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生態修復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01 15:20:4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林地生態修復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林地生態修復方案

篇1

××區總體地質條件較好,采石業的興旺對我區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城市建設,大量開礦造成植被的嚴重破壞,采礦過程中沒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每當暴雨來臨出現山體滑坡,暴雨帶著泥沙沖積再次破壞植被,山上沖下的石屑、石塊,嚴重威脅到村民生活、生產,對周邊的交通安全也構成威脅。承流帶走的土塊、石屑,沉積湖底河流后影響湖河的蓄水調洪能力,同時采礦過程中廢水、廢氣、廢渣沒有嚴格按照環保要求處理,導致“三廢”污染當地生態環境,長此以往,礦山開發的經濟效益將無法彌補生態恢復的資金需要,效益與生態俱將破壞。無序掠奪性開采行為導致嚴重的環境破壞,已受到我區廣泛關注。

一、林地采石現狀

經過調查統計:我區采石開發在開發過程中引起了挖損及石漠化2類生態破壞。挖損總破壞面積969.13公頃,石漠化180.79公頃。其中生產礦中挖損破壞825.74公頃;閉坑礦中挖損破壞149.39公頃、土地退化180.79公頃。

㈠林地采石面積與分布情況

我區礦業開采企業在發展高峰時達到300余家,經過幾次清理整頓,截止到20__年底,全區礦產企業有39個聯合體合計125家,年產量368噸。

全區采石開采涉及開采面積17246.1畝,其中有林地面積8100畝,灌木林地面積1006.5畝,無立木林地5449.8畝,其他土地454.65畝。采石主要集中在××、××、××、××、××、××,相對比較少的鄉鎮是××、××、××、××。采石分布的范圍、面積分別是:××街1862.15畝,涉及7座山體;××564.45畝,涉及5座山體;××716.25畝,涉及2座山體;××街1307.4畝,涉及6座山體;××2703畝,涉及18座山體;××街2438.55畝,涉及24座山體;××街1982.1畝,涉及27座山體;××鎮272.55畝,涉及2座山體;××57.9畝,涉及3座山體;××216.3畝,涉及2座山體;××街5024.55畝,涉及8座山體;××鎮100.2畝,涉及3座山體;××800.7畝,涉及8座山體。

㈡已停采的面積、分布情況

停采情況比較好的鄉鎮為××、××、××。

通過幾次的整頓和礦區的分布調研,歷年呈不斷減少趨勢,到20__年底,全區已停采的面積4811.4畝,分布在75座山體。分別是:××街530.1畝,涉及4座山體;××716.25畝,涉及2座山體;××街1307.4畝,涉及6座山體;××454.5畝,涉及10座山體;××街510.6畝,涉及15座山體;××街413.7畝,涉及19座山體;××鎮272.55畝,涉及2座山體;××33.45畝,涉及2座山體;××62.85畝,涉及1座山體;××街440.7畝,涉及3座山體;××鎮11.55畝,涉及2座山體;××57.75畝,涉及4座山體。

㈢正在開采的面積、分布情況

正在開采地集中在××、××、××。

截止到20__年底,正在開采的面積12434.7畝,分布在43座山體、12個鄉鎮。其具體分布為:分別是:××街5320.05畝,涉及3座山體;××564.45畝,涉及5座山體;××2248.5畝,涉及8座山體;××街1927.95畝,涉及9座山體;××街1568.4畝,涉及8座山體;××24.45畝,涉及1座山體;××153.45畝,涉及1座山體;××街4583.85畝,涉及5座山體;××鎮88.65畝,涉及1座山體;××742.95畝,涉及4座山體。

㈣林地臨時征戰用審批情況

我區林地臨時征占用審批嚴格按國家林業局印發的《占用征用林地審批管理規范》的通知要求辦理。臨時征占用林地時效為一年,對每家采石單位征收森林植被恢復費,20__年辦理臨時征占用林地手續的采石企業31家,目前已有7家截止,另有24家到今年6月31日截止。

二、林地采石治理情況

由于長期無序掠奪性開采,已形成采石跡地面積17235畝,其中造成重度破壞面積2150畝,中度破壞面積12383畝,輕度破壞面積2712畝。為了遏制林地采石,××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一方面從資源開發保護利用方面入手,加強對采石單位的控制和管理,加大對采石廠秩序的整治力度;另一方面,多次組織專門人員對采石破壞山體進行調研,精心規劃山林扶綠、森林植被規劃,林業局于20__年5月組織進行了××區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工程規劃調查,制定了××區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方案(主要目的與任務是查明礦區基本情況、森林資源與生態狀況、礦區開發引起的森林植被與生態破壞問題及危害種類、面積、分布狀況;調查與評價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模式、恢復成本及效果;通過對調查數據的統計匯總、資料的綜合分析和歸納整理,測算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的相關技術經濟指標,提出礦區植被保護與生態恢復工程規劃建設內容和規模,以及建議。),為下步開展生態修復奠定基礎。另外,配合××區對烏龍權環境大氣污染破壞綜合治理,制定了《××地區森林植被恢復規劃》。

三、存在的問題

我區雖然已經多次調研制定森林植被恢復方案,但是就目前的局面從根本上解決還有一定的難度。主要存在以下的二個問題:

㈠采石場的管理需要多部門聯動。

林業部門對礦區的森林植被恢復有管理權利,但是對采石廠管理必須依靠區政府,多部門互動協調,對于生態破壞嚴重的企業必須引起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該類企業的生態破壞導致的森林植被恢復已經遠大于其產生的經濟效益,讓政府牽頭,科學合理有序關停這類企業。

㈡礦區恢復植被難。

一方面是技術上,廢棄礦區一般土壤稀少、沒有水土保持功能、巖石分布廣泛、坡度大,不具備植被生長的必備條件,如何治理大片的廢棄礦區將是個很大問題,需要引進比較成功的分階段治理、分不同坡度、分不同條件的山體扶綠的技術。另一方面是資金上,在礦區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進行植被恢復,需要的資金是一般地段的幾十倍乃至上百倍,采礦企業繳納的森林植

被恢復費遠遠無法彌補植被恢復的需要,如何籌措資金將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四、工作建議及進一步打算

㈠保護環境,進一步加大對采石企業的管理。

采石企業采石行為必須在科學規劃合理利用資源的管理下有序進行。區政府制定以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科學利用資源方案,協調多部門聯合管理,采取多樣措施,對于現階段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企業給予堅決的關停;對于不注重保護環境、生態破壞未予治理的企業給予處罰和限制,將保護環境、植被恢復的工作放在一個重要位置。

㈡恢復生態,進一步加快礦區生態修復的步伐。

制定科學可行的廢棄礦區生態修復的規劃,加快綜合治理進行生態修復的步伐。要采取生態和非生態治理的方式分年度實施。雖然需要巨額資金,但進行森林植被恢復已勢在必行,迫在眉睫,資金的籌措采取多元化投入。一是財政每年安排一定項目資金;二是由采石企業交納森林植被恢復費;三是把一部分不可逆轉的采石跡地轉變為建設用地,將拍賣土地的資金用于恢復植被。

篇2

【案件】

新法實施后首例環境公益訴訟開庭

新環保法實施后的首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福建南平生態破壞案”,15日在福建省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

此前,在今年1月1日,由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和“福建綠家園”作為共同原告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請求法院責令4被告依法承擔相應民事責任,被福建省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受理。這也使得該案成為新環保法實施后的首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

在此之前,此案中的謝某、倪某、鄭某3人已于去年7月28日因非法占用農用地罪獲刑。新華社消息稱,據已生效的刑事判決,2008年7月,被告人謝某、倪某、鄭某未經批準,從李某手中購得南平市延平區葫蘆山砂基洋恒興石材廠礦山的采礦權,三被告人在未辦理采礦許可延期手續和未取得占用林地許可證情況下,開采礦石并擴大塘口,將棄土和廢石向山下傾倒,共造成19.44畝林地原有植被嚴重破壞。2014年7月,南平市延平區人民法院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分別判處三被告人有期徒刑。

今年1月1日,原告北京市朝陽區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依據當日施行的修訂后的環保法,向南平中院提起環境公益訴訟。

原告請求判令四被告(謝某、倪某、鄭某、李某)三個月內承擔恢復林地植被的責任,賠償生態環境服務功能損失134萬元;如不能在三個月內恢復原地植被的,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110.19萬元,由第三人南平市國土資源局延平分局、南平市延平區林業局組織恢復原地植被。

15日傍晚,該案沒有當庭宣判。審判長說,鑒于一方當事人不愿意調解,本庭不進行調解,在休庭后15天內當事人有新證據的,本庭將繼續開庭,沒有新證據的,本庭將根據當天的庭審情況,結合各方意見進行認真評議,并及時作出裁決。

【回顧】

三人開礦毀林被判刑

這起案件的緣起,還需要追溯到2008年7月。據《法治周末》報道,當時,謝某、倪某、鄭某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從李某手中購得南平市延平區葫蘆山砂基洋恒興石材廠礦山的采礦權,3人經商量決定由謝某具體負責礦山的采礦事宜。也正是從這一時刻起,20余畝林地植被在3年間被破壞殆盡。

此后,在未依法取得占用林地許可證及辦理采礦許可延期手續的情況下,由謝某提議,改變李某原有塘口位置,從山頂往下開采,這一意見得到了倪某、鄭某的同意。于是,謝某指揮從山頂剝山皮,開采礦石,并將剝山皮和開采礦石產生的棄石往山下傾倒,三人還在礦山塘口的下方興建了磚混結構的工棚用于礦山工人居住,直至2010年年初停止開采,林地原有植被已經被嚴重毀壞。

在國土資源部門數次責令停止采礦的情況下,2011年6月份,謝某3人仍然雇傭挖掘機到該礦山,在礦山邊坡處開路和擴大礦山塘口面積,造成該處林地原有植被嚴重毀壞。案發后,被告人謝某、倪某、鄭某均于2014年1月21日被南平市公安局延平森林分局抓獲歸案。

南平市延平區人民法院認為,三被告人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占用林地,造成19.44畝林地原有植被被嚴重毀壞,數量較大,其行為均已構成了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公訴機關指控罪名成立。三被告人共同故意非法占用林地,是共同犯罪。被告人歸案后能如實供述其犯罪事實,依法予以從輕處罰。

延平區法院認為,三被告人在開采礦山的過程中非法占用農用地這一重大經營事項系三被告人共同決定實施,相互配合,作用相當。故在本案共同犯罪中不宜區分主從犯。根據各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情節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南平市延平區法院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分別判處被告人謝某有期徒刑1年6個月、被告人倪某有期徒刑1年4個月、被告人鄭某有期徒刑1年2個月,并對每人處罰金人民幣5萬元。

3人不服,上訴至南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年11月13日,南平中院駁回3人上訴,維持原判。

【關注】

公益訴訟意在補償環境損失

盡管3名被告人被判處有期徒刑,但林地破壞卻已成難以挽回的事實。原告之一、福建省綠家園環境友好中心負責人林英介紹,根據志愿者提供線索獲悉“南平生態破壞”,多次前往事發地點,只見山林被毀、廢石胡堆、機械設備仍在,卻無人負責。

“我們赴現場調查時發現,在山頂的采石現場,原本被茂盛的森林覆蓋的植被已經全部被移除,出的巖石被切割成塊,廢棄的石材露天堆積。我們認為,山頂被破壞的林地不僅本身完全喪失了生態功能,而且影響到了周圍生態環境功能及整體性,嚴重影響和改變周邊及山下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導致生態功能脆弱或喪失。” 本案的支持單位,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和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法大環法研究中心)訴訟部部長劉湘表示。

劉湘還介紹,根據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公益訴訟條款首次將“破壞生態”的行為納入環境公益訴訟的范圍。于是在獲取充分事實證據且獲得南平市人民檢察院支持的前提下,原告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責令4被告依法承擔相應民事責任,包括清除礦山采石處現存設備及棄石,原地恢復其破壞的28.33畝林地植被。

對于這起案件,劉湘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亮點有二。“第一,兩個民間公益組織提起‘破壞生態’類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訴訟目的是恢復植被,有別于以往的‘污染環境’類。第二,借助已有的刑事判決,省去司法訴訟過程中煩瑣、艱難的重新取證、鑒定等環節,證據較為充分。”劉湘說。

他認為,新環保法第五十八條公益訴訟條款,首次將“破壞生態”行為納入環境公益訴訟范圍,作為首例“破壞生態類”環境公益訴訟案件,其對今后的司法實踐具指引意義。

作為新法實施后的第一起環境公益訴訟案件,案件的進展聚焦了眾多的目光。有專家認為,該案焦點爭議在于,原告主體是否適合;三被告的采礦行為是否構成破壞生態、損害環境的侵權行為;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恢復原狀期間服務功能損失等費用的數額,鑒定主體資質以及鑒定意見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新環保法是否可追究被告此前的行為;第三人作為政府行政部門是否應承擔民事責任以及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

【思考】

資金人才困境仍待破解

這起案件之所以備受輿論關注,是因為過去環境公益訴訟的門檻太高了。中國環境統計年報顯示,2005年至2012年,中國環境量年均77萬件。中華環保聯合會統計,其中進入到司法程序的不足1%,絕大多數是通過行政部門處理。《中國青年報》的報道中也指出,從2000年到2013年,全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總計不足60起。從主體看,絕大多數是行政機關和地方檢察院等公權力機關,環保組織的案件很少。

對于在過去幾年艱難前行的環境公益訴訟而言,《解釋》的出臺或將使得以往坎坷之路變得平坦。“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非常及時,體現了國家用法律手段保護環境的決心。《解釋》對今后環境民事公益案件的審理,對社會組織、法律規定的機關提起公益訴訟都將起到法律保障作用。”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學教授王燦表示。

在新環保法生效當天,“福建南平生態破壞案”之所以能成功立案,除了證據充分外,也緣于當地法院、檢察院、林業和公安部門的支持和幫助

《法治周末》的報道中便提到,吳安心表示,“南平市中級法院準許原告緩交訴訟費。南平市檢察院在原告和律師走訪調查林地植被破壞過程中,提供證據支持,準許查閱有關證據材料。南平市延平區林業局介紹案情,提供有關材料,提供車輛。南平市公安局延平森林分局刑警隊介紹案情,準許查閱有關證據材料,提供車輛,刑警隊長還帶領原告和律師上山到違法開礦點調查。”

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參事室當代綠色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孫佑海認為,環境公益訴訟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環保社會組織通過直接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為維護社會環境公共利益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國環境公益訴訟面臨“民間環保組織專業能力有限”、“高昂的訴訟成本”、“立案受理難、證據收集難、判決執行難”等現實困境。

其中,鑒定難、鑒定貴一直成為許多社會組織難以逾越的障礙。法大環法研究中心律師吳安心坦言,公益訴訟費用高昂,一場公益訴訟的平均花費要十來萬,且上不封頂。同樣,本案中的鑒定費用在未來會是個問題,劉湘透露他們正在考慮是否可以請專家進行鑒定評估形成可行性修復方案,以減少鑒定費用。

據介紹,對于鑒定費用的支付,《解釋》也作出了支持性的規定。《解釋》第二十二條規定:“原告請求被告承擔檢驗、鑒定費用,合理的律師費以及為訴訟支出的其他合理費用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予以支持。”《解釋》第二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判決被告承擔的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生態環境受到損害至恢復原狀期間服務功能損失等款項,應當用于修復被損害的生態環境。其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中敗訴原告所需承擔的調查取證、專家咨詢、檢驗、鑒定等必要費用,可以酌情從上述款項中支付。”

篇3

關鍵詞:采煤塌陷區;生態恢復;發展

Abstract: coal mining provides the guarantee for human energy supplies, after the mining subsidence also affect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subsidence new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to cultivate new growth point, developing the local economy, improve the level of living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 coal mining subsidenc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h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X7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1.前言

煤炭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煤炭開采在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同時,也造成了大面積的土地塌陷、荒廢。嚴重影響了礦區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粗放式的經濟增長帶來的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為快速的城鎮化進程敲響了警鐘。生態文明首次在十報告中提出,這充分證明了對于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成為當今的熱點問題,采煤塌陷區作為資源型城市在實現可持續發展道路上集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各種因素的矛盾共同體,其可持續利用已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如何治理開發采煤塌陷區,修復其生態環境,產業轉型,拓展新的發展思路成為煤炭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

2.塌陷區生態恢復

2.1指導思想和目標

2.1.1指導思想

與城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專項規劃的實施相銜接,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因地制宜,按照生態恢復程序進行塌陷區生態恢復。以恢復生態生產力為基礎,以補充耕地為重點,以全面改善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和形態為目標,采取綜合治理措施,改善土地條件,優化生態環境,恢復土地資源生產力,重建生態一經濟功能健全的生態系統,保障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1.2生態恢復目標

經過綜合治理,全面改善穩沉區的土地條件,非穩沉區實現宜地宜用;培肥土壤,改善生境,恢復植被,保證生物群系正常演進,恢復生物多樣性,促進食物鏈完整;根據基礎資源條件,建立生態一經濟模式,完善技術配套;改善景觀,把部分塌陷區建成宜生產、宜居住、宜觀光的環境優美區。近期建成適宜恢復和開發的生態格局。中期保證生態—經濟功能走上穩定恢復,并取得顯著效益。遠期塌陷區治理總面積達到全區塌陷穩沉面積的80%,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全面恢復,效益優于塌陷前水平。

2.2生態恢復的原則和程序

按照統一規劃,分片治理,分期開發,綜合利用的原則,進行針對性、整體性、綜合性生態恢復。在充分調查、評價塌陷區條件及特點的基礎上,設計恢復方案,制定行動計劃。

(1)改善環境,確保生態安全。開溝筑堤,防止洪澇侵襲,沿河壩堤修建排灌站,做到雨季能排。

(2)實施土方工程,整治塌陷土地。挖低填高,控制穩定沉陷區的水面水位;建立坡地、淺水濕地和深水區整體格局;平整土地,建成農田、園地和林地。

(3)恢復植被,培肥土壤。淺水濕地栽藕和其他濕生植物;深水放養水生植物;耕地和園林地,建立農作制度,種植適生農作物。

(4)搞好水利、道路、房屋等基礎設施工程配套。

(5)搞好技術配套,確保恢復進程。

2.3生態恢復措施

2.3.1工程措施

塌陷區生態恢復首先要采用工程改善土地條件,包括:

①整治土地。對能恢復為農田的地塊,按標準耕地的要求進行平整,按照有利于種植、機械作業、水土保持和滿足灌溉排水要求,劃定作業單元。

②整修水利。根據田塊布局和田間渠系規范要求,考慮復墾后種植制度、灌溉水源和排水容泄區的地形條件,結合整修恢復塌陷區原有水利設施,完善水利工程。

③整修道路。根據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和塌陷區實際情況,按照等級標準設計路網布局,充分利用塌陷區已有道路,采取新修與復舊結合,全面改善恢復區道路。

④建設防護林網。按農田防護、生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恢復的統一要求,兼顧農田、道路、水渠、水體綠化,設計林網、林被斑塊和廊道,建成結構、功能和景觀協調的綠化體系。

⑤治理塌陷濕地。根據塌陷深淺和開發需要,設定水體和低濕地功能,根據功能定位,整治成自然恢復區、種養經營區和觀光游憩區。

⑥村莊拆遷。結合移民并村,對塌陷被毀村莊進行拆遷,對拆遷后的土地進行整治,納入統一恢復規劃進行復墾。

2.3.2構建生態經濟模式

根據塌陷區的類型和土地條件,在生態恢復整體框架控制下,設計構建不同的生態經濟模式。借鑒外地經驗,可供選擇的生態經濟模式有:恢復耕地,發展糧、菜種植和畜禽養殖;恢復林草地,以林草復合種植為基礎,發展養殖和加工生產;恢復濕地,種植濕生植物和相應發展加工業;恢復水面,發展水產或水禽養殖;利用農、林、水組合景觀,發展觀光游憩。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恢復模式,同時組織技術配套,沿著一定方向進行培育和經營管理。

2.3.3植被和生物多樣性恢復

為了恢復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重建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在土地條件改善的基礎上,恢復植被,重建初級生產系統,恢復生物多樣性,重建食物鏈網。①確定農田格局和種植制度,優化作物結構;②按設計方案植樹造林,恢復穩定性植被,特別要注意加密林被斑塊和廊道,提高覆蓋度;③以加強保護,自然恢復為主,結合人工栽植,恢復濕地植被;④優化生境和嚴格保護相結合,恢復動物種群;⑤制定生態恢復區生物保護條例,減少人為活動對生態系統恢復的干擾。

2.3.4培育土地資源潛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根據恢復區的土地利用方向,采取相應措施培肥土壤,增強土地資源生產潛力。改善耕作和保護植被覆蓋,嚴防土壤侵蝕;增施有機肥和保護植物殘體自然歸還;堅持生態恢復方向,不隨意轉換土地利用。建立適宜的生態恢復模式,加強技術調控,改善管理,注意開發利用與資源潛力維護相結合,利用要服從恢復,加快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3.產業創新思路

3.1大力發展第一產業

城郊農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農業城郊農業處于城市農業的初級階段,其主要功能在于滿足城市居民對農副產品的基本生活需求。都市農業處于城市農業的高級階段,在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上更加突出農業的休閑功能、文化功能和經濟功能。要發展都市農業就要對原來城郊農業副食品生產基地功能進行提升和拓展,而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農業是在都市農業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現在,泥河鎮的農業基本上還是完全農村農業。因此,近期發展的城郊農業,遠期發展的都市農業,主要是生態農業、生態旅游農業。從市場需求來講,資源型城鎮環境質量差,對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農業的需求很大。結合現在所處的區域位置特點,選擇新時期農業的發展方向將主要是為大城市生活服務,以后應大力發展城郊農業、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農業,以滿足未來城市發展對農副產品、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需要。

3.2適當發展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的發展要與城市產業結構轉型結合起來,在有條件接收部分舊城區轉移來的產業類型的基礎上,近期將大力支持發展一些建材等工業類型,積極引導發展無污染的、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建立工業園區,新興工業一律進入工業園區,實現工業入園。同時,還要考慮下崗職工的問題,在環境條件可以情況下,要發展一些能夠解決就業問題的工業。

3.3發展第三產業

結合為礦區職工生活服務配套,配合相應的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形成以文化教育、居住休閑、商業貿易、會議度假旅游等產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要扶持當地的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以增加就業機會。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先導作用,引導本鎮范圍內的居住休閑區開發建設,建成有特色的高尚住居群落,形成良性發展的商貿—居住區。

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旅游資源,積極發展生態旅游。在塌陷地整治過程中,有意識地利用當地人文條件和自然條件,建設有市場前景、有基礎條件支撐的旅游項目,結合原有的旅游資源,納入整個“大旅游”系統。按照生態旅游的定性和特點,結合本地區的條件,生態旅游應盡力體現三大“基地”的功能:(1)生態農、漁業生產基地;(2)生態景觀觀光、旅游度假基地;(3)生態科普、教育基地。在產品開發上,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興建水上公園。通過興建游樂設施,建立水上公園,不僅能改善煤礦區的生態環境質量,而且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具有良好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2)開展農家樂旅游。農家樂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生態旅游模式,在塌陷區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開展以觀光、體驗農業為主體的生態旅游,展示無公害蔬菜園、水產養殖園、畜牧養殖園、經濟果林園,不僅能使游客了解塌陷區整個生態農業系統,而且通過參與農業活動,體驗農家生產和生活,從而進一步了解生態修復的意義和重要性,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

(3)發展工業旅游。工業旅游是現代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是以工業企業以及工業歷史遺跡等為載體,游客通過對工業景觀、工業流程、勞動場面等內容進行參觀、學習和勞動,以此滿足游客的求知、獵奇和購物等旅游需求的專項旅游活動。隨著部分礦井煤炭資源的嚴重枯竭,一些礦井陸續關閉,礦井關閉后,井下的設施保存完好,可作為旅游景點來開發,開展探險旅游。采煤工藝先進、采煤過程神秘,對旅游者有一定的吸引力。建設煤礦科技博物館,建立煤炭生產流程模型和模擬工作區、煤礦礦床形成的演化史、煤礦資源發現研究史等,逼真地展示神秘的地下采礦過程,體現煤文化,建立采煤塌陷地生態工業園,利用生產流程參觀游覽,讓人民了解循環經濟,也是值得開發的工業旅游項目。

4.結束語

如何讓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既有資源豐富時的輝煌,也能在資源枯竭時成功轉型,這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本文僅以此做為一個探討,為更多的專業人士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蘇光全,何書金,郭煥成. 礦區廢棄土地資源適宜性評價.地理科學進展,1998年04期.

[2] 岑慧賢,王樹功.生態恢復與重建.環境科學進展,1996年06期.

[3] 聶振龍,張光輝,李金河.采礦塌陷作用對地表生態環境的影響——以神木大柳塔礦區為研究.勘察科學技術,1998年04期.

[4] 陸建華,周錦華.開灤礦區開采塌陷特征分析及綜合防治對策.礦山測量,2000年01期.

[5] 韋朝陽,張立城,何書金,趙桂久.我國煤礦區生態環境現狀及綜合整治對策.地理學報,1997年04期.

[6] 常秋玲,康鴛鴦.河南采煤塌陷區土地復墾與生態恢復淺析.中國礦業,2006年11期.

篇4

關鍵詞 生態功能;區劃;永定河

中圖分類號 X1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9-013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23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是指生態系統及其生態過程所形成的及所維持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環境條件與效用[1]。生態修復強調生態恢復過程中人類的主動性,一般是對原有的受損生態系統進行改進和修補 ,以提高和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與功能,其關鍵是恢復生態系統的功能,并使系統能夠 自我維持[2,3]。生態功能區劃是依據生態系統特征、受脅迫過程與效應、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及生態環境敏感性等分異規律而進行的地理空間分區[4]。生態功能區劃能夠為維護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區域生態修復與環境管理提供地理空間上的框架[5],目前已成為領域內的研究熱點。我國于2002年了《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6],為相關工作提供了原則上的技術指導,在學術界,亦有諸多學者開展了相關研究。大部分是以行政區劃地域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省域生態功能區劃[4]、城市生態功能區劃[8-9]、縣域生態功能區劃[9],還有部分學者對地域內具體自然要素生態功能分區進行了探索,如湖泊生態功能區劃[10]、生態河岸帶功能分區[11]、水生態功能分區[12]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永定河由于水資源緊缺,生態系統退化嚴重,生態服務功能急劇衰退。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首都北京對永定河生態服務功能提出了新的需求,永定河生態修 復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河流生態修復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即將大規模展開 的永定河生態修復將成為我國生態修復建設的標桿性工程。本研究根據生態功能區劃的原理,結合永定河的自然環境特征,利用GIS和RS技術進行永定 河生態問題和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以調控河道生態修復為目標的生態 功能區劃,以期為永定河生態修復提供科學依據,亦對生態功能區劃技術與方法的應用領域 進行探索。

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永定河北京段(幽州―梁各莊)位于北京西部,流經門頭溝、石景山、豐臺、大興和房 山五個區,主河道長約170 km,流域面積為3 168 km2。2007年永定河北京段流域常住人口440萬人,GDP為1 15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3億元, 占全市的5%。本文生態區劃范圍為永定河北京段河道兩邊500 m區域,但考慮到河道功能分區不能脫離河道對應流域范圍生態現狀、生態功能特征及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因此本文分析相關內容多以流域為對象。

1.2 數據來源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覆被變化數據、自然資源數據、環境質量數據等。土地利用/覆被數據以2009年SPOT數字遙感影像作為數據源,解譯生成coverage類型數據,第一大類分為6種類型,其下又分為25個二級類。 自然和社會經濟數據主要來自研究區相關的統計年鑒、水資源公報、環境質量報告書等。

2 生態區劃目標、方法與原則

2.1 區劃目標

永定河河道修復生態功能區劃是以指導河流生態修復為總體目標,具體的目標包括 :明確流域生態系統類型的結構以及空間分布;明確河段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空間分異;確 定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生態功能重要性分布;提供河道生態功能區劃,明確各河段生態修復的 方向與調控指標。

2.2 區劃原則

在生態功能區劃中,將遵循以下原則:全面規劃、統籌兼顧原則;突出生態功能體系的整體協調原則;區域共扼性原則;防洪與生態景觀優美、農作物經濟利益的協調原則;可持續發展與前瞻性原則。

彭?濤等:永定河河道修復生態功能區劃研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年 第9期2.3 區劃方法與技術路線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區域生態環境調查與搜集流域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利用RS與GIS技術,首先進行生態環境現狀評價,明確區域生態系統的空間分布;其次進行生態問題分析與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分析主要生態環境問題的現狀和趨勢,確定生態敏感區域及生態功能重要性的空間差異;最后根據生態環境特征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及相關發展規劃對河道進行分區,提出不同河段生態修復調控指標。具體技術路線見圖1。 圖1 河道生態功能區劃技術路線圖

Fig.1 Technical route for river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3 永定河河道生態功能區劃

3.1 自然資源特征分析

3.1.1 地形地貌

永定河北京段地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約2 263 m,最低為17 m,總體縱坡為1.64‰。三家店以上段干流稱山峽段(上游),河道長92 km,河道平均縱坡3.1‰,地貌類型多為山地侵蝕構造地貌,以中山、低山丘陵和河谷臺地為主。三家店至盧溝橋稱盧三段(中游),河道長約17 km,此段河道已脫離山區而進入低山區及平原,河床淤高,河道縱坡為2.65‰,形成具有河床、灘地、階地等。盧溝橋至市界梁各莊段稱盧梁段(下游),河道長度為61 km,河道逐漸變寬,河道縱坡為1‰-0.38‰,為河流沖積扇,沙荒河漫灘地與風蝕沙地較多。

3.1.2 土壤

永定河北京段上游海拔1 000 m以上中山地帶,土壤為山地棕壤,海拔1 000 m以下 的低山地帶,土壤為地帶性土類褐色土;其中,在中山陽坡發育著粗骨性棕壤,低山陽坡發 育著粗骨性褐土,而陰坡發育著典型棕壤與淋溶褐土;中游流經城區,多為火山巖及碳酸巖 的褐黃色的亞粘土;下游主要成土母質有沖積洪積物、沖積物和沖積風積物,以潮土為主。

3.1.3 水資源

永定河近十年來年平均入京水量約為4.07億m3,而可供水資源量僅僅只有0.53億m3/年 。上游河道水量與降雨緊密相連,一般年份含砂量都在4%左右,流量為3-5 m3/s。中下游常年 斷流,區域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孔隙潛水,補給來源主要是地下徑流及大氣降水。每年仍有污水入河,包括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地表水體基本達到了富營養化水平,有水河段總體處于地表水二 級標準,為輕度污染。

3.1.4 氣候

研究區位于歐亞大陸東部中緯度地帶,處在東部濕潤區和西部干旱區之間,大陸性氣候明顯。整個流域平均年降雨量約為556-560 mm,年際變化大,少雨年僅200-300 mm,而 豐雨年則達1 300多mm,區域降雨多集中在6-9月。流 域全年平均日照2 470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00天左右。氣溫日變化及年內變化都很大,上游 門頭溝多年平均氣溫為11.7 ℃,1月份為零下4.3 ℃,七月份達到25.8 ℃。多年平均相對濕度57%,官廳山峽區間年蒸發量在1 800 m m左右,門頭溝站為1 890 mm。

3.1.5 生物多樣性

上游山區植被以森林及其次生灌叢群落為主,低山地帶氣候溫和,由于森林遭破壞,植被以落葉灌叢為主。下游幾乎已經干涸多年無水,河道幾乎是雜草叢生的荒地和幾乎寸草不生的荒石灘。河川谷地以農作物和蔬菜等作物為主。流域水生植被主要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濕生草本植物等。流域內野生動物有獾、野兔、布谷鳥等幾十種。相關保護區共有國家保護野生動物5目8科11種。

3.2 生態問題分析

3.2.1 山峽段水源涵養能力下降,水土流失敏感性較高

三家店以上流域面積1 291 km2,多為石質山區,地形破碎,陡、急、險坡面積比例高,是山洪易發區,以暴雨徑流造成的水力侵蝕的水土流失類型為主。中游在清水河流域和下馬嶺溝流域存在水土流失區。根據2000年全國第二次土壤侵蝕遙感調查結果為759.03 km2,其中,輕度土壤侵蝕610.16 km2,中度土壤侵蝕148.87 km2,土壤侵蝕模數2 000 t/km2•a,年平均侵蝕量291萬 t。近年來,山地綠化工程、人工河道綠化工程的逐步實施,使得區域 的林地、草地覆蓋率增加,大大降低了水土流失程度,但從地勢、地貌、土壤等自然條件本 底看,區域水土流失敏感性較高。

3.2.2 可供水量下降,水質污染

永定河近年來入京水量不斷減少,且水質污染仍在繼續。上游工業污染源占主要比例,生活污染源所占比例相對較低。據2008年北京市水資源公報,永定河三家店以上干流河道水質標準為Ⅱ類,污染屬有機污染型,污染最重的項目有COD、BOD和總氮。上中游沿河地區及企業缺少市政排水及污水處理設施,絕大部分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通過地表直接排入永定河中,每年向永定河排放污水量約為1 500萬t。三家店以下河段已多年斷水,沿岸首鋼、京能電廠、高井電廠等企業大量開采地下水,導致河道及沿岸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嚴重缺水。

3.2.3 下游河道環境差,風沙嚴重

永定河三家店以下常年斷流,使得下游河道干涸,砂石盜采使植被受到破壞,河床,大面積河灘地已嚴重沙化,成為北京沙塵源地。未被綠化的空白地段,生物多樣性較差,每遇 大風便塵土飛揚,直接殃及沿岸、城區及下風向更遠的地區生態環境。

3.2.4 防洪標準未達標準,危及防洪安全

歷經多年整治,永定河流域已初步形成防洪體系,但仍存在堤防防灌標準不足且有缺口、建 筑物壅水、阻水等影響行洪安全的因素。目前,除盧三段左堤外,永定河現狀防洪標準只接 近100年一遇,未達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提出的北京“中心城按不低于200年一遇洪水標準設防”。上游山峽區間沒有控制性工程。盧三段石電灰管橋處行洪斷面狹窄,形成卡口;廣寧路漫水橋、京原路漫水橋行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下游地區河道內種植農作物現象普遍,阻礙行洪。

3.2.5 植被結構簡單,生物多樣性下降

永定河水質污染導致上中游濕地富營養化顯著,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得對生存環境敏感的生物群落或物種遷出濕地。永定河三家店攔河閘以下斷流,農作物種植業的發展迅速,河道景觀不斷變化,生態格局極不穩定,影響生物棲息。過度的資源利用和環境開發建設造成生態與環境質量下降,物種多樣性降低,并影響了該區域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恢復能力,致使 流域內水、陸生的魚、鳥等野生動物變得稀少,生物多樣性下降嚴重。

3.3 生態功能重要性評價

生態服務功能重要性評價是針對典型生態系統,評價生態服務功能的綜合特征。根據永定河實際情況,本研究主要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凈化環境、娛樂休閑等5方面生態服務功能進行重要性評價。首先,根據生態功能價值評估相關的研究成果[13-14] ,評估永定河當前生態現狀下的生態功能及分項功能的空間差異;在此基礎上,結合《北 京市永定河綜合規劃報告》、《北京市永定河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報告》及相關區縣對永定河 相應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綜合確定永定河流域不同河段對應區域的生態功能重要性差 異與河段對應的生態功能定位。

3.3.1 水源涵養

生態系統水源涵養服務功能重要性在于整個區域對評價地區水資源的依賴程度以及洪水調蓄 作用大小。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與水文調蓄能力主要受植被類型及其結構、地表層覆蓋狀況以及土壤理化性質等因素的影響。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巨大的涵養水源和調節徑流的功能,具體包括蓄水作用、調節徑流、減緩洪水、影響徑流泥沙等。在國家林業局和財政部聯合下發的《國家級公益林區劃界定辦法》(2009)中對永定河的源頭和江河兩岸的森林被劃分為國家重點生態公益林。永定河北京段水源涵養最重要地區主要分布在三家店以上的區域,區內森林覆蓋率較高,生態系統保護較好,對于調控永定河水量、延緩洪峰具有極其重要作用;另外,永定河門頭溝段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濕地資源十分豐富,對調節徑流、涵養水源具有重要作用。

3.3.2 土壤保持

土壤形成與保護功能是在分析現有土地利用/覆被水土保持功能現狀的基礎上,考慮對于北京市風沙防治的作用,確定不同區域的功能差異。研究區土壤保持功能最為重要區域為三家店以上峽谷區河段,上游峽谷區坡度較高,降雨極易引起山體滑坡與表層土壤的流失。近期通過河段周圍的大面積綠化工程的實施,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使永定河水含沙量大為 降低。土壤保持功能另一重要區域是下游南五環以外河段,此段常年斷流,已經成為影響北 京市內風沙的重要源頭。當前農田生態系統以及部分規劃的人工綠地工程,將對于防風固沙 起到重要作用,從而促進該河段的土壤形成與保護。

3.3.3 凈化環境

生態系統的凈化環境功能主要是指生態系統的固碳釋氧、吸收有害氣體的功能。森林、草地、農田等生態系統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夠固碳釋氧,中國北方森林的CO2吸收率為13.6 t/hm2[15],吸收有害氣體主要包括吸收SO2、氟化物、氮氧化物。區域凈化環境功能第一關鍵區域是上游峽谷區,這一區域存在大面積林地,其固碳釋氧、吸收有害氣體能力極強;第二關鍵區域是中游城市景觀段,包括河道兩側的防護林區域及規劃城市景觀濕地,其對于吸收SO2等有害氣體,減噪作用巨大;另外,下游部分地區的農田生態系統對北京市的具有生態屏障作用,農田作物具有很強的光合作用,固碳釋氧能力較強。

3.3.4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重要性評價主要是評價區域內各地區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本研究遵循優先保護生態系統及野生動物物種分布與生態系統相關性原則,對該區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性進行定性評價。永定河北京段的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而且獨特,考慮到不同區域內動植物,特別是珍稀瀕危 動植物種的分 布、保護級別、特有性、干擾程度不同,以及人力物力有限,區域社會發展需求等,劃分出 優先保護地區。根據《永定河綠色生態走廊建設規劃》,從2009年起,北京段上游的山峽段,將建設景觀面積為180 hm2的6處濕地;城市段,將形成由溪流連通的湖泊和濕地,6處湖泊面積達到680 hm2濕地。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為重要的區域是上游峽谷區,主要包 括目前已經存在的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以及規劃中的濕地生態系統。

3.3.5 娛樂休閑

生態系統為水生生物和陸地生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境,同時也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休閑娛樂服務和美學文化功能。根據實地調查與相關景觀規劃,永定河北京段休閑娛樂功能最重要區域為上游峽谷區、其次是中游河道兩岸與下游個別點狀分布的景點、娛樂區域。三家店以上基本常年有水,使得該區域的休閑娛樂功能最為突出,如珍珠湖旅游風景區、妙 峰山以及落坡嶺河道兩岸等地區;中游城市段規劃的人工景觀公園是周邊市民工作之余娛樂 、散步的第一選擇,娛樂休閑功能突出;下游大興段個別景觀區,是人們休閑娛樂常去之處,如黃村公園、半壁店森林公園等。另外,各縣區規劃發展的多個景點區,也可以提供休閑 娛樂的重要功能,如首鋼濱水公園、宛平湖、曉月湖等。

4 永定河河道修復生態功能區劃

在充分認識永定河流域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其形成演變規律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理論為指導,以實現區域生態修復分區控制為目標,通過對流域區域社會、經濟及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進行綜合調研分析,結合永定河防洪功能的基本定位,考慮永定河(北京段)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及其發展規劃,確定河流修復生態功能分區,共5段,并提出修復方向與調控指標。

4.1官廳山峽-自然段(幽州-落坡嶺)

官廳山峽-自然段(幽州-落坡嶺),主河道長約65 km。山峽-自然段為天然河道,對應 流域范圍內土地覆被以林地為主,夾有零星未利用地,在整個永定河生態系統中具有最為重要的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官廳水庫是北京市水源地之一,擔負著向北京供水的重任,河道承擔保護引水水質的任務。

根據最新《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在功能分區中,本河段主導功能為“生態涵養發展區”,需要進行重點治理、恢復和保護,開展山區水土保持、改善河道水質、綠化及配水工程等,通過草、灌木、樹木合理搭配種植與修剪,減緩土壤侵蝕,減少含氮磷等污染物的暴雨徑流入庫區,控制面源污染,起到穩定水體生態系統,緩沖陸地污染物對水體的沖擊作用。

在充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時重點發展旅游、探險、度假、休閑、會議、運動為主的產業,推動原生態景觀的保護與旅游業的生態化改造,可適度開發珍珠湖、落坡嶺等旅游風景區。修復工程可進一步劃定河岸水土保持緩沖區、中上游生態治理功能區、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區、水生植物觀賞區等。

總之,此段河道周邊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較為完整,在未來應以限制開發、充分保護為主,努 力維護和增強其水源涵養、風沙防護、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生態功能。河道生態修復指標應以水量、水質、生物多樣性、濕地面積等指標為主。

4.2 官廳山峽-近自然段(落坡嶺-三家店)

官廳山峽-近自然段(落坡嶺-三家店),主河道長約27 km。此段屬官廳山峽的延伸部分,地勢較第一段稍低。對應流域范圍內土地覆被中林地比例降低,有較大面積的未利用土地及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未來對該流域的發展主要應加強綠化建設和生態恢復,以生態維護、水 源保護、適度旅游和生態農業開發為主。嚴格控制乃至關停破壞生態環境的產業,綜合采取流域生態環境建設、河道防滲與滲濾系統等多種措施,展開水體修復工程建設。尤其是周邊濕地的保護,包括三家店核心區濕地、落坡嶺核心區濕地等,亦要加強防洪設施建設,提高地區的防洪標準。

從歷史變化來看,人類活動進入該區域的程度正逐步加大,此段為自然保護與人類活動的過度區,對應區域生態服務功能以水土保持為主,在未來應以控制開發、合理保護為主。生態修復指標以水土保持、水質類指標、濕地面積為宜。

4.3 城市景觀段(三家店-盧溝橋)

城市景觀段(三家店至盧溝橋),主河道長約17.4 km。此段河道毗鄰市區,對應流域范圍內以建設用地為主,受人類活動影響顯著。由于此段開始,永定河開始常年斷流,幾乎沒有水生生態系統存在,生態系統以陸地生態系統為主。植被系統受到嚴重破壞,覆蓋率不高。

河道上半段位于城區中心,防洪設施水平直接影響著兩岸安危,目前河道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懸河,兩側為高筑的水泥大壩,將來在永定河生態修復工程中,此處要重視生態工程建設和非工程體系建設,切實注意防洪建設;同時,要防止污水排泄,以免污染地下水質。

河道下半段已出城區中心,河道下降,兩岸或河道內出現綠化帶以及農業經濟作 物的種植。在未來,此段應主抓一些重點河道綜合整治工程,要注意疏挖石電灰管橋卡口段,改造京原路漫水橋和廣寧路漫水橋等阻水建筑物,平整、疏挖京原公路橋以上及黃良鐵路橋以下河道。

另外,此河段周圍,歷史遺跡和文化遺留非常多,如乾隆帝親筆提寫的“盧溝曉月”碑刻等,應加強恢復與治理,發展旅游休閑產業,亦可適度發展沿岸種植經濟帶。

在未來在控制水質的同時,生態建設要結合景觀設計,在保證防洪要求的前提下,積極營造城市景觀河道,既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又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開發此河道沿岸的歷史文化資源。生態修復指標以生態用水量、地下水位、人工濕地、綠化面積、人文景觀、水質、防洪類指標為主。

4.4 郊野-人工綠化段(盧溝橋-黃良路)

郊野-人工綠化段(盧溝橋至京良路南約20 km),此段河道長約39.8 km。此段開始常年無水,河道干枯,河床,每遇大風便塵土飛揚,成為北京沙塵源之一。對應流域范圍內以耕地為主,并有建設用地分散分布,目前人工林地、草地逐漸增多。此段河道較為開闊,有大面積的灘地,河道內種植大量莊稼,生態服務功能以農產品產出為主。未來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應綜合利用、開發荒灘地,增加人工綠地面積,增強其休憩功能,使其成為北京郊野公園。受水資源的制約,河道生態建設以綠化及配水工程為主。修復指標應以人工綠地、防風固沙、植被保護、生態用水、人文景觀、防洪類指標為主。

4.5 郊野-自然綠化段(黃良路-梁各莊)

郊野-自然綠化段(京良路南約20 km-梁各莊),此段河道長約21 km。此段為永定河出京的最后一段,常年無水,河床,遇風沙塵多。河道善沖善淤,堤防寬窄變化很大,行洪河道與灘地之間沒有明確的固定界限, 河床較高。對應流域范圍內土地利用覆被主要為耕地和建設用地。河道內或周圍建立高爾夫球場或種植莊稼,一方面能起到防風固沙、凈化空氣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河床生態環境;但是另一方面,河道內種植大量莊稼,會延緩水流速度,降低排洪能力。生態服務功能以農產品產出、防風固沙為主。未來應加強其土地利用方向的控制,引導當地農民合理利用土地,不可忽視對排洪能力的維護。目前大部分河道已經被當地農民種植農作物,因此可在保障泄洪順暢的同時,進行適度開發。該段河道河堤內淤有細土灘地,灘地多有沖淤,彎折較多,主流左右迂回,水流很淺。將重點通過植物配置創造植物景觀。修復指標應以防風固沙、防洪、人工景觀、人工綠地、人文景觀類指標為主。

5 結 論

本文探討了以河流修復為目標的河道生態功能分區方法與步驟,重點考慮河段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充分利用GIS技術,把永定河主河道分為5個區段,并結合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相關規劃等因素,提出了各生態系統分區修復指標,為順利開展河流生態修復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本研究亦是對生態功能分區理論與成果應用的積極嘗試。由于數據等原因,使得本研究在單元精度、定量化分析方面還稍顯不足,今后在研究過程,將進一步加強與改進。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Daily GC. Nature's Services: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M].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1997

[2]崔爽,周啟星.生態修復研究評述[J].草業科學,2008,25(1):87-9. [Cui Shuang, Zhou Qixing. The Researching Progress and Prospect of Ecological Remediation [J]. Pratacul Tural Science, 2008,25(1):87-91.]

[3]陳奇伯,陳寶昆,董映成等.長江上游洋派河流域生態修復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 2004,18(1):154-157. [Chen Qibo, Chen Baokun, Dong Yingcheng, et al. Study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Yangpaihe Watershed in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4,18(1):154-157.]

[4]賈良清, 歐陽志云, 趙同謙, 等. 安徽省生態功能區劃研究[J]. 生態學報, 2005, 25(2):254-260.[Jia Liangqing, Ouyang Zhiyun, Zhao Tong Qian, et al.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Anhui Province[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 25(2):254-260.]

[5]陶星名. 生態功能區劃方法學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4,9-10. [TaoXingming.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for Hangzhou City[M].Hangzhou: Press of Zhejiang Universiyty, 2004,9-10.]

[6]國務院西部開發辦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生態功能區劃暫行規程[R]. 2002.[ Office of Western Development Leading Group of China State Council, China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Provisional Rule[R]. 2002.]

[7]李衛國, 趙彥偉, 盛連喜. 長春市生態功能區劃及其調控對策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08, 18(1): 160-165.[Li Weiguo, Zhao Yanwei, Sheng Lianxi. Typical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 Zoning and Their Countermeasures in Changchun of China[J]. China Populait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 18(1): 160-165.]

[8]王煒, 步偉娜, 紀江海. 資源型城市生態功能區劃研究-以焦作市為例[J]. 自然資源學報, 2005, 25(1): 78-84. [Wang Wei, Bu Weina, Ji Jianghai. Study on Ecological Function Division of Resourceful City: A Case in Jiaozuo[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5(1): 78-84.]

[9]陳加兵, 鄭達賢. 福建省縣域生態功能區劃研究[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22(3): 95-99.[Chen Jiabing, Zheng Daxian. Study on the Eco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 of County in Fujian Province[J].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 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6,22(3): 95-99.]

[10]王志憲, 唐永順. 山東東昌湖生態功能區劃及保護與建設[J]. 湖泊科學,2004,16(4):381-384. [ Wang Zhixian, Tang Yongshun. Ecofunctional Regionaliza tion,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Dongchang Lake, Shandong Province[J]. Jou rnal of Lake Sciences, 2004,16(4): 381-384.]

[11]夏繼紅, 胡玲. 生態河岸帶功能區劃的定性與定量研究[J]. 水利學報, 2007,10( 增刊):542-546.[Xia Jihong, Hu l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Ecological Riparian Zone[J]. Shuili Xuebao, 2007,10:542-546.]

[12]李艷梅, 曾文爐, 周啟星. 水生態功能分區的研究進展[J]. 應用生態學報, 2009, 20(12):3101-3108.[ Li Yanmei, Zeng Wenlu, Zhou Qixing. Research progress in Water Ecofunctional Regionalization[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9,20(12):3101-3108.]

[13]謝高地,魯春霞,冷允法.青藏高原生態資產的價值評估[J].自然資源學報,2003,18(2):189-196.[Xie Gaodi, Lu Chunxia, Leng Yunfa. Ecological Assets Valu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 2003, 18(2): 189-196.]

[14]李波,宋曉媛,謝花林.北京市平谷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動態[J].應用生態學報,2008,19(10):2251-2258.[Li Bo, Song Xiayuan, Xie Hualin. Dynamic Changes of Ecosystem Service Value in Pinggu District of Beijing[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8,19(10):2251-2258.] [15]余新曉,魯紹偉,靳芳等.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生態學報,2005,25(8):2096-2102.[Yu Xinxiao,Lu Shaowei,Jin Fang,et al. The Assessment of the ForestEcosystem Services Evaluation in China[J]. Acta Ecologica Sininca, 2005,25(8):2096-2102.]

Study on River Ecologic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of Yongding River in Beijing

PENG Tao1 WU Jianzhai2 JIANG Guanghui3

(1.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45,China;

2.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篇5

【關鍵詞】礦山環境;恢復;治理

中圖分類號:TD1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隨著我國礦產的過度開采產生了很多不良的后果,如何對礦山環境進行恢復治理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必須加以重視。

二、礦產資源開采帶來的礦山生態環境問題

目前我國礦山環境問題較多,突出表現在五個方面,即采礦活動破壞了大量耕地和建設用地;采礦誘發地質災害;采礦使礦區水均衡遭受破壞,產生各種水環境問題;礦山開采中廢氣、粉塵、廢渣排放,產生大氣污染和酸雨;采礦破壞自然地貌景觀,影響整個地區環境的完整性。據2004年度《中國地質環境公報》顯示,全國各類礦山年采掘量達60多億噸,采礦破壞土地面積累計達500萬公頃,而工礦廢棄地復墾率僅為12%。礦山開發中“三廢”的排放嚴重污染了礦山及周圍地區的地質環境;礦山開發誘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十分普遍;采礦活動使礦區周圍水平衡系統遭受破壞。結論認為:我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形式十分嚴峻。

1.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在礦山建設和資源開采過程中,由于剝除礦體表層土壤,直接破壞了地表植被,加之新產生的廢石、廢渣、尾煤等松散廢氣物也易發生流失,加速和擴大了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土壤破壞和巖石侵蝕,造成水土流失。據調查,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104Km2,且平均每年還增加水土流失面積1×104Km2;荒漠化土地面積約260×104Km2,并且每年還以2460Km2的速度擴展。

2.侵占土地和水均衡遭受破壞。 礦產資源開采活動都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一定的面積來修筑道路、固定井架、建立貯煤場及建設必須的生活設施,以保障礦山開采的順利進行。據統計,正常情況下每個煤礦井口占地面積大約0.2Km2,甚至更多。除露天采掘直接破壞大量土地外,采煤排出的矸石、廢渣、尾煤也侵占了大量土地。礦山建設免不了要征用土地、砍伐森林,直接破壞植被、農作物及野生動物棲息地,導致綠地面積縮減。由于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礦坑需要疏干排水,導致區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從而破壞了整個地表水地下水均衡系統,造成大面積疏干漏斗、泉水干枯、水資源逐步枯竭以及河水流斷、地表水入滲塌陷坑灌入地下等問題,影響礦山生態環境平衡。

3.廢水、廢氣、廢渣污染。 這是全國礦山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礦山附近地表水體常常作為廢水、廢渣的排放場地。由于現在的地方煤礦處于暴利時期,業主多數建有焦化廠生產焦炭,產生的氣體全部排放。煉焦、矸石山自燃、煤層自燃不僅排放大量CO、CO2和H2S氣體,而且還有一定量的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環境,危害生命。

三、我國關于礦山地質環境生態恢復現有法律制度

1.礦山地質環境生態恢復的概念

由于土地資源匱乏,長期以來,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生態恢復一直是以土地利用為主要目的。20世紀50年代末,稱為“復田”、“造地復田”、“墾復”等,2011年3月國務院頒布的《土地復墾條例》對“土地復墾”進行了界定:“土地復墾,是指對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達到可供利用狀態的活動。”顯然這個概念主要還是以土地利用為目的生態恢復。隨著人們對土地復墾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近年研究和實施工程來看,其目標趨向于更綜合性的生態問題,我國礦山恢復的內涵也由單純強調將毀損土地恢復到可供利用狀態上升到礦山地質環境的生態恢復。

2.關于礦山地質環境生態恢復的法律規定

我國現有的關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規定分散在各個層次的法律文件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中,包括《環境保護法》、《水法》、《礦產資源法》及其實施細則、《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和《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等。例如《環境保護法》第十九條規定“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必須采取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礦產資源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開采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規定,防止污染環境。開采礦產資源,應當節約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采礦受到破壞的,礦山企業應當因地制宜地采取復墾利用、植樹種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第十二條規定“采礦權申請人申請辦理采礦許可證時,應當編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報有批準權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第十八條規定“采礦權人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國務院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明確指出“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等部門應盡快制定礦山生態環境恢復的經濟政策,積極推進礦山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等生態環境恢復補償機制”,《土地復墾條例》也規定了政府、生產建設單位和個人對治理被毀損土地的責任和義務,以及相應的資金來源。

四、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原則

1.為本、防災減災。所有的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的對礦山職工和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因此礦山環境治理首先要保證礦區免遭礦山開發誘發的各種地質災害的危害,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2.設防、綜合治理。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特點、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點和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因害設防,采取攔、排、護、整、填、植等方面的綜合治理措施對礦山環境進行治理。

3.效益、分期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應遵循生態社會效益優先的同時,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區別不同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時根據資金情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危害大小、輕重緩急,分期、分階段進行治理。

4.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礦山環境治理只有將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緊密結合,才能達到礦山環境治理的最終目標。各種工程措施只要配置合理,就能根治地質災害。但其缺點是投資過大,而生物措施恰好彌補工程措施的缺點,其投資較小,能改善小氣候的特點,使其廣泛應用于礦山環境治理中。

五、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措施

1.新建礦山

必須符合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準入條件,即必須具備經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礦山環境影響報告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報告,并依法繳存礦山環境治理號恢復保證金。經審查,若采礦活動對環境影響和破壞較大或遭破壞后難以恢復治理,則實行環境一票否決制。嚴格實施“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落實礦山環境保護和修復責任制。礦山在建設過程中,應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大中型新建礦山應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測機構。禁止在國家和省、市、縣劃定的禁止勘查區和禁止開采區內勘查和開采礦產資源。

2.擴建礦山

堅持礦產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責任制,按有關規定繳存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恢復保證金。礦山在改、擴建過程中,應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礦業“三廢”排放總量應有效控制并達標排放。大中型礦山應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監測機構。

3.生產礦山

礦山應編制地質環境保護專項規劃,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恢復責任制。礦業固體廢棄物、廢水及廢氣應按相關標準和規定處理達標后排放;礦山對礦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應積極治理。礦山生產中必須做到邊生產、邊恢復(治理)。對治理不力、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應依法責令其停產整頓,直至吊銷采礦許可證。

4.閉坑礦山

嚴格礦山閉坑報告的審查和報批制度。礦山應做好礦業固體廢棄物、廢水的污染整治,并限期做好礦山土地復墾和因采礦誘發的地質災害的綜合治理,對礦山損毀的土地要因地制宜恢復。對未達到閉坑要求的采礦權人,不再授予新的采礦權。

六、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要嚴格按照我國相關政策來進行開采。對于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是長期而艱巨的,這項工作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馬愛民, 謝亞瓊.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中幾個技術問題的探討[J]. 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19(2): 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