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養老的服務方案范文

時間:2023-05-22 17:2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居家養老的服務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居家養老的服務方案

篇1

【關鍵詞】老齡化;居家養老;福利性;市場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和經濟社會的轉型,同時也為適應“社會福利社會化”改革,社區居家養老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起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加快發展社區居家養老,對于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實現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有重要意義。

1 養老及相關概念區分

1.1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

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兩個概念的區分主要是從支撐養老的經濟來源上來看的。社會養老的經濟來源主要是離退休金和養老補貼,如城鎮中離退休金、農村地區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待遇、五保津貼等都是社會養老的經濟支撐。家庭養老是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經濟來源和支撐主要由自己或家庭其他成員來承擔,而不是由社會承擔。養老涉及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個方面,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不應簡單將經濟因素作為劃分的依據。雖然涉及的維度有所擴展,二者的區分主要還是在于承擔主體上。

1.2居家養老與家庭養老

目前學界在討論居家養老的時候,常常將其等同于家庭養老。從內涵上看,二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居家養老是相對于機構養老(如養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敬老院等)而言的,是指老年人在家居住,由社區和社會幫助家庭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務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模式,側重點在于養老居住方式上。而家庭養老側重的是承擔主體的問題,即誰提供養老資源的問題。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既可以是家庭養老,也可以是社會養老。

1.3機構養老與社會養老

同樣也需要厘清機構養老和社會養老的關系。機構養老是指老年人集中居住在敬老院、福利院、托老所、療養院等機構中養老,而不是分散居住在各個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的養老費用可以來自子女親屬,也可以由老年人從社會領取(退休金或其他津貼)。所以,與居家養老的實質一致的是,機構養老也是就養老居住的方式而言的,與社會養老及家庭養老涉及的養老承擔主體這一內涵是不同的。

2 制約社區居家養老進一步發展的困難和障礙

2.1政策法規不健全

目前,我國除京、津、滬等城市外,各地對居家養老服務實施方案都缺乏明確的政策(法規)規定及中長期發展規劃。如此一來,政策實施的系統性、連續性、一致性、協調性將受到拷問,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持續性面臨挑戰。

2.2資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社區養老服務具有社會福利的剛性,社區養老服務支出具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對社區服務資源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高水平化。

2.3志愿者隊伍及專業人員缺乏

從數量上看,雖然部分城市的社區志愿者十分活躍,在為老上門服務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但就全國而言,社區志愿服務隊伍普遍缺乏,有的社區甚至根本沒有建立志愿服務站。

3 推動我國居家養老發展的建議

3.1確立政府總領性地位

在居家養老事業中,政府要確立其總領性地位,既要“責任擔當”,又要“抓大放小”。一方面,政府應當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重視居家養老事業的發展,將其納入社會發展和地方建設的整體規劃中,加大財政投入,制定切實可行的推進方案,對居家養老發展的經費投入,綜合協調和監督管理工作做好統籌規劃。另一方面,引入居家養老服務運行的市場化機制,采取措施動員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居家養老事業。

3.2通過市場機制建立多層次服務體系

市場化運行機制能夠合理有效地配置各種養老資源,通過市場化運行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居家養老服務提供系統。從服務內容和老年人自身條件來看,可以確立兩種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方式:第一,對于高齡,生活難以自理的老人,主要提供康復、護理、生活服務等服務內容的,上門照料方式的服務;第二,對于生活基本能夠自理的中齡老人,采用日間護理中心,老年康復站的方式提供生活幫扶、醫療康復、休閑娛樂等方面的服務。

參考文獻:

[1]熊躍根.需要、互惠和責任分擔―――中國城市老人照顧的政策與實踐[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20,22.

[2]張春艷.居家養老研究綜述[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1):63.

篇2

關鍵詞:社區居家養老;法律問題;對策

在當前老齡化社會背景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其發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掣肘,尤其是法律層面的諸多問題,已經成為了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亟待解決。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規制的基本理論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內涵與優勢

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齡化國家行列。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人口基數大、增加速度快、高齡化趨勢明顯、困難老人數量多、與家庭小型化相伴隨、先于工業化等基本特征,嚴重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對養老服務體系也造成了極大沖擊,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興的養老模式異軍突起,其服務模式一方面能夠減輕傳統家庭養老的人力負擔,又能解決養老機構數量不足,門檻較高,老人身處其中感覺親情日漸淡漠的問題,獲得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睞。本文認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包括兩個層次的內涵,第一層次是老年人不需要離開家庭,而是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延續原有的社會網絡,享受養老服務;第二層次是政府積極主導,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整合互聯網+在內的各種資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和養老服務隊伍提供專業化和公益,滿足老年人社會化服務需求的養老服務模式,其服務內容應包括日間護理、家務服務、醫療保健、應急救援、文體休閑等綜合。目前,我國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在北京、上海、青島、寧波、武漢等全國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服務形式方便多樣化,服務內容豐富多元化的社區養老服務格局。據民政部2015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記載,截至2015年,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2.6萬個,比上年增長36.8%,互助型的養老設施6.2萬個,比上年增長55%,社區服務志愿者組織15.8萬個,社區服務志愿人員900多萬名,民辦社會福利機構1600余家。①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情況,根據數據顯示,老齡產業市場不斷升溫。一是老年人照護服務需求持續上升。2015年,我國城鄉老年人自報需要照護服務的比例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個百分點。二是社區為老服務中上門看病需求居于首位。2015年,城鄉老年人的居家養老服務需求項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上門看病、上門做家務和康復護理②。這些調查和統計充分說明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出現,既能應對當前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需求,又能緩解傳統家庭養老的壓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維系社會穩定,發展前景非常可觀。

(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規制的理論基礎

社區居家養老其根本的目標在于通過良性的政策引導和法律保障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務,在法理層面其歸屬于社會分配法律關系,其追求的價值目標在于建立與運行實質公平價值,有效分配養老資源,促進社會養老資源成果的公平分享,其最主要的理論基礎包括福利經濟理論、社會保障理論與需求層次理論。首先,福利經濟理論追求的重要的社會目標就是為了實現最高的社會經濟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實現社會整體利益價值,這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法理層面構建其制度體系的本位思想。每個社會成員都期待幸福和安定的晚景生活,老年人的利益實現程度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有重大影響,不局限于個體單一受益,實現利益的普遍化才是根本,整體利益不是個體利益的機械疊加,而是個體利益相互博弈的結果,只有盡量逼近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優”并在不能實現最優的情況下盡量促進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實現了個體利益向社會整體利益的初步進化。在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發展的現階段,政府和社區作為居家養老服務中的必然主體和主導,以社會整體利益為本位,才能理性提供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設完善的社區居家養老制度,實現最優的經濟效益與資源分配效應。其次,社會保障理論體現了國家對于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是社區居家養老制度體系設計的關鍵。在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實踐中,政府應維持與促進市場自治與國家干預間的平衡,促進社區居家養老產業的供需平衡,建立民間資本與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的市場運行與政府干預間的良好互動機制,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后,需求層次理論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基石。依照需求層次理論,作為一種開放型、多元結構的服務模式,社區居家養老可以滿足老年人對于家庭和社區的雙重依賴,滿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等五個不同層面的需求。

二、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規制現狀及問題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法律制度現狀

新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國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采取措施,發展城鄉社區養老服務,鼓勵、扶持專業服務機構及其他組織和個人,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緊急救援、醫療護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的服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發展社區服務,將養老服務設施納入社區配套建設規劃,逐步建立適應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務、文化體育活動、疾病護理與康復等服務設施和網點。”該法包括了“社會保障”、“積極養老”、“法律援助”等主要內容,是我國社會在當前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和相關體系建設的基本法律依據。近2年來,我國眾多省市都先后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地方性法規,繼北京市于2015年1月正式頒布《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以來,江蘇、河北、烏魯木齊、合肥、蘇州等省市相繼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性的居家養老服務條例,上述《條例》基本都明確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職責,充分體現鄉鎮街道、社區在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社區的基礎性和支撐性特點,規范了為老年人提供優質服務的內容。還有在部分省市,如上海市、湖南的郴州市,天津市,已經由民政部門等相關機構先后制定了地區性的居家養老服務規范。此外,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方面,民政部和財政部兩部委于2016年7月19日聯合下發了《關于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根據通知的要求,全國部分地級市(含直轄市的區)將逐步推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

(二)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

如前所述,我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起步較晚,處于初級階段,法律制度還不完善,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有:1.從立法角度,當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法律體系不夠完善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體現在立法較為滯后,數量不足,尚未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相互銜接的法律體系,且現有的法律法規內容不健全,缺乏統籌兼顧,各項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沒有落到實處。從規范的層級而言,目前,在國家法律③一級,我國尚未存在針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專門立法。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在社會服務、社會優待、法律責任中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有新增一定的內容,但不夠具體,較為籠統,法律責任也不清晰,如其中第82條規定,“對養老機構負有管理和監督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并沒有明確規定給予何種處分,可操作性較差。在地方層面,各地區針對社區居家養老的地方性規范或條例起步較晚,為數較少。有的剛剛頒布,尚未實施,有的條文過于原則性,細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規定,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各方的權利、責任、利益界定不清晰,法律風險較高,能否落到實處還有待檢驗。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些地方的社區對開展日托服務顧慮重重。在有關部門層面,曾經制定的一系列社區養老服務的政策方案等如今有些已經擱淺乃至出現荒廢,如2001年6月,民政部在制定了名為“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的工作方案后,在全國啟動了這一計劃,而如今這項歷時3年耗資134個億的資金建成的老年活動室,如今大部分已經難覓蹤影,很多甚至已經“面目全非”④。此外,與社區居家養老相應的配套制度和服務支撐體系還不完善。比如非營利性組織在提供公益性和專業中占有較大比重,但是由其法律地位至今沒有得到明確認可,扶持其發展的相關政策不夠完善。此外,國家現在鼓勵社會力量、民間資本興辦養老設施,發展社區居家養老,但其政策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優化。最后,當前依托“互聯網+”,以智能化手段為支撐,創新養老服務手段,搭建起養老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已經是社區居家養老發展的新趨勢,而相關規范標準尚不明確,無法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2.從執法角度,政府引導支持力度不夠,很多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徒法難以自行,有了好的立法,如何突破現實中的執法難關,將法律政策落到實處,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領域內的一大難題。當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問題:第一,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力度還不夠,運營經費難以得到保障。將居家養老服務事業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保障居家養老服務經費,已經是現行立法中居家養老經費保障的一般模式,傳統的經費補助模式側重于補助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而忽略了補助運營服務,造成部分社區居家養老設施建成后面臨后續資金運營匱乏難以為繼的尷尬局面,嚴重挫傷基層積極性,也使養老服務無法真正落到實處。第二,針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評估和監督機制不完善。2013年7月30日,民政部印發了《關于推進養老服務評估工作的指導意見》,目的在于推動建立統一規范的養老服務評估制度,目前有些地區正在展開試點,制度化的評估和監督機制還不夠健全,處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少地區對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養老服務的內容、工作體系建設、服務人員的業務水平、服務設施的質量、滿意度都還缺乏有效的評估與監督機制,管理的混亂和監督評估體制的缺失已經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進一步規模化發展造成很大影響,亟待完善。第三,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機制還不完善,對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參與的支持力度不夠。不少居家養老的地方性立法中鼓勵社會力量、民間資本加入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平臺,建立養老服務專業團隊,開展“智能化養老”,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智能化的養老服務。但是目前,我國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設施建立,機構組建還基本處在政府推動主導的階段,多渠道投入機制還不完善,針對社會力量、民間資本、非營利性組織參與社區居家養老的扶持力度還不夠。3.從司法角度,當前居家養老糾紛中老年人的權益難以得到妥善保障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首先服務機構和老年人之間是一種特定的消費者和服務者的關系,服務組織應當與服務購買人、接受服務的老年人或其人訂立養老服務合同。但是由于當前養老服務合同尚缺乏統一規范,居家養老護工的職業標準和規范管理問題依然處于探索之中,再加之老年人自身屬于弱勢群體,普遍缺乏法律知識,經濟能力也有限,一旦發生意外傷害事故或者遭遇暴力護工事件,面臨著舉證難、訴訟維權難等一系列難題,如何最大限度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三、解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法律問題的建議

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節器,社區養老服務要取得長遠發展,必須重視其中存在的法律問題,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堅持福利性、社會保障性的指導原則,緊密結合我國老齡化的實際需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導、民間資本參與、社會力量補充的多層次、廣互動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一)完善立法及相關配套制度

從國家層面,應做好頂層設計,避免制度碎片化,在完善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一部專門的法律就社區居家養老的地位,政府、家庭、社會的責任,服務的內容、方式和標準,資金來源、設施建設、專業人員培訓等做出規定;從地方層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存在一定的區域性、地方化色彩,各地區應結合本地實際,加快制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地方性立法和規章。在地方性立法中應注意建立社區養老機構的準入標準,規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合同,細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各方的權利、責任、利益,明確監管制度。在有關部門層面,應整合政策,協調聯動,改變目前有些部門在社區層面各成體系,缺乏整合,造成政策碎片化、資源和資金使用分散的情況,避免“星光計劃”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在配套制度建設方面,應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制定扶持非營利組織發展的相關法律制度,如改登記制為備案制,取消掛靠制,保持獨立性,加強監督和引導非營利組織的結構轉型,完善非營利性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激勵機制。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社會力量、民間資本投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業的政策環境,保障用地需求,落實稅收、財政、信貸、土地、規劃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興辦養老服務機構。第三,各地民政部門應就“智能居家養老服務”出臺標準,明確提供服務的企業和機構的準入門檻、服務標準和收費標準,采取多地區聯合的方式,破解跨區域老年福利和養老服務方面的身份和戶籍壁壘等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第四,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健全社區養老服務管理制度,積極推進社區志愿者登記注冊制度,開展居家養老護工正規化制度建設,加強如養老服務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建設。總之,應循序漸進,逐步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各項制度與配套措施銜接得當、統籌兼顧的社區居家養老法律體系。

(二)在執法層面,明確政府定位,加強政策

引導和政策落實在執法層面,政府應處于主導地位,從規劃統籌、資金保障、設施配置、產業培育、政策支持、標準制定、市場監管、搭建交流平臺、信息網絡建設等多方面,綜合考慮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在具體開展居家養老執法的方式上,可采取綜合運用議案督辦、執法檢查、聽取審議意見落實情況報告等多種形式,依法推進居家養老服務條例落實,以條例落實推動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具體而言,主要應做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擴大政府財政投入,建立居家養老服務運營經費保障機制。為避免養老相關設施建成后運轉困難,挫傷基層積極性,一方面,政府應保證財政配套資金及時兌現,另一方面,應建立居家養老服務運營經費保障機制,同時加大轉移支付補助力度,一方面,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調動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的運營積極性,另一方面,對經濟特別困難的山區農村加大補助力度。第二,建立系統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評估與監督機制。建立養老服務評估制度,在評估內容上,首先是對老年人的家庭經濟情況、身體狀況、養老服務需求進行評估,對符合條件的高齡、失能、失獨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給予補貼。其次針對各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開展成效,具體包括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體系中的政府主導、基礎設施、服務隊伍、管理制度、服務成效、群眾滿意度等內容開展評估。在評估方式上可以采取內部評估和外部評估相結合的辦法。內部評估主要包括各地根據具體評估指標準備相關材料并開展自我評估和民政部門對各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建議各地區民政部門可以建立類似社區低保評定的服務監察和績效評估機制,設立養老服務監督員、定期或不定期走訪被服務對象,對社區養老服務的效果、效率進行服務質量評估。外部評估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對居家養老服務機構開展評估,結合老年人的滿意度調查,根據評估結果進行星級評定,并與運營獎勵補助經費掛鉤,促進服務質量改進,提高老年群體的獲得感。第三,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以“走向社會化、推行信息化、提高專業化、擴大規模化和鼓勵競爭化”的思路,通過政府購買、協調指導等方式,重點培育一批服務機構,支持其采用PPP、股份制等多樣化的經營模式,在穩健經營的基礎上有計劃地擴大規模,形成品牌效應。第四,完善社區居家養老基礎設施建設,依托“互聯網+”建設養老服務綜合信息平臺。政府應當做好配套制度建設,搭建智能化居家養老服務企業和機構合作交流的平臺,將這一政策落到實處,共同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化居家養老社區、共同完善智能化養老服務內容,廣泛借助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媒介,為老年人提供內容更豐富、更滿足個性化需求,更方便的產品。

(三)加強司法保障與普法宣傳

在司法層面,人民法院系統應當繼續堅持對涉老案件實行“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優先執行”的三優先制度,落實對特困老年人投訴案件實行訴訟費緩交、減交、免交制度,對較復雜、易反復的追索贍養費、養老金的案件實行“回訪制度”。應加強針對老年人養老糾紛中的法律援助,開辟養老權訴訟的法援綠色通道,可以借鑒成立少年法庭的經驗,設立老年法庭,專門審理侵害老年人權益的案件,使占比較重的涉及老年群體養老糾紛的案件能夠得到及時處理。同時在審理涉老案件時吸收老齡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人員為人民陪審員,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門應鼓勵、支持社區居家養老機構和公益性的社工組織,創造條件舉行以尊老敬老為主題的普法宣傳活動,以期達到增加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法律知識,增強養老組織自身的法律意識,維護個人和他人合法權益的目的

四、結語

社區居家養老是一項新興的事業,盡管我國起步較晚,但在政府的積極主導、社會各界力量的共同參與下,相關法律、政策、制度正在不斷成熟,各地實踐也在不斷深化,我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制度一定能獲得長足發展,成為緩解我國嚴峻養老問題的重大戰略選擇.

參考文獻:

[1]姚丹.我國城鎮社區養老服務制度法律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李爽.淺議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法律制度建設[J].中國科技博覽,2014(15).

[3]袁妙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困境與多元共治發展路徑[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

[4]涂晨銘.規范我國社區養老服務法律制度[J].法治與社會,2015(12).

[5]李暢,于鐸.“居家養老”模式的法理學探析[J].新西部,2014(12).

篇3

【關鍵詞】居家養老;社區服務

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時展必須要重視的一個問題,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城市面臨居家養老問題。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延續至今,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庭養老都是最基本的養老方式,但是目前家庭養老問題突出,很多老人得不到良好的家庭照顧,為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城市養老社區服務應運而生,通過城市整體科學合理的規劃,為老人提供社會化的服務,從而讓老人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獲取社會的關懷。

一、城市居家養老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分析城市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必須要對城市居家養老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借鑒不同地區的社區服務經驗,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一)服務資金短缺

開展城市居家養老服務,服務資金主要有四個方面的來源,包括財政撥款、社會捐助、彩票公益金的資助與市場化的運作。這些服務資金可作為服務費用支付給接受服務的老年人,也可作為報酬支付給居家養老服務的工作人員,服務中心的建設也離不開服務資金的支持。但很多情況下,出現服務資金短缺的問題,如服務站需要支付給護理工人工資,但工資額度較低,很多員工不愿意做,或提供的服務明顯不足,但提升工資幅度,服務資金則更加短缺。城市居家養老服務評估機制的不夠健全,也妨礙了資金的籌集,地區居家養老補貼機制建立的同時,沒能帶來有效地評估機制的建立,評估機制需要分析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對服務質量與服務效果等相關內容進行調研,以籌集資金進一步有效的提升社區服務質量。

(二)缺乏專業的服務團隊

隨著市場化運作的發展,社區服務大多是政府購買服務,委托公司去執行。但公司運作時,服務得到認可也是一個過程。很多老人對公司服務持較為嚴謹的態度,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工作大多是無償的,主要對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進行照料,但論及到部分有償服務,老年人就很難接受,所以此類公司服務業務很難在老年群體中推廣開來,低認可度嚴重影響服務中心工作的開展與推廣。此外,公司提供服務缺乏專業的服務團隊,服務人員分為接受薪水的工作人員與不接受薪水的志愿者,有償的服務人員缺乏專業的培訓,服務意識較差,存在服務內容不完善的現象。而志愿者的隊伍不夠壯大,志愿者參與度不高,嚴重影響了服務質量。專業服務團隊的缺失造成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較為單一,服務偏向物質生活服務,缺乏對老年群體精神生活的關懷。

二、發展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對策

(一)構建專業人員同志愿者相結合的服務團隊

服務團隊的質量影響服務質量,構建專業人員同志愿者相結合的服務團隊,在提升服務質量的同時,降低了投資建設資金。為了培養專業的服務人員,提出三方面的建議,高校在學科建設方面,可開展一些老年社會學、老年人管理與服務項目的專業或課程,建立老年人員定期培訓機制,構建有計劃的人才培養方案,保證養老服務人員掌握基本的康復、保健與護理的知識,從而提升服務質量,通過公開招聘、定向培養等方式引進養老專業的人才,也是擴充專業服務團隊的有效方式之一。培養專業服務人員的同時,也要構建志愿者服務隊伍,發展社區志愿者,能有效擴充服務隊伍,也能擴大社區服務的宣傳力度,讓更多人參與社區服務中,提高人們對社會服務與關愛老人的重視度。

(二)豐富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

由于我國的城市居家養老服務仍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需要不斷得到擴充。通過對老年群體需求方面的調查,具體的老年服務包括家政服務、生活護理與精神慰藉,通過提供多方面的服務滿足老年人不斷發展的服務需求。精神層面的慰藉是提升居家養老服務質量最主要的部分,開辦社區老年學校、讓老年人學習各項新知識、擴充老年人的知識層面是豐富老年人精神世界的主要方式。此外,開展各項社區活動,擴大老年人的社交圈,讓老年人交朋友能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部分專職、專業的老年群體,可在退休后繼續發揮余熱,促使老年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社區服務居家養老形式需要不斷得到擴充,醫療服務層面,大力擴充家庭醫生,做好老年人健康保健工作,以社區為單位,對老年人定期做好身體方面的檢查,擴充服務范圍,提高社區服務質量。

(三)擴充政府財政投入

為了促進居家養老社區服務整體規格的構建,單靠基層財務補貼與社會募集的資金是不夠的,必須要擴充政府財政投入,利用政府投入構建整體居家養老金預算制度,保證養老資金得以為斷投入。社區服務需要構建多層次的服務體系,在當前社會化思潮的引導下,養老服務離不開多方的參與,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齡人口對社區服務的依賴性逐漸加強,社區服務必須要有針對性的開展各項服務項目,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服務質量,社區養老服務需要不斷得到外部支持,將市場運作融入其中,利用市場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保證服務項目的供需平衡,將有限的資源合理利用,能從根本上改變社區的狀況。企業提供有償服務時,收費要盡量合理,在老年人所能承受的范圍內進行收費,從而促進產業的良性循環,從根本上滿足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三、結語

城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體系的構建關乎城市老人的生存發展,良好的服務體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提高人們對社會的整體認同感,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 彭希哲,梁鴻,程遠編著.城市老年服務體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篇4

為積極應對本鎮人口老齡化,破解日趨尖銳的養老難題,提高社會化養老服務水平,有效滿足全鎮老年人的服務需求。根據《縣關于推進城鄉一體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若干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精神,結合本鎮實際,現就本鎮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為老解憂”的工作宗旨,努力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文化娛樂、精神慰籍等服務需求,重點幫助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整合社會資源,完善服務網絡,拓展服務內容,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促進老年事業的發展,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工作原則

(一)服務大眾,以人為本。從老年人實際需求出發,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質量、人性化的服務,努力提高他們的晚年生活質量。

(二)依托村(社區)、整合資源。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在村(社區)層面普遍建立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場所和服務隊伍,努力營造居家養老服務的社會環境。

(三)監管并舉,規范推進。加強對各服務實體的監督和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績效,促進居家養老服務的規范發展。

三、服務對象

居家養老服務面向全鎮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并分層次開展服務,對經濟困難且符合《若干意見》中第四款15條規定的老年人,由政府采取發放服務補貼的形式,為其購買服務,對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居家老年人,主要通過個人購買服務的形式,提供低償、有償服務,倡導和鼓勵社會各界開展志愿者結對活動,為有困難的老年人提供無償的公益。

(一)對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老年人,政府采取發放服務補貼的形式,為其購買服務。

1、居住在本鎮區域內的縣籍60周歲以上老年人;

2、低保戶、低保邊緣戶、特殊(因病、因災致貧)困難戶、重點優撫對象、縣級以上勞動模范;

3、獨居(子女在縣外)且生活不能自理或子女因客觀原因無法實施有效照顧(子女弱智、肢殘、重病等)。

(二)對自費購買服務的老人,提供其所需要的居家養老服務。

(三)村(社區)建立志愿者服務隊伍,鄰里實行結對互助關愛活動,在村(社區)形成一張關愛老年人的愛心網絡。

對符合政府補貼條件的服務對象視其需求程度,經本人或家屬提出申請,由村(社區)報鎮老齡委居家養老服務部,經初審同意后,提交縣社會化養老服務指導中心,進行身體自理能力評估核準后分別提供每天一小時至每周一小時不等的無償服務,近期服務券的標準為10元/小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逐步擴大補貼發放范圍,并提高補助標準。

四、服務內容

根據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和天凝鎮特有的社區人文環境實際,采取有效措施、循序漸進、穩步推進。通過在全鎮合理設置居家養老服務網點,整合各類服務資源,就近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因地制宜確定服務模式和內容,為本鎮老年人提供及時、有效的居家養老服務。目前居家養老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生活照料服務。通過專業服務人員、志愿者和其他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顧和生活護理方面的服務,如:日托服務、定制菜肴、洗衣被、購物、打掃衛生、家電維修等。

(二)醫療康復服務。通過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站)室、醫療志愿工作者,為老年人進行健康檢查、咨詢,提供預防、診斷、治療、康復保健為一體的醫療服務等。

(三)精神慰籍服務。通過村(社區)為老服務設施和村(社區)工作人員、老年協會、志愿者等人力資源,為老年人組織各類文體活動,以及定期上門看望、電話問候、談心聊天等情感溝通服務。

五、運作方式

在縣社會化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的管理、指導下,鎮成立居家養老服務部。村(社區)依托“星光老年之家”設立居家養老服務站,并根據實際,實質性地開展本村(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鎮居家養老服務部負責管理、指導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服務實體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一)鎮根據縣政府制定的《若干意見》的精神,制定本鎮居家養老服務實施方案,成立領導機構,全面負責本鎮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組織與實施。

(二)由鎮民政辦負責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日常組織與實施。服務網點的規劃和建設;服務對象的審核、服務質量監督評估等工作;對村(社區)申報服務對象的資格確認和補貼標準的復審,負責“服務券”的發放和兌換結算;建立信息庫,匯總有關數據;做好服務站的檢查監督;加強對居家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日常管理。

(三)村(社區)居委會根據本實施方案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確定專人負責受理服務申請,搞好入戶調查,初步確定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及所需服務時間,負責“服務券”發放對象及標準的初審,按縣、鎮的有關工作要求,分門別類建立居家養老工作服務信息。成立由黨員、社長、村民代表、計生聯絡員、青年團員中的骨干組成的居家養老志愿者隊伍,開展為老志愿服務。

(四)服務實體負責對服務對象開展上門等各項服務。專業服務人員應經技能培訓后持證上崗,努力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人性化的優質服務。

六、實施步驟

(一)構建服務網絡

1、在縣社會化養老服務指導中心的管理與指導下,鎮居家養老服務部負責全鎮居家養老服務的日常組織、協調、監管、業務指導和人員管理等工作。

2、各行政村(社區)依托“星光老年之家”建設,按照“四有(有專門場地、有專人管理、有專業隊伍、有管理制度)”要求,開展居家養老服務項目,組織居家養老志愿者開展相應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二)調查、評估、審核

各行政村(社區)組織人員對轄區內的居家養老服務對象進行調查摸底、歸類,確定本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及具體內容。對老年人的家庭收入、人員結構、健康狀況等情況進行核查,對符合政府補助條件的服務對象,開展身體狀況、居家環境等評估,然后確定補貼標準、服務時間、服務方式,并按本人申請、村(社區)進行初審、鎮政府復審、縣社會化養老服務指導中心核準、并按公示的程序做好審核工作。

(三)組建服務隊伍

居家養老服務采取聘用服務員定向服務、志愿者關愛服務,周圍鄰里互助服務等形式展開。

1、村(社區)根據服務需求設立居家養老服務公益性崗位,組建上門服務專業服務隊伍、專業服務人員優先擇用本轄區內的下崗失業人員和“4050”從業困難人員,經集中培訓后掛牌上崗,逐步形成專業化優勢。

2、志愿者服務隊伍應登記注冊,并制訂具體的工作規程,按照就近原則,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服務,充分發揮本轄區內健康低齡黨員和熱心人的作用,為居家養老服務營造良好氛圍。

3、提倡和鼓勵開展鄰里互助服務,對鄰里提供的照料服務,村(社區)納入相應管理范圍,制訂必要的管理制度,把鄰里“義工”提供的服務時間統計存入“義工銀行”,以弘揚美德。

4、服務人員的配備:需生活護理的特殊人群一般按1:5比例配備;一般人群的服務按1:30比例配備。

(四)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信息資料臺帳,通過實踐積累工作經驗,逐步規范,同時重視制度的建設,不斷完善服務費支付管理制度、規范服務公約、服務人員工作質量考核辦法等,使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更加規范化、制度化,保證該項工作的健康發展。

七、經費籌措

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資金的來源按“三個一點”的方式籌集,即縣鎮兩級財政、集體經濟、社會和個人出一點。

(一)對村(社區)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或老年活動室設立的“居家養老服務站”給予的一次性資金補助,以及政府以“服務券”形式發放的居家養老服務補貼,其所需資金由縣、鎮財政各按50%比例承擔。

(二)支持、鼓勵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為本轄區內服務對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補助,原則上低償、有償服務運作中資金缺口部分由各村(社區)自籌解決(政府購買服務之外部分)。

(三)動員和吸納民間資本捐助居家養老服務事業,鼓勵單位、個人對居家養老服務事業的慈善捐助。

八、服務結算

“服務券”由縣民政局統一制作,根據本鎮居家養老服務對象所需服務的時間,核準后發放到鎮民政辦,下發至服務對象,并做好發放登記工作。

服務人員上門服務后,根據服務時間及服務質量收取一定數額的“服務券”。每月底服務人員憑“服務券”經所在村(社區)服務站匯總后,向鎮民政辦兌換服務報酬。

居家養老服務補貼經費必須專款專用。各居家養老服務站要嚴格把關,及時掌握服務券的使用情況,適時跟蹤服務質量。

九、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視,強化保障。養老服務社會化工作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舉措,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各村、社區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積極推進。在審核把關、協調管理、具體實施上各項工作落實到位,切實保障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順利推進。

(二)整合資源,加強協調。在開展居家養老服務過程中,針對老年人最需要的日間托管、配餐送餐、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服務項目,要注意整合和利用現有各類服務資源。村、社區按照本區域老年人的情況,做好結對服務工作,將居家養老服務作為基層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內容。

(三)以點帶面,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是社會福利社會化的一種新探索,采用試點先行、示范引路的方式逐步展開。

1、試點先行。洪溪村作為試點單位,根據居家養老的有關實施方案,結合本村的具體情況,確定服務對象、服務內容,組織開展居家養老服務。其他各行政村(社區)依托“星光老年之家”,按照“方便實用、資源共享、功能配套”的原則,全面開展此項工作,為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篇5

論文關鍵詞:居家養老 社會保障 社區 養護員

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已經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的數量越來越多。但是我國傳統養老模式還存在許多不足,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機制頗為重要。大連市沙河口區中山公園街道重視社會福利事業,積極探索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新途徑,于2002年9月首創“居家養老院”,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模式。中央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紐約時報、讀賣新聞等多家媒體相繼報道了“居家養老院”的情況。

美國駐沈陽總領事、日本養老問題專家多次考察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中國人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解決了一個世界難題。”民政部領導稱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新模式,具有創意的就業新形式。”

一、居家養老的概況

居家養老,不是指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而是特指與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緊密聯系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即在城市的各個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站,人們可以向服務站申請醫療和家政服務,由服務站派人到家中提供有償的各種長期服務的養老方式。大連的具體做法是:根據社區老人經濟條件和養護員崗位的需求,分為A、B、c、D四個檔次。A類:每戶每月享受政府養護補貼300元,條件是戶籍、居住在本地,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高齡(80歲左右)三無老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的人);無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B類:每戶每月享受的政府養護補貼200元,條件是戶籍、居住在本地,生活需要照料的男70歲、女65歲以上的老人;雙親老人家庭月收入1000元以內(含1000元)、單親老人家庭月收入在600元以內(含6OO元)的;年齡在70歲以上的病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臥床不起、下肢癱瘓等重大疾病由醫院出具證明),如其子女是本區下崗失業人員,可以作為養護員選用,但必須經過街道、居委會人戶調查,情況屬實,由居委會張榜公布3天,如無異議,可享受政府補貼。C類:每戶每月享受政府養護補貼100元,條件是在享受B類條件以外的社會老人生活需要照料的;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另一方是失業人員且同時享受低保待遇家庭的。D類:居住在本地,經濟條件較好,需要此項服務的自費老人。居家養老審批時間定在每月的10日前,由所在街道將申報者的戶籍、工資、醫院證明等相關材料各一式兩份(原件、復印件各一套)報送區民政局社會福利科審批。

沙河口區中山公園街道現有六十歲以上老人9700多人,占轄區人口的12%,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600多人,孤寡老人近20戶。通過調查發現,全街道共有47戶特困老年家庭急需照顧,有的是孤老戶,有的是子女下崗、失業無力贍養戶。以前,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經常在生活上給予他們幫助和照顧,但是由于人力有限,時間不固定,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另外隨著退休職工納人街道管理,社區干部愈加繁忙,很難長期擔負起照顧老人的任務。雖根據“星光計劃”要求,在對老人服務上,建立了三級服務網絡,為老年人建立了服務設施和活動場所,每個社區都有老年活動室和室外健身器材,但對重病、孤寡老人“老有所養”的問題仍未解決。同時,街道有許多下崗職工,尤其是大齡下崗失業女工再就業困難,長期在家,靠低保金過日子,生活十分堅苦,而下崗女工都是料理家務能手,加上老人的特點是戀家,所以街道巧妙地將這兩個弱勢群體結合起來,先將下崗女工培訓成養護員,再利用社區慈善會所得捐贈支付養護員工資,這樣既解決了照顧扶養老人問題,又解決了就業問題,可謂一舉兩得,開創出一條不設圍墻的家庭養老模式。

由于居家養老費用低、服務周到、家庭氛圍濃、適合老人生活習慣、符合中國國情,所以到各層次老人歡迎,居家養老迅速發展起來,由最初的13戶17人發展到現在的77戶118人,這一做法也得到了社會有關部門的認可,沙河口區在全區16個街道推行這一做法,目前沙區居家養老院已發展到498戶,2003年居家養老院獲得區長特別獎,目前此項措施已在大連市全面推行。

二、居家養老的組織機構

為了促進沙河口區社會福利事業的改革與發展,加快社會福利社會化工作步伐,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促進沙區居家養老事業健康、適度、有序的發展,特設立以下機構。

第一,沙河口區成立居家養老院管理辦公室。辦公室設在民政局社會福利科,負責行業審批、各項管理制度的制定及福利養老人員的審批,把居家養老院納入社會養老機構重點指導、服務、管理范圍。

第二,街道成立居家養老院管理中心。管理中心負責街道和社區的居家養老日常管理工作,院長由街道主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擔任,副院長由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科科長兼任。主要職責是:研究確立家庭養老院的工作計劃、措施的實施,人戶摸底調查,制定各項工作制度和管理辦法,確定居家養老院的養護對象和養護員;負責簽署養護員協議、養護員的調配、管理、考核和培訓、發放養護員的工作補貼;協調相關部門的工作關系,募集慈善資金等。

第三,社區居委會成立居家養老服務站。站長由居委會主任兼任,主要職責是:調查、采集家庭養老需求信息,上報社區需要增加的養護對象;定期征求老人意見,改進服務;負責養護員的管理、業務學習、考核和業務講評;為有家庭養老需求的老人選派養護員;負責居家養老院的設施建設與維護;傳達部署養老院工作任務。

第四,居家養老院。每個居家養老院由一名養護員和一戶被養護對象組成,養護員與老人簽訂協議書和服務承諾,養護員必須遵守職業道德,愛心奉獻,熱情服務;必須每天到老人家中提供服務,清掃衛生,買菜做飯,和老人談心,帶老人看病等。有病、有事需要到居委會請假,居委會派人接替,養護員每日填寫日記和家庭財務收支帳;經求老人意見,居委會月考核、季評議,如果老人不滿意可提出更換養護員。

第五,社區醫院。社區為每戶居家養老院選派家庭醫生,為每個老人建立健康檔案,詳細記載老人的身體健康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和預防;每周一次為老人體檢并做好記錄,為每個老人發放一個急救卡,老人可享受免費就診;定期對養護員進行日常護理培訓和老年人常見病例護理以及各種急救常識的培訓。

第六,監督員。監督員由街道老齡委、退管站和部分老黨員組成,負責養老院各項制度的檢查落實,對養護員工作實行監督、檢查,征求養護對象意見,及時提出有利于養老院建設和發展的建議。

三、居家養老的發展趨勢

居家養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各方面趨于完善,目前正向“六化”方向發展。即管理規范化、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市場化、服務方式多樣化、服務對象公眾化、養護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

1.管理規范化。養老事業水平是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居家養老院從創建到現在得到了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為了規范居家養老院的發展,市、區政府出臺了《大連市家居養老院實施辦法》、《關于加快推行社區居家養老院建設實施方案》等三個文件,明確了指導思想,確定了工作目標,即“十五”期間,沙區要建成區、街道、社區三級規范的居家養老院管理機構,確保生活需照料的三無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全部納人居家養老院福利服務養老范圍,滿足社會老人居家養老的需求,提供有償、低償的養老服務;各街道建立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必須具備“9有”,社區建立的居家養老服務站,做到“六統一”,即統一標識、統一服裝、統一合同文本、統一體檢、統一培訓、統一管理,建立養護員考勤、考核、評議、獎勵制度,使居家養老院在管理體制、用人制度、補貼標準等方面建立科學的管理規范。

2.投資主體多元化。目前制約居家養老事業發展的最大問題是資金,隨著居家養老規模的日益擴大,供養對象的增多,支付養護員工資標準的提高以及培訓費用、管理費用的增加,資金不足、來源渠道不穩定等問題凸現出來,必然制約、影響居家養老服務事業的發展。發展居家養老的資金應建立多元的籌措和運行機制,具體的方法是:政府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沙區政府為每個街道下撥居家養老院開辦事業費,對無子女、享受“低保”的老人,區政府每月資助300元養護費,低收人老人每月補助200元,社會老人人均月收人低于1200元的月資助1120元。區政府年出資十萬元用于養護員公益崗位工資和培訓,每年市民政局發行1-2次專為居家養老籌集資金的社會福利彩票,所得資金款項用于居家養老費用。沙河口區成立慈善總會,各街道成立慈善辦事處,動員社會力量向海內外募集款項,對捐助額4千元以上的單位、個人可給予一年“冠名權”,長期包戶捐助可予以永久“冠名權”,對為社會福利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個人,可授予榮譽稱號。

3.運行市場化。居家養老事業要按照產業化、市場化經營的思路發展,在管理方式、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責任制度等方面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努力實現居家養老服務事業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沙區居家養老院已發展到498戶,其中享受資助的“三無老人”僅41戶,其余全部自費。目前,全市已發展自費戶500多戶,養護費每月300-1300元不等。沙區今后的工作重點是通過政府對居家養老的老人資助和政府購買公益崗位發展自費戶,未來居家養老市場潛力非常大,不僅適合“獨居”、“空巢”老人,而且適合與子女同住的老人,這種方式使雙職工子女白天安心工作,免去其后顧之憂,晚上同父母享受天倫之樂,又可以節省子女去養老院探視的時間,費用適中,因而受到不同層次老人的歡迎。

4.服務方式多樣化。目前居家養老院提供的服務是老人需要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隨著其發展還要滿足老人更高層次的需要,根據不同老人特殊需求不斷充實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范圍,滿足老人的個性化需求,形成完整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比如根據老人興趣、愛好提供服務,充分利用社區資源,為健康老人提供室內外活動場所,社區醫院為低收人老人提供免費醫療服務。根據老人的不同需求,為老人提供小時服務、單項服務、日托、相談等服務。中山公園街道還聯辦了“夕陽紅”養護院,為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24小時服務和針對臨終老人的“臨終關懷”。

5.養護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居家養老服務是新的“銀發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勞動部門和街道辦事處,要根據需要有計劃地優先在公共服務社及轄區失業人員中培訓養護員,逐步建立職業資格和職稱序列等級管理制度,提高居家養老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沙區中山公園街道與大連職業技術學院,大醫護理學院聯合辦學,建立了中山公園居家養老培訓基地,利用高校的師資和先進的教學設備培訓下崗失業人員。培訓基地常年開設家庭護理、老年心理、老年常見病防治和急救知識、養護員職業道德規范等課程,請專家教授講課,建立標準化題庫,使養護員培訓正規化。市勞動局為居家養老院設立養老護理員職業標準,并逐步建立養護員職業資格和職稱評定制度,未來的養護員的工資依職稱和服務質量而定。中山公園街道目前已培訓253名養護員,184位已走上養老護理崗位,并且和市內各軍隊干休所達成協議,派出養護員40多名。

6.服務對象公眾化。居家養老院在確保國家供養的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和無子女享受“低保”老人需求的同時,為社會老人提供有償和低償的居家養老服務,鼓勵有支付能力的老人自費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做大做強“銀發產業”,即解決了老人的需求,又解決大量失業人員就業。

四、發展居家養老的重要意義

1、居家養老是我國社會養老的發展方向。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國人口的10%,并以年均5%的速度遞增。據估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占亞洲老年人口的1/2,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中國人口老年化的速度之快,高齡人口之多,都是世界人口史上前所未有的。這個龐大的老年人群體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或者依靠家人實現保障,這已遠遠滿足不了形勢發展的需要:一是老人多,子女少,4個老人2個孩子照顧,壓力大;二是社會服務提供的家庭保姆和小時工雖可解決老年家庭服務的部分問題,但服務質量、穩定性無法保證;三是公辦養老院數量有限,對急劇增加的老人來說懷水車薪;四是私人養老院收費較高,管理不到位。而居家養老是一種更普遍、廣泛的養老方式,隨著它的不斷發展,其覆蓋面不僅包括“三無”老人,而且包括享受養老金待遇的人,甚至可以惠及到廣大城鄉的全體老人。

篇6

【關鍵詞】養老服務 居家養老 “互聯網+” 智能化

一、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

“居家養老”的概念最早源自于西方發達國家中所體現的對老年人群的“社區照顧”。隨著人口老齡化,在中國逐漸出現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主要包括物質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醫保健等方面,在滿足老年人物質需求的同時也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

二、居家養老服務的特點

居家養老是家庭養老和社區服務相結合的一種養老方式,它具有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基本特征。第一,居家養老具有全方位的養老功能性,基本可以滿足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第二,居家養老服務具有養老資源的多元性特征,主要體現在老年人的經濟來源可以包括社會保險、家庭供養、個人儲蓄、自我供養等方面,而參與照料包括國家、社區、家庭和個人等方面;第三,這種居家養老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各種養老資源,例如一些社會務工人員、下崗職工等;第四,居家養老服務具有社區性,這種模式主要是依托于社區的照料和管理;第五,居家養老具有方便性和靈活性,可以根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制定特色的服務模式。

這種越來越受到老年人歡迎的養老服務模式,不僅是為老年人提供基礎的服務,而且最重要的是關心關愛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和身體健康,著重于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帶來幸福和依靠。

三、城市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現狀

伴隨著“銀潮”的出現,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產業也在逐漸興起和發展,相對于傳統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新型的養老服務更符合時代潮流的發展,更符合絕大多數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多層次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年人對于新形式的養老服務需求的渴望會變得越來強烈,也就催生了更多的針對不同老年群體的信息智能化服務。

通過對成都市兩個不同的社區進行實際調查發現,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過程中,這兩個社區做得相對較好,受到了老年人的歡迎,并且滿足了老年人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為老年人提供了基本的健康監測項目,極大的豐富了社區許多老年人的生活。

四、存在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對于現實實踐中的社區養老服務來說,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不斷地完善。例如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發現社區并沒有完全將所有的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納入服務群體,社區提供的服務項目只是基本的健康檢測項目和與老年人聊天等,并沒有很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而服務人員的的專業水平也參差不齊,專業化程度很低。

因此,我們需要著重完善以下幾方面:第一,提高社區的發展程度,增加養老服務項目的種類。在服務過程中,應該多關注一些孤寡、獨居等困難老人的生活;第二,完善服務項目,增加一些高技術含量的,諸如醫療護理、生活器械提供、家庭病床護理等項目;第三,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減少老年群體服務的風險性,并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第四,應該優化服務資源的有效整合,社區之間應做到資源共享,建立多方位、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

五、智能化背景下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方向

(一)探索多層次服務方式,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

居家養老服務越來越成為老年人養老保障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服務模式應該逐漸趨近與老年人低齡化,而不是僅僅只解決部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應該逐漸為全體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積極探索多層次的服務方式,滿足不同類型的老年人各自特殊的養老需求,盡可能實現養老服務的全覆蓋。

(二)完善社區建設,提高養老服務專業化

在養老服務中,專業的醫護人員是服務模式良好進行的保障,隨著居家養老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社區也應該相應地提供更為專業的養老服務,并對上崗的醫護服務人員進行日常的培訓學習,增加上崗人員的專業審核度,從源頭控制醫護人員的質量。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為老年人提供更貼心、更專業的服務。

(三)建立手機健康管理平臺

通過建立互聯網、手機等平臺,可以隨時隨地檢測老人的血糖、血壓、心率等各種健康數據,并給予相應的治療保健方案和照護。此外,通過建立服務交互體系,實現24小時的在線交流,通過電話、網絡、老年人穿戴設備、生命體征監控系統等多種方式,必要時可為老人佩戴GPS定位設備,實現老人與家人、社區、社會之間的交流與聯系,對老年人進行全面良好的全方位服務。

(四)提倡“互聯網+”形式下的智能養老模式

智能居家養老是指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去制定適合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些檢測數據。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老年人年紀比較大,平時出門不方便,很多老年人經常出現獨自在家的情況,因此在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可以通過互聯網服務、智能感知設備等手段,實現老人的活動量、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指標等各類傳感器和互聯網、數據中心隨時隨地連接,讓家人、服務機構醫護人員、社區志愿工作者等,能遠程自動實現對居家老人的生活服務、關心關懷、健康監測和緊急救助等幫助。

六、結論

本文基于智能化的基礎上,分析了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方向,并且提出了一些新型的養老服務項目管理模式。在我國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快的大背景下,創新更好的養老服務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會中的每個人的力量作為社會養老資源,在減小國家養老經濟負擔的同時,可以十分有效地緩解我國當前的養老壓力。人生漸老是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但是通過全社會的努力,為老年人建造一個幸福安康的晚年也是我們每一個年輕人應該做的。

參考文獻

[1]楊蓓蕾.英國的社區照顧: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J].探索與爭鳴,2004(12):42-44.

[2]劉曉梅.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面臨的形勢及路徑選擇[J].人口研究,2012,36(5):104-112.

[3]張亭,薛偉蓮.基于云計算的居家養老模型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6(14):96-98.

[4]鄒俊.互聯網+時代居家養老進入產業發展新常態[N].中國老年報,2015-08-03(4).

篇7

關鍵詞:老齡化;物聯網;RFID;跟蹤識別

中圖分類號:TP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5)06-00-02

0 引 言

目前,中國老齡化日益加劇。根據聯合國最新的人口數據預測:2011年后的30年里,中國人口老齡化將呈現加速發展態勢,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年均增長16.55%,204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將達28%左右。到2050年,60歲及以上老人占比將超過30%,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

據調查:目前我國農村空巢家庭已占30%。我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前期。“421”( 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家庭大量出現,兩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要承擔4個甚至更多老人的養老責任,這將給年輕人造成難以承受的壓力。

我國目前主要的養老模式大體分為家庭養老、社會養老以及家庭和社會養老的結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家庭規模較大,人口年齡結構相對穩定,家庭養老模式一直占據主要位置。

年輕人要生計,不可能把全部精力放在照顧老人上。因此,養老機構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但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老人進養老院大多不被人接受,所以,居家養老模式將成為中國養老事業發展的必然。

1 物聯網技術概述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2 “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居家養老模式”的原理

為解決空巢老人的居家養老問題,本文提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化居家養老新模式”,旨在通過信息化手段,利用物聯網、傳感器技術和RFID射頻識別技術,解決空巢老人日常生活問題,從而實現智能居家養老。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技術也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利用物聯網的傳感器技術和網絡監控視頻技術,實現智能化居家養老(利用傳感器技術,按照自動報警裝置,保證老人的人身安全。通過視頻可以使老人與子女見面,排解老人的寂寞、孤獨。老人若有突發事件,可以通過安防報警系統將信息傳給子女和社區人員,使老人得到及時救治),可以有效保障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減輕子女的負擔,使子女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以達到老有所依居家養老模式,為共建和諧社會起到了推動作用。

“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居家養老模式”解決方案的整個智能化系統采用軟硬件結合,整合了通訊網絡、智能呼叫、智能識別、物聯網等科技手段,利用傳感器和射頻識別(RFID)技術,解決安防、遠程視頻監控和對話、緊急救治等一系列問題(見圖1)。其中RFID對老人可以實時跟蹤定位,以便及時處理緊急情況和突發事件,為老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舒心的生活質量提供有效保障。

該解決方案基于物聯網技術(IOT),通過系統智能化管理,對家中的安防、監控和對老人的監護實現智能化管理,解決空巢老人在家的緊急需求問題,家中老人如有緊急需求問題,可通過應急系統通知到家人和社區人員。

3 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居家養老系統的主要功能

3.1 遠程視頻監控

本系統是一個軟硬件結合的平臺,采用B/S架構,子女可以通過智能終端(PC、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對老人在家中的生活進行實時監控,使子女能夠隨時隨地了解老人的生活情況。由于現在很多老人不會使用電腦或者智能手機,可以通過電視聯網,使老人方便和子女視頻聯系(視頻可采用3D技術,使效果更加逼真),享受天倫之樂,消除老人的寂寞感。

圖1 居家養老模式

3.2 緊急救治

空巢老人,容易遇到突發事件或疾病,這也是子女最擔心的問題。為解決此問題,本方案提出利用傳感器識別,當老人遇到突發事件,只需要通過語音告知傳感器,傳感器感知后傳給語音識別系統,對老人的語音進行識別(通過語音系統的算法判斷是否是本人),將信息發給子女和社區養老機構(見圖2)。如果子女離家較遠,可以通過手機終端給社區相關人員開門,使老人得到及時救治。

圖2 緊急救治

該智能系統還有定位功能,當老人在室內或室外摔倒,傳感器就能自動感知,將信息通過無線網絡傳輸給相關社區人員和子女,使其能以最快速度抵達,使老人得到及時救助。

該RFID是老人手腕上佩戴的一個裝置,利用GPS定位系統,社區醫護人員可以實時掌握老人的活動信息。這個裝置可以間歇的向所在區域的讀寫卡發送信息,向其計算機系統管理中心發送即時情況(中央計算機的數據庫中存放每個老人的信息),一旦老人的信息沒有傳到計算機管理系統中心,中心計算機管理系統就會發出報警提醒,醫護人員可以查看老人在先前階段的活動軌跡,及時處理突況,使老人在任何地方都能時刻受到社區醫護人員的關懷。

3.3 其它安全防護

智能安防系統為老人營造安全、健康、便捷、舒適的家居環境,能夠幫助老年人合理安排生活,降低老年人居家生活意外事件的發生,如煙霧探測器、可燃氣體泄露探測器等智能家居設備,一定程度上能彌補老年人記憶力缺陷造成的后果。

由于老人年齡大,記憶力減退,很多時候忘記關掉煤氣等閥門,結果造成了嚴重后果。當遇到煤氣泄漏、者發生火災等意外事故時,其安防聯動系統開始啟用,通過煙霧探測器、可燃氣體泄露探測器感知,啟用自動報警系統,門窗自動打開,總燃氣閥和總電源自動切斷,排氣扇開始工作,并將信息傳給社區相關機構,使相關人員能及時趕到,降低損失,使老人的人身安全和財產損失得到保障。

4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化居家養老新模式”的意義

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化居家養老新模式,是家庭親情和高科技的最新結合,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務、健康管理、實時安全監控和精神慰藉等服務。它不同于傳統的養老方式,因為它既體現了家庭成員的親情,也融合了高科技的輔助功能。所以,智能居家養老模式實際上是在遠程科技的體系上建立的一個支持家庭溫情養老的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見圖3),是其它養老模式的補充與完善,不僅解決了我國家庭養老資源弱化的問題,也符合中國一向提倡的“孝”文化。

圖3 新型養老服務平臺

5 結 語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劇,一個適合老年人居家的養老模式越來越重要。本文所介紹的“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智能化居家養老新模式”極大程度地滿足了未來社會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因而這種新模式的推廣具有很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R].人權,2006.

[2] 巢小麗,蔡賽珍.多元化社會支持網絡的居家養老新模式――基于寧波海曙區N街道的調查[C].2012年中國社會學會年會論文.

[3] 陳雅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廣州市為例[J].社科縱橫,2011,26(6):5-10.

[4] 河北卓達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卓達物業:社區養老模式[J].中國物業管理,2011(1):7-20.

[5] 郭競成.居家養老模式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社會保障研究,2010(1):29-39.

[6] 孫燕.養老服務社會化:政府、社區、社會組織三方合作的實踐模式[J].學會,2010(12):7-10.

[7] 王穎,肖林.關于創辦社會企業增強社區管理的建議[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12:1-3.

[8] 黃聰,孫志,馬金鴿.新型養老模式發展思考――基于部分城市的實例分析[J].中國社會保障,2011(5):3,5.

[9] 周建國.市場化養老模式研究――上海市親和源老年社區個案及啟示[J].人口學刊,2010(2):43-49.

[10] 欒吟之.解“精神空巢”,需兒女常回家看看[N].解放日報,2011-9-9(7).

篇8

“嵌入式居住”模式。就是在城市居住社區中設立老年人居住建筑(包括多代居、托老所、老年公寓等),實現老年人保持在原來的居住環境中,或者是子女居住的環境中,與家人和鄰里朋友一起度過晚年的愿望。本文通過對重慶市南岸區南湖社區嵌入式居家養老服務的實地調研與考察,分析嵌入式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與趨勢。并為嵌入式居家養老模式提出相應的意見。

關鍵字:嵌入式居家養老,南湖社區,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TU241 文獻標識碼:A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上許多國家正在面臨或即將面臨的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科學事業的發展,計劃生育工作的推進,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不斷下降,社會老齡化現象嚴重性。我們已經進入了“未富先老”得老齡化社會。“未富先老”的現狀使得“養老”成為我們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現有的養老模式也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傳統家庭養老遭遇獨生子女“1+2+4”的挑戰,每對獨生子女夫妻需要贍養4個以上的老人,使得家庭養老難以兌現,名存實亡;而養老機構的床位數量僅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供需嚴重失衡,而且受傳統觀念及經濟能力的影響,形成“愿去的不收、愿收的不去”的尷尬境地。

中國的老齡化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老齡人口絕對數量大,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因素,因此,老齡人群的養老問題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大社會問題。再者,中國已有養老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養老的需要,急需提出新的養老模式。本文從實際調研了解城市老年人(主要是中低收入者)的養老情況,綜合考慮中國社會、經濟、文化與倫理等養老因素,研究符合中國現階段,并滿足將來一定歷史時期的新型養老模式。“嵌入式居家養老”的介入,打破了傳統“家”的概念,“家”的范圍延伸到社區,以社區這個規模較大的住區模式為載體,形成網絡式家庭單元,把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針對這個概念,在建筑學專業上提出“嵌入式居住”模式。就是在城市居住社區中設立老年人居住建筑(包括多代居、托老所、老年公寓等),實現老年人保持在原來的居住環境中,或者是子女居住的環境中,與家人和鄰里朋友一起度過晚年的愿望。本文通過對社區中老年人數量的研究。

“嵌入式”居家養老是近幾年正在探索的一種養老模式,依托于社區的嵌入式居家養老將成為我國養老的主要養老方式和理想場所。我國老年人口基數較大。由于我國土地面積緊張,建造專門的老年人養老社區在我國還處于摸索階段。所以對現有社區進行改造,成為完善居家老年人居住環境方式。嵌入式居家養老模式是介于居家養老和集中養老之間的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它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為輔,在為居家老人照料服務方面,又以上門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讓老人住在自己原有的熟悉的環境中,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

老人的實際生活中,由于身體健康問題,是沒有那么多精力買菜、做飯、做家務的,但大多數老人又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人、鄰居去養老院,打造‘日間照料中心’,并將‘嵌入式’居家養老概念引入社區。”

南湖社區成立于2001年12月,屬地緣型社區,轄區面積0.8平方公里,內有居民住宅樓62棟,居民5424戶,人口20173多人,居民小組45個,直屬支部19個,黨員256人,志愿者隊伍8支共560人。社區現有辦公及活動用房800平方米,設有社區一站式服務平臺,群眾工作室、老年活動室、日間照料室,黨員活動室、市民學校、圖書閱覽室、黨員遠程教育點、社區衛生服務站、黨員服務中心、志愿者活動站、警務室、社區工作坊、人大代表接待室、心理咨詢室,室外建有17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娛樂休閑廣場、游園,以及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的環境優美的南湖公園,有健身器材152件,科普畫廊100米,宣傳櫥窗144平方米,藝術畫廊155平方米。

南岸區花園路街道正在南湖社區探索這樣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簡單地說,就是把社區當成一個大型的養老院來打造,將托老功能化整為零,“嵌入”到社區各閑置居民房中。

南湖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齡化社區,社區有常住人口2萬多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2700多人,社區曾做過一個調查,近八成老人愿意在家附近養老。但是在城市中心區域建托老所,實施難度太大。根據實地調研發現,社區里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房屋是租賃狀態,何不化整為零,租房供老人集中養老?建一個500平方米的綜合托老所需要幾百萬元,而在社區租一個七八十平方米的住房,只需要每月800元。

“嵌入式”居家養老使社區形成一個大養老院,使之具有休息室、配餐就餐室、休閑活動室等功能,可正式接收社區老人入住,提供全托、日托、送餐等服務。滿足轄區龐大的居家養老需求。

這些房屋將“嵌入”社區各樓棟,除統一配備休息室外,還將分別賦予圖書室、健身康復室、醫療保健室、老年學校等個,“湊”成一個大型的社區養老院。

社區招聘社區內的下崗待業人員,重新進行培訓,進入“嵌入式”托老所,為老人服務。也可以解決一部分就業問題。

“對于街道、社區來說,‘嵌入式’居家養老與建設綜合性托老所等方式相比,成本更低、便于操作、惠及面廣。” “嵌入式”居家養老模式至少有兩個可取之處:一是整合利用了閑置房屋等社會資源,減輕了政府財政負擔;二是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享受到專業的養老服務。不用離家,老人家打個電話,可口的飯菜就能送到;不用離開小區,你就能住在舒適的養老中心,和老友聊天、下棋,你還能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舞蹈、聲樂,豐富自己的退休生活……

“嵌入式”居家養老模式的社區,它有兩個可取之處:一是整合現有資源,將閑置房屋、校舍利用起來建養老中心;二是將養老從社區平臺剝離出來搬到居民房,不占用社區資源,對社區事務、社區工作的影響就會小很多。但是,因為在居民樓經營,可能會造成和居民的矛盾,因此,社區工作人員要花更多的心思去關注和指導,并進行有效的監管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通過實地的調查和研究,為嵌入式居家養老模式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1)支持嵌入式居家養老模式的的完善

嵌入式居家養老模式的建設應由政府給予政策性的支持,并應在國家和城市的總體發展中擁有重要的位置。優惠性政策以及一系列資金方案的推行可以使籌措資金的個人能夠得到銀行的支持,并使他們成為政策傾斜的對象。

(2)嵌入式居家養老模式的建設問題,應成為當代住房制度的關鍵內容。除了應對老年住宅實施商品化以外,政府還應提供相應的社會保障。例如應建立多途徑的資金來源、頒布老人住宅規章,并將其納入法制軌道等。國外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是,應以責任分擔和適度控制為中心來制定老人住宅的政策,也就是既不能寬泛的只通過市場來主導,又不能過分強調嚴格控制。此外,加快建立和完善養老金、養老保險等養老保障制度,使老人在經濟上能夠自立,這也是實現居家養老模式城市住宅環境體系的重要物質條件。

篇9

大問題的面前,也就意味著大機遇在向我們招手,那就是養老產業的風口正在形成,其所釋放的機會將遠超母嬰市場。尤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這不失為創業者可借力起飛的一大支點。

中國老齡化形勢分析

首先,我借用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就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向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1980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為4980.6萬人,占全部人口比重為5.1%,低于世界0.9個百分點,老年人口總量相當于美國、日本和俄羅斯三個國家之和。

200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占總人口10.2%;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8811萬,占總人口6.96%。按照國際標準(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達總人口7%,標志著該區域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正式“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

2012年,我國老年人口總量為1.17億人,占全部人口比重為8.7%,高于世界0.9個百分點,老年人口總量超過美國、日本和俄羅斯三個國家之和的近30%。

截至2014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12億人,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8億人,占總人口的10.1%。預計到2020年,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將達到12%左右,2050年將達到25%左右。

在我國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老齡化速度也有所加快。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1982-200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長219.3萬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長333.7萬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萬人;從占比來看,1982-200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個百分點,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長0.21個百分點,近十年年均增量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個百分點。

龐大的老年人數據,以及隨之而來的疾病、失能、服務、照料、精神關愛等諸多困難和問題,對于“未富先老”的中國社會的養老事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而如何更好地解決老年人的健康與養老問題,也就成為當下社會乃至國家的重大課題。

依托移動醫療,開辟成熟的智能居家養老模式或許將成為互聯網時代下,一個活脫脫的風口。而且,越是養老的難度系數高揚,所帶來的市場機遇與希望也就越大。

中國人的傳統養老觀

在中國歷時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百善孝為先”的思潮源遠流長,一直流淌到了今天每一位華夏兒女的血液中,根深蒂固。基于此,當我們縱觀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的過程時會發現:有多少兒女,當他們把父母送到養老院養老的時候,便被冠以了“不孝”的頭銜;又有多少父母,當他們走進福利院等養老機構的時候,便把自己加入了“被拋棄”的行列,由此造成的心理不悅和精神壓抑,甚至還影響到了身體健康。這也是更多人或被動或無奈地放棄養老院養老的重要原因。

根據有關調研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只有不到10%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而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比例高達90%。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養老服務延伸到居家老人,滿足他們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成為市場的重要機會,也就是所謂的“風口”。

在探究如果抓住站在風口上的養老這頭豬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國養老市場發展的幾個階段,或許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第一階段(初級階段):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傳統福利院養老。

生活模式:老人長期離家居住于養老院。

離家遷居于養老院的模式之所以在當時難以得到有效普及,一方面跟中國人傳統的“敬老、養老”的“孝道”思維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受制于傳統福利院等養老機構所存在的資源不足,設施簡陋,服務能力不濟等諸多問題。

首先,從養老機構的數量來看,與目前超過2.1億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據相比,我國4萬多家養老機構,500多萬張床位的數量,幾乎只能為2%的老年人解決養老住房問題。

其次,如福利院之類的大部分養老機構設施簡陋。尤其在西部地區,擁擠的房間,老舊的床鋪便是老人的居所;曬太陽、看星星成了部分機構老人的主要娛樂方式。此外,健康監測、慢性疾病管理等儀器設施也都相對比較匱乏,讓居住其中的老年人難以得到身心的全面照顧。

再則,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術較差,健康醫療的維護更多的還是僅僅憑借護工的感覺和經驗,這也致使“養老院事件”頻發。《耄耋老嫗病逝養老院》、《老太摸黑上廁所摔傷養老院送醫存在延誤》、《腦梗阿婆行動多不便護工扶抱不當致受傷》、《老人在養老院洗澡燙傷導致死亡》等諸多標題頻現報端。

一邊,是傳統福利院機構的“風險事件”頻發,令人膽顫心驚;一邊是福利院等養老機構苦不堪言,百口莫辯。北京某養老院當了14年的院長坦言,幾乎所有的養老院院長都過著如履薄冰的日子;自己甚至還被告上法庭過。這也讓傳統福利院養老的發展舉步維艱。

第二階段(中級階段):居家社區養老。

生活模式:住在家里,早去晚回。

當福利院等養老機構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的時候,基于“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以及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家庭觀念,讓更多的人選擇了家庭養老。而在此思潮的影響下,居家社區養老應運而生,這也是在21世紀上半葉,針對中國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巨大老齡化問題所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

所謂“社區養老”,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里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白天享受社區養老機構的服務。這些社區里往往建有活動中心,配備運動健身器材,紙牌、麻將等娛樂消遣的項目設施,以及血脂血壓監測等醫療健康的監測設備。老人平時可以在這里休閑娛樂,互動交流,不僅能得到精神慰藉,還可以得到健康照顧。而對于高齡、失能老人,社區活動中心還可以配置社區保姆,對社區里行動不便的老人進行走訪和慰問,提供家政、供餐等服務。

居家社區養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滿足老人對家庭照顧的心理需求。但是對于有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的家庭來說,卻在無形中增加了經濟和心理的壓力。原因很簡單,一個家庭如果有失能老人需要照顧,子女勢必需要分散很大的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即使雇請保姆,一個保姆甚至幾個保姆照護一個老從,從經濟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尤其是現在很多獨生子女結婚后,兩個人養4個老人的狀況愈加普遍。

第三階段(高級階段):智能居家養老。

生活模式:家庭生活,享受沒有圍墻、沒有距離的娛樂、交流、互動空間。

居家社區養老方式,對于能自行走動的健康老人及家庭來說,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對于失能、行動不是很方便的高齡老人來說,卻還是難以滿足健康、安全、快樂的生活需求,在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方面也鮮有效果。

而且,人一旦變老,就會形成一種回歸的心里,愈加渴望家庭人員的關懷和溫暖,否則就容易失落、惆悵和消極。但是,現實狀況卻總難以盡如人意。因為工作等原因,子女離鄉背井,遙遠的距離讓子女對父母的照顧,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父希望常常見到子女的母,更多也只能落得個望穿秋水。

面對這樣的境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升級,智能穿戴設備的發展,智能居家養老的概念應運而生,也就是指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打破傳統思維,使人們最大限度地實現各類傳感器和計算網絡的實時連接,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時間和地理環境的束縛,借助于各種智能穿戴設備和數據網絡互聯,在自己家中過上高質量高享受的生活。而且健康安全也更有保障,當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時,系統中的智能手表設備等能立即通知醫護人員或親屬,使老年人能及時得到救助服務;當老年人因飲食不節制、生活不規律而帶來各種亞健康隱患時,系統服務中心能第一時間發出警報;還會提醒老人準時吃藥和平時生活中的各種健康事項。“智能居家養老”還可以通過在老人身上安裝GPS全球定位系統,讓子女再也無須擔心老人外出后走失。

智能居家養老可謂是傳統居家養老的升級和優化,在繼承中國儒家文化的“孝”道精神的同時,既滿足老年人對“家”的需要,又充分滿足了子女對老人的呵護需要與管理。

智能居家養老的商機在哪里?

智能居家養老,作為家庭親情和高科技的最新結合,實際上也就是在遠程科技的體系上建立的一個支持家庭溫情養老的新型社會化服務體系,這個體系不僅解決了我國家庭養老資源匱乏的問題,也符合中國一向提倡的“孝”文化。所以,致力于這個市場的投入與發展,將成為中國政府在養老市場上的方向與通道。

那么,走在智能居家養老的道路上,又有哪些方面的商機可以助推我們在風口上飛起來呢?梳理一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慢性疾病監測與管理

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已經超過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截至2012年底,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口達2273萬人,并以每年100萬左右的人口在遞增。

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高齡、失能(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也明顯加劇。2012年,失能老年人口3600萬人,2013年達到3750萬人,預計到今年年底將達到4000萬人。同時,老年人健康問題也在迅速地增長,主要表現在人口慢性病的患病率增高。2012年,慢性病患病老年人已經達到0.97億人;近幾年更有明顯的上升趨勢,截到目前,老齡人口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疾病的人口比例已經高達80%。

如此普遍性的患病概率,無論是對于APP系統開發商,還是智能穿戴硬件制造商來說,慢性疾病的監測與管理都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蛋糕。而且,就在國務院剛剛火熱出爐的《中國制造2025》中,還特別強調: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的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同時,常規的如具有監測腦電波注意力功能的頭箍,監測血壓、血糖、心率、脈搏,以及自動調節體溫等功能的耳機、戒指、手環式體表智能穿戴設備;監測消化、免疫等功能的藥丸式體內智能穿戴設備,以及健康追蹤器等設備也必將在智能居家養老中得到大規模的普及應用。我們就拿健康追蹤器來做個簡單的測算:

目前市場上的健康追蹤器價格,大致從一兩百到一兩千不等。鑒于國內市場的消費特點,我們暫時以Jawbone推出的一款相對低價的健康追蹤器Up Move作為測算的基數。Jawbone Up Move雖然外觀不佳,但性價比還算高,適合老年人追求經濟的消費心理。Jawbone Up Move的售價定在40英鎊,折合人民幣約391元。而中國目前2.1億的老齡人口中,有80%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一種及以上的慢性疾病,即患病老人的人口規模在1.68億左右。我們保守估計每10人當中有1個人選擇配戴健康追蹤器,那就1680萬人的規模,以Jawbone Up Move的價格推算其市場總價值將達到66億。

2、老年醫藥保健市場

緊隨著慢性的監測和管理,老年醫藥及保健品市場也將成為醫藥領域的一大寶地。

雖說史玉柱的腦白金已經在慢慢地走入歷史,但他還是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針對老年人的保健品市場空間巨大。

同樣,鑒于老年疾病的多發性和老年人用藥的特殊性,針對性的藥物需求將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大,如抗老年性癡呆用藥、老年心腦血管病用藥、老年鎮靜催眠藥等。以抗老年性癡呆用藥為例,據IMS Health報告的相關數據顯示,其市場銷售量均以每年兩位數的同比增長幅度上升,遠遠高于藥品市場的年均增幅。

3、社區急診服務

基于智能居家養老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的家里享受天倫,頤養天年。而這還將催生社區急診服務的發展。

比如,當老年人在家里突發性心臟病或摔倒的時候,其所穿戴的醫療智能設備,可以在第一時間把信息同時反饋到社區急診服務中心和相應的診療機構。同時,社區急診服務中心則可以憑借近距離的優勢,迅速安排醫護人員上門,以保障能在第一時間介入救治,并把準確信息反饋至醫院或對應機構,或視情況安排轉送到醫院的服務。

而在平時,服務中心則可以提供一些健康提醒與督促,基礎檢查與監督,以及養生方案的建議等基礎,對老年人的健康問題防微杜漸,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燃。

4、娛樂社交

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在物質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對精神生活的享受也將提出更高的要求。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離退休之后,約有1/3的老年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適應狀況,失落感和焦躁情緒明顯增多,有的甚至還會因為心理上的情緒而引發血壓波動、食欲障礙、睡眠障礙等問題。社會活動的局限,甚至還會讓部分老年人感到孤獨厭世,尤其是空巢老人,在這方面的問題就更為明顯了。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的空巢老年人口已經達到0.99億。到了2014年,空巢老人已占到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僅與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在這種情況上,服務于老年人市場,操作便捷的的娛樂社交APP或醫護健康運動用品,將成為智能居家養老的一大需求。項目可涉及游戲、健身、學習,交流互動、情感速配等等。加上全息技術的應用,還可以隨時了解到在外工作的子女;全息虛擬游戲場景的展現,可以讓接入互聯網的老年人在家里通過虛擬空間和千里之外朋友打麻將,跳廣場舞,聊天攀談,說不定還將演繹一段美妙的人生夕陽戀。

寵物機器人也將成為老人解悶的重要需求。這些機器寵物可以向人打招呼,能夠回應老人提出的“唱歌”之類的小要求,甚至還會煞有介事地給出“老歌”或者“越劇”等選項讓老人們挑選,如果老人的選擇是它還不會的,還會幽默地回答““忘記了”來逗人發笑。

另外,針對老年人的培訓APP也將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它將可以根據不同老年人興趣愛好和需求,提供相應的線上培訓課程,不僅能充實老人生活,也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高度智能化的互聯網時代。而小節細化的課程安排與設置,不僅可以讓老人們學得輕松,更能學得有成就感。

5、生活服務

在健康、娛樂之余,智能居家養老還將衍生出龐大的生活家政服務市場。尤其是針對空巢老人,或者子女外出工作了的,老人們隨時可以通過與社區或附近的家政機構聯網的APP呼叫服務。而這些機構則可以提供買菜、做飯、洗衣、跑腿等各項服務,隨叫隨到。甚至,還可以根據老人們的需求就近安排線下的交流與活動。

而對于這個市場的容量,我們以供餐為例做個簡單的測算:家政機構可以根據APP所反饋的老人身體狀況數據,量身定制營養套餐。保守估算,按一日三餐50元,服務周邊500戶人家的標準,一年就是900萬的市場。

6、老人年用品

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難免會出現視力下降、行動不變等諸多問題。這時候,具有針對性強化功能的老年人用品的需求呼之欲出。

比如,現在市場上已經相對比較成熟的老年人手機,它強化了屏幕字體、聲音強度的功能,但是弱化了智能方向的應用,這也讓手機的價格降到了最低。這樣的手機曾一度備受老年人市場的歡迎。但是,隨著科技與時代的進步,這樣的手機顯然已經不能滿足“潮”老年們。那么,在保證字體和音度的情況下,如何有效地融入適合老年人應用的智能手機,在與常規手機的比較中又能存在價格優勢,這樣的產品將成為2億多老人口接下來的更優選擇。

同樣,智能老年鏡、助聽器,智能拐杖、輪椅,智能起夜燈、坐便椅等,但凡能讓老人更好更方便的生活用品和護理用品,都將有著龐大的潛在市場空間。

7、數據采集與分析

篇10

朱法萍是石景山區古城街道天翔社區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從事社區工作10年來,她始終把社區的老年人工作作為工作的重點,在創新方面大膽嘗試,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社會單位參與的新型養老體系,活動開展以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推進居家養老事業的發展,營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會氛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為社區老年人提供了務實的服務,提供了生活的便利,特別是為老年人應急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使社區老人解除了后顧之憂,贏得到了居民們的尊敬和愛戴。她曾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

早在10年前,朱法萍在家人的鼓勵下,走進了社區,成了一名社區工作者,從那以后,她在父母及老公弦子的眼中,成了工作狂、獨行俠。多年來,該社區被評為“北京市敬老愛老為老社區”,為此,她和她的同事們付出了不少辛勞。

為何朱法萍如此鐘情于這項敬老愛老的活動呢?原來,朱法萍本人曾在2008年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她在社區實施的“居家養老工作經驗”得到了辦事處領導的肯定,并在古城街道4個社區進行了推廣。

在家中,12年前她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患癌癥的婆婆伺候到百年,臨終前婆婆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沒和這個兒媳過夠,就走了。婆婆的離去給年邁的公公精神上造成了沉痛的打擊,為了不讓公公有失落感,她盡量多和老人在一起聊天,很快老人從痛苦中走出來,現在她每天都要打電話詢問老人的情況,周六日都要去看望老人,還出資購買了一套新房讓給了老人去住,老人高興萬分,嚴寒的冬天里室內溫度一直保持在26攝氏度以上,讓老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到兒女孝心的溫暖。她說,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必須從自身做起。

談起養老問題,她說構建社區照料體系,服務社區老人,必須跟上新形勢。家庭贍養轉向社會贍養,政府服務轉向社會服務,原則指導轉向專業規劃,保姆服務轉向長期照護服務,這四大轉型務必要做到實處。子女們很少有時間陪伴父母,居住環境的改變也讓鄰里關系逐漸冷漠,少有往來。實際上,很多居家養老的老人已經成為獨立居住的“空巢”老人。有人說,父母對子女的愛像路一樣長,而子女對父母的愛僅僅像筷子一樣長。這話說得許多人羞愧難當。因此,該用怎樣的方式去孝敬父母,讓許多人感到非常困惑和迷茫。

朱書記介紹社區的“樂齡合作社”時告訴記者,自2007年3月起,建立了樂齡社區為老服務模式,讓社區的老人參與其中,使得他們在興趣愛好小組里,創造優質的生活之外,也可以為貧困低收入(或無收入)的老人增加相應的收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解決老齡化問題,共建溫馨之家。她介紹,郭玉華是天翔社區熱心幫扶隊的隊長,社區低齡老人對高齡老人的簡單日常需求幫助做得很到位,尤其是在傳統的節日里組織大家一起來關愛老人的集體活動辦得有特色。朱書記還展示了該社區專門為社區高齡老人發放的“聯系卡”,上面記錄著熱心幫扶隊隊員和居委會干部的電話。她說,“老人遇到什么困難、有什么事就給我們打電話求助。”從社區居家養老與社區治理角度看,“樂齡合作社”提供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支持;培育了社區社會組織;擴大了社區參與,增強了社區歸屬感;促進了基層政府和社區居委會工作方式的轉變;促進了社區建設。應對人口老齡化嚴峻形勢,她認為,“專業護老員”和“專業志愿者”很受居民的歡迎。今后,社區要培養更多經過專業培訓的志愿者濡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需要切實的行動,需要從每一件具體事情做起。希望我們年輕人能更多地去陪伴老人,也希望每一位老人都能夠在家中享受樂齡年華,花甲之后亦樂齡。在天翔社區活動室舉辦的“健康聊齋組”年度總結茶話會每年都有新特色。健康聊齋,聊什么呢?聊健康,聊社區八卦,聊未來的綠色陽臺活動等等。尤其是聊老年人的健康,聊老年人得活到老學到老的勁頭等

從棘手的調解工作中得到歷練

隨著一張張百元現鈔落到居民家中,她這顆懸掛已久的心終于可以放下了,臉上也有了這段時間少見的笑容,她那誠懇的表達方式也征服了在場所有的居民,都說:真不容易,工作做到這個份兒上,已經到家了。原來去年4月,消防隊建筑工程在天翔社區21棟樓西側悄然地動工起來,伴著汽車和馬達的轟鳴聲打擾了居民的正常休息和生活。此時,21棟的部分居民有意見反映到了居委會,她非常重視,深知身居一方“管家”,就要為一方百姓做主的道理;也深知居民維權的難處。于是,她及時找來一些居民和他們一同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認真研究,她開始了行動。一晃就是3個多月,這段時間里,她跑上跑下,一會兒施工方,一會兒建設方,并且又去工地進行現場勘查和找負責人,提出居民的見解和舉證,征得施工負責人的認可,又及時向上級進行反饋。這些舉措對最后的結果產生的影響,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關鍵時刻,也遇到了不少困難,如建設方聯系不上,施工方又做不了主,說真的,有時都無法繼續調解下去了,但是,她一直很執著,非要弄出個子丑寅卯不可,于是她就采用多方向、多渠道的路子,跑前跑后,不怕費工夫,費口舌,終于把雙方叫到一塊,一次不成,兩次,還不成,再來。有時談到了晚上六點多鐘還在進行耐心調解,同時針對居民提出的各種方案和要求進行了記錄和說服,確保能達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她又不斷地和建設方加強聯系,仔細聽取他們的意見,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回頭又再和居民聯系,經過雙方的認可,一旦有出入,又重新調解,難度之大,可想而知。不過她的努力沒有白費。就這樣,在她苦口婆心的反復調解下,又經過無數次變故,調解工作終有了結局,結果是雙方都退了一步,從而達成共識,為此次調解工作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新鏡頭

快樂生活 美好鄰里 幸福家園 幸福晚年,來自貼心服務

本報訊(記者彭立昭)您幸福了嗎?何為幸福晚年?有一定的經濟保障;與親人和睦的家庭氛圍和積極的溝通;參與一定的社會活動,即老有所為;享受專業機構的“貼心服務”。樂齡讓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變成最溫暖的日子。為了使廣大社區居民了解居家養老這種國際化的養老理念及趨勢,了解樂齡這個機構的現狀及發展,了解樂齡為居家養老所做的努力,使居家養老理念深入人心,使廣大社區的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家中享受專業養老機構的上門貼心服務,享受更加幸福的晚年,石景山區樂齡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成功舉辦了樂齡合作7個社區“關注樂齡幸福老人”宣傳月活動。第一場在廣寧村三角地廣場舉行。瞧,樂齡的工作人員在為咨詢的老人講解答疑。第二場在古城街道西路北社區服務站。第三場在古城路社區小東門外舉行。第四場活動于1月15日上午在八千平社區路口展開。那天天空飄著小雪,老人們參加活動的人數還是很多。該活動為構建和諧夕陽的為老便民服務,倡導老人健康快樂、積極自主的老年全新生活態度大有幫助。期許著,天下的老人永安康。

傳播民俗文化 共享燈謎樂趣

為增強社區青少年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了解,八角南路社區的老人利用元宵節猜燈謎這一傳統民俗活動,自覺擔當起了文化傳播者,在猜燈謎中對社區青少年進行傳統民俗文化教育,讓青少年在社區猜燈謎中增長知識,共享燈謎文化的樂趣。張積武、郝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