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心理輔導實施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15 17:50: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團體心理輔導實施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團體心理輔導實施方案

篇1

【論文關鍵詞】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女大學生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代表著個體對于職業選擇的自信心程度,是社會認知的職業生涯發展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是指在擇業過程中,個體對自身選擇能力、基本職業技能掌握情況的自我知覺…,對擇業過程有強烈的直接影響。利用自我效能理論進行的治療與培訓,被廣泛地應用于身心健康、教育研究、職業干預等領域,具體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技能訓練以及言語說服等。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是新時期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具體實施方式之一,是利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協助來訪者將自我概念轉變成相應的職業角色,進行職業探索并做出職業決策的過程。本文報道了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三年級學生已初步完成專業課程學習,且即將面臨四年級的職業選擇,因此采用廣告招募方式選擇河北師范大學三年級女生,共報名67人,經過面談,面談題目為:“你為什么要參加這個團體?”“你需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你對參加這個團體的期望是什么?”。篩選標準為:(1)身體健康,無明顯言語表達障礙;(2)有提高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愿望;(3)有時間保證,能夠按時參加每次輔導;(4)團體輔導的人數限制之內(8—15人)。有28名女學生人選,均為文科(法學10人,學前教育8人,歷史4人,傳播6人)。隨機抽取14人為干預組,進行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14人為對照組,不進行干預。由研究者本人擔任團體心理輔導的輔導者。

1.2方法對于預組進行7次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每周一次,每次3.5小時,對照組則處于常態的自然學習,不參加團體輔導,在實驗前后分別取得前后測數據。對照組在取得后測數據后也進行一次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講座討論會,以期解決干預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1.3工具

1.3.1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ficacy,CDMSE)分5個維度:自我評價、收集信息、選擇目標、制定規劃、問題解決,共39個項目,五點量表計分。本研究中克倫巴赫,系數為0.9157。

1.3.2焦慮自評量表(ZunggSefl—ratingAnxietyScale,SAS)分界值為標準分50分。

1.3.3自編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成員評估表包括13個項目,分別反饋團體成員對自我改變、活動內容、團體形式等方面的主觀體驗,在團體輔導結束后由成員做出評價。如:“通過參加這個團體,你對職業選擇的信心:1有很大提高;2有一些提高;3一般;4沒有提高”。

1.4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案

職業生涯輔導包括五大要素:知己、知彼、抉擇、目標、行動。團體心理輔導的階段理論認為無論什么類型的團體,都經歷三個階段:開始階段、中間運作階段、結束階段,根據這兩個理論內容,設計了本研究中的七個單元(主要內容見表1)。目的是提高女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即在自我知覺、收集職業信息、目標定向、制定計劃、問題解決方面的自信心,激發職業發展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地去面對競爭。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采用的是封閉的結構式團體輔導形式,事先做好輔導計劃和準備,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動讓成員實施,在團體輔導過程中,成員保持不變。團體活動中,采用團體互動、腦力激蕩、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勵和協助團體成員積極挖掘自身資源,對團體內其他成員的發言給與積極的反饋,分享自己的感受。每次活動結束前布置家庭作業,下次團體活動時先匯報家庭作業的完成情況。

2結果

2.1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和焦慮量表得分比較

表2顯示干預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各項評分差異沒有顯著性。對照組實驗前后各項評分差異沒有顯著性。干預組干預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干預前,焦慮總分顯著低于干預前。干預后,干預組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總分及各維度得分高于對照組,干預組的焦慮評分低于對照組。

2.2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評估表評定結果

l4名干預組成員填寫了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評估表。該表主要調查成員對團體目標達成、活動內容設計、團體過程進展等方面的主觀體驗。100%的成員認為參加團體活動,對自己面對以后的職業生涯有信心,85.7%的成員認為完全達到了本次團體活動的目標,92.9%的成員認為活動對自己有非常大或較大幫助;從活動內容的實用性來看,85.7%的成員認為能學到很多或較多的知識和技能,92.9%的成員認為活動方式非常有助于成員的理解,100%的成員認為活動方式有助于成員的思考,有助于自己與他人分享情感和經驗;從整個團體過程來看,100%的成員表示喜歡這個團體,希望繼續展此類活動。

3討論

篇2

完善教育教學體系,實現學生全員覆蓋

1.修訂培養方案,課程建設規范

學校修訂了學生培養方案,2009年以來,將《大學生心理健康》作為必選課,規定30學時,2學分。同時開設了“人際關系與溝通”“幸福心理學”“成功心理學”“情緒管理”“家庭與自我成長”等5門選修課,形成了完整的心理素質課堂教學體系,實現了在校生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全覆蓋。

2.深化教學改革,教學效果良好

2008年以來,學校組建以心理咨詢中心專職教師為骨干,以各二級學院心理輔導員為補充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團隊,堅持每周集體備課1次,每次3小時,共計一百余次。集體研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互動環節的方案,形成了一套完備統一的課程實施方案。通過集體備課,使兼職教師準確地把握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保證了教學內容相對統一,教學方法契合主題,教學水平整體均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專兼職教師主動運用團體活動、視頻放映、小組討論、心理測評等方法,讓學生在活動和體驗中學習、成長。心理素質類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學生選課踴躍,課堂參與程度高,教學質量滿意度高。近年來,學生網上評教平均分均高于全校課程平均分,名列學校所有課程前茅,且逐年上升。

3.拓展教育形式,校園氛圍濃郁

以心理文化節為載體,舉辦多彩心理活動。近年來,學校先后以“我愛我,微笑”“我愛?愛我?成長”“親近你我,給力幸福”等為主題舉辦“525我愛我”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系列活動。學校舉辦了心理咨詢中心開放日、團體輔導、心理班會、征文大賽、專題講座、現場咨詢、心理晚會、心理情景劇、知識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各學院根據專業特色和學生的心理需要開展了“把愛傳遞‘畫筆繪我心’”“與青春有關的……”主題攝影展、“幸福心語書簽設計大賽”“心理健康、共同關愛,首都大學生關愛進社區”等特色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校園心理文化氛圍。

以學生心理社團為依托,開展教育服務活動。學校目前心理類社團有:心理協會、心理委員聯盟、“心理熱線”團隊。2003年成立的心理協會,已成為學校獨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學生社團組織之一,現有在編會員191人。該協會在心理素質教育中心的指導下,開展了成長訓練營、心理知識競賽、心理電影賞析、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等豐富多彩活動。2009年組建的心理委員聯盟,現有422名成員,其中骨干成員協助心理咨詢中心和二級學院開展對心理委員的培訓、組織、管理、考核、評估等工作,在心理信息反饋、心理危機應對與處理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以心理教育刊物為媒介,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學校發揮編輯出版、藝術設計和印刷包裝等專業優勢,成立了《心知》雜志社,負責《心語陽光》報紙和《心知》雜志的編輯出版工作。目前,《心語陽光》報紙已編輯出版25期,每期發行1,000份,共發放2.5萬份;《心知》雜志發行5期,每期印制1,000冊,共發行5,000冊,心理教育刊物已成為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識和學校心理素質教育動態的重要媒介,心理健康知識傳播效果明顯。

構建咨詢服務體系,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1.完善個體咨詢機制,咨詢服務質量提升

根據學生需要,合理安排咨詢時間。學校在主校區和康莊校區同時提供個體咨詢,每周提供30小時的咨詢,全年共計900小時。近年來,心理咨詢中心共接待來訪者525人次,滿足了學生的心理咨詢需求。

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服務規范程度。學校制定了心理咨詢中心工作制度、個體咨詢服務辦法、轉介和跟蹤制度、咨詢督導辦法以及心理危機預防干預工作預案等;規范了心理咨詢檔案,做到了格式統一、內容保密、記錄詳實,保障了個體咨詢科學、有序開展。

2.豐富團體輔導主題,滿足不同群體需要

根據不同群體學生的發展性需要,開展不同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近三年來,各類團體輔導活動總計百余次,包含輔導員參與的“心理咨詢技能團體輔導”,人際困難學生參與的“亞隆模式人際團體輔導”,畢業生參與的“求職團體輔導”,以及針對心理委員骨干、心理熱線接線員、心理協會骨干的系列團體輔導,受益學生人數達3,579人次,年平均人數為1,193人次,覆蓋率為21.40%,促進了學生成長與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校園心理氛圍。

構建危機工作體系,避免危機事件發生

1.建立危機預防干預工作體系,快速反應機制有效運行

學校制定了《學生心理危機預防干預工作預案》,成立了兩級心理危機預防干預領導小組。學校心理危機預防干預領導小組,由主管學生工作副書記任組長,成員包括學生處、保衛處、宣傳部、計財處、教務處負責人以及各二級學院黨總支書記。二級學院心理危機預防干預小組,由黨總支書記任組長,黨總支副書記、學工組全體教師任成員。兩級小組具體落實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機預防干預工作并指導心理輔導員和班級心理委員開展工作。建立了學生個體、宿舍、班級、二級學院、學校五級預防體系,建立了從宿舍長、學生心理委員、班主任、心理輔導員到心理咨詢中心、學校的快速反應機制,建立了與大興精神病醫院的合作共建機制,實現了咨詢、診斷與轉介的無縫對接。

2.建立心理危機預警機制,危機干預效果有效提升

建立心理危機排查制度。開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對篩查出的重點學生進行約談、跟蹤;依據《開展全校學生心理問題高危人群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開展心理問題高危人群月排查工作,并將排查出的重點學生分類,做到分層關注和約談。

建立心理危機報告制度。通過心理委員、班主任、年級輔導員、心理輔導員、學院主管學生工作副書記、學生工作處(部)人員搭建了立體化、全方位、網絡化的信息傳播平臺,即時上報日常工作中發現的心理異常情況或動態,快速、高效介入,及時處理心理危機事件。

建立心理危機評估制度。心理咨詢中心負責對上報的存在心理危機風險的學生進行評估。不確定或難以評估的個案,邀請大興精神病醫院精神科醫生或轉介至校外專科醫院進行評估。近3年來,各學院上報了175例危機個案,經過評估,按照個案情況不同分為四個類別進行處理:非心理問題個案,建議二級學院按常規工作處理;因具體事件引發的心理波動,建議二級學院進行深度輔導;心理問題,安排心理咨詢;精神疾病,聯合大興精神病醫院醫生進行干預。近年來,安排心理咨詢的有35名,聯合大興精神病醫院干預的有6名。

3.分層次開展全員培訓,心理危機知識和應對技能增強

近年來,為輔導員、班主任、公寓管理員組織心理系列培訓3次,涉及常見精神與心理問題的識別、心理咨詢與團體輔導基本技能等內容;為心理委員提供課程式培訓3屆, 培養了317名心理委員;基本做到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委員人人了解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的相關知識,人人樹立危機預防和干預的意識,人人初步掌握了危機預防和干預的技能。

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完善心理保障體系

1.配強隊伍,加強培養,打造了專業化的師資隊伍

自2009年以來,學校配備了2名具有心理專業學歷的專職人員,專職人員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技術職務評聘序列。專職教師教學工作量只需完成相同級別教師的20%即可,80%的工作量由日常咨詢、團體輔導、指導社團等來抵消。同時,吸納校內外資源,聘請兼職個體咨詢師9名。其中,專職教師均具有心理咨詢師二級證書,兼職咨詢師中有2名精神科主治醫師。專兼職咨詢師數量和結構科學合理。

學校除支持專兼職人員參加北京市教工委和社會機構組織的心理培訓、督導、課題研究外,還邀請校外專家同行來校為專兼職人員提供涉及精神障礙的識別、危機干預、釋夢、沙盤治療、敘事治療、催眠治療、性心理咨詢、家庭治療、繪畫治療、情緒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和督導。近3年來,參加培訓120余人次,參加督導30余人次,主持和參與校級以上課題12項,主持編寫了《大學生心理委員培訓教程》。

2.加大投資,改善條件,建設了高水準的教育中心

學校高度重視心理素質教育工作,2003年,成立了心理咨詢中心;2004年,成立了心理教研室;2009年,根據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整合了心理咨詢中心與心理教研室,建立了集教育教學、咨詢服務、危機預防與干預于一體的心理素質教育中心。為進一步加強心理素質教育中心的建設,學校投入60余萬元,建設了個體咨詢室、團體室、沙盤治療室、音樂治療室、宣泄室、督導室、教研室、辦公室、接待室等11個工作室,安裝了音樂治療、沙盤治療及宣泄治療等專業設備。而且在學生公寓和分校區分別建設了個體咨詢室。到目前為止,心理素質教育中心共有15間工作室,總面積達到285平方米,硬件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注重在實踐中創新,形成兩大工作特色

1.實施心理委員課程化培訓,提供發展空間

學校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特別重視學生心理委員的協助作用,以“培養心理委員,提供發展空間”為理念,開展全方位的心理委員培養工作。制定了心理委員制度實施方案,規范選拔、培訓、考核、評優各環節;近3年來,為500余名學生進行了為期一學期24學時的課程培訓,心理委員得到了系統的心理專業知識培訓,心理信息收集與反饋能力顯著增強;建立心理委員聯盟,實現了心理委員的自我管理,協助周報告工作的管理,推進了組織建設;開展心理班會示范培訓和評優,推進了班級心理建設;成立心理委員成長小組,促進了個人成長。通過多年的實踐,學校不僅培養了一批批活躍在校園心理危機干預第一線的心理委員,而且為其中有個人成長需要的心理委員提供了成長的空間。

2.推行專業教師周集體備課,打造專業團隊

分主題說課,集體研討教學課件。心理課程教學團隊每周按照教學順序集體備課,每次由主講人以“說課”形式將自己對這個主題的教學內容呈現出來。“說課”完畢后,集體研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互動環節的方案選擇。在討論過程中,強調把“自己”放進去,強調體驗、感受,在此基礎上,再理性探討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可能出現的教學效果,某一部分或整體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活動方案的選擇是否契合主題,在課堂上組織團體活動時可能會出現的問題等。討論完畢后,主講人要根據討論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修改教學課件。

分主題交流,集體學習他校經驗。隨著對教學內容的熟悉和掌握,教學團隊越來越感到對某些主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困惑,希望找到新的思路來打破固有的思維。根據團隊意見和感受,針對家庭、情緒管理、心理咨詢和性心理等主題,先后邀請了首都師范大學梁凌寒、北京交通大學牛勇、北京林紫心理咨詢公司的詹妮和丁力進行教學交流和專題教學。通過交流和培訓開拓了思路,學習了成熟經驗,解決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難題。

分主題培訓,集體提升專業素養。在基本解決教學內容困惑的基礎上,針對心理課程教學中重要主題涉及的心理理論,特別是自我意識、情緒、學習、交往、家庭等主題,學校邀請心理學學科教師來做系列專題講座,如2012年先后邀請首都師范大學李文道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劉朝瑩博士對上述主題從心理學專業的角度進行梳理,重點講解教學中主要涉及的相關理論和主要概念。通過專題培訓,提升了專兼職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專兼職教師的心理專業素養。

篇3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索

0 前言

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見》明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和研究當今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加強心理品質的提升,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如何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應該如何?湖北職業技術學院經過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索總結出圍繞高職學生發展為中心,培養學生八項核心能力,形成“個性與共性、教學與學工、課內與課外”三融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1.1 面對個別學生的咨詢性個體心理輔導形式

個別心理輔導(咨詢)是單獨與咨詢師面對面的交流,這種穩定的關系本身就有療愈的作用。個別輔導(咨詢)有利于解決來訪者深層的問題,咨詢師可以對來訪者的生活史,現在的主要心理矛盾、心理結構、心理發展階段、主要防御機制等指導今后咨詢的關鍵點做非常系統的判斷和評估。特別是剛開始進行心理咨詢時,以個別咨詢開始將使來訪者較快地獲得穩定感。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是全國一百所示范性高職院校之一,在校生達到了15000人。如何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校園環境,更好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擁有健康的心理與健全的人格,充分發揮潛能,是學校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學校于1999年就組建了“聆靈心聲”心理健康咨詢組織,采取信函式的一對一的個別咨詢方式。并于2004年正式組建了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現有專兼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二十名,實行心理咨詢師聯系院系制度,建立有班級心理委員、學院心理咨詢部、學校心理咨詢中心三級網絡制度。新生入學期間,利用SCL90量表和大學生人格問卷對全體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篩查,對得分高的學生專門建立特異體質學生檔案,給予重點關注并提供專門的心理支持服務。

1.2 面對全體學生的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形式

個別輔導有利于解決來訪者深層的心理問題,但由于世俗的偏見和對心理咨詢缺乏了解,使許多大學生對心理咨詢存在顧慮并望而卻步。一方面,心理普查的結果不容樂觀,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困惑大量存在,一方面,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又門可羅雀,少有人問津。如此情形讓心理咨詢師們也很困惑,是坐在咨詢中心等學生來訪,還是走出去,用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與學生互動心靈相通呢?面對全體學生,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形式更能發揮其教育優勢。

發展性心理輔導著眼于大學生的健全人格養成與潛能開發,根據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幫助不同發展階段的個體盡可能圓滿地完成各自心理發展歷程,妥善解決心理矛盾,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社會,開發其潛能,促進個性發展和人格完善。由于較少提及心理問題和障礙,使廣大學生更易接受。此外,團體輔導中更多地運用了體驗式的學習方式,能夠使學生和老師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探索

基于發展性團體心理輔導形式的優勢,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團隊以課題為依托、以校園為實驗場所、以學生為實驗對象,進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實驗研究。

2.1 時附錐

團隊成員自課題申報開始就著手前期的準備工作:組建課題小組、整理課題申報資料,完成課題申報;組織教師赴北京大學分期分批進行拓展師資培訓學習并取得相關資質、組織教師進行體驗式學習模式理論學習和探討、組織教師進行團體輔導的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課題經湖北省教育廳批準立項后,團隊成員于2009年5月正式啟動研究工作,6月份開始設計拓展項目及實施方案。成立學生社團――大學生綜合素質拓展協會完成招募實驗組成員。

2.2 心理拓展訓練階段

2009年7月召開論證會,進一步明確培養方案和計劃、調整成員分工、細化教育內容;9月在醫學院新生中招募實驗組成員,從268名志愿者中隨機分層抽樣選擇55名同學作為實驗組學生,并確定了對照組學生。從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課題組對09級實驗組學生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跟蹤培養。按照大學生身心成長規律進行循序漸進設計,分別圍繞環境適應、人際溝通、團隊協作、自主學習、自我認知、自我控制、情緒管理、創新實踐核心能力模塊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心理拓展訓練并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全程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心理測量,作對比分析研究,總結實驗組中出現的問題,并調整相應的培養方案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2.3 任務和項目驅動活動階段

在設計構建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過程中,在“邊研究、邊試驗、邊修改”基礎上進行探索,收集效果反饋資料;為了達到“先行后知、知行結合”的目標,特制定出“任務驅動計劃”和“項目驅動計劃”讓學生的健康積極發展――核心能力,通過活動體驗與參與得以真正的提高與升華。

“任務驅動計劃”是指給實驗組學生設定特定的任務,不給任何幫助的情況下在指定的期限內,讓學生們自行想辦法解決問題與沖突,最終完成任務。通過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籌經費拍攝校園情景DV劇并舉行全校首映禮、組織首屆校園心理劇大賽、組織首屆PPT達人大賽、首屆閱讀經典讀書創意秀大賽等一系列的“任務驅動計劃”,讓學生在活動中綜合運用前期心理拓展訓練的學習成果。最終,校園情景DV劇《安放青春》在全校成功首映,首屆校園心理劇大賽、首屆PPT達人大賽、首屆閱讀經典讀書創意秀大賽等都好評如潮。

“項目驅動計劃”是指為了實現因材施教和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第三學期時由實驗組學生自由選擇進入不同的項目組接受不同的挑戰,培養深層次的心理品質和創新精神。分別組建:助教組、創業組和科研組。助教組負責協會新成員的納新及承擔新成員部分課程的授課任務。開設“學生大講堂”,定期面向學校全體師生作專題講座;創業組學生自由組合,又細分為若干小組,書寫創業項目立項書,進行市場調研和可行性調查,建立嚴格財務及分配制度,組建團隊真金白銀、自負盈虧進行創業項目活動,各創業小組均取得了較好的戰績;科研組也遵循自由組合和興趣相投原則,細分若干小組,首先進行文獻查新,小組進行頭腦風暴法,確立研究方向。定期向指導老師匯報研究進展,開展專題調查研究活動,并撰寫學術論文并公開發表。

此階段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方式――積極心理導向的體驗式學習方式,鼓畈⒅傅伎蒲行∽櫚難生分別在《河北聯合大學學報醫學版》等專業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數篇。形成了“教學與學工、課內與課外、共性與個性”三融合的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

3 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推廣

3.1 學生積極參與高度認同

心理拓展訓練雖然都安排在學生課余時間,但學生們卻有著高度的積極性和濃厚的興趣,每次都提前半小時到達場地等候,分享單中有許多同學寫到“期盼一周的活動終于來到了”,“望眼欲穿的團隊活動終于開始了”,在輕松、活潑、自在的氣氛中,學生們充分地感受著體驗式學習的魅力,在“小游戲大道理”中分享著各自的心路成長歷程,堅持在每天的感恩簿中記錄著點點滴滴的感動。這些都讓學生對心理拓展訓練產生了高度的認同感和吸引力。任務、項目驅動主題活動的進一步推進,對學生踐行學習內容和技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學生在活動中不斷增強綜合能力和素質,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斷提升,對活動參與度的熱情也不斷增加。

3.2 學生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經過三年的教育培養,實驗組學生在參加了一系列的發展性團體輔導活動后,其心理測量數據顯示,他們在“環境適應、人際溝通、團隊協作、自主學習、自我認知、自我控制、情緒管理、創新實踐能力”八種核心能力上均有顯著提升。實驗組與對照組測量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在未參加活動之前,八項核心能力差異不明顯,但參加系列心理拓展活動后,實驗組學生的八項能力顯著高于對照組學生。實驗組在學業、科研、就業等項目上均優于對照組。

篇4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調查相結合

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僅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方法是不夠的,還必須及時洞察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此,我們會在每學年初運用問卷、訪談、觀察、心理健康量表等方法對初一至初三的學生都進行系統的心理調查,并依據調查的結果制定出本學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和實施方案。如對初一學生著重幫助他們解決從小學升入中學過渡階段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包括學習環境的過渡、學習方法的過渡、人際交往的過渡等,從而使他們盡快適應中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對初二學生著重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青春期出現的各種心理變化,包括厭學心理、挫折心理、性心理等,為使他們順利跨越青春期誤區邁出堅實的一步;對初三學生則主要幫助他們正確處理好成功與失敗、理想與現實、學習戰略與策略的關系,學會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以積極的心態迎接中考,從而大大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開設“心育”課程與學科滲透相結合

課堂教學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為此,我校堅持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堂,并做到了計劃、教材、教師、課時、評價五落實。為扎實有效地上好心理輔導活動課,我們堅持以“挖掘需要、開發潛能、促進成長”為宗旨編印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并采用情境設計、經驗分享、角色扮演、行為訓練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面向全體學生,在充滿和諧、寬松、互助的氣氛中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

除專職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以外,學校還要求其他任課教師都要自覺成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者和維護者,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心理教育因素,積極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課堂教學氛圍,從而使每一節課都成為心育的陣地,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培養和心理訓練,從而達到塑造完美人格的目的。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優化校園環境相結合

環境能影響和改變人,它能使人振奮,也能使人頹廢。有序的學校管理,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班風、校風,和諧的人際關系,濃厚的學習氛圍,共同的理想目標,無不使學生在心理上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為此,我校堅持“以正確的方向引導人,以嚴格的管理塑造人,以優美的環境陶冶人,以健康的風氣鼓舞人”的教學理念,積極創建團結奮進、互助互愛、樂觀向上的班級環境和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課外環境以及優美文明的校園環境。通過廣播、板報、校刊、網絡引導學生,通過凈化、美化、綠化校園陶冶學生,通過歌詠比賽、體育運動會、校園文化藝術節激勵學生,通過英模人物事跡報告會和法制教育報告會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在高雅文明的校園環境中不斷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四、助人與自助相結合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助人達到學生自助,即幫助學生學會獨立地解決自己面臨的問題,而不是由老師越俎代庖。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在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扮演好一個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創設各種活動情境,突出學生的內心體驗,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比如通過讓教師給學生寫評語,激發學生的自信,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通過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增長見識、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通過讓學生寫心理日記,使學生及時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和情緒體驗,促進學生自省和自悟;通過建立成長記錄袋,使學生不斷地展示自我、認識自我和超越自我;通過專題討論、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小論文評選等活動,使學生學會認識事物、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春游、磨礪夏令營、軍訓等活動,增強學生團結協作、不怕挫折、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從而使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得到心靈的凈化、情感的升華、意志的磨練和行為的矯正。

五、團體輔導與個別輔導相結合

篇5

(一)定位: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是一種發展性的評估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的主要目的不僅僅在于通過評估鑒定各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達到的發展水平,而更多地在于通過督導評估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提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水平。基于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將以我國現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水平為依據,更多地著眼于在中長期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所可能達到或應該達到的發展狀態。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是一種導向性的評估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將通過評估引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一方面將通過評估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開展,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性與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將通過評估強化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即積極心理學的取向,督導評估方案通過引導中小學校創造積極條件,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二)構想: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不僅涉及到學校層面的專業工作,同時也涉及到政府層面的政策保障與組織推動。因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將分對政府的評估及對學校的評估兩方面進行研究,兩方面側重點各有不同:對政府的評估側重于機構建設、發展規劃、政策保障以及工作舉措等;對學校的評估側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工作與特色化工作。

2.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在指標確定方面將參考我國現有各地區開展的教育督導評估方案,總體上分基礎建設指標與工作成效指標,同時考慮到我國各區域發展的差異,在研制評估指標時將根據區域特征對基礎建設指標與工作舉措與成效指標分別提出層級指標,分別為A 、B、C級。A級指標將作為發達城市中長期發展目標,B級指標將作為中等城市中長期發展目標,C級指標將作為欠發達城市中長期發展目標。

二、督導評估專題方案的主要研究內容

(一)對政府的督導評估研究

1.對政府的督導評估指標研究

■基礎建設指標:

(1)組織機構

A級指標:組織機構配有獨立的辦公室與必要的辦公設備,并與相關部門具有一定的聯合度(婦聯、團委、文明辦等);

B級指標:組織機構配置獨立的辦公室與必要的辦公設備;

C級指標:建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組織機構。

(2)人員配備

A級指標:配備一名專職人員,并有多名兼職人員;

B級指標:配備一名專職人員;

C級指標:配備一名兼職人員。

(3)經費保障

A級指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列入教育經費預算,生均經費不低于10元,并逐年遞增;

B級指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列入教育經費預算,生均經費不低于10元;

C級指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列入教育經費預算。

(4)隊伍建設

A級指標:在中小學包括職高設立心理教師崗位,按照1:400的標準配置專職心理教師;

B級指標:在中學包括職高設立心理教師崗位,按照1:600的標準配置專職心理教師;

C級指標:在高中包括職高設立心理教師崗位,按照1:1000的標準配置專職心理教師。

■工作舉措與成效指標:

(1)發展規劃

A級指標:有近期及中長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規劃制定具有科學性與合理性,符合區域發展特征;

B級指標:有中長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五年或十年);

C級指標:有近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年度)。

(2)工作舉措

A級指標:開通心理輔導熱線,為本區域學校提供心理健康服務;

B級指標: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評選,推動本區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開展;

C級指標:每年舉行兩次及兩次以上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常規活動(如培訓、宣傳、專題研討活動等)。

(3)工作成效

A級指標:區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經驗在省內外產生重大影響力,特色經驗受到省級以上媒體報道;

B級指標:區域創造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鮮明;

C級指標:區域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常規工作全面展開,效果明顯。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

(政府部門)

2.督導評估承擔主體研究,包括什么機構組織督導評估、派什么人去督導評估、與現行教育督導評估承擔主體(教育督導室或督導處)的相關性。

(1)教育部對省的評估承擔主體研究

教育部各司局機構中,基礎教育一司職責包括“指導中小學校的德育、校外教育和安全管理”。在目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仍屬德育工作范疇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可以作為組織督導評估的承擔主體。

在教育部對省的評估人員構成中,可以考慮如下配置: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行政領導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國家教育督導團相關督學及督導員、國家教育科研機構負責人、心理學專家學者以及其他相關人員參與督導。

鑒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基礎教育一司在組織對政府部門心理健康教育督導的過程中,應與現行教育部教育督導團辦公室保持協調與合作的關系,既要獨立組織督導,又要保證國家教育督導團的相關成員參與其中,以使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成為國家教育督導的常規部分。

(2)省對市、縣的評估承擔主體研究

省政府教育督導室負有“統籌全省教育督導工作,負責研究擬定并組織實施全省教育督導與評估工作實施方案和有關章程,并進行監督、檢查”等職責,因此,在省對市、縣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估中,省政府教育督導室理應成為組織督導的主體機構。

督導人員構成可有如下配置:省教育行政部門領導及相關部門(基礎教育處)領導、省政府教育督導室相關督導員、省級教育科研機構負責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學者及其他相關人員參與督導。省級督導主體與現行督導評估承擔主體(教育督導室)一致。

3.督導評估的實施及結果運用

(1)督導評估的實施方式。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的實施堅持以下三項原則:

1.發展性原則。必須以促進地區和學校發展為根本目的,引導學校通過科學規劃建立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長效機制,使學校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斷發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則。堅持面向每個地區、每一所中小學校,在具體工作中采用的評估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必須堅持以全面評估省域內的學校為前提。

3.動態管理的原則。實時對地區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行動態管理,定期復查,不搞"終身制"。經復查發現問題,責成限期整改。

■教育部對省的評估實施方式。

1.省級自評。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建立自評領導小組,并組織評估小組,對照教育部制定的督導評估內容要點和評估方案,每年進行一次自我評估。

2.教育部復查。教育部每年匯總分析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自評結果,并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復查,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時提出限期整改的意見。復查工作至少每兩年一次。

3.教育部抽查評估。教育部根據省級自評和國家級復查結果,視工作需要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分期分批對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綜合性督導評估,系統地分析其工作狀況,有針對性地提出指導意見和整改建議。

■省對市縣的評估實施方式。

1.申報評估。由省制定并下發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并制定評估標準與進度。各地(市)根據督導評估標準制定本地市建設進度,并根據該規劃定期(每年一次)向省教育廳提交各縣(市)建設進度與任務完成情況,再由教育廳組成督導評估小組對各地申報情況進行初步驗收,對申報驗收通過的地市進行實地驗收。

2.實地評估。由省教育廳組織相關地市組成實地督導評估小組,對申報通過的地市進行實地驗收。

(2)督導評估的方法與手段。

■教育部對省的評估方法與手段。

1.把握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各方面的信息,進行定性和定量結合的綜合分析,確定評價等級。定性的評估要在通過“聽、看、查、訪、議”等形式取得客觀的數據、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定量的評估要認真核查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必要時進行實地測查核實。評估時既要對各級指標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評價,也要對各級指標綜合考慮,按照督導評估指標體系中給出的等級評估標準,逐項逐條定等量化。評估指標體系中相關指標,絕大多數系指90%以上,大多數系指75~89%。

2.評價時應注重實證性的考察,如現場觀察、訪談、問卷、座談、查閱教案和學生作業活動情況、抽樣測試、分析地區和學校的原始記錄和檔案等,廣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況。對獲取的各種信息進行匯總和綜合分析,評估認定省域內中小學校三個方面工作達成度和等級情況,主要的成績和不足,形成督導評估意見。

3.督導評估結果信息反饋,內容應包括三方面,即主要成績與經驗、存在的主要問題、整改要求,同時附上評價成績表與評估等級結果,使每所學校找準問題、明確方向、認真整改。

■省對市縣的評估方法與手段。

將基礎建設指標作為評估必備條件,在“申報評估”階段完成,由各地政府部門以自查的形式檢查驗收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建設情況,包括:組織結構、人員配備、經費保障以及隊伍配置等。

實地評估重點考察工作舉措與成效指標:根據省教育廳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規劃與評估標準,結合通過政策驗收的評估申報情況,組成省教育廳掛帥、各地市代表為成員的評估小組,對各地市進行交叉驗收。評估前制定量化(數字化)評估標準,進行逐項驗收。

(3)督導評估的結果運用

督導評估結果將定期公布,并納入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德育工作或有關學校的教育質量考核標準,或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德育先進單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文明單位”評審。

■教育部對省的評估結果運用。

1.建立督導評估結果通報制度,教育部、省教育廳應當及時公布督導評估結果,接受社會監督。

2.國家督導評估結果以書面形式抄送省人民政府及同級黨委組織部門,作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主要領導和和分管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3.督導評估結果作為教育建設項目立項、專項撥款、表彰獎勵和責任追究的重要依據。

4.教育部根據督導評估結果,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進省(區市)給予表彰;對工作存在問題的,及時促其整改;對問題嚴重的,視情節予以通報批評或“黃牌警告”。

■省對市縣的評估結果運用。

省教育廳每年度公布心理健康教育評估報告,并對驗收合格單位、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建議聯合各省文明辦聯合出臺獎勵辦法)。除精神獎勵外,物質獎勵與各地市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到位、實際建設情況掛鉤。對完成整體工作先進的地市獎勵與文明單位、文明城市評選掛鉤,地市心理健康教育負責人或實施人、先進工作者給予表彰和獎勵,該項獎勵與職稱評定、晉級等掛鉤,有條件的可以以政府名義給予記功表彰。對完不成進度的地市降低下一年度的獎勵比例和名額,并取消文明城市的申報評比資格,取消完不成建設任務地市的教育系統省級文明單位的評比資格,減少該地市其他行業省級文明單位的參評數量,完不成建設任務地市的教育負責人二年內不得評先、晉級,對完不成建設任務的學校及其負責人,建議也采取同樣措施。

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管理、各地市中小學校園事故發生率、學業成績提升幅度與穩定情況納入考核評估范圍。

(二)對學校的督導評估研究

1.對學校的評估指標研究

■基礎建設指標:

(1)組織機構

A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健全、運作良好,并形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級預防網絡;

B級指標:學校落實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領導,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與學校其他部門有配合度;

C級指標:學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組織網絡。

(2)師資力量

A級指標:學校按照1:400的標準配備專職心理教師;

B級指標:學校按照1:600的標準配備專職心理教師;

C級指標:學校按照1:1000的標準配備專職心理教師。

(3)輔導室建設

A級指標:學校心理輔導功能室齊全(至少建有團體輔導室與個體輔導室),開通心理熱線、應急電話(有條件的地區開設網絡輔導,如QQ心理輔導、電子信箱心理輔導等);

B級指標:學校建有個別輔導室,配置空調、電話、桌椅等基礎設施;

C級指標:學校建有團體輔導室,配置圖書資料、心理檢測軟件等基礎用具。

(4)輔導課開設

A級指標:學校每班隔周開設心理輔導課;

B級指標:學校每班每學期開設5節或5節以上心理輔導課;

C級指標:學校每班每學期開設3節或3節以上心理輔導課。

(5)經費保障

A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列入經費預算,生均經費不低于10元,并逐年遞增;

B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生均經費不低于10元;

C級指標:學校將心理健康教育專項經費列入經費預算。

■工作舉措與成效指標:

(1)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活動

A級指標:學校每學期分別向學生、教師、家長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活動不少于1次;

B級指標:學校每學期分別向學生、教師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活動不少于1次;

C級指標:學校每學期向學生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活動不少于1次。

(2)心理輔導課的內容及效果

A級指標:學校心理輔導課內容貼近學校學生需求,并形成完整的系列,教學效果明顯;

B 級指標:學校定期(每學期不少于兩次)開展心理輔導課的公開研討活動,評價心理輔導課的效果;

C 級指標:學校有心理輔導課課程計劃,并根據課程計劃開設心理輔導課,有開課記錄。

(3)心理輔導室的專業工作

A級指標:學校定期(每學期兩次)召開典型個案研討會,評價輔導效果;

B 級指標:學校有完整的、年度心理輔導臺帳;

C 級指標:學校個別心理輔導一案一表,有完整的輔導記錄。

(4)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形式

A級指標:學校利用心理檔案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B級指標:學校設立心理委員,及時了解班級學生的心理動態;

C級指標:學校設立心理社團,依托學生力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及同伴輔導。

(5)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及效果

A級指標:學校師生關系融洽,校園生活滿意度高;

B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濃厚,學生心理求助意識強烈;

C級指標: 學校定期舉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周,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6)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與影響力

A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經驗在省內外產生重大影響力,特色經驗受到省級以上媒體報道;

B級指標:學校創造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鮮明;

C級指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常規工作全面展開,效果明顯。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督導評估指標體系

(中小學校)

2.督導評估承擔主體研究,包括什么機構組織督導評估、派什么人去督導評估、與現行教育督導評估承擔主體(教育督導室或督導處)的相關性。

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導評估,應作為專項督導評估,由學校所屬地區政府教育督導室負責組織實施。督導評估組人員構成應包括所屬地區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與相關部門負責人、督學及督導員、教科研機構負責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及其它相關人員。學校的教育督導主體與現行教育督導評估承擔主體(教育督導室)一致。

3.督導評估的實施及結果運用

(1)督導評估的實施方式。

A.學校自評。

學校結合年度工作總結,每學年進行一次自評;學校自評應組織教師全員參與,并有學生代表、家長代表和社區、校外教育機構、共建單位的代表參加。學校應形成自評報告,上報上級主管部門和上級教育督導部門。

B.縣(市、區)督導評估。

縣(市、區)教育督導評估按照三年一輪的原則要求,統籌規劃轄區內中小學督導評估的周期與數量。主要任務是:開展過程性的隨機督查,指導(參與)學校自評,了解學校自評過程和結論的依據,并判斷其可信度,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并形成書面評估報告,反映評估過程、描述評估結果、說明評估結論的事實依據,指明成績與經驗、問題與建議、重大問題限期整改的期限等,使學校明確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努力方向。評估報(下接第17頁)(上接第9頁)告主送被評學校,報送上級教育督導室,抄送有關部門。

C.省市督導評估審查。

采取隨機抽查形式,對縣(市、區)及其下屬學校教育督導評估的結果進行復查;誤差在5%以內的予以確認,誤差超過5%的不予認可。

(2)督導評估的方法與手段

督導評估方法:采用分級周期式的抽樣督導評估方法。即縣區教育行政部門所轄學校在三年內應受到縣區級督導評估一次。省市級評估可以五年一周期,即在縣區級督導評估的基礎上,在五年內對各類學校抽取不低于1/3的學校進行督導評估。縣區級督導評估中對已被省市級督導評估的學校在三年內可以不再重復進行督導評估。

督導評估手段:采用“聽、看、訪、評”四步法的程式。

聽:聽學校領導匯報,了解該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以及經驗和效果。看:看現場、看材料、看設施、看環境、看師生的精神狀態。

訪:訪問師生了解情況。通過座談、填寫問卷收集相關信息。

評:在聽、看、訪的基礎上作出綜合評價。評價要充分體現出督導評估的發展和導向作用。

(3)督導評估的結果運用

督導評估結果將定期公布,并納入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德育工作或有關學校的教育質量考核標準,或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德育先進單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文明單位”評審。

A.經過督導評估后,認定一批“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為縣級、市級、省級三個層次。

B.申報程序。

縣級“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中學由學校申報,小學由中心小學(學區)申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

市(地)級“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由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申報,市(地)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

省(市)級“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由市(地)級教育行政部門申報,省(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審批。

C.確認與頒牌。

定期公布督導評估結果,并給經審批認定的“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學校”正式頒牌。

篇6

關鍵詞: 高職心理健康教育 主題班會模式 應用實例

1.引言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職業教育受到廣泛的關注,得到蓬勃的發展,并確定培養市場所需的高技能型、應用型人才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任務。能否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關鍵在于學生素質的高低。學生的素質高低,不僅要看高職生專業技能強弱、智商高低,還要看其情商好壞、心理素質優劣等,其中心理素質對學生的職業發展起到尤為重要的作用。

據調查:高職生一般都在16到20歲之間,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思想波動較大,在學習、生活、戀愛、人際交往、擇業等方面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所以需要輔導員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自信,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克服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挫折。因此,輔導員應該不斷豐富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使學生在和諧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高等職業院校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轉折期,該部分學生的年齡集中在16到20歲,從心理學的角度劃分正值是青年初期。在這個時期由于許多主客觀原因,他們的思想波動較大,行為搖擺不定,經常會有一些令教師頭痛的行為[1]。隨著教育方式由普通教育向職業教育轉變,其發展方向轉變為就業為主,他們將直接面對社會和職業的選擇和挑戰。致力于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自信、自尊、自強、自立的意識,以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態度去克服學習和生活工作中的各種挫折和困難,是高職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高職院校開設心理學課程,進行心理學健康教育刻不容緩,是一項緊迫的現實任務。

2.高職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2.1高職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蘭州大學衛根泉等人對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其結果主要體現在: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本科生之間存在差異;來自農村的高職大學生要與城鎮高職大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高職畢業生心理健康與高職新生之間存在差異等。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2]:

2.1.1社會對高職生的認同度低。部分高職生進入學校以后,并沒有考上大學后的自豪與興奮。相反,表現出的是失落和無奈,其自卑感增強,產生很大壓力。這種情況很可能引起心理性學習疲勞和學習興趣降低,容易產生厭學和考試焦慮癥等心理問題。

2.1.2地域差異造成不同生源地的心理問題。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區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相應的培訓機構建立較晚。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由于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不僅對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理念理解非常淺,更對心理咨詢與指導的手段和技術把握不準,影響其工作成效。由于性格、地域、生活習慣和興趣等方面的差異,某些學生不善于與人溝通交流,不知如何為人處事。長此以往,這些學生感到很孤獨、很無助,心理壓力增大,不能正確對待挫折,易產生焦慮不安和恐懼等不良心理傾向。

2.1.3就業壓力大。1998年以來高校不斷擴招,大學生人數劇增,高職生面臨的就業問題更加嚴重。面對職場的日益激烈競爭,就業機制的不完善和社會上某些不公平的因素,很多高職生對自己畢業后的前途感到非常擔憂,于是產生緊張、焦慮、怯懦等心理問題,甚至出現了恐懼和逃避社會的心理。

2.2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2.2.1高職院校對心理健康教育沒有足夠的重視。目前對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往往都停留口頭上。實際上,存在著工作乏力、措施不力等問題。所以,高職生心理健康問題仍然是屢見不鮮,甚至可能發生惡性突發事件。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了預防,把不好的事情扼殺的萌芽狀態。

2.2.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強有力的心理教師隊伍。主要表現在對心理健康的概念、特性認識不清,忽視預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專業性不強,高職院校大多數從事心理教育的老師沒有受過系統的心理學培訓,其輔導和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的實效性較低。所以加強對心理教師的心理學輔導培訓迫在眉睫,努力使其在知識水平、業務素質都能得到有效提高。

2.2.3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沒有有效的教育手段。高職院校開設的心理輔導課程脫離了實際的對象,只是為了上課而上課,根本沒有與實際結合,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義。所以高職院校應該考慮到班級的每個學生,在學生中尋找可能存在的問題,針對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教育方案,并通過班級學生的共同努力,使某一方面的心理問題得以解決。而這一教育方法的實施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來進行。

3.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主要是根據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以輔導員為主導,在班級團體內部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如:游戲、表演等形式,從而解決高職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這種模式具備新穎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僅豐富了高職生的主題班會形式和內容,而且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學生群體提供了新的平臺[3]。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班會并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具有相對隨意性,時間不定性,地點不定,沒有學分,沒有考核,旨在寓教于樂。比一般的課程要有趣得多,一般的學生都會喜歡這樣的活動。通過該主題班會學生參與到其中,共同傾聽,傾聽其他同學的心聲,敞開各自的心扉,讓他們在心靈深處得到溝通交流,使他們盡情地釋放自己。整個主題班會的實施過程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前期準備階段。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首先需要確定主題,而主題的確定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根據的。該主題是通過輔導員和班級團體的長期工作來確定的。這部分的工作為前期準備工作,如圖1所示,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平時觀察、學生座談等方式來了解在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

(2)方案制訂階段。制訂方案是主題班會取得成功的關鍵,這個需要在輔導員的帶領之下發動班級的集體智慧,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方法,制訂相應的實施方案。該方案分為若干個環節,每個環節都具有特定的意義。如圖1所示,環節一是引出主題,環節二是游戲環節使全體同學的心情徹底放松,環節三為心靈的溝通,通過該環節向每位同學傳達一種正確的思想等。

(3)具體實施階段。在實施之前需要選擇合適的環境,可以在教室,可以在草地,可以在其他與主題相映襯的地方。在實施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任何形式的活動去表達主題思想,如:小品、相聲、舞蹈、唱歌、游戲等,這些活動形式都需要班級全體同學參與,使他們共同體會主題的意義,實現與他們的心靈溝通,在其心靈深處改變其原有的不合理或不正確的想法。

4.應用實例

剛入學的新生進入一個并非他們夢想的學府,心里充滿失落,失去信心,以前美好的憧憬與現實形成落差,這在整個班級中是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如果一開始不解決整個問題,將會對其整個大學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針對這個背景確立心理教育主題班會的主題是“打開心扉,放飛夢想”,主要是喚起學生的信心,堅持自己的夢想。整個主題班會由班級所有成員參與,分為六個環節,耗時約六十分鐘。該主題班會的流程如圖2所示,首先通過一個名為自信的力量游戲引入主題,隨后通過情景劇《誰是自信者》敞開各位同學的心扉,再通過詩朗誦《相信未來》和手語《愛與希望》實現與他們心靈上的溝通,接著由全體參與集體宣誓:我是一名優秀的大學生,讓他們放飛夢想,最后通過全體合唱使主題得以升華。在這個活動中許多學生認識到自信心的重要性,他們仍然堅持自己的夢想,為實現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奮斗。

5.結語

這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團體輔導形式深入到學生團體中,形式和過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因此,該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模式具備一定的針對性、新穎性和實效性,不僅豐富了高職生主題班會內容和形式,而且為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深入大學生群體提供了新的平臺,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3]。該研究成果可以為其他主題班會提供參考和借鑒,在以后的研究過程中,應以解決效果評價、活動的延續性及銜接性為主要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艾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模式創新的實證研究,廣西教育,2012.02:71-72.

篇7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方法 途徑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筆者把自身的實際工作體會與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的一些研究成果結合起來進行分析,認為以下幾種是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揮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育是促進大學生樹立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意識的主要途徑。在教學計劃內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講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對學生中較普遍的心理問題進行預防和集中輔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在教學中,教師能夠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才能較好地實現學生心理素質、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這個中心任務。最終使廣大學生都能以樂觀向上、平和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人生[2]。

二、構建心理健康防護體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危機預警、危機干預能力,積極發揮朋輩心理輔導的作用

構建“學校――學院――班級――寢室”四級心理防護體系。當代大學生面臨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日益復雜,他們面臨的學習、就業、經濟和情感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然而處在人生發展關鍵時期的大學生們心理發展并不成熟,他們自我定位比較高,但社會閱歷比較淺,極易出現情緒波動[3]。通過開展輔導員、班級心理宣傳員和寢室長三個層面的培訓工作,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危機預警、危機干預能力。學校應組織輔導員參加系統的心理咨詢師培訓,擴充學校心理咨詢教師隊伍力量。在學院層面組織開展心理宣傳員和寢室長的培訓工作,提高心理宣傳員自助與同學間互助本領,積極發揮朋輩心理互助,一旦異常情況發生,能做到及早發現、及早干預。使心理健康教育防護體系的建立可以多角度、多層次,點面結合、立體交叉的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三、進行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對建檔學生進行跟蹤、干預,確保學生身心健康

對新生進行心理普查,建立健全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高校規范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是對大學生進行有效的系統化行為管理的最基本方法。心理檔案的建立,既能從整體上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又能及時發現一些有傾向性的問題苗頭,為學校制定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奠定基礎。進一步通過廣泛收集學生的心理行為資料,完善心理檔案,并對一些異常對象進行監控和追蹤,及時地糾正其心理異常,從而全面促進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

四、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使大學生更廣泛的獲取心理學新信息、新知識

邀請知名的專家學者到校開展心理健康專題講座,能夠使大學生們了解到心理學界中的各種新信息、新方法,提高他們有效進行自我教育、自我保護、自我調適的主觀意識。在大學生的不同時期、不同年級層次或不同類別的學生中設置不同內容和專題,如在一年級學生中開展適應性和交往方面的心理教育;在高年級學生中開展有關擇業心理方面的教育;或對男、女生分別進行不同的心理教育等等。通過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沙龍等,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以及心理健康自我調適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適應社會和心理自我調適的能力,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五、開展心理訓練活動,是針對特定學生群體的必要手段和方法

心理訓練實質上是一種特殊的教育過程。這種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教育以外在的影響力為主導,而是以投身于心理訓練當中的個人的內在力量為主導。由于大學生身上存在的心理困惑具有很明顯的共性,因此團體咨詢和團體訓練比較適合大學生群體。對大學生進行團體輔導、團體訓練,要有針對性,分類明確。如個人成長小組;生涯規劃與發展團體;經濟困難學生的自信心訓練;對獨生子女學生的挫折教育等等。根據不同的輔導對象,科學合理地設計輔導主題、團隊目標、參與人數、實施方案、效果評估等具體環節。還可以采取討論、辯論、演講等多種形式,全面系統地訓練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六、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是新形勢下開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

現在,計算機和網絡已經更多的融入人們的生活,由于網絡中的隱蔽性和虛擬性,學生們更敢于大膽地發表言論、自由的抒感,并且不必過分擔心自己的隱私被暴露。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園網心理健康主題網站等來召集學生們進行網絡討論。另一方面,學校心理咨詢師及學生思想政治輔導員加入校園BBS、公開郵箱等,與學生進行信息、情感交流或心理咨詢,為他們解決心理的問題和困惑,提高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培養大學生和諧健全的人格。同時積極介紹、引導學生瀏覽具有積極意義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站,使學生能更廣泛地獲得有關心理學的知識和信息。

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個教育結構中處于基礎地位,并直接影響行為的效果,大力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探索與創新是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有力保障。通過上述有效途徑的實施,可以切實使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技能進入學生的頭腦,并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張雯.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 北方經貿 , 2007,(08)

[2] 邱勇強. 試析有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J]傳承, 2009,(10) .

[3] 周艷華. 淺析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 , 2008,(09)

篇8

一、問題提出

當幸福已然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詞匯,當無論作為名人還是普通大眾、無論是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都要直面“幸福了嗎”這個問題的時候,人們自然對影響人生幸福的學校教育增添了更多期待。然而,目前中小學生、家長和教師普遍感到壓力和疲憊,較少感受到幸福,因心態失衡、失控導致的極端事件屢屢發生,以危機干預和預防為主的心理輔導和教育又常常讓人感覺隔靴搔癢、收效甚微。有學者對最近二十多年來國內專業雜志發表的關于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論文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不僅沒有明顯改善,反而還有所下滑。雖然不能僅以此就否定二十多年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績和進展,但是如何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已成為所有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者、工作者和管理者都要面對的課題。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實現教育目標最基本的途徑,而課程則是實現教育目標最有效的載體。現有中小學課程設置和教材中缺少德育素質培養課程,尤其是以當代科學研究成果為基礎、以提高心理素養為目標的系統課程,不能滿足中小學生對開發潛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訴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實效的提升。

具有區域特色、體現人文關懷、關注中小學師生心靈成長的“積極成長”師生幸福區本課程(以下簡稱“‘積極成長’區本幸福課程”)遵循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著眼于培養人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美德,可以彌補現有中小學課程設置和教材中德育素質培養課程的不足,為進一步有效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展開新的嘗試,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提供新的支點和動力。

作為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的黃浦區,在全市已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并努力追求“辦學生滿意的學校”,盡力滿足未成年人幸福成長的需求,十分注重師生心理素質的提升。我區獨特的人文教育環境和多年來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所積累的經驗和人才資源,為創建、實施區本幸福課程提供了可能性和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課程開發的理念

理念是課程建構的靈魂,“積極成長”區本幸福課程的核心理念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課程著眼于培養人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美德

在以往有關青少年發展的研究中,一直明確或隱晦地把對問題行為的描述、解釋、預測和矯正作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遵循一種“問題導向”,即人們更為關注青少年的負面問題。與“問題導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積極成長”區本幸福課程遵循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即:通過發展解決問題,通過快樂化解煩惱,通過進取防止退步,通過成功悅納挫折。不僅幫助處于“逆境”條件下的人們尋求生機并得到良好的發展,更要幫助那些處于正常環境條件下的普通人學會怎樣建立幸福的個人生活;不僅要化解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更要培養人的各種積極心理品質和美德。通過潛能開發,使人具有積極的理想追求、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高效的學習和工作狀態、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終獲得堅實的、正向的心理力量,從而支撐個人和社會的發展。

(二)課程著重于關注優勢和潛能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其疲于幫助中小學師生擺脫各種各樣的煩惱和不幸,不如教給人們開發潛能、追求幸福的金鑰匙。積極心理學的發起人塞里格曼教授提出了一個幸福公式: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后天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能量。總幸福指數是指較為穩定的幸福感,而不是暫時的快樂和幸福。我們無法改變個人的遺傳基因,但我們可以努力營造良好的后天環境。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幸福課程,幫助中小學師生獲得主動控制自己的心理正能量,讓他們學習做生活的主人,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三)課程著力于師生共同成長

實現國家幸福,基礎在每個公民的幸福人生。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考慮到教師身心幸福對學生幸福的重要影響,課程將通過職后培訓的途徑,嘗試把中小學教師也納入關注范圍,關注教師幸福狀況的改善和提升,幫助師生共同成長。

三、課程特色

(一)課程定位和教學理念:貫穿“師生發展為本”的核心價值觀

在為“積極成長”區本幸福課程制定的《課程綱要》中,對課程定位和實施課程的理念有如下表述。

1.課程定位

(1)幸福課程是為培養中小學生良好心理品質,滿足學生和教師人格健全發展需要,幫助師生積極成長、獲得幸福,并在學校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功能型課程。

(2)是基礎教育課程的必要組成部分,是由區域內國家教育行政機構規定每位學生選擇修習的具有區域特色的拓展型課程。

2.教學實踐和評估理念

(1)以積極心理學理念、方法為導向,關注個體差異,培養主體意識,促進師生自身個體優勢的發現、形成及健康發展。

(2)關注幸福情感體驗,培養合作意識,為學生、教師的人際交往和情商發展提供合適多樣的課程資源和學習交流的經歷。

(3)關注心理氛圍和同伴的積極影響,促進師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和提升。

(4)建立多元制和等級制相融合、鑒定評價和過程評價相結合的有利于師生個性積極成長、人格健康發展的課程評價體系。

通過以上表述可見,在課程的功能特征上,出發點和落腳點明確指向“培養良好心理品質”;教育目的明確指向“師生積極成長、獲得幸福”。在課程的拓展特征上,強調了“區域特色”及其與基礎課程的關系是“必要組成部分”。從課程定位上,體現了積極成長、師生共同成長、著眼美德培養的課程開發理念。

在教學實施的理念上,強調“關注個體差異”,要求以學定教;強調“幸福情感體驗”“學習交流的經歷”和課程資源的“合適多樣”,要求教學更關注“過程”和“生成”;強調“心理氛圍和同伴的積極影響”,要求淡化教師教育者的角色意識,注重發揮“同伴的積極影響”,形成師生、生生良性互動。從課程實施的教學策略導向上,確保教學效果的有效性。

在課程的評價方面,強調從評價機制和評價取向上都要服務于“師生個性積極成長、人格健康發展” 的教育目標。

(二)課程目標和內容: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導向

根據中小學生人格發展需求及教師職后發展的要求,《課程綱要》借鑒積極心理學對積極人格品質的研究,對現有心理活動輔導課內容進行改編、完善和優化,確定了以下五大主題單元內容。每個主題單元下面劃分為3~5個專題,每個專題內可以根據教師和學情需要靈活設計教學方案。具體見下表:

“積極成長”區本幸福課程的內容

主 題 專 題

積極優勢:發現并利用個人特長(師生) 培育發揮個人優勢

開發創造力

聰明學習

積極情緒:打開快樂之門(師生) 主觀幸福感

探索人生意義(發現生活樂趣或意義)

心流體驗(沉浸)

學習樂觀

希望和夢想

積極關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師生) 改善親子關系

發展和諧的伙伴交往

學習感恩

學習寬恕

積極成長:從挫折中重生;激發內在動機,實現目標(師生) 在逆境中反彈

提高自決能力

促進行動能力

提升成功的信心

積極組織(對教師) 提升整個學校的教師幸福感及學校工作效率

《課程綱要》還為中小學師生制定了課程總目標和不同年齡段的分階段目標及對應的課程標準。

1.總目標

開發中小學師生心理潛能,提升全體師生的心理素養,促進師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學生調控自我、適應環境、承受挫折的能力,幫助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創造等,使學生擁有愉悅的情緒心境和樂觀的人生態度。

2.階段目標

(1)小學階段(1~5年級):著重幫助學生擁有積極的情緒體驗,體驗學習的樂趣,樂于與老師、同學交往,初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方式與習慣。

(2)初中階段(6~9年級):幫助學生擁有積極的自我評價,能夠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及生活。

(3)高中階段(10~12年級): 幫助學生進一步改善學習品質,促進社會適應,有豐富而穩定的情感,提高耐挫能力,完善個性品質。

(4)學科教師及教職員工:幫助學科教師和教職員工學會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教育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獲得實實在在的、正向的心理力量,激發創造幸福的激情,提升創建幸福精神生活的能力,促進教師及教職員工的專業成長和人格的健全發展。

四、課程實施

“積極成長”區本幸福課程的部分內容和課程資源已經在黃浦區的一些學校進行了實驗性的教學實踐,并且在心理教師的教研活動和教學比賽中多次運用,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目前,黃浦區教育局已經決定,在區域內的中小學德育工程“小公民道德建設——文文明明幸福行三年行動計劃”中,“積極成長”區本幸福課程將作為主要項目之一全面推開實施。對于教師,則通過“十二五”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的途徑,以“教師成長幸福課程”的形式展開。

“積極成長”區本幸福課程在區域內各中小學校的實施將根據《上海市中小學拓展型課程指導綱要》中關于課程設置的整體要求和本校學生年齡段的具體情況,制定實施方案,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課程,實施方案包括以下內容。

(1)確定課程實施途徑:平行教學班安排心理活動課,或者主題班會、午會課、講座等。

(2)確定課程實施方式:在完成總體40課時教學任務的過程中,一般有集中、分散和混合三種實施方式。

(3)確定課程實施的教師:本課程由學校專、兼職心理教師或有心理專業背景的大專院校畢業生、有心理咨詢師資質的學科教師承擔。

(4)制定課程教學計劃,組織教學活動。

(5)課程資源的合理使用和開發:注重發揮心理教師的個人優勢,倡導課程資源的多樣化和教學設計的多元化,以滿足學生、教師個性發展的需求。

《課程綱要》還規定了區教育行政部門、區教學研究機構和學校在“積極成長”區本幸福課程管理、保障中各自的地位、任務和要求。《課程綱要》還分別對學校、課程對象和課程教師實施區本幸福課程的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的過程與方法三個方面提出了具體規定,努力從機制層面來保障“積極成長”區本幸福課程的有效、可持續的實施和發展,為區域內中小學師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篇9

關鍵詞:中職學校 “知行統一”理念 心理教育新模式

當今,中職學生離家出走、自殺、弒母等現象已成為令人關注的社會問題,這與他們沒有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抗挫折能力差、缺乏責任心等不健康的人格有關。眾所周知,有些中職學生沉浸于沒有愉悅感的被動學習已久,他們對功利性極強的教育已經麻木了。常規教育對中職學生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當結束一天的課程,有些學生走出教室,回到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后,該怎么做還是怎么做,垃圾還是到處扔,紅燈還是照樣闖,公共汽車上還是不讓座,還是隨地亂吐痰……教育效果如此之差,可想而知。

一、中職學校呼喚知行統一的心理教育新模式

為提升中職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教育的成效,克服中職學生較為普遍的心理障礙,使中職校園成為充滿活力、灑滿陽光、積極向上的健康校園,不少中職學校采取了針對性的方法: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方案,建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聘請專職、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緩解進而解決中職學生的心理問題。然而,目前各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還比較單調,心理教育主要還是以集體輔導為主,僅重視心理課教學環節是否完整、課堂氣氛是否活躍熱鬧,機械地突出游戲活動的運用,致使在課堂中,學生對學習主題的理解或體驗不夠,教學效果低下,不能對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有效的影響。此外,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途徑單一,多依賴課本,教師的教學范圍局限于課堂,未能實施生活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無法貫穿于學生具體的學習生活。同時,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有待提高,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的跟蹤及個性化心理輔導有待加強,心理教育的長效機制和心理健康教育評價體系有待完善。可以確定,現行的心理教育模式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中職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同度不高。要真正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必須將心理健康教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在知行統一理念的指導下,創建心理教育的新模式。

二、知行統一心理教育模式的結構與意義

1.知行統一的理論依據

知行觀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命題。“知”有“知識、認識”的意思;“行”的本意是道路,引申為行動和踐履。從古至今,知行觀一直受到教育家與哲學家的青睞。我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就主張知行統一。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知行統一理念的集中寫照。的知行統一觀主要體現在《實踐論》中,指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體及核心,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其生活教育的思想是“教、學、做合一”。在陶先生看來,生活是做的,站在教師的角度是教,站在學生的角度是學。20世紀,西方最有影響的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即以實用主義為基礎,主要包含了“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思想。他說:“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的方式這個概念上,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訓練,恰恰是人們在工作和思想的統一中跟別人發生適當的關系而得來的”。他認為,學校本身必須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學校不能與社會隔離。這些思想都充分體現了知行統一的教育理念。

我們認為知行統一的教育理念能有效地改變中職校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提高中職教學有效性、改變中職教學現狀的必要手段。

2.知行學模式的構建

知行學模式的基本結構和流程為:入境─悟理─導行─查評(見下圖)。這些流程可以在一節課內結束,也可以分解到幾節課中完成,形成系列課。

筆者結合“中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利與弊”主題團體輔導課,來談談知行學模式的構建。

(1)入境。入題要有新意,教師可以通過游戲活動、情景表演、調查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主題產生好奇,從而吸引學生、點燃求知欲。例如,在“中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利與弊”主題團體輔導課中,教師要收集學生在校期間使用手機的場景,制作成放映圖片。當學生看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情景時,頓時會產生強烈的關注,展開熱烈的議論。在觀看圖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注意力集中于學習內容,對學習主題產生興趣。

(2)悟理。悟理環節是指分析典型案例,插入知識要點、處理問題的方法,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有了前面的入境環節,接下來教師利用學生的興趣設疑,啟發學生釋疑,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等方式發現與探究,深化問題。同時,教師要發揮課堂的主導作用,講解知識要點,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在“中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利與弊”主題團體輔導課中,教師可以通過調查問卷來說明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現狀,以數據說明問題,同時加以案例分析,鏈接手機依賴癥等相關知識,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這一過程是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升華的過程,是不斷自覺內化的過程,是體現和落實知行統一理念的教學模式的關鍵。

(3)導行。導行是引導學生將內在的思想認識轉化為外在的行為表現的重要環節。要實現知行的和諧發展,必然要求學生在明理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明確在各種情境下應采取的行為對策,產生行為的動機與欲望,促使學生積極踐行理論要求,并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借助導行這一教學環節,教師在課堂團體輔導中,引導學生制定班級使用手機的約定,提出細化的指標要求,全體學生做出了共同執行約定的承諾。心理健康課的教學任務得以全面完成。

(4)查評。導行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將思想認識轉化為行為,而效果的真正體現還必須依賴課后的訓練和鍛煉,特別是通過教師、學生的監督與評價加以保證,即查評。

“中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利與弊”輔導課的查評環節主要在課后進行,對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的行為進行跟蹤量化考核。一個月后,重新完成調查問卷,對結果再次進行分析整理,并在班級中公布。這是認識深化提高的過程,是自我分析、自我評價的過程,也是自我監督、自我調控的過程。學生找出自己的差距與不足,明確行動的目標,激發道德意志,揚長避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知行學模式的意義

在心理健康課堂中推行知行學模式,符合知行觀理論,實現了知、情、意、行的相互轉化,促進健全人格的發展。這也是真正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入境―悟理―導行―查評四個教學環節,既提高了心理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及有效性,又強化了課后訓練,推動了健康行為習慣的養成,從而實現了將心理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的實際生活中,促使學生形成時刻約束自己、提升自身素質的良好意識和行為習慣。學生的課外實踐成效成了考核課堂任務目標是否完成的一項重要指標,從而大大拓寬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疇。同時,知行統一的教學模式還活躍了課堂,克服了傳統的心理教育過于沉悶的弊端。知行學模式的構建和實施,使心理教育的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學生更加投入,學習更加靈活,更有利于學生的參與,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營造出和諧快樂的課堂氣氛。

三、知行統一心理教育模式的實施原則

1.教師的主導性原則

在整個課堂活動中,教師處于組織學生、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位置,既不能按照傳統意義上的“滿堂灌”說教式教學開展心理教育,也不能放任學生自由發揮,采用“放羊式”教學,知行統一效果的實現與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分不開的。

2.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心理教育極易關注形式的豐富而忽視內容的深化。在實施心理教育時,要在注重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強調活動形式的豐富活潑、以學生為主體的同時,在課堂上,還要盡量避免只注重形式,一味追求環節、師生互動。不能將心理教育停留在表面,而忽視了內容的深化,從而影響心理教育的實際效果。

3.案例選擇的典型性原則

案例是為課堂教學服務的,所以在選擇案例時,必須要考慮到案例的典型性、學生是否感興趣、是否能觸動學生并產生共鳴,這將直接影響“悟理”教學環節的成效,繼而影響其后的導行,最終影響預期目標的達成。

4.心理教育生活化的原則

課堂教學只是心理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重要性的認知,我們還應督促學生課后踐行,力求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這就需要我們將心理教育延伸至課外,努力改變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課堂、課后跟蹤反饋與評價不夠、未能充分發揮心理健康課程應有的作用的現象。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句話形象地闡明了中職心理教育的特點。只要我們踐行知行統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分析中職學生的心理特征,深入探究心理教育的本質屬性,有機運用“入境―悟理―導行―查評”的教學結構和流程,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心理教育的參與度,提升學生悟理、教師導行的興趣與能力,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從看似尋常無序的種種表象中,整理出清晰的教學思路,探索出教育理念,撥云見日,摸索出一條適合中職學生心理素養及特點的心理教育教學之路。

參考文獻:

[1].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篇10

關鍵詞:高職教育;就業創業;心理儲備

高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批具有高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就業人才,切實解決就業問題;也是我們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所需人才的當務之急。只有具備與人交往的能力、良好的自身修養、較寬的知識面、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創新意識,才能適應就業需要。這些方面實際是大學生個性品質的優化和人格完善的內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承擔起這個責任,使大學生做好就業創業心理儲備。

一、明確自身培養目標

學生入學后,使每個學生明確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國家對高職院校的定化。而現實情況是,近50%的學生不知道自己所受教育的培養目標,更不知道去了解,不明確。針對這些,我院加大力度,通過專業群或系部專業認知教育的宣傳和講解,使每個學生都明確知道了自己的培養和奮斗目標;通過教育使學生發揮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成為教育過程中的主人,將“需要學生怎樣做”變為學生的“我需要這樣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學生明確了自身培養目標。

二、自我認識、完善人格、優化個性

通過課程和各種活動使學生明確人生發展規律。了解人性,了解人的不同能力、氣質、性格,輔以人格類型測試,團體心理輔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人格特征、類型,客觀科學的給自己定位;明確自己的優劣勢和潛在能力,揚長避短,挖掘潛力;明確交往是人生的一部分和人際關系的核心,了解構成、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及心理效應。人際交往是人生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應培養正確的愛情觀和愛的能力;培養和訓練自我管理和情緒調節能力;學會學習和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大學學習的重要方面。明確心理健康標準,預防心理問題,最終優化個性、提高素質、完善人格,實現成長、成熟、成功、成才的目標。

三、了解專業,認識職業,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了解專業,通過專業認知教育使學生明白所學專業的歷史、現狀、未來的發展、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方案。針對該專業所適合的人群類型對學生進行職業興趣測試,對于自己是哪一類型、哪一位置的人才,是否適合該專業、如何發展,進行系統的認知教育。認識職業生涯是一個人終生經歷的所有職位的整個歷程,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職業發展過程和個人對職業生涯發展的見解和期望。職業生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許一生只從事一種職業,也許一生中從事多種職業。這需要根據社會需要和確定的職業目標,結合自己的興趣培養對所從事職業的敬業精神。在實踐中產生對事業的熱愛,全身心投入工作,重技善學,恒心自強,實現個人價值,做出成就。

輔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職業的需求和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實施方案,規劃自己的人生藍圖。主要內容包括:自我認識、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我實現。這是一項系統工程,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對人生價值的思考。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有助于引導他們了解自我,明確方向,并為之努力奮斗。

四、認識社會

讓學生了解我國的現狀,包括政治經濟地位及在世界的地位;我國自然資源提供的勞動力就業機會和我國人口數量之比的巨大差異;中國勞動力需求的結構性矛盾;中國特色的就業特點等。同時,將國家的方針政策,就業競爭的激烈、就業中的腐敗問題與丑陋現象一并告知學生,實事求是、客觀科學地講解。告訴學生在這種現狀下,如何才能具有競爭力,同時也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學習、分析、判斷,得出結論。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應怎樣去應對、去適應,將自己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

五、實務訓練

(一)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號召每一個學生做兼職、在網絡營銷、假期去打工或者創業。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作為一門必修課,寫出社會實踐報告,總結分析、體會、找出不足及對今后成長的意義。這會促進學生了解社會,鍛煉自身能力。讓學生在還沒有就業之前,接觸社會,親身體驗,有所認識,鍛煉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今后就業適應社會奠定心理基礎。

(二)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將“討論”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這種教學手段和形式已被課堂教學采用,效果顯而易見。它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能力;鍛煉思維的邏輯性、條理性;鍛煉在眾人面前講話的膽量與心理素質;引發學生更深刻的思維,并可以啟迪他人,形成表達思想、抒感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提高綜合素質。

(三)實行校企合作。創造機會讓學生到公司、車間實際訓練,提高實際操作能力、技能、技巧。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找差距,彌補專業課中的不足。使學生明白學有所用,做好走向工作崗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