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時間:2024-01-02 17:55: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藥污染的防治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農藥;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X153.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0-0218-01
土壤污染近年來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土壤污染的來源主要是城市和工礦企業的“三廢”、施入農田的農藥、化肥以及人類生活中所產生的廢物。引起土壤污染的物質中,有些本來并非有害,而是由于進入土壤的數量多,達到毒性水平,才破壞了土壤內部以及土壤和其他生態系統的自然平衡,從而對人和其他生物產生有害的影響[1]。
1 農藥種類及毒害
農藥依殺滅的生物對象不同,分為殺蟲劑、滅菌劑、殺鼠劑、殺線蟲劑和除草劑。其中,以殺蟲劑、滅菌劑和除草劑使用量最多,最容易引起環境和土壤污染。
1.1 殺蟲劑
殺蟲劑按其化學成分可以分為有機氯、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殺蟲劑。有機氯殺蟲劑如六六粉、滴滴涕,毒性強、藥效長,但不易被生物降解,我國已禁止使用。有機磷殺蟲劑一般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因此它們在土壤中(以及水中)存在較少,但其對人體的毒性比有機氯殺蟲劑大,使用要特別謹慎。氨基甲酸酯殺蟲劑對哺乳動物的毒性較低,并且具有易被生物降解的優點,是目前推薦使用的良好殺蟲劑。
1.2 滅菌劑
滅菌劑使用總量比殺蟲劑少很多,滅菌劑的種類有含銅、硫的無機滅菌劑、有機磷滅菌劑和有機氯滅菌劑等。它們對土壤影響與殺蟲劑基本相同。
1.3 除草劑
多數除草劑可以被微生物降解,對哺乳動物毒性較低,但對魚類有毒性。
2 農藥在土壤中的存在狀況
農藥在土壤中有6種去向:一是向大氣散失(即發揮)。揮發性強的農藥,如甲基溴化物、氯丹和七氯,可因揮發作用而損失。二是被土壤吸附。農藥分子結構中的官能團如羥基(-OH)、氨基(-NH2)、亞氨基(-NHR)、酰胺基(-CONH2)、酯(-COOR)和R3N+等,由于在土壤中形成氫鍵和質子化作用,可以促進土壤對農藥的吸附。另外,百草枯(C12H14CI2N2),以陽離子的形式被土壤膠體吸附。土壤有機質對農藥吸附作用影響很大,如纖維素對除草劑吸附量為30 μg/g,而土壤腐殖酸可吸附478 μg/g。此外,土壤吸附農藥還受土壤pH值的影響。三是以液態在土壤中移動。一些不能被土壤吸附的農藥,特別是水溶性的農藥,可能從土壤中淋失。淋失的農藥可能引起地下水污染。四是與土壤中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土壤表面的滴滴涕和殺蟲快會因太陽輻射而分解,但是由于光合反應不能深入土壤內部,所以不占主要位置。較為重要的是土壤中硅酸鹽黏土礦物對農藥的直接催化分解。五是被土壤生物降解。由于土壤中有眾多的微生物存在,農藥經常遭到微生物的代謝分解,就是一些較穩定的農藥,最終也會被降解為簡單的化合物,最容易降解的是那些含有羥基、羧基、氨基和硝基等極性基團的農藥。六是被土壤生物吸收[2]。進入土壤中的農藥遭受揮發、淋失、降解、轉化和植物吸收等作用后,殘存保留于土壤中的部分,稱為農藥殘留,而其含量稱為農藥殘留量。農藥在土壤中保留的時間,因農藥種類和土壤條件的變化而有所不同,有機磷殺蟲劑在土壤中只保留幾天,滴滴涕和其他有機氯可在土壤中保留3~15年。
3 農藥的污染
3.1 農藥對土壤生物的影響
農藥進入土壤后,除了殺傷防治對象外,還傷害土壤中的其他生物群。例如,百草凈對土壤中的蚯蚓有傷殺力,殺螨劑和氨基甲酸酯對無脊椎動物有影響。熏蒸劑在土壤中的殺滅作用強烈,但是99%的微生物恢復較快,但微節足動物恢復需要2年以上時間。
3.2 農藥對作物的影響
土壤中殘留的農藥,有些可以被作物吸收。作物對土壤中農藥的吸收能力因土壤質地而變化。作物從砂質土壤中吸收的農藥要比黏土中吸收的多。據不完全測定,從砂質土中吸收的約為22%,從黏土中吸收的為1%。除土壤質地以外,土壤有機質能降解農藥的活性,因此生長在富有機質土壤中的作物所吸收的農藥,可能比生長在貧有機質土壤的作物少。
3.3 農藥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土壤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藥一旦污染了土壤,勢必隨生態系統的循環而擴大其污染范圍。土壤中的農藥被作物吸收后,再被人食用,會對人體造成傷害。若土壤中農藥被蚯蚓吞食,會造成土壤中蚯蚓大量死亡;土壤中的殘留農藥,經雨水淋失可能引起水質污染,造成藻類、魚類死亡等[3]。殘留的農藥會使生態系統的正常循環受到嚴重破壞,必須引起高度注意,并應積極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4 防止農藥對土壤污染的措施
一是在使用農藥比較多的地方,應該進行農藥在土壤中的積累情況和可能引起不良后果等方面的調查研究,為制定出恰當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據。二是不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如有機磷或有機氯農藥等。加強市場監管,發現一起嚴辦一起,絕不姑息。三是為了盡可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應積極開展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另外,培育抗蟲抗病性強的農作物新品種,是防治農藥污染的重要途徑。四是在研制和推廣新農藥時,要搞清不同土壤類型對農藥存在、降解、固定和轉移的影響以及由土壤進入植物體的可能性[4]。五是對于已受農藥污染的土壤,可以改種綠肥,向土壤增施有機肥或采用其他耕作措施,將會減少農藥進入作物和轉移到食物鏈的可能性。
5 參考文獻
[1] 北京農業大學土壤教研組.土壤學[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1998.
[2] 李靜,郎貴林,于之光.牡丹江市環境空氣質量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1(8):264.
篇2
在葡萄生產環節中病蟲害防治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提質增效的大前提下,生產安全綠色果品顯得十分重要。對此,改變傳統的病蟲害防治模式,轉變單一用藥防治的傳統做法,大力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提高果品質量,增加經濟效益具有現實意義。所以,為實現上述目標,我站于2009年4月在常興店鎮、鮑家鄉重點葡萄生產鄉鎮;實施了葡萄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示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為下一步實施綜合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礎。
1、防治措施
1.1 懸掛頻振式殺蟲燈對薊馬、銅綠金龜子的防治
在葡萄生長前期主要害蟲為薊馬和銅綠金龜子,兩種害蟲均有一定的趨光性。利用這一特性,在距葡萄架頂端30cm處懸掛殺蟲燈,夜間開燈,對果園薊馬、銅綠金龜子防治效果顯著,據調查單燈誘蟲薊馬為42.2%;銅綠金龜子為29.5%,對天敵殺傷作用小,益害蟲比例約為1:50。
1.2 糖醋液誘殺白星金龜子
白星金龜子多在葡萄成熟期發生,取食受傷果粒,而且稍受驚動即迅速逃逸,采用常規化學防治方法難以見效,并且臨近果實采收期,用藥防治難于保證葡萄食用安全性。為此,根據此害蟲對糖醋液具有趨向性,在白星金龜子發生期,實行糖醋液誘殺(其配比是:糖6份、醋3份、酒1份、水10份,加適量殺蟲劑。)將糖醋液裝在誘蟲碗或罐內,用鐵絲掛在棚下,每隔10m掛1個,可有效的對該蟲無害化控制。
1.3 清除果園病殘體,減少病源菌
于葡萄采收后入冬防寒前,清掃果園枯枝落葉,剪除病枝,病果及其它病殘體、集中燒毀或深埋,可減少病源菌越冬基數。
1.4 實施地膜覆蓋防治白腐病
白腐病是危害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菌絲體隨病殘組織在土壤和枝蔓上越冬,隨風雨、飛濺的土粒傳播,為此,利用病菌越冬傳播的特點,實施樹下地膜地表覆蓋,可以有效防止土表越冬的菌孢子和部分害蟲向樹上傳播、漫延,從而,降低白腐病的發病機率,除此之外,還可有效抑制雜草生長,提高地溫和減少水分蒸發的作用。
1.5 葡萄套袋
實施葡萄果穗套袋,阻斷了借風、雨傳播病源菌和其它物體(枝條、葉片、土壤等)的病源菌傳播到果穗、果實上的渠道,可有效防治炭疽病、白粉病、霜霉病、白腐病對果穗的侵害,使果面清潔,無農藥污染,果粉保持完整,色澤艷麗,是實現葡萄優質高效安全化生產的主要措施之一。
2、藥劑防治
2.1 礦物質農藥的應用
礦物質農藥是一種保護性強殺菌徹底的殺菌劑,如波爾多液、石灰硫磺合劑等,廣泛的應用在預防葡萄霜霉病、白腐病、毛氈病等多種病害上,并且防治效果良好。噴施240倍液少量式波爾多液防治霜霉病,平均葉片發病率為2%;早春噴施5度液石硫合劑毛氈病(病葉),黑痘病(幼果)發病率分別為3.5%和0.5%。所以,用礦物質農藥防治葡萄病害具有價格低兼,防治效果好的優點,在葡萄生長前期應用是一種理想的殺菌劑。
2.2 化學農藥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段進步與農藥產業的發展,一大批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走向市場,開辟了農藥的新時代。阿維菌素、苦磣堿、黎蘆堿等殺蟲、殺螨劑,廣泛應用于防治葡萄薊馬銅綠金龜子、蚧殼蟲等害蟲。在防治霜霉病、白腐病等病害方面,應用了易保、苯醚甲環唑、烯酰嗎啉等高效低毒、內吸保護性殺菌劑。經調查霜霉病病葉發病率為2.7%,果穗發病率為O.3%:白腐病病葉發病率2.1%,果穗發病率0.2%,防治效果十分顯著。
3、重要性
3.1 改變傳統防治觀念,節省農藥投入。一是通過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可以提高防治效果,節約生產成本,增強廣大農民防蟲防病意識;二是轉變了只重視施藥次數,忽視用藥質量的施藥方法,從而減少了施藥次數,提高了防治質量;三是節約了農藥投資費用,據初步計算每公傾施一次藥約需投入資金60元,每公傾每年按少施二次藥計算,可節約生產投入資金120元。
3.2 保護環境,減少農藥污染
通過采取懸掛式殺蟲燈、殺蟲板、糖醋液誘殺,摘除病葉、病梢、病果,消滅部分害蟲及病源菌,同時應用以蟲治蟲,以菌治菌,生物防治技術,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組織建設等綜合防治措施及手段,可有效的保護天敵,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量及施用次數,從而使空氣得到凈化環境得到保護。
3.3 是綠色果品生產的保障
生產綠色果品,采取相應的綜合防治措施,堅持以農業防治為基礎,防治并舉的方針。增加礦物質農藥、植物合成農藥及生物農藥的應用比例,大力推廣果實套袋技術,減少農藥的噴施次數,使果實果面清潔無農藥污染,果色艷麗,確保了葡萄質量,為生產綠色果品創造了條件。
篇3
農藥主要是指用于預防、消滅或者控制危害農業、林業的病蟲草鼠害和其它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調節植物、昆蟲生長的化學合成或者來源于生物、其它天然物質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的混合物及其制劑。
隨著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方式已由溫飽型逐漸轉向保健型,無公害農產品越來越倍受人們的親睞,但農產品中農藥等有害物質污染現象時有發生。
如:2013年5月4日央視《焦點訪談》報道,記者在山東濰坊地區采訪時發現,當地有些姜農使用神農丹種姜,神農丹的主要成分是涕滅威,是一種劇毒農藥,50mg就可致一個50kg重的人死亡。涕滅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被植物全身吸收。當地農民根本不吃使用過這種劇毒農藥的姜。還有2011年4月15日湖北省宜昌市萬壽橋工商所執法人員在轄區一座大型蔬菜批發市場內查獲兩個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窩點,現場查獲“毒生姜”近1000kg。2013年5月6日上午,在南京眾彩農副產品物流中心,一車來自濰坊的生姜被查出農殘“氨基甲酸酯”超標,市場已將這批生姜進行封存,并將取樣送有關農殘檢測機構進行定量檢測。
農藥污染事件屢屢發生的原因,主要是少數農民對農藥的認識不強,施用農藥時,沒有按照農藥操作規程施藥,甚至明明知道是有毒農藥,為防治病蟲,為了高產,為了賺錢,還在噴施。還有的農民盲目混用多種農藥,這樣反復不合理使用農藥,使病害蟲抗藥性增強,致使蔬菜、水果農藥殘留超標,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進而破壞了農業環境。
二、農藥污染對農業環境的影響
農業環境包括大氣、水、土壤,施用農藥會有三種途徑進入農業環境。
1、施用農藥污染了大氣。
農藥多數是以液體形式噴灑使用,在噴灑過程中或使用后,30%~40%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進入了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使耕地及農產品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大氣中的農藥還可能隨著氣流漂移,擴散到附近地區或更遠的地方。空氣中的除草劑濃度較高時,還會對敏感作物造成藥害。污染一旦達到一定程度,勢必會對人體健康及整個生態平衡造成威脅。
2、施用農藥污染了水環境
水體中農藥的來源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向水體直接施用農藥,如防治魚、蝦病噴施農藥;農藥隨雨水落入水體;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藥,經水沖刷或溶解進入水體;生產農藥的工業廢水或含有農藥的生活污水等進入水體等。農藥對水體的污染,不僅可造成魚、貝、蝦等水生生物中毒死亡,同時還可能污染飲用水,威脅人體的健康。
3、施用農藥污染了土壤
土壤中的農藥來源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農藥直接進入土壤,如除草劑的施用;第二種是防治病蟲害噴撒農田的各類農藥;第三種是隨著大氣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殘體。殘留在土壤中的農藥,通過生物鏈形式進行轉移和傳遞而蓄積于食物鏈頂端的生物體中,人類處在食物鏈的頂端,最易受到農藥殘毒生物富集后的危害。據文獻報道,農藥利用率一般為10%,約90%的殘留在環境中,造成對土壤的污染,受污染的農產品,通過食物鏈的富集作用轉移到人體,對人體身體產生間接危害。
三、保護農業環境,減輕農藥污染的對策
1、用沼液防病蟲,減輕農藥污染。
沼液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氨基酸、微量元素、植物生長刺激素、B族維生素、某些抗生素等。其中有機酸中的丁酸和植物激素中的赤霉素、吲哚乙酸以及維生素B12,對病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沼液中的氨和銨鹽、某些抗生素等對作物病蟲有直接作用。實踐證明,沼液防治病蟲害,無污染、無殘毒、無抗藥性。同時,沼液對糧食、經濟作物、蔬菜、水果等13種作物中的23種病害和14種害蟲有防治作用。
據資料顯示:用沼液噴施果樹,對紅蜘蛛成蟲殺滅率為91.5%,蟲卵殺滅率為86%。用沼液防治玉米螟一般每年可造成產量損失5~15%。取過濾后的沼液1份加水3份,混合均勻后葉面噴施黃瓜,防治黃瓜細菌性角斑病,效果可達90%以上。用濃度為50%以上的沼液處理黃瓜能有效地抑制白粉病。噴施沼液防治番茄早疫病。取過濾后的沼液1份加水3份,混合均勻后葉面噴施番茄,可防治番茄早疫病,效果可達80%以上。因此,大力提倡用沼液防病蟲,可以減輕農藥污染。
2、合理使用農藥,正確診斷,對癥用藥。
當農田中發現病蟲時,首先,要了解田間發生的是病害還是蟲害,是什么病或是什么蟲。其次,還要了解所購農藥的成份、特性、用途。如菜青蟲選用阿維茵素防治;蚜蟲、飛虱、葉蟬選用吡蟲啉防治;菜青蟲選用敵百蟲防治;白粉病選用粉銹寧、烯唑醇防治等;總之,在施藥前,我們必須根據防治對象選用適宜的農藥,切實做到對癥下藥,這樣才能避免盲目用藥,方可充分發揮藥劑本身的效能。
3、搞好預測預報,適時施藥。
一般防治病害要掌握在發生初期,防治蟲害掌握在低齡階段,防治草害掌握在雜草萌芽期或幼苗期,結合田間實際調查,搞好預測預報,適時施藥。同時,還要根據病蟲害發生為害不同的特點和不同藥劑的性能,抓住關鍵時期,及時用藥防治。如在防治蟲害時,應在害蟲3齡期以前,利用害蟲幼齡期抗藥性弱的特點,施藥較合適,效果會更好。
4、交替施藥 輪換用藥。
對同種作物長期、反復使用一種農藥,害蟲易產生抗藥性,久而久之,這種農藥就達不到它原來的防治效果。因此,對防治對象要輪換、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機制的農藥,可延緩產生抗藥性,充分發揮農藥藥效。同時,要注意長期使用一種或同一類農藥防治某一種害蟲或病菌,易使害蟲或病菌產生抗藥性,降低防治效果。因此,要盡可能輪換用藥,防治效果達到最佳。
5、科學混用農藥。
科學地進行不同農藥混用,可以起到一定的增效作用,兼治多種病蟲,降低毒性,增強人畜安全性,延緩病蟲抗藥性,節省人力和用藥量,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防治效果。但有些混用不科學,將會降低藥效,如甲基托布津、多菌靈、代森鋅、苯菌靈、福美雙等不能與銅制劑混用。
篇4
【關鍵詞】川佛手;單因子指數法;加權平均綜合指數法;層次分析法
目前,對于中藥物的研究,已經有很多前人成果,有模糊評價法,神經網絡等,而達州市有著豐富的藥材資源,被譽為“川東藥庫”。本地氣候適宜,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無工業污染。藥農已從70年代開始在本地栽培藥材,掌握了豐富的種植經驗,并形成了藥材種植意識,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下,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科學技術不斷的投入下,在達縣金福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的帶動下,已輻射藥材種植面積到2.2萬畝以上,其中川佛手[1]種植面積1.1萬畝,并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而佛手主要功能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用于肝胃氣滯,食少嘔吐等。本文所用數據均來自達州市農業局有關統計數據。
1 模型思路
[2]本文主要從種植的重金屬污染、農藥污染、化肥污染三個方面進行研究。川佛手在種植時,質量安全風險主要是重金屬污染,農藥污染,化肥污染,通過污染指數模型及改進的層次分析法,來探討污染狀況與改進措施。
1.1 土壤重金屬污染
重金屬[3]是一類具有潛在危害的重要污染物。由于重金屬在土壤植物系統中所產生的污染過程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不可逆性的特點,所以當重金屬通過在土壤植物中遷移轉化,經過食物鏈的積累和放大作用以后,對生物將產生更大的毒害作用。按照目前的國際標準,中藥重金屬污染主要包括鉛、鎘、汞、鉻、砷等。我國藥用植物及制劑進出口綠色行業標準限量指標:重金屬總量≤20.0mg/kg,鉛(Pb) ≤15.0 mg/kg,鎘( Cd) ≤0.3mg/kg,汞(Hg) ≤0.2mg/kg,鉻(Cr) ≤10.0mg/kg,砷(As) ≤2.0mg/kg。
1.1.1 單因子污染指數法
依據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GB5618-1995,我們定義單因子污染指數,其公式為
1.1.2 加權平均綜合指數法
1.1.2.1 計算方法
評價土壤重金屬污染時,重金屬污染因子的權重是影響評價結果的關鍵因素,利用層次分析法,根據重金屬對人體健康危害的程度,計算重金屬污染物在土壤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權重,并將其應用于平均綜合指數法,我們稱之為加權平均綜合指數法。并且污染指數定義為
1.1.2.2 重金屬污染因子權重的確定
第二,利用構建的比較矩陣B,根據公式(5),求出判斷矩陣C,如下式(7)。
1.2 化肥污染
川佛手在種植過程中會施加一定的化學肥料[6]以促進其生長,但化學肥料卻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有損川佛手生長的物質、甚至有些化學肥料中的某些物質能夠通過川佛手的根莖的滲透作用進入川佛手體內,影響其生長。另外,一些化學肥料運用在土壤中很可能會改變土壤的酸堿度,以致影響原本適合川佛手的生長環境。
土壤的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很多,目前常見的主要有單因子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聚類法和綜合指數法,所以化肥污染的計算也可用公式(2),公式(3)的模型去求解。用公式(3),得到結果 =0.4607
1.3 農藥污染
農藥[7]在川佛手的種植環節必不可少。四川達州的天氣相對適宜一些害蟲的生長。這樣對川佛手的生長同樣也會產生影響。施加的農藥可能會因為時間的問題而在川佛手體內有一定的殘留,在人制造川佛手或則食用川佛手過程中對人體造成傷害。所以,準確評估農藥的殘留及其危害程度,對川佛手的藥效有相對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大量使用的化學農藥約有50多種,農藥總施用量達131.2萬噸(成藥),平均每667施用931.3g。中國農藥生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產品中殺蟲劑占70%,殺蟲劑中有機磷農藥占70%,有機磷農藥中高種占70%,致使大量農藥殘留,帶來嚴重的土壤污染。對此,我們可以把農藥中的成分,如有機磷農藥、有機氯農藥、氨基甲酸酶類、苯氧羧酸類等作為影響因素,其中權重為
=(0.4668,0.1603,0.2776,0.0953)計算結果中 Max= 4.0310,CR= 0.0115
2 建議
根據上述討論,可知達州的污染指數都小于1,未被污染,適宜發展綠色中藥材。不過有些指數快超標了,例如鉻、有機磷農藥,我們必須防患于未然,給予警示,針對這些即將超標的重金屬,農藥,化肥必須進行控制。根據文獻[6]-[8],我們提出了以下的改進建議:
2.1 控制重金屬污染的措施
(1)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的宣傳力度,提升它們的防治科技水平,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減少它們中的重金屬成分對土壤的間接污染。對常見的重金屬汞、鉛及其化合物污染控制雖已有可靠的工藝流程,但是砷、鉻、鎘及其化合物污染控制技術需要提高并且大力度創新。
(2)根據物理或物理化學的原理來治理土壤重金屬污染,可以采用工程治理方法、淋洗法、熱處理法、電解法等方法,綜合防控土壤重金屬污染;根據生物的某些生物習性來適應、抑制和改良重金屬污染,可以采用動物治理、微生物治理、植物治理等方法控制重金屬廢棄物的污染,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屬含量。
(3)根據“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建立三大體系、解決一批問題,充分利用循環經濟的理念與技術,對重金屬廢棄物進行吸收轉化再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理。從根結上解決重金屬污染對中藥的不利影響。
2.2 控制農藥污染的措施
(1)通過生物的作用將大分子有機物分解成小分子化合物,可以利用生物降解方法,包括動物降解、植物降解、微生物降解等;積極發展固相合成農藥,實現反應的自動化,通過分混法和平行合成法,實現新農藥的創制,重點發展高效、低毒、低殘留及無公害新型農藥;使農藥在水體環境中達到中藥材環保的要求。
(2)推廣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生物農藥主要包括微生物農藥、農用抗生素和生化農藥三種;利用除草劑最低致死劑量使用技術,即用MLHD減少農藥污染,精確施藥;減少農藥殘留,禁止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有效保證中藥物的土壤的生態環境。
(3)調整農藥的施用結構、使用方式及施用量,調整種植產業結構,逐步提高行業準入門檻,鼓勵中藥產業化、現代化研究;注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充分利用自然天敵,盡量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加大中藥材的抗病蟲害品種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技術使藥用植物增強抗病蟲害能力,不再需要大量的各類農藥,中藥材將會成為低農殘、高質量的綠色中藥材。
(4)根據農藥法律法規,建立與健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規;控制農藥包裝廢棄物,將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相互結合,政府增大干涉與扶持,進行有效包裝,避免使農約包裝廢棄物內的殘留物造成污染;建立綠色藥材生產基地,對藥材生產實施規范化質量管理(GAP),保障中藥物衛生安全。
2.3 控制化肥污染的措施
(1)加強肥料養分資源的綜合管理,以農家肥為主,使用無機肥料時,必須與有機肥料配合施用。建立科學的施肥制度,利用3S技術精確施肥。從而達到生產綠色中藥物。
(2)提高養分資源的利用效率,使用科學的施肥技術,充分利用化學途徑、物理途徑和生物途徑,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采取積極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對于有機肥,可以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推進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達到促進減少污染、保護中藥材土壤質量與提高生活質量的三贏。
(3)依據模型的結論,如果加強并綜合應用上述有關控制措施,達州可以占領“綠色藥物”的市場優勢,讓中藥物產業早日成為其支柱產業,使其早日實現環境保護、藥物質量、經濟發展和人民能擁有健康的四贏和諧城市。
參考文獻
[1]王宏.川佛手GAP標準操作規程[Z].2007.
[2]魏俊嶺.亳州市典型中藥材產地土壤肥力與環境質量評價[D].安徽農業大學,2012.
[3]余劍東,倪吾鐘,楊肖娥.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指標的研究進展[J].廣東微量元素科學,2002,9(5):11-17.
[4]仲維科.我國農作物的重金屬污染及其防止對策[J].農業環境保護,2001,20 (4):270-272.
[5]GB 2762-2012.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S].
[6]楊麗娟,李天來,劉妤.長期施用有機肥和化肥對菜田土壤鋅有效性的影響[J].土壤通報,2005,36(3):395-397.
[7]陳蘇敏,胡啟山,郭鵬程,盛平.農藥污染及其危害的有效防控[J].現代農業科技,2008,4:94-95.
[8]王昶,馬少娜,魏大鵬,王敏.中藥材中重金屬污染分析以及防治措施[J].天津科技大學學報,2005,(20)3:12-16.
作者簡介:吳 驍(1991―),女,四川廣安人.學生,主要從事數學研究.
篇5
關鍵詞:化學 環保 鹵代烴污染
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有四大要素:大氣、水體、土壤、生物界。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利用,人類既是環境的創造物。又是環境的創造者。在工業發展帶給人類物質文明的同時,能源結構的變化,化學工業的發展,工業廢水、廢渣、廢氣的排放,化肥、農藥的利用又污染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不斷地危害人類的健康,阻礙了工農業及科技的發展。水污染、空氣污染和土壤污染,是當今世界的三大污染。防治污染問題,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環境問題,在我國的形勢是非常嚴峻的。由于我國對環境的治理起步較晚,法制上還不十分健全,人民群眾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觀念也很淡薄。最近看到蚌埠市民買水吃的現實,這又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環保確實應該引起全社會高度重視了。所以加強環保意識教育和環保法制的教育,已顯得特別重要。
為了教育學生,強化環保意識,在化學教學中應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在傳授化學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聯系環境保護的知識,重點介紹大氣、水體、土壤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一、有關大氣污染的教學
1.CO污染。在進行初中化學CO性質教學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CO是大氣污染物之一,它可以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重者使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氣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萬人雙目失明。
2.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氣中的重要污染物。礦物質的燃燒,硫酸廠、硝酸廠的廢氣,發電廠的“黃龍”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為大氣污染的元兇,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對人體有刺激作用,其毒性為CO的五倍,NO結合血紅蛋白的能力強于CO,如空氣中NO2濃度達到0.5ppm可使樹葉全部掉光。
3.鹵代烴污染。講鹵代烴時要介紹氟里昂CCl2F2排入大氣后可破壞臭氧層。目前臭氧層已經出現了空洞,減弱了臭氧層對陽光中紫外線的阻擋作用,使人類患皮膚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預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膚癌患者會因臭氧層空洞而顯著增多,紫外線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時白內障病人數也會大增。
4.CO2污染。結合CO2性質,介紹空氣中CO2含量的增加會引起的溫室效應。有機物的燃燒使大氣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氣候變暖,有人預計到下世紀末全球氣溫可平均升高2.5℃~5.5℃,將使冰川融化,許多島嶼被海水淹沒。
防治措施:減少空氣中CO2的排放量,充分利用電能、太陽能、同時要開辟新的能源。如取之于水發展H2能源。
二、有關水體污染的教學
1.無機物污染。在講過濾元素時應向學生介紹重金屬污染物。多數重金屬鹽在水中形成絡合物,其價態變化多,對人體有明顯的毒效應。因重金屬離子與人體內蛋白質等生理活性高的分子結合成不可逆的變性物質,導致人生理活動產生障礙。
2,有機物污染。在講石油煉制時向學生介紹石油工業廢水中含有酚、芳烴等,酚為五毒之首,為致癌劑,而且在低濃度就使蛋白質變性。
預防措施:石油廠廢水要經處理回收酚。
3.有機氯農藥污染。在講CI2與苯酚的反應生成六氯環己烷時,向學生介紹有機氯農藥易殘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體內。例如:DDV可通過食物鏈富集損害植物神經,發生慢性中毒而致癌。
防治措施:淘汰有機氯農藥使用有機磷農藥,最好用蟲治蟲,用菌治菌。
三、有關土壤污染的教學
1.化學污染物如汞、鎘、鉛、砷等重金屬,過量的氮、磷植物營養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各種化學農藥、石油及其裂解產物以及其他各類有機合成產物等。
2.物理污染物。指來自工廠、礦山的固體廢棄物。
3.生物污染物。指帶有各種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衛生設施排出的廢水、廢物以及廄肥等。
4.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開采和大氣層核爆炸地區,以鍶和銫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長的放射性元素為主。
篇6
關鍵詞:舟曲;園林;害蟲;無害化防治;生態平衡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17—0027—02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已充分認識到,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直接影響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進步和現代化建設。目前許多城市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仍過度依賴對環境污染較重的化學防治方法,已越來越不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要求。在園林綠化工作中,大家對“三分種,七分養”都有較深的體會。而“七分養”中病蟲害防治要占相當大的比重,如何控制園林害蟲的猖獗發生和提高綠化美化效果,以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園林,是21世紀面臨的重大問題[1]。
1 農藥污染的現狀
目前,舟曲地區在園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多以化學農藥防治為主,所占比例達80 %以上,長期大量使用化學農藥,產生了一系列不容忽視的新問題。第一,有害生物的抗藥性種群呈指數增長,使一些農藥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以致無效。第二是化學農藥在殺滅有害生物的同時,也大量殺傷非防治對象,特別是對有害生物發展起控制作用的天敵,破壞了生態平衡,導致有害生物的再增猖獗。第三污染大氣、水域和土壤等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特別是一部分農藥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可能,威脅人們的健康。第四,不加節制地濫用化學農藥,還影響到養蜂業、養蠶業、漁業的安全和野生生物資源的存亡。
園林系統每年90 %以上的農藥是用高壓噴霧,這種單一、粗放的噴霧施用方法弊端較多,一是噴施不均勻;二是藥劑浪費嚴重。用高壓噴霧噴灑在蟲體及植物上的藥劑常常不足10 %,其余90 %左右的藥液流失到地面或揮發到空氣中;三是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直接危害人體健康。造成病蟲害防治成本逐年增大、防治效果越來越差的局面。
2 造成害蟲發生的原因
2.1 環境氣候的影響
由于受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園林生態系統比農林生態系統氣溫高,空氣干燥,常處于無風或微風狀態。大中城市市區平均氣溫往往高出郊區4~6 ℃,由此不僅會影響昆蟲的生長速度,也足可以改變害蟲的生活周期。同時,城市中的大氣、水體、土壤多被嚴重污染,對害蟲及天敵也有影響,如二氧化硫和氟化氫對蚜蟲、介殼蟲和粉虱等刺吸式口器害蟲的繁殖有刺激增強作用,街道上的塵埃覆蓋在行道樹的葉片上,既影響光合作用又阻礙寄生蜂在寄主植物體表的產卵活動。
2.2 檢疫力度不夠
一些害蟲隨苗木的運輸而傳播,而園林部門又沒有自己的檢疫隊伍,導致一些園林害蟲惡性循環,給我國城市綠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隱患。
2.3 生態環境的惡化
園林的社會性,決定了園林生態系統受人為因素的干擾大,妨礙生態平衡的恢復。近年來,不合理的開發建設,使一些自然資源流失,人為捕殺鳥類和一些天敵,樹下燒烤,造成樹勢衰弱,植物害蟲增加。大量施用化學農藥,造成環境惡化,使生物鏈遭到破壞,造成了生態的不平衡。
2.4 林業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相對稀少,結構單一
園林生態系統中的植物相對稀少,結構單一,物種豐富度低,落葉很快被清掃干凈,不能進入生態系統循環。同時天敵系統脆弱,穩定程度差,微生物常常處于抑制狀態。園林害蟲經過在城市生態環境中的長期適應,必然在生物學特性以至生理生態上形成程度不同的變異,在行為習性和適應性、抗逆性等方面都與農林生態系統中的昆蟲有所不同。
3 園林害蟲無害化防治措施
園林植物害蟲的防治應在“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治蟲方針的指導下,貫徹“以園林技術措施為基礎,充分利用園林生物群落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地協調好生物、物理、化學等各種防治方法,以達到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害蟲不成災的目的”。既不能完全拒絕使用化學農藥,過分強調生態效益,也不能一味依賴化學農藥,過分強調經濟效益,防治重點應放在如何避免病蟲害的發生,以人的安全為首要條件,以有利于人的經濟活動為前提[2]。
3.1 采取低污染化學防治,減少化學藥劑對環境的影響
根據舟曲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取消化學藥劑的使用還不現實,對于突發或大面積嚴重發生的害蟲,施用化學藥劑仍是害蟲防治的應急措施,但一定要科學合理地使用,盡可能地減少農藥的施用次數和用量,減輕對環境的污染,減少對天敵的殺傷,防止對人畜造成毒害。
3.1.1 嚴格控制農藥品種 禁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注意選用高效、低毒或無毒、污染輕、選擇性強的化學農藥。如有機磷殺蟲劑:辛硫磷、樂果、殺螟硫磷(殺螟松)、乙酰甲胺磷(殺蟲靈)、敵百蟲;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抗蚜威、葉蟬散、西維因、硫雙威(拉維因);擬除蟲酯類殺蟲劑:溴氰菊酯(敵殺死)、聯苯菊酯(天王星)、氰戊菊酯(來福靈)、氯氰菊酯;殺螨劑:克螨特等。
3.1.2 合理地輪換用藥、混用農藥 可以抑制害蟲抗藥性的發展,提高農藥使用壽命。輪換用藥是用作用機理不同的2種以上的藥劑,交替施用,可以推遲抗藥性的發生。混用農藥,不僅克服有害生物對農藥產生抗性,還可以擴大防治對象的種類,達到一藥多治,延長老品種農藥的使用年限,發揮增效作用,降低防治費用。采用低毒、高效、選擇性強的化學農藥與生物農藥混用、輪用作為主要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效果十分理想。
3.1.3 改變用藥方式 用涂抹藥液、打孔注藥、輸液吊瓶、施顆粒劑等施藥方式代替常用高壓噴射藥劑方式,可以減少農藥與天敵的接觸,大大減少化學藥劑對環境的污染。涂抹藥液:用此法主要是結合冬季樹干涂白時一起進行。在石灰水中兌入適量的藥劑,可起到一定的病蟲防治效果,主要是消滅樹干和樹皮縫中的多種越冬害蟲,防止樹干日灼。涂白配置比例一般是:水15~20 kg,生石灰5~7.5 kg,食鹽0.5 kg,粘土1 kg,石硫合劑原液1 kg或硫磺粉0.25 kg。先將生石灰和食鹽溶解混勻,再倒入石硫合劑和粘土,攪拌均勻后,即可涂白,涂白的量以不往下流為準。打孔注藥是指用人工或機械的方法在樹上鉆孔,然后往鉆孔上注入一定量的農藥原液,通過樹干的輸導組織,使藥液遍布樹體,從而防治害蟲的方法。此種防治方法主要對蛀干類害蟲和刺吸類害蟲效果好。輸液吊瓶的防治原理和防治對象與打孔注藥相同。施顆粒劑是通過對大樹根部周圍施配置好的殺蟲、殺菌顆粒劑,使根部充分吸收,傳輸到樹干及葉部,達到防治病蟲的方法。這種方法對地下害蟲、蛀干類害蟲及各種植物病害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3.2 以生物防治為主,走生態防治之路
以生物防治為主,采用以菌治蟲、以蟲治蟲、以鳥治蟲等手段培養天敵資源,建立和形成穩定的園林生態系統,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和城市的生態環境。
3.2.1 保護和利用害蟲天敵 截止目前,在舟曲地區已發現的鳥類達30種,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生物種類不斷增加。為了保護和利用天敵資源,開展愛鳥活動,招引和保護益鳥、野生動物,嚴禁捕鳥和狩獵。
3.2.2 選用生物農藥防治害蟲 近幾年,舟曲地區大力推廣綠色植保,引進生物農藥進行防治,如Bt乳劑、苦參煙堿、凈葉寶、農得利等。Bt乳劑是蘇云金桿菌微生物農藥,屬典型的胃毒劑,其殺蟲范圍廣,致病力和毒殺作用迅速,且防治成本低、施用方便。1998年5月,尺蠖大量危害國槐,幾乎每片葉都有尺蠖咬傷的痕跡,噴灑1 000倍液Bt乳劑,4 d后檢查,蟲口退減率達到92 %,10 d后又噴灑一次,控制了國槐尺蠖的危害。苦參煙堿是一種植物性殺蟲劑,具有觸殺和胃毒雙重作用,2001年發現有大量粘蟲危害的草坪,使用1.2 %的苦參煙堿1 000倍液噴灑,噴藥后3 d檢查,幼蟲死亡率達到99 %。
3.3 應用液體石硫合劑、晶體石硫合劑等無機農藥進行防治
液體石硫合劑、晶體石硫合劑具有無毒無害、價格便宜、施用方便等優點,有效成分為多硫化鈣,噴灑后有較好地殺菌、殺蟲、殺螨作用。為了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從1998年開始,舟曲地區每年在樹木落葉后或植物發芽前用按生石灰︰硫磺︰水=1︰2︰10的比例熬制的石硫合劑,用波美5度的濃度噴灑落葉喬灌木,波美0.5度的濃度噴灑常青樹,防治害蟲的越冬蟲卵。通過觀察發現,病蟲發生時間向后推遲40 d左右,病蟲危害指數下降50 %。另外,液體石硫合劑對介殼蟲有較好防治效果,第一年冬季噴施波美5度石硫合劑后,第二年5月觀察,對施藥前嚴重危害杏樹枝干的介殼蟲,只發現老枝干上殘留蟲殼,蟲體完全消失,新發枝條再無介殼蟲危害,植物枝繁葉茂。晶體石硫合劑防治效果比液體石硫合劑防治效果高3倍。7、8月是螨蟲的盛發期,用50 %晶體石硫合劑800倍液防治葉螨,3 d后,蟲口減退率達到92.8 %。
3.4 加強植物的栽培養護,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園林病蟲害的發生與園林植物的栽培管理、生長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離開栽培養護措施談病蟲害防治是脫離實際的。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通過一定的栽培措施(如加強肥、土、水等管理)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的方法,是最經濟、最基礎的防治方法。通過堅持適地適樹,調整不合理的植物群落結構,加大肥水管理,結合整形修剪,去除病蟲枝葉、枯死樹干,冬耕深翻,秋冬季對樹干基部涂白,栽植抗病蟲的花草樹木等措施來提高植物的抗逆性,達到預防或減少病害蟲的發生,是植物病蟲防治的一項基本對策[3]。
3.5 利用害蟲趨光性,進行燈光誘殺
選擇一些適用的物理防治方法,對天蛾、夜蛾、舟蛾、燈蛾、毒蛾、葉蟬、金龜子等具有趨光性的害蟲,在其成蟲發生盛期,設置黑光燈誘殺,這是一種既經濟又環保的蟲害防治手段。
3.6 加強植物檢疫工作,防止危險病蟲的傳入
隨著市場的開放,苗木交流頻繁增加,在引進植物品種時,一定要加強檢疫,防止危險性病蟲的傳出和傳入,提高城市綠化美化觀賞水平。
參考文獻:
[1]張剛應.我國城市園林害蟲的治理對策初探[J].中國園林,1999,⑵:21—22.
篇7
1.1 廣泛性
農業面源污染沒有固定的污染源,隨著農藥化肥的過量使用,超過了自然自身的承載能力,而且會隨著地表徑流進入到水體中,在地表層廣泛分布,給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
1.2 潛伏性
農業面源污染的潛伏周期長,例如,農藥和化肥的過量使用會造成水體污染,隨著降雨和地表徑流影響水體安全,而且農藥和化肥在農田中存在的時間長短決定了農業面源污染形成具有潛伏性。
1.3 隨機性
導致農業面源污染的因素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除了受區域降水過程及氣象因素有關外,還與土壤結構、地質地形地貌、農作物類型等眾多因素密切相關,這就導致了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很強的隨機性,也是其難以治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1.4 模糊性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自農藥、化肥的施用,但導致農業面源污染除了農藥化肥外,還有農藥化肥的施用量,農作物的類型、生長季節、土壤的性質,使用方式和降水條件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又會導致農藥和化肥養分的流失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判斷農業面源污染的總體狀況具有較強的模糊性。
2 農業面源污染來源分析
2.1 農藥污染
我國是農藥生產和消費第一大國,每畝耕地年均施用農藥的有效成分約為0.8kg,噴灑的農藥中約有六七成進入到環境中,其中僅有30%左右的農藥被農作物吸收,其他會直接降落到地面或飄游于空氣中,農藥的過量施用和較低的利用率導致了土壤水體以及農作物的污染,導致了過半數的水體和大量城市地下水發生污染。
2.2 化肥污染
為此,我國的化肥施用量每年都呈大幅增加態勢,2014年達到了6 800萬t,較2013年的5 912萬t,增長了15%,而化肥的利用率卻處于較低水平,其中,氮肥的利用率為30~50%,磷肥的利用率為10~20%,鉀肥的利用率約為35~50%。部分化肥會隨著降雨、灌溉以及地表徑流進入到河、湖、水庫中,造成水體富營養化。
2.3 養殖場污染
2013年,我國的水產品總量達6 172萬t,人工養殖占73.6%。畜禽養殖中排放的糞便中含有大量氮、磷化合物,會使生物耗氧量BOD和化學耗氧量COD流失量逐年增加(僅2010年,COD流失量就達728.25萬t,BOD流失量達498.83萬t)。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體污染,水產養殖中投放的餌料、魚藥也是加劇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3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對策
3.1 積極倡導科學生產
積極推廣配方施肥,根據農作物的特性、土壤的供肥能力等,確定土壤中使用的氮、磷、鉀等其他微量元素的合理施肥量,維持土壤的肥力水平,提升肥料的使用效率。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加大生態農業優化模式和技術的推廣應用,鼓勵農戶積極使用生物肥料,減少化肥的使用量。大力推廣低毒、無毒農藥的研制和使用,倡導綜合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對環境污染。做好水產養殖的污水收集、處理,以及循環利用,減少水體污染。
3.2 加大治理保障力度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涉及到農業、環保等各個部門,需要政府牽頭主導,加大治理的外在保障力度。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納入部門考核的重要內容,要求各部門切實履行承擔污染治理的責任。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建立和完善合理的投融資體制,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原則,鼓勵不同市場主體參與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并從財政和稅收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
3.3 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加大環保知識的宣傳普及力度,提高公眾特別是普通農戶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大農戶尤其是農業種植大戶和養殖大戶的環保知識培訓,幫助他們掌握生態種植和養殖的專業技術,并提供后期技術指導和服務,從源頭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參考文獻:
篇8
摘要根據寧國市中稻病蟲害的發生特點,提出了強化農業防治、注重物理防治、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搞好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措施,以為中稻病蟲害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稻病蟲害;發生特點;防治措施;安徽寧國
寧國市地處皖南山區,以單季稻為主。中稻主要病蟲害在整個生長期交替發生,長期以來農民重治輕防,生產嚴重受挫。分析和掌握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制定綜合防治策略,對實施水稻無公害生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1寧國市水稻病蟲害發生的特點
水稻是寧國地區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以一季中稻為主,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該地水稻病蟲害常年發生偏重,嚴重威脅著水稻的安全生產。對水稻危害較重的主要是“四蟲三病”,即稻薊馬、稻象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紋枯病和白葉枯病,其中,又以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及稻瘟病危害最大。
1.1蟲害發生特點
對中稻危害較大的蟲害主要有稻薊馬、稻象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稻薊馬及稻象甲在秧苗期及分蘗前期危害較重;在7~8月稻飛虱及稻縱卷葉螟以四(2)代及五(3)代對中稻危害最為嚴重,特別是褐飛虱對水稻后期的危害尤為嚴重,重發田塊甚至顆粒無收。
1.2病害發生特點
水稻主要病害有稻瘟病、紋枯病、白葉枯病。葉瘟是苗期的主要病害,中后期紋枯病普遍發生,穗頸瘟在老病區易感品種的揚花至灌漿期雨水較多的情況下發生較重,白葉枯病在暴雨后的沿河地帶時有發生。
2綜合防治措施
水稻各種病蟲害在中稻整個生長期交替發生,給防治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在防治中應堅持“以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強化農業防治措施,利用生物防治措施,加強病蟲測報[2],在各個時期確立重點病蟲防治對象,選用復合防治指標進行總體防治,堅持不達防治指標不用藥,在允許的范圍內減少藥劑使用次數,選用高效低毒農藥降低農藥污染,實現無公害生產。
2.1強化農業防治
運用農業防治,既可減輕蟲害的發生和危害,又可減輕病害的發生和危害[3]。
2.1.1減少菌源,選擇抗病品種。稻瘟病病草是翌年病害初次侵染的主要來源,應清理田間病草,以消滅菌源。紋枯病的發生和危害取決于上年遺留下來的菌源數量和水稻的抗性強弱,灌水整田時應打撈菌核、減少菌源。選擇葉片挺立、株形緊湊的抗稻瘟病及白葉枯病的品種種植。
2.1.2培育壯秧,合理密植。壯秧的抗病能力強,采用旱育秧能提高秧苗素質,促使移栽后早生快發,按照土地肥力狀況合理確定栽插密度,使田間保持較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創造不利于病菌傳播繁殖的環境條件。
2.1.3加強肥水管理。要注意施足基肥,早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使水稻前期不猛發,后期不徒長,不貪青倒伏,從而增強稻株的抗病蟲能力;合理灌水,適時曬田,根據水稻生長需要,分蘗期淺灌,中后期干濕交替,在分蘗盛期基本苗達到目標總莖數80%時重曬田,以控制無效分蘗的發生。
2.2注重物理防治
利用各種物理因子和機械設備防治病蟲害即為物理防治。近年來燈光誘殺、黃板誘殺等物理技術應用越來越普遍。在水稻上宜推廣燈光誘殺害蟲,特別是佳多牌頻振式殺蟲燈的應用效果較好,對減輕害蟲危害、保護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其主要方法有:①針對害蟲的主要措施有:人工捕捉,采摘卵塊,拔除枯心團,誘集或誘殺(目前大力推廣的佳多牌頻振式殺蟲燈等)。②針對病害防治的措施有:篩選種子,去除病粒,采用20%鹽水或泥水浸種去除病粒,采用曬種減少病菌侵入。
2.3充分利用生物防治
利用微生物或生物代謝物、天敵昆蟲、菌體達到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菌治菌的目的。其具有高度選擇性,對人、畜和有益生物及農作物較為安全,不污染環境,對病蟲發生有較長期抑制作用等優點。其主要措施有:一是以蟲治蟲。利用寄生蜂(稻螟赤眼蜂、螟黃黑卵峰、稻虱纓小蜂、白足扁股小蜂、二化螟絨繭蜂、稻縱卷葉絨繭蜂等),利用農田蜘蛛(小黑蛛、日本長腳蛛、卷葉刺足蛛、擬環紋狼蛛、水狼蛛、三突花蛛等);二是以微生物治蟲。目前應用較多的有殺螟桿菌、殺蟲細菌、青蟲菌、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三是利用兩棲動物治蟲。如蛙類、蟾蜍等;四是以微生物治病。目前生產上應用井岡霉素治紋枯病。對害蟲的各種天敵,要加強保護和利用,特別是中稻大田期較長,對害蟲天敵的繁殖較有利。筆者認為,稻飛虱在中等至中等以下發生時,可利用田間自然天敵進行控制即可;當達中等以上發生時,加強田間監測,如果田間始終以小若較多、而大若很少時,仍可以田間天敵進行控制,如大若較多時,則應進行藥治,從而以最少的藥治達到最好的控制效果,促進“綠色植保”的發展。
2.4搞好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能較快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4],在目前條件下,是其他防治措施難以完全取代的。但要合理運用,充分發揮其控害作用,保障水稻的安全生產。第一,要在防治適期施藥,以少量藥劑達到最佳效果。第二,選準對路藥劑,如稻飛虱用噻嗪酮、吡蟲啉、啶蟲脒等長效藥,稻縱卷葉螟和螟蟲用具內吸性的銳勁特和殺蟲單等,稻瘟病預防用豐登、防治用富士一號等,紋枯病用紋枯凈等,特別是在后期稻飛虱發生較重地區,前中期應少用或不用三唑磷及其混配制劑。第三,把好施藥技術,對水量要足,噴霧要均勻、透徹。第四,合理混用、輪用藥劑,延長藥劑使用壽命。
2.4.1加強病蟲監測。任何病蟲都有一定的發生流行規律,但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內,其表現又有差異。因此,搞好病蟲害監測,能對水稻病蟲害制定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在最佳防治適期內進行防治,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對“二遷害蟲”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因其易突然大量遷入,若不加強監測,則會使防治陷于被動局面,特別是前期稻苗較小,大田面積較大,常不易引起重視,稍不注意,就會在苗期遭受飛虱的“冒穿”或稻縱卷葉螟的“梭白”而造成較大損失。搞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是全面實施病蟲防治的關鍵,在搞好主要病蟲害調查的同時,密切注意氣候條件的變化及水稻品種的布局,具體分析水稻病蟲害的發生狀況及發生趨勢,及時病蟲防治情報,制定相應防控措施。
2.4.2根據測報結果,確立重點防治對象和防治時間。一是秧苗期。針對秧田面積小、病蟲害集中、易于防治的特點,主要防治稻薊馬、稻象甲,做好稻瘟和白葉枯病的苗期防治,培育無病壯秧,栽前施藥,帶藥移栽,減少大田施藥次數。二是分蘗期要充分發揮水稻的補償能力,適當放寬蟲害的防治指標,減少用藥次數,提高防治效果。三是中稻分蘗末期至穗期時。嚴密注視穗期病蟲害的發生發展,根據此時多病蟲復合危害的特點,選用復合防治指標進行總體防治,以收到一次施藥兼治多種病蟲害的效果。寧國市此時主要以防治四(2)代和五(3)代稻飛虱、稻縱卷葉螟以及紋枯病、穗頸瘟為重點,根據測報結果采取“壓前控后”防治策略,降低蟲口基數,統一集中進行藥劑防治。
2.4.3正確選配農藥和科學施用農藥。苗期病蟲害的防治可選用樂斯本加消菌靈防治稻薊馬、稻象甲、苗稻瘟及白葉枯病。中后期防治飛虱及卷葉螟兼治紋枯病的藥劑可選用銳勁特加噻嗪酮加井岡霉素,對局部稻瘟病發生田塊另加三環唑防治穗頸瘟的發生。限制使用甲胺磷等高毒農藥,嚴格遵守農藥安全使用規定,按照稻田農藥安全使用標準施藥,以防人畜中毒。
3參考文獻
[1] 任蘭.水稻病蟲草害防治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09(7):130.
[2] 黃世文,王玲,黃雯雯,等.水稻重要病蟲草害防治核心技術[J].中國稻米,2009(2):55-56.
篇9
關鍵詞:農業面源污染水體富營養化分類控制
1農業面源污染的概念與特征
農業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過程中,由于各種污染物(沉淀物、營養物、農藥、化肥、致病菌等)以低濃度、大范圍緩慢地在土壤圈內運動或從土壤圈向水圈擴散,致使土壤、含水層、湖泊、河流、濱岸、大氣等生態系統遭到污染的現象。
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形成過程隨機性大、影響因子多、分布范圍廣、潛伏周期長、危害大等特點,且具有潛在性、復雜性和隱蔽性。目前,許多研究已證實了農業面源污染是導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影響了全世界陸地面積的30%~50%。面源污染由于沒有固定的污染源,在治理和控制上難度較大。
2我縣農業面源污染類型與現狀
2.1 化肥用量超出安全極限
目前,我國的化肥使用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全國年使用量已突破4124萬t,單位播種面積化肥用量高達40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遠遠超出發達國家為防止水體污染所設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值。2009年,太和縣30個鄉鎮施用化肥折純總量為66191t,其中氮肥9144t、磷肥6582t、鉀肥8260t、復合肥42205t,單位施用量573.7kg/ hm2,由于盲目超量施肥,致使化肥利用率低。
化肥面源污染主要表現在: (1)礦質肥料中重金屬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長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屬含量明顯上升; (2)氮磷鉀比例不協調,氮肥過量,造成肥料當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硝酸鹽含量超標,品質下降; (3)設施栽培田塊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頻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鹽漬化和地下水污染; (4)大量化肥通過農田徑流流入江河,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有關試驗資料顯示,在目前的施肥技術水平下,農田化肥的利用率僅為30%~50%,揮發損失約20%,淋溶損失約10%,反硝化損失約15%,地表徑流沖刷損失約15%,總計損失量60%左右。據調查,在化肥損失量中約有15%通過地表徑流進入水體,造成水質污染。
2.2 農藥用量嚴重超標
目前,全國每年施用農藥防治病蟲害的面積約為1.53億hm2·次,其中90%使用的是高毒、高殘農藥,低毒的生物農藥所占比例僅為2%~3%。太和縣使用農藥按純量計算, 2009年1107 t,單位施用量9.6kg/ hm2,高出國家標準6kg/ hm2,病蟲害綜合防治率70%。農藥的長期大量使用,致使害蟲抗藥性愈來愈強,且大量害蟲天敵被殺滅,破壞了農田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農藥每667 m2平均用量增加,造成農業面源污染。
農藥面源污染主要表現在: (1)在蔬菜、果樹等農作物使用禁用農藥造成農藥殘留超標,夏、秋季發生率較高; (2)施藥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藥液灑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農藥殘留; (3)用后農藥瓶袋棄置于溝渠邊、池塘旁或施藥后雨水沖洗,部分農藥污染水體。
2.3 農膜
太和縣2009年使用農膜584t,其中地膜約234 t,平均使用量為5.1 kg/ hm2。據調查測算,太和縣農膜回收約500t,年殘留量高達84t,殘膜率達14%。部分殘膜進入農田土壤后,分解產生有毒物質污染土壤,改變土壤理化性質,造成耕地理化性狀惡化,通透性變差,阻礙農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長,導致農作物減產。
2.4 畜禽糞便造成水體污染
據農業部門統計,我縣生豬存欄48萬余頭,肉牛存欄4.3萬頭,家禽355萬只,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經無害化處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由于大多數沒有得到科學、合理地利用和處理,大量畜禽糞便中的氮磷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嚴重污染。成為當前環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據調查,養殖一頭牛產生并排放的廢水超過22個人生活產生的廢水,養殖一頭豬產生的污水相當于7個人生活的廢水。
2.5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嚴重
全國因固體廢棄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毀壞的農田面積已達13萬hm2以上,加之農村環衛設施的缺失或不完善以及公眾環保意識不強等原因,農村生產、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泛濫成災。據估算,據調查測算,2009年底太和縣農村居民為150多萬人,其中有糞污無害化處理利用設施的不到20萬人,占13%,無糞污無害化處理利用設施的有130多萬人,占87%;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無處理外排; 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衛生廁所普及率不足15%。生活垃圾嚴重堵塞和污染江河、溝渠、道路、湖泊等,在影響人們生活環境質量的同時,還污染耕地、空氣。
3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
3.1 污染水體,危及飲用水安全
當前,我國河流污染由局部發展到整體、由城市發展到農村;地下水污染由點到面,由淺層到深層;湖泊、水庫富營養化加劇。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鄉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決了一些城鄉居民的飲用水安全問題。但是,飲用水安全形勢仍十分嚴峻,有的城市飲用水水源污染加重,一些農村飲用水存在苦咸或含有高氟、高砷及血吸蟲病原體等問題,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3.2 污染土壤,危及糧食與蔬菜安全
土壤污染是指進入土壤中的有害、有害物質超出土壤的自凈能力,導致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發生改變,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并危害人體健康的現象。土壤污染源十分復雜,污染種類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病原體污染。主要由人畜的糞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被病原體污染的土壤能傳播傷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傳染病;二是有毒物質污染。主要由農田施用過量的農藥和化肥造成。據調查統計,全國被農藥污染的耕地約940 萬hm2。衛生部的調查結果顯示,2004 年第一季度全國葉菜類蔬菜中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禁用農藥超標率仍達10.5%;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食品,90%以上受過直接或間接污染。在2004年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上,中外專家、學者呼吁,中國的農藥與化肥用量已到極限,并已成為水環境污染的“元兇”,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與過量施用,不僅導致肥料的經濟效益降低和嚴重的面源污染,還導致了農產品產量和品質的下降。在一些地方,由于過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續下降,農民為維持農田生產能力,更加依賴于增施化肥,“飲鳩止渴”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農田土壤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
4主要防治理對策
要加大對環境污染的專項治理,特別是對重要水體、空氣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應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注重源頭控制”的策略。
4.1加強面源污染的機理研究
面源污染的產生、遷移過程非常復雜。主要由降雨徑流、土壤侵蝕、地表溶質溶出和土壤溶質滲漏 4 個過程組成。國內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缺乏對點源和面源污染進行分類控制的意識,而產生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對面源污染的機理研究尚沒有成熟的理論,無法對其形成科學的認識,進而制定科學的防治措施。
4.2 科學合理地施用化肥與農藥
推廣農田最佳養分管理,杜絕氮、磷肥料的過量施用。提倡科學使用農藥,嚴格執行《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4285-89),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用的農藥。
4.3研究開發易降解的農用薄膜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開展可降解塑料的研發工作,其應用前景廣闊。 盡管目前開發的可降解塑料尚未徹底解決日益嚴重的“白色污染”問題,但它仍然是一條緩解矛盾的有效途徑。可降解塑料的出現,不僅擴大了塑料的功能,緩解了人類和環境的關系,而且從合成技術上展示了生物技術的威力和前景,將是21世紀新材料發展的重要領域。
4.4 加強農村環境整治
4.4.1農村固體廢棄物治理
引入城市模式管理農村垃圾,參照城鎮固體廢棄物處理方式,對農戶的固體垃圾實行以自然村莊為單位,集中收集處理。建設垃圾填埋場或垃圾焚燒場,配備專門的衛生保潔員和簡易清運車,將垃圾收集清運到垃圾填埋場或垃圾焚燒場進行無害化處理,使農村垃圾管理無序的狀況得到大大改觀。在垃圾處理中,要結合農村特點,利用科技手段處理農村垃圾,建設垃圾處理與利用集成的新模式,變廢為寶,切實做到農村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建設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4.4.2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主要是農戶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過污水收集管網進入污水處理池,可集中亦可分戶處理。生活污水處理流程:暗管沉淀池厭氧池兼氧池過濾池緩沖區(濕地、農田等)水渠。
4.4.3養殖業污染源治理。這類污染主要是農戶畜禽養殖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以及水產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①一般農戶人畜禽糞便處理流程:糞便池(禽舍、畜棚、廁所)沼氣池農田。②大中型畜禽養殖場糞便處理流程:畜禽糞便干濕糞分離。
4.4.4水產養殖對水體污染的治理
提高餌料和藥品利用率,減少投餌和用藥量;設置增氧機;通過種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細菌,吸收降解和轉化水中氮磷和有機污染物;定期清淤,減少魚病進而減少施藥量。
4.4.5種植業污染源治理
種植業污染源主要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農用地膜、作物秸稈等對生態環境和水體的污染。其主要治理措施:①削減農藥使用量,提高農藥利用率。一是通過建立健全農作物病蟲害測報體系,實施達標防治,避免盲目用藥和亂用藥;二是推廣應用高效低毒農藥、生物農藥、植物源農藥,減少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三是實施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擴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廣“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燈光誘殺蟲”“黃板誘殺蟲”以及使用防蟲網等措施,削減化學合成農藥的使用量。②大力推廣應用有機肥,削減化肥使用量。一是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平衡施肥技術;二是實施化肥深施技術;三是實施增施有機肥措施。③農用殘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農用殘膜再利用性能較好,只要集中回收,就可進入再利用循環系統。
4.5.6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搞好秸稈還田,既可直接粉碎還田,也可粉碎堆漚發酵后還田;二是大力推行秸稈過腹還田,在有條件的飼養小區,積極推廣秸稈青貯、氨化、微貯等技術,實行過腹還田;三是利用農作物秸稈大力發展食用菌生產。
篇10
關鍵詞:無公害;農藥;合理使用
中圖分類號:S48 文獻標識碼:A
1 農藥對土壤的污染
施藥時部分落入土壤或因雨水沖刷間接落入土壤或直接施藥于土壤,造成對土壤的污染。土壤中殘留的農藥可被作物吸收造成對農副產品的污染;對土壤的有益生物如固氮菌、硝化菌、蚯蚓等造成危害。通常農藥性質穩定、分解緩慢、殘效期長的農藥如有機氯農藥在土壤易于積累,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易于吸附農藥,如農藥性質穩定,易造成對土壤的污染,從而污染農作物。而性質不穩定、易被光解或水解,被微生物降解的農藥如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等農藥,易從土壤中消失,對土壤的污染較輕。
2 農藥施用后對農作物的直接污染
農藥施用蔬菜后,或粘附于蔬菜體表或滲入表皮蠟質層或進入組織內部或被吸收并隨體液傳導到植株各個部位,在外界條件的影響和植株體內酶系的作用下逐漸降解、消失。但如果藥劑使用不當,收獲后還帶有部分殘留農藥,則對人畜造成危害。
3 影響農藥造成污染程度的因素
農藥的殘留與使用藥劑的性質、劑型、施用方式、施藥量以及施藥次數有關。
內吸性農藥能被根、莖、 葉吸收并隨體液傳導,如乙拌磷、甲拌磷、甲胺磷等,因此內吸性的高毒農藥易造成對蔬菜的污染;滲透性強的農藥也易造成污染,滲透性強的藥劑能穿透細胞表皮組織深入到葉肉組織而貯藏起來,如對硫磷、甲基對硫磷等;含重金屬元素的砷、汞制劑,盡管僅污染表面,造成的污染也很嚴重;農藥的劑型、施用方式不同,引起的污染也不同。如乳油對水配成的乳狀液對作物的穿透能力要比同種藥劑可濕性粉劑的懸浮液大,其降解也比可濕性粉劑的慢,在體內的殘留時間較長;藥劑施用濃度越高、次數越多、量越大,對蔬菜污染程度也越高。
4 無公害農產品農藥的合理使用
4.1 防治原則
農作物病蟲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在搞好農業、生物、物理防治的基礎上,實施化學藥劑防治。為減少農藥污染和節省防治成本,要提倡盡量采用農業防治:通過推廣抗病品種,惡化病蟲的營養條件,能較長時間的控制病蟲害的發生,這項措施對病害、病毒病尤其有效,如十字花科蔬菜、番茄、菜豆及黃瓜花葉病。植株一旦得病,藥劑的防效很差;調整農作物的播栽期,使其避開感染期;清園,以降低病蟲源基數,生產過程要清除老葉、病株,收獲后要徹底清除枯枝殘葉,減少下茬作物的病蟲源;通過肥水管理培育壯苗,改進栽培技術,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2 對癥下藥
要熟悉病蟲種類,了解農藥性質、對癥下藥,合理選藥。根據防治對象選擇對路藥劑,優先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優先選用生物農藥,堅決不用國家明令禁止農藥。選用水乳劑、微乳劑、水溶性粒劑等環保劑型產品。農業上害蟲可分為昆蟲類、螨類(蜘蛛類)、軟體動物類3大類型。昆蟲類依其口器不同,分成刺吸式口器和咀嚼式口器害蟲,必須根據不同的害蟲采用不同的殺蟲劑來防治。
4.3 采用正確的施藥方法
農藥的施用方法很多,各種施藥方法都有利有弊,應根據田間病蟲害的發生規律、為害特點、發生環境等情況采用最適宜的施藥方法才能獲得最佳的防治效果。例如防治地下害蟲,可用拌種、毒餌、毒土、土壤處理等方法;防治種子帶菌的病害,可用藥劑拌種和藥劑浸種等方法。由于病蟲害為害的特點不同,施藥的重點部位也不同,如防治蔬菜蚜蟲,噴藥重點部位在蔬菜的嫩葉和葉背。
4.4 掌握合理的用藥量和用藥次數,安全配制
根據植保部門要求或農藥標簽上推薦的用藥量使用。不隨意混配農藥,或任意加大藥量,隨意提高濃度。采用“二次法”稀釋農藥。水稀釋的農藥:先用少量水將農藥稀釋成“母液”,再將“母液”釋至所需要的濃度;拌土、沙等撒施的農藥:應先用少量稀釋載體(細土、細沙、固體肥料等將農藥制劑均勻稀釋成“母粉”,然后再稀釋至所需要的用量。
4.5 注重農藥品種的輪換使用,正確混配農藥
對同一種病蟲害長期反復使用同一種農藥,很容易使這種病蟲害對這種農藥產生抗藥性,久而久之,施用這種農藥就無法控制這種病蟲害的危害。因此,必須注重不同農藥品種的輪換、交替使用,以確保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時,混配農藥還有增效作用,兼治其他病蟲,省工省藥。合理混用藥劑,了解農藥理化性質和對作物的影響。
4.6 嚴格遵守農藥安全間隔期規定
農藥安全間隔期是指最后1次施藥距離農作物采收時的天數,即收獲前禁止使用農藥的天數。在實際生產中,最后1次噴藥到作物收獲的時間應比標簽規定的安全間隔期長。為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在農藥安全間隔期內絕對不能采收農產品。同一種農藥在不同作物上使用,安全間隔期也不一樣。各種農藥的安全間隔期不同。一般來說,噴灑過化學農藥的蔬菜,夏天要過7d,冬天要過10d,才可以上市。
4.7 掌握噴施農藥時間,同時注意天氣
- 上一篇:談談對視覺傳達設計的認識
- 下一篇:航空氣象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