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內建筑參觀實踐報告范文

時間:2024-01-15 17:57: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校內建筑參觀實踐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校內建筑參觀實踐報告

篇1

關鍵詞:環境工程;認識實習;教學改革;實習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2-0021-02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環境專業類的人才。然而,當前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并不樂觀。為提高工程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很多學校設置了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大實踐環節。因此,認識實習環節的教學質量不容忽視。本文結合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近幾年的教學現狀和改革實踐,對如何提高實習成效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革措施和建議。

一、環境工程專業認識實習教學體系的構建

在工程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被公認為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浙江工業大學環境工程專業認識實習實踐環節安排在第4學期末,學時為2周,構建的認識實習教學體系如圖1所示,內容覆蓋城市給排水處理、工業廢水和廢氣治理、城市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處置等。通過組織學生參觀企業、聘請一線工程師開設專題講座等方式,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控制的必要性,了解相關的環境政策等,增強專業意識,為專業課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認識實習設置了三個模塊:實習準備、集體授課和現場參觀。實習開始前,指導老師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并召開實習動員會。集體授課主要采用舉辦專業知識專題講座的方式,邀請不同領域的高級工程師為學生授課,專題涉及廢水處理技術、膜處理技術、環保設備和環境生物修復技術等。另外,專題講座根據其主題內容分散安排,一般安排在參觀相應企業之前,力與現場實習實現相輔相成的增益效果。現場參觀的企業主要安排在近郊,如杭州市七格污水處理廠、杭州市清泰水廠、杭州天子嶺垃圾填埋場等。參觀時主要由實習單位技術人員重點介紹具體的處理工藝和流程,以及一些構筑物和環保設備(如沉淀池、除塵器、風機等),使學生了解不同構筑物的基本構型,相關設備的基本知識和應用特性。認識實習的成績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實習報告(50%)、實習日記(30%)和實習態度(20%),據此評價學生通過實習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對專業的理解。

二、認識實習教學實踐中的不足

1.實習單位較少,覆蓋面有待擴大。實習單位是決定認識實習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由于時間短、經費少,認識實習單位一般選取近郊企業,目前與我校簽訂實習基地協議的僅有杭鋼、菲達環保、浙江潔華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數幾家企業,而杭鋼今年已停產,即將搬遷。因此,校外實習單位較少、實習基地不夠穩定等問題亟待解決。

2.實習方式偏單一,學生參與度不夠。目前的實習方式主要采取的是開設專題講座和集中參觀。但由于實習時間較短,加上均為大班實習,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習效果。另外,企業出于安全、維持企業正常生產秩序等方面的考慮,一般只允許對處理設施進行簡單的參觀,而且諸如曝氣池、沉淀池等構筑物正常運行時無法觀察到內部結構,學生對現場實際工藝過程很難達到一定的認識深度,參觀過程也常易變成“走馬觀花”,流于形式。

3.實習指導教師人數不足,工程經驗有待提升。目前,我校環境工程專業每年認識實習的學生人數為80名左右,指導教師為3名中青年教師。帶隊老師要組織安排實習內容和進程,教授專業知識,現場實習時不僅要負責與現場技術人員的對接,還要維持秩序和安全,教學任務較重,容易忽視教學質量。另外,實習講解時,帶隊教師盡管能對工藝、原理等進行深入講解,但由于實踐經驗不足,對構筑物或環保設備實體的講述效果一般,而企業的技術人員由于理論知識上的欠缺,講解也較難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學生理解掌握的情況不夠理想。

三、認識實習教學體系的改革與思考

1.建設校內和校外實習基地,豐富實習單位類型。認識實習幫助學生探尋專業興趣點,注重廣度,參觀不同類型的有代表性的工程現場,可以使認識實習的作用得到最大發揮。對于已建立合作關系的菲達環保、浙江潔華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七格污水處理廠等企業,應加強聯系,力求能形成長期穩定的實習基地。同時,不斷開辟新的實習點,豐富實習單位類型。近期已和浙江板橋清園環保集團、杭州邁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初步建立合作意向,尤其是板橋清園環保集團,由于其經營范圍廣,涉及廢紙造紙、污水處理、污泥發電等多方面,能使學生對生產工藝、排污環節、污染物的處理情況、生產管理狀況等有系統的認識,提高求知欲。這類集生產與三廢處理于一體的典型企業,是未來學生認識實習的重點。另一方面,鑒于濕地是環境生態修復的一種有效模式,因此我們積極利用公共社會資源,將西溪濕地和中國濕地博物館作為認識實習地點,并取得了較好效果。

建立校內輔助實習基地也是解決校外實習地點不足的一條有效途徑。校內實習地點具有穩定、省時省力的特點。目前,已在申請的專項資金資助下在校內建設完成了1套生活污水處理系統,作為校內實踐基地之一。另一方面,依托學科承擔的應用研究項目,充分利用已有的或擬建的廢水或廢氣中試處理裝置,繼續進行校內實習基地建設,這些裝置不僅直觀性強,而且可操作運行,有助于學生深化理解實際工程。

2.多種教學手段結合,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傳統的認識實多采用單向講解模式。但實習現場往往噪音較大,加上人數較多,往往會導致“聽不清”。為使處于隊伍后面的學生也能聽清講解內容,自2014年起專門配置了便攜式擴音器和無線耳機接收器,初步實現語音導覽功能,提高了現場的講解效果。還在集中參觀過程中設置了互動環節,便于學生提問交流,增強學生實習積極性。

在現有舉辦專題講座及現場集中參觀認識的基礎上,今后擬分別針對已建立的校外認識實習基地錄制工程案例視頻,并開發制作仿真系統,模擬生產工藝流程和設備。此外,專門設置認識實習預習環節,進行大班化的模擬認識實習,即帶隊老師向學生集中展示工程案例視頻和仿真系統,加強學生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學生從中可以獲得對實習對象的感性認識。現場生產實習過程中,則引導學生通過“沉浸-交互-構想”,將模擬實習的內容與現場工程實體進行結合,強化現場參觀實習的實習效果,提高實習質量。

3.以老帶新,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青年教師是教學工作的新生力量,加強對其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才有基本的保證。為此,2014年學科專門推出了《關于加強教師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實施意見》,要求全體教師必須具備6個月以上的企業或工程實踐經歷。與此同時,還定期組織工程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為青年教師進行培訓,組織青年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工程實踐學習和鍛煉,完善知識和能力體系。此外,應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認識實習教學隊伍,增加指導教師人數,探索小班化實習的可行性,從而提高認識實習的教學質量。

4.豐富考核方式,強化綜合能力考核。已采用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遞交實習日記和實習報告,實習態度的評價主要由帶隊教師根據出勤率和現場互動交流情況進行評價。實習報告的評分中,應更加注重考量學生自我思考的內容。考核方式可進一步多樣化,如在現有考核體系中增加實習答辯,這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專業的理解、提高表達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四、結語

認識實習在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將結合我校環境工程專業的特點和培養目標,繼續探索新的教學方式,不斷豐富認識實習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郭新超.環境工程專業三類實習的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5,(4):66-69.

[2]殷長龍,劉東.石油類理工科專業認識實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3,(19):66-67.

Application and Exploaration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gnition Practice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pecialty

YE Jie-xu,CHENG Zhuo-wei,CHEN Dong-zhi,GUO Ya-ping

(College of Environ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 310032,China)

篇2

關鍵詞:中職校;社會實踐資源;途徑;開發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3)04-0073-03

一、社會實踐教育資源的內涵

教育資源是指蘊涵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創造出一定教育價值的各類信息資源,是社會資源的必要組成部分。社會實踐教育資源則是在日常課堂教學以外、以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為目標、被教育者開發利用的各類教育資源。社會實踐教育資源一般具有數量的有限性、質量的未定性、類別的多重性、功能的多樣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陣地。

二、社會實踐教育資源的分類

社會實踐教育資源大致有如下幾類。

(一)活動資源。即可用于中職學生社會實踐并有利于職業教育目標實現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按活動舉辦空間的不同,有校內活動和校外活動之分;按活動內容的不同,可分為專業活動(如專業競賽、專業實踐、專業交流、專業講座等)、文體活動(如主題論壇、演講與辯論賽、書畫攝影作品競賽、文藝晚會、球賽、運動會等)、社會實踐活動(如主題調查、頂崗實習、勤工助學等)、志愿服務活動(如社區義工);按主辦單位的不同,可分為黨團活動、學生會活動、社團活動、班級活動等。

(二)組織資源。即支撐中職學生社會實踐目標實現的組織、機構、部門等。組織資源包括團體資源和個體資源。團體資源分校內組織團體與校外組織團體。校內組織團體包括黨團組織、社團組織、系(部)或班級組織、后勤與教輔部門以及其他非正式組織、自組織、虛擬組織等;校外組織團體包括機關、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街道社區村(居)委會、民間組織(國際國內)等。個體資源,包括校內的專兼職教師、師生典型、校友、名人大家、高技能人才、時代模范、歷史人物、家長親屬以及校內外的朋輩資源等。

(三)物質資源。即運用于中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各種有形的物質要素的總和。物力資源包括校內的教學設施、校企合作企業、實習實訓中心與其他科研場所、文體活動場館、專業與人文展館、校園景觀以及校外的各家企事業單位、各種場(館)、自然與人文景觀、技術設備等。

(四)信息資源。指在中職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資料、圖表和數據等信息的總稱。按信息來源不同可分為圖書信息、報紙信息、期刊信息、電子庫信息、光盤信息、廣播信息、電視信息、互聯網信息、手機信息、櫥窗板報信息、電子屏幕等戶外傳媒載體信息等。

二、中職校開發和利用社會實踐教育資源的途徑

(一)以活動為載體,“活化”社會實踐教育資源

活動,是教育教學的有效載體,能激活學生內在潛能。結合中職學生年齡特征和專業特點,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是社會實踐教育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

1.圍繞傳統開展職業素養活動。以人文傳統教育為主線,以職業實踐體驗為途徑,在傳統節日教育內容的基礎上,緊緊圍繞職業教育主題和特點,開展挖掘傳統節日、紀念日教育資源活動。如護理專業開展的重陽節“走進社區,敬老護老”主題教育活動,幼師專業在全縣幼教系統舉行“六一”節技能展示等均是具有職業學校特色的活動。

2.依托專業開展職業技能活動。社會活動擴展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資源,把學生的學習場所從學校拓展到社區乃至社會。中職校開展社會活動必須與學生的專業發展緊密結合。與普通中小學的軍訓、參觀和郊游、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不同,中職校的社會活動除了前述常規活動和頂崗實習、就業調查外,諸如烹飪專業師生參加龍蝦節烹飪大賽、旅游專業師生參加開(竣)工儀式等都是中職校所特有的開發社會實踐教育資源的途徑。

3.服務社會開展公益實踐活動。針對社會現實,以所學專業為依托開展多方面主題調查和志愿服務等活動。如汽修專業學生的汽車污染主題調查、土木工程專業的土地開發項目調查與旅游專業的節慶志愿者服務等。

(二)以人脈為支撐,“內化”社會實踐教育資源

1.名人引領,提升職業素養。校外熱心教育事業的領導、退休教師、優秀企業家、高技能人才、知名人士等擁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社會閱歷、創業歷程與人生體驗。他們的成就及崇高品格,對中職學生具有很強的導向力、影響力。聘請上述杰出人士擔任校外輔導員,參與中職校的社會實踐活動管理,對中職學生的求學、成長、成才等都具有啟迪意義。如邀請教育專家作題為“面向現代化的地區職業教育”的主題報告會;聘請市縣黨政領導擔任學校的名譽理事長;邀請優秀企業家、校友等經常來校給師弟們作創業知識講座;邀請司法工作人員給中職生上法制教育課等。

2.技能為先,挖掘技能人才。挖掘來自不同工作崗位的家長資源是中職校開發社會實踐教育資源的途徑之一。家長負責第二課堂,經常根據他們的不同的專長給中職學生作一些專業講座。如在銀行工作的家長為財經專業學生作人民幣的識別和愛護的講座,有風箏制作手藝的家長為幼師專業作手工制作講座等。同時,為了加快中職校技能人才的開發與培養,依托企事業單位和高等職業院校,邀請行業技能大師組建專業技能社團。通過開展技術技藝交流、名師帶高徒等活動,讓一批技術精湛、專業能力強的學生社團嶄露頭角。聘請德才兼備的社會技能人才為兼職教師,如聘請本地區富有經驗的高級技師擔任汽修、旅游、建筑等專業高級實習指導教師或專業實習顧問等。

(三)以物質為基礎,“催化”社會實踐教育資源

1.融入本地多種場館(所、室),搭建共享平臺,開辟人文素養實踐基地。根據本地人文和自然資源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原則,與相關單位共建社會實踐教育基地能提高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如在教育部門支持下聯合成立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與本地高水平賓館共同建設廚師培訓基地,與縣少年宮共建青少年活動中心等。

2.以企事業單位為研究對象,開辟專業實踐基地。中職學生是未來的企業人,走進企業、學習企業、研究企業是中職校社會實踐的必然要求。盱眙中等專業學校所在地不僅是著名的“龍蝦之都”“新興軸承之都”“中國凹土之都”“特色休閑之都”,而且工業園區內相關企業眾多,開發利用企業教育資源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學校依托這些資源建立了西馬機床實踐基地、龍蝦烹飪實訓基地、天泉湖旅游實踐基地等。

3.引企入校,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引企入校是一種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能最大化開發社會資源的專業屬性。引企入校能實現教場與職場互動,是職業學校開發社會實踐教育資源的特有途徑。近年來入駐學校的蘇州思維沃德公司、南京新正奇有限公司等是其中典范。

(四)以信息為紐帶,“柔化”社會實踐教育資源

1.基于信息化教學,大力開發仿真實訓軟件。利用仿真軟件構建虛擬社會實踐場所是中職校開發社會實踐教育資源的空間延伸。仿真軟件可以在職業學校內建設企業級全真實訓基地,可以實現教學與虛擬企業無縫對接,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社會和企業場所。

2.以博客、QQ空間等為媒介,共同利用社會實踐資源。QQ空間、博客在網絡上為學生提供了交流學習的平臺。一方面,可以通過上述載體廣泛地搜集各種有用的社會實踐資源;另一方面,對這些資源進行內容重組,實現實踐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王蘭.教育資源配置及優化配置初探[J].吉林教育科學(高等教育研究),1995(2).

[2]傅松濤,張揚.論教育資源的深度開發[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8(1).

[3]孫慶民.關于新時期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2).

篇3

[關鍵詞]課程內容;發達國家;職業標準;對接方法

高職院校深度內化企業文化就是利用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的天然聯系,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徑,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硬套,而是經過主體的學習、選擇、整合、優化等創造性活動,把企業文化中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積極因素,納入到高職教育的結構要素中,使高職院校教育處于最佳狀態。

一、對企業文化戰略地位的認同是高職院校深度內化企業文化的基礎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包括經營理念、社會責任、團體意識、文化結構、企業精神等,有導向、約束、凝聚、激勵、調適、輻射、品牌等功能,并促成一種共同的行為模式,是企業持續經營的動力,競爭發展的靈魂。現代企業文化在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新思維的浸潤下,有了更加豐富的內涵。高職院校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基地,人才培養的質量,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效益,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職院校精神是企業精神的前奏,企業精神是高職院校精神的延伸,高職院校在努力挖掘學校歷史文化資源,傳承辦學傳統,突出辦學理念,找到傳統與現實的支撐點,積極培育和大力弘揚學校精神的同時,要加強與企業和市場的銜接,主動吸納當代優秀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內化企業精神文化,真正觸摸到企業文化的靈魂。

二、從課程文化上尋找深度內化企業文化的突破口

以企業對人才需求為導向科學合理地調整和設置專業、合作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高職院校從高職教育的本質特征出發,通過市場調研,勞動力市場需求分析,人才預測,了解人才需求趨勢,由學校專家、企業工程師、行業專家及企業家組成專業專家指導委員會和實習指導委員會,為學校老專業更新、新專業設置出謀劃策,確保專業設置的新、專、精,使其順應人才市場需求,貼近企業發展。調整專業的外延和內涵,創建新專業,改造老專業,始終使專業建設處于動態發展中;同時結合自身優勢,建設一批品牌專業,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不同類型的企業對技術人員有不同的要求,如經營類企業要求技術人員具有市場、創新、誠信、競爭理念和良好的溝通能力;機電類企業要求技術人員具有辦事精準、思維嚴密、技術熟練等特質,因此各專業根據企業的具體要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把相應行業企業需要的不同素質要求貫徹于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強職業養成教育。

校企共建符合先進企業文化特征的職業教育課程。針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性、職業崗位的多變性以及學生需求的多樣性,加強課程的整合,適應崗位變化,動態開發課程,不盲目搬用別人的課程模式。如濰坊工商職業學院,校企雙方根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特點和規律,按照相關行業的職業資格標準,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將職業道德、職業健康、安全教育等素質教育內容貫穿教學全過程,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稱之為“3456課程體系”。在此過程中,22個專業共置換課程57門,其中48門課程由企業承擔教學,95%的實踐教學類課程由企業兼職教師擔任。課程體系的優化極大促進了學院課程建設的質量和層次,校企合作共建了80門院級精品課程,3個省級聯合課程群,9門省級精品課程。開設大學生職業素質訓練課程,培養未來職業人的企業文化素養。以滿足職業人的基本素質要求為目標,任務驅動為手段,項目為載體,師生、企業人員共同參與,將普通話、心理學、社交禮儀、就業指導、管理學方面的內容進行整合,制定學習情境,布置訓練任務,以活動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訓練模塊可以包括自我認知、溝通表達、體能意志、創新能力、情商管理能力、社交禮儀、擇業求職能力訓練等形式多樣的課堂訓練和課外拓展訓練。如應聘面試訓練幫助學生了解創業文書基本格式和面試禮儀,準確收集與整理求職信息,寫作自薦書,掌握社交禮儀,恰當地推銷展示自我;產品營銷訓練了解產品策劃及營銷的相關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服務意識;為企業制定規章制度的訓練使學生深感制度文化的重要性。種種訓練潤物無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企業文化素養。

三、校企管理互融,在制度與行為上深度內化企業文化

高職院校在教育實踐中積極引入企業的管理理念、企業化的管理制度與實施辦法,建立企業仿真管理平臺,把制度文化引進班級管理,將文化建設與行業精神相結合,建立覆蓋面廣,深入師生觀念的質量管理體系。一是在實習實訓環節營造企業氛圍,促進學生職業認同感。如把實習實訓教室打造成企業車間,按照企業生產標準張貼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把學生包裝成企業員工,統一實訓服、工具包、憑胸卡進車間上崗等;加強組織紀律性教育,嚴明時間觀念,嚴格按照安全操作流程和操作規程上崗;采用企業模式的師徒制,讓高年級學生擔任教師助手;每項實習結束進行技能鑒定或職業資格認證。二是把5S管理,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用于實訓車間的管理,規范現場、現物,營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環境,培養員工良好的工作習慣,凡事認真,革除馬虎之心。三是引入ISO9000質量認證體系,編制教學質量手冊、教學管理程序及執行等質量管理體系文件,規范學校內部管理;建立信息反饋系統等優化教學質量的管理體系,強化職能部門的質量管理功能;建立實訓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強化實訓教學質量管理。四是借助管理學中的CI(也稱CIS,企業識別系統或企業形象戰略)理論,培育院校文化。良好的文化行為與管理常規相結合,由淺層向深層,由外化到內化,從學習、工作、生活、娛樂等多個方面建立和諧統一的制度體系。

四、教師與企業員工角色融通,是保障企業文化深度內化的重要因素

完善教師聘用、培訓制度。除了每年的事業單位人才招考渠道外,從企業引進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人才充實教師隊伍也是必要的;建立專業教師定期輪訓制度,支持教師到企業進行工作實踐,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教學能力;建立示范性高職院校和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承擔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和培訓任務;鼓勵校內教師有計劃、深層次地融入企業的管理層和專業技術層,參與企業科研,共同承擔和負責企業的管理創新、技術改造或產品更新工作,提高教師企業文化素養。聘請行業精英兼任專業教師。行業精英掌握該行業的最新資訊,并且對其企業文化理解深入、透徹,聘請行業精英兼任學校專業教師,既能給學生帶來專業發展方面的前沿信息,使學生對企業文化感同身受,又能促進院校專業建設,不同職業背景的教師還可以給校園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且激發院校專職教師的企業參與熱情。選聘優秀企業家做大學生校外兼職輔導員。大凡成功的企業家都具有企業家的鮮明特質———求實、務實、扎實的工作作風,認真、踏實的處事風格,解決生產、供應、銷售、管理、財務等問題所必需的系統的知識素養,堅毅與理智的性格,冷靜的頭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豪氣,較強的分析、決策、指揮、協調、用人、開拓能力。事實上大部分企業老總及其人力資源部門的負責人精通企業管理,善于塑造企業文化,同時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了解大學生的優勢和劣勢、長處與不足;而且,優秀企業家本身就是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成為高職學生的榜樣和偶像。把優秀企業家聘為大學生校外輔導員,可以讓學生接受最直接、最寶貴的企業文化的影響。

五、以活動為載體,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臺

借活動促交流。聘請工作業績突出的優秀畢業生定期不定期地回母校分享他們的創業體會和經驗;舉辦優秀企業文化展示周,邀請優秀企業到學校進行企業文化、企業良好形象展示;鼓勵支持企業承辦命名或冠名的校園文化活動;舉辦科技文化節、校園開放周、校企合作洽談會、創業者報告會、學生技能匯報展示會等活動。還可以將校園文化活動辦到企業里,從簡單的學校搞活動商家出贊助,到商家為學生的社會實踐提供場所和各種技能培訓,使校企建立起全方位的交流平臺。院校建筑、景觀布局的文化展示。很多高職院校的建筑融合了企業文化的現代元素和民族傳統文化的元素,并追求模塊化、功能化、人工化和高效便捷,體現了企業文化的時代特征。校園的教室、雕塑、圍廊、花園都可以營造專業文化和科技文化彰顯的企業文化空間,在校內建設具有企業生產、經營和服務氛圍的實習車間和實訓教室,同時,要重視學校文化識別系統,像企業突出行業特色、職業特色那樣,突出學校品牌和專業的文化內涵。關注工業貿易舉辦的各種博覽會。

工業博覽會、汽車博覽會、機械博覽會、世界博覽會,還有一些社會文化設施,如航天博物館、科技博物館、奔馳汽車博物館等,也是學習、傳播企業文化的重要場所,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實際參觀或者視頻觀賞吸納其中的文化精華。如世界博覽會的歷史,就是一部近代人類經濟、文化、科技重大突破和創新的歷史,預示了世界發展的方向。2015年10月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剛剛閉幕,“滋養地球,為生命加油”的主題,使加強食品保障、食品安全和促進人類健康的國際合作成為世界的中心議題。文化藝術產品和宣傳媒體等也是弘揚企業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歌曲《勞動者贊歌》《中國夢》;電視紀錄片《舌點上的中國》;電影《創業》;五一特別節目———時代楷模,勞動禮贊。這些形式各樣的作品禮贊勞動者、禮贊勞動,弘揚積極向上的企業精神文化。

六、基于校企無界化合作的企業文化深度內化模式

無論是日本人“企業眼中的教育”,德國人“企業手中的教育”,還是新加坡的“教學工廠”,都說明世界上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與企業的合作已成為一種普遍形式。企業與高職院校相互滲透,院校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設定科研和攻關方向,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產品、工藝技能和經營決策,提高整體效益;企業也主動向院校投資,建立利益共享關系,真正實現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合作模式。院校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技術、管理、營銷、咨詢服務的同時,可獲得有關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和需求的第一手資料,為專業建設提供現實依據,并且通過與企業的密切合作,為學生實習、實訓、就業等提供保障,這是深層次合作,無界化合作。

高職院校與企業戰略對話,是深度內化企業文化的破冰之舉。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直接見面、對接洽談,搭建深度合作的穩定平臺。濰坊工商職業學院舉辦“東部校企戰略合作論壇”,努力推動地區企業與高等職業教育在專業課程建設、師資設備資源共享、員工雙向交流培訓、產品工藝技術協作等領域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確立長期穩定、暢通、共享的合作機制。新郎希努爾集團、北汽福田諸城汽車廠、中國得利斯集團、山東諸城對外貿易集團公司等19家知名企業成為會員單位。校企合作做到了制度化、規范化和長效性,向緊密型、深層次發展。實現教學、科研、開發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潛移默化中深度內化企業文化。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實體、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努力爭取零距離對接,真正實現校企互融互通。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把理論學習與實踐動手有機結合,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得實際經驗為主的生產現場環境有機結合,在院校與社會、教師與社會、學生與社會間建立起廣泛的聯系,并在交流過程中獲得知識,提高能力。產學研合作提供了更廣闊的育人空間和更優良的育人條件,學生在校園、企業及社會多種文化環境的協調下培養良好的適應能力,學會做人、做事、增強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培養全面素質。

合作模式具體體現為“三化”“四結合”,即能力培養專業化,教學環境企業化,教學內容職業化;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質量評價標準的制定院校與企業相結合,教學過程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學生的角色與企業員工的角色相結合,學習內容與職業崗位的內容相結合。企業文化在校企之間這種全方位、高深度的合作基礎上,水到渠成、潛移默化到高職教育中。如濰坊工商職業學院與諸城市昌達機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聯合省內外25家數控裝備企業,共同組建了“數控裝備產學研一體化聯盟”。該“聯盟”集教學、研發、生產、實習、培訓、售后服務于一體,全面實施“設備人才同步制造,產品服務捆綁推銷”的全新人才培養模式,截至到目前,運用這種模式培養的2600多名畢業生,有36人被機電科技研訓中心留用作技術研發人員,2100余人赴蘇州、無錫、常州等聯盟單位工作,其中70%已從生產崗位成長為單位的技術管理人員和技術培訓人員,30余人成長為企業高管,職業成長率大幅領先于同期同專業本科畢業生。《中國教育報》以《設備人才同步制造產品服務捆綁推銷》為主標題對這一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專題報道。共建職業化的實訓基地,是有效深度內化企業文化的主渠道。

高職院校實習實訓基地是針對行業或崗位的技能培養而設立的仿真或者真實的工作環境。院校領導要積極走訪企業,咨詢專家教授,依托規模大、技術強、管理先進的企業建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或科研試驗基地,優化資源配置,實習實訓基地形式上強調技術的工位性,運作上講求職業性,校內外結合,使校內實驗系列化、校外實習實務化、實習單位基地化。通過對設備的動手操作、產品制作、項目試驗等一系列模擬或真實生產,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提高學生對新技術的認知和適應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團隊協作完成訓練項目,培養協作精神、溝通技巧、組織管理能力和領導才能等綜合素質。職業化的實訓基地建設實現了無界化的校企合作,使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置身企業文化中,真切、客觀地體會企業文化的具體內容。高等職業教育的開放性要求盡可能地利用社會企業的資源為教學服務,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合理定位,使深度內化企業文化成為主動訴求,我們思考和研究這個課題,無論是對培養能夠盡快適應企業所需的職業人的全面素質,還是建立科學、高效的校園文化體系,實現高職院校健康、穩定、長遠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春花.從理念到行為習慣:企業文化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2.李來旗.大學生職業發展與素質拓展訓練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韓衛宏.企業文化職業素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4程琳.中小企業文化與高職教育對接的探索[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余祖光.先進工業文化進入職業院校校園的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22):5-10.

6.雷久相.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理論意義與實踐要求[J].職教論壇,2010(12):57-59.

7.韓佳泉,劉欣凱,隋玉林.國內企業文化研究綜述[J].黑龍江電力,2005,27(3):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