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商業模式范文
時間:2023-08-31 17:04: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產品商業模式,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農產品;生鮮電子商務;“1+N+G”模式
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電子商務日益成為商家營銷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農產品電子商務也應運而生。在眾多農產品中,生鮮產品毛利率高、競爭程度小、發展潛力大,但由于配送成本高、銷量小、品類少、周期長、前期投入成本大等因素的制約,現在發展很緩慢,本文就是要站在政府和廠商的角度,來探討如何解決這些阻礙因素,使其發展更加暢通,解決供需矛盾,使農戶和消費者利益最大化。
一、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自1995年以來,我國農產品電商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糧食網上交易率率先探路階段(1995-2005年):1995年鄭州商品交易所集誠現貨網成立,開始探索糧食在網上的流動,2000年中華糧網成立。2005年開創中央儲備糧網上交易探索。第二階段:生鮮電商產生階段(2005-2012年):2005年易果網成立,2008年出現了專注做有機食品的和樂康及沱沱工社,上述企業開始都是做小眾市場。2009-2012年之間,涌現了一大批生鮮電商。很多的商家進入該行業,導致了行業泡沫的產生,當時的市場需求較小,而生鮮電商的模式也是照搬了其他電商的模式,最終很多企業倒閉。第三階段:生鮮電商引起社會重視(2012-2013年):2012年轉折開始。當時剛成立一年的生鮮電商“本來生活”憑“褚橙進京”的事件引起社會重視,2013年的“京城荔枝大戰”讓生鮮電商再度引起人們熱議。但是,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依然十分艱難。第四階段:2013年――至今:以順風優選、1號生鮮、本來生活、沱沱工社、美味七七、甫田、菜管家等為代表的第三階段創業的生鮮商家,都獲得了強大的資金注入。在這期間,B2C、C2C、C2B、O2O等各種模式競相推出,越來越多的網絡工具,如寬帶電信網、數字電視網、新一代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及微博、微信等為商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工具。
二、發展生鮮產品電子商務中存在的問題
(一)冷鏈物流的建設與選擇問題
生鮮產品的易變質性以及在配送上的時效性要求生鮮電商必須采用冷鏈物流來保證新鮮度。然而冷鏈物流高昂的建設成本使得生鮮產品的利潤攤薄,制約了生鮮電子商務規模的擴大。目前市場上能夠提供全程冷鏈服務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并不多,而服務價格、配送范圍、冷鏈操作符合生鮮電子商務企業要求的更少。
(二)商業運營模式的問題
目前我國生鮮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大致分為四類:①獨立運營的垂直型電子商務(這類企業定位于高端用戶,受配送和運營成本的約束,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區域性特征較為明顯);②基于平臺的綜合性生鮮電子商務(該類企業依托電子商務平臺的流量優勢開設生鮮類頻道,生鮮產品只是其中涉及的一部分);③物流企業獨立運營的生鮮電子商務(該類企業依托自身的物流設施優勢開展生鮮電子商務,但該類企業對終端消費者的市場需求認識不深,缺少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產品);④傳統超市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O2O模式(這類企業在線上攬客,在線下依托門店進行配送。但難以完全滿足生鮮需要的冷鏈物流)。
(三)消費者的習慣以及信任問題
生鮮產品的消費者往往習慣在傳統超市或菜市場親自挑選購買,目標定位太單一必然無法實現規模效應,甚至可能使得生鮮電子商務僅僅作為超市和菜市場的補充而存在。而且目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嚴峻。在缺少第三方食品質量認證和監督的情況下,如何讓消費者信任生鮮電子商務也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我國生鮮電子商務發展的建議
本文認為可以通過產業鏈的集群實現目前存在的問題,生鮮電子商務的規模化發展必然要求物流和銷售相分離。通過專業化分工來降低生鮮電子商務的物流成本。為此,本文提出利用產業鏈“1+N+G”模式并結合“O2O”模式發展生鮮電商。“1”指的是具有雄厚資金實力和物流設備的大電商,N則是指散在各個地區的小連鎖電商,“G”則是指政府為生鮮電商所開辟的專用綠色通道。
“1+N+G”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在全國范圍內選出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資金實力雄厚的、技術條件、人員素質高的電商,然后在各自相應的地區分別建立自己的產業鏈,吸收一些相關的小型電子商務企業以形成規模幫助其整體的發展,從源頭控制整個地區的生鮮產品的生產,以生產基地為中心,附近相關的門店和居民區為半徑進行訂單銷售,由電商巨頭的專業物流團隊配送,每個地區建立一個總的生產基地,由這個生產基地完成當地居民需要的各種生鮮食品,并進行專業包裝,銷售之前的環節均在這個大的生產基地完成,政府提供暢通綠色通道,最大限度內減少物流的時間以降低物流成本。一切銷售均在實體店完成,對于生鮮食品保鮮和溫度要求高的,線上應該采取提前下單預定的方式,在線下銷售的則按照本地居民的消費習慣對供應數量進行相應的調整。
此模式產業鏈的一端是電商巨頭,另一端就是消費者,在這個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與電商巨頭緊密相關,因此必須要求電商的資金實力和技術實力雄厚,而在全國范圍內復制這一模式,則類似于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化發展,這種模式將顛覆傳統的商業運營理念,徹底改變當當、淘寶等獨占電子商務市場的格局。產業集群化是電子商務產業的主要發展趨勢,電子商務產業集群已經成為各國大城市的重要發展戰略。
基于“1+N+G”模式的設想,對發展生鮮電商產業的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①促進產業鏈中的各個相關電子商務企業的協同發展與合作。核心的電商巨頭應該為企業間的競爭與合作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積極引導產業鏈上的各部分共同學習、協同開發創新技術;②統一產業鏈上各個物流部分的行業標準。電子商務產業鏈系統的標準化對于減少物流成本、規制物流企業內部管理和與國際標準接軌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能夠有效的提高產業鏈系統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③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豐富產品的多樣性;④政府助推生鮮電商發展,建設生鮮電商綠色通道。完善生鮮產品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法規,幫助生鮮電商建立統一的食品檢測和監督制度。對相關冷鏈物流企業、生鮮電商相關企業以及農業生產企業提供財稅支持,減輕企業負擔,加快產業鏈上各相關企業的發展。(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曉樓.生鮮O2O供應鏈協調研究.物流工程與管理.2014(01):97-98
[2] 劉靜.生鮮電子商務O2O模式探討.現代商業.2013(36):84-85
[3] 艾瑞咨詢.2013年中國生鮮電商發展簡報.2014
[4] 史毅飛.生鮮產品電商的現狀及發展對策.中國電子商務,2013(07)
[5] 中國物流產品網,農產品物流系統的建設[OL].2009-11-16
[6] 傅澤田,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研究[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2-5-1,89~112.
[7] 胡天石,傅鐵信,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分析[J].《農產品市場 周刊》,2005-05-30.
[8] 彭慧萍,農產品電子商務的交易成本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115~117
[9] 高凌云,電子商務技術在新農村中的應用[J].現代農業科技,2013
[10] 杜昕諾,于三紅,韓家亮.網購生鮮――電子商務行業的新爆點,2014
篇2
目前,依靠產品銷售驅動時代已經成為歷史,進入真正的戰略性商業模式推動期。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也曾經說過,21世紀企業競爭是商業模式的競爭。
其實,無論是塑造生活方式的蘋果還是創造饑餓營銷的小米;無論是搭建泛生活消費圈的阿里還是細分切蛋糕的京東、1號店等,都是在找到了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以大數據為基礎,構建差異化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并由此實現一路絕塵。
就在大家津津樂道眾多大佬扎堆新農業的時候,吉林云飛鶴舞農牧業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牟文建卻迅速成為行業黑馬,在電子商務“高難度”領域“糧油米面”里崛起,打造“通榆模式”,以其獨有的五鏈聚合,形成了五指合一的新商業模式。
構建三項戰略能力
目前,在諸多農產品“觸網”的案例中,基本圍繞“點”和“面”發展,而缺乏做“局”。有的集中一點,比如就集中做少數幾個品類,結果品類單一自然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在缺乏創新(品牌創新、營銷創新)的背景下,道路就會越走越窄;有的集中一面,比如集中大量人做電商,氣勢是起來了,但產品創新需求往往隨之掉隊,同時由于在同一個渠道里拼殺,結果就是此消彼長的循環。牟文建認為:“新農業營銷必須有戰略格局,這樣才能點面融合,形成組合聚變的能力戰略。”
1.以用戶為本的戰略能力
彼得?德魯克說:“競爭戰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顧客的需求。”牟文建表示:“在互聯網時代中,企業營銷必須做到求同、求特和求應。”
首先是“求同”。即滿足消費者的常規需求。比如東北大米好吃是公認,而牟文建更通過通榆縣北緯45度的地理位置等營銷創新,告訴消費者判斷好米的基本要素,讓消費者得到超越競品的價值感。其次是“求特”。比如第一家在天貓賣新鮮向日葵等,以此滿足用戶的獨特需求,同時,也讓品牌得以快速傳播。最后是“求應”。菲利普?科特勒曾經說:“體驗營銷正是通過讓顧客體驗產品、確認價值、促成信賴后自動貼近該產品,成為忠誠的客戶。”牟文建讓團隊通過“禾協會”微信公眾平臺,不僅可以隨時農產品信息,還通過活動等形成用戶與企業之間的黏性和互動。此外,更征集了三千個“三千禾旗艦店”監督員,完成了品質監督、產品試吃、主動曬體驗等多位一體的目的。由于通榆縣不僅出產雜糧雜豆、打瓜,還有牛羊肉等特色優質農產品,這些產品極大地豐富了產品線,也滿足了消費者的不同需求。
2.以渠道為本的戰略能力
渠道企業必爭的,也無法回避的戰場。而在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正在成為大勢。
牟文建說:“在渠道上,我們不僅要看遠,更要做深。”首先是看遠,即看市場趨勢,駕馭互聯網。為此,牟文建首先在天貓創立了“三千禾旗艦店”,迅速擴大到全網,形成網店集群。同時,還通過與地產商的聯手,推行“社區直供”,并以此構建其獨特的“原產地直供”體系;其次往深做,讓農民都變成電商。如何讓產品銷售更多、品牌更響?由于產品品類豐富,并有旗艦店做標桿,使其避免了窄門問題。為此,牟文建創建了“鋤頭+鼠標”模式,邀請“阿里農村電商講習所”走進通榆縣。據悉,通榆縣將實施1000名電商培養計劃,在縣內打造1000家網店,最終形成電子商務的“千村萬店”。
3.以資源為本的戰略能力
郎咸平有一個觀點,全球性的“產業鏈戰爭時代”已來臨。他曾經表示,今天的國際競爭已經不是企業的競爭,已經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一個全新的產業鏈的戰爭市場。牟文建說:“只有構建獨特的價值產業鏈,才能實現對外競爭,對內競優的局面。”為此,牟文建精心構建了五道價值鏈,以此形成商業模式的組合聚變。
產品鏈。優選1萬畝優質弱堿土地和十余個優質雜糧雜豆品種,牟文建同當地的農村合作社簽訂采購或包銷協議,實行“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標準、統一質量”。在有綠色產品、有綠色產業鏈的背景下,通榆將成為全國消費者的黑土地。
電商鏈。牟文建更提倡農產品電子商務走“自上而下”的路徑。為此,通榆縣政府組建了“通榆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中心”,與常春藤合作,并通過在天貓上建立“三千禾旗艦店”,以此作為通榆農產品直銷的一個窗口。據統計,該網店上線第一天,交易成功1.3萬單,交易金額40多萬元。此外,在“三千禾旗艦店”為標桿下,還有龐大的電子商務的“千村萬店”上線。
產業鏈。通榆縣位于科爾沁草原東陲,除了有“葵花之鄉”、“綠豆之鄉”的美譽,當地還出產雜糧雜豆、打瓜、牛羊肉等特色優質農產品。牟文建認為:“這些多樣化產品,可以彌補單一的問題,更形成獨有的產業鏈。”“目前,通榆縣正在探索‘電子商務+基地化種植+科技支撐+深加工’的全產業鏈一體化運作。”牟文建補充道。
品牌鏈。世界著名的營銷大師羅伯特?勞特朋認為,大眾營銷時代已經過去,整合營銷時代已經來臨。牟文建表示:“品牌就要抓住以客戶為導向的每次傳播機會,以此改變消費者的行為。”為此,牟文建整合了每一個機會。首先,整合每一個媒體。牟文建不僅整合“空中”電視,還借助“陸地”報紙、路牌等,更運用“海里”,最終實現海陸空的傳播鏈。其次,整合每一個人。不僅通過用戶粉絲、督導員、員工傳播品牌,甚至還通過通榆縣委書記、縣長還聯合發出了一封“致淘寶網民的公開信”。縣領導為農產品代言,很好地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再次,整合每一個終端。活動是終端,“延邊網絡泡菜節”在杭州啟動,于是有了“為朝鮮族造一口世界最大的泡菜壇子”的轟動性傳播;線上是終端,“三千禾旗艦店”把東北味兒做的非常足;粉絲是終端,三千禾督導員更是在體驗中完美地傳播企業品牌和產品。
動態鏈。現在,很多企業依然停留在固化而單一的營銷模式下。實際上,全世界的管理和思維方式正在醞釀一場新的改變。飛躍前進的社會中,唯一持久的競爭優勢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超越得更快”,這就是“動態能力”。牟文建認為,在新形式下,渠道精細化首先是多元化整合、動態整合。為此,除了開通天貓店外,牟文建還與網上超市1號店簽訂原產地直銷戰略合作。最近,牟文建還與19樓、拉卡拉商談合作細節,如何把東北產品推向更多、更寬的渠道中。同時,牟文建還在整合更多優質農產品、畜產品,以謀求更大的局。
新農業的“微笑曲線”
篇3
1 關于將云引入到電子商務領域中農產品物流的必要性分析
1.1 農產品的獨特性
眾所周知,農產品的基礎是各種種植以及畜牧等等農業生產活動,與其他性質的商品比較,農產品是有著非常顯著的獨特性的,農產品對于自然環境是有著非常強大的依賴性的,農產品因為要嚴格遵守其自然的生長規律,所以具備以下幾個主要的特點:
首先,季節性
其實,絕大部分的農產品的生產都是有著淡季和旺季的區別的,因為受到各種自然環境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農產品在一年四季中的價格變動非常之大,這就造成很多反季節的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認可度是比較低的。
然后,區域性
不同的地區,其氣溫、土壤、降水、日照等等因素都是不盡相同的,不同地區的農產品種類不同,質量也是不同的。
最后,易腐性
農產品的原料是各種各樣的動植物,因此,在農產品中一直存在著一個非常顯著的矛盾,那就是鮮嫩型和易腐性,這就導致一部分生產經營者為了延長農產品的保存期限,使用各種添加劑。
農產品的這些獨特性,要求主體必須要把握好檢測以及物流等等重要關卡,而我國當前在這個方面還是有著明顯的不足之處的。
1.2 物流嚴重制約著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電子商務是近些年中新興的一個運作各類產品的網絡平臺,成功打破了消費者的消費時空限制,但是,電子商務的創新能否得以實現,還是要看產品能不能在最快的時間內送達。當前,我國的物流效率并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第一,農產品物流設施是存在著滯后性的,因為農產品的獨特性,其中有大約1/4的農產品是需要經過保鮮和冷藏的,但是,我國的物流基本上是以常溫和自然為主,所以就導致一些特殊農產品的運輸遠遠不足。第二,農產品的物流成本非常之高,這是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之下的必然結果,比如,一些設備帶有滯后性,農產品的保險成本一般會占據到農產品價格的70%左右,這是發達國家的4倍,此外,路橋費用也很高,可以占到物流總成本的30%左右,而發達國家,此項費用僅僅占到2%到3%左右。基于此,我們不難看出,我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短板就在于物流。
1.3 云有效連接了農產品的商流和物流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化,當前,云已經成為了計算機應用模式不斷創新的產物,云是一個非常便于訪問和利用的特大規模的虛擬資源地,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根據其變化來對其中的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云服務只有在大數據模塊當中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其自身的價值。在農產品電子商務當中,商流是一個非常大的數據集,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會劃分成不同的子數據集。云能夠為電子商務發展的各種要素和數據集提供一個信息共享的平臺,為各種構成要素展示出可行性的合作方式。電子商務平臺的農產品云物流為買賣雙方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也為農產品電子商務體系的完善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這正是我國當前農產品商流和物流協同發展必須要解決好的一個重要問題。
2 基于電子商務平臺推進農產品云物流的對策分析
2.1 積極建設農產品信息系統
電子商務,利用的是先進的網絡技術來推動信息在虛擬平臺中的流動,進而促進實體經濟的良好發展。云物流利用的是云計算和的大數據,因此,當前推動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就是要積極整合與優化信息資源,全面提升電子商務發展效益。但是,因為其還屬于一種新型的商業模式,很多的經濟體還處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的過程當中,并沒有標準的范式,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漏洞,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農產品買賣糾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物流,要想成功解決好物流問題,最關鍵的就是要建設好農產品信息系統,并且將其作為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階段的一個重要階梯,盡可能將全部的農產品信息都匯集到電子商務平臺當中來,完成云分類,這樣就算是同類產品也會因為差異性為制定出不同的物流方案,這也極大地降低了農產品成本增加、價值耗損的風險。
2.2 積極推進現代物流的專業化建設
農產品云物流已經成功打破了物流對農產品商流的約束,營造出了良性物流競爭的局面,物流商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經過眾多實踐證明,與傳統的自建物流相比較,第三方物流會使物流成本下降62%,物流服務質量提高了62%,云物流的使用,讓相關主體已經清楚地認識到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要提升現代物流的專業性,政府必須要鼓勵第三方物流進一步加快專業化進程,積極引導自建物流的電商將更多的資金放在完善各類農產品電商平臺上面,從而使越來越多的信息都匯集于云物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多樣化的實際需求。
2.3 重點培養高質量的物流人才
農產品云物流對于高質量的物流人才的需求量非常之高,我們需要做的是,正視當前物流人才短缺的現實,客觀理性地審視物流人才的培養方案,徹底打破傳統模式下輕物重流的培養模式,重新回歸重視物流人才的本質,重新調整當前的物流人才的培養理念和方向。農產品云物流雖然是現階段電子商務的空白,但是,我們絕不能知難而退,而是要迎難而上,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穩扎穩打、步步為營的原則與策略,加大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擴展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不僅僅要求農產品云物流人才精通專業的知識,更要引導他們進行跨專業、跨學科的學習。
篇4
關鍵詞:農業電商;供應;臺灣;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F713.3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07-000-01
一、大陸農業電商供應鏈狀況
大陸跨區域化供應技術,以順豐為例,其跨區域冷運服務圍繞四網展開。
1.倉網:專注于冷凍,冷藏的倉儲服務,配合順豐的宅配,城配干線/零擔產品形成基于冷運的B2B,B2C商業模式;
2.干線網:建立全國性冷網平臺RDC,DC之前班車化互通,圍繞西塔計劃,實現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內外部商流暢通;
3.城配網:基于冷運宅配網的建設,運力資源共享,整合客戶資源,達到多客戶共配目的;
4.宅配網:定位中高端食品客戶/時令生鮮,通過干線/零擔,倉儲一體化服務,擴大銷售范圍,降低配送成本。
二、臺灣農業產業鏈分析
(一)打造“產銷供”一體化生態鏈
1.制定包裝標準,提高規模化生產水平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臺灣便致力于農產品的多樣化營銷推廣及其包裝技術的改進,并制定嚴格的包裝標準制度。
2.建立產銷經營組織,力推合作共贏機制
1980年以來,臺灣大部分農場的生產經營理念發生了重大改變。他們由一開始的“教育基層組織”逐漸向“產銷經營合作”轉變,以此調動信息技術等原有優勢,并充分利用產業集群效應,最大化縮減農民與商、經銷商之間的溝通環節,以便從中獲取最大利潤。
3.多元化股份制經營,努力發揮市場優勢
涉及農產品業務的公司通常會多元化引入股份,以此來擴大自己在商品市場中的影響力,這種資金籌資的多元化更是有助于他們對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
也就是說,在整個農產品生態鏈中,農產品運銷公司不僅僅起著運輸農產品的作用,他們憑借自己多年以來對農產品市場行情的了解,同時會開放一些增值服務、擴大公司經營范圍,最終鞏固了公司在整個行業商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
4.提高服務水平,引領農產品市場走向成熟發展
臺灣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機構通過不斷深化管理,集貨分貨、齊備貨色、發現價格、清算貨款、行情等功能進一步得到了完善。如:他們會協助農民多舉辦一些拍賣活動,以降低庫存、實現農產品快速且大量銷售。
(二)推動農業產業鏈的整體升級進程
臺灣的農場通過在生產準備環節引進良種,在種植環節上嚴格控制農產品質量,在銷售和服務環節中統一物流、配送及營銷,整合整條農業產業鏈,來打造農產品專屬品牌。
一方面,從種子、農藥等生產準備,到種植過程,再到物流、營銷等環節進行農業產業化運作;另一方面,通過引入認股模式、推廣農事體驗服務和使用 “臉書營銷”等多種創新手段,大力發展休閑農業。
(三)延伸農業產業鏈,推動產業創新發展
1.消費者互動參與農業產業鏈上游環節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農業+第三產業的完美結合將大力促進新商業模式的形成。通過這種產業與產業之間的互聯、溝通、資源信息整合,消費者得以體驗農業產業鏈的上游環節。
2.農民得到體驗反饋,相應調整種植策略
為打造出一個消費體驗極佳的農場環境,臺灣農會會要求農戶改變傳統的種植習慣。譬如,使農民對農產品的關注重心從數量轉移到品質、品相等多方面。
雖然有些措施可能會導致農產品產量的下降,但從另一方面來講,旅游業等第三產業的良好態勢發展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因此,這不失為一種極佳的創新組合策略。
3.創新農產品推廣方案,加強消費者體驗滿足感
臺灣各大農會會不斷創新農產品推廣和營銷方案,使文化、情感與現代流通等各元素相結合、同發展。 通過這些創新發展方式,消費者不僅僅能夠親身參與真實的農業生產等環節,更能跟農民充分溝通、建立近親良好的關系,使產業鏈兩端得到最直接的溝通交流,最終達到創新整合農業產業鏈的目的。
三、臺灣農業電商及兩岸差異與優勢互補
而臺灣的電子商務相比于大陸而言結構要清晰得多。這和臺灣的地域面積較小有著一定的聯系。他們不需要去思考自建倉庫,或者設立分倉。由臺南到臺北,配送過程都幾乎可以在一天內完成。此外,臺灣也進一步借鑒了日本的精細化操作模式,應用了“宅配”和“店配”兩種模式
1.宅配
而也正是由于地域面積狹小,臺灣的物流發展相比大陸而言更為精致。配送生鮮類產品的要求也相比大陸要低: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當日即可到達。比如每年到了出海捕黑鮪魚的季節,當地都會組織活動,當天早上把黑鮪魚從船上拉上岸,一般到下午消費者就能收到黑鮪魚。
2.店配
同時,臺灣還充分利用了本身豐富的便利店資源。發揮便利店的中介平臺作用。在臺灣,便利店不僅是生活用品購買的場所,也都是生活方式完成的場所,無論是喝咖啡或者買演唱會門票或火車票,都能夠通過便利店完成。而“店配”就是指物流將貨物送達就近的便利店后,客戶即可自行上門領取的模式。需要指出的是,臺灣的每條路上幾乎都有大大小小的便利店,幾乎絕大部分客戶可以在幾分鐘內抵達離自己最近的便利店,并且,這些便利店都為24小時營業。這有一部分和大陸地區的O2O模式有著類似的地方,而大陸地區龐大的地理范圍和人口基礎使得這種模式很難開展。
以臺灣的7-11便利店為例,它們將配送商品分為出版物、常溫食品、低溫食品和生鮮食品四個類別,配送中心則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做出相應的配送操作。一般實行一日三次的配送制度,分為3點、8點、15點三個時間段配送。
篇5
同時,特色農產品的快速流通,也為城鎮居民購買特色農產品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拉動了消費和內需。針對電子商務如何才能更好地促進特色農產品的流通和消費?中國經濟時報特邀有關專家進行了深度探討。
生鮮農產品電商模式曾被看作是“夢想”,然而近幾年,我國生鮮電商得到了迅速發展,淘寶網上的農產品交易網站去年和今年分別達到26萬家、100萬家,近三年交易額從30多億元增加到近200億元,預計2013年和2014年將分別達到500億元、1000億元。生鮮電商的最明顯特征是區域化,而且這種區域性生鮮農產品網上交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如北京的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商城、武漢家事宜的電子菜箱、常州的淘常州。
生鮮農產品安全促進電商發展。近年來,危害消費者健康的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生,人們對于食品消費已經產生陰影,越來越期待健康安全的食品消費,高品質高價格的食品比低質低價的食品更能打動消費者,主打產地直供、新鮮、安全健康牌的生鮮電商便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生鮮電商能提供健康無害的生鮮產品,價格因素將被排在次要地位,電商便可從中獲得合理的利潤。
農產品電商模式多樣。從總體而言,我國涉農網站模式有六種:一是政府涉農網站。二是上市的期貨市場網絡交易平臺。三是阿里巴巴、淘寶網、中華糧網等網絡平臺。四是專業性涉農批發交易網站。五是實體農產品交易市場網上交易平臺。六是零售網站,如我買網、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商城、電子菜箱等。
生鮮農產品網上供應鏈模式有三種:一是“電子菜箱”模式。“電商+冷鏈快遞物流+智能終端取貨”的先進商業模式。2012年,“電子菜箱”在武漢悄然流行,上午在網上選好菜,下午就可以在家門口的菜箱里取菜,而且比超市便宜20%。
二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商城模式——B2B2C模式。該商城是國內首家(只)銷售國家認證(注冊審定的)地理標志產品的網上商城。商城面向地理標志產品生產經營者和終端消費者,提供線上銷售服務,同時還建成了國內首個地理標志文化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初,當地農業合作社與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商城合作,推出“平谷鮮桃”預購活動,采取當天采摘,當天配送到家。通過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商城銷售大久保精品桃6000多箱,幫助當地農民解決銷售難題,增加了農民收入,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三是 “產地+平臺+消費者”的模式、“自營+直銷”模式、跨境生鮮電商模式等多種模式。
生鮮農產品電商發展應注意的問題。生鮮電商的生命可以歸納為快便捷、高品質、低成本、高效益,當然網下與網上的融合是一個發展趨勢。因此應做到:一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相對低價競爭,從而才能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二是網上與網下的和諧融合發展,生鮮農產品基地與網站的無縫聯接十分重要。三是生鮮農產品貨源是電商進軍生鮮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沒有穩定的貨源,生鮮電商根本無法長期維系。四是冷鏈物流是關鍵。五是全程冷鏈無縫的物流運送。
篇6
一、構建農業物聯網創新與運營平臺的重大意義和應用價值
生鮮農產品一般是指未經深度加工的初級農產品,包括蔬菜、水果、肉類、水產等。它是關乎民生的重要農產品,特別是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需求結構的提升,生鮮農產品在日常消費中所占比重在增加,并且消費者對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及安全要求也越來越高。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貫穿于生鮮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整個流動過程中,連接生產與消費,它將農產品生產、采購、運輸、倉儲、裝卸搬運、包裝及消費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因此,其產品的附加值、物流成本及消費者滿意度直接關系到農民收入、農業增效、物價水平等重要的民生問題。
農產品的生鮮性、時效性、多樣性等自然屬性及人們對供求信息的把握程度等的社會屬性使政府在平抑農產品物價又必須考慮到農民增收,既要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又要保證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食品供應的安全。為此,可通過構建農產品的生鮮直銷配送平臺,將其納入到政府的平價商店建設體系中。集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為一體,以電子商務平臺為核心,以分設在居民點及居住小區的物聯網“菜箱”為終端和載體,構建農產品交易O2O新模式。這是一種通過以電商模式建設覆蓋農產品的產供銷一體化的平價商店運營服務體系平臺,成為助力政府解決“三農”問題在生鮮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有力推手和調控市場的重要抓手。由于糧食生產和安全是另一個范疇的問題,這里所提的農產品主要是和城鄉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生鮮蔬菜和肉蛋及水果類食品等,也是最事關農民增收的嚴峻問題。而生鮮農產品對千家萬戶的個性化配送,是目前的電商和農產品物聯網都難以解決的難題,前者模式無法適應生鮮化配送需求(諸如冷藏保鮮問題),后者又無法適應對千家萬戶的配送需求。因此,和構建農業物聯網創新與運營平臺其重大意義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如下:
一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效應。采用“電子平臺+基地+合作社+農戶”方式,通過契約關系,建設各類直供市民消費的名特優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將成為實現農業生產規模化和集約化的強大內在驅動力。它將改變傳統以超市和農貿市場為主的居民生鮮品購物方式,實現從訂單到支付到全程冷鏈物流配送,在提高生鮮農產品流通速度的同時,減少損耗、防止污染,降低在流通過程中的物流成本,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最大化。還可實現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保值”、“增值”, 達到農產品綠色配送效果,增加生鮮農產品的產品競爭力。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生鮮農產品在供求關系中存在的“小生產,大流通”的問題。它不僅是我國農產品流通體制機制治理的一種創新,對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更具有重大的意義。
二是切實讓農民增收、市民受益。通過生鮮農產品直銷配送平臺(以此類O2O企業為載體)的網絡營銷模式,菜農在地頭賣菜(通過訂單和合同),不愁銷路,還能賣個好價,且有穩定的收入預期保障,規避了市場風險,能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市民在網上可買到新鮮又便宜又放心的蔬菜(從菜地直接送到居民小區的電子菜箱),因嚴格實行了平價蔬菜,據已有經驗測算蔬菜類產品一般要比市場均價便宜15%以上,禽蛋肉類比市場均價便宜5%以上,廣大市民將因由此受惠,能更好地維護廣大城鄉居民的切身利益。尤其對于像廣西這樣的亞熱帶農產品生產大省,是全國“南菜北運”的主產區,也是各種地域生鮮農產品的聚散地,構建此類平臺和商業模式更加凸顯了重要的經貿戰略引領作用。
三是生產和流通全程監測,確保食品安全。目前如在廣西南寧市此類技術和企業經營模式已有較成熟的個案(但尚處于政策支持的缺失狀態),生鮮農產品配送采用全程冷鏈,可使菜品在低溫10度以下保鮮6小時,這種電子物聯網菜箱還設有溫度監控。同時,建立了完善的溯源系統,并請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進行全程質量和生態性能監測,為生產和流通過程中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最大程度地保證了農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
四是此類“平臺”項目從生鮮菜品供應基地到電商平臺以及解決最后“一百米”的物聯網菜箱,構成了完整的產供銷一體化菜籃子平價體系,保障政府平價菜工程能實現社會效應最大化。同時將成為帶動和影響到整個農業生產體系的變革。
二、支持農業物聯網創新與運營平臺企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上述平臺構建的微觀主體無疑是企業,這類企業不僅要承擔消化和降低農產品成本的責任和承受市場波動的風險,也要承擔政府惠民惠農工程的社會責任,在通過提供準公共服務和產品的基礎上要實現企業持續健康發展。鑒于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構建新業態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機制
構建該“平臺”首先與國家改革發展的大方向相一致,與國家提出的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和國務院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精神及工作部署相符合。有關部門應盡快總結在這一方面個案的可復制和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建議以目前省會中心城市高新區內現已步入發展正軌的此類科技型企業為參照,制定支持此類新業態發展的適度傾斜扶持政策。
一是建立有政府牽頭和產學研相結合的高層次、常態化的企業技術創新對話、咨詢制度,發揮企業和企業家在我國創新決策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完善此類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政府可先行采取購買服務的方式選擇此類具有自主技術體系支撐,且已經有經營基礎的企業進行試點,先行投入,開展關鍵共性技術、裝備和標準的研發攻關。探索政府支持這類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的新機制。
三是從建設用地、稅收等方面加強政策調節,鼓勵和支持此類上、中、下游企業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同時,建立政府、行業組織、企業和農牧漁民參與的多方聯動機制,及時解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高行業及物流效益。
四是基于此類平臺構建的社會效益,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引導和幫助此類科技型企業尤其是供應鏈核心企業建設信息系統,添置生鮮農產品冷鏈設施設備和配送車輛,完善企業直銷配送體系及改造傳統批發市場等。
當務之急,應將我國目前已在運行的較成熟的生鮮農產品配送平臺(企業)列入各中心城市政府的平價菜工程體系的支持范圍,加大對該類企業在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環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資金扶持。
(二)注重培育經營主體,完善行業法規和標準
一是要重點發展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經濟效益好的構建此類平臺的企業及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的建設。采用資金扶持、稅收減免等措施扶持第三方生鮮農產品物流企業的發展。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的“主輔分離”,即將非核心業務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運輸和倉儲等環節外包,在滿足第三方生鮮農產品物流發展的“貨源”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生鮮農產品物流倉儲設施的建設方面,應該加大對公共型租賃倉庫的建設,并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一批具有冷鏈中轉和分撥功能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集中完成生鮮農產品的流程處理。
二是完善行業標準。制定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提高冷鏈物流企業的管理水平。通過相關標準的建立和有效的監管,確保生鮮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制定相關法規促進該行業發展,滿足生鮮運輸對冷鏈物流的需求。同時,要嚴格專業認證制度,規范此類企業的市場準入條件,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健康發展。
三是積極扶持該領域的先進科技企業做大做強。尤其應注重在已有的政府科技基金支持項目中已確定重點支持的經營主體,以發揮他們在行業的引領作用。
(三)先期選擇在主要中心城市的居民小區構建信息平臺和消費終端
篇7
2015年以來,“互聯網+”轉型趨勢從傳統零售企業向專業市場擴散,即專業市場通過嫁接互聯網技術手段,實現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創新。專業市場的盈利模式也從單一的收取租金方式,升級為依托于平臺,以大數據為核心,以巨量交易額、資金和物流等流轉為基礎的綜合性盈利模式。公司依托實體批發市場,成立的電商平臺擁有巨大價值;比如公司參股的中農網在食糖等大宗商品B2B領域中已具備絕對領先優勢;公司全資控股前海農交所、海吉星商城則為公司進行農產品電商結合線下農批市場龍頭地位進行O2O布局的重要載體。以金融為核心的供應鏈業務將成為公司電商業務變現的主要方式。坐擁自身千億交易額,背靠萬億農業流通市場,實體網絡體系和綜合性電子交易平臺結合,公司有機會成為農產品流通領域里線上線下融合的、產業鏈一體化、2000億交易額流轉和增值服務價值巨大的生態圈。
公司目前實體農批市場已達29家,擁有的權益土地面積近939萬平米,隨著核心城市中心的不斷擴張,公司一切早期低價獲取的倉儲用地由于土地用途發生變更,地價可能出現爆發式增長(比如原布吉批發市場),簡單測算公司已開業市場、在建市場、已拿地儲備項目物業價值近500億元,約為公司當前市值的兩倍,為公司估值提供了較高的安全邊際。深圳國資委是公司控股股東,直接和間接持有公司32%的股份,生命人壽目前持股29.97%,是公司第二大股東。此前生命人壽的不斷增持,引發其與深圳國資委的股權爭奪,深圳國資委于5月初以約21.95元/股均價進行了增持。
無論是實體農批市場的重估價值,還是深圳國資委與生命人壽股權爭奪的增持價格,都為公司股價提供了一定的安全邊際。近期公司啟動全新Logo,全面啟動由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農批市場”的升級轉型,全力打造農批領域流通的平臺,而平臺蘊含著巨大價值,比如騰訊之于社交平臺,阿里巴巴之于網購平臺,未來農產品的平臺價值將會隨著股價的不斷上漲被市場認可。
股市動態分析30回顧及評價
股市動態30指數上期收1349.43點,本期收于1376.34點,上漲1.99%,其中股票組合上漲3.17%。本期上證指數上漲2.58%,中小板指上漲1.71%,創業板指上漲1.61%。股市動態30指數自2008年1月1日設立以來,上漲37.63%,同期上證指數下跌33%。本周股市動態30指數跑輸、股票組合跑贏上證指數。
篇8
主角是何許人
一畝田成立于2011年,是一個農產品大宗交易的B2B平臺。據公開資料顯示,在過去4年里,這家公司實現了2000%的增長。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宏1985年出生,大學畢業后,兩次創業失敗,兩度進入百度,最后創建了一畝田。7月,他在極客公園的一次演講里說:“你們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畝田提供的。”也正是這次演講,讓一畝田受到了多家媒體的關注。
2011年到2013年9月,一畝田主要靠農產品的“去哪兒”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務,比如用戶搜索白菜價格,就能看到一些買家和賣家的白菜價格信息。現在中國大概有70萬個自然村,一畝田已經覆蓋了3萬多個。
去年7月,一畝田一個月只有50萬元的交易額,現在一個月已經達到100億元,日交易額突破3億元。目前,活躍在一畝田平臺上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供應方,包括散戶、大戶、合作社、經紀人、龍頭企業(如新希望);另一類是采購方,包括各種類型和層次的批發商、飯店、超市、深加工企業和出口型企業。
據一畝田公開發言整理,它們主要做的就是三件事:一是用大數據來建立一個信用體系;二是用互聯網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三是用規模來制定行業規則。目前公司還處在虧損狀態,最大的成本是人力。但每個月的收入都在增加,主要來自廣告、金融、大數據和物流。其中,廣告是賣家和買家投放的。
一畝田的集團副總裁高海燕曾說,一畝田平臺上大宗農產品的買家客戶有25萬家,在線的賣家用戶有210萬家,每天的交易規模達到3億元。明年實現5000億元的交易規模沒有懸念。
有業內人士表示,一畝田現在大肆“收編”種植大戶,把它們的供應品放在一畝田平臺上。當它們“收編”了足夠多的SKU和足夠大的量之后,它們其實想的是干掉批發經銷商,從產地直供餐廳或者果蔬零售終端店,甚至直供消費者。
有哪些玩法
自2013年來,農業市場與電商結合,開始產生效應,一波生鮮潮席卷這個未被開墾的藍海市場,一畝田是其中順勢而起的一棵新竹。眾多的玩家中,目前農產品電商的模式主要有三種。
一種是B2C模式,典型代表為順豐優選、本來生活,這類平臺本身不參與農產品的種植,產品均來自其他品牌商或直接采購自某些農場。第二種也是B2C模式,但是自身有農場,平臺親自參與到農產品的種植和牲畜的飼養中,代表平臺有聯想控股的“佳沃市集”,前不久還在北京舉辦了會。第三種是B2B模式,深入到供應鏈的管理環節,通過電商平臺撮合供應商和采購商進行交易。一畝田就是第三種模式。
撮合交易模式是典型的中介模式,相比前兩種商業模式相對清晰,一畝田的商業模式是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以撮合交易為主要職能的平臺并不少見,大多數平臺的盈利模式是從交易額中抽成,也就是“中介費”,這種模式目前仍普遍存在于房產、醫療美容、金融等行業,不過這種模式被一畝田所拋棄。一畝田平臺對交易雙方都是免費的,目前并未考慮盈利的問題,也正是這個原因,一畝田的盈利模式問題也一直為媒體所關心。
事實上,國內農產品電商僅有1%實現盈利,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涉農電商企業已經超過4000家,但絕大多數處于虧損狀態。但是在一畝田副總裁高海燕看來,“農產品電商僅有1%盈利只是現象并非問題,目前農產品電商不賺錢并非經營模式造成的,而是由于電商平臺發展初期都具有類似特征,因為農產品電商需要對整個行業進行架構充值、資源重配等,距離盈利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問題在于,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許多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
比如,物流成本高的問題。國內物流成本本身已經很高,再加上大多數農產品的售賣價格又很低,導致運輸成本占了商品整體成本的100%甚至更多。這個因素也是導致“高買低賣”現象最主要的原因,農民抱怨收購價格低,而城市居民又認為瓜果蔬菜的價格過高,雙方都滿腹牢騷。對于農產品電商平臺而言,這個問題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這個問題絕不會因其意志而發生改變。它有賴于國家對農業電商行業的扶持力度,通過發展新能源車輛等方式優化物流環節,從而降低運輸成本。
回到一畝田的問題。它本質上是一個中介平臺,但卻放棄了中介的盈利模式。它有一個口號叫“先交易,后服務”,意思是先培養平臺上用戶的交易習慣,給用戶帶來切實的利益收入,然后再提供相關的增值服務,從中尋找盈利點。比如,平臺有了大量的交易數據,利用這些數據涉足農村互聯網金融等領域。這是個十分具有想象力的設想,但很顯然現在講還有些遙遠。 一畝田離讓“每一畝田都有價值”的目標還很遠。
一畝田首先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保證供應商和采購商始終在自己平臺上進行交易。難道一直靠“返利”?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以“撮合交易”為主的平臺還有一個共同的困擾,即當第一次交易發生之后,買賣雙方會不會繞過平臺進行交易?比如一個以加工土豆為主的餐廳,在平臺上購買到產品并與賣方取得聯系后,下一次需要采購時有什么充足的理由,需要再通過平臺采購而非直接與賣家交易?一畝田前文中的豪氣來自于哪?
造假風波
5000億元的豪言還未落下,高曝光率中的一畝田,在臺上不小心就露了“短”。
圍觀這個“商業奇跡”,細心的人開始研究,并指出一畝田交易數據存在造假。在網站成交動態的數據中,有一些數據看起來有些不正常。比如“6小時前劉老板采購了999.999噸毛桃”“9小時前王老板采購了1073741.8235噸洋蔥”,如此種種令人對其平臺交易數據的真實性生疑。
對于公眾的疑問,一畝田方面給出的解釋是:“這些詭異的數據其實是產品的Bug(漏洞),它只是版本更新期間的測試數據而非真實數據,而這些數據并不會影響平臺交易,因為前臺顯示的數據和后天交易的數據是完全不同的。”據一畝田市場副總裁李國訓說,目前一畝田PC版還是去年6月份的版本。換句話說,一畝田PC站點已經有一年時間沒有更新。
一畝田在對造假風波的回應別強調了“平臺日交易額集中在移動端,不存在造假現象”。按照這個說法,從2014年4月開始,一畝田便開始將移動端作為發力的重點,所以PC端長達1年時間沒有更新并不奇怪。而根據其公布的后臺數據,截至今年6月,一畝田交易流水達到153億元,僅6月20日至7月21日期間,一畝田的流水總額就達到99億元,完成訂單65602筆,日均3.2億元。這樣的數據真的沒有問題嗎?
蒼白的解釋并沒有為質疑者釋疑,后續的調查更揭開了一畝田“暴增”數據的面紗,這些快速增長的業績大部分是靠刷出來的。在有人假裝與一畝田交易的時候,工作人員特別說明“有償轉賬”,即簽約發貨后可以給予交易額的部分作為返利,甚至暗示可以代為介紹供應商,一筆交易能進行多次轉賬返現。而新發地的一位經銷商也證實了一畝田“走賬即可返現,且上不封頂”的說法,曾有一些供貨商通過這種方式獲得返利的同時,幫助一畝田刷流水。
看起來事情并非造假與否那么簡單。一般來講,造假或者沒造假,只有一種可能,但在電商行業中,通過返利等方式刷流水做大交易額已經是行業默許的行為,特別是對于創業團隊而言,這意味著能夠獲得更高的估值,拿到更大筆的融資。你很難通過“造假”來定義這樣一種行為,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顯然是不正常的操作行為。知乎上一位自稱一畝田員工的匿名用戶稱,“創業公司需要數據來吸引投資,然而急功近利的結果相信你們都知道。”
造假風波的影響并沒有隨著話題熱度的消失而平息。8月27日,一畝田傳出突然裁員1500人與投資方撤資的消息,次日傳言被證實并見諸媒體,一個被辭退員工致信媒體,爆出一畝田如何刷單造假。29日公司發表聲明稱是地推銷售違規被辭退,并聲稱投資方并沒有撤資。一畝田從大紅大紫一落千丈,只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
危機過后
一如所有風波一樣,對于一畝田的質疑很快就銷聲匿跡了。這是一個注意力被高度分散的年代,人們在同一事物身上停留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輿論漩渦中脫身的一畝田,接下來該何去何從是個問題。
從目前來看,一畝田無疑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在國家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時代背景之下,一畝田也很容易被當做時代典型而賺足眼球。就在8月初,一場由北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協會主辦的“2015北京國際農業?農產品展覽會”上,一畝田還作為嘉賓企業針對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問題做了發言。一畝田集團副總經理表示,為鼓勵采購商大批進貨以解決農民“難賣”問題,一畝田將對在某一地區采購量突出的采購商發放現金獎勵。
現金獎勵、交易返利,這是頻繁被一畝田提及的關鍵詞。獎勵機制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平臺交易額的提升,但長遠來看對平臺的發展卻很容易形成一個怪圈,返利刺激交易額提升,停止返利交易額下滑,然后繼續返利。最終的結果是,平臺的交易額和估值節節攀升,但是距離盈利卻仍然遙不可及。
一畝田的模式在現在看來是十分超前的,但是如果不弱化平臺的中介色彩,僅停留在撮合交易上,非常容易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隨著行業規模越來越大,總會有更“激進”的對手將其“顛覆”。比如,放棄中介模式,僅提供信息交互平臺,讓采購方和供應商直接對接,進行交易。這樣的例子在其他領域已經不勝枚舉,租房、招聘行業中涌現出的一些新平臺已經全然放棄了中介模式的盈利空間,直接讓供需雙方對接需求。
一畝田關于農村互聯網金融的設想是一種時髦的說法,它緊貼了大數據的潮流,制造出一些想象空間,但目前看來還不太現實。從單純的盈利角度思考,擺在一畝田面前的路似乎只有兩條,要么轉型,參與到農產品的種植環節,作為平臺的供應商之一獲得盈利;要么以58、趕集等分類信息平臺的模式,在撮合交易的過程中收取部分“服務費用”。前一種模式理論上行得通,而后一種模式已經得到驗證,并且至今仍為主流。
篇9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外部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面臨著一系列重大機遇。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和消費需求快速升級,加工業發展的空間越來越廣闊,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拉力。工業化的快速推進,現代裝備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以互聯網為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引發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創新層出不窮,大大提高了加工的智能化、自動化、精細化、綠色化水平,為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持續提高,農產品生產的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為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力量,提供了有利條件。
現階段,我國高度重視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并不斷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2016年11月14日,農業部印發了《全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2016-2020年)》。2016年12月,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強調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引領,以綠色發展為方向,以一二三產融合為路徑,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強化環境、質量、安全、衛生標準約束,圍繞消費謀加工,圍繞加工謀生產,促進產加銷一體化發展。
河南既是一個農業大省,也是一個農產品加工業大省,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同時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農業小規模分散經營問題也一直沒有得到實質性改進。如何適應新的市場需要,把資源環境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更好解決與小規模分散農戶的對接問題,同時提高自身競爭力,是農產品加工企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篇10
以電子商務為例,中國電子商務平臺中和農村有涉及的數量已超過30000,此中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已增長到了有三千。
據統計部門調查研究,將來5年我國農產品電商交易額、涉外農產品電商交易額、農產品移動商務交易額分別將占農產品交易額的5%、1%、2%。同時,“互聯網+”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農業物聯網技術、農業新型銷售平臺等多個方面也有了初步起色。
我國“互聯網+生態農業”觀念提出較晚、起步落后,商業發展模式仍不成熟。第一,我國部分農村網絡基礎不足,計算機普及力度不強,水平不高,應用能力較低;第二,我國大部分農村勞動力處于文化程度相對較低的水平,專業水平的局限使引進新技術受到阻礙;第三,生態農業互聯網很難得到充足的資金保證,互聯網的運作和經營所需資金缺乏。
總體而言,我國的農業總體結構仍然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農業的整體經濟效益較低。
1.互聯網的普及和電子產品的流行
至2015年12月為止,中國網民總數已接近6.9億,全年網民增長了3951萬人,互聯網普及率在全國已過半。同時移動網絡應運而生,移動設備已成為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科技產品之一,智能手機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方式。
除了傳統消費、娛樂之外,移動金融和移動醫療等移動客戶應用也為用戶的上網需求開辟了新的領域,推進著人們消費形式的互聯網化。
2.“互聯網+”向農村、農業的滲透
我國“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在“十三五”期間推進農業信息化,“互聯網+”在農業生產方面,使農作物生長情況的信息化和數字化越來越多,帶動傳統農業向精準化農業快速轉變。
“互聯網+”對農村農業的滲透還體現在物流方面,電子商務的出現也帶動了一部分農民成為電商,由傳統的生產定消費,轉為消費定生產,同時也使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更加豐富多樣。
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滲透作用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產品質量水平和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
3.產業呈現互聯網化
一方面現代生態農業在“互聯網+”的作用下,也開始引用O2O這種新型的電子商務的商業模式。農產品消費者在線支付購買現實商品,生產者提供線下基地、公司和線下服務。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可以獲取更豐富更全面的農產品的生產和價格等信息;對于農產品生產資料供給方或者農資服務商有更大的宣傳平臺來吸引更多的顧客,同樣可以節省成本。另一方面現代生態農業在“互聯網+”模式下,正在為農村的金融機構帶來新的機遇。一是加速了農業經營主體的分化,促使傳統農業向小型的精準化農業發展,結合互聯網開展網上直銷或者線下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前者離不開銀行卡和結算業務,后者加速了多種金融終端服務。
1.推動智慧農業的發展
智慧農業:在傳統農業中運用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而對農作物進行科學的檢測和管理,有效地解決農產品生長中出現的問題,為農業生產提供智能化決策的現代化農業。智慧農業是將現代化信息技術運用到農業可視化遠程管理的一種高級農業管理模式。
2.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
目前我國“互聯網+生態農業”的主要代表形式是農村電子商務。與傳統農業的營銷模式相比,互聯網可以令農戶和消費者充分共享供求信息,線上直接交易降低了簡化了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幫助農產品信息在消費者和農戶間更加對稱。電子商務的流行最終使農產品交易快捷簡便,交易成本降低,農戶勞動生產率隨之提升。
3.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鏈
農業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使農業產業鏈的流程悄然改變,互聯網思維能有效地幫助解決農業產業鏈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互聯網正全方面,全過程地影響改造著農業,包括農產品的生產,分配、銷售等環節,在確保農產品品質的情況下,最終將生態農業的各個環節聯合打通,形成完整的農業產業鏈,這也是現代生態農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在互聯網逐漸改造傳統產業的今天,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為一體的完整農業產業鏈,是現今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4.設立農產品質量的追溯體系
- 上一篇:企業稅收籌劃的主體
- 下一篇:會計事務所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