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旅游開發的建議范文

時間:2024-02-20 18:05: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旅游開發的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旅游開發的建議

篇1

應對策及建議。

關鍵詞:貴州古鎮 旅游開發 資源 對策 建議

在我國主題旅游中“古鎮旅游”正以它獨有的魅力吸

引越來越多的游客。作為中國較早開發古鎮旅游的古鎮如

周莊、同里、平遙古城、喬家大院、麗江等,這些古鎮的

開發不僅為地方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更成為了當地一張

閃亮的宣傳名片,為推動旅游發展發揮巨大作用。相比之下,

作為古鎮資源豐富的貴州在古鎮旅游開發方面尚處于初級

開發,知名度低,沒有形成貴州古鎮旅游特色。因而如何

將貴州的 “古鎮游”進行深入開發,展示貴州古鎮特有的

風韻風貌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一、貴州古鎮旅游資源特色

(一)古樸自然的原始風貌

貴州的很多古鎮,其旅游是近兩年才開始的,交通進

入性較差所以古鎮的知名度不高,雖然與周莊、麗江等成

熟古鎮相比旅游開發落后,但也避免了這些古鎮人滿為患,

商業氣息過強等開發所帶來的問題。鎮內人們仍舊平靜地

過著自己的生活,黑亮的青石, 腳下斑駁的石坡路面, 以及

閑坐的老人, 勾勒出古鎮古樸自然的本色。

(二)依山傍水喀斯特風景獨好

貴州古鎮的另一大特點就是身處喀斯特地貌中,清清

的溪水帶給古鎮女性的柔美間,逶迤的山林洞穴賦予古鎮

陽剛的威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為古鎮造于獨有的美妙景

觀。如貴州的石頭寨,掩映于青山秀水之間,古寨內形態

各異的巖石隨處可見,石屋、石山、石板路、石拱橋、宛

如一個石頭的世界。喀斯特地貌裝點的貴州古鎮風景這邊

獨好。

(三)濃郁醇香的少數民族風情

貴州擁有許多少數民族風情濃郁的民族古鎮古村,如

西江苗寨、岜沙苗寨等,貴州的古鎮相比江南的古鎮,多

了一些古銅色和高原紅,絕對不是小家碧玉,更不是大家

閨秀,貴州的古鎮更像森林里赤腳奔跑的姑娘,充滿了自由、

活力,還有原始的野性。

二、貴州古鎮開發現狀及問題

(一)開發宣傳特色不明

貴州古鎮自身并不缺乏鮮明的特色,但匆忙粗淺的旅

游開發致使貴州的古鎮旅游特色不明,知名度不高。很多

地方政府為爭取旅游經濟效益,凡是具有古

鎮資源的地區都一哄而上,在沒有旅游規劃的基礎上

將產品盲目推向市場,造成同一區域內產品雷同,內容項

目單一。例如貴州一些苗族村寨都爭著趕上旅游這趟列車,

最后游客進入后發現千鎮千村一面,既破壞了古鎮的原汁

原味的意境又讓游客興味索然。

(二)“住”不下來

研究古鎮旅游開發成功的地方,如麗江、西塘,會發

現游客在古鎮旅游時間一般是一個星期以上,產生的經濟

效益自然大。而通過調查,游客在貴州古鎮旅游的時間一

般就是一、兩天,游客過夜游非常少。為什么之間的差距

如此大?并不是我們的景觀少,而是貴州古鎮的旅游住宿

和娛樂跟不上。很多人去麗江就奔著四方街的酒吧,納西

作者簡介:單延芳,女,(1978年―),浙江蕭山人,講師?,F任教于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

學院。

•36•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 年11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民居建成的客棧,單是閑坐在安靜的天井品茗賞泉,靜聽

著流水聲聲,就是人生的享受。貴州古鎮有特色的旅游客棧、

娛樂街區太少了,而本來有特色的苗族吊腳樓又因為衛生

問題讓客人寧可在村寨旅游后回到縣城賓館住宿。這也是

貴州旅游至今“門票經濟“占主導的原因。

(三)當地居民對古鎮文化旅游認識不夠

開發旅游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古鎮居民已逐漸認識,

所以不能說他們不積極參與旅游。但他們對旅游的參與停

留在最淺的層面,就是向游客兜售旅游商品,如郎德苗寨

當歌舞表演結束后很多村民就會圍住游客推銷商品。殊不

知游客熱衷古鎮旅游最主要的動機之一就是感受古鎮原始

的民風民俗,而不是太過于商業化得東西。所以古鎮居民

如果不清楚古鎮文化旅游的精髓,對人文自然景觀價值的

保護態度不積極,就會破壞古鎮生態、人文等方面的原真性。

三、貴州古鎮旅游發展思考

(一)塑造鮮明的古鎮旅游形象

每一個古鎮都有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人文習俗,所

以在旅游開發時必須在旅游調查規劃的基礎上深度挖掘古

鎮的文化內涵、個性特色,并根據現代游客對古鎮旅游的

需求打造古鎮的旅游形象,確定不同的旅游主題。貴州古

鎮總體形象設計應突出原生態型,古鎮與怡人的氣候、自

然的山水、淳樸的民風、多彩的民族文化相得益彰,這正

是那些過度開發的古鎮所缺乏的。其次貴州不同的古鎮應

體現不同的風格,切忌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而是將這座古

鎮的歷史和它留下的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好的保存與

開發,讓游客感受到不同古鎮鮮明的特色文化、鄉土鄉情。

在宣傳方面應多元化,近年來貴州舉辦了“舞蹈大賽”、“旅

游大使選拔賽”等大型賽事,可將的舞臺遷到貴州古鎮中,

讓選手在美色美景中自由歌舞、展示風采。還可邀請著名

服裝設計師在古鎮古街搭建T 臺,讓模特身著華服詮釋古

鎮的另一種風韻。

(二)增強游客的體驗參與性

要能留住客人,讓游客對古鎮旅游記憶深刻,并且避

免旅游產品同質化問題,增強旅游產品的體驗性尤為關鍵。

如鳳凰古城的對歌、四川洛帶古鎮為游客提供“當一天客

家人,學客家話,做客家飯,體驗客家火龍節”等類似的

活動。目前貴州大多古鎮設計的旅游產品依然以觀光欣賞

為多,游客的參與性不強,使得游客旅游結束后印象不深,

重游率不高。貴州古鎮應在旅游產品設計上有所突破,如

游客在苗寨學做蠟染、做銀飾、釀酒,一方面讓游客有機

會與古鎮居民零距離接觸交流,更直觀、更深刻的體驗古

鎮生活;另一方面還可以更好地銷售旅游商品。

(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旅游住宿

旅游住宿對古鎮旅游尤為關鍵,因為特別是一些很有

特點的客棧本身就是對游客吸引力很強的古鎮旅游資源,

如浙江西塘旅游客棧中的雕花明清大床勾起游客的好奇期

盼,宏村客棧的四方天井讓游客流連不已,免費上網突顯

客棧的人性化。發展古鎮旅游,貴州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必須跟上,特別是旅游住宿應借鑒成功開發地區的經驗,

建設既有貴州古鎮特色,又符合游客現代旅游需求的旅游

酒店和客棧。例如貴州苗寨吊腳樓民族特色鮮明,如果將

客房內裝潢設計賦予民族的個性,再配以現代化的設施便

可營造貴州特色旅游客棧。

參考文獻

[1] 鮑 蕊,《四川古鎮旅游開發探析》,管理視野•網

絡財富,2009,(3)

[2]況紅玲,《四川古鎮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宜賓學院學報,2004,4(3)

[3] 鄧學芬、柯麗芳,《古鎮旅游開發研究――以成都

篇2

[關鍵詞]小黃村;旅游開發;影響效應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04-0059-03

一、黔東南州小黃村概況與旅游開發現狀

小黃村位于貴州從江縣高增鄉,距離從江縣25公里,東接貫洞,西鄰占里,北接黃崗,南毗岜扒村。全村共有20個居民小組,村民全是侗族。其中,新黔、小黃和高黃三個寨子緊密相連,位于小黃村的中心,另有其他四個自然寨分散在離中心幾公里處。

小黃村是侗族大歌的發源地,被公認為“大歌之鄉”,這里人人能歌善舞。作為一種民族音樂,侗族大歌結構復雜,以其奇妙的多聲部組合而聞名。

小黃村在1993年被貴州省文化廳命名為“侗歌之鄉”,1996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2006年,“嬋之歌”組合在第十二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獲得原生態唱法銀獎。2011年,來自貴州省黔東南州侗族大歌隊的姑娘們在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展歌喉。

小黃村的建筑風格獨具特色,寨門是1座長達86米的“德高”風雨橋,由全村村民捐獻3000多立方米木材,義務投工近10萬個工作日,投資800多萬元建成,藝術價值極高。村中的建筑都保持了侗族建筑的原汁原味風貌,寨中步道和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鼓樓坪均由青石板鋪設,鼓樓坪已成為民族風情表演中心。

二、小黃村旅游開發影響效應研究

(一)研究方法

對小黃村旅游開發的影響效應采用定性與定量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當地的原生態文化,居民的生活方式,旅游開發影響效應的現狀以及當地的歷史。并通過對當地居民的問卷調研,建立評價模型:

D=nt=1AiBi

D指居民對某項影響或者現象的態度,Ai是指每種態度或者偏好所占的比重,Bi是指每種態度或者偏好的值。對Bi的評價尺度采用5分法,5=極大地增加、改善或非常喜歡,4=增加、改善或喜歡,3=沒有變化或無所謂,2=減少、惡化或反感,1=極大地減少、惡化或非常反感。其中“增加”包含旅游開發影響的正效應的增加和負效應的減少,“減少”包含旅游開發影響的正效應的減少和負效應的增加,分值由居民的偏好決定,值大于3說明居民存在較強偏好,值小于3說明居民偏好較弱或沒有,值等于3則說明居民的偏好沒有變化。

通過量化被調查者對每個調查項目變化和變化程度的態度以及被調查者對此種變化的偏好,最后將二者幾何平均值作為調查項目旅游開發的影響效應值。

(二)問卷的設計與處理

針對不同對象設計兩個問卷,設計中既要考慮到對象的實際接收程度,也要包含能高效地反饋相關信息的因子,根據需要設計成分量表的形式,使之能夠更全面、更具體及更可度量。將指標設計為五級李克特量表式問卷。

問卷除了包括關于被調查者統計特征等方面的基礎問題之外,還包括了旅游開發對當地經濟社會、環境和社會文化影響方面,調查的對象分為當地居民和游客,具體如下:

三、小黃村旅游開發的影響效應分析

(一)旅游開發對小黃村的經濟影響效應

問卷中涉及經濟方面的問題包括:居民收入、居民生活舒適度、居民生活費用、當地就業機會和當地的交通狀況,表4是小黃村居民的態度反映。

可以看出旅游開發對小黃村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效應值均在3以上。大多數當地居民認為旅游開發后,自己的收入、生活的舒適度以及當地的交通狀況都得到了提升和改善,當地的就業機會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生活費用有所上升,絕大多數的居民表示能夠接受,但有一部分當地居民認為物價上漲過快。

在小黃村旅游開發之前當地居民主要以務農為生,現在有一部分居民開始從事與旅游相關的服務行業,大多數開設家庭旅館,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當地青年也回到小黃村工作。旅游開發在一定程度上給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相應也增加了村民收入。但是筆者在小黃調研的幾天中并沒有發現有旅行社和餐館,只能在老鄉家吃住。

旅游開發前,小黃村交通閉塞,路況堪憂,旅游開發后,修通了從從江縣到小黃村的公路,還開通了一天兩班至小黃村的班車。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有的居民購買了面包車,自己經營往返縣城與小黃村間的“公交線路”,交通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二)旅游開發對小黃村的環境影響效應

環境影響指標主要是用來測度旅游開發以及游客給當地自然環境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三項內容:植被覆蓋、水質情況和空氣質量。從調查結果看,當地的植被覆蓋和空氣質量情況得分較高,說明旅游開發并未破壞當地的植被覆蓋和空氣質量,保持了原有的生態環境。但是水質情況卻不理想,得分僅為2.42。筆者走訪當地時發現,在進入村口的一條小河中漂浮著很多食品包裝袋,卻無人進行清理,這與一部分游客和當地居民環保意識欠缺有關,給當地的旅游發展和居民生活帶來一定不利影響。

(三)旅游開發對小黃村的社會影響效應值

社會影響指標主要是用來測度旅游開發以及游人的到來給當地社會的原生態文化保護與傳承帶來的影響。主要包括:唱侗族大歌的次數、小孩子對侗族大歌的喜愛程度和民族服飾、建筑的風格、小黃村的知名度、居民的好客程度、民族工藝品的藝術水平。其中前兩項調查對象是當地居民,后5項調查對象為游客。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旅游開發帶來了更多的游客,熱鬧的環境讓孩子們更愿意去傳唱“侗族大歌”,同時,游客對旅游開發的成果很滿意,除了大部分游客覺得小黃村的知名度偏低外,其他如對當地建筑和民族服飾的保存程度都表示贊賞,建筑這一調查項還得到了4.62的高分。

四、對策建議

(一)適度合理開發小黃村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能夠產生高附加值的一種旅游形態。小黃村具有少數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為其發展旅游和文化產業提供了堅實基礎。小黃村旅游開發應緊密結合侗族文化,保護性開發生態旅游,在不改變村寨原始風貌的同時鼓勵居民開設“農家樂”和“歌堂旅館”,開辦規范且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商店。重視保護好古老的山寨、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保留民俗節日等特色資源。維護好通往縣城的村級公路,采用有效技術避免山石滑坡頻繁發生等問題,同時可以考慮增加幾班從江縣到小黃村的旅游車。

(二)加大旅游營銷力度

旅游營銷是發展當地旅游業的關鍵環節,有效的旅游營銷可以提高小黃村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資者。應轉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一方面可以和大型旅行社合作,印制關于小黃村旅游的宣傳冊并擴大散發范圍,另一方面應與貴州省的旅游開發戰略緊密結合在一起,將小黃村作為一個典型的文化旅游景點進行宣傳。

[參考文獻]

[1]明慶忠.旅游開發影響效應研究[M].科學出版社,2007(12).

[2]龔璇.民間原生態文化的傳承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以“三省坡”侗族文化旅游為例[J].新西部,2010(12).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舊城更新由政策驅動型向效益驅動型轉變,歷史街區保護的價值準則正趨向文化、社會、經濟的多元化。與一些城市采取房地產商介入,整體功能置換、提高容積率,破壞建筑風貌相比較,旅游開發是一種有效的保護和利用的手段。然而,隨著旅游開發的規模和力度越來越大,很多歷史文化街區變成了旅游景區,當歷史文化街區變成旅游景區后,資源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面臨新的壓力,特別是資金方面的壓力。于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開始推行收費政策,向游客收取類似于門票的保護費。然而,這些收費政策卻一直阻力重重。有來自游客的阻力,更多的是來自于商戶的阻力。2016年6月1日上午,云南麗江古城約千名客棧和商鋪關門停業,以此抵制古城保護管理局日前增設多個收費卡向游客征收每人次80元的古城維護費。而2016年5月,“草原天路”開始收取費用,同樣阻力重重,收費方案也僅僅執行23天便宣告流產。

誠然,旅游開發是歷史文化街區一種有效的保護和復興的手段,一些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的實踐也證明,它不僅能夠充實政府財政收入,增加保護力度,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改善居住設施,而且可以發揮歷史、教育、美學等功能,實現其文化價值。然而,屢屢出現的收費和抵制收費現象說明雖然旅游開發是手段,保護是目的,但是如何利用旅游開發這一手段來實現保護的目的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二、國內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模式分析

一直以來,我國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的模式基本上是政府出資模式,即由政府組建歷史文化街區管理機構,制訂綜合整治方案對建筑物或街區整體環境進行保護。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會成立旅游開發運營公司,負責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工作。在具體實踐中,政府部門會借款對歷史文化街區中沿街的有旅游開發價值的地段先進行整治和開發,對這一部分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再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吸引商戶入駐,同時進行旅游方面的宣傳促銷,將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不同等級的旅游區。接下來,政府部門通過收取商鋪出租費用、街區內置景區、景點的門票收入,還有自營的一些旅游設施收入等用于街區的保護、基礎設施的改造等。這種模式能保證在街區整治時對歷史建筑、街區環境和歷史格局進行很好的保護,并且能夠在短期內使歷史文化街區重現活力。然而,在實踐過程中,這一模式也面臨著一些問題。

(一)資金問題

一些歷史文化街區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已經破敗不堪,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修復古建筑,進行環境改造。為了開發旅游,在“食、住、行、游、娛、購”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當歷史文化街區變成旅游景區后,收入來源變得單一化,單純的依賴旅游收入不能解決資金上的缺口,而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設施方面的投入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快速收益。因此,很多街區保護部門都是負債運營。例如,根據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介紹,截至2015年底,古城維護費累計征收入庫27.7億余元,但麗江古城的保護投入已累計達66億多元,當地至今仍背負著15.68億元的債務。巨大的資金缺口勢必會影響歷史文化街區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會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地段,而不是最需要投入的地方,從而導致歷史文化街區在資源保護方面的片面性。

(二)商業氣息過濃,商戶參與保護的積極性不高

政府部門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后,會通過招商引資的辦法來開發旅游商業。為了解決資金問題,地方政府部門會將開發后的一些旅游地段以招投標的形式對外招標,形成小吃一條街、工藝品一條街等。這些商鋪的經營者多是外來商戶,他們很難對歷史文化街區產生除了經濟利益以外的情感,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特別是文化傳承方面的保護對他們而言并不受重視。他們關心的是游客數量的多少,租金的多少。而政府部門也未對這些商鋪進行合理規劃,沒有將文化內涵貫穿于商鋪經營中。因此,在經營方面,多是經營一些短平快的項目,旅游商品同質化、商鋪之間惡性競爭的現象越來越突出。例如,麗江古城幾乎每走三五步就能找到一家鮮花餅店、銀器店或手鼓店,每家售賣的商品也是大同小異。隨著旅游者需求的變化,對于這些商品的購買力越來越低,商鋪在收入減少,競爭壓力大的情況下很難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和維護,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做出一些抵制保護的行為。同時,政府部門為了控制游客容量方面的努力也會受到抵制。

(三)當地居民對旅游開發與保護缺乏正確的認識

當歷史文化街區變成旅游區后,政府各方面的宣傳都是以發展旅游為中心,游客數量的多少成為發展的重要指標。在創建幾“A”級景區的過程中,街區內一切都以發展旅游為目的。外來商戶和旅游者“喧賓奪主”成為歷史文化街區的主體,一些本地居民需要外遷以便為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讓出空間,而傳統文化僅僅用于展示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另一方面,旅游開發也確實給街區居民帶來了收入增加、居住環境改善等實惠。面對旅游開發的利益和代價,很多當地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保護越來越模糊,他們不希望旅游者人數過多,覺得這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旅游者減少會影響收入。而政府部門并沒有進行這方面的有效引導。所以在實踐過程中,擔心旅游下滑影響收入的居民更多一些,因此,對于政府收取門票,一些居民也不理解,采取抵制的態度。

三、對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的幾點建議

旅游開發是歷史文化街區實現保護與復興的最重要手段,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實踐證明,傳統的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開發模式。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一)以旅游開發為中心,實現多業態發展

旅游開發是歷史文化街工保護與復興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很多歷史文化街區把旅游開發視為唯一的手段,完全依賴旅游開發來實現街區的復興并為街區保護提供資金。這一做法增加了歷史文化街區發展的脆弱性。解決辦法是以旅游開發為中心,發展多種業態,減少歷史文化街區對旅游發展的依賴。目前,雖然歷史文化街區不能采取大規模的房地產開發方式,但是可以以街區所在城市或周邊城市居民為服務對象,進行適當的商業開發,以發展城市休閑產業。政府部門可以引導當地居民和一些投資主體對歷史街區建筑進行綜合利用,形成包括沿街的商業店鋪、休閑酒吧、餐廳場所、民俗文化展覽館、藝術表演中心等場所,利用多樣化的街區功能,聚集人氣,增強街區活力,延續歷史街區傳統的城市功能。例如,揚州市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在進行旅游開發的同時,發展城市休閑產業和文創產業,其打造的1912街區,已經成為市民主要的休閑場所,多種業態的發展也實現了街區保護資金來源的多樣化。

(二)增加游客停留時間,提高旅游收入乘數效應

一些歷史文化街區在變成旅游區后,吸引的大部分是“到此一游”的游客,游客基本上是來逛一逛,吃些特色小吃、買點小工藝品,停留的時間非常短,花費也很有限,要增加旅游收入,就要增加游客數量。實際上,對于歷史文化街區來說,不適合建成大眾觀光式的旅游景區,而應該是文化體驗式的,休閑度假式的,收入增長方式也不應該是粗放式的,而應該是高效集約式的。

1、開發“游住結合”式的傳統民居客棧,讓游客能夠住下來,悠閑地體驗街區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俗。游客住下來,停留時間長,其旅游消費自然會比參觀式的消費多些,而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會更大,從而減少歷史文化街區的飛地效應。另一方面,傳統民居客棧可以充分盤活歷史街區的古民居,增加居民的保護意識,讓街區居民在旅游開發中獲利,增強街區居民的自豪感和認同感,促使他們在街區保護中發揮著更加積極的作用。

2、發展一些文化傳承類的需要“靜生慢養”的業態。為了迎合商鋪投資者的需要和增加游客容量的需要,很多古城、古鎮、古街區在旅游開發時總是開發小吃一條街、工藝品一條街、酒吧一條街,很多需要“靜生慢養”的業態就被擠了出去。這些業態可能在短期內不會獲利,或者不會通過游客購買等方式直接獲利,但是對于提高歷史文化街區的吸引力、增加游客停留時間方面的作用比較大。另一方面,如果游客來歷史文化街區能夠體驗到不同的文化,那么相信他也不會因為門票而去別的地方。受社會發展的沖擊,這些傳統業態很多在慢慢消失,贏利性不強,需要政府部門充分挖掘,并給予政策、經濟等方面的扶持。

四、結語

篇4

關鍵詞:古村落;游客體驗;石塘村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6)05-0154-03

體驗經濟是一種以提供體驗為主要內容,以服務為舞臺,用商品做道具,通過感覺和記憶讓消費者對某一事物留下深刻印象和特有記憶的經濟類型。[1]旅游業作為體驗經濟時代的先鋒,由于其核心理念與體驗的本質相統一而天然成為體驗產業,能夠比其他行業更快進入體驗經濟時代。[2]近些年,個性化、體驗化的旅游方式和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歡和關注,古村落旅游越來越受到游客的青睞,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它所蘊含的體驗性,而人們對于休閑古村落旅游青睞有加而又毀譽參半的原因也往往在于其體驗性的欠缺。[3]現以廣東最美古村落石塘村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古村落本身具有的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從游客體驗角度探討石塘村體驗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一、國內古村落體驗旅游研究進展

隨著體驗經濟的到來,古村落以其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活態”的原生態風貌,成為體驗旅游的理想之地和學者們的研究對象,主要從三個不同角度對古村落的體驗旅游進行研究。一是從游客體驗角度。吳文智、莊志民(2003)提出了古村落旅游產品體驗化創新的系統框架;[4]張健華(2008)探討了游客到鄉村旅游的體驗動機、體驗類型以及體驗管理等問題;[5]胡紅梅(2010)從挖掘文化內涵、營造體驗環境、設計體驗活動項目和體驗活動的整體和諧性四個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古村落體驗旅游開發的建議。[6]二是從古村落體驗旅游開發角度。孟明浩等人(2008)以浙江蘭溪市諸葛村為例,探討古村落體驗旅游開發的原則和方法;[7]譚春霞(2009)根據諸葛八卦村的旅游資源特色,提出深度體驗型的古村落旅游產品開發建議;[8]涂遠芬(2011)從旅游者體驗的角度,提出真正實現古村落旅游產品可持續發展的思路;[9]秦春林(2014)以廣西靈川縣江頭村為例,分析了古村落體驗旅游開發的意義、原則和建議。[10]三是從體驗旅游項目設計角度。隋春花(2010)從旅游功能角度對客家古村落旅游體驗項目進行設計;[11]趙承華(2011)提出采用娛樂型、逃避型、教育型、審美型等四種模式對鄉村文化體驗進行設計 ;[12]吳銅虎(2013)探討挖掘溫州古村落文化旅游的體驗方式。[13]

二、石塘村旅游發展概況

(一)建村歷史悠久

石塘村位于廣東省韶關仁化縣城西南方20公里,占地面積80平方公里,目前人口有3 400多人。石塘村從明朝洪武年間開荒建房到現在已有640多年的歷史,逐步形成塘下、樓下、竹園背、蔡屋、火沖、禮園、梨樹下、高門檻、大園、早禾田、門前巷、三角街等12個閣。到清代咸豐年間已發展為千家村,成為仁化縣最大的自然村。[14]石塘村共有古建筑133座,保存完好的有106座,傳統民宅大都是青磚馬頭墻的徽派建筑,房內梁架藻井的結構卻帶有濃郁的閩派風格,是周邊范圍內歷史最悠久、古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個村落。它的地理位置優越,周圍環境優美、山清水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風、古韻于一體。在2010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評為“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 ”,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傳統村落”。

(二)特色旅游資源多樣

石塘村傳統文化遺產豐富,特色旅游資源多樣,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最具特色的歷史物質遺產、紅色文化深厚的古建筑“雙峰寨”,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碉堡式建筑之一,是大革命時期震撼北江的雙峰寨保衛戰的發生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第二,石塘村中歷史街巷形成獨特景觀。以曾經最繁華的商業街“三角街”為主,巷道相連,縱橫交錯,外地人走進去就像進了迷宮很容易迷路,因此被當地人戲稱為“祝家莊”。還有太平巷、司馬第巷、長巷、門前巷等,這些街巷大都用鵝卵石鋪成,風貌保存依然完好,相互之間連通,曲折復雜,呈現出與周邊山水自然肌理和農田田壟相似的形態特征。第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被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唱了數百年的“月姐歌”,還有令整個石塘村飄香的堆花米酒及其傳承150多年的釀造工藝等都獨具特色。

(三)旅游發展前景良好

典型的石塘古民居呈正方形,錯落有致,古樸典雅,隨處可見古屋老巷、陳風古韻,漫步古村讓人仿佛來到一處被時間遺忘的隱世桃源。近些年,隨著石塘村知名度不斷提升,游客越來越多,以散客為主,一般可逗留三個小時左右。整個古村落中,除了雙峰寨景點會適當收取門票作為建設與維護費,其他都是免費游玩。2011年,成立了仁化縣石塘古村生態旅游開發公司,幾項工程陸續展開,如對雙峰寨周圍護城河淤泥的清潔處理和擋土墻的除險加固,石塘古村蝴蝶園廣場在緊鑼密鼓進展中,公司已與部分村民達成租賃協議,陸續對古村落進行美化、綠化等工程。石塘村的旅游開發主要圍繞特色景點包括雙峰寨、三角街、門前巷等進行,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參與性的古村民俗文化旅游線路。

三、石塘村體驗旅游開發存在問題

(一)體驗旅游所受關注度不高

近年來,石塘村旅游發展以保護和挖掘文化遺產、建設歷史文化品牌為主要內容,努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努力把石塘村打造成為融自然風光、紅色歷史、人文景觀、影視拍攝、民俗飲食為一體的旅游精品景點。[15]先后請多個大學的專家學者完成了《韶關仁化石塘村歷史文化保護規劃》、《韶關市仁化石塘雙峰寨勘察維修設計方案》《石塘鎮城鎮建設總體規劃》《石塘古村落保護深化設計方案》和《石塘鎮旅游發展總體規劃》等方案。從這些調查資料可以了解,當地的政府相關部門對于石塘村的資源保護規劃和文化旅游方面很重視,但是在對基于游客體驗方面的旅游項目的設計不夠關注,導致石塘村體驗旅游開發相對滯后,滿足不了游客更高的體驗需求。進而使石塘村的旅游形象得不到更好的認可,影響到整體旅游推進。

(二)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

調查發現石塘村旅游配套設施不完善,周邊可供游客消費的場所、讓游客休憩游玩的娛樂設施和飯店都不多,零星有幾家小賣部和酒莊,難以滿足大多數游客的休閑需求,導致游客在此停留的時間相對短暫。石塘村青草盈盈,古韻悠悠,是一個讓游客放慢腳步細細品味的地方,但古村落內部建筑潮濕陰冷,某些房間內堆滿垃圾,有些道路衛生需要改善,看不到垃圾桶,部分街道長滿雜草、青苔和蜘蛛網,呈現出一片荒廢景象,難以給游客休閑放松的體驗。

(三)體驗旅游氛圍不濃厚

石塘村的旅游文化資源相當豐富,然而旅游開發缺乏創新意識,對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沒有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游客走馬觀花,缺少古村落的體驗氛圍。同時,石塘村當地居民缺乏對古村落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很多的年輕人都已經離開本村外出打工,只有老一輩的人還居住在此,造成一些傳統文化資源的逐漸消失,存在非物質文化傳承難的問題。居民是古村落文化旅游的載體,當地居民對石塘村旅游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導致游客無法從當地居民的身上深刻體驗和感悟古村落的文化魅力。

(四)體驗旅游項目少而單調

石塘村的旅游開發與大多數的古村落開發相似,活動內容少而單調。到石塘村的游客基本上都是逛逛古街巷,參觀雙峰寨,看看蝴蝶園,到酒莊品嘗堆花酒,欣賞周邊的自然山水,聽聽導游講解,參與性旅游項目較少,滿足不了游客的體驗需求。成熟的游客到古村落游玩是想尋找特有的文化內涵和體驗不一樣的懷舊生活,而石塘村獨特的“月姐歌”、“堆花酒釀造技術”、“雙峰寨”等文化內涵沒有很好的呈現出來,游客無法感受其博大精深的古村文化,吸引力不足,回頭率不高,整個旅游難以可持續發展。

四、石塘村體驗旅游開發建議

(一)重視體驗旅游發展,統籌整體規劃建設

首先,當地的政府和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對石塘村的體驗旅游項目開發給予一定的重視,在當地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石塘村的體驗旅游的發展有一個整體的規劃,做出整體項目實施的部署,避免與其他古村落開發的同質性。其次,積極引導各個旅游相關部門參與進來,例如可以與旅行社合作,結合石塘村特有的文化資源和自然山水風光來設計相關的旅游線路,通過體驗旅游項目展示出石塘村特有的魅力,滿足游客不一樣的體驗需求。最后,對于石塘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也要重視。一方面,對于原有的基礎設施要懂得保護與維持整潔,適當請一些清潔工經常進行衛生打掃和維修。另一方面,在不破壞本村的原始風貌的基礎上,投資建設一些休閑娛樂設施,例如建設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古村落旅館、餐廳、購物、休閑場所等。

(二)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古村落旅游

如果說文化是古村落的靈魂,那么古村落的社區居民就是靈魂的載體,是他們的祖先把文化一代代地傳承下來,然后通過他們把文化展示給廣大游客欣賞與感受,村民本身也是古村落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石塘村開發旅游要正確引導當地居民重視本村的體驗旅游建設,并鼓勵他們參與進來,使社區居民以古村落為榮,把保護開發古村落當作已任,在旅游發展中能夠更積極地參與、支持旅游和保護古村落,把石塘村特有的文化內涵展示和傳承下去。同時,挑選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居民進行培訓,提高旅游服務意識和古村落講解水平,帶領游客游覽與體驗本村落的文化內涵。

(三)提煉文化主題,營造體驗旅游氛圍

石塘村文化內涵深厚,通過深入挖掘,提煉出一個鮮明的主題,圍繞主題,合理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適當規劃,打造特定的體驗環境氣氛,凸現石塘村特有的景觀和文化意象,加深游客體驗感受。例如石塘村的紅色文化主題比較鮮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雙峰寨,建議通過對雙峰寨周邊環境的維護、適當利用和主題烘托,投資建設可供旅游者消費感知的紅色文化主題配套基礎設施、餐廳和賓館等,基礎設施設計風格應與石塘村文化主題相匹配,盡量讓其融為一體。最后,石塘村應該利用“廣東最美古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傳統村落”等名銜,做好石塘村景區對外主題宣傳工作,營造有特色的古村落旅游體驗氛圍,令旅游者“聽了就想來,來了不想走”。

(四)充分挖掘文化內涵,設計體驗旅游項目

從功能體驗角度出發,結合石塘村的特色旅游資源,從四個角度設計體驗項目。一是游覽角度。在石塘村舉行絢麗多彩的客家民間工藝品展覽,或用現代科技手段展示重要又獨具特色的古村落先民的故事,把村落知名的人物事跡在明顯的地方展出,設計一些讓游客猜古建筑圖案代表含義的有獎競賽性質的項目等,不斷增加游覽的興趣點。二是娛樂角度。目前,石塘村有兩支月姐隊,共有六十余人,“月姐歌”儀式表演從每年的農歷八月初一“開壇”到八月十五“收壇”,一直持續十五天。表演期間晚上,大多數村里的婦女都會相約在“月姐歌堂”里一起唱歌、跳舞和做游戲。[16]策劃石塘“月姐歌”大型歌唱表演的體驗旅游項目,讓游客親身參與到魅力文化“月姐歌”的對唱中,一起載歌載舞,體驗“月姐歌”的深刻內涵。三是購物角度。旅游購物是旅游消費中最有彈性的因素,針對石塘村“堆花酒”和各種土特產進行設計,積極引導當地有釀造堆花酒和各種土特產的村民,在石塘村最繁華的三角街進行擺攤,展示各自的特色產品,讓游客品嘗、觀賞與購買,恢復三角街往日的繁華,推動石塘村旅游整體發展。四是交通角度。盡量保持石塘村原有的鵝卵石小道,利用古色古香的街道將各個古居連接起來,合理保護利用村道和古橋,讓游客領略古村落青磚古道的同時增強體驗性。[11]

參考文獻:

[1] [美]約瑟夫B,詹姆斯H吉爾摩.體驗經濟[M].北京: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123-140.

[2] 王 帆,趙振斌.基于游客體驗的古村落旅游景觀展示研究――以陜西黨家村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2009(9):71-78.

[3] 李國精.我國休閑鄉村旅游中的體驗性探究[J].農業經濟,2015(10):101-102.

[4] 吳文智,莊志民.體驗經濟時代下旅游產品的設計與創新――以古村落旅游產品體驗化開發為例[J].旅游學刊,2003(6):66-70.

[5] 張健華,陳秋華.試論鄉村旅游中的游客體驗[J].福建農林大學旅游學院,2008(1):175-177.

[6] 胡紅梅.基于游客體驗的歷史文化街區旅游開發[J].經濟研究導刊,2010(35):102-104.

[7] 孟明浩,俞益武,張建國.古村落旅游產品體驗化設計研究―以浙江蘭溪市諸葛村為例[J].商業研究,2008(1):195-198.

[8] 譚春霞,顧敏艷.體驗經濟時代下諸葛八卦村古村落旅游產品的創新設計[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25(8):767-769.

[9] 涂遠芬.古村落體驗旅游產品設計的策略初探[J].農業考古,2011(4):392-394.

[10] 秦春林.古村落體驗旅游開發的思考――以廣西靈川縣江頭村為例[J].廣西農學報,2014(6):102-109.

[11] 隋春花.客家民居的旅游價值及其體驗旅游項目設計[J].嘉應學院學報,2010(12):23-27.

[12] 趙承華.基于文化體驗的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社會科學輯刊,2011(1):116-118.

[13] 吳銅虎.古村落旅游與文化體驗研究:以溫州為例[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3(2):66-70.

[14] 王群英.粵北仁化縣石塘古村“月姐歌”的藝術特征[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4(3):45-51.

篇5

關鍵詞: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

一、邯鄲市歷史文化簡述

邯鄲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1994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戰國時期,邯鄲作為趙都城長達158年之久,此后邯鄲又作為漢代趙國都城400余年。綿綿7000多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歷史文化層次————磁山文化、趙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據多年考古調查,邯鄲歷史文化遺存極為豐厚,有文物古跡多達1500余處。其中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即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趙王陵、響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縣漳河流域和礦區滏陽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鄴城遺址、媧皇宮、129師司令部舊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7處:主要有叢臺、黃粱夢呂仙祠、張莊橋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級文保單位近300位處,縣保文物150余處。這些文物涵蓋古遺址(磁山)古墓葬(趙王陵)、古建筑(黃粱夢)、石窟寺(響堂山)、石刻、古文獻、革命紀會舊址等多方面的內容。成為邯鄲發展旅游業的重要資源。

二、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

1.資金緊張,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有限;2.宣傳力度不夠,文化遺產價值未充分體現;3.旅游開發層次較低,缺乏文化內涵;4.旅游資源開發為單向開發;5.開發主體單一,以政府主導型為主。

三、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

針對邯鄲歷史文物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1.正確處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的關系。開發時應考慮到長遠利益,明確歷史文物旅游資源首先是“文化遺產資源”,然后才是“旅游資源”,在開發的同時要注重保護,必須制止破壞性的商業行為,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可持續利用。針對保護方面資金不足的最大難題,要從旅游收人中劃出專項資金用于其維護工作。另外還要創造條件,爭取將該歷史文化遺產列人世界遺產備選名錄,這樣既能使該資源獲得全面的保護,還提高了知名度,使地區性旅游資源得到可持續利用。

2.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對外知名度。采取多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讓更多的人了解邯鄲歷史文化。如政府與新聞、出版、文化等部門密切協作,利用廣播、電視、國際互聯網、期刊雜志、宣傳畫冊等等傳播手段,印發有關體現當地磁山文化、趙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及民間文化傳統,展現當地自然風光的旅游冊;在國內主要城市設立辦事處或代辦點,積極參加國內各種旅游交易會,邀請國內外記者進行考察、拍攝專題片、進行專題報道;通過舉辦大型活動,如永年廣府太極文化節、成語典故文化節、夢文化節、磁州窯文化節、響堂寺廟會等活動,不斷擴大邯鄲歷史文化價值的影響力,提高旅游的知名度。

3.編制科學的旅游資源開發規劃。把旅游地資源、客源市場、旅游服務與旅游設施視為一個有機整體,以三者同步規劃為其指導思想,對旅游業發展作出戰略構思。在市場定位上,根據旅游業發展現狀,以周邊地區為發展重點,著重面向晉冀魯豫四省地區以內的游客,采取階段性發展的步驟,逐步擴大影響;在景區規劃上,應以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趙王陵、響堂山石窟寺、媧皇宮等國家重點文物資源為核心,全面整合旅游資源,形成頗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旅游專線,打造旅游品牌。在項目開發上,充分利用優越自然環境,挖掘當地的風土人情,使文化遺產游與自然風光游、民俗文化游等其他類型的旅游資源相結合,針對過去歷史文物古跡旅游知識性強而趣味性弱的情況,加強其參與性與娛樂性,把以觀光為主的單向旅游開發逐步發展為觀光、度假、療養、娛樂等多種功能并存的雙向旅游開發。延伸旅游產業鏈條,使旅游資源真正轉化為旅游經濟。4.突出地區特色,加大開發力度。旅游的本質在于其吸引力因素,因此,應遵循特色原則,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突體現文化遺產一定時間和地城范圍內的唯一性和壟斷性價值,同周邊的地區形成優勢互補.如磁州窯文化旅游開發應收集磁州窯各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建設磁州窯博物館和陶瓷會展中心,利用手工制陶參與性、互動性強的特點,開展傳統陶藝制作旅游項目等,為保護磁州窯文化遺產,弘揚磁州窯文化,發展陶瓷旅游提供了更好的載體;而響堂山石窟開發就應將其與周圍的風月關、老爺山摩崖石刻、寺后坡、皇姑庵、水浴寺、小鬼道等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合,形成響堂山南北朝佛教文化旅游專線,并根據元寶山風景區與南響堂寺石窟一衣帶水的地理位置,以滏陽河水為媒介,結合文化遺產與自然風光資源,建設成為集文化、山水、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景區,提升其整體吸引力。

5.搞活發展機制,加大投資引資力度。積極爭取上級文化遺產部門對歷史文物保護的專項資金支持和旅游部門的政策支持,進一步加大旅游招商引資的力度,積極鼓勵旅游投資主體多元化。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租賃等多種形式開發旅游資源和經營旅游業,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進一步調動民營資本、區外資金投資文化遺產旅游的積極性,并與駐區大企業、區外旅游企業聯合開發的旅游資源。還要加強教育和引導,調動全民創業的積極性,支持景區附近的群眾投身旅游產業。如鼓勵趙王城景區附近左西村、引豹村、張莊橋村、小屯等村的群眾在景區周圍發展旅游商貿、服務、游樂等項目,為旅游業的發展增加活力和后勁。

6.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人才的培養。旅游的發展必須有一系列的配套設施予以支持,其中占重要地位的有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旅行社及導游素質等。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可持續性開發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3)06—0076—03

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是對一個地區或民族深厚的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的記載,反映歷史文化傳統和變遷。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極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可以促進高端旅游產品的開發以及旅游文化品位的提升,其作為傳統歷史文化的承載者,可以滿足旅游者體驗文化、尋求差異的需求。國內外非遺保護與利用的成功經驗表明,現代觀光旅游可以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重新賦予其市場價值,并激發和增加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因此,將非遺保護與利用與旅游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可有效促進旅游業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涉及民間文學、民間歌舞、地方戲曲、民俗節慶還有傳統手工藝品等方面,內容豐富多樣。地域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征之一,非遺旅游資源是一定地域內人們智慧的結晶,其文化內涵豐富,旅游價值高,可以有效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如云南的麗江古城與山西平遙古城在1997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之后,當地知名度大幅提高,旅游接待人次逐年攀升,旅游業發展突飛猛進。其中非遺旅游同樣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更加凸顯其文化效益。如紹興魯迅故里以魯迅文化作為主題,展示魯迅生活過的祖居、“三味書屋”;建立“魯迅文化風情園”,設立“紹俗祝?!薄坝褓悤薄澳谢榕蕖钡葞讉€展覽館;舉行魯迅文章朗讀大賽等,充分展示魯迅文學和紹興民俗文化。

(二)科學合理的旅游開發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保護作用

旅游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文化活動,本身具有繼承、發展和保護文化遺產的功能。如果采用合理的開發模式,正確處理好旅游開發和文化保護的關系,而不是掠奪式或者篡改式的開發,旅游業的發展將有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首先,將旅游開發與非遺保護相結合,可以為后者創造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旅游開發賦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可以使其保持原有的生機和活力,維護其賴以生存的土壤,使其不斷發展。其次,充分發揮旅游產業化優勢,既可通過稅收等方式增加政府收入,也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例如近些年來云南省就實現了旅游開發與文化傳承的共贏,數據顯示:西雙版納財政收入73%來自旅游業,麗江旅游業對財政收入的貢獻達90%,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資金保障。

二、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現狀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旅游開發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紹興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非遺資源豐富多樣,其中有11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71項人選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在這些非遺旅游資源開發中,比較成功且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享有盛譽的有:“大禹祭典”“西施傳說”、紹興黃酒釀制技藝等;已具有一定規模且在當地頗具知名度的有:“王羲之傳說”、越劇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為紹興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如紹興安昌古鎮將本地的歲時習俗與旅游項目相結合,連續幾年舉辦臘月風情節,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魯迅故里景區內的朱家臺門,每天都有越劇、紹劇、蓮花落等表演,每逢雙休日、黃金周,在沈園景區可以欣賞到越劇演繹的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故事,其他如魯鎮景區等也有展示,這些帶有濃重鄉土味的戲曲表演備受游客青睞。

(二)旅游景區成為非遺保護和傳承基地

如三月初三是中國傳統的上巳節,而在公元353年的這一天,相傳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名士雅集蘭亭,著名的《蘭亭集序》由此誕生,蘭亭也成了著名的書法圣地,1985年紹興市政府將三月初三定為書法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祭禹典禮傳承至今,也被賦予新的意義。蘭亭、大禹陵等旅游景區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載體,是難得的歷史文化傳承基地。

三、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紹興非遺旅游開發得到了廣泛重視,并對一些較為知名或珍貴的項目予以重點開發,豐富了當地旅游產品種類。但在具體的旅游開發過程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持續合理開發與利用,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一)法規制度不健全

浙江是全國最早啟動非遺保護工作的省份之一,于2007年5月率先通過了地方法規《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但是這部條例主要涉及非遺保護內容,針對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并沒有進行詳細規定。而紹興市也未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制定適合本地和具有針對性的制度來保障《條例》的實施和落實。由于法規制度不健全,導致非遺旅游開發混亂無序,過度開發、重復開發以及嚴重的商業化和庸俗化現象時有發生。同時傳承人在社會民眾中的法律地位欠缺,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傳承人的培養經費匱乏等,這些都導致紹興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失傳的危險,不少傳統表演如竹馬舞、西路亂彈等瀕臨失傳,一些民間技藝如紹興錫箔鍛制技藝等后繼無人。如何在新的社會形勢下依靠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不僅關系到這些傳統文化是否能得到傳承和弘揚,也直接關系到紹興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缺乏系統規劃和資源整合

進行科學合理的旅游規劃,對非遺保護與開發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動其可持續發展。紹興市旅游局編制了《紹興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非遺旅游開發規劃,非遺旅游開發建設較為零散,個別非遺開發并未考慮其獨特性,盲目跟風,造成巨大的資金浪費。此外,紹興縣安昌鎮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紹興縣稽東鎮冢斜村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價值品位,紹興的旅游資源都名列全國地級市之首。但是目前紹興并未將非遺資源與這些自然景觀、物質文化遺產有效結合起來。

(三)開發深度不夠且形式單一

首先,缺乏對底蘊深厚、知名度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了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資源稟賦強,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但是現階段紹興相關開發僅限于知名度高、獲利快且能夠帶來豐厚經濟效益的資源,而對于那些鮮為人知、底蘊深厚、文化價值開發潛力大,甚至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則較少甚至忽略對其進行有效開發。以傳統戲劇為例,對越劇、紹劇等游客耳熟能詳的劇種宣傳和開發較多,而對于蓮花落、西路亂彈等知名度較小曲種卻并未給予足夠重視。

其次,紹興非遺旅游開發大多僅是停留在旅游節慶、名人故里、博物館展示上,開發利用形式單一,涉及內容也不夠豐富。而且大部分旅游產品都是采用靜態的形式呈現給游客,缺乏動態參與性。各類名人故里和民俗旅游村的旅游項目大多雷同,游客局限于參觀游覽民居、民間藝術品制作、品嘗特色小吃,互動體驗項目較少。這種參觀游覽式旅游方式不能使游客深刻體會非遺文化內涵和氛圍,難以滿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使游客產生審美疲勞。

(四)缺少高素質的旅游文化專業人才

非遺保護與開發是具有較高文化品位和技術含量的文化事業產業,離不開大量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支持。但受市場導向和新型藝術形式的沖擊,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乏人。同時在非遺保護和開發中,要實現產業化發展,必須要有專業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目前紹興在非遺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數量偏少、結構不合理、專業化程度不高,尤其是懂經營管理和市場營銷知識的少,擅長項目策劃、資本運作的更少,難以適應文化產業可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二是人才的開拓能力、創新能力不夠強,缺乏大型集團經營管理經驗;三是文化經營管理后備人才不足、缺乏活力,尤其缺少既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又熟悉市場經濟規律,具有豐富的文化產業運作及經營管理經驗的高層次、高素質的經營管理人才。而且大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在廣大農村和小城鎮,加劇了非遺旅游開發人才匱乏的問題。

四、紹興非遺旅游開發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法規制度,規范管理開發行為

首先,地方政府要盡快出臺《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辦法》及相關法規,實現非遺旅游開發的法制、規范化管理,創造良好的開發環境;同時明確以保護為主,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把握好非遺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規避旅游開發利用過程中的不良行為,確立非遺保護問題在旅游開發中的法律地位;可通過建立紹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協會或相關中介組織來指導和協調非遺的旅游開發,注重解決好旅游開發中出現的問題,賦予其相應的權力和責任,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其次,非遺旅游資源的開發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要建立健全有關專項資金申請與使用制度,健全相關的配套設施,制定旅游開發企業稅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以扶持既利于非遺保護又有利于旅游開發的好項目。

(二)整合非遺旅游資源,打造旅游產業鏈

首先,紹興市文化和旅游部門要做好非遺整體規劃編制工作,相關縣、區做好當地的專項規劃,提煉出具有廣泛影響、深入人心的非物質文化精髓和樹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遺典型形象,尤其是在縣、區相似度較高的非遺項目,要選擇最具有特色和保護價值的非遺項目所在的縣、區作為規劃實施主體。其次,按照合理布局、重點開發、開發有據、開發有序的原則,對非遺進行資源整合開發。如可以整合開發對旅游者吸引力較小的非遺類型,如民間文學類、民間音樂類、民間舞蹈類和民俗類遺產;可以建立非遺園,將全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園區中進行展示。在園區中不僅可以展演技藝,如表演音樂、舞蹈、曲藝和傳統手工藝等,可以讓游客共同參與、親身體驗或親自參加傳統工藝品制作,并品嘗地方特色美食,從而達到宣傳效果,獲得經濟效益。

(三)創新開發模式,進行深度開發

首先,應更加注重對知名度低,但文化價值較高的非遺資源的旅游開發。如對國家級非遺項目——嵊州竹編進行旅游開發時,可以根據不同受眾群體,采用不同的展現形式。如讓青年旅游者參觀嵊州藝術村,了解竹編、根雕等特色地域文化和工藝流程以及新型竹編產品的科研開發。其次,加強與旅游企業合作。非遺內容和傳承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旅游開發中政府參與的必要性。應在政府主導下,加強非遺旅游景區與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以及旅游購物等企業的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地進行宣傳和開發。旅行社可以重點推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的精品線路;在旅游酒店店面裝飾中植入非遺圖片、實物,還可建造特色鮮明的主題農家樂酒店;旅游交通公司應將非遺資源的廣告宣傳加入旅游車體的包裝中,并開辟不同主題的非遺旅游專線。

篇7

關鍵詞:鄉村旅游;開發;婺源模式

1 “婺源模式”開發鄉村旅游的發展歷程

婺源,位于江西省東北部,與皖、浙兩省交界,它不僅擁有秀麗的山水風光,還有獨特的人文景觀。婺源旅游啟蒙于上世紀90年代,當時主要通過外界散客,尤其是攝影團體的傳播,形成了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和品牌認可度,“中國最美的鄉村”——從少數游客的感受,通過民間口耳相傳和互聯網多媒體傳播,逐漸成為婺源的旅游形象和地區形象。2001年,婺源旅游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經歷了從市場自發經營向“放手民營、政府主導”轉變的第一次跨越,無論是游客數量、門票收入還是旅游綜合收入都急速提升。

2007年,是婺源旅游發展史上的第二個分水嶺,有兩個標志:一是在內部經營管理上,按照“一個公司、一張門票、一大品牌”的思路,通過全縣旅游資源整合,組建婺源旅游集團,增強了婺源旅游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為婺源旅游走集團化、集約化、規模化、市場化和資本化道路創造了條件;二是在旅游形象和品牌運營上,作為江西省縣域旅游品牌的唯一代表,婺源被評為中國旅游強縣,為對外市場營銷和品牌推廣創造了先機。

2 “婺源模式”的形成及影響

從婺源鄉村旅游發展進程來看,旅游業的“婺源模式”,簡言之,就是將一個縣的旅游資源進行整體打造,通過政策引導、市場運作、集團開發,形成“一個公司、一張門票、一個品牌”的格局。由一個企業做一個縣的旅游業,這在全國都很少見,婺源旅游從零起步,經歷了起步、放活和整合三個發展階段,經歷了從市場自發到政府主導,從社會分散經營到資源整合運作的兩次大跨越。婺源旅游已經進入了提質提速、轉型升級新時期,旅游業在縣域經濟發展中支柱地位更加明確,成為統籌區域經濟整體發展的核心產業。

自從2007年組建婺源旅游集團并成功運作一年之后,2008年,《中國旅游報》推出《婺源之路》長篇報道,首提“婺源模式”。2011年6月下旬,央視財經頻道在婺源舉辦了“婺源模式”高層論壇,“婺源模式”推行以來,“中國最美鄉村”的品牌唱響大江南北。婺源已建成3條精品線路、10多個景區,其中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7個,是全國擁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最多的縣、首批中國旅游強縣。截止2012年5月止,全縣共接待游客350萬人次(最高日接待量16萬人次,創歷史最高),實現門票收入9589萬元、旅游綜合收入15億元。

3 “婺源模式”開發鄉村旅游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3.1 引入先進的開發模式,統籌規劃

在婺源旅游開發啟蒙時期,主要是個人或單位的自主開發形式,其別是農民自主開發比較盲目和急功近利。比如一家開飯店,有點前景,其他村民就跟風而上,飯店遍地開花。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盡管從2001年起,婺源旅游業經歷了從市場自發經營向“放手民營、政府主導”轉變的第一次跨越,但筆者認為此次旅游開發模式的改革還不夠徹底,婺源旅游開發可以引入武漢市黃陂區開發旅游的一種模式:“四主”開發模式。即:武漢市黃陂區通過有效的政府組織和市場運行機制,把政府、企業、農民和行業主管四者聯系在一起,共同開發旅游事業的一種旅游開發模式。這種旅游開發模式對婺源的旅游開發同樣有效。由婺源地方政府主導本地旅游開發,通過對本地旅游資源和旅游市場的調查進行旅游規劃,制定各種優惠政策對旅游產業開發的企業和個人予以扶持,并對項目開發建設過程進行組織、協調、服務。而企業則通過政府招商進入婺源旅游市場,在遵循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實行自主開發、自負盈虧,企業也可以和農民、政府聯合開發,企業承擔主體投資,農民和政府則以土地等資源入股經營,各方按比例獲取報酬;或者通過租賃或購買方式獲取經營權,獨自開發經營。當地農民則通過土地、人力、房產等資源主動投入開發,既可與企業聯合開發也可以自主經營。只有政府、企業、農民和行業四方的力量聯合在一起共同開發婺源旅游業才可以保證婺源旅游業迅速、健康、持續的發展。

3.2 合理地整合旅游資源,真正滿足旅游者的需要

2007年,婺源地方政府按照“一個公司、一張門票、一大品牌”的思路,通過全縣旅游資源整合,組建婺源旅游集團,制定了景點聯票制度,確立了“中國最美鄉村”的旅游品牌,增強了婺源的旅游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但是,筆者認為實行景點、景區聯票的做法方面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婺源景點聯票價格180元,5天內有效。包含了除古樟園和石城以外幾乎所有的景點。宣傳資料上的理由是方便群眾、減少排隊、優惠游客。粗略一算,即使花上3天整的時間也只能匆忙游完聯票所列的這些景點。長途外來的旅游者大多時間緊張,就現有的資源來說,是很難在婺源呆上3-4天的。如果時間所限,那么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接受聯票和強制消費,為你不想去或不能去的景點買單,二是放棄所有的景點、敗興而歸。經過網絡調查,這一做法引起了許多旅游消費者的不滿,一定程度上也損壞了婺源的旅游聲譽。在這一點上婺源可以借鑒桂林的做法,桂林景點的門票就有3個景點、5個景點聯票和單點門票多種,由游客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

3.3 著重打造趣味性和參與性強的“農家樂”旅游產品

現代鄉村休閑旅游是以綠色生態休閑為主的水果采摘、塘邊垂釣、郊外野炊、園藝習作和農事耕作等。而這些在婺源并不多見。筆者認為,婺源可以利用鄉野的自然氛圍、寬敞的農舍以及豐富的農產品大力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玩農家樂”為主要內容的“農家樂”特色旅游產品。一方面,可以滿足現代旅游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對于農民來說,發展“農家樂”旅游可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使得家庭收入多元化。所以,大力發展婺源“農家樂”旅游對促進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4 加強全民環保意識,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

從需求的角度看,鄉村旅游源于人們對工業化、城市化負面效應的膩煩和對鄉村恬靜、溫馨、純凈環境的向往回歸。所以說生態環境的保護尤為重要,當地政府應當通過舉辦文化下鄉或發行環保小冊子等手段,加強全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鄉村旅游是一種特色旅游方式,需要專業的管理人才和服務人才。當地政府主管部門可利用旅游院校、培訓班、專題講座、學術會議等方式,培養一大批從事農村休閑旅游接待的專業人才。服務人員應具備相應的業務知識和技能,禮貌待人,誠實守信,才能保持對游客的吸引力。實現婺源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婺源模式”開發鄉村旅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婺源鄉村旅游的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改變了婺源農村單一經濟的結構,起到了興一處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我相信,隨著“婺源模式”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婺源的鄉村旅游有著廣闊的前景和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賽江濤,烏恩,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界定,河北林果研究[J],2006。

[2]張輝,九江發展鄉村旅游的思考與對策研究,商場現代化[J],2006.10。

篇8

關鍵詞:科學處理;文物保護;旅游開發

文物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如何保護好文物,是世界各國都在關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政府歷來重視文物保護,并為此制訂了大量法規,采取了不少得力的措施,使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由于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日益增長,外出旅游的人越來越多。所以旅游業自改革開放以來,也是日新月異、發展迅猛。于是,不少地方掀起了旅游開發的熱潮。旅游開發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也給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因為絕大多數的旅游開發都涉及到文物的保護問題。

有人認為,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是難以調和的矛盾。要搞旅游開發,文物保護就得讓路。于是,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游,追求經濟效益,干脆把文物保護單位承包給旅游公司。而旅游公司作為企業,它在經營和管理文物保護單位時,所追求的是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會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這種行為必然導致開發過度,甚至出現亂修、亂改、亂拆、亂建,毀真造假等不負歷史責任的現象。為此,國家曾三令五申,禁止對文物的破壞性利用,并以法律形式明文規定:“國有文物保護單位,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其目的就是要保證文物的安全,維護文物的原真性。

于是,有些地方又干脆把文物徹底封存起來,讓其與旅游完全脫鉤,實行“為保護而保護”的政策,結果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其實,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并不是水火不容的關系,而是一種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的關系,是一種資源共享、協調發展的關系。因為文物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珍貴的旅游資源,往往是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而利用文物旅游資源的條件發展旅游業,其本身便是對文物資源的一種保護與開發。也就是說,文物只有被利用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它的重要作用。特別是那些不可移動的文物,也只有通過旅游才可達到用“物”說話的目的,才能充分體現其作為文物的價值。特別是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該大力發揮文物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獨特作用。

那么,該如何處理好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呢?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并不難,最關鍵的是要講究科學性。也就是說,要通過最科學的規劃來解決。文物要保護,旅游要開發。但旅游開發決不能以犧牲文物為代價,科學的規劃就是要兼顧兩者的利益。所以這個規劃必須經過實地考察、討論研究、精心設計直到專家論證、行政報批、政府審議等嚴格的程序,才能付諸實施。只有這樣,才既不會造成對文物的損害破壞,也不會產生不利于旅游開發的后果。如果做到了這點,那么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關系也就自然理順了。

當然,要做到科學處理,還須開動腦筋、集思廣益,探索出妥善的方式,制定出最佳的方案。在這方面,筆者覺得敦煌研究院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

眾所周知,敦煌莫高窟是著名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是著名的旅游勝地,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的矛盾在這里自然也顯得特別突出。據統計,來莫高窟的游客數量幾乎年年在不斷增加,而游客增加便意味著對莫高窟環境人為擾動的增加。有監測表明:大批游客參觀,導致窟內溫度、濕度頻繁變化,打破了洞窟原有的恒定環境,這已經成為導致壁畫屢遭病害的重要原因。敦煌研究院曾在體積為143m3的第323窟做過試驗,發現40名學生在窟內滯留37min,呼出的67%的水汽、52.3%的二氧化碳留在了窟內??邇榷趸家虼松吡?倍,空氣相對濕度上升了10%,空氣溫度升高了4℃。而這些都會侵蝕壁畫,使病害加重。

游客參觀對洞窟的不利影響已被科學試驗所證實,而參觀的季節性、時段性則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這種不利因素的影響。據統計,到莫高窟來的游客大多集中在7、8、9月。這3個月的游客量占全年游客總量的65%左右。旅游旺季,莫高窟日接待游客達3000~5000人,“五一”“十一”黃金周期間則要超過5000人。而一天之中,游客又集中在上午10點到下午3點這幾個小時。游客過于集中,使一些洞窟常常處于非?!捌凇睜顟B。

莫高窟現在被評為“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有人預計,在未來幾年內,莫高窟年游客接待量將超過100萬人,游客日流量也會超過萬人。需求與能力之間的矛盾會更加突出,莫高窟所承受的“負荷”將越來越重。我們不得不擔心——莫高窟將來會不會被“累”垮呢?

因此,莫高窟面臨兩難境地——既不能以犧牲文物為代價來換取旅游業的發展,又不能因保護文物而將遠道而來的游客拒之門外。

那么,該如何把對文物的有效保護與旅游的合理利用結合起來呢?著名專家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認為,對莫高窟的旅游開放,要體現科學、合理、和諧、適度的原則。

為此,敦煌研究院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以下相應對策:

(1)參觀實行預約、預報,分時段、有計劃地接納游客,科學疏導分散游客,防止無序涌入,以降低洞窟利用強度。在旅游旺季,如果沒有預約,將不能如愿參觀石窟。

(2)對開放洞窟實行“輪休”制度,以便給開放過度的洞窟提供“喘息”的時間。

(3)增設旅游線路、景點,合理安排參觀時間,對游客實行分流,以避免游客過于集中、擁擠。

(4)采取多種措施,盡可能減少游客在洞窟內的停留時間

篇9

關鍵詞:我國工業旅游;研究綜述;展望

一、引言

國際上工業旅游的產生首先是從工業遺產旅游開始的,這是一個與工業考古學密切相關而不為國內所注意的新領域。中國工業旅游的起步較晚,只有數年時間,是由國外的工業旅游直接引進。1998年以來,我國工業旅游發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繼開發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旅游產品,并逐漸形成以上海寶鋼、海爾工業園、三峽工程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工業旅游項目。2001年底,國家啟動工業旅游項目,工業旅游項目正式納入到國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業旅游示范點獲批。

二、我國工業旅游研究綜述

所查閱的相關文獻中,一般包括理論研究與個案研究兩種形式,較多文獻集中于個案研究,主要是針對某個區域或企業進行工業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產品開發、工業旅游規劃、工業旅游發展狀況等,同時也存在少量與其他學科交叉研究的文獻。根據文獻的研究內容的不同,國內學者研究的工業旅游文獻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個方面。

(一)我國工業旅游發展戰略、現狀研究

工業旅游作為旅游行業的一個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業間的參觀學習,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決定了工業旅游在我國的運作范疇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中展開。在旅游學術界,對于工業旅游發展戰略、現狀研究的文獻很多,分布在我國工業旅游發展模式研究、發展前景研究、發展現狀、區域工業旅游發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發展中國工業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國工業旅游的發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綜合型工業旅游和特色工業城市的工業旅游兩種模式,并指出21世紀工業旅游市場將成為旅游環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資源內涵措施的重要一面?!吨袊I旅游發展評析:從西方的視角看中國》(李蕾蕾,2003)從西方的視角,對世紀之交以來中國工業旅游發展的狀況進行謹慎評析,探討中國工業旅游發展獨特的政經背景,以及從政務接待到商務接待的歷史過程及其對工業旅游的影響。同時,還提出中西不同的工業旅游開發模式對雙方均有啟迪,工業旅游開展依賴于一定的地域環境。黃芳2004年在《我國工業旅游發展探析》一文中從全新視角對工業旅游進行研究,其從開發利用城市品牌資源出發,研究工業旅游在現實運作中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障礙,并對工業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以及工業旅游業的全面發展進行了探討。對于工業旅游示范點的獲批,有的學者也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吳楊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區域視角的中國工業旅游發展的思考》,以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為樣本,對工業旅游點的區域分布特征及空間密度差異、工業旅游點所屬行業的區域分布特征與空間密度差異進行初步分析,并探索這些特征與各區域工業發展特征的相關性,在此基礎上,其從制定區域工業旅游發展規劃、選擇工業旅游空間開發模式、構筑“無邊界”的區域工業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對各級區域范圍的工業旅游發展進行了探討。

對我國工業旅游發展戰略、現狀的研究,不僅依賴于國外工業旅游發展狀況和我國的市場狀況背景,而且還針對工業旅游的標志性事件的發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環境特點進行全新研究。

(二)我國工業旅游開發規劃研究

工業旅游具有知識性強、依托性強、觀賞性強、重游率低等特點,這就決定了工業旅游觀光成為了主打產品,同時面對重游率低的現狀,不得不考慮開發什么樣的旅游產品、如何延長游客的停留時間等。作為旅游業的一個新領域,客源市場和供給市場的雙向需求,為工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學術界面對市場需求的多樣化趨勢、對旅游資源的突破認識、對于工業旅游開發規劃的研究也呈現出多角度趨勢。曲薇薇和黃安民于2003年在《工業旅游時空開發層次分析》一文中,針對工業旅游發展的現狀和局限,提出了工業旅游發展在時間上的3個層次,并結合不同的工業企業的特點給出了不同的旅游開發建議。王寶恒(2004)的《工業旅游的開發條件及風險提示》對工業旅游的開發條件進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證工業旅游成功開發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還指出工業旅游開發的成功離不開對項目風險的認知與評估,其從主體條件、客體條件、媒介條件3個方面對工業旅游的開發條件作了較全面的探討,進而分析了在當前市場條件下,因工業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產生的開發風險。畢燕等(2005)的《工業企業旅游開發研究》,從工業企業的視點出發,運用層次分析法,以廣西為實際案例,對工業旅游開發條件進行綜合評價,并對工業旅游開發提出了諸如開拓創新思路、加強工業旅游配套設施與服務的建設、加強GIS技術在工業旅游開發中的應用等建議。

工業旅游開發規劃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僅對各類實際案例進行開發研究,而且還對工業旅游價值的開發、時空層序開發、項目策劃等進行了研究,不僅為我國工業旅游開發提供了理論依據,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為開展工業旅游的企業提供了實際解決措施。

(三)我國工業旅游個案介紹

在所查閱的文獻之中,相當一部分文獻是對開展工業旅游項目的企業進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開展的旅游產品的描述、開展工業旅游的企業描述。雖然這部分文章在學術意義上并不具備利用價值,但是經過對工業旅游項目的描述,不僅可以了解現階段工業旅游的發展狀況,還能了解到企業所開展的工業旅游項目類型,為其他企業開展工業旅游提品借鑒。

(四)工業旅游產品研究

目前,對于工業旅游產品的定義,多數學者均認為工業旅游產品指的是以工業旅游資源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產品,雖然關于工業旅游產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閱的文獻中,共有5篇文獻研究了工業旅游產品,主要包括工業旅游產品的個性特征、開發現狀、營銷策略等(見表1),研究文獻少則限制了關于工業旅游產品研究上的創新少,研究角度貧乏。

(五)國外工業旅游研究

工業旅游起源于國外工業發達的國家,而工業旅游的出現、發展同人類社會工業化進程息息相關。劉會遠和李蕾蕾對德國的工業旅游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發表了《德國工業旅游面面觀》系列的多篇文獻,都是介紹德國各式各類的工業旅游產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業化與工業遺產旅游開發:德國魯爾區的實踐過程與開發模式》中,從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研究,介紹了工業遺產旅游的新觀念。李躍軍與吳相利在2003年發表的《英國工業旅游景點開發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約翰?斯沃布魯克所著《景點開發與管理》一書中所附英國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個工業旅游景點同期的開發與管理方面資料為素材樣本,進行了包括景點開發目標、提供的產品、市場指向、價格政策、營銷經營等方面內容的綜合歸納比較分析,找出了其開發與管理中的一些可資借鑒的經驗啟示。

(六)工業旅游相關綜述研究

對于工業旅游相關的綜述包括《國內外工業遺產旅游研究述評》、《國外工業旅游及其研究進展》、《我國工業旅游研究的回顧與思考》等,它們對工業旅游的不同方面進行了綜述,對了解工業旅游的發展歷程有較大的作用和意義。

(七)其他

在所查閱的文獻中,有部分文章除了從上述類別之外的角度對工業旅游進行了研究,諸如理論基礎、特征研究、廣告效應探討、工業旅游地域空間結構特、工業旅游對名牌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工業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這些文章從不同角度豐富了關于工業旅游的研究,也開拓了研究視野。

三、結論與展望

目前,同工業旅游的蓬勃發展勢頭相比,我國工業旅游研究則明顯滯后,研究成果少,有學術價值的文章更是鮮有,且多為介紹工業旅游開展情況的表層研究,缺少理論層面的分析、歸納和總結。究其原因,主要與工業旅游所處發展階段有關。目前我國工業旅游尚處于發展階段,存在諸多問題,如市場還未形成;開展工業旅游的企業很少經驗交流;工業旅游研究所需的相關數據、資料缺乏等。工業旅游活動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業旅游研究的難度,限制了工業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響到研究成果的適用性與針對性。

首先,從檢索到的文獻來看,研究的內容較為單一,個案研究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論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對較多,對一些問題的探討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較少,缺少用數學統計等學科的方法運用到工業旅游研究中;再次,對于工業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業觀光旅游上,缺乏對工業遺產旅游的深入研究,因為工業旅游是由工業遺產旅游發展而來,同時工業遺產旅游問題牽涉到眾多社會問題。

隨著國家政策對工業旅游的扶持與管理力度的加強,加上旅游市場的多元化發展與旅游需求的多樣化產生,有深度的工業旅游研究會層出不窮,彌補研究空白點,比如工業旅游的項目管理、工業旅游的游客經歷、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結合不同學科進行跨學科研究,使得工業旅游的研究不斷豐富和深化。

參考文獻:

1、吳相利.英國工業旅游發展的基本特征與經驗啟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澤生.工業旅游開發漫議[J].旅游學刊,1997(4).

3、姚宏.發展中國工業旅游的思考[J].資源開發與市場,1999(2).

4、李蕾蕾.逆工業化與工業遺產旅游開發:德國魯爾區的實踐過程與開發模式[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篇10

[關鍵詞] 體育旅游 旅游開發理論 川西地區 漂流運動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現代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國旅游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旅游活動的內容和方式也在不斷更新,旅游正在從傳統旅游形式向多元化、個性化方向發展。專題旅游和特種旅游,是未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方向和趨勢之一。體育旅游作為一種新興時尚的旅游方式,更加突出旅游活動的參與性與體驗性,滿足了旅游者尋求參與性、體驗性的要求,越來越受到旅游者的歡迎。

川西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濃郁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使該地區擁有豐富的可供開發的體育旅游資源,如何科學地開發和利用這些寶貴的體育旅游資源,如何促進該地區體育旅游的發展,以豐富該地區的旅游內容,需要科學的理論借鑒。為了適應川西地區體育旅游的發展需要,本文通過對川西地區體育旅游的開發環境、開發原則、開發形式等方面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以求為該地區體育旅游的發展提供參考。

本文分析了漂流運動的特點,漂流項目運營所具有的特征,以川西地區的“路上第一漂” 這一漂流旅游項目作為個案分析,具體分析了該景區在規劃開發和經營管理中所取得的經驗,其中重點分析了項目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該案例帶給我們的教訓。最后筆者分析了目前川西地區漂流體育旅游項目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改進建議。

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2)實地考察法;(3)個案分析法;(4)邏輯分析法。

目前四川西部地區漂流項目開發中的主要問題與改進建議

一、四川西部地區漂流項目開發中的主要問題

1.資源整合力度不夠,內容單一,沒有突出自己的特色。

2.宣傳力度不夠,客源市場有待進一步開拓。

3.項目的安全系數有待進一步提高。

4.經營管理的水平和服務質量有待提高。

5.景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二、四川西部地區漂流項目開發的改進建議

全面分析川西地區各大漂流景區在規劃開發與經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之上,針對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以下改進建議:

1.在景區規劃開發方面,做到科學合理的規劃

在景區規劃和其他配套旅游服務設施的選擇上,應努力突出自己的特色、優勢,同時,這些特色也是當地旅游開發的優勢。

2.加強區域資源整合,加大市場宣傳促銷力度

縱觀國內外旅游業的發展,區域旅游和精品旅游線的開發模式已成為中總的趨勢。任何一種單項旅游活動將越來越缺乏市場和競爭力。

3.在項目建設上,建設成熟、完善、安全的一流的漂流旅游項目

4.加強安全管理,推行“零事故” 目標管理

沒有安全就沒有旅游,漂流運動以驚險性、刺激性、冒險性著稱,但是漂流旅游活動絕對不是鋌而走險,因此,漂流旅游活動的安全工作是漂流景區運營的頭等大事。建議建立各項規范的管理制度,如內部的安全管理制度,設置專門的安全管理機構或確定專職的安全管理人員,強制為游客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以及一些特殊情況下采取安全保障措施等等。

5.對漂流項目的經營管理及服務人員進行專門培訓

6.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進入21世紀,旅游業面臨著新的發展。從生態環境和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說,目前環境已經變成了最短缺的資源,而且是最寶貴的資源。旅游開發尤其要注重環境保護,旅游開發和其他開發不同,旅游的開發和經營,環境是賣點,如果一邊破壞環境一邊搞開發,就意味著我們自己在斷自己的后路。

三、研究結論

通過對川西地區體育旅游開發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筆者認為:川西地區擁有豐富的適于開展體育旅游活動的體育旅游資源,而且具有類型廣、呈現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品位高、與其他旅游資源的良好配套性等特點;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潛力巨大,針對川西地區,本文提出了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如突出特色性原則、保護與利用的原則、安全性的原則、與相關旅游區、點相協調的原則等等,這些原則是開發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的基本原則;本文還提出了該地區體育旅游資源的三種開發形式,分別是:專項型、組合型以及附帶型,希望通過這三種開發形式的有機結合,能夠更好地促進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

對于川西地區體育旅游的發展,重要的是搞好體育旅游項目的規劃開發、投資建設,本文對該地區漂流體育旅游項目進行了詳細地分析,研究認為:目前漂流體育旅游項目的開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在漂流資源的開發規劃方面,絕大多數景區還沒有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景區開發沒有充分挖掘自身潛力,表現在漂流設施建設方面還停留在表面上,在景區特色方面,沒有一個體現自身特色的主題,在產品形態方面,沒有充分開發和利用附近的和景區內的其他景點,從而使漂流項目沒有與其他旅游項目形成產品互補等等;在景區的經營管理方面,管理層沒有從思想上意識到位,經營管理水平較低,整體的服務素質和服務水平不高,由此引起的服務質量問題損害了一些景區的形象。此外安全管理作為漂流景區的頭等大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安全系數有待進一步的提高;宣傳力度不夠,客源市場有待進一步開拓,游客參與漂流項目的人數,占該地區整個游客的總流量的比例很小,景區沒有針對不同的客源市場,進行有針對性的客源市場細分,沒有自己完善的市場主體;由于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造成對資源的破壞,管理上的欠缺也造成對旅游資源的破壞,當地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之間存在著矛盾。

為了更好地促進該地區漂流體育旅游項目的可持續發展,針對各大漂流項目現存的問題,筆者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把當代旅游規劃、可持續發展、生態旅游、體育旅游等的理論與實踐原則應用于漂流項目的規劃設計當中,做到科學合理的規劃;在資源開發和景區規劃時,要圍繞“主題”, 做好項目主題的塑造和經營,還應努力突出“特色”, 充分深挖資源的潛力,從而形成自己的優勢;在區域資源整合方面,這就要求漂流旅游景區必須與區域內其他旅游地在旅游產品、旅游線路、交通、營銷等方面進行合作,形成區域聯動發展。這是豐富產品內容的一個途徑,內容越豐富,吸引力越強,越能滿足體育旅游市場的多種需求;在形象策劃、包裝和廣告宣傳上,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塑造鮮明、獨特的體育旅游主題形象;在項目建設上,從增加漂流方式,加強安全防護,搞好交通、通信等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方面,建設成熟、完善、安全的一流漂流旅游項目;加強漂流運營的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做到層層責任落實,重視日常安全管理工作,充分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在加強安全監督檢查方面的力度,并在各大漂流景區推行“零事故”目標管理;針對工作人員普遍業務技能偏低的現實,需要對漂流管理人員及服務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門培訓。此外還有建立和規范科學的培訓制度和用人制度;正確處理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關系,做到絕對保護和相對開發要有機結合,發揮政府在資源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加強旅游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教育宣傳工作等等。

參考文獻:

[1]柳伯力 陶宇平主編:體育旅游導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何雨等著:旅游規劃概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3]李天元主編:旅游學概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五版

[4]閔 健:體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2(6)

[5]王云才著:現代旅游規劃設計案例[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6]楊培玉:21世紀初中國體育旅游開發研究[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4(2)

[7]彭勁松:我國西部體育旅游產業開發存在的誤區與發展對策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