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導師指導意見范文

時間:2024-01-19 17:4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內導師指導意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校內導師指導意見

篇1

[關鍵詞] 鼻咽癌;非小細胞肺癌;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道間質瘤

[中圖分類號] R73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6-0034-03

本文就第37屆歐洲腫瘤內科學會(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年會更新公布的鼻咽癌、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支氣管和胸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道間質瘤指南,發表于《腫瘤內科學年鑒》[Annals of Oncology,2012,23(Supplement 7):vii139-vii173],共4部分進行解讀。指南全文計23頁,由17位國際著名學者代表ESMO工作組執筆,查閱參考文獻134篇寫就。

1 鼻咽癌(NPC)[1]

1.1 概況

NPC在歐洲是罕見的,每年平均粗發病率為1.1每100 000人。歐洲范圍內占4760,全國每年新發病例男性高于女性。相對存活率在成人1年為76%,5年為50%。性別之間無差異。年齡對生存的影響是顯著的,5年生存率年輕組(15~45歲)為72%,老年組(65~74歲)為36%。

1.2 診斷

診斷的確定是通過內鏡引導下對原發鼻咽腫瘤穿刺活檢。組織學類型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類。因為患者的首發癥狀常是頸部淋巴結腫大,并常因接受頸(淋巴結)活檢和(或)頸淋巴結切除而獲得診斷。但這樣做可能會降低治愈率和對晚期預后的不利影響,因而是不可取的。

1.3 分期及評估

鼻咽癌臨床分期根據國際抗癌聯盟(UICC)和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AJCC)分期系統。原發腫瘤(T)T1、T2、T3、T4,區域淋巴結(N)N1、N2、N3、N3a、N3b,遠處轉移(M)M0、M1,確定基本情況,再最后評定國際TNM分期。TNM分期,解剖階段/預后組,0期、Ⅰ期、Ⅱ期、Ⅲ期、ⅣA期、ⅣB期、ⅣC期。分期程序應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包括顱神經檢查、全血細胞計數、血清生化指標(包括肝功能試驗)、胸部X線、鼻咽鏡檢查、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鼻咽部、顱底和頸部磁共振成像(MRI)判定。

1.4 治療

①早期—Ⅰ期:單獨放療。②中間期—Ⅱ期:同步放化療(Ⅰ,B)。③晚期—Ⅲ期、ⅣA期、ⅣB期:同步放化療+/-輔助化療(Ⅰ,A)。④有問題的放療—ⅣA期、ⅣB期:誘導化療繼之同步放化療(Ⅱ,B)。(注:括號內為證據水平,用Ⅰ~Ⅴ表示,推薦等級用A~E表示)

2 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2]

2.1 概況

原發性肺癌是常見的僅次于非黑色素皮膚癌的惡性腫瘤,居全球人類癌癥死亡的首位。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它一直是男性癌癥死亡率的最重要的原因,相當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乳腺癌作為女性癌癥死亡率的最重要原因。肺癌在世界范圍內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增加。在發達國家男性中由于吸煙人數的減少,后者已經開始下降,在大多數歐洲國家和美國已達到女性的水平。預計2012年在歐盟女性肺癌死亡人數將增加。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肺癌的80%~85%,在過去的二十年里小細胞肺癌的發病率不斷下降。吸煙是肺癌的主要病因,占肺癌病例的80%。肺癌的發病率在不同國家所觀察到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煙草的消耗水平。男性粗發病率在2/100 000~80/100 000,女性為1/100 000~39/100 000。除煙草外還有幾個其他已知的危險因素包括暴露于石棉、砷、氡和非煙草相關的多環芳香烴和室內空氣污染(如以煤為燃料的爐灶和烹飪油煙對室內空氣的污染)認為與女性非吸煙相關性肺癌高度相關。在美國沒有吸煙史的女性肺癌的患病率估計為19%,男性為9%。近來注意到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比例的增加與不吸煙者的增加有關,特別是在亞洲國家。這些新的流行病學資料導致了非吸煙相關的肺癌被認為是一種獨特的疾病實體,其特定的腫瘤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特性有待進一步認可。

2.2 診斷

病理診斷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肺癌研究協會(IASLC)的分類。檢測的材料應足夠進行組織病理和分子診斷以便進行個體化的治療。疾病進展時應考慮再次活檢。應進行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KRAS突變的分析。EML4-ALK融合基因,致使在2號染色體上的反轉,已被確定為致癌驅動程序,必須行ALK重排的常規測試。

2.3 分期及評估

完整的病史記錄,體檢,常規血液學,腎臟和肝臟功能,骨生化試驗,胸部和上腹部CT掃描,中樞神經系統CT掃描或磁共振成像,骨掃描,PET CT掃描可提供最高的靈敏度和縱隔淋巴結和遠處轉移的評估建議。先進行腫瘤(T)-淋巴結(N)-轉移(M)評估,T(TX、T1、T1a、T1b、T2、T2a、T2b、T3、T4);N(N1、N2、N3);M(M1、M1a、M1b)。再進行TNM分期(0期、ⅠA期、ⅠB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Ⅳ期)。

2.4 NSCLC Ⅳ期的治療

NSCLC Ⅳ期指任何階段的T和任何階段的N,腫瘤有遠處轉移(M1)的,即轉移性NSCLC。治療策略應考慮到組織學、分子病理學、年齡、合并癥以及患者的喜好,并應在一個多學科腫瘤協作組討論決定。

①全身性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中的任何階段,為提高療效,應竭力鼓勵戒煙。a.在非鱗癌亞組和第三代治療方案的患者,包括選擇吉西他濱和紫杉醇類順鉑 [Ⅰ,B]。b.對于非鱗狀癌患者培美曲塞優于吉西他濱[Ⅱ,B]。培美曲塞的使用應僅限于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中的任何患者。c.對于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患者,在排除禁忌癥后可給予貝伐單抗聯合紫杉醇,卡鉑方案 [Ⅰ,A]。d.貝伐單抗和其他鉑類化療藥物的組合,可考慮在符合條件的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Ⅰ,A]。e.非鉑類為基礎的與第三代藥物聯合化療,只有在鉑治療禁忌時考慮 [Ⅰ,A]。對大多數患者來說推薦4個周期的化療,最多6個周期[Ⅱ,B]。f.單藥化療可選吉西他濱,長春瑞濱和紫杉醇類。鉑類為基礎的組合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替代[Ⅱ,B]。②老年患者:單藥化療是臨床上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一線的標準治療。聯合化療具有一定的生存優勢。首選以鉑類為基礎的化療[Ⅰ,B]。③TKI的使用: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的患者應給予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④腦轉移瘤的治療:順鉑為基礎的一線化療及早期的放射治療[Ⅱ,B]。⑤微創治療在Ⅳ期非小細胞肺癌中的作用:a.氣道阻塞或阻塞性感染:內鏡減積激光,冷凍治療,或支架置入術可能有幫助[Ⅲ,C]。b.咯血: 內鏡檢查支氣管或血管內栓塞治療[Ⅲ,C]。c.非小細胞肺癌相關的上腔靜脈受壓: 血管內支架置入術可能是有用的[Ⅱ,B]。d.復發性胸腔積液胸膜固定術:首選硬化劑是滑石粉,其他如博萊霉素或四環素[Ⅱ,B]。

3 支氣管和胸腺神經內分泌腫瘤[3]

3.1 概況

肺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s)包括一組異構的從分化較好的支氣管NETs至惡性程度高分化差的小細胞肺癌(SCLC)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LCNEC)。雖然在過去的30年肺NETs有所增加但其發病率是低的。這主要是由于檢測手段和診斷標準的改進。在所有的NETs25%分布在呼吸道。包括典型類癌(TCS)1%~2%,非典型類癌(ACS)的只有肺腫瘤的0.1%~0.2%。根據自2003年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程序(SEER)數據庫資料,發病率為1.57/10萬人。

SCLC是最常見的支氣管NET,占侵入性肺癌的15%~20%。 LCNEC占可手術切除肺癌的1.6%~3%。胸腺NET的患病率占所有NETs總數的3%。在上述的SEER數據庫,報告胸腺NETs發病率是0.02/100萬人口每年。他們構成所有胸腺腫瘤的5%。支氣管和胸腺NETs,可能是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1型綜合征(MEN-1,5%~15%)的一部分。診斷為支氣管NETs的平均年齡是64歲,胸腺NETs是59歲。該評論被限制在典型/非典型NETs和胸腺NETs。

3.2 診斷

①支氣管NET:臨床癥狀:咯血,咳嗽,反復肺部感染,喘鳴,類癌綜合征-庫欣綜合征罕見。②胸腺NET:臨床癥狀:胸部不適,喘鳴,上腔靜脈綜合征,皮質醇增多癥,肢端肥大癥。③病理:病理組織學,免疫組織化學(嗜鉻粒蛋白A,突觸素,CD56,Ki-67)。④生物化學(特異性):對嗜鉻粒蛋白A,P-NSE,U-5HIAA,[AU-皮質醇,對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對GHRH,IGF-1]。⑤影像學:多層螺旋CT掃描,111In-DTPA-(銦-111-DTPA-)顯像(Octreoscan ),PET:68Ga-DOTATATE FDG。⑥支氣管鏡檢查。⑦遺傳篩查:可疑時進行MEN-1基因篩查。

3.3 分期及評估

肺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s)AJCC分期:原發腫瘤(T)TX、T0、T1、T1a、T1b、T2、T2a、T2b、T3、T4;區域淋巴結(N)NX、N0、N1、N2;遠處轉移(M) M0、M1、M1A、M1b。

3.4 治療

①局限病變的治療:支氣管NETs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手術方法取決于腫瘤大小,位置和組織類型。支氣管鏡激光切除支氣管腔內腫瘤應作為對于不能手術者的次要的選擇或術前解除呼吸道梗阻方法。手術可選擇肺葉切除或袖狀切除術(Ⅲ,A)。②晚期/轉移性病變的治療:盡管現有的化療方案療效很差但對轉移性支氣管和胸腺NETs仍然是采用細胞毒性藥物與手術切除相結合的方法(Ⅲ,A)。化療藥物可選擇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舒尼替尼)和mTOR抑制劑依維莫司;替莫唑胺單獨或聯合卡培他濱;或可選用貝伐單抗(Ⅲ,B);順鉑和依托泊苷(Ⅲ,B)。

4 胃腸道間質瘤[4]

4.1 概況

胃腸道間質瘤(GIST)是一種罕見的腫瘤,估計發病率為1.5/100 000/年。這僅包括臨床肉眼能發現的胃腸道間質瘤,更多的微小病變需通過病理檢查才能發現。中位數年齡是60~65歲左右。在兒童更是罕見,兒童胃腸道間質瘤代表一個特殊的亞組,女性居多,常伴有KIT/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PDGFRA)突變以及淋巴結轉移。與幾個綜合征有關:①Carney三聯癥:包括胃間質瘤,副神經節瘤,肺軟骨瘤,這可能發生在不同的年齡,因此很難排除野生型嬰幼兒GISTs的可能。②1型多發性神經纖維瘤:一般為野生型GISTs,主要分布在小腸的胃腸道間質瘤,也有可能有多中心的特點。③Carney-Stratakis 綜合征:琥珀酸脫氫酶亞基B(SDHB),SDH亞基C(SDHC)及SDH亞基D(SDHD)突變導致的胃腸道間質瘤和副神經節瘤。

4.2 診斷

檢測

4.3 分期及評估

因TNM分類有些限制,故不推薦。廣泛使用的風險分類是武裝部隊病理學研究所的分類,其中包括原發腫瘤部位,核分裂和腫瘤的大小3個局限性GISTs的預后因素。據之將GISTs分為8期即:1期、2期、3a期、3b期、4期、5期、6a期、6b期。

4.4 治療

①局限性病變:局限性GISTs的標準治療是對臨床淋巴結陰性的行手術完全切除[Ⅲ,A]。②轉移性病變:在局部晚期不能手術和已轉移的患者,伊馬替尼是標準的治療[Ⅲ,A]。標準劑量為伊馬替尼每日400 mg[Ⅰ,A]。然而,資料顯示,KIT外顯子9突變的患者在更高的劑量即每日800 mg克時可取得更佳的無進展生存期(PFS)[Ⅲ,A]。已被完全切除的有殘留轉移性病灶的患者用伊馬替尼預后良好,但這是由于手術或患者的選擇有待證明。

[參考文獻]

[1] A.T.C.Chan,V. Grégoire,J-L Lefebvre,et al. Nasopharyngeal cancer, EHNS-ESMO-ESTR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J]. Annals of Oncology,2012,23(Supplement 7):83-85.

[2] S. Peters1,A.A. Adjei2,C. Gridelli,et al.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J]. Annals of Oncology,,2012, 23(Supplement 7):56-64.

[3] K. berg1,P. Hellman2,P. Ferolla,et al. Neuroendocrine bronchial and thymic tumors: 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J]. Annals of Oncology,2012,23(Supplement 7):120-123.

篇2

關鍵詞: 協同創新 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 實踐教學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堅實理論基礎,并且能適應特定行業工作需要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學術型研究生教育注重學術能力和理論的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為社會培養具有創新能力、較高職業素養的高層次人才。

一、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現狀

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迅速,為各行業培養了大批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科學技術與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相比,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強調實踐創新、職業素養的培養,強調由單一學科向專業領域的轉變。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實踐中,依然存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同質化的問題,實踐培養環節存在簡單化、形式化現象,實踐效果不佳。

1.課程設置過于學術化。長期以來,我國學術型研究生教育一直處于主導地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處于從屬地位。在進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時,未能根據職業需求及時更新課程內容、開設足量的實踐課程。在很多情況下,直接搬用學術型研究生的課程資源,或者對其進行簡單“包裝”,就拿來作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課程資源使用,一些基于真實情境、與國際接軌的高質量教學案例未能充分引入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內容中。授課老師沿用學術型研究生教學方法,仍以課堂教學為主,師生互動較少,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實踐性不足,實踐課程比例較低。

2.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實踐性不強。2013年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的意見》,強調要強化專業學位論文的應用導向,論文選題應來源于應用課題或現實問題,具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和行業應用價值[1]。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培養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反映研究生培養質量與理念的代表性成果。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應基于實踐課題或專業實踐,但是有研究者調查發現專業學位論文沒有很好地與實踐內容相結合。有學者對全日制工程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做了實證調查,結果顯示有46.88%的論文選題來源于校內導師課題,18.75%來源于校外導師安排,只有25%來源于現場實踐[2]。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實踐性不突出,工程性不強,仍有很大比例的專業學位論文重學術輕實踐,沒有把學術性和職業性統一起來,從而導致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實踐性不強、職業價值不高。

3.校外導師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參與不夠。雙導師制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一大特色。聘請校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的專家與校內導師共同指導專業學位研究生,充分發揮校內外導師的各自優勢,實現理實結合,資源互補。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效果并不是太理想。通過調查發現,某些高校未對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進行細致、清晰的職責劃分,為避免職責沖突,導致校外導師不能積極地參與研究生實踐與論文指導中[3]。某些校內導師科研能力比較強,但是實踐經驗不足,沒有能力指導專業學位研究生完成專業實踐。校內外導師職責界定不清晰,導致校外導師對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環節參與不夠,直接影響研究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降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

4.專業實踐流于形式,實踐過程監管不細致。專業實踐是確保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多樣的實踐形式,既可以在校內實驗平臺或實訓現場進行實踐活動,又可以到相關工程領域與學校建立長期穩定聯系的實踐基地,還可以到相關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實習。但是不少實踐基地并沒有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供實質性的專業實踐平臺,很多只是掛個名,某些專業學位研究生到實踐基地只是從事“走過場”的實習工作,不能接觸專業的核心、前沿的項目,專業實踐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鍛煉與提升。在專業實踐過程中,存在學校對實踐過程跟蹤監管不力的問題。某些高校未能制定詳盡的專業實踐考核體系,對專業實踐考核過于單一化、籠統化。

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的主要措施

我國于2015年了《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對深化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培養質量、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的舉措提出了建O性的指導意見[4]。因此在協同創新視角下,產學研結合,探索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教育模式,如何體現其專業實踐特色,增強實踐能力培養效果是當前急需研究的問題。

1.優化課程設置,完善培養方案,加強案例教學。為不斷推進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從課題立項以來,根據教育部有關精神,我校重新修訂了《江蘇科技大學攻讀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總則》,并對各專業領域課程進行了重新設置。新方案對實踐環節有更明確、詳盡的要求,規范實踐形式,強化實踐過程監管,提高課程學習與科研實踐的結合程度。優化課程結構,完善課程體系,增加前沿課程、專業案例、精品課程、學術素養課程的開設比例,重點建設以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為主要特征的專業學位核心課。

2.利用校內外資源,提供專業實踐平臺。專業實踐是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是確保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我校注重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希望通過完成專業實踐,大幅度增長研究生的實際工作經驗,提前融入實際工作環境,縮短就業適應時間。專業學位研究生既可以在校內實驗平臺或實訓現場進行實踐活動,又可以到相關工程領域與學校建立長期穩定聯系的實踐基地,還可以到相關行業的企事業單位實習。參與案例研究與開發活動、參加導師課題研究也屬于靈活多樣的專業實踐形式。我校一大批實驗平臺或實訓基地條件日漸成熟,例如信息管理暨影子工廠實驗室,已經建設成為在行業內和省內有影響的經濟管理類課程實驗教學基地。該實驗室為MPAcc提供專業實踐平臺,促進會計專碩學習過程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為提高會計專碩實踐能力提供保障。我校每年都派出大量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到各類研究生培養基地和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與聯合培養,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素養及就業創業能力。

3.建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推進產學研結合。我校積極加強和推進研究生培養基地建設,迄今已建立140家省級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擁有江蘇省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優秀基地,并建有江蘇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高技術船舶協同創新中心”,形成涵蓋各個學科的產學研聯合培養基地體系。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運行規范,每年入站研究生兩三百人,近4年我校有1000多名研究生進入各類培養基地開展科學研究和產品研發;通過實施雙導師制、階段匯報制,以及實習實訓報告制,保證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近幾年來,學校通過研究生培養基地強化與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研對接,不少合作課題研究開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產品,產學研成效良好,培養大批服務船舶行業,具有創新精神的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深受企事業單位的歡迎。

4.制定專業學位論文標準及評價指標,強化應用導向。學位論文工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它既能反映學生掌握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的程度,又能反映他們獨立從事工程技術研究工作的能力[5]。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為了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6]。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實踐過程中將具體的專業技術需求進行研究整理成學位論文選題素材,通過對專業實踐中的具體問題進行思考,對其進行提升與拓展,形成學位論文。因此,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不僅要具有實踐性價值,還要具有學術型論文的學術價值,不能過于強調專業學位論文的實踐意義和職業意義,而弱化學位論文的學術性要求。專業學位論文的學術性要求,迫使學生從更高層次出發,以更寬廣的思路和視野去研究實踐問題,成為既有寬厚理論基礎、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行業,又有專業技術技能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既為避免專業學位論文過于職業化,又為避免過于學術化,我校我校結合自身實際擬制定《江蘇科技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學位論文工作管理規定》,對專業學位論文不僅做出導向性的規定,而且針對學位論文過程提出具體、明確的規范要求。要求專業學位論文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完成,不局限于學術論文,要求聘請業領域具有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評審論文,對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開題、論文撰寫、評閱及答辯等環節進行全過程質量監控。同時制定專業學位論文考核細則與評分標準,突出應用性,評選實踐價值高、具有專業推廣價值的優秀專業學位研究生論文。

5.完善專業學位雙導師制。我校對研究生導師按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分類制定評定條件,分類評聘,出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遴選及聘任辦法》,選拔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具有實踐課題支撐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逐步形成實踐能力強、專業水平高的穩定的專業導師團隊,確保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質量。加強青年教師培訓,選派青年教師到企業或相關行業單位兼職、掛職,參與實施重大項目的研究與建設,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建立校外導師定期培訓、考核和退出制度。建立校內外導師定期交流合作機制,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共同參與指導,有針對性地提升基地導師實踐指導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B模式改革的意見[Z].教研[2013]3號,2013-11-4.

[2]孫紅霞,張樂勇,王紹蘭.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現狀調查研究[J].石油教育,2012(3).

[3]焦磊.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切合社會所需嗎?[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6(5).

[4]教育部.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Z].教研[2015]1號,2015-5-7.

[5]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研[2009]1號,2009-3-29.

篇3

關鍵詞 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校內外實踐;雙向考評

中圖分類號G211 文獻標識碼A

目前,我國的新聞傳播學類碩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仍以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為主,而作為剛剛啟動不久的新興學位,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其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皩τ趦灮侣剛鞑リ犖榻Y構,提升在職新聞從業人員的理論和業務水平,進而完善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鼻以谄渑囵B方案中,采用校內外導師合力培養的做法更是為專業型新聞人才提供了學習和展現自我的平臺。然而,在具體施行過程中往往也暴露了諸多問題。為此,落實每一個具體的實習項目,建立可量化的校內外實習實踐考評機制,是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教育發展所面臨的一項亟待解決的課題。

一、雙師制下的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實習實踐瓶頸

2010年9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公布了新增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名單,其中,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首次納入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此舉“改變了中國高等傳媒教育碩士階段只有學術型碩士的單一高級人才培養模式,開始向學術型碩士與專業碩士學位并存的雙軌體制轉型”?!半p導師制”的師資結構最能與傳統意義上的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相區別,在培養專業和專門技術的基礎上,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重視實踐與應用,“彌補了新聞教育中實踐性不足的問題,利于學生開拓視野,探討動態,深入一線,互動研究,對接研究和實踐,培養專業潛在眼光的新聞工作者”。這無疑為中國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具體培養實踐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

(一)校內外導師責任范圍的模糊化

由于是新興學位,其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仍處于摸索狀態,部分學校也一直沿用傳統的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方式,唯獨在專業課上有些許的變動。由此也直接導致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在校期間盲目學習,校內導師將其與學術型學生相區別,學術修為上放任自由;實習階段也是匆忙上崗,即使有業界導師帶領引導,亦屬于蜻蜓點水般的淺嘗輒止。長此以往,碩士專業學位的研究生不僅在校內無法獲得專業的理論知識,在校外的學習實踐也無法真正掌握專業技能,表面上是坐擁兩位導師,實際上卻是兩頭不顧。而據《新聞與傳播碩士設置方案》,以“培養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素養,具有現代新聞傳播理念與國際化視野,深入了解中國基本國情,熟練掌握新聞傳播技能與方法的高層次、應用型新聞傳播專門人才”為其培養目標來看,不僅基礎理論教育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有一定的要求,在具體實踐能力方面亦提出了比學術型研究生發展要更高的要求。因此,為落實這一培養目標,明確校內外導師的教育教學責任是培養應用型媒體人才的第一步。

(二)具體考核操作過程中的簡略化

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不僅有學生自身實習態度的問題,更有業界導師“招收免費勞動力”的思想作祟。首先就實習者自身來說,在實習期間往往因為學校催交畢業論文、找工作、不適應實習單位等種種原因使得實習時間縮短,實習質量大打折扣,不利于新聞專業技能的真正掌握。其次是在具體學習實踐中,現階段的業界導師對于學生的每一次作品往往只是給出當下的參考意見,并不會給出具體的后續性指導意見和中肯的評價;還有就是對于學生的每一次出勤、出訪,也沒有嚴格的時間界限和操作要求,使得學生自身對于實習實踐的投入和關注度不高。這些都對培養杰出的“新聞人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高校傳媒的教育目光不應只滿足于簡單的粗放型培養和粗糙的管理體系,而應轉向更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這也就對新聞傳播學教學,尤其是校外實踐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實習結束后溝通對話的缺失化

當前我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在實習之后的普遍突出問題就是缺乏后續的經驗總結,忙碌的論文答辯和畢業事宜常常掩蓋了實踐的真正意義所在,浮躁的社會環境也無法讓他們沉心靜氣地規劃未來的發展道路。但就未來新聞傳播事業的發展來說,即將步入工作崗位的青年儲備隊伍的發展決定著新聞傳播事業的興衰,亦關乎整個傳媒業的未來和發展,匆忙的實習和就業并不利于他們長遠的發展。而通過學術交流,分享其在采訪、寫作、策劃、編輯等經歷中積累的豐富知識和經驗,不僅有助于實習者自身在新聞業務上反思,使其更快成長,更是對他們的個人思想、業務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展現自我的同時也可以言傳身教地影響下一屆的學生。

學者李彬“把政治素質、文化底蘊、實踐意識和國際視野,作為新聞教育的四個有機環節”,其中新聞通識教育貫穿始終。因此,為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研究生的未來發展“先行探路”,制定一套嚴密的培養方案,尤其是對其實習實踐中的考評機制進行細化處理更是迫在眉睫。探尋一個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模式,來培養和提升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技能和道德素養,也是優化我國新聞傳播專業隊伍、提高業界新聞工作者整體業務質量、增強我國媒體影響力的關鍵。

二、雙向考評:校內外實踐基地拓展下的具體機制建構

雖然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但是,“新聞傳播教育一定要比媒體的實踐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才能夠真正培養創新性的人才”。且早在2012年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就曾明確指出專業學位要“突出職業能力培養,與職業資格緊密銜接,建立健全培養、考核、評價和管理體系”。為此,細化學生實習實踐的各項指標,實行校內外實踐基地拓展下的雙向考評機制對于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極具戰略性意義。在依托(校、院)報、電視臺、網站、微博、論壇等的全方位建設,形成立體式的校內實踐平臺的同時,積極開展與校外實踐單位的長期合作,建立與拓展校外實踐基地,將其作為校內實踐平臺延伸出的實踐主戰場,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校內外導師的雙向考評機制。

由此,筆者認為整體的雙向考評機制應以新聞與傳播實踐為導向,實踐單位與在校導師均需納入考評主體范圍,且雙方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能力考評側重點,對學生實踐情況進行考察。亦正如法國大學里對新聞傳播專業人才的培養:“追求一般文化素質培養,注意教學內容與科技知識的結合,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環境中傳播技術和傳播實踐內容的演變”。

(一)業界導師考評的量化操作

我國《新聞與傳播碩士設置方案》中明確指出:“新聞與傳播碩士的培養過程須突出新聞與傳播實踐導向,加強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時間不少于半年”。為此,在為期半年的學習實踐中,不僅要盡快地適應業界對于項目策劃,稿件采寫、刊發或是播出的快節奏,更要培養時代敏感性,以高質量的專業素養完成每一次的任務。

1.歷次參與的詳細備案。具體而言就是要有詳細的出勤表、出鏡表和出訪表,對每一次的準時參與都要有業界導師的勾選和認定。正常的出勤首先體現的正是實習者的態度問題,對于不能及時到達或缺席的應給予合理的解釋,并以請假條的形式寫入當日的實習報告中。對于缺席一次者扣除1分,遲到者扣除0.5分,并最終納入作品成績中,而對于缺席或遲到3次以上者,將給予實習不合格處理。

2.階段性詳細記錄。該部分是整個實習過程中的重中之重。不僅要求實習者呈現每一次的專業作品――產品開發、廣告設計、案例分析、項目管理、文藝作品、新聞作品或音頻視頻等形式,以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要有業界導師對于每一次作品的評價。在為期半年的實踐學習中,實踐單位應根據具體的實踐崗位要求,以相應的指標體系給出階段性的評價表。例如,在個人完成的作品中,最終的成品固然是評判成績的參考之一,而更應著重考察初稿與指導后的終稿之間的前后變化,以此判定其專業態度并打分,由此不僅考察了學生的個人專業素養,更有利于激勵其在實踐中不斷進步;而在二人以上合作完成的作品中,以分工形式出現重在考察集體協作能力,并以出力的多少、努力的程度和團隊的協作程度來判定最終作品的成績。

3.報告式自評記錄。在實習實踐過程中,除了業界導師對于學生作品的階段式評價之外,學生對于自身的考評和審視亦尤為重要。自評包括對于每一個階段作品的評價,實際操作中對自我表現的評價、對每一次進步的評價,以及實際出訪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方式的評價,乃至個人在此期間的思考等都應納入其中。由此,一方面可以使其及時發現自身不足并加以改進,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業界導師在查看時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培養方式。

4.總結式他評鑒定。在實習實踐的最后階段,不僅需要業界導師對于實習實踐的總結評價,更需要業界資深導師團隊對其實習作品和表現的綜合鑒定,由此更加客觀公正地評判此次實習的最終成果。整個實習中作品成績占50%,自身業界導師占30%,業界其他導師評價成績占20%,構成最終的實習成績。

(二)校內導師考評的細化指標

基于前期已有的實習作品和業界評價,此考評主要是針對學生在實習實踐之后再次回歸校園之時,校內導師檢驗作品、分享經驗所用。具體做法如下:

1.檢驗實習日志或實習報告。這是在學生回歸校園之初需首要完成的任務。檢驗學生的實習報告,包括其實習期間的各類作品和業界導師的評價,以及自身在此期間的自我認識等等。不僅讓校內導師對其實習情況有一個初步了解,更可以讓導師及時發現問題,回歸理論指導以彌補實踐中的不足。

2.再現實踐作品。具體而言,就是利用學校媒體資源請參加了實習的同學再次展示或講述實踐過程。如在對實踐成果進行展示時,向以自身校內導師為中心的小組分別講述實踐體驗的過程,讓他們通過實習生的講述和應對過程給予一定的評判。其次是進行實踐課題(學位)論文答辯,同樣以導師為中心進行小范圍的答辯和釋疑,由小組成員和責任導師打分,各組再推舉一位最優者面向全部實習生進行作品展示和講述創作過程,最后由所有導師評價給分,取綜合平均分為最終考核分。如此一來,既可以對學生實踐情況進行較為科學的考評和檢驗,又可以借此提升學生的語言溝通表達能力和綜合表現能力,以此激勵和督促學生實習實踐。

3.近距離師生交流總結。經過上述考評之后,以經驗交流會的形式讓學生展開自由的討論,導師參與但不主導,主要以學生自由發言為主。這樣導師不僅可以“在與學生的溝通中進行教學反思,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實現新聞傳播教育的細化、優化和個性化”,更可以在零距離的溝通中敦促學生及時梳理實踐經驗,總結教訓,以更好地投入到未來的工作中去。

(三)校內外雙方經驗交換式對話

當前我國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內外實踐的突出問題除了缺少落到實處的量化指標外,還有就是在實習實踐結束后鮮見校內外導師的溝通,以致出現了培養分歧也往往不了了之。為此,學生在實習實踐結束后,校內外導師之間有必要針對學生的實習實踐成果,包括實習作品和回校匯報作相應的交換式對話,兩者“通氣”后才能對學生的專業素養有較為明晰的判定,并以此對其未來的發展方向產生較為明確的喻示。由此形成雙向溝通帶動學生積極性的良性循環,營造出“高素質、高水準、高就業”的實習實踐氛圍。

三、落實雙向考評機制的實際意義

學者張昆認為,“在新聞傳播領域設置碩士專業學位,一方面是基于新聞傳播學科的性質,新聞傳播學科本身就屬于應用文科,其碩士研究生教育的主體,本來就應該是專業學位,何況其對應的龐大社會行業所需要的,并非高級學術型人才;另一方面,是社會巨大需求的拉動,傳統的學術型碩士教育,固然有其存在和繼續發展的必要,但是比起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來,畢竟要少得多?!庇纱丝梢姡侣勁c傳播專業碩士學位的建立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一項應然之舉,而對于其實習實踐過程中落到實處的科學考評機制的建立尤顯重要。

(一)以細致分工明確分配導師職責

建立雙向考評機制的首要目的就是為了明確校內外雙導師的職責,細致分工下才能對學生的實習實踐業績做更為科學的指導和判定,也不至于在具體實踐中出現無人指導或交叉重疊的狀況,導師們亦可以在各自的專業領域發揮所長,作出有針對性地指導。更為重要的是,有依可循的考量指標為學生們實踐任務的完成提供了現實保障。另外,科學的校內外考評機制細化雙方的培養標準,不僅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思維定勢,通過積極的統籌規劃和安排,更是保證了正常的教學和實踐秩序,也為未來的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習實踐培養提供了參考依據。

(二)以量化指標激勵學生實習實踐

“新聞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實踐,能力只能通過干中學,經驗只有由實踐累積”,為此,高質量的實習實踐經歷對于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至關重要。雙向考評機制中的考核維度、各級考評指標及其權重,以及最后實習成績,都將以等級或分數的形式予以階段性的呈現。值得一提的是,量化的指標有助于學生實習作品的精細化,快速提升業務水平的同時做到精益求精。一方面,精細化的考量為上進的實習生提供了不斷進步和展示作品的平臺,為進一步深入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通過可視化的評價指標,亦方便學生自身總結、反思,開拓新的思路和想法,促使這群年輕的新聞工作者業務能力再上新的臺階,從而提高新聞傳播的整體水平。

(三)提升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

為適應新時展下的媒介融合趨勢,通過制定科學、全面、可測量的考評機制,以推進新聞與傳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工作的實質性進展,更以切實培養學生的“職業導向性”來促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不僅增強了新聞與傳播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更是在無形之中提升了他們的媒介素養。而作為“現代公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媒介素養,對于不管是否將來從事新聞傳播事業的公民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對我國新聞傳播事業整體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為此,精細化的研究培養方案,不僅可以促進新聞傳播專業學位的快速發展,還可以通過構筑良好的專業平臺,形成獨具新聞傳播院系特色的專業核心競爭力,亦可借此吸引更多的優秀本科畢業生加入培養隊伍,實現新聞傳播高層次人才隊伍構建的良性循環。

篇4

[關鍵詞]高職院校;單招生;教學管理;現狀;對策

一、單招生的源起

2013年4月15日,教育部為順應時展要求,進一步搭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出臺了《關于積極推進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對當前的高等職業教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提出了指導意見,“國家示范性、省級示范性高等職業學校和現代學徒制試點學校等,可于高考前,在本地符合當年高考報名條件的考生范圍內,單獨組織文化和技能考試,并根據考生文化成績和技能成績,參考考生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擇優錄取”。文件的出臺,激發了高職院校的辦學活力,進一步深化了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是我國高考招生錄取制度在高職教育領域中的一次創新。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單獨招生規模呈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全國高職院校生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河北省為例,2013年,單獨招生的院校44所,錄取人數2.4萬余人;2014年,單獨招生的院校增加至56所(不含省外2所),錄取人數3.5萬余人;2015年,單獨招生的院校66所(不含省外2所),錄取人數增加至5.4萬余人;2016年,單獨招生的院校64所(不含省外2所),錄取人數8.6萬余人;2017年,單獨招生的院校66所(不含省外2所),錄取人數7.83萬余人。經過課題組進一步調研發現,尤其近兩年,單招生源大力緩解了當前高職院校生源不足的壓力,在河北省某些高職院校,單招生源占據了總生源的1/3,有的甚至是1/2。招生模式的改革,單招生源的增加,素質上的參差不齊,給學校的教學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認真研究和梳理單招生特點,摸清當前單招生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對策,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二、單招生的特點

為了準確摸清單招生的特點以及單招生日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課題組對河北省10所高職院校(其中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2所、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5所、其他高職院校3所)2015級和2016級的高職生進行了調研,共發放問卷1800份,回收有效問卷1633份(其中單招生有效問卷877份,統招生有效問卷756份)。運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分別從自我認知、社會適應、學習能力、創新意識、人際交往能力五個維度進行了調研。通過數據整理和分析,結合大量輔導員座談、課程成績抽查、一線教師反饋等,發現單招生呈現“三弱三強”的特點。

1.理論基礎知識薄弱,動手實踐能力較強。學生的學習成績是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為此,課題組從調研的某高職院校中,隨機調取了600名單招生和600名統招生的課程成績,并計算出平均分(見表1)。經過比較發現,單招生無論是公共基礎課還是專業基礎課,平均分都明顯低于統招生;與此相反的是,實踐課的平均分高于統招生??梢?,單招生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相對薄弱,動手操作和實踐能力相對較強。通過和一線教師深入座談發現,單招生基礎理論知識薄弱給后續專業核心課程的開展帶來了困擾,尤其理工科專業課涉及大量高數知識的計算和應用,基礎理論知識薄弱往往導致學習興趣和學習信心的喪失。但是單招生對各類社團活動和技能比賽有著濃厚的興趣,參與度相對較高。

2.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社會適應能力較強。通過表2可以看出,單招生在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維度上與統招生存在顯著差異(P<0.01)。經LSD事后檢驗發現,單招生的學習能力明顯低于統招生,而社會適應能力卻明顯高于統招生。日常的課程成績是學習能力的體現。課題組進一步調研發現,單招生在自主性學習、選擇性學習等良好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上與統招生存在差異,從而影響了學習效果,而單招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更多體現在社會兼職和利用“互聯網+”平臺小項目創業上。被調研的877名單招生中,曾經擁有或現在擁有社會兼職身份的有356名,占總數的40.6%,曾經創業或現在創業的有145名,占總數的16.5%;被調研的756名統招生中,曾經擁有或現在擁有社會兼職身份的有188名,占總數的24.9%,曾經創業或現在創業的有79名,占總數的10.4%。數據表明,單招生從事社會兼職和創業的人數明顯高于統招生。

3.自我認知能力較弱,人際交往能力較強。通過表2可以看出,在自我認知能力維度,單招生和統招生存在差異(P<0.05),而在人際交往維度,單招生和統招生差異顯著(P<0.01)。經LSD事后檢驗發現,單招生的自我認知得分相對較低,而人際交往能力得分明顯高于統招生。單招生的自我認知模糊主要表現在不能客觀地評價自我?!罢J為自己特別優秀”和“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的單招生分別是43.3%和32.7%,而統招生分別是19%和23.5%,說明單招生在自我認知上呈兩極分化趨勢。單招生由于不能正確地自我認知,往往會導致盲目自信和過于自卑等心理。單招生人際交往能力相對較高。被調研的877名單招生中,64.5%的人“喜歡與人交朋友”,57.8%的人“能與陌生人找到共同話題”,60%的人“愿意和朋友分享快樂與困擾”,這和單招生熱衷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分不開。單招生喜歡體驗并嘗試各種新鮮事物,溝通協調能力相對較強。

三、單招生教學管理現狀

1.授課方式上:混合編班、大班授課、相互影響。在調研的10所高職院校中,單招生和統招生基本全部混合編制班級,在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授課方式上也都是采取大班授課。由于單招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習態度、學習目的等相對統招生較弱,學生良莠不齊,加上混合編班和大班授課,必然給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帶來困擾。大部分單招生為了湊考勤,成了被動上課的“三無人員”(無教材、無紙筆、無筆記),把手機作為課堂唯一的精神寄托,上課玩手機、睡覺等現象普遍存在。

2.教材建設上:缺乏銜接、教材滯后、內容單一。單招生的基礎理論知識薄弱。經過進一步調研發現,大部分被高職院校錄取的單招生,主要依靠筆試中的語文和面試中的職業潛能來提分,數學和英語成績相對較差,而目前高職院校教材在高中知識和大專知識的銜接上存在不足,缺乏有效過渡,導致部分學生上課“聽不懂”。除此之外,教材內容不能完全切合當前行業、企業對人才和崗位的發展要求,尤其是與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其教材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

3.管理隊伍上:配比偏低、經驗不足、穩定性差。《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教育部令第24號)第六條規定:“高等學??傮w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本、??粕痪€專職輔導員崗位。”然而在實際調研中發現,高職院校師生配比平均維持在1︰400左右,且多數是由剛畢業的研究生擔任輔導員。他們雖然在年齡上占據優勢,更容易和學生交流,但是缺乏單招生管理經驗。調研的輔導員中,他們平均每天要接20~30個學生電話,有的輔導員疲于應付,紛紛轉崗或辭職。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較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效能。

4.師資隊伍上:側重教學、缺乏研究、創新不足。招生考試的途徑不同、基礎不同等呈現出了單招生和統招生的差別。而任課教師由于缺乏對單招生和統招生的對比和了解,因此和輔導員隊伍相似,他們普遍對單招生這一新學情的分析和研究不足。通過查詢知網,從2013年開始,關于高職院校單招生的學術論文,平均每年只有20篇左右。除此之外,調研發現,教師把精力重點放在了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否上,而對于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是否適合單招生缺乏改革和創新,尤其是公共基礎課,上課的境遇更加尷尬。

四、單招生教學管理對策

1.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分班授課、小班教學。為了顯示單招生、統招生公平對待,目前調研的10所高職院校均是混合編班,在人才培養方案上也無差別,而實際上,單招生有著不同于統招生的特點,人才培養方案也應該有所不同。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結合單招生的實際情況,相應地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選用合適的配套教學資源,改革“一刀切”的考評辦法。同時,建議分班授課、小班教學,便于教師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無論是基礎課還是專業課,應都能關注到學生的基礎知識、認知水平、操作技能等。

2.穩定輔導員隊伍,提高學生管理水平。輔導員隊伍的持續性和穩定性是學生管理的基礎和保障。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首先要制定相關制度,包括輔導員準入、培訓、考核、獎勵、退出制度等,提高輔導員和學生的配比(不低于教育管理1︰200)。通過完善的制度建設和制度落實,確保輔導員隊伍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其次要加強輔導培訓。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培訓規劃(2013—2017年)》要求,學?!懊磕觊_展不少于4次的校級培訓;新進輔導員要參加不少于40個學時的崗前培訓”,包括定期開展輔導員工作論壇、技能比賽等,不斷提高輔導員隊伍的素質和能力。最后要創新工作方法。單招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更容易依賴手機,針對這一特點,輔導員需要引導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APP軟件,充分利用自媒體和學生互動,把控網絡輿情,對學生線下活動進行線上宣傳推廣,使得管理更加靈活,貼合單招生實際。

3.校企深度融合,推進“雙導師制”。高職院校能否根據當前生源實際,持續不斷地推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職院校實現創新發展的關鍵。調研的2所國家性示范職業院校和5所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紛紛通過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建立了現代學徒制試點,進行了“雙導師制”探索。具體來說,給每位學生配備校內和企業兩位導師。校內導師一般由輔導員或專職教師擔任。輔導員擔任校內導師側重于“四自”教育,即自主學習、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專職教師擔任校內導師側重于專業教育和職業指導教育。企業導師通常由企業一線技術人員擔任,主要負責實踐技術指導、職業素養教育。這對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喜歡動手操作的單招生來說,可以幫助他們更清晰地樹立學習目標和未來的職業發展目標。

4.加強學情研究,提高教材運用能力。單招生這一學情的變化,使得教師上課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增大。學情研究是教學目標設定的前提,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情研究,探索當前單招生呈現的新特點、思想發展新趨勢等,才能為今后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打好基礎。除此之外,針對單招生基礎知識薄弱的情況,每個任課教師都需要研究教材、有效使用教材。如果是全國統編教材(如政治課),教師更需要根據單招生的基礎能力,對教材進行“改造”,劃分專題。每個專題突出解決1~2個問題,可以少而精,不宜多而雜,專題內容要貼合單招生實際有所側重。其他公共基礎課,教師可以編寫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校本教材,注意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和銜接,借助思維導圖引導學生串聯知識點,便于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教師要不斷開發其他輔助教學資源,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推送,方便學生學習。5.加強學業和職業規劃,提升單招生職業素養。單招生從入學開始,就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做好未來三年的學業規劃。應把學業規劃教育貫穿整個高職三年,并隨著實際情況的變化引導學生進行自查和修正,同時分階段進行職業指導。大一學期重點培養單招生職業意識,學業規劃主要放在以下五個目標:政治思想與道德素質目標、課程學習目標、技能實習目標、閱讀目標、身心發展目標。通過目標規劃,引導單招生正確自我認知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二學期開設專門的職業指導課程。學業規劃根據大一完成情況進行適當修正,同時加入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目標、人文素質目標、人際關系目標。大二職業規劃的指導可以根據單招生社會實踐能力強的特點重點加強實踐指導,并可以針對部分有職業潛能的單招生進行創新創業指導。大三學期重點放在職業咨詢,引導學生做好專業和行業發展趨勢分析,幫助即將走向職業崗位的單招生制定合理的職業發展目標。通過三年學業和職業規劃的開展,全面提升單招生的未來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崔聯合,彭桂枝,張軍,龐敬禮.關于高職院校實行雙導師制的思考[J].

篇5

為更好地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積極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學位教育,教育部決定從2009年起,開始招收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并逐年增加招收人數,目前已形成了較大的規模。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教育核心。如何保證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探索培養模式是近幾年來大家關注的重要課題。哈爾濱工程大學化學工程專業從2009年開始招收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到目前為止,已招收4屆。由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與定位不同于傳統的學術型研究生,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以及管理體制一直在進行著探索與嘗試,努力為社會培養出富有創新能力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一、化學工程專業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課程設置

根據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關于制訂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的精神,要求所培養的學生掌握化學工程領域的基礎理論、先進技術方法和手段,在領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獨立從事工程設計、工程實施、工程研究、工程開發、工程管理等能力。結合學院實際學科研究方向,確定了化學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按照學校的統一要求,學制為2年,最長學習年限不超過4年,應修總學分不低于32學分,其中,必修課不低于17學分(公共必修課5學分,校級基礎課2學分,專業基礎課不少于8學分,專業技術課本文由收集整理不少于2學分);綜合環節12學分;專業選修課不少于3學分。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高等化學工藝學、高等化學反應工程、新型分離技術、化工傳遞過程原理、化工過程建模仿真與優化、現代電化學、化學工程前沿講座、經典學術專著選讀、化工系統工程等課程。專業選修課包括合成化學、材料化學、高分子材料、高等有機化學、有機化合物的波譜解析、近代有機合成技術與方法、化學電源、精細化學品化學、液相色譜手性分離、應用腐蝕電化學、綠色化學與化工、化工網絡資源與化工軟件、現代實用電鍍技術、高性能樹脂合成方法的應用等課程。綜合實踐環節包括綜合實驗、科研實踐、文獻綜述報告、學術活動、知識產權基礎與實務、工程信息資源獲取與專題利用等內容。

二、培養模式的探索

實踐環節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和難點,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實踐基地的建設,是進行實踐教學環節的根本保障,為了積極落實國家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要求,保證學生不少于半年的實踐教學要求,學校、學院把建設各種形式的實踐基地作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工作,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多層次、多角度建立符合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實踐基地。如學校層面上建立的大型實踐基地,學院層面建立的中型實踐基地,以及指導教師通過科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的小型實踐基地,都可以納入到學生的實踐教學培養環節,在學院調查、核實的基礎上就可以投入使用。指導教師對于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有直接影響,實行“雙導師制”是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與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又一區別。“雙導師制”對于培養具有實踐創新能力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更具有優越性。目前,企業導師的選聘成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制約因素。具有堅實理論基礎、豐富實踐經驗并且愿意指導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企業導師不多。目前,學院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確定企業導師,一是校外實習基地所在企業推薦;二是在科研項目合作過程中積極爭取。進一步明確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的職責,學校導師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主要負責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把握學位論文的理論深度,規范學位論文的寫作。企業導師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主要負責將學生的研究與企業的工程、生產實際結合起來,使研究更有目的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現在運行的情況看,效果良好。

三、加強學位論文的過程管理。

從選題開始,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就需要密切合作,加強對選題的評估與論證,明確選題技術背景和研究目標,使選題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論文完成后能夠為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在論文研究進入到中期階段,學院將聯合企業一起對研究工作進行中期檢查,一方面督促學生保證論文進度,對進展緩慢的學生提出警告,對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把握研究方向,并給出合理的意見與建議,使研究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在此期間,加強對于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定期交流的管理,鼓勵學生進行學術交流。在后期階段,學院主要結合學位論文對學生加強管理,在雙方導師修改同意后,對學位論文實行雙盲評審。學院將在校內外選擇相同或相近領域的專家進行評閱,對學位論文給出評價,并做出是否同意提交答辯的結論,學院根據評審意見決定是否同意學生參加論文答辯。這使得學位論文的質量得到了保證。

四、培養過程中的問題與建議

1.實習基地的建立。企業與學校密切結合是培養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一個主要特點。實習基地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培養的質量。目前,能夠主動與高校建立實習基地的企業不多,學校更多的時候是利用自身的各種資源來尋求企業的幫助。企業從技術保密、安全生產等方面考慮,積極性不高。如何提高企業積極性,是制約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一個重要問題。目前,高校主要通過給企業提供技術支持、解決生產難題、提供優秀畢業生等方式,要求企業給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這顯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國家應該在更高的層面上,引導企業服務于教學,如在稅收、政策上對服務教學的企業給予適當的優惠,鼓勵企業為人才培養做出貢獻。

篇6

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學生的擇業觀念的問題。大學畢業生對于崗位的地域要求和行業要求,使很多大學生錯失工作機會。人才供給和需求的不平衡導致一些艱苦地區和基層崗位人才緊缺,而大城市和相對“體面”的行業則人才過剩。整個生產制造業作為國家解決勞動力的重要途徑,一段時間還出現了長三角、珠三角的用工荒,但是缺口為一線操作人員,并不是管理者,或者白領。而目前的大學畢業生大多不愿從一線員工做起,這就造成工廠缺人,而社會上卻還有更多的人沒有崗位可以就業的問題。同樣西部地區為了吸引大學生扎根西部,開出優厚的就業條件,但是仍然無濟于事。這樣的擇業觀念使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崗位,越來越多的待業大學畢業生走入社會。(二)已就業大學生難以實現高質量就業通過對2013屆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訪問調查,已就業的大學生的平均薪資水平低于3000元,處于工資層較低水平。就勞動報酬來說,難以達到高質量就業。再從個人價值和身心發展需要來看,80%以上的大學畢業生對現有工作不滿意,多有懷才不遇、抱負難施的感受。大學畢業生剛剛步入工作單位,即便有幸進入心儀城市的大企業,往往要從最基層做起,而且以為缺乏工作經驗等問題很長一段時間難以被領導認可。這樣的境遇使他們難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更難以愉快地工作,滿足身心發展的需求。

二、實現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對于高校挑戰和機遇并存

高校負責為大學生提供高等教育,是大學生從學生時代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所以高校對于實現大學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擁有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求人才的義務和責任,所以大學畢業生存在的就業問題,客觀上對于高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盡管就業崗位的供求不平衡是客觀的經濟問題,但高校的培養體制也存在一定問題。大學畢業生面臨的“就業難”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對于高校教育的認可度。甚至在廣東等一些商業機會較多的地區,有的家長不鼓勵孩子讀書,而是建議他們從小進行經商實戰學習。許多高校不得不因為就業問題縮減部分專業的招生規模,縮減大學畢業生人數。學生生源短缺和培養體制改革是大學生就業問題對高校提出的重要挑戰。同樣機遇和挑戰并存,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為高校提供了一個反思和改革的契機。一段時間,眾多高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使得大學畢業生人數在短時間內激增,而培養效果又達不到預期目標,經濟發展所提供的崗位需求也無法滿足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需求。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形勢遏制了高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的勢頭,回頭反思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方式存在的問題,尋求改革的方法。所以大學生就業問題對于高校又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三、高校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質量

提高大學生就業水平,不僅要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而且還要保證就業的質量。黨的十報告就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現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對于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設置符合社會需求的系統專業知識課程和實踐課程

現在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專業知識不夠扎實,缺乏較好的實踐操作能力。在招聘會上,很多企業表示他們并不是不缺人,只是很難找到符合他們要求的大學畢業生,他們的原則是寧缺毋濫。而且他們表示希望招收既有學歷又有工作經歷的員工,將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培訓成優秀的公司員工需要的時間成本和物質成本太高。面對這樣的現狀,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加強實習管理尤為重要,延長實習在本科學習中所占用時間,切實提高實習過程給學生帶來的收獲,彌補大學畢業生缺乏工作經驗的不足。專業知識是大學生參加工作的本錢,如果連最基本的專業知識都不能熟練掌握,那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注定是失敗的?,F在的高等教育講究“亦博亦專”,但博學的是在對自己專業知識有所鉆研之后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的其他學科知識。如果博而不專,什么都略懂皮毛而不能熟練運用,很難在一個行業找到立足之地,更談不上在某一領域有所建樹。所以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心理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高校有必要針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開設就業心理相關課程,讓他們了解目前的就業形勢,幫助他們分析地域和行業對于自己就業的影響,根據自身情況對自己的就業理想有一個合理的定位。高質量就業不僅是物質上的薪資報酬,最重要的是個人價值和能力的實現。而在最艱苦的地方可以更容易地發揮一個人的價值,而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滿街都是大學生,尋找個人發展的空間相對較難。曾號召中國礦業大學的畢業生到基層去,那里大有可為。國家的政策引導大學畢業生深入國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這樣的人生選擇不乏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一種途徑。同樣基層就業并不妨礙大學畢業生實現人生理想,所有企業單位的高管都是經歷基層的磨煉才可以走到事業的高峰期。每個人的青春都迷茫,高校有責任改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引導大學生合理擇業,避免大學畢業生較為普遍的“高不成低不就”現象。

(三)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

目前,很多高校在學生剛入學時已經開展了關于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并且引導學生根據學生的個人發展情況,不斷地完善修改,學校和老師給予指導意見和及時反饋。有的高校甚至在大學生生涯規劃方面形成了專門的學科,旨在引導大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職業理想,在高校的學習生活中按照自己預設的目標努力奮斗,使自己成為符合理想職業人才需求的標準。大學生的生涯規劃使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定位,明確了個人奮斗的方向。這樣有助于高校根據學生個人意愿和興趣制定相應的培養方向,因材施教,更有助于大學生在畢業后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聯合負責制

篇7

財務管理專業已經成為我國增長最快的高校專業之一,近一半的本科院校都設有財務管理專業,每年培養的該專業畢業生數以萬計。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差”大量存在。財務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目前本科院校制定的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方案多為理論研究型,單純追求理論和“學術型”目標,導致畢業生難以與市場需求相匹配。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是社會經濟層次結構發展平衡性的基石。

2015年教育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財政部頒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全面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并強調建立實訓實習質量保障機制。以就業為導向,注重應用型職業能力培養,研究如何提高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實踐技能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匹配度,改進實踐教學,提升實踐技能,滿足市場需求,促進學生就業,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對此進行探討。

二、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畢業生職業能力要求分析

1.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特征

自我國本科院校分類后,應用型和科研型等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上,產生了較大的差異。應用型本科指符合本科教育學業標準,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重在“應用”方面,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從教學體系建設體現“應用”的核心環節是實踐教學。但與專科相比,應用型本科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強的后續發展勁頭,在工作崗位上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和時代的發展,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知識的能力較強。

2.財務管理人員職業能力內涵

財務管理工作的重點不是會計核算,而應該是財務分析、財務控制和財務預算等財務管理活動內容。因此,財務管理人員的職業能力不僅需要會計知識,更需要理解各種經濟活動的背景、市場狀況等,分析數據并進行正確的決策判斷。財務預算與控制更需要財務人員,能夠有效協調溝通各部門之間的關系。在其職業生涯中,面對環境變化,出現新情況時,需要財務管理人員能夠處理新問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不可缺少。

3.財務管理畢業生職業能力定位和分解

企業對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生應用能力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剛工作時對工作崗位的認知能力,要求畢業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熟悉所在崗位的任務和單位財務管理工作整套流程,第二階段是財務核心能力應用階段,要求畢業生能夠在一年后能靈活運用專業能力為企業服務。如圖(1)所示。

財務管理專業畢業學生職業能力定位見圖(1)。

(1)溝通能力。一是在預算編制時,能與編制過程中不同意見或訴求對象進行有效的溝通;二是在預算調整時,能對調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溝通與反饋;三是在融資管理時,能準備材料與各方?M行溝通和復核;四是在信用控制時,能對信用控制政策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的結果與相關部門進行溝通;五是能根據業務要求和企業所使用的軟件,與業務軟件方進行溝通,提出財務要求和反饋業務軟件要求;六是能夠與相關部門進行有效溝通,爭取相關部門對財務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等。

(2)信息檢索能力。一是在信用控制時,能利用互聯網、行業研討會等形式,收集行業內領先公司及具代表性公司的信用管理現狀及措施,能與外部專業公司對接收集相關數據;二是能根據軟件功能獲取業務數據;三是能根據新的涉稅政策,做好新的涉稅法規政策的解讀與執行工作等。

(3)創新能力。一是能根據現有數據、公司營銷及資金管理戰略,制定企業信用控制政策;二是能提供業務間協調發展的相關建議;三是能對財務報表進行二次開發等。

(4)投資分析能力。一是可行性分析中,能通過投資項目行業分析,研究行業規模、競爭環境、行業風險和市場切入點,分析行業可行性并提出建議;能通過信息和數據收集,運用各種分析方法(如SWOT分析),提出投資項目運營策略方案,并分析比較各種方案,供領導層或治理層決策參考,能通過掌握的財務管理知識和數學工具,對投資項目進行財務可行性分析(如凈現值、投資收益率、投資回報期、資金平衡等),能運用掌握的財稅知識和法律知識,降低投資方案的財稅風險和法律風險。二是投資方案執行跟蹤分析中,能在投資過程中對后續投資進行預判,利用專業知識對投后管理進行專業分析并提供建議,能夠運用各種財務管理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敏感性分析等),對方案執行過程中各個因素進行分析,從而為方案調整提供建議等。

(5)財務分析能力。一是在企業業務分析時,能對企業業務盈利能力進行分析,提供業務發展方向,能針對每項業務的市場占有率,與行業先進水平進行比較分析,找出不足及發展空間;二是在財務報表分析時,能了解每個科目的構成,分析異常數字,能對不同會計期間的財務報表進行對比、行業對標、預算對比、分析數字,能充分利用財務報表數據,對企業進行比率分析;三是在財務分析報告編制時,能通過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并與行業先進公司進行對標分析,能根據公司業務分析和財務報表分析結果,撰寫相關報告等。

(6)業務處理能力。一是在預算管理工作中,能對各部門上報預算進行初步審核,能及時有效將管理層確定預算指標,下達到各預算作業層,能對各預算單元上報的調整方案進行必要性判斷,能對年度預算執行結果進行復核,能對預算執行結果提出建議;二是在資金管理工作中,能根據企業的經營特點和行業標準,填寫正確金額及信息,能夠從數據變化中總結規律,能捕捉異常信息,能根據銀行及企業財務報表及資金系統,了解資金需求,能在企業授權體系下,對資金進行調集審批申報和操作,能根據業務報表及財務報表,對客戶違約付款風險進行評估和報告,能對外匯風險進行分析和判斷,能對公司資金償還能力進行分析及判斷;三是在資產管理工作中,能根據合同條款對資產購建款項支付予以審核,能判斷資產購建過程是否完成并及時結轉資產,能根據資產的使用狀況、產出情況、維修情況分析資產使用效率,提出資產購置或資產處理建議,能對資產處理收益和損失進行核算;四是在稅務管理工作中,能根據財務報告,檢查公司日常涉稅業務的基本情況,能根據新的國家涉稅法規,結合公司業務流程、業務合同、憑證種類,判斷公司涉稅風險點、關注點,能按時完成各種涉稅報表的編制和報送工作等。

三、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職業能力實踐教學探索

1.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國大部分應用型本科尚未建立完善、科學的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專業的實踐培養目標混淆不清,兩者的實踐教學同質化;二是教學手段滯后,缺乏實務操作專業技能培訓;三是缺少與企業實際聯系緊密的教材和案例;四是實踐教學軟件落后且仿真度低;五是考核上“重理?,輕實踐”,實踐考核流于形式。

2.應用型財務管理人才實踐教學目標

針對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者從教學模式、環境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對其實踐體系建設提出建議,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轉變教學模式,由“講授為主”轉為“任務導向、項目驅動”;二是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三是加強實踐基地設備及系統更新,加強情境建設;四是依托“產學”結合平臺,提高綜合素質與專業應用能力,最終實現“藍海就業”目標;五是引入大賽機制,培養學生財務分析決策能力;六是減少“終結性”評價,增加“過程性”考核。

3.應用型財務管理實踐教學改革探索

財務管理是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學科,要培養高素質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除了系統學習財務管理知識外,在專業實踐中進行真實經濟環境下的綜合性學習和能力培養,是實現財務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至關重要的環節。提供豐富的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境,即封閉式、網絡虛擬式和真實社會的實踐環境。筆者構建基于職業能力培養、以就業為導向的“企―校―企”逐層深入遞進式三階段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實現對現有體系的優化和改善。圖(2)是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逐步推進圖。

第一階段為合作企業參觀實習。加強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建設,使學生建立對企業經營中財務管理的感性認知,培養興趣,有針對性地主動學習。第二階段是校內平臺的實驗課程學習。主要由財務基礎實驗、財務職業技能實驗和財務綜合實驗構成。其中,財務基礎實驗如統計學實驗、計量軟件分析實驗、運籌學實驗等。財務職業技能實驗如會計信息化實驗、證券投資模擬、納稅籌劃實驗、期貨期權交易等。財務綜合實驗如高級財務管理實驗、資本運作實驗、ERP實驗、財務決策支持系統等。通過校內平臺實踐課程初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中的業務處理能力、財務決策分析能力等基本職業能力,同時通過課程小組討論等形式提升學生自學、溝通能力等關鍵能力。第三階段是職業能力培養的核心階段。在這一階段讓學生再次回到合作企業,選拔企業導師,采取類似醫護學生培養的方式,加強指導教師的培訓、經驗交流、激勵機制及考核評價建設。由合作企業導師“指導”實習,指導可采取“一帶一”或“成組指導”方式,遴選時學生先填志愿,企業導師自主選擇學生。實習管理實行“指導導師負責制”,實習管理中制定《實習崗位職責》《實習請假制度》及相應的獎懲措施。實習結束后,組織實習交流大賽,組織企業導師打分,對表現優異者給予獎勵和提供就業機會。其次,組織并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財務分析決策類案例大賽,獲得證書者給予畢業評獎評優加分政策等。通過回歸真實的實踐環境,使學生各方面的職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尤其對學生協調溝通及自我學習等關鍵能力的培養意義重大。最后,建立健全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保障體系和考核體系,確保實踐教學達到應有的效果。

篇8

摘要:校企合作培養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是目前國內外高校普遍實施的人才培養模式。針對地方本科院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開展校企合作的困境,以延安大學校企合作培養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為例,分別從合作原則、課程體系、平臺搭建和保障機制等四方面進行了解析和探討,充分發揮校企各自的優勢,真正實現為社會輸送高素質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舉措

引言

軟件產業已經發展為國家信息產業的核心和國民經濟信息化的基礎,是21世紀最具廣闊前景的新興產業之一[1]。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存在較大的差距,特別是作為遠離大中城市且經濟欠發達的地方本科院校差距更大,致使我國計算機相關專業學生就業難和IT企業要招到理想的專業人才難成為不爭的事實[2]。因此,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鼓勵學校和企業合作,如在高校建設科技園區、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投資建設國家級和省級軟件示范學院、推行卓越工程師教育計劃,鼓勵企業投資興辦實訓或培訓學校,校企合作模式在國內不同程度的得以實施,對我國計算機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作為地方本科院校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 地方本科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軟件

人才的困境

1.地方本科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軟件人才條件先天不足

一是幾乎所有的軟件企業都落戶在一線城市、省會城市或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而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地處遠離大中城市且經濟欠發達,地理環境、交通狀況相對較差,這些地區基本沒有什么軟件企業,部分地區即使有但規模也很小,根本無法支撐校企合作;二是地方本科院校所處的城市高校極少,大部分地區只有一所高校,與這些高校合作無疑給企業增加了較大的合作成本;三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師資、生源、實驗條件等方面與地處大中城市高校有較大差距,與這些高校合作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遠不如與大中城市的高校合作;四是由于地域限制,合作過程難以控制,合作質量難以監控。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著地方本科院校與軟件企業開展校企合作。

2.地方本科院校對校企合作培養應用型軟件人才的認識不足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均以辦師范專業起家,總以辦師范專業的思路辦工科專業,學校從上到下對校企合作辦學的認識不足。對于學校領導,他們更關注被認為是關乎學校生存和學校排名的核心因素——科研能力,加之近年來軟件工程專業相對于學校的其他專業就業形勢好,他們認為校企合作是多此一舉;對于二級學院,一方面他們受傳統辦學思想影響,認為高校應該是一個精神的樂園、學術的沃土,始終以學術型作為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另一方面學校對講課比賽、考研、漢字聽寫、學科競賽、教改項目、大創項目等一系列活動有相應激勵和考核機制,而對是否開展校企合作、成效如何卻并沒有相應激勵和考核機制,嚴重影響二級學院開展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對于普通教師,無論是職稱晉升、項目申報,還是評獎、評優,科研成果均為核心考核點,與學生的培養質量及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無直接關系,因此不僅絕大多數教師并不關心校企合作,而且由于校企合作而產生的新工作、新的要求往往有強烈的抵觸情緒。

3.政策與經費缺失,嚴重制約地方本科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專業人才培養是在校企雙方協作、互動中完成的,既涉及校企雙方教師流動,也涉及學生的流動,無論是聘請企業兼職教師來校實訓,還是選派校內教師到企業兼職,無論是在校內共建實訓平臺或實驗室,還是在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都無不需要政策與經費支持。然而,對企業來講,一方面企業沒有獨立管理學生的經驗,缺少雙方交流對接的平臺,政府在這方面的激勵和約束保障機制很不健全,另一方面受地理位置、實驗條件、師資力量、生源善等條件的制約,校企合作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加之又無法保證所培養的專業人才將來為本企業服務,導致企業在校企合作方面積極性不高,合作的動力不足;對地方本科院校來講,一方面在企業兼職教師聘用、學分置換、校內教師選派、共建實訓平臺和實習基地、合作企業遴選等沒有相應政策規范,另一方面學校因受其財政制度所限,經費缺乏或有錢但難于使用,學費又是由國家統一規定的,額外向學生收錢有悖于國家政策,導致地方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困難重重,校企合作力不存心。

二. 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的舉措

延安大學針對上述地方本科院校在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中開展校企合作的困境,緊緊抓住國家和地方政府對軟件企業在軟件人才培養上扶持機遇,不斷優化合作環境,突顯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特點,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先后與中軟國際、文思創新、達內、深藍、西安億兆、無錫NIIT、天津CSDN、歐鵬蘭博、北京功橋、北京索克賽思等10多家企業或實訓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及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專業教師的業務素質及學院辦學能力得到穩步提高。1.堅持優勢互補、真誠互信、互惠共贏的原則,合作育人、共同發展以優勢互補為前提。作為學校,可以充分利用企業優質的實驗實踐平臺、真實的項目研發與管理經驗、對行業需求及就業前景的準確判斷等優勢,幫助學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強化學生的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提升專業教師的業務能力;作為企業,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深厚的專業理論功底、雄厚的科研實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豐富的社會關系、優雅的文化氛圍等優勢,幫助企業提高職員專業理論水平和市場預判,共同申報課題、共同攻關項目難點和關鍵點、共同進行項目預研與研發,為企業儲備高素質員工,從而提升企業的發展潛力和行業競爭力。以真誠互信、互惠共贏為保障。校企雙方在合作育人過程會涉及諸如項目合作、協議簽訂、經費投入與使用、實習實訓基地共建、實驗室共建、成果分享、知識產權歸屬、兼職人員待遇、實驗實踐場所互用、學生管理、學分置換、成績評定等眾多事宜,校企雙方通過定期例會和聯系人制度,以誠相見,充分考慮各方利益和得失,本著互惠共贏的原則,及時溝通和化解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

2.構建以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課程體系軟件企業對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溝通協作能力強,對軟件行業標準及規范理解深入,能熟練運用最新的軟件工程化管理方法和軟件技術,具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能在軟件工程項目中發揮中堅作用?;诖?,我校構建了以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為核心的校企合作培養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3.搭建適合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平臺(1) 搭建交流、教學、科研平臺,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優質的師資保障。一是建立校企合作交流平臺,一方面讓專業教師定期在企業進行短期培訓、學習、交流,提升專業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和項目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讓企業技術人員、項目經理定期在學校進行短期學習、交流,提升企業人員的專業理論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二是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制定或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共同探索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共同編寫實驗、實訓、實習、課程設計指導書,共同指導學生實訓、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共同評估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三是組建科研團隊,共同申報研究課題,共同進行項目研發,共同探索行業前沿發展動向、共同進行項目預研及新領域開發。

(2) 搭建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平臺,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臺。一是對校內現有實驗室進行升級改造,保證課程實驗和課程設計順利實施;二是在校內共建實訓實驗室,強化學生專業技能,為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奠基護航。目前已經建成了Web實訓室、C++實訓室、Android實訓室、LTE移動測試實訓室、嵌入式實訓室;三是在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充分利用企業的先進技術、優質實踐環境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使學生在實習、實訓過程中能夠充分感受到真實的企業環境、真實的開發環境、真實的軟件項目、真實的工作壓力,真正實現學校培養與企業用人的無縫對接;四是共建專業人才培養案例庫和項目庫,遵從專業人才漸進性成長的客觀規律,提升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和專業實訓質量。

4.構建適合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一是規范校企合作的基本程序,出臺了《延安大學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指導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校企合作必須以互惠共贏為前提,以人才培養為宗旨,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和改善實驗實踐條件為依托,以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為目的,并明確規定了合作企業的遴選條件及合作的基本程序,從政策上引導各二級學院穩步推行校企合作;二是規范校企合作過程管理,制定了《延安大學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實施細則》、《延安大學校企合作人員互聘實施細則》、《延安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合作方案》、《延安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實訓、實習、畢業設計雙導師崗位職責》、《延安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外出實訓、實習、頂崗實習管理規定》、《延安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合作學分置換暫行規定》等配套管理制度,從制度上保障各個階段工作有序推進;三是嚴格考核評價機制,制定了《延安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合作教學和技能訓練考核評價標準》,標準明確規定了教學和技能訓練各階段任務、目標及要求,將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考核評價的重點,從考核評價機制上督促校企雙方履行職責、兌現承諾,從而保證學校培養與企業用人的無縫對接。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不是新生事物,國內外有許多好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作為地方本科院校有著與其它高校完全不一樣的現實和困境,只有緊跟軟件產業發展的脈搏,從國家人才戰略和軟件工程學科特點出發,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高素質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充分發揮校企各自的優勢,不斷探索適合本校自身特點的校企合作模式,才能真正實現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工程應用型軟件人才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唐衛東, 劉昌鑫. 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 以井岡山大學為例[J]. 計算機教育. 2013(20)

篇9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in Local Colleges

――Take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City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AI Xiaozhen, YANG Pingyu, LIN Wei

(City College,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Zhejiang 325035)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City College of Wenzhou University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as an example, from a professional training goal establishment, professional core curriculum, practice teaching links of planning and dual qualification teachers view point of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 is explored.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nstruction

0 前言

溫州大學城市學院位于浙江溫州,學校秉承溫州崇商傳統和“溫州人精神”,堅持“成長會做人、成才會做事”育人理念,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推行“知識+能力+素養”多維度復合型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MQPT),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現代商業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根據2014年浙江省教育廳《關于積極促進更多本科高校加強應用型建設的指導意見》(浙教高教[2014]47號)和《浙江省教育廳辦公室關于報送通知應用型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學院立即著手申報試點院校。應用型本科建設重點在各專業進一步深化應用型轉型工作,物流管理作為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主要從四個關鍵點上做好:優化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專業核心課程,強調校企合作和實踐教學,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1 優化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積極促進更多本科高校加強應用型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通過對溫州大學城市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畢業去向和市場對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能力需求調研,目前物流管理專業電子商務物流方向注重倉儲規劃能力、倉儲作業日常管理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快遞企業注重終端配送能力和干線運輸的規劃能力;傳統物流(制造業物流)注重倉儲規劃與設計能力、日常管理能力、與生產物流銜接能力??紤]我院物流管理專業實際和現代物流業發展態勢,設置物流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為:立足當地、面向全國,培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知識、素質、能力協調發展,具有扎實的物流管理專業理論基礎,較強的數據分析和物流系統的規劃與設計技能力,能適應電子商務物流快速發展,物流企業、制造業、商貿業物流部門領域的變化,具有持續更新專業知識能力,現代商業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2 設置專業核心課程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物流管理專業著重建設5門體現培養目標的專業核心課程,分別是“運籌學”、“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管理統計分析”和“物流系統規劃與設計”,并在核心課程中開發相應的實踐模塊、增加實踐學時,為物流管理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以“運籌學”為例,從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設置角度描述專業核心課的建設。

(1)教學目的。運籌學屬物流管理專業基礎課。學習本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運籌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養學生運用該學科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深對數學在物流管理實際中廣泛應用的理解。

(2)教學內容。根據應用型本科建設指導思想和學生實際,運籌學在教學內容安排上注重實際問題建模能力的培養,對模型的計算不做過多要求,因此單純形法和單純形法的靈敏度分析與對偶等內容不做講解,教材采用注重應用型管理運籌學教材。課程教學內容主要包括線性規劃、運輸問題、整數規劃、目標規劃、圖與網絡、存儲論等。

①線性規劃。包括線性規劃的圖解法、線性規劃的計算機求解、線性規劃在工商管理中的應用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線性規劃圖解法:通過圖解法和靈敏度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對二元一次線性規劃問題圖形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實際問題變化后的處理能力;第二部分線性規劃的計算機求解:通過管理運籌學3.0版軟件的教學,培養學生使用軟件解決復雜線性規劃模型的能力;第三部分線性規劃在工商管理中的應用:通過人力資源分配問題、生產計劃問題、套裁下料問題、配料問題和投資問題的教學,培養學生使用線性規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②運輸問題。包括標準運輸問題、實際問題轉變運輸問題和表上作業法三個部分。

③整數規劃。包括整數規劃的應用和分支定界兩個部分。

④目標規劃。通過多目標實際問題的目標規劃建模,培養學生對多目標實際問題的建模能力和使用軟件決絕有優先權目標規劃問題和復雜目標規劃問題的能力。

⑤圖與網絡。包括最短路問題、最小生成樹和最小費用最大流問題三個部分。

⑥存儲論。包括理想狀態的經濟訂貨批量模型和一般狀態下的經濟訂貨批量模型兩個部分。

運籌學課程建設遵循突出應用、強化實踐、堅持創新的原則,在后期課程的建設中,利用moodle平臺建設的機會,在教學資源完善的過程中,注重教學案例的實際性,多以溫州當地、生活中的案例來進行教學,同時在相應內容教學完成后,通過帶著問題去企業調研的方式,讓學生收集數據、提煉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形式來增加實踐環節,突出課程的應用,用現實問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習興趣。課程將按36理論學時+18實踐學時來設置。

3 強調校企合作和實踐教學

物流管理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在設計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時,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多次組織專業教師去物流企業調研,并邀請物流企業高管到校會談,最終確定了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目標為熟悉專業物流企業或物流相關部門的運作,掌握物流相關崗位的基本技能,能運用所學知識從系統的角度去發現并解決運營中出現的問題,同時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專業素養。設置了校內實踐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的實踐體系。校內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課程實驗、課程實訓、畢業設計(論文)和第二課堂等,校外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與專業培養特色相吻合,主要包括社會實踐、專業見習、客服專項實訓、倉儲實習、畢業實習等環節。形成了大一認知實習、大二客服專項實習、大三倉儲實習、大四畢業頂崗實習的分層次實踐教學模式。

校外實踐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將各級實踐環節假期集中和平時分散進行相結合。目前建設的校企合作企業有溫州快遞物流代表企業溫州順衡速運有限公司、溫州零擔物流代表企業溫州德邦物流有限公司和溫州倉儲物流代表企業交運集團物流分公司等十家物流企業。以溫州順衡為例,從2013年實踐基地建立開始,雙方本著“互惠互利、雙向收益”的原則,建立了“順豐訂單班”,每次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都會與企業交流,保證人才的培養滿足企業需求;開設的實踐環節,都與企業的業務對接,如大三暑期為期一個月的倉儲實習,每年雙十一的物流體驗實習等;開展特色項目的合作,如“城院順豐客服工作站”,將順豐速運客服業務放在學校中完成,學生接受順豐速運最專業的培訓,同時完成高難度問題件的處理工作,在滿足學生大二暑期的客服專項實習的基礎上,日常全年開放,每天有10~15位學生參與順豐客服工作。溫州順衡實踐基地已接納實習學生達300人,部分學生實習時間超過兩年,畢業后深受物流企業喜愛。

4 重視雙師型教師培養

一是加快引進應用型專業和專業群建設急需的高層次學科專業領軍人才和教學骨干,發揮他們對學校轉型發展的引領、帶動和輻射作用。二是以校企合作為主要渠道,科學制訂“教師企業實訓進修制度”,促進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大力培養有特色的實踐應用型教師,物流管理專業現有教師需進入企事業單位脫產實習,促使教師向雙師型轉變,同時,積極從企業行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專業素質高、實踐經驗豐富、教學能力強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作為“產業導師”,構建靈活多樣的“雙導師”工作機制,努力打造一支專兼聘結合的雙師素質教學團隊。三是積極鼓勵物流管理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培訓,考取物流師等職業相關證書,提升雙師型教師比率。四是引導物流專業教師為企業開展技術服務,不斷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5 總結

篇10

[關鍵詞]高職教育 內涵發展 督導

一、高職教育內涵發展呼喚完善的教學督導機制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教育質量問題已擺上新的日程,高職教育內涵發展勢在必行。因為,現在高職教育從規模上已占據整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由于發展速度快,暴露出了許多問題,社會認同度不高,高水平的院校不多,與職業性相關的條件缺乏等,歸根結底是教育教學質量不高。為此,高職教育必須要從外延發展轉到內涵發展上來,抓內涵建設和質量管理,是高等職業教育辦出特色、創出品牌的必由之路。為此,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必須也應該進入內涵發展階段。

高職院校抓內涵發展,筆者認為應建立系統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特別是建立健全教學督導體系、完善教學督導機制,這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點。因為抓特色培育、師資隊伍建設、專業課程建設、辦學條件建設、產學合作基地建設、就業工作等固然重要,但高職院校抓內涵發展首先必須要確立質量為本的觀念,貫徹質量是學校教學工作和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的觀念,應該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前提。我們提出辦人民滿意的高職教育,要使高職教育讓人民滿意,首先必須是我們的教育有質量,有一定的特色。當然我們所說的質量也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教風,學生的積極性與學風,教學管理是否規范化,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實訓條件是否到位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們必須在高職院校內確立質量至上、質量第一的觀念,堅定不移地做到以質量求生存求發展。而教學督導工作是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內在要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完成正確的教學決策、嚴格的教學執行、有效的教學監督這三方面的工作,而有效的教學監督主要要通過開展有效的教學督導工作來完成。

高職院校教學督導是依據一定的評價標準,對教學工作的過程和績效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它是以參與教學活動的教師、學生、教學狀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第二課堂、實習畢業環節等因素有機組合的過程和結果為評價對象,對教學工作的整體功能進行綜合評判,發現教學過程中的成績和不足,以發揚成績,糾正缺點,督促和指導師生按教學規律辦事。因此,建立完善的督導制度應成為內涵發展的重點內容,必須切實加以重視。

二、高職院校教學督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與本科高校相比,高職院校教學督導工作開展的時間不長。盡管各校也作了不少探索,為提高教學質量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至少還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督導認識偏差。一些高職院校對教學督導工作的認識不清,認為教學督導可有可無,認為教學督導工作可以由教務處等部門來完成,沒有專門的督導機構。

2.教學督導隊伍偏弱。有些高職院校在選聘督導人員時大多數選聘已退休、或因身體有病不能上課的老教師。隨著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教學督導隊伍要求的提高,清一色的老教師組成的督導隊伍難以勝任督導工作。

3.教學督導內容偏窄。教學督導在實施過程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著督導范圍狹窄、輕重不均的問題。如偏重課堂教學質量的督導,忽視其他教學環節和教學過程,偏重理論教學質量的督導,忽視實踐、實訓教學環節,偏重教學秩序的督導,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育等。

4.教學督導方式偏簡。在實施教學督導工作時,常把教學督導定位在督、查上。強調了一個“督”字,只是簡單地通過了幾次聽課,給出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等級。而這個等級可能與教師的職稱評定、年終考核掛鉤,這樣的簡單督導會給教師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不能夠科學地反映全面的教學情況。

三、高職院校教學督導機制的構建

為了加強對教學工作的監督和指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每一所學校都要建立科學的教學督導機制。筆者認為科學的教學督導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建立健全督導制度。這是開展工作的基礎。一個完整的督導工作制度應該包括督導工作的目的依據、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基本職責、基本任務、組織機構、工作方式等。應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實行督教、督學、督管一體化,應堅持“以督促改、以導助建、導督并舉、重在引導”的方針。貫徹“到位不越位,建議不決策”的原則,實現教學督導與教學改革、教學建設、教學管理的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轉貼于 2.健全督導組織機構。學院應實行院、系兩級督導制度,建立專職與兼職相結合,校內專家與校外專家相結合,教師與學生相結合的督導體系。院級一般設立督導委員會,并建立校內外專家組成的督導隊伍,并設立學院總督導,總督導一般由學校領導擔任。設立督導評價處(或督導處),該處是督導委的執行機構,其工作由院長直接領導,承擔督導委的日常工作,指導系級督導工作,負責學院督導的組織、協調工作。系級督導由各系部成立督導組,由系部主任任組長,系級督導員由系主任聘任,系督導組在院督導委員會和院督導處的領導下開展工作。教學督導人員聘用的條件一般為熱愛教育事業、政治思想素質好、具有奉獻精神、辦事公正、高職院校教學與教學管理經驗豐富、具有副高及以上職務的教師等。

3.明確督導工作職責。督導委員會職責:負責制定院級督導委員會年度:工作計劃;定期總結院級督導工作;對督導工作中出現的糾紛進行仲裁。督導評價處的職責:具體組織實施督導工作(包括聽課、看課、教師說課,召開師生座談會、個別訪談,查閱資料,教學測評,檢查備課、作業批改,成績評定、學生畢業論文指導等),定期召開會議,評價學院督導工作狀況,提出具體改進措施。系督導組的職責:根據學院的統一部署,結合本系實際,制定工作計劃,組織實施本系督導工作。督導人員的職責:列席被督導部門的有關會議;對被督導部門進行現場考察,對違反學院有關規章制度的行為,有權予以制止;督導工作報告將作為院系決策的重要依據??傊?,督導工作職責是通過實施對學院教育教學工作的檢查、監督和指導,肯定成績,發現問題,為改進教風、學風、提高教學質量提出好的意見和建議。

4,適度確定督導內容。督導內容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為五個方面:一是教學管理工作的督導。如對教學工作的目標管理、計劃管理、組織管理等工作進行督導。二是教學活動督導。主要包括教師備課、上課、布置和批改作業、課外輔導、學生成績評定、第二課堂、教學實習設計、畢業環節等方面的督導。三是教師教學質量的督導。其重點是開展對課堂教學質量的督導。如教師的教學態度是否端正、對教材的內容是否熟悉、教學方法是否恰當、是否利用現代教學手段、教學過程中理論是否聯系實際、講課是否生動、普通話是否標準、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紀律是否良好、課堂教學效果怎樣等等。其方法主要通過聽課和評課來進行。四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督導。學生學習質量主要看學生掌握必備知識的程度、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及英語、計算機等級考試通過率、學生的基本素質等。五是對教風、學風的督導。在實際工作中,由于人力和精力有限,我們只有適度確定督導的范圍和內容,抓住重點開展督導,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5.改進督導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斷改進督導方式方法尤為重要。如我院在日常的督導工作中實行了“日督、周報、月評、期析、年結”的工作模式。即每天都有督導人員在校園內進行教學巡查、聽課等日常督導;每周對一周的督導情況向學院有關領導和教務處進行通報;每月召開督導工作專題分析會,分析、評價學院督導工作狀況,并提出具體改進措施;每學期末,召開督導委員會會議,分析、評價學院一學期來的督導工作,有針對性的布置下一學期的工作;年末對一年的全院督導工作進行全面的總結,肯定成績,指出不足,規劃來年。

四、教學督導工作必須認真處理的幾個關系

由于高職院校開展督導工作時間不長,現成的經驗不多,只有認真探索、積極實踐,不斷總結,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要做好這一工作,在實際工作中還必須處理好以下關系:

1.教育督導與教學督導的關系。教育督導工作面廣、任務多,它包括教學督導、學校管理工作督導、德育工作督導、體育工作督導等。而教學督導是指對全院教學工作的督導。但在實踐中,學校的各項工作都是相互聯系的,僅僅對教學進行督導是不夠的,因此我們在實踐工作中,除了主要抓好教學督導工作外,我們還對學生的教育、教師的師德、學生的公寓、教風、學風等工作開展督導,把教學工作以外的情況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以便得到及時妥善解決,但是,學院的督導在條件成熟后應做到教育督導,當然應以教學督導為主。

2.督與導的關系。督是指檢查、監督,導是指導,兩者是并列關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督導工作中既要檢查、監督,又要指導,不能只監督不指導,也不能只指導不監督,檢查、監督是為了指導,要在監督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去指導解決問題。當然,指導是在檢查、監督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進行。如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上,通過查看教案、聽課以后,再給他們提出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督導組與有關職能處室的關系。督導組與教務處、系(部)等部門是協作的關系。在督導中要涉及教學管理、教學各環節、教學質量評價等大量的問題,因此,督導組不能以“督導”的身份居高臨下,而是以服務的態度,善意的方式向有關職能處室提供信息,協助解決問題。我們認為在許多工作中很多資料的提供、各種活動的組織、召開學生座談會等只有在有關職能處室的支持配合下(有的工作是聯合進行),才能確保督導工作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陳利榮.高職院校教育督導工作探索田.職業技術教育,20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