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學培養計劃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1: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建筑學培養計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建筑學培養計劃

篇1

                                 丁朝女

在實行素質教育、加強課程改革、注重學生能力的今天,創建一個良好的班集體,培育學生完整的人格,是班主任肩上責無旁貸的重任。班主任是一個班集體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為使一個班形成堅強的集體,學生能按照培養目標,成長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將會不斷學習、探索,創造性的開展工作。

一、    建立學生一日常規,培養學生自理能力。

教育就是幫助人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是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我會利用班隊課和晨會時間讓學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開展文明語言、文明行為等活動。通過學習教育學生從身邊小事做起,養成文明、有禮貌、愛師長、愛學習、互相友愛等行為習慣,樹立人人爭做合格小學生的意識。加強學生隊伍的管理,包括排隊做操、排隊上、下樓、排隊吃飯、排隊放學、排隊集會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包括課前的準備、上課集中精神聽講、自覺完成作業等。

二、   循循善誘,做好問題生的轉化工作。

由于“問題生”往往和老師有隔膜,存在抵觸或逆反心理,所以一定要注意技巧,我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第一,    充分尊重愛護學生,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因為只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真摯的愛,才能給他們以鼓舞,才能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才能點燃學生追求上進、成為優秀生的希望之火。

第二,    要注意表揚和批評的藝術。對學生寬容但不放縱,嚴格但不苛刻,這很重要,學習能力差的孩子,他們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容易自卑,孤立封閉自我。這就要求我們善于抓住他們的閃光點,讓學生體會愉悅成功感和被人尊重的感覺,從而產生上進的源動力。

第三,    要為學習能力差的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可以和班內任課老師及一些優秀生協調配合,讓他們多關心、指導,幫助他們戰勝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自我。同時,取得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做好堅強的后盾。

三、    認真上好每一節德育課。

積極參加每星期的德育教研活動,精心設計好每一個主題班隊會,上好每一節德育課,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真實的活動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規范,以達到良好的效果。

四、    協調與家長的關系,開好家長會。

孩子的進步,集體的成長,離不開教師,也離不開家長。在校外,我會經常和家長聯系,交流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情況。對學生的優缺點不夸大,也不縮小,采取與家長共同研究和商討的態度,爭取和家長配合,推動家庭和校外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在家長會中可以打破以前老師說學生聽的模式,家長可以談談教育的心得、心中的疑惑,學生也可以說說自己學習的心得、自己的感受,做到人人互動。

五、   確立班集體的奮斗目標。

班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是班集體的理想和前進的方向,班集體如果沒有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所以,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應該有一個集體的奮斗目標,這個目標應是遠期、中期、近期的結合,逐步實現目標的過程會產生激勵效應,形成強大的班級凝聚力。作為班級組織者的班主任應結合本班學生思想、學習、生活實際,制定出本班的奮斗目標。在實現班集體奮斗目標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集體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使實現目標的過程成為教育與自我教育的過程,每一集體目標的實現,都是全體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要讓他們分享集體的歡樂和幸福,從而形成集體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六、   加強班干部的培養。

培養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我會經常研究班干部狀況,對只有熱情但不會工作的,就既交給工作又教給方法,對有工作能力,但怕耽誤學習,影響關系的,就對他們進行為同學服務的思想教育,對驕傲自滿,辦事不和同學商量,就對他們進行平易近人方面的思想教育,使他們不脫離同學。

 

本學期班級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學雷鋒、樹新風”主題教育活動

2、慶祝“三八”婦女節

3、班報刊出

4、3.8開展“我為媽媽做家務”活動

5、3.12開展“美化我們的校園”活動

6、五個十系列活動之一-觀看愛國影片

 

四月份:

1、排球自墊(1-2)

2、班報刊出

3、一至三年級口算過關

4、“人人講誠信”讀書教育活動

5、五個十系列活動之二-讀十本優秀圖書

 

五月份:

1、朗讀測試(3年級除外)

2、班報刊出

3、寫字水平測試

4、學生身體素質測試

5、各中隊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

6、五個十系列活動之三-唱十首優秀少兒歌曲

7、五個十系列活動之四-講十個道德故事

8、做好“六一”節慶祝準備工作

 

六月份:

1、1至5年級期末復習交流

2、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

3、五個十系列活動之五-評十佳道德之星

篇2

關鍵詞:數字化;建筑構造;開放式學習平臺;創新型人才

一 前言

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提倡要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共享。創新的網絡教學模式;強化信息技術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水平,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術普及和應用。

隨著數字化的不斷深入,我們的學習環境不僅僅是在教室或家中,學習的載體也不僅僅局限于紙質書本上了。

開放式的學習平臺提出了“以學生為本,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創新教育為目標”的教學新理念,確立了“激發興趣、夯實基礎、增強能力、探索創新”的教學方針和“加強建設、銳意改革、注重特色、不斷創新”的指導思想,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構建了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創新型教育模式。

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的發展,目前我國建筑從業人員已達3893 萬人,高居各行業之首。因此,市場需要大量建筑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建筑類人才勢在必行,這也對我們的建筑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探索多種培養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培養模式局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應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

二 國內外數字出版物的發展

美國威廉?E?卡斯多夫(William E. Kasdorf)在《哥倫比亞數字出版導論》中指出,在教材領域,數字出版仍然處于實驗階段。但在出版巨頭云集的英美兩國,對數字化教材的探索已經成果初現。

從2005年開始,美國各大出版商逐漸意識到開發教材數字市場的巨大潛力,2009年美國的高等教育教材市場總值為82.12億美元,每年以2%~3%的速度遞增,到2014年將達90億美元。而電子教材銷售將以100%的速度增長,到2014年,美國高教及職教市場,電子教材銷售收入占新教材銷售的比例,將從目前的0.5%增長到18%,達10億英鎊。

2009年,在我國,數字出版總產值達到795億元人民幣電子圖書讀者的總數突破了1億人,首度超越傳統書報刊出版物。

從2008年開始,數字化戰略在我國各大出版社被進一步推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等等,都相繼建立了電子出版相關部門,從加強認識到實際運營、從圖書配套到平臺構建,數字化教材與傳統教材正呈現出融合共生、互補互動的發展趨勢。我國著名的圖書網站――當當網也率先開辟了電子圖書一欄,其中涉及科普讀物以及電子教材等。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的需求日益增長,我們應該在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快教材數字化建設的基礎上,力圖在資源庫建設方面有所突破,以實現傳統教材的數字化轉型。

三 建筑類教材的特點

數字化教材有別于傳統教材,它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傳統紙質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轉化為適用于各類電子終端的互動性教材。與傳統紙質教材相比,數字化教材具有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優勢,能為教育教學帶來很大的便利性。

建筑類專業包括城市規劃、建筑學、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理工科中比較傳統的專業,在設計和施工部門從事設計、施工、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多種職業適應能力的通用型、復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建筑類教材具有圖形多、三維空間立體感強、色彩豐富、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點,這些恰恰是傳統紙質教材所不具備的。

同時,隨著建筑技術的飛躍發展和更新,紙質教材的出版周期遠遠趕不上知識的更新速度。

四 建筑構造數字化教學光盤

(一)建筑構造課程特點

《建筑構造》是研究建筑物組成與構建的專業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工程技術科學,它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物理、建筑力學、建筑結構、建筑施工以及建筑經濟等有關方面的知識。對于建筑學、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來說,以后能否勝任建筑師的工作就取決于他真正掌握和理解了多少建筑構造方面的內容。

目前,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僅憑一張嘴、兩只手很難把本應形象具體生動的構造節點描述清楚。例如,在講述“屋頂構造”時,雖然教材上有不少例圖,對于有一定現場經驗的人而言不難理解,但對于沒下過工地、生活中也很少上到屋頂,即使上到屋頂也很少注意到排水、保溫、隔熱等構造的學生來說,僅憑那些黑白線條圖、文字加上教師的口頭講述就能弄清其構造做法,實屬不易。往往是書背得熟,一到設計,就問題一大堆,更談不上創造新的構造形式。而此時,若能帶學生到現場上親眼看看,或展示一些工地照片,或以動畫演示屋頂的生成過程以及其構造組成,那么效果將會大不一樣。

同時,學生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和課下自學不同步,僅僅依靠老師的課件來自學與復習往往達不到教學的最終效果。

為了緩解和改善上述狀況,課題組成員結合多年講授《建筑構造》課程的教學實踐經驗,借助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運用Authorware、Powerpoint、Photoshop和Flash等軟件相結合的手段編制成了《建筑構造》數字化教學光盤,已于2012年5月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二)數字化教學光盤的內容

《建筑構造》數字化的教學光盤不是唯技術而技術,也不是從看書到看電腦,它是一種模式、一種理念。數字化教材建設是一個動態的學習平臺,使教學和管理、課堂和網絡等各方面緊密結合,使傳統的教學模式向動態的、及時的交互學習模式轉變。

《建筑構造》數字化教學光盤的內容包括課程介紹、課程特色、課件與教案、互動教學、立體化教學資源五大模塊。在“課件與教案”中包括授課的文本教案和授課課件PPT兩部分,課件以大量性民用建筑構造為主要內容。在“互動教學”中包括學生自測題和構造設計題目兩大部分,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自學和復習的能力。在“立體化教學資源”中包括動畫視頻演示、建筑設計規范和參考文獻三個部分。動畫視頻演示利用CAD、FLASH等軟件,將重要的、較難理解的構件詳圖,從不同角度分層次表達它的構造層次,詳細展示它的各種構造特點。

(三)數字化教學光盤的特點

1.教學性

在教學光盤中,我們利用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手段設計了“電子教案”和“授課課件”兩個單元(如圖1 所示)。“電子教案”和“授課課件”基本上滿足了教師課堂授課和學生課下自學的需要,滿足了教與學的需求。

不管是傳統的教材模式還是信息時代的數字化教材,它們的根本是離不開教與學的,也就是說教學光盤首先應能滿足教與學的需求。

2.形象化

在教學光盤中我們充分利用CAD、3DMAX、PHOTO、FLASH等軟件的優勢,將常見的、重要的、較難理解的、新的建筑構件詳圖,從不同角度分層次表達它的構造層次,詳細展示它的各種構造特點。

3.開放式的交互學習平臺

在教學光盤中我們將建筑學及相關學科中所涉及到的常用的相關建筑名詞給以準確的定義,按照漢語拼音的首個字母分類制作成“建筑名詞釋義”單元,對學生牢固掌握建筑基本概念有很大的幫助(如圖2所示)。

在教學光盤中為了體現學習內容的交互性,課題組制作了“自測題”單元(如圖3所示)。依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以及課程內容,題型分為 “填空題”、“名詞解釋”、“選擇題”、“簡答題”、“作圖題”五大題型,同時相配以各題的答案,以便于學生的自學。

(四)教學應用效果

建筑構造數字化的教學光盤內容全面、講解清晰、實例豐富、動畫生動、演示流暢,既有利于教師授課又便于學生自學。我院2007級、2008級、2009級建筑學本科、城市規劃本科將建筑構造數字化教學光盤作為輔助教材試用,通過三學年的試驗教學,發現這種教材模式和學習模式能夠更高層面地教授學生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讓學生從放羊式的自習轉變到多媒體規范化的學習,從失控到監控。

五 結語

數字化的教學光盤從根本上繼承了傳統紙質教材的文字類內容,同時又將較為復雜、難為理解的圖形以形象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教與學的互動方面,采取人機交互式的技術手段,實現了習題的自測。

在開放式的教學平臺下,如何既能為教師提供資源,滿足課堂要求,又能為學生提供互動終端,培養創新型應用人才,這是我們進行數字化教學建設的發展方向和目的。

參考文獻

[1]數字化教材研究與應用.蔡雪峰,趙湘慧.中國大學教學[J].2009,(1):95-96

[2]探索教材數字化道路.張洪艷.出版參考[J].2009,(1):8-10

篇3

關鍵詞:適應;社會發展;建筑學;專業人才;課程體系

在我國快速城市化的發展背景之下,建筑設計行業以及建筑設計專業教育同時也在高速發展中,建筑學專業已成為國內應用型專業中國際化、市場化、職業化程度最高、競爭最激烈的專業之一.一方面,與職業化配套的相關培養與認知機制實施推進較快:1992年開始國內專業教育評估,1995年開始實施注冊建筑師制度,2008年簽訂《堪培拉協議》,8個成員(美國、英國、英聯邦、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韓國、墨西哥)相互對等承認建筑教育評估認證體系.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筑教育人才市場推動下,國內建筑院校數量急劇增加,設立背景更加多元化,教育質量控制面臨嚴峻挑戰.學生的培養規格能否與社會發展相一致,畢業以后能否盡快適應職業化要求,參與激烈的行業競爭,目前成為一項重要的指標來衡量建筑學專業得教育質量.

1課程體系特點

建筑學專業課程體系具有文理結合、理工結合,多學科綜合交叉等特點,主要是源于———建筑學科具有理性抽象思維與感性形象思維相結合、技術突破與藝術創新同步、社會性課題與專業性研究相互交織等特殊的學科特點;建筑學專業教育也與校內其他專業存在較大的差異,一是五年制的學習周期較長,對學生在課外知識積累、理念創新、自主研究等方面的自我提高能力有較高要求;二是建筑學專業學生雖然入校時的高考成績普遍很優秀,但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在學習方法、感性認知、問題分析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個體能力差異.

2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當前高校綜合性學科的課程體系建設,在各級學科的知識融合發展中,出現了部分課程建設與社會發展不適應的情況.建筑學科兼具科學與藝術的雙重特性,尤其需要在學科課程體系中進行系統化梳理.應該說當今社會最深刻的變化是經濟體制改革所帶來的變化,我國改革開放之前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社會的運轉主要是由政府制定的計劃所控制,尤其是涉及到基礎建設方面的管理運行一定是事先計劃好的,所以整個社會的發展是按照一種既定的模式在進行.但當市場經濟的大潮席卷整個社會后,人們發現事物的變化不再遵循一種簡單的方式,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前提條件,而很多的條件由于與其它的事物有著多種多樣的聯系,于是產生了許多不確定性因素,從而導致事物發展結果更多可能性存在.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社會的各行各業都身在其中,不同的行業都面臨的是同樣一個現實,如何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住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在市場中始終能站穩腳跟并處于不敗之地.這樣的局面不僅表現在社會對專業人才數量上的需求大幅增加,而且表現在對專業人才的質量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隨著建筑學專業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各大、專院校一直在不斷地探索教學體制和方法的改革以適應這種需求的變化,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就.然而我們也看到在社會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學手段、設施、方法,培養目標、標準、計劃等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實際上我們始終沒有停止對這樣一個問題的思考———如何協調建筑學專業教學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社會多元化的趨勢促使我們反思現行的教學體系,反思教與學的關系.我們試圖通過對建筑學課程體系的研究分析及改革,找出適應這些社會發展需求變化的教學途徑,從而對建筑學專業教育改革提供有價值的客觀依據.

3高校建筑學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當前高校綜合性學科的課程體系建設,在各級學科的知識融合發展中,出現了部分課程建設與社會發展不適應的情況.建筑學科兼具科學與藝術的雙重特性,尤其需要在學科課程體系中進行系統化梳理.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來的持續教學改革探索與經驗積累,國內各主要建筑院校已形成貫穿5年教學過程的專業教學課程模塊和以此為基礎的師資隊伍.然而,由于這些課程在目標、手段、組織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彼此之間還缺乏深人細致的協調與融通,還沒有真正形成互補效應.為了彌補這種缺憾,各個高校試圖通過探索新的教學體制以及通過教改的方法來滿足這種需求的變化,并有所成就.如上,我們深刻的感受到,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高速發展,使得傳統的教學計劃、培養目標、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等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事實上如何使建筑學專業教學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從未停止過思考.我們不斷的反思社會多元化對現行的教學體系的影響,不斷的反思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關系.此次我們希望能夠從建筑學課程體系改革中,分析研究出新的教學途徑,來適應社會不斷發展變化的需求,并以此為客觀依據,不斷的補充建筑學專業教育改革.

4建筑學專業教育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研究趨勢

國內外建筑學科為探索建筑學專業教育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目前呈現以下幾個主要研究趨勢:(1)在市場競爭條件下,自主創新成為建筑設計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途徑,與此相對應,培養未來建筑設計從業者的創新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成為當前建筑教育的核心目標.(2)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及海量知識更新,帶來建筑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根本轉變;在教學目標上,從“授之以魚”轉向“授之以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從教師傳授為主的類型教學模式轉向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的研究型教學模式.(3)面對日益復雜的城市與建筑發展問題,建筑學科的專業內涵與外延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廣義建筑學成為未來建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建筑學專業更加強調其各二級學科科之間的知識綜合,更加強調培養學生判斷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筑學專業教學更加強調對其它相關學科(特別是人文學科)知識的了解與運用,從而形成與社會實際結合更加緊密、專業性與通識性教育并重的廣義教育體系.

5課程體系研究思路與方法

5.1研究思路

分析當今社會發展特點及對建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通過系列課程建設建立全新的課程體系.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來的持續教學改革探索與經驗積累,國內各主要建筑院校已形成貫穿5年教學過程的專業教學課程模塊和以此為基礎的師資隊伍.然而,由于這些課程在目標、手段、組織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彼此之間還缺乏深人細致的協調與融通,還沒有真正形成互補效應.因此,本課題從課程體系建構的整體視野出發,以階段教學目標為依托,合理組織這些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相互搭配、相互支撐的關系,充分發揮原有的課程建設資源與教師隊伍優勢,從而達到教學課程建設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須在課程體系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系列課程建設,才具有針對性和現實可操作性,起到實效.現代城市發展與全球化趨勢,使建筑學科的專業內涵與外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并由此帶來教學目標與方法的根本性改變.為此,在建筑學課程體系改革研究過程中,在學生培養計劃編制、教學大綱制定、課題類型選擇、課程項目匹配、教學方法研究等方面貫徹以特色為核心、以質量為目標的建設思路,拓展專業系列課程建設的內涵與外延.

5.2研究方法

5.2.1建構各系列課程的縱向體系框架

課題將建筑學專業系列課程建設體系劃分為設計主干系列、專業學科系列、基礎教育系列三個類別,此劃分構建了貫穿建筑學專業五年制教學全過程縱向框架.主旨在于協調各系列課程縱向的銜接關系,完善各階段課程的內涵建設.

5.2.2建立以設計主干系列課為中心的橫向關聯機制

設置以設計主干系列課為中心的“教學單元”,形成課程群的橫向框架體系.整合各單元內“理論課程”與“體驗課程”之間的關聯互動性、有機協調性,形成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

6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和創新

6.1優化

建筑學專業教育的特點是擁有較強的實踐性,人才培養規律也與其他專業不同.即需要針對市場的需求,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目標,完善專業教育的課程內容與培養手段;同時,在開放的競爭環境下,建筑學本科教育必須在鞏固學生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又使其具有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創新能力.這就需要在教學體系、內容、方法上逐步與建筑學專業評估和注冊建筑師考核制度接軌,與國際教育模式接軌,并形成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專業教育特色與優勢.本課題把建筑學專業系列課程建設體系歸納劃分為設計主干系列、專業學科系列、基礎教育系列三個類別.

6.1.1設計主干系列課程建設應著重研究綜合性與知識拓展性避免以往的因為系列課程建設又形成新的條塊分割.主要是在原有優勢課程的基礎上,為適應社會發展有針對性地提出階段建設目標和建設重點.

6.1.2專業學科系列課程建設研究的重點是提高設計主干課程的針對性與應用性.一方面擴展專業基礎理論課內容,形成歷史、技術、景觀、人文等方面的概論系列課程;另一方面注重對實驗教學課程的建設和完善.

6.1.3基礎教育系列課程除學校要求的公共必修課程外,其余課程應根據當前的社會需求與學生的學習特點,以選修課為主,在于加強學生對人文社科性知識的了解與實際運用能力,核心是強化學生的交流、表達、研究等方面的能力.目的是使其具備更好適應社會需要的寫作能力、語言表述能力和專業表達能力.通過建立全新的三個系列的課程體系,優化建筑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

6.2創新

如今建筑學科的專業內涵與外延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使得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為此,在研究建筑學課程體系改革的進程中,在學生培養計劃編制、教學大綱制定、課題類型選擇、課程項目匹配、教學方法研究等方面貫徹以特色為核心、以質量為目標的建設思路,拓展專業系列課程建設的內涵與外延,本文在優化建筑學專業系列課程建設體系的基礎上,分析當今社會發展特點及對建筑學專業人才的需求,并根據不同年級的教學培養目標,形成針對性的重點系列課程建設.為了網絡化各系列課程體系,在內部縱向遞進各系列課程模塊的知識層次,強化基礎性內容在學生知識結構中的重要性,在橫向互補與融合各系列課程模塊之間的知識,促使學生形成對知識運用的融會貫通與創新思辨能力.

6.2.1建構各系列課程的縱向體系框架

建筑學專業系列課程建設體系劃分以下三個類別:設計主干系列、專業學科系列、基礎教育系列.此劃分構建了貫穿建筑學專業五年制教學全過程縱向框架.主旨在于協調各系列課程縱向的銜接關系,完善各階段課程的內涵建設.

6.2.2建立以設計主干系列課為中心的橫向關聯機制

設置以設計主干系列課為中心的“教學單元”,形成課程群的橫向框架體系.整合各單元內“理論課程”與“體驗課程”之間的關聯互動性、有機協調性,形成設計理論與設計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建立課程群體系框架,制定課程群內涵大綱,明晰課程體系中的縱向、橫向框架.目的之一是突出設計主線課程的核心特征,合理劃分設計課程個階段,明確各階段的教學目標,科學設置各階段的課程體系,框架明確,循序漸進,使貫穿5年制建筑學專業教學全過程的設計主線課程體系脈絡清晰、銜接有序;之二是建構課程體系的橫向教學單元,使單元內理論課程支持設計主線課的功能明確.同時通過課程群改革的綜合實施實踐實施,可以更好的檢驗和完善我們的改革研究工作.

7結語

本文從課程體系建構的整體視野出發,以階段教學目標為依托,合理組織這些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相互搭配、相互支撐的關系,充分發揮原有的課程建設資源與教師隊伍優勢,從而達到教學課程建設效益的最大化;在課程體系改革的基礎上進行系列課程建設,具有針對性和現實可操作性,并做到切實有效.

參考文獻:

〔1〕謝浩,朱雪梅.關于創新教育的思考———以建筑學專業為例[J].人才開發,2006(12).

篇4

關鍵詞 房屋建筑學 建筑節能 創新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68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System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Based on Energy Saving

――Bas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 Qiaoxia, HAN Yue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Alar, Xinjiang 843300)

Abstract On the problem of civil engineering focus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alents based on the thesis teaching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is the core of teaching from the curriculum theor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method to explore innovative talents in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oriented culture. Eventually forming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teaching mode.

Keywords building architecture; building energy conservation; innovation; teaching reform

1 改革的目的及際意義

建筑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從業人員人數已為各行業之首。然而其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員所占比例較低,同時具有高等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員比例也較低,如專業技術人員僅占建筑業從業人員總數的4.1%。在這些專業技術和管理人員中,中專以上學歷者占58%,本科以上學歷僅占11%。隨著我國建設事業大規模的發展及建筑技術的發展,急需與之相應的大量的土木工程專業技術人才。

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命脈,能源問題是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在社會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建筑能耗已占社會總能耗的相當一部分(約占30%~40%)。因此,為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建筑節能已成為我國一項基本國策。基于此,我國相應的制定了一些建筑節能規范,如《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熱冬暖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JGJ75-2003)、《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GB50189-2005)、《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411-2007)等建筑節能規范,然而,我國的建筑節能相對還是比較滯后,節能技術及建筑節能效果等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單位建筑面積能耗較高,能源利用率相對較低,建筑護能耗是同等氣候的發達國家的2~3倍。另一方面,墻體改革步伐較慢,雖然墻體改革以提出有10余年,新型墻材的產量的比例有一定提高,如從不足5%提高到22%,粘土實心磚還在生產使用。為了促進建筑節能工作的順利開展,除了立法、技術、管理等措施外,應加強從業人員建筑節能發面的教育。

高校土木工程專業作為培養未來建筑師與工程師的搖籃,在教學培養方案中應加強未來建筑科學技術人員的建筑節能意識潛能和技能培養。然而目前土木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及課程教學中,與建筑節能設計,施工,節能有關的知識或技能訓練相對較少。例如:在材料力學性能實驗中,沒有對有關建筑節能材料力學性能進行實驗;在建筑材料課程中,有關節能材料及新型墻體材料的知識相對較少;在建筑材料實驗安排中,保溫材料保溫性能實驗;建筑設備中缺乏對有關對雨水的收集及利用等水資源循環利用的知識;在建筑施工中,未對建筑節能施工、質量控制和驗收等方面的知識進行系統的介紹;在房屋建筑學中,建筑的總體規劃設計、單體建筑的體型系數,朝向,等都影響著建筑節能,但在課程教學中很少涉及。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及未來在建筑行業的競爭力,應加強建筑節能方面的知識及技能,將建筑節能知識有機的融合于各門專業課程中。

近年來,“參與科學研究”已成為我國研究型本科生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舉措,本科生科研已在更多高校普及,如2007年教育部出臺了 “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以下簡稱 “大創”),被認為是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①塔里木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作為工科學院,學生在歷年的大創項目中有一定的優秀成果出現,但暴露出的問題是有很大一部學生雖有一些科學創新的積極性,但不知如何“下手”,如何促進學生創新素質發展成為我們應解決的問題。

圖1 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模式

“房屋建筑學”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建筑節能知識與房屋建筑學教學息息相關。同時基于建筑行業發展趨勢,以及當今社會對建筑行業技術人員的素質要求,論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為核心,從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對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方法進行研究。構建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教學體系(如圖1)。強調建筑節能導向作用,是為了抓住房屋建筑學教學中主要內容于熱點問題――建筑節能之間的關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學教學模式。

2 目前國內房屋建筑學改革現狀

目前國內外學者以培養新型土木人才為目標,從房屋建筑學課程改革與建設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較多的研究,如王英姿等提出在“房屋建筑學”課程中創立了基于“能力―素質―知識”架構的課程大綱以及借助團隊協作項目設計等形式強化學生各項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②張亮等以培養新型土木人才為目標,從房屋建筑學課程改革與建設的角度,探討房屋建筑學課程在更新教材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建立內容豐富的備課資料庫方面的教學改革。③此外,也同樣重視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的考核方式、重視實踐教學環節以及轉換學習模式等方面,力求改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高巍等針對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結合自身已有的教學經驗,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實踐性教學活動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措施。④齊岳等在在分析了目前房屋建筑學課程中存在的問題,將 BIM技術引入到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中,并提出了BIM技術在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中應用新模式。⑤黃海燕等為服務工程管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就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教材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多元化、教學手段立體化及教學實踐環節多層次化等內容進行了探討。⑥

國內學者對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進行一定的研究,郭卉等提出科研參與頻次和科研參與強度是大W生創新素質的重要影響因素;持續參與科研活動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新素質,尤其是創造性人格的發展。⑦王鋒鋒等提出通過搭建校內創新創業研究平臺、建設師生創新創業科技團隊、完善創新創業制度來培養工科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⑧

綜上,國內外學者對以培養新型土木人才為目標,從房屋建筑學課程改革與建設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較多的研究,國內學者對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進行一定的研究,但將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切入到某一門課程的教學過程的較少,本研究提出以建筑業的熱點問題和前言領域――建筑節能為切入點,該論文將大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融入到相關課程中,讓本科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緊密和所學專業知識相結合,讓本科生的創新靈感來源有蹤可依。

3 改革的內容

(1)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課程內容改革。項目以建筑節能為導向原則對房屋建筑學課程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增加建筑節能的內容,使建筑節能與整個課程體系有機融合起來。在課程設計乃至畢業設計中增加建筑節能效果評價內容。

(2)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實踐教學改革。在房屋建筑學中有部分認知實習課,在其中增加建筑節能認知實習內容:包括規劃節能設計,單體建筑節能設計調查,保溫材料及節能施工技術認知,增加保溫材料抗滲試驗以及墻體熱傳導系數測定等試驗。

(3) 以建筑節能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新材料及其施工方法的研究,新型組合結構的研究等,將會帶來土木工程應用技術發生更新更快的發展。新技術的不斷出現給應用型人才在市場經濟社會競爭中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以及當今科技熱點問題,并將其科研成果引入到學生學習成績考核體系中去。

4 實施辦法

(1)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課程內容改革。增加建筑節能的內容,讓建筑節能與原有課程內容有機融合起來。例如:在建筑設計中增加規劃節能設計和單體建筑節能設計,在墻體及屋面構造設計中增加自保溫材料內容;在課程的最后增加建筑節能專題講座,引入被動式、主動式建筑節能、及綠色建筑等概念,以典型的案例講解綠色建筑的構造做法。在教學大綱及教案設計中增加建筑節能設計內容。

在課程設計乃至畢業設計中引導考慮節能設計,同時對自己所做設計進行建筑節能效果評價。編制建筑節能設計指導書。

(2)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實踐教學改革。在房屋建筑學中有部分認知實習課,在其中增加建筑節能認知實習內容:形成:保溫材料生產廠等單位認識節能材料到施工現場認知節能施工技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配合建筑材料課程的學習,增加保溫材料抗滲試驗以及墻體熱傳導系數測定等試驗。

對已有建筑設計的節能現狀進行調查,包括規劃節能設計,單體建筑節能設計及節能材料應用情況等,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在上述調查的基礎上,完成以建筑節能為主的認知實習報告。

(3)以建筑節能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筑節能為現為建筑領域的前言課程,在課堂教學中,設及建筑節能的部分,引入一些建筑節能設計和構造設計的新理論新方法,啟發學生創新思維。

引導學生到當地調查傳統民居建筑,了解傳統民居建筑的節能設計及構造,引導學生將這些建筑節能設計及構造有效應用到現代建筑中;根據當地資源,啟發學生研制保溫建筑材料。

以專題討論的形式,學生分組討論對建筑節能、綠色建筑的認識,要求學生針對當地的氣候及資源特點,提出自己對建筑節能設計、構造及建筑節能材料研發的一些觀點。

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課題,以節能材料開發及節能構造設計為主,并培養學生開發和應用新材料的興趣。培養學生解決工程實際中難題的思維方式,鼓勵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大賽等競賽活動,全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5 結論

“房屋建筑學”是土木工程專業的一門非常重要的專業課,建筑節能知識與房屋建筑學教學息息相關。基于建筑行業發展趨勢,以及當今社會對建筑行業技術人員的素質要求,論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為核心,從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對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方法進行研究。構建以建筑節能為導向的房屋建筑學教學體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學教學模式。通過教學改革與實踐,讓本科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緊密和所學專業知識相結合,讓本科生的創新靈感來源有蹤可依,另一方面也加強了所學知識與所從事工作的對接。

*通訊作者:韓越

塔里木大學高教研究項目(TDGJ1635)

注釋

① 劉長宏,李曉輝,李剛.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5):163-166.

② 王英姿,熊光晶,康全禮.基于“能力―素質―知識”架構的房屋建筑學課程大綱及教學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5-158.

③ 張亮.培養新型土木人才與“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2010(12):340-343.

④ 高巍,何愛琴.卓越工程師背景下《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才智,2012(20):322.

⑤ 齊岳,張俊華,趙文軍.結合BIM技術的房屋建筑學課程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⑥ 黃海燕.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探討[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6(S1):157-160.

篇5

關鍵詞 房屋建筑學 課程設計 改革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51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Tarim University, A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From training students design thinking ability, reasonable choice, to guide design, preparation of knowledge, overcome their knowledge advance fully exert his spare time, fully exert his spare time, and increase course design defense reform, establish characteristic, to adapt to our civil engineering and other professional "housing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mode, through the practice,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mastery of practical skills. Achieve the goal of curriculum reform

Keywords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reform and practice

房屋建筑學在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其綜合性和實踐性強,也是其主干課程之一。房屋建筑學課程體系主要是由理論教學部分和實踐教學部分構成。按建筑性質講,房屋建筑學理論教學主要包括民用建筑設計和工業建筑設計。民用建筑設計主要講授建筑設計和建筑構造兩部分內容。雖然房屋建筑學在土木工程教學體系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但建筑設計這部分內容在土木專業教學計劃中是相對獨立的一部分,這部分教學的目的是要是讓學生掌握建筑設計原理和建筑設計的方法及步驟。實踐部分包括房屋建筑學認知實習和課程設計。課程設計作為房屋建筑學實踐性教學環節,既是學生對房屋建筑學課程理論的全面體現,同時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建筑設計理論、了解建筑設計步驟、學習建筑設計規范的重要環節。如何通過課程設計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加強學生的工程表達能力和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是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

1 課程設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校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實踐性教學環節中進行了一些改革嘗試,積累了一些經驗,并在提高學生建筑設計表達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房屋建筑學設計包括建筑設計思想和建筑設計技能的培養,但建筑背景知識和建筑文化相關知識配套課程設置欠缺。(2)設計時間短,由于課程學時的壓縮,房屋建筑學設計時間也由以往的三周調整到兩周,而且為業余時間設計,與其它課程學習及設計互相干擾,致使降低了課程設計效果,有些沒有達到課程設計目標要求,甚至有些學生還沒有理清設計思路,對建筑設計還沒有入門。(3)學生對建筑設計興趣較低,有些學生僅為應付,為完成作業而了事。(4)學生對知識的儲備不足。(5)在教師指導方面也存在一定問題,如指導方法與手段靈活性不夠,建筑設計的指導脫離實際等。

2 課程設計教學改革

2.1 培養學生設計興趣,提高學生設計思維能力

建筑設計的內容只占房屋建筑學的一部分,主要講述建筑功能設計,在以往的土木工程教學體系中,對于必要的建筑背景知識并具備一定的建筑鑒賞能力的培養較少,關于這方面課程的安排較少甚至沒有,而這對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應建議對調整現行的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適當地開設一些建筑設計方面的課程,也可以開設一些這方面的選修課。例如“中外建筑史”“建筑概論”或“建筑初步”等等,通過城市歷史、形態脈絡的尋訪,形成對建筑文化的體驗,積淀建筑文化背景知識,逐漸形成建筑設計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建筑創作靈感的形成。其次,為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除了在建筑制圖中進行基本的訓練外,還應提高學生的建筑表達基本能力,如通過 “建筑表達”方面課程的開設,既提高學生的建筑表達能力,同時使建筑設計訓練變得生動,激發學生對建筑藝術的興趣。同時由于我校學生來源不同,文化差異較大,不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建筑風格不一,在授課時鼓勵學生對自己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進行調查,賞析,并通過課堂討論的形式加強相互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興趣。

2.2 選題符合實際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選擇范圍的大小,難易程度適宜的題目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影響課程設計效果的關鍵因素。一個好的題目既要滿足教學要求,通過課程設計使學生能進一步加強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好的題目應該理論聯系實際,脫離實踐的題目既不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同時也會出現應付了事的情況。以往我校的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題目主要以中小學教學樓設計、住宅樓設計、辦公樓設計和幼兒園設計為主,這些題目的設計要求一般能夠符合教學要求,但這些題目一般為虛擬題目,脫離實際,降低了學生設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在今后的課程設計題目的確定,應按照當前的建筑設計市場的和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來選擇,并建立與周邊建筑設計研究院的長期合作關系,學生按照設計院的設計任務完成設計。任務書來自設計院的設計的實際設計任務,在一定程度能激發學生的設計興趣。在學生設計時,首先教師應仔細分析及講解課程設計任務書,引導學生形成設計思路,讓學生根據任務書搜集相關設計資料,掌握建筑設計方案構思的方法,引導學生有步驟地進行設計。

2.3 知識準備充分,克服知識預支心理

一般課程設計在課程完成后能具備足夠的基礎知識,一般一個課程設計應該安排在相關必要的專業課程、在相關的基礎知識掌握了之后進行,這樣學生設計階段感到水到渠成、設計起來游刃有余。但我校的房屋建筑學課程安排在第五學期,課程設計隨課程安排,這個階段,相關專業課學生正在接觸的初期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直接進行課程設計,學生往往感覺相關知識儲備少,知識處于嚴重預支狀態,因而設計時會出現茫然或想當然的情況,進而影響到設計質量。所以在這個階段老師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第一,根據不同的設計任務書,教師應在任務書上列出相關的參考文獻,要求學生收集和查閱資料;第二,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第三,讓學生形成設計前進行調研的好習慣,教師首先列出調研提綱,要求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對學校周邊新建和在建的相關建筑類型進行走訪和調研。在以上知識在大量積累的基礎上,讓學生開始方案構思。通過設計相關知識搜集與整理,不僅讓學生養成了設計前進行搜集資料、調查研究的好習慣。同時,在資料的收集過程中,學生還了解到建筑發展的現狀,動態和趨勢;了解到建筑設計的新理念、新技術;同時通過調查,進一步理解建筑功能對建筑設計影響。建筑與周圍建筑、地物地貌等周圍環境的協調及融合。同時通過調查,讓學生了解到當地居民生活習慣對建筑設計的影響,這樣,學生設計的作品就既能滿足建筑功能要求,同時與周圍環境和諧、能反映時代需求及居民生活習慣需要的作品。

2.4 充分利用業余時間,克服時間不足

一般課程設計時間安排在理論課結束后,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安排在第16-17教學周,歷史時間為2周,時間安排晚,課程設計與理論教學聯系不夠緊密。另外,我校課程設計沒有留單獨的設計周,對于學生來說,學期末要復習考試,還有其它的設計同時進行,難以保證學生的精力集中在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上。同時課程設計時間較短,在這樣的時間內要完成對設計任務書的理解領會、設計資料的查閱及相關調研、進行方案構思、修改及最終方案確定、繪制,達到作圖規范,最后完成圖紙,要圓滿的完成每個階段任務時間比較緊張。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設計效果,同時有些為了完成任務,出現抄襲現象。

在此建議充分挖掘業余時間,將設計任務書時間及課程設計動員時間提前,一般在房屋建筑學的建筑設計內容授課完成后下發,加大了課程設計的時間跨度,時間拉長后,將設計資料的查閱、實際工程考察、方案的醞釀這些階段可以放在理論教學的業余時段、分階段按計劃分配任務,在原教學計劃的設計時短內再進行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和圖紙繪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甚至有部分同學到規定的設計周時已經完成了設計任務。這樣的安排還可促進學生聯系課程理論教學內容,進一步加深對房屋建筑學相關知識的理解,同時理論應用于實踐,激發學生W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最終提高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質量。

2.5 設置課程設計答辯環節,增進學生間設計思想交流

當學生完成課程設計后,讓學生將自己的課程設計成果做成PPT進行匯報及答辯。由于在前面布置任務時,學生的任務雖然有的相同,但要求每個人的設計方案不同,所以答辯匯報時要求每個同學都對自己的設計思路及設計過程進行匯報及答辯。答辯評委由課程設計指導教師,房屋建筑學課程組老師及本班級其他同學構成。答辯環節由學生陳述及評委提問兩部分構成。最后學生的課程設計成績由以下四部分組成:學生平時表現占20%,指導教師及課程組老師評分占30%,其他同學評分占10%,設計成果占40%。這種評定方式不僅使設計成果的成績評定更加客觀、公正,同時學生通過對聽眾陳述自己的設計思維和回答他人的問題,提高了自我的表達能力及應變能力。對其自我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培養。同過課題組老師點評,可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也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

3 結束語

通過以上的教學設計改革,實踐證明,上述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擴大了學生對建筑設計背景知識的了解,提高了學生課程設計的興趣和積極性,掌握了建筑設計的步驟、構思方法及設計方法,增強了學生建筑設計的思維能力,提高了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的教學質量,達到了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改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林濤.房屋建筑學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4(1):50-52.

[2] 錢曉麗,吳國祥,韓雪.房屋建筑學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雞西大學學報,2002(3):13-14.

[3] 唐敢,趙新銘.屋建筑學課程設計改革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139-141.

[4] 朱啟建.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嘉興學院學報,2006.18(6):143-144.

[5] 李潔,陳立福.土木工程專業建筑方案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思考[J].中國建材科技,2015(2):143-144.

篇6

黃山學院建筑學專業始建于2004年,依托浙江大學,掛靠數學系,成功申報了建筑學專業,并于2004年9月招生39名,始建時只有兩名專任教師。2008年10月獨立掛牌建筑系,2012年2月改名為建筑工程學院,現有在冊教職人員41人,其中行政人員8人,專職教師19人,專職實驗員1人,外聘教師13人。現有建筑學(五年制,現每年招生60人)、土木工程(四年制,現每年招生100人)、城市規劃(四年制,現每年招生60人)、工程造價(2013年開始招生)四個專業,在校學生數760人,16個教學班。設建筑學、土木工程與城市規劃三個教研室、一個實驗中心和實訓部,基本滿足教學需要。創辦以來,學院教師在各級各類科技期刊上共發表教科研論文20余篇,承擔各級各類教研、科研項目20余項,承擔黃山市及周邊地區規劃與建筑設計項目百余項。畢業生就業率100%,就業對口率96%。大多數畢業生在黃山市和安徽省,以及長三角就業,少數在華北和華南各省市。畢業生動手能力較強,能盡快勝任設計單位工作,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好評。

二、建設中的問題與經驗

學院從創辦之初的1個專業到現在的4個專業,從兩名教師到現在的41人,學生數從39人到現在的760人,已初具規模。學校始終堅持以應用型培養為目標,以徽派建筑為特色教育,積極融入地方經濟,實現自身發展。

(一)爭取一切力量黃山學院地處皖南,為了促進皖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弘揚徽派建筑文化,學校決定創辦建筑學專業,從零開始,在無基礎、無師資、無場地的三無條件下,創辦了建筑學專業。沒有基礎,向兄弟院校求助,依托浙江大學,引入他們的理念和師資,成功創辦了建筑學專業;沒有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引進清華大學建筑學專業碩士一名,引入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土木工程專業學士一名。與此同時,聘請黃山市建筑界的老專家和工程師來學院兼職授課,以解決教師不足的問題;沒有場地,就多次向學校提出申請,要求為建筑學專業提供專業教室和專業繪圖桌,為建筑設計課每班配備兩名教師。我們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學校的領導下,上下團結一心,積極尋求學校、政府、兄弟院校、企事業單位的大力支持,促使專業建設更加完備,更具規模。

(二)定位切合實際首先,創辦建筑學專業符合地區發展實際。如前所述,老八校、新八校以及通過建筑學專業評估的院校,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為了促進欠發達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地方經濟,地方辦學成為中國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需要,也是大勢所趨。學校地處皖南徽州,為推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創辦建筑學專業符合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其次,結合地區情況和建筑學專業性質,緊緊抓住建筑學專業應用型這一核心特征,強調學生的設計和實踐能力,并貫穿建筑學5年教學始終。該理念與學校近年提出的應用型本科院校建設目標相統一,并走在了學校各專業建設的前列。再次,控制招生規模。清華、同濟、東南、天大,在擁有雄厚師資的前提下,招生規模一般控制在60人左右。最初,學院建筑學專業招生人數始終保持在30人左右,從2010年開始,擴招至60人。較小的招生規模尤其在專業建設初期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下,是合理穩妥的做法。最后,專業建設必須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從國家和政府的層面來說,地方高校辦學的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有利于高校與地方開展互動,也有利于專業建設取得地方支持,從而取得可持續發展。

(三)師資最為重要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專業的發展,師資最為重要,一方面是數量,一方面是層次。師資建設關系到學科建設、學生培養質量、科研實力,最終影響專業建設和發展。對于建筑學新辦專業,師資隊伍無論從數量還是層次來說都極為欠缺。為此,也切不可盲目引進教師,可通過社會招聘兼職教師的辦法緩解燃眉之急。引進專業理論精通、實踐經驗豐富的業內人士作為專業帶頭人極為重要,帶頭人不僅保證教學工作能夠正常運轉,還將推動專業順利向前發展。從數量來說,可按照本科評估師生比1∶20或建筑學專業評估1∶8~1∶12的目標進行建設,充實教師隊伍。從層次來說,以碩士為主,博士為輔;以副教授講師助教為主,教授為輔;以中青年為主,老教師為輔,新進教師要重點考察其本科是否為建筑學專業。要把建筑學專業辦好,需要花大力氣提升師資建設。對引進和在職教師,不僅要從待遇、科研、職稱晉升上給予傾斜,還要創造條件鼓勵教師進修,參加專業實踐,取得專業執業資格,提升教師教學和實踐能力。

(四)抓住教學根本專業建設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人才培養質量取決于師資力量,取決于教學體系的合理和穩定。教學體系包括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管理等一系列教學文件的制定,這些文件不僅要符合專業指導委員會規定的內容,還要盡可能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專業建設初期,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通過廣泛調研,橫向比較,聘請專家等一系列措施來構建教學體系。如果條件不成熟,也可引入其他院校的成功做法以推動專業建設。無論是哪種情況,在以后的建設中,需要針對實際運行情況和畢業生跟蹤調查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體系,使之逐步完善趨于合理、穩定。建筑學專業教學應堅持理論和實踐教學并重,這也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知行合一”的教學理念。尤其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說,理論夠用即可,重在實踐應用。一方面,強調教師的應用能力培養,要求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完成設計生產任務;另一方面注重學生動手應用能力的培養。一二年級主要完成建筑概論、美術、畫法幾何、建筑初步、建筑力學等課程,培養學生專業入門、識圖、繪圖和初步設計等基礎能力;三四年級主要完成建筑歷史、建筑材料、建筑構造、建筑物理、城市規劃、城市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等課程,培養學生的建筑理論素養以及多種建筑類型的設計等專業實踐能力;五年級主要安排半年畢業實習,半年畢業設計,要求學生到實習單位參與實際項目的鍛煉,并以實際項目完成畢業設計。此外,在一至五年級還安排了一系列集中性實踐環節,如美術寫生、城市認知、古建測繪、設計競賽等。通過這一系列措施和辦法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應用能力。

(五)堅持特色發展每個地區和學校的情況都不同,尋求特色,挖掘內涵是保證專業建設在同類院校中取得優勢地位和競爭力的重要舉措。黃山學院徽派建筑特色鮮明,學校以此構建了以徽派建筑文化為特色內容的課程體系,計劃循序漸進地將徽派建筑文化系統地納入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形成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科學的、特色鮮明的地方性應用型專業培養方案。培養方案中,適當增加徽派建筑理論與實踐模塊,將徽派建筑理論與實踐系統地納入課程體系建設,分步設置徽派建筑概論(或徽派建筑解析)、徽州明清建筑、徽州村落、徽州風水、徽派建筑保護與利用等課程。學院建筑學專業采取的模塊化、選擇性、分層教學模式以培養特色人才,提高了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貢獻度。

三、結語

篇7

構建創新團隊是學校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鑒于應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學的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多為建筑一線的工作崗位,而在這種工作崗位上,學生欠缺的就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戰能力,并且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也相當缺乏。因此,從應用型學校人才培養角度上來分析,有必要通過構建建筑學學生創新團隊的培養模式,以此在校內首先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然后有意識、有計劃地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啟發他們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能夠得心應手,滿足現場工程師的素質要求。

構建創新團隊是社會發展的需要當今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知識的交叉,需要的人才是綜合型的。同時,緊靠單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需要的團隊的合作。所以,在大學學習期間需要學生不僅掌握好專業知識,還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這是為自己將來的發展做準備。因此,構建建筑學學生創新團隊就是一個社會需求發展的產物,它把技術和文化融合在一起,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建筑學學生創新團隊構建的重要意義

構建創新團隊對學校建筑學專業的學科發展、專業教師的成長和建筑學學生的未來發展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1創新團隊的構建對建筑學學科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學校建筑學專業的學科發展離不開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的努力,具體方面體現在生源、就業和科研三要素上。這三者相輔相成,有著密切的聯系。構建創新團隊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水平和科研水平,進而提升學校的科研實力和知名度,從而吸引眾多的學生考進來而不愁生源,學校就有了發展的動力。學生的專業水平高,綜合素質強,用人單位愿意接受,則就業形勢樂觀。如此,學校的發展進入良性循環,建筑學專業就會煥發生機。

2創新團隊的構建對建筑學專業教師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建筑學專業教師的不斷成長依賴于精湛的業務水平和較強的科研能力。在縱向、橫向課題的研究中,有了團隊就好比如虎添翼。但專業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工作時,首先必須提高自身素質,才可以正確地指導學生,否則無法保證工作的前進方向。這就促使專業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掌握新的知識、新的理論和新的技術,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其次,在團隊的合作中,教師的所作所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使得教師和學生共同進步。

3創新團隊的構建對建筑學學生的未來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構建創新團隊,有利于建筑學學生從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兩個方面得到錘煉和提升。創新能力需要堅實、寬厚的理論知識以及靈活運用的能力,因此,通過在創新團隊中的實踐,培養學生對工程項目的實際操作能力,挖掘學生的美學個性,訓練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使學生走出校門便能較快適應新的工作,為學生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筑學學生創新團隊構建的基本要素

構建建筑學學生創新團隊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團隊目標、團隊人員構成、團隊管理體系、團隊考核四個方面。

1創新團隊目標

創新團隊的目標分總目標和分目標。總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因此,教師首先指導學生理解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和任務,并學會處理與其他成員的配合和協作關系,從而使團隊所有成員團結起來,真正形成一個高效的整體。創新團隊的分目標就是針對具體的項目而定的具體目標。指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自身的優勢來分配具體目標的負責人和實施者,讓他們優勢互補,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

2創新團隊人員構成

考慮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和學生的實際特點,創新團隊人員構成主要包括指導教師、高年級建筑學學生、低年級建筑學學生和高年級結構專業學生。其構成如圖1所示。創新團隊以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為研究平臺,結合指導教師自己的課題項目(如縱向或橫向項目),可以構建多個相應的創新團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每個團隊以指導教師為核心,成員各負其責,相互配合,并注意發展和培養后備力量,為團隊增添新鮮血液。

3創新團隊管理體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創新團隊同樣也要有其相應的管理體系。為了培養建筑學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采取學生自我管理的模式,由高年級學生帶領和管理低年級學生,指導教師起統領、把關和監督作用,這樣形成一個從上到下的梯隊。按照這種管理模式,學生的組織、管理和協調能力可以得到極大的鍛煉。當然,這對指導教師也提了一個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工程實踐和理論水平,否則,研究方向和成果無法保證。

4創新團隊考核

團隊考核采用過程監督和階段匯報的方式進行考核,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監控就是指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采取的監督措施,階段匯報則是指項目在分階段實施過程中階段性工作匯報。這種方式主要靠指導教師的監督和引導,從而保證項目成果的質量和數量。這種過程性評價優于結果性評價,其特點在于幫助團隊所有成員共同進步,實現團隊目標,而非僅僅判斷個人業績。

結語

篇8

關鍵詞:建筑學 實踐 教學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4(c)-0167-01

伴隨著經濟的迅速崛起與飛速發展,新興產業中科技含量比重不斷增大,很多高新領域內的高技術人才和熟練專業人員極為緊缺。目前的高等教育中,過于偏重“純科學、無功利的研究和教學”,傳統學術型高等教育機構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逐漸暴露出來。雖然工科專業相對來說培養的學生更接近實際需求,與社會相脫節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也不能夠滿足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需要。

1 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

研究型大學如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建筑學專業的培養方案,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的人才,學生畢業后主要到國家各級管理部門或企業單位從事建筑設計及管理工作,而對于我院學生來說,能夠理解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從而畢業后能夠到設計單位從事第一線的繪圖工作將是培養的基本目標。我院從2009年培養方案開始,就提倡解放思想,構建適合本科學生的能力指標體系,2011年建筑學專業經過的大幅度的課程改革,成效卓著。教育部“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項目于2013年1月底啟動。項目旨在探索構建我國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促進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我院有幸成為備選的試點單位之一。借此契機,2013版建筑學專業的培養方案將結合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的研究目標,加強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專業能力、實踐能力等各種能力的培養,按照因材施教和因需培養的原則,培養“應用性,職業型,開放式”人才。

2 實踐環節教學體系的改革

實踐環節包括理論教學中的設計課實踐環節,計算機輔助設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

2.1 理論教學中的設計課實踐環節改革

我院學生學習主動能力差,自主安排學習計劃能力差,建筑學專業設計課模式,8周的設計,有7周的時間在虛度光陰,只有1周“嘔心瀝血”的趕圖。針對這種現象,我們結合學院的過程教學管理,將設計分塊分段,每個時段的任務和目標很明確,學生在接到設計任務書的同時就一目了然,段段清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輕松、愉快且高質量的完成設計任務。

2.2 計算機輔助設計

結合職業型教育,要求學生能在畢業前拿到建筑學專業需要的上崗資格證。其實,社會上更看重的是經驗和實際的上手能力,但對于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冷門”的崗位,拿到資格證,找工作時也就是多了塊“敲門磚”。我們的學生剛進入社會,是要做最底層的工作的,大多數的同學做的是繪圖工作,而這項工作,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熟練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技巧。除了開設基礎的CAD、3D、Phoshop、Vray等軟件課程,為更快的接觸目前建筑業的第三次革新BIM技術(建筑信息模型),開設了選修課程,專程從設計單位請來具有實踐經驗的工程師講授新軟件Revit,同時跟圖學學會聯合開展BIM認證,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做好充分準備。

2.3 畢業實習

對于建筑學專業來講,畢業實習環節的操作相對簡單,基本上對于能夠有學生來學習同時也能創造出一定的效益的設計院和公司來說,都很歡迎。接受容易管理難,能夠讓學生遵守實習單位的紀律,設身處地的為實習單位的利益著想,那就需要學校和實習單位雙方的共同努力。學校指派專門的實習指導教師,定期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工作狀態,利用電話和上門訪談等形式,多方面的深入到實習單位,及時解決學生和實習單位雙方面的需求,做好溝通,最后要協助實習單位做好成績評定。實習單位也要對學生負責,本著小到為本單位,大到為社會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的,指派專人一對一的授業解惑,為學生進入社會上好第一堂課。對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生活和工作上的問題,能夠及時的跟學生和學校溝通,保證做到“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最后對于學生的階段性成果要形成具體的成績評定

2.4 畢業設計

本科院校的畢業設計受就業形勢的沖擊很大,特別是我學部建筑學專業的“3+1”模式,最后一年中既要進行畢業實習,又要進行畢業設計,兩者雖是兩個教學環節,卻又密不可分。學生目前往往是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參加了畢業實習,將面臨不能舍棄有機會轉正的工作,回學校做畢業設計;做了畢業設計,也就是不能分心再到實習單位實習。這對于畢業設計的指導教師和學院管理者也是個很嚴峻的問題,通過思考我學院建筑學專業畢業設計的選題主要有以下做法:(1)給予實習的同學一定的選題自由,可以就自己在實習單位參與的項目擴展為畢業設計,事實證明,這個方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不可避免的弊端是,無法精準的計算學生在設計中工作量。(2)就有關建筑學類競賽作為選題,交畢業設計的同時參加競賽,既能拿到學分,又有機會在競賽中嶄露頭角,再獲得一塊就業的“敲門磚”。

3 實踐環節教學管理的改革

隨著全國各高校建筑學專業的擴大招生以及就業壓力的增大,建筑學專業考研的隊伍正呈現出每年不斷地迅速增加的態勢。我學部學生的考研比例為5%左右,這部分同學需要一年乃至一年半的時間復習準備,對于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沖擊相當大,而“人性化”的處理方法,一般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給教學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針對這種現象,有兩種解決辦法:(1)壓縮與延后。把實踐環節的周期壓縮,原本第7學期和第8學期的共28周的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壓縮到第8學期完成,先進行畢業設計,答辯后再補畢業實習環節。(2)降低難度,考研與實踐環節同時進行。將考研同學分到同一個畢業設計小組,由指導教師單獨給出難度相對小的設計題目,能保證只要能付出相對少的精力,即能完成即可。雖然這兩種實踐環節教學管理解決方法降低本科培養實踐環節的質量,但對于保證其教學環節的完整起到了一定的解決問題的作用。

4 結語

對于應用型院校來說,能夠抓好實踐環節的執行,能夠做好實踐環節的管理,將會對學生順利走向工作崗位起到不可忽視的關鍵作用。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和教學管理的改革,借助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將會提高建筑學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教學的整體效果。

參考文獻

[1] 汪正章.重在過程―考察美國建筑教育的啟示[J].建筑學報,1999(1):43-45.

篇9

(二)學生對電腦技術過于依賴,學生在素描課程訓練中表現麻木懈怠

電腦技術的普及與各類設計軟件的誕生,學生對徒手繪畫的厭倦情緒隨之產生,電腦繪圖成為了學生的新寵,大多數學生錯誤地認為素描課程與將來的建筑設計并無多大關系,所以在教學活動中常常出現麻木和懈怠的狀況。再者,課堂教學中有無素描基礎的學生同時訓練,有基礎的同學很快能在班級中脫穎而出,勢必導致其他建筑學學生會為不能畫出滿意的“調子”而感到困惑不已。因此,諸如黑白灰調子的處理、線條的排列等表象的東西成為了其他學生追逐的目標,而這些表象依靠培養計劃設置的課時訓練根本無法實現學生所理想達到的效果,即便是老師的示范也會變得奇幻而不可琢磨,在較短時間內學生極易失去信心,學生素描信心被扼殺,轉而對電腦繪畫更加依賴。

(三)教學內容多,課時少,素描課程教學只能是走馬觀花

地方高校建筑學美術教學大綱要求建筑學專業學生需要完成四門美術基礎課程的學習:《素描》《色彩》《美術寫生》《建筑表現技法》。每門課程包括的內容很多,平均學時數僅為48~64課時,分四個學期授課,課程教學缺乏連續性,而四門課程均為水到渠成的課程,需要充足的時間動手訓練,即便是一張相對簡單的素描作業都需要5~10個課時來完成,更何況建筑學專業素描需要涉及結構、設計素描教學的內容。因此在短短的教學課時里完成建筑學專業素描課程完整的教學內容就只能是走馬觀花,不可能實現學生素描能力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四)師資不足,師生比失調

高校建筑學美術課師生配比如果為1∶10左右,在教與學中對學生的授課、指導、修改作業等方面是一個較為合理的師生配比,教學效率自然很高。然而大多數地方院校建筑學美術課的師生配比為1∶30、1∶40,甚至更多,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大,大量的作業堆積案頭,課堂上對學生的輔導也只能是泛泛而談,一堂課下來得到教師輔導的學生也只能是了了幾個,師生比嚴重失調,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嚴重影響后續相關課程的教學。

二、地方高校建筑學專業素描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措施

建筑學專業美術教育不是培養純粹的藝術家,教育者應以培養建筑師在構思、造型、形式、美感、藝術感染力、藝術思維、空間表達能力等方面為主要教學目的。因此現代建筑學專業素描課程教學應該從單一的傳統素描造型技能訓練拓展為多層次多形式的造型訓練,注重突出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思維表現更加自由,將藝術原理、藝術規律、藝術思潮、表現技法貫穿于整個素描課程教學過程中,肯定學生自己的藝術主張,強調設計素描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各種素描手段實現設計表現的能力,

(一)打破傳統素描教學模式

1.改變傳統思維的審美標準,打破常規透視和構圖原則。

準確的透視和常規構圖原則并非是衡量素描作品水平的唯一標準。教育者需啟發學生改變固定思維的審美標準,打破常規透視原則,充分開發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對繪畫對象進行扭曲、怪誕形態、質感、夸張等形象處理,提高學生的藝術思維和審美能力。傳統素描在構圖上要求遵照嚴格的構圖原則,建筑學專業素描允許完全打破上下左右的畫面平衡,通過求滿、求險、求空、求偏、求局部等構圖形式格局,使畫面空間獲得出人意料的自由度。

2.改變傳統思維定式,打破常規寫生對象的選擇和組合方式。

在傳統素描教學中,類似物組合、關聯物組合、高差異體組合、質感差異組合等傳統的物體組合方式是教師常用的素描對象組合方式,學生則被動地成為了這些組合方式的接納者,機械地再現教師指定的寫生對象成為了學生素描的主要任務,創造能力遭到扼殺。改革傳統素描教學的思維方式,教師必須打破傳統思維定式和教學模式,啟發學生將自然形態與形式要素轉化為設計要素,通過圖像來傳遞信息,強調從自然形態中獲取深入形態表象和生命機體之中的洞察力,超越表面的描摹,以此認識形態與功能的潛在關系,強化形態語言和形式意識,培養學生對形態的解析、變異、重組、繁衍的能力。要讓學生參與素描寫生對象的選擇和組合,如采用懸掛、倒掛、壘積、包扎等不同形式進行寫生對象的隨機性擺放,使寫生對象的選擇和組合過程充分融入學生的思維和觀念,變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意識。

3.打破傳統素描工具的單一性選擇,嘗試多種素描手法和工具的選用。

傳統素描模式是用排線的方式畫素描,因此素描工具選擇具有單一性,通常選用鉛筆、木炭條、炭精條、炭筆等常規工具,石墨棒、索斯(濕性繪畫材料)、桑基那、歇比亞等高級素描工具很難在課程訓練中被選擇。設計素描表現手法十分豐富,除了傳統方法外可采用涂、抹、擦、印、貼等方式實現視覺效果。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和綜合運用各種材質媒介到素描畫面中來,豐富素描創作語言,充分表達作者感受和體會,發展個性,打破傳統素描工具的單一性選擇,嘗試多種素描手法和工具的選用,有效拓展學生開放性與多元性的視覺思維以及多方位、多角度地處理視覺信息的能力,激發學生的素描創作沖動,激勵學生素描作品的創作靈感。現代素描藝術,既有素又有色,既有描又有繪,平面的媒介已經超出紙的材料之外,非傳統的媒介也不斷地作為創新材料加以援用,甚至包括了計算機、復印機等工具。

(二)強調素描的抽象意識

建筑學專業素描教學不應是簡單的物象再現與描摹,應強調素描的抽象意識。畫素描,就是畫思想,畫分析,畫認識,這是建筑設計者從事素描的基本態度,也是素描作為所有專業設計的共同素描基礎的出發點。具象形態和抽象形態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形態表現,具象與抽象也是兩個范疇的藝術語言,反映的是人們對相同事物的不同觀察方法,進而產生不同的思想表現方法,二者也有很緊密的關系,從具象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象,并存互補,是藝術在審美上的自然發展。建筑學專業素描課程抽象思維和抽象表現能力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創造的主動性及表現性的提高,有助于啟發和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注重素描對象的結構認識

篇10

主要研究領域:公共建筑設計、傳統建筑及其環境的改造與更新、居住區環境與居住建筑設計、城市設計。先后獲得全國建筑學專業指導委員會頒發的建筑設計優秀教案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精瑞科學技術獎建筑文化金獎(一等獎)、“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CADG杯”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等。

自1995年重慶建筑大學畢業到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學院任教至今,歐陽文教授已默默在三尺講臺奉獻了近二十年。20年來,她始終潛心教學、勇于創新、甘于奉獻,用實際行動擔當著光榮的育人使命、實現著崇高的人生價值。

潛心教學,爭當教書育人楷模

選擇了教師職業,就意味著選擇了執著和付出,這是歐陽文對教師職業的理解。她時刻以“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提醒自己,對學生關心、尊重,尤其注重對低年級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的全面引領,培養學生的專業認識、專業情感、設計理念。

歐陽文非常注重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也習慣了下課后的“不散場”,為求知若渴的學生答疑釋惑。2008年建筑學專業評估專家反饋會上,評估專家東南大學黎志濤教授在發言中用兩個感動來談對北京建大學建筑學專業視察的感受,一是感動教師的責任心及敬業精神,二是感動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第一個感動來自于黎教授所聽的兩門課程,其中的一門課程即是以歐陽文為課程組長的設計課。由于表現突出,歐陽文于2004年、2010年兩度被評為校級優秀教師。

在教學過程中,歐陽文非常注重通過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和鍛煉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授課過程中,她打破傳統教學方法,直接從設計入門開始,圍繞對三維空間的理解與創作展開,讓學生由淺入深地理解設計創作的本質、中國元素的內涵及本土文化的精髓,將這些融入設計過程的始終,并將模型制作貫穿于設計的始終,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文化底蘊、表現能力、實踐能力等。在輔導學生建筑設計途徑方面,注重通過校內、校際、國際聯合開展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以提高學生的思路視野,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

在人才培養上,她非常注重三個多樣化,一是注重教學方法手段多樣化,如課堂講授與學生互動討論相結合;二是注重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如參觀、調研、講座、個體輔導、小組輔導、聯合工作營等多種形式;三是注重教學知識結構多樣化,通過知識拓展,以問題的提出為前提,圍繞問題解決加以講解和拓展,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知識并領悟其內涵。

北京建筑大學建筑學專業畢業生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突出、專業素養過硬是用人單位給予的總體評價,培養未來的設計師、支撐建筑學專業國家級特色建設、取得專業評估7年有效期,離不開學生設計理念和基本素質的培養,更離不開低年級課程建設。多年來,歐陽文不僅注重自身課程的建設,還帶領部門成員開展1年級~ 3年級課程改革。經過幾年的創新實踐,近三年來向全國專指委所提交的1年級~ 3年級優秀作業,近20份作業獲獎,幾乎是每年每個年級均有作業獲獎。在2009年第六屆全國高等美術院校建筑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年會特色課程交流展中,由其帶領的設計基礎教學部兩門課程榮獲優秀課程獎。

服務社會,擴大學校辦學影響

“教學是根本,科研是促進”,這是歐陽文一貫堅持的工作理念。在授好課,開展好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及教研工作的同時,歐陽文還注重圍繞學科專業內容,結合國計民生問題的解決來開展科研工作,帶動團隊進行科技創新,通過科研服務社會。近年來,歐陽文所主持的科研項目有:“十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之“居住區及其環境的規劃設計研究”“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之“北方寒冷地區村鎮住宅節能技術研究”、北京市重大科技專項之“庫區生態村綜合建設模式與示范”等近十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

注重師生及同行的學術交流,是設計類課程建設、設計類人才培養的可貴途徑。在校院支持下,自2009年至今,建筑學院聯合北京工業大學主辦了3屆京津地區建筑學專業教學研討活動,其中的相關工作由設計基礎教學部具體落實,歐陽文發揮了重要的組織和骨干作用。

甘于奉獻,勇挑事業發展重擔

談起自己的成長和求學、治學經歷,歐陽文的言談里透露著對改革開放新時代、人們崇尚科學新理念以及學術自由新環境的感激之情,特別是對北京建筑大學的感激之情。她認為自己這條喜歡在知識海洋里游泳的魚,是因為有了這樣好的環境才取得了現在的成績。這,即是“北建大精神”的縮影和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