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閱讀教案范文
時間:2024-01-05 17:44: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初中語文課閱讀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九年級;散文閱讀;講評;參與度
一、背景與意義
九年級語文復習階段,有相當部分的教學內容涉及練習和試卷的評講。那么,如何提高評講的有效性?如何使學生的答案呈現得更科學?呈現和評議學生的答案,指出其解答失誤的根源,授予其正確規范的解答技巧,點撥其相關的學科背景知識,這些都是教師評講過程的基本構成要素。
本人在九年級語文散文閱讀復習課中,發現學生散文語段閱讀學習效率不高,很難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本人經過回顧復習教學過程、反復仔細分析這一過程,發現出現這一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對語文散文閱讀的練習評講過程中學生答案的呈現方式的選擇和運用不得當。
語文散文閱讀練習評講的過程中,呈現學生答案我們往往都只停留在口頭上,僅限于對話而已。因此一節課下來,很是熱鬧,但熱鬧過后,緊接著的或許就是一片空白,最多也只是有一點雪泥鴻爪式的殘存。
這種答案的呈現方式造成了學生對答題技巧的掌握只停留在認識層面。操作層面的答題規范,答題術語等掌握得很差。再加上我們城郊初中的學生學習程度參差不齊,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他們的基礎相對來說薄弱一點。特別是散文語段閱讀題,答案的呈現存在很多問題,如在我校第一次階段性考試中出現了以下一些問題:一是描寫對象把握不準,復述內容較多;二是表述程式不清,不夠嚴密;三是篩選辨別、概括能力薄弱,照抄原文、大量引用現象較普遍,未能對所截取的信息進行整合加工;四是閱讀視野狹窄,速讀能力不強,遺漏較多;五是分析角度把握不準,答題不夠規范;六是沒有原文意識,憑生活經驗答題,對文句在文段中的地位、作用等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我校的散文語段平均得分率只有7.8分(滿分為16分),比城區其他學校得分率要低得多了。
二、基本概念
答案呈現策略:答案呈現策略倡導教師與閱讀材料、學生與閱讀材料、學生與教師之間多元的信息交互與思維的共振。從答案的呈現形式看,強調對照,如不同層次學生的答案呈現,正與誤的對照、優與劣的相形、學生答案與標準答案(或教師答案)的比較、不同角度的答案差異等等。從學生答案呈現的載體看,一是無形呈現,即讓學生口述答案,以聽覺為媒介。即口頭呈現,可以讓學生口述,講清楚每個選項正確的原因和錯誤的原因,還可以請其他同學進行補充或改正;二是有形呈現,即讓學生上板書寫或用幻燈片或實物投影呈現答案,以視覺為媒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因此,本人認為,九年級散文閱讀復習課上,學生答案的呈現以后者為主,采用合理編組,課中隨機生成的呈現恰當,選擇時機,化整為零,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獲得動力。而且教師本著精講精練的原則,進行適度拓展,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遷移、技能的熟練。并通過板書呈現、實物投影呈現、幻燈投影呈現、紙質呈現等途徑,將學生在散文閱讀練習過程中存在的典型問題,依托媒介、學生互助、高效講評等策略來解決。
三、主要策略與實踐
1.合理編組選擇時機適度拓展
(1)對照組合多角度探究歸納解題思路
單一的答案呈現由于缺少關聯性,從而使信息反饋過于單純。因此,答案的呈現,應考慮它合理的編組策略。就當前語文中考模式下的主觀類試題,學生的解答是一個紛繁的對話場景。這個對話過程的結果以書面文字的形式固定下來,它必然地反映了解答者(讀者)對閱讀材料、命題者設問的理解程度與認知層次。編組時,我們可以采用對照組合,體現其優與劣的梯度,讓平時保守的答案與創新具有挑戰性趨向的答案組合呈現,讓合乎情理的誤讀與不合情理的錯讀相對照,這樣有利于澄明是非。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呈現學生多種關于開放性、探究性試題的合理答案,旨在明示解讀的多種途徑與鑒賞的多個角度,有利于學生歸類整理,從而構建起相對清晰的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策略。
案例1:《指尖上的溫柔》試卷練習講評課上,第一小題是“指出下列句子中畫線詞語在文中指代的具體內容”:①這時一股無名的沖動牽引著我。第二小題是“下列句子描寫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請加以賞析”:①一向沉默的父親不止一次地對我嘮叨:“這回哭鼻子的地方也沒有了。”而一向愛嘮叨的母親卻一反常態地少言寡語,默默幫我收拾行裝,一樣又一樣地做我喜歡吃的菜。
這里,我把指代內容題和語言賞析題歸在一起,讓學生通過練習,先請中等偏下的學生尋找解題規律,再請優秀生補充,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解答這兩類題都要回到原文中,聯系上下文和主題查找。所不同的是指代題要先分析這個詞的結構,答案基本可以從上下文中的詞句中去尋找,而賞析題卻要考慮怎么寫(修辭和描寫方法等)、寫什么(句子表層意思)和為什么寫(句子深層意思),答案就不僅僅是直接抄,還要聯系文章主題和作者的情感等多角度去探究、去感悟和歸納,從而提高閱讀得分率。
運用這樣的合理組編,通過“比較閱讀”,可以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異中求同,同中求異,通過歸納概括、分析鑒別,逐步提高欣賞能力和思辨能力。從而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一定的解題思路,在今后的散文閱讀中看到這一類題目時,能有據可循,而不是盲目答題。
(2)選擇時機,討論點評,提高解題能力
經過課前預設呈現,這有助于促進評講課的教學內容集約和教學節奏明快,減少枝節,提高教學單位時間內的利用效率。課中隨機生成的呈現更符合閱讀鑒賞活動的真實狀態,也更有利于教師直接地與學生對話(學生的現場解讀結論往往是引爆多元對話的火線);當然也由于這樣做的對話趨向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對教師課堂調控的應變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者多用于大的階段性或單元性的測驗之后的講評,而后者則一般多用于日常的松散的、零碎的片斷性質的習題或試題評講。平日,我會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一個語段,并請幾名學生上黑板板演,及時發現解題問題,和大家一起進行修改,使答題更規范從而提高得分率。
案例2:《溫暖的記憶》試卷練習講評課上,我規定時間叫學生當堂完成這個語段,當做了10分鐘后,我根據巡視的情況,叫兩位優秀生和兩位中等生,分別上黑板板書第11題“第二段中寫焰火和飛雪,其作用是什么?”和12題“請對‘蹬三輪車婦女’這一人物形象作賞析”。時間到后,請其他學生點評并給出得分,然后說說你給出這個分數的理由,再進行全班交流、點評補充。其中有學生點評道:板演11題的同學沒有考慮到環境描寫這一點,她僅僅寫了本段內容方面的作用,而12題在賞析時同學又出現了概括不全和沒有結合材料去分析等問題。通過這樣的討論和修改,從而完善了答案,接著再請學生對照已修改過的板書點評自己的答案,是否也和他們一樣漏寫了內容,以此促進答題規范。
板書呈現,能更真實地反映出其思維狀態,從解答角度、文字書寫、標點運用等各方面看,都更直觀,更有利于師生的共同檢視與評判。通過這樣的講評和板書對照,及時地把握運用答案呈現的時機,同時讓學生去嘗試當批卷老師,評點并修正答案。這樣的評價活動比教師的講解更有效果,使他們在交流閱讀體會中,在爭鳴中思想得到升華。不但提高了解題正確率,而且還引導學生關注閱讀材料的主題,讓閱讀語段中的素材成為同學們討論的話題。
(3)遷移拓展,提高嘗試,自主解讀
要提高語文復習講評課教學的效率,就應該本著精講精練的原則,有效地運用答案呈現的拓展策略來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遷移、技能的熟練。就語文閱讀鑒賞類的習題講評而言,在呈現某一問題的答案之后,還可以讓學生重讀文本或者另外提供新的同類型的文本閱讀,仿照著某一問題的命題角度(諸如散文標題的含義與表達效果、散文的線索等)仿設提問,來嘗試訓練自主解讀。
案例3.《溫暖的記憶》試卷講評課上,我在講完了這個語段時,讓學生再重讀文本,要求參照《杭州市各類高中招生文化考試命題實施細則(語文)》來嘗試提問覺得上文在哪些點上還可以命題,請嘗試并作答,并請學生展示自己的命題和答案,其他學生和教師點評。
以此來考查學生是否明白了現代文散文閱讀的考點,是不是具備按照題目要求組織答案的能力。同時采用適度拓展來激活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起到較好的作用。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這樣比老師自己概括總結、學生被動接受的效果會更好。“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
2.依托媒介,學生互助高效講評
答案呈現需要依靠特定媒介,或者聽覺,或者視覺(包括板演和幻燈投影)等。對于不同的題型,考慮到題目答案的長短,以及課堂時間的掌控,采用投影呈現答案,會更快捷、更直觀。
(1)紙質呈現典型錯誤以作警示
紙質呈現,這種呈現方式是把學生作業當中的答案復印,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錯誤類型,剪貼到一張白紙上,然后印發給每位學生一份。可以讓學生給每個答案打分,或評議。還可以讓學生加以討論,充分地交流思想。
每次在批閱練習后進行分類,找出一些帶有普遍性錯誤的答卷,在講解中呈現出來,如把這些試卷掩蓋住學生的相關信息,然后把這些試卷分發到各個學習小組,要求他們進行同桌討論或前后四人小組討論,說說這些錯誤為什么會出現,怎樣才能避免出錯,提高得分率,并呈現完整參考答案及得分情況以幫助理解。
案例1:龍應臺的《目送》這個語段,第一題是“閱讀第10至第15段,分點簡要概括‘我’目送父親的情景”,分值是3分。教師將得分為0至2分的答案記錄下來,反饋給學生,并請學生分析失分原因和提分策略,培養學生規范答題的意識。學生通過紙質呈現同桌討論后,教師最后投影失分原因和提分策略。
失分原因一:審題有失誤,篩選辨別能力弱,用詞不準確
現場答案:①“我”很落寞,很孤獨。②“我”感到悲涼,舍不得離開父親,父女分別的悲涼情景。③“我”悲傷痛苦,女兒告別父親的悲傷情景。
答案得分:0分
增分指導:題目要求概括“我”目送父親的情景,而答案卻寫成“我”的心理感受。
失分原因二:概括太抽象,照抄原文較多,截取信息未能進行整合加工
現場答案:①“我”靜靜地站在那。②“我”暮色沉沉地目送他。③“我”悲痛地目送著他。
答案得分:1分
增分指導:應具體答出“我”在哪里,怎樣目送父親的情景。
失分原因三:角度把握不準,要點不齊全,答案有遺漏不規范
現場答案:①父親的小貨車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②“我”拎起包看著輪椅的背影。③“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地凝望。
答案得分:2分
增分指導:缺少“特定場合”這一要點,且概括不全。
修正答案:先寫在特定場合,再寫“我”目送父親的具體情景。
通過這樣的紙質呈現,本人在練習評講的過程中,把參考答案印發人手一份,且呈現出參考答案的采分點、給分點,讓學生自己結合題目去理解出題人的意圖、考查的考點。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其中失分的錯誤之處,錯在哪里,這樣學生明白該怎樣答題才能踩到得分點上,減少失誤。而且課后,本人也問了一部分失分較多的學生,這樣的練習講解對你今后的散文語段閱讀提高得分率有幫助嗎?學生一致認為,經過這樣的練習,不會再感到無從下手了。
(2)幻燈投影呈現優劣答案以作對照
幻燈投影呈現,教師可以在課前把學生作業當中的答案分類,打到電腦上,然后在課堂上呈現各類型性質的答案,還可給出“解題思路”“知識點、能力點說明”“誤區提醒”“評分細則”等與答案有密切關聯的知識內容,促進學生的知識鞏固與技能的生成。
在講解中,還可以將兩份不同類別的(往往是較優秀的與較差的)答案,通過投影儀同時呈現,讓學生利用小組合作,在討論和對比中有所取舍。
案例2:《指尖上的溫柔》試卷練習講評課上,教師用多媒體出示第11題第六段中“我哭了,我清楚地感到淚水的沉重,開始是那么熱,后來竟那么涼。”“淚水”為什么會“沉重”?又為什么會先“熱”后“涼”?這個題目的答案(較優秀的與較差的),學生核對答案。核對完,請學生自行思考錯答的原因,特別是得分較低,為何會失分,今后回答此類題目還需要注意什么。
學生先和同桌討論交流,然后請小組得分最高的學生代表,談談自己在做題時是如何組織答案的,最后請得分較低的學生說說回答題目中出現的問題,自己的思維障礙有哪些。教師順勢進行點撥,指導解題的思路和方法:無論怎樣的出題,回答題目時,一定要從題目要求出發,力求絲絲入扣,特別是第11題一類的題目,一定要聯系上下文和文章主題。教師而且把典型錯誤答案以無記名的方式摘錄投影出來,師生一起歸納出錯原因:知識的缺漏、審題不仔細、文章理解不到位、答題不完整規范、沒有規范書寫等。重溫有關的知識。
常見的習題講評課教學模式:教師“一言堂”,按順序逐題進行講解,每題都一樣,沒有側重點,沒有學生參與,只要求學生認真對答案、記筆記。這樣教師講得很累、很辛苦,但收效甚微。而本節課學生自行思考答題錯誤原因、分組進行發言、教師給予點撥,讓學生通過比較自己的答案和正確答案之間的差異,去發現解題時的思維障礙。事實也證明,只要教師充分地相信學生,把學生看成是有主動性、創造性、可發展的人,把課堂的自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學習、敢于探索、勇于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實物投影呈現優秀答案以作示范
實物投影呈現,對于作業的講評,采用實物投影呈現答案會更快捷。不管是當堂練習還是作業講評,實物投影更能給人一種視覺沖擊,有的同學字寫得不清楚,答案組織得不規范,都會在實物投影中被放大好幾倍,讓其他同學對錯誤點一目了然。
批閱試卷和練習的同時,找出一些相對優秀學生的答卷,把這些試卷練習的答案直接用實物投影呈現,讓學生各抒己見,找出試卷中的優點、突出點,讓學生自己對照優秀答案,查找自己失分原因,通過分析,以作示范。
案例3:第一次階段性考中龍應臺的《目送》試卷分析講解課。第9~12題的得分率我校很低,平均分為7.8分。于是我將現代文閱讀(包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學作品類)考點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考查內容心中有數。并結合這次考試,請學生具體分析9~12題題干中的“考點信息”和“限制信息”。再根據實物投影上優秀學生的答案,請學生從審題角度討論評價答案:
列舉《目送》第11題的題目:第(2)(3)段具體敘寫“我”目送華安上學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3分)審題考點信息:敘寫“我”目送華安上學的情景的作用。
限制信息:第2、3自然段中
優秀答案:①寫出了一個母親對年幼孩子的牽掛、擔憂之情;②寫出了孩子初涉世時的膽怯和對母親的依戀;③為下文他長大后內心鎖閉、漸行漸遠作鋪墊。
《目送》12題結合全文,請談談你對“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句話的理解。(6分)
審題:①必須結合作品全文②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關鍵詞是“不必追”。
這是一堂目的性閱讀訓練試卷講評課,教學目的指向明確――根據學生的優秀答案,學會審題。因前不久剛考過的第12題,有的小組學生幾乎“全軍覆沒”,而看到這些學生能拿滿分,讓他們意識到審題的重要性;接著,請學生從審題角度評價這些優秀學生的閱讀題的答案,和自己為何得不到滿分進行思考討論,這樣使他們更加有了評價的依據,因此積極性也更高,參與面更廣,從而提高了他們回答的正確率。而教師卻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氣,學生就能明確答題方向。
這個環節也是由正確審題到規范答題的過渡。它啟示我們:訓練不能只有學生做、教師評這樣的一種形式,還可以讓學生來當老師,評點并修正答案。而且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面,學生的評價活動比教師的講解更加有效果。如果教師能從原有的訓練課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圍繞問題,設計一些能讓學生展示才能的活動,這將會使學生的注意力更為持久和集中,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收獲與反思
1.樹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學定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育不是教師教了什么,而是學生學了什么。如何使教師真正樹立以學生為主的教育理念?呈現學生答案方式的研究,能夠更好地讓老師了解學生現有水平,抓住錯誤點,解決增分點。然后課堂中通過學生討論、探索答案中遇到的問題,這樣就真正確立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條件和機會。
2.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先學后教
通過有形呈現學生答案,暴露錯誤;再通過呈現參考答案,讓學生評一評,歸納錯誤原因。由老師概括答題步驟轉變為學生自己總結答題步驟。在九年級語文散文閱讀復習教學中由老師提出課堂教學新范式。目的是讓學生動起來,在練習中掌握解題,在呈現答案中糾錯,在糾錯中進步。呈現答案策略的實踐,能夠更好地貫徹“先學后教”的新課程理念。
3.有效提高課堂的參與度――師生共進
參與式教學強調要通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建構,而不是靠教師教給他現成的知識。通過對學生答案呈現策略的實踐,能夠讓學生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更科學地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己構建新的知識。比如學生對同學答案中錯誤點的認識,是解題思路出錯還是答題不規范,有了一定的思維參與,就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當然,我們還應該看到,答案的呈現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自尊心和虛榮心。優秀的學生不妨放大其優點,張揚其名,滿足其成就感;差的學生則對事不對人,保護其自尊心。另外,還需注意的是這種答案的“有形呈現”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種形式和手段,其目的是通過這種形式和手段來提高語文散文閱讀復習的效率,培養學生解答語文主觀題的實際能力,規范學生語文散文閱讀題的答題模式,揣摩命題者的意圖,以便更好地應對新課改下的中考。
城郊初中九年級學生散文閱讀講評課答案呈現策略與實踐,使我們深切體會到只有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過程,不斷摸索和總結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這樣才能改變復習課重負低效的現象,構建有效的復習課堂。
參考文獻:
篇2
一、規范教學常規
1.備課。統一兩套教案,閱讀課(即新授課)一套,至少 45個課時。綜合備課一套,包括作文指導課7課時,作文講評課7課時、單元復習課6課時、試卷講評課7課時,綜合備課大約27課時。
2.作業設置與批改。至少有三種作業,即綜合作業、大作文、小作文。綜合作業以《基礎訓練》為主,課內部分必做,課外部分選做,綜合作業一課一改,切實減輕師生課業負擔。大作文全學期7個,每次作文,教師精批細改一半,其余互改或自改,但不能流于形式。小作文每周1個,全學期不少于16個,每次只批“閱”和日期。提倡學生寫讀書筆記,不要求教師批改,但可定期收上來抽查。
3.單元檢測與考評。每單元應有一次復習和考試,考試后應有一次試卷講評。
二、落實“名著閱讀”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閱讀材料包括適合學生閱讀的各類圖書和報刊,并推薦了2部詩歌散文作品,8部長篇文學名著;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也在6個學期的教材中安排了“名著導讀”。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閱讀水平,并結合教學實際,教師可以將這些名著閱讀分散到七、八年級4個寒暑假。建議將下學期的“名著導讀”篇目安排到前面的寒暑假來閱讀。
三、促進教師成長
1.堅持終身學習。學習不應只是一句口號、一個概念,而應成為語文教師工作的一部分,成為工作的一種需要和動力,并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一是博覽群書。語文教師要多一點書卷氣,少些世俗氣息,每年讀一本教育專著或文學名著,經常給學生讀一些時文美文,在學習中與學生共同成長。二是向名師、名校學習。于漪老師的人文教育、錢夢龍的“三主原則”教育、魏書生的“六步教學法”、余映潮的“板塊教學”、“設置主話題”教學法、李鎮西的“民主教育”、“杜郎口”教學模式、“洋思”教學經驗等都是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研究的。向名師學習,不是要教師們都立即成為名師,而是通過學習名師的教育教學思想、方法、經驗、模式,從中找到可借鑒的規律和方法,并受到啟發和教益,從而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
2.立足校本教研。一是保證活動時間。每周的教研活動時間不得他用。二是堅持集體備課。集體備課的程序大致包括“布置課題——個人初備——集體研討——形成個案——課后反思”幾個步驟。“布置課題”要提前一周。“個人初備”要求教師認真鉆研課標教材,制訂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教學流程、課堂提問(或話題)和作業,提出疑難問題和困惑。“集體研討”要確定中心發言人,要求人人參與,力求人人發言,經過研討交流,初步達成共識。“形成個案”要求教師根據集體研討的成果,獨立撰寫有個性的教案,提倡教師創新和自由發揮。“課后反思”要求在教學過程中隨時調整教學方案并進行教學反思。三是創新“三課”活動。每次“三課”活動都要確定一個主題,著力解決一個問題,減少目的不明確、針對性不強的“三課”活動。每學期每位教師至少上一節公開課;鼓勵教師多聽課,至少不低于15節,每聽必評。教師人人參與評課,評課不要人云亦云,要中肯到位,多實施激勵性評價,但要切中要害,善意指出不足,切實幫助教師專業成長。四是實行“推門聽課”。教師平時的課堂要“對外開放”,不得封閉,不得將聽課教師拒之門外。
3.注重崗位練兵。一是提高基本素質,著重訓練“三字一話”基本功。二是提高備課能力,主要是鉆研教材、整合資源、設計教學的能力。三是提高表達能力,主要是課堂語言組織和書面表達能力,教師要經常寫教學設計、教學經驗總結和教學反思。四是提高命題能力,教師要研究課標和中考試題,準確把握考試改革方向,學會分析、篩選、整合信息資料,能命制高質量的試題。
4.利用網絡資源。一是利用網絡學習,經常查找、下載教學資料,經常登錄名師博客,觀摩名師課堂實錄和講座。二是利用網絡備課,發揮學校電子備課室和農遠教設備的作用,拓寬備課的渠道。三是學會制作課件,提倡教師經常上多媒體課,至少保證每學期上一節多媒體課。四是建立個人郵箱和博客,歡迎老師與教研員對話、交流,對我縣初中教育教學獻計獻策,多提寶貴意見和建議。
四、深化教學改革
1.抓好課前演講。提倡教師每節課前組織學生進行5分鐘的演講,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擴大閱讀視野,增加知識積累,提高綜合素質。
2.借鑒先進經驗。學習借鑒杜郎口、洋思教學經驗,繼續完善“初中語文三環節循環教學模式”,各校語文組要借鑒實質,結合本校實際,形成本土化教學經驗,并培養課改骨干教師,打造課改示范課。
篇3
關I詞:課堂教學;集體備課;教學成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076-02
當前,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很多問題。與內而言,很多教師會被新理念、新課型等"新常態"下的課堂教學現象搞得不知所措;與外而言,語文教學成了中國教學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很多初中語文教師也在各種教育理念下"霧里看花",難辨真偽。一方面,初中語文不僅面臨著升學壓力,還肩負著培養學生綜合素質重任。隨著課改深度推進,"新常態"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課堂是教學的重要環節,為提升教學成效,本文就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升策略進行深入研究。
1.提倡教師集體備課,提升教師的備課成效
高效課堂其核心理念與原則為"以學定教",有效教學的關鍵環節在于有效的備課。為了提升備課成效,初中語文教學推行集體備課制。集體備課是指在教師獨立備課的基礎上,以學科教研室教師共同備課為形式,而進行的集體性教研備課活動,其形式分為校內集體備課與校際集體備課。集體備課能集思廣益,其與輪流備課、分塊備課、組長備課等備課形式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從形式上而言,它不追求老師們統一的教案,它目的在于為教師個人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提供相關的服務與幫助。
根據備課任務,我們大多將同一年級的語文教師集中起來,進行集體備課。如在集中備朱自清的《背影》時,老師們圍繞學情分析、教材處理、教法選擇、媒體選用、練習處理、教學過程中師生的雙邊活動等進行了充分討論。備課組實行了導學案制,每一課學案在制定前都通過集體備課集思廣益確定整體思路,然后由老師們分工完成。因此每課學案的設計既有相關的知識梳理,又有課堂學習環節,還有配套的精選練習,學案力求做到實用好用,教師又可根據自身優勢和班級學生實際充分發揮,提升了課堂效果。
2.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對話來提升教學成效
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是一種提升教學成效的有效形式,語文課堂與其他課堂相比,具有靈活、開放性等特征。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可以這樣入手:豐富課堂教學對話的類型。在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較多,學生間的對話少。單調的對話不利于師生之間達成相互理解,因此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有必要對語文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進行改革。在班級授課制難以改變的情況下,教師要著重研究班級授課制下師生、生生之間對話互動策略。教師可適當地引入小組學習、對組學習、大組討論的合作交流,以及師生之間的個別指導。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能夠從時間上和空間上,保證學生對話的自主性,打破集體教學的單一性,擴大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增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的多維性。從啟發學生思維、完成教學任務等角度來思考問題,使交往圍繞語文課文內容來展開,這樣更容易鍛煉學生思維能力。
《羚羊木雕》是初中語文教材的經典課文,其通過平凡的家庭瑣事,贊美了孩子間的真誠的友誼,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會大問題,內容發人深省。在講授《羚羊木雕》時,筆者就設計了相關討論,組織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對話。有學生認為應該歸還,畢竟是很貴重的東西;有學生認為不應該歸還,畢竟同學之間的友誼是無價的。在組織師生的交流過程中,對話既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一種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弘揚學生的閱讀個性,促使學生"愿答"、"樂答",在"答"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體,創新課程教學模式
隨著技術的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多媒體,顧名思義,就是多種傳媒手段的綜合運用。通過圖像、畫面、聲音、動作的綜合運用,展示一幅立體的全方位的視聽形象,把語言文字轉化為視聽形象,這是電子傳媒文化時代的一個主要特征。同時因為它具有的可視性、可聽性、直觀性的優點,而被引進課堂,這無疑使語文教學――尤其是古詩文教學――走進了一個新時代,語文學習也步入了一片嶄新的天地。當前,在多媒體運用上,存在兩個極端。一方面,很多語文教師認為語文教學中沒有必要使用多媒體,一些老師在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培訓上并不是很到位,如今還是一片散亂且非正規的局面,這就使得初中語文老師的技術能力跟不上多媒體發展速度,很多時候初中語文老師不能及時解決在課堂上出現的有關多媒體故障的各種問題,導致課堂寶貴的時間被浪費,耽誤了老師授課的有效時間,從而教學質量就提不上去。另一方面,一些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語文課堂教學出現的一些問題,如"電子課件使用過多"、"花樣繁多、肆意翻新"等。電子課件使用的泛濫、課堂表演活動的頻繁,以及課型的不斷翻新等,以"新常態"冠名,就讓人不敢非難和質疑。許多語文教師過于依賴多媒體,就拿"新常態"喋喋不休,也容易給人以誤導。
在講授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筆者先采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淵明的形象,在清新優美的旋律中,再展示田園自然風光,展示的畫面是描寫農村生活的田園風光:方宅、林園、遠村、茅屋、雞鳴、狗吠。這些聲畫無疑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一種美好的境界,體會到山水的魅力。但這還很不夠,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于此同時,聯系陶淵明的個性、人生道路,才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詩表現的是陶淵明的情懷,歸隱田園、悠然自得的心態以及詩人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人格。
4.科學地布置好課外作業,在課堂上對學生作業進行合理評價
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成效,課后的語文作業也應被合理設計與合理評價。在影響學生作業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發展質量的諸多要素中,科學的作業設計是前提,扎實的作業實踐是基礎的話,那么,有效的作業評價是關鍵。傳統的語文作業評價,無論是評價目標還是評價方式,無論是評價主體還是評價因素,都存在著不少誤區,有待于我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探討一些科學有效的理念、方式和方法,為更好地保證語文教學有效性提供依據與參考。
在講授《孔乙己》一課時,讓學生感受當時社會的殘酷與自私,民眾的麻木與冷漠,學生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我借此設計了兩個開放性問題"眾人為什么而笑,用笑來貫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是時代的落伍者,造成他人生悲劇的原因是什么?這和他的性格有什么關系?"學生興趣盎然,充分發揮想象,談得真切感人,對社會、生命有了深沉的思考。
參考文獻:
篇4
一、師生互動的原則
有些老師會認為師生互動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而且是老生常談的、無意義的無用功。但經驗表明,一堂互動活躍、氛圍濃厚的語文課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來說是百益無一害的,關鍵是要把握師生互動的原則。
(一) 師生互動原則之一:嚴寬有度
語文課堂的師生互動應做到嚴寬有度。即該嚴厲的時候必須嚴厲,該寬松的地方盡量寬松。也就是要對語文課堂上的紀律和原則做到決不放松,而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發散性和積極性方面盡量寬松。政治學上的矛盾論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有一節語文課堂令我印象深刻,是關于祥林嫂的《祝福》一文。我讓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進行課堂討論,討論的主題是魯鎮人到底對祥林嫂這個人的人生際遇持怎樣的看法?如果你們是聽祥林嫂故事的當事人,你們也會表現出不耐煩和嘲笑嗎?課堂討論的氛圍十分激烈,但A組和C組出現了較大的意見分歧,某位C組的學生甚至聯系到了A組成員的現實生活,二者的爭論較為激烈。我及時地打斷了他們的爭論,并對C組成員不尊重意見不同者的做法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我知道,C組學生只是希望A組成員能夠站在祥林嫂的角度看問題,這種感同身受的理解方式值得肯定,但學生年齡尚小,還不知道如何用更婉轉的方式表達出來。在課下我也分別找他們來談話,讓他們認識到如何運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交流和辯論。這樣看來,師生互動不僅能為增強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提供動力,為課堂氛圍的活躍提供興奮劑,還能為學生學會如何有效溝通和理性思考打下基礎。
(二) 師生互動原則之二:有備而來
大部分老師一向認為為人師表者,就應該權威而嚴肅,因而常常在學生和課堂中表現出不可親近的姿態。更有的老師,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因而在面對相同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的時候,不認真備課,重復利用舊版的教案和課堂環節。我曾多次詢問過不同年級的學生,知道他們對老師的這種做法心有不滿。有的學生認為“對于我們,這些教材都是全新的,我們自己都在課前做了預習準備,為什么老師還要按照舊版的教案來教我們,那還有什么創新可言?”“老師上課都毫無激情,搞得我們也沒什么心情來思考問題、回答問題了”……學生們的話語不會轉彎抹角,但這些直白的語言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老師不打有準備的仗,學生便不會買你的賬。
有備而來,主要指的是備課,也就是認真的了解教材內容,將舊版的參考資料和新版的參考資料兩相比較與結合,去粗取精,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全面又與時俱進的新思想、新觀點。如《林中小溪》,老師完全可以在課前準備相關的背景資料、提問的問題、放映的短片以及課后的思考題目。而這些內容不應是老師幾年前就沿用至今的,而應該是更新過的、順應當前潮流的、符合學生興趣的材料。
二、基于師生互動基礎上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篇5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程改革;課前;課中;課后
隨著課程改革的浪潮,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進與發展,新課程一步一步正走進學校,走進課堂。“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成敗,系于教師。”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實驗和推廣,語文課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筆者對初中語文新課程改革做了以下分析。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這正是我們初中語文進行課程改革的原因,希望新課標能夠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課前備課深入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藝術追求的目標,也是藝術之花長盛不衰、常開常新的奧秘。語文知識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的要求,教師應該首先注重在課堂教學方面的改革。新課程的課到底應該怎么上?廣大教師和研究人員都在進行著不同的嘗試。針對傳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過分強調預設與控制的弊端,新課改倡導生成性教學的新理念,要求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教學,使教學在系統預設的基礎上體現出靈活開放與動態生成的特點。這是完全正確的。不過,我們也必須指出:在現實教學中,如果拋棄了應有的“預設”,而一味地強調所謂的動態生成,開無軌電車,這也是背離新課改精神的。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教學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的關系。課前有效準備時教師應該深入鉆研教材,與教材和作者對話,使教學三維目標與核心內容融合在一起,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和網絡提供的充足教學素材,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根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組織有興趣的探究活動。加上自己對教材研究的所得,以及學習該課的一些有效方法,形成高質量的教案。
二、課中注意激趣
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學課堂中的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應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實現了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主要來自于教師的調動,教師只有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才能激勵起學生的干勁,這樣才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處于“我要學”的最佳學習狀態。
三、課后注意實踐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有效教學
在初中閱讀課堂教學中,堅持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創新閱讀教學模式,以有效教學為切入點,結合名著閱讀教學,引進新型的教學手段,在閱讀課堂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們自主意識,創新精神,合作本領和探究能力,真正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即在課前按照課標進行備課,在課堂上按照行文順序進行講授,分析具體的生字詞,理解文章大意,完成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很難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所以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實施有效閱讀教學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初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引進“翻轉課堂”,促M學生思考
所謂的“翻轉課堂”,就是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變傳統的單調的“講授”課為現在的“學生主動學習”課,進而轉變課堂的講授模式和學生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要想進行一堂完整的“翻轉課”,必須要協調三個內容,也就是合理的網絡環境、自覺的學生和充足的時間。
例如,在講初中語文(蘇教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時候,由于本書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們通過閱讀,細讀書中精彩的片段,了解保爾的人格魅力,并從保爾身上吸取一些精神力量,指導學生們進行一些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在進行本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們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即“文學作品有哪些樣式呢?而本書屬于哪一種?本書的寫作背景是什么呢?書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們的關系如何?”教師指導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去閱讀名著,嘗試著尋找合適的答案。學生們在閱讀過程中順利解決了這些問題,并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即“本篇小說基本使用什么樣的藝術手法?主要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教師引導學生們帶著這些問題進行深刻理解,完成名著閱讀的目標。
二、引進“微課”教學,促進學生理解
“微課”主要是采用視頻講課的方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錄制幾分鐘的短視頻,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講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理解課程內容。它改變了傳統的教案設計的模式,直接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刪去不必要的講課內容,便于學生學習。
例如,在講初中語文(蘇教版)《朝花夕拾》的時候,由于本書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們通過閱讀,進一步了解魯迅童年和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重點分析書中的精彩片段,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分析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進行本書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先給學生們播放一個小視頻,在小視頻里面對本書的重點和難點內容進行了一一介紹,即“了解魯迅的先生的寫作背景,基本生活經歷,分析書中的基本篇目,逐漸掌握瀏覽,略讀和精讀的閱讀方法,提升學生們的閱讀能力。”以小視頻的模式對本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闡述之后,學生們對本書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和把握,之后教師指導學生們分析10篇文章的具體內容,理解精彩的片段,分析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完成本書的閱讀教學目標。
三、組織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參與意識
在初中階段,由于學生們的認知水平還沒有完全發展,所以教師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盡量給學生們設置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們在這種可見的教學情境中感受語文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們的參與意識和閱讀能力。
例如,在講初中語文(蘇教版)《小王子》的時候,由于本書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們通過閱讀,指導學生們理解把握文字背后的深刻含義,深刻體會小王子,狐貍和玫瑰的形象,同時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們在閱讀時候做批注的習慣,使學生們形成良好的閱讀水平。在進行本文教學之前,教師先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們播放《小王子》的視頻片段,使學生們仿佛置身于本書的環境中,讓學生們認真體會書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先給學生們講述書中的重點片段,給學生們進行分析。之后引導學生們帶著問題去閱讀名著,嘗試著尋找問題的答案,促進學生們的理解,完成閱讀教學目標。
在初中語文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創新閱讀教學模式,通過在課堂上組織一些新型的名著閱讀教學活動,不斷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從而促進初中語文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 學案式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3-0041-01
1. 初中語文學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學案"習題化"。 一些教師認為語文學案不過是教學內容習題化,在設計學案時沒有經過認真研究,把學案變為教案的翻版,只是把教材內容簡單地編織成一個個習題,甚至機械照搬課本內容,連編排順序都完全一樣;也有些教師把學案變為試卷,收集與羅列大量的試題,大搞題海戰術,教師如果按這樣的學案進行教學,必定會造成學生去抄課本,死記硬背教學內容,花大量的時間去完成試題,整堂課就成了師生對答案的過程,根本無法實現學案教學的優勢。所以,學案絕不是單純的的練習作業,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方案,要防止把學案搞成又一本"習題集",從而加重學生的負擔。在學案教學的設計中,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拓展練習是必需的,但是,它不同于同步練習。在學案設計中,要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重視問題的探究,同時,更要重視學生閱讀中問題的發現感悟、學法的指導與實踐。
1.2 .學案"教材化"。 一些教師上課連語文課本也不帶,只拿一張學案走進課堂,課堂上師生就一張學案進行教學,把學案變成"教材",師生就一張學案進行學習,完全是講解學案,不是"用教材教",而是教"學案"。語文課本是很好的教學資源,課文一般都文質兼美,是學國語言文字的典范。語文教學必須要進行文本細讀,走進文本,深入文本。語文學案應該是指導學生如何走進文本,進行有效的生本、生生、師生多重對話。語文學案要讓學生拿起書本進行閱讀、感悟、發現,并主動進行知識的建構與文本探究,而不是讓學生放下書本,拿起學案,這是本末倒置。不要把語文學案"教材化",語文學案只是語文學習的素材之一,一種語文課堂學習資源,一個憑借,只是進行文本細讀的方法指導或操作流程。
1.3 學案"問題化"。 不少學案設計的問題顯得過淺、過多,缺乏思考的力度,更缺乏思維的厚度和寬度,一張學案的文本解讀都是一些問題的系列化,實際上這是"滿堂問"的變式,學案教學存在嚴重的問題化。當然我們認為問題是導學的核心,沒有問題就沒有學習,在學案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是重要的。筆者認為,教學中一是要把更多的問題留給學生提,由學生提出,因為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二是在學案中一定要多設計一些課本上沒有現成答案的主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最大限度地發揮學案的導學價值。
2. 解決語文學案教學問題的策略
2.1教師在設計學案時首先要弄清學生的起點和課堂的終極目標之間的距離 。高效課堂具有四個要素:明確目標;提高效率;注重方法;課堂效果。即這節課讓學生重點學什么?用多少時間學?怎么學?學得怎么樣的問題?為此,在備課之前首先要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的起點,深入鉆研教材,根據學生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終極目標,并思考如何運用高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起點到達終點。以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新聞兩則》為例,我們要先分析學生實際。由于學生從來沒有系統地學習新聞的知識,而本課則要求學生了解新聞的結構、要素、語言特點等知識,所以,在學案的設計中就必須先降低高度,從學生熟悉的報紙新聞入手,再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究,最后歸納整理出新聞的相關知并引導學生去體會新聞的語言和感受戰爭的主題這個更高層次的目標,教師要明確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才談得上高效課堂的實現。
2.2學案的設計要充分利用好課前和課后的時間。 學案的設計不只包括課堂的時間,更要充分利用好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強化練習,因此學案的設計應包括:課前預習、課堂交流展示、重點探究、課堂檢測(或課后強化練習)等環節。根據學生自學能力和教材特點,課前預習可包括相關資料的搜集與閱讀、生字詞的自學、課文的初步感知等,切實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為課堂教學作準備。課堂交流展示是對預習的展示和補充,將課文學習中一些基礎的知識和能力訊息充分教給學生,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在重點探究這一塊中主要落實本課的學習重難點,設計小組合作探究或討論、辯論等和老師點撥總結等方式,突破教學重難點。課堂檢測一般包括基礎知識和本節課的主要能力的強化訓練與檢測,根據實際課調整到課后進行。
2.3 加強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在導學案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形式可以是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表演和辯論會等比較靈活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大膽地說、盡情地表演、熱烈地討論。初中生正值精力旺盛,活潑好動的年齡,心理和性格都是比較積極的,教學應該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給學生以展現自我、自由發揮、積極思考的機會,比如學習《變色龍》時,可以組織學生把課本內容編成劇本,在課下熟讀劇本,分配角色,在課上表演出來,以新鮮的活動吸引學生學習課本內容,深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表情、心理、性格,不僅容易讓學生接受,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由于學習水平、學習態度和個性特點都不相同,所以教師應該做好指導工作,不能讓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獨挑大梁,水平稍差或者性格內向的學生沉默孤立,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安排,做好均衡的工作,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此過程中有所收獲,學到知識。
3.教師要做好講解和點評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有所偏差,教師要針對出現比較集中和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集中講解,糾正學生的錯誤。在精練的講解后,要重視課后的練習,將掌握薄弱的環節,反復多次練習,有目的地安排當堂訓練,將知識鞏固起來,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由于導學案教學的特殊性,所以教師應重視過程評價和積極的鼓勵。
篇8
關鍵詞:初中語文 形式主義 備課 教學過程 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2-0017-02
作者簡介:崔列鈞(1973―),江蘇啟東人,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江蘇啟東市天汾初級中學語文教師、教導主任、語文教研組長。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目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實踐上也已進入全面推進的攻堅階段,各地圍繞高效課堂展開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摸索出了一些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雖然名稱各有不同,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漸漸成為了課堂教學中的常態,基本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然而,我們也清楚地看到,課堂上,教師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部分教師一味地看重形式,不肯深入領悟高效課堂的核心價值,那么,高效課堂推進的結果只能是一種模式的難產,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丟失了,又沒能產生真正意義上的全新的高效課堂,教學就會亂象環生,就會陷入虛無主義的怪圈。
本文試就初中語文課堂中出現的一些形式主義問題,談一些個人拙見。
一、一些地方強勢推進高效課堂模式,導致了教學過程的形式主義
為了全面推進高效課堂建設,一些地方強勢推行所謂的高效課堂模式,希望借此來規范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但我們應該知道,要讓一些老師向傳統的低效課堂告別,其實最重要的是轉變思想,純粹固化一種模式,只能陷入教學行為的教條主義。所以,教師一定要從思想上徹底轉變觀念,認識到高效模式的必要性,同時也要靈活變動,具體情況具體對待,語文學科尤其如此。
一些地方硬性規定了教學的程式與時間,語文教師如果完全被這種規定束縛了手腳,是很難上好語文課的。語文教學的內容極其廣泛,教學內容各不相同,教學的方法過程也應該不同。如果我們的課堂局限于一種模式,而且固定在一定的時間內,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真的沒有生機,死板一塊了。一些地區雖創設了新授課、作文課、講評課、復習課等幾種模式,但長期模式化教學,師生也會興味索然。同時,一些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快節奏、大容量,不給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為了追求虛假的完美,只關注預設的圓滿,不關注生成的問題,不給學生出錯的機會;更有甚者,在同一模式教學中,少數教師只注重形似,而“神”已散,不注重導入、提問、拓展訓練、當堂反饋等環節的有效。這樣的語文課堂游走于有效與無效之間,已成為高效課堂的低效行為。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況適當變通教學策略。只要心有高效課堂的理念,牢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真正把訓練學生語文能力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是高效的。
二、一些教師過分依賴集體備課法寶,導致了備課過程的形式主義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第一步,語文教師在上課前對課堂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情進行充分的研究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但仍有部分教師的備課正越來越走向形式主義的泥淖,他們一味地依賴集體備課,把集體備課當成備課的全部,以集體備課代替個人鉆研,有時一人備課,集體偷懶,這是非常危險的。
集體備課可以發揮組內教師集體智慧的優勢,但集體備課永遠是一個面上的東西,而班情,學情是不一樣的,教師的業務功底、個人素養、教學經驗、教學風格也各不相同,如果照搬集體備課形成的教學思路、教學方法,而不結合教師本人特點,不結合班情、學情進行內化吸收,不進行二次備課,將集體教案當成法寶,教學工作就失去了針對性。
現今,教學資源非常豐富,現成教案比比皆是。教師千萬不能將備課變成抄教案。備課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工作,當然不可能完全體現在備課筆記上,教師生活中的見聞、感悟,“陌生化”閱讀形成的感受、思路,本班學生的個性特點,乃至于班上出現的一些偶發事件,都可成為我們備課時的材料。我們大可不必拘泥于紙質教案,而應將關注的重點放到如何使教學設計更切合文本的重點內容,如何使教學目標更貼近學生實際,如何使教學方法更符合學生的學習習慣,如何使教學難度更符合學生水平,如何使當堂反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上。課堂教學結束后,要及時反思,總結教學得失,為后續教學進一步改進教案。
三、一些教師過于追求課堂氣氛熱鬧,導致合作學習的形式主義
小組合作學習是高效課堂中的重要環節之一。筆者到很多地方聽課,發現一個共性的問題是,在學生進行了一定時間的自主學習之后,老師一聲令下,學生馬上搬桌帶凳,圍成一個個學習小組,討論的氣氛不可謂不濃烈,學習勁頭不可謂不高漲,但細細觀察,卻發現不少學生在討論時眉開眼笑,其間還時不時瞟一瞟老師,顯然是在借機取樂。試想,有老師聽課他們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平時了。有的小組討論變成簡單的對答案,有的變成了少數優生的獨角戲,后進生樂得做一個聽眾,坐享其成。這里談不上討論,更談不上合作,就更不要說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了。展示學習成果時,發言的也只是幾個固定的學生。還有的則更糟,老師給了一定時間討論后,課堂教學又變回了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老路,小組合作的生成問題得不到解決,與傳統的教學不同的只是由原來的單個學生與老師對話,變成了學生集體與老師的對話。這樣的合作學習純粹是走過場而已,不僅談不上高效,反而助長了部分學生的思維惰性與依賴心理,還剝奪了學生讀書、思考的時間,時間一長,其嚴重后果不難想見。
我們知道,語文學科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著力于培養其聽、說、讀、寫能力,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和諧發展。所以,語文老師在上課前一定要對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學習興趣、性格愛好,甚至同學關系作一個全面的了解。學生討論時,老師要深入到各小組,了解學生討論的情況,及時匯總討論過程中生成的問題,把握學生思維的方向,及時點撥引導,糾偏指瑕,真正做到師生互動。這樣的討論才能真正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
高效課堂的推進中難免會出現畫虎類犬的事情,也難免出現一些只重形式、忽視內容的現象。但是,只要我們不斷思考,不斷糾正,心有模式,手有變式,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會朝著正確而高效的方向不斷前進,日臻完善,走向“無招勝有招”的教學境界。
參考文獻:
[1]李炳亭.高效課堂22條[M].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2009.
篇9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高效課堂 構建方法
課堂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構建開放、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是新課程背景下深化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迫切需要。所謂“高效課堂”,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教學的功能和作用,即在課堂40分鐘內要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學任務,完成育人目標,構建“有效課堂”,打造“高效課堂”成為教育人追求的目標。教師應在課堂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最完美地實現教育教學的三維目標,以期取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構建開放、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
一、精心設計導語,將學生引入生動課堂
精彩的導語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對于啟發學生也有重要意義。“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如果用精練、準確、充滿感染力的語言作為開場白,則一定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教學起到鋪墊作用。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我在教《春》時就設計導語:提到春天啊,你們會不會覺得眼前出現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呢?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受到無限生機,無窮力量。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用彩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接下來,引導學生背誦兩首描寫春光美好、富有優美意境的古詩,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把學生帶到濃濃春意中,領略春的勃勃生機。
二、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途徑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合作學習才能達到課堂高效呢?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首先要明白,為什么要讓學生合作學習。就是要通過學生相互合作,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領悟獲得知識,是最佳學習途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一種能使學生真正學“語文”、用“語文”的情境,促其自覺、積極地學習知識和思考問題。
三、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把時間還給學生
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課程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確認和尊重。畢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發現,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又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四、利用多媒體教學,豐富教學內容
初中生還處在青少年時期,偏重感性認識,思維正處于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時期。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教師應大膽采用直觀教具導入。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語文教學需要更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或者說需要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多媒體技術的出現教學手段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促使教學效果得以強化,使學生成為高效學習者。同時,資源查閱不受時間限制,給教師提供了良好備課條件而制作電子教案,如果教師利用幻燈片、課件等,就能夠讓文本抽象內容具體化,靜止內容動態化,枯燥內容形象生動化,從而讓學生印象深刻、興趣濃厚、欲望強烈,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了。例如,在教授《孔乙己》時,教師如果不適當運用多媒體,不注重切入點的研究,則難免會課堂氣氛沉寂,效果不好。假如教師引導學生以講孔乙己的“手”為導入點,運用電腦制作動態課件,或用幻燈片展示詮釋孔乙己的不同形象、不同情況,形象、逼真、具體,則文本主旨便清晰了。再如,教學《蘇州園林》這篇說明文時,結合文本內容,我上網查找蘇州園林的圖片。課堂上,學生身處蘇州園林的美景中,感受到了蘇州園林美如西子的氣息。
五、課堂教學的有效訓練
無論是新授課還是復習課,都要堂堂有訓練,但是訓練的題目不在多而在精。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變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而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訓練為中心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于設計,精講巧問,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里去,問出水平來,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學,利于學生發展。
六、積累運用是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篇10
關鍵詞:預設;生成;語文課堂
一、預設是進行譯文教學的必要條件
教師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在進行閱讀教學之前,總要千方百計地備好課,設計許多精彩的環節,甚至查閱很多教學資料,這正是我們所說的預設。不言而喻,做好預設對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都是非常重要的,預設也是進行語文教學的必要條件。教師要做好預設,一是要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本身的資源,以教材為基點,預設成教材中使用的教案。一是要教師在自己的頭腦中,預設出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再設想怎樣圍繞教學計劃去處理、解決這些問題和情況。
以下是預設《羚羊木雕》一課的教學計劃。
l.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培養溝通的技巧。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理解課丈內容,進一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教學難點: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學過程:先初讀課文,引導學生整體感知,交流初步感受,并提出問題和困惑。再深入研究課文,沉浸其中,透過語言文字,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對話,把握文章主旨,分析文中人物的性格。最后整體感知課文,進行課外延展,從而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生成是語文課堂的一道美麗風景
從以上教學計劃中,可以看出,完全是在教師的設想中完成的。誠然也考慮到了學生的因素,但仍然顯得過于嚴謹而周密,具有很強的計劃性,這一點是預設的優點,也正是預設的不足之處。
新的教學理念認為,閱讀不僅僅是一種閱讀行為,更重要的是一種閱讀后再創造的過程。學生作為讀者,是具有巨大認識能力和主機能動性的,是一個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客體,而且都有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決不能完全按照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進行教學,要時刻注意課文中發生的情況,也就是我們的預設與學生實際情況產生的偏差。這種偏差往往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這種教學資源,使我們的課堂成為一種動態的課堂,千萬不能對這種資源視而不見,按部就班地完成我們預設的教學計劃,要根據課堂的“突發事件”,對我們的預設做出具有創意的調整,使課堂成為情感流動的課堂。
在執教《羚羊木雕》一課時,我曾做好自己的事先預設,并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文章的結尾“我”滿腹委屈地想:這能全怪“我”嗎?請同學們幫“我”想一想事情該怎樣處理才算妥當?學生們各抒己見,想出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案。我準備適時轉入下一個環節的教學,這時,一個同學又站了起來,他說:“這件事誰都不怪,得怪‘我’的奶奶,是她沒將‘我’的父親教育好,才導致父親怕媳婦。”于是師生趁機討論家庭中婆媳關系的問題,現場討論的氣氛異常熱烈,許多同學還對如何處理婆媳關系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很有些獨到的見解。
三、預設與生成要做到和諧統一
不難發現,預設是教師對文章的理解,體現了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展示了教師與作者思想的交流,融入了教師對文本情感的升華,可以說預設閃爍著教師智慧的光芒。我們決不能誤解了新課標的內涵,因為過分強調生成,從而忽視了預設在語文教學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甚至對教師的課前預設全盤的否定。這樣就會將語文教學引入另一個極端,完全由學生主體代替了教師的指導。但是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指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雙向關系。“教師指導”的著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為主”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這句話深刻揭示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課堂是動態的課堂,課堂教學中需要預設,但決不能僅僅依靠預設,要審時度勢,預設根據課堂的變化而變化。課堂教學中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辯證統一的關系,把預設與生成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種藝術。
總之,只有教師對課堂上這些生成性因素進行巧妙把握,才能提升我們課堂教學的價值,才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才能讓學生的靈性得以真正釋放。
參考文獻:
[1]陸志平,顧小白.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師研修教材.1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
- 上一篇:語文語法教學教案
- 下一篇:拆除工程揚塵治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