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編輯范文
時間:2023-04-03 23:2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出版社編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互聯網+;轉型;升級;出版社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尤其是新媒體與自媒體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改變了文化傳播途徑,這讓出版社工作帶來了極大挑戰。在當下時代的背景下,出版社的編輯應該掌握當前受眾的心理,借助移動終端設備等實現創新與發展,創新工作方式,最大程度地符合時代需求。編輯人員應該認識到編輯工作在當前發展中面臨的機遇以及存在的挑戰,促進出版社編輯工作的轉型與升級。
一、出版社編輯工作轉型與升級的必要性
經過實際調查研究,從存儲媒介來看,以電子版與紙質為載體的同樣文字內容,讀者在這個過程中更傾向于購買電子版本。從存儲角度來看,電子版本內容存儲方便、容量大,使用、復制過程都比較簡單。因此從整體上來看電子版本的讀物和傳統紙質版本讀物相比潛力更大、市場更廣泛,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新時期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影響。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出版社編輯作為圖書的編輯與策劃執行人員,必須立足當前時展的需要促進工作的改革與創新,實現轉型與升級,如此才可以爭取更廣大的市場贏得更好發展空間。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社會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數字刊物查詢與制作也更加方便和快捷,而且閱讀成本很低,加上網絡平臺存儲方便,儲量更大。編輯在制作內容的時候信息獲取也更加方便,擴展編輯內容與范圍也比較方便。隨著新媒體和自媒體的出現,傳統出版行業的發展面臨新媒體的巨大挑戰,數字刊物的出版和發行、互聯網為媒體的數字信息發展已經形成和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出版社需要創新發展途徑才可以更好贏得生存空間?;诋斍皶r代背景,出版社編輯工作的轉型與升級需要結合時代特征來進行,強化轉型升級實現發展,保持與時俱進賦予出版社發展的動力才是主要途徑。因此傳統的出版社編輯需要緊跟時展的潮流,積極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利用多元化的措施積極應對當前時展過程中出版社面臨的挑戰,找到創新途徑,為出版社行業的發展與轉型提供服務[1]。
二、新媒體背景下出版社編輯工作的影響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傳統的編輯工作越來越重要,加上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讓信息傳輸范圍越來越廣,這也讓當前的受眾群體有更多機會參與到新聞傳播當中。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這也對大學出版社編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盎ヂ摼W+”時代無疑是對出版社編輯造成巨大影響的一部分,對出版社編輯工作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其一,出版社編輯工作空間越來越廣泛。出版社編輯工作主要是根據出版內容選題策劃、加工、排版、營銷等出版內容,編輯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重視微觀上的調整與微觀上的策劃?!盎ヂ摼W+”時代下出版內容逐漸豐富與多樣化,在受眾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編輯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同時也揭示了“互聯網+”背景下出版社發展的潛力和空間。編輯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認識到編輯內容、營銷途徑的多樣化,重視創新出版社文字刊物的傳播途徑。其二,出版行業的數字化發展成為必然?;ヂ摼W技術的發展與推廣無疑會帶動信息傳播速度的發展。而且當前數字化閱讀已經成為趨勢,而且數字化閱覽方式已經被人們接受,出版社傳播媒介已經不符合當前時展需要,信息傳播反而朝著多媒體方向不斷發展,當前時代真正迎來了數字化模式。其三,工作更加便捷?;ヂ摼W技術能夠為編輯工作提供更全面內容信息,讓編輯工作更加快速有效,通過創建專門網站平臺實現受眾的溝通與互動,及時了解受眾想法的同時做好工作的調整和優化。數字化出版趨勢下編輯內容存儲量更大,查詢更方便,這也讓編輯工作更加方便、快捷。
三、“互聯網+”時代下出版社編輯工作的轉型與升級
(一)“互聯網+”編輯方式的轉型升級
在傳統的出版社編輯工作中,主要是依靠人力來完成大部分工作。比如編輯、校對是人力一字一句完成,編輯親力親為校對核對,很少依靠外力,主要原因是當時科技發展無法取代人力達到更良好的效果;編輯開展策劃的時候也是依靠市場調研,現代科技無法起到積極的支撐作用?!盎ヂ摼W+”背景下出版社編輯工作也需要打破傳統,實現突破與發展,創新工作方式,甚至是改進自己的工作方式,實現變革。編輯人員要學會主動而積極的利用互聯網平臺,借助互聯網技術充分運用網絡資源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在具體工作內容當中,借助互聯網技術可以節省大量時間,比如在負責校對方面編輯要學會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完成對稿件內容的初步審閱,這樣編輯能夠在正式校審的時候對稿件有整體上的把握,編輯也能夠對稿件進行細節上的處理。編輯人員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權衡利弊,做好高質量的稿件校對,完成稿件工作的處理。一方面能夠初步了解作者的大體情況,快速檢索作者的寫作風格與筆法和文風等等,這樣的方式既可以了解作者的寫作習慣,也可以保證編輯的工作效率,而且編輯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作者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另一方面編輯也方便對稿件有充分的了解,比如審閱過程中參考與之類似的圖書內容、表達方式,在審閱和校對過程中做參考,也方便后期調整框架結構和糾正錯誤。編輯選題策劃工作也需要依靠互聯網技術來確定選題方向、范圍、內容、類型等多個方面,其中方方面面的內容都需要兼顧互聯網資源,滿足線上需求和線下影響等。在選擇選題策劃的時候需要考慮現實生活當中的數據,比如實體書店圖書銷售情況、實體書店購書情況、實體書店購書人群的選擇偏好等?!盎ヂ摼W+”背景下編輯做選題策劃的時候不能僅僅是在現實生活當中開展圖書策劃工作,而是要了解線上資源、線上流行趨勢,分清楚與線下圖書市場的關聯性,從而做好圖書調查與評審,在此基礎上做好科學合理的選題策劃[2]。
(二)工作范疇
出版社編輯工作主要是紙質書籍范疇,工作內容限制在現有工作內容、類別當中,負責校對的編輯基本上就是進行校對工作;而負責選題策劃的編輯也只會選題,彼此之間相互獨立彼此不影響對方,銷售部門編輯工作往往也只是負責銷售。但是在“互聯網+”的背景下編輯工作與時俱進,工作內容也不斷拓展、加深。比如負責校對的編輯出于對校對素養的需求,常常瀏覽網頁獲取資源,了解校對稿件的具體情況。而為了了解圖書結構和內容,也會同策劃編輯協商、與銷售部門進行分析等,通過了解具體情況優化編輯內容。在新時期出版社編輯工作范圍不斷拓展,而且實現轉型和升級,為滿足這些需求,編輯之間彼此應該加強交流,打造深度融合的模式,為出版社工作的轉型贏得市場需求,以及奠定更好的工作基礎。出版社編輯工作往往是圍繞紙質書籍開展,新時期科技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在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網絡書籍、電子書籍、科技書籍等均是熱點。而選題、策劃、校編等工作能夠讓人們充分利用互聯網,做出高質量的書籍。在互聯網聯絡的背景下重視物聯網、書連心等活動,讓大眾關注圖書本身,利用圖書來抓住大眾的心,從而推動圖書編輯工作的轉型與升級。
(三)策劃宣傳工作的轉型升級
互聯網深刻影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習慣互聯網技術之后運用其來創新生活。出版社策劃宣傳工作的加強實現了平臺的和諧共處。傳統的營銷活動主要是依靠書店與推薦,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借助互聯網實現宣傳達到了更高效的效果。從當前的實際發展來看人們對互聯網技術的依賴達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人們借助互聯網技術購物、閱讀,這個過程中催生了很多新媒體與網絡營銷團隊,形式多樣化內容豐富化,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編輯宣傳工作也要打破傳統的模式,更改現有的固定模式,依托互聯網實現有力度的創新與發展,根據本職工作的實際情況來實現轉型升級[3]。比如部分自媒體就實現了銷售和購買人的準確對接,營銷模式與經營模式都非常成熟,在這種情況下編輯營銷人員更需要和媒體人加強聯系,達成新的合作。因此當前自媒體營銷模式已經成熟,但是范圍有限,深度和力度也有限,出版社的轉型與升級需要突破口。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編輯應該積極轉變思維,拓展模式實現創新,讓編輯工作真正“更上一層樓”。
結語
在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張網,兼容并包促進發展,甚至也可以說如果離開互聯網就無法實現發展。出版社編輯在工作過程中需要尋求與互聯網聯合的途徑,做好互聯網聯合,充分運用互聯網來提高工作效率,為出版社贏得更好的市場。
參考文獻:
[1]肖杉.互聯網+時代下出版社編輯工作的轉型與升級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v.4;No.138(30):127-129.
[2]宗靜.“互聯網+”時代出版社編輯工作的轉型升級[J].傳媒論壇,2020,000(006):96-96.
篇2
[關鍵詞]專業出版社 大眾圖書編輯 編輯責任
[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
在圖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日,不少專業出版社在依循原有專業圖書出版模式的基礎上,紛紛涉足大眾圖書出版,開拓新的品牌經營渠道和經濟增長區域。這些專業出版社在“試水”之初,或成立專門的大眾圖書負責部門,或由市場性質相近的編輯室兼任大眾圖書出版的職責,而其中負責大眾圖書的編輯自然成為該社沖破專業出版的“急先鋒”,擔負起開拓創新大眾圖書出版、做出特色的重要使命。
然而,專業出版社長期以來的專業性生存模式,使其在發展大眾圖書方面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因此,在專業出版社主流業務的強大力量中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大眾圖書編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所處的環境,以不同于專業圖書編輯的視角和自覺性,認識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借出版社專業出版之優勢,策劃出版一批真正優秀的大眾圖書。因此,大眾圖書編輯就應承擔以下職責。
一、肩負起經營理念和環境壓力帶來的工作創新職責
專業出版社想在大眾圖書領域謀求發展,多出于兩種考量:其一,本出版社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比如教育、少兒、科技等,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為了自身更為全面的發展,需要拓寬大眾讀物領域市場,在大眾讀者中進行品牌推廣,從而擴大出版社的整體實力;其二,本出版社專業圖書的市場占有率已經呈現飽和態勢,除了依靠開發專業新產品以獲得利潤外,還需要突破領域的限制,從專業、學術走向大眾、通俗,在大眾圖書出版這個巨大的蛋糕中分得一塊,以實現經濟效益的新突破。鑒于此,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與專業圖書編輯一樣都肩負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重職責。對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來說,需要通過工作創新突破本社固有運營模式的限制等重重阻礙,發揚大眾圖書出版創新意識、設計理念強,易受讀者接受等優勢,不再僅僅是保質保量。所以,當專業圖書編輯轉為大眾圖書編輯時,必須深入大眾圖書市場,了解讀者關注的熱點,在豐厚的一手資料基礎上,多方面征求意見,將團隊對該選題的設計思路貫穿圖書出版的全過程,真正從工作創新方面擔負起應有的職責。
二、肩負起小眾傳播和量身定做帶來的讀者定位職責
大眾圖書是大市場化的圖書,大眾的需求決定了大眾圖書的發展方向。因此,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必須有明確的讀者責任,必須明確認識到,要想在眾多大眾圖書出版社瓜分暢銷書市場的現實境況中尋求突破,就只能細分讀者群,尋找和追求讀者數量的最大化。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要做能產生影響的大眾圖書,有效的出路是為閱讀興趣相同的細分讀者群量身定做小眾圖書,然后通過有針對性的營銷推廣活動和讀者口口相傳,確立從作品被認可到實現圖書品牌價值的發展模式??梢哉f,讀者定位職責是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在圖書出版過程中最為重要的職責,直接影響選題的取舍、出版的預判、流程的控制等各個環節,與市場反響息息相關,甚至直接決定了圖書的成敗。因此,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要有自己獨特的讀者意識,真正以讀者為出發點,站在讀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為讀者服務。
三、肩負起異質生存和規模效應帶來的選題策劃職責
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首先要避免用策劃專業圖書的思路來策劃大眾圖書。大眾圖書市場浩如煙海,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出版從零起步,必須以自己的專業優勢為抓手,在大眾圖書市場可開發的眾多選題中,尋求與本社專業方向最貼近的、最可行的,即從自身最為可靠的優質資源入手,以點帶面、成規模、成體系地策劃大眾圖書選題。比如,教育類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可以依托本社的教育專家資源,優先研發以家庭教育、學科教育等為主題的大眾圖書;少兒類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可以依托本社的兒童教育專家和美術專業人才,優先研發兒童繪本等培育兒童性格、品質和情趣的大眾圖書;科技類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可以依托各級各類科研機構中的專家學者,研發面向不同年齡的科普類大眾圖書,等等。另外,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在策劃選題時除了要依托專業尋求異質發展外,還要考慮規模化發展所帶來的品牌效應問題。專業出版社可能很容易通過一本學術圖書在業內引起較大反響,但要將一本大眾圖書打造成暢銷書,在“試水”之初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在轉型初期,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應更多考慮產品線的策劃而不是單產品的策劃,產品線中的產品不求全部都能暢銷,貴在面上鋪開、重磅入市。也就是說,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在選題策劃方面,首先要精準選擇切入面,然后在相對專一的面上,爭取更高的覆蓋率,以系列產品的規?;蛟炻晞?,肩負起依靠策劃選題定位發展方向的職責。
四、肩負起統籌管理和出版預判帶來的流程控制職責
任何圖書出版都是從無形的想法(即選題策劃)變成有形的產品(即圖書出版)的,是諸多部門和人員分工合作、環環相扣的工作結果。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必須實現流程控制上的華麗轉身,從個別環節的責任者上升為項目的負責人,統籌印前、印后兩個流程。應高度重視在專業圖書出版時較為弱勢的收集信息、策劃和審稿環節,力求在策劃選題時即與設計、市場部門的同事密切溝通,聽取意見,形成設計思路后,引導選題框架的搭建、作者隊伍的選擇、市場契合點的設計等各個環節。同時,要加強自身在審稿環節的責任。審稿是驗證策劃思路實現程度的把關口,編輯如果在此時不能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就有可能使好的選題流于平庸,甚至流產;審稿環節也是出版預判的重要環節,編輯只有在這個環節中投入較多精力,才能對選題入市形成大致印象,以便在設計精美還是簡約、開本做大還是小巧、微博營銷還是傳統營銷、控制成本打價格戰還是取悅高端讀者等決定成敗的細節處果斷作出決策,真正對出版項目負責,擔負起對出版全流程予以控制的職責。
專業出版社發展大眾圖書是大勢所趨,也是精品化、國際化、數字化發展對出版社的必然要求。從專業圖書編輯轉型而來的大眾圖書編輯在這一過程中任重而道遠。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應該發揚專業圖書編輯重學識、重專業、重文字功底的優勢,同時重策劃、重把握市場、重營銷。要策劃、出版、銷售“留得住”的大眾圖書,編輯就要站得高、看得遠,不能隨波逐流,這也是對編輯個人素質、團隊精神、市場敏銳度和管理協調能力等的一次大提升。專業出版社的大眾圖書編輯是“急先鋒”,但不能急功近利,激流勇進才能得見坦途。
參考文獻:
[1] 劉亞奇.暢銷書的小眾化傾向研究.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6):93-97.
[2] 檀彩蓮.科技期刊編輯與大眾圖書編輯的比較.編輯之友,2011(3):74-76.
[3] 王書華.責任編輯與編輯責任.出版廣角,2012(1):42-43.
篇3
關鍵詞:出版社;學習型編輯;培養
編輯素質決定著編輯工作的優劣,影響到出版作品的質量與聲譽,進而影響到圖書發行的數量大小,最終影響到出版社的享譽度、生存與發展。特別是隨著市場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讀者素質的提升,促使出版業的分工越來細,對出版作品的要求更加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純粹意義上的編輯工作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因而,對編輯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養高素質編輯將是出版社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習型編輯是提升編輯素質的有力舉措。本文將從學習型編輯的定義、培養意義及培養措施來進行探討。
一、學習型編輯定義及培養意義
目前給學習型編輯定義的學者不多。學習型編輯是指在具備基本編輯工作能力的基礎上,能夠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我品德修養、學習專業領域內的相關新知識、掌握新技術、不斷吸取、創造新理念的編輯。
培養學習型編輯是時代的需要,更是市場的需要。培養學習型編輯的意義如下:
(一)有利于編輯素質的提高
培養學習型編輯可促使編輯不斷提高自我品德修養,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甚至促使編輯創造新理念。
首先編輯的工作具有政治性,不斷提高自我品德修養有利于編輯在遵循基本職業道德的前提下,與時俱進地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避免犯政治、政策法規方面的錯誤。特別是我國處于市場經濟型轉型時期,國家政府部門不時會有一些新條例、新法規的頒布,以及一些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社會意義的新理念的提出,如“八榮八恥”的提出使全國人民的行為規范有了大致的行為準則,具有廣泛的適用性,編輯工作也應遵循,以避免違背國家政策、法規的不良作品出版。
其次編輯工作具有知識性、文字性、文學性。不斷學習新知識有利于編輯不斷獲得新信息,提高編審質量,避免重復作品的出版;不斷學習新技術,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可使出版作品的編排、印制質量有質的飛躍,另外通過互聯網獲取新知識、占有大量信息的技術則有利于編輯不斷獲得新信息、新理念,提高編輯分辨出版作品新舊度的能力,從而有利于提升編輯的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學習型出版社的構建
編輯是出版社中的一個崗位。編輯素質的提高不僅有利于編輯個人能力的提高、個人職業的發展,還有利于出版社整體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促使學習型出版社的形成。因為培養學習型編輯除了靠編輯自身的長期努力、積淀外,單靠出版社某個領導、某個部門的力量也是不行的,需要出版社各領導、各部門齊抓共管、齊心協力,為學習型編輯的培養營造一個長久的、良好的學習氛圍。如學習型編輯培養的直接單位是辦公室、總編室等部門,同時也需要黨、團、工會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以便在出版社的內部政策上取得支持,進而帶動其他部門的支持,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編輯以及各部門你追我趕、不斷追求進步、追求卓越的意識,從而促進出版社學習型組織的構建、形成。
(三)有利于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
編輯是出版社的血液,是出版社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培養學習型編輯可使編輯不斷提升素質,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以及具備滿足市場需要、開拓市場的戰略眼光及能力,因此,可使出版社不必到社外招聘人才,便可保持新鮮的血液,同時也降低了出版社因招聘新進編輯而導致的運營成本、風險成本,有利于出版社的可持續發展。
二、培養學習型編輯的措施
(一)適時為編輯導入新理念
編輯工作從來執行的都不是編輯的個人意志。
首先,在政策上,編輯要遵循國家的有關政策法規,避免犯政治上的錯誤。為此,出版社應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到出版社作講座,使編輯及時了解新的政府方針政策。對此,黨、團、工會等部門應大力支持,為編輯提供良好的學習條件。
其次,在業務知識上,出版社可組織編輯到其他出版社或者相關行業學習先進理念、經驗,以更好的了解對手、了解市場,以激發編輯不斷學習的沖動感、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最終激發其不斷創造新理念的靈感,促使其編輯工作質的提升。
(二)為編輯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編輯工作一般要大量審稿、以及從事其他相關的選題、策劃、組稿等工作。因此在招聘編輯人員除了要求較高的學歷、文化修養外,還要求有強健的體魄。而這些工作往往是年輕編輯來承擔。而對于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編輯,對發展前景非常重視,如對未來看不到希望將導致人員的流失,影響編輯工作的穩定性。因此,出版社應為編輯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以使編輯學習有目標、有動力、有恒心。為編輯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應考慮三個方面的情況:編輯所處的職業階段;出版社能為編輯提供的崗位以及職業通路;編輯的職業興趣。根據約翰·霍蘭德的研究發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適合從事不同的職業,約翰·霍蘭德將其分為六種職業性向:實踐性向、研究性向、社會性向、常規性向、企業性向、藝術性向。為此,出版社可對編輯通過一系列的測試發現編輯的職業性性向,并征求其個人意見為其提供相應的崗位。如對于有潛質的編輯可為其提供更高層次、責任更重的崗位,并為其提供相應的學習新知識、技能的機會。如對其進行培訓、甚至到高校繼續深造。如果在編輯所處的職業階段由于其能力、資質的原因無法勝任當前的崗位,則可為其提供出版社其他的相關崗位,并通過學習能夠勝任新崗位,避免人員流失的現象出現、發生,為出版社營造一個和諧的工作氛圍。最后還應考慮到編輯的職業興趣,雖然有的編輯具備相應的工作能力,但由于興趣并不完全在編輯文字工作,并不能促使其能力的最大發揮,不利于發揮其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編輯如能將工作與興趣結合起來,將極大的促發其學習的欲望,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使其在專業領域內獲得精深的造詣。如有的編輯喜歡旅行,則可多給予出差的機會,有的喜歡發明創造則可多讓其參與出版作品的策劃、選題工作等。(三)不斷為編輯提供學習機會
篇4
關鍵詞: 蓋板涵;基礎不等襟邊;基底最大壓應力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tress of the culvert cover separated foundation characteristic,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rough the widened culverts unilateral front edge scheme based, adjust the basic shape heart position, reduce the vertical force from a body to the base of the eccentricity,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asal the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and realize the increase in quantity and can obviously reduce the foundation, the economic effect of engineering stress.
Key words:Cover culverts; Foundation front edge range; Basal the maximum compressive stress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前言
涵洞是為了渲泄排導原有溝渠和地表水而設置的橫穿路基的小型排水構造物,其作用是迅速排除公路沿線的集中來水和地表水,保證農田灌溉、排洪通暢、路基安全。作為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無論是在工程數量上還是在工程造價上,都占有相當的比重。由于蓋板涵過水面積大,便于就地取材,施工較簡單,既可預制又可現澆,無須大型施工設備,在工程應用中最為普遍常見。
傳統設計中,常用的蓋板涵洞基礎形式有兩種:一是等襟邊分離式基礎,一是整體式基礎。如下圖所示:
在填土高度相同的情況下,等襟邊分離式基礎的特點是基底承載力要求相對較高,工程量相對較??;整體式基礎的特點是基底承載力要求相對較低,工程量相對較大。
2 分離式基礎應力受力分析
在活載,蓋板、臺身、土的自重及臺后土壓力的綜合作用下,對基礎的合成豎向力N和正彎矩M,如下圖所示;
根據《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 D63-2007)第4.2.2條,當基礎底單向偏心受壓,承受豎向力N和彎矩M共同作用時,其基底最大壓應力計算公式為:
。
式中: ──基底最大壓應力;
N ──豎向力;
M ──水平力和豎向力對基底重心軸的彎矩;
A ──基礎底面面積;
W ──基礎底面偏心方向面積抵抗矩;
從式中可以得出,在假定條件下,豎向力N和彎矩M是一定的,如果想減小最大壓應力 值,其方法是加大基礎底面積A,即加大襟邊e來實現。在以往實際工程應用中,分離式基礎通過加大基礎兩側襟邊e來實現降低最大壓應力 值是比較常見的,但采取的方式基本為等襟邊加寬,這樣雖能對基底最大壓應力 起到一定的降低作用,但并非最佳方法。本文提出基礎襟邊單邊加寬,加寬側與彎矩偏心矩方向一致,加寬最大值控制在剛性角和偏心距 以內;這種方法既增加了基礎底面積,同時也改變了基礎重心位置,使基礎與臺身的重心不在同一垂直軸線上,讓偏心彎矩M接近于零,這樣處理方式是降低最大壓應力 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其受力計算簡圖如下所示:
3 分離式基礎等襟邊、不等襟邊及整體基礎各工程指標對比
以2×2m、3×3m、4×3m、5×4m為例,假定各跨徑在不同填土高度的結構尺寸,如表1,通過計算,其各跨徑的基底最大壓應力及工程數量如表2及圖5、圖6、圖7、圖8所示。
表1 各跨徑不同填土高度結構尺寸
表2 各跨徑不同填土高度對應的基底最大應力及工程數量
從以上表2及圖5、圖6、圖7、圖8中可以得出,各跨徑的基礎底最大壓應力及工程量均隨著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分離式等襟邊基礎的基底壓應力增加最快,工程量最??;整體式基礎的基底壓應力增加最慢,工程量最大;而分離式不等襟邊基礎通過單側加寬,增加了基礎底面積,改變了基礎重心位置,使偏心彎矩M接近于零,基礎底壓應力和工程數量增加均位于前兩者之間,但基底壓應力和工程量均明顯偏向于前兩者的低限值,充分體現了分離式基礎不等襟邊的特點,即增加工程量非常小,但對基底壓應力的降低非常明顯。
4 結語
在公路蓋板涵洞基礎設計中,對于不同地質情況,不同填土高度的涵洞,如果單一采用傳統中常用的分離式等襟邊和整體式基礎,有時必然會造成對基礎承載力要求過高,需要對基礎進行地基處理,或者基礎尺寸偏大,造成工程浪費。本文提出的分離式基礎不等襟邊方案為前兩者方案的有利補充。目前該方案已在我公司最近設計的重慶涪陵至石柱高速公路、四川南部至成都高速公路、四川遂寧至資陽高速公路等項目中推廣應用,已取得較好的工程經濟效應,得到了各參建各方的一致好評。
參考文獻
【1】《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G D63-2007)
篇5
從B2B到B2C
我們并不僅僅只是定了一個目標,7月刊,我們嘗試通過互聯網眾籌來做選題,眾籌的選題是《公益創投》。6月18日,我們在微信上推出這個選題,因為是第一次嘗試,我們期望不是特別高,6天左右的時間,我們超額完成了眾籌目標,并且順利推出這期封面專題。
徐永光老師說過,中國的傳統慈善是熟人慈善。這次眾籌中,我們也發現很多熟人,包括我們的朋友、同行都在支持我們,這是我們邁出難能可貴的第一步。
眾籌模式和傳統模式不同。在6月刊中,我們與廣州一家慈善組織進行傳播合作,我們雜志為其做報道,他們向我們付費并且訂購1000本雜志。這是傳統模式,用互聯網來表述就是B2B模式?,F在,我們用互聯網模式,B2C模式,只要走向這個模式,報道本身的獨立性和客觀性就容易保證。
探索“定向+眾籌”的方式辦雜志
在我看來,眾籌辦雜志這種新思維包括五個方向:一是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思維;二是從做紙質雜志向新聞產品轉型,這要求跳出采編經營水火不容的傳統媒體桎梏,內容生產者不僅負擔生產眾籌,還要考慮未來怎么傳播;第三,要考慮受眾需求,向定制精準傳播方向轉型;第四,一個“互聯網+”定制產品不應該過于固化,如果市場需要,完全可以靈活調整;第五,雜志現有發行量幾乎很難有成規模的廣告投放,所以盈利模式可能要從B2B轉向B2C,讓受眾參與產品制作和購買,爭取實現“羊毛出在豬身上,最后讓猴子來埋單”。
未來,我們會探索“定向+眾籌”的方式辦雜志。我們正在與多家公益組織以及企業洽談定制傳播眾籌,各方基于對某個公益項目的價值認同而聯合發起眾籌,我們提供媒體傳播的平臺,包括線上線下的傳播。
構建更有效的傳播鏈條
這種眾籌模式是成本眾籌、業務眾籌、人氣眾籌、定向眾籌。所謂成本眾籌是指通過社會化籌資解決成本問題;業務眾籌是組建采編、籌款等項目組,分工協作;人氣眾籌則是在網絡眾籌平臺上開展;而定向眾籌是針對每個項目做的小眾眾籌。
我們覺得,這是值得嘗試的方向。在這套模式里,媒體搭建傳播平臺,設定游戲規則,讓利益相關方動用其相關資源以確保合作順利完成。
篇6
一、編輯目標責任制的問題重重
1 績效與公平不能兼顧
目標責任制下,編輯的收入直接對應于其創造的經濟效益,而甚少考慮其他因素,這就忽略了出版產品效益的多元因素。如有些編輯可能在創造品牌的過程中,在一定時期內的選題效益并不理想;而有些編輯則由于抓住了一些大項目而在短期內創造了可觀的效益??墒牵诳冃У姆峙渖蠀s難以體現創造品牌者的收益,這就造成了績效與公平難以兼顧。長期以往,將不利于選題向優勢板塊集聚,難以形成競爭優勢。
2 兩個效益無法統一
目標責任制具有目標管理的一些特征,即以“實現目標”的情況來評價編輯的貢獻大小。鑒于此,諸多出版社在實施目標責任制的實踐中,均認為對編輯進行績效考核的首要標準是結果,而在實現手段上則認為編輯有自由和靈活的選擇。這種輕流程管理重結果評估的方法在現實中引發了諸多問題,如編輯對選題質量的判斷主要以經濟效益為重;重復出版、低質出版導致的資源浪費;編輯人員之間的惡性競爭導致的凝聚力下降;圖書差錯多、質量不高乃至格調低下,違法違規出版物層出不窮……導致出版的社會公信力下降,這些都從根本上影響了出版業的健康發展。
3 不利于合理分工以及部門之間的協同合作
“人盡其責、人盡其崗、人崗相適”是現代企業制度下人力資源配置的基本要求,目標責任制下的選題收益絕大部分由編輯獲得,而為此選題作出貢獻的其他人員卻甚少被顧及。這種績效分配制度將導致這些崗位要么工作人員業務不夠努力,要么難以吸引到優秀的人員,最終勢必影響編輯的選題質量與效益的提升。此外,在現實情況下,很多施行目標責任制的出版社均以對編輯的考核標準作為對其他部門人員考核的參照系。這不僅沒有考慮到其他部門工作的非量化特征,有可能挫傷他們的積極性,更有可能因無法對這些部門人員進行科學考核而導致“人浮于事”,從而形成出版社工作上的短板效應,影響出版社整個系統的運營效率。
4 不利于出版社戰略目標的實現
在以經濟指標的定量考核為核心的目標責任制下,編輯的個人目標相對單一,在選題策劃及組稿時,會將選題在短期內的經濟回報作為唯一或者最重要的衡量標準。由此,編輯很少會考慮選題是否符合出版社的整體發展戰略、是否能夠優化出版社的選題結構、是否有助于出版社在某些板塊上形成優勢或者“集群效應”,也不會涉獵一些文化價值含量高但經濟回報不好或難以確定的選題,更無法操作一些回報周期很長的選題。長此以往,出版社的選題將會變得非常零散,難以培育長銷圖書,圖書種類繁多但優勢板塊難以突出,也就不能形成品牌效應,也無助于出版社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出版社的預期戰略目標的實現也就難以得到有效保證,出版社的長遠發展乃至生存都會受到嚴重影響。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1 沒有完整理解出版的經濟屬性
目標責任制下的唯利潤指標的考核片面理解了出版的經濟屬性,將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一切工作的指針,卻沒有認識到出版產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對出版工作肩負傳承文明、弘揚文化、啟發民智的重要使命堅守不夠,沒有認識到出版的商業價值一定要依附于這一使命,而對編輯的唯利性績效考核則有可能造成編輯這一出版工作文化價值把關者和守門人角色的缺位。
2 將目標責任制視同為目標管理
目標責任制雖然具有以結果作為考核標準這一目標管理的典型特征,但兩者之間依然有著本質的區別。目標管理的核心是在對一個組織的總目標和內部崗位、員工等情況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組織的使命確定管理者和員工的責任和分目標。目標管理實質上是全員參與的、以企業的自我控制為目的、基于企業戰略目標的管理體系,而決不是像目標責任制那樣只對任務進行量化、對指標進行簡單的平移分配并提高難度那么簡單。
3 混淆了績效管理和績效考核
“績效管理是一個類似于PDCA的系統循環,它是一個流程和體系,績效考核僅僅是這個體系中的一個核心環節而已。”績效管理“不僅強調結果導向,而且重視達成目標的過程”,其核心是“讓員工充分參與組織的管理過程,重視員工的發展,在完成組織目標的同時,實現員工個人價值和職業生涯規劃”;而績效考核只是“管理過程中的局部環節和手段,它只注重員工的考核結果”。
目標責任制的實踐往往認為經濟指標是對員工尤其是編輯進行管理的手段,管理者只是根據目標的分解制定出編輯的考核方法,再根據考核結果確定績效的優劣,而很少思考確定的目標是否合理、是否基于管理者與員工的共識,也缺失管理的計劃、輔導、考核、反饋這一循環過程,更少涉及員工個人價值和職業生涯規劃的考慮。
4 誤以短期贏利能力為競爭力
“短期績效主要以財務指標為主,體現組織目前的贏利能力……但是其并不代表組織未來的競爭力,未來競爭力往往體現在對未來的投入即長期績效目標上,如新產品研發、新市場開發、人才培養、業務轉型等。”目標責任制是典型的以短期績效為主要關注點的考核方式,很少涉及出版社長期績效目標的各要素,這最終將導致員工急功近利,損失出版社的未來利益。
三、改進和完善這一制度的對策
1 建立適應自身需求的績效管理和考核體系
從宏觀上講,出版社要建立適應自身需求的績效管理和 考核體系,首先要確定出關鍵的績效指標。“關鍵績效指標是衡量組織戰略實施效果的關鍵指標,它是組織戰略目標經過層層分解而產生的可操作性的指標體系。”關鍵績效指標不是某一個單獨的數據或者考核方式,而是一個以建立對員工行為進行評價和監督的有效約束機制、將組織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可運作的遠景目標為目的的體系。因此,通過確立關鍵績效指標,出版社既能確定管理和評價編輯績效的可量化標準體系,又能有效落實出版社的戰略目標和業務重點,傳遞價值導向,促進出版社和編輯績效的改進與提升。
其次,根據出版社自身特點和發展階段,確定和及時調整績效管理的重點以及對應的績效考核方式。績效管理應該是一個動態的系統,應根據企業不同發展階段而確定彼時的關鍵績效指標。如在原始積累階段,出版社應該以成本為核心確定關鍵績效指標,績效考核則應該注重于成本的節約、出版社贏利能力的提升。而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出版社的關鍵績效指標則應該轉向人力資源、品牌塑造乃至出版資本的運作,等等;績效考核的指標則應為優秀出版人才的培養、出版社社會效益和社會影響力的提升、出版社長期競爭力的培育等等。
最后,出版社要設計出科學的績效考核方法。一是在設定績效指標時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在實際管理中,“績效管理的指標體系很難實現全部的定量化”。因此,在出版管理實踐中,一定要將定量考核和定性評價有機結合。二是要注意設計的指標或方法不能太復雜,不能照本宣科地將西方管理實踐中的指標或考評項目直接進行移植,而應該因地制宜地根據自身情況設計出切實的考評指標和項目。
2 完善對編輯乃至全體員工的考核方法
在微觀層面,出版社要完善對編輯乃至全體員工的考核方法。首先,要在區別結果績效和行為績效的基礎上,在制定績效計劃時要注意結果和過程的統一。“行為績效是指在員工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行為必須達到的標準要求,是指在實現結果產出過程中的行為要遵守公司相關價值觀與規范方面的要求。”出版社的考核指標應該是多元的,應為每一個考核指標設置合理的權重,既要考核編輯的工作業績,也要考核其工作態度、團隊精神、全局意識、責任感、規范性、紀律性等,并確立可操作的考核方案。如正在我國很多大型出版企業中逐步推廣的360度考評反饋法就是對編輯的結果和行為績效進行綜合考核的有效方法,這個方法綜合了出版社管理層、非編輯部門、同事、外部客戶等各方面的反饋意見,能夠將編輯的任務績效和周邊績效、行為績效綜合起來進行考核。更重要的是,這一方法還能將考評結果及時反饋給編輯個人,以達到考核與監督相結合、通過考核改善績效的宗旨。
篇7
1. 陳遼:《葉圣陶評傳》,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
2. 朱泳:《葉圣陶的語言修改藝術》,寧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3. 金梅:《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書:論葉圣陶的文學創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
4. 陳遼:《葉圣陶傳記》,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
5. 商金林:《葉圣陶年譜》,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
6. 劉增人、馮光廉:《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匯編(乙種):葉圣陶研究資料》,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年。
7. 葉至善編:《葉圣陶答教師的100封信》,開明出版社,1989年。
8. 葉圣陶研究會編:《新文學的基石:葉圣陶文學創作討論會論文集》,開明出版社,1994年。
9. 智仁勇等摘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言論摘編:葉圣陶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
10. 徐登明:《編輯出版家葉圣陶》,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年。
11. 周龍祥、金梅:《葉圣陶寫作生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
12. 張香還:《葉圣陶和他的世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13. 商金林:《葉圣陶傳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14. 劉正基:《葉圣陶》,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年。
15. 董菊初:《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概論》,開明出版社,1998年。
16. 金潔、鄧帥萍:《葉圣陶:一代師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17.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學術工作委員會、葉圣陶思想研究會編:《葉圣陶編輯思想研究》,開明出版社,1999年。
18. 徐龍年:《葉圣陶與語文教育》,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
19. 葉至善、賈柏松編:《涸輒舊簡:葉圣陶、賈祖璋京閩通信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20. 葉陶君、呂達:《葉圣陶畫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1. 鄒賢敏、張定遠:《重讀葉圣陶?走進新課標: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2. 梁杰:《葉圣陶“雙主”教育思想發展概說》,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年。
23. 任蘇民:《葉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24. 商金林:《葉圣陶》(內部資料),民進中央會史工作委員會,2004年。
25. 葉至善:《葉圣陶集》1―26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26. 葉至善:《父親長長的一生》,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年。
27. 商金林:《葉圣陶年譜長編》(全四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05 年。
28. 周溶泉:《葉圣陶(1894―1988)》,江蘇文藝出版社,2005年。
29. 張洪鳴:《傳承創新求發展――葉圣陶教育思想與葉圣陶實驗小學教育改革實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
30. 丁文宏:《開辟綠色寫作通道:重讀葉圣陶》,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31. 劉增人:《葉圣陶傳》,東方出版社,2009年。
32. 商金林、李斌、張紅麗:《葉圣陶研究資料索引(1911―2008)》,開明出版社,2009年。
33. 劉增人、馮光廉:《中國文學史資料全編?現代卷:葉圣陶研究資料(上、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34. 龐:《葉圣陶和他的家人》,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年。
35. 葉小沫:《向爺爺爸爸學做編輯》,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36. 張哲英:《清末民國時期語文教育觀念考察――以黎錦熙、、葉圣陶為中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年。
37. 葉煒:《葉圣陶家族的文脈傳奇――編輯學視野下的葉氏四代》,人民出版社,2011年。
38. 葉圣陶研究會:《葉圣陶研究年刊》(2011年,2012年),開明出版社,2011、2012年。
篇8
面對現實環境、社會條件、制度安排、媒介形式、文化消費方式、讀者類型及其需求與閱讀等種種因素的不斷變化,編輯主體作為編輯活動過程的主導者,作為矛盾運動的主要方面,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創造者,作為受眾反饋信息的返咀者、回應者和出版傳播效果的調控者,始終處于精神文化產品生產的中心,而且決定其方向、規模、質量、效益和消費狀態。由此可見,編輯人才資源越來越成為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對出版社的發展更具有戰略意義。
編輯人才從何而來?無外乎引進型和培養型。本文以圖書編輯的初期培養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圖書編輯培養困境的分析,尋找對策,探尋編輯培養的路徑。
1. 新編輯缺乏對編輯工作的熱愛之情。社會發展,競爭逐年劇增,就業壓力和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很多高校畢業生在求職大軍中處于盲目狀態,不知道自己適合何種職業、熱愛何種職業。闖進編輯隊伍的相當一部分新人,不了解出版行業和編輯的具體工作性質,只為了就業而選擇了這份工作。有些并不喜歡甚至不適合編輯工作的人,因為珍惜這個就業機會而繼續堅持,并不是出于喜歡和熱愛。這種狀態,顯然不會激發起新編輯的熱情,容易導致其懈怠、努力程度不夠等,使新人較長時間無法進入合格編輯的行列中。
2. 高校教育與編輯實際工作脫節,使高學歷的新編輯進入工作崗位后不得不從頭學起,大部分編輯實際能力需要在工作實踐中學習和培養。出版社需要吸收不同專業的人才進入編輯行列,因此很多新編輯并不是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的,對出版行業和編輯具體工作了解的很少。即使是編輯出版專業的專門人才,對編輯和出版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概念和理論層面,實踐經驗很少。因此,新編輯無論在編?;竟Ψ矫妗⑺枷胝嗡刭|方面,還是市場敏感度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欠缺,與編輯實際工作要求差距較大。
3. 新編輯的工作任務指標在邊學邊干中難以完成。初級編輯―合格編輯―成熟編輯,這是一個長期磨練和培養的過程,而前期的學習階段對新編輯來說是枯燥乏味甚至艱苦卓絕的,能堅持下來并從中發現樂趣,從而潛心學習的人較少。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版社都成了獨立的經濟實體,經濟效益、審稿字數等考核指標是每個編輯不可無視的。目前我國大部分出版社新入職編輯是沒有工作任務的,一年或者兩年之后都不可避免地直面工作考核指標。這也使得新編輯過于追求任務目標而忽視自身素質的培養和錘煉。
4. 書稿質量偏低,對編輯素質要求更高。編輯能力是綜合能力的結合,包括掌握出版相關法律法規、對書稿整體內容和導向的把握、裝幀設計、較好地駕馭文字、溝通協調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等等。社會在浮躁,作者也變得浮躁起來。當然,這與高校和各研究機構的考核機制不無關系。學者們越來越忙,似乎沒有時間對自己的專著反復認真地推敲,錯別字、病句問題嚴重,有甚者,專業知識甚至篇章結構方面也會出現問題,導致書稿質量下降。書稿和作者的實際狀態,對編輯的把關能力、溝通能力、政治素養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鑒于以上圖書編輯初期培養的現狀和困境分析,出版社應該從以下幾個路徑入手,真正做好圖書編輯初期培養工作。
編輯工作是腦力工作,沒有激情,無法創造,也無法突破。首先,讓新編輯了解出版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本出版社的發展方向,引導新編輯對個人發展有所規劃,從而激發他們對出版事業的熱愛。
2. 建立健全培訓體系,包括入職培訓和實踐培訓兩部分。
首先,出版社應建立系統有序的編輯培訓體系。整個培訓分為入職培訓和實踐培訓兩部分。入職培訓包括出版、印制、發行和校對等多部門的相關知識培訓,給新編輯系統全面地講解有關選題策劃、出版流程、圖書成本核算、書稿編輯加工、圖書營銷策劃等具體而必要的基礎知識,使其對“編輯工作”有清晰而具體的認識和理解,從而為以后編輯業務能力的不斷提高奠定堅實基礎。實踐培訓則主要是采取“傳幫帶”的形式,讓老編輯在新編輯的實際工作中多指導、多講解,營造良好的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學習工作氛圍,從而迅速提高新編輯的實際工作能力。
其次,出版社應積極搭建平臺,為編輯提供交流、學習機會?,F在,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已經開始重視對編輯人才的培養,因為它們懂得“竭澤而漁”式的用人方式勢必會影響出版社的長遠利益,所以在提高編輯素質和能力方面總是不惜金錢,不吝時間。出版社不僅應為編輯提供多種學習途徑,而且應為自愿學習深造的編輯提供便利條件。在培養編輯方面,出版社應不拘泥于形式,多渠道、多樣化地為編輯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
3. 出版社應正確認識編輯成長過程,在編輯初期培養階段不要操之過急,應做到耐心、細心、關心,而不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揠苗助長地不斷給新編輯壓過多的任務指標。應該給有潛力的新編輯更多空間和更多時間,讓他們不斷學習,逐漸成長,最終成為復合型優秀人才。
篇9
關鍵詞:出版專業;持證上崗;編輯:改革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3-0143-02
近來我校期刊中心的編輯隨同全國出版同仁一起,沉浸于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關于報刊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激起的波瀾中。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期刊編輯憂心忡忡。
前年編輯就經歷了一場運動:上網登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登記注冊管理系統”,填報責任編輯注冊申請表。大家猜測著即將到來的變革,持證上崗意味著崗少人多,如果編輯人員供不應求就不會要求持證上崗,如果現行的期刊數量也不怕沒有崗位,那么調整、減縮期刊數量就是下步的趨勢。大家更想著高校編輯鐵飯碗要打破了,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企業的做法是走市場,沒有了公費醫療走社保,沒有了行政級別走崗位津貼,經濟危機時會裁員,企業倒閉時要下崗和失業。大家都開始了思考,傳統的觀念正在轉變。
一、體制改革的大氣候
面對新世紀出現的種種新的情況、新的挑戰,高校出版社如何適應新情況、迎接新挑戰、開創新輝煌?業內同仁都在思考和研究新的對策。如從總體來說,高校出版社繁榮和發展的根本途徑,還是在于深化改革,把出版社的活動真正轉移到市場經濟的軌道上來。2008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聯合發文,提出了高校出版社的改革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高校出版體制的轉化,即高校出版社的體制以企業體制為主,極少數高校出版社可以保留事業體制。轉為企業的出版社要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出版多類別、多層次、多媒體教材,滿足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需求,不斷提高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出版單位改制的方向是讓出版社成為獨立法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深化高校出版社體制改革是貫徹落實中央文化體制改革重大決策的重要任務,高校出版社體制改革勢在必行,扎實推進高校出版社體制改革?!〉谝慌圏c的19家高校出版單位改革的成功實踐,堅定了深化高校出版體制改革的信心和決心。改革到位的出版單位通過改革促進了產業發展,社會影響力增強。前高校出版體制改革已具備相當的基礎,轉制成本較低。新體制下高校出版社須實行全員聘用(聘任)制度,按需設崗,公開招聘,擇優聘用,嚴格考核。出版社須與受聘人員簽訂聘任合同。涉及到編輯自身利益和飯碗的就是一般從業人員應具備國家規定的新聞出版職業資格條件。這就是要求編輯將與學校教輔的人不同,要持證上崗,責權利自身承擔。文件還提出加強出版社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和版權貿易等各方面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努力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職業化出版隊伍,為高校出版社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這也看出改革也重視編輯個體的利益,培養專業人員,讓其在經營中有創新的能力和潛力。出版社也在整合和優化,如同國際上的著名出版公司一樣,組成了許多出版集團。經過近兩年的實踐,事實上,高校出版社的轉企是成功的,有的還上市了,受到大家熱捧。
二、學報改革的小氣候
高校學報作為高校的“窗口”為了反映本??蒲谐晒蛯W術水平,學報顧及本校各專業、各學科的科研論文,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拼盤的綜合模式。這是一種封閉式、內向型的模式,缺乏競爭與活力。絕大多數學報發行量小、讀者少、優稿匱乏、學術質量不高、滿足不了高品位讀者的需求,社會影響不大;有些學報經費短缺,甚至陷入困境[1~2]。
高校學報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空間十分廣闊,體制改革對學報來說是一次破繭重生,生命的更新。不改革就沒有發展,只有改革了,才有希望。高校出版社已在產權制度上探索出一條新路,這為高校學報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只有當優秀人才、優質資源和優良環境三者同時具備,才能真正源源不斷地產出一批高質量的論文。目前,我校正通過多項配套措施,“多管齊下”,努力創造和諧的科研環境,引導教師和研究生瞄準國際前沿和研究“熱點”,積極參加國際學術交流,提高他們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顯示度,發表高質量的論文。
在深入探討高校學報改革、發展中,各高校學報應正確定位,根據自身實力走特色化發展之路,避免低水平的重復[3]。研究性大學學報應該立足國際科技發展的前沿,發表學術水平高的文章,強調學術水平與國際影響,去爭創國內一流,辦出國際水平,進入SCI索引行列[4]。期刊定位需要從確定讀者群、刊物的內容與方向、編者與作者群,到確定刊物的編排與印刷級別、價格水平、發行渠道及廣告價位,包括了期刊運作的各個層面,是對刊物的一種整體策劃和經營[5]。
學報改革的重點應是擴充內涵,解決刊物形式死板、內容單調、信息量小的矛盾,達到形式多樣,生動活潑。另外,學報要實行聯合辦刊、集團化動作以及專業化、主題化。這在我校進行了嘗試,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北京大學聯合主辦《地學前緣》,吸引了兩校的優秀稿件,而且堅持辦主題期刊,其效果較好。
筆者前年就對期刊職業資格申請的發展形勢做了預測,學報需要調整結構,像出版社一樣轉變模式,而且需要集中和整合資源,組成編輯室和發行室,提高效率,最終完成高校學報知識創新和體制創新的改革。
和眾多科技期刊相比,高校學報業內認知度不高,一般無特定專業受眾,這不僅影響學報的稿源和質量,還會影響學報的發行量。要想在如此競爭激烈的出版編輯市場分得一杯羹,那確實是很困難的。每一位學報編輯都應樹立危機意識,主動走出去,積極面對競爭。要將期刊質量當作自己的生命;同時培養開放的思維,積極創造條件,主動走出去參加國際國內的學術交流,拓寬視野,那怕是自己墊錢參加;同時也要聘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講學和交流,及時了解學術前沿,洞察學術趨勢,以開放的心態培養自己的批判性和創造性[5]。實際上自身提高了,不怕沒有飯碗。
危機中的轉型與改革,付出的成本最小,改革的效果最好,解決的問題最徹底。
為了應對高校編輯部改制的變革趨勢,編輯的現在當務之急,就是擴大知識面,深入專業基礎,加強自身發展。比如定期參加新聞出版總署組織的知識模塊學習,政策法規學習,無以復加技能的培訓,外語編輯和英文摘要審校培訓,計算機和網絡技能學習,以及多拿各種職業證書。每個編輯都嘗試著去初審稿件,或者參與組稿,掌握網絡資源和技術手段,在初審的過程中利用檢索工具可以檢查出一稿多投的學術造假,在網上審稿系統的運用中對主題相似的文章的重點關注。因此,編輯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編輯技能是辦好刊物的關鍵,我們要以人為本自身發展,迎接即將到來的期刊和出版體制的改革。或許編輯行業也會像教師一樣熱起來,也有更多的男性加入。
最近的《關于編輯部體制改革的實施辦法》公布以后,更是涉及到一半以上不具備法人出版單位的學術類期刊,必將引發期刊出版格局的重大變化 [6]。誠見傳統出版單位在出版人才方面并不豐富。而一些高層次的出版編輯人員,多數聚積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雙肩挑于科學研究之中。在中國社會保障雙軌制的環境下,企業化的出版單位在人才競爭上并不具備優勢。一些編輯出版專業技術人才,也就是取得編輯出版資格人員,多數是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尤其是2000年后進入的高學歷編輯人員,他們擁有博士學位的較多,而且還拿到了編輯出版資格證,這也在從業積累下來唯一的“打狗棒”,其價值在改革中會突現出來。這些人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選擇機遇:在失去事業單位身份的情況下,就會對出版單位進行選擇——選擇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出版平臺。他們是出版隊伍中無論是年齡、資歷還是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的人員。也正是這種變局,為他們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其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的價值就會更大。
參考文獻:
[1] 黃萬武.學報專業化是高校學報改革之路[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8,(2):11-14.
[2] 鄧久華,王晶.關于高校自然科學學報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編輯學報,2004,(1):52-53.
[3] 陳佳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全力推進中國科技期刊走向世界[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8,(6).
[4] 劉玉邦,眭海霞.彷徨與突圍:高校學報改革之方略——兼評學報同仁高校學報改革之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4).
篇10
關鍵詞:編輯專業;層次研究;專業能力;專業發展
編輯的專業發展一直是被研究較多的課題,對編輯專業能力的研究也很多,但對編輯專業能力發展的層次性分析卻幾乎沒有,而這樣的研究事實上更有實際的意義和價值,它有利于編輯認清自己現有的專業能力結構和發展水平,明確進一步的發展計劃和發展目標,同時也有利于項目主持人、編輯部主任或者出版社的總編對編輯成員的專業能力有個清楚的認識,以便進行合理的分工和協作,發揮每個編輯的作用和整體作戰能力。
隨著融媒體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編輯的專業能力開始涵蓋內容的多媒體融合以及數字技術、網絡通訊技術的運用等能力,但由于我國媒體融合數字出版發展的不平衡,融媒體數字出版的能力還沒有被普遍地認同和掌握,將融媒體數字出版的能力全面納入編輯的專業能力層次還缺少普遍的指導意義,因此,本文還是立足于傳統編輯的專業能力的發展來進行層次性研究,這對融媒體數字出版的編輯專業發展層次的研究也將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編輯專業能力發展層次劃分的依據
一般來說,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需的個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前者適合于多種活動要求,包括各種認識和實踐;后者適于某種專業活動要求。編輯的專業能力是由編輯活動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共同決定的。按照出版流程,編輯專業能力具體表現為:選題策劃能力、組稿能力、審稿能力、流程掌控能力、經濟核算能力、裝幀設計把握能力、宣傳推廣能力以及市場營銷能力。
編輯專業能力發展層次劃分的依據是決定編輯專業能力發展的各種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發展情況。編輯的專業發展是個復雜的過程,影響專業能力發展的因素很多。在整個出版過程中,對編輯的專業能力有決定作用的因素可以歸納為:政治的敏感度、職業道德的成熟穩定性、內容處理和審定能力(含學科學術水平、科學和社會常識的辨識能力)、技術運用能力、整合能力(對作者資源、內容資源的整合能力)、創新能力(對內容、形式等的創新能力)、溝通能力(與作者、讀者和客戶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工作的合理安排、編輯活動中各個環節和各種關系的協調和處理能力)、市場分析和掌控能力、效益的評估能力等多種因素。
在實際的具體工作中,編輯分別沿著這些決定因素進行著不同層次的發展。由于個體先天和后天的差異,編輯各自的專業能力發展路徑、速度和發展程度是不同的,這些不同決定著編輯專業能力發展的特質和高低的差異。即使是優秀的編輯,他們的優秀也是各有特點,他們之間的專業能力發展維度是有區別的。因此,對編輯自身或對團隊成員專業能力的認識還要在每個方面進行具體的分析。
對編輯專業能力的研究不是為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給編輯的專業發展提供指導,因此有必要將對編輯專業能力的研究推進到對編輯專業能力發展層次的研究上,以便更直觀地反映編輯的專業發展水平,對編輯的專業發展更具有現實的指導價值。
二、專業能力發展的層次分析
根據決定編輯專業能力發展的深層因素以及與出版流程相對應的能力的不同,可以將編輯劃分成案頭編輯、策劃編輯和品牌編輯3個階段以及由低到高11個不同的發展層次。
純粹文字校對。這類“編輯”實際上連校對的水平都沒有達到,因為他只能做到樣稿和原稿完全一致。校對要“校對錯,校是非”,這樣的“編輯”只能編輯文集。但即使是編輯文集,原稿中也是會有錯誤,也會有過去的內容表達與現在不一致,甚至有過時、錯誤的表達出現。如果這點看不出來,或不能編輯出來,實際上是很不合格的。但剛剛入行的編輯往往處于這樣的層次。
純文字編輯。這類編輯能夠對文字的語法和用詞進行編輯,但也僅僅局限于文字的編輯加工,保證語法、修辭沒有錯誤。對內容修改往往無能為力。來什么書稿編什么書稿,安排什么任務做什么事情。
校對編輯。這類編輯在純文字編校的基礎上能夠對表達的是非、正確與否做出判斷。但這種是非對錯還是僅僅局限于常識層面。
書生型編輯。這類編輯能夠對書稿中文字之外的專業表達進行編輯,能對書稿涉及的專業內容進行把關,沒有違反專業基本概念和規律的錯誤發生。在這個層次上,編輯必須要有學術的專業方向,這樣才能編輯出像樣的圖書,一個沒有自己的專業學術背景的編輯是走不遠的。每個出版社的編輯都是隸屬于某個專業領域的編輯室(部),每個編輯室(部)編輯的圖書都是某個專業領域的圖書。對于專業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毋庸多言,即使對于一般類出版社,書生型編輯至少要對文學、歷史、社會有比較深入的認識。
專業編輯。這類編輯能夠對書稿的專業內容進行全面的把關,特別是對學術水平的高低能夠有準確的判斷。知道書稿達到的水平層次:是炒冷飯、國內領先,還是國際領先,能評價書稿的價值。但這類編輯還是處于被動狀態,靠望天收,有高水平的書稿就能編輯高水平的書,若書稿水平一般就只能編低水平的書。編輯出來的書稿學術水平基本保持不變。作者提什么要求,編輯就滿足什么要求,作者說什么就是什么。
有對話能力的編輯。這類編輯在專業編輯的基礎上能夠與作者進行對話。他掌握了學科的專業理論和實踐,對書稿的學術水平能夠有自己的判斷。能夠保證高水平的書稿的高質量,一部水平不高的書稿到他手里,他會發現其中的優缺點,知道如何對書稿進行完善、補充甚至修改,能將書稿的內容質量提高很多。這個層次的編輯對于所編輯的圖書就有了所謂“編輯含金量”,就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甚至做到“錦上添花”。到這個層面上,編輯和作者能夠做到平等對話,這也是維持長久合作關系的基礎,但這樣的對話往往局限于學術專業領域。
有發言權的編輯。這個層次的編輯在對學術現狀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能夠了解該領域選題、圖書的市場出版情況,知道哪類圖書是好書,哪些是平庸之作。當一個選題或圖書放在他的面前時,他能夠對選題或圖書的市場前景有一定預見能力。這類編輯在出版社的選題論證上能夠發表有建設性的意見,但還缺乏主動策劃的能力,缺少實現選題的能力。
有主動性的編輯。該類編輯不僅要熟悉圖書市場,還要能對出版社的圖書結構有充分的了解,知道出版社的選題優勢、圖書結構和銷售渠道,適合出版什么樣的圖書,然后根據專業領域的發展要求、市場的需求主動策劃出某些選題。有主動性并不意味著有能力。這個層次的編輯是處于從量變到質變的重要階段,也是不進則退的階段。
有實現能力的編輯。要成為一個有實現能力的編輯,需要長久的修煉。在了解專業、了解市場、了解出版社品牌優勢的基礎上,還要具有統籌各種關系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利用作者資源的能力、利用出版社各個部門(營銷部、總編辦、出版科、社辦、儲運、財務、美術編輯)的資源的能力以及提出切實可行的選題實現方案的能力。很多編輯到這個層次時,由于不能協調各種關系,總是感覺做事困難重重,難以施展才干,以至最后退縮。要想突破,就必須明白:不是每個人、每個部門都要圍繞自己轉,每個人、每個部門都是有自己的職責和工作要做,不可能專門為某個人服務。一旦認準了選題的方向,編輯還需要積極主動地去實現。這時犧牲的時間、付出的精力會很多。甚至由于是自己策劃的書稿,書稿要自己去送;進度要自己去“盯”;封面設計不滿意,要請求設計人員一遍遍修改,當設計人員不愿意或沒有時間時,還要有耐心去溝通。選題的最終實現和產生效益,有很多決定性因素,這就需要策劃編輯多思考,肯下功夫。
有計劃的編輯。一個上進的編輯,不會每年只有一個策劃項目在做,而是要同時思考某個領域、某個產品線的多個選題。這就需要編輯有計劃性:分清選題的成熟程度,同時分清不成熟、正在成熟和已經成熟的選題的不同運作方式。不成熟的選題需要多思考和調研,正在成熟的選題要多論證,已經成熟和正在操作的選題要多花時間實現。它們需要編輯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各不相同的。
有規劃的編輯。一個品牌編輯要對某個領域的圖書選題有長期的規劃能力,要站在學術的前沿、市場的前沿。對于過去、現在和將來的選題和圖書有個清醒的認識,對將來的選題和圖書有個長久的規劃,這樣才能保證形成品牌產品,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編輯的這11個發展層次,越往上要求越高。這是一個積極進取的編輯的成長發展之路。越高層次的編輯為出版社作出的貢獻也越大。一個出版社品牌編輯越多,生產出的品牌圖書也會越多,出版社的發展也會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