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學科活動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29 18:00: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學學科活動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了豐富同學們的課余生活,為了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發揮專長的空間,為了強化隱形課程建設,同時配合北科第七界科技活動月的主題和要求,我校特舉辦下列活動。
二、活動主題
新星從這里升起
——安全、和諧、科技、人文
三、活動時間
20__年11月9日----------12月9日
四、活動安排
1、“卡拉OK”大賽負責人:王臻
2、大合唱負責人:王臻吳園
3、英語情景劇比賽負責人:薛昌義
4、書法、繪畫、攝影比賽負責人:袁悅
5、踢毽子比賽負責人:吳建林
6、豐富多彩的生物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負責人:王艷華
7、學生會干部培訓工作負責人:薛昌義
8、拔河比賽
負責人:吳園
五、具體活動策劃如下文秘站網-
(一)卡拉OK大賽
1、參賽方式
學生自愿報名,到本班文藝委員處報名,經初賽,決賽。
2、比賽形式
獨唱,重唱,組合
3、比賽時間和地點
10月28日----初賽
11月4日-----決賽
地點:綜合樓多媒體教室
4、賽內容及注意事項
歌曲內容健康向上,通俗,美聲,民族唱法選手均可參加,可有伴舞。
5、獎項設置
評選出校園十大歌手
6、評分標準
音準:30節奏:30表現力:30臺風:10
(二)合唱
1、比賽內容
《讓世界感動》、《愛我中華》
2、比賽時間
11月17日---18日————在電視臺合伴奏
11月23日————正式比賽
3、排練時間和地點
時間:每天下午:16:45-----17:30;
晚上:20:40----21:20。
地點:綜合樓五樓多媒體教室
4、參賽形式
第一首:朗誦兩人,啞語手勢一人,指揮一人,其余合唱
第二首:出五個不同民族的學生,說一句“感謝父母,感謝學校,感謝祖國。”
(三)《英語話劇》比賽
為了文秘站網-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增強學生對英語的興趣,培養學生聽說等的綜合能力,我校學習部組織了《英語話劇》的表演比賽。
1、參賽方式
由各班學生自愿到本班學習委員處報名。
2、比賽時間和地點
時間:20__年11月9日下午或晚自習
地點:綜樓五樓多媒體教室
3、比賽要求
A、必須有演出服裝以及配合劇情的道具。
B、節目時間控制在5----15分鐘。
C、口齒清楚,發音標準且富有感情。
D、演出時可以適當化裝。
E、內容要求健康向上。
F、表演時要有豐富的表情。
G、每班至少出兩個節目。
4、獎勵辦法
A、根據評分標準的得分多少,獎勵團體前三名。
B、設個人獎------最佳幽默獎,最佳氣質獎,最佳表演獎,發音標準獎,最佳臺風獎
C、設組織獎一個(獎給積極參與的班級)
5、評委組成
評委由我校英語教師及校領導,校學生會組成。
6、評分標準
A、道具,服裝15
B、話劇內容幽默感強。劇情內容豐富,感染力強40
C、發音標準,語氣感染力強20
D、臺風好,自然大方20
(四)《書法·繪畫·攝影》比賽
為了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發揮專長的空間,我校學生會組織開展《書法·繪畫·攝影》比賽,希望大家積極參與,展示自己的個性提高自己的素質。
1、比賽時間
20__年11月3日----11月13日]
2、作品類型
A、書法
(1)硬筆:可書寫積極向上的漢語文章或英語文章。
(2)軟筆:寫大字或一句名人名言或一段積極向上的格言。
B、繪畫
(1)卡通畫(2)水彩畫(3)素描畫(4)漫畫等
C、攝影內容積極向上,健康。
3、比賽要求
A、作品由本人提供
B、作品內容健康向上
C、作品畫面干凈整潔,必須有本人簽名
D、每班至少交3份作品,多著不限
E、作品完成后,由本班文委交到學生會宣傳部。
4、獎勵辦法
A、設集體獎一名,獎給作品質量高,班主任負責和班級參與人數多的班級。
B、每個項目設“藝術明星獎”一名。一,二等獎兩名。
5、組委組成
由校領導,專業老師及校學生會組成。
(五)豐富多彩的生物第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
1、活動時間和地點
時間:20__年10月26日
地點:北京植物園,香山公園
2、的目的及意義
使學生初步識別植物,將采集的樣品做成標本進行評比。
3、制作的內容
通過對各種植物的識別,使學生知道他們所見植物的科類,生活習性等,此次活動學生將認識20多種植物及花卉,并采集樣品將他的種類,習性寫在樣品下做成標本。
4、獎項設置
最后評出最有實用價值標本獎一名,最佳標本設計獎一名。最佳制作獎一名。
(六)踢毽子比賽
為了增強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素質,經學校批準,學生會體育部將舉行20__級學生的踢毽子比賽。
1、比賽時間和地點
時間:20__年11月12日----11月13日
地點:綜樓下足球場地
2、比賽方法
本次活動采用花樣踢法和普通踢法,每人三次機會(以毽子著地終止為一次)。選手在規定的場地內,不限時間,最后取最高踢毽數為最終成績。備注:花樣踢法和普通踢法將分別進行比賽,規則相同。其中花樣踢法包括從前邊踢,后邊踢,側面踢,跳起踢等。
3、比賽要求
本次活動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由體育部各成員組成評委團,如發現在比賽記數中有舞弊者,將取消選手和裁判的參賽資格和裁判職責,比賽成績以零分計算。
4、獎項設置
不記班級花樣和普通踢法各設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三名,三等獎六名。兩種踢法共設優秀獎十名。發現自我,展示自我,欣賞自我,希望同學們踴躍參加,秀出真自我。
(七)學生會干部培訓工作
為了更好的開展學生工作,為了更好協調各部之間的聯系,我校特組織對學生會干部的此次培訓。
1、培訓時間
20__年11月1日-------11月29日
2、培訓內容
分期對學生會中主席,副主席,學習部,衛生部,紀檢部,宣傳部,文藝部,體育部等部門進行各部門職能業務培訓。培訓中使學生會各成員掌握各部的工作職能,制定出本部門本學期的工作計劃,使各部門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夠團結協作,共同進步。使我們的校學生會更加團結,使他們在工作中能夠吃苦耐勞,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八)拔河比賽
為了豐富廣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鍛煉身體,促進學習,學生會體育部組織了拔河比賽。
1.比賽時間
12月24日下午課后16:00準時開始
2.比賽地點
樓下小籃球場
3.比賽要求
每班選出男女生各5名參加比賽,比賽時選手必須提前5分鐘到達比賽場地。遲到或參賽人數不齊的班級按棄權處理。
篇2
關鍵詞:化學小實驗;載體;幼兒科學活動;案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24-0256-02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了幼兒科學教學的目標:保護并發展每個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獲得探究解決問題的感性認識,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獲得初步的科學體驗、知識并有使用的傾向。在越來越重視幼兒啟蒙教育的今天,科學教育已走向眾多幼兒園。那些注重開發幼兒潛能、啟迪幼兒心智、注重發展幼兒創造性的幼兒園,已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嘗試性地進行以化學趣味實驗為載體的科學啟蒙教育活動。但在重慶、萬州等地,仍有相當多的幼兒園還停留在保育式的教育上,還沒有普及科學發現室,使幼兒科學啟蒙教育受到影響。反映出幼兒教師科學素質偏差,幼兒師范科學教育課程改革力度不夠。對幼兒實施科學啟蒙教育是當代幼兒教師、幼兒師范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化學小實驗是幼兒科學活動的重要載體,是幼師化學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
人們一直認為化學實驗與幼兒科學活動相距甚遠,加之幼兒園科學活動內容中化學方面的知識幾乎沒有,部分幼兒教師化學知識欠缺,認為要創設與化學相關的科學活動設計方案是一件較難的事情。其實不然,只要老師能站在幼兒的角度思考和預設,不追求一種標準的化學實驗操作,利用幼兒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就能設計出幼兒感興趣的“游戲”形式。幼兒思維處于直覺行動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水平,化學游戲能讓幼兒感到好奇、有趣,通過親自感知、觸摸、操作等方式,使之智力活動處于積極狀態。如,在“我是小小調酒師”活動中,幼兒看見酒杯、滴瓶等,其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再讓幼兒動手操作,其新奇、有趣、親自動手、變化明顯等都很符合幼兒學習特點。在幼兒師范化學教學、學生實驗活動中,可有意識地增加一些與幼教、與幼兒園相關聯的化學知識;增加適合幼兒園游戲的化學小實驗、小魔術,把書本知識與幼兒園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幼師生的科學素養。這樣,幼師生在今后的教學中,就會把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趣味化學實驗案例,在充分考慮其可接收性、參與性、安全性的基礎上,設計成為能讓幼兒觀賞或參與的有趣的游戲活動。適合于幼兒園的化學小實驗很多,現部分舉例以供參考。“找空氣”,目的:感受物質燃燒現象――火,認識空氣的存在;準備:生日小蠟燭、火柴、透明玻璃杯等。“看誰認得快”,目的:認識動物;準備:用稀堿液畫有小動物的白紙、一杯神奇的藥水――酚酞等(也可制作為“打狐貍”比賽等)。“我是小小調酒師”,目的:培養觀察力,簡單操作動手能力;準備:兩個酒杯,裝有稀氫氧化鈉、稀鹽酸、酚酞溶液的滴瓶。“玩水”,目的:認識水的基本特征,培養節約用水意識;準備:裝有水和牛奶的玻璃杯,裝有醋的瓶子,水盆等。“會自動充氣的氣球”,目的:培養動手能力,感受神奇的科學世界;準備:裝有食用白醋的錐形瓶子,小蘇打,氣球等。“鹽不見了”,目的:認識食用鹽的性質,知道鹽的作用;準備:食鹽、沙子、食用油、水、玻璃杯、藥匙等。“鹽水浮蛋”,目的:幼兒初步接觸密度現象;準備:食鹽、水、水杯、雞蛋、藥匙。此外還可制作教室科技角“晴雨傘”,用硬紙制作一個小人,用吸水性好的紙制作一小傘(并用濃二氯化鈷反復涂幾遍),從傘的顏色變化預測晴雨變化。教師還可為幼兒表演:魔棒點燈、燒不壞的手帕、水中生火、淀粉密信等魔術。
二、科學活動設計示例
1.大班科學活動方案設計――找空氣,活動目的:認識常見現象――火;知道空氣的存在;了解空氣幫助燃燒、幫助呼吸的性質。活動準備:生日小蠟燭、小平板玻璃、玻璃杯、火柴等。活動過程:①教師引入活動,說一說:你們見過火嗎?火是什么樣子的?蠟燭燃燒可產生火嗎?(分別讓幼兒自由回答)。試一試:誰能點燃老師面前的蠟燭呢(分別請幾位小朋友上臺操作)?②幼兒分組活動,下面請各組小朋友點燃蠟燭,置于玻璃板上(可在老師指導下完成)。用眼睛能看見什么?用手靠近火時有何感受(請小朋友們回答)?老師適當講解并概括:手感到熱,眼能看見火(光和熱現象)。請小朋友用玻璃杯倒扣在蠟燭上,發生了什么現象?③結束活動,空氣能幫助燃燒,還能幫助呼吸。結束后可教唱或猜謎語,如,空氣歌:世上有一寶,誰都離不了;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著;要問它是誰,就在身邊找。
2.游戲――小小運動會:看誰打得準,活動目的:鍛煉幼兒動手能力;獲得初步科學體驗;充分激發幼兒積極嘗試的欲望。活動準備:酚酞溶液、稀氫氧化鈉溶液、小木板、棉花、竹劍、稍厚的白紙等。活動過程:①活動引入,小朋友,你們玩過投劍游戲嗎?幼兒自由回答。并讓幾個小朋友來試一試、投一投,看能否擊中小木板中畫圈的位置。我們今天就來進行投劍能手選拔賽,看誰打得準!并進行決賽選出個人前六名、小組前三名,我們還要對獲勝者發獎品喲!展示小小獎品。②分組并準備比賽,把小朋友們按課桌位置分為六組,各選出隊長一名,每組選出三名運動員參賽。教師把事前用氫氧化鈉溶液浸濕,并晾干的較厚的白紙固定在小木板上。并用黑色筆跡畫出四個環,中間為十環,依次為九環、八環、七環(七環以內都用氫氧化鈉溶液浸潤過),可準備幾張這樣的紙,備用。在一定距離處,畫一投擲線,若超過此線,視為犯規,不計成績。并在教室黑板上列出比賽用的記錄表。③開始比賽,教師先把棉花球固定在竹劍上,并用酚酞溶液浸濕棉花球。現在老師宣布第一輪比賽正式開始!每隊派一名選手投打靶環,并記錄成績。白紙變紅說明擊中靶環,十環內記10分,其余記相應分數;投到環外,則無顏色變化,也記5分。老師簡評第一輪比賽后,繼續第二輪、第三輪比賽。分組比賽完后,根據剩余時間多少,每組再選出一個或二個小朋友參加運動,但不計入小組總分。④頒獎,競賽活動結束后,根據得分多少,宣布本次運動會獲獎名單,小組一、二、三名;個人前六名的選手名單,并發給相應獎品。⑤活動延伸,教師展示化學小魔術:清水變紅。酚酞溶液和另一種藥水(稀堿溶液)在一起的時候,會變成紅色。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的變化,只要我們小朋友仔細的觀察,還會發現許多奇妙的現象。請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看一看,把你的發現來告訴大家。將科學活動具體化、幼兒化、趣味化,是幼兒師范學校化學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以上教法和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化學(幼兒師范學校課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板社,1986.
篇3
關鍵詞:高職院校;化學教學;研究性學習
從20世紀80年代起,西方國家首先提出了課程改革,其中尤其注重對學習方式的改革。雖然他們對研究性學習的說法不盡相同,但已經意識到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性。于是,怎樣培養學生的自我創新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成為教育界公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中國,人們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這種教育模式極大地挫傷了學生自我學習、自我創新的主觀能動性,極大地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這種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現實,于是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這一重大任務。新的教育改革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要求重視研究性學習。當時最先提出“研究性學習”的是上海市,主要在上海市的一些中小學進行了嘗試。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化學教學也在逐步開展研究性學習。由于高職院校化學專業培養出的畢業生參加工作后一般為一線工人,他們更加需要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扎實的動手操作能力,這就使得研究性學習在高職院校實施并推廣更具有現實意義。高職院校化學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化學素養,使他們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要了解化學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應用,為下一步培養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定的基礎。因此,在高職院校開展化學教學研究性學習勢在必行。
一、研究性學習的概念
當前,國內專家與學者對研究性學習的概念還存在很大的爭議,尚無定論,有的人認為它其實就是一門研究性的課程,還有的人認為這僅僅是學習方式的一種。從廣義上講,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方式,在確立課程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采用問題探索的方式,使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產生的經過,培養他們的自我探究能力,讓他們學會對知識產生質疑,并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把這種學習方式稱為研究性學習。從狹義上講,研究性學習是一種以專題形式進行教學研究的活動,即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一種活動。教師幫助學生確定某一個專題作為學習的對象,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該專題相關的知識,靈活運用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并最終達到學習目標。
二、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特點與選擇原則
1.研究性學習內容的特點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和傳統的學科課程不同,它是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它不能預先設計特定的知識體系,也不是全部由主觀意識決定,而是師生一起在探究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根據學習目標、學習對象和學習者共同作用產生的。它具有三大特點:開放性、可研究性、生成性。選題要盡量來源于親身體驗,盡可能跨學科,范圍要廣,內容要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2.研究性學習內容的選擇原則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主要以學生為中心,把創造目標和問題作為核心,用探究的方式來選擇和組織。在選擇研究性學習內容時一般要遵循5個原則:關注學生經驗、關注社會生活、關注現代科技、關注學科知識、關注學生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在選取內容時要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知識水平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能力。要注重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系,貼近生活,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去體驗,減少教師的知識傳授環節,多讓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操作。
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因此,我們必須要讓學生親身去實踐,在這種體驗的基礎上把知識轉化為綜合素質。
三、在高職院校化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及意義
1.在高職院校化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
首先,高職學生心理發展已經日趨成熟,有了自己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他們已經有了自我探究和自我創造的能力。研究性學習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高職學生已經經歷了幾年的化學理論學習,他們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性,形成了自己的辯證邏輯思維。其次,高職化學研究性學習和中學化學學習不盡相同,它更著重于學科與生產實踐的密切聯系。初中時學習的只是一些基礎性的知識,不夠系統;到了高中,雖然學習內容相對系統,但還是處于基礎階段,只是進一步學習了化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但他們很少接觸和了解該學科與社會生活方面的聯系。所以,在高職院校化學教學中進行研究性學習,不論是進行課題研究還是進行研究性活動,都必須結合該學科的特點以及專業方向,只有這樣,研究性學習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在高職院校化學教學中開展研究型學習的意義
高職院校主要是向社會培養和輸送應用型技術人才,要求這些人才必須具備過硬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學習方法。從長遠的教育發展而言,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只有完全滲透到教學中,才能真正深入、持久。
四、高職院校化學教學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
一般來說,高職院校化學教學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實施分為以下幾個步驟:課題的選擇、方案的制定、實施的過程和評價。
首先,在課題的選擇方面,要做好課題的篩選工作,好的課題對以后工作的開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選題是研究性學習的前提,決定整個工作的成敗。確定選題的過程比真正動手研究更為重要,它能夠培養學生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以反映出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弱,具體表現在其思維活躍程度、對問題認識的深刻程度以及其自身完成工作的獨立能力和自我創造能力上。選題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有:第一,題目要有一定的實用性、方向性、價值性、可行性;第二,題目不宜過大,不要太抽象,選題依據要充分。
其次,在制定方案方面,要體現出研究此課題的原因、研究的具體內容、如何研究以及最后的成果形式等。撰寫研究方案的框架一般為:課題名稱、研究成員、目的與意義、內容、方法、步驟等。在制定方案的過程中,學生和教師的工作是不同的。學生的主要工作是成立課題組,邀請指導老師,查閱資料,梳理思路,為后期工作做準備。初步確定活動方案,然后通過會議論證、討論、表決,最終確定活動方案。而教師的工作則是為學生提供一些可利用的資料,給予一些指導,為學生把握大的工作方向,幫助他們確定合理的活動方案。
再次,在組織實施方面,一般來說,可分為三個時期:開始準備、中期實施以及最后的結題。在開始準備時期,教師要指導學生確立實施目標,指導學生在思想上做好準備,讓他們積極投身于該活動中,大量查閱文獻資料,同時傳授給學生相關知識與技能,即確立研究思路、學會科研的方法。在中期實施時期,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實踐、共同體驗。教師要積極對學生的工作進行監控、管理、適當調整,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盡可能給他們創造有利的研究和學習環境,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結題時期,教師要積極指導學生撰寫研究報告,幫助他們充分地展示研究成果,對學生進行綜合性評價,并最終給予總結、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最后,評價是高職院校化學教學研究性學習過程中一個舉足輕重的環節。它是實現研究性學習目標、發揮教育導向和過程監控的有力手段。其目的就是根據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靈活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最終使學生的成績持續提高。研究性學習重視的是學生整體學習過程,不局限于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研究性學習評價是動態的、發展的,應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對學生給予整體評價。
參考文獻:
[1]鄒尚智.研究性學習理論與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徐長根.研究性學習與化學教學[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03,(1).
篇4
關鍵詞:思想品德;自主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5-0037-01
思想品德課是一門與時代合拍的學科,緊扣時展脈搏。現在,已經進入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日益多樣,學生生活經驗逐步增多,思維能力不斷發展,主體意識更加增強。教師應根據時代和學生發展的特點,深入了解和研究教育教學發展的方向,在思想品德課上,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深入挖掘學生發展潛力與發展的動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情境創設
實踐證明,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良好的課堂氣氛,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能極大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我也嘗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動的的教學情境,通過情境活動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和新鮮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
1.1巧妙設問。自主探究學習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讓學生形成初步的問題意識,以推動學生自主探究。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學生思維就難以真正活躍起來。在問題情境中,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時間和空間,以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如在七年級《學習新天地》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給學生提出"你是學習的管理者嗎?"、 "如何成為學習的管理者?"等問題,學生的思緒馬上會跟著老師進入課堂。
1.2條件幫助。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已經進入了學校,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多媒體設備,通過錄像、電影、圖片、歌曲以及實物等喚醒學生情感上的激蕩,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堂教學變的生動有趣,讓學生真正喜歡思想品德課。
例如,在學習九年級"正確對待理想與現實"這一知識點時,首先播放歌曲《真心英雄》。動人的旋律、激昂的歌詞,會讓學生對理想產生震顫。人人都有夢想,人人都有理想,理想的實現都不是一番風順的,鼓勵學生對理想與現實發表看法。
2.興趣培養
2.1新聞走進課堂。思想品德課是一門極富時代性學科,聯系時事熱點進行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引起學生興趣和探究欲。如:伊拉克戰爭、、任長霞事跡、 "神舟七號"成功返回陸地、甲型H1N1流感、海地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等重大新聞下載下來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圍繞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思考學習,激發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能深化學生想象,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2.2生活走進教學。初中學學生正是生理和心里不成熟的時候,生活和學習的能還不強,急需要老師和家長的教育和正面引導。例如:七年級思品第一個單元《笑迎新生活》第二課《把握學習新節奏》,這課內容主要針對初中階段的學習難度增加、范圍擴展、學科的門類增多等,要求有更合適的方法與策略,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結合實際,通過課堂教學,開展《我是學習小主人》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學習了課程的知識,也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2.3多樣的教學方法走進。新穎別致的教學方法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漫畫說理法:把一個抽象深奧的原理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漫畫形式表現出來,既富有幽默感,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對社會現象的正確認識。再如角色扮演法:讓每個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參與到教學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一些喜聞樂見的欄目形式,如小品、相聲、要聞播報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展現自我、發揮特長,自主學習。
3.實踐參與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思想品德的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目的地開展活動課教學。實踐課的活動形式豐富多樣,總體上可分為課堂教育活動和室外實踐活動兩種。課堂教育活動包括演講比賽、知識競賽、課堂辯論、表演、觀看影視資料等;室外活動主要有社會調查、采訪、參觀、公益勞動等。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可以接觸一些社會現實問題,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因此,這種活動方式比其他教育方式往往更能促進學生思想的轉化。
篇5
一、整體設定教學目標
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而言,明確、恰當的教學目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礎。目標不明確,心自然不定,神必然游離。執教者在進行本課教學設計時首先依據課程標準,將主要教學目標明確為“知道乙醇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認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還基于學生的水平和系統教學的需要合理地拓展教學目標,增加了“初步嘗試和體會有機物分子組成和結構的探究方法”。這體現了整體設計的思想,有利于學生在進一步體會科學探究一般方法的同時,形成學習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思路,為他們今后學習其他有機化合物奠定基礎。對于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表達也科學合理,沒有從三個維度分別孤立地闡述,而是進行了有機整合,既符合課改理念,也便于實際操作。
二、合理框定教學素材
有機化合物的內容本身就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生活中常見有機物的乙醇,更是為學生所熟悉。面對這樣的教學內容,必須注重與生活實際的結合。執教者首先用原北大校長周其鳳教授所作的《化學是你,化學是我》的歌曲引出話題,幫助學生體會到化學無處不在,然后又從鑒別酒、認識酒文化逐步引入新課,令學生對于本課學習的“主角”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執教者還有意識地將生活素材融入課堂,例如模擬交警用化學的方法進行“酒駕”檢測實驗,使得化學課堂充滿生活的“味道”。最后,還在給學生的“寄語”中作了進一步的升華――“化學使生活更美好”。這樣不僅能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促進學生形成和提升化學學科價值觀。
三、科學制定教學策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學生能夠自己設計探究方案,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有意義、有挑戰、有收獲的探究活動,那么他們必然會充滿樂趣與自信,身心世界必然會“安定”于探究活動之中。教學中,執教者首先讓學生自主提出希望對乙醇作怎樣的探究,為了避免活動的盲目性和低效化,又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用途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理清探究活動的思路,增強方案的計劃性,使得探究活動環環相扣,不違背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其中,教師敢于讓學生提出探究思路、設計活動方案,這既體現出教師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也能反映教師是“有備而來”的,事先已對可能出現的情況作了充分的預估,同時也說明教師本身具備良好的課堂駕馭能力和應變能力。
四、機智穩定學生情緒
除了通過教學目標、素材和策略的設計穩定學生的學習心向以外,執教者還注意調控教學進程中的“意外情形”,機智地穩定學生的情緒。如一位學生到黑板前書寫乙醇的結構式時,不慎擦除了其他同學書寫的結構式,此時,執教者笑著引導其應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指導該生補上了被擦除的結構式,這樣借自己的鎮“定”穩“定”了學生的情緒。再如另一位學生到講臺前演示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時,所加熱后的銅絲并沒有立即呈現出預期的黑色,這時執教者示意他繼續加熱,并鼓勵他課后探究銅絲加熱后沒有立即呈現黑色的原因。執教者機智地穩定學生情緒的過程,不僅使課堂充滿了生機,而且能確保全班學生對學習任務的高度關注,避免不必要的分神現象的發生。
篇6
新教材的每個章節都是先給出“聯想、質疑”,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活動、探究”,做到有的放矢。期間結合“觀察、思考”,然后“交流、研討”,最后“概括、整合”,對每個學生達到可以“遷移、應用”的效果。很明顯,新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都在高唱著“科學探究”的主旋律,讓每個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從而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這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思想。每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都能進行大量的思考和反思,發現自己與他人的長處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在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時,既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又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增強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樹立為民族振興努力學習化學的志向。
以往的實驗是教師或課本“劃”出了從問題到結論的單一路徑,讓學生驗證性操作一遍,是一種老套的哺育。而科學探究是讓學生運用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廣泛獲取信息,從日常觀察和化學學習中提出問題,做出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或有關的活動方案,尋求解決問題的依據或證據,定性或定量的處理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從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合理建議。縱觀這套教材,不難發現,沒有嚴格區分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這就給教學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教師可以將這些實驗設計成邊教邊做,也可以設計成探究實驗,激發學生的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理解化學、進行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例如《化學反應原理》電鍍模塊,給出材料:鐵釘,石墨棒,CuSO4溶液,導線,電源。給出任務:鍍銅。在本實驗中,銅鹽溶液作為電鍍液,待鍍的鐵釘作陰極,銅片作陽極。讓學生自己動腦設計實驗,然后再動手做試驗。試想學生的記憶會多么深刻,看似一節課時間僅僅只做了一個實驗,但學生卻更深層次地理解了電解原理,并且達到了應用的目的,掌握了電鍍的思維方法和技能。
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能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能力。它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沉淀溶解平衡,對PbI2固體的溶解平衡實驗,以及ZnS轉化為CuS,突出了學生自主實踐活動的能力。再如,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能力一樣嗎?通過探究實驗發現有的燈泡亮,有的暗,可總結出導電能力不一樣。接著繼續探究其原因,從而歸納強弱電解質概念。整個學習過程自然而然,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習知識和技能,認識多姿多彩的化學,同時也便于教師在教學時將主要精力放在激發興趣上,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想象美好的化學世界。實驗是學生學習化學,實現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結合觀察、閱讀、討論、交流、辯論等積極地學習方式,增強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思維和創新的精神。
新課程注重從自然和生活現象引入問題,通過探究尋找規律,介紹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注重將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滲透于不同章節,讓學生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自覺地學習化學知識和技能,體驗探究的過程,學習探究的方法。新課程還重視學科間的聯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對有關問題做出正確的評價。《化學反應原理》沉淀溶解平衡部分,運用了兩個實例解釋。實例1,利用X射線對鋇的穿透能力較差的特性,醫學上在進行消化系統的X射線透視時,常使用BaSO4做內服造影劑。實例2,如果誤將可溶性鋇鹽如BaCl2當做食鹽或純堿食用,會造成鋇中毒。中毒者應盡快用5.0%的Na2SO4溶液洗胃,隨后導瀉使鋇鹽盡快排出體外。這些實驗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篇7
(一)國家課程校本化
為了彌補新課標教材“雙基”不足、內容跨度大等問題,進一步促進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轉變,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學校進行了校本學案的探索。學校國家課程校本化的主要形式,就是編寫《導學案》。在校本導學案的研究過程中,我們界定了學案的概念,分析了學案的基本特點,辨析了學案與教案的區別和聯系,形成了學案編寫的原則、程序和組織方法。基于對學案本質的認識,我們認為學案應致力于建立一種“學的課程”,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學什么”與“怎么學”。學案既是一種教與學的課程資源,也是一種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是溝通學與教的橋梁,是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
(二)德育課程序列化
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學校教育活動中經常組織開展的主題班會活動往往缺乏系統性,對學生在各年齡階段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活動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具體表現為:第一,認識上存在的誤區:認為課前師生無需精心準備;學生主持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主題班會課結束,教育活動隨之結束。第二,實施中存在缺陷:主題隨意,缺乏科學育人的序列;過程表演性強,缺少育人的針對性;內容娛樂化傾向嚴重,不能很好地明理導行。第三,保障中存在的不足:在主題班會課上的研究、機制、保障還不夠健全,難以提升主題班會工作的研究水平。第四,主題班會“主題”存在的問題:缺少有針對性的主題;缺少合理結構;缺少合理順序。根據主題班會的問題,學校組織了部分優秀班主任進行專題研究,分別確立了三個年級的主題:七年級以適應和養成教育為主;八年級以青春期教育和學習方法指導為主;九年級以中考和理想奮斗為主。通過多次主題班會序列化研究課和專題研討,規范了主題班會課課堂內容、教學程序,提煉了幾套常用的教學模式,匯編成《初中學生成長30階梯》,有效地解決了主題班會課的內容案例問題。
(三)課外校本課程特長化、活動化
1.學科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歷史、地理、生物、化學、語文等學科,每學年都要開展一次全校性的學科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有:七年級歷史學科參觀金沙遺址,生物學科參觀植物園,語文學科參觀杜甫草堂;八年級地理學科參觀建川博物館;生物學科參觀熊貓繁殖基地;歷史學科參觀三星堆;九年級化學學科參觀污水處理廠。每次學科綜合社會實踐活動學生都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有反饋,有小結,有成果展示。
2.學科興趣小組。為搞好學科教學的延伸和拓展,我們召開學科興趣小組動員會,得到了老師們的積極支持;有特長的老師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點申報了57個項目。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狀況和教師特長的特點,對學科興趣小組做了適當的調整,將學科興趣小組調整為28個。每個小組做到了定時間、定地點、定人數,定內容。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擴大了他們的視野。
3.班級第二課堂。班級第二課堂,班主任為第一負責人,學科教師參與,內容有價值觀的引領、熱點時事、學科興趣拓展、演講、棋類、辯論等。同時,學校制定了二課堂的底線要求,要求每次開展活動必須有考勤記錄、活動方案、期中作小結、期末作總結、學年出成果,并嚴格考核,及時反饋,評出等級獎。班級二課堂為每個教師發揮自己的特長提供了機會,同時也為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奠定了基礎,極大地豐富了校園生活,促進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4.學生社團組織。校學生會、團委會、環保志愿者、文明執勤崗、禮儀示范班、廣播站、電視臺、心理志愿者等學生社團組織,吸引了大量學生參加,在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教育方面,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
課堂教學篇:改革課堂教學方式
(一)問題分析和價值澄清
學校力求把新課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聚焦點是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其基本要求是遵循學習的規律,其關鍵是重新定位教師在課堂中的角色,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有鑒于此,我們在分析現行課堂教學存在的種種問題之后,經過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廣泛的討論,認為學校課堂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相比,滯后于課程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相當部分的教師一講到底,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生學習熱情不高;二是教師單向灌輸較多,教學方式單一,教學針對性差,課堂效率不高;三是學習過程學生參與度較低,學習狀況反饋少;學習效率低,學業成就感差;四是教師壓力大,工作負擔重。尋找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之路成為全校領導、教師的共識。同時,受全國“先學后教”等課堂教學改革的影響,經過反復地學習、思考和比較后,學校確立了以導學案為載體,以“圍坐式”為外顯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基本方式的課堂教學改革,它從根本上轉變了學生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煥發新的生命活力。
(二)實施課堂教學改革
1.學生座位進行變革,全校所有班級教室內學生座位改“秧田式”坐法為以小組為單位的“圍坐式”。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進行變革。教師從講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指揮者、檢查者、評價者。教師主要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和指揮,是活動過程有效性和學生參與程度的檢查者與激勵評價的實施者。
3.對知識學習的程序進行變革。對于課堂學習活動要做到集約化,具體表述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完成的學習活動須由學生個體獨立完成,學生個體不能獨立完成的則由組內兩人合作完成,兩人合作仍不能完成的則由本組內完成,本組仍不能完成的則可尋求其他組的幫助,當全班都無法完成時,則由教師引導啟發完成。
4.學習方式進行變革,即改以課本為載體的聽講為以學案為載體的學習活動,進行學習成果的展示、講解。同時,針對傳統教學評價主要是側重于學生個體的評價,著重于學生個體之間的競賽,還對評價方式進行變革,改以學生個體為單位的管理與評價為以小組為單位的管理與評價。進行小組“捆綁式”評價,進一步增強小組的活力與凝聚力。
改革成效篇:學校育人水平不斷提升
(一)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通過近幾年的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改革,學校教學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龍泉驛區初中學段教學質量考核中,多次名列龍泉驛區前茅;尤其是劃片招生后的2013級和2014級,各個學科更是全面完成龍泉驛區教育局下達的各項考核指標,在龍泉驛區初中教育界引起很大的反響。
(二)學生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習態度發生了較大的轉變
通過近幾年的學月問卷調查,80%的學生對“圍坐式”小組合作學習予以肯定,并喜歡這種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交流、討論、組間展示和學生講解,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展示的機會和舞臺,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合作探究的興趣,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三)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主題班會序列活動和各種興趣小組、班級二課堂、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學生志愿者活動、心理健康月活動、“三自”管理活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藝術節活動等系列活動,龍泉七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學生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表現為:更加自信、自立、陽光、健康,初步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質,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合作意識大為增強,這都贏得區內外較高的認同和贊譽。
(四)學生的性意識和性道德進步顯著
學生們通過學科滲透式教學、觀看科普錄像、性健康教育展覽、實物標本展示、小組合作學習、座談等多種教育形式,使青少年在溫馨、和諧、生動、活潑的環境中,全方位多視角地獲得了健康文明、科學的性健康知識。95%以上的學生認為,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東西,但比書本上的知識重要;以前很擔心的問題,現在不擔心了;以前不好意思的事情,現在覺得沒什么,而且知道很多想法是正常的。通過性健康教育,解決了學生的很多困惑,使青少年學生能愉快地學習和生活。尤其是在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方面成效更為突出。通過這幾年實施性健康教育項目,學生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五)社會影響不斷擴大
篇8
【關鍵詞】化學實驗 探究性 實驗教學 探索
化學課程標準強調“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教學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的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1]。”化學學科中的探究性實驗就是體現探究性學習精髓的一種有效途徑。
1.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理論依據
英國著名科學家波普爾曾經指出:“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在化學教學中,將知識隱含于化學問題中,通過問題解決來建構知識,以問題啟動教學,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學習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解決,學習隨著問題的不斷解決而逐漸深化,問題貫穿于整個探究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是整個學習活動的中心[2]。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思維的本源在于問題情境,且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好的問題情境,往往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求動機,從而獨立地解決問題,發展其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化學教學中將探究性實驗作為創設問題的手段是最好的情景創設之一,它通過實驗的設計、改進,使學生產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動機,獲得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獲得知識的方法[3]。
競爭與合作是人類進步的推動力。現代建構主義理論別強調“合作學習”的作用,探究性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競爭意識和實踐能力方面,也是最佳途徑之一。
2.探究性實驗教學的模式
探究性實驗是由學生自己運用實驗手段,探索未知的現象或數據,并在獲得的現象或數據的基礎上概括出實驗結論的一類實驗形式。按學生的主體活動可分為引導探究和開放探究兩種模式。它的一般過程是:
2.1提出問題:在閱讀、觀察、調查中對自然現象、生活現象或實驗現象產生好奇,發現或提出一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化學中的問題可從化學與社會、化學與自然、化學與生活等方面考慮,力求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經驗出發,力求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例如水資源取之不盡嗎?酸雨離我們還遠嗎?等等。
2.2假設與猜想:結合日常現象和化學學習,針對準備研究的課題,通過查閱書刊、瀏覽傳媒和上網等途徑,有根據的推測自己的研究結果可能是什么,大膽地猜想與合理的假設,這樣可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質疑和批判精神及創新精神。
2.3設計實驗:針對探究的目的和條件,制定較為周密的計劃,自主設計實驗或有關的活動方案及可行的操作步驟,達到預期目標。
2.4進行實驗,獲取實驗事實與證據: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注意觀察現象,科學記錄數據,在實驗中注意觀察與思考相結合。
2.5分析并得出結論:將所收集到的現象與數據用化學知識加以分析、處理,得出結論。并與假設進行比較,對與猜想不一致的現象加以解釋。
3.教學案例
探究問題:對鋼鐵銹蝕的環境條件的探究
3.1提出問題。教材描述到:全世界每年被腐蝕損耗的鋼鐵材料,約占全年鋼鐵產量的十分之一。那么,金屬銹蝕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3.2猜想與假設。同學們思維非常活躍,你一言我一語,提出了很多種猜想與假設,我們可以適時地對學生的思路加以引導,經過討論,最終歸納出以下幾種假設:
假設一:金屬銹蝕與水有關
假設二:金屬銹蝕與空氣有關
假設三:金屬銹蝕還與其它因素有關
3.3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在討論的基礎上,設計出實驗方案,老師對各方案進行檢查、指導,學生動手進行實驗。
取潔凈無銹的鐵釘若干,分別放入試管中,然后進行下面的實驗(可以分組在課外進行,完成后向大家報告實驗結果)。
(1)試管①中加入稀酸溶液,浸沒鐵釘后,倒去溶液;生銹,且較快。
(2)試管②中加入少量的蒸餾水,鐵釘的一半浸沒在水中;生銹,但時間較長;
(3)試管③中迅速冷卻的沸水,塞緊橡皮塞;不生銹;
(4)試管④中加入少量氯化鈉溶液,鐵釘的一半浸沒在溶液中;生銹,且較快;
(5)把試管⑤烘干或加入干燥劑,并塞緊橡皮塞;不生銹;
(6)試管⑥中加入蒸餾水完全浸沒鐵釘,并在上面加入一些花生油;不生銹;
……
3.4分析與結論。同學們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分組討論、分析,得出結論:鋼鐵銹蝕與水、空氣有關,還跟其它因素有關;因此原假設一、二、三都是成立的。
3.5反思與評價。同學們結合實驗現象及日常生活現象,經過討論,認為:
①鋼鐵的銹蝕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應對鋼鐵制品加以防護。鋼鐵制品可通過保持干燥、做保護膜、改變金屬結構等方法加以保護。
②鋼鐵制品的的銹蝕還將給環境帶來污染,對金屬制品回收并加入利用,既可防止環境污染,還能節約資源,變廢為寶。
4.探究性實驗教學的特點
相對于驗證性實驗教學的強調演示和和注重結果,探究性實驗教學更注重探究的過程,它讓學生通過實驗探究來學習化學知識,強調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使科學知識與科學過程相統一。探究性實驗教學有以下特點[4]。
4.1探究性。學生在“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現象――得出結論”的探究過程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
4.2自主性。探究性實驗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而實施,在選擇和探求問題過程中,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去參與活動,老師只起指導、組織和協助的作用,它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4.3過程性。探究性實驗注重實驗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個人體驗及對信息和處理整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
4.4學會學習。探究性實驗使學生通過設計、動手、觀察、總結、交流而體會學習的價值,使思維領域不斷擴大,開發出創新的潛力,逐步進入“會學”的境界。
5.教學效果與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鋼鐵銹蝕的環境條件的探究》《探究金屬化學性質的小實驗》《探索鋼鐵防銹的幾項措施》《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鈉與硫酸銅溶液的反應》《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的探究》等多個實驗的探究性教學,發現學生對該方式的教學比較喜歡,由于它具有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因此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參與程度大大提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情感。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受到鼓勵,獲得了成功的體驗,更激發了踴躍參與問題的討論和敢于探索的創新精神,促進了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當然,限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其它條件的限制,學生自己提出探究內容的能力還有待于提高,還不能深入教材就教材中的實驗、身邊的問題、生產、社會中的有關化學現象去提出問題;另外,如何將探究性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種思想滲透于整個課堂教學之中,以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式學習,仍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2002年6月版)
[2]新課改理念下的化學探究教學觀(網上論文)
篇9
【關鍵詞】新課程 數學教學 生活化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一要求揭示了數學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即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然而,在目前的小學教學中,學生只會用數學知識解題,而不會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社會實踐中實際問題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走與實際生活融合的數學教學之路,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生活是一個大課堂,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蘊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教會學生從數學的角度、用數學的思維和方法去發現、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尤為重要。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激情的“生活”中,去探索,去感悟。
在三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我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我和全班學生約定,在某一天不許任何人使用數學中的數字、計算、方向和位置等知識,看能否度過一天。結果在第二天的交流體會中,所有人都失敗了,因為他們在家打電話,看電視,出門買東西,到什么地方去,甚至吃飯……等等都要用到了數學中的數字、時間、人民幣、方位、計算等。
教學中,讓學生從購物、出行、玩、日常生活等方面“找”數學,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的意識。如學生學習了“位置與方向”后,有一位學生是這樣寫的:今天,吃過早飯,我和媽媽一起去外婆家玩。從家里出發,先向西走800米,過了東大街,再向南走450米,就到了外婆家。
這樣,學生通過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進一步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份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真正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真正感悟生活離不開數學。
二、聯系“生活畫面”,揭示數學規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他們原有數學認知結構與新知識相互作用產生同化和順應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創造性地將數學知識融合在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畫面”,幫助學生學好數學。例如,教學“連減法的簡便運算”一課,我為學生創設一個“課堂購物”的情境:書包76元,鋼筆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如果給你100元只買兩件東西,你準備買哪些?如果有余,還剩多少元?這時,教師讓學生自己敞開思路,尋求購物的方案。過了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交流。學生列出所有算式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你有哪些發現?100-44-14=42100-(44+14)=42100-76-14=10100-(76+44)=10100-44-36=20100-(44+36)=20
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然后全班交流。此時,教師順水推舟,讓學生再寫幾道連減法題目,算一算,是不是符合這個規律?用什么樣的形式,能把這個規律表達出來呢?這樣,就使學生大腦高度興奮的狀態下,既緊張又輕松地揭示了a-b-c=a-(b+c)的數學規律。
三、融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化的課堂中學數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就是通過豐富的生活情境,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在課堂中系統地、完整地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1、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在教學中,要盡量利用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模擬一些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生活環境,設計一些生活場景中的數學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輕松、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學習《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時,我以學校大門口的公路上的各種動態車輛為素材,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出過往車輛的情況,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統計5分鐘內通過的各種車輛,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具體的現實生活背景。
2、恰當地選擇生活化的數學素材。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時,利用學校的乒乓球臺、籃球場、教室黑板、課桌面等,讓學生親自動手量一量,通過四人一小組實地測量、記錄計算、概括總結,從而得出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加深對周長和面積的含義的理解,熟練地掌握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方法,從而達到靈活運用。
3、適當地重組教材,使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在本次新課程改革中,我區選擇了適合當地的人教版教材,教材中大多數是經過提煉的典型數學問題,具有大眾化,但在實際教學中依然有些不適應本地的數學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當地實際和學生的學情,適當的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創造性地做些改動,盡量從學生生活中選材,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
四、開放“生活時空”,發展思維
數學教學的時空范圍,不應局限于學校的“小課堂”,應突破課時和教室的空間,更多地融入社會“大課堂”,體現大數學教育觀,這也是數學教學教育性的重要體現。開放數學教學的時空,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1、開設生活數學課。開設生活數學系列學科活動,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現已成為各發達國家課程改革的共同取向。如研究生活中的數字規律,組織丈量土地,估算油漆墻壁的面積,開辦“數學超市”模擬計劃等等活動,無一不體現著數學的實用性。
2、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事物,還必須充分利用校內資源,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自覺性。例如,學習了丈量土地后,可讓學生先用步測再用米尺測量計算學校操場的面積,比一比誤差是多少?學習了平均數以后,記錄某周周日至周六每天的氣溫。這些實踐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實踐活動方案。在數學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操作,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而且還要鼓勵學生自己設計各種可行的活動方案。
實踐證明,走與實際生活融合的數學教學之路,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精神,對提高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篇10
一、新課程實施中的主要問題
1.教學觀念未能盡快轉變
新教材不再以傳統的物質為中心模式,追求從結構、性質、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學習和研究物質,不過分追求知識的系統性,而是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學習身邊的常見物質。將物質性質的學習融入有關的生活、生產現象和社會問題的分析解決之中,體現其社會應用價值。而長期的應試教育形成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評價方法,給很多教師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們不愿意也不敢去打破傳統,創新思維,而要繼續墨守成規,做“經驗型”的教師。
2.教學目標不能全面落實
新課程旨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學生未來發展所需的科學素養;而科學素養的培養是通過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具體目標實現的。形象地說,三維目標猶如“三足鼎立”,它們相互支撐,不可偏廢。而實際上對“三維目標”的厚此薄彼甚至顧此失彼的情況屢屢發生。因為有些教師認為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剛性的,是可以檢測的,是必須達到的硬任務;是與高考直接相關的。而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柔性的,而且難以檢測,因此不太重視。另一方面,有的教師缺乏從整體上駕馭教材的能力,對顯性的目標能夠把握,但對隱性的目標認識不清。
3.教學要求沒有準確把握
新課程中的必修課程的目標定位最重要的特點是基礎性,這是區別于選修課程模塊多樣性、選擇性的一個標志。化學必修課程的教學必須“固守”基礎性的“陣地”,認識到它的承上啟下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現實教學中“拔高”、“加深”和“擴展”必修要求的現象普遍存在。例如,高中化學必修模塊中的 “化學反應限度”,教材從“可逆反應”引出“化學平衡”的特征即止,而“化學平衡的移動”、“化學平衡常數計算”等內容放入后續的選修課程中。有的教師受長期形成的“經驗”的影響,在教學中對各知識點力求“挖深”,習慣“一步到高考”,上述有關化學平衡的選修要求也就演化成學生的必修內容了。導致教學容量和教學難度增大,最終加重師生的負擔,使得很大一部分學生喪失學習化學的興趣。
4.練習測驗不配套、不科學
針對“教什么”“怎么教 ‘怎么練”等問題,教師不是去深入研究課程標準,而按以往的思維路線去設想若干年后高考的可能情形,以此來考察今天的教學。而高考如何考大家都說不準,一定程度上也強化了教師這樣一種觀念:只要過去考過的或以后有可能考的內容,必須要教給學生。因此,課程設計的思路、學生學習的方式、學生學習的時間主要集中在驗證“考”的假設上,教學中出現了“一步到位”的現象,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混合使用,各類習題和測試的標準偏離了正常“軌道”。
二、應采取的措施和對策
1.切實轉變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決定教育行為。因此,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觀念的問題。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學方式,必然要和我們業已形成的一些習以為常、駕輕就熟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發生碰撞和摩擦。如何面對這一沖擊?首先,要充分認識這次新課程改革的背景和重要意義;其次,要有敢于實踐新課程的勇氣,這種勇氣即是變革舊觀念和一日模式,改革自己的膽識;再次,要相信新課程改革對減輕師生負擔,提高教育質量是有實效的,拋棄改革會影響教學效果,影響高考成績的擔心。只有教育觀念的轉變有了質的提升,新課程的理念才能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那么,新課程的探索才有希望。
2.積極改進教學方式
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或設計多樣的活動方式,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實驗、調查咨詢、查閱資料、交流討論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結合有關的線索作出假設和猜想,自主設計實驗和其他實踐活動方案,借助模型、圖表、反應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學變化過程,使學生在探究實踐中獲得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化學的樂趣。
3.科學進行練習和評價
練習和考試一方面檢查教學目標是否達到,另一方面可以調控教學。所以練習和考試的題目的形式、難度等必須與教學要求配套,否則非但不能鞏固檢測教學效果,反而還會嚴重影響我們的教學。因此我們應該在認真分析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精選習題,根據學生的基礎采取分層次布置作業。對學生學習的評價,要克服傳統的輕視評價過程、關注評價結果的弊端,積極倡導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將評價貫穿于化學學習的全過程。將紙筆測驗評價、學習檔案評價和活動表現評價相結合。紙筆測驗將重點放在考核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學習檔案評價是學生自主進行的一種學習和反思的過程;活動表現評價是在學生完成一系列任務(如實驗、調查、設計等)的過程中進行的,它通過觀察、記錄來分析學生在各項學習活動中的表現。
4.加大實驗教學力度
- 上一篇:鄉鎮分管民政工作總結
- 下一篇:公立醫院績效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