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存在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4-01-02 17:47: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交媒體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設備管理過程;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多媒體設備成為教學中的主要工具,并且迅速成為輔助教學的必要設備。學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增加與使用頻率的提高使得管理力度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因此需要客觀的分析,并且綜合地提出相關解決意見,努力在不斷完善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基礎上加強管理力度,以保證多媒體教學設備更好地服務于教學過程。多媒體教學管理屬于一種專門的教學管理活動,重在以教學管理的規律作為基本出發點,同時結合著多媒體教學技術性強、傳播速度快以及信息量大等特點,在教學條件、教學主體等多個方面按照一定的原則對多媒體教學的整個過程進行科學評價與動態控制。
一、多媒體教學設備管理過程中的問題現狀
多媒體教學管理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教學設備的管理、教學軟件的管理以及實施活動的管理等。多媒體教學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教學管理,存在著管理面廣、技術性較強等特點,同時也有復雜性與動態性的特點。總之,在多媒體教學管理活動中,應該重視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等各方面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1.教學資源失衡狀態
大部分多媒體教學設備價格昂貴,同時部分學校在多媒體教室的建設過程中會積極鼓勵教師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并針對這樣的要求制定了經費支持與獎勵政策等,因此造成了多媒體教學經費的增加。特別是部分高校多媒體教學經費開支預算的增長速度與多媒體教學規模的發展速度出現相背離的狀態,并且使教學過程陷入了兩難的狀態。從多媒體教學角度分析,設備的安全性很重要,多媒體教室一般不會開放給學生進行學習,由于多媒體教室的數量不斷增多,學生的自習場所逐漸減少。
2.缺乏資源整合平臺
多媒體教室的籌建工程并不是在特定的規劃中進行的,因此分散于不同的教學樓之間,從而加劇了管理上的困難。同時多媒體教學資源零散,加上通用的多媒體素材無法實現集中的資源共享,使得任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重復勞動,而教學軟件呈現出的教學效率大大下降,這并不利于多媒體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發展。
3.缺乏嚴格的教學資格與審批程度
當前高等院校對多媒體的教學管理觀念始終停留在鼓勵教師運用多媒體的階段,因此缺乏相關的準入制度。特別是很多任課老師在運用教學軟件制作課程的過程中缺乏多媒體教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同時在課堂上也沒有針對多媒體教學的優勢M行綜合的考察與評審,從而缺乏具體的評價體系與審批的程序,造成了多媒體教學規模始終處于盲目擴張與教學秩序混亂的狀態,最終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4.管理人員素質低下
當前高等院校多媒體教室的管理出現了人員素質低下、責任劃分不明確、管理落實不到位的現象。多媒體教學管理的工作任務重大,時間維持較長,常常需要加班加點,同時多媒體的使用頻率逐漸增高,加大了出現故障的概率,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維護設備不及時并且管理落實不到位,就會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多媒體教室屬于常規的教學資源,因此不會依靠逐漸增多的建設成本與管理成本來維持設備的運轉,所以必須通過合理的管理措施來提升多媒體教學管理的效率,建立結構更加合理、分工更為明確、具有高效率的專業技術管理團隊。
二、解決措施與發展趨勢
1.完善制度建設,強化執行力度
為了更好地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以此保證多媒體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行,需要完善多媒體教學管理制度的建設,同時強化執行的力度,如在使用過程中的多媒體教學資源管理制度、多媒體教學的準入制度、多媒體教學的評價制度以及其他多媒體教學保障制度等。
2.嚴格遵循原則,合理配置資源
多媒體教學資源的配置主要是指多媒體教室的使用分配,所有的課程基本都可以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但是對于那些使用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就可以達到教學目的課程,如果再使用多媒體設備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同時由于技術水平、知識水平等限制使得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適于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在綜合考慮這兩個因素的基礎上,多媒體的應用須保證供給與需求能在合理的范圍內實現平衡狀態。
3.完善素材庫建設,構建創作平臺
教學資源素材庫是為老師制作教學課件提供充足素材的來源,包含多媒體資料庫以及教與學策略庫等,它們屬于教學軟件的基本組成單元。在建設素材庫的過程中可以直接購買現成的教學資源素材,同時還可以將未進行數字化處理的文本及圖形資料、聲像媒體資料等通過技術處理的方式來進行數字化的管理;也可以把現有的數字化資源進行還原,同時將其投入獨立使用的過程中。這些素材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實現共享,建立起索引,方便老師們快速、高效地完成教學軟件的制作。
4.建立管理模式,提高人員素質
多媒體教學過程應該遵循合理的管理模式,著重采用調度、維護以及日常管理分工的方式形成行之有效的模式,同時在進行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加強技術人員的管理,積極引進高等學歷、高等層次的人才來充實管理技術的隊伍,同時積極改善管理隊伍的知識結構,保證為現有技術人員制訂合理可行的培訓計劃,重視人員素質的提升。
5.改善教學手段,采用先進系統
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不斷發展,高等院校網絡的建成與使用,使得多媒體教學被應用的范圍更加廣闊,因此在使用網絡中控系統時對現有的多媒體設備可以實行統一管理與集中控制。多媒體設備的中控管理可以保證管理人員針對出現的問題采取適當措施,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時還可以對多媒體教室實行實時的監控,對不合理與不正確的多媒體設備應用過程可以隨時中斷。由此可見,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并采取適當的管理措施,有助于大大提高多媒體教學管理的水平與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科學的多媒體應用技術與管理模式能夠配合先進的教學設備并合理地運用于教學過程中,這已成為新型課堂教學管理中的發展新趨勢。這不僅有利于老師們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課堂教學,同時還有利于充分發揮出多媒體教學的價值,有利于提升教學管理的實際工作效率,對高校未來的建設與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古曉艷.高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5):11-12.
[2]徐 蓉.高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1):85-86.
[3]陳翠榮,趙 颯.高校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基于調查訪談法的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5):19-22.
[4]肖平平,戴明芳,周文彬.高校多媒體教學設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民營科技,2014(9):263.
篇2
當風險發生,新的規范是向我們的移動設備(不超過我們幾英尺遠的地方)尋找信息、播報感受、傳播圖像并且聯系存在共同經歷者。新聞媒體甚至使用臉書、推客、YouTube中的社會圖像與視頻,充分發揮它們作為報道的目擊資源與提供保鮮信息的作用,即便包含著沒有經過準確驗證的話語。
鑒于社交媒體與風險間的共生關系,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企業和組織將社交媒體列入不只是他們的營銷計劃,而且是危機準備和響應計劃。食品工業的風險評估也不例外。食品工業鏈中的餐廳、供應商、制造商、以及其他的公司機構,正逐步通過社交媒體、以提供數字化工具的方式幫助解決問題、應對風險管理。
這種前瞻性計劃是很靈敏的。只需在智能手機、平板或電腦上按幾個鍵、每天一小時,一個受挫的客戶或利益相關者便可以發起一場全球性戰役。社交媒體愈加被人們作為一種新型客服熱線,一旦感到不滿意,客戶隨即,這些抱怨就能轉變成全面爆發的危機。
表達對一家客服經驗不足餐廳的不滿,散布不達標或被污染產品的聳人聽聞的圖片,甚至是散布潛在的食品中毒事件爆發的謠言,也許真的是流感都司空見慣的策略。雖然是單一的聲音,推客卻擁有更強大的能量,點燃品牌危機只需在線的一個人就夠了。
在這個強大的網民授權時代,食品行業該如何去準備?美國FDA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們維護著一個博客,在臉書、Flickr、推特和YouTube上也有所作為。食品安全中心是一個致力于通過限制有害食品生產技術的使用來加強人類健康與環境保護的非盈利機構,他擁有同樣強大的社交媒體線索,掌握著臉書、推特、Pinterest和YouTube的豐富數據。食品行業很多公司已經認識到,建立多元化的社會平臺、博客以及移動設備是客戶服務、市場營銷以及眾多功能的重要商業手段。
然而,在風險管理的工作中,大部分企業還沒將社交媒體提升到可能范圍內。例如,最近一項商業持續力洞察調查顯示,57%的受訪者沒有將社交媒體正式列入風險管理資源。調查者之一的辛普森說:接收社交媒體作為衡量公司可能存在風險與法律糾紛的依據,確實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之前社交媒體被認為只能在組織能力上略有改善,即意味著指示性無效或無影響,對此,一些機構已經著手將社交媒體整合進風險管理工作。
就拿FDA來說吧,剛剛提到過他們維護的幾個社交媒體平臺。他們自己也承認,FDA正在尋找更多的通過社交媒體交流的機會。2013年7月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FDA投入更多社會與移動資源,使更多人了解到關于食品安全與健康療效的信息。這項報告同時表明,FDA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在利益相關者的時間與注意力上,存在很多信息資源的競爭者”。結果就是,FDA近期宣布計劃增加并提高當前使用的社交媒體。
對這樣新現實的認識,讓逐漸掌握整個食品行業的公司接納社交媒體,用以應對市場營銷與問題解決。而社交媒體作為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至關重要的是認識到許多潛在在線問題可以被避免,至少可以在其演變成不可更改的危機前能被快速確定。失敗的準備,就是準備失敗,所有公司都可以從以下幾點得到啟示:
監控勢在必行
對于有效的問題應對與風險管理來說,建立有力的監控程序是基石。不論采用何種方法,在線對話監控都需要確切的促進公司變化的行動力與信息,而不僅僅是記錄被在線提及的品牌。監控程序應包括關鍵利益相關者參與其中的大眾社交媒體交流群:博客與信息、專業團體或是像維基百科這樣的網站,以及在讀者間產生響應的主流媒體的評論文章或博客帖子。考慮到全球影響力與覆蓋多種語言的關鍵詞,適當的監控措施也是必要的。
在常規工作日之外建立監控程序同樣重要。因為一家企業不進行商業活動并不意味著相關的客服也隨之停止。對于食品行業來說,人們在閑暇之時更喜歡去餐廳、去購物、或在家享受美食,這也就使得所謂“閑暇時間”成了問題高發時間。
最后,監控程序應該像谷歌那樣,包括定期出現的關鍵詞的快照。搜索引擎中出現搜索的消極程度是了解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指標,借此可以了解他們搜索的與公司、相關組織或整個行業有關的術語。如果消極結果出現在搜索結果的前10名,那有可能是重要的媒體報道或社交媒體的談話,還需要進一步的指標檢查。
透明度和訪問是新標準
透明度和訪問并不是新概念,但對于社交媒體來說,卻賦予了新意義。先進技術拓展了人們接觸信息的途徑,人們對它也有了更多期待。利益相關者希望開放接觸相關信息的通道、增強參與會話的能力,這會滿足他們對信息的期待。以食品為例,他們希望得知食品的原料、營養價值,了解整個食品生產鏈。而且,當有問題發生時,不論對于產品本身還是產品消費結果,消費者都希望能在在線客服平臺或公司主頁上得到及時回饋。有時,這樣的期待并不公平,但這已經成為了我們必須接受并正視的現實。
客戶不止依賴企業提供透明度和訪問。過去幾年,審查網站和工具充斥著整個網絡,包括Yelp、谷歌對地方模式的評論和一些其他形式。個人同樣通過臉書、推特以及博客發表評論并提出可以影響決策的建設性問題。這些言論與建議對于購買決定往往有非常大的影響。事實上,一個被廣為引用的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表明,Yelp對一個餐廳的星評價,可以轉化成5%~9%的收入。
積極、忠實與反對,如同婚姻
沉默非金。面對客戶的疑問與在線幫助咨詢,沉默不語只會讓其他人趁虛而入,或是用別人的譴責填充你的無聲,這對你的品牌與公司都是極為不利的,甚至會導致誤解。而且,沉默通常被認為是認罪的表現。
如果不能馬上給出所有答復,沒關系。一個簡單卻及時的反饋也意味著客戶的問題正在被關注,隨之而來會有更多的解決方案。這就提供了一個緩沖時間,但一定要在隨后給出簡短的回復。
整體思考
不僅文章、圖片、視頻等材料永遠存在于谷歌和其他搜索引擎中,搜索引擎本身也是利益相關者的新型直接接口。心力與智力的戰爭首先從搜索開始。事實上,80%以上的在線會議開始于搜索引擎,用戶通常不會輸入公司的網址。本質上講,搜索引擎已經成為與公司或品牌相關的關乎搜索結果的“一個人”。
制定內部流程和放置系統
篇3
隨著媒介技術迅猛發展,社交媒體憑借其自身優勢和媒介環境優勢,給高校校園文化傳播帶來了革新性的變化,既帶來機遇又帶來挑戰。本文以社交媒體環境下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和探討,提出了完善社交媒體傳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
高校;傳播內容;校園文化;社交媒體;對策
目前,高校校園文化社交媒體建設已初見成效,社交媒體給校園文化傳播帶來了強大推動力。新媒體具有“平民參與,自發傳播、分享和互動,即時性,海量信息,操作簡單,虛虛實實、真假末辯、良莠不齊的特征。”[1]新媒體的這些特征導致社交媒體傳播像一把“雙刃劍”,在給傳播帶來優勢的同時,也使傳播過程出現了一些問題。高校要積極進行社交媒體傳播建設,一方面規范社交媒體傳播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廣泛推行媒介素養教育,趨利避害,讓校園文化傳播不斷融入新媒體環境,推動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基于傳播內容的社交媒體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傳播內容表層化高校校園文化的社交媒體傳播內容是整個傳播過程的最核心部分,其傳播的最終目的就是將特定的校園文化內容傳送給學生,讓他們注意、理解、接受,進而影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傳播什么樣的內容將直接影響傳播效果。[2]目前,傳播內容表層化的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首先高校校園文化主要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往往屬于表層文化,例如自然人文的景觀、校園建筑、教學設備,校園的規章制度等等,這些不僅易于傳播,也往往受到傳播者的青睞,傳播效果也好。而深層文化即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如高校的辦學理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往往難于傳播,這種深層文化的心理穿透力較弱,它需要潛移默化、持之以恒地長期傳播積累,方能體現效果。因此這往往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的短板,是傳播的難點,但是深層文化是一所高校健康持續發展的真正精神內核,恰恰是需要傳播的重點。其次,由于社交媒體在傳播過程中自身的特點,其、交流的傳播內容往往十分簡短,它呈現的是簡潔的“快文化”,因此在有限的文字或其它符號的表達范圍內,傳播者很難表達出較為深層的涵義,這是信息傳播的表層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傳播內容同質化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提高了高校校園文化信息傳播的速度、拓展了校園文化傳播的內容,社交媒體上的校園文化信息實現了隨時隨地更新。新聞傳播方式也豐富多彩,有簡訊,有深度分析,視聽兼備,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齊全,[3]可以讓高校師生有選擇地接收任何方面的校園文化信息,同時不會對不同社交媒體報道的同一校園資訊有過于重復的感覺,但在目前實際傳播過程中較為普遍地存在著一稿多用、缺乏深度、不能根據社交媒體特點用稿等問題。傳播內容的選擇往往過于單一,經常反復推送個別類型的信息,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也不經修改就將相同的稿件,傳播內容的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嚴重影響傳播效果。
(三)傳播內容碎片化校園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不應是分散的,要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傳播要有系統,要明確傳播目的,只有這樣傳播者才能依據傳播目的規劃傳播內容。同時,在高校發展的不同時期,校園文化信息傳播的主要內容也不應相同,例如學校起步初期,傳播內容應著重物質文化及制度文化信息,保證學校生源及初期發展;而當學校進入成熟期時,校園文化傳播則應重視校園精神文化信息的積累和沉淀。但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社交媒體傳播帶來信息豐富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的碎片化,很難整合社交媒體傳播的信息。目前很多高校校園文化社交媒體傳播往往不成系統,管理者沒有近期及長期規劃,盲目地進行傳播,造成校園文化信息傳播的碎片化,不同媒介的校園文化信息傳播相互之間沒有配合,內容也零星分散,這種不成整體隨意性地傳播往往無法達到傳播目的。
二、社交媒體傳播內容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目前雖然高校的社交媒體得到了較快發展,但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仍受到多種因素和條件的制約,存在諸多難以忽視的問題,阻礙了校園文化的傳播,影響了傳播效果。
(一)傳播內容受多元文化沖擊多元文化沖擊是影響高校傳播校園文化內容的關鍵性因素。目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和交融,網絡文化逐漸滲透,我國的文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高校校園里,校園文化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多元文化沖擊造成的價值觀沖突中,學生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校園社交媒體傳播的主要工作成員是大學生群體,他們具有探索精神且積極向上的特點,很容易接納外來的思想,但分析批判能力不強,當遇到傳統文化中的問題和矛盾時,容易對我國的主流價值觀產生片面的看法。此時,如果學校對社交媒體傳播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對校園社交媒體傳播過程的管制,社交媒體所傳播的內容很可能會出現與核心價值觀背離的信息。此外,當今非主流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應有的效果。隨著互聯網進入校園的每個角落,網上很多低俗文化意識形態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導致學生對校園媒體傳播的高雅文化并不感興趣。沒有受眾就會迫使校園文化社交媒體試圖以各種娛樂的夸張的庸俗的形式來展現文化,以迎合學生的獵奇心理,進一步使學生的價值觀陷入了追逐現實利益的誤區。
(二)傳播內容受傳播者個人素質的約束傳播者在社交媒體傳播高校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新媒體素養的高低,決定了文化信息傳播的質量。高校校園文化的傳播者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師及學生。管理者是否具備優秀的新媒體戰略眼光,是否重視對社交媒體傳播的經費、技術投入以及教師所具備的新媒體修養,對社交媒體的傳播效果至關重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另外作為校園文化社交媒體傳播的主要力量的學生,他們的能力和素質直接限制了校園文化的傳播效果。
三、完善校園文化社交媒體傳播內容的對策
解決目前高校校園文化社交媒體傳播遇到的許多問題,可以通過完善傳播內容、豐富傳播形式、加強傳播隊伍建設以及整合校園社交媒體傳播資源等方式提高傳播效力,進而使高校校園文化傳播更加暢通,效果更加顯著。
(一)完善校園文化的傳播內容首先,在傳播中應加強校園物質文化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應努力從多個視角全方位宣傳報道學校的物質文化,著重傳達學校所具有的深厚、廣博的文化氣息,例如通過學校的園林綠化、教學樓及名人雕塑等設施的介紹,提升學生對學校的了解程度和歸屬感。同時,在傳播過程中要注意內容的同質化問題,要根據不同的社交媒體性質,從不同的角度對物質文化信息進行傳播,不斷豐富其內涵。其次,在傳播中應強調制度文化的意義。在傳播制度文化過程中,應著重傳遞給受眾學校依法治校的辦學理念,使學生充分了解學校的管理制度、教學科研、學習生活及群體行為規范及其教育意義。再次,在傳播中應注重精神文化的弘揚。一所高校其文化核心在于精神,高校在發展社交媒體的過程中,應根據學校本身所具有的結構和特點,繼承和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發揮自身的長處和優勢,塑造獨特的、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批判精神以及關懷精神,使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積極樂觀的氛圍,在思想上、行為上和道德上與本校的精神文化相契合,提高校園文化的輻射力度。要深挖精神文化的內涵,避免傳播內容表層化,通過對于深度精神文化的傳播,逐漸積累形成校園文化底蘊。最后,高校校園文化在社交媒體傳播的過程中還應當注意系統化,即制定統一的指導思想及清晰的傳播脈絡,讓傳播的內容自成系統,不同的社交媒體傳播作為其系統的一個分支,統籌規劃,這樣可以避免網絡信息碎片化對傳播效果的影響。
(二)豐富校園文化的傳播形式豐富校園文化的傳播形式,對于讓更多受傳者理解和認同校園文化傳播至關重要。創新傳播形式,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創新傳播文化的表現形式。社交媒體作為一種快節奏的媒體形式,長篇累牘只會讓用戶反感,高校的學生往往瀏覽信息喜歡簡潔的文字,有趣的圖片則會吸引他們的眼球,使他們產生閱讀下去的興趣。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傳播要改變傳統的嚴肅的表達形式,使信息表達更加活潑更易于受傳者接受。社交媒體可以融合多媒體的表現方式,傳播者要善于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例如通過生動的微信、微博語言及歌曲推送等新的嘗試,把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融入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第二,創新傳播的符號形式。通過加入一些新的符號形式,用其補充、替代文字符號,使傳播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簡單易懂,調動受傳者接受信息的積極性。例如,社交媒體傳播過程中可以插入聲音符號、圖像符號等等,把這些符號加入到所要傳達的內容中,多樣的表情符號,校園文化的傳播便不再那么無趣乏味,情感表達也更加豐富,信息傳播的質量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三)加強社交媒體傳播隊伍建設高校校園文化傳播者要充分發揮社交媒體自身優勢和媒介環境優勢,加強社交媒體傳播的隊伍建設,培養專業的社交媒體傳播人才的同時提高校園傳播者的新媒體素養,才能營造一個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高校的社交媒體傳播隊伍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師及學生骨干。一是管理者要做好“把關人”,要把握本校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新媒體理論水平,重視對新媒體傳播的投入;二是教師樹立正確的傳播觀,把握輿論的正確方向,作踐行社交媒體傳播觀的楷模,引導學生思想和行動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三是要加大對學生骨干的培養,提高他們的新媒體素養,發揮引導作用。
(四)整合校園社交媒體傳播資源當前很多高校的網站、報紙、廣播、電視等由不同部門管理,校內各媒體都有獨立的班子和通訊員隊伍,各自采寫稿件。這種現狀不僅常發生新聞簡單、重復、撞車等現象,而且還極大浪費了校園媒體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資源。[4]因此高校可由宣傳部統管,成立全媒體中心,將電視臺、廣播臺、新媒體、記者團、校報編輯部等整合旗下,優化信息結構,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校園文化傳播的效率,增強學校對社交媒體傳播平臺的控制力從而實現傳播的系統優化,形成校園文化全媒體傳播。
參考文獻:
[1]孫岳.新媒體能為我們帶來什么[J].中國科技信息,2011,(06):131—132.
[2]殷鶯菁.高校校園文化傳播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1.
[3]王賢修.作為內部傳播的高校校園媒體的整合與架構[D].山東大學,2012.
篇4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 支付寶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3-075-02
2016年11月11日0點―24點,天貓累計交易額1207億元,其中無線成交占比82%,覆蓋235個國家和地區,一舉創下全球零售史上的奇跡。這個奇跡,向世界證明了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強勁勢頭,電子商務正在迅速而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消費方式。在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中,在線支付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支付寶的網絡在線支付減少了電子商務交易成本和時間,提高了效率,成為了電子商務致勝的法寶之一。另一方面,支付寶并不滿足于網絡上的市場份額,正在積極搶灘線下實體店,讓線下消費與線上支付相結合,開辟新的市場。
一、支付寶網絡支付的現狀
支付寶作為中國首個第三方支付,自2004年12月創立以來,為買賣交易雙方提供支付和擔保,其網絡支付的現狀如下:
1.支付寶用戶規模大,粘性較高。2004年,支付寶從淘寶網“獨立”出來,至今已成為支付市場的主力軍。據統計,到2012年12月,支付寶用戶已經突破了8億人,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中國互聯網用戶的消費變化的鏡子。根據支付寶方面公布的數字,從2004年到現今,我國網民10年網絡總支出數是423億筆。用戶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支付寶用戶黏性高也讓人羨慕。據相關數據顯示,75%的用戶表示支付寶會成為他們進行網絡支付的優先選擇;2016年上半年,近一半的支付寶用戶在淘寶以外的網站購買商品;如果該網站支持支付寶,近80%的用戶表示他們愿意用支付寶支付。
2.支付寶理財能力強。支付寶最初只是一個網絡在線支付工具,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和“互聯網+”的大趨勢,越來越多的行業開始和互聯網聯姻,以期獲得更強的發展動力。支付寶抓住機會和金融行業聯姻,在2013年推出了可以賺錢的“余額寶”。“余額寶”一經面世,被普遍認為開創了國人互聯網理財元年,同時余額寶已經成為普惠金融最典型的代表。上線一年后,它不僅讓數以千萬從來沒接觸過理財的人萌發了理財意識,同時激活了金融行業的技術與創新,并推動了市場利率化的進程。余額寶的出現,一方面滿足了居民日益增長的資產配置需求,對現有的投資產品是一個很好的補充,不僅提高了理財收益,降低了理財門檻,更喚醒了公眾的理財意識。
3.“支付寶+生活服務”滲透力強。支付寶自成立以來,幾乎每一年都有新功能或新產品的推出。在網絡支付業務中,支付寶的老大地位也開始穩固,特別是不僅有支付功能和理財功能,還有滲透到人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生活服務。從2008年開始,支付寶可以直接進行水電煤的繳費,人們不用排隊繳費了。后來,又陸續開通了信用卡還款功能、跨行轉賬功能,人們不用再去銀行排隊,就可以輕松實現一系列資金操作。截至2016年,我們可以用支付寶實現大部分生活服務,比如點外賣、購買電影票、超市購物等等吃喝玩樂一應俱全。“支付寶+生活服務”強大的滲透能力,使得支付寶已經從電子商務支付工具過渡到線下支付工具,支付寶正在大舉占領線下支付市場。2016年是“雙12支付寶全球狂歡節”的第二年,“12月10日―12月12日5折嗨翻3天”的標語,在隨處一個街邊小店,抑或是丹尼斯等大商超都可以見到。支付寶已不滿足于原有的網絡支付市場,開始大規模進軍實體市場。支付寶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
4.支付寶大力發展社交媒體,讓用戶間的交易更有“人情味”。通過觀察,不難發現,互聯網的“娛樂化”趨勢日趨顯著,與此同時,人們也更加習慣于通過互聯網來滿足自身的各方面需求,互聯網的“實用化”趨勢也日趨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支付寶通過發展社交媒體,改變了其“第三方支付工具”的第三方屬性,讓其變得更豐富、更有趣,也更實用,進而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娛樂及實用需求,鞏固其市場占有率,并且加強其用戶粘性。2015年到2016年兩年來,支付寶在發展社交媒體上投入巨資,支付寶錢包的最新版本V.9.9.7,更是進行了大面積的改版,把“記錄我的生活”放在了首頁中心的位置,還在首頁增加了“你可能認識的人”,這些改版讓支付寶更加社交化,也更有“人情味”。
二、支付寶在線支付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支付寶錢包已經成為中國網民智能手機中的裝機必備,成為中國市場上份額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但是我們也必須意識到,支付寶還存在一些問題。
1.支付寶存在較大的網絡安全風險。支付寶自2004年建立開始,12年來,一直致力于為交易雙方的支付提供“信任”服務。但是,支付寶卻無法阻止不法分子利用支付寶進行欺詐。一些用戶對網絡支付流程并不熟悉,于是這些詐騙犯利用他們的弱點來騙取驗證碼,進而騙取錢財。與此同時,支付寶也沒能為客戶提供絕對安全的網絡交易環境。盡管目前支付寶網絡支付有安全系統和安全技術的保障,支撐著支付寶的平穩運行,但大體來說仍有不少用戶擔憂其支付安全問題。這種風險源于計算機內部,如磁盤破損等內部因素,也有來自黑客的入侵、電腦病毒等外部因素。網絡支付虛擬化的交易特點使廣大用戶對其安全產生了懷疑,所以支付寶應該要把安全性擺在首位,沒有安全的保證,其他一切就無從談起。
2.支付寶的理財產品缺乏競爭力。盡管支付寶在第三方支付領域的交易規模穩居第一,但隨著支付行業的不斷發展,支付寶正受到微信支付等其他支付手段的威脅。支付寶的“余額寶”是人們互聯網理財的第一個產品,本來產品粘性是非常強的。但是,2015―2016年度支付寶螞蟻金服旗下的“余額寶”和其他長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差強人意,再加上微信推出的“理財通”在收益率和安全性方面都非常具有競爭力,支付寶的理財產品與同類型理財產品相比,競爭力逐漸下降。
3.支付寶的社交化仍缺乏競爭力。支付寶作為中國第一個第三方支付工具,從2004年建立之初,經過12年的發展,其“第三方支付工具”屬性已經非常明晰,用戶對它的屬性認定也已經十分明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逐漸社交化,提供基于社交化的個,已經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大力發展社交媒體的原因。正是基于此,2011年,騰訊公司推出微信社交媒體,一經推出,短短2年內,注冊用戶過2億。2014年春節,在微信強大的社交基因下,“微信紅包”一經推出便火得“一發不可收拾”,與“微信紅包”緊緊“捆綁”的微信支付也得到快速發展。短短一年時間內,便搶占了支付寶的大量市場。支付寶順勢開始大力發展社交化,可收效甚微。支付寶的社交化之路仍然漫長。
三、提高支付寶競爭力的對策
綜上所述,支付寶在線支付的發展道路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1.相關部門應該完善在線支付立法,加大在線支付犯罪的處罰力度。支付寶作為在線支付行業的頭老大,應該起到領導示范作用,作為行業的領導者,和國家相關部門一起合作,共同制定有關在線支付的立法規范,讓在線支付中存在的欺詐行為無處遁形,讓這些利用虛擬空間的隱蔽性和未知性進行欺詐的犯罪分子,能夠受到法律的制裁。2016年,電子商務立法工作已經在有序開展,《電子商務法》應運而生。《電子商務法》中關于電子商務在線支付問題,也做了明確規定,這也為專門的《在線支付法》奠定了基礎。
2.支付寶要優化理財產品,提高其競爭力。“余額寶”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放眼未來,支付寶旗下的螞蟻金服應該加強與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多推出更有競爭力的理財產品。現在人們手中長期閑置的零錢增多,股市又不穩定,更多投資者期待的是長期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因此,支付寶不應該再把注意力放在隨存隨取的產品上,而應該多和金融機構合作,推出長線投資產品。
3.加大激勵措施,推動支付寶的社交化。不得不說,在互聯網的社交化方面,騰訊先阿里巴巴一步,推出了中國第一款社交化支付工具――微信。微信以社交工具的明確定位進入大眾視線,并得到快速發展,“朋友圈”就此盛行。“朋友圈”的人情味兒,使得微信支付迅速發展。支付寶后知后覺,也通過改版推出了社交化的支付寶,有人情味兒的支付寶。可是,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太深入人心,人們很難使用支付工具去聊天和交流感情。相反,微信則先是社交工具,而后才是支付工具,人們更容易接受。既然支付寶在人們心中的定位很難改變,但互聯網社交化又是比較趨勢,支付寶能做的就是加大激勵措施,強力推動支付寶的社交化。比如,請一些名人在支付寶上建立公眾號,通過示范效應來帶動支付寶的社交化;也可以通過建立購物群,折扣分享群等方式,來帶動支付寶的社交化。
四、結語
綜上所述,支付寶在線支付擁有著用戶規模大、創新能力強、支付方便快捷等眾多優勢,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其作為網上支付所存在的風險,相信通過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等一系列舉措,逐漸完善支付寶支付平臺的安全性,從而促進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更好地服務于大眾。
參考文獻:
[1] 虞潔穎.支付寶網絡支付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北方經貿,2015(11)
[2] 吳坤陽.我國第三方支付存在的問題及監管對策[D].安徽大學,2015
[3] 張道升,謝乾坤.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的發展現狀研究[J].焦作大學學報,2016
[4] 夏冉,付舒涵.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問題及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6
[5] 施萍萍.支付寶快捷支付:一把雙刃劍[J].中國外資,2016
[6] 林M之,徐簫.支付寶的現狀、問題與前景分析――以大學生使用情況為例[J].現代商業,2015
[7] 姜海強.支付寶的市場競爭狀況調查分析[J].河北企業,2016(3)
[8] 黃婷.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對壘[J].經貿實踐,2015(9)
篇5
依據六度空間理論和熟人的熟人就是朋友的邏輯,社交性媒體將虛擬的網絡社會變成為一個熟人的社會,將人際交往中的感情加入到網絡中,增強了網絡在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中的作用。新近熱起來的微博以“關注”來構建群體,輕博客則通過標識標簽來實現發現、互動和再發現,表現出對高質量內容的追求及對網絡低俗內容的自覺抵制。
創新的社會交往模式
新媒體造成時空觀念的擴展。現在身體的存在位置已經不是決定群體是否有共同經歷的前提,身體缺位卻可以享有共同的體驗,擁有共同的認知,因為新媒體可以將身處不同物理空間的人整合進共同的虛擬場景,也可以讓處于相同空間的人分離在不同的場景中。社會交往中的線性模式被打破,最大限度地侵襲著人們的時間,使社會交往時刻處于即時在線的緊迫感中,人們的零碎時間被最大限度地整合。
新媒體造成網絡虛擬社會。這個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并與現實世界緊密相聯。現實社會開始重視網絡社會秩序的建構,而虛擬網絡社會的種種關系,也在現實社會發揮出巨大的作用,兩個社會相互交疊。虛擬社會中每個參與者,可以成為不依附于社會現實地位的存在,原有的社會階層劃分被打破。
新媒體造成社交范圍的擴大與社交圈的集中。網絡交往很大程度是一種陌生人的交往,社會交往從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過渡。人們因為陌生產生的距離感,可以表露內心的真實想法,也可能因為不確定性而掩飾更多。網絡顛覆了主體實在的確定性身份,承擔了“無知之幕”的功能,使得參與者可以躲在“幕”后擺脫原有身份的束縛。主體表現出多重人格,可能出現極端的、反常規的人格特質。因而,如何取得互信,是新媒體帶來的對社會交往模式的挑戰。
社交范圍擴大的同時,人們的社交圈則呈現集中的趨勢,以興趣為聚合的小圈子氛圍得以形成,一些小眾化群體借助互聯網的“長尾效應”也得到發展。在論壇上根據不同的興趣愛好和話題會形成不同的板塊,而在微博中網友也會根據各自的興趣follow別人,形成較為穩定的信息獲取圈子,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輕博客。
新媒體造成話語力的分散與用戶自主地位提升。以往將“power of discourse”翻譯為“話語權”,應該翻譯為話語力,這里“力”不是權力,而是力量。借助新媒體表達渠道的擴展,社會話語力朝著鼓勵人人參與的方向發展。此外,大量的用戶成為內容的提供者,公眾能夠方便地收集自己所見的新聞,并通過自媒體的渠道,對現在的青年人來說,信息的獲取幾乎與傳統大眾媒體無緣。P2P技術通過點對點傳播,將參與者的計算能力和帶寬集中起來,下載的人越多,下載速度反而越快。維基(Wiki)作為一種在網絡上開放的可供多人協同創作的超文本系統,通過協同創作,可以相互補充和糾正,匯聚個體的力量,發揮網絡的自凈化功能。
新社交模式給人們提出新的問題
新媒體深刻地改變了原有的社會思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體對傳播時效的推進,加快了社會的整體節奏,快節奏、高效率成為新的生活方式,新媒體的全時性特點不得不使人們時時保持一種待命狀態。新媒體趨向無限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會將人們引向精神的泯滅。
搜索引擎的出現,對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帶來沖擊,人的記憶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更多的選擇記憶在于重要的信息點和信息的獲取路徑。
信息渠道的擴展當然是好事,但眾聲喧嘩中如何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而不僅是表達,成為新的挑戰。同時,信息渠道的急遽擴展必然要求傳播內容的豐富多元和質量的提高,否則冗雜、無效的信息若充斥傳輸渠道,反而降低人們參與的熱情。渠道的多元與內容的短缺、信息相對過剩與優質資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問題。
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對傳統的傳播模式是一種解構。其話語方式更多的表現出反規則、碎片化、去中心的特點。惡搞、嘲諷、質疑權威成為新媒體中常見的風格,也是內容,解構著現有的語法規則和話語結構;但是同時新媒體也通過對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種新的立體的全景式的圖景,在解構權威的同時也在建構新的話語體系。
新媒體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不過,人創造的傳播技術,也可能反過來控制了人,這便是黑格爾提到的“異化”現象。一切處于矛盾中,等待著我們抉擇和妥善處理。
社交模式的未來發展
篇6
以下為文章全文:
在我參與社交媒體行業的這些年里,聽到了很多有關社交媒體的誤解和深化,以下就是我所列出的有關社交媒體的5大誤區:
誤區1:社交媒體只適合某些品牌
經常會有人問我:社交媒體是否只適合網絡服務或是那些比較酷的產品?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能夠在特定的平臺內找到自己的目標受眾,并以有效的方式與之進行交流互動,社交媒體就適合所有的品牌。當然,為蘋果制定推廣計劃肯定要比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更加令人興奮。但是只要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媒體和博客推廣方法,這兩個品牌都將獲得驚人的效果,包括:品牌認知、轟動效應、流量、用戶忠誠度以及收入。
事實上,較為“乏味”的品牌通過社交媒體獲得的推廣通常是最好,利用社交網絡進行推廣后,這類產品的受歡迎程度將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而相對炫酷的產品反而很難達到這種效果。剛剛被軟件公司Intuit以1.7億美元收購的個人理財網站Mint就是很好的例子。Mint雖然并非最有趣的創業公司,但是卻利用社交網絡獲得了很好的推廣效果。它利用社交網絡來為自己的品牌營造聲勢,并通過博客為用戶提供許多小貼士和有趣的內容。此舉也吸引了許多用戶和博客讀者自愿推廣Mint的品牌。
誤區2:使用社交媒體可以快速獲得流量
社交媒體營銷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旦一個品牌進入到Facebook或MySpace這樣的社交網絡中,就必須要花費時間來建立自己的品牌社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Facebook的社區建設也是如此。如果想要獲得有效的方法,而不僅僅是散發垃圾信息,就必須通過會話式的推廣與用戶打成一片。會話式營銷的關鍵在于與社區交流信息,加強對用戶偏好的了解,先聽后說,而且還要根據用戶的反饋做出反應。
有些企業認為,只要建立一個Facebook頁面,就可以在一夜之間吸引數萬用戶訪問其網站。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使用社交媒體進行自我推廣的品牌會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站的流量在穩步提升,原因在于,隨著粉絲數量、相關Twitter信息以及博客文章的增多,該品牌在社交網絡中的曝光率也在逐漸增加。
想要增加品牌在網上的曝光率有許多方法。例如,可以在網站上為用戶創建強大的社交激勵措施,以此鼓勵用戶為品牌做推廣,從而加強品牌的公眾認同度。但在吸引數以萬計的用戶訪問自己的網站之前,首先要做好兩件事情:1)忠誠度頗高的網絡社區;2)一個強大的刺激系統以增強品牌認同。這兩件事情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以我的經驗來看,至少需要3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到使用社交媒體所帶來的效果。
誤區3:使用社交媒體會喪失企業對品牌形象的控制
企業的高管經常會認為,一旦在Facebook上建立頁面,員工就無法對局面加以控制,從而出現許多對品牌形象不利的信息。大企業的高管尤其擔心這種情況。如今,不光會有喜歡某品牌的人發表的正面信息,還會有很多討厭該品牌的人發表負面信息。實際上,建立Facebook頁面本身并不會改變這種現狀。問題在于:你是否愿意成為這種交流中的一員?如果參與到社交網絡和博客中,就表明你的品牌在乎用戶的反饋,而且愿意傾聽并滿足用戶的需求。
我來舉一個例子:我的博客托管方是Network Solutions,有一段時間,我的博客無法上傳內容,我對此十分惱火,于是在Twitter中寫道:“Network Solutions太爛了。”并且在其中標記了“@Shashib”,此人負責處理Network Solutions社交媒體的推廣。過了一會兒,我收到了Shashib的回信,他表示愿意聽取我的意見并幫助我解決問題,并承諾Network Solutions的代表隨后會與我取得聯系。又過了一會兒,我果然收到了Network Solutions打來的電話,而且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如此一來,我便會永遠成為Network Solutions的忠實用戶。
企業可以通過Twitter等社交媒體實現實時客服,這是其他媒體難以企及的。Zappos和戴爾等企業在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企業不應當害怕與用戶在線進行真誠而透明的交流,反而應當害怕忽視了用戶的抱怨,沒有在事情惡化之前將損失降到最低。
誤區4:社交媒體只能流行一時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社交網絡只能流行一時。我會對這些人說:由于人類渴望與他人交流,所以社交媒體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數字化革命。只要我們是人類,就無法摒棄這種交流的欲望。說社交媒體只能流行一時,就好比說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只能流行一時。以下的統計數據或許可以幫助這些人改變觀念:
1)全球三分之二的網民會訪問社交網絡,而社交網絡的訪問時間增速是互聯網訪問時間增速的3倍。社交網絡的訪問時間在互聯網訪問時間中的占比約為10%。
2)訪問社交網站已經成為目前第四熱門的網上活動,甚至領先于電子郵件。
誤區5:使用社交媒體無需專業人士
篇7
中國擁有最多也最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群,國內人群在社交媒體上所投入的時間目前是:18~34歲的人群平均在社交媒體上所投入的時間為每天3.8小時,35~49歲為3小時。其中大約五分之一的18~34歲的用戶媒體在社交網站上花費6小時或者更多的時間。女性用戶平均媒體比男性用戶在社交網站上多花費40%的時間,分別為3.6小時和2.6小時。企業主比那些非企業主多花大約50%的時間在社交網站上,分別是4.4小時和3小時。這樣的投入時間無疑值得商家投入精力有針對性的對目標客戶進行多方位的營銷滲透。
社交媒體營銷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據調查,91%的人會因為在線體驗而去實體店面,這是一個很直觀且合理的數字。其實,商家可以把自己當作消費者,考慮一下自己的購買決策會依靠什么作為支持?大部分人很可能會先花一段時間去搜尋調查有興趣的產品/服務,看看評測的好壞、價錢的高低、產品的保固服務等,而現在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過網絡搜尋。據調查78%的消費者認為,企業在社交媒體上的貼文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決策。然而相對這個數據,更振奮人心的是另一個數據――81%的消費者認為,朋友在社交媒體上的貼文會影響他們的購買行為。這兩組數字非常接近,代表品牌提供的內容幾乎跟朋友的一樣重要!因為如今的消費者對傳統廣告的信任度已經逐漸下降,超過75%的消費者不認為傳統廣告是以事實為導向的。所以,要想引起更多關注,在搜索引擎、網站、社交媒體等,任何消費者能接觸到的地方,都必須做好適當的內容、動線安排、保證在整個購買決策過程中,滿足大眾對信息的需求,打動他們并使其做出有利的購買決策。同時,確保你的網站與社交媒體有足夠且經常更新的信息,能讓現有和潛在消費者找到并閱讀。如果找不到他們想要找的相關內容,那你很可能就錯失了一個作購買決策的有利時間點。
社交媒體營銷之所以號稱“病毒式營銷”,是因為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非常驚人,而且具備病毒式的擴散特征,特別是在微博和微信用戶之間。但目前國內的美業方面在社交媒體廣告還沒有出現特別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鑒的。但在國外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比如Facebook上的Sephora美容活動:針對網絡的許多美容達人,Sephora就把他們的美容激情帶到社交網絡上來了。Sephora在Facebook上開展了一個“15天的美麗刺激”活動,活動獎品包括一輛和Gucci合作的Fiat汽車、到巴黎Make Up For Ever Academy化妝學院的四人行旅行,以及5000美元的絲芙蘭購物券。這些誘人的獎品驅使大量的Facebook粉絲對指甲油、眼影和精華液開始關注,最后Sephora在Facebook的粉絲上漲到350萬,同時刺激Twitter上52萬的轉發和3萬個Pin。現在Sephora在同行里已經擁有最大的聽眾基礎了。
如何進行社交媒體營銷
一個成功的病毒式營銷在傳播內容的時候并沒有通用法則,但不管是視頻、圖片、社交媒體肯定有其過人之處。畢竟,一個有內容、有魅力、有情感共鳴的內容攤開在互聯網上,用戶想不分享都不行!目前國內美業的社交媒體營銷一直未見特別成功的案例,這應該是操作時還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必須活躍在每個社交網絡上
任何公司的時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一定要有重點的對兩個以下的社交媒體先進行重點滲透。目前社交媒體非常多,每個社交平臺的受眾都不同,只有先去研究和了解每個社交網絡上的主要受眾的構成,這樣才能知道應該將哪里作為突破口。
誤區二:不再需要電子郵件
社交媒體并沒有消滅Email,卻為Email的壯大附加了一條更加完善的渠道。要知道,注冊社交媒體賬號的第一步通常是提供Email地址,有時候通過社交媒體溝通和通過Email是一樣的。這點其他類型網站也是一樣,Email是網絡營銷的基礎,我們需要做的是讓客戶不要在接收郵件的時候過濾掉我們的郵件,這當然必須在內容上多加研究。
誤區三:在微博上包含流行詞語標簽會得到更多曝光
事實上,比較常用的標簽,例如營銷,并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想達到傳播的效果,就要認真挑選標簽來組織內容。現在的微博還包括話題、圈子等類似于標簽的功能,也可以在營銷時合理利用,特別是話題,一個有趣的話題很容易引起高度關注。
誤區四:你的內容和你所在的站點越多越好
在教育水平日益提高的現在,人們越來越容易就可以分辨出內容有價值與否。水分過多的內容,只會讓重視你的讀者感到討厭。在保證更新率的前提下,豐富內容才是合格的營銷。
誤區五:為了節省時間,使用一個工具在所有的社交網站上自動內容
相同的內容在不同的社交媒體上很難引起同樣的效果,我們應該考慮到不同的社交媒體偏好不同類型的內容和頻率,例如長文章在人人網、朋友網等平臺的傳播效果會更好。
誤區六:可以將你的社交媒體外包出去
現在的主流方式是請專門的代運營公司負責社交媒體的宣傳,因為大部分的人總感覺自己來做網絡營銷非常浪費時間和精力,收獲也未必比外包大。但是,為什么會有這個想法呢?實際上,這種形式常常造成浪費成本和機會。社會媒體是你與你的聽眾溝通的橋梁,意味著它不僅需要你的聲音,同時你貢獻的內容必須是你對所在行業的專業化解讀,外行并不能輕易駕馭。
誤區七:不讓你的社交媒體變得個人化
社交媒體上最容易引起關注的是極具個人魅力的人,同時也提供了更多機會去分享個性化內容,人們不會因為配色和標志而關注網頁,他們喜歡的是網頁上所傳達的個性。所以,只有將企業的社交媒體形象變得個人化個性化,才能引起更大的關注。當然,這點大家要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一些注重“小而美”的店鋪也是有個性化成功案例的。
誤區八:對負面評論不回復
如果忽視你微博下面的負面評論,可能會導致輿論的失控。在收到負面評論時,要以坦誠的態度告訴大家,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個簡單而即時的反應,有可能把憤怒的滋事者轉變為欣賞你危機處理能力的粉絲。
誤區九:回復每一條負面評論
篇8
陳韜文:傳播學范式的轉移——對數字化和全球化影響的反省
西方傳播學認為,信息的傳播是通過信道由信源編碼、受者解碼、受者反饋再到信源編碼的一個循環不息的過程。而在數字化媒體深入發展的當下,傳播的過程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第一,信源和受眾的邊界趨向模糊。傳者既是受者,受者也是傳者。第二,信源和受眾之間的反饋加快,從延時到及時,速度越來越快。第三,傳播渠道和傳播內容越來越多樣化,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渠道不斷混合、日益豐富。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傳播過程中的基本要素以及傳播模式并未發生改變。傳播過程的變化不是傳播過程的改變,而是要素與要素之間關系的變化;不是產生了新的傳播的要素,而是改變了信源、渠道、受眾、反饋之間的關系。不論是在人際傳播層面還是組織傳播層面,不論是在社會、國家傳播層面還是全球傳播層面,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新媒體影響下全球傳播中權力的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去中心化不斷增強;第二,在某種程度上,雖然在文化帝國主義影響下,文化有單一化趨向,但是文化的混雜性則是更主要的方面;第三,國界依然存在,然而國家之間的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加深。
劉冰:人即傳媒——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平臺
面對網絡新媒體的發展現狀,SNS社交網站將互聯網平等性發揮到極致,通過對傳統媒體、Web2.0和SNS的對比可知,Web2.0時代,把關人作用減弱,傳播門檻降低,傳授關系顛覆,草根階層獲得更充分的傳播能力,同時信息過濾機制缺失,造成互聯網信息過載,而到了SNS社交因素融入后,形成了一種新的過濾機制,也就是以用戶的社交網絡為基礎篩選信息。由于SNS提供了高效的信息傳播機制,以及有效的信息過濾機制,“社交化”正成為一種重要的元素,并融入到各種互聯網應用中。SNS的出現使“六度分割”理論出現了變化,互聯網的出現正史無前例地破除物理距離,隨著Facebook的出現,用戶之間的平均距離縮短到4.74人,而在一些地方甚至更低。
微博是網絡新媒體特性的極致發展,微博有三方面特征:一是碎片化,碎片內容使寫作門檻進一步降低,碎片時間和微博篇幅短小、內容簡單等特點,降低了微博的閱讀門檻;二是互動性強,具有評論、轉發、群主等多種功能;三是輕便、簡單,它的形式簡單,功能強大,用戶體驗良好。例如姚晨的微博就說明了單個微博名人的傳播力可以媲美傳統媒體。
張國良:多種聲音,兩個世界——中國輿論生態觀察
為了了解媒介現實與受眾現實之間的關聯,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對媒介議題、媒介傾向進行了實證研究,并以“媒介素養”為主題,面向一般大眾,以上海市民為對象進行了調研,具體了解三個問題:第一,媒體使用與媒體素養情況;第二,對新媒體的認知、評價與感受;第三,新媒體使用對媒體素養的影響。
通過焦點小組訪談的研究方法,把樣本分為兩組,一組為基本學歷組,另一組為較高學歷組。首先,對他們實施問卷調查,進行定量分析。緊接著再通過小組訪談,進行定性分析。由此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新媒體顯著改變了受訪者的媒體使用習慣與生活形態,他們已離不開網絡。第二,雖然新媒體的使用頻率已明顯高于傳統媒體,但他們仍對傳統媒體中的電視較為信賴。第三,在新聞渠道方面,存在性別差異,年齡較大的女性主要收看電視新聞,而年齡較小的男性更多閱讀網絡新聞。第四,在媒體素養方面,新媒體使受訪者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元、知識面更寬廣,但依然存在刻板現象、將新聞等同于現實、對媒體參與不夠、相信權威等問題。第五,在新媒體感受與評價方面,受訪者對新媒體的評價遠遠高于傳統媒體。第六,總體而言,新媒體帶給人們更便利的生活、更豐富的信息,并提供個人對大眾發聲的渠道,有助于提高民眾的基本媒體素養,較高學歷組的媒體素養分數總體高于基本學歷組,但并不顯著,也許,新媒體使用有助于縮減教育程度造成的差距。
孟波:社交媒體對媒體傳播的影響
受眾對于微博存在十大質疑,包括謠言、負面情緒、碎片化、認證身份虛假、盈利模式、粘性不足、管理過分嚴格、社交性差、用戶關系薄弱、獲取信息的成本高等內容。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可將受眾對于微博的質疑一一消解。新媒體對時效性和空間性的追求已經進入了全時性和全域性的階段,同時,由于許多突發事件都是由網友最先報道,新媒體也顯示出全速傳播的特點。此外,新媒體由于其視聽一體的優勢成為全媒體和全渠道的代名詞。最后,在受眾接受信息的角度來看,新媒體也已經形成全互動、去中心化、去議程設置化的傳播,受眾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商業網站的發展完全是在商業體制下進行的,并且具有敏感、快捷的特點。同時,對于時下微博運營中的種種問題,媒體發展過程中的錯誤是難免的,重要的是為錯誤找原因,讓未來的新媒體向著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向發展,呈現新媒體獨有的特色和優勢。
話題二:新媒體環境對公共政策的影響
胡彬:天涯——無處不在的相逢
天涯社區網站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健康、有社會價值、又有一定商業價值的網絡社交平臺。當前,網絡媒體在反腐倡廉、提高言論自由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正面作用,但同時也帶來網絡暴力、網絡侵權等負面影響,因此,網絡社區必須要有一定的自我凈化功能,防止社會混亂,但是光靠自凈功能無法完全避免網絡的混亂和負面效應,必須要有相應的合理的網絡管制措施才能使其回歸理性。
韓國率先實行的網絡實名制只是一種嘗試,還沒有絕對成功。網絡實名對流量具有很大的殺傷力,天涯自從推出所有新注冊用戶必須通過手機認證的舉措后,使得流量由原先的7萬~8萬下降到5萬~6萬。但是,秩序比流量更加重要。
童兵:關于當前新聞宣傳若干問題的六個思考
篇9
很多批評人士認為,企業一窩蜂地在社交媒體上燒錢不過是在填一個無底洞。不過我認為,這些矛盾的數字卻說明了另一個問題:社交網絡正在以飛快的速度發展,同時企業也正不遺余力地跟上。雖然企業正在通過社交網絡接觸更多受眾,也正在看到日益增加的好處,但持續變遷的社交媒體圖景使得獲得持續的成果,以及衡量這些成果,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
2015年,社交媒體變革的步伐注定會進一步加快,但對于企業來說,現在與以往存在一個重大差異:主流社交媒體為了生錢,正在想方設法使企業能更輕松、同時更富有成效地與消費者進行互動。同時,隨著各種工具的不斷涌現,追蹤社交媒體支出的成效,甚至衡量每一條微博的收益,也會變得更加簡單。
簡言之,2015年是企業利用社交媒體的成效更容易顯現,也更不容易被忽視的一年。現在就讓我們透過“水晶球”,看看明年的社交網絡會給企業帶來什么。
在Facebook上搞營銷將花費企業更多的錢
你們公司的Facebook主頁已經有了幾千個粉絲,所以這意味著每次你更新內容的時候,都會有幾千人看到,對不對?錯!在Facebook專用算法的限制下,每條營銷內容大概只會接觸到一個品牌16%的粉絲。不過奧美公關公司的研究人員今年年初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6%左右,可能還會進一步下跌。該報告的作者馬修曼森認為:“Facebook等于是說,可能有一天,營銷內容的‘自然觸及人數’可能達到零。”
那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首先,用戶的消息流中,涌入的內容只會越來越多,也就意味著每條營銷內容被看到的概率也會越來越低。與此同時,Facebook還在鼓勵企業使用它的付費社交廣告,它所觸及到的用戶要比企業的普通內容多得多。這些所謂的“原生廣告”就像普通的Facebook消息一樣,會直接顯示在用戶的消息流中,而不是像傳統的橫幅廣告一樣顯示在網頁邊緣。
這對2015年的企業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要想在Facebook上做好“微營銷”,企業可能要在付費社交廣告上砸雙份的錢。與此同時,企業還會把雞蛋往其它的籃子里放幾個,比如Twitter、Instagram甚至是中國的微信等等。這種廣撒網的方法雖然對Facebook的未來發展不利,但對于企業來說不失為觸及不同人口群體的好辦法。
如果“微營銷”真能促進銷量,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工具
在Twitter或Facebook上有幾千個數絲,或者在Instagram上收集幾萬個“贊”來秀一下虛榮心,的確不是很難的事。但它們如何轉變成銷量和收入?一直到現在為止,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都被規避掉了,企業在社交媒體上砸了那么多錢,只是基于“曝光度”和“注意力份額”等空泛的術語。
但是這種情況也正在迅速改變。很多新工具正在涌現,它們給社交媒體營銷流程帶來的精確性,就猶如上一代衡量工具之于網絡銷售流程。首先,有一些分析工具已經能夠指出哪家社交媒體最能吸引流量和點擊率(比如我們公司使用的uberVuTool),并且會記住你正在發送哪類內容(文字、圖片還是視頻),以及你的目標群體是誰。這些應用可以自動規劃消息的發送時間,使它們在一天中最佳的時間發送出去。同時它們不僅可以報告有多少人閱讀了你發送的內容,還可以反饋這些讀者的相對影響力。
將這些工具與GoogleAnalytics和Nimble等社交客戶關系管理軟件(它可以記錄客戶在社交媒體的互動情況)結合在一起,企業就有可能追蹤到,所有這些“微營銷”的內容如何轉變為企業網站的訪問量,甚至可以追蹤到有多少人聯系銷售人員,或者直接通過網購渠道購買。最后,我們就可以明白一條特定的微博可以產生多少實際的銷量,帶來多少真金白銀,而不是想當然地猜測。
社交網絡將與商業聯系得更緊密
今年11月,Snapchat公司推出了一款叫做Snapcash的產品,由此成為北美第一家允許用戶通過消息向其他用戶轉賬的主流社交網絡。該服務使用的是借記卡信息,而且至少目前為止還是免費的。一旦它存儲了你的信息,你就無需再次輸入,只需要在手機上點點劃劃,就可以把錢輕松地從一個賬戶轉到另一個賬戶。
隨著移動支付大戰的升級,其他社交網絡可能很快也會如法炮制。事實上,今年10月的黑客事件顯示,Facebook已經悄悄地在其備受歡迎的Messenger應用程序上嵌入了一個隱藏的支付功能。如果該公司將其激活,該應用的5億用戶就能互相轉賬了。
不過,這種點對點支付還只是一個開始。預測這種功能即將向商家付款開放,并不需要很大的直覺跳躍。這反過來將為社交媒體潛入電子商務世界鋪平道路。打個比方,零售商可以以推文或微博的方式發送特定產品的信息,而消費者只需在手機上點一兩下就完成了整個網購流程。實際上這種社交媒體與電商的“合體”已經發生了——目前Facebook和Twitter已經開始對“購買”鍵進行beta測試。
另外,對于商家來說,通過社交媒體接受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轉賬,比接受信用卡支付更有誘惑力,因為信用卡支付每筆都要收取2%至4%的手續費。隨著社交網絡開始參與越來越多的金融交易,用不了幾年,Facebook和其他社交平臺有可能會推出比傳統的信用卡體系更廉價易用的交易系統。
客戶服務:社交媒體與手機齊上陣
航空、互聯網、有線電視以及許多其他行業都表示,把客戶服務搬上社交媒體后,給他們帶來了顯著的效益。消費者的滿意度之所以會增加,是由于社交媒體的客服體驗更加人性化,同時也比“800服務電話”或通過電子郵件聯系更加方便快捷。由于對話基本上都是公開的,因此有合理的理由發牢騷的顧客往往會獲得更好的待遇,同時企業如果處理得當,也會很快在社交網絡上得到認可。
但這些好處也可能成為負擔。很多客戶信息非常敏感,不能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討論。另外有些問題比較復雜,很難在140個單詞的微博里完全解決。當然,也不是每家公司都想把不體面的事情公諸于世。不過,一些新的產品正在整合電話服務和社交媒體服務的長處,同時還能減少潛在的負面影響。
明年有可能出現的一個新功能,就是所謂的“推文回電”鏈接。比如一個顧客通過Twitter反映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一家公司就可以發送一條單獨的鏈接。點開該鏈接,用戶會得到一個單獨的電話號碼,可以直接聯系到能夠解決問題的某一位服務代表。一旦通話結束,該號碼就會失效。
通過這種辦法,用戶既能享受社交媒體帶來的快捷的響應時間,又能享受到傳統電話服務的隱私與全面性。另外企業可以繼續提供獨立的電話服務,以解決那些通過低成本的社交渠道無法有效解決的特定問題。
最大的社交媒體創新或從“后門”而來
云計算改變了軟件和技術(包括社交媒體)進入企業的方式。過去一切都是IT總監說了算,但是現在,所有部門的員工都在積極尋找能讓他們的工作做得更好的應用和服務。很多應用使用的免費增值模式使用戶可以免費使用一些應用或服務的基本版,也使用戶能更容易地試用新產品。這些云工具一般更加直觀也更易用,就像Facebook和其他消費型應用一樣(這種趨勢又被叫做IT的“消費化”)。
篇10
【關鍵詞】大數據用戶隱私第三方問責
1第三方機構對大數據用戶隱私保護的必要性
大數據自2012年誕生以來,呈現出海量、非結構化、增值性、速度快、多元類型等特點。作為一種數據集合,大數據通過使用特定的數據分析工具加工處理能夠實現數據內在的價值性。因此,大數據對社會機構的價值不言而喻,尤其是商業組織對用戶和消費者海量大數據的分析能夠為其營銷、管理和市場運營提供基于事實數據的策略指導。正因如此,也吸引了一些不法商戶或非法信息使用者不經用戶授權或同意泄露個體隱私數據從中獲取利益。大數據對用戶隱私的揭示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大數據隱私除了基礎的身份信息以外,對用戶的空間變換、個性、消費觀念、價值觀、行為習慣等都有覆蓋,甚至能夠非常清晰、高概率地預測一個人未來的行為及自主決策的各種可能性,對人產生全方位的監控,使得每個人的隱私在大數據技術之下變得完全公開透明,逐漸使人喪失個體的自由度和自主性[1]。用戶數據或隱私信息可能因為個人信息過度曝光(如社交媒體的過度使用)、服務方安全保護措施不力(如防火墻技術落后等)、服務方主動泄露(將用戶數據賣給第三方)、非法使用者主動竊取等原因造成用戶隱私被侵權的情況,但用戶、服務方、非法使用者到底誰應承擔隱私泄露的責任,如何進行責任分配,目前是一種比較模糊的情況。雖然業界和學界就技術和法律保護提出了一定的解決途徑,但用戶隱私不僅僅是技術和法律問題,同時也是信任問題。這種信任可以優化組合非人格化和人格化信任,從認知性、情感性和制度性信任三個方面與用戶建立隱私保護的信任機制[2]。RobertWeller提出“制度性信任”(institutionaltrust),它并非指涉及社會或者國家體制的制度,而是指具體的、專門對付不誠信者所建立的制度,也就是“信用”(credit)制度[3]。在大數據面前,個體用戶是渺小的、非專業的,用一己之力去抗衡交錯縱橫的大數據平臺網絡無疑是以卵擊石,大數據隱私數據流轉過程中的構成要素有:用戶、服務方、非法使用者和政府等第三方監管機構。用戶能力有限,服務方和非法使用者又受制于利益驅動,難以從用戶角度保護其隱私,那么只有政府等第三方監管機構能夠承擔起保護大數據隱私的責任和使命。第三方機構能夠以第三方身份客觀地保護法律關系中的用戶和服務方法律主體的相應權利,并重點監督服務主體應該承擔的義務。
2第三方問責制度構成
大數據發展客觀上是技術的進步,借助并行處理、海量存儲、數據挖掘、云計算、數據庫、機器學習等工具,能夠對商業機構或非營利組織的服務對象進行精細分析與加工,發現隱藏在分散數據之間的內在聯系,除了用戶客觀的人口數據以外,會涉及更深入的認知、情感、態度、偏好、心理等,這對市場預估、用戶學習、精準營銷、互動廣告等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在海量數據面前,似乎一個用戶的隱私是微不足道的,大數據成為服務方泄露用戶隱私的借口和盾牌。用戶也因為在多個網絡平臺獲取服務,難以清楚地記得在哪個平臺留下了何種信息,更難以分辨到底是哪個服務方泄露了他的信息。甚至,某些服務方認為用戶在個人社交平臺上過度地泄露了個人隱私,即用戶自己泄露的隱私數據就可以不需授權或同意而直接使用。這里我們需要清楚,用戶在社交媒體上曝光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的地點、狀態、心理態度等,主要是滿足與朋友之間的社交需求,加深自我形象概念的表達,并不是將自己曝光在商業意圖的空間中,因此,個人數據過度曝光不代表數據隨意使用,任何機構或組織對個人信息挖掘同樣需要授權使用。用戶個人技術和法律的非專業性與服務方的商業利益驅動性,決定了二者都難以成為管理用戶隱私數據的主體,在數據溯源和保護技術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必須建立獨立于用戶和服務方的第三方監督體系。第三方監督機構必須在政府相關部分進行資質認可,得到合法的市場準入資格,并開展相應的數據監管和保護用戶隱私行為。
2.1登記備案制度
登記備案制度是第三方機構工作的基礎和第一個環節,即作為提供數據服務的主體需要在國家指定或具有市場資質的第三方問責機構處進行登記備案,明確服務主體的名稱與地址、LOGO或標識、服務對象或服務范圍、提供數據類型和描述,并出具相關的證明文件,包括營業執照、數據來源購買或共享簽署的協議、服務器購買或租用協議、數據安全防范的技術和模式等。對于沒有登記備案的服務主體,則沒有收集、交互和傳播數據權利的市場準入資格,一旦實施數據收集與分析等行為,將受到相應的處罰。第三方問責機構要根據服務方提供的信息進行分類、歸檔,并就不同類型的數據服務進行專業技術分析,對常見的隱私侵權現象或變異進行歸納總結,分析其產生的原因以及具體的防范措施,包括普通用戶如何進行識別等。
2.2數據監管制度
數據監管制度是第三方問責機構對服務主體的數據流動過程進行的實時監督與管理,可隨時發現不正常的數據預警和異常波動,旨在發現用戶隱私被侵權的苗頭,提前對侵權行為進行制止;隱私侵權進行中及時進行中斷和制止;侵權發生后為用戶進行維權。監管過程中有各種相關數據流動的痕跡與記錄,能夠為侵權行為提供法律證據和責任分配依據。第三方問責機構可由政府內部涵蓋信息技術、法務有關的機構聯合辦公,待時機成熟后可成立專門的大數據用戶隱私保護部門,或者在政府相關部門指導與管理下,鼓勵成立市場第三方問責機構。該機構必須具備相關的硬件、軟件和技術支持,并配備熟練掌握相關領域侵權行為的技術復合型人力資源。復合型表現在學科背景的綜合性,包括數據分析、法律、信息管理等學科的集成;對數據安全的管理與保護的復合性,既包括傳輸端安全、數據安全,還包括數據傳輸安全。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存在侵權的隱患,監管人員需要對不同環節進行全方位的管控;數據監管的方法是復合型的,既有技術層面的,也有法律層面和制度層面的。
2.3公開曝光與舉報制度
公開曝光是指某些服務主體在服務過程中主觀上故意泄露用戶隱私數據導致侵權行為發生。根據侵權的破壞力和發生頻率設定曝光標準,如發生頻率在3次以上,造成用戶名譽嚴重受損,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侵權行為在行業平臺、公共平臺或政府平臺上予以曝光,在不涉及商業機密和用戶隱私再次曝光的前提下將侵權的細節進行披露,包括侵權主體、范圍、內容、處理結果等。舉報制度是指設置用戶或其他組織檢舉服務主體的用戶隱私侵權行為的通道,第三方問責機構應配備專門人員對舉報內容進行核實,如果一經查實,則通報被檢舉的服務主體,并及時給予用戶反饋結果。尤其在社交媒體比較盛行的今天,透明社會更需要對媒體暴力、“媒體綁架”、誹謗等行為加以規范和約束。德國于2018年初制定了《社交媒體管理法》,要求社交媒體平臺清理涉及誹謗、詆毀、新納粹和暴力煽動內容,否則將面臨最高達5000萬歐元的罰款。此外,社交媒體企業還需每半年報告,公示用戶舉報數量及其處理情況[4]。公開曝光與舉報制度的目的是通過從上到下的管理、從下到上的社會監督兩條渠道對數據服務主體進行規范與約束。一方面增加了失信服務主體的市場行為成本,損害企業的商業利益,反向激勵服務主體主動改善服務和注意法律約束;另一方面也對用戶隱私數據保護意識進行培養,形成主動監督、主動自我管理、主動防范的行為自覺。
2.4獎懲制度
對服務主體進行適度的獎勵和嚴厲的懲罰會激勵行為主體向有利方面發展,同時對社會監督主體進行適度的獎勵也會促進社會環境對用戶隱私數據保護氛圍的形成。獎勵制度主要針對服務主體和監督主體,對于積極保護用戶數據的企業典范予以信息公開,并由政府等相關主管部門予以表彰,以形成示范效應,帶動數據行業的良好風尚。目前,針對用戶保護意識比較薄弱的現狀,政府或第三方問責機構應有意識地進行社會培育和傳播活動,對及時、有效的用戶監督進行獎勵,樹立社會標桿,為用戶個體自覺進行隱私保護和監督服務企業提供一定的依據。懲罰制度主要針對服務企業,除了必要的行政處罰(如禁止某些數據服務等)和經濟處罰(沒收因泄露用戶隱私數據牟取的非法利潤,并處幾倍的罰款)以外,基于用戶對服務主體的評價、第三方問責機構對服務主體的安全認證和用戶評價信息的真實性等因素,建立數據/信息服務行業的黑名單制度和誠信系統[5],對于多次或習慣性存在用戶侵權行為的服務主體會將進入行業黑名單,并持續存在三年,任何個人都可以公開登錄進行查詢。即將企業名譽、聲譽和利潤聯系起來,服務主體的失信行為將會影響企業的品牌形象,直接帶來用戶流失、業務量減少、利潤下降,反向激勵企業關注自身的技術安全設施,主動保護用戶隱私數據。
3實施第三方問責制度的社會環境
3.1培養用戶自身信息管理的自覺性和隱私維權意識
幾乎和大數據同時產生的微信,截止到2017年9月,平均每天登錄微信的用戶超過9億,朋友圈發表視頻超過6800萬次,社交媒體成為用戶生活的習慣動作和必需品,大量的個人信息和數據充斥在數據海洋中,慣性行為讓用戶逐漸喪失了管理個人信息的警覺性和本該具有的保護意識,逐漸從主動消費社交媒體過渡到被動地消費社交媒體。Facebook的權威人士KatieHarbath指出:“被動地”消費社交媒體可能對心理健康有害[6]。研究發現在社交媒體上個人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徑有:個人給予APP過多權限;個人無意識過多暴露個人或相關人員的信息;密碼過于簡單導致非法分子竊取;社交媒體平臺數據庫遭受黑客攻擊致使信息泄露;社交媒體過度使用個人信息等[7]。基于個體用戶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建議第三方問責機構主動介入數據交易過程,將安全使用大數據的法律法規以簡單清晰的方式傳達給用戶,對于常見的侵權方式或以視頻方式、或以文字方式、或以游戲方式讓用戶充分了解,不斷培養用戶的安全常識和法律維權意識。如仔細閱讀相關服務方的注冊或同意條款,對于不明確的專業術語平臺應提供幫助和說明,或者由第三方機構提供在線咨詢,明確個人和服務方各自的權利和責任,避免因不了解將用戶的主動權交到服務方手里。對于登錄密碼和交易密碼等安全設置要避免常見組合方式,如身份證號碼、個人或家人的生日日期、手機或固定電話號碼等,建議使用數字、字母和符號的組合,且長度最好在12位以上;同時,也要培養用戶理性消費社交媒體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偏好,表達與彰顯自我形象的途徑不是沒有任何底線的曝光、再曝光,相反過度的曝光反倒容易造成低品位的個人形象。
3.2科學對待大數據的社會氛圍
大數據不是萬能的,也不是神秘的,它只是人們改造社會過程中的產物和為人類所使用的工具,目的是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更美好,如果我們成為它的奴役,則不要它也罷。因此,不論是國家、商業和非營利組織乃至個人都需要理性對待大數據,理性消費大數據,不能過大夸張大數據的作用,也不能對大數據引發的社會變革視而不見;不能過分地追捧,也不能避而遠之;不能嗤之以鼻地高高在上,也不能俯首稱臣地被其奴役,既要尊重技術的先進性,又要充分利用其先進性改善個人品質;既要看到大數據可能存在的隱患,又要將大數據的利益最大化;在利用大數據的過程中,既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接受對象負責;既要利用展示自我的平臺,又要有理、有度、有底線地公開、交流與傳播;不實、虛假、侮辱的信息和數據不僅對個人存在隱患,同時對社會乃至國家都存在風險,應具備必要的風險觀念和防范意識。
3.3規范數據服務行業的誠信體系
用戶隱私侵權發生主體多在服務方或非法使用方,不論出于點擊、關注、收藏等原因,其根本驅動力仍在于利益價值,商業組織追逐利潤是正常現象,問題的關鍵是他們通過非法實現利潤,那么這就需要法律、技術和經濟的共同杠桿去平衡商業主體的利益問題。固然,我們希望在企業主體誠信價值觀的基礎上協同利用國家法律的強制性、第三方機構的技術舉證、行政主管或行業協會的經濟獎懲共同構建服務方的誠信體系。如果將侵權、泄露等行為上升到行業、政府失信行為,其損失總和大于因侵權獲得的利益總和,那么企業就會衡量短期收益和長期收益的凈利潤,作出合理的決策。
注釋
[1]李雨明,聶圣歌,西楠.大數據隱私侵權界定及其應對策略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7(S1):5-10.
[2]趙付春.大數據環境下用戶隱私保護和信任構建[J].探索與爭鳴,2017(12):97-100.
[3]范可.社會信任與制度信任[N].新華日報.2016-12-09.
[4]社交媒體整改,要斬斷背后的商業利益鏈[EB/OL].[2018-04-31].
[5]朱光,楊嘉韻,豐米寧,陳葉.問責情境下的大數據隱私溯源框架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6(13):60,67-73.
- 上一篇:勞動保護用品的重要性
- 下一篇:人類生態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