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專業技能范文
時間:2024-02-21 18:08: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金融專業技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職教育;金融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一、培養高技能人才是廣東省金融行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2008年12月19日國務院通過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從國家戰略層面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廣州區域金融中心。而廣州市也表示將以落實《規劃綱要》為契機,圍繞建設區域金融中心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優化金融生態環境,推進金融創新,明確發展方向,突出廣州特色,在中央和省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積極推動廣州金融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通過5-10年的努力,把金融產業發展成為全市重要的支柱產業,進而輻射帶動珠三角地區金融業全面協調發展。
這表明未來幾年內廣東省金融行業對金融人才的需求總量將迅速上升。根據最近廣東省金融企業的公開招聘信息,金融崗位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客戶服務類、業務操作類以及管理研發類。其中,客戶服務類的人才與業務操作類崗位已成為兩大基層崗位類型和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崗位群。從招聘信息中不難發現,大部分金融企業對客戶服務及業務操作崗位這類一線人員的招聘已將重心調整到動手能力強、掌握業務基本技能的應聘者身上,這說明兼具金融業務知識和營銷技巧的高技能人才是廣東省金融行業急需的人才類型。
所謂“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產、運輸和服務等領域崗位一線的從業者中,具備精湛專業技能,在關鍵環節發揮作用并能解決生產操作難題的人員,主要包括技能勞動者中取得高級技工、技師和高級技師職業資格及相應職級的人員。高技能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自動化技術發展條件下人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升廣東省金融綜合競爭力,滿足金融行業發展對高技能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最迫切的就是要加大金融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
二、金融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現狀
高技能人才主要來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類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要培養的高級工;二是各類職業院校、技工學校培養的畢業生;三是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和就業訓練中心培養的高技能人才。從金融英才網的招聘要求可以看到,對客戶服務以及業務操作崗位這類技能型人才的學歷層次以及從業經驗要求相對較低,招聘對象大多為大專學歷的應屆畢業生,這也是近幾年金融企業招收高職院校或大專院校學生比例有所增加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可看出,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承擔著培養高技能金融人才的責任,是高技能金融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廣東省高職高專院校金融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普遍卻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脫節
高職最大的特點應該是根據行業的需求來制定教育教學計劃,培養實用型、高技能人才,但現實中不少高職院校基本沿襲普通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養模式,把高等職業教育辦成了本科壓縮型,更有一些院校把主要精力花在“專升本”上,沒有突出金融職業技術教育的技能實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從廣東省金融類專業大學生的社會供需現狀來看,高等金融教育與金融業之間已出現較為嚴重的“產品”供需脫節現象。學生在高職院校接受了2-3年的系統的金融專業理論與實踐教育,而用人單位卻覺得這些受過專業職業教育的大學生并不能勝任實際的金融工作。這不但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而且導致人才培養結構、產業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嚴重脫節。
2.課程體系設計不合理
課程體系設計應該根據金融行業發展的規律,結合本院校自身辦學優勢和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按照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科學制定。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院校既沒有根據市場要求選擇并確定相應的金融專業課程,也沒有深入研究金融行業特點來設計、確定主干課程,而是照搬其他本科高校的做法。另外,一些高職院校是由成人院校或者中職學校升級而成,因此在課程設置上無法避免地沿用以前的藍本。在具體課程實施過程中也常出現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一方面,某些院校的實訓條件不能滿足辦學需求,實訓場地和設備與教學脫節,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檔次也不高;另一方面,校外實訓基地與學校聯合得并不緊密。
三、高職金融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對策
高職金融教育應主要按照社會的實際需求以能力為本位來組織教學,即把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高技能金融人才作為組織教學的出發點、教學過程的主線、質量考核的主要標準。
1.明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確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
目前國內眾多著名高校招收和培養的金融人才都是所謂“高端”類型的,但金融企業對高素質、高學歷人才的需求永遠小于對操作型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的教育目標本來就是要培養既懂專業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高技能人才,這也是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優勢所在。另外,金融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養需要社會多方面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努力。但金融企業內部培訓和機構培訓一般側重于專項性,屬于繼續教育系列。基礎性和系統性教育工作還須靠院校來進行,而在院校中最有條件擔當起金融高技能人才教育這一角色的就是高職金融專業。就現有的實力和條件而言,高職院校還是應當實事求是地把重點放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上,確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將工學結合貫穿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
2.按社會和行業需求設置課程,體現“一專多能”
在金融課程體系設置上,高職高專院校基本上能以“寬基礎、活模塊”為原則,在考察各類金融企業對員工理論、技能、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后確定課程開設內容。目前我國的銀行、保險、證券企業都在嘗試突破分業經營的約束,但“三業”之間主營業務的差別仍然明顯。從銀行、保險、證券的主營業務角度來培養人才,則有必要將國際金融專業分為幾個更細的就業方向,以就業方向為主導設置專業包,分別按照銀行、保險、證券就業方向的核心能力要求設置課程,使培養的目標更具有側重性,同時以其他兩個行業的從業核心能力作為拓展能力。比如:商業銀行從業方向的核心能力課程可設置商業銀行業務、商業銀行營銷、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商業銀行會計等,而拓展能力課程則為證券、保險業相關課程。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到金融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專注于某一從業方向的從業能力和技巧,使其畢業后能較快地適應就業崗位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還應需要充分考慮銀行、保險、證券三個行業證書的要求,在教學上加大從業資格考試課程的開設力度。例如:金融實務與管理專業可以立足于證券投資,把證券從業資格證書考試科目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所列的專業課程之中,在開設《證券投資基礎知識》和《投資分析兩門課》的專業課同時,以專業選修課的方式繼續開設《證券交易》、《證券投資基金》、《證券發行與承銷》,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參加金融理財師生的考試,這樣做不僅能使教學內容與行業標準保持一致,而且學生在掌握緊缺實用知識的同時也能在校期間就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從而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根據崗位需要調整優化課程內容,注重崗位能力培養
首先,針對目前金融企業客戶服務類崗位的大增與營銷型人才的緊缺,金融專業應增加營銷類課程的比重,重點結合銀行業、證券基金業、保險業的行業特征、產品特征、客戶特征培養學生掌握具體行業的營銷技巧。其次,課程設置順序應結合金融企業員工崗位輪換的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力形成規律,遵循“由易到難,由單一技能到復雜技能”的轉變順序,以防出現課程順序的倒置。例如,某些高職院校金融專業的“商業銀行會計”與“商業銀行信貸”是在同一學期開設的,但這兩門課程所對應的目標能力之間的培養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因為銀行員工的從業順序通常是“會計結算崗”早于“信貸管理崗”,信貸管理能力的產生可能要以會計結算能力的具備作為基礎。因此,課程設置順序上要體現課程的前導和后續關系。最后,在教學內容上依據就業崗位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注重對學生職業通用能力、職業專門能力和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具備金融行業最基本的能力基礎上,還初步具有具體工作崗位所需要的業務工作能力,如處理柜面業務能力、客戶服務能力等。
4.加強實踐教學,完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因此高職院校應狠抓實踐教學,加強校企融合式實訓基地建設為高技能人才培養提供物質保證。高職學院校內應建設商業銀行綜合柜臺業務實訓室、銀行信貸業務實訓室、證券業務實訓室、電算化會計實訓室等實訓設施,配置與工作場所業務場景高度仿真的教學環境,使用與實際工作相同的軟件,按照工作流程來組織教學。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應建設能夠開展真實金融業務的項目中心,把金融企業真實的產品和服務項目引進學校,并以項目為導向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創新思維,高職學院應主動聯系金融企業,穩定、拓展校外實訓基地,滿足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以上措施都將有助于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要推進工學結合培養高技能人才,還必須擁有一支“雙師素質”教師隊伍。但這也是廣東省所有高職院校最薄弱的環節。要加強“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一方面學院應改變唯學歷是從的招聘教師觀念,從金融企業引進業務骨干充實教師隊伍;另一方面也要創造條件并形成制度,將專業教師定期派往金融行業進行學習和鍛煉。從招聘和培養兩個途徑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參考文獻:
[1] 賀修炎.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
[2] 沈慧霞.高職金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2).
[3] 李曉健.高職金融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7).
[4] 張銘.高職金融專業課程改革與建設探討[J].創新科技導報,2009,(28).
篇2
關鍵詞:非金融專業;金融學;應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0-0053-02
金融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金融學在現代經濟學知識體系中的重要地位。幾乎所有普通高校經濟管理類非金融專業都開設了金融學這門課程。然而,一方面,由于非專業課的尷尬,非金融專業金融學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多種因素導致現行的非金融專業金融學主要注重學生金融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忽略了應用能力的培養。這使得部分學習了金融學的學生既無法解決工作生活中常見的金融問題,也不能將金融學知識應用于后續課程的學習中,這嚴重背離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有悖于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深化經管類非金融專業金融學課程教學改革,培養非金融專業學生運用現代金融知識分析解決金融經濟問題的能力已成各經濟管理類院校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非金融專業金融學教學現狀
1.教學內容偏宏觀、略陳舊等。金融學與一些前期課程的內容交叉重復較多。比如,與宏觀經濟學有重復內容的一般包括利率和利息、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貨幣政策、通貨膨脹等;與政治經濟學有所交叉的內容包括貨幣的起源、貨幣的職能等。如果重復講解學生已熟知的內容,必會引發學生厭倦情緒,甚至可能影響后期教學。
金融學內容更偏重宏觀。金融學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金融基礎知識、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貨幣供求理論、金融的發展與創新、金融監管與金融安全,其中僅前兩部分屬于微觀金融的內容。這種安排會存在兩個弊端。一方面,重宏觀的金融學教學內容有悖于金融微觀化的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因為非金融專業學生在學習了金融學后幾乎不再接觸其他金融課程了,而宏觀的金融學內容幾乎不適于處理日常工作生活中微觀的金融問題,所以應用知識能力欠缺。雖然宏觀金融理論能為學生熟悉金融市場、金融發展和政策奠定基礎,但缺乏微觀金融支撐的宏觀理論顯得空洞而晦澀難懂。部分內容較為陳舊。現代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國際國內的經濟金融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即使是使用三五年的教材也無法跟上經濟變化的步伐。因此,必然會出現某些金融學教學內容陳舊的現象。比如,巴塞爾協議Ⅲ是2010年11月在韓國首爾舉行的G20峰會上獲得正式批準實施,而在此之前出版的教材均按照巴塞爾協議II來說明銀行經營發展的國際監管準則;第十八屆三種全會正式提出股票發行的注冊制改革,核準制將慢慢過渡到注冊制,所以將核準制作為我國股票發行制度的教材需要及時更新相關內容。
2.理論與實踐脫節。很多學生都感覺很困惑,為什么在學習金融學時基本都能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但在工作或生活中遇見金融問題時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比如購房時不知哪種按揭方式更劃算,手有余錢時不知如何理財。這是因為在學習時金融理論未能與實踐真正結合,并未真正掌握金融技能。理論與實踐脫節或者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必然減弱學習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必然會導致學習后應用能力的低下。
3.教學方法枯燥。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講解完成所有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控制并影響著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被動地進行著知識的存儲和提取。這種單一而枯燥的教學模式缺乏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氛圍壓抑而無活力,這既不利于學生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又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
4.教學手段單一。目前,各個高校各門課程幾乎都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具有信息量大、直觀化等特點,確實適用于理論性較強的金融學教學。但是,部分老師太過依賴多媒體,從始至終都只采取多媒體這一種授課形式,其他如黑板等幾乎不用,若遇見突發狀況而不能用多媒體時幾乎不能教學。
由上可知,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有必要對非金融專業金融學教學進行改革。
二、非金融專業金融學教學改革
1.教學內容微觀化、實用化。首先,應科學界定金融學教學內容。這需要教師調查研究授課對象已學習和將要學習課程的教學內容,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然后共同討論并確定非金融專業金融學的基礎性知識,并根據基礎性知識選擇緊跟經濟金融發展的優秀教材。基礎性知識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也是教學過程必須覆蓋的內容,以達到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和技能的教學要求。在授課時,教師可以基礎性知識為中心,特殊處理交叉知識,并適度與各授課對象的專業知識結合。
其次,為了突出現代金融理論微觀化的特點,可在現有的知識體系下增加部分微觀金融的內容,并適當將教學重點向金融工具、金融機構等傾斜。比如,在利率章節,可增加利率的風險結構和期限結構等內容;在金融市場章節,可增加風險分類和金融風險轉移策略;在金融工具章節,可增加債券價值評估、股票價值評估等內容。而與宏觀經濟學等前期課程中交叉重復的內容,可適當弱化甚至刪減。
再次,在保證教學內容全面性和基礎性的前提下,應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一方面,可適當增加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投資理財、金融產品、風險管理等相關內容,讓學生能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在相關知識講解時,可適當拓展至現實中金融問題的解決。比如,在利率章節,可分析購房按揭貸款時選擇等額還款還是等比還款,可講授理財產品的利息計算問題等現實問題。
最后,教師應積極關注金融學的前沿動態和熱點話題,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并及時將發展變化補充到授課內容中去,力爭最大限度地保證金融的時效性。比如,在講授金融市場時,可適當介紹一些互聯網金融等話題;在利率章節,可概括介紹一些中國的市場利率化問題。
2.教學方法多元化。金融學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金融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較多。傳統的講授式教學能夠較系統全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但是,傳統教學模式卻缺乏學生參與,課堂氛圍壓抑而缺乏活力,教學效果欠佳,也忽略了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除了采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外,還應結合諸如導入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辯論式教學、構建主義教學等多元化復合式教學方法,這不僅可以激發非金融專業學生學習金融知識的濃厚興趣,還能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各個章節教學之前,可根據章節內容適當進行導入式教學,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比如,在利息章節,可通過描述現實中的利息問題或故事、新聞等,引出要教學的主要內容;在金融機構章節,可先展示“國內金融江湖群藝”講述國內金融機構的笑傲江湖,讓學生帶著疑問和好奇開始學習。在各個章節教學過程中,可組織學生分析討論精選的國內外典型案例。由于案例資料信息量大涉及面廣,需要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所以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師考察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對金融的敏銳洞察力,強化學生將多個知識點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的能力。比如,在貨幣章節,可加入比特幣的討論;在中央銀行章節,可安排學生討論歐洲中央銀行對歐債危機的政策選擇。
3.教學手段多樣化。金融學教學應采用以多媒體教學為主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圖片、文字、表格、動畫、視頻等形式形象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圖文并茂的課件能增強教學的直觀感,也能增大課堂的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形象思維和學習興趣。但是,某些有推導的金融學教學內容和需要強化的重點知識更適合以板書形式展示。比如,講解貨幣乘數時,板書推導更利于學生理解。
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環節。可通過金融認知實習基地的實地參觀訪問、金融實驗室的模擬教學、金融專題的調查研究等多種方式,將金融學的教學內容和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實踐教學不僅能體現學習的現實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還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中的互動關系也有利于教師隨時掌握學生的認知情況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4.教師隊伍建設改革。教師應加強自身建設。其一,應加強互相聽課以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一般而言,高級教師治學嚴謹,善于把握知識框架和重難點,但課堂氛圍稍顯沉悶,不易調動學生興趣;中級教師思維活躍,教學方法新穎獨特,善于引發學生興趣,但知識的統籌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各教師都可以通過互相聽課揚長避短,提高自身能力。其二,適時到金融機構掛職鍛煉,提高教師實踐能力。只有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教師才能不乏空洞地將金融知識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學生才能將知識活學活用。其三,到國內外名校進修,并多參加國內國際的學術會議,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三、結束語
為落實我國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非金融專業金融學教學應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運用現代金融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金融經濟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從教學內容上看,可適當增加微觀金融的教學內容;從教學方法看,可采用傳統講授式與導入式教學、案例分析等多元復合式教學方式相結合;從教學手段看,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或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形式,或采用板書形式,或采用實踐教學的形式等;從教師隊伍建設來看,可通過教師互相聽課、到金融機構掛職鍛煉、參加學術會議等方式提高自身各種素養。
總之,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發展對復合型經管人才的需求,除了在非金融專業金融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外,還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這需要不斷摸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吳迪.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視角下的金融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3,(7).
[2]張曼.《金融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科技教育,2012,(3).
[3]黃萍.淺談如何深化高校金融學教學改革[J].陜西高等教育,2011,(3).
[4]劉驊,張維.金融類課程互動式教學模式與優化方法研究[J].教學與研究管理,2012,(4).
篇3
[關鍵詞]CDIO理念;綜合實訓平臺;金融技能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3-0149-02
金融業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緊密聯系、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并以其對國民經濟巨大的影響力和對其產業獨特的“放大效應”,被定義為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行業。隨著金融業持續快速發展,金融從業人員數量不斷增長,但缺口仍然很大,且人才需求從專業對口上升到側重能力等更高的要求。在此種情況下,培養具有綜合金融技能的人才成為人才培養的關鍵,而金融實踐技能的培養在整個教學環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CDIO是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運作(Operate)4個英文單詞的縮寫,核心是充分利用學科齊全、資源豐富等條件,盡可能接近工程實際,以技術、經濟、企業和社會的團隊綜合設計為主要載體,結合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在CDIO的全過程中,不斷地在理論知識、個人素質和發展能力、協調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提高,它強調的是知識和能力的關聯。本文以CDIO理念為指導,結合哈爾濱金融學院教學實際,探討CDIO理念運用到綜合金融技能人才培養,構建金融綜合實訓平臺的建設。
一、CDIO理念下的金融綜合實訓平臺框架
哈爾濱金融學院在金融人才培養上借鑒先進的CDIO教育理念,在對金融行業人才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綜合調查、分析的基礎上,與學校的教學實際相結合,綜合教育資源,在總體框架、實施、運作等環節不斷進行創新,搭建金融綜合實訓平臺,形成具有應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立體的實踐實訓教學體系,為培養適應新形勢下金融產業轉型的應用型金融人才服務。
鑒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和學生到金融企業頂崗實習的困難性,學院組建一體化實踐教師團隊,帶領學生到其他院校參觀考察,根據學生專業、綜合素質、培養目標等內容,依據金融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搭建封閉仿真模擬社會環境,并根據學院資源情況和教學特點,確定在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三方面實訓方案,并融入CDIO理念。金融綜合實訓平臺方案中包括仿真環境的布局、實訓規則、實訓流程,并輔以實訓平臺保障(業務指導手冊、師資隊伍和考評制度),構成完整的體現CDIO理念的培養技能型金融人才的綜合實訓平臺(如圖1所示)。
二、CDIO理念下的金融綜合實訓平臺具體構建
(一)金融綜合實訓平臺的宗旨
隨著現代金融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對金融人才的要求不再是簡單的職業基本技能的加總,而是更重視全方位的綜合職業能力,即扎實的專業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新能力。金融綜合實訓平臺是培養學生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競爭意識,實現理論和實踐的有效銜接的平臺。通過平臺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崗位需求,熟悉核心崗位的主要業務,了解實踐工作對知識、能力、素質的需求,鍛煉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培養團隊合作、勇于競爭、愛崗敬業的精神,提高后續學習的效果。
(二)金融綜合實訓平臺的布局、規則和流程
設計封閉的模擬仿真實訓環境,包括:中央銀行、國內商業銀行、外資銀行、資信評級公司、國內貿易公司、國外貿易公司、核心制造企業、初始供應商、原材料、廠區、廠房、設備供應商、最終消費者、稅務、海關、物流、人力資源保障、報關、報檢、會展、市場開發及市場監督機構等機構,隨著實訓平臺的逐漸成熟和完善,實訓環境在逐漸擴大,布局趨向成熟。
(三)金融綜合實訓平臺的能力培養
在金融綜合實訓平臺實訓的學生能夠得到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鍛煉。職業素養是各職業領域所通用的,綜合實訓平臺在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以提高職業素養為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商務禮儀、溝通交流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并將此作為學生考核標準,為學生適應現代金融服務業發展需求和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專業技能即在綜合實訓中不斷獲取的新知識,開拓視野的同時,還可加深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是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不斷嘗試解決問題的必然途徑。通過不同工作崗位和工作業務的深化,學生可以獲得銀行柜臺業務、票據結算業務、信用證結算業務、銀行信貸業務、自信評業務、銀行會計業務、風險控制、理財規劃、金融產品營銷、客戶拓展、公文寫作等方面的能力,并能夠提高辦公軟件和工具等專業技能的熟練度。創新能力是學生對理論知識進行檢驗、擴展和更新等方面的能力。在實訓平臺中,通過競聘上崗、金融新產品研發、業務宣講和企業評選等活動,鍛煉學生的產品創新能力、就業競爭能力、社會生存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
(四)金融綜合實訓平臺的保障體系
正常有序運營的個綜合實訓過程離不開保障體系,保障體系由業務指導手冊、專業的實訓教師團隊和實訓考評制度構成。
三、CDIO理念下的金融綜合實訓平臺效果評價
哈爾濱金融學院CDIO理念下的金融綜合實訓平臺已經進行了三年,每年有近千學生進行綜合實訓,通過學生的調查問卷信息得到的實訓效果評價反饋如下:隨著實訓平臺的不斷補充和完善,學生的滿意度從最開始的不足60%到現在滿意度85%以上;學生普遍反映綜合實訓對將來的職業發展有重要幫助;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能力增強;學生對專業的了解進一步加深,對專業課的學習有了方向;通過實訓,學生反映在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專業技能和競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并進一步明確了今后努力及提高的方向;實訓指導教師也反應綜合實訓對單獨課程的講解有了進一步的明確和把握。CDIO理念下的金融綜合實訓平臺,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方面已經初見成效,學生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和加強。
[參考文獻]
[1]張濤,李廣富. 面向能力培養的應用型金融學專業認識時間教學思考[J]. 商業經濟,2015(5).
篇4
關鍵詞:技能培養 高職國際金融專業 工學結合 內容模塊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9-114-02
《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加強職業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高度重視實踐和實訓環節教學,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適應這一要求,國際金融專業課程的規劃、建設和教學應當堅持“能力本位”,進行課程體系的開發和建設。
一、國際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和創新的意義
1.市場的呼吁。目前,縱觀我國的商業銀行,從大銀行到中小股份制銀行,幾乎家家都有相當分量的國際金融結算、擔保、融資、理財、外幣兌換等等業務,這些業務和相應的崗位需要學校培養和提供有國際金融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才。
2.專業人才的行業要求。據了解,金融企業需要具有一定金融理論水平和金融專業技能、具有較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能夠勝任特定金融服務崗位的高素質金融專才;需要知識結構合理、金融專業技能過硬、能夠勝任多個金融服務崗位的高素質金融通才。
3.強調技能培養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的手段。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并向社會輸送高技能的專業應用型專門人才,他們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理論功底、良好的職業素養以及熟練的專業技能,這些都需要通過實訓教學達成,國際金融專業也不例外,國際金融專業技能的培養必須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國際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
1.課程設計脫離現實,與市場相脫節。課程設計的關鍵是體現市場的需要,行業的要求,專業的特征,原來的課程卻注重學科的建設和系統完善,知識性強,實踐性和市場適應性差。
2.國際金融課程普適性低。如原教學規劃偏重于國際貿易和金融專業,沒有考慮到本地區國際金融業務還不發達和農村銀行網點幾乎沒有國際金融業務的事實,對金融專業基本知識和業務技能考慮不足,學生知識結構不完整,基本技能不全面,對各種金融專業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的準備,缺乏普遍適應性。
3.國際金融課程實踐性低,能力培養的強調不足,方法不佳、課時不夠,實訓條件差。
三、國際金融專業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1.課程設計的理念。堅持“以培養能力為目標”,每個案例和實訓項目都明確培養的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主體”,運用角色扮演式教學方法,使學生有明確的角色主體意識,自覺地將學過的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互補為用,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豐富理論和知識;“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教”是開始,“學”在其中,“做”是目的。我們將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訓內容有機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統性,把課程內容與實訓內容組合成一個個教學項目,用任務驅動法完成教學目標;“全方位考核”體系。建立嚴格的實踐教學考核制度,實訓和案例分析均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保證實踐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程設計的思路。目的明確:以培養各類金融機構國際金融業務經營和管理中,以及和涉外企業財務會計人員所需要的應用型專業人才的能力與素質為目的;突出重點:堅持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精神為靈魂,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核心;內容模塊化:以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培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為目的,建立“四個模塊”教學內容體系;方法體系化:以模擬實踐教學為主線,建立參與式、交互式、模擬教學和實訓為一體的教學方法體系;手段現代化:通過建立多媒體課件、立體化教材、網上資源、第二課堂、企業基地等,豐富教學手段,建設現代化的、重實踐的教學環境。考核立體化:以考核和激發學生提高自己的國際金融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水平、業務能力、職業道德為目的,建立全程化、立體化測試體系,包括基本理論測試和業務能力測試兩部分。
四、國際金融專業課程新體系設計的指導思想
1.市場導向。在辦學方向上,以人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根據社會需求來培養和造就人才;在辦學內容上,以行業的要求來設計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實訓項目、教學方法;在辦學效果評價上,“雙證”要求;專業技能水平;就業率;就業方向;用人單位的評價。
2.工學結合。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取實際經驗的校內實訓、校外工作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
3.實施“雙證書”一體化培養模式。該模式的推廣和實施,不僅使70%以上的專業學生畢業前能分別拿到理財師、證券從業人員、保險從業人員等從業資格證書,關鍵是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就業能力。因此,在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安排、教學方法的設計和組織運用上都必須考慮。
五、國際金融專業課程體系設計的規劃
1.設計高職高專《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框架。本專業課程采取模塊化教學,選取教學內容,實施教學過程。因為,目前模塊化教學已經是我國高職教育普遍認可的教育模式,也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在針對性和適用性問題上,我們的操作方法和操作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從目標崗位出發。通過座談會等方式,由銀行、企業提出目標崗位的任職要求。
第二,分析目標崗位對知識、能力、素質的具體要求。
第三,確定國際金融專業課程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第四,確定課程的教學內容。在確定國際金融的教學內容上,我們遵循兩個原則:針對性。針對目標崗位知識要求和能力養成的需要設置教學內容。適用性。
2.設計合理的理論和實訓課程體系,適宜的教學內容。擬增刪的課程和相關內容和相關教材和教學資料建設。通過課程組教師對國際金融行業以及外貿企業的資深專家、富有業務和管理經驗的從業人員進行的調查、分析和討論為基礎,根據實際工作崗位對專業能力和專業知識的要求,并結合國際金融專業以及其他金融專業的建設方案和教學標準設計的,在強調“能力本位”原則、理論知識“夠新、夠用”的基礎上,教學內容進行了修改。
3.研究和篩選有效的理論和實訓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我們研究和篩選使用以下教學手段和方法:
(1)充分利用現有實訓基地,如模擬銀行、國際金融業務模擬實驗室、會計業務模擬實驗室、多媒體機房等校內金融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并配備先進的教學設施,以及校外實訓基地;由此,我們不僅可以在教室進行案例分析、業務操作訓練,還可以再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實訓、實習,為我們的教學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2)完善了多媒體課件以及音像等教學手段。
(3)推廣網絡化教學。實施課程教學資源的網絡化,運用相關的教學、軟件系統,借助網絡,及時補充傳授課程內容、案例閱讀、進行網上輔導、布置課外練習、與學生進行互相交流等。
4.編撰體現新思想、新觀點、新內容、新方法的《國際金融》、《國際結算》、《外匯交易》、《國際信貸》等相關教材。
5.建設和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校內外實訓過程如何強調以能力為本位注重科學化、程序化、目標化。
參考文獻:
1.唐海燕.機制基礎課程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初探.中國成人教育,2007(3)
2.首珩,陳維克.高職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11)
3.潘昊.實現“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法律制度研究. 湘南學院學報,2010(12)
4.唐正榮,張樂樂.基于“工學結合”的高職師范院校教學團隊建設.人力資源管理,2011(7)
篇5
【關鍵詞】銀行信貸 研究型實驗 探索
一、《銀行信貸》課程開展研究型實驗教學的意義
高等學校金融專業擔當著培養金融基礎業務人才任務。通過專業學習,要圍繞專業理論素養、基本研究能力、特定業務操作技能、職業操守以及主動創新型學習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銀行信貸》實驗課程具有理論性、政策性、實務性和操作性強的特征,通過本課程的研究型實驗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具有重大意義:
其一,向研究型實驗的轉變賦予學生學習的極大主導權。本實驗課程是在學生學習了相關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先修課程基礎上,具備了一定的金融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以往對實驗課程比較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業務操作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種技能的訓練。對本課程進行研究型實驗教學的探索,符合本課程特點,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主動學好專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力、綜合鞏固和應用已學相關課程知識、提高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非常好的平臺。《銀行信貸》實驗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學生具備廣深的經濟金融理論知識,同時又必須及時了解最新的政策動態和外部宏觀經濟形勢,開展研究型實驗教學,需要學生更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和主動作用,自覺利用圖書館資源和其他資源,甚至要學生走出校園, 到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社會中收集第一手資料,這就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更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其二,向研究型實驗轉變能為學生最大限度地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供空間。研究型實驗是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學生要根據實驗內容中給定的基礎材料進行分析,進行推導和分析,在這過程中通過“邊學習、邊研究、邊模擬”的教學過程,可以從中學會探討、研究金融領域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能夠激發學生進一步求知欲望和不斷創新精神,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其三,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團隊合作的能力。《銀行信貸》實驗中設計了大型課題,需要通過課題小組合作的方式來完成任務。同學們組成課題小組,圍繞課題進行分工、小組討論、匯總、演講等一系列合作,小組之間又形成一定的競爭。這些環節的設計對學生團隊意識、競爭意識和自律的培養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銀行信貸》課程研究型實驗教學的難點
1. 缺乏適用的實驗教材。目前高校《銀行信貸》課程的教材建設總體滯后,教學內容陳舊、空泛,形式單一,特別缺乏相應案例解讀和應用方面的內容,教材內容上雖然依據貸款的流程編制相應的教學內容,但關鍵的一些方法,比如報告的撰寫等都未有涉及,造成學生很難借助教材的學習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和能力,繼而在學生進入實驗環節時在分析解決實驗方案時缺乏相應的指導。
2. 實驗軟件的仿真性不足。實驗教學離不開相應的軟件系統的支撐。目前使用的軟件是教學軟件而非真實的銀行信貸管理軟件,雖然框架上已涵蓋了銀行信貸業務各個流程,但并沒有真正使一筆貸款業務的整個流程打通,軟件中提供的背景資料也相對有限,使得依托實驗平臺模擬貸款各個環節操作的功能弱化。在此限制下,實驗內容有必要進一步弱化學生操作性訓練,強化研究性實驗訓練。
3. 學生知識儲備薄弱。《銀行信貸》研究型實驗的開展,需要儲備較廣的財經知識和比較扎實的金融知識,雖然在開展實驗前學生們已經先修了經濟學、會計學、財務管理、貨幣金融學、國際金融學以及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學等課程,但經常遇到學生對先修課程掌握不夠,影響了在這一環節上進行實驗的效果。
三、《銀行信貸》課程研究型實驗教學的思路
基于研究型實驗的視角,《銀行信貸》實驗課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基本專業素質、專業技能和研究開發的能力,為此,在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索改革:
1. 注重素質和能力訓練,提高實驗內容的仿真性。首先,選取合適的實驗指導材料,一是編制實驗指導書,二是將《中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資格認證考試輔導教材》和銀行手冊作為輔助參考教材。其次,實驗形式豐富多樣,實驗環節中的監管機構政策文件和銀行內部政策解讀并以試卷形式考核、依托實驗軟件平臺的流程操作訓練兩項內容主要是培養素質;實訓報告的撰寫、小組討論及演講兩項內容主要是培養專業技能和研究創新能力。實驗內容仿真性主要體現在流程的仿真和業務對象的仿真,其實現途徑一是依托模擬實驗軟件平臺,二是及時更新實驗背景材料,使實驗結果更具真實性。
2. 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提高實驗內容的質量,突出專業技能和應用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驗項目。銀行信貸業務涵蓋內容非常廣,實驗時必須有所側重,從研究型實驗的視角,主要是弱化一些程式性的實驗項目,強化專業技能和研究創新能力培養的項目,在內容上把重點放在貸前和貸后兩個環節,考慮到模擬實驗的局限性,貸前主要是財務因素分析和貸款調查報告的撰寫,貸后主要是資產檢查報告的撰寫和貸款分類。
3. 實驗考核形式更加豐富。一般性理論課程的成績主要由筆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兩項構成。一般性實驗課程的成績主要依據實驗軟件系統中的打分系統給出。研究型實驗課程因為在實驗手段、實驗形式和實驗項目上更加復雜,層次也多,為了更好反映研究型實驗的目標和效果,考核方式應包括:反映基本素質的團隊配合情況的成績、基本知識考試成績和軟件系統中操作性實驗的成績;反映專業技能和創新應用技能的實訓報告的成績和討論演講情況的成績。其中團隊配合和討論演講的成績由學生互評形成;基本知識和操作性實驗由實驗軟件中自動生成;實訓報告成績由老師給定。
【參考文獻】
篇6
從當前到2025年,部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價值將會增加,而另一些則會降低。同時,還將產生新的知識和技能需求――而不同專業領域的需求也將各不相同。因此,PQ和七大“商”的設立和應用,將有可能為職業會計師及其用人單位提供標準化、結構化的職業發展方法。
未來5―10年會計師最重要的技能
對審計和鑒證專業人員而言,未來5-10年間,某些領域的技能將變得日益重要。這些技能包括(按重要性降序排列):商業頭腦、了解洗錢行為、分析性思維、法務審計、跨職能部門工作知識,并且能夠從全球視角分析問題。
目前匱乏的最重要審計和鑒證技能包括:
1. 信息技術知識;
2. 溝通技能;
3. 特定領域知識;商業意識;全球視角。
未來1-3年內重要性將降低的技能包括:
1. 人工處理;
2.傳統的歷史數據審計;
3.小型實體審計;
4.實務管理:廣告、宣傳、業務獲取和費用。
未來5-10年間,一些領域的某些能力和技能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包括更多利用新興技術,并增加對它的依賴度,如云計算和大數據、集團重組等;同時提升交流溝通技能和人際交往能力,以履行業務合作職能。
目前匱乏的最重要企業報告技能包括:
1.對企業報告(合并財務與非財務信息)及相應支持性報告框架進行整體性觀察的能力;
2. 新興發展趨勢,如移動和云技術、數字貨幣等;
3. 金融數學。
未來1-3年內重要性將降低的企業報告技能包括:
1.基本的人工記賬和會計技能,因為這些工作將實現自動化;
2. 合規報告,因為此報告將變得越來越商業化。
對財務管理者而言,未來5-10年間,一些領域的相關技能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包括:環境問題與綜合報告、信息技術知識及其應用、批判式分析思維與解釋/報告、結構調整與重組。
目前匱乏的最重要財務管理技能包括:
1.對新興問題的認識;
2.溝通交流、業務合作與關系建設;
3. 高級投資評估與分析。
未來1-3年內重要性將降低的財務管理技能包括:
1. 基本的記賬和交易處理,因為此類工作將實現自動化,并分配給文職人員;
2. 歷史數據分析;
3. 傳統評估方法,如凈現值評估。
未來5-10年間,某些領域的特定能力和技能將變得日益重要,包括:對(接受和計算)風險及風險管理、減緩和控制采取更具開創性的應對方式;環境規制、可持續性報告和綜合報告。職業會計師需憑借個人適應性和企業敏捷性,針對各種內外因素進行快速調整和變革。
目前匱乏的最重要戰略規劃與績效管理技能包括:
1.溝通;
2. 超越數字;
3. 日常和戰略性人力資源管理;
4. 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各領域(如分析)的能力。
未來1-3年內重要性將降低的戰略規劃與績效管理技能包括:
1. 交易處理與記賬――這些工作都將實現自動化和外包;
2. 傳統管理會計技術;
3.應用各種模型的能力,如Johnson、Scholes和Whittington、波士頓咨詢集團增長份額矩陣、阿什利奇投資組合矩陣等;
4.日本商業實踐與管理會計技術,包括:改善成本法(Kaizen costing)、目標成本法、及時制和全面質量管理。
對稅務人員而言,未來5-10年間,一些專業技能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具體包括:資源管理(人力、項目、時間、任務和預算)、商品和服務流動(關稅/進口稅/出口稅)、直接和間接稅之間的相互作用、勞動力移動性和適應性以及集團交易等。
目前匱乏的3大最重要能力和技能包括:
1. 專業技能;
2. 商業意識;
3. 了解數據分析工具和專家系統。
未來1-3年內重要性將降低的技能包括:
1. 人工計算和申報所得稅、遺產稅、就業稅和營業稅;
2. 日常后勤工作;
3. 非技術性利益相關方的稅款折算;
4.利用稅收減免政策,遞延和最大限度減少處置資本資產的稅負。
對位于治理和風險相關崗位的職業會計師而言,未來5-10年間,一些技能的重要性將日益提升。具體包括:對復雜問題進行優先排序和簡化;創新實踐、決策和問題解決方式;建立更具前瞻性的視角;應對公共部門的企業治理發展;表達技能;與利益相關方合作;敢于挑戰的信心;法律技能等。
目前匱乏的最重要治理、風險和道德技能(和/或指南)包括:
1. 技術意識與應用;
2. 國際治理和風險管理最佳實踐與框架(及指南);
3. 職業和企業道德(及指南)的實際應用。
未來1-3年內重要性將降低的治理、風險和道德技能包括:
1. 合規:將日益實現自動化或進行外包;
2. 人工控制:目前人工進行的工作將日益實現自動化;
3. 實現非上市公司最佳企業治理實踐專業化:該領域的國際化進程將加快。
結束語
在賄賂和腐敗猖獗的國家,或是在宗教、種族和政治相關地方文化傳統引發治理難題的國家,職業會計師更是面臨著眾多問題。在此情況下,職業機構勢必應在資質認證的整個過程中加強對職業道德的重視,而用人單位則應通過提供更多的在崗培訓和指導,為會計師個人道德和企業道德的發展提供支持。
在某些特定領域,職業會計師還需獲得特定的支持,來發展和提升新的專業技能。例如,到2020年,越來越多的會計師將需要掌握基本的伊斯蘭金融知識,其中一些甚至需要成為此領域專家。而諸如《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IFRS 9)等相關準則也應建立在金融數學的基礎上――這一趨勢將促使這些準則的應用者和審計者強化對金融數學的掌握。
此外,本研究發現的一些新興趨勢還將對所有執業會計師、以及與會計師存在職業聯系的所有企業和組織產生一定影響。雖然會計師似乎缺乏重要的數字技術知識和技能,但他們必須了解且能夠應用各種新興技術;許多會計師應成為預測性分析工具、大數據和智能軟件的使用專家;而一些會計師則應集中應對企業治理的固有風險和面臨的挑戰。
未來10年里,職業會計師需要借助各種外部支持,才能實現嫻熟專業技能與較強溝通技能的互補――后者在所有專業領域和各級職業崗位上似乎仍較為匱乏。實踐中,會計從業者和相關人士對“溝通技能”一詞賦予的意義,將導致各方難以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戰略規劃和績效管理專業人士曾強調指出,許多新獲執業資格的會計師既缺乏建設性應對沖突的人際交往技能,也缺乏提出必要質疑的信心。同時,許多首席財務官也缺乏戰術思考和行動能力,甚至無法進行清晰的陳述介紹,難以向高級管理人員和董事會推銷自身想法。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眾多。其中一個就是會計師對所在企業或組織及其運營環境,以及影響企業或組織的本地及全球趨勢認識不足;這不利于會計師形成全面認識,也降低了他們與(企業內外)其他利益相關方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如今,僅僅會使用金融語言進行交流已遠遠不夠。
篇7
一、掌握專業技能
如今,很多企業在招聘中越來越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主要就是專業能力,而非學歷。一般來說,學歷僅意味著更雄厚的理論基礎和技能,然而,對于那些學歷不高或學校一般的大學生,如果能在大學期間利用業余時間加強專業技能的學習,并參加專業的培訓,他們的實際技能并不一定比名牌大學的學生差。而很多的企業在用人方面是很實際的,會綜合考慮一個人學歷和技能。所以,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把自己的專業技能的提升作為重點來考慮,不斷強化自己專業能力,從而提高就業的成功率。
二、準確的職業定位
近年來,“職業定位”、“職業生涯規劃”已經不是什么新鮮名詞,多數大學生在走進校門的第一天就被輔導員灌輸了“職業生涯”的理念。每個職業人都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大學生正處于職業發展的探索期,在擇業方面容易迷茫,更需要有一個適合的正確職業定位。
職業定位要結合自己的性格、興趣、價值觀、能力等綜合信息進行分析考慮,大學生在為自己進行職業定位時,不能抱著完美主義的想法,一開始的要求不能過高,最好是圍繞自己的專業,不要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或者不要從事自己不適合、不擅長的工作,那是沒有發展空間的。
現在,很多專業機構推出了適合在校大學生的“職業測評”,有的學校在新生一入校便統一安排做“職業測評”,通過一系列的測試題,幫助大學生們更好的了解自己,盡早地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少走彎路,充分地實現自我。
三、社會實踐經驗
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條“要有幾年的工作經驗”,這是現在社會的就業準則,很多公司都希望能招到能馬上勝任工作的人。因此,大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一定要能把理論技能應用到實踐中,一定要參加社會實踐。據一家職業顧問機構統計,許多大學生參加了社會實踐,但他們絕大多數人沒有自己的目標,不是圍繞自己的“職業定位”去參加實踐,而只是為了完成社會實踐的任務而參加實踐。
筆者建議大學生要圍繞自己的就業目標來參與目標行業或職業的實踐,通過實踐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這樣就能以學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會實踐,在畢業之后就有了更為積極有效的措施來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
四、綜合素質的提升
篇8
一、金融證券專業實踐性教學模式的借鑒和選擇
發達國家和地區高等職業教育實踐性教學模式主要有美國的社區學院模式、英國的以資格證書為中心(NVQ)訓練模式、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模式、日本的公共職業訓練模式、韓國的產學合作模式、香港工業中心訓練模式、加拿大的以能力為基礎(CBE)模式、德國的高等專科學校(FH)模式,其中,CBE模式對金融證券專業的實踐性教學有較大的借鑒作用。CBE模式是一種先進的職業教育模式,分為四個階段:職業分析形成DACUM圖表、學習包的開發、實踐教學實施與管理、實踐教學評價。該模式通過職業分析確定的綜合能力作為學習的科目,以職業能力分析表所列專項能力,從易到難地安排實踐教學計劃,其主要特點包括:
1、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和評價標準。
2、以能力作為實踐教學的基礎,而不是以學歷或學術知識體系為基礎。
3、強調學生自我實踐學習和自我評價能力的培養。該模式的課程開發是應用DACUM方法來完成,具體做法是:由在某一行業長期工作、經驗豐富的優秀從業人員組成一個專門委員會,對一個職業目標進行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兩個層次的分析,分別得出綜合能力和專項能力,對每個專項能力分別進行具體詳盡的說明,最終編制成一張DACUM表及說明。教學專家根據DACUM表來確定教學單元或模塊,這些單元具有明確的教學內涵,然后將教學單元按照知識和技能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行排列,若干單元可組成一門課程。這些課程包括先修課程、核心課程和專業課程,再根據課程間的相互關系制定出教學計劃,整個過程突出了在實踐教學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認真分析借鑒發達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金融證券專業的具體情況,實踐性教學應采取就業導向模式,即在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強調市場導向性,突出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培養,將實踐性教學過程分為如下幾個階段:市場調查與分析、職業能力分析、理論教學體系的調整與充實、實踐性教學環節設計、效果評價。
二、金融證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及職業能力構建
正常情況下,高職金融證券專業學生就業方向主要包括三類金融機構,即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作者通過走訪、電話咨詢、網站查詢等方式對多家金融機構的人才需求進行了分析,金融機構招聘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管理、研究人才,對學歷、從業經歷的要求很高;另一類是金融營銷人才(包括少量前臺人員),對學歷要求較寬,但要拿到相應的從業資格證書以及具備較強的金融產品營銷能力。高職金融證券專業學生培養目標應定位在面向金融機構一線柜員操作與服務營銷的高素質專門型人才,尤其是直接面對客戶的一線營銷人才。根據金融證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可以構建高職金融證券專業職業能力框架,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知識”,包括金融實務操作知識和金融市場營銷知識以及相關專業知識;第二部分為“能力”,包括業務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以及執行能力;第三部分為“技能”,包括金融專業技能及相關技能;第四部分為“品德”,包括從事金融行業應具備的職業道德,第五部分為“從業資格”,包括從事金融行業應取得的銀行、證券、保險等從業資格。
三、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的相互協調
高職教育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應用能力為主線構建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并重,二者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一,兩者的目標具有內在一致性。理論教學體系與實踐教學體系都必須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以應用能力為中心來構建。在課程設置上要體現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而不是按學科體系的內在邏輯要求來設置課程,理論教學要以“必需、夠用”為原則,為培養職業崗位能力服務,即為學生掌握相應的應用能力提供必需的專業理論與文化知識支撐。
第二,兩者的任務具有相對獨立性。實踐教學體系與理論教學體系雖然在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總體目標是一致的,但在應用能力培養過程中所承擔的具體任務是不同的,各有側重。理論教學著重為其掌握相應的應用能力提供必需的文化知識與專業理論支撐,實踐性教學則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運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兩者在總體目標一致的前提下,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第三,兩者相互融合。兩者的融合主要包括課程知識內容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相互融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場所的相互融合。由上述可知,理論教學體系的改革應與實踐教學同步進行,理論教學體系應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圍繞專業技能培養這個中心,與實踐教學體系相對應。
四、實踐性教學體系
實踐性教學體系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是指教學內容體系,即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通過合理的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教學內容體系。我們這里所指的實踐性教學體系是指廣義而言的,除包括狹義的教學內容體系外,還包括實踐性教學管理體系和實踐性教學保障體系。其中的教學管理體系是指實踐教學管理機構和人員、管理的規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評價指標體系,而教學保障體系是指由專兼職教師、校內實訓平臺和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三者組成的支撐保障體系。實踐性教學體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金融證券專業實踐性教學內容體系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校內課堂內為第一層次,校內課堂外為第二層次,校外為第三層次。要保證實踐性教學的質量,必須建立起科學完備的實踐性教學管理體系,其基本框架如下:為建設一支能夠勝任實踐性教學的金融證券專業師資隊伍,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專職教師輪流主講各門專業課。國際上金融業出現了明顯的混業經營的趨勢,國內雖然仍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但不同類型金融機構的業務相互交叉融合,這就要求金融從業人員具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從而對擔任實踐性教學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專職教師具有開闊的視野,能將銀行、證券、保險等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因此應改變目前專職教師長期固定講授少數幾門專業課,各門專業課實行輪流主講,從而為教師更好地開展實踐性教學奠定理論基礎。
(2)采取多種方式培訓師資。加強在職教師的培訓,特別是對教師進行“雙師”素質的培訓,是提高師資質量的重要途徑。在培訓教師時應遵循動態原則、針對性原則和內外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校外資源進修培訓。利用校內資源對教師進行培訓是一種便捷的、低成本的方法。通過校內培訓,既可以充分利用校內設備、教師等教育資源,又使受培訓的教師能夠學用結合,盡快掌握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和崗位工作要求,使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利用校內資源對教師進行校內培訓是十分重要的,但校內資源畢竟有限,為了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還要注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積極對教師進行校外培訓。對于金融證券專業來說,校外資源可以分為無償和有償兩種。首先要善于利用社會上的無償資源,例如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迅速發展,四大期貨交易所(大商所、鄭商所、上期所、中金所)、兩大證券交易所(上海、深圳)不斷地推出新的金融品種,在新產品上市之前,幾大交易所會在全國各省區的中心城市進行巡回推介;銀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在推出新產品之前也會開展一系列的宣傳推廣,這些活動除了有關于新產品的專題講座外,往往還會有基金經理、知名學者對宏觀經濟、市場形勢的解讀,參加這些活動除了可以對金融機構的營銷方式有直接體會以外,還可以接觸到金融實踐活動的前沿,了解金融業的發展方向,使得實踐性教學內容能夠更加貼近市場。其次建議學校拿出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用于教師校外培訓,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在高職教師的培訓中,普遍采用且效果較好的形式是選派教師到企業代職鍛煉,通過兼任企業的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增強教師的實踐經驗,提高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但由于金融行業的特殊性,教師到金融機構代職難度較大。比較具有可操作性的是由學校拿出一定數量的專項資金選送教師到國內高校進修,目前國內著名的財經類高校均設立了對高職教師的培訓項目,另外這些財經類高校大多與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聯合開展專題研究,可以給教師提供一個很好的參與金融實踐的平臺。
篇9
可以在金融行業監管部門、各類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證券或基金機構、資產管理公司、上市公司證券部、高校或研究所等各類金融機構從事金融行業工作或教學科研等。
專業簡介:金融學是研究價值判斷和價值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傳統金融學理論和演化金融學理論兩大領域,是現代經濟社會的產物。該專業培養具有金融學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的專門人才。主要專業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會計學、計量經濟學、國際經濟學、金融學、金融中介學、金融市場學、商業銀行經營學、金融工程學、國際金融、公司金融、中央銀行學、保險學、證券投資學、金融統計分析、投資銀行學、國際結算、市場營銷、金融法、資產評估、項目評估、期貨與期權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關鍵詞:金融危機;大學生;就業;對策
一、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
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其不斷蔓延并擴散為全球性金融危機,使世界經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此次危機擺脫了資本主義國家和經濟周期性的時空限制并且更具復雜性。
美國次貸危機的本質是華爾街金融機構違反了國際金融領域所一貫奉行的審慎原則,向沒有信用證明、沒有固定收入來源卻有大量其他負債的購房者提供了大量貸款,并通過金融衍生工具,把這些貸款層層打包出售,進而形成了一個近乎完整的金融鏈條。從表面上看,美國次貸危機產生于創新層次過多和監管不力。但實質上,其根本原因還是經濟發展與基本金融體系存在的諸多問題。過度消費的經濟發展模式,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匹配超出了一定的比例,以及以美元為主導的單級國際貨幣體系,這些都帶來了全球金融體系結構的不穩定,從而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
二、金融危機的影響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世界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對我國經濟發展也造成一定影響。在此背景之下,珠三角、長三角地區部分企業經營出現困難,直接影響就業。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將對畢業生就業產生三個方面的影響:首先,用人單位需求總量下降,中小型企業招聘減少,畢業生面臨一定的就業壓力。特別是紡織服裝、加工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困難較大,對就業帶來一些不利影響。其次,經濟增長速度趨緩,對就業的拉動能力減弱。最后,部分外貿出口型企業由于對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出口的減速將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特別是進出口企業和國際化企業。因此,作為就業群體中的新增力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變得更加嚴峻:金融危機縮減了就業機會,大學生就業困難加劇;金融危機提高了就業門檻,大學生就業優勢削弱;危機增加了失業人數,大學生就業矛盾尖銳。
隨著近幾年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張,高學歷、高素質的研究生越來越多,勢必導致水漲船高;再加上一些用人單位為了節省成本,會憑借其在就業市場中的主導地位,推行有經驗者優先的招聘條件,而大學畢業生一般沒有太多工作經驗優勢,在競爭中常常受到用人單位的冷落;加之國外失業人員回國從業,這些回流的失業者一般來講受教育水平相對比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削弱了國內大學生就業優勢。在目前這種崗位有限又水漲船高的就業形勢下,意味著競爭更為激烈,想要勝出得到職位,就要求具備更高的能力,付出更大的努力。
三、金融危機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
第一,大學生要調整好心態,應當有清醒的自我認識。首先,要解決一個認識問題,端正態度,保持處驚不亂清醒的頭腦。認真分析近幾年的就業形勢,轉變觀念,正確客觀地評價自己。此時對自己剖析的深度和廣度比以往時候更重要,如自己的優點、缺點、能力、性格及弱點,切忌好高騖遠。其次,大學生應及時檢查自身素質和能力。度量自身能勝任何種崗位,從而進一步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
第二,準確的職業定位,提倡個性求職。每個大學生都要有一個適合自己的職業定位,大學生正處于職業發展的探索期,在擇業方面容易迷茫,更需要有一個適合的正確職業定位。大學生在為自己進行職業定位時,要結合自己的性格、興趣、價值觀、能力等綜合信息進行分析,綜合考慮。所謂個性求職,主要是指大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能力,做出個性化的職業選擇,不能把求職的目光盯在傳統的集中區域,行業或單位,要把求職的焦點從東部沿海繁華的城市轉向全國,擇業定位也應轉向生產生活服務等各個領域。
第三,注重掌握專業技能,豐富社會實踐經驗。如今,很多就業崗位在招聘中越來越注重實際操作能力,對于大學生來說主要就是專業能力。一般來說,學歷僅意味著更雄厚的理論基礎和技能,而很多的崗位尤其是企業在用人方面是很實際的,會綜合考慮一個人學歷和技能。所以,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把自己的專業技能的提升作為重點來考慮,不斷強化自己專業能力,從而提高就業的含金量。另外,大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一定要能把理論技能應用到實踐中,一定要參加社會實踐。大學生可以圍繞自己的職業定位來參與目標行業或職業的實踐,通過實踐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素質。這樣就能以學生的身份提早踏入社會實踐,在畢業之后就有了更為積極有效的措施來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
第四,綜合素質的提升。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的來臨,工作崗位的復合程度不斷提高,現如今,社會越來越需要高能力的復合人才,職業中更是非常看重情商和逆境商。所以,大學生除了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之外,還需要掌握其他綜合能力。通過在學校中參與處理各種關系,參加各種活動來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人際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讓自己具備自信、謙讓、果斷、責任心等美德,以良好的形象進入未來職場。
盡管金融危機會給畢業生就業帶來不利影響,但政府出臺的大力度拉動內需政策,將帶來不少新增就業機會和崗位供畢業生選擇。同時,農村基層崗位和中西部地區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缺口依然給就業開辟了新的途徑,只要畢業生能正確認識自己,一定能找到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
參考文獻:
1、李應,高滿良.金融危機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0(11).
2、吳虹.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及傳導路徑分析[J].企業經濟,2009(5).
- 上一篇:單位規章制度管理辦法
- 下一篇:微型企業貸款扶持政策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