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生態修復治理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08 17:45: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煤礦生態修復治理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有機質改良土壤
有機質改良是通過施加有機肥、氮磷鉀肥等改善土壤質地。實驗證明,施用礦質肥料能有效地提高人工林的生產力。生物活性和惰性有機肥都可以作為陰陽離子的有效吸附劑,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降低土壤中有害鹽類的濃度,有些有機質還可以螯合或絡合部分重金屬離子,提高土壤肥力及保水能力。Blaga等通過對露天采礦地的理化性質、礦質元素、生物特性分析,提出了施肥類型及其比例。美國Schoenholtz等認為有機肥改良能提供更加穩定的N源。Leiros等在Spain西北部露天開采煤礦土壤恢復試驗表明,施用有機肥較無機肥有效,用牲畜肥處理的土壤,植物生長迅速,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大,土壤理化性質好。國內用城市污泥作為肥料改良煤礦廢棄地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植物改良通過植物使土壤性質發生改變,肥力增加。主要利用超積累植物對土壤中的有害物質進行處理,利用某些植物對重金屬的吸收性,把土壤中的重金屬由地下轉向地上,使之與土壤分離。還可利用某些植物的固氮作用,改變土壤的養分組成,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澳大利亞通過對廢棄地種草類型的研究,推薦建立豆科植物草場,使廢棄地地表很快穩定,從而改變覆土的理化性質。
國內植物改良土壤也取得了明顯成果,通過植物品種篩選,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篩選出來的植物再經過實驗室模擬實驗、現場種植試驗、經驗類比等,最終確定植物種類。
微生物改良微生物的生命代謝活動能夠減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或者使有毒有害物質完全分解。微生物具有嗜重金屬性,可以利用其對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進行處理,使之無害化。Shetty發現根瘤真菌可改變重金屬離子在植物體內的運輸方式,根據這一反應,可用它來選擇污染土地上復墾樹種。美國學者Pflegr等研究了VA菌根真菌與植物演替及多樣性關系。用VA菌根真菌接種后,復墾地上的植被生長量增加。澳大利亞在菌根技術研究中,把篩選品種的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匈牙利的Biro等也研究了根瘤菌在復墾中侵入的變化。國內畢銀麗等人系統分析了煤矸石的基本理化性質,利用菌根真菌和根瘤菌對煤矸石山進行修復。
煤礦廢棄地綜合治理
土地復墾是煤礦廢棄地生態修復中最有效的方法。煤礦廢棄地土壤結構差,有機質與營養元素相對缺乏,植物難以生長,生態自然修復十分困難。20世紀5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了科學復墾階段,70年代后期發展成為多學科綜合性課題。澳大利亞對煤礦廢棄地的治理相當重視,其土地復墾管理工作主要由環境局負責,其復墾的技術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水平,復墾的工程設計將土地修復與廢棄物對水環境的影響作為主要參照點,依托衛星遙感等高科技的指導與支持,通過計算機的輔助設計完成原有形態的恢復,采用效用--效率優化原則來設計復墾方案。法國對廢棄地的土地復墾也有深入地研究,尤其是在露天煤礦的土地復墾方面。LaMartini煤礦所創建的土地復墾“腳壩”技術,成為露天煤礦土地復墾很值得借鑒的成功經驗,對后期土地復墾和生態修復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在美國,煤礦廢棄地的治理有相關的法令和法規強制執行,3S技術和其他新技術、新理念在生態修復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新墨西哥州西北部Farminton的LaPlatamine煤礦,2001年礦區的生態修復首次采用“師法自然生態修復法”理念和技術。國外由于其人地矛盾不像我國那么突出,在復墾方面的研究重點集中在露天煤礦和矸石山,復墾地主要用于植樹和草地或作為濕地加以保護,偏重于生態恢復,主要采取植被恢復和重建技術。我國在廢棄地的生態修復方面較發達國家晚,20世紀50、60年代個別煤礦廢棄地才開始土地復墾工作,主要采用填埋、剝離、覆土等工程措施來達到將廢棄地改造成耕地的目的,實現礦區土地農業耕種的目標。20世紀80年代后,廢棄地的治理才真正被重視起來,國務院1988年頒布了《土地復墾規定》,標志著我國土地復墾工作真正有了法制保障。現在在廢棄地的生態修復方面,土地整理、土壤修復、生態重建、生態平衡等方面都開展了相應的研究工作。
經過近30a的研究實踐,研究出了一系列的實用技術,如“剝、采、復三位一體”,“挖深填淺”,“降酸培肥”,“恢復區生態農業建設”以及與之配套的礦山土地生態恢復規劃與設計技術。平朔露天礦區采煤廢棄地復墾與生態重建的技術框架包括土地重塑、土壤重構和植被重建。其生態重建的效益分為三部分:減少破壞、清潔生產;初步建立生態系統雛形,包括排土場建設、地面整理、水土保持、土壤熟化、植樹種草等;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高度統一的生態系統動態平衡階段。
篇2
關鍵詞:煤礦開采;環境問題;對策
Abstract: Coal is the main energy in Chin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resource guarantee.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our coal resources protection knows inadequacy,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which brings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oal mining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oal mine, for reference only.
Key words: coal min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TD82 文獻標識碼:文章編號
1 煤炭資源開發的現狀
近年來,在國家的政策扶持和煤炭企業自身加快改革的作用下,我國煤炭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煤炭市場總體上表現出供需平衡的局面。但是,從整體來看,我國煤炭資源開采中仍然存在小型煤礦數量多、生產裝備差、開采工藝落后等狀況。特別是有一部分煤炭開采企業,眼睛只瞄著眼前利益,對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的不夠重視,片面的追求規模,導致出現了很多嚴重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我國的煤炭資源回采率和利用率較低,資源損失浪費現象較為普遍。其原因主要是大量的小型煤礦開采工藝落后,并多以“采厚棄薄、采易棄難”追求產量,造成資源嚴重損失;二是煤炭資源的超強度開采情況普遍,無序開發現象嚴重,這種不合理的開采方式,給煤礦安全生產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使煤礦事故頻發,加速了煤炭資源的枯竭,給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三是煤炭資源開發缺乏統籌規劃、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在市場競爭和地方發展需求的雙重作用下,一些煤炭資源富集區盲目擴大生產規模、片面追求高產高效,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四是煤炭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矛盾惡化,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和對環境的嚴重污染。
2 煤炭資源開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1 破壞植被和土地資源。煤炭資源開發對地面植被和土地資源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井工開采導致地面塌陷,地面植被遭到破壞,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植被生長,加速了土地沙漠化進程,塌陷還使山體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頻發,對礦區的植被、土地和人身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二是露天開采對植被和土地的破壞更為嚴重。其開采過程中直接挖掘地面,破壞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三是煤礦開采中廢棄物占壓耕地或使植被遭受破壞,使礦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很大的影響。
2.2 污染水資源加劇水土流失。煤炭開采坑道抽排地下水,給地下水造成嚴重影響,使其水位下降、供水緊張、水土流失加劇,農田水利設施遭受嚴重破壞,影響農田耕作、灌溉,導致農作物減產給農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造成影響,同時由于造成水資源缺乏,使得土地逐漸退化,嚴重影響農業生產。
2.3 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采掘場、矸石自燃、煤層瓦斯抽放,礦井排風使大量的有毒有害、可燃性氣體直接進入大氣,給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酸性氣體隨雨水返回地面,給農作物、植被、地下水及人身健康等都會造成危害。
2.4煤矸石地面堆放造成的污染。煤炭地下開采初期井巷及平垌的開挖產生部分廢土石方,煤炭開采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煤矸石。井巷及平垌的開挖產生的廢土石方一般可用于基礎建設土石原料或工業廣場場地平整,對生態環境影響不大。而煤炭開采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煤矸石,堆放地表將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影響,主要包括占用大量土地破壞地表植被,煤矸石堆隨風起塵或散發出少量的廢氣。降雨時雨水沖刷煤矸石堆表層導致大量有害物質隨雨水進入土壤或河流影響生態環境等。
2.5 引發地質災害。煤炭資源開發引起的地質災害因其分布廣、種類多的原因,危害十分嚴重,比如地面塌陷、煤矸石堆積、瓦斯災害、地質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3煤礦環境污染的防護措施
3.1完善相應的規范標準。完善、修改煤礦開采的有關標準、規范,使煤礦開采的環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規范,使礦山環境管理和治理具有可操作性、針對性和科學性。實現煤礦開采從勘察、建設、生產、閉坑全過程的管理和監督有法可依。實現煤礦開采環境的改變—破壞—恢復—重建的良性循環,促進可持續發展。這就從源頭避免、減少了環境問題的危害和地質災害的發生。
3.2建立采煤環境補償機制。在已有法律條款的基礎上,緊密結合礦區環境的特點,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礦區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這一體系應覆蓋礦區發展的全過程,對新上礦山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在采礦山的環境保護和報廢礦山的環境重建以及如何推進環境補償機制,都應給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通過舉行論證會、聽證會或其他形式,征求有關專家和公眾的意見,盡快研究、制訂煤炭開采對環境進行補償新辦法,加速改善礦山生態環境,做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3.3提供資金保障。環境治理和解決沉陷問題需要資金的保障。保護資源、環境治理、提高安全水平、解決沉陷問題和煤炭綜合利用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可以對煤礦開采企業收取適當的資金用于專項的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這種做法至少在環境治理上提供了一定的資金保障。
3.4采用科學的開采技術。(1)清潔開采技術。在減少廢棄物方面,改革巷道布置與支護,少開巖石巷多做煤巷,從總體上消除或減少矸石排放量;矸石井下處理技術(如寬巷掘進、沿空留巷、矸石充填等)。在減少有害氣體排放方面,如實行煤層氣預開發和井下瓦斯抽放等。(2)推行減沉開采技術。地表沉陷控制主要有兩種技術途徑。一是以支撐煤柱為核心的技術,二是以充填體為核心的技術。對支撐煤柱方案,主要原則是選擇優化的煤柱留設方式,在容許地表下沉范圍內最大限度采出煤炭資源。在我國,主要采用條帶法開采,地表下沉系數為0.1~0.3。這一方案面臨的問題是開采效率較低,難于實現綜合機械化。房柱式采煤法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應用廣泛,這種開采方法采用連續采煤機等現代裝備,采煤效率較高,在適宜的條件下值得推廣應用。對充填體控制巖層移動的方案,原理是充分利用上覆巖層移動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充填空間,注入充填材料,使充填體和巖層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個穩定平衡結構,從而抑制巖層移動向地表發展。根據充填體所處的位置,可分為采空區充填和巖層內離層注漿充填。采空區充填即以充填材料置換煤炭,若充填及時、密實和工藝得當,可以使開采后上覆巖層不出現冒落帶,從而顯著減少地表下沉值。覆巖離層注漿減沉是一項較新的技術,它是從地面通過鉆孔向開采過程的覆巖離層注漿,具有不干擾井下生產,且注漿成本相對較低的優點,這一技術與其他技術相結合,為地表沉陷控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3)礦井水資源的保護和再利用。減少開采對水資源的影響,首先要減少進入礦井的總體水量。如地面修建疏排水設施,減少地表水、大氣降水入滲補給礦井的水量。留設防水煤巖柱、注漿構筑擋水帷幕等也是減少礦井水量的有效途徑。礦井水的資源化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煤礦的采選生產供排水溝系統,應盡可能采用循環系統,努力節約水資源,控制污染物排放濃度和排放量。
4防治對策發展趨勢
4.1煤礦開采多目標動態規劃。煤礦開采是牽涉到資源、環境、社會等多方面因素并處于動態發展變化中的復雜工程,應利用多目標動態規劃原理,把煤炭開采與生態環境保護及治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進行整體規劃和長遠設計,并實施動態管理。
4.2引入新理論與技術,優化防治措施。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結合GIS、RS、GPS等高科技技術,多角度、多側面對礦區生態環境損害進行評價、修復和治理。對修復技術進行設計開發時,樹立“以廢治廢”的思想,將治理與利用相結合。
篇3
關鍵詞:煤礦采煤 塌陷區域治理工程
中圖分類號:T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a)-0113-01
經濟發展帶來了煤礦資源開采規模的不斷擴大,但是同時也造成了采煤區大面積的出現塌陷,這對農業生產、社會生活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相關部門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存在的問題,根據煤礦采煤塌陷區域特點,對治理方式進行完善,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和諧發展,推動煤礦采煤塌陷區域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1 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存在的問題
1.1 煤礦開采之后缺乏必要的綜合性統籌治理計劃
煤礦采煤區域出現大面積的塌陷主要與采煤技術有著直接的聯系,如開采方式的制定、技術方法的使用等都影響著煤礦采煤塌陷程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應該與開采方式相結合,對塌陷區域的治理應該制定完善的治理計劃措施,治理工作與煤礦開采同步進行。根據煤礦實際情況,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將會出現的塌陷區域進行統一規劃。
1.2 缺乏統一的煤礦采煤塌陷地治理管理機構
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涉及到的部門較多,應該成立專門的管理組織機構進行工作實行。在我國主要是國土資源部進行管理,但是一些矛盾僅依靠一個部門很難進行妥善的處理,無法協調其中存在的矛盾,職能部門的作用沒有發揮出來。
2 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完善措施
針對采煤塌陷區域進行的治理工作主要可以通過以下的方式進行完善。
(1)當塌陷區域的水位出現較低的情況時,可以建立排水系統對塌陷區域的積水進行疏導,這樣能夠實現土地的重新利用。但是當塌陷區域出現較多的積水時,可以對塌陷區域進行挖掘,將挖掘出的土方填筑積水較少的地方,實現農業種植與水產養殖共同發展。對塌陷區域可以利用露天礦剝離物、江河湖泥等進行填充。采用填充的方式能夠避免塌陷區域出現二次污染現象,煤炭塌陷區域出現的大面積沉陷積水可以進行養魚或者養殖其它家禽。淺水位沉陷區形成的非積水丘陵直接采取不同形式修整方式,然后直接利用。
(2)當采煤區域地表沒有形成嚴重破壞程度的時候,可以對將有可能出現破壞區域進行綜合性治理。這種方式經過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皖北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利用煤矸石充填動態塌陷區治理成建設用地,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對采煤區域不穩定狀態的土地會存在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對這種情況要進行全面的研究,明確其中存在的問題,實現生態環境與土地利用可持續發展。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的綜合性發展,是系統完善治理方式的基礎保障,能夠最大限度的實現生態環境發展,避免經濟損失。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將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協調性進行統一,控制土地資源出現惡化。對農業資源充分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保障,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在煤礦采煤塌陷區域進行的綜合性治理工程需要充分的考慮環境影響,明確造成水土流失的影響,建立以生態環境發展為主要目標,實現土地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的規劃目標。在煤礦采煤塌陷區域進行的治理工程需要協調好農民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矛盾的有效處理將能夠更好的利用塌陷區域土地資源。政府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宏觀調控能力,制定優惠政策為治理工程的全面發展提供綜合協調保障。
(3)建設礦山地質公園是對煤礦采煤塌陷區域進行綜合治理的體現,主要的治理對象應該是處于臨城靠廠的塌陷區,利用城市規劃建立礦山地質公園。地表出現的多樣化塌陷區域是礦山地質公園建設與城市發展相互協調的體現,但要注意的是塌陷區域面積相對較小時才能夠實現。
(4)發展魚塘養殖業主要針對的是大面積長期積水的塌陷盆地,建立以魚塘為主,家禽養殖相結合的綜合開發利用格局。在大面積長期積水的塌陷盆地內會形成大小不等的地表塌陷坑,這就能夠在積水較深的區域形成養殖塘。在積水較淺的區域可以種植水產作物,周邊地區可以作為蔬菜養殖基地。但是這種方式對氣候的要求較大,主要是氣候比較濕潤、降雨量較大的區域
(5)結合歷史條件,開發旅游資源是對煤礦采煤塌陷區域進行治理的新型方式。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生態城市建設是經濟發展新模式,利用塌陷區域形成的自然環境營造濕地旅游景觀將起到更好的環境保護作用。但是這種形式主要是在開采塌陷區地表形成大面積較深積水區域實施。并且對相關地區的歷史文化要求較高。形成以生態恢復治理為主,將塌陷區改造成湖泊、濕地等自然景觀,推動旅游業的持續發展。
3 結語
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工程是對土地的綜合利用,實現采煤塌陷區域綜合利用是對環境破壞進行的有效治理,強化建設項目效果的經濟活動。對煤礦采煤塌陷區域治理方案的制定應該與城市化發展規劃等相互協調,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引導下實現煤礦采煤經濟效益與社會影響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張瑞婭,鄒勇,吳云,等.采煤塌陷深積水區現狀分析與治理對策探討[J].煤炭工程,2014(9).
[2] 吳鵬.論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法律制度的完善―以淮南市采煤塌陷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3(2).
[3] 楊飛.江蘇省沛縣采煤塌陷地復墾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污染防治技術,2012(2).
[4] 郭紅興.論煤礦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可持續利用[J].科技與企業,2012(14).
篇4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F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4-0363-01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是礦山企業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主題,也是當今社會、政府主管部門以及礦山企業所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既合理地開發礦產資源,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研究課題。由于我國歷史遺留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多而復雜,綜合治理的難度大,因此實施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必須突出重點,優先解決人口分布密度較大的礦業城市及其周邊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
1.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面臨的困境
我國是世界上第三礦業大國,礦山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意義。但與國外及先進地區相比,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作還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在資金、技術、制度3大困境。
2.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存在的問題
2.1地質環境破壞嚴重
由于多數煤礦開采的煤層大多在淺部,特別是厚煤層和中厚煤層的重復開采和放頂煤開采,開采后對地面地質環境的影響最為顯著,表現為地面建筑物斑裂、耕地大面積下沉、地表水沿裂隙向下滲漏等。這樣就造成對地面表土及地下水源的嚴重破壞。還有矸石的排放,洗煤廢渣的堆積、礦井水的外排等等。
2.2社會影響巨大
老的煤礦礦區有著相對密集的人口,采煤后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經常引發一系列工農關系問題即社會問題,例如煤礦采空塌陷所造成地表耕地的破壞,橋涵、道路的破壞,村民建筑物的斑裂、倒塌,可以看出,煤礦礦區開采后地質環境破壞問題已不再僅是一個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是一個關系人類生存的事情。搞好和加強采礦后地質境恢復治理工作,努力改善礦區生態環境,以提高礦區居民的和附近村民生產和生活質量,這樣才能打造和諧礦區、平安礦區,實現穩定發展及“安全優先、以人為本”的宏偉發展目標。
2.3欠賬較多
我國的許多煤礦特別是山東省內的幾大礦業集團所屬煤礦,基本上都是70后期、80、90年代在我國經濟發展對煤炭資源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建設的,由于法律意識淡薄,加上受經濟利益驅動,煤礦企業“重建設、輕治理、重開發、輕保護”的做法普遍存在,更談不上可持續發展,對采礦后地質環境破壞的嚴重后果認識不到位。國有煤礦、地方國有煤礦、鄉鎮煤礦、個體煤礦等各種經濟類型的煤礦數量繁多,這些煤礦在開采之后或過程中引起礦區地表塌陷、水資源污染等地質環境破壞,根本沒有進行恢復治理,目前山東境內的許多年產15萬噸以下的煤礦已經被關閉,但關閉后遺留下來的礦山地質環境壞問題嚴重。
3.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對策
3.1建立長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要建立分級投入機制。對于計劃經濟體制和恢復治理保證金收取前的老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要建立國家、省、市、縣分級投入機制,國家和省要拿大頭。同時,國家要對資源枯竭城市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要開辟穩定的資金渠道。進行礦山治理恢復,解決“老賬”問題,就得拓展資金渠道。一是建立礦山恢復治理基金,從礦產資源采礦權價款和補償費中拿出一定比例,集中農發資金、農重金,地方財政從礦山土地出讓金中預留一定比例;二是征收礦業可持續發展金,標準不低于采礦權價款的5%,此項資金計入企業成本;三是提高恢復治理保證金標準,由地方政府征收,利息也由地方政府支配。
要創新投融資體制。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資金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基礎上,很有必要引入市場機制,創新投融資體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明確投資主體條件、實施單位、監管流程、驗收標準、收益分配和優惠政策等,如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給予投資者一定年期內擁有被恢復治理土地的利用權;如可以實施修復式開采整治,以開采余量資源的收入作為礦山環境綜合整治的資金,并可免交礦產資源補償費用。
3.2嚴格準入條件
實行礦山開發“六個禁止,三個限制”的準入條件。將地質環境資源消耗費用、地質災害損失費用、污染損失費用與礦山生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進行綜合評價,并作為是否頒發采礦許可證的重要指標。新建礦產資源開采項目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礦山環境影響評價,采取生態環境保護及預防和治理地質災害的措施,避免或減少環境的影響和破壞。
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必須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復墾實施方案、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并按照規定程序報經有關部門審批。
3.3明確責任主體
首先,中央政府應承擔環境遺留問題的主體責任。因為,資源低價是中央控制的,財政稅收最終收歸中央,區域發展不均衡是中央政府的宏觀布局所導致的,另外,也只有國家財政能承擔得起。具體建議是:中央政府應承擔更多的財政支持;應從宏觀上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應提供更多的環境治理的技術支持;應完善與資源相關立法,重點進行礦產資源稅費體制的改革,為礦業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應建立生態區域補償制度,重點扶持資源枯竭城市。
其次,地方政府也要承擔起相應的環境治理責任。雖然資源型城市的地方政府已步入財政困境,無力承擔所有環境恢復治理的資金,但是,為避免引發更多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加快城市產業轉型,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要進行環境治理。具體建議是:要制定和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多方籌集資金,分期分批解決現有的環境問題;要建立完善的應急機制,排查隱患點、危險點,并落實防控措施;要對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的環境影響評價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實施動態監測。另外,對于雖有責任人,但因經濟困難無力承擔治理費用的原國有礦山企業,要積極協調上級配套資金,協助企業共同治理。
第三,現有礦山企業要履行環境保護和治理責任對于生產礦山和新建礦山,要遵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實行邊開采、邊治理,確保新出現的地質環境問題得到及時治理。
4.結語
我國礦業城市都會面臨資源枯竭和城市經濟轉型問題,而嚴峻的礦山地質環境形勢是城市經濟轉型的重要障礙,要建立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必須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為了規范礦業城市的礦產資源開發活動,合理有序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必須盡快編制礦業城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礦山土地復墾;問題;對策
一、礦山土地復墾的歷程
1. 國外礦山土地復墾的歷程
人類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由于新機器、新技術、新發明等不斷出現,許多國家開始了對礦產資源的采掘,這使土地遭到了大量的損壞,同時出現了一些修復采礦破壞土地的措施,這是土地復墾的萌芽。20世紀初,美國、德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政府官員和學者們意識到土地破壞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著手對礦區廢棄土地進行研究,提出了土地復墾及一些針對土地恢復使用的措施建議。早期的土地復墾工作比較簡單,一般是對整個污染礦區進行覆土,或者是對廢棄土地進行局部修復。
到20世紀70年代,由于對礦產資源的需求急劇增長,各國對礦產資源進行了大規模的開采,整個礦區大量的土地遭到損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礦區土地復墾因此被重視起來。這時美國、蘇聯、澳大利亞等國相繼開展了土地復墾工作的研究,提出土地復墾概念并在復墾作物選擇上作了相關研究,法律法規開始出現,土地復墾技術有所提高,相繼出現了土地平整、裂縫填充、植樹種草等。
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礦區的可持續發展也受到了極大地關注,沖溝生態系統的要求受到重視,礦區損毀土地的復墾方向逐漸轉為生態復墾。美國、前蘇聯等國相繼修訂和頒布了有關礦區土地復墾方面的全國性法規,有了相關法律的約束,土地復墾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2.國內礦山土地復墾歷程
我國土地復墾最早是在20世紀50、60年代,起步比較晚。當時,由于礦區土地緊張,一些礦區自發地在排土場、尾礦庫上墊土種植糧食和蔬菜,用以克服自然災害帶來的吃糧問題。由于我國人多地少,所以早期的礦山土地復墾主要是將廢棄地改造成為可耕地,采用填埋、剝離、覆土等簡單措施。我國早期的復墾沒有相關的理論指導,礦山土地復墾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復墾率很低。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煤炭、鐵礦等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加大,礦產資源大肆開采引起的環境問題逐漸顯現,我國政府開始重視礦區的生態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國務院、國土資源部、原煤炭部等先后制定了與礦區土地復墾、環境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土地復墾規定》、《土地復墾技術標準》(試行)等。其中《土地復墾規定》明確提出了“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使得土地復墾工作有法可依。這些法律法規頒布以后,一些地區開展了一些土地復墾工作,其中由白中科教授親自主導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土地復墾方工程為我國以后土地復墾工作的開展樹立了榜樣。這期間,一些學者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引入了一些生物、化學等技術。2006 年國家《關于加強生產建設項目土地復墾管理工作的通知》, 指出應該加強土地復墾的前期管理工作;2011年3月5日《土地復墾條例》公布,明確了土地復墾責任主體,敦促他們自覺履行土地復墾義務,加強了對土地復墾義務人的監管;2011年5月20日《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程》,為指導和規范土地復墾義務人編制土地復墾方案、履行土地復墾義務、落實土地復墾責任提供了技術依據。
二、山西省礦山土地復墾的現狀
1.復墾面積大
近幾年,在山西省,雖然一些大型的國有煤礦集團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復墾,效果很明顯,但是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山西省還有許多中小煤礦被關閉、兼并重組以后復墾義務人沒有確定下來,所以山西省礦山要復墾的土地面積還很大。
2.土地破壞嚴重,復墾率低
據山西省國土資源廳最新的一份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結果顯示,全省因采礦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有754處,影響面積14萬畝,而地面塌陷更是多達2976處,影響面積100多萬畝。全省累計堆存矸石山10多億噸,礦山采空區超過5000平方公里。山西省的煤礦以大同、晉城、陽泉、呂梁、太原、臨汾等為主,但是這些地區的土地復墾率只有10%左右,并且復墾周期長,平均需要30年。山西省的4個大型國有礦區已治理矸石山的面積占總面積的1/4,煤炭矸石綜合利用率還不到總量的30%,山西省的土地復墾工作任務艱巨。
三、山西省礦山土地復墾存在的問題
1.土地復墾法律法規不健全
最近幾年雖然國家相繼出臺了不少土地復墾方面的法律法規,如《土地復墾規定》、《土地復墾條例》等,完善了我國土地復墾在法律法規方面的不足,為我國土地復墾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色。山西省是一個礦產資源大省,尤其是煤礦資源的儲量非常大,每年因礦山開采破壞的土地面積相當大,與之配套的礦山土地復墾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2.礦山企業土地復墾意識不高
隨著我國《土地復墾編制規程》的出臺,凡是新建煤礦和已經開采的煤礦都必須編制土地復墾方案,否則不予頒發采礦許可證和進行采礦證年檢。一些煤礦企業為了獲得采礦證和進行采礦證年檢,請一些中介公司為自己編制土地復墾方案報告,有的負責人都不知道土地復墾是干什么用的,他們對土地復墾方案報告中的土地復墾服務年限、土地復墾質量、土地復墾投資等一點都不了解,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眼光。
3.土地復墾方案不科學
隨著山西省最近幾年煤礦兼并重組工作的勝利和后續五項工作的開展,編制土地復墾方案成了后續五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土地復墾方案的編制是非常復雜的,涉及農業、地質、林業、財務等許多專業方面的知識,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它需要有掌握不同專業知識的人共同完成。一些中介公司為了及時完成礦山企業的任務,編制人員到礦山企業只進行粗略的調查就進行方案編制,并且方案的編制往往由一個人來完成,缺乏專業的知識。這樣難以保證編制出科學、合理的土地復墾方案,不利于土地復墾的實施。
4.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
大部分礦山企業編制完土地復墾方案以后,對后續的土地復墾資金提取和復墾報告的實施缺乏足夠的重視。礦山企業沒有設立專項的賬戶,對土地復墾資金進行有效的提取。一方面由于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工作重心的原因,加上人員配備少、機構不健全,嚴重影響了土地復墾工作的監督管理。另一方面,要進行礦山土地復墾的實施,如對土地復墾的設計、土地復墾工程的組織實施、復墾后的土地驗收等,這些工作都需要一些專業的中介服務機構,但是這些專業的機構比較缺乏,國土行政主管部門也沒有精力開展繁瑣的事務性工作,進一步影響了土地復墾的開展。
5.土地復墾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究落后
最近幾年,山西省礦區土地復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理論落后于實踐。沒有結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只是進行單一用途的土地復墾,沒有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導致土地復墾缺乏一定的盲目性,如一些地方塌陷以后,進行簡單的填埋,然后種上單一的樹種。還有就是土地復墾技術研究注重工程方面,在生物技術方面缺乏充分的研究,導致一些復墾的土地質量低,土地肥力恢復比較慢。
四、完善山西省礦山土地復墾的建議
1.完善土地復墾方面的法律法規,提高可操作性
山西省政府應結合地方特色,出臺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下一步土地復墾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結合國外先進國家在土地復墾工作中的經驗,如對土地復墾資金的提取、復墾后土地產權處理、土地復墾工作的監管等,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為土地復墾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提高礦山企業的土地復墾意識
土地復墾工作最終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礦山企業,他們是復墾工作的執行者,所以必須提高礦山企業土地復墾的意識。首先政府應該不斷加強土地復墾法律的宣傳,使礦山企業意識到土地復墾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好事。其次應加強對礦山企業在土地復墾方面的培訓和提出一些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這樣既可以提高他們在土地復墾方面的業務知識,也可以提高礦山企業土地復墾的積極性。
3.加大評審力度,提高編制土地復墾方案的質量
為了提高土地復墾方案編制的水平,一方面國土主管部門應聘請在土地復墾方面有造詣的專家,針對土地復墾涉及的各個方面對中介機構的編制人員進行培訓,增加編制人員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在對完成的方案進行評審時,專家應該從自己的專業角度結合礦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實際性的問題。土地復墾方案涉及許多如環保、采礦、地質、財務等不同的專業知識,中介機構應該聘請一些不同專業的人才,每個人結合自己熟悉的專業知識編制屬于自己的一部分,這樣方案的質量就提高了,為后續土地復墾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
3.加強對礦山土地復墾的監管
土地復墾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在實施的每一個階段,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要進行一系列的監督和檢查,建立一整套的資金保證制度,確保復墾資金的合理使用和專款專用。從省到縣,在國土部門中設立專門的監督執法機構,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進行土地復墾的礦山企業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土地復墾專項執法活動,使土地復墾的管理工作日常化、經常化。
4.加強土地復墾的理論和技術研究
土地復墾的質量和效果取決于土地復墾技術的水平,要從根本上改善礦山企業土地復墾的現狀,必須加大土地復墾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礦區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應更加重視生物技術的應用,結合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考慮草種和樹種的抗寒性、耐貧瘠性、生長發育速度和土壤改良作用,選擇一些適合當地生長發育的植物。同時我們應該借鑒國外一些土地復墾的經驗技術,如微生物復墾技術、土壤培肥技術和3S技術等。
參考文獻:
[1] 劉樹序,汪文生.我國冶金礦山土地復墾形勢與對策[J].金屬礦山,1998(05).
[2]白中科,鄖文聚.礦區土地復墾與復墾土地再利用:以平朔礦區為例[J].資源與產業,2008(05).
[3]包沙妮,葉寶瑩,白中科等.ARCGIS在礦區土地復墾的應用[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09,29(06).
[4]暢功民,李建華,張強.山西省工礦區土地復墾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09).
篇6
海拉爾煤礦位于陳旗煤田寶日希勒礦區東北部,行政區劃隸屬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謝爾塔拉鎮。距海拉爾區約25km,距寶日希勒鎮約5km。自1995年開始建設,先后建成10對立井,生產規模為30萬t/a,屬小型礦井,開采面積0.3km2,于2004年全面關停。
二、地質概況
海拉爾煤礦位于陳旗煤田寶日希勒勘探區東部詳查區的東北部,處于向斜北翼東端,地層較平緩,傾向西南,傾角4°~6°;無巖漿巖活動,構造屬簡單類型。區內地層簡單,上部均有第四系覆蓋,中部為含煤地層,下伏地層主要為泥盆系上統的變質巖。第四系十分發育,廣泛分布于煤系地層之上。主要由沖積、洪積的更新統和湖沼沉積、風積的全新統組成,厚度在19.35~32.90m之間。含煤地層為扎賚若爾群大磨拐河組(K1d5)的含煤段。含煤段主要由黑褐色煤、炭質泥巖、灰—深灰色泥巖、灰—淺灰色粉砂巖、細砂巖、中砂巖、粗砂巖、砂質礫巖等組成。井田內煤層自上而下發育有5層,其中21+2是該礦井開采煤層,最大可采厚度17.00m,最小7.46m,平均12.16m,結構簡單;埋深在28.56~78.84m,平均55.39m。
三、自然環境
礦區地處呼倫貝爾草原深處,周圍均是天然草場和耕地,地勢較為平坦,地表被堿草等草原植被覆蓋。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稀少,氣候寒冷,植被再生能力低。
四、塌陷區現狀及危害
4.1塌陷區現狀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系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地質現象。地面塌陷往往伴生地裂縫。地面塌陷、地裂縫具有發生面積大、危害性大的特點。海拉爾煤礦10對立井隸屬于海拉爾煤炭開發總公司,生產規模小,開采煤層距地表距離28.56~78.84m。由于開采煤層距地表比較淺,采空區易塌陷,同時礦井在生產期間追求短期經濟利益,實行掠奪式開采,采富棄貧,亂采濫挖,越界開采,這些無序、不合理開采對地表環境的影響更為明顯,自2004年關閉后開始塌陷,在整個采區及鄰近的區域內,形成了大小數十個塌陷坑和地裂縫,規模不等,一般塌陷坑直徑約25m,深20~30m,最深的塌陷坑用肉眼看不到底。塌陷坑造成礦區內原有的建筑坍陷。雖然采區四周設置了圍欄,但牲畜掉入坑內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對周圍的村民和牧民的生命與財產的安全造成威脅。
4.2塌陷區對地質環境的影響
4.2.1水資源的危害
當地下煤礦開采面積達到一定范圍,地層移動將引起地表變形,使地表產生大面積塌陷,從而導致塌陷區的水系遭到破壞,引發農業地質環境的變化,導致生態變化。周邊大量耕地農作物不能得到及時灌溉,產量大面積減少,給農民的生活造成極大的損失。塌陷區內存放的大量矸石,在風化作用下粉碎,并隨著雨水的沖刷,通過塌陷坑和地裂縫灌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
4.2.2土地資源的危害
地下煤炭開采,常常引起地層的變形、裂縫,特別是大面積采煤塌陷區,破壞地表形態,使周圍環境結構與土地功能發生改變。一方面占用和毀壞了土地資源,破壞了地表植被和土壤結構、土壤成分,使植被面積減少、生物環境破碎。生物多樣性受損,造成土地貧瘠化,特別是對耕地的破壞,造成土地地表流失,加劇土地干旱;另一方面,煤礦開采時占用一定的土地面積堆放矸石,矸石污染土壤,直接導致土地生產能力的喪失。
4.2.3草原及植被資源的危害
塌陷區周圍的地表產生裂縫,周邊的草原植被生長環境被破壞,植被明顯減少,地表產生張口裂縫、塌陷、漏斗,造成大量土層松散,加劇水土流失,破壞植物生長環境,加劇風蝕和沙化。煤礦地下開采過程需要疏干排水,導致區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從而破壞了整個地表水、地下水系統均衡,使植物的生長明顯受影響,甚至死亡,改變了原有生態系統,致使草原沙化。
五、塌陷區地質環境治理存在的問題
5.1礦山企業地質環境保護意識淡薄
海拉爾煤礦是在我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的經濟背景下建設的,企業只顧經濟利益,生產中重開發、輕保護,對保護地質環境意識淡薄。開采過程中造成礦區地表塌陷、水體污染、土壤植被破壞等環境問題,根本不進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
5.2礦山環境治理投入不足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往往需要投人大量的資金。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愿意投入資金進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目前,該礦井停產遺留下來的礦山環境問題,由于資金投人少,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進展緩慢。
5.3礦山地質環境狀況不明
該礦井在開采過程中,沒有專門的地質環境專題調查和地質環境監測資料,所以礦山開采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情況、采空區和采掘巷道位置布置、地面塌陷狀況等沒有詳細的技術資料,不能為編制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提供所需依據,為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帶來了技術困難。
六、治理措施
采煤塌陷區的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對此,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采取多項措施,恢復和治理塌陷區的地質環境,修復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
6.1加大治理力度
煤礦雖已關閉,但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誰使用、誰補償”原則,應投入一定資金,完成歷史欠賬。因此政府和企業應多方努力,加快治理,恢復該區域的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
6.2做好環境地質調查和勘查
在治理前必須對本區域進行測繪等工程勘查工作,對地質、水文地質進行調查,查明采空區的分布范圍、埋深、厚度,查明塌陷區的分布,預測采空區塌陷發展的趨勢,為治理工作提供依據。
6.3充填復墾
根據塌陷區無積水、塌陷坑深淺不一、大小不等的情況,可以采用“一填、二平、三復墾”的措施。“一填”是利用建筑垃圾、原有的矸石、采礦棄土,填埋治理區內塌陷坑。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隨坡就勢,不要求治理區內按統一標高整平。這一過程中注意選用填充材料不要有污染,防止二次污染。“二平”是回填后要平整,使塌陷區地較平整并充分壓實。“三復墾”是在整平的地表上覆蓋0.3~0.5m的腐植土,給填埋區地表植被創造一個生長的環境,然后人工種草或種植易生長的農作物或林木栽植,這樣可以逐漸改善塌陷區地質環境,恢復這一區域自然生態環境。
6.4資源回收,廢地利用
篇7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程、標準,深化合規達標創建,提升標準化建設水平,加大標準實施指導檢查與監督,促進非煤礦山科學開采、高效利用、安全生產、綠色環保、礦地和諧,著力提升非煤礦山基礎能力和現代化水平,提高企業競爭力,為非煤礦山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二、目標要求
通過開展標準化建設提升行動,全市非煤礦山標準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達到下列6個方面18項要求。
(一)基本要求。
1、礦山生產建設依法合規。證照齊全,程序完善,遵紀守法;
2、礦山生產經營高效有序。管理規范,運轉高效,安全環保。
(二)開發利用。
3、礦產資源開發按照核準(備案)內容和批準的開采設計實施;
4、礦石開采和選礦加工工藝、設備先進適用,能耗達標,資源開發利用“三率”符合設計指標要求;
5、采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采選加工方式,開發與保護并重,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避免造成環境污染;
6、保護和充分利用礦區水資源,綜合利用各類廢棄資源。
(三)生態環境保護。
7、廢氣、噪聲、作業揚塵防治措施合規達標;
8、固廢、廢水等廢棄物放置、處置、排放合規達標;
9、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水土保持等措施,開采與生態修復同步進行;
10、落實露天采場、排土場、廢石場、尾礦庫、塌陷區、采空區的覆蓋、綠化、充填等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發生;
11、積極創建綠色礦山。
(四)安全生產。
12、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進一步落實,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安全風險管控隱患排查治理實現常態化;
13、安全生產系統硬件條件進一步改善;
14、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等級鞏固提升;
15、按礦山設計規范組織建設生產,無邊建設邊生產、不驗收合格投入生產、超能力生產行為;
16、杜絕重特大事故、遏制較大事故,有效防范一般事故。
(五)科技創新。
17、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進生產技術工藝裝備現代化、開采機械化、選礦加工自動化、關鍵流程數控化、生產與安全管理信息化;鼓勵有條件礦山提升采選智能化水平。
(六)礦地和諧。
18、企業誠實守信,加強職工人文關懷,礦地共建共享。
三、重點任務
重點從提升企業基礎能力、深化對標達標、組織開展標準化活動等方面,扎實開展非煤礦山標準化建設提升行動。
(一)提升企業基礎能力。
1、嚴格依法合規辦礦。全市非煤礦山行業進一步增強法治觀念,嚴格遵守礦產資源、規劃建設、生態環保、安全生產、行業管理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提升非煤礦山法治化、規范化水平。
2、不斷提升礦山硬件條件。新建和改擴建非煤礦山必須符合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業準入標準和相關技術標準、規范和規程要求。現有礦山要加大升級改造,提升礦山技術裝備及標準化水平。及時淘汰非煤礦山明令禁止使用的設備和工藝。不具備改造升級條件,達不到相關強制性政策標準要求的,依法通過資源整合、關閉等市場或行政方式有序退出。
3、夯實礦山標準化管理基礎。進一步完善非煤礦山企業組織機構設置,按要求配備采礦、機電、通風、地質、測量、爆破作業等專業技術力量,完善規章制度,規范企業管理,加強員工培訓,強化作業現場管理,夯實企業管理基礎,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參照《非煤礦山企業標準框架體系參考目錄》(附件2),建立健全并實施由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三大標準體系所構成的礦山企業標準體系。
(1)加強技術標準化:突出技術標準在企業標準體系和標準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切實加強技術管理工作,認真組織各種類、各層次技術標準的貫徹和實施。通過技術標準化管理,在標準化管理的科學方式和正確思維指導下,在“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行之有效、內部統一協調的技術管理系統,促進技術標準的不斷完善和全面貫徹、實施,實現管理目標。
(2)加強管理標準化:重視管理標準的制定、執行和考核,實現企業管理標準化。在詳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礦山自身實際、切實可行、便于考核的管理標準并認真組織實施;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對管理標準化的績效進行考核,總結推廣成功的經驗和及時糾偏;克服以往標準化工作中存在的忽視管理標準化的傾向,保證礦山技術標準化管理得以持久和有效,杜絕管理中的非規范化行為的出現。
(3)加強工作標準化:結合礦山實際,研究規定各崗位、各個具體人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盡的職責和應有的權限,對各崗位工作的量、質、期以及考核要求做出規定,科學制定工作標準;認真組織實施工作標準;對工作標準的完整性、貫徹情況、取得的成效進行嚴格考核。
(二)深化對標達標。
1、深化非煤礦山建設規范化標準化。嚴格執行國家和我省關于非煤礦山建設工程管理的規定、規程、規范和標準,認真貫徹落實《省非煤礦山管理條例》,按照《省鐵礦等十四個礦種采選行業準入標準》(皖經信非煤〔2018〕32號)、《省非煤礦山建設工程項目管理規定》(皖經信非煤〔2015〕301號)、《省非煤礦山采礦工程初步設計編寫大綱》(皖經信非煤函〔2010〕909號)、《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生產技術規程》(DB34/T2317-2015)等要求,進一步提升非煤礦山建設項目管理規范化標準化水平。
2、深化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非煤礦山企業要進一步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按照《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規范》(GB/T33000-2016)、《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工作管理辦法(試行)》(安監總辦〔2014〕49號)和相關要求,深化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提升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等級。
3、強化非煤礦山作業揚塵防治。按照《省非煤礦山管理條例》和相關標準,深化礦山開采區、礦石加工區、礦區專用運輸道路、成品料堆場、排土場等重點區域和剝離、穿孔、爆破、鏟裝、破碎、篩分、堆存、運輸等重點作業環節的綜合防塵措施,實行全過程有效防治管控,從源頭上減少揚塵污染。生產礦山防塵措施覆蓋率達到100%,礦山主要運輸道路,礦石加工區道路及作業場地基本實現全面硬化。
4、推進非煤礦山綠色發展。按照《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國土資規〔2017〕4號)、《省綠色礦山建設工作方案(2017-2020年)》,對照國家、省、市綠色礦山建設相關標準和要求,以綠色礦山創建為抓手,推進非煤礦山的綠色發展。新建非煤礦山要100%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逐步達到要求。各縣區非煤礦山行業管理部門要積極參與指導檢查非煤礦山綠色礦山建設工作。
(三)開展標準化活動。
企業標準化是一項需要企業全體職工共同參與的工作,非煤礦山企業應結合實際,組織開展標準化知識普及宣傳和重要標準的宣講、培訓;開展標準化績效評價、問題研討及學術交流等活動,不斷提高職工對標準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升職工標準化知識的積累和自覺踐行標準化的意識,使企業標準化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四、方法步驟
非煤礦山標準化建設提升行動總體時間安排為2年,至2021年底結束。
(一)動員部署階段(2020年4月底前)。各縣區非煤礦山行業主管部門要按照本方案的要求,結合本地非煤礦山標準化建設現狀,制定本地具體實施方案,細化活動的目標、主要工作任務及實施步驟。各縣區非煤礦山行業主管部門要精心組織進行動員部署,向非煤礦山企業宣講行動方案,使其明白行動內容、標準和時間節點要求,從而自覺的做好自身工作。各縣區的實施方案請于2020年4月底前報我局。
(二)組織實施階段(2020年5月—2021年10月)。各縣區非煤礦山行業主管部門圍繞提升行動的目標要求,督促礦山企業對照《非煤礦山標準化建設提升行動重點對標目錄》(附件1),認真梳理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制定有針對性的行動方案和具體改進計劃,以提升企業基礎能力為出發點,深化對標達標,開展標準化活動,有計劃、按步驟的加以推進。要充分發揮非煤礦山技術服務中介機構在標準化建設中的作用,加強督促檢查和調度,確保提升行動扎實有效開展。各縣區轄區內非煤礦山企業自查填寫《市非煤礦山標準化建設提升行動計劃表》(附件3),并于2020年9月底前匯總報我局。
(三)總結提升階段(2021年10月—11月)。各縣區非煤礦山行業主管部門認真總結本地開展非煤礦山標準化建設提升行動的情況,總結取得的成績,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和建議。各縣區總結材料于2021年10月底前報我局。
五、工作要求
(一)堅持目標導向,強化責任擔當。非煤礦山標準化建設是實現企業管理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重要手段。各縣區非煤礦山行業管理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開展非煤礦山標準化建設提升行動的重要意義,堅持高質量發展目標導向,強化責任擔當,增強行動自覺,積極宣傳國家標準化的方針、政策、法規,把組織開展非煤礦山標準化建設提升行動作為加強行業管理的重要抓手,全過程抓緊抓細抓實,確保標準化建設提升行動扎實開展。
(二)堅持問題導向,強化過程管理。各縣區非煤礦山行業管理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多措并舉,指導非煤礦山企業全面查找標準化建設存在的薄弱環節,明確專項行動的具體內容、目標要求、工作措施、進度安排等要素,制定問題清單,建立整改提升臺賬,保障礦山標準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投入,認真組織實施。要加強調度指導,強化過程管理,加強對專項行動開展情況的督查,督促企業逐條逐項推進落實。
篇8
礦產資源管理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礦產資源的有序開發和高效利用,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各環節進行干預或調控而制定的一系列規范性政策和措施的總和。政府通過制定資源管理政策,可以有效彌補礦產資源開發中的市場失靈現象,增強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競爭力,實現礦產資源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礦產資源管理政策的手段可分為直接干預、間接誘導和法律規制三大類型。
(一)直接干預
直接干預是指政府通過礦權劃定、審批制、政府直接投資經營等方式直接干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各個環節,糾正礦產資源開發中出現的各種與政策目標相違背的經濟行為,以保障礦產資源產業順利發展。
(二)間接誘導
間接誘導是指政府通過提供行政指導、信息服務、融資支持、關稅保護、財政補貼、稅率調整等方式,誘導礦產資源企業在追求利潤的情況下調整自身經濟行為和選擇,實現礦產資源產業政策目標。
(三)法律規制
法律規制是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中經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指通過立法方式來嚴格規范礦產資源企業行為、政策執行機構的工作程序、政策目標與措施等,以保障礦產資源產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二、內蒙古礦產資源管理的現行政策措施分析與評價
在配合國家對礦產資源實行分類分級管理的前提下,在國家相關政策、條例的指導下,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礦產資源管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999年頒布的《礦產資源管理條例》,2002年的《礦產資源總體規劃(2001-2010年)》,2007年頒布的《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管理辦法(試行)》,2008年頒布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辦法》及各個時期的相關規章和文件等。
這些政策是隨著內蒙古礦業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對內蒙古礦產資源的勘查、開采與利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些政策為近些年內蒙古礦業經濟的高速發展形成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政策效果顯著。
(一)礦業權布局明顯合理
在礦業權設置上,在全面完成煤炭資源整合基礎上,按照自治區總體方案和各盟市重點礦種、重點區域的整合方案,全面完成了非煤礦業權的整合,使礦產資源礦業權布局整體明顯合理。
(二)礦山企業及結構明顯優化,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明顯提高
經過一系列礦產資源整合工作,截至2010年底,共整合關閉煤礦近800處、煤炭采礦權由原來的1300余個減少到598個,采礦權平均生產能力提高到120萬噸/年,資源回采率提高30%以上,年均節約煤炭資源超過4000萬噸,實現新增產能近兩億噸。關閉各類非煤礦山1600多處,自治區鐵選廠及非金屬下游加工企業在2006年的基數上減少30%左右,有色金屬及貴金屬選礦廠減少20%左右,綜合回收共伴生礦種能力提高10%。
(三)礦山企業安全生產狀況明顯好轉
在相應政策和整頓方案作用下,礦山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安全生產條件明顯好轉。礦山生產企業全部持有安全生產許可證進行合法生產,因礦山開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隱患基本消除。如我區在2011年開展了非煤礦山安全避險“六大系統”和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可以大大提高非煤礦山安全生產工作水平。
(四)礦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經過一系列工作,礦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礦山廢棄物得到集中貯存、處置,污染物得到集中治理并達到排放標準,重點礦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減少,環境污染事故和生態破壞事件得到有效預防和控制。
三、內蒙古礦產資源管理現行政策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礦產資源管理方面,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礦業經濟中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 在礦產資源勘探與開采方面
盡管礦業權管理從交易層面實現了市場化,但由于目前在礦業權形成和礦業權行使階段還未通過市場手段進行管理,導致礦業權的交易受到了各種行政手段的影響,炒礦風盛行,地質報告質量總體呈下降態勢;勘查和閉坑復墾等政策的制定與采礦政策聯系不夠緊密,未起到切實作用;礦業經濟的發展受宏觀經濟周期影響波動大;目前對礦業企業的管理采取的更多是行政手段,缺乏切實有效的經濟手段來規范和引導企業的勘查、開發利用和閉坑復墾行為。
(二)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產業政策方面
目前內蒙古礦產資源整合工作進展不平衡,非煤礦山企業生產力布局小、散、亂的問題尚未全面解決;礦業及相關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的狀況仍需進一步改善;礦產資源開發整體上集約化程度和綜合利用水平低的問題還很突出。
(三)在金融支持政策方面
目前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基金尚未有效建立并運轉;對于一些具有戰略性地位的優勢礦產資源,還沒有建立起戰略儲備機制;特定優勢礦產品(如煤、稀土等)的專業交易市場尚未建立,嚴重制約礦產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市場化運作。
(四)在財政稅收支持方面
礦產資源稅和補償費征收標準低,沒有真正體現礦產資源的稀缺屬性;按銷售量提取的資源稅并不能起到級差收益調節的作用,無論資源稅額標準多高,都只能起到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而不能發揮抑制資源浪費的作用,甚至加劇了礦山企業采富棄貧、浪費資源的行為。
目前礦產資源稅費的分成比例不均衡,留在地方尤其是資源富集地區的分成比例較低;尚未成立資源保護專項基金,因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不夠,礦產資源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仍未有效建立起來。
四、內蒙古礦產資源管理的措施
(一)礦產資源勘探、開發與利用政策措施建議
為了促進內蒙古地區礦業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一個既考慮經濟發展又同時關注社會和環境的政策體系。因此在原有政策基礎上提出以下具體的政策建議:
1.進一步提高礦業權管理的市場化程度。在鞏固目前礦業權交易市場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弱化礦業權形成和礦業權行使中某些環節的行政手段。
2.礦業權出讓應實行分類、分級、分階段的管理。礦業權的形成有著不同的途徑,隨著國家投資形成的礦業權的減少,風險投資形成的礦業權的增加,完全以招拍掛出讓礦業權將不符合實際狀況。因此礦業權出讓應該參照國外的做法,實行分類、分級、分階段的礦業權受讓制度。
3.建立包含社會發展和環境因素的利益分配體系。改變我區目前只考慮經濟發展,沒有考慮社會發展和環境因素的利益分配體系,建立包含社會發展和環境因素的利益分配體系,使得從礦產資源所獲得的利益補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
(二)礦產資源型產業政策措施建議
為解決“一礦多開”、“大礦小開”等礦山布局不合理問題以及產業集中度過低等問題,需要出臺以下產業政策:
1.編制第三輪礦產資源規劃,建議國土資源廳、發改委等相關部門按照礦產資源賦存規模、地質條件等編制新一輪礦產資源規劃方案,加強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監察,科學確定礦產資源開采總量,優化礦業權設置,重新劃分礦區范圍,確保一個礦區只設置一個采礦權;
2.優化礦山企業規模結構,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集團)通過聯合重組、投資入股、兼并收購等市場手段整合礦山資源,使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大幅度提升產業集中度。
3.提升礦產資源產業開發利用水平。到2010年底,使地下開采的金屬礦產回采率達到90%以上,露天開采達到97%以上,各類礦產選礦回收率比目前提高5個百分點。
(三)礦產資源管理的財稅政策措施建議
1.將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合并為礦產資源稅,并逐步調高征收標準,體現礦產資源的稀缺性。同時礦產資源稅征收隨著資源狀況調整,尤其應大幅提高優勢礦產資源的征收比例。
2.建立礦產資源稅與礦產品價格掛鉤的調控機制,制止國家資源收益流失;這樣礦產資源價格才能真正體現礦產資源的稀缺程度,也能增加國家和地方財政收入。
3.改革資源稅的分成比例,提高對少數民族資源富集地區的分成比例。這樣可以提升少數民族資源富集地區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也可以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水平。
4.在礦產資源產品出口方面,采取降低出口退稅、逐步提高礦產資源產品出口關稅等辦法,控制資源性礦產品出口。
(四)礦產資源管理的生態環境政策措施建議
1.建立健全生態補償的法律法規。我國已經頒布了的一些關于環境保護和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規,但并未對礦區負責生態環境修復治理的責任人做出明確的規定,政府仍然承擔著負責生態環境治理者的角色。
2.提高礦產資源補償費標準,并且從中預留生態補償費用,用于遺留礦山的生態治理。
3.礦業公司應在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前提交環境影響說明書和繳納環保保證金。詳細說明礦業活動將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影響,制定采礦后恢復原貌的計劃。繳納環保保證金可以保證企業在沒有能力進行礦山復墾時,由政府利用這筆保證金對礦山進行復墾。
篇9
1.1煤炭伴生資源綜合利用效率低
在煤炭開采和加工洗選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矸石、礦井水、瓦斯等伴生資源。這些伴生資源具有很高的自身價值,合理利用煤炭伴生資源不僅可以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能極大提高社會效益。2010年我國礦井水綜合利用率59%、煤矸石綜合利用率61%、瓦斯綜合抽采利用率38.5%,遠低于其它先進產煤國家。我國每年無償排放礦井水21億m3,處理后可以滿足9000萬城鎮居民生活用水或66萬hm2農田灌溉用水;年排放煤矸石2.4億t,相當于6000萬t標準煤發熱量,可滿足3500萬kW的電力裝機需求。在我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節能減排任務異常嚴峻的背景下,提高煤炭伴生資源的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2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煤炭大量開采造成礦井采空區地表塌陷和地下水破壞,威脅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棲息環境。針對煤炭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我國長期缺乏嚴格的監督機制和科學的生態補償機制,造成企業在煤炭開發過程中重生產、輕治理,重經濟效益、輕環境效益。據統計,我國煤炭開采萬噸煤造成土地塌陷面積平均0.20~0.33hm2,每年因采煤破壞土地以3~4萬hm2遞增,至2010年底,全國采煤塌陷面積能源技術與管理累計達55~60萬hm2,由土地塌陷誘發滑坡、水土流失、建筑物塌陷和遷村移民等一系列生態與社會問題。另一方面,煤炭資源大規模開發破壞地下水資源,打亂地下水秩序,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惡化水系生態環境,使礦區干旱缺水局面更加嚴重,加劇土地荒漠化。據統計,山西省噸煤開采排放礦井水0.87t,每年因采煤破壞地下水4.2億m3,而全國采煤破壞排放地下水約60億m3/a。
1.3安全生產事故頻發
我國是世界最大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煤礦安全生產問題是長期制約我國煤炭行業健康和諧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幾年我國煤礦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百萬噸死亡率大幅下降,百萬噸死亡率平均每年下降約20%。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由2000年的5.71下降到2011年的0.564,下降了90%,但仍遠遠大于其他主要產煤國家。據統計,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是美國的42.2倍,南非的14.8倍,印度的7.7倍、波蘭的7.0倍、俄羅斯的6.2倍。我國煤礦安全問題突出既有煤炭產量大、煤炭地質條件和自然稟賦差、高瓦斯礦井多等客觀因素,也有管理體制上的因素和技術上的因素,但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企業安全生產管理的不足和安全生產意識的淡薄。切實加強煤礦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提高企業安全意識,加大安全生產方面的投入,是今后我國煤炭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重點。
2轉型方向
未來,我國煤炭企業將改變過去粗放式的發展模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資源深度高效開發為主線,以保護環境為前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統籌區域經濟與煤炭發展,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煤炭開發,統籌煤炭生產、轉化與輸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施資源綜合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概括為“:安全高效、優質集約、循環發展、環境友好”。安全高效:建立健全煤炭企業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企業員工安全生產教育,提高職工安全生產素質和水平;加大企業安全生產投入,提升安全生產保障能力;科學確定建井規模,推進煤炭規模化開發;合理布置采煤工作面,優化采煤工藝和方法;依靠科技創新,采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提高煤礦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構建安全、高產、高效礦井。優質集約: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煤炭洗選比例,優化煤炭產品結構;根據煤種煤質,宜電則電,宜化則化,進行煤炭深度轉化,提高煤炭產品附加值;加強資源管理,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開采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煤炭資源回采率;強化節能管理,推廣應用節能新技術、新工藝,降低企業生產綜合能耗。循環發展:堅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目標,加大煤礦瓦斯抽采利用力度,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培育煤層氣產業;提高煤炭洗選比率,以洗選副產品為主要燃料發展煤矸石發電,利用掘進矸石、粉煤灰和爐渣發展建材,構建煤-電-材產業鏈;加大礦井水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力度,提高污水重復利用率;大力推進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工程建設,實現能源的梯級利用。環境友好:以清潔生產、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為重點,加強礦區環境保護,促進礦區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礦區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積極引進和推廣煤炭的綠色開采和清潔利用技術,在煤炭生產和利用過程中最大程度地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加強礦區三廢治理,提高資源綜合利用和余熱的梯級利用水平,不斷改善礦區的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積極制定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利用方案,對煤炭開采造成的環境破壞及時進行治理。
3評價指標體系設
科學設計評價煤炭企業轉型成效的指標體系,實現對企業發展的動態跟蹤和考核,從而發現企業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對于保障我國煤炭企業發展方式順利轉型至關重
3.1設計原則
全面性原則———指標體系必須對我國煤炭企業轉型發展內涵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反映,包括經濟效益、生產效率、科技創新、安全生產、民生改善、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等多個維度,從而從不同角度對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成效進行全面、綜合地考核和評價。系統性原則———煤炭企業通過生產活動向環境獲取能源,又通過生產和消費向環境排放廢棄物,而資源和環境質量狀況又影響著人們的獲取與排放,這些活動構成了煤炭企業發展的四大系統即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指標體系設計必須將四個系統看作一個有機整體,通過設立一系列指標,考察煤炭企業是否達到四個系統的相互協調,衡量協調發展的程度,從而綜合反映煤炭企業轉型發展的成效。代表性原則———評價指標的選取不僅需要反映企業轉型發展的內涵,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較強的代表性。針對企業轉型發展的某一緯度,擁有若干可以選取的表征指標構成,但其具有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不同,要選擇那些具有廣泛認可度和說服力較強的表征指標作為評價指標。可測性原則———指標體系指標含義明確,計算指標所需的數據資料便于收集、計算方法簡便、易于掌握。對于既可用定量指標又可用定性指標表征的情況盡可能選擇定量指標,對于難以量化的定性指標,需通過專家綜合評價確定指標取值。可比性原則———指標的確定應該滿足可比性的原則,即具有相同的計量范圍、計量口徑和計量方法,指標取值宜采用相對值,盡可能不采用絕對值;指標評價標準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不同地區的條件,設置客觀、公平的評判標準。
3.2指標體系設計
3.2.1建立指標項系統根據煤炭企業發展轉型方向,設置了4個一級指標(Ai),每個一級指標又分解為若干二級指標(aij)。最終形成評價指標項系統如表1所示。3.2.2確定權重系數根據每個指標項在評價指標系統中的重要程度,設置相應的權重系數(Wij、Mi)。它表示在其它指標項不變的情況下,這一指標項的變化對結果的影響。對于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每個指標項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各指標項的權重系數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合理的規定。3.2.3劃分等級與標準評價過程中,需要采用等級劃分的方法對指標進行量化。而等級的劃分就必須設計一個比較基準———評價標準(Tij)。文章采用數值計算和文字描述兩種方式對煤炭企業轉型指標評價標準進行設置。對于可以進行測算的定量數值指標,可以設置一值域,凡進入該值域則可歸屬到某一等級之中,并賦給每個等級的分值;對于非數據性的描述指標,可采用文字描述對每個不同要素進行等級劃分,并賦給每個等級的分值。
4說明
根據評價指標體系的綜合得分判斷煤炭企業的轉型成效,發現存在的問題,指出未來企業發展需要關注和改善的重點。值得說明的是,該評價體系的指標及指標判斷標準的設置并非絕對的,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的不同,可以增加或減少指標數量,修改指標判定標準。例如內蒙古地質條件好,適合采用自動化機械裝備,所以相對于南方地質條件差的地方,“機械化水平”指標的評價標準就應該高一些。
5政策建議
企業是市場主體中最基本單位,以逐利為基本動機,任由發展,企業會只關心內部成本,而忽視外部成本,只重視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因此,對于煤炭企業發展方式的轉型,需要制定針對性的產業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一種良好的外部環境,規范、引導企業轉型發展,使之由外部被動型變為企業內在的發展要求,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5.1深化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
改革完善礦業權出讓方式,采用“招拍掛”的市場方式直接出讓采礦權。對于以前靠行政劃撥無償取得的礦業權的企業,按照有償使用原則,一律補繳礦業權價款[4]。
5.2提高煤炭企業辦礦標準
新井建設將以大型現代化煤礦為主,優先建設露天煤礦、特大型礦井,采用先進技術裝備,設計和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對具備條件的老礦井,采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推進現有礦井的技術改造和升級;結合各地實際,完善小煤礦退出機制,繼續淘汰落后產能。
5.3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提高煤礦企業安全投入標準,加強對安全費用的足額提取與使用監管力度;獎優罰劣,把安全生產指標作為考核企業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監管,加大對安全生產事故的責任追究力度。
5.4鼓勵企業加強節能管理
制定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鼓勵節能技術、工藝的創新研究,鼓勵企業加強節能技術的研發和投入,鼓勵企業節能技術和設備的運用及改造;制定具體的節能考核指標,把節能指標完成情況納入企業業績考核和行業評先樹優的基本條件,將節能降耗指標納入企業目標責任和干部考核體系。
5.5推進煤炭行業發展循環經
鼓勵支持煤炭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積極配套建設相關服務設施,使礦區循環經濟融入到城市大循環之中;在項目審批、融資信貸、產品價格、財政補貼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和便利條件,支持煤炭企業提高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率,發展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根據煤炭企業實際情況,建立礦井水、煤矸石、瓦斯等伴生資源和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率考核指標。
5.6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按照“誰開發誰收益,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明確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主體和受益主體;提高對煤炭開采中環保基金的征收比例,保證提取足額的環保治理資金,加強對環保基金支出和使用的監管,確保基金使用落到實處,保證開采造成的生態破壞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理和修復;加強“三廢”排放管理,推動礦區內鍋爐脫硫技術改造,實現礦區污水集中處理,全部達標排放,對未利用的煤矸石等固體廢棄物采取保護措施,避免造成周邊環境污染。
5.7積極探索建立職工利益和企業效益的聯動機制
篇10
關鍵詞:環境工程;專業建設;人才培養
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重要的教學基本建設,對高等學校的改革與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1]。新建本科院校要在未來的教育市場競爭中立足,必須首先抓好專業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探索高效培養優秀專業人才的關鍵切入點,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和教學發展提供借鑒[2]。為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和西部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從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對學科專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出發,圍繞新疆“環保優先,生態立區”的跨越式發展戰略部署及新疆地區“十二五”發展規劃,在新建本科院校進行環境工程專業建設的探討,為新疆地區培養適合地方發展的優秀環保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疆跨越式發展模式對環境專業建設的要求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推進,新疆的發展已經由過去的緩慢狀態駛入高速時代,在國家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財政支持下,新疆的經濟發展實現了跨越式前進,中西部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然而,新疆地處半干旱區,其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成為一個弱點。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新疆跨越式發展中遇到的一個挑戰,環境現狀已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增長趨勢,環境質量不斷下降。2009年,新疆廢水總排放量達到77200萬噸,是2000年總排放量的1.7倍;2002年以后廢氣排放量也逐年上升,2009年廢氣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5031.28億m[3]。另一方面,固體廢棄物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處于不穩定變化狀態。從總體上看,2000年至2009年十年間,新疆的水環境、大氣環境整體質量處于不斷下降趨勢,固體廢棄物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新疆環境質量總體形勢不容樂觀,環境質量呈現整體下降的趨勢。
2.生活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環境問題不僅與工業化的迅猛發展密切相關,城市化的急速進展對環境也同樣產生很大的影響,新疆的城市生活環境問題亦不容忽視。特別是生活污水在廢水排放量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在2009年達到70.3%,這也是新疆廢水排放總量持續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生活煙塵排放量比重雖然在2000~2009年間有所下降,但比重仍在30%左右[3]。從上述數據來看,新疆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生活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現,需要盡快加以抑制和改善。
3.綠洲生態環境問題突出,改善與局部惡化并存。在不斷改善城市生態,提高人居環境質量的同時,綠洲的綠洲-荒漠過渡帶以及農-牧交錯帶的生態環境質量仍有惡化趨勢。主要表現在:土地退化嚴重,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形勢仍較嚴重;林地、草地總體面積少,植被稀疏,森林覆蓋率低,生態服務功能受損;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綠洲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等。除以上較為突出的生態問題外,還有大量農用土壤的地膜污染、礦藏開發和重大工程行為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等突出問題。
針對新疆跨越式大發展中出現的突出環境問題,市場對環保人才有其綜合要求。因此新疆地區新建本科院校應緊跟市場,有的放矢,制定適應新形勢下新疆環保事業發展的環境專業建設培養方案,培養出真正符合時代和區域要求的合格環保人才。人才培養方案除了能夠發揮一般高校環境專業在環境污染治理、環境污染物監測與管理、環境在線監測、自動控制等方面的作用外,應更側重于生態環境的評估和修復以及環境遙感等方面的培養。特別是針對新疆干旱區的氣候特征,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生態環境的評估和修復顯得尤為重要。例如,近年來對烏魯木齊河流域和塔里木河流域水資源環境進行實時動態監測越來越受到重視,區域或流域大范圍的水環境自動監測系統以環境遙感和自動控制為基礎,采用先進的水質水量實時監測設備,實現水環境要素的實時、多源、高效、高精度的在線監測,并對相關環境監測信息進行處理、分析、表達、評估等。
二、新疆煤炭行業發展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的要求
除了新疆特殊的發展模式和特殊的自然資源環境所帶來的特有生態脆弱問題外,新疆特殊的行業大發展也必將帶來對環保人才的大量需求。新疆新建本科院校應抓住機遇,把握市場脈搏,為新疆環保事業的發展培養專業人才。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基地。長期以來,國家將新疆定位為我國適度開發的自給區和能源供應的戰略后備區[4]。“十一五”期間,新疆的煤炭開采量創歷史新高,煤炭產量由2005年的3942萬噸增長到2010年的大約1億噸左右,5年來累計生產原煤3.42億噸,年均增速達到20%,比全國平均高出近14個百分點。2010年,中央文件,對新疆能源發展作出明確定位:把新疆建設成為國家大型油氣生產加工和儲備基地、大型煤炭煤電煤化工基地、大型風電基地和國家能源資源陸上大通道。2011年1月,中央又把新疆正式列為“十二五”國家重點建設的第14個大型煤炭基地,納入國家能源和煤炭發展規劃[4]。新疆煤炭工業進入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轉折期。
隨著新疆煤炭開采戰略的實施,因煤炭開采和深加工而造成的環境和生態的影響已不容忽視,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5]:
1.煤礦區水污染嚴重,地下水位嚴重下降。煤炭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大多數流經復雜的地質層,含有多種污染物和懸浮物,個別廢水因流經含硫鐵礦的煤層而酸性很大。新疆地區的煤礦大多數遠離居住區,一些小型煤礦因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污水肆意排放的事情時有發生,這將嚴重影響當地的地面水體,最終污染農田渠道,造成土壤板結,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長期以來煤炭開采造成地下水形成漏斗的現象在全國的采煤區都是普遍存在的,而新疆作為水資源十分短缺的地區,這一問題就尤為嚴重。因地下水被大量抽出導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因補給地下水而干涸,從而導致當地居民的生活飲用水短缺,
- 上一篇:青少年環保意識的培養
- 下一篇:茶藝課程培訓方案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煤礦培訓個人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