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概念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6: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居家養老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一個不足70平米的狹長平房里,楊國霞和6位同事,為教育部社區的338戶常住居民提供著全日制服務,一年365天,全年無休。
每天早上六七點,社區的老人們都會憑訂奶證到居委會領取牛奶。這是教育部社區延續了近30年的傳統?!爱斈暌驗橘I牛奶不方便,所以居委會聯系乳制品公司幫大家訂奶,現在買牛奶容易多了,但好多老人已經習慣了,還是愿意在我們這里訂奶、取奶?!睏顕颊f。
不少老人做飯不方便,居委會就聯系金融街街道辦事處的養老中心,安排了老年飯桌,每天中午統一配送。
社區附近沒有菜市場和大超市,大伙兒沒地方買菜,于是,居委會聯系了蔬菜批發市場的商戶,每周四來社區賣菜。
每天,楊國霞和同事們都有很多瑣碎但重要的工作要忙?!袄先藗冇惺露剂晳T來找我們。按說家里的管子漏水該找社區的技工班,但他們會來找我們,我們再幫著聯系技工班上門維修;有的臨時有事不能接送孩子上學,我們也會幫忙解決;想找保姆或者小時工的,也會讓我們幫著物色合適的人……壓根就沒有我們不管的事兒?!睏顕颊f。
“現在的年輕人對居委會的工作可能沒什么概念,除了辦準生證,平時很少來。可對于老人來說,這兒就像是他們的另一個家。路過時,經常會打個招呼或者進來坐會兒;天氣冷了,會囑咐我們多穿點;去趟超市買幾袋葡萄,非要給我們一人一袋,放下就走,不容你說不要。我覺得挺溫暖的。”楊國霞說,“有一位老人,一個人住,有一天她來找我,說有時候心里會覺得不踏實,想讓我把電話留給她,我就把家里電話和手機都告訴她了,盡管她一次也沒有打過?!?/p>
2003年,36歲的楊國霞到教育部社區居委會工作,一干就是9年。“當初過來上班主要是覺得這里離家近,沒想到一直干到現在。今年咱們社區改選,老的書記、主任歲數大了,都退了,就把我給選上來了?!?/p>
楊國霞是教育部社區第一個全職的居委會主任。以前,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教育部的離退休職工,屬于“過來幫忙”的性質,每個月,街道象征性地發些補貼,1000塊錢左右?,F在,居委會里的工作人員都是街道招聘的社工,工資也在不斷地漲,五險一金都有。
“2003年我剛來的時候,在這里工作的人歲數都挺大的,平均年齡47歲,我是最年輕的?,F在隊伍越來越年輕了,今年新加入了三個年輕人,最小的32歲,最大的36歲,我快成居委會里歲數最大的了?!睏顕夹χf。
居委會的工作方式也越來越信息化了?!霸瓉砦覀兒苌儆秒娔X辦公,網絡知識也不太懂?,F在金融街街道有了自己的門戶網站,街道、社區所有的信息都會在網站上,就連開會也在網站上發通知?!?/p>
談起未來,楊國霞覺得,政府應該更加重視區域老齡化問題,更加關心老年人?!艾F在好多老年人都是自己住,沒人聊天,會感到孤單。有時候他們會來我們這兒坐著聊天,有很多很多話要說??墒俏覀儸F在的辦公條件有點不夠,如果再寬敞點兒,就能開個聊天室,讓老人每天都能過來聊天解悶?!?/p>
問答“十”
問:你關注十嗎?
答:挺關注的。
問:關注哪些方面?
答:肯定是民生方面。十報告里對民生特別著重強調了,從社區的角度來說,就是大家全力以赴為老年人服務。我們最關注民生方面的政策性消息,一旦有了就趕緊告訴這些老年人。
問:你認為,十會對你的工作有什么影響?
答:國家的政策更細化了,對民生問題,比如養老、就醫等,現在政府各個部門都更重視了,應該也是意識到了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問:10年來,居委會在工作上有什么變化?
答:工作方式越來越信息化了。原來我們很少用電腦辦公,網絡知識也不太懂?,F在金融街街道有了自己的門戶網站,街道、社區所有的信息都會在網站上,就連開會也在網站上發通知。另外,隊伍越來越年輕了。2003年我剛來的時候,在這里工作的人歲數都挺大的,平均年齡47歲,我是最年輕的。今年,這里新加入了三個年輕人,最小的32歲,我快成歲數最大的了。
問:你對未來的社區服務有什么期望?
答: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我覺得未來還是需要更多地關心老年人?,F在好多老年人都是自己住,時間長了,沒人聊天,他們還是會感到孤單。有時候他們會來我們這兒坐著聊天,有很多很多話要說。可是我們現在的辦公條件有點不夠,如果再寬敞點兒,就能開個聊天室,讓老人每天都能過來聊天解悶。
篇2
關鍵詞:多元供給主體;居家養老;老齡化
傳統的中國養老模式以家庭養老為主,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的實行,導致了社會轉型下的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趨勢。在這種背景之下,不斷增長的養老需求與家庭養老功能越來越不能滿足養老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家庭養老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鄭功成認為:“沒有發達的養老服務保障,即使有養老金也不可能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質量。”[1]隨著“銀潮”之勢日益猛烈的襲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探尋“居家養老”這一順應國際潮流,且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方式。
一、“居家養老”的概念
(一)“居家養老”的概念
“居家養老”的養老模式是西方發達國家首先提出的,直至目前為止,學界對居家養老的定義也沒有完全達成一致??v觀我國學者對居家養老的定義,這種定義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也更普遍地為學者所采用:居家養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卻享受社區為老年人提供的養老院式服務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模式,即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以養老制度為保障的養老體系,也被許多學者形象地稱為“沒有院墻的養老院”。因此,本綜述主要以這個定義為基礎,對與此定義相符的“居家養老”進行綜述。
二、我國發展“居家養老”的必要性
1.家庭養老的困境
趙立新在《論社區建設與居家養老式社區養老》一文中指出:在我國,由于核心家庭的增加,青年一代的生存競爭加劇,婦女就業率的提高,對他們而言,尤其是 “421家庭”,青年夫婦沒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照顧老人,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造成了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同時,“代際傾斜”現象在許多家庭普遍存在,青年夫婦“重幼輕老”,他們對獨生子女的關心遠超過了對老年父母的關心,這對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都產生了負面影響。由此可知,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
2.機構養老的困境
2.1 資源和資金不足
根據現在老年人的比例,社會養老機構的床位嚴重不足。林娜在《社區化居家養老論略》一文中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最大的特點是“未富先老”,加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這決定了我們不可能照搬西方福利國家的模式。
2.2與中國“孝道”不符
此外,機構養老與中國傳統“孝”的倫理觀念也存在相悖之處。眾多老年人不僅難以承擔養老院高昂的養老費用,同時也難以在精神上得到需要的慰藉。從老年人身心健康的角度來看,有研究表明,在家庭照顧的背景下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日?;雍椭С謱先说纳硇慕】涤休^明顯的影響。
2.3服務人員素質欠缺
養老服務機構從業人員少,素質較低,服務水平不高。更有甚者,一些服務質量低劣的養老院工作人員還會嫌棄、欺負、打罵老年人。這不僅不能解決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卻反而使辛苦了一輩子的老年人養老都難以安生。
3、居家養老的優勢
正是由于在我國機構養老、家庭養老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才找到了一條更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居家養老從現有的研究來看,這一模式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1符合經濟性和效率性
首先,居家養老既可充分利用現有的家庭物質資源(如住房及生活措施等),又可根據老年人多年的生活習慣安排日常生活,節省開支,同時也有利于保證老年人生活質量。其次,這種養老方式的開展不僅有利于社區內資源的開發,又有利于閑置資源的再利用。這種資源的優化利用不僅體現在社區物質資源方面,還體現在人力資源方面。
3.2服務對象具體、服務針對性強
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服務,服務的對象相對單一和確定。在社區內開展的老人照顧,能更好地了解到他們的真實需求。社區通過對老年人進行信息檔案管理,對老人的健康狀況、家庭大概情況等建立檔案,根據檔案中記錄狀況進行針對性管理,既包括物質方面的,又包括精神層面的,通過社區成員和志愿工作者的調查了解,有針對性地提供服務,更好地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求
三、發展“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
對于居家養老服務下作所而臨的困境,概括起來,學界主要從以下角度進行了分析:
第一,資金不足。表現在家庭資金和政府補貼均有所不足。
第二,服務質量有待提高。首先,服務人員專業素質不高。其次,評估機制方面欠缺。楊春華、費逸認為日前的居家養老服務在運作的過程中涉及太多的行動主體,環節和選擇,而評估機制卻非常落后,服務滿意度難以測算,無法有效的進行效果反饋,使得居家養老陷入了困境,難以有效推廣和大范圍實施。
第三,政府角色定位不當。目前,政府在推進居家養老服務中參與較多,行政色彩較濃,長期下去會阻礙居家養老的不斷發展。
第四,政策法規制定不足。王金元認為目前政府對居家養老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未進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整體規劃,資源分配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夠。
第五,城鄉居家服務發展差距較大。現階段,居家養老服務的試點在城市開展非常迅猛,而在農村則是相對滯后。相對于城市的養老問題,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四、關于居家養老服務的對策建議
第一,資金方面。①在養老金方面,無疑應當加強社保基金的管理,確保養老金的保值增值。②籌資方面,學者們在居家養老資金籌措方式完善方面的討論主要意見為,在保證基本養老金足額發放的前提下,政府應該加大對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投入,同時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居家養老服務。對來自福利彩票的福利金,應當加強監督和管理,使其專款專用。
第二,服務質量方面。①人員配置方面:首先應當合理利用現有的社區從業人員。在此基礎上,可以鼓勵進城民工、下崗職工等人員加入服務隊伍,以解決服務人員不足的問題。同時加強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對其進行崗位培訓、業務素質考試,持證上崗。②在評估機制方面,評估機制主要針對社區服務者以及志愿者進行服務。在對社區專業服務人員的評估方面,一定要建立全方位、反饋程度高的評估方式。
第三,政府角色方面。在居家養老供給主體部分也已經闡述了大部分學者對于政府在居家養老中應當承擔的角色。學者們普遍認為政府應當逐步減小政府在公共資源配置中的比重,增大社會的基礎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攻擊模式。政府應該將掌舵和劃槳的職能分開,轉變自身角色,建立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三者互動的居家養老服務供給體系。
五、居家養老的研究不足及展望
近年來,學者對于居家養老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從不同角度針對居家養老進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學界對居家養老服務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成果,從理論上支持著我國相對年輕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目前的研究仍然有著不足之處:第一,研究視角狹窄;第二,主體責任研究不足;第三,政策法規研究不足;第四,具體構想不足;第五,農村研究不足。(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鄭功成.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未來發展[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5).2-14.
篇3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global aging problem is more serious. Because of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becoming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in China, aging issu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y drawing on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y taking Hefei city as a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family endowment in Hefei city and the first family endowment item: the Taiyangwan apartment for the elderly,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oposal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family endowment mode.
關鍵詞: 老齡化;居家養老;合肥市
Key words: aging;family endowment;Hefei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6-0327-03
0 引言
全球人口快速老齡化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目前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許多發展中國家正在或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1]中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不僅是中國自身的問題,而且關系到全球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備受世界關注。隨著老齡化的不斷加深,如何使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
1 我國老齡化進程及居家養老模式現狀
1.1 我國老齡化進程 國際上通用的老齡化,是以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7%或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10%作為進入老齡社會的標準。[2]
通過查閱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中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匯總的《1982-2010年人口年齡結構和老齡撫養比表》,結果表明,1999年中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2010年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達已到8.9%,老年撫養比更是達到11.9%,老齡化程度嚴重加深。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初步匯總的《各地區年齡結構表》的結果來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發達地區只有廣東省略低于7%,其他地區只有、青海、新疆、寧夏等四個偏遠地區低于7%。因此,我國的養老問題迫在眉睫。
1.2 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現狀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養老模式大多數是以家庭養老為主,即是由家庭成員提供養老所需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照料。然而當前及未來中國都會普遍出現“421”甚至是“4421”家庭結構,出現了高齡化、小型化趨勢,逐漸削弱了家庭養老功能,“空巢老人”的家庭問題普遍出現。居家養老服務是加快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性工程,是政府和社會力量依托于社區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精神慰籍、文化娛樂等方面服務的一種服務形式,它是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補充和更新,是我國發展社區服務、建立養老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國內學者對居家養老的概念給出各種觀點,其中,趙曉征認為居家養老是指老人在自己或子女的住宅中居住,但并不意味著由家庭成員來全部或主要承擔養老責任,“家庭養老”必然對應著“居家養老”,但是“居家養老”則不一定是“家庭養老”。[3]
自從我國開始提出居家養老模式后,很多地區都開始探索和建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但是都處于起步階段,并沒有形成一個可推廣的示范模式。下面就介紹幾種典型的國外居家養老模式。
2 國外居家養老模式介紹
早在20世紀,歐洲國家最先進入老齡化社會,但是進展速度平穩而緩慢,是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一種社會問題。
2.1 西方國家居家養老模式 在西方價值觀的背景下,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成年后都是與子女分居,在這種觀念下,大部分養老問題都是要靠社會保障以及老年社區服務等來進行解決的。
2.1.1 美國的居家養老服務是依托于社區由政府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服務,以老年人醫療保險的全面醫療照顧項目為基礎,形成一個面面俱到的照顧計劃,為老年人提供了包括急性照顧服務、看護服務、初級醫療照顧、住院治療、護理院照顧,以及預防性的、恢復性的、治愈性的和護理性的服務等在內的所有相關醫療服務。[4]
篇4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居家養老 模式研究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家庭養老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人類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成員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親屬。家庭養老符合我國傳統的家庭倫理價值取向,是我國養老保障體系中最主要的養老方式。為使老年人能在家中安度晚年,老年人通常是由其配偶、子女或其他親屬贍養。贍養的內容包括物質經濟支援、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與支持等。
(二)機構養老
機構養老指老年人通過定期繳納一定費用,獲得由專門機構提供的飲食起居、生活護理、健康照料及文娛活動等綜合性專業服務的養老方式。機構養老主要分為福利機構養老和老年公寓養老。福利機構養老,是由政府出資興建,主要是針對農村人口中的“五?!崩夏耆?、城鎮人口中的“三無”老年人所創辦的敬老院;老年公寓養老,大多由個人出資興建,是針對福利機構養老以外的其他不住家的老年人所創辦的老年公寓、托老所、養老院等。多層次的養老機構可以滿足不同群體老年人對養老的需求,在養老體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來源于西方的社區照顧理論,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生活,社區通過科學的組織管理向老年人提供各項服務以實現養老目標的養老方式。它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在為居家老年人照料服務方面,又以上門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王海燕.發展城市社區養老應對人口老齡化.[J].理論學刊,2002.5.]社區養老不等同于家庭養老,而是社區中的在家養老;社區養老也不等同于社會養老,而是在社區中引入機構養老中的服務,實行社區的在家養老,它是家庭養老的一種變形,也是社會養老的一種變通。社區養老是政府、和非營利組織和其他組織機構在老年人所在的社區成立養老服務機構,執行福利性的非盈利運作模式,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各項服務。
(四)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主要強調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這種養老模式就是要努力積極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組合成一個最符合老年人意愿和最有利于保持和加強老年人自立能力的,一個最有效的和一個最切實可行的養老保障體系。旨在建立一個最有利于社會持續發展的養老模式,最終形成一個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養老服務網絡為,以養老制度為保障的居家養老體系?!盵陳人亞.家庭養老問題探討.[J].航天工業管理,1998.9.]居家養老就是使老年人日常生活居住在家中,在享受來自家庭方面照顧的同時,又可得到由社區提供的家庭所無法供給各種多樣化和專業化的幫助和服務。其服務既包括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如衣食住行醫;同時也包含精神情感方面的需求,如文化娛樂、心靈溝通等。
二、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
根據老年人不同需求,各地所實施的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各有不同,總體來講,居家養老服務主要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經濟供養。在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中,主要由子女或者其他和老年人共同生活的親屬來承擔老年人經濟供養方面的責任;在社會化的養老模式中,老年人經濟供養則主要是由社會承擔;而在居家養老模式中,老年人的經濟供養主體卻是多元的,包括家庭、政府、社會和其他非政府組織或機構。目前,城市老年人絕大多數都享受有養老保險,可以用養老金購買居家養老服務,不足部分可由政府或者子女親屬補助,對有特別困難的老年人政府將提供的低償或無償的幫助。
(二)生活照料。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可以享受到來自子女或其他共同生活親屬的照顧,也可以選擇由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為其提供服務。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務內容一般分為人戶服務和服務機構日托服務,如提供就餐、洗衣、理發、生活護理照料、醫療服務等等日常服務。
(三)精神慰藉。老年人離退休后,由于社會角色的轉換,老年人會覺得自己因勞動能力的缺少而不受尊重,往往容易出現不愿與人交往、性情孤僻等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影響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居家養老服務中通過聊天談心、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開辦老年大學等消除老年人的寂寞情緒,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使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不斷的充實。
三、居家養老服務的特征
(一)準公共產品
居家養老是使老年人日常生活居住在家中,在享受來自家庭方面照顧的同時,又可得到由社區提供的家庭所無法供給各種多樣化和專業化的幫助和服務。作為一項社會福利,居家養老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具體表現在:居家養老的文化娛樂活動、公共服務設施的消費都是共同進行、集體消費的,它的效用無法在老年人之間進行分割。因此,居家養老服務在這一因素上具有非排他性;居家養老服務屬于一種社會福利行為,競爭市場不可能自發地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故居家養老服務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居家養老服務也不是完全的公共產品,它的服務內容還包括針對個人的生活起居照料、醫療康復、文化素養建設等個性化服務。對老年人來說,其所獲得的效用和利益只屬于他個人所有,效用是可分的,屬于私人產品的特性,在此點上居家養老服務具有排他性。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給家庭、社區帶來快樂和諧的生活環境,對整個社區的穩定發展有大有益處。因此,居家養老服務又具有利益的外溢性,是一種準公共產品。
(二)政府主導,參與主體多元化
在居家養老的服務供給主體中,政府有責任制定完善、可行的居家養老政策制度,加大資金投入,合理調配、整合各類資源,加強對社會支持行為的鼓勵、規范與引導,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在具體的運作管理中,應該引入市場公平競爭機制,資源配置最優化,將非政府組織、企事業單位、各類慈善組織、社區、志愿者隊伍引入至服務供給隊伍中,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作用,共同為居家養老服務提供多元的物質支撐和精神支持。
(三)服務以老年人的需求為導向。相對于服務照顧內容程序化的機構養老而言,居家養老服務提倡服務人性化,以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養老需求為導向,通過從社會網絡汲取各種資源提供多樣化、專業化的服務,使老年人的真正需求得到滿足。在服務內容的選擇上,老年人擁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和服務需求程度選擇上門服務或者到社區中的居家養老服務機構中享受自己所需的服務。
四、居家養老服務在我國施行的現實優勢
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和現代的機構養老模式相比較,居家養老服務具有無法取代的優越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符合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老年人對自己長期生活的環境有著深深的依賴感和安全感,老年人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
同自己的親人生活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居家養老服務不僅可以使老年人在家里得到親人的贍養,還可以享受到來自社區養老機構提供的各項養老服務,讓老年人感受到心靈上的關懷、滿足以及享受到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料。這是機構養老所無法做到的。
(二)有效利用社區優勢資源。由于我國家庭養老功能的不斷弱化,全部由子女承擔養老責任已變得不太合乎實際。社區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間和活動場所。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和身體的逐漸衰老,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對社區的依附性越來越強。以社區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的各種資源,調配社區內的志愿者隊伍、非盈利組織,企事業單位等多方力量,合力開展各項居家養老服務,不僅能解決老年人的實際困難,有效緩解子女的供老壓力,還能將社區閑散的下崗人員組織到為老服務隊伍中,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有效地整合和利用社區的各類優勢資源。
(三)拓寬養老服務內容。居家養老服務主要是為老年人提供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個方面的服務。其中的生活照料包括日托式的站點服務,老年人白天可以在養老服務站點享受日托服務,如就餐、洗衣、理發、文娛活動等日常服務;老年人也可以選擇讓為老服務人員入戶服務,如清掃房間,生活護理照料,陪同就醫,配藥,陪同聊天等等。在精神慰藉方面,將社區、街道、服務機構作為開展服務的陣地,組織各項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同時利用志愿者隊伍資源,陪同老年人聊天、學習,鼓勵老年人到老年大學繼續學習,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減輕老年人的孤獨感和寂寞情緒,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四)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根據老年人的經濟條件狀況,居家養老服務的獲得形式分為有償、低償和無償服務。對于經濟情況較為寬裕且未到達政府補貼條件的老年群體,需要花費一定的費用,通過有償購買形式獲得養老服務。面對我國存在巨大潛在需求的養老市場,勢必會吸進更多的組織和個人加入到養老服務產業中,這樣也就促進了我國第三產業即服務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章曉懿,楊培源.城市居家養老評估指標體系的探索[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總社,2007.
[2]陳功.我國養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3.
[3]夏學鑾.社區照顧的理論、政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1996.
[4]王海燕.發展城市社區養老應對人口老齡化[J].理論學
篇5
關鍵詞:居家養老服務;市場化運作;研究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50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2-127-02
一、居家養老服務的概念
居家養老服務是指以家庭為活動場所、以社區機構為組織基礎、為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提供專業化服務的新型養老形式。其服務內容既包括飲食起居、生活照料及醫療衛生等物質方面,又包括解悶聊天、心理慰籍及文教娛樂等精神方面。它融合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各自的優勢,它既滿足了老年人希望與家人住在一起安享晚年這一特殊心理訴求,又具備機構養老的專業化服務水平。
二、居家養老服務市場化運作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環境欠佳
1.政策法規不健全。目前,政府只是對居家養老服務這種新型養老模式給予原則上的支持和鼓勵,但是尚未出臺有關規范居家養老服務市場化運作的具體政策法規和實施細則,無法為其提供可靠權威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撐。那么,居家養老服務市場的發展可能會出現無序、混亂的潛在危險。
2.企業身份定位模糊。長期以來,我國將養老界定為福利性事業。政府未給予養老服務企業獨立的法人地位。許多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在開辦之初,為了獲得“準生證”,只能掛名在社會福利機構名下,成為非營利性的事業單位,無法享受正常企業應有的市場主體待遇,使其發展受到很大制約。
3.管理部門多而亂。養老問題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民政、財政、醫療、老齡委等各單位。企業為辦理各項手續要頻繁奔走于上述單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更糟的是,各單位經常互相推諉、導致辦事效率低,無法及時、有效地處理居家養老服務市場運作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二)老年人有效需求不足
1.基于觀念認識,對養老服務企業缺乏信任。養兒防老是多數老年人的傳統觀念,我國又長期對養老實行國家管理,故使老年人對這兩種養老模式比較認同。鑒于教育產業化和醫療產業化引發上學難和看病難的負面影響,老年人對養老服務市場化普遍持質疑態度,對養老企業更是缺乏信任。
2.老年人收入整體不高,支付能力比較有限。老年人除了親友贈與的贍養費和退休金外,基本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因而,他們的購買力水平比較低下,無法獨立承擔養老服務費用。
(三)市場對企業吸引力不足,服務產品供給乏力
1.企業利潤微薄,盈利困難。由于老年人收入水平有限,支付能力較低,加上養老終究是個民生問題,養老服務要保持福利性。因此,企業在定價上不能完全與市場價格接軌,只能向老年人收取較低的費用。這樣,利潤將難以保證,甚至有虧損的危險。所以,許多企業不會輕易進入該市場。
2.企業規模小,一時難以實現規模效應。多數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剛開始運營時普遍面臨的棘手問題是市場份額少、經營規模有限,服務范圍只覆蓋個別社區,服務的老年人人數也較少,使得原本利潤微薄的企業無法通過總量的優勢來降低產品單位成本,進而獲得可觀的收益,以實現規模效應。
(四)服務內容單調,滯后于老年人的需求變化
隨著老年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對于養老服務的要求和層次也相應提高了不少,在基本物質生存需要都得到滿足以后,更加要追求醫療健康和精神上的滿足,比如解悶聊天、心理慰籍、文教娛樂等等。但是目前,我國居家養老服務主要集中在物質生存方面,特別是起居飲食、生活照料占比重很大。關于老年人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務項目卻十分稀少,無法滿足老年人更高層次的需要。
(五)從業人員數量不足且素質不高
由于居家養老服務是新事物,尚未建成從業人員培訓體系,每年無法培養足夠數量的從業人員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再加上該行業工作辛苦而且待遇不高,無法吸引優秀人才,導致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目前,居家養老服務業的從業人員主要是進城務工婦女或者是社區的家庭婦女,她們整體素質不高且沒有掌握專業的護理知識和技能,無法保證居家養老服務質量。
三、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市場化運作的對策
(一)改善、優化市場環境
1.完善與市場相配套的政策法規。政府部門應該盡快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及其實施細則,規范和約束居家養老服務企業的市場行為和經營活動,推動居家養老服務市場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2.清晰企業的身份,明確其地位。針對居家養老服務企業“無法正名”的情況,政府部門應該盡快轉變思想觀念,賦予養老服務企業正式的企業法人資格,解決其身份模糊尷尬的問題,并提供相應的政策優惠待遇,鼓勵其擴大經營權限和商業活動范圍,提高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市場化水平。
3.明確行業管理部門職能。政府應成立專門負責管理居家養老服務的統一機構,組織、協調相關單位的工作。簡化行政審批手續,縮短辦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為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便利。
(二) 政府發揮職能釋放老年人潛在需求
1.轉變老年人觀念,增加對養老服務企業的認可度。針對老年人普遍比較排斥居家養老服務企業這類新興事物,政府和社區應該加大在老年人群中的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老年人轉變思想觀念,加深對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企業的認識和信任,為居家養老服務市場的開發和運作做好思想準備。
2.規定服務最高限價,防止企業隨意抬價。養老是國計民生的大事,為了確保居家養老服務的福利性,使老年人能夠安度晚年。政府應當給居家養老服務設定最高限價,禁止企業任意抬價以及其他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讓老年人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到居家養老服務,保障其應有的合法權益。
3.政府為老年人支付部分或全部費用。對于基本物質生存層面的居家養老服務,政府及有關單位應承擔部分或全部費用。該類居家養老服務,主要采用政府提出采購、企業競標承包的經營模式。
4.為老年人提供補貼,增強其購買力。有經濟條件又想得到更高層次服務(例如聊天解悶、保健護理、心理慰藉、文教娛樂)的老年人,可自行選擇居家養老服務企業。政府向他們提供一定數量的消費補貼,從一定程度上增強這部分老年人群體的購買力,最大限度地釋放養老市場的潛在需求。
(三)政府使用政策手段增強市場吸引力
1.為企業提供各種優惠,增強其盈利能力。政府可以給企業提供各種優惠,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的吸引力,具體做法有以下四種:(1)提供財政性補貼;(2)減免企業所得稅和營業稅;(3)優先向企業提供經營場所;(4)減免從業人員的個人所得稅。
2.鼓勵和引導企業合并重組,獲得規模效應。政府應幫助企業實現規模效應。其具體實現方式有以下兩種:(1)引導、鼓勵企業合并或者重組成規模更大的企業;(2)優先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較大潛力的企業,使其迅速發展壯大。
(四)豐富服務內容,根據市場需求及時開發新產品
養老服務企業要做到與時俱進,在做好原有基本物質層面服務產品的同時,及時開發新型服務產品和精神文化產品,優化服務產品體系,豐富服務產品和項目內容,以適應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需求狀況的不斷變化,最大程度地滿足他們的物質和精神訴求,也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五)完善從業人員培訓體系,提高員工待遇
增加從業人員數量以及提高其整體素質的措施具體有以下三點:(1)完善從業人員培訓體系,增加從業人員供給量;(2)建立職業資格認證機制,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審查和考核,確保他們具備專業資質和技能水平;(3)提高行業整體待遇水平以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
參考文獻:
[1] 王錦成.居家養老:中國城鎮老人的必然選擇[J].人口學刊,2006,(04):15.
[2] 陳軍.居家養老:城市養老模式的選擇[J].社會,2007,(13):67.
篇6
關鍵詞:居家養老 居家養老服務資金 資金保障機制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家庭規模的日益縮小,養老方式從家庭養老、社會養老,轉變到居家養老。居家養老由社會照顧演化而來,1982年聯合國在老齡問題的國際行動計劃和1992 年聯合國通過的《老齡問題宣言》中都明確強調要以社區為單位,讓老人盡可能地長期在家里居住養老。國內學者通過我國“未富先老”的時代背景、老人的生活狀態、收入差異和不同養老模式下的養老成本的比較得出,居家養老是當前老年人養老的必然選擇(韋璞,2006,孫仲,2011,王躍生,2012)。上海是我國最早推行居家養老試點的城市,2010年就基本實現了“9073”的養老格局,其中7%的老人依托社區實現了居家養老。目前,我國在居家養老實踐的探索中,不同地方因地制宜形成了不同代表性的居家養老模式,即上海模式、南京模式和寧波模式等。雖然實踐方式上各有不同,但是在資金的來源上都以依賴政府投入為主。2011年9月,國務院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然而,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支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深,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必然增大,其資金支持的廣度和深度需要繼續提高。
一、居家養老服務的內涵
英國最早提出了居家養老的概念,我國香港在上世紀70年代引入了居家養老方式,旨在有效分配養老資源,提倡老人留在社區養老,鼓勵社會非正式服務參與居家養老。國內學者普遍認為,居家養老是以家庭為基礎,社會為依托,利用家庭、個人、社區、國家、非營利組織和市場共同參與的多元化的養老體系。穆光宗和姚遠(1999)認為居家養老是以社會養老網絡為根本基礎、在國家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管理的規范下、有效地將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一種養老模式。金德田(1995)認為,居家養老中的社區為老人提供的服務應當是帶有保障性和公益性,這種基本的公益福利服務應當最大限度實現老年人的社會福利。洪國棟(2007)認為居家養老的“家”的涵義與家庭養老的“家”的涵義有本質上的不同,家庭養老是建立在家庭經濟基礎之上,是實實在在的老人生活的家庭,而居家養老是依托社會、社區,老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來自于養老金,生活的照料和精神慰藉也主要依靠社區和鄰里提供的服務。
居家養老服務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高秀艷、吳永恒(2009),李嫦宏(2008)等認為居家養老服務是一種準公共物品。魏玉(2002)認為居家養老服務是競爭性公共物品。郭競成(2010)認為居家養老服務是一種“限價公共服務”,基于其公共服務的性質,它的運作機制必須在政府的規制之下。對于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學界都一致認為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等是居家養老的基本服務。而根據老人的實際需求,居家養老服務更應該包含醫療保健的護理服務和精神慰藉服務(王剛義、趙晶磊,2008,,陳賽權,2003、孫澤宇,2007)。
二、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的需求與供給分析
(一)居家養老服務資金
福利多元主義(Johnson,1987)認為國家、市場、非營利組織和家庭的福利提供者的職責是并重的,主張福利的資金來源多元化。賈曉九(2006)認為,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應當發展多元化的道路,應當倡導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廣泛動員和依靠社會力量,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開辟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多元投資渠道,以多種形式捐資或興辦社會福利事業,建立社會籌資和政府資金支持相結合的多層次的資金支持機制。
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與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者、生產者和消費者密切相關,見下圖1。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者是政府和家庭,服務的生產者是非營利組織和營利組織,服務的消費者是居家養老的老人。政府提供居家養老服務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向服務的生產者購買服務,而后服務生產者向老人提供服務,這個過程就是政府購買;另一種是政府直接向老人進行現金補貼,而后老人向服務的生產者直接購買服務。家庭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同樣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向老人提供家庭照料,這稱之為非正式照料;另一種是向服務生產者購買服務,而后服務生產者向老人提供服務。作為服務消費者的老人也可以向服務生產者購買服務??傮w來看,居家養老服務資金主要有政府和家庭來提供。而在具體實踐中,政府在居家養老服務資金投入中一方面用于服務生產者的平臺建設,即居家養老服務機構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用于居家養老的服務補貼,即政府購買。家庭用于居家養老服務資金支付主要源于家庭收入。
(二)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的供需分析
當前,居家養老服務資金來源于政府財政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和社會慈善捐助,其中,政府財政投入為主。主要的服務補貼對象是高齡、低收入、經濟特別困難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務更多體現的是救助。隨著我國正由補缺型的社會福利向適度普惠型的社會福利轉變的過程中,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的供給是遠遠不夠的。以上海為例,作為當前我國居家養老實踐最為成熟的城市,政府在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投入力度是最大的,截止至2012年,政府投入在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約為36.24億元①。其中,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有社區老年日間服務機構313個、老人助餐服務點492個、助老服務社231個,社區居家養老工作人員3.2萬人,總計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上的資金投入規模為9.64億元②;居家養老服務人數達到152.74萬人,其中83.18萬人得到政府的財政補貼,總計居家養老服務補貼上的資金總量為16.6億元③。以居家養老服務人數占60歲以上老人的比例來計,居家養老服務覆蓋面為7.4%,其中,居家養老服務補貼覆蓋面為3.4%④,自費覆蓋面為4%。根據2010年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60歲以上的老人中9.02%是不健康但生活能夠自理,3.71%是生活不能自理。這9.02%的老人是最迫切需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然而現實的居家養老服務只能覆蓋到7%的老人,顯然,居家養老服務的需求與供給是有差距的,當前的服務供給不能滿足需求。伴隨著人口的動態變化,老齡化加深會進一步加劇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分析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居家養老服務平臺的建設受限于資金不能提供更大覆蓋面的服務,也可能是老人受限于家庭收入沒有選擇購買居家養老服務。所以,面臨居家養老服務的巨大需求,首要問題就是要解決提供服務的資金問題。
三、居家養老服務資金保障機制分析
解決居家養老服務資金保障的關鍵就是要在制度和實踐上實現籌資的多元化,廣度上要拓寬居家養老服務的籌資渠道,深度上要加強居家養老服務各主體對資金的支持力度。
(一)政府財政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的支持力度
目前,居家養老服務資金雖然大多依靠政府支出,但是并未形成制度化的資金投入模式,資金的來源復雜,涉及政府多個部門。以上海為例,上海在2004年就把居家養老項目納入到政府的實事項目,統籌各級財政、民政等職能部門,協調市、區縣和街道三級政府部門的財政資金,同時還兼有市、區縣的福利彩票公益金、市、區縣促進就業專項資金和市外來從業人員技能培訓資金等。過多的資金來源易造成過高的資金使用成本,由于多項資金不容易同時到位,資金使用的步調不一致會導致資金使用的低效率。所以,政府財政在對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的支持上,應體現制度化的保障,形成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的常態穩定化的支出。
1、納入政府財政預算,設立專項資金
游離于財政預算體制外的政府支出往往會捉襟見肘,所以,將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納入到政府財政預算,可以保障政府資金支出的穩定性和規?;m椯Y金的管理方式可以保障居家養老服務資金支出的時效性和高效率。同時,還可以有效避免資金來源復雜化出現的較高的資金使用成本,有利于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開展和推行。
2、形成各級政府在出資方式和比例上的聯動機制
根據目前政府在居家養老服務資金支出的實踐上看,各級政府的支出有相應的比例和方法。以上海為例,在具體的居家養老項目上,政府規定了市與區縣政府的出資比例,大約為1:1,并要求有財政能力的區縣擴大出資比例。所以,在各級政府出資的聯動機制中既要考慮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的資金規模,又要根據各級政府財政收入的變化靈活變動。政府在居家養老服務的出資比例上應當形成與GDP增長、老年人口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等同步的增長比例。
3、突出各級政府在財權和事權上的匹配
按照上海市居家養老工作的實踐,市一級政府制定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項目、要求和規范,區縣一級政府按照規定具體開展工作,在財權的分配上,區縣級政府的出資比例要高于市級政府的出資比例。2010年上海市財政出資比例42.4%低于區縣財政的出資比例51%⑤。這樣的事權與財權上的不匹配,根據委托理論,低一級政府會根據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標減弱在居家養老服務資金支出上的積極性而造成資金不足或短缺。所以,在考慮居家養老服務資金的出資分配上,要充分突出各級政府在事權和財政的匹配,保障資金支出的高效。
(二)進一步擴大福利彩票、慈善事業和社會捐贈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支持力度
我國自發行福利彩票之初,就明確規定了福利彩票公益金的用途是扶老、助殘、救孤和濟困。它是通過政府下屬的專門發行機構來運作的,所籌福利資金不納入國民收入,而是作為一條重要的資金補充渠道,直接用于發展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事業。目前,在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支持上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事業和社會捐贈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擴大福利彩票公益金對居家養老服務的投入
2011年,全國籌集彩票公益金634億元,是社會捐贈190.55億元的3.3倍。除去獎金支出和發行費用的30%-50%的這一比例之外,福利彩票公益金的50%-70%都用于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同時,民政部還要求各地要將福利彩票公益金每年留存部分按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使用于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確保社會養老資金投入到位⑥。以上海為例,2011年上海的福利彩票銷售額38.3億元,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支出為5.4億元⑦,福利彩票公益金支出占彩票銷售額為14.1%。根據上?!蛾P于全面落實2008年市政府養老服務實事項目進一步推進本市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滬民福發[2008]5號)要求,福利彩票公益金在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支出大約為0.4億元,占到福利彩票公益金總支出的7.4%。從現實的數據看,福利彩票公益金在居家養老服務上的資金投入還有進一步加大的空間。
2、加大慈善事業和社會捐贈對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支持
2000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文《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對老年服務機構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0]97號)中,對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和政府部門向福利性、非營利性的老年服務機構的捐贈,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準予全額扣除。而2008年實行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卻規定,企業進行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個人進行的公益、救濟性的捐贈, 在年度內應納稅所得額30%以內的部分準予扣除。通過比較分析, 政府對慈善事業和社會捐贈向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支持應給予政策鼓勵,應當進一步提高社會捐贈稅前扣除的比例, 保留全額扣除的優惠政策。
(三)積極引入社會資本進入居家養老服務領域
居家養老服務要建立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在保證老年人的利益不受損害的前提下,鼓勵和歡迎社會上的任何單位、組織和個人介入到這個領域,開展有序的競爭,不斷提高為老服務質量,使老年人從中受益。
1、加大對非營利組織的資金支持
我國的非營利組織大多依賴政府的資金支持,其收入來源中政府補貼占53%。政府對非營利組織的資金支持是基于“伙伴關系”的理念,即政府和非營利部門共同分擔社會福利責任,通過政府提供資助、非營利組織具體負責提供各種福利服務,來有效地管理社會福利事業。上海市民政局關于印發《關于全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意見》(滬民事發[2001]23號)的通知中規定,對經民政部門批準,進行法人登記后,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活動的機構,視具體情況給予一定的項目資助和補貼,并對其服務質量進行評估。從非營利組織開辦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到提供具體服務,政府都以財政支出或政府購買的形式進行資助。可以采用“以獎代補”的資助模式,通過第三方機構的評價考核,將考核結果與日常運作掛鉤,按照考核分數,對非營利組織給予差別化的日常運作資助補貼。
2、加大對非營利組織的稅收優惠力度
政府利用稅收政策來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已經為各國實踐證明是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2000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對老年服務機構有關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0]97號)中要求,對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等社會力量投資興辦的福利性、非營利性的老年服務機構,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以及老年服務機構自用房產、土地、車船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和車船使用稅。政府應通過積極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非營利組織在居家養老服務提供中的公益性。
(四)按“誰消費誰付費”原則由家庭承擔
對于居家養老服務的直接受益者――老人來講,只有低收入生活特別困難的才能得到政府的補貼,大部分需要居家養老服務的老人就要自掏腰包,按照“誰消費誰付費”的原則來購買服務。根據2010年上海市人口普查數據,上海市90.2%的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獨立的生活來源,離退休金和養老金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最高,占到老人總收入的81.0%。又2011年上海的養老金替代率是48.26%⑧,不及在職時勞動收入的一半,老人的經濟狀況可見一斑,完全依靠老人退休后的養老金來支付居家養老服務是不現實的。
1、提高養老金水平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制定的 《社會保障最低標準公約》提出的養老金替代率最低目標為55%,而中國社科院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數據顯示,我國養老金替代率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11年的50.3%,低于國際警戒線⑨。這樣的養老金水平不利于老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我國應加快改革當前的養老金雙軌制,切實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逐步建立起養老金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的機制。
2、拓寬商業護理保險市場的發展
根據生命周期理論,一個人可以通過跨期收入分配來平滑一生的消費。對于老年的養老服務消費,可以通過在年青時參加商業保險來實現。由于老年生活中醫療護理的消費占據了老年整體消費相當大的比例,所以可以在年青時參加商業護理保險來實現。目前國內主要的商業護理保險有2005年的康寧長期看護健康保險、2006年的全無憂長期護理個人健康保險等幾個較少的保險產品。以全無憂長期護理個人健康保險為例,它規定投保年齡為18歲到59歲,繳費期有躉繳、5年、10年和20年,繳費年齡越高投保費用就越高。如果一個家庭夫妻兩人40歲同時投保,保費各10萬,繳費20年的話,則每年需要繳費19900元。如果是夫妻兩人59歲投保,保費各10萬,則需一次性繳納37.62萬⑩。這樣的巨額保費一般收入的家庭是無法承擔的。所以,我國要拓寬商業護理保險市場的發展,增加護理保險產品的種類,降低護理保險產品的保費,同時,政府也應該出臺相應的激勵措施,對經營商業護理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減免營業稅,利潤減免所得稅等。
3、推行以房養老
當前我國的家庭住房的自住率不斷提高,并且房地產二級市場的交易活躍,某種程度上具備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的可行性。據調查,上海原意以房養老和可能會以房養老的人數占調查人數的比例是48.24%。但是由于上海市在政策規定上要求老人先轉移房屋產權,公積金管理中心再將房屋以一定租期返租給老人,租金與市場同價,房款和租金款都是一次付。盡管試點的推行引得不少老人前來咨詢,但是最終很多家庭都選擇放棄。歸結原因,傳統的養老觀念是主要障礙。近期,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將通過“租房置換”的方式進行,即通過出租房屋獲取租金,最終同構租金收入來入住養老院。推行以房養老可以將存量資產轉化為流量資產,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較低收入老人晚年的養老問題,因此,在政策的制定上要充分考慮老人的觀念和參與意識,并給予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最大化家庭資金在居家養老服務上的效用。
注釋:
①數據為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投入規模與居家養老服務補貼規模之和
②根據《上海市民政局關于進一步做好老年人日間服務機構建設經費補貼工作的通知》(滬民福發[2008]37號)、《上海市民政局關于鼓勵社區設立老年人助餐服務點的通知》(滬民福發[2008]12號)、《上海市民政局關于進一步推進深化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滬民福發[2004]6號)、《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本市組織實施萬人就業項目的試行意見》
(滬府辦[2003]67號)和《上海市民政局關于進一步推進深化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滬民福發[2004]6號)的有關補貼方法,計算數據時日間照料中心開辦費補貼平均以60萬元/個,助餐點開辦補貼平均以18萬元/個,居家養老工作人員的平均薪酬(含繳納的社會保險)以1200元/人/月計算。此數據可能低估,原因是參考文件中的補貼數據部分是最低限數值
③數據由2001-2012年的居家養老服務補貼金額加總計算而得,未考慮通貨膨脹因素
④數據由居家養老補貼人數除以60歲以上總人數計算而得
⑤數據來源于2010年上海社會福利年報
⑥民政部.福彩資金留存部分過半將用于社會養老. 新華網.2012-03-30
http:///gundong/201203/t20120330_509360536.shtml
⑦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
⑧數據由上海統計年鑒2012相關數據計算
⑨中國經濟網.拉升養老金替代率別開錯藥方. 2013.09.13
http:///a/20130913/10677800_0.shtml0
⑩保費數據由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全無憂長期護理個人健康保險條款”計算
閆春寧,祝羅驍,張翔,張偉.上海市以房養老意愿研究[J].價值工程.2011, (1): 318-319
朱勁松.中國開展“以房養老”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1(2): 78-82
參考文獻:
[1]韋璞.我國老年人收入來源的城鄉差異及其養老模式選擇[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12
[2]孫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
[3]王躍生.城鄉養老中的家庭代際關系研究[J].開放時代,2012,2.102-121
[4]穆光宗,姚遠.探索中國特色的綜合解決老齡問題的未來之路[J].人口與經濟,1999(02),58-64.
[5]金德田:加快實現養老社會化的步伐[J].黨政干部學刊.1995,04
[6]洪國棟.讓老人“回到家庭中去”[J].社區,2007(06)
[7]高秀艷,吳永恒.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產業引入競爭機制之淺見[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9(2)
[8]李嫦宏.我國社區養老服務法律保障研究[D].蘭州大學.2008
[9]魏玉.中國養老福利服務的社會化供給模式研究[D].清華大學.2002
[10]郭競成.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社會保障研究.2010(1)
[11]王剛義,趙晶磊.居家養老的困境與出路――探索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J].構建和諧社會.2008(3).
[12]陳賽權.中國養老模式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3(3)
[13]孫澤宇.關于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問題與對策的思考[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 2007.2
[14]Johnson N. The Welfare in Transition: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 Amherst University Massachusetts Press.1987
篇7
一、居家養老服務相關概念
第一,居家養老。居家養老是指由民政部門牽頭,通過街道安排社會內的大齡下崗女職工以家庭養護員的身份實現再就業,進入生活有困難的孤老家庭,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以“家庭養老院”的形式幫助老人度過健康安樂的晚年生活。它最大的特點是解決了目前社會養老機構不足的困難,將大齡下崗女職工和缺乏生活照顧、需要居家看護的孤老這兩個困難群體的需要相結合,調動社會和企業力量出資建立家庭養老院,成為老人、養護員、政府和多方受益的良好模式。
第二,居家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為在家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它不僅解決了某個家庭的困難,也解決了社會的困難。
二、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背景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中國于1999年達到老齡化社會的標準,1999年年末,60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是總人口的10%以上,更為嚴峻的是老齡人口以每年800萬至900萬的速度增長。21世紀以來,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速度加快。資料顯示,末,60歲以上老年人口接近1.44億,占總人口的11%,截至2040年,中國老齡人口數字將急速上升至4億。年末,老齡人口達1.67億,80歲以上的老人占1899萬,其中多數人逐步成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銀齡浪潮的洶涌而至,以及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傳統家庭養老的力量呈現出比較薄弱的局勢。此外,伴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成人后在異地工作、結婚生子、安家落戶,致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垂暮之年變成了空巢老人、獨居老人,還有一類老人,他們牽著子女的衣襟來到異地生活,成為寄居老人。對于寄居老人而言,融入陌生的環境,他們的生活狀況、內心世界以及情感世界都需要社會各界予以更多的關心和幫助,這就需要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發揮重大作用,尤其需要作為其基礎的并且和傳統文化最具切合性的居家養老發揮重大作用,但目前,這一養老模式一直處于基本停滯狀態。
三、全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重大意義
(一)居家養老是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的人性化選擇
調查顯示,急需幫扶的老年人口日益增多,需求范圍日益擴大,大部分老年人都不愿意跟隨子女異地遷徙養老,也不愿意與子女合居養老。中國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已達49.7%,比提高了7.7%。,民政部部長李立國于11月7日指出,城鄉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所占比例超過50%,部分大中城市達70%。而發達國家老年人空巢家庭所占比例為70%-80%,與發達國家這一比例相比,中國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持續增加的現實將是不可避免的。為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政府投入了相當人力物力構建適應老齡化社會的為老服務體系,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社會服務體系。這是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舉措。在這一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中,有學者指出社會機構養老應發揮重要職能。不容樂觀的是,在社會養老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幸福指數并不高。對于所占比例越來越高的老齡人口,他們有著物質和情感上的需求,而功能弱化了的家庭養老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多樣化需求。具體來講,這些需求包括精神需求,醫療需求,社會需求,住房需求以及其他需求。社會養老機構無法滿足老年人這些需求的具體表現:
首先,中國大部分社會養老機構的設施不完備,服務不周到,致使住在養老機構的老年人活動少,生活單調,與同伴相處困難,進而影響到老人的心情和幸福感。由于面積和周圍環境的限制,大部份養老機構娛樂設施不完善,能提供的娛樂方式很有限;為數不少的養老機構房屋有限,必須幾個老人合住一間房,而老人的個性、認知大多已經固化,適應能力不強,在再一次“社會化”的過程中需要學習、適應以及接受新環境對于老年人而言都具有相當的困難,這就導致了他們無法適應新環境,很難與周圍的人處好關系。此外,對于那些實行差異化管理和服務辦法的養老機構,老年人之間的攀比使經濟狀況不好的老年人很難保持平和心態。
其次,在設施相對完善,服務基本周到的養老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很難享受到來自于家庭的天倫之樂。針對老人入駐養老機構的問題,《東南快報》的調查結果顯示,90%的老年人不愿意住進養老機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人們要在家里享受天倫之樂,而所占比例為70%的愿意進養老機構的老年人表示,只有家庭不和才會考慮進養老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特別邀請的研究員伊密也發表過類似觀點,她曾經指出“家的感覺是任何一個養老機構都不能給予的,很多老年人因為不能照顧自己同時又不愿意給子女添麻煩,無奈之下才做出去養老機構的決定”,“但是離開家并不代表對家沒有了牽掛,他們的心仍舊留在了家里”。雖然設施相對完善,服務基本周到,但對家的思念和對子女的掛念始終困擾著很 多老人。
(二)拓展居家養老服務是擴大就業渠道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
隨著老齡人口規模的擴大,需要社會提供服務的老年人口數量逐年上升;同時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需求范圍日益擴大、需求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需要社會提供的服務在種類、形式、質量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并且朝著更加具體化的方向發展。這對于居家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而言是個良好的契機。另外,近年受到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就業問題,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熱情來解決這一困擾中國的難題,但這一問題仍然凸顯。若能把兩者有機對接,將會實現養老與就業雙贏的局面?!梆B老產業是一個很龐大的產業鏈,涉及到老年護理服務和設施行業,老年教育、老年旅游、老年金融等各個領域。僅僅培育專業的老年護理人才就可以創造一大批就業機會”,這是作為日本養老研究者的鞠川陽子曾經指出的有關國外養老服務蘊含的對于就業的良好機遇,對于中國而言,他指出“中國對此類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加龐大,如果加上相應的培訓、考核機構所需要的人才,對于解決目前中國大學生失業嚴重的問題會大有幫助”。此外,根據權威機構測算的數據,中國城市居家養老、家政和護理服務,潛在的市場規模是1300億元人民幣,到2020年這一數值將超過5000億。這足以說明老年服務的市場化和社會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且規模不容小覷,是擴大就業渠道、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四、中國居家養老服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第一,伊始,中國部分大中城市開展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試點活動,各地服務規范細則上不盡相同,本文將最具有代表性的規定整理,如表1所示。
第二,現行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服務對象太少,范圍過于狹窄,社會化程度低。從養老服務業起步至今,居家養老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在某社區開展的調查結果顯示,95%的老年人不知道居家養老的存在,他們對居家養老的理解與真正意義上的居家養老相去甚遠,而知道居家養老的5%的老年人認為居家養老服務僅包含家政服務及陪聊天。
其次,投資主體和服務主體單一,資源整合性差,相應的優惠政策激勵效果不明顯。
再次,居家養老服務業人才奇缺。中國居家養老服務業從業人員專業水平低,從業人員就業層次低,待遇不高,致使高校相關專業招生困難,已經在相關崗位工作的人才流失嚴重。拿云南省來說,目前所需要的養老護理人員近80萬名,但實際的情況卻是:全省養老護理人員不到5萬,其中持有護理人員資格證的不到2萬人次,與需求相比,所缺人才達70余萬。在云南省省會的昆明市常住人口中,老齡人口約80萬,是總人口的14.4%,而養老護理人員僅1萬人左右。
五、全面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建議
第一,政策層面的建議。政府要承擔重要責任,政府在開展居家養老服務這一戰略計劃中,應該扮演設計者、推動者和建設者的重要角色。在政策制定方面,應該進一步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為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空間,以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參與,解決投資主體單一化的問題,從而達到較好的整合資源、提升服務質量的目的;在政策執行過程中,應該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技術,把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同時應當加大財政投入,推進政府購買服務、為居家養老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在市場管理過程中,應加強監管體系的建設、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第二,人才培養層面的建議。先行試點的經驗表明人才的稀缺是居家養老服務發展面臨的瓶頸,若能在未來的居家養老服務業中融入更多的專業化元素,居家養老服務必將所有突破。
首先,當前家居養老服務業服務員大多是4050下崗失業人員,他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職業的使命感和歸屬感有所欠缺,因而他們認為做這份工作是“生活所迫”,加之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不了解,在具體工作時不懂得如何甚至不愿意與老人溝通,導致與長者關系僵硬,長此以往,老年人容易對服務員產生不滿情緒。針對此問題,相關培訓機構對服務員的培訓內容必須具有針對性,如讓服務員對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有一定了解并讓他們知曉怎樣與老年人溝通。也就是說,培訓的內容要源自于服務員在服務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篇8
[關鍵詞]發達國家;養老保障;養老服務
[中圖分類號]G91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12 ― 0046 ― 02
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日益嚴峻的養老形勢,我國養老保障與服務事業仍亟待加力,深入拓展。就此而言,在堅持立足國情發展我國老齡事業的基礎上,適當借鑒若干國際有關經驗,將是一個有益的選項。有鑒于此,本文將對部分發達國家養老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經驗試做分析歸納,并探討其對當前我國老齡保障和服務事業發展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一、以立法和價值觀為引導,推進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一)立法程序與發達國家養老保障制度建設
法律制度建設支撐有助于深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政府和公民之間的責權關系理解:即政府不僅僅把提供社會保障看作是對國民的一項恩賜,而是當成政府應履行的一項職能及應盡的職責;同樣國民也不僅僅把享受社會保障當成一種補償,更是把它作為自己一項正當的合法的權利,因而可以保證社會保障制度的強制性和穩定性?!?〕從發達國家經驗看,走法制化道路成為發達國家老年人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成效的必要條件。例如,美國以1935年《社會保障法》為基礎,設立了社會保障署,由聯邦政府直接管理老年保險計劃,并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老年、遺屬、殘廢保險和老年醫療幫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制度;日本自1959年頒布《國民年金法》以后,又先后頒布《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護理保險法》、《介護保險法》等多部社會保障法規制度,截止目前,其養老保障已經形成了集社會福祉、公共扶助、公共衛生、社會保險于一體的全方位保障制度體系。
(二)養老保險與發達國家養老保障制度建設
不同發達國家的普遍經驗顯示,立法程序支撐下的多層次、全方位社會養老保險及其他各種養老基金籌備和保障機制成為發達國家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建設的核心內容。
例如,在強調政府主導責任的背景下,北歐國家確立了基本養老金和補充養老金及其他補助金的多元基金籌集結構;在美國養老保障法制體系下,養老保險基金主要源于兩種渠道:政府運作的養老保障措施和民間私營養老保障計劃。其中前者即強制性養老保險措施,后者則以現金方式、定期支付的養老金和個人通過理財、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獲取投資回報作為養老金的投資養老;〔2〕在日本,1961年政府建立了個人繳納保險費和國家財政預算相結合的國民養老金制度,之后又在該基礎上建立了以企業薪職人員為對象的厚生養老金和以公務員為對象的共濟養老金,由個人和企業對半分擔,由國家統一管理;在新加坡,早在英殖民地時代的1955年,政府便通過立法確立了由雇主和雇員承擔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即強制儲蓄型社會保障制度,其基本宗旨是為退休人員設立的一項強制性儲蓄計劃。
(三)人文關懷與發達國家養老保障制度建設
在立法保障的基礎上,以人文關懷為內涵的價值觀導向也是一些發達國家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重要依據。例如,在新加坡,政府堅持通過價值觀引導和立法程序的結合,尤其重視培養全民的家庭觀念,倡導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觀念,號召全社會關愛、孝敬老年人,并頒布《贍養父母法》,對愿意與老人同住的組屋申請者提供便利與優惠,為需要贍養老人的低收入家庭提供養老、醫療方面的津貼等具體措施加以積極推進;〔3〕在美國社會保障制度中,政府則對特殊老人群體養老尤其是老年殘疾人制定了專門的政策以體現人文關懷。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已制定數十項殘疾人社保法案,內容連貫、詳細,并還在住房、出行、交通等方面給予特殊照顧。
二、推行社區化養老服務模式,構建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
(一)以居家照料為中心,推進社區化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探索實踐
社區居家照料服務在一些國家和地區一般稱為老年人社區照顧,強調“在社區內照顧”和“由社區來照顧”,目前其已日漸成為發達國家普遍采用推廣的重要方式。
在北歐,近年來當地國家普遍將老年人照顧服務的重點由設施機構養老照顧向長期居家養老照料轉變;在美國,聯邦政府也順應并積極鼓勵居家養老模式的拓展,先后頒布了美國老年事務局的老人營養服務計劃和全國家庭護理照料人員支援計劃,在政策和資金方面對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也還積極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項目建設以更好地滿足社區化居家養老服務需求;在日本,政府積極推行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并舉的方針,并逐漸突出社區的作用,1980年進一步通過實施《黃金計劃》建立起社區化照顧服務體系,使日本的社區照顧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能為老年人提供居家養老所需的全方位服務;在新加坡,當地老年人養老方式主要有“居家養老”、“日托養老”、“機構養老”,其中居家養老仍是當前大多數新加坡老年人首選的養老方式。為了鞏固和改善居家養老保障和服務的質量,新加坡政府創辦了眾多為老人提供休閑、健身、娛樂、學習的樂齡俱樂部、社區民眾聯絡所等輔助養老單位,以使其達到“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最終目的。
(二)以政府為主導,構建多方社會力量參與的養老服務體系
目前各國普遍推行的社區化居家照顧養老概念與傳統意義上居住在家并由家庭成員提供生活服務的家庭養老并不相同,而是“由個人、家庭、社區、國家共同支持,以社區養老服務和社會養老網絡為載體,將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方式”,其服務內容包括家政服務、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療保健、精神慰藉、法律維權、高科技通訊設施安裝等多個方面?!?〕該意義上的社區化居家養老長期照料方式的實現有賴于各種相關公共服務配套的基本健全。由此,近年來發達國家日益重視構建多元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在北歐國家瑞典,近年來政府逐漸重新認識到家庭、社區、志愿組織、贏利組織以及各級政府在老年人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各自角色與功能,注意協調各方面力量提供老年人生活所需的綜合服務,培育出“家庭幫助服務”、“家庭衛生保健”、“日間照料中心”、“集體生活照護”、“服務中心(住宅群)”、“老年之家”、“養老院”、“老年病房和康復中心”的社區化居家型養老服務模塊體系;〔5〕在美國,政府積極推進社會化和市場化的雙重取向,充分運用社會和市場兩種資源建立起一套涵蓋養老院照顧、專管老人住屋、老年之家、居家照料等項目的服務體系,其中家庭、社區、企業以及眾多生活服務類非政府組織成為建構該體系的主體力量;在日本,為了更好地為老年人提供各種生活服務所需,同時也為了尋求新的“銀發經濟”發展商機,政府積極鼓勵民間養老的多元化養老模式探索,尤其重視大力培育老年需求市場和開發養老產業,當前日本的老年產業不僅涉及養老院、日常飲食、醫療保健及看護等常規領域,還涵蓋了住宅建筑、服裝設計以及休閑娛樂等多種行業。
三、發達國家養老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經驗對我國的啟示
綜上所述,發達國家在養老保障和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已經形成不少經驗,受這些經驗啟示并與我國國情相聯系,我們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可做進一步探討的若干建議:
其一,健全養老社會保障法制體系。就我國法律建設現狀而言,除社會保險法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較多討論養老保障制度外,其他關涉老年人的法律大都散見于民法、刑法、婚姻法等其他大法之中,直接以老年人社會保障為主題的法律制度仍然較少或有待完善。由此,根據我國的有關法規定和各地區的實行情況,并與傳統中華敬老美德相結合,進一步健全各項養老保障法規建設已成為促進我國的養老保障事業繼續穩定、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二,優化養老保險基金形成機制。從我國實際來看,雖然目前已經確立了以社會統籌加個人帳戶相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并正逐步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轉變的過程中。不過在我國,由于這種形式建立比較晚,且由于上世紀末以來老齡化速度的日益加快,從而導致我國現階段仍然不得不面對現金流量缺口和制度轉換成本的巨大潛在壓力。為此,參考國外有關成功經驗,加大個人養老保險基金積累制的覆蓋范圍和推進步伐,拓展商業保險、慈善事業等養老基金籌集渠道,規范、優化養老保險基金保值增值管理運行機制,完善高齡津貼、護理補貼、救助津貼等政府津貼制度,以及推進退休年齡制度調整等問題應成為當前我國養老金制度改革的重要取向之一。
其三,探索社區化居家養老新模式。目前,社區居家照料日漸成為各國普遍采用的養老服務新方式,它是一種盡力將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二者優點結合起來的當代養老服務新模式。從我國實際情況看,傳統養老觀念影響下的家庭養老仍然在很大范圍內和程度上廣泛存在,現代意義上的社區居家照料養老服務模式實踐則起步不久,如何實現我國傳統家庭養老習俗和現代社區化養老模式的有效融合,以及全面拓展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實踐空間已成為我們老齡事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
其四,構建多元化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目前我國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經初具形態,但是由于總體起步晚,因而在很多方面仍有巨大改進與完善的拓展空間。200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全國老齡委等聯合部門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中首次提出要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的原則,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服務體系。以此為基礎,在我國未來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構建中,有必要繼續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關懷”的原則,全面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養老服務多元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積極培育以老人護理康復、生活照料、休閑飲食、住宅設計、機構養老等現代需求滿足為導向的市場化養老產業體系。
〔參 考 文 獻〕
〔1〕樊天霞,徐鼎亞.美國、瑞典、新加坡養老保障制度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J〕.上海大學學報,2004,(03):87.
〔2〕張愷悌,郭平.美國養老〔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56-57.
〔3〕胡燦偉.新加坡家庭養老模式及其啟示〔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03):35-36.
篇9
關鍵詞:老齡化 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 住房改造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a)-0000-00
2011年民政部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指出,截至200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67億,占總人口的12.5%,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3億,約占總人口的18%,屆時每6個中國人中將有1個老年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而老齡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養老問題.
我們國家傳統的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家庭結構的改變這兩種養老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老年人和子女的養老需求,這就出現了一種新的養老模式---居家養老,這種養老模式既可以不讓老年人離開熟悉的住房,又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所謂居家養老就是老人在自己的家里居住,但一些服務比如 醫療、康復中心,文化活動等服務由社會機構或所在社區提供。既然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里養老,那么就可以盡可能的利用家里已有的資源進行養老,既可以節約家庭開支有可以讓老人不離開原來的社交網絡。
1 住房適老改造的必要性
我們在初次購買住房時,很多人在選擇房子時是為了孩子上學和夫妻倆人上班,很少會考慮所購買的房子是不是適合我們老了以后居住,當然這和我們買房時的年齡有很大的關系,調查顯示,我們國家初次置業者的平均年齡在25歲至35歲,在這樣的年齡段買房子時我們不會考慮5至6層的多層住房帶不帶電梯,也不會在裝修時考慮到蹲式便池的坐式馬桶有多大的差異等等問題,因為我們當時還年輕,不會考慮到二三十年后的事情。
現在國外一些很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比如日本、英國提出任何住宅在興建之初,都應該考慮居住者在不同的生理年齡或生活階段都能方便居住在原來的住宅,這也是滿足居家養老的條件之一。理想的養老居住建筑應該是允許老年人自由且獨立的生活,并提供必要的協助,而這種協助可以來自社區服務或志愿者服務等。但是對很多基本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來說,不一定一切包辦,否則會降低老年人的活動能力、加速身體機能的老化。因此,改造后溫暖舒、大小合適、價格合適的住房有助于增加老年人生活獨立自理的能力,而不適合的住房則將加重老年人對護理的需求。這也是對現有住宅進行適老改造的必要性所在。
2 住房適老改造的方向
居家養老模式中,老年人很多時間都會在家里活動和生活,就會對居住的內部空間和環境有一定的要求,這些要求也是住宅適老改造的目標,具體為:安全性、獨立性、舒適性。
這里安全性是首要的,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句話“老小孩”,這句話不僅說明老年人從心理上對自己的子女產生依賴,在生理機能上的老化也讓老年人對自己居住的環境有很好的安全性,比如插座的高度,房間地面的高差經過適當的改造后都可以易于使用,從而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
獨立性是個相對的概念,它是在社區服務健全的前提下,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獨立生活,獨立可以鍛煉老年人的身體,減緩身體機能的老化,而獨立性的前提就是房間改造后能讓老人無障礙的安全使用和居住。
隨著老年人文化程度和經濟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住房的舒適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讓老年人在家里住得舒適,除了考慮安全外,我們在房間的裝飾和娛樂設施上可以進行適當的改造。研究表明,色彩明亮的房間可以減緩人的壓力,而對老年人來說裝飾明亮有生氣的房間可以減少他們的孤獨感。
3 多層住宅的適老改造設計
有了對住房內部生活環境的要求,我們對養老住宅的改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3.1 電梯
現在的6層以下的多層住宅是沒有裝電梯的,對于有些需要借助輪椅行動的老年人來說不裝電梯會大大減少他們外出活動的時間,即使現在可以走樓梯的老年人,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電梯也會成為必要的交通工具。所以對用以居家養老的住宅安裝電梯,費用可以由政府、社區、家庭共同分擔。
3.2 門
在現有的小區單元門口臺階旁邊鋪設坡道以便輪椅通行,如果現有的入戶大門和房間門的寬度不夠的話,應適當加寬 ,以便輪椅通過。同時降低門把手和入戶門“貓眼”的高度。
3.3 衛生間
衛生間地面應防滑,可以在整個衛生間地面鋪設防滑。原來的蹲式便池改為坐式馬桶,馬桶旁邊增設扶手,便于起身。衛生間如果放洗衣機,應降低插座的高度。
3.4 廚房
廚房地面應該防滑,降低燃氣灶和洗滌池的高度,同時操作臺應有凹進的空間,以便坐輪椅的老年人方便做飯。
3.5 臥室
臥室是老年人在房間時代的時間相對較多的房間,除了原有的床、衣柜、書桌等基本家具外,可以增加娛樂設施比如電腦,有些老年人喜歡觀看或收聽戲劇,有些喜歡下棋,這些都可以通過上網進行,在老人不出門時也可以自娛自樂。
4 小結
對居家養老住宅的改造方向,老年人的感受最重要,老年人對周圍環境依賴性比較強,
在對住宅內部空間適老改造后,還要注重與社區環境的結合,比如社區應有不露天的老年活動場所,醫療保健中心等,可以為居家養老的老人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務,這些場所的設計必須可接近.這樣才能保證居家養老的住宅改造更具有有價值和實用性。
參考文獻
[1]張 雅.關于社區居家養老的文獻綜述 [J].財經政法資訊 2010(5)
[2]周春發,付予光.居家養老:住房與社區照顧的聯結[J].城市問題 2008 (1)
[3]李忠.住得近分得開叫得應長來往(一) [J].住宅產業.2009(4)
篇10
關鍵詞 老齡化 養老模式 養老保障
作者簡介:劉輝,山東理工大學法學院社會學專業研究生。
老齡化是當今全球性的人口趨勢。我國由于特殊社會政策和人口特征,老齡化問題十分嚴峻。老齡化問題突出會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其中養老問題最為嚴重,養老模式直接關系到我國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質量,對社會的穩定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 我國老齡化社會背景
二、我國當前養老模式現狀
在我國,當前最基本的養老模式大致有三種:家庭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模式和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其中,家庭養老是最傳統也是最基礎的養老模式,機構養老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而社區居家養老則是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這里說的“養老”,指的是我國城鄉之中普通大眾的養老問題,也就是大部分工人、農民的養老,社會精英人員或者是養老生活有國家和政府強有力保障的人員,由于他們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社會地位都大大好于普通百姓,所以不包括在我們討論的范圍之內。
家庭養老,顧名思義,就是老人在家中接受兒女子孫的贍養和服侍。中國自古就有以“孝”為核心的大家庭概念,兒孫繞膝,享天倫之樂是我國大多數老年人所希望的晚年生活。但一方面,計劃生育的長期執行,“421”的家庭結構使得家庭中照料老人的人力物力資源緊張,成年人既要照料老人,也要撫養孩子,是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甚至唯一來源,家庭對老人的供養能力減弱;另一方面,隨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的進步,老年人的壽命延長,也對傳統的家庭造成壓力。由此可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的社會功能正在減弱。盡管如此,我們現在仍要強調家庭養老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是為向社會養老的方向過渡,另一方面,只有在家庭當中,在和兒女子孫的相處之中,老年人才能得到精神慰藉,對老年人來說才是理想的晚年生活。
機構養老,指的是由養老院、老年公寓等承擔具體養老事務執行的機構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模式。隨著家庭養老社會功能的減弱,不論是家庭還是老年人自身對機構養老這種社會化養老模式的客觀需求越來越大,加之老年人自身行動不便及易生疾病的情況,養老機構中專業的人員和設備可以更好地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正因如此,機構養老模式往往被寄予厚望,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現有的部分服務設施與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差距較大,資金投入不足,不僅體現在硬件方面比如床位緊張等,還體現在機構中的服務人員不足或者專業化水平參差不齊,對老年人的日常起居照顧都可能難以周全。除此之外,機構養老的費用需由老人自己或者家庭承擔的部分往往較高,負擔較重。在中國講究傳統的“孝”文化的大環境中,“養兒防老”的觀念深入人心,部分家庭對機構養老還是存在排斥情緒,這也是機構養老模式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之一。
社區居家養老,指的是老人在自己家中,由所在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點為老年人提供可以上門的餐飲、醫療、娛樂等服務的新興養老模式。居家養老集合了傳統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對于老年人自身而言,既讓老年人不離開自己習慣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居住環境,為所在家庭減輕照料老人的負擔,又能切實地為老人提供有個性且專業的服務,靈活度高;對于社會而言,社區養老服務點對場所要求相對較低,能節省下建設專門養老機構的資金,投入成本較少。但居家養老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在社會中還沒有達到普遍的認可,很多老年人和家庭沒能投入其中,社區居家養老難形成規模效應;第二,此種養老模式由于出現較晚,發展不完善,標準化程度不足,所能提供的服務項目有限,除了對老年人日常起居的基本照顧之外,難以涉及對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第三,現階段參與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人員不足,專業化程度不夠高,給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造成一定難度。
我國養老模式的現狀是家庭養老、機構養老以及社區居家養老這三者并存,且根據不同老年人口情況和需要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已經陷入困境,但又不可能徹底放棄,中國老年人既對超越家庭之外的社會力量有日益強烈的需求,在現階段又不能完全接受機構養老方式,社區居家養老又存在發展不成熟完善的客觀問題。我國現存的養老模式各有其不足,總結起來有三點:其一,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相對家庭養老存在傳統觀念的沖突,不能滿足對老年人口的精神慰藉;其二,經濟來源不足,集中體現在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政府和社會公眾的資金投入十分有限;其三,服務人員專業化程度不高,流動性大。各種模式的優點是它們存在的前提和基礎,缺點和不足是接下來發展的動力。在實際的發展和建設過程之中解決這些不足,發現新的問題并積極應對,是我國養老模式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任務。 三、 加強我國養老模式發展的保障
針對我國三種主要養老模式并存并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現狀和基本趨勢,我國養老模式發展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保障。
(一)提供家庭養老保障
家庭養老模式將是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解決老齡人口養老問題的基本途徑和辦法。在解決老年人口的經濟來源方面,政府應采取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如對贍養老人有經濟困難的子女,尤其是下崗的中年子女和老年子女,適當在物質方面給予補貼,完善養老保險政策、老年津貼制度等等,在對贍養老人的中青年在購房和調房時給予價格優惠,方便子女對老人的照料。對老人的子女而言,在繁忙的工作之中,要盡可能多抽出時間照顧和陪伴老人,切實了解老人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需要,只有在子女家人的溫暖陪伴下,老人才可能擁有幸??鞓返耐砟辍?/p>
(二)提供社會養老保障
除了要加強政府立法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繼續建立健全醫療保障體系之外,更要強調政府和社會對機構養老和社區居家養老的政策和經濟扶持。第一,要加大宣傳力度,可以通過報刊、網絡或者所在社區、居委會(村)等宣傳方式,加強人們對社會化養老的認識,消除人們對非家庭養老模式的顧慮;第二,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老年人的經濟承受能力,建立不同層次的老年人服務和養老機構。比如根據資金來源,可由政府出資興建、企業投資興建、政企投資興建、企業家獨資興建、個人或者集體投資興建等等;根據管轄范圍不同,建設市區級、街道(鄉)、居委會(村)老年人服務和養老機構,根據不同層次發揮不同功能,多方面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第三,加大對相關服務型人員的招募和培訓工作,并在招募過程中提升社會對此類服務人群的社會認可程度,提高其專業化水平,不僅是對老人日常生活的護理方面,還要加強服務人員對老年人的精神服務意識,通過督促老年人和其子女的交流聯系、為老年人讀書讀報等方式增強老年人的情感歸屬,給予其精神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