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全面發展的理解范文

時間:2024-01-22 18:08: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全面發展的理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全面發展的理解

篇1

關鍵詞:素質教育 認識理解 誤區

十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推進素質教育,無論是理論界研究的方向,還是中小學實踐的重點。目前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總體來說,實施的成效并不如我們所期望的那么大。在諸多原因中,筆者認為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與分歧,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實施與推進素質教育改革的畔腳石。筆者將從以下三方面來淺談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所產生的認識誤區。

1.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截然對立

雖然素質教育是由于應試教育出現了種種弊端繼而發展起來的,但并不是說二者是完全對立沒有任何相同之處。所謂“應試教育”,是指那種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實際需要,單純以應付考試為目的,片面追求升學率,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的一種教育傾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個地區實行素質教育的同時,過于走向極端,不但把應試教育原有的做法拋棄,甚至轉而全面批判、否定應試教育。事實上,應試教育并非一無是處,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原有教育體制所做的貢獻。推行素質教育是在應試教育的基礎上合理揚棄、原有教育體制中一些良好的傳統、成功的經驗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在推行素質教育中仍然要繼續運用。

筆者認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本質區別并不是在于有無考試與應試,而在于這種考試與應試的根本價值取向是否符合教育宗旨,能否促進學生發展。但“應試教育”卻將這種作用異化了。目前我國中小學存在嚴重的應試化傾向,造成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是考試的非科學性,而不是考試本身。素質教育本身并不是排斥考試,更不是要廢除考試,而是要通過對考試的內容、方法及結果的評價等進行改革,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能夠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促進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和促進課程、教材、教學不斷改革的科學考試制度,讓科學的考試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發展。

2.把素質教育當成學校一方的事情

說到教育,人們自然會想到主體是學校,應由學校實施各種措施來推進素質教育。結果使教育陷入了目前的尷尬境地:學校鼓勵學生多方面發展,家長卻帶著功利主義的動機教育孩子,社會擇業的原則是文憑至上,最終使學校的素質教育陷入一個“沼澤境地”。事實上,教育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體系,是由學校、家庭、社會組成的一個有機體,三者互相補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

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互相配合。筆者認為應該首先從社會做起,因為它對整個社會的教育價值觀起著導向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用人體系。只有在一種正確、健康的社會導向引導下,學校實施的素質教育才有可能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從而改變素質教育的主體即學校多年來一直處于消極、被動的狀態。學校要把教育內容從重視理論為主、技能掌握為輔轉變到重視素質培養和技能提高上來,把教育方法從單一的“灌輸”模式,轉變到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注重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上來,從而提高學校的主體教育實效。

家庭作為教育的基礎,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在某些方面,家庭教育的作用是學校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長要加強自身修養,抵制社會上的不良習性,積極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素質教育的培養。這樣,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朝著一個方向發展,才能將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遇到的阻力減少到最小才能保質保量地完成素質教育。

3.把“全面發展”當做“平均發展”

人們往往認為“全面發展”就是“門門考好”,而且要“同樣好”。把素質教育當做籮筐,什么內容都向里裝。學習科目太多。就學科教學而言,教學目標太多,每節課都要培養科學文化素養、思想道德素養和身心素養。課堂教學來看,因為教學目標的復雜,導致了重點不突出,影響了整體教學效果。

筆者認為素質教育應該關注全面發展, 但是教育者對全發展理解有點片面,沒有科學地把握,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定程度上的全面發展。強調“全面發展”,不能忽視“人性發展”。人的發展應該尊重其自然成長規律和認知發展規律。全面發展在不同歷史階段有其不同的內涵與追求。全面發展的教育首先是人生存、發展的重要工具。在當今技術創新加速時代,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教人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與人共處。強調“全面發展”,不能忽視“個性發展”。教育者要關注“個體”差異和發展。實現全體發展,要“因需而教”要“因材施教”要“揚長補短”。

為克服素質教育陷入到上述幾個方面認識論的誤區之中,就必須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根本性的轉變與超越:其一,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間不是一種簡單的對立與否定關系,而是一種辯證的揚棄關系。其二,不能把素質教育當成學校一方的事情,必須充分協調和利用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面的力量。各負其責,三者合力,更好地為素質教育發揮自己應盡的力量。其三,把“全面發展”當做“平均發展”。素質教育應該關注全體發展。應該說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的朝向都是積極方面的,不是對立的,而是能達到本質追求一致的。對于人們關于素質教育的理解誤區,我們一定不能掉以輕心,要正確認識,積極面對,并著手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思想誤區,對素質教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并以這種正確的理解去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否則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楊啟亮.素質教育:“必然的烏托邦”[J].江蘇教育研究,2006.

[2]王曉輝.不可再“忽悠”素質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2006.

[3]王嘯.教育人學—當代教育學的人學路向[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新義務教育法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是在對我國依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導和保障義務教育事業發展的制度與準則。法律將維護教育的公平公正、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指導思想,并重點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保障義務教育投入、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方面問題作出了規定。新法律著力建立和完善促進義務教育發展的各項制度,在很多方面有創新、有突破,為我國義務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 新《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對于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義務教育的發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新《義務教育法》的誕生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對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和國家未來的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

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上的重大成果,也是改革開放、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必然,為學校辦學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新《義務教育法》中,四處提到特殊教育,充分體現了這屆政府人文化的關懷和親民的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提升對弱勢群體的法律保障,讓這些有殘障的孩子、這些家庭看到希望,看到黨對他們的這種關懷。從這一點上看,新《義務教育法》凸顯了政府構建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的理念,讓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奮和欣慰。

真正以人為本,保障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孩子、所有學校、所有老師的基本權利,這是我讀新《義務教育法》第一條到最后一條最深刻的感受之一。新《義務教育法》立法的理念有了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立法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真正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同時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新的《義務教育法》更加突出公益性,還有統一性和強制性。這三個基本支點,雖然不是直接的教育行為,但是對于教育工作者轉變觀念卻非常關鍵。”

篇3

【關鍵詞】全民有氧健身操;成套動作;創編原則;步驟

全民有氧健身操創編就是在堅持全面發展身體的基礎上,把握當前全民有氧健身操的發展趨勢,充分考慮場地、器械、設施等因素,對已有的動作素材進行加工、移植、對比和再創造,配以適當的音樂,編排出新穎獨特的動作套路,在完成動作套路創編的基礎上,再對已有套路進行隊形編排,就完成了整個比賽套路的編排。創編出一套完整的全民有氧健身操,首先需要了解全民有氧健身操創編的原則和步驟,

一、全民有氧健身操的創編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全民有氧健身操目的性原則是指在健美操創編過程中,以最終所要達到的目的或獲取的結果為核心根據,在創編過程中著重采用因目的任務不同而導致成套編排的結構、動作難度、動作特點、音樂速度等等諸多創編因素的不同的創編意識,進行有明確性,有時效性的創編。在健美操創編過程中遵循目的性原則主要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創編的目的,使創編過程更有目的性、組織性、實效性。

(二)合理性原則。全民有氧健身操合理性原則是指在健美操創編中,嚴格遵守人體運動生理解剖規律,運動負荷曲線并以此為依據進行選擇創編的z方法、形式、內容和技巧,提高創編的科學性。在健美操創編中遵循合理性原則主要是為了防止創編的動作違背人體生理解剖規律造成運動損傷,或因運動負荷不合理而造成的運動疲勞,為練習者建立最科學、最可靠,最安全的保障,提高健身效果。

(三)針對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是指在健美操創編的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年齡、性別、運動水平以及練習者的心理,愛好,以及接受能力、參與健美操活動的需求的不同側重,有放失地進行健美操的創編,做到因人而異。對于不同的練習對象,其動作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及表現能力都有所差異。因此在編排時應該注意動作難易程度、動作的風格及練習的強度,有針對性的選擇切合實際的健身方法和手段。

(四)全面發展原則。全民有氧健身操創編的全面性原則是指在全民有氧健身操創編中,以全面發展人體健康和健美的需要為前提,盡量考慮人體與運動的部位,使身體各部委的肌肉、韌帶、關節得到全面的發展,內臟器官機能得到改善的原則。在創編中遵循全面發展身體原則主要是由全民有氧健身操目的和興致所決定的。全民有氧健身操目的之一就是通過全民有氧健身操的鍛煉,能夠使身體各部位的關節、肌肉、韌帶和內臟器官得到參與和鍛煉,從而促進身體功能、身體素質以及運動能力都能全面協調發展。所以創編的成套動作要盡可能使身體各部位都得到充分鍛煉,才能真正達到全面健身的目的,從而能夠充分體現全民有氧健身操的特點。

(五)音樂與動作一致性原則。全民有氧健身操音樂與動作一致性原則是指在健美操創編時,見音樂藝術的“聲”引進到健美操動作的“形”中,有機的結合成為一體,使單一的感知動作成為運用兩種感官復合感知的健美操,提高健美操的藝術效果。音樂影響著健美操的風格、結構、速度、節奏,音樂伴奏烘托了健美操的氣氛,有助于表現健美操的魅力,使健美操的練習和表演有聲有色。

二、全民有氧健身操的創編步驟

(一)設計全民有氧健身操的總體構思。總體構思是在明確創編操的目的任務及參與者的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整個創編操的初步設想。創編操總體構思是為了設計整個套路的一個框架,之后創編的動作內容要在這個大框架的前提下進行填充。

(二)挖掘全民有氧健身操的動作素材。在確立成套動作整體框架的基礎之后,接下來要做的的工作就是在此基礎上挖掘動作素材。挖掘動作素材有多種途徑,可以通過文字性的描述、簡圖或路線來獲得所需素材。同時,還可以請教專家或與同行進行學習和交流,獲得所需的資料,并從中得到啟示。

(三)分段進行組合,連接成套動作。根據動作的內容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部分,即開始部分,主體部分,結束部分。以收集到的動作素材為基礎,按照編排原則進行動作的創編,通常以4個八拍為一小節,每個組合由規定的若干個小節組合而成。編排組合時,將編排好的若干個組合分別放在開始、主體或結束部分,并以組合為單位用文字或圖解的方式粗略記錄動作內容和大致位置。最后把開始、主體和結束3個部分連接起來,組編成套

(四)選配音樂并進行練習。根據成套動作選配適合成套動作的音樂,是動作與音樂有機地融為一體。將選定或制作好的的音樂配合動作進行練習,看動作是否與音樂融為一體,音樂的節奏、速度是否與動作能夠完全配合,看音樂是否能夠烘托氣氛,配合動作,表達情緒。

(五)對成套動作修改加工。把動作與音樂反復配合進行練習,從整體角度去分析成套動作,看成套的路線、音樂的配合、場地的運用是否合理;看動作的面相、角度、方向是否有利于動作的幅度和美感;看隊形的轉換是否形成最佳的觀賞效果;看的形成是否自然,形式如何;看音樂的運用是否恰當,修改不合理的地方,使成套動作盡善盡美。

(六)完成編排后,對成套動作進行記錄。動作成型后,要不斷完善熟悉全套動作,再仔細雕琢,也可以聘請專家對成套動作進行指導,并提出寶貴意見,不斷改進,直至完成成套動作的最終編排。完成編排后,對成套動作進行詳細記錄,最好做到圖文并茂、簡潔明了,附帶錄像。記錄成套動作的方法分別有:文字、簡圖、錄像。

三、結語

在實際編排全民有氧健身操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場地、器械、設施等因素,按照編排原則和步驟,靈活的編排合理的有氧健身操,注意不斷積累不斷總結,才能夠合理的編排大眾有氧健身操。

參考文獻

[1] 馬鴻韜.健美操創編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篇4

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引入游戲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快樂參與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游戲更是情有獨鐘將游戲引入教學,可以以游戲木身極強的娛樂性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整個教學處于輕松與愉悅之中,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來,在游戲中輕松而愉悅地學到知識如單詞的復習,以往是采用機械的默寫,枯燥無味,學生只是機械完成,并不能取得良好的鞏固與復習的效果而采用游戲教學法,為學生設計單詞接龍、智闖迷宮等游戲,將單詞的復習寓于富有趣味性的游戲活動之中,這樣可以大大增強教學的趣味性,讓整個課堂教學中洋溢著快樂的氣息,這樣更能感染學生、帶動學生,通過學生積極地參與游戲活動來達到復習與鞏固單詞的效果

(二)降低教學難度,實現有效教學

對于小學生來說,初學英語,雖然出于好奇,會對英語產生很強的向往,而表現出積極的學習行為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對于一些知識點往往難以理解此時通過游戲教學可以將內容簡化,適當降低教學難度,更能夠調節教學氛圍,激起學生強烈的參與熱情,從而更加利于學生對于這些深奧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對于一些復雜的句型,或是一問一答的句型,如果只是一味地講解,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些基本句型此時我們就可以設計游戲活動,如由教師說前半句,學生接下半句,或是讓學生說上半句讓教師來接下半句等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分工合作進行愉悅的對接游戲從而讓學生在愉悅的游戲活動中來進行句型的訓練與記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高,而且可以鍛煉學生的聽說技能,更加利于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水平的整體提高

(三)促進身心愉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小學生正處身體、智力與心理發展的重要時期,此階段教學的重要目標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同時還要提升學生的品質,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英語游戲活動集知識性與娛樂性于一體,將玩耍與學習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在玩耍中學到知識,在游戲中來加深同學之iu的友誼,讓學生真正享受游戲所帶來的身體、心理與情感上的全面提升,更加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二、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游戲教學的幾點原則

(一)形式的多樣性

英語教學所涉內容廣泛,主要有字母、單詞、句型、語法、閱讀、寫作、ii語等,針對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果只是采用單一的游戲形式,不僅不能更好地為教學內容服務,而且活動形式單一學生會漸生厭倦,這都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與順利進行因此,在設計游戲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到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為學生設計形式多樣的游戲活動,這樣才能使游戲更貼近教學內容,為特定的教學內容服務;帶給學生新奇之感,讓學生對游戲活動保持長久的注意力與積極的參與熱情如字母與單詞的學習相對簡單,我們可以設計一些相對簡單的游戲活動,如找朋友;而對于句型與語法,則最好要在情景會話中展開,這樣學生才不會機械記憶,而是將理解與運用結合起來,為此我們可以設計角色扮演等游戲,讓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情景中來展開積極的情景會話,這樣才能讓學生快樂游戲、主動學習

(二)參與的全體性

素質教育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我們的教育是面對全體學生的大眾教育,而非面對個別優生的精英教育,這決定了我們在設計游戲活動時,要將全體學生吸引到游戲中來,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這樣才能是成功的游戲活動,否則只有個別學生參與,注定是失敗的為了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我們首先就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各方面的情況,包括學生的英語基礎、認知規律、接受水平以及興趣愛好等只有做到心中有學生,對全體學生情況全面掌握,這樣在設計游戲活動時才能真正地貼近學生,實現全體學生的全面參與

(三)難易的漸進性

篇5

關鍵詞 小學體育 素質教育 積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G933.96 文獻標識碼:A

素質教育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還是一種教育思想,隨著我國素質教育工作的不斷深化,體育教育日趨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然而,素質教育在強調人的發展的全面性的同時,更加注重發揮人的智力潛能,強調個體身體素質的培養與心理素質的內在發展。所以說如何更好地發揮小學體育教育的巨大影響力來促使素質教育全面的提高,對全社會來說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1小學體育教育對素質教育的價值

1.1體育教育為德育教育發展提供了契機

德育是每個人發展過程中最基本的能力,把每位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標。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德育教育只是偏離實際的形式說教,只是枯燥的理論的教育,對于未成年的小學生來說沒有說服力、新鮮感,但小學生的體育教育彌補了口頭式的說教,讓小學生們通過體育活動來培養自身頑強拼搏、敢于吃苦、努力上進、尊重師表、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培養了學生們的優良品格。

1.2體育教育為智育教育提供了平臺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具有形象性、直觀性的特點,教師在傳授知識的時候需要借助外在的語言、動作等方式來加深小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能力。體育教育通過實踐活動中鍛煉人的思維方式,在切身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理解、把握理論知識的學習,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1.3體育教育為美育教育提供了手段

美育,也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過程中美育占有重要的地位,美育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能力。小學體育教育能夠在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感受到體育教育活動中的自然美和心靈美,幫助學生確立性別間的差異,加深學生對健康的理解,從而進一步影響學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

2在體育教學中,注重素質教育面臨的問題

2.1狹隘的認為體育課只有達標才能發展素質教育

一些人片面地誤認為素質教育只是單純地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使一些學校誤入歧途,把體育課變為達標課,在課上對學生種種的達標測驗,而忽視了體育課程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并沒有脫離應試教育的枷鎖。導致了素質教育與體育教育背道而馳,素質教育不能只是以身體素質為“體質”的基礎來發展,發展身體素質要與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綜合的能力同步進行,平時我們就應該通過多種方式來培養學生們的體育教育觀念,調動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性,通過講授體育教育的相關知識與方法,使學生從小養成自我體育鍛煉的好習慣。

2.2片面強調學生的生動活潑的發展

一些人誤認為,發展個性就是快樂體育,教師不能組織學生們不喜歡的項目,而要根據學生們感興趣的活動項目來開展,實際上,體育本身就是一門賦予挑戰性的活動、挑戰極限的戶外綜合身體鍛煉課程,因而,學生們需要經過一段時間頑強的堅持、刻苦的訓練,才能取得進步,這才是素質增長的超量恢復原則。在體育課程的教學中與平時的訓練中,作為教師應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充分激發學生們全面動手、動腦的想法,讓學生們樹立學習興趣和自信,引導啟發學生克服生理、心理上的困難和障礙,勇敢地面對困難,在身體和情感的體驗中,培養對項目的興趣和運動能力,使自己的弱項變成強項,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的發展。

3建議和總結

順應時展的需要,素質教育不得不向學校體育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新的目標,然而,作為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的知識、新的理論、新的方法,不斷地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及時更新觀念,完善自我,切實深入地推動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與開展,為國家培養優秀的復合型人才。

學校應該引導學生的體育教育為終身體育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們自覺培養鍛煉身體的好習慣,積極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觀念。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屬于朝氣蓬勃的青少年的時代,青少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因而,順應時展的洪流,學校體育教育要與學生們的德育、體育、智育發展密切聯系,發展他們的綜合素質,讓他們在更好的體育教育環境下身體健康成長,達到體育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最好結合。

在當今日趨多樣發展的大背景下,素質教育是時展的需要,是人的綜合全面發展的訴求。所以說,在我國小學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是必然的發展方向,我國應革新學校體育教育陳舊保守的思想觀念,建立完善的學校體育教育目標體制,不斷更新體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使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展現出與素質教育完美融合的新變化。

參考文獻

[1] 張光.創新小學體育教育教學方法的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3(2).

篇6

一、樹立科學的學生觀,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學生觀指教師對學生總的看法。科學的學生觀要求教師用全面的、辯證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和評價學生。由于知識基礎、興趣愛好、學科能力和個性品質的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差別是必然的。教師首先應認識到這些差別的造成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原因;同時應堅信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學生都有學好歷史的基礎和潛能。從這個角度看,學生是否能成為有用之才,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于教師能否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學生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對那些歷史學習中的所謂“差生”,教師要更耐心,更體貼,通過生動講述、細致分析、耐心引導和熱情鼓勵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激發他們學習歷史的熱情。當然,面向全體絕不是“一刀切”,不是對全體學生統一要求。恰恰相反,教師應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教學評價都分層次地區別對待,使每個學生的智能都得到充分開發,使學生的學科能力得到更快提高。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興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學校、社會、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學習實踐中逐步培養的。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是學科安排教學活動時應思考的首要問題。首先,歷史教師必須樹立“學生是課堂主人”的觀念。在教學活動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來開展,把學生的學真正作為教學活動的重心。其次,歷史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教具,以及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將歷史知識由死變活,由靜態變為動態,給學生提供直觀的歷史場景,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感受、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布陣設疑,創設問題情境,并具有調控講課節奏和課堂氣氛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培養歷史學科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歷史學科能力是指學生為適應和完成歷史學科學習活動所具備的心理素質和思維品質,是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歷史知識的條件和完成歷史學習任務的保證。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各方面對人的能力的要求范圍越來越廣,層次越來越高。歷史學科能力培養目標的制定要以歷史學科教育的目的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為依據,還要考慮學生進行歷史學習活動時的認知、情感和操作方面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篇7

關鍵詞:活動教學 尊重學生差異

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化學課程改革,就是要引導教師和學生改變傳統課程過于注重知識技能傳授的傾向,強調科學過程與方法,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知識與技能可以通過接受學習來獲得,但是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卻難以靠講授灌輸來形成,它們只能在具體活動過程中通過不斷的體驗、內化而形成。

一、活動教學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活動教學是課堂中教師以引導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方式。活動教學改變了“學生坐著學科學,聽著學科學,被動消極、冷漠無奈地學科學”的現象。科學不僅僅是一些具體的事實和抽象的理論,它更是一個過程,一種思考和探索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的方式。學生學習科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從事科學,他們既不是一個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個無血無肉的動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習,既可學習掌握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可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活動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教師要積極組織活動教學,讓學生經歷體驗科學探究

活動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設計和實施教學,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中得到全面發展,既實現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更實現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培養。

1.靈活處理教材,設計探究活動

活動情境的創設,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積極性,從學生生理心理特點來看,學生有探究和創造的潛能,活動本身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以及求知欲。

活動教學要求教師更靈活的處理教材。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教學的結論,而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教師應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所蘊含的價值,靈活的開發和運用教材,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創設一個真實的活動情景,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新知識的學習與問題解決過程有機地融合起來。當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已有知識經驗建立起聯系時,新知識就容易被理解和掌握。知識間的聯系越多,越容易記住,越能靈活地提取運用。

如:乙酸,所有的知識點全被生活中食醋的應用串聯起來,使得知識的講述變成對生活問題的解決,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培養和保護學生“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產生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可以驅使學生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積極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教學,而且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學生是活動教學的主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問題貫穿整個活動教學的始終。教師通過學生所提的問題又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維動態,學生能否提出問題,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和誘導。教師要引導學生敏銳地提出問題,系統地分析問題,靈活的探索解決問題的多種途徑和方法。在課堂上教師應關注學生面對問題的真實想法,而不是成人所期待的完美的答案。要不斷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要有超越教師的意識,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最活躍的師生之間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

在教學中必須減少瑣碎的、膚淺的提問。教師應根據所創設的情境,盡可能設計一組有層次、有梯度的問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考慮好問題的銜接和過渡,用問題組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深刻理解有關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在課堂上通過一些有針對性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很容易暴露出他們在知識接受上的錯誤和漏洞,經過講評更正,可使學生準確、完善的理解,掌握所學知識。

3.組織學生分組活動

掌握知識不是我們教學的根本目的,通過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會科學方法,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生的大腦不是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在探究活動中,每個學習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建構對于客觀事物的理解。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背景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們對同一個問題的認識角度和認識水平就存在著差異,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而通過學習者群體的合作交流可以擴展學生的視野,使個體的理解和認識更加豐富和全面,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正確理解。

學生通過參加活動教學,可以得到較全面的發展。在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引導和鼓勵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收集信息和分析資料,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并進行成果交流活動。

在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情景中、問題解決活動中、生動多樣的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親近科學、探究科學、應用科學、熱愛科學。

如:酸的性質通常有哪些表現?通過設計實驗,證明乙酸的酸性。

試劑:乙酸、石蕊、酚酞、鎂、銅、NaOH、CuSO4、Na2CO3、NaHCO3

要求學生分組討論,講實驗設計,討論其他小組實驗的可行性,評價設計方案;然后分組實驗,記錄試驗現象,得出試驗結論。最后教師評價學生操作,回答學生實驗中的疑問。

4.活動教學重視學生個體差異,促進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

個體的差異是絕對的,客觀存在的,以往面對全體同學的教學,強調教學的共性,對個體的差異性強調不夠。現代教育的目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不是統一的發展,而是切實關懷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由于每一個的學生的能力、知識和經驗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故對教師設計的活動現象的認識也各不相同,他們思考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不管學生提的問題在教師看來是多么簡單,都應積極鼓勵,使得活動課堂形成民主的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暢所欲言,表達出他們真實地想法。同時,引導學生認真完整地傾聽別的學生的觀點,尊重不同的意見,不固執己見。

教師由淺入深設計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明確不同的學習任務,在學生活動中,注意觀察不同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個別輔導。承認學生的差異,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發展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有差異的提高。

活動教學適應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科學探究活動,不僅可以獲得化學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化學學習的興趣,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學的本質,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觀,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解讀.化學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

[2]王佛松.展望21世紀的化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3]裴新寧.化學實驗的情景教學觀[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5,1

[4]劉知新.對“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J].化學教育,1991,3

[5]袁秀華.做一個合格的化學老師.講座

[6]畢華林.面向新世紀的化學教學改革.講座

[7]吳俊明,楊承印.化學教學論[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篇8

從戰略的高度來說,素質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從教育內部來說,素質教育也是一個提高質量的教育。但在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形成了強大的升學競爭壓力,不少地方和學校實施的仍然是應試教育,完全違背了教育方針和規律。老百姓對教育質量的要求看似越來越高,而實質是教育觀,教育質量觀、人才觀嚴重落后了,其結果必然導致不少學校大班額甚至超大班額高分低能的人才隨處都是,教育永遠也難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永遠也無法滿足老百姓對教育的現實要求。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靜下來去理性地思考,什么是真正意義的教育質量?什么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呢? 我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的教育質量觀應該是全體、全面、全程、和諧發展的,我們的人才觀應該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加特長發展的。

一、樹立全體、全面、全程、和諧發展的質量觀

(1)新時期的教育要適應學生全體發展,而不能只求部分,以偏概全。一是人人平等的教育質量觀:學生享受教育的機遇、資源、權利應該是平等的,社會學校不能人為制造教育的不平等,在教育及其活動中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校長是平等的,至少可以平等交流。基礎教育是國民素質的基礎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礎教育,那種提高一個地區、一個學校的升學率,采取辦重點班、重點校的做法則是帶有功利的因素,是功利教育不是平等教育,是不符合基礎教育質量觀的。

二是人人成功的教育質量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獲得應有的成功和發展,在智育方面不成熟的學生,他的體育或者藝術教育方面他可以走向屬于他自己的成功,素質教育的核心我認為是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功。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除了要做到人人合格之外,還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層分類教學”。開發每個孩子身上儲藏的智慧和才能,追求每個個體的成功,這就有人說的面向全體的成功教育。

三是要有人人成才的教育質量觀: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共性得到發展的基礎上,獲得各自有個性、有層次、有階段的發展。從研究學生的差異入手開展個性教育、特色教育,教師應充分認識學生的自主性、獨特性、可變性、雙重性、社會生活的傾向性及整體性等性質與特征,學校盡可能地創設寬松、和諧的環境與氛圍,搭建多種形勢的平臺對學生的個性特點、特長或潛在的優勢進行有意思有目的的培養和訓練,達到人人成才、人盡其材的教育目標。

(2)新時期的教育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而不能追求片面特別是只重智育而忽視其他,只重智力因素的培養,而著輕非智力的因素的培養,以點帶面的教育質量觀一定會被歷史被社會所拋棄的。黨的教育方針提出,教育要使學生德智體等全方面都得到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信念的重要內容。他認為教育就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和諧的個性”,他所理解的全面發展,首先是多方面發展的意思,就是要求必須使個體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均得到發展,忽視哪一個方面都是不可以。其次它更體現著個體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且明確要求各個方面需要發展到何種程度或達到何種要求,決不是只要智育不要其他,或輕視、忽略其他。

(3)新時期教育要促進學生共性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而不能顧此失彼,甚顧此損彼。結合蘇霍姆林斯基理解的和諧發展理論,學校要提出“全員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以及 “知識改變命運,智慧創造財富,態度成就人生”的校園教育理念。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發展是在闡述全面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和完成的,是對全面發展的補充,完善和提高。他要求把已經得到發展的各個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成為相互依賴,缺一不可的統一體,從而個性發展、和諧發展才成為可能。正如練習法一樣,沒有個體廣泛采集、整理和內化,哪有個體的書法個性張揚和傳承呢?

二、樹立德、智、體全面發展加特長發展的人才觀

(1)人才以德馨為首要,以智能為核心,以體健為根本,以特長為重要。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教育學生、培養國家和社會所急需的人才,就是為現代社會培養會做人、會求知、會健體、會審美、會勞動、會生活的綜合素質高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今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不正是當前教育發展的一劑良方嗎?遺憾的是不少老百姓認識還不到位。這是國民素質不高造成的,也可以說是教育質量不高造成的,但我堅信這是暫時的。有打油詩說得好,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只有德、才、體兼備且在才能方面有突出之處的學生,才是社會中的“優質品”,才是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發展的人才。

(2)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相對的動態概念。社會是一個豐富而復雜的系統,它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既有政治、經濟、文化的,又要有軍事、體育、衛生的,既要有工業、農業、商業的,又要有科技、教育、金融的。方方面面都要人才,方方面面都有人才,只要能出類拔萃都是人才。

現代社會既需要數以億計的普通勞動者,又需要千千萬萬的掌握了一定專門技術的建設者,更需要方方面面的專業人才。21世紀的人才,是全新、多層次人才,必須具有一系列新素質、新的思想、新的視野、新的知識結構、新的能力、新的思維。新時期人才特別還要有經濟意識、市場意識、科技意識、開創意識、風險意識、進取意識、法律法規意識,這即是說人才是各層次多層面的。

篇9

【關鍵詞】 和諧社會;體育;地位;作用

中圖分類號:C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4-017-01

一、體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體育是人類在追求社會發展、社會和諧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一種獨特的社會文化,它在人類追求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以其獨特的價值和功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體育是社會文明成果的重要組成內容

體育精神、規則制度、運動項目是社會的文明成果。體育的價值取向與和諧社會的價值目標高度契合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體育是存在于人類社會中的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體育給人類社會所創造出的以“公平競爭”為道德核心,以追求“和平、進步、團結”為宗旨的價值標準和價值體系,得到了人類社會廣泛認同。

(二)奧林匹克精神集中體現了人類追求和諧社會的社會理想

奧林匹克運動從誕生到現在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今世界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被人們普遍認為是“當今時代中最偉大的社會力量之一。”除了其在社會政治、文化、經濟方面所表現的不可替代的社會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奧林匹克主義即奧林匹克精神所體現的對和諧社會的崇高社會理想的熱力追崇,對人類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體育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

體育是被人類看成是美麗、正義、勇氣、榮譽、樂趣、進步與和平的化身,是人類追求真善美最高境界的重要手段。四年一度的奧林匹克運動就是要求運動員在五環旗下奮力拼搏,以更快、更高、更強的不斷進取的精神,促進人類的團結、進步、與和平。

1.體育是塑造全面發展的人的的重要手段

體育運動具有堅忍不拔、鍥而不舍、頑強拼搏的本質特征,是人類自強不息,

發達昌盛不可缺少的品質。體育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優勝,而是為了追求人的身

心一體的和諧。體育最終目標都定位于完美人格的塑造。特別是現代西方體育更強調體育要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進而促進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諧社會的建立。

2.體育是營造公平、民主社會氛圍的重要手段

體育運動樹立的公正、民主、競爭、團結、友誼、謙虛、誠實的觀念,是不可缺少的規范文化,對于調整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體育運動是一種物質力量,也是一種精神力量。這種力量是運動員在運動中表現的崇高精神、頑強意志、良好作風和高尚品德,以及對全社會精神和道德風貌所產生的強大的激勵和調節作用。

二、體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體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能夠發揮怎樣的作用,從根本上講,既是由體育自身的功能決定的,也是由構建和諧社會這一新的發展理念對體育發展提出的新的要求決定的。總體上講,體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造就健康的基石

人既是人類活動的實踐主體,也是人類活動的價值主體。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人的發展。全面發展的人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沒有個人的身心一體的和諧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本源。人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具有健康的身體;二是具有健康的心理;三是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體育作為一種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揮著獨特作用。

(二)促進人與人的和諧,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社會基礎

社會是由人與人所組成的一種特殊的形態的群體形式,是人與人按照一定規范發生相互聯系的生活共同體。一個社會是否和諧,最主要的就是組成社會的人與人之間是否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和重要標志。實現人與人的和諧一是要把社會的公平公正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標尺;二是要把誠實守信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三是要把建立相互溝通、理解、團結、友愛的人際關系作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根本目的。體育作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獨特的社會交往方式,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創造了以“公平競爭”為道德核心的,以追求和平、進步、團結、友愛為目標的價值標準,對促進人與人的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就是要求人類活動尊重自然界的狀態和規律,不斷調整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不能超越自然本身的承載能力,任意地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使自然界更好地為人類服務。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是關系到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體育是在自然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存方式密切聯系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體育的發展過程是對自然環境利用與保護的矛盾統一。體育對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結語

總之,體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體育作為提高人們素質和生活質量的社會事業和新興產業,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大背景下,從幕后走向前臺,從配角變為主角之一,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主要力量,是時展演進的歷史必然。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素質教育 心理素質

一、課前精文導讀,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熏陶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以及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頻繁,廣播、電影、電視、錄像等視聽工具被廣泛應用。學生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耳聞目睹,見多識廣,視野開闊,認識空間得到極大拓展,從天文地理、世界風云、計算機、市場動態到服裝、發型、流行歌曲等,他們都十分熱心好奇,并積極探究,但由于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完全形成,對真善美、假惡丑的辨別力、鑒別力還不強,加之客觀現實的錯綜復雜,因而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顯得偏狹,容易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出現認識的混亂。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就很容易侵入他們的心靈,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是通過分析、比較,提高學生選擇信息、辨別是非的能力。在每一節語文課上,我充分利用課前五分鐘的機會,有針對性地選擇有明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書讓學生來讀片段。為了能使文章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時常給他們閱讀《讀者》、《青年文摘》、《中學語文報》等刊物上的精彩片段,與學生共同閱讀討論,讓學生的思想與時代同步,而且,在好的文章的激勵下,能從中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對待挫折的態度、身為學生肩負的職責。在我的帶動之下,學生們也善于去訂閱好的刊物、讀到好文章之后,也踴躍地推薦給其他同學閱讀,閱讀中的收獲給每一個人帶來了知識的享受、人生的啟迪。

二、課堂全面教育,促進學生德智識全面發展

所謂德智識全面發展,就是要通過語文教學來引導學生在品德教育、智力發展和知識積累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統地促進和提高。重要的不僅僅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參與,主動討論,角色定位,體驗情感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全面發展。

一是營造溫馨民主的課堂氣氛。溫馨民主的課堂氣氛,能夠引導學生愉快地參與學習、積累知識,充分享受獲取知識的樂趣,也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良好環境。因此,如何輕松自然的導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上課時,可以先講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在極其放松自然的狀態中不知不覺地接近了老師。學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因而生動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學生、啟發學生的思考。

二是通過課堂情景再現教育,引導反思。在有些課文中,可通過搞好角色定位和情景模擬,讓學生通過扮演文中主人公、觀眾等角色,模擬生活情景,促進情景再現,引導學生親身體驗當時現狀,促進學生情感思維等方面的波動,引發學生感情的共鳴。在感知、體驗、明理之后,教師要捕捉教育時機,引導學生對自己過去的行為和經歷進行反思、檢查、評價,從而調整自我,尋求新知,使問題得到及時補救、解決,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是總結提練,促進學生共鳴。用精彩的結束語做課文點評,歸納提練,不僅僅是對全文內容的總結升華,更是對學生寄予的無限期望與啟迪。

三、強化思想和情感滲透,加強對學生的優良品德培養

現在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寶貝疙瘩,心頭肉,備受家庭和社會的寵愛。他們從小受贊揚多,受批評少。過分的保護使他們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對困難無所適從、驚惶失措。在課堂上,在講解分析文章時,我充分挖掘課文的思想內涵,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講解,有時候,也讓學生來自我點評,談出自己在學習文章之后的感想。使學生認識到: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無策,也不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后才能取得,以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難的挑戰,以適應未來激烈競爭的社會。

四、加強師生情感交流,溝通和調節學生心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