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設計基礎知識總結范文
時間:2024-02-20 17:43: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構成設計基礎知識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讀教材;結論性語句;回歸教材
高考試題每年都在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對生物學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一份有效的高考試卷其難度應該遵循3:5:2的規律,約有60%是基礎題。這意味著基礎題占了很大比例,而這些基礎知識都在教材中。和令人眼花繚亂的教輔資料相比,教材是由全國最有經驗的專家編寫的,教材中的每一章節、每一實例、每一復習題都是經過他們精心挑選、精心設計而成,教材編審委員會專家對教材的把關使教材的質量得到提升。我們現在使用的教材在多年使用的試驗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和完善,可以說是精品。在高三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教材是最好的參考書,是最好的復習資料,科學使用教材,強化對基礎知識的復習,才能使學生在高考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教會學生讀教材
對高中生物總復習來說,教材是綱,教材是本,教材內容高度濃縮,簡明扼要。學生復習的首要任務就是全面閱讀教材。雖然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一部分生物知識,然而是零碎的、不成系統的,全盤通讀教材有助于整體把握基礎知識。在復習中,很多學生不會看書,不知道看什么,或者看不出哪些知識是重點,不能真正理解教材知識的涵義,以致做題時用到教材上的知識點仍然不會。因此,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讀教材。
1.將教材讀“厚”
“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是教學的依據,也是命題和備考的依據。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研究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在備考復習中,學生首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確定高考復習范圍,然后認真閱讀和理解教材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幅圖,包括教材的旁欄思考題、小資料、課外閱讀等,認真做每一道題,掌握每個知識點的實例,逐個突破知識點。教學中我發現,多數學生在基礎知識掌握方面存在缺陷,有些知識沒有完全理解和掌握,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或者在復習完一個章節后,合上書,把課本中的知識點想一遍,遇到記不起來的地方或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再翻開課本看一看,從而加深印象,鞏固記憶。
通過通讀,重點突破知識點方面的缺陷,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問老師,或者做一些配套練習來加強理解,對主干知識、核心內容進行深探細究,做到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將教材讀“薄”
就是學習者歸納、總結基礎知識,明確重點、難點和關鍵,形成知識網絡。經過第一輪讀教材,學生對教材中的生物知識已經有了一個整體的掌握,接下來就是提煉每一章、每一節的知識點、關鍵字和關鍵詞,并對高考重點考查的知識做到心中有數,增強復習的針對性,避免出現知識漏洞,因為生物知識涉及的面很廣,而高考不可能面面俱到。
在這一階段,教師可指導學生根據章、節標題,引導學生回顧、歸納、互相補充相關的知識點,這樣不僅可以督促學生看書,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間的合作。重要章節知識點的歸納,教師把關,力爭全面、準確。
例如:“細胞膜”可歸納為如下知識點
①細胞膜的化學組成;
②細胞膜的結構;
③細胞膜的結構特點;
④自由擴散的運輸方向、條件、實例;
⑤主動運輸的運輸方向、條件、實例、意義;
⑥細胞膜的功能特性;
⑦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
3.列知識清單,構建知識網絡
要全面系統掌握基礎知識,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全面梳理知識點,把內在規律條理化,細化知識點,列出知識清單,把零散的知識串成線、結成網,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從而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細胞膜”的知識清單
一、細胞膜的分子結構:
I.細胞膜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構成的。在膜的中間是________,構成了細胞膜的________。
II.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多數不是________,而是可以________。
III.在細胞膜的外表,有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多糖結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________。它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二、細胞膜的主要功能:
I.離子和小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主要方式
II.細胞膜的功能特性:________________。
III.大分子和顆粒性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________作用和________作用。
二、強化記憶教材中的結論性語句
生物知識零散,有文科的性質,不易靈活出題,有些基礎知識需要學生熟練記憶,做到每提到一個知識,就能立刻說出這是哪章哪節的內容,并能指出這章這節最重要的知識點是什么。
高考的問題背景是新的,但其落腳點一般在課本上,即所謂“題在書外,理在書內”。所以學生在復習中,要抓緊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比如課間、睡前等,及時回顧每天、每章、每節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反思,不留知識盲點。只有牢固記憶基礎知識才能做到應用自如。
強化記憶不僅在于背,還在于平時總結,學生在讀教材的過程中及時歸納出一些結論性語句,作為高考答題的落腳點,是非常有用的,能力也提高得快。
例如:“細胞膜”可歸納出以下結論性語句。
①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主要是以細胞為基本單位進行的。
②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大都用動物細胞、紅細胞、神經髓質等作為研究材料。
③構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多數不是靜止的,而是可以流動的。
③主動運輸,能夠保證活細胞按照生命活動的需要,主動地選擇吸收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排出新陳代謝產生的廢物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可見,主動運輸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⑤細胞膜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
三、回歸教材,提高解題能力
2008年的高考試題中,以課本材料為背景設計的題目居多,學生會發現試題比較熟悉,但是課本內并沒有原答案,需要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深挖和鉆研,轉換角度和方向進行分析才能得到結論。試題透露出一定的引導性,提示學生和教師回歸教材。
篇2
關鍵詞:高職;藝術設計;基礎課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9-0243-01
一、現狀述評
基礎課教學是藝術設計各專業在進入專業課學習早期的必修基礎課。學生的基本功,設計思維的培養、開發成敗直接關系到他們將來專業領域里能否實現良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基礎課程階段的訓練尤為重要。就素描、色彩這兩門美術基礎課程而言,當前我們國家的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基礎教學依然沿用過去傳統的、美術學院里純繪畫美術教學體系,但是在新的時期職業美術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不適應性,主要表現在學生現在的基礎課學習與將來的設計專業課彼此沒有很好的銜接,基礎課沒有起到為專業課服務的作用。現有的基礎課程教學方式缺乏對學生創意思維訓練和創意表現方法的培養,這應是基礎課程所要承載的教學內容,而非進入設計專業課程后才要做到的事。
基礎課程內容的改革主要在于強調適應性——基礎課主動適應專業課程的需要,真正成為專業的基礎。其次,還需要靈活教學的形式、開拓創新思維、建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
二、課程改革主要內容
第一項就是將傳統的素描、色彩教學內容,改變為“設計素描與快速表現” 和“設計色彩”。把提高技能、訓練思維、發展能力作為課程建設的核心思想,并以此構成課程建設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點。課程內容重點突出在對學生基礎知識、設計素描基礎造型技能和設計色彩的運用能力訓練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能力的訓練,挖掘學生個性思維和潛在的創造能力,加強審美休養,提高視覺表達方法,調動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設計才能,為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設計創新能力奠定扎實的基礎。換句話說,也就是為學生過渡到今后的專業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
第二項改革是將三大構成的課程合為一門“構成與設計”。這門課程重新整合和構建了以往平面構成、色彩構成和立體構成等課程的內容,讓三大構成的學習更有連貫性和整體性。主要圍繞使視覺元素創作練習從簡單到豐富、從形態美到構成合理而展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對學生的設計思維方式、認知能力、創新能力等的培養意義重大。
第三項就是將數碼攝影有關傳媒課程列入基礎課程。增加數碼攝影基礎理論教育,對于提高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動手能力、藝術修養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質、綜合的思維能力、高雅的審美能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教方法和手段上增強教學的互動性、直觀性、實踐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縮小傳統教學方式,加大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加強教學圖片的閱讀和賞析。從目標式教學轉型為過程性教學,更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理解力、領悟力及藝術個性和創造力。
再次,優良的教師隊伍、全新的教學觀念是基礎教學更新的根本。提高教師素質、更新教學觀念是教學改革的前提。目前任設計專業的基礎課教師只有少部分是設計專業出身,基礎課老師應積極主動地與設計課老師共同研究設計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形式、方法與手段,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不但自己要有獨立的個性,還應當培養并且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他們的選擇。
具體方法:
1.強化學生在思維創意上的訓練,為后續的專業課學習打好基礎。
2.安排學生參觀美術設計作品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開闊學生的視野。3.課堂中采用案例教學并使應用設計教學走出課堂,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展覽。
4.加強教學環節的連接與整合,將理論講授、信息收集、草圖構思、討論講評、材料選擇、作業制作、課程總結等方面構成綜合與多樣的教學方法。
5.強調學生對教學過程的體驗,強調繪制大量的草圖,多次快速方案練習,展開師生間的教學互動討論,綜合性的設計制作等。
6.提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課件的制作過程使課程資源、內容等知識范疇的材料得以優化,使體裁、媒介、材料、技法等課題設計要素得以有機組合與巧妙編排,使教師的思路、教學程序與組織、教案編寫與表達更為清晰。
總之,如何啟發學生的創作思維,如何幫助學生將所學的基礎知識運用到具體設計中去,高職藝術設計基礎課教學改革的重心都是要放在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上。
篇3
一、學案的設計
學案的設計要以教案為依據,體現出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它一般可以分為以下五個部分。
(一)學習目標。在學案中向學生展示要掌握的基礎知識,要達到的歷史能力和思想認識。這樣可克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使學習更具針對性。
(二)重點難點。向學生交代重難點,師生共同解決重點和突破難點。通過觀察、對比、歸納、討論等方式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三)知識構成。知識構成可以分成基本線索和基礎知識兩部分。線索是對一節課內容的高度概括,編寫時,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去完成。基礎知識是學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識結構框架、基本知識點、教師的點撥和設疑、材料的應用、分析歸納等。上述要素的編排要體現教師的授課意圖。對于重要的知識點,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在課下預習時完成,從結構和細節上對所學內容有所了解。學生看書做答的過程,也就是對所學知識的發現過程。對于重點內容要設計思考題,供學生在預習時思考,上課時老師再與學生一起討論、分析。同時,可以摘引一些史料,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印證。
(四)學習方法。學案中所介紹的學習方法主要是針對所學內容設計的。一般包括記憶方法、理解角度、理論運用等。如在學習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時,我為學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運用的基本理論: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
(五)技能訓練。技能訓練是對一節課學習的檢驗,主要包括選擇題、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等。訓練題的設計,要體現出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既要有基礎知識的檢驗,又要有基本技能的訓練。這些練習有的在課上完成,有的是課下作業。
學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節課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以及應培養的能力。學案上,要給學生留出記筆記和做小結的地方,以便學生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和疑問,以利于學生的自我調節和提高。
二、學案教學的操作與運用
(一)用于課前預習。通過預習,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要學的內容,教師的授課意圖,要討論的問題,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聽課的重點等等。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可為上課做好知識的準備,更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學案在學習目標,方法等方面有其指導作用。
(二)用于課堂學習。重點難點的把握與剖析,知識的綱要化,框架化,問題的思考與解決,練習的及時處理都為課堂學習提供方便。整個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能力培養為方向,提高課堂效益。
(三)用于復習。歷史階段的總結,知識的歸納與整合,基本線索的梳理是歷史復習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單元復習還是專題復習,學案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并且通過習題式學案的設計也有助于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
三、學案教學的評價
(一)學案教學,是以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為根本目的,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己探索、提煉、練習、鞏固、歸納為主要途徑的教學方法。學案教學,就是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起來,提高教師“導”的技能,增加學生“學”的活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巧妙點撥、指導。
(二)實行學案教學,能夠提高學生上課的效率,提高課堂利用率,減少學生分思走神的機會。學生在課堂上要不斷地聽、讀、記、思、答,可謂多種感官齊參與,調動了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篇4
[關鍵詞]平面構成;能力培養;教學解析
三大構成作為設計基礎課程,從20世紀80年代引入中國高等設計教育體系。在設計教育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對設計教學的補充。平面構成作為三大構成的組成部分,重點闡述了形態與組構的形式美的法則,在室內設計專業基礎教學中具有基礎性、理論性的特點。在當今經濟模式下,物質形態與意識形態不斷刷新,室內設計領域也不斷快速向前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室內設計專業的高等教育教學體系能夠跟上時代步伐。在室內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直接關系后繼專業課程的銜接,是學生專業知識構建的根基。平面構成內容在當前室內設計基礎教學中仍處不可替代的位置。對平面構成課程的教學研究與探索,對推動專業教學改革、培養符合專業發展需求的設計人才具有積極的作用。
一、平面構成內容的構架維度解析
平面構成的知識原型來源于包豪斯的基礎課程體系。這套課程體系是第一次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設計基礎理論。其核心是對點、線和形態都賦予心理內容與象征意義。同時強調形態與形態之間,形態與諸因素之間的依存方式與人的關聯,即注重以科學的視覺研究為前提,更加強調人的精神因素。在理論上更多強調感覺與創造性之間的關系,追求與實踐相結合。我們將平面構的知識內容置于這套體系之中不難發現,平面構成的內容構架具有立體的維度關系。在平面構成中以“構成形式”的概念著重了描述了兩個內容,一是對事物形態規律的剝離與抽象過程中,以點線面的類型化來歸納“構成元素”。二是“構成元素”在平面之中的組合形式,其規律性的變化被提煉為“構成形式”。然而“構成元素”和“構成形式”各自具有的類型化和規律性的內容在平面構成中應處于同一層面,即“視覺因素”。而與二者相垂直對照的應當是心理感受和精神內涵,即“心理因素”。“視覺因素”與“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構成了“美的形式法則”,審美是由感官到心理的體驗過程。因此,平面構成的內容是構建在立體的維度之中,是“視覺因素”與“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規律。在教學中單純地強調“視覺因素”的變化,而忽略了與之對應的“心理因素”的建立,是教學內容認識的不完善,是對平面構成知識片段性地掌握。面對處在專業學習初級階段的學習者來說,要求理解和掌握的這種“形式法則”必然是枯燥的、毫無興趣的體驗。機械地模仿和照搬的學習過程自然不可避免,進而希望通過課程來啟發學生的創造力,豐富學生的視覺經驗,建立專業設計基礎的教學目的是難以實現的。
二、室內設計專業中平面構成的教學解析
結合當代室內設計專業特點來看,室內設計要解決的問題是根據室內空間的狀況與功用,運用各種材料、技術手段來進行藝術處理,創造出功能合理、美觀舒適,符合使用者心理生理要求的室內空間設計。這種設計實踐是設計師有效地組織諸多因素運用藝術手法使特定的空間滿足生理與心理需求的創作過程。在這實踐過程中要求設計師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由感覺到知覺的理性分析能力、藝術思維能力以及視覺化的表現和表達能力。因此,僅以技能和技法訓練為主、實現視覺形式和效果表現為目的的教學方式很難滿足當前專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室內設計的創作過程訓練和能力培養應當融入現代室內設計專業的教學體系當中,尤其是為專業學習奠定根基的基礎課程教學。平面構成在理論上“抽象”事物的共性與本質。構成原理在現代設計中也是視覺形式的基礎,其視覺實現的過程也具有非常強的操作性和實驗性。從感覺到知覺、從視覺到心理的理性角度所構建的維度關系,對我們在教學中強調創作過程訓練和能力培養具有啟發意義和指導作用。所以,室內設計專業從何種角度來定位平面構成課程,如何審視平面構成課程在專業教學體系中的作用和意義,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以深入探討的問題。綜合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平面構成課程從室內設計專業基礎的角度應設定為認知能力訓練而非技能技法訓練的課程。在這樣的課程定位下,首先要梳理教學內容與層次。把握“形態”、“形式”和“知覺”的層次關系,以階段性訓練實現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教學過程。其次,設定階段教學目標和訓練方法,嘗試訓練方法的多樣化與有效性。讓學生通過基礎訓練來培養敏銳的感知能力和思維與表達能力,掌握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認識并理解設計創作過程。教學設計以形式構成的理論為指導,引導學生將目光轉向身邊現實事物的觀察與發現,培養學生具備敏銳而準確地感知能力,感知“形態”、“形式”等概念下的現實存在的多樣性和多元化。如在“點線面”元素認知環節,可以要求學生通過相機或手機來尋找和捕捉身邊的這類事物的存在狀態,發現和體會其在形態、肌理、質感等方面的美感,并用繪畫的方式分析和表現這種美感;通過構成形式創作實踐來培養感覺到知覺的分析能力,豐富視覺經驗。如在構成形式訓練中,可以運用可塑性物質來實現聚散、均衡、發射等形式的組構。在充分挖掘物質特性的基礎上嘗試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感受構成元素與構成形式相互作用后產生的美感與個性。將這種感受進行分析總結并與構成原理進行對照;運用命題的方式嘗試構成設計來領會設計創作的過程。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并用藝術思維積極調用可支配因素來解決問題。如從場所與精神的角度進行命題,要求學生運用“元素”與“形式”來分析、設計和表達。平面構成雖然具備形式美基礎知識,但在以三維和立體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室內設計專業,就其知識的重要性與課程的必然性之間的矛盾,始終使之處于“食之無味,棄而可惜”的基礎課程體系中。在教學觀念上對本課程從“基礎知識”到“基礎能力”的轉變,是探索更科學、更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的嘗試。在“以能力培養”的大教育背景下,要打破現有的設計基礎教育體系,告別單一的設計基礎教學模式,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道一.圖案與圖案教學[J].藝苑,1982.[M].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新世紀出版社,1995.
篇5
關鍵詞 “三大構成”;園林設計初步;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0;TU98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334-02
Innovation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in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JIANG Yan-ji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ree Constitute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i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ield.According to the main issues emerging from 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innovations and reform of “Three constitutes” from the aspects of outlining content,design of experiments,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approaches,evaluation system,so that students can set a base for better study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
Key words “Three Constitutes”;prelimin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teaching reform
園林設計初步是園林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是引導學生進入園林設計思維的啟蒙,并為后續的專業課程打下必備基礎的專業課程。本課程要求學生初步了解和認識園林設計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園林設計表現技法,更重要的是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和造型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本課程的教學,尤其是針對“三大構成”的講授難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設計素質的目標。
1 園林設計初步課程現存問題
1.1 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不協調
我國現有的園林設計初步課程參考教材深受建筑初步的影響,雖經多次改版,但沿用內容陳舊,年份久遠。總體內容繁多且與其他課程重疊性大[1],而相對學時較少,學生對課程知識難以消化。以廣東海洋大學農學院園林專業為例,現該課程總學時為56個學時,其中理論與實驗各占24學時。教學內容分為5章,涵蓋了園林設計基本概念、園林設計基本構成要素、中外園林史、園林設計的表現技法、園林構成與園林設計入門等知識和理論。相對應以鞏固理論知識的實驗課時為7次,每次4學時,不足以讓學生通盤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反而使課程內容側重點不明。
1.2 教學內容的專業針對性不強
自20世紀80年代,包豪斯設計教育理論傳入后,逐漸形成現行于我國設計教育的“三大構成”[2],成為設計教育的必修基礎知識。園林設計初步課程中以最大篇幅講授園林設計與構成,其教學內容更似于生硬結合了園林設計基本概念與藝術設計的“三大構成”,所謂的“構成”缺乏對本專業的針對性。單純的構成理論教學枯燥呆板,使學習晦澀難懂,學生僅停留于教條式的效仿,對形式美法則只能生搬硬套,無法產生與本專業的聯系,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3 實驗課程設計與理論教學的脫離
園林設計初步實驗不乏線條練習、抄繪練習、園林表現技法練習(包括鋼筆淡彩和水墨渲染練習)和小型園地的測繪與設計,實驗目次較多而總學時數較少。其中針對“三大構成”的實驗項目少、學時少,并且與實際設計關聯性不大,難以達到更好輔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并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教學效果。
1.4 學生的專業素養不足
本專業面向招收的是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普遍沒有接受過專業美術教育,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對美學原理、藝術概論等理論學說和園林植物學等知識缺失,對三維空間感、尺度無具象體驗,從而對所學課程與園林專業聯系感覺疏離;而“構成”知識抽象、難以理解,學生較難形成抽象邏輯思維,并向專業形象思維轉變,發揮創作意識。
2 園林設計初步教學改革的探索
園林設計離不開平面形態組合、園林空間的營造和園林色彩運用,“三大構成”是園林景觀設計的依據,因此必須強化“三大構成”在園林設計初步課程中的重要性。
2.1 教學內容上的改革
基于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形成“三大構成”教學內容為核心,減少與之前學習內容的重復,概括與后續課程連接的知識點,做到精簡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難點的目的。如可省卻園林制圖常識的詳細講授,而改為在實驗項目操作中要求學生體現對園林制圖基本知識的掌握,以承上;濃縮中外園林史章節內容,改為結合經典案例的介紹與學習,了解世界園林體系和現代園林代表流派,為大二將學習的園林史作鋪墊,以啟下;園林表現技法的教學可與同一學期開設的園林手繪實訓課程并行,以課程間的合作實驗項目訓練鞏固對園林表現技法的掌握,達到教學資源的優化利用。園林設計構成要素、園林設計的立意與布局以及園林設計入門等知識點,可結合實際案例講學,避免理論說教,并注意引導與后期的城市綠地規劃、園林設計等核心課程的聯系。調整后的課時安排,可用于對“三大構成”與園林關聯性的教學講授、討論和課堂練習,調整課堂節奏,增加課堂的互動性。
2.2 實驗內容與專業應用的接軌
課程實驗是園林設計初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合理的課堂實驗設計,使理論和實驗在教學中能有效結合,促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更好地掌握造型理論和方法技巧。作為技術應用型專業,園林專業在實驗設計上應更注重理論與專業的結合,理論轉化在專業上的應用。傳統的“三大構成”實操性教學被形式美法則所約束,單純地重復與模仿平面構成范例,為“構成”而構成。以致學生思維固化,作品重形式而輕立意,缺乏創造性意識[3]。“三大構成”中的造型理論應該在課程實驗中作為激活學生思維的形式訓練而不是僵化的套路,因此在園林設計初步的實驗設計中應重現包豪斯教學對形象思維的啟發意義。
在平面構成實驗設計中,借助骨格對成形的輔助作用,結合小型的校園景觀方案設計平面圖練習,訓練學生平面圖形組合能力和專業平面圖構圖思維。此實驗被切分為兩部分,一個是表達學生創作立意的平面圖形變化,一個是切實的方案設計,二者必須有創作關聯性。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在創作平面構成設計作業時,先對場地進行了解與分析,2個部分的創作在實驗過程中是需要同時進行的。這種訓練避免了“三大構成”純粹圖形訓練的缺陷,引導學生從由一般抽象邏輯思維向專業形象思維轉變[4]。
立體構成實驗常常以制作二點五維構成模型入手,要求學生用不同材料練習體、塊形體的形態組合。在本門園林設計初步立體構成教學中,重點培養學生對園林空間構成的認識和對尺度的把握。在實驗設計過程中,以江南古典園林的漏窗藝術為切入點,要求學生創作中式園林局部景觀模型。白墻為實,窗洞為虛,白墻為紙,前景為畫。在此實驗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對材料的運用,模型的構思,還需要對傳統中式造園美學有基本理解,對園林空間的尺度有一定把握,學會園林空間的虛實過渡,空間的滲透與層次的變化。學生在模型的制作中體驗材料的特性,開發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課程的興趣。
色彩構成實驗在掌握色彩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色感、色彩面積和色彩對空間環境的創造上的作用的理解,特別是園林景觀中對植物色彩的運用。以色彩構成中“空間混合”的知識點來設計色彩構成實驗,要求學生對以色彩的“空間混合”的方式去分析經典園林案例中的主要景觀節點的色彩構成與關系。在實驗中,學生通過對經典案例的色彩分析,總結色彩在園林空間內的應用,分析色彩在人視野中所占面積與比例、色彩在園林中呈現的形狀與肌理、前景色與背景色的關系,體驗優秀園林設計師通過用色、配色營造特定空間氛圍。
2.3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多元化
園林設計初步重在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及培養其設計意識,教學中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講授,使用案例教學法直觀且快速地讓學生理解文字語言無法表達的知識點;結合課堂實驗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使理論與應用結合更緊密;在實驗前使用體驗學習法和現場直觀教學法,使學生對需要掌握的知識有事前的認識和情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教學手段也應不拘泥,在采用多媒體教學基礎上,以手寫板輔助教學重現并提升傳統板書的直觀、快捷、清晰的表達效果。充分利用社會信息化服務平臺,如QQ、微信及移動政務系統,定時更新教學信息,進行提問答疑與分組交流,加強師生課后的互動。
2.4 評價體系的豐富與優化
鑒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對課程的考核與評價也應該進行相應改革。園林設計初步采用綜合考核模式,摒棄單一的考試考核來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定。根據教學大綱,課程成績由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構成,其中平時成績由考核和課堂表現構成,占總成績的10%;實驗成績由體現本課程主要知識點的6個實驗項目構成,共占據30%;期末考試成績占60%。這種方式能夠避免片面地由期末考試成績對學生進行評價,而是全面地考察學生在整個課程中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是動態的評價體系。
3 教學改革的試行成效
在本課程的教學過程中,4個教學班同學表達對抽象內容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轉變了過往的思維模式,建立了園林設計思維模式,并對專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變了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角度,對美學和藝術的鑒賞能力有所提升;通過多個實操的實驗項目,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分組討論和分組任務加強了團隊合作精神、統籌能力;方案匯報的形式加強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學生作品的展覽交流有效促進同學間相互借鑒和學習。在進入大二的專業課程學習時,學生普遍反映園林設計初步的專業基礎訓練能較好地將“三大構成”與專業學習結合起來,在圖紙表達、方案匯報、綜合方案設計等方面有較明顯的進步[5-7]。
4 結語
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是學生邁向專業學習的奠基石,是培養專業基礎理論和專業設計思維的重要課程。而要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構成表現能力,使之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并向專業設計表達過渡,“三大構成”必然是園林設計初步教學的重要部分。針對現今“三大構成”在專業課程上的不適應,需要重組理論教學的內容構成,不斷創新實驗設計內容,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豐富評價體制,使課程目的更明確,才能加強抽象造型理論與園林專業的關聯性,并較好地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應用的能力[4]。
5 參考文獻
[1] 劉濱宜.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學科專業的重大轉變與對策[J].中國園林,2001(1):7-10.
[2] 陳巖.從包豪斯的基礎課程看當代三大構成教育[J].藝術與設計,2010(9):146,148.
[3] 楊慧丹.包豪斯教育體系在中國的選擇性誤讀[J].創意與設計,2015(2):89-91.
[4] 李文.園林設計類課程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成人教育,2008(6):88-89.
[5] 馮麗.《園林設計初步》課程教學探析[J].熱帶農業科學,2011(4):92-95.
篇6
1 讓學困生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
自信心是任何一個人保證事業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但由于個體的差異,在學生群體中很難避免會出現—些學困生,他們表現為缺乏自信,學習被動,對完成學習任務有一定的困難,幫助他們完成學業樹立起自信,盡早“脫困”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1 抓好基礎知識的學習。基礎知識是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的源泉,基礎知識不掌握很難進行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和幫助學生對基礎知識加以整理和歸類,使之成為知識鏈和知識網,便于學生理解性記憶和回顧。如:care careful—carefully—more carefully—most carefully;death—dead—die—died—dying. he—him—his—himself, I—me—my
—mine—myself. 這樣串起來可以幫助學困生歸納出一條主線,以利于學生系統地獲得知識,并形成聯系的觀點,活躍思維,為學困生的學習打下基礎。
1.2 注意舊知識的復習。舊知識是新知識的起點和基礎。學困生感到學習新知識困難,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對舊知識的遺忘或是未掌握。因此,我在教授每一節新課之前都利用教案給學生布置回顧作業,使學生了解舊知識與新目標相關的內容。另外;在每堂新課的前5分鐘時間里,都要檢查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這樣學困生就會感到這堂課與上一堂課的聯系是緊密的,學習起來就會有熱情,學習的信心足,課堂學習氣氛好。
1.3 加強學法指導。實踐證明,影響學困生學習質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方法不夠科學、有效。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對學困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困生學會學習。學法指導就是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會學知識,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學困生學習的特點,適應學困生的學習要求,幫助他們樹立起自主學習的觀念。學困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會觀察、會思考、會自學、會應用,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率。如在初中第一輪復習時,我就指導學困生將七年級、八年級的相關知識有機地串聯在一起,做到串珠成鏈,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路,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遷移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
2 分層教學,分類推進
首先,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對學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我就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了不同程度的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其次,在教學中我還特別重視學生中的不同見解,支持學生中各種與眾不同的構想,即便是錯誤的回答,甚至當時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絕不全盤否定和排斥,而是盡力捕捉每位學生在回答問題過程中思維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進行表揚和鼓勵,鼓勵學困生在錯誤中學習,在失敗中獲得經驗,以增強學困生的自信心;最后,作業分層,在教學中我根據各組成績情況布置相應的作業,每天的作業采用優化的彈性作業結構設計:分基本作業、提高作業、超額作業。凡完成本課時所必須完成的作業,視為基本作業,允許優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考慮到學生好、中、差的實際,將題目作些變化,視為提高作業,供中等生和學困生完成。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業,視為超額作業,便于優等生完成,讓他們在更大的空間展示自己的能力,收獲學習的喜悅。
3 對比總結,幫助學困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是學好知識的關鍵。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又一個原因是不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提煉、加工,更不能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我每堂課后都會故意讓學困生將當堂內容進行口頭總結,教師在黑板上把重點標示出來;每一單元結束以后都要將本單元內容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網絡,便于學困生掌握知識點。例如,“現在完成時態”一單元結束后就指導學困生總結:①怎樣判斷現在完成時?②現在完成時的構成?③現在完成時的時間狀語有哪些?④怎樣區別現在完成時與一般過去時?⑤have/has been與 have/has gone的用法與區別?⑥什么叫延續性動詞和非延續性動詞?⑦怎樣將非延續性動詞和延續性動詞?⑧現在完成時有幾種表達方法?⑨在否定句中,短暫性動詞能否可以和表示一段時間連用?這種知識的系統化、條理化使得學困生學習積極性更高,教學效益更大。
4 互幫互學,共同提高促進學困生轉變
在平時的教學中,創造機會讓成績優秀的學生談他們成功的學習經驗,讓同學之間結對幫扶,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如“分組教學、合作達標”就是一種好形式。所謂“分組教學”是指通過學情分析,將所教班級學生按照學業水平、能力:個性特征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4~7人不等,根據學生特長,如英語基礎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選出組長(組長可根據學習內容選定),為學生主動參與、積極交往;合作學習、公平競爭創造條件。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討論和交流,在討論中可以各抒己見,通過不同觀點的沖突、碰撞、補充、修正、加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例如,在總結like的用法時,學生共同總結,把like的用法一一列出:①用作及物動詞,意為“喜歡、愿意”,后面跟名詞、代詞、動詞的—ing形式、動詞不定式和不定式的復合結構作賓語。一般地,like后面接動名詞,即“like doing sth”結構,常表示經常性、習慣性的動作;后面接帶to的動詞不定式,即“like to do sth”結構,常表示一次或數次的具體動作。不過,這種區別并不十分嚴格。②用作介詞,意為“像、如”,“跟……一樣”,后面跟名詞、代詞或動詞的—ing形式。其中be like常表示實際看上去像,接近事實;look like表示外表、外貌特征、形象看起來像,與實際情況不一定相符。③構成短語would like,意為“想要、希望、愿意”,相當于want,但語氣上比較委婉,后面跟名詞、代詞、動詞不定式和不定式的復合結構作賓語。④構成短語feel like,意為“想做(某事)、愿意”,后面跟名詞或動名詞。⑤構成How do you like ……?句型,意為“你覺得(認為)……怎么樣?”,相當于“What do you think of……?”此句型常用于詢問對方對某人或某事的看法。⑥構成 What do you like about……?句型,意為“你喜歡……的哪些方面?”或“關于……你喜歡什么呢?” 此句型常用于詢問對方喜歡的內容。在這種合作學習的環境中,學習者群體的思維和智慧可以被整個群體所共享,全體成員都在學習中獲益。
5 利用多媒體課件幫助學困生理解
當學困生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時,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幫助他們觀察和理解。如:上“Where is it?”這一課時,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幅Tom的臥室的圖片,有床,有書桌,有椅子,有門,還有墻上的畫。隨后用鼠標到處滑動,一邊問“Where’s Tom’s bag?”當光標點到床上時,引出“It’s on the bed”。
篇7
高職高專公外學生在英語聽,說能力方面成績較差;并且自主學習能力較低,英語基礎相對薄弱。另外,對所學專業相關知識知之甚少,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英語教師在公外教學過程中,不應該只是拘泥于教材內容,更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這些能力,不僅包括對英語這種語言本身的學習能力,而且包括語言輸出能力,即“實用能力”;同時,需要專業教研室的協調幫助,盡早開設與專業英語課程相關的學科,而不應該與專業英語課程同一學期開課,導致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學習專業知識,學生不僅聽不懂英語,也給教師課堂教學帶來很大困難。
二、公外學生開設行業英語課程勢在必行
目前,高職高專教育迅速發展,高職高專的教學模式逐漸成熟。為了適應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各高職高專院校積極修訂教學大綱,調整教學思路,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模式;英語是高職高專教育所要求掌握的一門基本技能,也處于教學調整的過程中。由于高職高專生源一般來自普通高中或中專、技校、職高的三校生。雖然來自普高的學生經過了高中三年的英語學習,有一定的基礎,成績普遍好于三校生同學;但由于長期應試教育觀念與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聽力和口語能力極為薄弱,一方面聽不懂,另一方面不敢講、講不出、別人聽不懂,無法進行有效的口語溝通。同時,對口招生的“三校生”英語基礎更加薄弱,有的學生英語入學考試分數非常低,大部分學生無法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日常溝通。在這樣情況下,高職高專院校必須要開設專業英語課程,旨在提高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本專業的英語基礎知識,也為就業打造良好基礎。
三、高職高專公外英語基礎教學和專業英語教學的銜接
在高職高專教育起步階段,英語課堂中使用的教學模式,教材等深受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很長一階段教材沿用大學英語教材,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目標更為明確。教育部指出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的教學目的是:經過二到三個學期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在交際的日常活動和業務活動中能夠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并為今后進一步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打下基礎。
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以此目標為宗旨,大規模調整教學方法,不斷在教學過程中開始注重實用性。但同時存在另一個問題,即:忽視對學生專業英語的培養。即使部分專業開設專業英語,但因為課時設置時間短,專業英語與基礎英語教學之間聯系甚微,兩者之間缺乏必要的銜接,從而導致學生反映專業英語難度大,聽不懂等問題。
另外,教師應該注重對學生多方位的培養,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該考慮讓學生增強課堂上的互動,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的全過程,即預習、復習、再學習;同時,注重實用性和專業性共同開展。對于學生的搜集、提煉、整合信息能力也要列入教師的設計中,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滿足信息時代的要求。為了解決上面的問題,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出嘗試:
(一)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
因為高職高專公外學生自主學習性差,所以教師一定要嚴肅預習的紀律,可以把預習的結果作為平時成績并入到期末考試成績。可以讓學生進行分組預習,分組時要充分考慮組員的構成情況,而不是簡單的根據座位或者學號進行安排,盡量讓每個小組里都有責任心強、組織能力強、有動手能力的同學。對于其他的組員,教師應該事先提示、安排好任務,避免出現“袖手旁觀”的情況。總之,要求同學們時刻牢記:這是一個團隊任務,只有這樣,不但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二)課堂展示
對于學生的專業知識介紹部分教師要起到指導作用,這一部分可以充分展現學生的預習情況,能看出學生是否通過搜集信息等工作把專業學科的知識掌握,只有掌握了相關的專業知識才能夠在課堂上把英語聽懂、學明白。教師主要考察學生所介紹的知識點是否為核心內容,結構是否清晰,專業詞匯是否明確,如果出現上述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理清結構,列出相關專業詞匯,并且糾正錯誤。因此,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不但有過硬的專業素質,同時對所教授專業的相關基礎專業知識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總之,在課上展示部分,教師要避免聽之任之,教師的總結、提示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對于提高預習和學習效率至關重要。
(三)總結階段
教師的總結工作可以借助配套練習冊完成。教材的配套練習冊都會按照整個課程設計來展開。首先練習冊對課文中的知識進行歸納,對文章中的重點詞匯和短語進行訓練。其次,練習冊對相關專業知識的進行總結和訓練。練習冊不但總結并給出更多的相關專業基礎詞匯,還提供相關專業的閱讀文章,加深學生印象。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候,一定要遵循從簡到難的原則,進而使學生在掌握核心知識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此外,教師也可以對期末的考試的成績構成做出相應的調整。可以把預習、課堂展示和復習三個階段的訓練納入到期末考試的成績之中,這樣做可以很好地完成基礎英語教學和專業英語教學之間的銜接,使學生在真正在學習專業英語時,不會感覺到陌生,束手無策,避免上文中提到的“聽不懂”等情況。
篇8
1. 繼續切實抓好基礎知識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與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并不矛盾,而且,基礎的數學知識和基礎的數學技能是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因此,必須繼續扎實抓好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等基礎知識。
2. 重視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認識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種認識能力的綜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其中思維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個人順利完成各種活動所必需的、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征。數學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整體結構。從教材的角度說,小學階段應著重培養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具有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 結合學科特點,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素質是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小學數學教學與其它學科一樣,也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適時適度地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 聯系實際向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學習的意義,從而產生正確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的自覺性;② 結合教材的德育因素,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學的情感;③ 結合數學知識、數學方法的教學,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二、 遵循教學規律,改良教學方法
1. 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和學是辯證統一的。教,不是把現成的數學概念、定律和公式傳遞給學生,而根據知識的內在結構和學生的學習規律,提供現象和問題,創設思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索。學,不是吞咽現成的數學概念、定律和公式,而是根據教師提供的信息,全身心地投入到聽課、討論、問難、解答、實驗操作、練習、總結評價等系列學習活動過程中。
2. 堅持面向全體,使每一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義務教育是全民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為了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確立基本的學習水平標準,以構成學習目標的第一層次,使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順利通過標準。在此基礎上,提出更高層次的學習水平要求,構成第二層次的目標體系,以滿足學有潛力的學生深入學習。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熱情關懷,要分析產生困難的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幫助、補差,堅持每個例題、每個小節、每個單元的知識及時補救,及時過關。
3. 堅持“適應性”與“發展性”相結合。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一切新的學習都是在學生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因此,教學要研究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研究新舊知識間存在的共同要素,研究新舊知識間存在的共同原理,使新的知識很快能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同時,充分估計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把握學生發展的最大可能性,從而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最大可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4. 重視教法、指導學法。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的,選擇教法要講求實效.在一節課中,究竟采用哪些教學方法,要從有利于實現教學目標,有利于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的實際出發。著眼點要放在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利于學生智能的發展和提高等方面。
三、 優化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益
1. 仔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的過程。而實現這一過程的前提取決于教師對教學大綱和教材的鉆研、理解和把握。教師鉆研教材時,要對教學內容從整體上有比較全面、深刻的理解,明確所教內容在整個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發展;明確所教知識與相關知識的聯系,做到豎成線,橫成片。
2. 制定全面、恰當、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全面是指教學目標必須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養學習習慣等方面。教學目標要恰當是指教學目標不能一般化,抽象化。在一節課里,哪些知識需要理解,哪些知識需要簡單應用,哪些知識需要綜合運用,通過什么手段(或方法)培養學生什么能力,結合什么內容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等,都要明確具體。只有目標明確具體,可操作,才能對教學具有導向、調控作用。
3. 合理組織教材內容。教材的知識結構是按照大綱順序編寫成教科書形式呈現出來的。它不是現成的理想的數學知識結構。因此,既要考慮數學知識的科學性,著眼于知識的承上啟下和本節知識的深化、完善,形成較為有序的知識結構,又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把知識結構與思維統一起來,使之有利于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
4. 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恰當分配教學時間。不同的課型,其教學環節不同。如新授課一般包括復習(準備鋪墊)、引入新課、學習新知、練習、小結評價等基本環節,練習課一般包括檢查復習、提出練習的目的要求、課堂練習、反饋調節、布置作業等環節。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環節。
篇9
關鍵詞: 初中化學 提質增效 化學學習 教學效果
入門階段的化學學習是按照由簡入深、循序漸進的層次構成的知識體系,如果依靠死記硬背公式的學習方法,只會使學生產生局限思維,學生更多時候并不是通過理解解題,而是完全依靠死記硬背。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逐漸轉變被動學習觀念,成為學習主人公。現階段,我國教育已全面實行素質化教育,上課時間安排得的更合理,教學任務依然要完成。實際教學中,教師會利用加快教學進度的方式填補縮短的時間,雖然教學任務完成了,但學生對新知識和教學難點的掌握程度降低了,與此同時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目前初中化學課堂普遍存在課堂效率低、教學效果低的問題。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化學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這樣下去,首先學生的心理壓力會越來越重,對學習化學有抵觸情緒,甚至因為負擔太重而放棄,其次給廣大化學教師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難以處理突發狀況,提高化學教學難度。所以教師必須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科學性、高效性。下面就如何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率談談看法。
一、倡導建立科學的學習方法
1.初中化學教學不同階段,主動性學習要有差異化。一般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科學學習,初中化學學習內容相對比較繁重,只有教導學生掌握科學學習方法后,才可能完成眾多知識點學習。學生要注意實際情況分析,確保學生取得預期效果。學生不能簡單死記硬背課本內容,套用公式、模板等機械地學習。必須通過科學措施,完成預期學習任務。同時善于發現學生學習難點在哪里,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錯,能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應因材施教,采用差異化教學法,為不同層次學生安排不同教學任務。
2.做好課堂總結,形成知識結構體系。課堂總結是對前期學習的回顧和精煉,知識形成結構體系,有利于我們記憶和解題。讓學生總體上理解所學知識,把握某一章或某一節的重點知識,為后期學習和運用打下堅實基礎。教師總結時要聯系實際前后連貫,為下節學習拋磚引玉。課堂總結就成為新舊知識首尾呼應的聯結點和橋梁。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被激起,習慣成自然地主動預習下節新知識點。
3.有針對性加強練習和鞏固。如果發現學生一味機械模仿, 并沒有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就要通過科學學習方法鞏固和理解知識點。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每節課重點知識,精心和巧妙設計相關變式思維練習題,把學生學習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和運用知識。特別對學習基礎沒有打牢、上課沒能跟上老師節奏的學生,更要多加輔導和幫助。
二、減輕學生負擔,提高作業質量
1.當前初中化學作業中存在很多問題。作業內容、形式偏離教學目標,作業設計與布置沒有起到提升作用,僅僅是一項任務、一項體力勞動,而不是促進學習。新課程教育模式強調改變過去單調枯燥的作業任務,走出重負擔作業的陰影,教師必須提高設計作業和因材施教的能力。
2.作業練習題是化學學習的擴展和延伸。很多教師布置化學作業的時候,仍然是多多益善,沒有起到作用,讓學生應接不暇、身心疲憊。最后出現大量作業不能完成,部分學生迫于壓力,害怕不能完成作業遭到老師批評,就直接抄襲他人作業的現象。有的教師由于要批改的作業量大,就要求學生幫助批改,作業有可能計算過程都是錯的,只有答案正確,這樣做作業只能是累贅。教師設計作業的目的是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3.教學目的明確,具有針對性。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知識和方法的掌握,科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不一定需要通過繁重的課后作業進行鞏固和檢驗。教師設計和布置作業前,就必須明確作業要達到的要求和目的。教學作業任務的設計和編制應充分體現作業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方面的效果。由于不同的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和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作業布置與設計上要因材施教。
三、精講精煉,緊貼素質化教學重點
循序漸漸,由淺入深。在素質化學考察中,基礎知識的考查達到70%至80%,如果把化學基礎知識都掌握熟練了,考核成績一定不會低。如果基礎知識掌握不熟練,必然會在答題的時候受到思維局限而無從下手。因此,我們在日常學習中要重視基礎知識學習和探討。達到牢固記憶、靈活創新、巧妙應用目的。化學教學中,每一章或每一節都有教學重點和難點需要學生把握。我們在教學中要突出重點和難點,讓學生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只有緊扣教學重點,才能循序漸漸、由淺入深地解決重難點。
根據物質化學式可以了解物質的組成元素,進行相關化學計算,根據給出的信息還可了解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總之,中學化學教師應積極思考,努力調整教學方式方法,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法,經過精心巧妙的設計,使教學方式方法、教學重難點能被學生接受。促使學生對化學學習產生積極動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變被動為主動學習,很好地提升化學教學效率,同時減輕學生學習化學的負擔。
參考文獻:
[1]王榮橋.中考化學常規題型詳解及真題例析[J].初中生學習,2007(6).
篇10
關鍵詞:計算機二級考試 無紙化考試 應試對策
一、前言
所謂無紙化考試就是取代傳統考試形式(筆試加上機操作),傳統考試的筆試部分被移植到計算機上,考核內容和要求不變。無紙化考試時間為130分鐘,滿分100分,其中選擇題40分,上機操作題60分。無紙化考試中,總分達到60分且上機操作題達到36分,方能取得合格證書。
二、考核形式的調整
最新的無紙化考試系統把傳統筆試考試和上機操作合二為一,其中傳統筆試題改成選擇題。上機操作題型并沒有改變,依然是由基本操作、簡單應用和綜合應用構成。
(一)選擇題
有40道,其中公共基礎知識占10道,所占比率有所下降,公共基礎知識考試大綱如下:
1、數據結構與算法
①算法的復雜度②數據結構③棧④隊列⑤鏈表⑥二叉樹⑦查找⑧排序
我們不但要了解相關的概念,也要掌握其操作。在這些知識點中③棧④隊列⑤鏈表⑥二叉樹⑦查找是常考知識點,尤其⑤二叉樹基本上是必考知識點。例如:某二叉樹共有7個結點,其中葉子結點只有1個,則該二叉樹的深度為(假設根結點在第1層)( )。
A) 3 B) 4 C) 6 D) 7
解析:根據二叉樹的基本性質3:在任意一棵二叉樹中,度為0的葉子節點總比度為2的節點多一個,所以本題中度為2的節點為1-1=0個,所以可以知道本題目中的二叉樹的每一個節點都有一個分支,所以共7個節點共7層,即深度為7。
2、程序設計基礎
①程序設計的方法與風格②結構化程序設計③面向對象方法
結構化程序設計這個知識點中的程序設計的原則和三大基本結構是常考題型,例如:結構化程序設計的基本原則不包括( )。
A) 逐步求精 B) 模塊化 C) 自頂向下 D)多態性
解析:結構化程序設計的思想包括:自頂向下、逐步求精、模塊化、限制使用goto語句,所以不包括多態性。
3、軟件工程基礎
①軟件工程基礎概念②軟件生命周期③軟件設計④結構化分析方法⑤軟件測試⑥程序的調試
在這些知識點中軟件設計、結構化分析方法和軟件的測試是常考知識點。例如:在程序流程圖中,帶有箭頭的線段表示的是( )。
A) 調用關系 B) 控制流 C)數據流 D) 圖元關系
解析:在數據流圖中,用標有名字的箭頭表示數據流。在程序流程圖中,用標有名字的箭頭表示控制流。所以應該是控制流。
4、數據庫設計基礎
①數據庫的基本概念②數據庫系統的發展和基本特點③數據庫系統的內部體系結構④數據模型的基本概念⑤E-R模型⑥關系模型⑦關系代數⑧數據庫設計與原理
在這些知識點中關系代數和數據庫設計與原理是常考知識點。
例如:有三個關系R、S和T如下:
則由關系R和S得到關系T的操作是( )。
A)自然連接 B)差 C)交 D)并
解析:關系T中的元組是R關系中有而S關系中沒有的元組的集合,所以進行的是差的運算。
(二)上機操作
上機操作中的綜合應用主要考查表單的設計與應用和菜單的設計與應用。其中表單的設計與應用多數考查文本框、表格控件,我們要熟悉這些控件的常用屬性,例如文本框的VALUE屬性、PASSWORDCHAR屬性;表格的RECORDSOURCETYPE和RECORDSOURCE屬性,在應用中表格的RECORDSOURCETYPE多數為4。事件代碼多數是SQL語句,我們也應該能夠根據題意正確書寫事件代碼。
例如:設計表單,表單界面如下圖所示,要求控件的屬性必須在屬性窗口中設置。
表單文件名和表單標題均為“外匯瀏覽”。
⑴添加一個標簽、一個文本框、一個表格、兩個命令按鈕,并設置相應控件的屬性,其中表格控件的RECORDSOURCETYPE屬性設置為4。
⑵編寫相應的CLICK事件代碼,使得單擊“查詢”命令按鈕,被查詢人持有的外幣名稱和持有數量顯示在表格中,并且按照持有數量升序顯示,查詢結果存儲以姓名命名的表文件中,例如張三豐.DBF
⑶單擊“退出”命令按鈕關閉表單。
試題分析:這道題的關鍵是“查詢”命令按鈕CLICK事件代碼的編寫,最終要查詢外幣名稱和持有數量,我們通過對相關表的查看,可以確實這是兩個表的連接查詢,WHERE條件中有兩個,一是公共字段連接,二是姓名是文本框的VALUE值。如果有排序則加上ORDER BY子句,并將結果存儲在以姓名命名的DBF表文件中,我們可以通過&把文本框的值替換出來做為表的文件名。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給出“查詢”命令按鈕的CLICK事件代碼:
NA=ALLT(THISFORM.TEXT1.VALUE)
THISFORM.GRID1.RECORDSOURCETYPE=4
THISFORM.GRID1.RECORDSOURCE=;
"SELECT 外幣名稱,持有數量;
FROM CURR,RATE ;
WHERE CURR.外幣代碼 = RATE.外幣代碼;
.AND.姓名 =NA;
ORDER BY 持有數量 ASC;
INT TABLE &NA"
三、結語
只要考生能掌握好全國計算機二級考試大綱中的知識點,攻破難點,平時多練習、多總結,就能輕松面對,并最終通過考試。
參考文獻:
- 上一篇: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辦法
- 下一篇:鄉鎮森林防火演練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