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物和生物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4-01-03 17:50: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非生物和生物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非生物和生物的區別

篇1

1、生物是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2、生物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這是互相相反的兩個過程,并且可以繁殖下去, 這是生命現象的基礎。

3、生物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細胞生物組成,包括動物、植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其特征是可以進行新陳代謝。

4、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無生命的(包括物質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何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概念上來講,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指的是通過在課上講授知識使得學生獲得新的知識,達到認知與能力,過程與理論,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綜合協調發展的效果。通俗的來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學習,學生在課業上有新的理解、有進一步的提高和進步。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具體體現為: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特點最核心的一點是觀察學生如何從“無”到“有”,由量變產生質變,從不會到接受再到貫通的過程。

二、農村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

初中生物主要學習生物與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細胞的分裂、細胞的分化、植物的組成部分、常見的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種子的結構、種子萌發的條件和過程、花的結構、植物的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呼吸作用、人類活動對生物的影響、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生殖方式、植物的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昆蟲的生殖和發育、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過程、鳥類的生殖和發育過程以及人類的生長發育、器官組成等。

三、農村生物課堂與城市課堂的區別及優勢

根據上文提到的初中課堂的主要學習內容我們不免看出,生物的學習不同于陶冶情操的語文、要求計算和理解的數學,生物的學習是在貼近自然的基礎上對于大自然的理解和做出概念的學科。越是貼近自然越是便于生物的學習。農村學生家庭大多以務農為主要收入,許多家庭還兼職養殖業,甚至許多學生在課余時間還要跟隨家長到田間地頭參加農業活動、在茶余飯后喂養雞鴨豬鵝。這就使得農村學生更加熟悉各種動物和植物,對于它們的形態、體貌、性狀更加熟悉。這就大大有利于生物的學習。例如:當學到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時同學們就會很快想到很多被子植物,玉米、小麥、水稻、豌豆等諸多農作物都是被子植物,他們常年與這些植物打交道,就能夠在老師講述完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概念后很快的將這些綠色開花植物與松柏等裸子植物區別開來。根據這些特征,教育工作者們應努力做好農村生物課堂的教學設計具備科學性和有效性的生物問題,以提高學生生物成績。

四、農村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舉例

1.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

首先我們知道,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分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即水、光、溫度和空氣;非生物因素則包括生物之間的捕食關系、競爭關系以及合作關系等。在設計該章節問題時,我們可以先讓同學們列舉影響農作物生存的因素。我想大多數接觸過農業生產的學生都會列舉出水、肥料、病蟲害、光照、天氣狀況、土壤狀況等常見原因。在提問多個同學聽取不同意見后再帶領學生進行問題總結。水、肥料、天氣狀況和土壤原因我們可以把它歸類為“非生物因素”,總結為“水、光、溫度”在為學生補充上空氣原因(二氧化碳濃度影響),而病蟲害的發生則歸結為“生物因素”這是影響農作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由于害蟲對農作物有捕食關系,所以影響了農作物生長。再有同學們都知道大樹下種植的農作物往往顆粒無收,這便是兩種生物之間的競爭關系。而大豆和根瘤菌則是生物之間的合作關系。

2.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顧名思義就是有脊椎骨的動物,而無脊椎動物就是無脊椎骨的動物。農村孩子接觸大量的動物,一說到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舉例大家就會踴躍發言。豬、雞鴨鵝、青蛙、老鼠、蛇等都屬于脊椎動物;而蝗蟲、蚯蚓、蟑螂、蚊子等都屬于無脊椎動物。再對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舉例進行歸類可以得出——昆蟲類基本屬于無脊椎動物類,而哺乳動物、兩棲類動物大多都是脊椎動物,這樣不僅學習了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還復習了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昆蟲。

五、農村初中生物課堂的問題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篇3

一、從緒論課開始緊緊抓住學生

緒論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課,上好緒論課就是成功的一半。

首先,從美麗的珊瑚開始引出生物與非生物的討論。珊瑚有兩種含義:①指珊瑚蟲;②指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遺骸。前者是生物,是一種低等動物,它通常群居在一起,象樹但不是樹,后者構成了供人們觀賞的美麗的珊瑚或沉積成巨大的珊瑚礁、珊瑚島,它顯然已不再是生物了。那么區別生物與非生物的依據到底是什么呢?緒論課的第二個重點是學習生物課的意義。不拘泥于課本,另外列舉大量的事例,激發學生求知的愿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學們正處在青春期,男生長胡須、男女生都長青春痘。這本是很正常的,但有人卻特別害羞,偷偷拔胡須,摳青春豆,以至毛囊受損,細菌乘虛而入引起毛囊發炎,原本光潔的臉變得坎坷不平了。

二、用比較法綜合復習

課本中有三個“基礎”,兩個“基本”極易混淆,如何區分它們呢?我把它們找出來,排在一起,加以比較,把重點字加不同標注。其含義就一清二楚了。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體外燃燒。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目的一樣都是分解體內的有機物,釋放能量供給生物體生命活動的需要,糖類和脂肪在體外燃燒與在體內徹底氧化分解的產物相同,故它們釋放的能量也相同。而蛋白質在體內徹底氧化分解的產物與體外燃燒的產物不同故其釋放能量內外有別。

三、理論聯系實際

在進行無氧呼吸教學時,可以從長跑、做泡菜、釀酒等方面發揮:長跑比賽時我們常常感到上氣不接下氣,長跑后我們總感到腰酸背痛,為什么呢?因為長跑時氧氣供應不足,我們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組織里乳酸積累過多會使人腰酸背疼。再如食物腐敗通常是由于腐敗細菌在食物中進行有氧呼吸使食物腐敗變質的,做泡菜就是利用水來隔絕氧氣抑制腐敗細菌活動。而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可進行乳酸發酵產生乳酸。適當的酸味正是我們所喜歡的,這就是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不易腐敗、味美可口的原因。

四、多用實物,多動手作實驗

多數教師以為:有標本就不用掛圖,有實物就不用標本。實物給學生的新鮮感遠遠超過掛圖,讓學生多動手,多作實驗其意義遠比讓學生弄清實驗原理本身要好得多。親自動手實驗能大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能通過實驗操作發現新問題。若老師認為原理很簡單,沒有必要做實驗,則錯過了教育學生的極好機會。長期下去,學生自然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篇4

掌握生物概念往往是學生獲得成功的第一步。要促進這種成功則應與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學生學習生物概念既可獲得能力,又可進一步學習新概念及其他知識。那么,如何有效地實施生物概念教學呢?筆者認為在生物概念教學中應注重情景的創設并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

一、概念教學時的情景引入

通過創設情景,簡捷明快地導入教學內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學習水到渠成。

1、實驗情景。

例如光合作用這一概念,實際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對初中學生來說,能將這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起來,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是通過探究性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個演示實驗得出的,學生在實驗及觀察過程中已對有關的產物和原料等有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導學生將這些實驗結論歸納在一起,找出內在聯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培養學生得出概念的能力的過程,也是訓練和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過程。布魯納說:“一個壞教師奉獻真理給學生,一個好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學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種發現真理的能力。

2、實踐情景。

學生通過觀察獲得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生態、遺傳和進化等方面的直觀的感性的認識,把這些感性的形象轉變成語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經過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互動與轉變,實現由特殊到一般、由現象到本質的飛躍,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較完整而科學的概念。例如,進行生態系統概念教學時,可先引導學生觀察池塘、麥地、樹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種類、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發現植物、動物、各種微生物及非生物環境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歸納出:生態系統=生物群落+非生物環境。

3、問題情景。

利用掛圖、實物及演示實驗等直觀手段的同時,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并在觀察中解決問題,便于感性認識,能豐富課堂教學,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騰作用"的概念,可以通過蒸騰作用演示實驗進行觀察并提出問題: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從哪里來的?通過帶著問題觀察,學生能形象直觀地掌握和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知道蒸騰作用是水分以氣體狀態從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

二、概念教學時的情景分析

1、創設比較情景,分析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指導學生對一些相關概念進行對比、歸類,揭示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出本質區別,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統化。

在學習生物概念時,注意分組、結對、列表、進行歸類對比,就容易搞清各對概念間的本質區別與內在聯系。同時,通過比較,促使學生將新舊知識、同類知識聯系起來,分析異同。

從這個角度而言,學生比較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2、創設強調情景,分析概念的關鍵字、詞,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生物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其中一些字詞都是經過認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義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質特征,是生物概念的關鍵字詞,要理解概念的本質,必須從理解關鍵字詞入手。強調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注意,而且能引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關系,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真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例如: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叫相對性狀。其中“同種”“同一”四個字,需強調。

3、創設問題情景,通過討論加深對概念的認識和理解。

隨著教學活動的多元化,以學生為主的探究學習活動會漸漸成為教學主流。問題討論在教學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視的。亞里士多德說:“思維來自驚奇和疑問開始”因此教師要巧設一些問題,點燃創新之火。問題討論促進學生概念的精致化,小組問題討論提供所有學生主動學習進行概念解釋的機會。學生提出的概念解釋必須接受組員的檢驗,促其再建構。經由不斷的解釋、質疑、再建構、反駁、澄清等,共同建構出一個比討論前更符合科學概念的答案。

三、概念教學時的情景鞏固

1、體系情景。

在完成章節知識的教學后,對那些相鄰、相對、并列或從屬的概念進行類比、歸納,根據它們的邏輯關系,用一定圖式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體系。如:用概念圖將有關某一主題的不同級別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圓框中,再以各種連線將相關的概念連接,形成該主題的概念網絡,把學生感知“孤立”、“散裝”的概念納入相應的概念體系之中,讓學生獲得一個條理清晰的知識網絡,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新概念,又能進一步鞏固深化已學概念。

2、比較情景。

生物學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概念間聯系和類似的地方很多。如果學生沒有比較概念的能力,隨著學習深入,概念增多,易出現混淆的現象,影響學習效果。引導學生比較概念,主要讓學生抓住兩點,一是注重尋找比較標準,二是注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比較。比較概念的過程主要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過程,所以比較概念有助于思維能力提高。

3、發展情景。

對學生來說,不同階段和不同的知識基礎,對概念的理解也會不同。學生能動地去探究概念的本質,就形成一個發展概念的過程,探索生命活動規律的內驅力會得到強化。

篇5

關鍵詞:生態水利;設計;技術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data in detai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and the technical route of the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desig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design.

Keywords: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technology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生態水利設計是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生態保護意識發展的體現,是未來水利設計的發展方向,設計人員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按照生態水利工程學的基本要求,不斷總結生態水利設計經驗,提高生態水利設計水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生態水利工程學這一學科強調水利工程建設在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還必須兼顧水域的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在生態水利工程中,各種生態經濟技術的應用是該技術的核心,這一技術在未來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和環境立法技術等結合在一起,成為生態河流建設的主要手段。

1 生態水利工程與傳統水利工程之間的區別

傳統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水資源的再分配和利用,以便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這主要表現在防洪、生產生活水源、防止農業生產的旱澇災害、提供清潔能源、滿足人們審美需要等等,這些都是水資源利用的資源性、經濟性和社會性的體現。而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則是從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水環境兩個角度出發,在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思考水利工程建設,水利工程建設的第一目標是滿足水環境的生態發展需要,而后才是防洪、生產生活水源等目的。二者的主要區別見表 1。

表 1 生態水利工程與傳統水利工程之間的區別

由此可見,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有明確的生態服務目標和功能,在設計上要求保持和發展生態系統作為首要設計要求,并將其貫徹到設計全過程。第二,在生態水利設計上要保證選址、布局、施工與環境之間的友好性和協調性,降低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2 生態水利設計的基本原則

2.1 設計方案的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在生態水利設計中,設計方案必須符合水利工程學的基本原理,還應該符合生態學基本原理,在此基礎上方案還必須滿足安全性和經濟的要求。所謂的安全性需要就是設計方案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基本規律,以保證水利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這就需要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侵蝕和淤積、河道沖刷的基本特征,動態的掌握河流的變化規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水利工程的穩定性。同時在方案設計與選擇上,應該從經濟合理性的角度進行詳細的對比分析,使工程能夠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

益。

2.2 保持和恢復河流空間異質性原則

現在生物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樣性與非生物環境空間的異質性存在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非生物環境空間越復雜,生物群落的種類越多,這反映了非生命系統與生命系統之間存在著一種依存和耦合關系。這就要求在水利工程設計中,維持和發展非生物空間的異質性,在有限的河流生態系統當中創造更多的小生境,這樣就能夠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和共存的條件,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保持和發展生態環境的目的,保證河流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2.3 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主要是指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實質是物種的自然選擇,物種通過自然選擇找到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環境條件,只有這樣物種才能在保持一定種群數量的前提下進行繁衍和發展。在水利設計中依靠生態系統的自設計、自組織工恩難怪,可以由自然界選擇最適合的物種,形成多種多樣的物種結構與生物種群,達到自設計的目的,這種自設計的能夠充分的發揮物種的自我恢復功能。現代生態水利建設表明,在引進新植被、新物種、設計新環境的時候,要充分利用鄉土物種、本地物種,禁止引進外來物種,這樣能夠增強生物物種的適應性。

3 生態水利設計技術路線和基本要求

3.1 科學進行水文過程分析與計算

水利工程的服務對象十分廣泛,一個水利工程既要滿足濕地、林業、草原、農業、畜牧業和江河湖泊等生態用水,還要滿足工業、居民生活、消防、綠化等社會生活需要,這就要求在生態水利設計先弄清生態目標對水資源的配置的基本要求和需求規律,只有這樣水利工程才能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

這一點從現在一些生態水利設計案例中可以看出來,如浙江水利設計研究院承擔的浙江西溪濕地生態改造工程,該工程作為最近幾年比較典型的生態水利設計案例,在設計過程中就是從生態水文學與工程水文學綜合性的角度,充分考慮了該流域的服務對象的需求性,提出了在非灌溉期或灌溉空隙時間為濕地補水和利用灌區尾水給退化濕地進行補水的生態水利設計方案。該方案應用以后,不僅滿足了周邊農業生產的灌溉需求,還實現了濕地、退化濕地補水生態恢復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生態效益。

3.2 析出關鍵生態敏感目標

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必然會影響到一些生態目標,這就需要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要準確識別生態水利建設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生態目標,而這也就是關鍵生態敏感目標。

這一點在現在很多生態水利設計中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九十年代在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當中,由于沒有意識到三江源濕地水資源主要來源于降水、上游來水這一因素,結果在上游別拉洪河開挖人工排水渠的過程中,導致上游來水直接被引入了人撓力河和烏蘇里江,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先經過三江源濕地保護區再排入烏蘇里江,導致三江源濕地水源驟減,嚴重影響了下游的撓力河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這兩個保護區的濕地功能逐漸減弱,一些生物的生存環境收到了很大的威脅。可見,在生態水利設計中要重視關鍵生態敏感目標的確定,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減少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3.3 生態水利設計與環境工程設計的協調

生態水利設計中還應該考慮到環境的特點和與承受能力,這就要求在設計中引入環境科學與工程的一般原理與技術要求,使設計方案中的水量與水質的同步科學配置,實現生態水利設計與環境工程設計的協調。

具體來說應該注意以下幾點:第一,設計方案中應該減少旱田排水挾帶泥沙或污染物進入水環境系統或濕地系統,對此可以在這兩者的過渡地帶中設置生態處理溝渠或氧化塘,待泥沙沉淀和污染物分解后再排入天然護坡或濕地。第二,如果在缺水地帶有種植水稻等用水量較大的農作物,在生態水利設計中應該以水量的高效利用和水質凈化為主體進行設計,實現水資源的綜合、高效利用,減少水資源的污染和浪費。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學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同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健康與可持續性需求的原理與技術方法的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于被嚴重干擾河流進行生態修復。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以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水利工程與生態水利工程的區別

水利工程可以理解為人類通過工程措施或行為實現水資源的再分配和利用。水利工程最初的作用是防洪、提供穩定的水源、緩解或防止農作物旱澇漬災害、提供清潔能源(修建水電站)和水利旅游景點等,這主要體現了水利工程的資源性、經濟性與社會性。而生態水利工程則更強調水利工程的主要服務目標是生態。有學者認為生態水利工程的內涵是:對于新建工程,是指進行傳統水利建設的同時(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顧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對于已建工程,則是對被嚴重干擾的河流進行生態修復。筆者認為生態水利工程是現代水利的標志,至少應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科學內涵:①生態水利工程的開發應有明確的生態服務目標與功能。在設計階段,應當將生態系統健康過程的維持置于重要位置,并作為設計的制約因子,使水利工程能滿足適宜的生態水文過程要求。②生態水利工程應強調工程選址、布局、施工過程的環境友好性與經濟性。防止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產生巨大的環境成本和經濟成本,實現社會經濟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二、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

2.1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穩定性。對于生態水利工程的經濟合理性分析,應遵循投入最小而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的原則。

2.2保持和恢復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有關生物群落研究的大量資料表明,生物群落多樣性與非生物環境空間異質性存在正相關關系。非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與生物群落多樣性的關系反映了非生命系統與生命系統之間的依存和耦合關系。一個地區的生境空間異質性越高,意味著創造了多樣的小生境,能夠允許更多的物種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環境變得單調,生物群落多樣性必然會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質、密度和比例等都會發生變化,造成生態系統的某種程度的退化。

2.3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與合適的環境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個具有足夠數量并能進行繁衍的種群。依靠生態系統自設計、自組織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選擇合適的物種,形成合理的結構,從而實現設計。成功的生態工程經驗表明,人工與自然力的貢獻各占1/2。在利用自設計理論時,需要注意充分利用鄉土物種。引進外來物種時要持慎重態度,防止生物入侵。

2.4流域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應該在流域尺度和長期的時間尺度上進行,而不是在河段或局部區域的空間尺度和短期的時間尺度上進行。所謂“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修復單一動物或修復河岸植被。水域生態系統是一個大系統,其子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廣義水文系統和工程設施系統。

2.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都不是靜止的,在時間與空間上常具有不確定性。除了自然系統的演替外,人類系統的變化及干擾也導致了生態系統的調整。這種不確定性使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呈一種反饋調整式的設計方法。是按照“設計一執行(包括管理)一監測一評估一調整”流程以反復循環的方式進行的。在這個流程中,監測工作是基礎。監測工作包括生物監測和水文觀測,需要在項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監測系統,進行長期觀測。同時還需要建立一套河流健康的評估體系,用以評估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狀況及發展趨勢

三、生態水利工程設計應遵循的理論與技術路線

3.1應以生態水文學與工程水文學作為工程設計的基礎,進行水文過程的分析與計算。

因為生態水利工程的服務對象比較廣,往往同時涉及濕地、林業、草原、農業、畜牧業和江河湖泊等生態用水和工業、城鎮、消防、居民等經濟生活用水,所以只有弄清生態目標對水資源的時空要求規律,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才能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如由黑龍江農墾勘測設計研究院進行規劃設計的“兩江一湖”(黑龍江、烏蘇里江和興凱湖)干流沿岸灌區工程,其中提水灌區的開發與設計就是從生態水文學與工程水文學相結合的角度,充分考慮了在非灌溉期或灌溉空隙時間為濕地補水和利用灌區尾水給退化濕地進行補水的可行性,并對工程措施的技術經濟可行性進行了充分論證,屬于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一個實踐。

3.2識別工程可能影響的關鍵生態敏感目標。

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應當能準確識別受工程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生態目標,并在工程規劃階段予以充分考慮。但當前許多水利工程的設計很少或沒有考慮流域生態敏感點。如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的水資源主要來自降水、上游來水(如別拉洪河和濃江)以及烏蘇里江和黑龍江洪水期倒灌補充,所以上游來水的減少,會影響保護區濕地的水文過程。水文測驗資料分析結果顯示:由于別拉洪河上游開挖了許多人工排水渠道(如新開挖的別拉洪大排干),使上游來水直接排人撓力河和烏蘇里江,沒有經下游保護區進入烏蘇里江。致使別拉洪流域流經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徑流總量比1978年以前減少了約70%;撓力河流域在上游修建的龍頭橋水庫在非汛期(1~5月,l0~l2月)不向下泄流,根據多年水文數據分析,非汛期8個月的平均流量為4.22m3/s,經初步計算,與水庫修建前相比,每年約減少下泄水量8700萬m3,嚴重影響了下游的撓力河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

篇7

【關鍵詞】聯系;實際;創新;教學

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生物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引導學生從生物學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問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習生物的興趣,領悟生物學知識的作用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是新課改的一個目標。在生物課堂,聯系生活實際,是創新生物教學的改革方向。

1 創新情景助學,導入生活實際,引出生物問題

生物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最終服務于生活實際,生活離不開生物,生物離不開生活。當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基于以上認識,我在實際教學中,努力使生物教學聯系生活實際,引出生活中的生物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例如,我在教學微生物知識時 ,以學生實際生活中剩余飯菜發酸變質的現象和春節學生家中做米酒為例,讓學生從 身邊的生活現象去體驗和引導出生物問題和教學內容,增加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增強了教學效果。

2 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感性幫助,設疑探究生物問題

教師在授課時不能一成不變地按教材趙本宣科,應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知識特點及學生心理創造性地聯系生活實際設計例題,講題盡量貼近學生實際中的經驗。例如講遺傳物時,圍繞DNA和RNA的區別設疑提出生物問題,展開探索。DNA在細胞 中存在的部位和作用,設計怎樣實驗證明RNA也是遺傳物質?這樣使學生聯系實際回答探討,從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3 以生活實際最終結果解決生物問題

學以致用時生物教學的基本原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生物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生物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生物“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生物知識完全可以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生物學的問題。例如講微生物聯系到釀造技術,從細菌致病到醫院治療用藥抗生素,由抗生素研究到制約工業,生物技術工業,將學生所學知識返回到生活實際中去,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堂上學生知識面的欠缺。自然瞞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解決生物問題,達到預其的教學效果。

4 關注課堂教學,抓住核心內容,打好生物學知識基礎,創新生物教學

課堂是學生獲得知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學生通過生物學理論知識的學習,逐步掌握該學科 的基礎知識,生物學是從生物生態、生物分子等多角度去探索生命現象的一般規律,內容的慨念性和理論性頗強,所以,課堂必須抓住核心,化繁為簡,。例如,講“遺傳物質基礎”就是一個例子,在課堂教學中,用抓核心,展細節的方法,將抽象性強、難度大、數量多的遺傳物質基礎,在課堂重點講解,讓學生總結出DAN是主要遺傳物質,強調DNA的兩個基本功能。在此基礎上,將DAN的結構,DAN的復制,基因的表達,歸納出遺傳信息在遺傳物質體內的傳遞過程。抓住核心DAN,就把比較繁多的內容簡單化了,便于學生記憶,達到事半功陪的效果。

5 關注生活拓思路,前后貫通,智、能共育,創新思維來思考生物問題

篇8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巖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P15

探究的過程:1、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制定計劃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和交流

對照實驗

P15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最常見的是捕食關系,還有競爭關系、合作關系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后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農田,一片草原,一個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個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的組成: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如果將生態系統中的每一個環節中的所有生物分別稱重,在一般情況下數量做大的應該是生產者。

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動物是生態系統中的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終點為消費者,且是不被其他動物捕食的“最高級”動物。

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沿食物鏈積累(富集)。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有許多是全球性的。

生態系統的類型p29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p30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課本26頁。

課本27頁1題33頁生物圈2號

生物的生存依賴于環境,以各種方式適應環境,影響環境。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臺: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于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準通光孔。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光強時使用平面鏡,光弱時使用凹面鏡。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后方有準焦螺旋。

準焦螺旋:粗準焦螺旋: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準焦螺旋。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準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顯微鏡的使用

P37-38

的圖要掌握

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動方向和視野中物象的移動方向相反。

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

觀察植物細胞:實驗過程P43-44,注意事項以及各步驟的作用

切片、涂片、裝片的區別

P42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細胞壁:支持、保護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細胞質里有液泡,液泡內的液泡內溶解著多種物質(如糖分)

細胞核:貯存遺傳信息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液泡:細胞液

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P47,注意事項以及各步驟的作用

動物細胞的結構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相同點:都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的不同點:植物細胞有細胞壁和液泡,動物細胞沒有。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基本單位。

細胞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統一體。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鹽、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細胞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二者聯系:都是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

二者區別:葉綠體將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

線粒體分解有機物,將有機物中儲存的化學能釋放出來供細胞利用。

動植物細胞都有線粒體。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57頁1題,課本57頁最后一段

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染色體容易被堿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恒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生物由小長大是由于:細胞的分裂和細胞的生長

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新生命的開端---受精卵

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不同的組織按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各組織的功能

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成在一起構成系統。

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

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植物結構層次(小到大):細胞組織器官植物體

P65題3

第二節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營養器官:根、莖、葉

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植物的組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

輸導組織等

根的結構

第三節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單細胞生物:草履蟲、酵母菌、、衣藻、眼蟲、

變形蟲

草履蟲見課本70頁圖,71頁2題

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有利也有害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

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藥;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征: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藥上使用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病毒結構: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種子植物

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胚是幼小的生命體,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

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課本84頁表和85頁圖,課本88頁2題

種子的萌發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過休眠期。

測定種子的發芽率(會計算)和抽樣檢測

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首先突破種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軸發育來的

植株的生長

根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

幼根的生長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氮、磷、鉀

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花的結構(課本102)

傳粉和受精(課本103-104)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胚珠——種子

子房壁----果皮(與生活中果皮區別)

課本105頁1題

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

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

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結構

從外到里:樹皮:韌皮部(有篩管)、形成層;木質部(有導管)

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葉片的結構

表皮(分上下表皮)、葉肉、葉脈、氣孔

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蒸騰作用的意義: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傷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促進生物圈水循環。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天竺葵的實驗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目的:讓天竺葵在黑暗中把葉片中的淀粉全部轉運和消耗。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目的:做對照實驗,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產生淀粉。

脫色:幾個小時后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目的:脫色,溶解葉片中葉綠素便于觀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結論:淀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

光合作用概念: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這個過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實質: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如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的過程。

光合作用意義: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不僅滿足了自身生長、發育、繁殖的需要,而且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來源、氧氣來源、能量來源。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用來構建之物體

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細胞利用氧,將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將儲存在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這個過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義:呼吸作用釋放出來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進行各項生命活動(如:細胞分裂、吸收無機鹽、運輸有機物等)不可缺少的動力,一部分轉變成熱散發出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見課本最后)

光合作用(130頁)和呼吸作用(125頁)公式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中耕松土、及時排澇都是為了使空氣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進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機物,因此在儲存植物的種子或其他器官時,要設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溫度、減少含水量、降低氧氣濃度、增大二氧化碳濃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與生產生活關系: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葉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區別

部位

含有葉綠體的細胞

所有的活細胞

條件

有光無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機物,氧

產物

有機物,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變化

合成有機物,貯存能量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聯系

相互依存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植被覆蓋率低,

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我國森林覆蓋率16.55%,

我國每年3月12日為植樹節

熱帶雨林-----地球的肺,

篇9

1856年博物學家Reiter提出了生態學這一概念,直到1869年德國的生物學家ErnstHeinrichHaecke才給生態學下了明確的定義,即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1976年LawrenceCremin在《公共教育》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態學”的概念。“教育生態學是應用生態學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和生態平衡等原理來研究教育的種種現象、成因,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發展的趨勢和方向”。課堂生態是指以生態學的思想來認識課堂活動,在教學活動中,師生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師生之間應該互相協作,互相尊重;使教學過程充滿多樣性、靈活性,從而讓課堂成為具有開放性、整體性和可持續性的、良性的生態系統。針對當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弊端,加以除舊布新,使之成為充滿生態倫理氛圍的教學活動,以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

二、學生語音狀況調查

為了解大學生的語音現狀,筆者對學生的語音現狀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內容為學生對自己的語音、語調滿意度和語音存在的問題,對自己語音、語調“很不滿意”的學生比重達到了17%。選擇“一般”的學生占40%,對自己語音語調滿意的占15%,比較滿意的占28%。有17%的學生對自己的語音語調不滿意。

三、學生在英語語音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元音問題

首先,20%的學生部分單元音發音不準確。常見錯誤為把/i/發成漢語字“衣”,口型不到位,發音不標準;在英語單詞中,發/e/時往往口型過大;對于/i/和/ei/這兩個音,很多同學會混淆。其次,元音長度方面的混淆,很多學生認為/i://U:/和它們相應的短元音/i//U/只是發音長短的區別,而不知道本質的區別是發音位置的不同。如:/i/和/i:/在sit/sit/和see/si:/中的發音有發音位置的本質不同。

(二)輔音問題

首先,語音性錯誤,對于英語中的/p//t//b//d/這四個爆破音,很多學生按照漢語拼音的讀法直接讀出來,沒有爆破發音,發音方式錯誤。其次,音位變體性錯誤,例如,/p/出現在詞首時,往往讀成強送氣的/p/,如pardon/、pa:dn/;而當出現在/s/的后面時,則讀成送氣較弱的/p/,如spell/spel/,很多學生都讀成強送氣的/p/。最后,關于輔音連綴問題。因為漢語中沒有輔音連綴現象,而且漢語中兩個輔音之間總是隔著元音,因此,受母語的發音習慣的影響,在讀輔音連綴時,很多學生會在輔音后加上元音,這是錯誤的發音。

(三)節奏問題

50%的學生難以把握句子的節奏。英語是以重音計時的語言,重音與輕音交替出現,語速的快慢取決于音步。一個音步由一個重讀音節加上其后的非重讀音節構成,每個音步的時長大致相等。通常句子的開頭讀音最重,然后越來越弱,直到讀到下一個音步時,才開始重新重讀,句子里非重讀音節數越多,讀得越快。而漢語屬于音節計時型語言,速度取決于音節,所有音節的時間長度大體相等。中國學生受漢語音節計時的影響,習慣重讀句中的每一個單詞,以詞為單位讀句子,并且忽略停頓,導致節奏錯誤。

四、對英語語音教學的建議

(一)樹立生態型觀念,構建生態圈互動式英語語音課堂

“從生態學角度看,生態圈中的各個成員無論相識與否都會相互作用和影響,這種生態現象通常被稱為群體動力。”確立“生態型”外語課堂觀,師生間的互動也會成為大學英語課堂的律動,教師在互動、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在互動的生態課堂中,課堂整體感得到加強,整個教學可以達到相互促進、和諧共振的藝術境地。而傳統的大學英語課堂常常缺乏互動,比較沉悶,學生仿佛呆在一個固定的、不能隨意發揮的空間里,只能單調地學習課本的內容,缺乏學生和師生之間的交流機會。

(二)構建以學生為本的英語語音課堂

懷塔克(R.H.Whittaker)曾指出:“在一個群落中,每個種都有不同于其它個種的時間、空間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中的功能地位。教育生態學關于生態位的主體,不限于種群,它涉及教育生態系統、生態群體與生態個體,它們都有生態位問題。”在生態系統的視野中,大學英語課堂猶如一個開放型的大系統,每個學生有自己的生態位,這種生態位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學習者的性格、學習風格、學習環境、社會背景等。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方言,它對學生的英語發音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英語語音的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區別指導,幫助學生克服語言習慣對語音學習的負面影響。

篇10

一、培養學生多提問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極少提出問題。經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碰到問題其實是不敢問,因為處于青春期的他們有著極強的自尊心,他們擔心自己提出問題而被其他同學笑話,于是便“三緘其口”;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平時的學習基礎差或缺乏相應的思維能力而“無從下口”――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問。結果導致整節課學生無問題,教師一言談,這樣的教學模式又怎么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

我們知道,問題的出現來源于對事物已有知識的觀察和思維,觀察的越仔細,提出的問題就越多。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觀察能力,才能不斷地發現問題。如在學習遺傳的基本規律前,先讓學生觀察自己家庭成員的一些性狀,調查自己所了解的或一知半解的有關遺傳方面的現象,學生經過仔細地觀察,認真地調查,問題就會不斷出現“為什么我的父母都是雙眼皮,而我是單眼皮?”“為什么不能近親結婚?”“為什么我們小區的一對近親結婚的夫婦,小孩很健康?”“為什么腌制后的黃瓜比腌制前的軟?”……對于愛提問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鼓勵,對于不愛提問的學生教師要多提供機會,也讓他們品味成功的喜悅(教師一定要及時給予表揚)。在提問和解惑中才能營造出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

二、教師自己要會問

學生的知識能力有限,提出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有限,所以教師要會及時提出問題,以啟發學生思考和質疑。

在生物教學中,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以疑問、設問、反問等多種形式,適時適當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如在學習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時,提出:“你認為地球如果沒有細菌會怎樣?”在學習動、植物的區別時,筆者問學生:“如果動物細胞有液泡、細胞壁、葉綠體會是什么情形?”“為什么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要用清水,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要用生理鹽水?”“‘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植物體的水分又怎么能從下面的根流上去了呢?”等等問題。每一個知識點都不是教師的直接陳述。通過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發問,激發學生的交流和討論,學生才會知道個中原因。在筆者的生物課堂上,經常會有智慧的火花碰撞,使學生在緊張、活躍中理解了生物學中抽象的和易混淆的知識。

三、教學形式要豐富

新課程改革提倡自主、研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和素質的培養為目標,以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特點,以探究性學習為主導的模式進行。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實施新的學習模式。這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奮感和愉,而且在這種氣氛下學生也能牢固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所以要使生物課堂的氣氛活躍,要讓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知識,不僅僅靠“問題”的設置,還要有靈活的課堂形式、直觀教具的展示、形象化的語言等等。

1、教學場所多樣化

如進入初一的第一節課,筆者并不是在課堂上對學生傳授一些基礎知識,例如生物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的關系;學習生物的意義和方法等等。筆者只是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親臨校園的樹林下、花叢中,植物千姿百態、運動方式趣味橫生,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

2、直觀化教學

生物知識學習的是大自然的各種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如果每節課都到室外、實驗室、多媒體教室也不太現實。可是如果只是在教室中照本宣科,學生肯定會感到抽象而無趣。所以,筆者在教學中只要課外能找到的東西都會將其帶入課堂,讓學生親自感知,如腦、心臟模型;學習根系時帶水稻與棉花的根;講述軟體動物時,展示河蚌,認識珍珠層和外套膜;觀察井口邊草的孢子囊群感知孢子生殖;展示豬腿骨和腎臟,學習骨和腎臟的結構等等。教師在展示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培養了能力、活躍了氣氛、學到了知識。

3、將生物知識融入生活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各種生物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所以生物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關。在學習“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時,引導學生將思維發散到古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讓學生從生物學角度解釋,造成此種現象主要是何種非生物因素的影響?

通過有趣的成語詮釋生物現象,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食物鏈)、“蜂擁而至”(蜜蜂的社群生活);通過比喻讓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如基因喻為圖紙,蛋白質喻為建筑材料;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大分子透不過,小分子可以)喻為防盜網(阻止人進入,卻不能阻止蚊蟲進入)等等。使各種知識滲透到生物教學過程中,拉近學生與生物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