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集體學習指導策略范文
時間:2024-01-09 17:47: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集體學習指導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聽障兒童集體教學問題對策集體教學活動是聽障兒童康復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在聽障兒童康復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聽障兒童進行康復教育的集體教學活動,要遵循學前兒童教育規律,尊重聽障兒童的特殊性,通過系統的教學活動全面實施“健康、科學、語言、藝術、社會”五大領域的學前基礎教育,使聽障兒童獲得有意義的、統一完整的學習經驗,實現聽說技能的強化,促進全面發展。
一、聽障兒童集體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重心不突出,有些偏移
北京市聽力言語康復中心吳潭老師強調:“聽障兒童康復教育的集體教學要注重語言的學習與發展?!奔w教學活動針對的是具有聽力障礙的兒童,肩負著強化聽障兒童聽說能力的任務,必須在活動目標和教學活動凸顯聽力與語言方面的學習。但筆者發現,有些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對語言學習這一重心不突出,甚至出現偏移。
比如,一位老師在制定的《小青蛙,跳跳跳》活動目標(右圖)就忽略了聽說能力鍛煉的預設;整節教學活動也都圍繞“跳”的動作、行為展開,缺乏對聽障兒童之間的聽力、言語鍛煉,使集體教學偏移了“聽說”這一重心,不能有效激發聽障兒童對“聽說”的學習興趣,最終導致教學活動低效甚至無效。
2.互動繁多,導致落實成“虛”
聽障兒童由于聽力障礙,互動交流困難,理解速度相對慢很多。要讓教學活動起到學習與康復的雙重作用,必須做到活動少而精,保證聽障兒童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來理解、活動、交流。
比如,一位老師在進行《小青蛙打呼嚕》教學時,就創設了找圖片、學唱歌曲、邊唱邊跳、找朋友游戲、個性展示五個活動方式,可謂“立意豐富,精心備至”,但卻弄巧成拙,聽障兒童的“不配合”導致活動不能預期進行。老師的一再趕催,弄得聽障兒童“身體疲憊”,更讓有些聽障兒童萌生對集體教學的“恐懼感”,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3.強調合作教學,忽視個性指導
康復教育的集體教學活動也要“因材施教”,關注每一個具有個性特征的聽障兒童,讓他們的聽說能力能在雙邊的師生、生生互動中得到鍛煉與強化,提升教學與康復的效果。
有些教師在集體教學中發揮了合作教學的優勢,讓聽障兒童在集體活動、合作交流中鍛煉和發展聽說能力,但忽視了聽障兒童的不同特征,沒有針對兒童的不同聽障程度進行相應的活動角色安排,使兒童的聽說能力鍛煉與強化的集體活動中,活動的主角成為聽力損失程度較輕兒童的“天下”,聽力損失極重度的兒童卻被“遺忘”在教室的角落,能力得不到鍛煉,康復效果不明顯。
二、聽障兒童集體教學活動組織與實施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加強專業培訓,提升教學技能
聽障兒童的康復教育是一項專業性極強的教育活動,一定要凸顯特殊康復教學的特色。鑒于招聘的教師缺乏對特殊教育實踐的認知與經驗,康復中心或機構必須定期對教師進行聽障康復教育方面的專業培訓,強化教師聽障教育特色的教學理念,引導教師在五大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中關注聽障兒童的認知與語言發展的特點,凸顯“言語交流”這一聽力語言康復手段的重心,針對性地、專業化地對聽障兒童的聽說能力進行鍛煉與強化,使聽障兒童的缺陷能得以彌補,潛能得以開發,使聽障兒童早日得到康復,回歸主流社會。
2.實施集體教研,優化教學設計
為了讓聽障兒童的康復集體教學活動目標、活動方式、評價策略具有更強的指引性,最大限度地消除教師個體考慮略顯片面的不良影響,集體教研勢在必行。實施集體教研,集思廣益,相互交流,依據聽障兒童的年齡特點、認知發展規律以及其自身的特殊性,最終根據評估結果來確定目標、預設活動的方式,才能讓凸顯康復集體教學的活動重心,讓活動方式的選擇更契合集體教學的需要,提高集體教學的科學性、有效性。
比如,在《找規律》教學前,三位小班教師一起集體教研,研究了小班聽障兒童的特點,制定出凸顯言語強化的活動目標(右圖),預設了“擺玩具”“串珠子”兩個找規律的游戲,并著重強調讓聽障兒童自己用語言表達“規律”這個細節和重心。集體教研讓預設更貼近聽障兒童的實際,更突顯康復教學的重心??吹铰犝蟽和聊缬凇耙幝伞钡膶ふ抑?,“艱難”地表達,聽課的老師都說“質量與效率凝聚集體教研”。
3.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個體互動
每個聽障兒童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有著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著不同程度的聽說障礙,所以,集體教學要起到良好的康復效果,必須因材施教,做到“面向全體中照顧差異”。
教師要讓每個聽障兒童平等地享受到參與活動的權利,更要讓不同程度聽障兒童受到相應程度的聽說訓練。比如,一位老師在進行《十二生肖歌》的教學中,首先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實現聽障兒童小組內的互動,保證了大部分聽障兒童的言語交流,然后采用個體展示讓4位聽力損失程度極重度的兒童言語得到適當的強化鍛煉,在“全體”與“差異”共鳴中教學的康復效果“應聲而生”。
總之,我們教師要適應這份“挑戰性與創新性”并存的聽障兒童康復教學工作,真正發展聽障兒童的認知與能力,必須強化師德與專業方面的教學培訓,以教師的專業能力推動聽障兒童集體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保障聽障兒童康復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呂曉.學前聽障兒童個別化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12.
[2]戴素琴.讓聽障兒童的語文課堂教學走進生活[J].學園,2014,(36):153.
[3]王敏.聽障兒童個別化教學對策與研究之實驗報告[J].課程教育研究,2015,(05):238-239.
篇2
【關鍵詞】幼兒園 雙語教學 第二語言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167-02
一 雙語教學的內涵
雙語教學,是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用語,其中的第二語言既是學習對象,又作為教學媒介部分或全部地運用在非語言學科。雙語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學過程中,有計劃、系統地使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使學生在整體學識、兩種語言能力以及這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學習及成長上,均能達到順利而自然的發展。在幼兒園是指運用漢語和英語指導幼兒進行活動和游戲,以兩種語言為交流媒介來組織幼兒的一日生活。就此,筆者認為,雙語教學,是指同時以母語和第二語言為教學媒介而進行的非語言學科的教學活動。在當前的雙語教學中,我們常指英語。本文幼兒園雙語教學的“雙語”是指漢語和英語。
二 幼兒園實施雙語教學的可行性
1.語言學的角度
艾弗拉姆·諾姆·喬姆斯基認為孩子的年齡越小,語言所獲得的裝置就越活躍,對語言的接受能力就越強,發音也就越清晰、純正。這也就是為什么兒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里能迅速融入當地的語言體系的緣由。成人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機能已經定型,對重新學習新的語言不那么敏感了。因此,讓兒童接觸母語之外的第二語言非常必要。
2.教育學的視角
在幼兒園中實施雙語教學,能促進兒童多方面的發展。首先,在幼兒園開展多學科、多種類的雙語教學,能和幼兒語文、數學等學科相融合。其次,在幼兒園實施雙語教學能大量的增加兒童語言數量的攝入,能夠有機會接觸第二語言。最后,幼兒園實施雙語教學能開展多種教學方式和組織多種教學活動,能極大地促進兒童學習第二語言的積極性,對提升幼兒自信心也有極大的幫助。
3.生理學的角度
從兒童的生理結構來看,兒童在最初學習語言的階段,口腔肌肉相對活動自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口腔內發音器官的肌肉就會慢慢定型。發音的生理部位定型,發音方法隨即形成習慣,就會給學習和掌握新的語言帶來一定的難度和障礙。成人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往往比兒童困難。所以越早接觸第二語言效果越好的結論從兒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是成立的。
4.心理學的角度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兒童在接觸和學習外語時,會對新鮮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外語后,對自己發出的外語語音感到滿意和自豪。此外,兒童學習外語的另一個優勢是兒童的年齡小,所顧忌的東西相對較少,同時心理障礙也很小,能夠無所畏懼地模仿、發音、開展語言游戲。
三 幼兒園雙語教學的實施策略
1.加強雙語師資培養
在我國的幼兒園集體教學中制約雙語教學發展的最大因素是師資。加強幼兒教師的英語水平,能解決雙語教學所面臨的師資緊缺局面。
第一,提高幼兒教師英語水平的途徑從培訓開始。培訓的方式有很多種,如請國內雙語教學的專家到幼兒園進行短期英語培訓,實施請進來的策略?;蚍峙捎變航處煹絿鴥戎髮W進行英語培訓,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送教師到國外進行培訓,實施走出去的戰略。進行英語培訓,可以加強幼兒教師的英語表達能力。在英語培訓的過程中,幼兒教師要積極地學習英語知識外,還要有目的地對幼兒園中的數學、音樂術語進行專項加強。
第二,采用“逐步遞增法”對幼兒教師的英語口語水平進行提升。幼兒教師普遍英語口語水平欠佳,在幼兒集體教學中,讓教師在滿堂課都用英語進行教學難以實現,因此“逐步遞增法”可以適用于幼兒教師英語口語的提升。幼兒教師從發音入手,標準的發音是雙語教師必備的素質,教師在音標上要下工夫,連讀、弱讀、失去爆破等發音技巧也要多加鍛煉。
2.優化雙語教學法
目前,我國幼兒園雙語教學的教學方法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學內容脫離現實、教學手段過于單調,不能有效地激發幼兒的興趣。因此,加強幼兒園雙語教學的教學方法勢在必行。
第一,進行雙語游戲化。游戲教學在幼兒園集體教學中應用比較廣泛,教師在設計雙語教學的教案時,適當加入一些游戲,對整體教學設計要有充分的準備。在進行游戲時,開始用簡單的英語單詞或者手勢進行規則的制定并傳達給幼兒,進而在游戲中完成事先準備的英語完成教學。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要把浸透式教學與游戲教學混為一談,避免僅停留在游戲的形式上而失去游戲本身的樂趣。
第二,進行雙語生活化。幼兒的生活經驗相對較少,在進行雙語教學中教師使用的語言脫離了幼兒的認知范疇,就使幼兒很難接受雙語教學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方法的生活化在雙語教學中是不能被忽視的。如在認識了“ear,nose,eye,mouth,tongue,teeth”等單詞后,引導幼兒用這些單詞描述自己的五官,使之能準確指出五官的位置,并將五官的實物與抽象的單詞相結合,使教學實踐生活化。
3.規范雙語教學評價
幼兒語言習得的評價體系在幼兒園雙語教學中,正在朝著規范化、人性化的方向發展,在雙語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重視過程性評價。
第一,非語言反應法。在幼兒沒有完全掌握和理解完整英語句子時,對幼兒的評價通過他們的身體反應和對所學圖片的認知來完成。完成這些任務可以在簡單、輕松的指導下進行,如教師說“Where is your ear?”幼兒們只要指一指耳朵,或指出相應的圖片,可以不用完整的英文句子來回答。對幼兒的這種評估在一種自然、愉快的教學活動中進行,可以減輕幼兒的心理負擔,降低他們的焦慮。
第二,角色扮演法。兩周歲以上的幼兒非常熱衷于各種角色的扮演。在幼兒園雙語教學的評價中,角色扮演能巧妙地把幼兒的身體反應和他們的語言結合在一起。運用角色扮演法評價幼兒的英語習得情況,使他們感受到親切自然、貼近生活并且勇于表現。教師能夠在幼兒角色扮演中進行觀察和評價。這種方法的最大優勢在于使娛樂、交際、教學和評價融為一體。
第三,檔案評價法。在幼兒園雙語教學中,教師為幼兒建立語言進步檔案,可以清晰地記錄幼兒在學習語言中的表現,進而教師能對幼兒個體進行因材施教,對幼兒的語言學習的所展現的交際能力進行關注。檔案評價法還能體現出幼兒的學習態度、心理活動、語言敏感性、興趣以及情感的變化。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幼兒園進行雙語教學是培養雙語人才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幼兒教師有責任去探討和研究適合幼兒園雙語教學的模式和策略,以加快我國學前教育素質化進程的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王斌華.雙語教育與雙語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李錦平.論雙語教學的實質[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3]張雪梅.幼兒雙語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09(S1)
篇3
幼兒教學活動是啟蒙教育最基礎的教學活動,對培養學習興趣,開發幼兒智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開展好幼兒教學活動,是我們廣大幼教工作者的神圣職責?!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要求我們要靈活運用班集體、小組、個別活動等形式,組織好幼兒的教學活動。班集體、小組、區域活動,這三種形式各有其特點,適合于不同教育內容和教學需要。作為教師,我們要學會分析、判斷,采用恰當的教育形式,組織好教學活動。
一、班集體活動
I.班集體活動的特點
班集體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帶領下,組織全體幼兒一起進行的有計劃、有目標的學習活動。班集體活動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使兒童獲得某些知識和能力,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使孩子在原有水平上共同發展。幼兒在班集體教育活動中要學會遵守集體活動規則,學會約束自己,這對規范幼兒言行很有幫助。同時,幼兒還要學會傾聽,爭取主動,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這對培養幼兒的進取心和完整性格有幫助班集體活動,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掌握幼兒的個性差異。
2.班集體活動的教學方法
①研究好“教”的問題
確定活動的重點、難點及目標。教師要事先充分分析教材,確定好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在具體實施中就會游刃有余,較好地達到目標。
確定活動材料的性質、材料多少、材料何時出示。這些看似細小的環節,也能影響活動的效果。
確定教學活動的形式。確定幼兒座位的擺放,是圍成半圓還是讓幼兒坐在桌邊,或坐在地板上。這些措施會影響幼兒的注意力,影響課堂氣氛。
確定教學策略。教師要針對不同性質的活動內容,選擇適宜的教學策略,如角色扮演、言語提示、提供材料、幼兒操作、幼兒游戲、言語強化等。
②研究好“學”的問題
分析學習內容的特點。一般來說,學習內容可以分為認知的、情感的和運動動作,不同的學習內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每一學科領域內容可能涵蓋多個學習內容,或認知與情感相結合,或認知與動作相結合,教師在組織教學前,要充分分析學習內容的特點,制定恰當的教學方法。
分析、了解幼兒的認知結構。認知結構是存在兒童頭腦里的知識結構,原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的學習會產生影響。因此教師一是要注意某些學科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特別是數學,因為兒童的認知結構是從教學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二是新知識必須適合幼兒的學習能力,適應幼兒原有的認識結構。三是要預知幼兒學習新知識將可能面臨的困難,可能提出的問題,并進行準備。四是要針對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準備難易不同的問題、操作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
③研究好“教材”問題
教材是活動的內容,是教育活動的中介。教材必須適合幼兒所處的發展階段,教什么內容,程度深淺,要符合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和生活經驗,并最大限度地引起不平衡,使幼兒產生同化或順應活動,使幼兒擴大原有知識結構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
3.班集體活動的形式
首先,健康領域的有關的安全、衛生等常識;社會領域中有關社會的觀念、行為規范、活動的規則,必需的社會知識或概念;某些技能的傳授,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等;人類優秀文化傳統,如古代的詩歌、童話等。其次,幼兒都感興趣的內容,或不需要幼兒探索、個別化學習的內容,如講故事,學唱歌曲、體育游戲等均可以以集體活動的形式進行。當然,這些內容也可以以小組、個別活動等形式進行,只是效益不如班集體活動。
二、小組活動
1.小組活動的特點
小組活動是指將一個班級分為兩組或三組,每組由教師帶領開展不同內容的活動,活動結束后,各小組再交換。分組教學能夠解決班級學生人數過多的情況,使教師能更好地關注每個孩子,事實上小組活動只是小型化的集體活動。
2.小組活動的教學方法
小組教學活動和班集體教學活動一樣,要注意“教法”“學法”“教學內容”,除此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空間上要避免相互影響。兩個小組要安排在不同的區域,如一組在教室,另一組在臥室,或者一組在教室,另一組在美術活動室或電腦活動室等。其次,如果小組活動是要交換的,兩小組活動的內容要避免重復,既兩組內容不能有先后之分。如一組是認識“蜻蜒”,了解蜻蜒的特征和習性,另一組是于工制作蜻蜒,事實上,第二組活動的開展要有第一組活動的基礎,教師會在指導幼兒制作時就引導他們了解蜻蜒的特征,但在交換小組后,這一組還要進行認識活動,對這組孩了來說,他們的學習是重復的,學習的內容對他們來說缺少挑戰性和新穎性。第三,確保小組活動的正常交換,使每個孩了能獲得同等的學習機會。
3.小組活動的形式
小組活動的形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分成兩組的教學活動。教學內容適合分組,這類小組活動也可以在活動區中進行,如一組是計算活動,教師帶領幼兒在益智區進行活動,一組是語言活動,教師帶領幼兒在語言區進行活動。第二種方式是班集體活動之后的分組。如數學活動“10的加減”,教師先進行集體示范講解,引導幼兒了解分合,然后根據孩了的不同水平,設置3-4組不同的操作內容,幼兒分組操作。第三種方式,是幼兒分組到功能室的教學活動。由于空間和指導的方便,一般功能室活動需要分組進行,如在同一個時間段,一個班的孩了可以分成兩組,一組美術活動室,進行美術活動,一組在科學發現室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科學實驗;或者一組在教室活動,一組在某個功能室活動。教學內容放在功能室進行能夠充分利用功能室的條件,節省教師準備材料的時間,由于空間大,更有利于幼兒活動。而有些在功能室進行的幼兒自選活動,則屬于游戲活動。
三、區域活動
1.區域活動的特點
區域活動又稱區角活動,指幼兒在班級中創設的學習性區角中的自主的學習活動。本文中所指的區域活動是介于集體教學活動與自主性游戲活動之間的,呈半開放、半松散的特點,是一種學習性的“區域活動”,是狹義的“區域活動”?,F在,許多幼兒園在主題開展過程中,教師會結合主題在活動區中投放豐富的材料,引導幼兒自己在活動區中主動探索、主動學習,每個區域教師都有設定的目標和幼兒的關鍵經驗。孩了在這種“區域”中活動,能夠自主選擇區域和活動的內容,自己主動運用材料操作、探索;而且孩了可以按自己水平,按自己的認知速度進行學習,同樣的操作內容,有的孩了一次、兩次就能完成,有的則需要一周、一月方才成功,它都應該予以認可,但最終都要達到預定的目標。
2.區域活動的教學方法
篇4
“快樂做主人”的基本內涵
鼓勵兒童做主人,既要強調自主,同時也要強調自律;沒有自主的自律和沒有自律的自主都是不健康、不完善的。當兒童的個性發展得到尊重,對個人發展有選擇權和自決權時;對集體生活有參與權、共同決策權時;有能力和條件,并能承擔個人、集體發展的相應義務時,兒童這才真正做了主人。
對兒童來說,快樂從哪里來?快樂來自于能自主自決,來自于合乎人的本性。此外,成長進步、愛與被愛、善良和善行、美的體驗等也能給兒童帶來快樂。
1.自主
自主是真正快樂的前提,沒有自主就沒有快樂。在實踐中,自主表現為自決性,即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能獨立分析、獨立決定、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要別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是人具有主體性的重要特征。當兒童自己能夠駕馭學習,知道自身的長處與不足,他就會覺得學習是快樂的;在家里,兒童的地位受到尊重,他會感到快樂;在集體中,當兒童不再是一個被動的人,有人傾聽他的訴說,提出的合理建議被采納時,他也會因為自己對于集體的重要性而感到快樂。
2.發展
人的快樂來自于發展。兒童的發展并不一定是自主的發展,有很多都是成人外加的。現實中,兒童不僅要接受小學教育,課余時間還要應付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兒童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之下一定或多或少地發展了,然而這樣的發展是以犧牲童年的快樂為代價的,這樣的發展是不值得提倡的。“兒童有權享受快樂,也會因為匆忙長大而感到痛苦。”兒童的發展,應該按照兒童自己的節奏來進行。當兒童擁有自然成長的狀態,擁有從容成長的姿態,也就擁有了童年的快樂和幸福。
3.關愛
每個人都希望愛與被愛。在交流和接觸的過程中,雙方需要經?;Q角色,既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又要成為群體生活的主人;只有主動地去關愛他人,才能對他人的關愛產生主體感受。我們主張一種自主的關愛,在關愛的關系中,讓兒童不斷為自己的付出感到快樂,為他人的回饋感到快樂,這才是積極的快樂。
4.創造
人是在創造活動中并通過創造活動來完善自己的。“快樂做主人”的最高層次體現在創造性上,我們要將作為主人的兒童從內心深處發出的創造吁求,轉化為積極的創造行動,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對自己的發展更有追求,使他們得以通過創造超越自身。“快樂做主人”會因創造而最終實現,童年的歡樂和幸福也會因創造而充滿魅力。
實踐“快樂做主人”的基本途徑和策略
在探索“快樂做主人”的實踐途徑與策略之時,我們要求老師將“快樂做主人”這一命題與學習聯系起來,調節學習的內容和強度,使學習變得輕松起來,快樂起來。
1.在生活實踐中
兒童要成為主體,成為主人,一定是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教育者,應該允許兒童經受生活實踐的磨練,理解學生作為發展主體的需求,以智慧的思與行成就兒童的童年。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會溫潤許多?!翱鞓纷鲋魅恕币簿透兴?,更有所屬。
2.在交往的關系中
“快樂做主人”中的主人并不是單向度的主體,就生活而言,他們無時無刻不處在與人的交往之中。由于學校教育是一種集體生活,隨著交往的增多,兒童的“個人主體性”問題變得越發凸顯。個人主體性問題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個人的發展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得到促進。
“快樂做主人”必須正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兒童只有在積極健康的交往關系中才能成為真正的主人,體驗到相濡以沫的快樂。
3.在愛與被愛的體驗中
尊重、愛與被愛是人性的起點,是教育、愛的起點,建立愛與被愛的關系,重點在于引導兒童去主動創造一種能夠被感知到的關心關系,使他所關心的人、事、物均處于這樣的一種關系之中?!翱鞓纷鲋魅恕钡睦砟钪鲝垘熒谧鹬?、愛與被愛的關系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在課程與教學中
課程與教學是“快樂做主人”達成的主渠道。兒童在學習中體會到的快樂應該是課程與學習活動本身的快樂,是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的快樂。
在課程建設方面,我們嘗試了以“快樂做主人”為核心理念的學校課程規劃,全面檢視學校已有的課程,對國家課程進行合理調試,同時建設了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形成“快樂做主人”的學校課程框架。
我們認為,課堂是兒童學習的場所,是兒童游戲的樂園,是兒童成長的搖籃,更是童年生活的天地。因此,我們對教學進行改革,更多地從兒童的立場和“快樂做主人”的立場出發去開展教學。
5.在教師的伴隨中
雖說兒童發展最終是主動的,但也需要有人從外界去推動“主動”的萌發。進入小學的兒童,校內生活占據了他童年生活的大部分,因而教師對兒童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教師不僅是兒童每天交往的重要對象,還是兒童模仿和崇拜的對象,是兒童的引路人?!翱鞓纷鲋魅恕钡睦砟顝娬{教師首先要“快樂”,才能引導兒童“快樂”。
我們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先進的教育理念,更要有與兒童共同發展的教育信念。我們不僅要面對童年,更要回到童年,要時刻向童年張望,只有對童年抱有熱愛與懷想,才能擁有這樣的體驗。
實踐“快樂做主人”的保障措施
小學生能不能成為“快樂的主人”,取決于“快樂做主人”能不能成為小學教育的基本命題,建立這一基本命題必須要有保障措施。
1.“快樂做主人”應成為學校管理者的基本理念
管理理念是管理實踐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學校管理者擁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對于提高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校管理的水平和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只有管理者具備了先進的教學管理理念,才能通過行政管理的方式,將好的教育教學方式在該校推行。針對“快樂做主人”理念推行的宣傳,我們主要采用集體培訓、組織考察學習、觀摩等方式。
2.“快樂做主人”應該成為教師的行動指南
篇5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小學語文;策略
什么是策略?在古代漢語中有這樣的說法:“術謀之人,以思謨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1]可見,策略的突出特點在于對手段方法的計謀性思考。那什么是教學策略?邵瑞珍主編的《教育心理學》一書對教學策略進行的定義是: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采取的相對系統的行為。[2]較早研究課堂教學策略的美國學者埃金等人認為,教學策略就是“根據教學任務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3]在這里,可以明顯看出埃金對教學策略的界定突出了教學策略的兩個特點:任務的要求;方法的選擇。這反映了教學策略對教學目標的意識和具體方法靈活運用。
筆者認為,故事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應遵循以下策略:
1師生共生“故事”與課堂組織
沒有教師的有效組織,任何教學活動都不會起到應有的效應。任何一堂效能高的好課都離不開有效的課堂組織。一堂亂哄哄的或者是死氣沉沉的課,它所取得的教學效能可想而知。因此,要上好一堂課就必須有一個好的課堂組織。傳統的課堂組織總是教師單方面的馴服學生,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意向走,使課堂教學表面上看秩序井然,但實際的教學效能不一定理想?,F代課堂組織以建立有效課堂環境,保持課堂互動,促進課堂生長為目標。故事教學就能很好地達到這種教學目標。因為故事教學策略是以師生共生“故事”這樣一個過程作為課堂組織形式的,而不是教師獨自講故事。師生共生 “故事”策略,是指師生根據教學目標,勾勒與教學目標相關的兒童生活“故事”圈;在此故事圈中尋找可供課堂承載的、以師生共生為契機的“故事” ,并進行一系列的教學行為的組織。[4]
2情境體驗與課堂激勵
語文是一門語言性的學科,語言的學習極易陷入枯燥乏味的狀態。因此,激發兒童動機, 使兒童積極參加課堂活動是有效教學的保證。有了探尋的過程、有了共生的結果,到此,故事教學法并沒有結束,接下來必須讓兒童進入故事的情境體驗。 情境體驗“ 故事” 策略是指在課堂營造故事發生的情境,兒童在創設的情境中體驗故事,以此來激發兒童的學習動機。故事教學其實就是一種情境化的教學,其作用就是使兒童的生活經驗跟作為教學任務而被兒童學習的人類集體經驗發生相互聯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所創設的故事情境必須以兒童的生活原型為基礎,這樣才能使兒童以原有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故事中的蘊意。根據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理論,小學生的認知思維是處在具體運算階段,其特點是簡單化和直覺化。所以教師不能創設過于復雜和過于抽象的故事情境讓學生去體驗,否則學生將不知所云,從而產生畏難情緒。這樣,故事教學策略將會大打折扣。另外,學生總是從他們的認知結構出發去接納知識,原有的知識組織不同,對知識的理解顯然也會各異。所以,在體驗故事情境時,教師應鼓勵學生從個人經驗和集體經驗中建構個人化的意義并允許其從個人經驗的角度去解釋多元的意義。
3言語傳遞與課堂提問
作為課堂常見的交互活動,提問是必不可少的,是激勵的延續與保持,并影響著在提問之后出現的評價。言語傳遞“ 故事”策略是將故事的起因、 經過與結果作為教學提問過程中的索引,以此來引導兒童在關鍵詞的提示下順利地進行故事體驗。這時教師務必要適切地找出故事中的切入點以言語為載體,借助手勢、眼神和表情,傳遞給兒童,兒童在認知信息加工重組后復述或者續編故事,同時將此信息接著傳遞給教師,教師再指導,如此循環往復。
4課堂評價與角色表演“故事”
課堂評價是有效的教學監控策略,通過對兒童學習過程的監控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故事教學策略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讓兒童進入故事中的角色表演,以此作為故事教學策略的課堂評價形式。角色表演 “故事”策略以兒童對故事的完成程度作為評價標準,兒童模擬故事中一定的社會角色,通過個人努力與同伴互助來共同完成角色所承載的責任與行為。它是以兒童為主體,以兒童的故事表現為觀測點,以課堂為場景, 以兒童發展為目標的將評價納入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
4.1讓兒童成為故事角色的表演者。
兒童經歷了故事的探尋、體驗和傾聽環節,接下來要讓兒童自己來表演故事。故事教學中的“故事劇本”來源于兒童生活本身,“課堂模擬場景”相當于現實面臨的具體情境,“其他兒童”就是假想人群或旁觀者,在“表演”過程中,兒童通過角色的模仿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成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主動獲取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盡情地表演故事,讓學生在表演中學習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使兒童最終對教學中的核心知識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解釋,并由此來構造著自己的知識庫,從而使兒童對知識的認知生成一種同化和順應相互平衡的狀態。這種狀態一旦生成,表明兒童的認知發展達到了比較完善的水平。
4.2尋找恰當的評價標準――故事的完成。
故事的完成是角色表演“故事”策略的重要環節。故事教學應把兒童對故事的完成程度作為評價標準來評價兒童是否掌握了核心的知識與技能。如果兒童能夠順利完成故事的各個情節,說明兒童掌握了必要的知識與技能,此時教師要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不管完成得好與壞。這順應了新課標所提出的賞識性教育的要求。對于不能順利完成故事各個情節的,教師要及時給予幫助和正確引導,鼓勵小組合作互說互評,然后再說再演,從而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傾聽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因為兒童具有極強的創造性和自發性,他們可以通過扮演角色來表現自我的創造個性,發展積極的情感,改善人際關系,增進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節自我態度與行為,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故事教學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尋求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為教學和促進學生發展服務。故事教學法并非完全的課堂教學故事化,而且教學也不可能完全故事化。作為一種方法,故事教學法只是起到某些方面的作用,它不排斥其它方法,也取代不了其它方法,只能與其它教學方法共用來完成教學任務。
參考文獻
[1]《辭?!罚ㄏ拢?,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9頁
[2]邵瑞珍主編:《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0 頁
篇6
一、低年級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動教學的特征
(一)創造性的自我角色活動貫穿教學全過程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钡湍昙壍膶W生不怕表現、喜歡表現。所以,思品課應讓學生充分展示其“主演”的角色,這里所說的“主演”不同與一般的舞臺表演,而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促其內化的內驅力。通過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新,體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最終把學習變成自覺自愿從事的活動。
(二)合作性的同伴交流活動貫穿教學全過程
兒童從進入學校的時候起,開始真正成為集體的成員,學校中正確組織起來的兒童的集體關系和集體生活,是學生個性發展的最主要的條件。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競賽性的道德情景,讓學生進入角色,互相激勵,合作學習。讓學生之間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互相影響,角色互相置換,行為互相促進,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并在參與中取長補短,在參與中一次又一次的對道德角色進行評議、加工,最后確立出理想的角色,并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三)民主和諧、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貫穿全過程
( 1 )教師也是角色扮演活動的一員 ,教師參與角色扮演游戲,充當其中一個普通的角色,打破了師生之間的界限,更好地創造出角色扮演活動平等、愉快的氛圍。由于低年級學生知識還不夠豐富、獨立學習的能力不強,教師和兒童一起學習,能自然的給兒童以必要的引導、啟發、能及時地解決問題。因此,學生在師生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圍中,積極思考,主動交流,作出判斷,尋找自己認為正確的答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討論中考慮他人的意見或觀點,協調與他人的分歧、及時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氛圍中師生能更好地進行情感交流,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一起承擔失敗的苦澀。
( 2 )改變傳統“袂田型”的座位安排方式
實驗證明:傳統的刻板的秧田式的座位模式不但不利于同學之間的眼神、動作、語言交流,降低相互間交流的機會;更不利于小組與小組之間、同學之間的互相激勵,削弱了集體的凝聚力,而且不便于學生課前搜集到的資料交流與共享,人際交往的質量和數量上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在進行“角色扮演”活動型思品課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嘗試用電視上競賽常用的“馬蹄形”的座位排列,讓學生都處于課堂的活躍地帶。還把每一組座位都設計成一個“小擂臺”,每個“小擂臺”上都擺放著了一個可愛的記分牌。同學們通過小組的合作的力量答對了問題,馬上加分。這樣的座位形式,不但便于讓同學們自由找朋友組合參加,自由進行角色演練。還便于學生對角色的選擇、揣摩、加工優化,更便于同伴間的交流,活躍了課堂,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低年級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動教學的策略
(一)主體性教學策略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發展或培養不能給予人或傳授給人,誰要享有發展與培養,必須用自己內部的活動和努力獲得。”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要求,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是思想品德課改革追求的目標。低年級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動型教學要樹立“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全過程以學生的主體學習為主,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思、自疑、自議、自悟、自感、自創等。以教師“引導、疏導、誘導、指導”為輔。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想法,在社會角色和課本角色發生沖突時,教師既尊重學生的意見又加以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在自由自在的角色模仿中,找到最優化的“角色”,并加以模仿演練,體驗創造帶來的成功感、滿足感。在做做、玩玩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角色建構教學策略
李曉文在《 小學思想品德改革研究報告》 中指出:“我們思想品德課程的設置著眼與建構人格角色。我們認為,進入每一人格角色,意味著形成人格的某一側面,如果這些側面是相互關聯和促進的,一個個角色的進入必然導致健康的人格形成。”因此,在《團結力量大》 一課中,我設計了一系列“我是集體的一員”的角色模仿活動。讓學生先通過看圖對圖中角色進行選擇、揣摩,在大腦中形成表象;接著,進行角色的模仿,在模仿中體驗團結力量的強大和感受團結的做法;然后,通過小組交流評議、辨析活動中進一步“加工”在角色,進一步“優化”角色;最后,在模擬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進行優化了的角色的演練。在一個一個的“角色扮演”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一步一步地建構了人格角色。
(三)活動性教學策略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是有規律的,活動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關鍵。兒童只有在環境中活動才能觸摸世界,感知萬物,才能導致認知結構的發展。“角色扮演”低年級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動教學就是給孩子提供實踐的機會,在揣摩中選定道德角色,在活動中模擬道德角色,在探索中加工道德角色,在模擬的社會生活中體驗和感悟道德角色要求,從而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道理、進而指導實踐。
(四)合作、創造教學策略
小學思品課更多是強調體驗和感悟,因而就需要學生投入到創造性的活動中。同時,小學生必須在與同輩人的交流中、在伙伴群體的合作氣氛中形成合作和交往能力,強化和發展自我。所以,小學生的創造也必須以同齡群體的創造為起點。低年級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動型教學就是一種強調學生想象和創造的課程。它是通過學生對角色的模仿與想象,創造性地反映生活。想象是特殊形式的思維活動,它能使兒童充滿朝氣,積極行動。借助豐富的想象,兒童的活動就超出眼前的現實范圍,不受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如:《團結力量大》 一課中,教師讓學生模擬生活,以小組為單位,做一件事體現出“團結力量大”,一句話馬上引起了學生的認知沖動。有的小組同學把椅子當成船,大家齊心出海打魚;有的小組學生把自己當成消防員,把椅子砌成“消防車”,大家團結起來撲滅大火;還有的把自己當成“4X100”接力跑的體育健兒,團結起來為國爭光……
三、低年級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動教學的基本操作程序
( 1 )課前搜集資料
烏申斯基說:“如果教師希望從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必須先從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課前教師對學生的現狀做好調查了解,使教學更有針對性。為了使學生的道德認識更豐富,角色體驗更深刻,課前可設法讓學生有目的的參觀、有針對性的開展閱讀,有計劃的搜集故事、歌曲、名言、相關的圖片等。在教學《團結力量大》 之前,我組織學生進行“團結知多少”的資料搜集活動。學生通過動眼看,動耳聽,動手做,動腦思,積累了鮮明的角色形象。這樣既拓寬了思品課的教學空間,還為學習課好了鋪墊,使學生在課上自然而然的進入角色的模仿、創造,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 2 )學生人格角色的建構貫穿課中
營造氣氛 有趣、新穎的典型形象,充滿疑問、驚異等趣味感較強的話語,能使學生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不易集中、好表現、愛玩游戲。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和教材內容,運用游戲、猜謎、講故事、聽錄音、實物演示、圖片展示、看動畫片、談話激趣等方法導入新課,啟發學生的情感,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好奇、探究、關注等心理動機,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從而揭示了課題,引出了目標,把學生引入主動探究的學習氛圍。在教學《團結力量大》 時,我把座位擺成馬蹄形的“小擂臺”,學生一進課室就被這種在電視上常見的座位模式吸引住了,這時教師還建議他們自由組合。同學們可高興了,馬上找到自己的伙伴做好參加“打擂臺”的準備。
角色揣摩 。 要使低年級的學生盡快地投入角色,運用直觀的教學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師可運用幻燈、錄音、錄像、圖片、以I 電腦動畫等教學手段,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把深奧的道理形象化,創設感人的情境,生動形象地再現教材的思想內容。學生通過自讀課文,通過可感可知的具體形象,感知教學內容,通過對社會生活的認識,揣摩道德角色,然后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下情感互相交流、互相激蕩,共同討論道德認識、確立道德角色要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借助想象、角色換位等方式,啟發學生對本課道德形象有深刻的認識,將積極健康的情感種子播種到學生的心田。教師要點撥指導學生提高認識,概括出道德要點,水到渠成時板書道德要點。在《團結力量大》一課中,教師運用CAI 課件再現了拔河比賽的情境,讓學生猜一猜結果,想一想獲勝的原因.學生通過平時生活的體驗,在師生、生生的交流中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對團結的向往,為自己選定了需要模仿的角色。
角色扮演 。孩子們天天玩、愛活動、愛模仿。教師應根據兒童的這一特點,讓孩子們在模仿中學習課文,在角色扮演中體驗團結力量的強大、感受集體氛圍的快樂。在《團結力量大》 一課中,教師讓學生觀察拔河比賽中的勝方和負方的表現,并通過學習課文,把自己當作是其中的一員,還可以在課堂上表現一下自己的做法。課堂氣氛馬上活躍起來,同學們把自己平時在拔河時的“那股勁”使了出來,紛紛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及獲勝的原因。學生在“說說做做”中產生了對團結的熱愛,激發起了團結的決心,并對課文中的角色產生了認同,使自己的行為向課文的角色靠攏。
交流評價 。 通過生生之間的資料共享、信息共享等不斷完善自我的道德角色的建構,使角色得到不斷的完善。讓學生聯系自己及周圍的事物談體驗、談認識,把課前從身邊的人之中甚至從網上、報紙雜志上(二年級學生)等多種渠道收集到的資料運用到課堂之中,來加深道德認識,進一步完善自我角色。如在《在團結力量大》課上,充當主持人角色的教師以課后習題為導向,把同學們在上周中隊表演的活動設計成辨析題。學生回想起自己的活動,找出失敗的原因,提出成功的秘訣。接著“主持人”建議小組員們當“團結宣傳員”把平時自己對團結的體驗或從各種渠道中獲得的資料向大家宣傳團結的好處及做法。同學們有的給大家講小故事《拔蘿卜》 、有的給大家欣賞兒歌《 一支竹子》 、還有的把電視上看到的中國女排成功的故事告訴大家。團結的好處及做法在同學們的腦子里刻印了下來。
模擬生活 、角色演練 。學生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后,教師要及時向他們提供現實場景,進行有針對性的踐行,讓學生在模擬的現實生活和交往過程中自我檢驗、自我評價、自主發展、從而促進主體性發展。并使學生懂得自己的行為應以什么標準去衡量,對學生提高相應的行為要求,規范學生的行為,引導學生知行統一,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達到本課教育目的。如《團結力量大》 一課,教師并不急于讓學生實踐,而是先提出了一道競賽題:“哪些事要團結才能辦成?" 同學們通過小組討論,把答案寫在小題板上,那答案可是五花八門,有:救火、郊游、做值日、廣播操比賽等。這時,同學們的眼睛瞪大了,這也要團結嗎?無數個問題噴發出來。接著,教師還讓學生通過想象,做一件事體現團結力量大。因為學生對行為已經有了正確的認識,學生也產生了躍躍欲試的沖動。很多體現團結模擬生活的片段展現出來。最后,主持人還提出在課后進行“我是集體中的一員”的行為實踐活動,把課堂的運用引向課后、引向日常生活。學生的自我激勵、生生之間的相互激勵、教師的評價激勵貫穿課中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笔箤W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讓學生及時了解和欣賞自己的學習效果,對所有的學生都是適用。特別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年紀小,愛在同伴中表現自己,同時遇到挫折就容易灰心。所以對低年級思想品德“角色扮演”活動型教學尤其要注意評價激勵的作用。《團結力量大》 一課,當學生在教師、同伴的幫助下解決了問題,教師總不失時機地說上一句:“集體中有你,還有什么是干不成的呢?”、“你真是個團結同學的好孩子?!薄瑢W們在學習中不斷體驗成功和失敗,不斷完善自我角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 3 )課后投入實踐
篇7
關鍵詞:集體教學;小組教學;個別教學
教育家陳鶴琴在幼稚園課程論思想中指出,幼稚園課程應當采用小團體式教學方法。他認為:“幼稚生的年齡不齊、智力不同、興趣不一,應當區別對待、分組施教,以使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幼稚生都有所長進……”。聞名于世的意大利瑞吉歐教育方案也是以項目小組活動方式開展的。所謂項目活動,是指兒童在教師的支持、幫助和引導下,圍繞大家感興趣的某個問題或“課題”進行的研究與探究活動,在共同的研究與探究中發現知識、理解意義、建構認識。它的特點就是建立項目小組,每個小組一般有2人~5人,小組成員可根據幼兒的特點及需要進行安排。
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是為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的時期,因此,學前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由于前蘇聯學前教育思想的影響,目前幼兒園教學組織形式集體化。集體教學雖然在知識、技能的習得方面占有一定的優勢,但是沒有兼顧到同年齡段幼兒的個體差異,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小組化教學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并逐漸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幼兒園教學活動組織形式。
一、幼兒園小組化教學組織形式的界定和內涵
學前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有多種,我們常見的形式有:集體教學、小組化教學和個別教學形式。小組化教學是指由幼兒組成的一個個小集體為單位來組織學習活動的教學方式,它有別于集體教學形式,是教師對幼兒個體進行教學的活動形式。在小組化教學活動中,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按照幼兒認知、能力等進行分組,根據每組幼兒的實際操作表現給予針對性的支持、協助。
二、幼兒園小組化教學的組織和實施策略
小組化教學中,幼兒的學習方式以及角色作用都發生了改變。學習更符合他們的個性差異,教師以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
(1)幼兒學習的組織策略。①幼兒學習的組織之一——同伴互助學習。瑞士教育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教育應該遵循準備性、主動性、活動性、協作性原則。同伴互助學習提倡的是同伴影響法,重視幼兒之間的互助、互學。數學“我家住哪里”操作活動中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把能力水平不同的幼兒進行分組,讓能力強的幼兒幫助能力弱的幼兒,根據樓層和房號兩個條件找到正確的房間。②幼兒學習的組織之二——同伴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在意識到他人的情緒和觀點后,通過自我協調,配合合作者,來共同實現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可為幼兒提供一個輕松、自主的學習氛圍。在體育活動“山洞變變變”中,幼兒通過兩兩合作、三人合作、多人合作等方式變化出不同造型的山洞。合作學習突出了幼兒的主體地位,體現主動性,并形成師幼、幼幼之間,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交流方式。③幼兒學習的組織之三——個體觀察學習。人的大多數行為都是通過觀察學會的,幼兒在觀察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榜樣的示范,進行模仿學習以獲得自身認知能力的提高。在建構游戲“美麗的社區”活動,幼兒通過觀察大量的房屋建筑圖片,建立了豐富的表象經驗,在此基礎上,通過豐富的材料搭建出各種建筑。
(2)教師的教學指導策略。①目標制訂的靈活性。在小組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了解每位幼兒的發展水平,制訂不同層次的目標,促進他們自我發展。語言活動“春雨”,教師根據班級幼兒的語言能力水平制訂層次目標,一是對能力弱的幼兒著重培養他們傾聽理解的能力;二是對能力強的幼兒則是發展他們大膽表達和創編的能力。②操作材料的層次性、多樣性。提供有層次性的操作材料,讓幼兒有自由選擇的余地和提升經驗的空間。材料的投入是否得當,對幼兒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中班數學“小兔開超市”活動中,教師分別準備了三種思維水平的操作材料:實物、圖片、點卡,引導幼兒觀察、思考和初步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③教師指導角色的多面性。小組化教學活動中,指導角色具有多面性,既是觀察者,還是支持者,更是參與者。在音樂“逛公園”活動中,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交流,在說一說、做一做、玩一玩的過程中促進師幼的共同發展。
三、幼兒園實施小組化教學的優勢
小組化教學有著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通過多年的實踐,筆者認為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降低師幼比例,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小組化教學按幼兒能力同質、或異質分組教學,教師從關注全體到關注個體,活動中對幼兒的針對性指導更強。
(2)營造學習氛圍,提高幼兒的興趣度。小組化教學活動中,幼兒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在自由、寬松的氛圍中,幼兒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激發。
(3)改善師幼關系,提高教學的和諧度。師幼關系從傳統的管理型、集權型轉變為交流型、伙伴型。幼兒可以走到老師的身邊,教師也可以隨意地觸摸到每個幼兒,距離的拉近,言語交流頻率的遞增,動作交流的增加等各種師幼互動方式的增加,可以讓師幼關系變得更加親密。
(4)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小組化教學中,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觀察幼兒,更能了解幼兒參與情況、活動水平、活動興趣需要等,可以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
幼兒園的教育目標是促進每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小組化教學符合個性化發展的需要,理應成為幼兒園今后活動組織的重要形式。但在小組化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如小組化教學如何與教學內容緊密契合,小組化教學的評價如何進行等,這些都將是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探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虞永平.學前教育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
[2]唐淑,王雯.學前教育思想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4.
[3]孔起英,王緒蘭.幼兒園主題式美術教育活動[M].南京:南京師
篇8
一、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分析
1. 家庭教育缺少合力
中國人普遍“隔代親”,大多數祖輩對孫輩過于溺愛,致使大部分留守兒童唯我獨尊,自私思想嚴重;親友、鄰居等由于自己事情繁多,有時候無暇顧及留守兒童,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的思想偏差無法得到及時的糾正;同輩的威信不足,互相教育談何容易;許多兒童自控能力差,容易放縱自己……
2. 個性心理嚴重畸形
留守兒童長期缺少家庭正確的教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嚴重的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于與人交流;二是自暴自棄、不求上進,對監護人的勸告和老師的教誨充耳不聞,持無所謂的態度;三是脾氣暴躁,易沖動發怒,攻擊性強,以傷害他人的手段來尋求心理上的發泄等。
3. 行為修養嚴重偏差
一些留守兒童在校上學一周,渴盼周末的到來,因為監護人疏于監管,他們就趁機去網吧,進游戲廳,甚至以學校要補課、繳費為由,向爺爺奶奶騙錢,得錢后就大肆揮霍,周末、節假日到街上“瀟灑走一回”,來個“快樂星期天”,模仿社會上的“帥哥”,出口成“臟”,語言不文明,行為舉止不端,且易與他人起沖突,打架斗毆……學校和老師一周五天的正面教育抵不上周末兩天的反面影響。這對學校的教育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4. 學業成績每況愈下
部分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束,回到家里無人指導作業,導致學習成績不佳。惡性循環,他們慢慢地對學習喪失興趣,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按時完成,甚至有些學生根本不做作業,這樣的學生幾乎每班都有,別看只有少數幾個“學困生”,他們卻對整個班級的學風、班風都有很大的影響,讓老師們無可奈何。
留守兒童問題成因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舉。為了給留守兒童創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應當如何教育呢?這值得我們去思考。
二、對留守兒童教育方法的思考
1.轉化留守兒童要有愛心
(1)用愛留住他們
許多留守兒童由于平時缺乏親人的關心與教育,感情冷漠、不思進取,集體榮譽感不強,這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教師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親切的問候,都是消除他們心靈抑郁的靈丹妙藥。平時,我們應當積極組織各項活動,讓留守兒童融入集體,在活動中培養他們尊老愛幼、文明禮貌、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勇于創新等優良品質,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只要我們對留守兒童高度重視,給他們創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用適當的方法教育他們,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2)用心守護他們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容易產生煩惱與困惑,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需要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需要有人能夠告訴他們怎樣正確地對待這些問題。由于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成長帶來的困惑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傾訴、排解和疏導,他們的性格就很容易扭曲,甚至走向極端,對整個社會充滿不信任。所以作為班主任,我們要多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經常和他們談心,及時地對每個學生的心理進行正確的引導,讓他們感受到關愛無處不在,幫助他們克服遠離父母而產生的心理陰影。
(3)用情感化他們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親戚加倍呵護,在照顧留守兒童吃和穿的方面都比自己的孩子要好得多,每次留守兒童與自己孩子發生矛盾時,總是責備批評自己的孩子,漸漸地就養成了留守兒童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作為班主任,要時常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向他們匯報孩子在校的情況。要指導、提醒家長多和孩子溝通,多給孩子一點關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幫助留守兒童盡快地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2.轉化留守兒童要有策略
(1) 以“信”立威
在親近與研究留守兒童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努力展現自身淵博的文化知識與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且對學生懷著一顆寬容理解的心,讓學生對你既崇拜又親近,認定你是值得信賴的老師,把你當作好朋友。從而使教育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發揮班干部作用
一個班集體的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決定的。班主任在班干部任用制度上,可以采用每學期公開競聘的方式。在學期初,班主任就召開一次動員班會,讓更多的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有信心去參加競選。接著,兩周后召開主題班會,有興趣的同學都可以到講臺前演講,同學們集體舉手投票,當眾宣布每個人的票數,班主任再根據個人的情況確定其工作范圍和責任。這個方法可以為學生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班主任如果發現有不合格的班干部要及時談話,限時改正。最后,在期末進行民主測評,對不勝任的干部,下學期另行換人,給當選的班干部以緊迫感和壓力感,保證班干部隊伍具有較強的號召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強化常規訓練
要扎實有效地加強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常規訓練。根據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利用班會課,學生提議,教師完善,共同制定“天天行為規范”,同時開展“給自己打分”活動。在教室的門上貼著“給自己打分”表,讓每個學生每天放學后,根據“天天行為規范”,給自己打分(違反一條行為扣5分,做一件好事加10分)。班主任算出學生一周的得分情況,每周班會課反饋,對表現好的學生進行表揚。打分表同時也是期末評三好學生、優秀班干和優秀少先隊員的重要依據。這樣,學生每天都有了行為準則,其自覺性、主動性都得到了提高。經過幾個月的實踐,許多學生每天都能達到100分,而且經常超過100分。每位學生都能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4)實施有效管理
有目標才有動力。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和班級的實際情況,班主任對每一個學生擬定切實可行的個人近期和遠期的目標,當學生特別是留守兒童取得進步時,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使每個學生都在明確的易于承受的壓力下自覺要求自己。班主任可鼓勵學生做班級的主人,積極主動地為爭創文明班級、先進集體出謀劃策,多做好事、實事。例如:開學初,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三個一”活動,即每人為搞好班風、學風建設出一個好點子;每人設計一套課外集體活動的好方案;每人給任課教師提一條好建議等。另外,諸如班級的紀律、出勤、衛生、文體等各方面的管理,以及班規的制定等權利都可以下放給學生,從而調動廣大學生參與班風建設的積極性,也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自己是班級的一分子,消除孤僻心理。
(5)樹立學習自信心
班主任要給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多一些照應,彌補他們的親情缺失。每天抽出一些時間給他們輔導功課,幫助他們找到學習上的誤區,教會他們學習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篇9
關鍵詞:合作學習 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合作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作為一種教學理論與策略體系,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在小組討論學習中逐步學會合作,提高合作能力;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體現個性的良好時機。那么,合作學習是依據什么心理學理論呢?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又該采用何種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策略呢?下面,我們就這樣兩個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
一、合作學習的心理學依據
合作學習以現代社會心理學、教育社會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為基礎,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成為一種主流的教學理論和策略。
(一)現代社會心理學理論
(1) 集體動力理論
該理論認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成員可以互補。在合作性的交往團體里,上述不同的學生可以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實現思維、智慧上的碰撞,從而產生新的思想。其次,合作的集體學習,有利于學生自尊自重情感的產生。從集體動力的角度來看,合作學習理論的核心可以用簡單的語言來描述:“當所有的人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工作的時候,靠的是相互團結的力量。
(2)動機理論
合作學習的動機理論主要研究的是學生活動的獎勵或目標結構。道奇曾界定了三種目標結構:合作性結構,競爭性結構,個體性結構。合作性結構中個體指向目標的努力有利于他人的目標達成;競爭性結構中個人指向目標的努力會阻礙他人的目標達成;個體性結構中個人指向目標的努力對他人沒有任何影響。從動機主義者的觀點來看,合作性目標結構創設了一種只有通過小組成功,小組成員才能達到個人目標的情境。(二)教育社會心理學理論
(1) 選擇理論
選擇理論的創造者哥拉斯認為,青少年學生有4種需要值得認真關注,這就是歸屬(友誼)、影響別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娛樂。并指出,雖然今天的學校教育過于壓抑,不夠愉快,但這不是問題的焦點。他相信,學校的失敗不在學術成績方面,而在培育溫暖、建設性的關系方面,這些關系對于成功是絕對必要的。選擇理論是一種需要滿足理論,學校則是滿足學生需要的場所。依照這一理論,不愛學習的學生,絕大多數不是“腦子笨”(硬件問題),而是他們“不愿意學”(軟件問題)。只有創造條件滿足學生對歸屬和自尊的需要,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愿意學習,才有可能取得學業成功。
(2)課堂教學工學
課堂教學工學認為,影響課堂學習質量及社會心理氣氛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任務結構、獎勵結構、權威結構。斯萊文認為:“課堂教學工學可以描述為三個要素任務結構、獎勵結構和權威結構的統一體。僅就獎勵結構而言,它一方面是指運用何種方式來強化學習行為的結果,它涉及:(1)獎勵類型(2)獎勵頻率(3)獎勵的可接受性(4)獎勵的對象。另一方面,獎勵的結構是指人際間獎勵的互賴性。合作學習的獎勵結構中,一個學生的成功同時幫助別人成功,學生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正性的互賴關系。合作學習主要是利用了正性的獎勵結構來激發和維持學習活動的。
(三)認知心理學理論
(1)發展理論(developmental)
發展理論的基本假定是:兒童圍繞適宜的任務所進行的相互作用能促進她們對重要概念的掌握。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將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界定為:“由獨立解決問題所決定的實際發展水平與通過成人的指導或能力更強的同伴合作解決問題所確定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痹谒磥?,兒童間的合作活動之所以能夠促進成長,是因為年齡相近的兒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發展區內操作,表現出較單獨活動更高級的行為。
(2)精制理論(elaboration)
認知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記憶中,并與記憶中已有的信息相聯系,學習者必需對材料進行某種形勢的認識重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釋材料。長期以來關于同伴互教活動的研究發現,在學業成績方面,教者與被教者均能從中受益。
二、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作為一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業成績,而且也是順應教育社會化的一種有效的形式。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技能并根據合作學習本身的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來最大限度的體現合作學習的優點和讓學生確實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中學會合作。
(一)教師要平等、積極的參與學生的合作學習。新教學觀認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合作者。教師只有以平等的身份,親切、和藹的態度參與到學生合作學習之中,才能更好地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及時地了解合作學習情況,不斷地調整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合作學習。
篇10
關鍵詞:農村 留守兒童 教育策略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我國青壯年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許多孩子都交給老人或親戚撫養,社會上便出現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全國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000萬人,并呈繼續增長的趨勢,留守兒童成了各地基礎教育的盲點。他們年齡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應有的關愛,家庭教育處于空白,引發了一系列的教育問題,如失學、輟學、犯罪等,不僅影響到這些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也影響到農村人口素質的提高,影響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國策,是一個值得思考與關注的社會問題。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其中80%左右是農民工)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并“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
本學期,我對本校的557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統計,其中父母都在家的為361人,父母只有一方(大多數是母親)在家的為73人,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有112人,寄養在親戚朋友家的11人,留守學生已達到35.2%。這些留守學生由于長時間和父母分離,“生活上缺人照應、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和自信心,造成了學習成績差、不良行為多、厭學傾向嚴重等諸多問題。針對以上現狀,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嘗試與探索。
一、優化家教環境,提高育人水平。
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他們便托付給祖父母或其他親屬監管,這種“隔代教育”由于監管人受教育程度有限,還要參加生產勞動,實在是力不從心,要么過分溺愛,放任自流,要么只顧吃飽穿暖,不管教育成長,這給學校教育帶來很大的困難。首先,學校要每學期召開學生家長會或者留守學生監護人會議,反饋交流孩子在校的學習情況和行為表現,向家長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議和意見,通過講座對留守學生的監護人進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訓指導。其次,要求父母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證其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加大智力投資,克服自私的實惠觀,把子女的健康成長放在首位。再次,要求父母通過電話、寫信等方式經常與子女進行情感交流、思想溝通和親子互動,傾聽子女的心聲,積極鼓勵他們的點滴進步,偶爾寄一件小禮物或一本書,使他們充分感受到父母的愛。春節或農忙時,建議家長盡量回家與子女團圓,讓他們享受到家的溫暖。
二、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導作用,加強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
學校教育作為教育的主陣地,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首先,教師要關愛學生,更加關愛留守學生。學校和教師應更多地關心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變化,增加情感投入,用心去愛他們,用情去感化他們,千方百計從情感上彌補他們在家庭中的缺失。其次,學校建立“留守學生”專項檔案,記載好留守學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聯系電話、家庭情況、學生監護人的姓名、聯系方式等,并主動與他們聯系,學校開通親情電話,加強學生、家長、教師三者之間的聯系與交流。第三,充分發揮班、隊組織作用,經常組織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班隊會,激發留守學生的興趣,增強其自信心。比如,開展“我的心路”主題班會,少先隊開展“我能行”活動,參加學校義務勞動等,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培養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第四,教師要經常家訪,了解留守學生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狀況,管理、指導他們的吃、穿、住、睡等問題,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用真正的師慰留守兒童的心,使其對父母的依賴轉到對老師的依賴,從而達到“親其師而信其道”的目的。第五,開展以“留守學生”為主題的結隊幫扶活動,要求每位教師幫助兩名貧困留守學生;樹立留守學生自強自立、勤學守紀的榜樣,以帶動全體學生共同進步;在班集體為留守學生集體過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禮物,送祝福等。
三、加強與社會聯系,共同關注留守學生。
留守學生的教育僅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全社會的積極配合,共同關注,建立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體系。一是要加強對網吧、游戲廳的管理力度,堅決杜絕未成年人進入;二是加強政策的導向作用,保證留守兒童不受任何偏見和歧視,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享受平等的優質的教育資源;三是加強農村文化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風氣,讓留守兒童在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教育。
“留守學生”的教育是一項現實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功能,形成教育合力,爭取一切積極力量,盡力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 上一篇:形勢與政策的學習總結
- 下一篇:安全生產月學習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