展規模養殖業基地。圍繞“保護和發展”兩大主題,規范和完善基層獸醫管理體系,嚴格執行動物強制免疫規定,加大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力度。2012年,重點抓好60個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建設,完成11處生豬標準化養殖場改擴建項目,扶持六和養殖公司、荊志肉雞場、姜月芳肉雞場等3家企業爭創國家級和省級標準化示范場,力爭建成2處大規模、高標準的畜禽示范養殖場。年內,全市生豬、牛、羊和禽類存欄量分別達到33.5萬頭、2萬頭、9.1萬只和800萬只,出欄量分別達到48.5萬頭、1.43萬頭、10.2萬只和2000萬只,肉蛋奶總量達到23.5萬噸。
3、積極實施品牌發展戰略。開展優質特色農業品牌創建,走以品牌創建拉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路子。一是規范完善現有品牌基地建設。穩步擴大綠色草莓、無公害韭菜、有機大姜大蔥、有機蘋果和無公害生豬基地建設規模,完善基地硬件設施和內部管理制度,加大品牌宣傳和產品推介力度,實現優質優價。二是積極創建農業新品牌。以黃瓜主產區為重點,開展無公害黃瓜基地建設,不斷增加我市農業品牌數量。三是加快農產品質量認證步伐。以我市農業主導品種和傳統優勢品種為重點,大力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不斷增加農產品認證數量,提高全市農產品的整體質量水平。2012年,全市新增認證農產品4個,總量達到115個。
(三)強化質量監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農業部門民生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不斷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全程監管。一是抓好農資監管。重點抓好種子、農藥、肥料、飼料、添加劑、獸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從購進、經營、使用等重要環節加大日常執法檢查力度,在春秋兩季各集中一個月時間,開展農資打假扶優專項行動,確保農資質量安全。二是抓好農產品調運監管。重點抓好植物、動物的產地檢疫工作,落實畜禽及其產品跨境調運管理制度,加大“瘦肉精”專項整治個力度,嚴格控制果蔬產品農藥殘留量,確保全市出入境農產品質量安全。三是抓好市場準入監管。扎實開展農產品例行檢測工作,嚴格執行上市農產品抽檢速測制度,確保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2012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農產品例行檢測3次、抽檢樣品200個。
三、以規范管理為重點,全面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
1、嚴格“三資”管理。以保障村集體資產安全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強化“三資”管理,維護農村穩定大局。2012年,重點抓好經濟合同履行兌現監管工作,加大資金管理力度,強化審計監督,改進民主監督形式,確保財務公開率和民主理財率達到100%。
2、落實農村土地政策。一是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農村家庭承包關系,明晰土地權屬,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管理和服務,規范土地承包監管機制,嚴格承包合同管理;二是引導和鼓勵開展土地流轉,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植大戶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建設生產基地,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三是進一步理順農村家庭承包土地的權屬關系,加快推進確權發證工作;四是深入開展“兩田制”和機動地整治工作,嚴格落實承包法的規定,禁止發生利用農民承包地謀取利益的行為。
篇7
[關鍵詞] 河南;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17- 0045- 03
20 世紀90 年代以后,河南省特色農業發展迅速,并且很快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新的增長點。所謂“特色農業”是人們利用某個特定區域內的各種獨特的優勢農業資源,開發或生產出價值高、品質優、市場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及其附加品的特殊農業類型;同時又是一種農業資源特殊、功能目標特殊、生產技術特殊、產業形式特殊、產業效果特殊的新型農業。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特色農業是個相對的概念。對某些傳統產業如糧棉來說,創出品牌和質優產品就是特色。對地區資源來說,做到合理配置、利用充分就是特色。對滿足市場需求來說,做到適銷對路、使多樣化消費得到滿足就是特色??傊?,特色農業的發展,對河南省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調整,促進農業整體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1 河南特色農業發展現狀
河南作為農業大省,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2012年糧食總產量達539億千克,連續第五年超過500億千克,連續10年居全國首位,占全國總產量的1/10,其中小麥產量占全國的1/4。同時經過多年的發展,涌現出如南陽黃牛、信陽茶葉、新鄭大棗、駐馬店白芝麻、鄢陵花卉、靈寶蘋果、原陽大米、杞縣大蒜等一大批特色農業產業,形成了豫東、豫中養豬基地,豫南養鴨基地,豫西南養牛基地,豫北養雞基地和大面積的蘆筍、蔬菜種植基地等。同時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也蓬勃發展。如以雙匯、眾品、四通、匯通等為代表的肉類制品企業;以華英、永達、大用等為代表的鴨肉、雞肉龍頭企業;以吉祥公司為代表的蜂產品出口加工企業;以思念、三全、科迪為代表的速凍方便食品生產企業;以蓮花集團為代表的調味品加工業企業等。這對提高河南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但是我們也不可忽視河南整體農業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如人多地少,農業資源匱乏,生產結構單一,生態環境脆弱等。這對特色農業的發展形成制約。具體來說河南省人均耕地0.08公頃,低于全國人均0.09公頃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積0.03公頃,遠低于全國人均0.11公頃的平均水平;耕地畝均水資源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6。農業資源利用與生產效率不高,浪費嚴重。平均每公頃耕的使用化肥約450千克,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化肥有效利用率僅30%左右。在農業與農村環境方面:2012年廢水總排放量296 467萬噸,比2011年增加18 445萬噸,總氮日排放約283.1噸,總磷日排放約56.6噸。作物秸稈焚燒時有發生,污染大氣;未經處理的畜禽糞便隨意堆放,污染嚴重,成為疾病增多和傳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此外河南省特色農業的市場銷售半徑和市場份額受到其他省特色農產品的擠壓;由于標準化生產水平較低,特色農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技術性貿易壁壘從而導致出口難度較大等。上述情況表明,必須明確頂層設計,并從實踐層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證河南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
2 新時期河南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1)今后一個時期,河南省特色農業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動力,集聚生產要素,優化資源配置,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加快發展優勢農產品產業,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產品行業協會。創建農產品現代營銷體系,努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2)從現在到2015年,河南省要形成16個特色鮮明的區域化、規?;?、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優勢農產品產業,其生產總量占河南省農產品總量的75%以上。形成一批競爭力強、帶動面廣、與優勢產業帶相配套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重點骨干龍頭企業達到30家以上,創建在國內具有影響力、在同類產品中市場份額領先的優勢農產品品牌30個,優勢農產品加工率達到60%以上,龍頭企業帶動農戶比例達到35%以上。農產品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形成一批規模較大、營銷水平較高、輻射能力較強的農產品專業市場、批發市場和連鎖超市,年交易額超1.0億元的規模農產品專業市場達到15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占河南省農戶總數的30%以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水平有較大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份額達到60%以上。外向型農業進一步發展,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出口總額翻一番。
(3)按照優勢農產品產業化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推進農業區域結構調整,加快構建優勢農產品產業帶。河南省著重培育壯大優質稻米、弱筋小麥、高品質棉花、雙低油菜、特糧特經、特色蔬菜、花卉苗木、優質水果、茶葉、優質瘦肉型豬、奶業、波雜山羊、優質地方家禽、特色林業、特種水產、桑蠶繭16個優勢產業。
(4)創新龍頭企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積極推進產權制度改革,打破所有制、行業、地區界限,做大做強龍頭企業。龍頭企業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通過建立風險資金、保護價收購、利潤返還等形式,與農戶建立緊密、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為農戶提供市場信息、生產資料和產品銷售服務。鼓勵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積極扶持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引導企業整合資源,做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實力。
3 河南特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途徑與建議
3.1 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搞活農產品流通
(1)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完善特色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快發展連鎖、配送、專賣等現代營銷業態,提高農產品營銷水平。重點增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檢驗檢測、儲運、加工、配送等功能,加快發展以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工流通企業為主體,以連鎖店、超市、專賣店和安全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為兩翼的連鎖經營業態,努力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采取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的辦法,加快“農貿市場超市化”步伐。
(2)加強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經營企業的產銷銜接。鼓勵連鎖經營企業、配送中心與農產品生產基地掛鉤,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密切產銷聯系,提供各種服務。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開展農產品常年網上展銷和交易。
3.2 加快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按照“自愿入會、自理會務、自聘人員、自籌經費”的原則,組建一批自主、自律、自養、自強的新型農產品行業協會,發揮信息引導、科技服務、糾紛處理、行業自律、行業協調作用。大力培育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積極支持加工流通企業、技術推廣部門、農業科技人員和農村能人創辦或領辦特色農產品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完善自我發展、民主管理和利益分配機制。
3.3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提高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1)加快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制定特色農產品質量地方標準和安全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形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相配套的標準體系。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網絡,強化檢測機構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檢測水平。逐步在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領域推行HACCP、IS0 9000、IS0 14000等質量體系認證。
(2)全面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切實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發展生態農業。積極推進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大力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3)加強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全面推行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逐步由市場檢測向基地檢測、局部控制向全程質量控制延伸。在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重點農貿市場盡快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充分利用現有檢測資源,建立布局合理的特色農產品檢測體系。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定點監測,加強蔬菜農藥殘留、生豬和生豬產品鹽酸克倫特羅殘留、水產品藥物殘留的定點監測工作。
3.4 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強化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科技支撐
(1)加大特色農業科技開發力度。充分發揮河南省現有農業科技優勢,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針對發展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的關鍵制約因素,集聚力量,協同攻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新品種和實用新技術,以科技創新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升級。鼓勵有條件的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農業研發中心,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2)加強特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繼續大力組織實施農業品種、技術、知識三項更新工程,突出實用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普及,加速品種、技術更新步伐,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專項獎勵。強化農民素質教育,繼續實施“綠色證書”、“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大力推進農民就業培訓,努力提高特色農業勞動者的科技文化水平。
(3)切實加強新型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建立適應特色農業發展新要求的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強化植物病蟲害防治、動物防疫、共性關鍵技術的推廣應用等公益性職能。積極鼓勵特色農業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大力開展特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農技推廣服務獎勵,充分調動河南省農技推廣服務單位和農技推廣人員推廣農業技術的積極性。
3.5 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促進特色農產品出口快速增長
(1)全面推進外向型特色農業發展。積極實施出口先導型農業發展戰略,優先扶持特色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完善特色農產品出口檢驗檢疫和通關服務,為企業和農民及時提供主要農產品進出口數據和市場變化等信息。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特色農產品國(境)外促銷活動,提高河南省特色農產品國際知名度。
(2)加強特色農業招商引資工作,積極引進國外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吸引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商資本投資開發特色農業,提高河南農業產業整體競爭能力。
(3)整合現有特色農業科技園區資源,創新農業園區管理和運作機制,吸引更多的企業進入園區,把特色農業園區建設成為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載體和平臺。
主要參考文獻
[1]陳轉青. 河南特色農業營銷策略研究[J]. 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3):150-152.
[2]賈會遠. 河南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約束與優化選擇[J]. 中州大學學報, 2012(2):134-135.
[3]仲利娟. 河南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 中國農墾, 2009(4):76-77.
篇8
鎮江現代農業發展和規模經營發展較快,大量較大規模的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加快,但從調查情況看,這些農業示范園對如何更好利用物聯網技術去經營企業沒有思考太多,還存在很多問題。(1)農業示范園區對物聯網認識不足。目前,鎮江市的農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受自身文化知識水平的局限,比較習慣于傳統經驗式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對現代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感性、理性認識較差,不能適應農業物聯網技術等現代高科技數字農業技術的應用。這也從根本上限制了農業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上的大面積推廣使用,也與我們發展智慧農業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2)農業示范園區農業基礎設施較差。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需要有較好的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尤其是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控制系統需要配備技術含量較高的控制設備,而鎮江市農業示范園區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裝備較差。由于農業生產季節性強,在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時不僅需要對其基礎設施進行改造,還需要投入資金,設施改造不僅對農業生產計劃有影響,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鎮江市農業示范園區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積極性。(3)物聯網技術本身不夠完善?,F階段農業物聯網技術本身也存在一些應用的問題,一是農業物聯網中智能感知系統的成本相對較高;二是農田無線傳感器網絡體系的功耗較高;三是物聯網感知節點上數據高效傳輸存在局限性,需要提高節點數據高效傳輸與管理能力,以解決其協作感知、高效采集、處理等問題。(4)農產品供應鏈的各結點間信息不通暢。由于我國農產品供應鏈起步比較晚,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總體信息化水平比較低,供應鏈結點間質量安全管理信息缺乏共享。如農業企業面對市場組織生產時,由于市場信息傳遞緩慢或者是信息割裂不能共享,導致盲目生產,造成銷售市場價格波動大,不利于農產品的供求均衡。這些現狀所造成的信息化問題成為農產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管理發展產巨大阻礙。(5)農業經營效益低下。由于歷史和傳統原因,農產品相對于工業產品來說經營效益要低得多,鎮江市也不例外。雖然近年來鎮江市農業依靠農業科技的發展和政府的重視,特色農業和高效農業發展迅速,使農業效益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現代高科技的工業相比,效益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不僅影響了工商資本投入農業的積極性,也影響了農民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等相對投入較高的現代數字農業技術的積極性。
二、物聯網技術在優化鎮江農業示范園經營中應用的研究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有必要促使這些農業示范園用新的眼光審視傳統的經營方式,利用現代物聯網技術,使其更動態地管理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1、利用物聯網敏捷控制農業示范園供應鏈為了給農產品整個供應鏈的各環節提供有關農產品產地、運輸、倉儲、加工、裝卸、配送和銷售等方面的實時、全面及詳實的電子化信息,可利用RFID技術和EPC標準進行信息采集、傳輸和處理(如圖1所示)。物聯網將改進企業網絡營銷的供應鏈,即對產品的制造、倉儲、配送等流通環節實現數據的可視化展現,讓園區和消費者隨時隨地了解商品的情況,加強產品監管,消除客戶疑慮。
2、利用物聯網創新農業示范園營銷工作、探索智能農業經營新業態結合虛擬數字技術、遠程視頻實景傳播技術等,構建基于電子商務技術、淘寶商業模式的農產品網絡超市。以面向不同消費群體的市場化需求為導向,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實現訂單式生產、網絡化采購、物流式配送,形成以技術流、產品流、信息流為主要調控手段,以高效益、高產出為重要特征的現代化農業經營業態。
3、利用物聯網提升農業示范園自身信譽度和品牌知名度目前,很多消費者對所購買的農產品采取“零容忍”的態度,而信譽對于企業的生死存亡至關重要。企業利用物聯網的無縫接入技術,可以隨時隨地的獲得各種豐富的網絡資源,并且由于信息傳遞速度和傳播量的成倍增長,口碑推廣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提高,從而幫助企業推銷自己的產品和企業文化,提高自身信譽度和品牌知名度。
4、利用物聯網挖掘高價值客戶、開發新產品RFID閱讀器或者手持機能夠嚴格監控輸入數據的合法性,保證了操作過程中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使得進入總數據庫的數據清潔有效,企業對這些干凈的數據進行數據分類處理,可以清楚了解客戶的喜好和購買習慣,從而挖掘高價值客戶,建立優勢客戶資源庫。同時,企業能夠利用物聯網進行范圍更廣的在線調查,提高在線調查的交互性,根據所調查的客戶需求信息不斷對產品更新換代,開發出滿足客戶的完美體驗的新產品。
5、利用物聯網發展特色智能農業觀光旅游農業示范園可應用物聯網技術,把農業生產過程與農業觀光、旅游、休閑、科普等有機結合起來,吸引市民到園區與村民共同開展參與式農業生產,訂制農產品,體驗生產勞動,監控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實現城市與鄉村融合、農民與市民互動、生產與消費聯結,推動形成新型農業產業經營業態,從根本上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規劃實施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現代農業參與式觀光旅游產業示范區,以生態休閑、科普教育、認養訂購、農耕文化等為特色服務產品,構建生產者、消費者、觀光客三位一體的新型產業鏈。
三、政策建議
結合鎮江市農業示范園物聯網技術應用較少的現狀看,農業示范園要想實現以上經營方式的轉變,需要鎮江市從政策層面,在不同的領域、地域、區域等發展農業物聯網技術,加快推進鎮江市農業示范園的轉型升級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具體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
1、加強宣傳,積極引導為了推動農業物聯網技術在鎮江市現代農業中推廣應用,促進鎮江市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和農業從業人員對農業物聯網的認識。一是充分利用輿論宣傳工具,大力宣傳農業物聯網技術特點、優勢,促使他們轉變觀念,提高對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必要性的認識。二是大力普及農業物聯網技術知識,利用農民素質培訓平臺等多種途經開辦物聯網技術的知識講座、技術培訓,讓廣大農業從業人員掌握好物聯網技術的基礎知識和使用管理的基本技能,達到使他們懂技術、善應用、會管理的目的,為農業物聯網技術在鎮江市現代農業的推廣應用打好基礎。
2、加強扶持,促進發展根據鎮江市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差、效益不高等現狀,為提高廣大農民應用農業物聯網技術的積極性,政府應當針對不同的情況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以推動全市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應用,真正達到農業企業的轉型升級。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對農業園區為使用農業物聯網技術而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或改造而增加的投入給予一定比例的政策補助。二提供招商引資優惠待遇,以吸引更多的社會工商資本向農業投資,建設高水平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三是人才培養,要造就新一代有知識的新型農民,政府要出臺扶持政策,吸引廣大有技術的知識青年投身農業,提高農民知識水平,從根本上改變農民文化水平低下的局面,促進現代農業科技實際推廣應用。
3、加強示范,拓展領域政府在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規劃建設時,要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深層次的協作,建設一批農業物聯網應用的科技示范園區,積極引進使用一些先進適用、功能配套的農業物聯網等數字農業技術裝備,充分展示農業物聯網的技術功能,讓廣大的農民開闊眼界,發揮好園區的新技術輻射作用,促進數字農業技術的科技成果轉化,帶動其技術推廣應用,并積極探索農業物聯網等數字農業技術應用模式,真正促進鎮江市農業的數字化、精準化和智能化發展。
4、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根據鎮江市農業的自然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立足實際,結合現有現代農業園區設施和農業布局,科學規劃出全市數字農業技術應用推廣體系,合理布局,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產業和重點發展產業等,建設好一批農業物聯網等數字農業示范園區,并進行分類指導、重點突破。適當建立一些基于物聯網技術的集高效生產、休閑觀光為一體的智能農業示范示范園區,推動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實際應用。
5、加強研發,強化保障為了加快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必要采取技術手段研發低成本農業物聯網技術和裝備。根據鎮江市農業特點,積極組建鎮江數字農業技術科技創新團隊,與江蘇大學、江蘇農林科技學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它們的技術優勢,進行重點突破,開發一些適合鎮江農業生產實際的低成本的農業物聯網技術和裝備,從而達到減少運行成本,降低農業物聯網示范和推廣應用的門檻,推動農業物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
四、結語
篇9
2015年,公主嶺市被農業部確定為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縣。兩年來,公主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全市上下齊抓共管,真抓實干,明確任務,落實監管責任??傮w上,較好地完成了農產品質量安縣創建工作?,F總結如下:
一、工作進展情況
一是加強領導,成立組織。為切實加強安全縣創建工作,確保創建工作順利開展。2015年,公主嶺市重新調整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導小組,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職責。為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人員隊伍政治素質,提升監管人員的業務水平,增強監管人員法律觀念,2015年3月20日,召開“2015年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議”,強化了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和安全意識。
二是抓專項整治,杜絕安全隱患。兩年來,公主嶺市農業、水利和畜牧局,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為契機,組織各自的單位和科室深入鄉鎮進行檢查指導,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突出開展農藥(獸藥)及農藥使用的專項整治,重點針對違法使用禁用農藥、超范圍使用限用農藥等問題進行整治。2016年4月13日,結合放心農資下鄉在懷德鎮進行宣傳1次,輻射到附近周邊大嶺、秦家屯、永發等多地農民前來參加。共發放宣傳資料5000余份。畜牧在飼料生產、養殖過程、收購販運、屠宰等環節以及生鮮乳收購運輸中,強化專項整治力度,認真監督管理。兩年來畜產品“瘦肉精”檢驗監測合格率保持在100%,違法線索及案件查處率保持100%,共抽樣飼料328批次,未發現違禁物質添加,排查養殖場(戶)5000戶,抽樣檢測規模養殖場(戶)1620戶,現場進行尿樣檢測3240頭(只),合格率100%,全年按照規定比例抽檢和對企業抽檢合格率100%。通過檢查和宣傳,規范了農資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隱患。
三是建好檔案,實現追溯。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在源頭,源頭中農藥(獸藥)是重中之重。因此,必須監管好農藥(獸藥)的使用。2015年印發了農產品生產記錄,包括蔬菜水果、糧油作物、食用菌共4300冊,印發禁限用農藥名錄掛圖3000張,發至棚膜園區、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督促養殖場(小區)全面落實生產記錄制度,完善養殖檔案和購銷臺賬,建立活畜養殖安全承諾制度和出欄保證制度;督促建立健全養殖檔案和用藥記錄,嚴格落實休藥期制度。在現階段,監管平臺沒有完全建立之前,建好檔案是實現可追溯的重要環節。
四是認真培訓,保證質量。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我們的重大任務,是確保百姓健康安全的要求所在。2015年結合新型農民培訓、專題培訓和下鄉宣傳等形式舉辦培訓班24場次,對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組織和監管人員進行培訓,培訓達4000人次。
五是推進標準化,堅持綠色生產。公主嶺市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為重點,大力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的創建,充分發揮農技推廣部門作用,普及標準化生產技術,推動病蟲害綠色防控,落實規模以上生產經營主體實行生產記錄、安全間隔(休藥)期、農業投入品購銷憑證等制度,逐步引導廣大農戶進行標準化生產。尤其是在推動“三品一標”產品生產及產業發展工作中,加強了認證及證后監管,確保認證產品的質量,充分發揮“三品一標”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品牌優勢、制度優勢、體系優勢,用品牌化帶動農業標準實施。2015年,在“三品一標”認證中,又有7家合作社(公司)得到綠色證書。目前認證開發了綠色食品產品22個;有機食品產品3個;無公害農產品109個。
六是制定監測計劃,做好檢測工作。公主嶺市農業、水利和畜牧局,根據工作實際,每年都制訂年度監測計劃,下達檢測任務,完成年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任務。并認真配合國家和省有關質檢機構做好監測抽樣工作。在農產品檢測中,以每個月必檢、重大節日重檢、臨時性速檢為工作思路,加強農產品的檢測工作。2015年共檢測果樹、蔬菜、食用菌等樣本2000多個,兩年來畜牧共抽樣飼料328批次,未發現違禁物質添加,排查養殖場(戶)5000戶,抽樣檢測規模養殖場(戶)1620戶,現場進行尿樣檢測3240頭(只),合格率100%,全年按照規定比例抽檢和對企業抽檢合格率100%。2015年共抽樣4個批次的肉產品,合格率100%。在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及春節期間,都加強了檢測工作。2015年省農委于4月2日和5月4日,分別下發了西瓜和草莓調查檢測的緊急通知,接到通知文件后,第一時間通過農業局監管群網下發了文件,各鄉鎮(街道)監管站也立即行動起來,通過開展調查檢測,有效進行了應急處置。
七是充實隊伍,完善體系。公主嶺市有農業綜合執法隊、局有監管科、鄉鎮有監管站、村有監管員。目前,村有監管員146人,鄉鎮有監管員100多人?;拘纬闪耸朽l村三級監管體系。2016年,農業局下發了《公主嶺市農業局關于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的通知》公農發〔2016〕10號。文件對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和工作要求進行了部署。
八是綜合執法,搞好宣傳。執法大隊全年共出動執法車輛310多臺次,出動執法人員1200多人次,對全市30個農資市場的350多個種子經營業戶、240多個農藥經營業戶和230多個肥料經營業戶進行了反復多次的拉網式檢查,畜牧局共查收過期針劑藥品1363支,粉劑藥品2800克,于10月15日在垃圾場進行了集中銷毀,使農資市場經營秩序得到了有效控制。
九是落實監管經費。2015年,農業局領導和市領導請示協商,市財政撥付10萬元農產品監管經費。畜牧全年落實各項財政專項資金39萬元,主要用于監督、檢測等工作。2016年,監管經費已納入財政預算。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嚴重缺人。主要是缺少監管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自1997年以來,基本上沒補充人員,青黃不接現象嚴重。尤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監管、檢測專業人員基本沒有。從縣級看,各站人員編制早已固定,沒有空編,無法招進專業人員。
二是缺監管經費??h級地方財政緊張,經費困難。因此,鄉鎮監管站沒有監管經費,開展監管工作很難。特別是村級,應該全部設立監管員,但沒有經費,無法安排專人去抓監管。
三是標準化生產管理意識薄弱。企業和經營者,對實施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意識淡化,觀念不強,重生產輕管理、重產量輕質量,只求效益,不求質量的情況比較突出,實施標準化生產還沒有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
四是監管工作沒有全覆蓋。農產品生產涉及千家萬戶,尤其是一些散戶,他們在生產的過程中,隨意性較大,給監管工作帶來較大的難度。
五是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工作不到位。執法力度不夠,沒有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的有效機制。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繼續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工作。根據農業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方案》以及吉林省農業委員會的工作要求,扎扎實實開展創建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工作,積極探索有效的縣域監管模式。堅持嚴格執法監督和推進標準化生產,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二是繼續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突出開展農藥及農藥使用專項整治,重點針對農藥非法添加隱性成分、違法使用禁用農藥、超范圍使用限用農藥等問題進行整治,嚴厲打擊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農業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有效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風險。
三是繼續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力度。認真執行農產品檢測中心每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并要加大高風險農產品的抽查力度,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跟進監督抽查。今年公主嶺市監管檢測的重點:棚膜種植區、兩瓜種植區、食用菌種植區、豆角種植區、露地菜種植區、水果種植區。
四是繼續做好應急處置及投訴查處。按照應急工作程序,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快速反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應急管理機制。要按照省農委的要求,農產品質量安全投訴受理率達到100%,通報問題追溯查處率達到100%。
五是繼續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各鄉鎮監管站,要充實人員,提高人員素質,認真做好本轄區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完善各監管站儀器設備的配置。在監管網格化管理中,不斷充實村級監管員隊伍建設,同時,通過培訓學習,切實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水平。
六是繼續抓好追溯體系建設。完善標準的生產檔案建立,尤其是棚膜園區和農業合作組織,必須建立標準檔案,盡快安裝電子監管平臺。各鄉鎮監管人員,要深入棚膜園區和農業合作組織幫助建立生產檔案。
七是繼續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培訓工作,利用到年底這段時間,對全體監管人員、執法人員、棚膜園區和種植大戶負責人進行兩次系統培訓。
八是補簽承諾書 ,發放田間記錄本,在蔬菜園區落實監管平臺建設。
九是完善落實農產品產地證明工作,對農業合作組織和棚膜園區進行宣傳講解,消除他們怕麻煩的為難情緒。各棚膜園區、兩瓜生產基地,建立產地食用農產品產地證明或質量合格證明。產地證明由鄉鎮(街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根據檢查、檢測合格情況進行發放。一經發現產品質量不合格的農產品,應立即停止使用該標簽,并停止上市,查找問題原因進行改正,待合格后恢復使用。
四、幾點建議
一是要增加人員。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事關民生大事,要特事特辦,增加編制,增加人員。特別是要增加縣級、鄉鎮、村級監管人員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專業技術人員。
二是要增加監管和檢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篇10
一、強化組織領導,科學組織實施。
一是高度重視,專人負責。市供銷社黨委班子高度重視,召開專題工作會,明確工作分管領導為組長,市社專合辦具體負責,制定時間表、提出目標值,確保工作落地落實。二是廣泛發動,積極申報。根據全市優勢特色農產品資源,采取實地走訪、座談會、“一對一”指導等多種方式,廣泛發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團體積極申報。三是嚴格審核,確保質量。市供銷社嚴格按照《“扶貧”集體商標使用申報及審核辦法操作手冊》要求,實地調研走訪,對產品生產、運輸過程進行現場查看,核查企業營業執照、資質,嚴格規范扶貧產品準入,確保銷售商品來源真實、品質可靠。
二、認真審核備案,做好申報工作。
根據《“扶貧”集體商標使用管理辦法(試行)》,申報主體將申報材料遞交市供銷合作社初審,合格后上報省農產品經營集團復核審批,復審合格后獲得“扶貧”集體商標授權證書。10家企業的23個產品獲得“扶貧”集體商標的授權證書,為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三、多舉措多創新,促進扶貧產品銷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