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經濟基礎范文
時間:2024-02-18 17:57: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商業經濟基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商業銀行;EVA;經濟利潤;考核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1-0073-02
隨著外資銀行在國內市場逐漸拓展業務以及新興股份制銀行的擴大,國內銀行的生存和發展壓力明顯增大。目前,國內商業銀行都試圖選擇一個良好的考核系統,使員工的報酬與勞動相匹配,最大限度地提高銀行的競爭力。實踐證明,EVA不僅是一種有效的銀行業績度量指標,還是經理和員工薪酬的激勵機制建立的基礎,因此商業銀行應該使用EVA考核機制來提高自身的經營水平。
一、EVA有關理論
20世紀80年代起逐步出現了一批以股東價值為中心的績效評價指標,其中由思騰斯特管理咨詢公司推出的經濟增加值指標即本文中所提到的經濟利潤最具影響力。簡單地說就是從經營利潤中扣除按權益的經濟價值計算的資本的機會成本后的剩余值,是股東從經營活動中獲得的增值收益。
由于EVA克服了傳統公司估值方法的一些缺陷,考慮到了包括權益資本在內的所有資本的成本,它明確了所有管理者潛意識中已然觸及的一個重要問題即企業的資金是有成本的,而這一點傳統會計利潤指標并沒有表現出來。EVA體現了企業在某個時期創造或損壞了的財富價值量,真正成為了股東所定義的利潤,為投資者評估公司的價值和股東衡量管理者的績效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二、我國商業銀行采用EVA績效考核機制的原因
EVA考慮了公司價值創造的所有因素和利益關系平衡,是一種公司業績度量的指標,不僅可以用于對整個企業的管理績效進行計量,而且也可以用于對企業內各分部的管理績效進行計量。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單純的盈利性評價指標體系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這種缺陷日益明顯,因此商業銀行同樣需要建立EVA激勵評價機制。
(一)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績效考核機制存在很多不足
1.傳統的會計利潤不能完全反映銀行經營的經營狀況
經濟價值增量是對企業真實的經濟利潤的一種估計,它與會計利潤有重大的差異。從計算中不難看出,經濟價值增量是扣除了全部資本的機會成本之后的剩余利潤,而會計利潤的計算并沒有從收益中扣除資本的成本,因此不能全面、客觀地評價商業銀行經營績效,這樣就無法保障股東的權益真正被關注。只有經濟利潤才能使商業銀行的價值得以真正的增值,為投資者創造利潤。
2.效益指標的設置不科學
現有績效評價體系主要通過單純的利潤指標來評價,指標的設置未能體現銀行價值最大化的目標,并且會導致一些商業銀行經營者產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投機心理,造成了銀行的財務貧困性增長。這樣,銀行短期利潤是上去了,但長期的經營效益卻受到了損害。因此作為銀行的監管層在對商業銀行的管理者實行政績考核時,不能僅僅局限于利潤的增長,更要看到利潤背后的實質狀況。
3.激勵方式單調,激勵過度與激勵機制不足并存
國有商業銀行內部重精神激勵而輕物質激勵的方式需要轉變。簡單的將考核結果與被考核員工的工資獎金等報酬收入簡單掛鉤,激勵手段變成單純的收入獎勵,約束手段變成單純的獎金扣減,導致短期激勵過度,長期激勵不足,營銷人員激勵過度、這樣會扭曲企業內部發展的動力。
(二)基于EVA績效評價體系的優勢
EVA是對真正“經濟”利潤的評價,完全有別于傳統的會計核算,它克服了現有盈利性財務指標的缺陷,能使管理者和股東目標趨于一致,最大限度減小企業的成本,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商業銀行在一定時期內為所有者創造的價值。它的優勢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考慮了權益資本的機會成本
商業銀行只有在投資收益率超過資產的使用成本時才能真正盈利,使商業銀行所有者的財富才真正得到增加。傳統的基于會計指標的績效評價方法容易引發管理者對會計利潤的操縱和粉飾,損害所有者利益。EVA作為一種經濟利潤評價指標彌補了傳統績效評價指標忽略股東資本成本的缺陷,使經營者在創造價值時能充分考慮股東的權益,將管理人員和企業所有者的目標統一起來,避免風險,其結果是經營者與股東價值趨同性增強。
2.EVA的激勵機制能夠克服短期行為,注重長遠發展目標
在對經營者的激勵方案方面,以往只是單純的以利潤指標作為經營者獲得獎金數額的必要條件,這樣就會使管理者只是注重短期利潤,產生投機心理,不利于銀行的長期發展。EVA模式下的獎勵機制取決于超過資本回報率的利潤的增長,即把EVA增加值的一部分回報給管理人,而且獎金不封頂,并且只有在EVA持續增長的時候才發放這部分獎金。這樣管理者才會意識到高水平的管理可以創造出較多的經濟價值增量,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增量。即EVA值為正的情況下,經營者獲得的獎勵是他創造的超出投資回報率之外的那一部分利潤,這樣他們便不會再盲目追求短期收益而忽視長遠利益了。因此,EVA管理評價體系可以為銀行的高級經理和業務人員提供強大的激勵,激勵他們為股東創造更多的利潤。
三、EVA考核機制在商業銀行的運用以及實施對策
(一)運用EVA考核機制提升商業銀行經營水平
傳統的考核機制只是以單純的利潤指標作為考核管理者業績的標準,但是經營利潤、賬面利潤只是一個絕對值指標,利潤大并不一定代表業績就一定好,因為每一個期間的利潤都有很多影響因素。利用EVA這個指標可以克服傳統的考核機制的某些缺陷,改變了會計報表沒有考慮資本成本的缺陷,可以幫助管理者明確了解全行運營情況,將EVA的價值管理思想融入企業的所有重要流程和系統,從而使企業全面貫徹以價值管理為導向的管理體系,充分體現銀行之間的考核公開透明,因此商業銀行應該建立以EVA為核心的激勵約束機制。
1.將報酬與業績緊密相連
管理者和員工所獲得的激勵報酬必須與他們業績的改善或提高程度緊密相連,特別是對高層管理人員,自動引導員工對投資嚴格把關,經營管理好每一項資產。
2.采用EVA獎金計劃
銀行業績的改善應該是可持續的,要防止管理者以損害企業持續的長期活力為代價提升短期利潤的做法。這就要采用EVA獎金計劃。商業銀行可將分支行長、部門經理、業務經理甚至柜面員工創造的EVA超額部分,按一定比例作為獎金分配,對于獎金實行上不封頂和下不保底的方式,加大對超出預定目標的獎勵力度,提高浮動薪酬在管理人員全部薪酬中的比重。EVA獎金計劃還要求設立獎金池,對管理者的獎金發放的基礎應主要側重于EVA的改善,而不是經濟增加值的絕對值。就是獎金池留置管理者的部分獎金,而只有在未來數年內經濟增加值維持原有增長水平,這些獎金才發還給他們。如果EVA值下降,滾入下一年度的獎金將會被取消。這項激勵措施會使管理者和股東同享利益,共擔風險,會促使管理者更多地考慮銀行發展的長遠利益,做出有利于企業長期發展的決策。
(二)商業銀行EVA實施對策
1.為EVA考核機制在商業銀行的實施創造有利的環境
由于歷史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和粗放經營的后果,目前國內大多數商業銀行管理基礎較為薄弱,與國外商業銀行相比,EVA應用的運作環境存在著很大差距,推行EVA必然會面臨諸多困難。要在商業銀行中運用EVA考核機制,就要努力克服觀念上、技術手段和資源環境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做好EVA培訓推廣工作,加強管理會計和部門預算基礎工作,適當調整環境因素對經營效益的影響,使EVA體系更具活力,更具操作性,充分體現EVA考核體系在商業銀行業務經營中的促進作用。
2.在指標設計和功能使用上盡可能完善經濟增加值指標
首先,EVA指標一旦建立,必須保持其嚴肅性,應當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調整事項,不能隨意更改,使得EVA指標能夠準確衡量銀行價值,正確引導經營決策。其次,當企業面臨的經營環境確實發生變化后,則要求有相應靈活性的制度,通過建立經濟資本分析和數據處理平臺,逐步將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納入經濟資本管理當中,使經濟增加值指標能夠全面反映風險成本。否則,計算出來的結果會產生不精確性和不公平性。
3.建立綜合績效管理機制
EVA作為一個單一性的財務業績指標是建立在傳統的會計數據之上的,雖然它的運用考慮了權益資本的機會成本,但它仍是個絕對指標,而不是一個相對指標。因此它仍然無法擺脫會計數據滯后性的缺陷,對影響銀行未來業績增長的非財務因素未能做出評價,只能反映經濟效益而不能反映經濟效率。因此,EVA需要與其他的績效考核工具相結合,如平衡記分卡,EVA與平衡計分卡的財務方向是一致的,使用平衡計分卡的方法,銀行的管理人員就可以用風險較低的方法降低成本,短期內改善EVA的結果。因此,在商業銀行中將EVA法和平衡計分卡結合使用可以構建商業銀行績效評價體系的理想境界。
篇2
文章編號:1005-913X(2015)08-0195-01
銀行是通過存款、貸款、外匯等業務,在現代經濟生活中承擔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創造和金融服務功能的金融機構,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經濟支柱作用。金融市場高昂的市場交易費用和社會資金供求雙方對市場信息擁有的非對稱性,構成了商業銀行存在的前提。
一、關于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基礎
企業國際競爭力理論是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研究理論的根基。最早的古典學派經濟理論中有關于國際競爭力的理論,即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和馬歇爾的集聚優勢理論?,F代關于企業國際競爭力理論的學說有:資源基礎論、企業能力論、產業組織理論的競爭優勢理論、國際比較論和競爭動力學等不同觀點。世界經濟論壇國際競爭力指標數據庫的定義是“企業每單位的成本獲得的增加值變化的廣度和速度”[1];還有“企業國際競爭力就是企業的生存發展能力,包括經濟實力、營銷策略、產品質量、管理基礎等方面”[2];“企業國際競爭力實際上是一個通過比較而得到的相對的概念。它由三個部分構成:現實的市場國際競爭力、潛在的國際競爭力、企業將潛在國際競爭力轉化為現實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3]等等。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研究是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一個分領域。目前來看,關于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的定義有:“商業銀行在市場經濟和充分競爭的環境中,運用自身技術水品和綜合優勢,開發優勢產品,提高服務質量,進行差異化市場營銷,并最終贏得市場和客戶,實現自身效益和價值最大化的綜合能力”[4];筆者認為對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的定義可表述如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是指在一定的市場環境下,商業銀行在安全性、流動性、盈利性和可持續發展前景上的能力和潛力。
二、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的研究較為有影響力的有: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關于國家國際競爭力評價中的金融指標體系、英國《銀行家》雜志排名的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美國CAMELS評級體系。英國《銀行家》雜志對世界一千家大銀行按其一級資本進行排名,其主要考核指標有:銀行的資產規模、一級資本、盈利能力、銀行經營穩健狀況、競爭實力以及其他綜合指標,具有較高的權威性,被廣泛加以研究和應用;CAMELS駱駝評級系統檢測及評估金融機構經營的以下六個方面:資本充足率(C)、資產質量(A)、管理能力(M)、收入及盈利能力(E)、資產的流動性(L)、對市場風險的敏感程度(S),側重于從風險的角度來評價。
三、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有不少學者對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評價進行了指標體系的構建。如焦瑾璞在《中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研究》(2001)建立的我國銀行業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包括現實國際競爭力、潛在國際競爭力和環境因素三個方面;王紀全(2005)對我國上市銀行國際競爭力研究的指標體系,包括資產質量、盈利能力、資產充足率、公司治理結構、管理水平、公司品牌、業務創新的技術水平、業務結構、流動性這九個方面。曹永棟、陸躍祥《城市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及其對策設計》(2012)中把指標分為現實國際競爭力指標和潛在國際競爭力指標,為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其中WEF和IMD是對一個國家的金融國際競爭力的宏觀評測,對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的分析參考作用有限;《銀行家》的評價指標側重資產的規模和綜合國際競爭力;CAMELS駱駝評級系統側重于從風險的角度進行評價。中國幾位學者的研究中,都各有創意地對評價指標進行了分類如現實和潛在國際競爭力,盈利能力和流動性等方面等等。但部分研究在指標的設計和權重的確定等方面主觀性比較強,研究結果可能出入較大。
四、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分析
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前,擁有一百多年歷史、數千億美元債務,當時美國四大投行之一的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其以6 130億美元的債務規模,創下美國史上最大金額的破產案。此舉引發了股市動蕩,揭開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的序幕。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原因是金融衍生工具的過度使用,這給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和風險管理敲響了警鐘。至今,全球經濟形勢仍不穩定,而金融業在現代經濟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商業銀行作為最主要的、也是最為人們熟知的金融機構,更加凸顯出關注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安全性和競爭能力的必要性。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商業銀行的業務更加綜合化、電子化,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間的業務趨于融合,銀行同業間的競爭也更加激烈。在商業銀行內部,所面臨的挑戰首先是服務的綜合化趨勢,如銀行在傳統的存貸業務上同時發展理財顧問業務,開展證券、保險、基金等業務,為顧客提供全方位、高層次的服務;這就要求銀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大創新力度和服務深度,控制好風險和成本管理。其次是服務的電子化趨勢,隨著電子化業務處理系統的擴張,業務處理電子化導致業務處理人員和柜臺人員減少。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行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首先是與之聯系越來越緊密的資本、債券、票據市場的業務逐漸趨向融合,商業銀行的融資角色正在弱化,因此商業銀行要警惕在交叉業務上市場份額的下降。其次是來自高科技企業的競爭,美國微軟前總裁比爾?蓋茨曾宣稱,傳統的商業銀行將在21世紀像恐龍一樣走向滅絕。此外,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外資銀行進入和搶占市場競爭的加劇,對中國銀行業造成了沖擊,也對商業銀行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些發展趨勢對商業銀行的發展來說既是不利因素也是挑戰和機遇。如果我國商業銀行能夠抓住信息技術的發展機遇,強化自身資本建設,加快創新的步伐,能為顧客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產品,由傳統銀行角色轉向綜合服務金融機構,就可以在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因此,探討如何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具有很強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篇3
關鍵詞: 現代城市;商業建筑;公共環境;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一、大型商業建筑公共環境設計原則
商業建筑公共環境的設計有其獨特性,歸結到具體的設計上來,必須符合基本的設計原則,設計原則是我們在設計商業建筑之前考慮的方向和目標。在具體的原則下設計出的商業建筑的公共環境,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公共環境作為城市中休閑生活重要背景的功能,使商業建筑提高競爭力,發揮出更大的潛能。
(一)整體性原則
在公共環境的設計過程中,整體性的原則應始終貫穿其中,使公共空間成為商業建筑中的一個有機整體,同步的協調運轉,為整體空間服務。在商業建筑中,在設計上要注意空間秩序上的完整統一,開始階段應該妥善處理內外空間的過渡關系,可以自然地將人流引入到商場內部;中廳是不可缺少的流線引導功能,組織協調整個建筑的交通系統,中廳同時可以加強空間的節奏感;另外運用空間的引導把分散的空間組織成一個有序列的統一完整的空間集群。公共空間可采用同一的主題,和諧的色調,統一的材質來加強空間的整體性。在整體的格調下,各環境要素協調運作,才能產生統一的美感。
(二)多樣性原則
在注意公共環境整體性的同時,還要注意空間的多樣性,做到統一而不單調,豐富而不凌亂,求新而不張揚。公共空間內劃分可采用復合、過渡、銜接、引導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把各自空間序列有機聯系在一起。例如在香港的西九龍商業中心,自動扶梯,觀光電梯,空中走道,觀景平臺,其他還有休憩、交流、餐飲、觀賞、促銷等子空間,以及娛樂設施構件在建筑中穿插交錯,形成豐富多變的公共空間。公共環境的多樣性還表現在綠化、水體、小品的設計上,視覺與環境感受不斷變化使其更具吸引力,只有豐富的商業環境語言才能引起用戶的共鳴。
(三)商業藝術性原則
商業建筑的公共環境還應具有富于魅力和個性,使人有親切感,刺激購買,營造開放歡快熱烈的商業藝術氛圍,并以豐富的形象為城市帶來生機,是一種自由而充滿社會活力的表現。設計師通過設計營造一種文化價值,比如民俗文化,體現時代精神的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以及節假日文化等等,來表達商業建筑公共環境的精神文化層次――弘揚文化、尊重傳統,營造和諧社會生活的亮點。體現現代商業是一種文化環境中的交易,同時塑造商業建筑的文化形象,提升文化品位,讓人們攫取大量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進一步提升人們購物的精彩度與滿意度。公共環境的設計應充分把握以上原則,尤其在廣場中心,步行街的節點,入口和商場中廳的處理上,細心刻畫加強心理的刺激和印象,培養情緒,給人們帶來愉悅的感官氛圍及較強的消費欲望。
(四)經濟性及環保原則
公共環境是商業建筑中的輔助部分,并沒有直接給商場帶來收入,但它不可或缺,直接影響著商場的經營與利潤,但多度的追求氣派,擴大公共環境不符合經濟性原則。國外很多商業公共環境看的例子,并不是以氣派豪華取勝,而是巧妙設計,充分考慮消費者的心理行為,為經營者帶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經濟是維持商業建筑實現運轉的命脈,把握適度,以及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原則非常重要。充分考慮商業建筑自己的定位,設計者才能對其公共環境進行合理的定位、策劃分析和設計。
二、現代城市商業建筑公共環境分析
(一)現代城市商業建筑公共環境的基本特點
公共環境是現代城市商業建筑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從功能上講,又是商業建筑與城市外部空間相連接的過渡空間。城市的外部開放空間又是城市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講商業建筑的公共環境也是城市公共環境的組成部分。現代城市商業建筑中的公共環境受城市景觀、城市交通、商業建筑內部格局等因素共同影響。相對于商業建筑內的商業店鋪和柜臺等空間而言,公共環境屬于環境空間。
(二)特點分析
1、商業建筑的商業性
公共環境是現代城市商業建筑中的組成部分,公共環境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也是為了獲得利益,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商業性。
2、公共環境的開放性
現代城市商業建筑公共環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其開放性,并且更注重與城市建設的聯系,對城市公共空間與城市的交通體系有著更深的影響,是現代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3、公共環境的復雜性
現代城市商業建筑和其他建筑相比,其復雜程度要更高。因為現代城市商業建筑的功能更加的豐富和完善,公共環境作為商業建筑的樞紐和過渡部分,承擔的環境職能也越來越多,因此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三、商業建筑公共環境設計
(一)光線環境設計
大型商業建筑公共空間的光線環境設計可以起到烘托商業氣氛、刺激消費,提高環境質量的作用,其設計一般包括自然采光設計和和人工照明設計兩種。
在公共環境中采用自然采光設計可以節約資源和環保,同時也能避免長期面對室內環境而產生的壓抑感。大型商業建筑公共環境的自然采光一般用于室內頂部,常見于大型中庭和室內步行街空間,利用玻璃頂棚和大面積采光窗通透自然光線,加強內外視覺交流,使建筑室內外空間更好的融合。
人工照明設計較自然采光來說,更具有靈活性,一般易于控制,產生各種商業性和藝術性效果。對于大型商業建筑的公共環境而言,人工照明首先須保證室內外的基本亮度需要,在建筑室內,一般采用頂燈、筒燈和熒光燈等照明;在建筑外部,一般采用大型的遠距離探照燈擴展照明空間,方便休閑購物者進出商業建筑。其次,為吸引顧客,裝飾性的照明設計也必不可少,在室內,可根據不同類型的商品采用不同強度和色彩的燈光;在建筑外部,采用色彩、亮度合適的霓虹燈和富于變化的燈條來吸引顧客。
(二)色彩環境設計
色彩環境的設計在商業建筑公共環境中十分重要,其目的是調節光線、調節空間,活躍商業氣氛,給顧客創造親切、舒適、生動的購物休閑環境。大型商業建筑公共空間的色彩環境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
1、色彩環境設計應建立在與其空間功能相一致的基礎上,不同的空間功能、不同的時間運用不同的色彩。
2、商業環境中商品的銷售區和人的活動始終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售賣空間的表現,公共環境應以背景的角色出現,不應過分渲染。
3、要注意情調氣氛的創造,既要有基調,又要有重點和興奮點,同時注意各種色彩比例的恰當和均衡,注意與形體空間的虛實、明暗、陰影的配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三)景觀設施的環境設計
在商業建筑內部,一般采用花壇、盆景等小綠化帶來裝飾通道或者室內步行街,或是布置一些移動售貨亭、涼棚、電話亭、燈柱、鋪地、招牌等室內小設施,也可以布局咖啡館、茶藝室、特色休息長椅、兒童設施等來營造歡樂的氣氛或形成某種特殊的氛圍,增加情趣??傊坝^設施環境設計增加了公共環境的趣味性,是環境中必不可少的裝飾品,在設計中應該與公共環境各界面及其他環境因素綜合考慮,力爭做到協調、統一。
四、結語
公共環境作為商業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時必須要結合商業建筑本身的特點,還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先進經驗,對公共環境進行科學合理的定位和布置,并要滿足人們的對于公共環境的需求,從而創造出更加優質的現代城市商業建筑公共環境。
參考文獻:
[1]施川.現代城市商業建筑公共環境設計探究[J].山西建筑,2013,(33).
[2]胡議丹.淺析我國大型商業建筑公共空間的設計[J].中國商貿,2009,(21).
篇4
【關鍵詞】經濟學 商業銀行 經濟資本管理
當前,我國經濟市場發展迅速,出現了更加嚴峻的競爭與挑戰,銀行業亟須清晰明朗的了解當前的風險情況與盈利狀況。經濟資本系統是國外銀行在近十年來探索發現的一種新型管理手段,借助該項管理,銀行可以清晰判斷所面對的風險,并且計算抵御風險的資本和銀行的盈利情況。由此可見,經濟資本管理已經上升成為商業銀行的管理核心,成為金融經濟市場新情況下的管理理念。
一、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內涵
在研究銀行資本時,不同的主體所關注的銀行資本角度不同,從而引出了銀行資本的三種類型,他們分別是賬面資本、監管資本和經濟資本。過去,銀行資本多指賬面資本與監管資本,近年來經濟資本則逐漸流行起來。資本的稀缺導致了商業銀行必須進行資本管理,商業銀行的管理者將引發風險的可能因素分為預期損失、非預期損失和一場損失,而經濟資本主要為抵御非預期損失所引起的經營風險而持有的資本。20世紀80年代,國際眾多銀行出現了巨額貸款壞賬的情況,銀行管理人員迫切的尋找一種防范風險的量化系統,所以逐漸形成了經濟資本管理系統。經濟資本在商業銀行整體運作中的最主要作用是防范風險及創造價值,一方面避免經營中產生的風險,保證風險的管理與監控的有效施行并且確保資本獲取最優的收益。總的來說,是對判斷風險、指定戰略、配置資本及業績衡量等多方面進行管理的手段。
二、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現狀及主要存在問題
(一)目前現狀。
目前,基于對風險資本越來越高的重視,中國銀行業正在通過改革手段,強化措施,逐步形成了從銀行到監管的自身監管體系。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是經濟資本管理系統逐步在一些銀行中得到有效運用,其中,建設銀行、工商銀行、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建立了把經濟資本作為經驗核心的資本管理系統,逐漸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先進銀行的管理系統接軌。但目前國內銀行的資本管理情況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整體水平落后與國外發達國家,已建開展的經濟資本管理系統也僅僅是初級階段。面對全球化的金融大環境,我國的商業銀行亟須增強自己的實力,建立先進的經營管理系統。
(二)主要存在問題。
我國商業銀行的經濟資本管理體系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經濟資本管理系統已經逐步在我國大型商業銀行中普及開來,但發展中存在諸多不足,如沒有在基層中落實,上級主管銀行沒有重視等情況,影響經濟資本管理的全面實施。(2)在銀行經濟資本系統的實際操作中,部分商業銀行慣用內部系數進行風險的計量,容易產生風險資本的偏差,無法有效的實現資本管理的作用。(3)信息數據資源的風險情況是由于經濟資本劑量過程不夠準確所導致,數據在參考過程中的可靠性與貢獻性出現了很大的削弱。(4)我國商業銀行已經逐步開始應用經濟資本管理中的績效考核,但是,考核工作的不科學情況值得關注。
三、加強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建議與對策
處于內外金融經濟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唯有在經濟資本管理方面投入更多關注并且加強措施,才能迎接其帶來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一)樹立經濟資本管理意識。
對銀行內部員工開展經濟資本管理的宣傳和教育,牢固樹立員工經濟資本管理意識是我國商業銀行的當務之急。商業銀行管理層應該把經濟資本管理作為銀行發展的整體策略,結合自身的現實情況進行實施。在內部建立經濟資本管理的理念,促使從高級管理人員到每個職員都能夠深刻的認同,使得經濟資本管理深入到每個人的日常工作中,齊心協力的推動銀行的經濟資本運作。
(二)建立完善的經濟資本計量。
就目前而言,還沒有一套統一完善的經濟資本的計量方法在我國的商業銀行中應用。銀行因此無法進行內部評定,現在的計量方法主要是依據巴塞爾協議的標準法和銀監會有關規定而確立的。在經濟資本系統經過進一步發展后,我國商業銀行應逐步開展經濟資本計量的成熟技術體系。
(三)有效建設管理信息系統。
商業銀行的風險評估主要依賴于對歷史數據資料進行科學有效的計量,這就需要有科學精確的信息系統。因此,提高速度建立數據與信息系統是我國商業銀行當前面臨的新問題。在建立信息系統的階段應該主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把握現存業務系統的整合與拓展外部數據來源;第二,在建立的同時配備相關的甄選系統,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合理的篩選與整合,保證數據的真實與準確。第三,及時關注金融市場環境變化,增加市場中有效信息的建立,輔助管理人員的決策和規劃。
(四)合理制定經濟資本中的考核指標。
考核指標的內容有:上級主管銀行對下級銀行的縱向考核;橫向的部門、人員、產品、客戶考核,銀行設立績效考核需要首先考慮考核的合理與公平。有效的考核目標應該與銀行的策略發展目標是一致的,對銀行實現價值最大化起到促進作用;同時,也為銀行員工的職業發展提供了準確的方向,保證行業的合理優化。
四、結論
在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利用好經濟資本管理對我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風險進行全面準確的判斷,已經成為銀行管理層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文章通過對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存在的問題著手,提出了幾點關于提高經濟資本管理的措施,建議銀行管理人員加強對管理系統的完善工作,確保商業銀行能在當前復雜多變的金融市場中趨利避害、提升管理水平,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洪波.經濟資本管理我國銀行的應用研究——以泰安市某商業銀行為例[D].山東大學,2011.DOI:10.7666/d.y2045350.
篇5
[關鍵詞] 產業集群 網站收購 標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國內外出現了大量的商業網站。由此帶來國內外商業網站收購事例的出現。如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內容服務商――搜狐網站,它收購了華人最大的青年社區ChinaRen.省略。百度出資5000萬人民幣,外加部分百度股權,雙方交易價格屬于中國內地涉及較大金額的網站收購案。國內著名民營傳媒企業”歡樂傳媒”已成功收購著名原創文學網站”榕樹下”,這是國內民營傳媒企業第一起收購新媒體案,收購涉及金額超過500萬美元。搜索巨頭Google公司以16.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YouTube公司。類似的網站收購事例還很多。
一、商業網站購并的特點
收購的英文單詞為“Acquisition”,意即獲得或收獲。從中文語義上說,可以將收購理解為購買或買入。如果將收購的中英文含義結合起來,可以將網站收購理解為,一個網站購買其他網站股權或資產的行為。
所謂商業網站購并,是指商業網站股權或資產收購和網站兼并。其有兩層含義:一是商業網站之間的股權與資產收購,二是指商業網站兼并,兼并是指被兼并商業網站的企業法人資格的消失。
商業網站購并是一種投資,但與其他投資相比,這種投資具有特殊性質與功能。概括地說,商業網站購并具有三大基本特性:
首先,商業網站購并是一種產權交易。商業網站購并的對象是目標商業網站的股權或資產。而股權與資產收購的實質是產權交易。
其次,商業網站購并是一種經濟資源再配置活動。商業網站購并意味著經濟資源的流入與流出,以及資源配置方式與狀態的改變。
最后,商業網站購并是生產社會化的實現形式。
二、產業集群經濟機制下的商業網站購并
商業網站購并是產業集群的要求。群是理解創新過程和決定使創新處于最佳狀態的一個重要的概念。產業集群是由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的相互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的企業及其他相應機構組成的有機整體。產業集群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個因素:首先,與某一產業領域相關。這是產業集群形成基礎。其次,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其它機構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及相關機構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個聯系網絡中的一個個節點,這是產業集群形成的關鍵。
產業集群經濟是商業網站實現技術創新、組織創新和資本創新的必然。它通過產業集群內相關商業網站的合作來營造創新環境,從而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
一般情況下,商業網站購并的產業集群程度可用產業集中度來度量。即CRn指數
CRn的計算公式:
其中::表示整個產業某一特定指標值;
:為從大到小排序,前n家商業網站某一特定指標和。
CRn指數的特點:
第一,對兩個產業的集中度進行比較時,其結果會隨著n的取值不同而不同;
第二,CRn指標只反映了特定產業中n最大商業網站的情況,卻沒有考慮產業中n個商業網站以外的商業網站數量及其規模分布情況。
商業網站規模擴張是產業集群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可以采取兩種途徑,即投資建設與購并其他商業企業網站。與投資擴建相比,商業網站購并擴張至少具有以下優勢:
一是可以節省時間。因為購并擴張不存在投資建設周期;二是商業網站購并擴張不會導致行業供給規模擴大;三是可以節約成本。因為兩個商業網站合二為一后,由于機構合并、共用營銷網絡、統一研發和廣告宣傳、以及實行大規模采購,所以會導致管理成本、營銷成本、研發成本與采購成本的節約。
三、選擇購并目標商業網站的標準
商業網站的購并對商業企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產業集群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戰略意義。這使得選擇合適的目標商業網站進行購并就顯得尤為關鍵。
進行商業網站購并投資而不進行其他投資的前提,必須是能夠獲得更高回報。商業網站購并能否獲得更高投資回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目標商業網站是否存在增值潛力或空間。目標商業網站增值潛力或空間的大小,決定商業網站購并投資回報率的高低。
因此,搜尋或選擇發展潛力或增值空間較大的目標商業網站,是商業網站購并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
選擇目標商業網站應當堅持四項標準:
第一,能否形成協同效應(增效作用),包括經營協同效應、管理協同效應、財務協同效應等。
第二,是否具有發展潛力,商業網站運行時可獲得有形的收入和無形的價值。有形收入是指商業網站通過較高的點擊率獲得廣告收入、用戶在網上消耗時長的收入、網上商品與服務收入等。無形價值包括客戶資料和商業網站知名度。網民在商業網站注冊后,商業網站可獲得到客戶資料.由此可分析客戶的需求,為客戶進行定制服務,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商業網站的知名度是通過點擊率來體現,點擊率的提高可為商業網站帶來較高的人氣和商業機會。
第三,商業網站市價是否被低估,對商業網站做價值評估一般采用如下的方法:
商業網站中的有形資產包括網站運行所使用的PC機、服務器以及工作間等。評估一般采用成本法與市場法。
商業網站所擁有的無形資產主要是知識產權,人力資源、客戶群價值、獨特的資源(中國概念、本地化配送體系和網站技術等)和商業網站的商業模式、市場潛力、未來規模擴展性等。評估需要采用收益法來確定。
第四,購并后能否產生壟斷效益或減少競爭損失。
參考文獻:
[1]龍馬工作室:典型商業網站建設實例精講-(DREAMWEAVER版)(附光盤).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7年4月
[2]吳漢洪:產業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4月
篇6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際市場巨大的競爭壓力讓中小型外貿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國際商務活動中,中小型外貿企業必須事先將國際商務文化環境因素考慮在內,營造良好的國際商務文化環境。外貿企業從業人員需要了解和正確處理和目標市場國的文化差異,具備有效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才能使公司的跨國經營成功。
關鍵詞:
中小型進出口企業;國際商務文化環境;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
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4)23004902
1 引言
進出口貿易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性力量。邁入21世紀的十幾年來,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持續穩定增長。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進出口總值25.83萬億人民幣(折合4.16萬億美元),扣除匯率因素同比增長7.6%,比2012年提高1.4個百分點,年度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的關口。貿易順差1.61萬億人民幣(折合2597.5億美元),擴大12.8%。進出口總值超4萬億美元標志著我國對外貿易規模再上一個新的臺階。而在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大軍中,中小型外貿企業無疑是一股活躍力量,尤其是在加入國際世貿組織之后,中小企業迅速發展,開始大膽走出國門,積極拓展國際市場,為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繁榮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當前,中小企業出口額占全部商品出口額的70%左右。中小型企業在外貿行業中占了絕大部分,它們的持續發展對推動我國的對外貿易增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 我國中小型進出口企業的界定及現狀
我國2011年6月頒發的《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根據企業從業人員、營業收入、資產總額等指標將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中小型進出口企業應屬批發業,以外貿進出口為主營業務,是中小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暫行規定》,批發業從業人員20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5000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從業人員5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5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下的為微型企業。目前,全國有外貿經營自的內資企業從1989年的6000多家,增加到現在的十幾萬家,絕大部分是中小型外貿企業,因為外貿公司從業人員人數一般較少,很難達到大型企業的標準。
加入WTO后,我國經濟市場逐步對外開放,與其他國家之間的經濟往來越來越頻繁,這給我國中小外貿企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但同時國際市場巨大的競爭壓力讓中小型外貿企業的生存與擴張面臨著嚴峻挑戰。中小外貿企業規模較小,綜合實力弱,國際競爭力較低,導致多數企業長期維持低利潤的局面。中小企業的綜合實力不強,使得其貿易地位不高,在對外談判中缺乏足夠的控制權和談判權,而國內同業競爭過于激烈也造成企業定價主動權的缺乏,議價能力低(劉增科,2004)。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導致歐美等國消費需求增長速度放慢,外貿企業的訂單銳減,大批中小外貿企業紛紛倒閉,沿海地區尤為嚴重?,F在全球經濟在緩慢復蘇,但是外貿形勢仍不容樂觀。因此,如何在復雜多變的動態國際商務環境中占據市場的一席之地是中小型進出口企業的迫切需要。
3 國際商務文化環境概述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加強和改善企業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并盡可能地避免經營風險,中小型外貿企業一定要在拓展國際業務之前對國際商務環境變化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
國際商務環境是指企業在進行國際商務活動時所必須考慮的、能夠影響其活動成敗和贏利水平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國際商務環境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政治環境(包括國家政治情況、國家法律情況、政治和社會動亂情況、關稅政策、進口控制、外匯管制、價格控制、國有化政策等),經濟環境(包括國民經濟發展情況,通貨膨脹情況,對外貿易情況,市場購買力及購買力指向等),文化環境(包括物質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價值觀念、風俗習慣、社會因素等)”(李建華,2004)。國際商務活動中應考慮的環境因素很多,而我們在進行國際商務環境分析時,應重點研究的是可控性因素??煽匦砸蛩厥侵改切┮呀洿嬖诨蛘呖梢灶A知的因素,比如一個國家的人口、文化、風俗習慣、信仰、自然地理條件、經濟技術狀況等就是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指的是那些不穩定的或無法預知的因素,比如政治因素中的國家政權的更替、暴力事件、罷工、游行、示威、經濟危機等無法預知的事件。而可控因素中的社會文化因素無疑對國際商務活動的成敗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中小企業人員應該充分了解國際文化差異,提高企業進行國際商務溝通和交流的能力,由此國際商務文化環境的建設對于中小型進出口企業的生存發展尤為關鍵。
4 中小型企業國際商務文化環境建設的主要對策
經濟全球化引發了國際商務環境的日趨復雜化。在多元化的跨文化環境下,中小企業要想獲得健康、穩定的發展,必須要對國際商務文化環境高度關注,這對于和不同文化背景企業商務關系的建立及進一步的業務往來具有積極的作用。國際商務活動既是一種經濟活動,又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小型進出口企業從管理階層到一般員工都必須充分意識到國際商務文化環境因素的重要性,在公司營造良好的國際商務文化環境。
4.1 管理階層的重視
企業管理人員的先進決策能改善公司管理水平,促進公司商務文化環境建設的加快??缥幕虅战浑H能力是建設公司商務文化環境的一大核心著力點。哈佛商學院前院長Robert Kent曾指出:“在商界,交際意味著一切。而在全球范疇內經商時,很少能有比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技能。在當今越來越全球化的工作環境中,有效明了地進行跨文化溝通對確保成功可謂至關重要”(史興松,2012)。因此進出口企業的管理階層在制定企業發展策略時必須把培養外貿從業人員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作為一項重要內容,為企業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樹立良好的公司形象、建立廣泛的商務關系奠定基礎。
1959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在“The Silent Language”一書中首次定義跨文化交際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缥幕浑H能力是一個綜合的、多向度的概念:除知識向度外,還有思維向度、行為向度乃至情感和個性向度(劉學惠,2003)。因此,跨文化溝通能力是一種通過得體和有效的溝通在跨文化語境中能完成任務的一種能力,是一種能利用文化差異作為資源,在具體的語境中能產生有效性的能力(Lustig,2007)。Edward Hall也最先指出跨文化交際學與商務之間的關系,并試圖通過跨文化交際研究解決國際商務活動中由文化差異導致的溝通與管理上的問題。簡而言之,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是在國際商務活動的具體語境下完成商務溝通和談判等環節需要的一種交際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跨國界經營的風險來確保商務目標的順利完成。
在日常工作中,外貿企業管理人員應該不斷加強對公司員工進行商務文化環境建設意識的滲透。相對而言,中小型進出口企業的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一部分人的能力不是很高,他們對商務文化環境缺乏足夠的了解,對其重要性也不在意。在和外國客戶打交道時,可能會與客戶的溝通不暢甚至會得罪客戶而錯失訂單,從而導致公司商譽受損,蒙受重大的市場機會損失和經濟損失。此類慘痛事例屢見不鮮。據華爾街雜志估計,美國每年因跨文化溝通方面的失誤而造成的損失就有幾十億美元,中國因此而蒙受的損失可能更大(葛志宏,2004)。公司應有計劃地對外貿從業人員進行國際商務文化知識的定期課程培訓,培訓的宗旨是使他們具有國別之間的文化差異意識,能了解和熟悉目標市場國的文化背景,掌握當地的商務慣例,具備跨文化商務溝通的技能,并縮小那些可能引起誤會的文化差異。而且,在進行公司的年終業績考核時,企業管理階層應把國際商務文化意識列為一項考核內容,以提高員工們對這方面相關知識和能力的重視程度,并潛移默化地將其運用到他們的日常業務行為中。
4.2 普通員工的培養
作為商務活動的直接參與者,外貿從業人員必須不斷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不同的商務文化環境。在一定的語言基礎上,企業員工應該充分了解國際商務文化環境的各個因素,在商務交際的過程中規避觸犯目標市場國的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宗教禁忌等文化風險,滿足客戶的文化個性需求進而贏得競爭優勢。
在多數中小型外貿企業,既精通外語又業務熟練的外貿人才很搶手。那些語言基礎不好,且國際商務文化意識不強的員工應是公司培訓的重點對象。當然,能力的培養僅憑短期培訓是不夠的,還必須依靠員工自身的長期努力,一定要善于借鑒別人的經驗,并在商務實踐中揣摩和總結,才能更順暢地融入到國際商務環境中。
(1)加強文化平等認知,克服偏見歧視影響。在國際經貿與商務活動中,要達到跨文化商務溝通的目標,必須站在互相尊重、理解的基礎之上,才能尋求進一步的合作與發展。不同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中的人在思維模式和交際方式上會大相徑庭,溝通雙方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產生不同的理解在所難免?!拔覀儾灰帽緡幕牡赖聵藴嗜ズ饬慨悋幕腥藗兊男袨榉绞健保ㄅ砜?,1959),必須擺脫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或崇洋的盲目心態,既要展現本公司的文化特征,也應理解和尊重文化背景不同客戶的、價值觀、工作習慣、風俗習慣等文化差異,不能把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強加于人。唯此才有可能求大同存小異,在經濟貿易或商務合作等方面和外國客戶達成一定的共識。
(2)盡力攻克語言難關,有效使用語言工具。在實際的商務溝通中,語言是一道必須跨越的障礙。語言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能反映出社會文化的特征。企業進行國際市場營銷活動,必須要與外國客戶聯系,了解客戶的消費需求,向客戶介紹企業及產品,說服其簽訂單。而語言作為人際溝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必然會影響人們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行為。對于從事國際經濟貿易和商務活動的外貿企業員工而言,只有熟練掌握外語并具備較強的語言應用能力,才有可能使跨文化商務交際取得成效。當然,在與不同語言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員進行商務交際時,我們需要注意語言溝通技巧的運用,遵循交際中的禮貌原則,恰當地使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講話規則和習慣用語,盡量以簡單、清楚和坦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圖,從而做到語言交際的大方得體,提高跨文化溝通的有效性。
(3)注重國際商務基本禮儀,塑造和提升個人形象。了解國際商務禮儀的重要性有助于國際營銷活動的成功。商務禮儀是在商務活動中約定俗成的體現相互尊重的一種行為準則,主要對人的儀容儀表和言談舉止提出了一定要求,用以規范日常商務活動的行為方式。商務禮儀不僅是企業員工個人素質的表現,也反映出其所在公司的公司文化和管理規范水平。外貿從業人員應該熟記一些國際通用的商務禮儀知識,包括像工作著裝、頭銜稱呼、業務聯系、商務會
議、商務旅行、協調與客戶的關系等方面,才能更好地適應
不同國家商務文化的差異。企業員工在國際商務交際中一定要遵守禮儀規范,按照禮儀規范約束自己,注意自身的儀容、儀表及儀態,規避不合禮儀的言談舉止以免鬧笑話或無意中冒犯客戶。得體的商務禮儀可以贏得客戶的好感,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關系,進而有利于維護及提升公司的商業形象。
5 結語
中小進出口企業良好的國際商務文化環境是進行國際貿易活動的基礎。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加快的時代背景下,忽視國際文化環境問題必然會導致商務交際受阻,國際市場營銷活動的順利進行就無從談起了。因此,中小外貿企業員工必須積極參與到公司的國際商務文化環境建設中,提升個人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正確地認識及接受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才能理解、適應目標市場國不同的國際文化環境,拉近與目標客戶的文化距離,使他們的行為和營銷策略能為外國客戶所接受,從而達成企業的一系列國際商務活動目標,終能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劉增科.我國中小企業海外投資現狀及對策研究[J].江蘇商論,2004.
[2]李建華.中小企業走出去亟需外部推進[J].國際貿易問題,2004,(4).
[3]史興松,徐.跨文化商務交際學對商務英語教學研究的啟示[J].中國外語,2012,(4).
[4]劉學惠.跨文化交際能力及其培養:一種建構主義的觀點[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
[5]Lustig M. W. &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 (5th 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篇7
一天,陳師傅聽說有的職工和廠里解除勞動合同以后還拿到了一筆數目不菲的經濟補償金,和自己一起進廠的薛師傅拿到8000多元,陳師傅忿忿不平地找到廠長:“我在廠里干了這么多年,為什么不給我經濟補償金?薛師傅為什么拿到了經濟補償金?”
廠長說:“我們雙方是協商解除勞動合同,誰也沒有違約,不存在經濟補償的問題,你在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時候沒有提出經濟補償的要求,當然沒有你的經濟補償金。老薛協商解除勞動合同的時候提出了經濟補償金的要求,所以就給他了。我們是嚴格按合同辦事。”“這……”陳師傅無話可說,只怪自己當時協商解除勞動合同太著急了,沒有提出要求,只好自認倒霉了。
陳師傅應該得到經濟補償金嗎?
機械廠應該付給陳師傅經濟補償金。
篇8
關鍵詞:創新驅動;信貸集中;商業銀行;風險
中圖分類號:B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6-0094-02
一、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表現形式和成因分析
(一)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表現形式
1.商業銀行信貸對象的集中
從信貸投放對象的角度看,中型企業貸款余額增速較大型、小微企業穩定。2012年四季度末,大型、中型、小微企業人民幣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增長8.6%、15.6%、16.6%,增速分別比同期大、中型企業貸款增速高8%和1%,參考過去六個季度的增速變化趨勢,中型企業貸款余額增速較大型、小微企業更加穩定,信貸資金配置不均的問題得到一些改善,但是整體上大中型企業的信貸總量遠超過小型企業。商業銀行信貸資金不僅集中在大中型企業還集中在客戶上,這一現象可以有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最大比例≤10%)和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最大比例≤50%)兩個指標來反映。從2010年至2012年相關數據來看最大客戶貸款比例和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都有下降的趨勢但仍然較高,存在信貸資金集中問題。
2.信貸資金向行業的集中
商業銀行在綜合考慮信貸資金的風險性、流動性和收益性時,總是把貸款投放在某些優勢行業,壟斷行業。從行業分布看,2012年新增貸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三大領域:批發和零售業(占比26.5%)、制造業(占比22.9%)及個人貸款(占比20.4%),三大領域新增貸款占新增貸款總額的69.8%。但是對于經濟薄弱行業、產業,如“三農”、中小企業,卻得不到足夠的信貸支持,信貸資源投入十分不足,資源配置狀態很不均衡。
3.信貸管理權限的集中
主要體現兩個方面:第一,基層信貸網點的退出。商業銀行為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逐漸使用集權式的信貸管理辦法,加快信貸網點撤并的步伐。第二,貸款權與審批權的集中。集權式的信貸管理辦法,使貸款權和審批權逐步地集中在總行和一、二級分行,總行和分行的直貸規模不斷擴大,省行以下機構沒有對項目貸款和新開戶企業貸款審批權,只有金額很小的短期流動資金貸款審批權,甚至沒有。
4.信貸向經濟發達區域的集中
當前,商業銀行通過撤并大量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機構網點,將經營資金從欠發達地區轉移到發達地區,重點支持大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區域經濟的非平衡發展。從2008年至2012年數據來看,雖然西部和東北部地區貸款增速高于東部和中部地區,但我國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的絕對值每年投放在東、中部所占的比重都比較大,西部、東北部這些欠發達地區只有少量的貸款資源。
5.信貸期限的集中
從信貸期限來看,新增加的貸款有長期貸款逐漸地向短期貸款趨勢轉變,但是中長期信貸資金仍占有較高的比重。2011年之前的中長期貸款余額和總貸款余額曲線基本保持一致的上升趨勢,而短期貸款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說明信貸期限逐步向中長期集中。其中從2009至2010年中長期貸款和短期貸款的差距最大,信貸集中的趨勢更明顯。從2011年以來中長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比例的差距越來越小,期限結構的集中程度有了一定的緩解。
(二)商業銀行信貸集中的成因分析
1.國家政策的干預促成信貸集中的形成。在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銀行貸款結構的調整力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業結構的調整。近年來,國家為拉動經濟增長采取增加內需的宏觀政策,使得巨額資金投向電信、交通、城建等基礎產業和設施項目,導致資金在行業的集中。
2.商業銀行集約經營、規避風險的經營理念導致了信貸集中趨勢。在經濟轉軌背景下,商業銀行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之一開始以市場為向導,進行改革,綜合考慮收益性、風險性以及流動性的經營原則下,推行集約化的經營方針,使貸款資金出現集中現象。
3.現行的貸款管理方法導致了信貸集中趨勢。首先,小企業在信用等級評級過程中很難達到標準,所以在信貸審核中會受到阻礙。其次,各國有商業銀行為防范信貸風險普遍實行審貸分離制以及嚴格的第一責任人制度,但責任高于激勵,導致信貸人員在審查中小企業貸款項目時非常謹慎。
二、商業銀行信貸集中風險的表現形式
(一)信貸集中引致的銀行風險
1.信貸集中加大銀行業的危機風險。銀行間為追求自身經濟利益,競相地將信貸資源發放給優質企業,使企業因容易獲得貸款而不能充分利用資源,造成資金的積壓,而銀行又不能及時地收回貸款,形成了惡性循環。
2.銀行不能合理監控企業資金的運用渠道,增加其風險。各銀行間為獲得優質客戶,引發惡意競爭,比如有些銀行會采取降低貸款利率等有利于企業利益的措施,放松對企業風險的警惕,增加了銀行業的風險。
(二)信貸集中引致的貸款需求者的風險
1.對優勢企業來說:根據微觀經濟學的邊際效用理論可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的資金往往會降低貸款的邊際效用值,從而降低借款者的還債能力。較多的貸款資金使得企業盲目擴大生產規模,一旦受到經濟環境的沖擊就會引發企業財務風險,而銀行業停止貸款的發放使得銀行資金鏈的斷裂,引發企業破產的風險。
2.對弱勢貸款需求者來說:因自身資產規模較小,不能夠抵押擔保,很難滿足銀行的授信放貸條件;加上商業銀行第一責任人制度,責任大于激勵,銀行都傾向于向大企業放貸;因為上述的信貸歧視,使弱勢貸款需求者很難從銀行借到資金,制約了自身的發展。
(三)信貸集中引致的社會風險
1.導致行業泡沫。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集中在少數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助長某些企業、行業的非理性擴展,導致經濟泡沫的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國的房地產行業。
2.給國家實施宏觀調控帶來了困難,阻礙貨幣傳導機制的運行。經濟主體主要通過銀行解決其融資需求,這決定了我國的貨幣政策將主要通過銀行信貸的渠道來傳導。而銀行將信貸資金集中的決策行為可能會脫離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圖導致貨幣政策傳導失敗。
三、規避信貸集中風險的建議
(一)中央銀行要加強政策窗口指導的作用
中央銀行要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商業銀行合理投放和配置信貸資金,充分發揮窗口指導作用,從而保證信貸政策的實施。人民銀行要及時對商業銀行信貸投向過度集中行為進行預警預報并且嚴格限制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對單一客戶、單一地區的信貸比例做出嚴格的限制,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優勢明顯、管理規范、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的有效信貸投入。
(二)調整商業銀行信貸政策以及改革和完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體制
在商業銀行信貸政策調整方面,應該適當調整信貸政策,堅持“抓大不放小、有進有退”的原則,促進經濟的平衡發展。主要因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和地方經濟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就業有著重要的作用,并成為國民經濟中重要而活躍的力量。對于信貸管理體制的改革和完善,應改革商業銀行中重責任、輕激勵的制度和第一責任人制度,建立創造優質信貸資產激勵機制與貸款風險約束機制相統一的信貸管理制度。
(三)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首先,促進中小企業在債券市場的發展,降低其發行的門檻,增加多種融資方式,完善和優化中小企業融資結構開辟多種形式的風險投資資金的籌資渠道。另外,對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籌建,各級政府要積極協調和引導,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運作機制,維護并促進擔保機構的健康發展,盡力解決中小企業擔保難的問題。
(四)加強信用建設,積極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在經濟轉軌背景下,社會經濟逐漸市場化,各地區為引入商業性資金投入,應積極地改善金融生態環境。首先,政府部門要樹立保護金融債權的意識,引導和保護本地經濟及金融的發展,提高相關部門對金融債權的維護意識。其次,加強信用法律制度,為改善金融環境提供法律依據。另外,在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下,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制度,宣傳和教育信用觀念,構建良好的信用環境。同時,當地的中小金融機構應通過實行利率差別化、降低準備金利率等方面,深化改革,提高金融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顏廷峰.商業銀行信貸集中衡量指標體系優化設計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2).
[2]樊志剛,何崇陽.商業銀行信貸市場發展趨勢[J].中國金融,2013(5).
篇9
一、總體判斷: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 盡快培育上海本土跨國公司已成為上海全面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必然要求。上海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領域廣泛、方式多樣、發展迅速,已成為本市“走出去”和跨國經營的重要力量。
2012年,在上海市商務委登記的上海民營企業對外投資項目157個,占項目總數的63%,投資金額達9.73億美元,占中方投資金額的33%。上海民營對外投資主體中既有以復星集團、鵬欣集團、奧盛集團為代表的本土優秀民營企業,也有一批在細分行業中具有領先性的中小企業。上海民營企業“國際化”道路在挑戰中前行。
二、本市民營企業“走出去”呈現的主要特點和方式:
1、主要特點:
從投資主體來看,民營企業投資的項目數多但金額較小;從投資地區來看,對外投資項目地區分布多元化;從投資行業來看,商務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業和采礦業對外投資位居前茅。
2、主要方式:
通過品牌合作,拓展營銷渠道,提升品牌價值;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實現產業鏈資源整合;探索開發資源類項目,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源;利用國際資本市場,提升企業資本運作能力;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實現集群式對外投資;注重海外技術類投資,提升技術水平。
三、上海民營企業“走出去”的主要困難:
1、缺乏培育本土跨國公司的戰略規劃和機制保障
民營企業境外投資自發性較強,產業分散,政府在對外投資區域分布、產業布局等方面還缺乏中長期的戰略性規劃和投資指引;針對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補償機制缺失;民營企業境外投資手續較為繁瑣。
2、有效的公共服務體系發展不充分
現有服務機構分散,服務不深入,各類資源未能有效整合;海外投資促進機構缺乏預警機制,對企業在外的利益保護力度不夠;行業協會、商會和中介組織在支持和服務民營企業開展“走出去”方面作用有限。
3、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跨國經營融資支持尚待加強
如民營企業申請商業銀行貸款時,利用海外資產作擔保、實施“外保內貸”融資難以有效落實;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能力不足;針對民營經濟重點產業、龍頭企業“走出去”的財政專項扶持資金有限。
4、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幾年來,各國向中國民營企業的招商強度日益增加,但同時西方國家限制中國有競爭力的企業開展投資,遏制中國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值得高度警惕、需積極應對。我國企業在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和交往中,存在不注重駐在國文明禮儀、文化風俗、法律法規,不重視融入、回饋駐在國社會等問題,影響我國企業和國家形象。
5、企業自身素質有待提升
民營企業海外投資不同程度地存在專業資訊欠缺、專業人才短缺、資金準備不足、組織管理水平不高等內功不足問題,特別是穩定的跨文化職業經理人隊伍嚴重匱乏。
四、進一步推動上海民營企業“走出去”、培育本土跨國公司的建議
近兩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對支持企業跨國經營,培育本土跨國公司都出臺相應文件,2011年,浙江省實施了《浙江省中小企業全球化“綠卡”計劃》;2012年4月,廣東省出臺了《關于支持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加快培育本土跨國公司的指導意見》;7月,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等13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的實施意見》等,為此,上海應在引導企業加快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培育本土跨國公司上采取切實行動,并積極爭取相關改革政策先試先行。
1、上海率先自我統計考核本地區GNP(國民生產總值=GDP+對外要素收入凈額)或GNI(國民總收入)
從經濟學角度看,GNP相比GDP更注重本地區企業的發展,GNP(國民生產總值)或GNI(國民總收入)=GDP+對外要素收入凈額。希望通過對GNP的統計考核,使我們對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從輸入性增長轉移到內源性增長上來。
2、研究制訂促進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形成跨國投資的地區與產業戰略、技術、市場戰略,對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對象、區位、領域、節奏等問題進行協調。培育一批競爭力和帶動力強的本土跨國公司,打造服務全國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
3、創新服務體制機制
一是建立“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培育本土跨國公司”的專題協調機制,由相關政府部門、社會中介機構參加,發揮統籌協調組織功能。二是建立境外投資“一門式”審批、核準平臺。三是設立境外投資綜合服務平臺。提供對外投資合作指南、產業指南、駐在國法律政策等信息和咨詢,對重點項目進行綜合策劃和協調,推薦專業中介機構。市工商聯(商會)、市對外投資促進中心、市貿促會等非贏利性機構要加強聯系、形成聯動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補貼等,鼓勵投行、律所等中介機構提供服務。
4、引導民營企業調整投資策略
一是在新興國家加大投資力度。通過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引導民營企業加大對亞非拉等國的投資,避開西方對我國企業的投資限制。二是調整進入西方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方式。采取“迂回”、間接的方式,與當地企業、第三方聯合并購,多渠道實現“走出去”。
5、加強對外經濟合作、交流的教育培訓和宣傳引導
一是加強對外經濟合作、交流的教育培訓。在企業對外經濟合作交流、出訪考察時,針對當地法律法規、外交禮儀、文化宗教、全球社會責任等開展培訓;平時可結合各類企業家培訓班,增設相關課程,進行常態化培訓。二是做好民營企業文明守信的引導宣傳。策劃、組織各類活動,宣傳典型企業,引導企業尊重駐在國社會習俗,履行必要的社會責任,樹立中國企業良好形象。
6、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先試先行
一是簡化境外設立企業和投資項目核準程序。如投資額3000萬美元以上、3億美元以下的資源開發類和1000萬美元以上、1億美元以下的非資源開發類境外投資項目直接由本市核準,無需國家發改委備案。二是簡化企業境外上市審批程序,爭取將上海企業境外上市審批權限下放本市。三是鼓勵“外保內貸”的融資模式。
(市工商聯調研部、聯絡部供稿,本刊略作調整)
案例鏈接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貿易大幅增長,針對中國產品的所謂反傾銷、反補貼和技術壁壘等,變化多端的貿易摩擦隨之而生。2005年,歐盟調整策略,發起對中國皮鞋反傾銷立案調查。2006年10月,歐盟正式對中國產的皮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16.5%的反傾銷稅,對于絕大多數微利的中國外貿企業來說,無疑掐住了最為緊要的命門。從2006年到2010年底,歐盟的反傾銷關稅實施,促使中國出口歐洲的皮鞋銷售額下滑20%,直接導致20000人失業。
中國最大民營制鞋企業浙江奧康集團,面對歐盟對華不平等反傾銷貿易舉措,毅然拿起法律武器,耗時6年,在5家上訴鞋企一審敗訴,其中4家放棄之后,依然單槍匹馬打贏官司,堅決維護中國產業的合法權益,譜寫了中國鞋企抗辯歐盟反傾銷成功第一案。
點評:
中國的企業與西方的企業有一個明顯的區別,西方企業的經營理念是法律先行,先搞懂、搞通國際貿易的法律、法規、規則,在法律的框架下再制定商業模式,開展商業經營和競爭。中國企業是商業為先,商業競爭先行,制定商業戰略和商業模式,一股腦兒開展經營和商業競爭,等出了問題、遇到麻煩后,“臨時抱佛腳”,去找法律“救火”。
奧康長達6年的抗辯之路,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民營企業的自信與擔當,更為日漸走向國際的中國民企應對國際貿易摩擦與經濟糾紛,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經驗與借鑒。我國出口企業,大多缺乏對國際市場的深入調研和總體把握,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制定總體營銷和自己品牌戰略,單純依賴低價戰略打入國際市場的居多。殊不知,品牌附加值等非價格競爭手段,是當下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砝碼。
目前,盡管地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制度差異帶來的偏見根深蒂固,對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產生一定阻力,但是,必須承認的是:中國出口商品在質量與科技含量上,在一定程度上還落后于發達國家。擺脫“反傾銷”大棒,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不斷提高自身實力。
篇10
關鍵詞:內部資本市場;困境;公司治理
近年來,隨著內部資本市場與公司治理理論不斷發展與完善,人們逐漸認識到,作為內部資本市場的運作環境,公司治理因素對內部資本市場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解決內部資本市場治理的困境對促進我國內部資本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和長遠意義。
一、內部資本市場的產生
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掀起的公司間跨行業兼并,形成了一批大規模多元化經營企業,而且這類企業普遍采用了事業部制(M型)的組織結構。市場對這種跨行業的混合兼并給予了充分肯定的同時,很多學者發現,再難以用一些傳統的經濟理論對這種組織形式進行解釋。
Alchian(1969),Williamson(1975)通過研究,發現多元化的企業集團中,公司總部為了追求整體利益的最大化,會將各分部的現金流集中起來進行重新分配,這種資金再分配使得集團內部實際上形成了一個微型資本市場,各分部為了各自的投資項目競爭資源,他們將這種企業內部圍繞資金展開競爭的現象稱為內部資本市場(ICM)。
二、內部資本市場資本配置效應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其兩面性,內部資本市場也不例外。內部資本市場在一定環境下產生與發展正是由于它能夠產生正面效應,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會產生負面效應。
(一)內部資本市場的正面效應
1、監督的有效性。為了討論內部資本市場在監督與資源配置上的有效性,Gertner,Scharfstein和Stein通過構建GSS模型發現,內部與外部資本市場兩種融資方式的區別在于:在ICM上,出資者(公司總部)是資金使用部門資產的直接所有者,擁有控制權,而ECM的出資者則不是資金使用部門的直接所有者。由于這一本質區別,導致ICM與ECM在公司的信息傳遞、監督和激勵等方面產生不同的效果。擁有剩余控制權企業總部能更有效地監督和激勵部門管理者,從而減少企業的盲目投資,降低企業投資的風險。
2、資源再配置的優化。作為一種外部控制工具,外部資本市場對企業內部的激勵和資源配置機制缺乏參與。而在內部資本市場,由于總部與分部的上下級關系,內部管理者比外部投資者更容易獲取與項目有關的高質量信息,從而將資本有效分配到邊際收益最高的部門,有利于資本的優化配置。
3、緩解融資約束。由于信息不對稱和問題的存在,企業往往在外部資本市場上會遇到融資約束,可能會因為無法按照合理的成本籌措到足夠的資金而不得不放棄一些凈現值為正的項目,從而喪失有利的投資機會。由于多元化經營公司創造的內部資本市場,它本身就可以積累和分配現金流,可以將盈余單位的現金流轉移給赤字單位,以解決上述投資不足,提升企業整體價值。
(二)內部資本市場的負面效應
1、雙層和尋租。在內部資本市場上,資本的分配總是通過集團總部進行分配的,作為初始委托人(外部投資者)的人(CEO)不僅是初始人,在其將資本分配給各個分部的同時,又具有了委托人的身份。分部經理從其所在部門中追求其利益最大化,而集團總部則從各分部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總部CEO和分部經理在追求各自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CEO與各分部經理之間的問題便突顯出來了。分部經理還會通過私人利益的交易,影響總部CEO在資本分配上的決策,增加部門的資本分配。這種尋租活動的存在扭曲了內部資本市場的資本配置機制,最終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2、跨部門的交叉補貼??绮块T的交叉補貼是指公司總部在不同分部配置資本時,會偏離效率點,達到一種“社會主義”結果。Scharfstein和Stein(1997)用雙層模型分析了大企業內部存在著一種“社會主義”的現象,即對于相對好的投資項目投資不足,而對于差的投資項目卻投資過度。Lamont和Polk(2002)的研究結論也支持交叉補貼會造成公司價值的降低。這些證據都表明內部資本市場在資本配置的過程中,項目間資金的平均分配使好項目失去足額融資的機會,從而影響到內部資本市場效率的提高。
3、過度投資。過低投資是指由于多元化公司存在著較多的現金流入項目和融資規模效應的優勢,公司經理會采用過度投資的行為,甚至投資于凈現值為負的項目。加之,外部資本市場信息透明度低,又加大了外部小股東監管的難度。
三、內部資本市場治理的困境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體系
完善而有效的法律是確保內部資本市場功能得以發揮的重要控制機制。中國長期以來就缺乏對私有產權的有效保護,缺乏明確的公司治理的原則和標準,缺乏對小股東利益的保護?,F行的法規中許多條款都缺乏可操作性,在實踐中往往流于形式,在實踐中難以操作。
(二)內部治理缺乏有效的監管
企業的內部治理通常只依賴企業內部制度的完善性和執行的力度來實現,外部人很難判斷在內部資本市場上所發生的交易究竟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由此容易發生內部投資者侵占外部投資者的利益、各分部經理損害總部利益的行為,比如通過關聯交易轉移利潤的行為。
(三)控制權市場不健全
主控制權市場作為一種外部公司治理機制,主要是指通過兼并收購機制來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和降低成本,對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約束作用,但其發揮作用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缺乏注重信譽的中介機構;控制權轉移的原因僅僅是為了“保殼”;透明度較差等。這些都造成了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失真,股票價格難以反映公司的真實價值,投資者無法通過股價和公開信息對公司的真實價值做出準確的判斷。二級市場所具有的公司控制權轉移的功能難以發揮,控制權市場對上市公司的壓力幾乎不存在。
(四)股權結構呈現“大股東控制”特征
在我國,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與其他股東的持股比例相差懸殊,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東通常掌握大量的投票權,通過選舉“自己人”進入董事會,實現對企業的超強控制,為自己謀取利益。在具有超強控制權的股權結構下,大股東能夠利用控制權為自己謀取利益,即超過他們所持股份的現金流的額外收益,而這一額外收益恰恰是大股東通過各種途徑對其他股東實施權益侵占所獲得的。正是由于上市公司的這種股權結構不合理,導致控股股東和控股集團公司得以通過大量非公允的關聯交易對上市公司進行利益掠奪,“掏空”上市公司。
四、政策建議
(一)建立健全內外部監督體系
在內部,企業要加強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發揮內部控制在提供信息和監督制衡方面的內部優勢,認真落實《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建立與企業發展戰略相適應的內控制度。在外部,加強對上市公司收購行為監管,特別要加強對控制權和現金流權分離程度較高公司的行為監管,防范不具備產業經營條件的控制集團收購上市公司套取資金。建立證監會、銀監會等跨部門協同監管體系,突出重點監管、跟蹤監管,督促控制集團夯實上市公司主業,及時發現并處理違規行為,走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加強企業對外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要求上市公司詳細披露關聯交易信息和企業的最終控制人信息.特別是要求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集團詳細、充分披露各個業務分部財務信息,以及所有相關聯公司的關聯關系,提高信息披露質量。
(三)強化控股股東責任,加強對中小股東利益的保護
通過建立上市公司控股股東監控體系,規范控股股東行為,有效地防止資金占用、轉移等掏空行為的發生。另外,由于小股東相對處于弱勢,其合法權益最容易受到大股東不法行為的侵害。在設計治理機制時,應當關注如何解決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問題,鼓勵中小投資者參與公司治理,并通過健全外部獨立董事制度等制度建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