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融合發展范文

時間:2024-01-19 17:49: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融合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村融合發展

篇1

一、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必要性

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有利于貴州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推動“四新”主攻“四化”、促進農民增收,最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一)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是貴州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關鍵舉措

全力推進產業振興可以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堅實基礎和重要保障,為農村經濟增長提供不竭源泉。貴州農業正處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快速轉變的關鍵時期,客觀上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農村產業體系。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要把加工業和休閑旅游作為重點產業,突出山地特色,與貴州特色山地農業融合,做優做特第一產業、做大做強第二產業、做活做精第三產業,著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讓農村產業融合成為農民生活富裕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新動能,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為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提供有力支撐。

(二)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是貴州充分釋放

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潛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內陸山地省,如何發揮自身山地特色優勢,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貴州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問題。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有利于充分盤活鄉村資源,釋放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潛力,借助二三產業的發展延伸產業鏈與價值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業全產業鏈、價值鏈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多元價值的增值,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有利于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背景下,貴州面對國際和國內雙重競爭壓力,能夠守住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底線,持續挖掘和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潛力和價值,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三)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是貴州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的重要支撐

貴州明確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圍繞“四新”主攻“四化”的發展戰略。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旅游產業化之間客觀存在著一種相互聯動的發展關系,新型工業化不僅能夠加速貴州的工業化進程,推動全省工業倍增行動,而且能夠為貴州山地特色農業和旅游業的發展開辟廣闊前景,加快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的發展步伐。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有利于更好地鏈接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旅游產業化,強化三者緊密的聯動關系。推進新型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高水平的城鎮化帶來對高品質、安全農產品的更多需求,帶來對農村旅游業、鄉土文化、田園風光、電子商務、倉儲物流等新產業、新業態的需求。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滿足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市場需求,助推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四)深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是貴州實現農民

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提升農村居民收入,促進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就業是民生之本,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是增強群眾自主發展能力、提升農村居民收入、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是拓寬農村居民就業增收渠道的根本之策。隨著農村人口流動性增強、農民分工分業加快、農業生產集約度提高,傳統農業生產經驗方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致富的需求。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有利于延長農業產業鏈,將傳統農民轉變為產業工人和職業農民,并參與到產業鏈的各環節中來,真正讓農民分享到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共同富裕。

二、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存在的主要困難與挑戰

黨的十以來,貴州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一產基礎弱、產業鏈延伸不充分、產業主體發育不健全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各產業深度融合發展。

(一)一產基礎弱,難于支撐農村產業融合

第一產業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基礎,實現農村產業深度融合需要強大的一產作為支撐。但貴州農業發展基礎薄弱,2019年,貴州一產增加值占全國比重僅為3.2%;糧食產量1051.24萬公斤,僅占全國比重的1.5%。全省生態綠色有機農產品發展多年,但產量仍然較少。受地形地貌限制,機械化水平低,農業生產質量效益低下;生產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主,現代生產要素難以引入,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導致生產成本過高,農產品缺乏競爭力,對一二三產業實現深度融合發展難以提供有力保障。

(二)產業鏈延伸不充分,產業融合合力無法釋放

產業鏈延伸不足主要表現在:一產向后延伸不夠。一產是“壓艙石”,為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全省相當部分的農旅融合產品單一、缺乏特色、規模小,經濟效益不高,帶動作用不強。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普遍偏低,產業鏈條較短,貴州農村產業融合經營主體雖然在山地特色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但融合模式主要采用“種植+加工”“種植+銷售”模式等,都是二次產業簡單融合,產業鏈延伸、產業融合的增值收益不高。除酒、飲料和精制茶等加工業外,其他農副產品加工附加值低。二產向兩端拓展不足。第二產業是紐帶,延伸農產品的產業鏈與價值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工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工業發展對礦業、白酒業、裝備制造業等少數行業依賴大,占比達70%以上,產業結構剛性明顯,抗風險能力弱。依托工業園區建設的特色食品、醫藥、白酒業等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效應,但總體仍呈散沙狀態、規模過小。三產向高端開發滯后。第三產業是發展新引擎,引領鄉村產業加快發展。農業價值鏈高附加值的絕大部分都在加工、流通、營銷等環節,受教育水平低、地形多山地、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因素制約,農村地區營銷水平、電商、物流、供應鏈等發展滯后,產業鏈條難以向高端開發領域延伸,直接導致農村只能售出低附加值的原產品。

(三)融合主體孱弱,小而散小而弱問題突出

全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增長較快,但質量參差不齊,多數是家庭農場、合作社及本土產業化龍頭企業,對農戶帶動作用不夠明顯。盡管市場前景廣闊,發展勢頭較好,但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行業集中度低,龍頭企業競爭力弱,產業融合引領作用不強。現有各類行業協會多數屬于松散組織,在推進區域化、品牌化方面服務能力不足。

(四)農戶不能充分分享農業產值和附加值

貴州在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建設方面作了很多扎實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實力的新型農業主體比較缺乏,而參與農業經營的龍頭企業又大多涉足非農領域,農村居民不能夠充分分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帶來的增值收益。大部分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在實際作用中顯得十分脆弱,一方面很多新型產業融合經營主體利用其在產業鏈中的強勢地位,獲取了產業發展的大部分利潤,而農民處于產業鏈的弱勢地位,主要還是從事初級農產品生產、銷售,而產業鏈利潤主要集中于二、三產業,導致農民難以獲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帶來的利潤,進而導致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龍頭企業和農戶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誠信度低,導致訂單違約率高,沒有形成與農民風險共擔、利益與共的局面。

(五)農村產業融合要素供給不足

貴州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供給能力不足,嚴重制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深入推進。貴州作為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地省份,國土面積的92%是山地和丘陵,喀斯特面積占全省面積的61.9%,天然限制了土地資源供給,其中農業用地尤為稀缺,導致土地流轉成本過高,難以滿足現代產業融合發展對大量土地資源集中使用的要求。農業因前期資金投入大、周期長、經濟效益見效慢、資金回收時間長,對投資吸引力不足;又因經濟下行壓力和疫情的影響,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近年來,貴州農村青壯勞動力外流嚴重,農業生產主要依靠老人和婦女,新型職業農民總量低、青年后備力量較弱、文化程度較低,人力資源供給不足。

三、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的對策建議

從優化產業結構、延伸產業鏈、培育新型融合主體、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強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對貴州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質量

立足自然資源特征,打造特色優質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形成具有貴州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通過精耕細作、精深加工、精準扶持,打造精品農業,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在夯實山地特色種養業的基礎上,拓展多種產業,深挖農業的多功能性,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和擴大農業農村服務業,建立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和聚焦區,讓貴州山地優質農產品實現就地加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商貿流通、市場開拓、電商業態、旅游農業協調發展。

(二)促進產業鏈接,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推動農業產業價值鏈上下貫通、充分延展,促進山地特色農業與二三產業縱向融合,實現山地特色優勢農產品種、養、加一體化生產及商、貿、服一體化運作。促進農業與生態旅游、文化創意、休閑娛樂及鄉村康養等多產業融合發展,支持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有效融合,在創新商業管理運行模式、共享基礎設施配套、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等方面開展有效合作。調整財政投入、貸款擔保等扶持資金向農村產業鏈協同發展項目傾斜,積極引導產業鏈之間互補共融,強化產業鏈協同效應。

(三)培育多元化、多向性的新型融合主體

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綜合實力雄厚、運營模式先進、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大力推進“三變”+“三聯”的聯動模式,發展多領域、多種形式股份合作。不斷壯大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積極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物流運輸、現代營銷、智慧農業等。加快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不斷提升服務農戶能力,強化作為農戶與市場之間的紐帶作用。

(四)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

以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持續增進農民福祉為核心,引導“三產融合”主體之間及其與小農戶之間緊密合作,形成風險共擔、互惠共贏、包容互促的緊密型利益共同體。創新訂單農業,建立訂單農業信用體系,鼓勵、支持農業經營主體與京東、天貓等電商平臺發展“互聯網+訂單農業”模式。大力推廣畢節“六聯六帶”的利益聯結模式,實現有利可聯、有法可聯。

(五)強化要素保障,激活市場活力

篇2

關鍵詞:農村金融;公共服務;金融服務

Abstract:This paper is mainly about how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financial service system and its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China’s rural market. It plays a vital role not only in enhancing the financial service level focusing on promoting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but also in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public service,as well as satisfying the needs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At present,problems such as low coverag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network,insufficient competition are very obviou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ural financial and public service level,two factors need to be highlighted,namely,government guidance and market allocation. In addition,we need to insist on developing the network layout and service innovation, to meet the service needs of local farmers.

Key Words:rural finance,public services,financial services

中圖分類號:F830.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2)10-0038-04

隨著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戰略的實施,農村經濟加快發展,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對農村金融的需求進一步增強。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金融獲得長足發展,但與城市相比有較大差距,與農村的實際需求不相適應,農村金融網點覆蓋面低,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效率不高、配套設施不全、服務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本文結合山東省濰坊市實踐,就如何加快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并與公共服務互動融合發展進行探討。

一、加快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金融服務“三農”水平,貫徹落實強農惠農政策

中央對“三農”問題越來越重視,把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提出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戰略舉措。具體到金融服務,城鄉不均衡的問題尤其突出。我國未來金融發展的方向之一,就是要引導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更多地走向農村,通過推動金融資源要素向農村地區配置,完善多層次、廣覆蓋的普惠性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促進城鄉金融服務均等化。2004年以來,每年中央1號文件都強調,金融機構要履行服務“三農”的義務。應該說,加快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符合中央政策要求,符合金融發展規律,符合農民群眾的愿望和需求。

(二)完善金融服務網絡,促進農村公共服務實現

當前,隨著公共財政建設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深入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大量民生投入向農村傾斜,大量公共服務走向農村。2011年中央財政對“三農”的實際投入突破1萬億元。其中,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四補貼”資金達1406億元,比2004年增長了近9倍。就山東省濰坊市來講,2011年涉農公共支出項目涵蓋文教、農業、企業、社保四大項29小項,金額達37.6億元,其中涉及直接支付到農戶的新農合、新農保、最低生活保障、良種補貼等20項,金額達27.3億元。但是,在政策落實過程中,由于金融支付服務體系的滯后,農民很難在第一時間查詢、領取補貼,以便及時轉化為農村生產、生活資源,惠農但不便民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如何保障民生政策有效落實、公共服務真正惠及農民,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對財政與金融服務的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此,以農村金融支付體系建設為切入點,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目的,加快農民自助服務終端等現代化金融機具的布設,優化農村金融財政公共服務網絡,幫助農民實現“不出村、無風險、方便快捷”支取涉農補貼、開展金融交易,打通民生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做到惠民又便民。

(三)增強金融服務能力,方便農民群眾的迫切需求

1990年代以來,隨著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和市場定位的轉型,四大商業銀行大規模收縮了農村的網點,撤并地縣級以下的分支機構,分流精簡人員,農村金融服務能力日漸減弱。近年來,盡管出現網點布局“回流”農村現象,但與城市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就濰坊市來講,截至2011年底縣域銀行機構網點365個,平均每個鄉鎮對應3.97個銀行機構網點,每個網點服務1.85萬人;城區銀行機構網點354個,每個網點服務0.53萬人。大多數農村居民如需要查詢、存取款、轉賬、刷卡消費等基礎金融服務時,往往要到附近鄉鎮以上地方才能完成,費時費力,又增加了交通支出。隨著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農民對金融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與農村金融服務不完善的矛盾越來越凸顯,加快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通過在農村推廣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向縣域以下延伸現代化支付清算系統,完善金融基礎設施,一是能夠使農民享受現代化金融服務,大大提高資金結算效率,方便群眾生產生活;二是有效降低農村地區大額現金安全隱患和假幣風險,保障群眾財產安全;三是有利于促進農民培養金融意識,轉變消費觀念,提升金融消費能力,刺激和培育農村消費市場。

(四)加快金融創新,拓展農村金融市場

隨著城市金融服務供給體系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城市金融服務市場日漸飽和、競爭日趨激烈,而農村地區經濟快速發展、金融需求日漸旺盛,農村市場逐步成為金融機構業務拓展的新興增長點。農村金融支付體系建設,為金融機構滲透農村市場提供了良好突破口和切入點。通過適當競爭,也能夠促進各金融機構加快金融創新,推出更適合農村、更貼近農民的個性化金融產品,實現惠農與自身持續發展的雙贏。

二、濰坊市加快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

濰坊作為農業大市,是全國著名的農產品出口和加工基地,農村人口占全市總人口的半數以上,對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強化金融支撐的要求尤為迫切。為此,濰坊市堅持把加快農村金融體系建設擺上突出位置,狠抓金融組織、服務環境和信用體系三個重點,著力打造“金融機具村村通、銀行折卡戶戶用、足不出村存取款、鄉間地頭可轉賬”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模式。

(一)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繁榮發展

通過鼓勵銀行業機構到縣域和村鎮開展業務、培育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方式,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一是在全省率先啟動了農合機構股份制、銀行化改革。壽光、青州、安丘農商行先后成功組建,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務。二是支持村鎮銀行加快布局。制定出臺了一次性開業補助和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鼓勵銀行機構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全市已有5家村鎮銀行開業運營,居全省第一位,年底實現村鎮銀行在各縣市區全覆蓋。三是小貸公司迅速成長。出臺了《關于促進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的意見》,使其發展到45家,居全省第一,實現了縣域全覆蓋。截至2011年底,累計貸款101.7億元,其中為5381家農戶發放貸款51.7億元,占全部貸款的一半以上。

(二)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率先推進

堅持將完善農村金融支付體系作為加快農村金融體系建設的突破口,在2009年就制定印發《濰坊市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工作方案》,并列入全市金融重點工作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項目,持續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實踐。其中,壽光市堅持專業市場示范帶動,形成了“農民足不出戶可繳費,身不出村存取款”的“壽光模式”,山東省和全國農村金融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現場會先后在壽光召開。諸城市借助加快農村社區建設的契機,建立完善了覆蓋轄區的農村社區金融支付服務體系,受到了社區居民的歡迎。安丘市堅持將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與財政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相結合,實現了涉農公共支出全部通過銀行賬戶和銀行卡發放,有效地擴大了金融服務覆蓋面,方便了農民群眾。截至2011年底,濰坊市農村地區銀行卡發卡量達到795萬張,人均持卡1.18張,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個百分點;設置農民金融自助服務終端1001臺,占全省的24%。為推動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全面鋪開,2012年又專門召開了全市農村金融財政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現場會,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確保2012年底前全面消除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空白點,金融支付服務體系覆蓋全市100%的行政村。

(三)農村信用擔保體系不斷完善

針對農村貸款存在的“擔保難、抵押難”問題,堅持完善擔保體系、擴大抵押范圍和加快信用體系建設“三管齊下”,為農民和涉農企業提供系統性的信貸服務。一是完善融資擔保體系。目前全市融資性擔保公司已發展到57家,資產總額達到54億元,其中注冊資本過億元的融資性擔保公司23家,截至2011年底擔保余額達到148億元,累計為6151家農戶提供了7.2億元的擔保服務。二是擴大農村有效抵押物范圍。積極推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民住房、蔬菜大棚抵押貸款模式,并將抵押物范圍擴大到林權、海域使用權、旅游景點、商鋪經營權等8大類,全市累計發放此類貸款30億元,活化了農村生產要素,提高了“三農”融資能力。三是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出臺了《關于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和《信用信息共享辦法》,多渠道采集農戶和涉農企業相關信息,初步建成了覆蓋全市、城鄉一體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積極開展“信用戶、村和鎮”評定活動,大力推行農戶信用評定和貸款需求“雙覆蓋”工程。除個別不具備信用條件的老年戶、違法戶外,全市170萬農戶全部進行了信用評定,基本實現了市域全覆蓋,為農民貸款奠定良好基礎。

三、進一步促進農村金融與公共服務融合發展的思路舉措

促進農村金融與公共服務融合發展,是保障民生政策有效落實、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迫切需要,也是遵循金融發展規律、促進兩者共同發展的客觀要求。基于對實踐的思考,要進一步提升農村金融和公共服務水平,必須注重發揮政府引導和市場配置兩個方面的作用,堅持網絡布局和服務創新同時推進,最大限度滿足農民群眾的服務需求。

(一)放活發展,推動農村金融機構體系建設

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鼓勵國有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分支機構向縣域鎮域延伸,形成有效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放寬農村金融準入門檻,鼓勵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增強農村金融活力。結合農村實際,發展符合農村現有產權制度、覆蓋廣大農戶的農戶貸款擔保組織,著力解決農村貸款擔保難問題。

(二)因地制宜,加快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農村金融基礎設施,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財政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前提。一是科學規劃建設。立足當地實際,根據轄區內鎮村地理位置、規模人口、經濟發展和金融服務需求等情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科學規劃好金融支付網絡布局,分層次配置相應的金融支付工具,保證農民能夠方便、快捷地享受金融財政公共服務。要考慮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趨勢,超前考慮網絡布局的適用性和可持續性,多采用便于遷移、容易拆裝的移動設備,避免投資浪費。二是保持適度競爭。鼓勵涉農金融機構采取不同形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多形式終端服務,讓農民群眾自主選擇,以適度競爭促進服務水平提升。三是給予一定政策支持。針對在農村地區,特別是位置偏遠、人口數量少和經濟相對落后的村,布放金融基礎設施成本較高、見效較慢等問題,對銀行機構在農村的電子設備投入及運行維護費用給予適當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扶持,以提高銀行機構參與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積極性。

(三)融合互動,打造金融財政公共服務新模式

各級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注重利用好金融服務網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方便農民群眾。改進涉農補貼發放方式,盡快梳理、整合各類能夠納入農村金融支付服務體系的涉農補貼項目,力爭全部通過銀行發放,實現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直接到達個人賬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到交通、教育、水電等公共事業繳費的應用,擴大市場基礎,實現降低運營成本和方便服務群眾的共贏。引導涉農金融機構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更多地承擔社會責任,堅持為農服務的方向,以最低的收費、最優的服務、最好的網絡,配合好各項民生政策和公共服務的落實。

(四)鼓勵創新,全面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一是進一步完善終端支付功能。從尊重農民現金支付習慣出發,改進現有終端和支付工具,研發推廣操作簡便、兼具現金及非現金支付功能的終端,進一步滿足農民群眾需求。主動適應農村新生代農民、知識型農民日益增多的趨勢,加強與網絡通訊部門的合作,推動應用網上支付、手機支付等新型電子支付方式。二是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支持。進一步豐富銀行卡產品的服務內容,促進銀行卡和農戶小額貸款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資金需求。根據農民貸款“小、散、頻、急”的特點,積極推進抵押擔保創新,進一步擴大農村抵押擔保物范圍,建立信貸審批綠色通道,有效解決農戶貸款難問題。三是大力拓展金融服務。積極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有針對性地推出個性化金融產品,提供套餐式金融服務,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農民的金融服務需求。利用完善的服務網絡,為農民提供生產、投資、理財和就業等方面的咨詢與指導,促進農民增收。

(五)健全制度,切實防范農村金融風險

在推進農村金融財政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特別注意金融創新與風險防控的把握,最大限度保障農民群眾的資金不受損失。一是健全內控防范措施。針對新型支付工具和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現狀,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監管制度,通過強化管理、技術防范和加強警示教育等手段,提高風險防控能力,確保農民資金安全。二是嚴厲打擊違法行為。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支付領域聯合預防機制和信息報告制度,嚴厲打擊農村地區利用支付結算工具違規套現、民間借貸等非法金融活動,有效防范金融風險與財政風險相互傳遞,營造“用卡放心、支付安全”的良好農村金融環境。三是優化農村信用體系。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有機結合,大力開展“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評選活動,建立個人征信記錄,制定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的制度措施,積極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四是培養農民群眾的現代金融意識。以農村金融網點柜面宣傳為主陣地,充分利用電視、報刊、廣播、網絡等載體,廣泛開展宣傳活動,讓廣大農民群眾熟悉支農惠農政策和金融服務知識,培育農民群眾用卡習慣,有效提升農村地區對非現金支付方式的認可度,努力營造有利于加快農村金融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朱強.基于農戶需求變化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構[J].調研世界,2010,(6).

篇3

關鍵詞:貴州 農經網 概況 市場環境 主要做法

一、背景

(一)貴州農經網情況

自2000年貴州省政府安排部署貴州農經網建設以來,一是建立起覆蓋全省有效的信息采集與服務體系,縱向為1個省級中心(已完全落實地方編制和運行經費)、9個市級分中心、87個縣級服務中心、1452個鄉鎮服務站和35000余個村級服務點,橫向為1000余個各級涉農部門、200余個農貿市場、500余家涉農企業和10000余個種養大戶,專兼職信息員1.5萬余人。二是建成較大規模的涉農信息網絡平臺,貴州農經網日平均更新信息10000余條,信息總量達8000萬余條,連續多年獲評“中國農業網站100強”;實施“萬村千鄉”網頁工程,建成鄉鎮(街道)、村(社區)網頁21126個,覆蓋100%鄉鎮和行政村。三是創建了“多位一體”農村信息傳播服務模式,集成互聯網、聲訊、短信、微信、電子屏、數字電視、信息大篷車等為一體的信息傳播服務體系,覆蓋了80以上的農村人口,有效解決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2013年省政府以貴州農經網為基礎成功申報國家農村信息化示范省。貴州農經網以此為契機,申報建立“貴州省農村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省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實施農村信息化應用示范工程。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承接“淘寶?貴州館”運營,入駐商家6780家,累計交易額13.1億元;建立了省內自有和唯一的農特產品電子商務平臺――“淘黔寶”,主推全省地標產品、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和民族工藝品。依托于眾多服務農業農村的信息應用系統,貴州農經網2016年建成了貴州農經云,農經云是“云上貴州”的一個建設部分。貴州農經網通過對農經云本身體系的構架,大數據應用中心的構建,以及整個涉及農業農村數據全面的收集、整理、挖掘和對外開放共享,服務于農村發展、服務于農業生產、服務于農民生活。

(二)市場環境

隨著貴州鐵路交通邁入“高鐵時代”,縣縣實現通高速,貴州交通里程碑式的突破促進著貴州經濟高速發展。2015年全省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691.66億元,同比增長11.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91.36億元,同比增長11.7%,城鎮、鄉村消費同步高速增長。同時,我國正在形成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其他微型金融組織共同組成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政策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功能互補、相互協作。另外,貴州省通信和信息基礎設施發展較好。貴州省4G用戶突破1000萬戶,電話普及率突破100部/百人,寬帶接入用戶達到391萬戶,10550個自然村通電話,9952個行政村通寬帶,基本實現通信網絡全覆蓋。

1.農村金融。在整體市場環境較好的情況下,農村金融服務存在一定的空缺。貴州農村金融網點覆蓋不足,存取款難,貸款難,融資成本高。在各項政策的影響下,農村地區獲得貸款支持的農戶數量有所增加,但農戶的信貸滲透率仍處于較低水平。農村征信體系缺失一直是橫在農村金融中的一個難點,農村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現象突出。目前,只有27%的農戶能從正規渠道獲得貸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農戶難以獲得貸款。開展更加精準的金融服務,服務“三農”,把更多的金融資金、資本引入農村,引入農業,助力三農發展。存在一定的市場機遇。

2.農產品上行。貴州省農村商品流通、網絡、規劃滯后,布局不合理;農村商品流通的集約化、組織化程度低,流通成本高;農村商品流通網點數量不足,基礎設施比較簡陋。農產品名牌少、檔次不高,缺少有整合和帶動作用的地域性強勢品牌;有些銷路較好的農產品,卻沒有自己的品牌。以貴州農經網為品牌帶動,規模化集約化開展農產品經營外銷成為可能。

3.工業品下鄉。工業品下鄉過程中經銷環節多、價格高。尤其是大宗工業品因經銷費用大,下鄉存在一定的難度。引入比如汽車等大宗工業品下鄉網上銷售,開展金融信用分期貸款支付,存在一定市場商機。

4.便民服務。在農村,機票火車票、酒店代訂,水電費代繳,日常農業保險購買都極為不便,開展相關服務也成為可能。

5.村集體經濟。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仍然不強,可處置、經營的資產總量不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無經營收益或收益較低的村社占多數,集體經濟“空殼村”普遍存在。利用村集體經濟開展相關業務。既使集體經濟脫殼,又依托村委會天然公信力開展相關業務,具有良好的基礎。

二、主要做法

1.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原則,以助農增收為目標,以貴州農經網現有網絡平臺及延伸到縣的服務體系為主要載體,以村級集體經濟為運營主體,整合村委會現有設備、服務場所、工作人員,開展以行政村為基礎的大數據村域經濟服務社(農村金融服務站)建設。利用貴州農經網農經云大數據平臺,構建全省大數據農村現代綜合服務體系。

2.具體做法是通過戰略協同貴陽銀行,由貴陽銀行投入金融終端設備,利用貴州農經網的品牌影響力融通各縣級政府簽約推進建設,引入企業開展服務社建設和運營,形成互惠的合作模式。每個服務社配置POS機、自助金融終端機、保險柜、電腦、打印機、點鈔機、攝像頭等價值4.56萬元設備;村委按照一處場所、一條網線、一套辦公桌椅、一塊門^、一個管理人員等“五個一”的標準配置。服務社實現農村金融服務、電子商務服務、鄉村旅游服務、氣象防災減災、科技服務、便民服務、大數據應用服務與村級集體經濟融合發展,服務通過相關業務實現生存發展,通過產業培育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促進農業經營方式、農民生活方式和農村社會治理方式的全面轉變。

3.依托大數據村域經濟服務社(農村金融服務站)渠道體系和貴州農經云、在建的服務社應用管理系統等網絡平臺,搭建業務平臺,開展管理和運營。業務平臺整合疊加第三方公司業務,沉淀數據資源,開展大數據應用服務。大數據村域經濟服務社和農村金融服務站的有機結合,構建了一個遍布全省鄉村、覆蓋全體村民的最后一公里渠道服務體系。服務社作為服務三農的最貼近村民的機構,創新金融信貸產品,降低信貸門檻,簡化信貸程序,通過農戶基本信息加上農戶交易及消費數據等增信數據,對農戶進行“畫像”,完成信用評級及信用額度授信工作,實現貸款從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的轉變。整合各方資源,兼顧各方利益.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創新金融服務,助力農業農村發展。

4.依托貴州農經網承擔建設貴州農經云、在建的服務社應用管理系統等網絡平臺,以大數據村域經濟服務社(農村金融服務站)為渠道,搭建業務平臺。運營的商業模式是“平臺+第三方業務”,業務平臺整合疊加第三方公司業務,沉淀數據資源,開展大數據應用服務。以大數據村域經濟服務社(農村金融服務站)應用管理系統、淘黔寶商城、貴州農經網應用系統、第三方應用管理系統為核心集成的大數據應用管理平臺,是眾多數據的沉淀池,也是大數據金融信用產品的生成平臺。大數據村域經濟服務社和農村金融服務站的有機結合,構建了一個遍布全省鄉村、覆蓋全體村民的“最后一公里”渠道服務體系。服務社作為服務三農的最貼近村民的機構,創新金融信貸產品,降低信貸門檻,簡化信貸程序,通過農戶基本信息加上農戶交易及消費數據等增信數據,對農戶進行“畫像”,完成信用評級及信用額度授信工作,實現貸款從抵押文化向信用文化的轉變。依托貴州農經網公信力,整合各方資源,兼顧各方利益,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創新金融服務,最終形成融合農產品供應、金融支持的服務平臺。助力農業農村發展。力爭建成中國權威的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成為國內領先的“互聯網+現代農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服務”提供商。

三、實踐情況

篇4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村經濟;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832.35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7.017

“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點,切實做好推進“三農”工作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與現代農業進程的關鍵。農村經濟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我國農業的發展狀況,而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分析農村金融現狀,總結農村金融發展困難,積極尋找解決方法,對于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具有現實意義。我國廣大農村金融工作者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更要努力發現和總結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時反思,積極總結,以便更好地促進農村金融工作的健康發展。

1農村金融發展現狀

1.1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是保證我國農村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但是當前我國部分地區仍存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不完善的情況。一是農村金融服務網點不多,個別地區的農民要想辦理金融業務需要奔波很遠的路途,不能保證業務辦理和咨詢等一系列業務的時效性;二是農村信用社的金融產品有待豐富,其服務手段和方式有待提高,同時服務內容也有待完善,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民的需求;三是農村的經濟環境決定的農村金融市場機制有待完善,農民融資困難是普遍現象。

1.2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有待改善

農村貸款的利率有待進一步調整,針對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環境而言,利率還是偏高,極容易出現“惜貸”現象。同時還存在一些“民間貸款”的現象,影響了農村金融發展的大環境。其次對于農村金融發展的輔助行業發展緩慢,例如與農村金融相關的咨詢、法律、服務等,不但影響農村金融健康發展,還影響整個農村市場環境。

1.3支持農業信貸的資金投入有待提高

導致農業信貸資金投入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近年來農業貸款質量普遍不高,農村信用社及其他銀行不敢大力投入;二是部分地區對于農業金融重視程度不高,影響了農村信貸比例;三是金融機構對于農業信貸的投資熱情不高。

2促進農村金融健康發展的建議

2.1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服務產品

部分地區已經成立了農村村鎮銀行,讓更多的百姓享受農村金融服務,其他地區要加快村鎮銀行的建立和進一步完善其服務農村金融發展的體系建設。要充分發揮銀行的支農作用,科學合理的擴大放貸權限,拓寬農業信貸范圍。同時還要努力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切實滿足農村金融發展所需。更要不斷提高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質量,強化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質量。

2.2多措并舉,積極解決農村融資難

一是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強財政對于農業發展的支持,積極尋找解決辦法,比如可以適當降低稅收,或者通過一些農業補貼,通過財政支農和金融支農共同解決農村融資難題;二是可以適當制定獎勵和補貼政策,提高金融機構的收益,提高農村金融機構放貸積極性;三是積極制定和完善農村金融信貸法律法規,規范農村金融信貸行為,尤其是對于民間貸款的約束十分關鍵,以免出現民間信貸糾紛,不僅容易使人們財產受到侵害,還會影響農村金融的健康發展。

2.3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營造誠信環境空間

隨著治理水平的提高,要加大農村金融環境的治理力度,對于銀行信用體系,擔保機制,以及風險的降低,支農力度的增加都具有顯著意義。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放貸權,從行政區域上來說基本集中在h級及其以上的分支機構,在鄉(鎮)的分支銀行基本沒有放貸權。然而在鄉(鎮)的分支銀行對農戶的狀況比較了解,相比能夠較為準確地甄別出農戶的資信狀況。治理水平的提高,放貸權的下放,有利于銀行甄別并接收信用好的農戶所傳遞的信號。

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稅收減免和優惠政策,積極支持農業發展和使自身經營效益受到影響的金融部門給予適當的政策性補貼,以激勵其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投入,有效減少“惜貸”的情況。加快信用擔保體系、法律、會計和咨詢等金融輔助行業的發展,以有效規范金融市場的發展。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促進金融環境誠信化。一是加強誠信宣傳教育,普及法律和金融知識;二是農村金融機構要建立貸款用戶信用指數數據庫,定期審查企業和農戶的信用情況,將其與貸款利率、貸款規模、貸款抵押比例掛鉤;三是制定逃避債款的懲罰辦法,嚴厲打擊惡意逃避銀行債務的行為,促使人人誠信,營造一個誠信的環境。

3結語

綜上所述,要想解決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瓶頸問題,必須立足于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實際難題,克難攻堅,迎難而上,同時通過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多措并舉,積極解決農村融資難的問題;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營造誠信環境空間等舉措來解決當前農村金融發展的難題,提高我國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進程,為我國農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明,安秀梅,李茜.新農村建設與農村金融創新研究[J]. 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7,(06).

[2]李勇.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金融創新[J].學習論壇, 2007,(04).

篇5

關鍵詞 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產業融合;模式;路徑;浙江麗水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80-0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93號)指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因此,探討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與實現路徑對于促進農、旅戰略性產業融合,推進農村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實現科學趕超、生態惠民具有重要意義。

1 麗水市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基礎

2011 年以來,麗水市陸續出臺了《麗水市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規劃》和《麗水市生態休閑養生農業發展規劃》等生態休閑產業發展規劃,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指明了發展方向。麗水市地處浙西南,位于長三角和海西經濟區交界處,市域面積173萬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蓋率達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態系統。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已連續10年穩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2013 年麗水市榮膺“中國長壽之鄉”稱號。近年,麗水市在發展生態農業的狀態下以民宿為主的鄉村度假休閑旅游也快速興起。回歸鄉野、返璞歸真的休閑旅游消費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景區旅游,而以生態農業觀光、生態農耕體驗、生態蔬果采摘等個性化生態旅游漸成趨勢。目前,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已成為麗水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產業。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具有高關聯度、產業鏈長的特性。一方面,鄉村旅游是生態農業的傳播紐帶和營銷載體,可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是鄉村旅游業的物質基礎和精神靈魂,有助于夯實鄉村旅游發展的物質基礎、金融基礎、人才基礎,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兩者存在耦合關系,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型產業。

2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與特點

產業融合是伴隨技術變革與擴散過程而出現的一種新經濟現象[1]。在不同的產業內,產業融合會以不同的方式演進,最終將促成整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并構建出融合型的新產業體系[2],主要分為3種方式:滲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麗水市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產業融合可以總結歸納為以下5類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還可以重疊交叉。

3 促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3.1 掌握市場動態,明確農、旅融合新業態發展導向

麗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綿延起伏、自然景觀優美,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麗水市政府關于生態休閑養生經濟的定位和新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為麗水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任何新業態都是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產生的。因此,必須展開生態農業與旅游市場的調查,摸清現狀,掌握需求及其變化趨勢;必須要以創新意識、創新技術、創新方法去研究產業融合問題,探索產業融合契機,尋找產業融合切入點;必須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場,挖掘旅游業與生態農業產業的共性,才能發掘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有效路徑,才能在掌握“農”“旅”2個產業市場動態的基礎上,開發出新型的、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農、旅融合新業態產品。

3.2 整合資源,構建新型農、旅融合產業鏈

當前各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主要通過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和功能融合4條路徑[3]。通過對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的資源、技術、市場和功能的整合,滿足旅、農融合需要以及新型業態自身發展的需要。整合資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增強農業被動融合和主動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現代高新技術在旅游項目開發上的應用,為產業融合提供技術支持。近年來,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度假休閑旅游在麗水山區快速興起,但現在鄉村旅游中“樂”的功能欠缺,過分依賴餐飲,項目建設出現同質化傾向。利用鄉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態農業內容,對于提高旅游產品質量、豐富旅游產品內涵、拓展旅游產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很好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大大加快了生態農業的發展速度,而且促進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設軟環境,建立農、旅融合協調組織

鄉村旅游是阻止農業衰退、促進農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視鄉村軟環境建設,是實現農、旅融合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經過幾年建設,麗水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硬環境建設已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服務環境等軟環境仍存在“短板”,需迎頭趕上。通過軟環境建設,確立農、旅融合的協調組織,發揮組織效應。在當前“互聯網+”時代,積極引導農戶利用電商平臺,參與各種有利于營銷的商業活動和組織,如合作社、協會、公司/企業等,是推動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手段,搭建平臺,建立起基于政府、鄉村、社會間有利于信任、規范、學習、創新的鄉村社會組織,增強其推動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創新營銷傳播方式,完善有利于農、旅融合的市場經營制度

根據鄉村自然景觀和資源特點,以生態農業創意為特色,從生態、審美、康體療養等角度創新營銷傳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園風光、花卉苗圃果園,特色養殖園、生態休閑莊園等,開展農耕文化體驗。此外,完善市場經營制度,促進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融合并向高級化方向發展。一方面,政府應通過銀行貸款貼息的形式對農戶和鄉村旅游企業進行資金支持,或者通過大力發展區域性銀行、擔保、租賃等金融機構的形式形成生態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轉型資金需求的多層次支持體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約關系,從利益角度來鎖定主體關系,明確各自定位,制定聯盟之間的規則以及分工合作、運營的規章制度、各類商業活動的制度等,實現利益的鎖定。

4 參考文獻

[1] 張功讓,陳敏姝.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2011(1):67-68.

[2] 木德夏.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現狀與展望[J].當代經濟,2009(22):146-147.

篇6

【關鍵詞】新型農村 合作金融 發展問題

目前在我國資金互助等形式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正在不斷地蓬勃發展起來。盡管這種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之路仍處在探索階段,并且出現了非常多的棘手性問題,但是這并不妨礙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彰顯出它強大的生命力所在。我們要加強對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多樣化問題處理的分析與研究。有效解決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需求發展,解決各種風險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為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事業的發展作出必要的貢獻。

一、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原因

我國過去傳統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下面這個問題我們做系統分析。

傳統的制度環境在已經形成的法律、法規的影響下,其改變的方向有著一定的規則,有效的制度會大大減低成本的輸出。但是當時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是遠遠得不到國家有力的支持。原因有兩點:其一是我國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健全存在諸多漏洞,致使”無法可依“。本來該得到保護的對象不受保護,該懲治的對象找不到依據。另一方面,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不僅作為農村體制改革的產物,還是其重要的組成成分,但是自發形成的合作組織在競爭的洪流中得不到國家的幫助和扶持,致使一些發展規劃胎死腹中。

現存的制度變遷有一定的依賴性,這種依賴性就會嚴重影響到現有制度的延伸和發展,不能給發展的提供有力的依據。事實上,現存的制度往往是因為我國的農村合作金融體系發展的不完整而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以商業金融為主的農村金融就是變相的曲解本意,使得商業金融對農村金融造成壟斷形勢,不利于自己的發展,從而失去了自己的主導地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就一定會受到排斥。

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預期收益嚴重超出了預期計劃的成本輸出。這樣重大的資金當時是沒有能力完成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過程中往往還會伴隨著一些未知的事物的發生,這種不可知性給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帶去沉重的打擊,沒有任何人會抱著必死的決心去完成微乎其微可能性的項目。

并且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也是一種非正式的制度規劃。非正式的制度對合作組織的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這種非正式的制度與合作金融組織發生融合,就能慢慢的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但是如果一旦相抵觸就會變成殺傷力最大的生化武器直接將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扼殺在搖籃之中。

二、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現狀

當前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中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問題。

現在的形勢就是處在法律問題上的欠缺,致使其無法規范化的發展。雖然中央下達了一些利于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文件指令,但是立法中卻沒有這方面內容的針對性文件。這種的法律欠缺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決就會一直影響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并且這種身份不明的境地也會給企業造成一定的困擾,不知道該如何站位。一方面擔心著違法犯罪的發生,另一方面還顧慮著缺少國家扶持的后臺不穩的情況。

還有一種更為可恥的行徑:部分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打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旗號,掛羊頭賣狗肉既有專業合作組織合作進行獨立核算,還有更甚者根本不合作還掛旗合作,欺騙民眾。

還有比較重要的形勢就是經營水平的緩慢進程根本不能跟上信用合作資金的擴張。聘用一些文化程度和知識程度不高的人員進行這方面的工作,;還有體制的不完善和不合理也是管理方面的最大漏洞。

專業合作的過程中會出現明顯的風險問題,這些問題一旦積聚起來將使人頭疼不已。有些狀況的發生,比如說,市場行情的轉變和天災人禍的發生都是無法避免的,最后的結果往往就是阻礙了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進程。

三、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建議

根據上面的研究與分析,我們將給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議幫助解決面前的問題。

首先盡快的解決立法中有關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法律法規,改變“無法可依”的不利局面。給明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正向身份,讓民眾清楚他的合法地位。同時要建立明確的監管行為者,制定專門的監管制度,做到完善這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有些狀況要視具體現狀進行分析再進行決定。盡量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不能“想當然的”進行處理。工作的流程要做到系統規劃,要保證合理、高效地解決問題。不同的情況制定不同的措施,慢慢地規劃進程就會有效地加快步伐。

其次要建立正確、合理、完善的推出市場系統。不能讓非法人事利用某方面的漏洞就大做文章。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要完善市場的推出機制去改善違規經營、風險惡化、不良經營的多種問題現狀。建立相關制度保證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的快、準、狠。

最后就是控制服務對象的范圍,保證資金的供給,堅持可持續發展,使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發展逐步穩健走向光明之路。

加大力度的支持新型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建設一直是國家的重點工作項目。前幾年,國家對貧困地區所產生的問題進行了合理化地整改。國務院的扶貧辦已經出臺相關的政策去健全和完善此項工作。例如,國家建立了河北、山西等省份試點進行村級化的扶貧互助。還有,銀監會的新型政策《農村資金互助社管理暫行規定》等等相關的文件。而且吉林也在不斷地意識并且完善這方面的不足,開設了百信農村資金互助社,使新型銀行機構有了新的界定。現在的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正在沿著正確的軌跡飛速的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農村文化;重要性;問題;建議措施

1 發展農村文化的重要性

發展農村文化首先要認識到什么是文化,目前人們對于文化的認識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和生活實踐,而廣義上的文化主要是人們在從事自然生活和各項活動中創造出的各種社會成果以及財富。而我們目前大多對文化的理解是精神財富的創造。其中農村文化是指在我國農村地區進行的各項生產生活活動中,所進行的關于知識、信仰、藝術以及各種人們共同接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我國的農村地區是我國人們分布較多的地區,在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和沉淀后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體系。而農村文化的形成不僅是一種時間的沉淀,也是人們的興趣愛好所在,因此農村文化也需要加以高度的重視。

發展農村文化也要對農村文化的特點有足夠的認識,目前,我國的農村地區也在逐漸的向城市靠攏,其中文化的融合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而農村自身也有著獨特的文化特色,發展好農村文化,對于提高農民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素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農村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進和提高,但是農村文化的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農村文化被很多人認為是落后的文化,人們開始逐漸的接受了新的文化理念而拋棄了傳統的農村文化,這樣也就直接影響了我國農村文化的發展建設,其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內容:

2.1 對農村文化的發展沒有足夠的重視

農村文化建設中缺少足夠的基礎設施,并且當地的政府對于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很多農村地區不僅沒有圖書館、文化館等娛樂活動場所,在資金的投入建設上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我國政府每年在農村文化建設上所投入的比例相對較少,而在其他文化方面的建設上投入的比例相對較多,這樣也使農村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約。

2.2 農村文化發展方向不明確

農村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思路,但是農民對于農村文化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方向,認為農村文化也影響了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這樣就使很多農民們崇尚學習城市中的文化,而忽視了對于農村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這也是農村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嚴重問題。

2.3 文化活動形式單一

大量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中有才能有知識的青年農民紛紛涌入城市,造成了農村人才流失,留守的大多為老人、婦女和兒童,整體科學文化素質較低,對文化的接受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不足。加之村干部對文化建設的宣傳力度不夠,農村文化建設缺乏專業人才隊伍和科學知識引導,文化活動缺乏統一組織、管理,無法調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也是長期制約農村文化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2.4 一些腐朽、落后的糟粕文化在農村依舊占據一定市場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個別偏遠鄉村存在著普及率底下等種種不足,諸如燒香、算命、看風水等封建舊思想的殘余依舊大行其道。長此以往,不僅不利于農民良好文化氛圍的養成,也更是阻礙了先進文化的發展,不利于農村形成積極向上的鄉村文化。

3 農村文化發展對策與建議

3.1 全面提高農民綜合素質

發展農村文化,農民是關鍵。農民的知識化、現代化是農村發展的前提條件,提高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長遠之策和治本之策。大力加強對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用先進的思想引導和教育農民,使之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轉變農民思想觀念。在這個過程中要注重以人為本,按照不同需求實行定向培訓,進一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充分調動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農村文化發展增添活力。

3.2 明確農村文化發展方向

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掌握住農村文化的發展方向至關重要,農村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和農業生產、生活實際、風土人情、傳統文化相結合。真正可以幫助農民思想進步,積極參與生產生活,促進農村和諧繁榮,使農村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3.3 豐富農村文化活動形式

要改變農村文化形式比較單調的問題,將農民從腐朽文化中解放出來,必須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文化活動。推廣網絡信息化建設,教農民如何使用計算機,如何在網絡中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分享現代化成果,跟上時代步伐。加大力度建設農村圖書室,增添農民感興趣的書籍,如養殖、農作、增產、科技等,組織農民定期閱讀。

3.4 加大農村文化事業資金投入

農村文化建設,政府是主導,資金是基礎,政府的資金投入是文化建設的關鍵所在。只有資金有保障,各項建設才能有效開展。政府應把把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作為重要項目安排,并且把農村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列入年度財政預算,逐步加大文化事業的支出比例,為農民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保障。

3.5 完善文化活動基礎設施

文化設施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和載體。不斷加大政府資金投入,抓好硬件設施建設,根據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加大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力度,如文化站、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文化活動中心、體育活動中心等。同時注重老人、婦女和兒童所需的文化活動場所,為農民參與文化活動構建良好的平臺。

3.6 農村文化,科學發展

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必須用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農村文化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應落實科學發展觀,不走歪路、邪路、永不僵化、永不停滯。我們黨在領導各項事業過程中,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籌全局,發展農村文化當然也不例外。始終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必須堅持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立足于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上。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積極推動農村文化事業發展,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縮小城鄉差距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對培養具有民主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農村經濟發展都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是一項切實造福民生,解決三農問題的偉大事業。推動農村文化發展,促進農村和諧繁榮,向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參考文獻】

[1]張興平.農村和諧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力量契合[J].國家林業局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9):20.

篇8

關鍵詞:農村金融;農業經濟;問題;對策

近年來,隨著黨和政府對農民、農村、農業問題的重視和支持,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三農”問題關系到我國的經濟發展,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發展農民、農村、農業已成為新時代農業工作的共識,我國出臺了相關文件,頒布了支持“三農”發展的相關政策。

1農村金融發展的現狀與優勢

1.1有效降低金融風險

在傳統經濟環境下,農村金融發展規模不大,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的力度不夠。此外,存在著許多不健全、不公正的金融交易行為,例如人為占用農業發展資金,利用農業貸款進行違規操作等,造成農業金融的混亂和不穩定因素。強化對農業金融發展的制度約束,是農村金融健康發展的充分保障,也是農村金融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對農村金融發展進行制度約束,可以有效避免農業金融發展中的市場混亂,對人為操縱金融市場活動進行集中治理,保障金融市場主體的穩定和健康發展,避免農業金融資金的不當使用,造成不必要的金融農業風險。

1.2合理引導農村金融資金流向

我國農業金融在受到政策制度約束之前,存在著資金流向不合理、資金結構不科學等問題。其主要表現是:農業金融向國有農場以及農業合作社等經濟實力較強的企業傾斜,而對農村微型農業企業和個體農戶的支持不足,造成農業金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由于缺乏政策資金的支持,許多農業經濟中小企業和農戶往往面臨高息借貸的困境。而且許多由于非法集資,非法套取農業金融資金的人還存在著無法償還金融貸款的可能性,他們或成為老賴,或繼續高利借貸,給農業金融發展造成了許多不穩定因素。因此,政策制度約束對發展農業金融、規范發展方向和資金流向、提高農村經濟發展質量具有特殊意義。

1.3加快農村金融資源流轉

農業金融的發展逐漸適應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改變了傳統的粗放型經營方式。一方面,我國農業金融也在逐步規范自己的業務發展方向,積極地根據農村經濟的實際情況,逐步完善金融服務模式,改變金融經營方式,在金融資源的配置和配置比例上也趨于合理,促進了農業金融資金的快速流動。并且農業金融積極主動地調整業務工作方向,積極向農業農產品銷售領域拓展,農業金融積極投資于農產品銷售渠道,運用信息技術幫助農業經濟走上網絡銷售模式,對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市場銷售能力具有特殊的金融支持作用。

2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

2.1定向支持重點農業產業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階段,提高農業金融發展潛力,利用農業金融服務支持農業經濟發展,對我國農業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提高農業金融支持重點農業產業發展的能力,建立現代農業金融管理機制,保障農業金融具有較強的市場抗風險能力,強化農業金融的發展內涵。改變傳統農業金融的發展方向,加大農業金融對農業農村產業孵化項目的支持和投入,支持農業金融業務的發展轉型,促進農業金融拓展發展空間,改變業務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

2.2完善農村金融資金結構

就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而言,農業金融的發展對農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更為顯著。通過金融支持,我國的農業經濟得到了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幫助,提高了農業的科技含量,改進了農業機械技術,更新了農業發展的管理技術手段,先后形成了智慧農業等項目。因此說,農業金融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在農業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農業金融在為經濟發展服務的過程中,也出現了金融資金結構失衡、資金向農業大行業流動、農業金融債務風險急劇上升等問題。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在于完善農村金融的資金結構,優化農村金融的資金業務比例,調整業務資金流向。農業金融可以根據國家政策調整資金供給方向,把資金投向微型農業企業、農村貧困人口、現代農村技術合作社等產業,利用國家的政策補貼,增加農業金融的收益點,還可以改善農業經濟中資金不平衡的狀況,使農業經濟中的弱勢群體獲得資金流動,幫助這些企業和個人實現發展目標。

2.3保證農業金融資金合理流動

保障農業金融資金的合理流動,提高資金周轉效率,對農業經濟的發展有著特殊的作用。農業金融的發展一方面需要金融資金的支持,但由于資本具有趨利性,因此在農業金融的發展過程中,許多金融資本都被高收益的企業所占有,如國有農場等。在某些急需資金的農業經濟領域,財政資金的流動性較差,導致許多農業企業資金鏈斷裂。而且,許多農業金融資金長期被大型國有農業項目占用,這些項目建設周期長,資金周轉時效長,造成了農業金融市場資金短缺。這一現象表明,我國農業金融資源合理配置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在許多領域都存在資金分配不均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農業金融產業的資金管理能力,提高社會資金流動的效率,提高農業金融的資金流動的預見性,保證農業金融資金的周期性合理流動,使農業各領域的資金分配趨于平衡。

3結語

篇9

關鍵詞:農村金融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金融服務

文章編號:1003-4625(2011)01-0075-02 中圖分類號:F832.35 文獻標識碼:A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現狀及信貸支持情況

近年來,農村金融機構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以信陽為例,該市農村金融機構通過不斷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改進創新支持方式等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一是加大信貸投放力度。信陽農村金融機構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是從無到有,穩步推進。截至2010年9月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項貸款余額3165萬元,比2009年增加了1124萬元,增長55.6%。其中:社員貸款2183萬元,法人貸款982萬元。目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信貸支持的主要是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轄內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涉及茶、蠶、果、魚、禽、花、種植、加工等產業。二是創新信貸品種。信陽農信社系統在“公司+合作社+信貸”、“公司+基地+合作社+信貸”、“合作社+社員+信貸”等成熟農業信貸模式基礎上,積極探索“專業合作社+訂單+信貸”的訂單農業貸款、“合作社+合作社+信貸”的合作社聯貸聯保貸款、“合作社+農業擔保公司+信貸”的擔保貸款、“社員+合作社+信貸”的社員銷售收入作抵押、合作社作擔保的雙保證貸款以及土地承包經營抵押貸款等多種信貸支持模式,積極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資金需求,實現銀社雙贏。

二、農村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地方政府優惠扶持政策力度不夠

2007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第八條第一款規定,“國家通過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產業政策引導等措施,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同時,國家鼓勵和支持包括供銷社、科協、教學科研機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單位、農業企業等在內的社會各方面力量,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政策、技術、信息、市場營銷等服務。但目前國家、省、市、縣各級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優惠政策缺乏具體的實施措施。

(二)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程度不高

一是法人治理不健全。從大的方面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法可依,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仍存在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問題,仍存在“三會”不健全、內部管理粗放、監管機制薄弱、自治能力較差等問題。二是產業化發展層次水平較低。服務內容單一,服務水平不高。如精深加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產品不多,龍頭企業數量較少,規模相對較小,帶動作用不夠明顯,農業產業化鏈條簡短且脆弱,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強,“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機制仍處于初級松散型階段。三是“小、弱、散”現象比較突出。信陽市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相當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偏小,資本金較少,利益關系聯結不夠緊密,合作社對社員、對農戶的帶動作用較弱。

(三)金融服務不相適應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不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社多元化需求。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涉及領域廣泛、組織形式多樣、對外交往頻繁等特點,迫切需要資金、結算、保險、理財、信息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作為農村金融服務主角的農村信用社無論在服務品種上還是在結算手段上都比較單一。二是農村金融的經營原則不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需求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的矛盾:信貸需求的長期性與信貸資金流動性的矛盾、資金需求急頻快的特點與信貸資金安全性的矛盾、農業生產的低效性與信貸資金效益性的矛盾。三是信貸管理的規范性不適應農民專業合作社管理的松散性。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制度建設滯后,致使其發展不夠規范、管理比較松散,缺乏可供抵押的資產,而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農村金融機構的內控制度更加完善,責任追究更加嚴厲,貸款發放慎之又慎,導致農民專業合作社信貸供求矛盾日益加劇。

(四)農業生產風險較大

一是技術風險。作為農業科技應用者的農民,大部分文化層次較低,科技應用效果較差。獲取信息不及時、不全面,一方面在內容涵蓋上不全面,如在市場供求與價格、科技、政策法規、生產、資源環境,特別是國內外市場行情、產銷形勢的分析預測等方面欠缺;另一方面受經濟與教育狀況所限制,農民對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的收集與接受渠道、處理信息的手段與能力等都受到很大限制。二是自然風險。自然條件的差異性及其變化的頻繁性,也可能造成農業生產在地區、季節、年度之間的巨大反差,給農業造成不可估量的風險。三是市場風險。一方面市場調節滯后,市場機制對農產品產量和生產結構的調節,是根據現行的生產價格而不是未來的生產價格進行的,由于農產品的生產周期長,所以生產無法迅速適應變化多端的市場;另一方面農業生產季節性強,錯過季節,損失就難以避免,對于鮮活產品,一旦流通受阻,后果不堪設想。

三、農村金融機構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制定和落實配套扶持政策

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應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的信息、培訓、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推廣等服務。二是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向其社員提供技術服務或勞動所取得的收入,應免征所得稅,對從事農業農機作業、排灌、病蟲害防治以和技術培訓所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三是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建立風險保障基金。

(二)改進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服務

一是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業銀行應把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支持對象,盡快確定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的相關領域和制度安排,由縣級銀行具體實施。同時,改進農村信用社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金融服務。二是培育充分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應認真落實銀監會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鼓勵在農村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資金互助社等銀行業金融機構,制定滿足區域內農民對金融服務需求的信貸政策等的考核與評價。三是開展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信用等級評定。各級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應加強與農村金融機構的協調配合,發揮自身的信息優勢,定期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分類評級,作為農村金融機構評級授信、擇優支持的參考依據。農村金融機構應根據農民合作社貸款業務的特點,積極開展制度創新,建立符合合作社貸款業務特點的信用評級、業務流程、風險控制制度。

(三)創新信貸管理方式,不斷滿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有效信貸需求

一是要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平臺上,完善農戶聯保貸款辦法,在合作社內成立農戶聯保小組,大力發展聯保合作社,通過互保,放大信用總量,強化信用約束,擴大農戶聯保貸款的覆蓋面。二是應本著“分別對待、擇優扶持”的原則,設計相應的分類支持制度,借鑒農業主管部門的評級分類結果,及時調整信貸措施,優先支持規范化程度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嘗試發放由龍頭企業信用做保證的信用貸款。三是認真研究不同生產經營行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產前、產中、產后資金需求狀況,推出風險度小、推廣價值高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專項貸款新品種。降低門檻,適當放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條件的要求,在貸款形式上,可把小額信用、支農信用卡、財產抵押有機結合,綜合運用。四是創新貸款擔保抵押方式,積極探索采用無形資產、應收賬款、訂單等多種抵押形式,允許自然人、法人、核心股東等提供的以其個人財產或權利為抵押的擔保。

篇10

關鍵詞:銀行;同業合作;農村金融

一、 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現狀及問題

農村金融是指在縣及縣以下地區提供的包括存款、貸款、匯兌、保險等在內的各種金融服務。目前,我國的農村金融體系主要包括政策性銀行、商業性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三類金融機構。其中,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主的商業性銀行,主要是面向農村工、商企業開展信貸業務,從事農村商業化的金融業務;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主要承擔農村政策性金融業務,提供農業較大項目的中長期貸款;農村信用合作社主要側重社區農戶、社員以及農業企業的生產經營性貸款和生活困難臨時性貸款等金融業務;此外,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性,還有部分由非正規金融機構提供,即通常所說的民間金融。現階段,我國農村金融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 農村金融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通過產權制度、管理體制的改革和中央資金的扶持,農村信用社在資產質量、經營規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顯著提高;農業銀行面向“三農”改革和服務創新取得明顯成效;農發行在原有糧棉油收購貸款政策性業務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農村中長期貸款業務,逐步拓寬支農領域;郵政儲蓄通過優先為農村信用聯社等地方性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的方式,將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使用,并創新開發了小額質押貸款。可以說,農村金融改革初步取得了成效,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 金融資源總量供給不足。一是金融機構的網點覆蓋率較低,在國有商業銀行逐步退出縣域經濟的背景下,全國縣域涉農金融機構網點數出現下降。二是農村信貸資金長期處于短缺狀態。據不完全統計,中國農村目前超過1億農民有貸款需求,每年資金缺口約為1萬億元人民幣,現只能滿足60%,農村小企業貸款的滿足率僅50%,我國農村存貸差就超過3萬億元,涉農貸款占GDP的比例近幾年一直處于下降狀態。農民難以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往往通過非正規金融組織或活動進行融資。

3. 農村金融業務結構仍顯失衡。農村信貸供給大部分以小額貸款為主,大額貸款受到嚴格限制,資金支持多局限于傳統小農生產,難以滿足農業結構調整、第二、三產業發展等規模資金需求;貸款期限以短期或流動資金貸款為主,中長期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比重過小,從而影響了對結構調整項目的支持力度。

4. 農村金融機構的運營效率不高。在目前的農村金融格局來看,國有商業銀行在市場化改革的導向下逐步退出農村市場;政策性銀行支農范圍狹窄,支農作用有限;村鎮銀行、農村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還處于發展階段,發展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而作為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主體的農村信用社,其合作金融的“自愿、互助、互利”的性質體現不多,在實際運營中效率損失較大。

二、 加強銀行同業合作,促進農村金融發展的可行性

1. 國有商業銀行綜合實力較強,服務手段齊備,具備支持農村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的能力。國有商業銀行擁有多元的業務結構、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較強的創新能力和規范的風控流程,能夠根據農村商業銀行、農村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等農村金融機構的需要,提供全面、優質、高效、安全的金融支持,使農村金融機構以較低的成本、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完善服務功能、提高管理效率、增強盈利能力。

2. 雙方在網點分布和客戶結構方面互補性強,能夠實現互利互惠、合作雙贏。在網點分布方面,國有商業銀行與農村金融機構各有側重,存在較強互補性,能夠通過加深合作實現雙方經營網絡的進一步延伸。農村金融機構則可以利用國有商業銀行遍布全國大中城市的經營網點和眾多的海外機構、海外行,以及全球領先的網上銀行,彌補區域化經營和發展的不足,全方位拓展服務空間;國有商業銀行可以將服務區域覆蓋至農村地區,有效彌補因歷史沿革及撤并低效機構所留下的市場空白。

在客戶結構方面,國有商業銀行與農村金融機構也具有不同的目標客戶群體。農村金融機構以服務三農為目標,發展的目標客戶主要集中在農村當地居民和企業,在區域范圍內具有相對豐富的客戶資源。國有商業銀行可通過支持農村金融機構業務發展,進一步擴大在農村地區的客戶影響力,豐富和拓展客戶資源。

3. 國有商業銀行具有國內領先的信息科技實力,為服務農村金融機構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硬件資源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擁有先進水平的數據處理中心和計算機網絡,能夠確保業務的高效、安全運行。在軟件資源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大多自主研發了功能全面的核心應用系統,涵蓋了業務處理類、經營管理類、決策分析類和服務渠道類的所有業務,為促進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提供了基礎。同時,國有商業銀行擁有較強的系統設計和研發能力,在運行維護方面也積累了成熟的經驗,有能力根據農村金融機構的需求設計和推出服務,并結合合作進程不斷完善系統功能,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

4. 國有商業銀行擁有多元的業務結構和較強的創新能力,能夠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全方位的產品、技術和服務支持。在產品支持方面,國有商業銀行通過向農村金融機構輸出投資理財、支付結算、票據業務、融資業務、外匯資金、銀行卡、網上銀行及其他業務等核心產品,以及根據合作需要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使農村金融機構彌補了自身產品線方面的不足,也能夠拉動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長。

在技術支持方面,國有商業銀行擁有信貸管理、客戶信息、風險管理、財務管理、綜合統計系統及客戶關系管理系統,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各項業務運作等方面也形成了完善的規章制度,可以通過向農村金融機構輸出相關技術,有效支持農村金融機構提高經營管理能力、防范業務風險。

在服務支持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在各項業務領域具備豐富的經驗,可以通過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全方位的人員培訓,全面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客戶服務能力,提升服務質量。

三、 合作思路

1. 合作思路。農村金融機構與國有商業銀行合作的總體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借助國有商業銀行的科技優勢與創新發展能力,國有商業銀行向農村金融機構輸出管理系統、技術咨詢與培訓的技術合作方案,以銀銀、銀保、銀證產品為代表的多產品體系合作方案,以及以信貸管理、資產負債管理為代表的多業務管理制度合作方案,解決農村金融機構在市場準入、產品研發、科技水平、風險控制等存在短板的問題,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同時,通過共同做大市場規模,雙方協商分配增加的業務收入。

2. 合作原則。農村金融機構與國有商業銀行合作可以秉承以下原則: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為原則,以農村金融市場需求為產品與服務創新導向,有效促進農村金融發展。

3. 合作方案。雙方合作的具體方案如下:農村金融機構與國有商業銀行開展合作,通過雙方業務系統的互聯互通,使農村金融機構客戶能夠購買國有商業銀行投資理財等成熟的產品與服務,國有商業銀行為農村金融機構提供后臺清算、風險管理等一攬子服務,視農村金融機構需要輸出技術和管理經驗,與農村金融機構分享相關收益。雙方系統互聯后,在業務范圍上可以支持黃金、理財、基金、匯款等產品,支持客戶從農村金融機構網銀、柜面等多種渠道發起業務。雙方系統互聯合作可以有兩種模式:模式一,國有商業銀行統一開發與農村金融機構間的系統接口,農村金融機構根據接口進行本行系統改造,也可直接由國有商業銀行為農村金融機構開發網銀系統或采取雙方網銀鏈接方式構建業務處理平臺,客戶在農村金融機構柜動開立與國有商業銀行具有綁定關系的結算賬戶。雙方結算賬戶建立綁定關系的是賬戶登記簿或零余額賬戶,不留存客戶資金。客戶購買國有商業銀行投資理財產品時,認申購資金從農村金融機構結算賬戶實時劃轉至國有銀行;贖回資金先劃至國有銀行,并實時自動劃轉至農村金融機構結算賬戶。模式二:通過建立國有商業銀行實體賬戶與農村金融機構結算賬戶的綁定關系來實現銀銀合作業務處理。客戶購買國有商業銀行投資理財產品時,在農村金融機構柜臺使用農村金融機構介質發起交易,農村金融機構驗證客戶身份后通過接口將交易指令傳遞國有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使用與農村金融機構建立綁定關系的客戶實體賬戶資金為其辦理投資理財產品買賣交易。如客戶賬戶資金不足,須先發起一筆農村金融機構賬戶向國有商業銀行賬戶的轉賬,再進行產品購買;贖回資金先劃至國有銀行,由客戶選擇是否劃轉至其在農村金融機構的結算賬戶。

按照上述思路和興業銀行的合作模式,農村金融機構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合作如能順利推進,將對推動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發揮積極作用:一是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借助國有商業銀行,運用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和管理手段,擴大金融產品和服務覆蓋面,滿足農村客戶全方位和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讓農民得到更實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務。二是有助于涉農金融機構逐步擺脫營業區域局限、地方經濟影響、技術力量不足和業務資質獲取困難等因素的制約,以較低成本獲得國有商業銀行成熟的產品、技術和經驗,提高服務供給能力,加強客戶關系維護,提升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是解決目前涉農金融機構產品少、服務方式單一、服務質量和效率較低等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三是在業務運作模式和實現方式上,可操作性強,能夠有效滿足涉農金融機構的實際需要。四是有利于促進國有商業銀行自身發展,利用農村金融機構的網點資源和客戶資源,拓展產品營銷與服務渠道,以較低的成本延伸服務,培育潛在目標客戶,擴大業務規模,增加吸收同業存款,提高中間業務收入,提高同業競爭力,增強國有商業銀行對基金公司、國債公司、保險公司等上游委托機構的影響力。

四、 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第一,農村金融機構應具有較好的業務系統和較強的系統開發能力,根據國有商業銀行提供的技術接口開發或改造自身的系統,而實際的情況往往是農村金融機構技術力量薄弱或系統不健全,難以自行完成系統的改造與開發,需要將系統開發工作委托給第三方進行,溝通協調成本高、開發投入大,開發周期長、效率低,從而增加推廣應用難度。

第二,農村金融機構的資質問題。雙方合作涉及到銀保業務、銀證業務、銀行投資理財等業務,根據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的相關規定,農村金融機構要具備相關的保險銷售資格、基金銷售資格和黃金交易資格,并能履行法律、法規規定的相關銷售責任人的義務。雙方在選擇合作對象時,要審查對方信譽及相關資質,以確保交易本身具備合法性。

第三,成本和收益的匹配問題。在上述合作模式下,合作雙方都需要有一定的成本投入,特別是在合作初期。由于經營效益是雙方長期合作的基礎,因此雙方應堅持采用成本收益分析,努力各施所長,合作共盈。今后,隨著我國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推進,農村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國有商業銀行與農村金融機構將實現共同發展,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成長,打造農村金融和諧共生和多贏局面。

第四,銀行同業合作主要存在以下三類風險:一是法律風險。主要是指雙方產生法律糾紛或爭議以及銀行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風險。可通過審查合作銀行的信譽和業務開辦資質,降低業務開辦風險,確保各項業務合法合規;通過合作協議,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保密條款和法律后果,以此規范交易行為;合作雙方認真落實反洗錢規定。二是操作風險。是指產品或業務流程控制不當以及銀行業務人員違規操作或外部欺詐而造成的風險。可通過科學的業務流程設計,嚴控交易合法性,并對客戶身份進行校驗;采取實時清算并通過交易額度參數設置降低資金風險;建立對賬機制和差錯處理機制,避免賬務差錯風險;擬定業務管理辦法,防范操作風險。三是信息系統風險。主要是指銀行間系統的網絡傳輸、數據信息安全、程序處理等風險。可通過專線方式連接、加密傳輸、身份認證等措施確保雙方數據傳輸安全;通過前置服務器進行數據交換,前置服務器和銀行核心系統之間用防火墻進行隔離;根據不同的安全級別,不同安全區域,每個安全區域之間通過防火墻進行隔離,防范病毒入侵和黑客攻擊的能力;建立每日對賬機制,及時對異常賬務進行處理來防范信息系統風險。

參考文獻

1. 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研究小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中國人民銀行網站,2008: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