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教育思想范文

時間:2024-01-09 17:46: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明清時期的教育思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明清時期的教育思想

篇1

關鍵詞 明清 江南 教育情況

中圖分類號:K24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61

1精英人才教育

1.1科舉人才教育

從江南文化的歷史演變看,在晉唐時期,東晉向南朝漢族遷移,中原大量貴族士人移民到江南,將北方的文學、民俗、文風帶來江南,促進了江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為江南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在此期間,江南公學、家學發達,世家藏書豐富,讀書風氣盛行,文化氣息濃厚,從此江南文化徹底轉型,從之前的尚武轉變為崇文,并且之后直到明清時期,江南文化一直有推崇文教、重視文化教育。

因此,江南人民尤為重視科舉,不僅僅因為科舉考試是進入統治階級的階梯,還因為有重文教的江南區域文化大背景的影響。對科舉人才的教育是以儒家四書五經為主要內容、以八股寫作技巧訓練為主要手段。的確,科舉制將讀書與做官緊緊聯系在一起,明清官學成為科舉考試的準備場所,學校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完全根據科舉而定,連最初以培養人才為目的的書院也以科舉考試為指揮棒,最終學校成為科舉考試的附庸。學子們因為教育內容固定,考試文體死板,導致思維僵化,這樣的局面確實是一方面,但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其實,“洪武二十四年(1391)定考試文字格式時對此下了明確的界定:‘凡對策,須參詳題意,明白回答,如問錢糧即言錢糧,如問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務在典實,不許敷衍繁文。’”所以明清時期的考生并不是只要苦背經史子集和苦練八股寫作技巧就行的,還要了解一定程度的經濟、行政、水利、法律等方面的知識,才能在對策時詳細典實以答。明清江南地區的科舉教育與明清時期其它地區的教育大致相同,只不過江南地區更加崇尚文教,因此,江南地區的人尤為重視讀書做官。江南貢院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科舉考場,是江南地區崇文重教,讀書之盛的直接體現。據相關統計,明代江南貢院走出去的考生考中進士者多達4283人,占明代進士總數的17.2%;清代江南貢院考生考中進士者共計4109人,占清代進士總數的15.3%;而整個清代江南貢院共舉行科考112科,在此鄉試中舉后殿試考中狀元者58名,竟占全國狀元總數的51.78%。據學者有關調查,在全國出進士最多的9個府中,明代江南有3個,分別是蘇州、常州、嘉興,而清代江南則有5個,杭州、蘇州、常州、嘉興、湖州??梢娊峡婆e之盛甲于全國。

1.2經世致用人才教育

江南文化自古以來,就具有極大的包容性與開放性。夏商周時期吳越文化初步融合,形成了初步的江南文化;到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在與楚國的征戰中強大,吳文化融入了楚文化,之后吳越發生戰爭,吳、越文化進一步融合,江南文化就此成型;后來經過晉唐時期與中原文化的交融,江南文化成功轉型發展。因此江南文化是經過時間的醞釀,一路吸收包容其它文化而成。此外,江南地區地處沿海,江南文化有史以來的包容性讓江南士人樂于對外交流、包容外來事物、接受異域文化,使他們視野開闊,風氣開放。

在江南文化包容性與開放性的特征下,從明代后期以來,明清江南的精英人才教育,除了重視儒家經史子集的學習外,“經世致用”的理念對這些精英學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江南大儒陸世儀主張讀書要講求實用,認為除“六藝”外,也要學習實用之學,他認為朝廷用人要破除定勢、不拘一格,他鼓勵青年要有“體用具備,文武兼資”的才干。因此,在江南文化歷久的包容性和開放性特點的影響下,隨著當時“經世致用”之學的呼聲高漲,部分受精英教育的江南士人們也并不死板執著于科舉考試內容,他們也在學習各種實用知識、科學技術知識,明清江南地區出現了一大批科學技術人才,如:數學家與天文學家李之藻、天文氣象學家王貞儀、水利工程專家沈啟、地理學家徐霞客等。并且由于江南地區處于沿海,江南士人們有超越自我的創新意識,既超越地域的局限,又超越自身觀念的局限,用開放的思想接受西洋科技知識和外來文化,使江南地區的文化更加豐滿,發展更加繁榮。

1.3“遺留”人才教育

“江南縣級官學的生員名額,在自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的幾百年中增加不多,以無錫、平湖、常熟、嘉善幾縣為例,每縣生員名額多在數百人之譜?!倍娜藬?,定要比生員的人數多出好許,所以明清江南從小為科舉做準備的人數眾多。然而在明清江南地區的錄取率并不高,所以真正能夠獲取功名或者在科技、文學、藝術等方面小有名氣的畢竟是冰山一角。絕大部分的人都是默默無聞、沒什么成就的,在這大批的“遺留”人才中,不乏有終身為金榜題名努力的執著迂腐之人,但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接受再教育,投入到其它行業中。這些“遺留”人才相較于未接受系統知識教育的普羅大眾要更容易學習各行各業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在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城鎮經濟高度商業化的大環境下,為了維持生計,他們有的重新接受行政知識做幕僚,有的運用自己的知識做教書先生,有的接受法律知識做狀師,有的接受商業管理、財務等方面實用知識做賬房先生或管事人員。

2普通文化教育

2.1識字讀寫教育

江南文化崇尚文教的特點不僅影響精英人才的教育,也輻射到普通文化教育。明清時期蒙學發展迅速,教育組織形式多樣化發展,在教學方法、教材等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因此,崇文的江南地區的蒙學教育更是迅速發展。史稱江南“人皆知教子讀書”,可見江南地區普遍重視孩子的讀書識字教育。在明清江南地區富裕家庭大多聘請教書先生教育子弟。普通家庭出生的子弟一般有3種接受教育的形式,一種是進入由官紳或富家捐資開辦,免費為本族窮苦子弟進行初級教育的義塾,一種是在由一家或數家、一村或幾個村子單獨或聯合設立的專館,還有一種是在生員(秀才)等人開辦的散館接受學習。然而,在這樣的教育現況下,普通文化教育還是未能大眾化?!皳端山尽份d:‘國朝洪武八年三月,奉禮部符,仰府州縣每五十家設社學一所,延有學行秀才教訓軍民子弟,仍以師生姓名申達。于是本府兩縣城市鄉村皆設社學。’《姑蘇志》載:‘洪武八年,詔府州縣每五十家設社學一所。本府城市鄉村共建七百三十所。歲久,漸廢?!笨梢娊系貐^政府倡導扶持的社學普遍發展,數量眾多,哪怕出生貧窮寒門子弟也可進入社學讀書識字,這時普通文化教育才真正普及開來。在私塾或社學中教授識字的教材普遍使用的是王應麟的《三字經》《百家姓》、周興嗣的《千字文》等,教書先生大多采用背誦加講解的方法。這些教材符合初步識字階段的要求,內容大多通俗易懂,同時也包含一定的知識和教育思想內容,因此頗受歡迎。在教育組織形式多樣化發展(尤其社學普遍設立)的情況下,普通文化教育比較普及,江南地區普通群眾的識字率很高,基本滿足日常生活需要。

2.2算數教育

江南文化的轉變是由武尚文,剛柔并濟,江南人與生俱來就有堅韌勇敢創新的精神,明清時期的江南出現了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以個體家庭為基礎的小農場小作坊成為工農業的主要生產單位,成了江南地區較普遍的經營方式。在江南城鎮經濟高度商業化的背景下,無論是小農場主、小作坊主,哪怕是出賣勞力的普羅大眾都要會基本的算數知識,具有一定的計算能力,才能不至于被這樣的大環境淘汰。明清時期江南算術教育主要包括以珠算為主、口算筆算教育,算術教育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民間學習傳播的,主要是商家招聘學徒,學徒跟著師傅學習珠算;還有一種是在蒙學階段學習珠算盤,在江南私塾教育中也把背誦口算的基本口訣作為內容之一。算術教育的教材主要有朱世杰的《算學啟蒙總括》和勞乃宣的《籌算蒙課》。這類算數教育的實用性很強,便于大眾運用于日常生活生產和工作。

篇2

[關鍵詞]明清時期;徽州書院;經費來源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教育組織形式。它最早出現于唐代,在宋、元、明、清時期開始盛行。從宋代起,書院數量的多少就成了衡量中國區域教育發展程度和學術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罩莸臅阂恢笔职l達,特別是明清時期。當時所謂“天下書院最盛者,無過東林、江右、關中、徽州”(1)。在明清時期的整個徽州地區,據李琳奇先生的統計,明清徽州地區共有書院約93所。眾所周知書院要維持和運作下去資金是其重要保證,所謂“經費志養源也”,“必經費有余而后事可經久”。(2)故本文擬對明清徽州書院的經費來源問題進行討論,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據統計,明代有書院1962所,(3)清代有書院4365所,其數是唐、五代、遼、宋、金、元、明各朝書院總和的1.49倍。(4)明代書院中官辦比例為57.21%,(5)清代書院中官辦比例為56.67。(6)可見明清時期官力成為書院發展的主要力量,官方出資是書院的主要資金來源。但是徽州地區卻是以民辦書院為主體,民間的捐助是書院經費的主要來源,而民間捐助大體上可以分為宗族捐助和徽商捐助。

一、宗族與徽州書院

徽州被稱為“宗族之鄉”,清代學者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卷十一《故老雜記》中說:

“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絕無雜姓攙入者。其風最為近古。出入齒讓,姓名有宗祠統之。歲時伏臘,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禮》,彬彬合度。父老嘗謂,新安有數種風俗勝于他邑:千年之冢,不動一卦;千丁之族,未嘗散處;千載之譜系,絲毫不紊;主仆之嚴,雖數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

從中可以看出明清時期的徽州地區宗族勢力非常強大。宗族勢力如此強大,主要是因為徽州是一個高移民社會,中原士族為了躲避戰火紛紛遷入徽州地區。這些中原士族遷入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的宗族文化,使他們的宗族文化得以在徽州復制。《新五代史》云:“故唐公卿之族喪亡且盡”(7)而在徽州地區宗族制度卻得以保存。(8)

(一)宗族對教育的重視

徽州宗族大多來源于遷入徽州的中原士族,他們繼承了中原士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在休寧《茗州吳氏家典》中有過這樣一段記載:“族內子弟有器宇不凡,資稟聰慧而無力從師者,當收而教之。或附之家塾、或助以膏火。培植得一個兩個好人作將來楷模,此是族黨之望,實祖宗之光,其關系匪小?!保?)徽州宗族之所以如此重視教育一方面來源于傳統,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對教育有著很深刻的認識。

1、宗族的強大要靠教育

徽州宗族已經沒有了原來中原士族那種世代出仕的特權了,所謂“巨室強宗之所以紹隆而不絕者,有世祿爾”(10);“子孫才,族將大”(11)一個宗族的強大政治上,學術上必須要有地位。沒有了世代出仕的特權,要想在政治上,學術上有所地位只能靠教育,通過科考仕進之途取得和保持望族的地位。正如明歙縣人汪才生對其子弟所說:“吾先世夷編戶久矣,非儒術無以亢宗,孺子勉之,毋效賈豎子為也?!保?2)

2、宗族成員的個人品德要靠教育

自古以來中國古人就很注重個人修養,正如《禮記?大學》中所說: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徽州宗族作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他也毫不例外的很注重個人的修養。徽州人有句古話叫:“讀書非徒以取科名,當知做人為本”。(13)徽州人一直把族人的品德看做宗族能夠延續下去的重要保證。

3、宗族抵御外來侵害要靠教育

明清時期,“世風不古,外患易生,橫逆之不,時所常所”,特別是“官民異體,力

不能抗,未有不遭其魚肉者”。但是“茍能身列青衿,尚可據理陳詞,少當其鋒。若在齊民,畏懼刑拷,有屈無伸,唯有擇禍從輕一說耳”。所以,僅從生存環境考慮,徽州的宗族之人“是以諄諄望子孫之讀書也”。(14)

(二)宗族對書院的捐助

正是因為徽州宗族重視對書院的捐助,當時徽州地區書院的數量在全國來說都是首屈一指的,而這些書院中大多數都是宗族性的。如:婺源的桂巖書院、太白精舍、開文書院、西鄉書院,歙縣的西疇書院、竹山書院、飛布書院,祁門的李源書院、竇山書院、集成書院,休寧的率溪書院、新溪書院、明善書院等等,這些都是宗族所建書院的典型代表。所謂“各村自為文會”(15),“書院所在多有”(16)講的正是書院在徽州的盛況,基本上遍布徽州的每個角落。

徽州宗族對于書院的捐助主要是族產和學田。明清時期,徽州宗族“族必有產”。這些族產就是宗族的共有財產,有些強大的宗族族產十分可觀。據績溪《金紫胡氏祠產冊序》上記載“金紫家廟,產業頗豐。”績溪《上川明經胡氏宗譜?拾遺》上面也說“吾族祀產最多,自宗祀、支祠、下逮近代各家無不畢有”可見徽州宗族的族產是很普遍的,而這些族產其中的一部分是用來捐助書院的,如婺源明經書院由考川胡氏“合族重建”,婺源太白精舍由“潘氏合族建,置義田百畝,以資來學”(17),歙縣潭渡孝里黃氏宗族,從族產中“開支修脯,敦請明師,開設蒙學,教育各堂無力讀書子弟”(18)?;罩葑谧宄擞米瀹a來捐助書院以外,許多宗族還專門設有學田作為書院的日常開支,如休寧古林黃氏宗族,“課子孫,隆師友,建書舍為砥礪之地,置學田為膏火之資?!保?9)黟縣《鶴山李氏宗譜》卷末《家典?置學田義》說道:

族之興也,必有賢子孫為之綱紀。子孫之賢,必先納之黨塾之中,俾讀圣賢之書,明義理之歸,授之成法,寬之歲月,涵育熏陶,而后人才有所成就。然方其入學也,有修脯執贄之儀、有禮傅膳供之費;及其長而能文也,則有筆札之資、圖籍之用、膏火之需;其出而應試也,則有行李往來之供;其從師訪友也,則有旦夕薪水之給、朋友慶吊酬酢之情。故欲教之使之有所成就,尤必先有以資其養,使之有所藉賴而率其業。是故,得所養則所謂修脯執贄、禮傅膳供、筆札膏火、行李往來、旦夕薪水、慶吊酬酢之費皆有所出,其暴棄者不足道,有志之士則莫不詩書風雅,大之觀光上國、作賓王家,次亦側身庠序、不失為識理之君子。不得所養,則費無所出,其昏愚者不足論聰明才俊之子,埋沒于貧窶之中者,不知凡幾矣?!擞叙B而后定志于學也。今欲其定志于學而無以資之,亦殊非祖宗所以培植人才之至意也?!谏企w祖宗之意以教育一族之人才,自宜創立學田,垂之永久,使世世子孫有所憑藉而為善。

正是徽州宗族的這種以全族之力去捐助書院,才有了徽州書院的蓬勃發展,而徽州書院的蓬勃發展又促進了徽州文化的繁榮,人才輩出。許多族人通過在書院的學習走上了仕途或者成為學術大家,反過來提高了整個宗族的政治學術地位,使之成為當地的望族。而為了維護自己宗族的這種地位,整個宗族又會不斷的繼續下去。書院與宗族就是在這種相互作用下向前發展。

二、徽商與徽州書院

徽州地區“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20)山多地少,而這么一點土地不足以養家糊口,顧炎武曾說,“徽郡……又田皆仰高水,故豐年甚少,大都計一歲所入,不能支什之一”。(21)徽州人為了生存,光靠種田根本解決不了生計問題,只能另謀出路。大部分人為了生存選擇了經商這條路,“從賈者什七八”(22)?;罩萆倘说淖阚E遍布海內外,成為明清時期最重要的商幫之一,可謂是富甲一方。據記載明中葉,“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23),而到了清中葉,徽商“資本之充實者,以千萬計,其次亦以數百萬計”(24),可見徽商資本雄厚。而當時有種說法叫“無徽不成鎮”正是徽商強盛的真實寫照。

(一)徽商對教育的重視

徽商區別與別的商人最重要的一點是“賈而好儒”,戴震曾經這樣評價過徽州商人,“雖為賈者,咸近士風”(25)。徽州商人對教育的重視跟自身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是息息相關的。

1、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思想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士農工商”,商人是排在最后的。徽商的政治地位與他們顯赫的經濟地位不成正比,甚至還要受到官員的壓榨,商人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最好的辦法就是培養自己的子孫,讓他們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提高整個家族的政治地位。而要想科舉入仕,關鍵是教育,所以徽商們不惜重金投入教育,培養他們自己的政治人。

2、許多徽商在從事商業以前,就受過儒家文化的教育。

許多徽商從商之前就受過儒家思想的教育,后來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從事商業。如明休寧汪鏜,“父病,又時舉發,乃不能卒舉子業,去海上業賈”。(26)清婺源汪輯五,“幼習舉子業,志在觀光利用,旋家貧親老,遂棄而就商”(27)又如明歙縣程次公,“故在外傅,業以受經,父老倦游,奪之儒而命之賈”(28)等等,許多徽商都是這種情況。正是這份遺憾,當這些商人取得成功之后,不想子孫跟他們一樣失去“習舉子業的機會”,希望子孫們能完成他們沒完成的事業。

3、徽商重視教育也是為了經商的需要。

徽商之所以能夠成為明清時期的十大商幫之一,其影響力遍布全國各地,到處都有徽商的影子,這跟徽商的個人能力是緊密相關的。而個人能力的培養需要教育,商場如戰場不能理性的去應對,掌握正確的方法,徽商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他們經商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會書寫各種文書這也需要教育,在儒家文化占統治地位的時代,要想交結上層社會你也必須要投其所好,而上層的士大夫們喜歡的是儒家文化。所以徽商重視教育也是他們的一種經營手段。

(二)徽商對書院的捐助

徽商對書院的捐助比比皆是,像休寧商人吳繼良創建商山明善書院,婺源商人項儒珍創建的周溪玉林書院等等。從很多文獻中我們都能看到徽商捐助書院的影子。如歙縣人鮑肯園,“生平好施,獨不喜建佛堂道院。其鄉有兩書院,一在城內曰‘紫陽’,一在城外曰‘山間’,并垂廢矣。公慨然與鄉士大夫作新之。以狀白鹽使,請援揚州安定書院例,出庫金增諸生膏火,自以私財白金三千兩益之,于是城內之紫陽書院成,又出白金八千兩自制兩淮生息,以復城外之山間書院”。(29)“黟邑碧陽書院,嘉慶十六年(1811年)前令吳君甸華謀于邑中人士,裒費建成,并以余銀六萬兩分發鹽典生息,計歲入息金三千六百,以為延請山長修金、生童住院膏火,而邑中之應鄉會試者于此中給以資斧,其他諸用亦各條分縷析,預防流弊”。(30)又如黟縣人舒大信,“邑人議建書院,大信存二千四百金助之”(31)等等。記載徽商捐助書院的文獻記載可以說是恒河沙數?;丈虒旱拇罅柚?,是徽州書院繁榮發展的一大動力,徽州的許多書院都烙上了徽商的印記。

三、余論

明清時期是徽州書院發展的鼎盛時期,書院的發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與徽商、徽州宗族的捐助是息息相關的?;丈?、徽州宗族的捐助促進了書院的發展,而書院的發展也提高徽商、徽州宗族的政治、學術地位。在他們的相互作用下,徽州出現了文化繁榮,人才輩出的壯觀景象,使徽州地區成為明清時期的一顆璀璨明珠。

參考文獻:

[1]胡寅.斐然集[M].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汪道涵.太涵集[M].萬歷十九年刊本.

[3]雍正?休寧茗州吳氏家典[M].

[4]光緒?績溪東關馮氏家譜[M].

[5]張習孔.家訓[A].檀幾叢書[C].清康熙新安張氏霞舉堂本.

[6]李琳琦.徽商與明清徽州教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民國.黟縣四志[M].

[8]光緒.婺源縣志[M].

[9]民國.歙縣志[M].

[10]黟縣.鶴山李氏宗譜[M].

[11]績溪.西關章氏族譜[M].宣統刻本。

[12]休寧.古林黃氏重修族譜[M].乾隆刊本.

[13]道光.《徽州府志》[M].道光七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

[14]李琳琦.《徽州教育》[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5]歙縣.《棠樾鮑氏著存堂宗譜》[M],嘉慶十年刻本。

[16]《明史》[M],1974年版校點本。

注釋:

(1)道光《徽州府志》卷三《營建志?學?!贰?/p>

(2)史致昌:《彝山書院志序》。

(3)鄧洪波《中國書院史》第五章《書院的繁榮與輝煌》第261頁。

(4)鄧洪波《中國書院史》第六章《書院的普及與流變》第404頁。

(5)鄧洪波《中國書院史》第五章《書院的繁榮與輝煌》第271頁。

(6)鄧洪波《中國書院史》第六章《書院的普及與流變》第414頁。

(7)《新五代史》卷二八,《豆盧革傳》。

(8)葉顯恩教授在《徽州和珠江三江洲宗法制比較研究》(1995年國際徽學學術討論會論文)中指出,“徽州宗族制一直保持與正統文化相一致,堪稱為正統宗族制傳承的典型”,而珠江三角洲的宗族制則為“宗法制的變異”,乃是“虛擬宗族”。

(9)(雍正)休寧《茗州吳氏家典》卷一。

(10)胡寅:《斐然集》卷二《個竦堂記》。

篇3

引言

中國古典園林作為東方園林藝術的一部分,對世界園林的進步與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中國園林藝術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已達到了鼎盛,興盛的造園活動和精湛的造園技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本文主要討論明清時期的私家園林由于其區位地形,氣候水文,經濟,教育,宗教等人文環境等的影響,造成其造園手法在園林布局,建筑營造,景觀組織等各方面的突出風格特色。

一、形成明清私家園林造園風格的影響因素

(一)區位因素

江南地區位于中國大陸的南北之間,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明清時期,江南成為文人薈萃,經濟昌盛的核心地區,此時的江南私家園林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江南園林的造園風格融匯了南北的造園精華,為康熙,乾隆皇帝建造皇家園林提供了素材。

(二)地形因素

中國遼闊的地域面積和復雜的地形條件產生了豐富的自然景觀和資源,為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江南地區平坦的地勢,發達的水系,優雅的自然環境奠定了江南園林詩情畫意的藝術風格。

(三)氣候水文因素

江南地區的氣候類型屬于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因此在造園時注意了園林與氣候的相呼應,考慮了夏季的通風排水和冬季的保溫節能。

(四)文化因素

明清時期的江南地區是全國的文化藝術中心,文化藝術氛圍濃郁,這為江南園林的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礎。文學,戲曲,書法,繪畫等文化藝術形式的發展,對江南園林都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五)經濟因素

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使江南地區的經濟迅速發展,并成為全國工商業的中心,為江南園林的蓬勃發展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

(六)宗教因素

明清時期的政治制度是高度的君主專制,對宗教有嚴格的管理,佛教和道教思想理論退化,政府限制不合理,而儒教作為政府附屬組織而得以發展。江南園林的造園技巧在很多方面都收到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影響。

(七)本章小結

鮮明的園林藝術風格的產生,其本質原因是園林藝術所處的背景。影響園林藝術風格的基礎因素是其所處位置的自然因素,包括區位因素,地形因素,氣候因素,水文因素等,而園林藝術的形成,其決定性因素是人文因素,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兩種因素共同影響園林造園藝術的形成。

二、明清時期江南園林的主要造園風格

(一)園林空間布局方式

江南園林由于受到用地的限制,很難獲得開闊的視野,因此通常采用內向的形式。且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內斂,獨樂的影響,同時為了滿足防御的需要,院墻一般采用高大厚重的磚墻抹灰的形式,磚墻頂部覆蓋黑色瓦片,產生了黑白之間的強烈對比,減弱了純白色磚墻的單調之感,使圍墻看上去輕盈又不失穩重。這樣既滿足圍墻的基本功能,又為內部的景觀營造提供了單一的背景。(圖2.1)

江南私家園林常常通過院落的層層劃分,曲徑通幽的園中步行路線設計,激發游人的觀賞樂趣。院落圍合采用廊墻組合,鏤空窗點綴的手法,虛實結合,造成一步一景,層次豐富,變幻無窮的空間效果。(圖2.2)

(二)建筑營造方式

在尺度方面,私家園林不講求恢宏的氣魄,多小巧而精致。由于建筑位于用地受限的市井,建筑需要有開敞的墻面來盡量保持室內良好的通風,以適應江南濕熱的氣候,空透的界面也使得室內外的空間隔而不斷,增加空間的延伸感。屋頂是中國古建筑形象中重要的一部分,屋頂對整座建筑的外輪廓線有重要的影響。江南私家園林的屋脊和屋面的線條大都翹曲,曲線優美而夸張,使整個建筑輕巧靈動,造型舒展,而建筑其他部位如窗扇,欄桿等部位的繁復處理也更加增強了建筑精巧陰柔的美感。在建筑的色彩運用方面,中國傳統建筑的色彩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限制,普通民宅只能用素色,以黑,白,灰為主要色調,粉墻黛瓦給人清新淡雅的印象。(圖2.3)

(三)植物景觀營造

園林植物是構成園林必不可少的重要要素。彭一剛先生曾說“園林,從他一開始的草創階段,便離不開花木的種植,或者換句話說,園林就是以種植花木而起家的”。[1] 江南地區水資源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十分適宜多種植物的生長,因此應用的植物種類也十分豐富,不同花期植物相互搭配營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色。另外,植物的選擇也常常被賦予一定的意義或內涵,如“蓮花”象征“高潔”,“牡丹”象征“富貴”,“竹”象征“氣節”等,主人將自己的心境和追求巧妙地融入園中的一草一木,使庭院充滿人文氣息。至于江南私家園林植物的配置形式,多用自然隨意的布置手法,孤植,叢植等多種種植手法穿插使用,模仿大自然,營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園林意境。(圖2.4)

(四)堆山疊石特色

山石是園林的骨架,江南私家園林中堆疊假山所使用的石材多使用附近的太湖石和黃石,以“透,漏,瘦,皺”為美,玲瓏多姿,韻味獨特,妙趣橫生。在置石的手法上,以中國傳統山水畫為建造的依據,講究遠觀山勢走向,近看脈絡機理,“局部寓意全景”,能夠在有限的空間里營造無限的意境和美感。(圖2.5)

(五)園林理水手法

水在各種類型的園林中均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江南園林多以山為主體,以流動的水為貫穿始終的重要脈絡。由于用地面的的限制,需要在咫尺之間濃縮天然水體的形態,從而達到“一勺則江湖萬頃”的意境,水面雖小但曲折有致,常常結合廊,橋來創造變化的空間,水中植荷養魚,情趣萬千。劉敦楨先生這樣總結我國傳統的造園手法:在園景組織方面,以水池為中心,輔以溪澗,水谷,瀑布等,配合山石,花木和亭閣,形成各種不同的景色,是我國造園的一種傳統手法。[2] (圖2.6)

(六)亭的運用

亭在江南的私家園林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甚至有“無亭不園”的說法。雖然亭的建造形制有一定的等級限制,但在實際中仍然有十分靈活的運用。如退思園的“眠云亭”,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上海豫園的“望江亭”,還有蘇州留園中的“半亭”等。主人常常會賦予園中的亭一個寓意深刻的亭名,如留園的“亦不二”亭,引用了佛教用語,有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寓意。(圖2.7)

(七)寓意和象征

私家園林經常是文人士大夫的庇護之所,是他們的精神家園。他們將自己不滿現狀,隱逸遁世的情緒反應在造園藝術上,利用園林的布局和形象作為藝術手段,通過人們在其中進行的審美活動引發的聯想,表達主人寄情山水,崇尚隱逸的情懷。

三、結語

篇4

關鍵詞:女性私塾教育《牡丹亭》明清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呼喚個性解放、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主義理想,感人至深。初讀這本書時,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為美麗的杜麗娘與英俊書生柳夢梅之間婉轉曲折靈異的愛情所感嘆,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對聰明伶俐善解人意又精靈調皮的丫鬟春香印象深刻,大為贊賞,也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對青春版《牡丹亭》所所展示出的昆曲的美所折服,《牡丹亭》其作為我國四大名劇之一自然有其許多值得探討的社會思想藝術價值,今天我們就一起從《閨塾》篇探討下明清女性的私塾教育。

私塾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組織形式之一,屬于私學中基礎教育部分。私塾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屬于用廟宇、祠堂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等多種辦學形式。明清時期的私塾有三種不同的形式:一種是“教館”或“坐館”;一種是“門館”或“家塾”,即教師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廟宇等公共場所,或租借他人房屋,設館招收附近學童就學;一種是“村塾”或“族塾”,即一村一族擇址建管,延師教授子弟,在村稱“村塾”或“村學”,在族稱“族塾”或“族學”。由于在古代,受“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嚴男女之大防”等傳統觀念的影響,女性不僅享受不到與男性同等的教育機會,而且受到諸多的限制,女性教育在古代主流教育領域內是邊緣化甚至空缺化的。在這種情勢下,對于中上層社會的女性來說,私塾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她們較為常見的受教育模式。尤其是同唐宋時期比較,明清時期的女子教育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就是女子就讀私塾。

在上述三種私塾形式中,明清社會女性享受的最常見的就是富貴家庭聘請塾師到家做館,對自家女子進行單獨的文學啟蒙教學,也就是當時俗稱的“閨塾”。如《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麗娘享受的便是此。當然在接受閨塾教育前的女子是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礎的,一般之前都接受過父母的啟蒙教育,后來的閨塾可以算是父母教育的補充或延伸。杜麗娘亦是如此,原本接受過父母親的啟蒙教育,“男、女《四書》,他都成誦了”,二杜寶之所以請“飽學”的塾師上門為她授教,不過是為了更深入地為她講些“經旨”(第五出《延師》)

在私塾中任教的的有男教師,也有女教師。當然,進入閨閣教學,自然以女塾師更為合適。明末馮小青的母親就是一位到富裕家庭任教的女塾師。佚名《小青轉》中寫道:“母本女塾師,隨就學,所游多名閨,遂得精涉諸技,妙解聲律。”《牡丹亭》中杜寶娘夫婦商議為女兒情塾師,杜母就說:“既然如此,要個女先生講解才好。”這恐怕更符合官宦家庭的禮儀。只因為杜家住在官衙里,杜寶才堅持:“后堂公所,請先生是黌門腐儒?!保ǖ谌觥队柵罚?。所以他父親請男南安府學老陳最良做她的私塾教師。陳最良年近六旬,曾經做過多年的私塾教師,后來失業在家:“兼且兩年失館,衣食單薄”(第四出《腐嘆》)。他在教學方面,還是有些經驗積累的?!赌档ねぁ返谄叱觥堕|塾》對陳最良教課過程進行了詳細的描寫。下面我們分析《閨塾》出所顯示出的明清女性的教育過程,教育內容,教育結果等。

一開場,陳最良自言:我陳最良,杜衙設帳,杜小姐家傳《毛詩》。極承老婦人管待,今日早膳已過,我且把毛注潛玩一遍。(念介)“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焙谜?,好也。逑者,逑也。

接下來作者就像我們呈現出了整個做官教學的具體過程:學生杜麗娘先跟塾師道萬福,接著塾師詢問學生對新課的溫習情況,然后開始為學生講解課文。在講解過程中,涉及新的內容時,在精靈古怪的丫鬟春香的誘導下,陳最良還采用了模擬“雎鳩”叫聲的方法,讓女學生杜麗娘對“雎鳩”這種鳥有具體而形象的認識。講完課以后,還要“模字”――即練習書法。到此,由始到終不僅呈現了女性接受教育的具體而詳細的過程,還展示出女性所接受的教育內容。從作品中,我們看出,杜麗娘接受的教育內容是《四書》《五經》。其中以《詩經》為首選。

為什么要選《詩經》作為其讀本呢?在第五出《延師》交代了杜寶在五經中獨選《詩經》為女性教育讀本的原因:

男、女《四書》,她都成誦了,則看些經旨罷。《易經》以道陰陽,義理深奧。《書》以道政事,與婦女沒相干?!洞呵铩贰抖Y記》,又是狐經。則《詩經》開首便是“后妃之德”,四個字兒順口,且是學生家傳,習《詩經》罷。其余書史盡有,則可惜他是個女兒。

篇5

摘要:在我國明清時代,其散文流派比較多,不同的流派其創作的風格也不同。正是因為這些散文流派,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散文理論。本文主要探討的就是明清散文流派演變的特點,并且對其演變的意義進行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明清;散文流派;演變;特點;意義

明前的散文流派比較多,比較熟悉的有唐宋派、桐城派以及公安派以及湘鄉派等??梢哉f明清散文是伴隨著散文流派的演變而不斷的發展的。明清散文流派不斷涌現的因素有很多,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古代散文自身的發展規律以及明清思潮的涌動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明清散文流派的形成[1]。

一、明清散文流派演變特點的分析

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后期,其資本主義的萌芽在明后期就已經萌發。及時加強封建統治,依舊是不能阻止我國向近代社會發展的步伐。在明清時期,雖然程朱理學的正統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維護,但是彰顯人文精神的新的思潮卻無法阻止,依舊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不斷的盛行。站在散文的自身發展角度而言,明清散文的發展繼承了前朝的優點,但是卻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下面主要從演變的動因等方面闡述明清散文流派的演變特點:

(一)明清散文演變的動機分析

明清散文演變的動機主要有四點,首先就是受政治環境的影響,社會政治環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流派的形成,散文流派的文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政治環境的需要,不承認社會政治環境對明清散文流派的影響是一種不科學的做法[2]。其次,思想理論對散文流派的影響,明清的散文流派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學理之上,特別是具備一定的新人文精神的學理為明清的散文流派注入了新的血液。比如清代的桐城派就是建立在程朱理學的基礎之上的,唐宋派就直接受王陽明的心理學的影響。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一定的理學作為支撐,其散文流派也是無法獲得一定的發展的。再次,前一流派的弊端會直接催化新的流派的崛起。正常情況下,新的流派在早期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前期也是散文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是基本上到了后期,散文的發展就會出現各種弊端,比如摹擬以及各種剽竊等。明清的散文流派之所以能夠后來居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后來者能夠除去前者的弊端。正是在這樣不斷的更迭中,明清散文走完了它的演變路程。最后是受統治者的文風取向影響,明清統治者的文風取向對于其散文流派的形成與演變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除此之外,明清散文還受八股文時存環境的影響,特殊的生存環境以及生存方式對明清散文流派的形成與演變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明清散文流派形成演變的核心問題闡述

明清散文流派的形成與演變主要涉及三個核心問題,首先就是散文的藝術精神,散文的藝術精神在本質上就是作者的人生藝術精神,而創作者的人生藝術精神主要來源于作者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但是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又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散文流派對藝術精神的選擇最終要歸結為對思想理論的選擇[3]。其次就是散文的藝術風格,在散文流派中藝術風格是最主要的標志,不同的散文流派其藝術風格也是不同的。任何散文流派對于藝術風格的選擇都不是隨意的,其風格的選擇必須要彰顯一定的藝術精神。明清散文流派最大的特點就是散文的風格具備一定的多樣性。最后,就是對待散文藝術傳統的態度,不同的散文流派對待藝術傳統的態度是不同的。大部分流派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復古性,在散文的藝術傳統上,很多的散文流派都是持承認的態度的。但是在選用的對象與選用的方式上卻有所不同。最主要的原因在與不同的散文流派追求的藝術精神以及藝術風格是不同的,因而在選擇藝術傳統的內容上就會表現出不同。

(三)明清散文流派的演變趨勢

明清散文流派的演變趨勢主要呈現三點特征:首先就是后來形成的散文流派更加關注社會群體的利益,比較注重散文的時效性,比如在我國的近代史上就有很多睜眼看世界的散文的出現。其次,越來越關注散文的審美特性以及創造的藝術性。任何一個散文流派都具有自己的藝術風格,比如,桐城派正是在不斷的探索與積累中才形成了自己的散文審美特性。最后是任何散文流派的演變都汲取了前一流派的優勢,比如桐城派中很多的古文見解在明清其它散文流派中都能找到。

二、明清散文流派演變的意義探討

明清散文流派的不斷涌現,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明清散文家的一種不斷求新、創新的精神。關于明清散文流派演變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散文理論

明清時期的散文流派不斷的涌現,最主要是在理論上有一定的突破,不僅豐富了古代的散文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古代散文傳統理論的一種深化。明清散文對社會政治關系以及學術思想關系等,都發表了自己的獨到見解[4]。

(二)涌現了大批的散文作品

明清的散文作家基本上是既擅長理論同時又擅長創作的。不同的散文流派都具備自己的審美特性,比如桐城派與公安派在藝術精神上是不同的,同時在藝術風格上也是不同的。正是因為不同的散文流派涌現,才為我國散文史上增添了更多的精美散文著作[5]。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不同的散文流派其發展與演變都具有自身的特征。明清散文流派不斷的涌現也受不同的因素影響,上文已經對其演變的特點與意義進行了探討,為我們更好的了解明清散文流派的發展提供了參考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阮忠.古代散文“發展演變”的理念與實踐――以劉振東等《中國古代散文發展史》為例證[J].齊魯學刊,2011,(01):131-134.

[2]周明初.走出冷落的明清詩文研究――近十年來明清詩文研究述評[J].文學遺產,2011,(06):147-155.

[3]李遇春.中國文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重建現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古今維度[J].天津社會科學,2016,(01):105-125.

[4]曾禮軍.清代兩浙文學世家的時空分布與文學建設[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11.

篇6

無徽不成商

徽人經商,源遠流長,早在東晉就有新安商人活動的記載,其后代有所發展。歷史上所說的徽商,是指明清時代徽州府籍的商幫集團。形成于明成化、弘治年間,明嘉靖以后至清乾隆、嘉慶時期,徽商達到極盛,活躍于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和葡萄牙等地其商業資本之巨、從賈人數之眾活動區域之廣、經營行業之多

經營能力之強,都是其他商幫所無法匹敵的。

“無徽不成商”。徽商憑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國商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筆?;丈探洜I范圍很廣,“其貨無所不居”,其中以鹽、典、茶、木為最著。在這四大行業中,從事鹽業的經營資本最厚,獲利也最多,所以徽商之富莫過于鹽商。明代萬歷年間,有人估計揚州的鹽商資本約為三千萬兩。清代有人估計為七八千萬兩,這與乾隆的國庫存銀大致相等。他們財力之豐,就連乾隆皇帝也曾因之發出“富哉商乎,朕不及也”的感嘆。

賈而好儒賈儒結合

徽州是南宋大儒朱熹的故里,素稱“東南鄒魯”,有其他地方不可比的儒學傳統。徽人廣建書院,崇儒重道,形成了“儒風獨茂”的地方風情。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徽商或“先賈后儒”,或“先儒后賈”,或亦賈亦儒,在賈與儒之間“迭相為用”,因此以儒道經商就成為徽商精神的精髓。他們的顯著的特點是“賈而好儒”,“賈儒結合”。他們的經營理念是“財自道生,利緣義缺”,逐漸形成了“誠”、“信”、“義”、“仁”的商業道德。

和其他商幫比較,徽商的官商、儒商特色非常突出。做“紅頂商人”、“儒商”,追求社會地位,是徽商的一大特點。追逐財富只是徽商的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歸宿。明清時期,徽州的教育程度居全國之首?;罩萑说奈幕瘍瀯莩闪艘粭l隱形的紐帶,將官和商聯系到了一起,使徽商進入到“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運行軌道。遍布各地的徽商會館是見證徽商施展外交手段的重要場所,明清徽商鼎盛時期,徽商會館遍布全國,北京的徽商會館,素有“京城第一會館”的美稱。

新徽商崛起

歷史上,徽商曾造就了以紅頂商人胡雪巖、江春等為代表的稱雄海內的儒商,然而清末社會動蕩、朝廷政策變更、資本主義興起,徽商們由于未能及時實施經營轉型,沒有搭乘中國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航船,無可挽回地從巔峰摔到谷底,從清道光、咸豐時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漸趨衰落。

篇7

一、利用課外活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給孩子一些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先進的學習方法,不僅僅是課外作課題研究,還要與日常的學習活動相結合,而且必須落實到每一天的學習活動中去。如:歷史書中介紹了秦時政治制度的設置情況,以后的課可以讓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翻閱有關資料,研究漢到明清時期政治制度的設置情況。教學的效果表明,大部分學生能通過自主閱讀找出課本中從中央到地方,從秦朝到明清時期官制的演變情況,并能簡單說出其中的目的和后果——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部分學生還能模仿課文圖表列出表格加以說明。當然,這類問題式的研究,有利于學生學習信心的培養及研究方法的初步掌握。這樣,只要有適合的研究點,我們無論論題大小、難易,都可以讓學生分組嘗試研究。平時勤練兵,到研究大型課題時,就不會“望而生畏”了。

二、設計探究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采用“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的編排方式,使他們切實感覺到知識來源于生活,知識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感興趣并在有限的時間里為學生理解和掌握,能滿足學生未來的社會需要,并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啟迪思維、開發智力。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在生活情境中設計有趣味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

三、開展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篇8

關鍵詞:明清家訓 現代家庭 教育

一.養正于蒙、家教為先的家庭啟蒙教育

明清家訓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首先,古人重視胎教、早教,并發展出較為成熟的理論系統。古人云“三歲之魂,百歲之才”, 古人教子強調一個“早”字,強調培育子女要從源頭抓起。明清家訓對兒童啟蒙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深刻的闡述。“人之一生,多有習氣而成,蓋子孩提至十余歲,此數年間,渾然天理,知識未判,一習學業、則有近朱近墨之分?!鼻宄瘜O奇逢在《孝友堂家訓》中強調:“端蒙養,是家庭第一關系事?!绷硗?,在明清家訓中還發展出一整套較為完善的胎教理論。如明朝許相卿從生活習慣、耳聞目視、言行舉止等方面規定了胎教的內容?!敖套右俗蕴ソ淌迹瑡D妊子者,戒過飽、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熱及野味。宜聽古詩,宜聞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閱賢孝節義圖畫,宜勞逸以節、動之以禮,則生子形容端雅,氣質中和。”這些內容于今天看也十分符合優生的原理。其次,在傳統社會中個體的社會化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進行,傳統的家庭教育將社會意識內化為個體意識,從而“使個體的行為體現出一種文化精神”使家庭成員自覺遵守社會規范,并以此磨礪完善自我。因此古人對家庭教育在意識上便十分重視,并注重積累優秀的家教內容和方法,累撰成書,世代相傳。

二.以德為本、修身養性的道德修養教育

明清家訓中,古人在教育中強調以德為先,重視品德教育。如,明代高攀龍在《高氏家訓》中明確指出:“人立身天地間,只思量做得一個好人,是第一義,余事都沒要緊?!痹谌粘P袨橹泄湃藦娬{積善成德。鄭太和在《鄭氏規范》中說:“何為積善?居家則孝弟,處事則仁恕,凡所以濟人者皆是也。何為積惡?恃己之勢以自強,克人之財以自富,凡所以欺心者皆是也”;強調修身養性,重視良好習慣和性格的養成。如,清代特別強調勤儉治家,在勤勞方面,他認為“家之興衰,人之窮通,皆于勤惰卜之”,“勤字工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儉字工夫:第一莫穿華麗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朱柏廬在《朱子家訓》中教導子弟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反對奢侈浪費,懶散無業;強調孝悌之道,重視血緣性家族中倫理和諧。“孝”是指對父母、長輩的尊敬,“悌”是指對兄長的順從,要兄友弟恭?!靶钟选笔侵笧樾终邞搻圩o弟弟。曾在家訓中對大弟說:“爾為下輩之長,須常常存個樂育諸弟之念。君子之道,莫大乎與人為善,況兄弟乎?”“弟悌”是指為弟者應該敬重兄長,同時如果兄長有過,應該為他指出。也在給弟弟的書信中寫道:“余有錯處,弟盡可一一直說。人之忌我者,惟愿弟做錯事,惟愿弟之不恭”。意思是若自己有錯誤,希望弟弟直言不諱的指出。

三.重義輕利、自強不息的人生價值教育

在明清家訓中,古人把“立志”作為人之根本。古人向來強調淡泊明志,此處的淡泊是指不求功名、利益,明志則是指要做品德高尚的人。明代王守仁在給四侄的家信中寫道“吾非徒望爾輩但取青紫,榮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兒。爾輩須以仁禮存心,以孝弟為本,以圣賢自期。務在光前裕后,斯可矣?!泵鞔S相卿說:“士幼而績學業,以堯舜君民為志。壯而入仕,固當不論祟卑,一以廉恕忠勤,報國安民為職,持此黜謫何愧?”“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人的志向是與家庭責任、社會責任聯系在一起的,是從培養人才和治國的角度對待家庭教育的。

四.尊老愛幼、學會感恩的情感追求教育

首先情感教育要教會孩子關心他人,懂得感恩。明清家訓家規中倡導尊老愛幼、父慈子孝。明清家訓中體現的感恩教育,是一種泛愛教育,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由家庭推行到社會的一種尊老愛幼、關愛他人的道德要求。“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其次,在夫妻關系上明清家訓倡導夫妻和睦,夫妻和睦也是孩子情感健康發展的基石。再次,情感教育還包括鄰里間和睦與互助

五.勤儉節約、生活有序的習慣養成教育

明清家訓文化中將勤儉節約列為子弟修養的要素。如明代龐尚鵬在《龐氏家訓》中要求兒子自強自立,除勤儉之外,別無立身之法;一生中提倡節儉,認為懶惰和奢侈是敗家破國的禍首,一個人只有在勤儉的生活中才能磨礪堅強的性格。在勉學成才上,明清家訓中體現了勤學的思想。如,清代章學誠說:“學貴專門,識須堅定?!睆娬{學習要溫故知新,認為一天之際在于晨,提倡早起溫書,夜間也應慎獨自省,琢磨反思。這些傳統的學習方法,至今仍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馬道宗.《家訓》[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

篇9

一、跨學科背景下“時空觀念”的內涵

除地理學科外,哲學領域、物理學領域以及藝術領域都提到時空觀念,因此,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不僅與地理學科有關聯,還與其他更多的學科有聯系。

人類從古代就開始認識時間與空間的性質,最早是在哲學領域認識時間和空間,隨著科學的發展,分離出物理學科的時空觀,主要探討“時間與空間是什么”,把時空當成客觀的存在來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推動了人類科技的發展,也推動了人類認識的進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證實了辯證唯物論基本原理,即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形式,物質運動、空間和時間具有不可分離的相互聯系。哲學中的時空觀主要是講“人與時空的關系”,強調時間與空間不僅僅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馬克思揭示了時間的實踐本質,他所關注的時間不再是脫離人的實踐活動的時間,而是屬人的時間,在實踐中看待空間,他把社會空間與自然空間區分開來,認為是人類的實踐活動拓展了人類的生活空間。所以,與地理學科相比,歷史學科的空間更強調社會空間。

二、作為學科核心素養的“時空觀念”

歷史時空觀念應該是最基本的歷史意識,講的是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觀點作為指導,“在時間與空間中認識人類的實踐活動”。一方面,我們把時空當成不斷運動中的客觀存在,而不是神秘的永恒;另一方面,充分認識人類是在實踐活動中認識、改造時間與空間并與之構成關系。這樣一來,“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可能對史事有準確的理解”這一核心素養的解釋才有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具體而言有兩點:

一是要理解歷史中的時間有著雙向互動關系。歷史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有著雙向互動關系,不僅過去決定未來,未來也同樣決定過去,即人們現在關注的熱點與視角決定我們如何理解過去。由于實踐活動不是一成不變的, 因而社會時間也會隨著實踐的變化而變化。以生產力的發展速度為例,法國社會學家格?普?阿波斯托爾在20世紀70年代曾這樣評價:“當今物質生產力三年內的變化,相當于二十世紀初三十年內的變化,牛頓以前時代三百年內的變化,石器時代三千年內的變化?!睍r間因素在人類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而節約勞動時間,實際上等于創造人類爭取自由的時間和空間。

二是要理解歷史中時間與空間的互相轉化。哲學認為,由于是在人類實踐活動中觀察時間與空間,所以時間與空間的互相轉化成為可能。比如說,人類實踐活動經過世代積累,不會因為個體的消亡而中斷人類的進步。世代傳遞的不只是人類的工具,還包括人類的思想、知識、經驗和價值等,這是人類所特有的進化方式。人類實踐活動的成果在時間上凝固下來,轉化為社會空間、文化空間。反過來,空間的歷程也構成了時間。

馬克思認為,人類實踐活動每一次提高,都是對原來空間的突破,使實踐活動空間不斷擴大。例如,1840年的爆發,當英軍遠渡重洋來到珠江口時,這場戰爭就不是簡單的位移而發生的中英之間的空間關系,同時也是處在不同文明階段的兩國之間的戰爭,是時間之爭。所以,我們無法用“天時、地利、人和”的古代軍事理論來分析失敗的原因,因為這不僅僅是兩軍對壘,也不僅僅是兩國交戰,同時還是兩種文明的沖突。

那么,如何把歷史教學中關于時間和空間的知識立意教學推進到“時空觀念”素養立意教學?

例如,有學生問到,“三國中的吳國是什么時候建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時間是哪一年?”這個看上去是一個簡單的時間問題,但是:

從知識層面來講,教材中關于“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和“公元229年,孫權在建業稱帝”這兩個史事的敘述,并不能回答學生對于歷史時空的困惑。

從能力層面來講,這里涉及到“吳國建立的標志是什么”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標志是什么”兩個問題?!皡菄钡降资恰巴鯂边€是“帝國”?“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到底是指的形成(公元208年赤壁之戰),還是三家疆域的基本確定(公元222年夷陵之戰),抑或是三個獨立帝王的并存(公元229年孫權稱帝)?

從素養層面來講,學生可以通過這個點的學習與判斷,理解歷史事件與歷史現象,其價值不由它本身決定(比如三國鼎立形成的三個標志性事件),更多地是由它所在時空結構來決定(比如三國之間關系的變化)。而且這種價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時空本身在變動(時人觀察三國局勢,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成為重要的歷史拐點),觀察時空的視角在變動(我們今天在判定三國局勢變動時到底持何種態度?是忠奸觀?壓迫與反抗觀還是復雜局勢中的發展觀?),歷史事件的價值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三、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落點

學科核心素養如何在教學中落實,我依舊以“時空觀念”這一學科核心素養為例,進一步思考核心素養的教學落點。

1.什么樣的教學活癰有利于“時空觀念”的培養?

實際上,上一輪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很多課堂教學的改革已經從知識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和素養立意。其中,情境教學被許多歷史老師運用到歷史課堂上來。恰當的情境創設有助于學生神入歷史,回到歷史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時空中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例如上海交大附中彭禹老師上《新航路開辟》一課時,采用了歐洲從古代到近代不同時期的地圖,包括托勒密世界地圖、中世紀T―O地圖以及新航路開辟期間的地圖等。在不斷變化的地圖所營造的歷史情境中,學生看到了歐洲人觀念的變化,逐漸清晰的海岸線展示了歐洲人探險的足跡,學生體會到了歷史發展的“有漸無頓”,看到了歐洲人終于從那個混沌的中世紀走向了近世―這種“走進”,不是像有的教師說的那樣,文藝復興一夜之間就改變了中世紀的黑暗。

也有的歷史教師嘗試帶著學生回到歷史中去,去體驗歷史中的人和事。廣東李月霞老師在情境教學中有許多可貴的踐(見表1)。

2.什么樣的知識更有利于“時空觀念”的培養?

在教學中到底是知識立意、能力立意還是素養立意,這個目標觀決定了教師把哪些內容看成是“最有價值的知識”,并以此為教學的支點。從素養立意來看,豐富的歷史教學內容中,每一段歷史都有一個或多個啟示,可以培養多方面的素養,有的啟示是獨特的,有的啟示是共通的,教師要根據自己的閱讀、學情以及課程目標,恰當地培養學生的素養。

例如,廣東東莞易翔老師在上高三《明清史》復習課時,經歷了三個層次的教學設計,第一次設計是立足于“感受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這是一個典型的知識立意的教學,讓學生再次重溫明清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大事及特征;第二次設計立足于“從縱向和橫向的角度把握明清時期所處的位置,以此梳理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脈絡,并比較同時期中西方歷史發展的不同走向?!边@次教學設計突顯了能力立意,把明清放在更長、更寬的時空里去認識;第三次設計立足于“學生從縱向和橫向角度自主地對明清時期的‘近代因素’做出評價?!币龑W生在史學界關于明清階段特征“封建社會末期說”、“近代說”、“帝制農商社會說”基礎上,自己評判明清的歷史地位并進行論證。第三次教學設計中,學生能夠建立自己的時空觀念并對之進行歷史解釋,學生初步形成自己的歷史價值觀,是一個明確的素養立意的教學設計。

3.什么樣的課堂目標更有利于“時空觀念”的培養?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一線教師重新理解課程目標、構建教學目標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框架與實踐路徑。

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提倡建立課堂核心目標,即在宏觀的教育目標體系中,綜合三維目標框架與核心素養視野,構建起一節課的教學核心目標,使得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在每一節課的教學中找到落點(見圖1)。

如果用這個模型圖對上文中高三復習課《明清史》一課進行分析,本課的核心目標在目標體系中的定位如圖2所示:

在核心素養視野下,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歷史教學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方向,當下我們的思考可能具有時段性,因為有些問題與困惑在實踐中會逐步得到解決,同時,也因為時空結構發生了變化,原來存在的問題也將不復存在,但是,思考在當下,依然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超越經驗、走向理性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高定彝.時空觀念的嬗變[J].哲學動態, 1989(2):50-5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47卷.532.

[3]余章寶.馬克思社會時空觀探微[J].學術月刊, 1998(5):20-25.

[4]格?普?阿波斯托爾著,陸象淦,劉開銘譯.當代資本主義[M].北京:三聯書店,1979:34-35.

[5]劉 奔.時間是人類發展的空間―社會時一空特性初探[J].哲學研究,1991(10).

[6]張華.核心素養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 .

篇10

文章介紹從原始社會至清末時期中國歷代妝飾形式的發展變化,簡要探討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美學、哲學思想對妝飾變化的影響和導向,以及不同歷史時期的時代精神在妝飾方面的體現。

[關鍵詞]

時代精神 妝飾

“妝飾”包括了化妝、發飾和佩飾三大部分。一個時期的妝飾與這一時期的社會風尚密切關系,而社會風尚又包括了此一時期的經濟、文化、禮制、哲學、信仰、審美思想等。所以從“妝飾”也可以探索出一個時代的經濟興衰和文化導向。

中國的“妝飾”文化幾千年來發展變化豐富,原始社會沒有階級之分,人們為了狩獵,將臉部、身體進行涂抹繪畫成動物的顏色、插上鳥羽或動物的角、裝上動物的尾巴來隱蔽自己。為了求偶,男人會繪面,并用玉玦、玉佩、象牙梳、骨質或玉質項鏈裝扮自己。從以上方面可知道此時的化妝主要是紋面、紋身,裝扮動物形象。發型有披發、束發、斷發、辮發,跟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對應的。到了原始社會末期,人類文明發展,又出現了在頭頂束發髻,在發髻上插發筓,有頂髻和兩個椎髻,原始人的妝飾文化又進了一步。

夏、商、周三代是我國奴隸社會由開始走向滅亡、并過渡到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夏商時期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生產力不發達,此時的化妝術沒有明確的形式記載。周代則是一個尚禮、尚文的朝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提高,文學、哲學、美學、史學都異常發達,妝飾也由此出現。此時人們把女性的內在美即才能、智慧、禮儀、修養、道德稱為“德”;把外在美,即形體美、容貌美稱為“色”。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然強調德與色的統一,但德與色發生沖突時,則強調重德輕色,提倡“以禮制欲”。主張文質彬彬的美,以中庸平和為美,強調美與善的統一。而此時的道家代表又提出老子的美學觀點“大巧若拙”、“自然無為”、“法天貴真”的思想,提倡“全德全形”為女性美的最高境界。“全德”指具有道高精神——清心寡欲,虛靜謙聰;“全形”則指在形體上保持完整,反對雕飾。在《楚辭.大招》中對有細膩生動的描寫:“朱唇皓齒,嫭以姱只。……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則秀雅,稺朱顏只。……曾頰倚耳,曲眉規只?!郯作旌?,施芳澤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彼跃涂傮w風格來說,夏商周的妝飾是比較素雅的,面部敷粉,但不施朱,以粉白黛黑的素妝為主。發髻則流行左高髻,也有后傾的“銀錠式”和“馬鞍翹式”發髻。周文王時喜歡女子髻上加珠翠翹花,其髻高名曰鳳髻,又有云髻鳳釵步步而搖,又曰步搖。因此這個時代可以稱之為“素妝時代”。

秦代是封建禮制草創的時期,建制很短,所以并沒有完全擺脫前朝的影響,只是由素妝慢慢轉換為紅妝?!妒挛锛o原》中的“秦始皇中,悉紅妝素眉” 大致可以推斷出當時的“紅妝”已取代了周王朝的“素妝”。從《中華古今注》中有描寫“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云鳳虎升天”,可看出受秦時“神仙觀”的影響,發髻流行高聳的神仙髻等。至漢代,漢承秦制,在文化方面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策。漢代將秦代封建禮制逐漸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制度。關于漢初,《妝臺記》中記錄“始皇宮中悉好神仙之術,乃梳神仙髻,皆紅妝翠眉,漢宮尚之。……”到了西漢中、后期和東漢時期,貴族追求奢靡生活的愿望日益強烈,加上與鄰國經濟和文化上的交流加強,國內各民族間來往的頻繁,致使妝飾也更為豐富多彩起來。在面妝方面,紅藍花的引進,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流行起各式各樣的紅妝,當時的紅妝就有慵來妝、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等。《趙飛燕外傳》記載:“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為卷發,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慵來粧?!薄h代女子發式發展的非常成熟,發髻千姿百態,不過大體上分為兩類:一是盤于頭頂的高髻,一是垂于腦后的垂髻。有飛仙髻、九環髻,同心髻、椎髻、垂云髻、墮馬髻等。不論梳高髻還是垂髻,漢代婦女都喜愛從髻中留一小綹頭發,下垂于顱后,名為垂髾,并將鬢發都修剪為直角狀。秦漢時期還出現了面飾:花佃、面靨?;ǖ璧男螤詈芏啵蠖嘁栽颇钙?、昆蟲翅膀、彩色光紙、魚鰾、絲綢、金箔等為原料,制成圓形、梅花形、鳥形等諸多形狀貼于眉間,色彩斑斕,十分精美。面靨,又名妝靨,是描于酒窩處的紅色小圓點。漢代還開辟了中國畫眉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據《后漢書》等史書中記載的眉形有八字眉、翠眉、蛾眉、遠山眉、長眉、闊眉、愁眉等樣式??偟膩碚f秦漢時期的妝扮是一種俊逸秀雅之美。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南北遷徙,民族錯居,社會危機日益尖銳。漢代以“仁”為本的儒學思想被道家的玄學思想所代替。魏晉人在思想人格上追求自由,力圖解脫儒家禮法的束縛,使得魏晉時期的文學、書法、繪畫等藝術都具有了超凡脫俗、超然塵世、自在逍遙的風格以及對自然的崇尚。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妝飾文化呈現出一派求新求異,充滿自由創造的嶄新景象。創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奇妝扮,如“斜紅妝”、“鵝黃妝”、“壽陽妝”、“碎妝”、“紫妝”、“黃眉墨妝”、“佛妝”、等。在發式方面,高髻廣為流行。創造出了靈蛇髻、飛天髻、螺髻、驚鶴髻、擷子髻、丫鬟等十多種樣式。另外,由于天下大亂,使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與其同來的文學、音樂、舞蹈、雕塑、建筑、繪畫、服裝、妝飾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出現了“佛妝”和“飛天髻”、“螺髻”等。高髻不僅可以襯托女子的花容,還可使女性顯得高貴嫵媚。在眉形方面,蛾眉與長眉仍然流行,這應該是和發型相適應的。如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便體現了東晉時期的典型妝飾。

隋唐時期,由于隋朝建制較短,隋文帝取得政權后,提出尚儉,因此隋代無論是服裝還是妝飾都是簡約的,整體妝飾不如魏晉。

唐代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極盛期,經濟繁榮。文化鮮明,內涵豐富、兼容并包,開拓進取。美學理想,雄強奮發,雍容華貴,百花齊放?(《中國古典美學史》中卷,陳望衡著)。加之域外少數民族風氣的影響,唐代婦女的“妝飾”,以其豐富的樣式,艷麗的色調,創新的手法,典雅華美的風格,呈現出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景象。其妝飾文化成為唐文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將中國古代妝飾推向了一個歷史的最高峰。在我們現代看到的很多關于唐代的影視劇,都可以感受到唐代的雍容與華美,形成了一種“盛世唐朝”的印象。實際上,唐前期由于受隋代簡約風格的影響,女性追求的是一種健康、俊朗之美,眉式崇尚濃闊,發式高聳但無珠翠、發梳。到唐代盛期,因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宮中女性開始追求風腴之美,濃艷的紅妝才成為流行的主流。面飾也造型各異,色彩濃艷,且多種面飾同時妝飾。歐陽炯《女冠子》中寫道:“滿面縱橫花靨”成為唐代的時尚。唐人對眉毛極為重視,其他妝飾可以不施,惟有眉是非畫不可的,畫眉幾乎成了化妝的代名詞。唐玄宗命人畫了《十眉圖》,長眉、短眉、蛾眉、闊眉交替流行、開辟了歷史上最為豐富的眉形時代。點唇樣式雖然豐富,但仍是以小巧圓潤為美。發式方面突破了初唐的簡約之美,而代之以珠翠滿頭,富麗雍容。此時女子多為兩鬢抱面。這種張揚而個性的審美意識,與當今的“盛妝似素顏”的簡約低調相比,似也有一番直白與天真。自安史之亂后,唐朝的政治開始日趨腐朽,統治階級窮奢極侈,因此中晚唐的妝飾風格更是富麗堂皇、窮奢極侈,并逐漸追求一種病態的、慵懶的妝飾美,呈現出一種頹廢的享樂之態。發式上流行拋家髻、墮馬髻、亂髻等,這可能也預示著唐代宮人百無聊賴的一種末世心境,也預示著唐朝在走向衰敗。

宋元時期,哲學上宣揚尊古、復禮、婦教、提倡“存天理而滅人欲”。受這種道學思想影響,宋代開始追求“理性之美”。 美學思想也趨于成熟,北宋范溫的《潛溪詩眼·論韻》中提出“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茍不勝,亦亡其美”。在繪畫詩文方面都力求有韻,喜用簡淡的形式表現綺麗豐富的內容,造成一種回蕩無窮的韻味。這種美學意識反映到女性的儀容妝飾上,就表現為明顯摒棄了唐代的濃艷華麗,而崇尚淡雅自然的薄妝;元曲中也有“飄渺見梨花淡妝,依稀聞蘭麝余香”的詠嘆。當時的薄妝有飛霞妝、慵來妝、檀暈妝,契丹族當時則流行一種“佛妝”(北宋葉隆禮在《契丹國志》中記載:“北方以黃物涂面如金,謂之“佛妝”。)。雖然妝飾素雅,但“面花兒”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各種各樣的“面花兒”妝飾于額心、雙靨以及兩頰。標準的宋代皇后面妝,在額心、雙靨以及近鬢的頰邊,都要貼飾珍珠的面花兒,形成一臉珠光。《陳氏香譜》還記載了用十味香料研末,調成糊,然后用木范做成小花,晾干后做成香氛濃郁的貼面花鈿?!秺y臺記》中記載:“宋淳化間,京師婦女競翦黑光紙圍團靨,又裝縷魚腮骨,號魚媚子,以飾面,皆花子之類耳”。此時的眉妝則以纖細秀麗的娥眉為主。宋代婦女流行高髻,比唐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宋人詩句中有“門前一尺春風髻”的詠嘆。發髻有朝天髻、同心髻、不走落、危髻、芭蕉髻、盤髻等。還喜歡在發髻上插以春幡,黃金、翡翠、玉珠頭釵以及戴冠,尤其是各式應時的鮮花花冠等飾物。元代蒙族婦女則多椎髻、辮發、姑姑冠等。不過,宋元時期婦女的妝飾整體上還是給人一種清雅、自然的感覺。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典美學成熟與終結的階段,美學思潮中出現了“心學美學”。強調以表現人純真的自然本性的美學理想,反對理學桎梏,進一步肯定人的情與欲,推崇陽剛之美。一反儒家傳統的“溫柔敦厚”的審美標準與審美思想。受這種美學思潮的影響,明清女子雖仍以紅妝為主,但妝飾風格整體趨于簡約、薄淡。又由于當時的纏足風、拜足風使人們將面妝的妝飾降到了最低,甚至連風行幾千年的面飾也不見了。明清時期的眉妝變化不多,明代小說家馮夢龍筆下的杜十娘,便是“兩行眉畫遠山青,一對眼明秋水潤”。曹雪芹筆下有很多人物都描繪了眉毛。如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清代由于女性的地位低,女子形象則是一副彎彎細眉,前高后低的低眉順眼、楚楚可憐之狀。唇形仍以櫻桃小口為美,在宮廷中還流行一種上唇畫滿,下唇只點中間一點的唇形。面飾在明代還略有流行,至清代則很少有人佩戴。明清時期的發式已沒有宋元時期那么高,明代流行牡丹頭、盤龍髻、杜韋娘髻、松鬢扁髻、一窩絲等,至清代又流行了荷花頭、缽盂頭、大盤頭、發髻、螺髻,滿族則流行一字頭、大拉翅等。總的來說,明清時期的妝飾是中國古代妝飾從繁到簡的過程。

清王朝的滅亡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外來文化的侵入使中國古典美學思想受到了強烈的沖擊,但時代的精神烙印仍舊在妝飾的變化中閃現。

參考文獻:

《美學大辭典》朱立元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年

《中國歷代妝飾》李芽著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4年

《文明的輪回》諸葛凱等著 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