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對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28 17:40: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腸道對健康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腸道對健康的重要性

篇1

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我們的基因與健康之間的關系。而現在,有一個新興的科學研究領域,研究的是腸道內的細菌與所有困擾著我們的疾病的關系。

細菌,還有病毒和真菌都是微生物,而我們的體內有很多微生物。你的身體中每有一個細胞就有約10個微生物細胞。身體中到處都有微生物:你的皮膚上,你的嘴里、鼻子里,你的生殖器、尿道和腸道中。

這些微生物一起,形成了你身體殊的微生物群體,叫做微生物組,一部分微生物組的微生物來自于你母親體內的微生物,還有一部分則取決于你的生活習慣。由于人體內的微生物非常多,毫無疑問,微生物會對你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直到最近,科學家們了解到的信息還十分有限。

腸道中的微生物最多,所以大多數科學研究都是有關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者們通過研究糞便樣本中細菌的DNA,想要了解這些微生物是否會導致特定的疾病,而我們又能做些什么來改變這種狀況。

你的微生物組很有可能與你能夠想到的所有的疾病都有關系:糖尿病、癌癥、自閉癥。而細菌對腸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腸道細菌是什么?

寄居在你腸道中的細菌能夠幫助你消化食物。在消化的過程中,這些細菌還能合成人體必需的維生素,給免疫系統發送信號,以及合成幫助大腦運轉的小分子。

如果沒有腸道細菌的話,我們什么都做不了。腸道細菌是人體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對我們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正在進行的實驗研究顯示,患有某種疾病的人的腸道內的細菌群與身體健康的人相比,有很大差別。研究者們正在努力研究健康人腸道細菌的種類都有哪些,還有哪些腸道細菌能導致人們患有特定的疾病,或者是導致患特定疾病的風險高。

一些證據表明,健康的微生物組并不是存在或者是缺少某一種細菌,而是在于細菌的多樣性。

如果你的腸道內有很多種細菌的話,就能消化分解不同的食物,產生很多不同的分子,這些分子能夠促進你的免疫系統成熟,還能產生大腦正常運轉所需要的分子。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高是非常有好處的。

腸道不寧,全身都是病

有關微生物組的研究還是初步的,不能證實某種特定的細菌是否會引起疾病,或者是某種疾病是否會滋養特定種類的細菌――或者疾病和細菌之間還有別的關系。現在來看,科學家們僅能證實一個人體內的細菌組成和特定疾病之間是存在相關性的。不論是否發現了這兩者間的因果關系,研究腸道細菌都是一種能夠讓醫生更早、更精確地診斷特定疾病的方法。

已有研究顯示了結腸癌、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糖尿病、肥胖與腸道細菌有關。雖然這些疾病看起來好像和腸道或者是新陳代謝更有關系,但是腸道細菌與全身的疾病都是有關的。

近期的研究顯示,特定的細菌能夠加強免疫系統,而有些種類的細菌可能會刺激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種自身免疫疾病的發展。

很多皮膚病、肺部疾病、關節病還有其他組織中的疾病,都可能是由感染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衡會導致炎癥更加嚴重,這樣會刺激病情的發展。

一項近期的研究顯示,沒有接受過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腸道中,特定的炎性細菌更多,而一種有益的細菌的數量要比健康人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炎性的自身性免疫疾病。

研究者還發現了腸道細菌和焦慮、抑郁、強迫癥、注意力不足過動癥(ADD)、自閉癥和阿茲海默癥之間的聯系。有的人認為,這些疾病與腸道菌群之間有關是因為,腸道菌群制造能夠到達大腦并影響大腦工作的小分子(即代謝產物)的能力。

如何駕馭腸道微生物?

隨著我們發現的與腸道微生物有關的疾病種類的增加,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你能改變腸道內細菌的種類嗎?能治療或者除掉某種將你置于危險之中的細菌嗎?

如果你做一個長期的飲食調整――比如說從高脂高糖的飲食,調整為低脂高纖維的飲食――那么重塑微生物組,使之更加健康是有可能的。健康的微生物組能改善你的免疫系統功能,降低炎癥反應,身體也更加健康。不只是健康的飲食,飲食多樣化也是形成健康的、多樣性高的微生物組的關鍵。

另外,一項近期的研究說明,鍛煉也能夠使微生物組更加多樣化,該研究顯示了運動員與非運動員相比,腸道微生物更加多樣化。

篇2

關鍵詞:健康教育 整體護理 傳染病 效果評價

傳染病是臨床殊的病種,傳染病患者護理對于傳染病的治療和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作為“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中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已成為傳染病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有效手段,它在傳染病預防控制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取得的顯著效果,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與認可。筆者以腸道傳染病患者護理中開展健康教育為例,探討健康教育在傳染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間住院的腸道傳染病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4例,女46例,平均年齡30、25歲。腸道傳染病判斷以常規診斷標準為參考,大多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胃腸道癥狀,有些伴有發熱、頭痛、肢體酸痛、全身中毒癥狀。

1.2 研究方法

以本院2008年9月-2009年9月期間住院的腸道傳染病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對研究對象在護理中開展全面的腸道傳染病健康教育,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考察教育結果,分析比較患者在教育前后的相關知識知曉率以及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評價。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為數據錄入軟件,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行統計分析。

2 結果分析

2.1 健康教育前后腸道傳染病患者相關知識知曉率比較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開展健康教育之前,患者對于腸道傳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識知曉率很低,尤其對于腸道傳染病的傳播途徑了解不清。在開展健康教育之后,知曉率明顯提高.且差別有統計學意義(1>0.05)。詳見表1。

2.2 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評價

患者對于健康教育的綜合滿意率達到80.17%,在開展健康教育的同時開展健康教育質量評價,以百分制為標準,評價內容包括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時性、趣味性以及全面性。趣味性得分較低,評分結果詳見表2。

3 討論

此次腸道傳染病健康教育主要內容包括:腸道傳染病是“糞一口”傳播,夏季是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腸道傳染病可經蒼蠅傳播,飯前便后洗手可減少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在外用餐應選擇干凈衛生的餐廳生、熟食物要分開存放剩余食品、隔餐食品要徹底再加熱后食。用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食物,家中常備“瀉立停”等應急藥物,腸道病菌會隨手、食物、飲用水等經口而感染等,與腸道傳染病相關的知識。健康教育后的知曉率明顯提高,提示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本次研究中,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評分較低,相關人員可以采取各種方式,綜合使用文字、圖畫、視頻等媒介增強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從而使患者更加容易理解記憶相關知識。

在傳染病防治中,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有利于傳染病的管理。健康教育在開展中,突出傳染病的特點,教育人群以預防為主,做好消毒隔離。鼓勵相關人員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增強病人的法紀觀念、道德意識及社會責任感。使患者既要學會保護自己,也學會對他人負責。

第二,有利于病人預防保健意識的增強。相關研究表明,98.21%的患者關心自己的病是否傳染,96.80%的患者不了解傳播途徑,而且大多數病人及親屬不知道消毒隔離方法及隔離時間.又恐懼患了傳染病。醫院已經轉向了醫療、預防、保健相結合的“以病人為中心”的模式。有計劃、有目的地對患者及親屬進行預防疾病知識的教育,可以增強病人自我預防和保健的意識,消除恐懼心理,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第三,有利于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健康教育的傳播手段和技巧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后護理質量。整體護理中,主管護士應該針對病人的心理特點,制訂相應的健康教育計劃,開展健康教育,從而提高醫療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食道癌;十二指腸營養管;腸內營養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3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2156-01

食道癌為一種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以及死亡率。食道癌的臨床癥狀表現為進食困難,導致患者出現營養不良。因此臨床治療中,應給予患者必要的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筆者給予我院收治的28例食道癌術后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現分析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選我院收治的28例食道癌術后治療的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齡為36-74歲,平均年齡為55±1.1歲。術中常規放置經鼻十二指腸營養管,術后第2天從營養管給予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置管時間為8-12天。

1.2 診斷方法 所選取的患者入院后,先根據常規的病理檢查確診患者為食道癌疾病。

1.3 營養液滴入方法 術后暫時關閉鼻十二指腸營養管。手術實施后第1天,先將20-40ml生理鹽水從營養管滴入,一天500ml。若患者無腹瀉、腹脹以及腹痛等不適癥狀,可在手術第2天給予患者腸內滴入營養液,滴入營養液總量為500-1000ml,一天2次滴入,滴速為每小時60-80ml,第3天滴入營養液總量可增加到1500-2000ml,滴速為每小時80-100ml,第5-6天給予患者鼻飼總量為2000-2500ml營養液。滴入治療后,根據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不斷增加腸內營養液的次數以及數量,并控制靜脈營養液用量。術后8-12天若進食流質食物無異常,可停止給予患者營養液治療,將營養管拔除。

1.4 護理

1.4.1 心理護理 食道癌患者因遭受身體以及心理雙重打擊,患者的情緒會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焦慮、絕望,醫護人員應針對患者不良心理產生的原因,而有針對性實施心理開導,并告知相關疾病知識,告訴患者該疾病是可以有效治療,同時告知患者一些治療成功的手術,增強患者治療的積極性,有助于患者術中積極配合,身體健康恢復。

1.4.2 營養管的護理 將營養管固定好,并將其出鼻腔處做標記,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采用營養管的重要性,防止患者中途出現自行拔管。告知患者注意翻身動作輕柔,定期對面部固定營養管的膠布進行更換。同時注意保證管道的順暢,在滴液前,首先應對管道進行檢查,保證滴液順暢。在滴注前,應搖晃營養液,防止營養液的沉積而阻塞營養管。滴注完成后可采用30-50ml的生理鹽水對營養管進行沖洗。

1.4.3 輸入營養液的護理 在滴入營養液的同時,應注意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若患者出現不適異常,應注意停止給藥或實施對癥治療。同時營養液應注意定時定量,均勻滴入,并維持溫度在37-40°C,根據胃腸道的接受能力而不斷加大劑量,一天最大劑量不能高于2500ml,在營養液的滴注結束后,應適當抬高患者頭部,防止因出現嘔吐、嗆咳而發生誤吸。

1.4.4 口腔護理 一天最少要進行2-3次口腔護理,保持口腔的濕潤,防止出現異味、口腔炎以及感染疾病發生。

2 結 果

患者十二指腸營養管的留置耐受性良好,平均置管時間為8.5d,遵醫囑將營養管拔除。其中腹脹1例,腹瀉1例,給予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后改善,繼續給予營養支持。患者一般住院10天左右出院。

3 討 論

食道癌術后患者因胃腸功能尚未完全恢復,正常的進食功能仍然受到影響,且患者處于病中,身體處于較高代謝中,消耗能量較大,表現為嚴重的負氮平衡。在機體營養不足的情況,患者因自身的抵抗力較差,免疫機制不良,極易受到外界細菌感染的影響,加重疾病感染的發生率[1]。這樣惡性循環作用下,患者的胃腸道消化功能下降,不能吸收身體所需的影響,不利于身體健康的恢復。因此在手術后給予患者必要的早期腸內營養,有利于患者身體健康的早日恢復。腸內營養是經胃腸道提供身體代謝所需的營養物質,其具體的實施由胃腸道的正常功能所決定。一般的腸內營養的給予方式主要為經導管輸入方式包括胃空腸造瘺管、鼻十二指腸管以及鼻胃管。給予患者必要的腸內營養供給,可有效增強消化道的正常血液流量,有利于腸道的消化蠕動。在食道癌術后給予患者早期有效的腸內營養支持,有助于身體健康恢復,滿足機體所需的正常的營養,增強患者身體免疫力,對腸道的消化功能形成保護,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2]。

本次研究中,給予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后,給予患者的平均置管時間為8.5d,在治療中出現腹脹1例,腹瀉1例,給予患者實施腸內營養護理后,患者一般在住院10天后出院。由此可見,食道癌術后給予患者必要的早期腸內營養,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改善患者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促進胃腸道的營養吸收,該方法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篇4

中醫飲食護理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食物來保健強身,預防和治療疾病或促進機體康復以及延緩衰老的一門學科[1],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食物的種類極為豐富,人們在注重食物營養的同時,往往忽視了飲食有節這一重要環節,而飲食失節是導致疾病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即病之后的飲食調攝,又影響著疾病的轉歸[2],筆者在對社區居民多年的飲食宣教中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中醫飲食有節思想的健康宣教對促進疾病的康復,促進健康的重要性應引起重視。

1 飲食有節

中醫飲食有節強調飲食必須定時,適量,有規律,避免過饑、過飽、暴飲暴食的飲食習慣。《內經》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指出飲食應有節制與節度,長期飲食無度對胃腸道等消化系統造成傷害。《東谷贅言》指出:“多食之人者有五患,一者大便數,二者小便數,三者擾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養,五者多患食不化。”現代社會人們由于不注意節制飲食,或過饑過飽,或五味調和無度所導致的食源性疾病日益增多,諸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等。因而飲食不加節制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傷害不容忽視。

2 重視對飲食有節思想的健康教育

2.1 其對疾病的影響 在疾病發展之中或初愈之后不僅對食物的種類應有所選擇,對進食的數量也應有所控制,否則會使疾病很難治愈或愈后再發[3],如感冒患者發熱時提倡少食為佳,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米粥、爛面條等,而發熱初愈有些患者想令機體盡快康復,勉強多食,出現余熱不盡,而令疾病反復,尤其是年老體弱者更應注意這一點。近年來兒童哮喘及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日益增多,患兒家屬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應注意飲食的質量問題,大多數患兒家屬認為孩子抵抗力差,于是患病期間過多進食高蛋白,高熱量飲食,甚至強令患兒進食,導致患兒胃腸積熱嚴重,胃氣上逆迫肺,出現咳喘癥狀,疾病無好轉反而加重。疾病剛愈,又不注意飲食調養,忙急于補充營養,甚至于飲料零食不斷,使余熱未盡,胃腸道積熱不斷,導致疾病又復發,因而對患兒家屬的飲食護理宣教尤為重要,告知其過多進食的危害性,應予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并掌握好少食原則,康復期間逐漸增加量及改善飲食質量這會令疾病的康復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比如目前社區高血壓病病例不斷增多,這類患者更應注意飲食適量,忌一次性進食量太大,否則可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導致痰濁內生,如果痰濁上蒙清竅,可以誘發中風,此外還可誘發心肌缺血,導致心絞痛的發生。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社區失眠癥患者呈上升趨勢,這與飲食結構不合理,心理壓力大,睡眠習慣較差有關,而飲食不合理所導致的失眠往往被人們忽視,有學者認為吃不飽怎么睡得著,而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胃不和則臥不寧”由于飲食無度,尤其是晚餐吃得過飽,容易引發失眠。飲食有節思想的應用不僅僅限于上述疾病過程中的健康宣教,還有如老年癡呆癥、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等都應重視飲食有節,從而改變一些人“吃得多,身體好”等這類看法的傳統認識。

2.2 其對老年人的影響 《內經》中說:“飲食有節…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我國古代養生學家已總結出飲食有節有利于延年益壽。世界衛生組織老齡委專家近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在不同經濟條件下的百歲老人70%以上的老人有節制飲食的習慣,而且具有不偏食,不暴飲暴食,以攝取清淡和低熱能膳食為主。老年人因脾胃運化,吸收功能減弱,過多進食還會增加許多疾病發生的幾率,適當節制飲食已成為21世紀衛生組織老齡委提倡的最為簡便易行的養生之道,因此對這一人群的飲食宣教除了做到飲食清淡、溫熱適宜、軟爛等要求外,適當節制飲食的宣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2.3 飲食失節的不良飲食習慣

2.3.1 五味不調和 飲食有節才能維護脾胃化源,而現實生活中有的人不注意五味(酸、辛、甘、苦、咸)調和,甚至過度享用肥甘厚味的食物,如今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已不僅僅是“控鹽小勺”的健康指導,人們對味覺的一再高要求,導致了人們不知不覺的過多攝入了高熱量,高脂肪食物以及有害的食品添加劑等,為身體各種疾病的發生埋下隱患,因此加強對社區人群樹立科學的飲食觀,“氣味合而服之”的飲食宣教也是中醫飲食有節思想的關鍵之一。

2.3.2 晚餐吃的過飽 俗話說“早飯吃好,午飯吃飽,晚飯吃少”根據一日三餐的食物分配比例,晚餐應占全日總熱量的25%~30%,如今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早中餐無暇顧及飲食質量,晚餐成了一日三餐中最為豐盛的一頓,這一現象非常普遍,由于晚餐吃得過飽,營養物質過多攝入,得不償失,不僅增加胃腸負擔,而且日久造成各種慢性病發病的因素之一。

3 飲食有節應避免的誤區

飲食有節不等同于簡單的節食,從每餐吃七八成飽為度,遵循逐漸減少的原則,應注意過度過快節食所造成的營養不良、貧血等癥狀,它應以保證全身能量供應為前提,而食物的種類應盡量豐富多樣和合理搭配,做到五谷、五菜、五果、五畜兼收并蓄,五味(酸、辛、甘、苦、咸)調和,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飲食有節,起到促進身體健康的作用。

篇5

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portal systemic shunt,TIPS)是治療肝硬化門脈高壓癥尤其是伴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和頑固性腹水的有效方法,但該方法術后并發肝性腦病率較高,國內外報道其發病率不一,約16%~55%[1]。術后發生肝性腦病與形成的門體分流術相關,主要是肝組織血流灌注減少經腸道吸收的有害物質避開肝臟的解毒直接進人體循環所致。做好TIPS術后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的預防和護理,對提高手術效果和患者預后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院收治的進行TIPS術患者其臨床表現就良好的說明了護理干預在整個治療效果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于2013年7月~2015年5月收治的患者,全部患者均行Tips術治療,其中男32例,女14例,年齡在50~65歲,平均(52.6±8.5)歲,所有患者均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史,全部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將46例患者以隨機的方式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3例,在護理方法上,對照組患者僅給予常規護理方法,主要為:常規心理護理、健康教育等,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飲食護理 給患者及其家屬開展飲食健康教育,使其認識到飲食對于病情恢復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及其家屬如何合理搭配每天的飲食,告知患者在術后7d內不得食用大豆、肉類等高含蛋白質的食物,嚴格控制每日的蛋白質攝入量,在術后2d內,蛋白質攝入量應限制在20g/d以內[2],每3~5d增加10g蛋白質,最后增加到0.8~1.0g/(kg?d)蛋白質[3],以維持人體基本的氮平衡);在能量的攝取上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給患者吸收5016~6688kj/d,同時食用適量的水果、蔬菜補充維生素。

1.2.2腸道護理 首先要保持大便通暢便秘是誘發HE的原因之一。TIPS術后,患者的腸道蠕動減緩,加上患者需要臥床休養,無法下床活動,這就使得患者更容易在術后出現便秘。對此,術后給患者服用乳果糖,30~100ml/d,分次口服,或予以杜密克灌腸對癥治療,同時加強患者病情的評估,從小劑量開始合理用藥,將患者每日的大便孔子在2次軟便即可。若患者術后出現便秘,則立即將100~250ml生理鹽水與10~20ml白醋混合保留灌腸1~2次/d,促進患者腸道內氨的清除,指導患者有規律生活,注意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尤其是早飯前后為宜,與患者共同制定按時排便表。患者排便結束后,要注意觀察大便的顏色和量。

1.2.3行為干預 合理運動有助于患者的康復,護理人員結合每個患者的病情恢復情況、個人運動喜好等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如:臥床休養的患者,指導患者進行腹部按摩[4],方法是仰臥位,排空膀眺,以腹部為中心,以順時針方式進行腹部的加壓按摩,早晚各1次/d,刺激腸道的蠕動,增加腸道節律收縮,減少腸道對水分吸收。

1.2.4心理干預 針對患者以及家屬對疾病的相關知識缺乏,經常與患者溝通,告知手術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以及術后的注意事項。穩定情緒,增強信心,積極正確面對疾病,減輕焦慮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1.2.5出院指導 出院時建出院溝通卡,向患者家屬交代出院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處理方法,讓患者對肝性腦病的征兆有所了解,在出現某些癥狀時立即送往醫院就診。囑咐患者定期復查,保持合理的飲食和作息,同時保持穩定情緒。

2 結果

實驗組HE發生率明顯下降,與對照組有明顯的差別。通過飲食干預、保持大便通暢,行為干預以及心理干預,出院指導,使患者以及家屬認識到保持大便通暢的重要性,以及正確合理的飲食,有效的家庭干預可有效減低術后HE的發生,見表1。

3 討論

篇6

經典的營養學只計算供能營養物質的卡路里,忽視了它在提供熱量的同時產生的其他對健康有害或有益的作用。例如,過多攝入飽和脂肪酸會促成高血脂癥及形成動脈斑塊,導致心腦血管病;而相對地攝入同樣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就有益無害。但如果不飽和脂肪酸是反式脂肪(酸)(植物油經氫化或高溫煎炸生成),則對身體有極大危害。哈佛大學Hu等的研究[1]發現,長期攝食反式脂肪,每增加總熱量的2%,其心血管病發生率增加0.93倍,而相應的飽和脂肪(酸)每增加總熱量的5%,其心血管病的發生率僅增加0.17倍。研究表明,反式脂肪比飽和脂肪對冠心病的危害性至少高6倍。長期食用反式脂肪者將增加許多疾病的發病率,例如老年癡呆癥增高4倍[2],抑郁癥增高40%[3],2型糖尿病增高39%[4]等。反式脂肪造成如此惡果的機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5]:(1)因為體內參與代謝脂肪酸的酶只能識別天然狀態的“順式”脂肪酸,對識別“反式”脂肪酸較困難。結果導致反式脂肪在細胞內不易被降解而積聚,影響細胞及器官的功能。若沉積在動脈內壁將構成斑塊。(2)免疫系統也把反式脂肪視為應清除的“另類”。大量免疫細胞聚集到反式脂肪堆積部位,就地分泌多種慢性炎癥因子及細胞因子,以對抗反式脂肪。但事與愿違,這些因子不僅不能清除反式脂肪,反而成為慢性炎癥的基地,不斷釋放到全身各處,殃及全身。(3)天然脂肪均為順式,其立體結構呈柔性,而反式脂肪結構則呈剛性,影響細胞的結構和功能。(4)反式脂肪不但能增高低密度脂蛋白-C(lowdensitylipoprotein-C,LDL-C),還降低高密度脂蛋白-C(highdensitylipoprotein-C,HDL-C),使血脂增高更加明顯。(5)反式脂肪極易參入小顆粒LDL中,后者極易氧化浸潤血管壁並吸引膽固醇,使斑塊中的膽固醇含量增高,并吸引巨噬細胞浸潤,巨噬細胞在吞噬大量反式脂肪后變成泡沫細胞,后者極易爆破將斑塊崩裂成栓子,后患無窮。美國政府于2018年頒布法規,嚴禁在食品中引入反式脂肪。再者,同樣是等熱量的多糖類食物,也有優劣之分。如精白米和白面的血糖指數(glycemicindex,GI)很高(葡萄糖100,白面100,而泰國茉莉香米竟高達109),長期食用將使糖尿病、肥胖及癌癥的風險性增高;若食用GI低的糙米(51),大麥(25)及燕麥(25),就無此顧慮[6,7]。高血糖指數致糖尿病及致癌的機制也不難理解,因為血糖指數高的食物極易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后迅速被吸收,血糖飆升,胰島長期受到頻繁沖擊,功能衰竭或對胰島素有抗性而致糖尿病。癌細胞的代謝特點是喜好糖,癌細胞表面有較多胰島素受體[8],使血糖優先進入癌細胞,提供其充足能量,且高水平的胰島素還有類似生長激素的作用,可促進癌細胞瘋長。為此,平時飲食應盡量選用血糖指數低的食物。食物中的蛋白質也有優劣之分。紅肉(豬、牛、羊肉等)屬于劣質蛋白質,為健康計,應盡量少吃。《美國流行病學雜志》[9]統計了133萬人,歷時5.5~28年,發現:與每食紅肉少于10g者相比,每d每多吃20g紅肉,總病死率相對增加5%,攝入量增加到170g/d者,其總病死率增加達40%。冠心病罹患率增加42%,2型糖尿病增加51%等。由于紅肉中的肌紅蛋白含有類血紅素,后者在肉食加工尤其高溫煎炒時,以及被腸道細菌腐敗時,可形成雜環胺類(heterocyclicamines,HCAs)及多環芳香烴類(polycyclicaromatichydrocarbon,PAH)等致癌物質;并可通過亞硝基化毒害腸黏膜細胞,導致結直腸癌。這類毒素也會毒害心、肝、腎等臟器[10]。現在醫學界推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飲食,認為其能降低多種疾病的病死率。據《營養代謝年刊》[11]報道,共統計124706人,歷時10~23年,發現與動植物食物混食的人群相比,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病死率降低29%,癌癥發病率降低18%。

2對身體有毒害作用的“營養物質”

研究發現,占蔗糖(即食用白糖)成分一半的果糖竟然是促成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罪魁禍首[12]。含糖軟飲料每罐約含蔗糖35克,據美國《循環雜志》2019年報道[13],長期每日飲用含糖軟飲料多于2罐者的人總病死率增加21%。其中,心血管病增加31%,癌癥增加16%。為什么果糖竟能帶來如此多的惡果?原因如下[14]:(1)果糖經肝中果糖特異性Glu5轉運蛋白進入肝細胞,經磷酸化成果糖1,6雙磷酸,此過程并不受胰島素等的調節;(2)果糖1磷酸在肝中激活膽固醇調節元件結合蛋白-C(sterol-regulatoryelementbindingprotein-C,SREBP1-C),促進肝合成脂肪,導致脂肪肝;(3)果糖1磷酸通過激活MKK7及JNK1使胰島素受體底物-1(insulinreceptorsubstrate-1,IRS-1)磷酸化而失活,導致胰島素抗性;(4)在肝中果糖磷酸化的速度比葡萄糖快10倍,消耗大量ATP生成大量AMP,轉成IMP而生成尿酸,尿酸可抑制一氧化氮(NO)生成,導致血壓增高及痛風癥;(5)果糖還可與蛋白質及多不飽和脂肪酸糖化生成糖化蛋白及晚期糖基化終產物(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AGE)。AGE可與細胞內其相應受體(thereceptorof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RAGE)結合,生成活性氧分子以毒害細胞,并誘發炎性細胞因子,例如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導致心血管病及癌癥等。(6)果糖抑制饑餓素(ghrelin)的分泌並干擾瘦素(leptin),使飽足感消失,導致肥胖及代謝綜合征。值得指出的是,水果中雖含果糖,但它在整體水果中與食物纖維等復合存在,對健康并無大礙[15]。然而高甜水果也不宜多吃。在一定程度上,果糖可視為“毒糖”,其他如反式脂肪也應該視為“毒脂肪”,應盡量避免或少吃。

3高度重視食物纖維的營養價值

經典營養學曾經認為,食物纖維不能被腸道消化吸收,在營養上對人體似乎無甚貢獻。可當今醫學界認為,食物纖維在人體腸道中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營養素。食物纖維功能是:(1)食物纖維在腸道中吸收大量水分,軟化和增加糞便容積,防治便秘;(2)吸附腸道毒素、膽固醇和膽汁酸鹽并使其隨糞便排出體外,減少了毒素進入血液毒害全身各臟器,并有助于降血脂;(3)降低能量密度,增加飽腹感,有助于節制飲食;(4)增加食物在胃及小腸中的潴留時間,使消化吸收更加充分,并可緩沖葡萄糖快速吸收所致的血糖高峰;(5)多吃食物纖維可降低多種疾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美國國立腫瘤研究所[16]考察了50~71歲老年人群31456人,歷時9年。結果顯示,進食較大量食物纖維者(26~29g/d)的總病死率較僅攝取少量食物纖維者(11~13g/d)低22%;其中死于心血管疾病者低24%(男)或34%(女),死于癌癥者低56%(男);(6)食物纖維是腸道有益菌群的最佳養料,而維護正常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食物纖維在動物性食物中則缺少,這就是為什么要特別強調多吃富含食物纖維的蔬菜水果及糙米雜糧。

4維護正常腸道菌群與健康密切相關

腸道中寄生的細菌達1014之多,人體用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殘渣養育腸菌。腸菌也反饋地為維護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發揮重要作用[17]。腸菌對人體的作用:(1)消化分解食物殘渣產生許多對身體有益的營養素和代謝物,例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K及短鏈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等。短鏈脂肪酸可滋養腸黏膜上皮細胞,維護腸壁通透性。短鏈脂肪酸還可通過誘導激活核內轉錄因子抑制NFκB及腫瘤壞死因子(tumornecroticfactor,TNF)等炎性細胞因子以抗炎癥及癌癥;(2)腸菌產生多種神經介質,與腦交互作用調節神經活動。例如體內90%的5羥色胺(serotonin)和50%的多巴胺(dopamine)均在腸內生成,故腸菌紊亂可導致抑郁癥、帕金森氏綜合征及老年癡呆癥等;(3)腸菌中的益生菌可抑制有害菌群的滋生,并激活調節性T細胞(Treg細胞),促抗菌多肽分泌。現知體內的免疫系統80%存在于腸道中,故全身免疫功能與腸菌密切相關[18]。有害菌群的滋生除擾亂腸道功能,導致腹瀉、便秘、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外,還可產生超氧離子及炎性細胞因子損害腸壁細胞的DNA,導致腸癌;(4)有的肥胖癥很難用節食及強化鍛煉的方法減肥。由于該類肥胖癥特有的腸菌竟能另辟途徑制造能量,通過使原不產能的食物纖維分解生成大量乙酸,并進入體內合成額外脂肪致胖[19]。(5)植物中也含有豐富的共生益生菌,是補充人類腸道正常菌群的極好來源。據《邊緣微生物》2019報道【20】單個有機蘋果中益生菌的含量高達108,尤以中心部分及果籽中含量最多,這是蔬菜水果有益健康的又一佐證。

5全食物營養的重要性

經典營養學曾經認為,人類的主要營養素只是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后來雖將食物纖維也列為營養素,但這只能維持生命,很難設想長年僅靠輸入上述營養素能增強體質、避免疾病、延緩衰老,健康長壽地活下去。因為天然的食物中除含有上述營養素外,另含有其他許多已知和未知的能增進健康的營養成分,全食物營養就是包容了天然食物中凡能增進健康的營養成分[20]。最明顯的是抗氧化劑和植物化學物質。植物性食物中含豐富的抗氧化劑[21],它可清除體內生物氧化過程中產生的有毒副產品———大量超氧離子(自由基),植物性食物中還含有許多抗炎癥及抗癌的營養成分,如咖喱粉的主要成分姜黃素(turmeric)能抑制NFκB基因表達[22]。需知NFκB可激活多達200種與炎癥及腫瘤相關的不同基因,與腫瘤及炎癥的發生發展密切關聯。食物纖維再如大豆中的異黃酮素(isoflavones)、番茄中的番茄紅素(lycopene)、大蒜中的大蒜素(allicin)、綠菜花中的類黃酮素(flavonoid)以及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和藍莓中的花青素(anthocyanin)等。現已有研究證明,它們大多具有抗炎癥、防癌及防止心腦血管病等功效[23]。須知植物性食物中還含有許多有益于人體的營養成分,目前尚屬未知暫統稱為植物營養素或植物化學物質,仍有待發掘。最后還需指出的是,鑒于人體的生理機能和代謝十分復雜,常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上文中所引《美國流行病學雜志》[9]舉出,長期攝食紅肉170g/d者,其總病死率增加達40%,但若既攝食紅肉170g/d,又同時大量攝食蔬菜水果者,其總病死率僅增加9%。也就是說,增加蔬菜水果的攝食量,可大大抵消紅肉對身體的危害。

篇7

健康教育形式

文字表達:①走廊設宣傳欄、辦板報,由專人負責。根據傳染病流行季節,定期更換,并配有精美插圖。做到內容精練通俗易懂,自開辦以來深受歡迎。②免費發放傳染病健康教育處方。

語言介紹:口頭宣傳,最直接、簡便、效果最好的方法。利用候診時間,集中病人健康宣傳。宣傳時,態度和藹、親切。誠懇,針對不同文化程度,社會背景,接受能力,采取不同語言方式,便于患者接受和理解。

多媒體教育:①電視錄像:如在門診大廳設電視播放相關健康教育知識,以便候診時觀看。②因特網:在醫院網頁上制作相關內容。③電話指導:對前來就診的病人做好登記,彼此留下聯系電話,以便隨診時電話指導。

健康教育內容

對常見傳染病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傳染的方式和特點,進行宣傳,只有科學掌握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才能正確預防傳染病:如傷寒,痢疾、甲肝等為腸道傳染病染病,要給予腸道隔離。做好飲食、環境及個人衛生,飯前便后、外出要洗手。防止病從口入,做好“三管一滅”等預防措施。麻疹、流腦是由呼吸道而傳播的疾病,因而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流行季節外出時,要戴口罩,打噴嚏,咳嗽時,用手帕掩住口鼻。兒童避免到擁擠的公共場所。對一些蟲蝶傳播及寄生蟲類傳染病,如痢疾,出血熱等,要做好除四害。

指導病人及家屬做好消毒隔離:針對傳染病的傳染特點,指導家屬采取相應隔離措施,保護易感冒者。并對患者用過的物品進行嚴格的消毒。可對家屬介紹幾種常用消毒方法:①病人用過的毛巾、浴巾、食具、衣服等用100℃的水煮30分鐘。②被褥、被單,在日光下暴曬6小時以上。剩菜、剩飯煮沸后棄去。③病人的糞便、尿、痰等用3%的漂白粉浸泡消毒2小時,墻壁、地面及物品表面,用3%漂白粉噴曬或擦拭。垃圾焚燒。居室要經常開窗通風。

指導病人疫苗接種:接種疫苗是預防傳染病的有效措施,對易感冒者及密切接觸者起保護作用。指導病人及家屬到指定的接種點進行疫苗接種。

飲食健康指導:向病人宣傳飲食調護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合理的膳食,不僅能改善病人自身狀況,而且能增進食欲,增強抵抗力,促進早日康復。否則會成為加重疾病及出現并發癥的誘因。如菌痢、傷寒等疾病,要不喝生水,不食不潔食物。發熱期多飲水,以流質、半流質飲食為主,切忌多渣難消化食物,以免誘發腸出血、腸穿孔并發癥。患有腮腺炎的病人,以流質為宜,避免酸性飲料。患有急性肝炎的患者,急性期應清淡飲食,食物品種多樣化,熱量要足夠,并適當地補充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不強調高糖和低脂肪飲食。慢性肝炎患者可適當進食較多的蛋白質,避免過高過熱量,以防肝臟脂肪變性。

用藥指導:當病人取到藥后,有了解自己病情及用藥方面知識的權利,這是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護士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查閱有關書籍,掌握傳染病常規用藥的量、方法及不良反應,做到心中有數。并積極主動向病人講解,必要時,將其寫在小卡片上,便于患者記憶。

心理指導:熱情接待每一位來就診的患者,與其建立一種平等友好護患關系,用充滿關愛的語言,與病人進行交流溝通,從中發現病人思想變化和情緒,給予恰到好處的身心護理。

討 論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們樹立健康意識、促使人們改變不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養成良好的行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通過健康教育,能幫助人們了解哪些行為是影響健康的,并能自覺地選擇有益于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

健康教育是提高人群對健康的認識,使他們懂得一些基礎的衛生保健知識(基本的內容和實施方法),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健康教育所面對的應是每一位成員。由于社會由不同結構的成員組成,所以,我們開展健康教育必須按照各類人群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起點,設計不同的教育方式和內容。既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學習,如家庭護理、嬰兒養護、緊急救護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也要開展較純粹的自我提升、養生修性式的學習活動,如健身操、書法繪畫、花卉培植、讀書學習等。許多時候,通過學習來獲取快樂,也是促使人們愿意進行學習的目的。

健康教育的目的:①增強人們的健康,使個人和群體實現健康的目的;②提高和維護健康;③預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殘疾的發生;④改善人際關系,增強人們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破除迷信,摒棄陋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實施健康教育,增強了患者自我保護意識,提高了家屬自我保護能力。病人所患疾病具有傳染性,作為患者家屬不可避免地要同患者接觸,易感性相對升高。如何在照顧好患者的情況下,又保護好自己,是家屬很關心的問題。因此,通過對傳染病健康知識宣傳,提高了警惕性,保護了易感者。

實施健康教育,在降低傳染病發病率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近年來,多種新型傳染病不斷襲來,諸如SARS、禽流感等,對傳染病醫學工作者又是一個新的考驗。健康教育理念是醫學模式轉變的必然產物,也是控制傳染病蔓延的需求。

預防保健、心理護理,身軀護理于一身的多角色轉變。

篇8

33. 使用衛生廁所,管好人畜糞便。

由“野外方便”到“糞便入廁”,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農民一向羞于談廁,不屑談廁,不少人認為廁所就是個臟地方,祖祖輩輩就這樣過來的,他們舍得花三萬五萬、十萬八萬元蓋樓房,卻不愿花三四百元建一個衛生廁所。

1993年,在實施“全國農村廁所及糞便處理背景調查和今后對策研究”時,中國才第一次獲得全國性相關數據,并且這個數據的嚴峻也讓人吃驚:全國衛生廁所普及率僅7.5%,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的才有13.5%,1.2億農村人口無廁所可用,導致環境污染,腸道傳染病、寄生蟲病和血吸蟲病流行難以控制。

專家詮釋:衛生廁所是指有墻、有頂、廁坑及貯糞池,無滲漏,無蠅蛆,基本無臭味,糞便經無害化處理并及時清潔的廁所。使用衛生廁所,管理好人畜糞便,可以防止蚊蠅孳生,減少腸道傳染病與某些寄生蟲病傳播流行。家禽、家畜應當圈養,禽畜糞便要妥善處理。

34. 講究飲水衛生,注意飲水安全。

水在人的新陳代謝中向組織和細胞輸入營養物質,輸出代謝廢物,還要維持人體電解質平衡,調節體溫。如果飲用水不清潔,帶有致病微生物或有毒有害成分,水就成為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

專家詮釋:生活飲用水受污染可以傳播腸道傳染病等疾病,還可能引起中毒。保護健康,要注意生活飲用水安全,

提倡使用自來水。受污染水源必須凈化或消毒處理后,才能用做生活飲用水。

35. 經常開窗通風。

室內污染源來自多個方面。由于人隨時要呼出二氧化碳氣體,如果家里有人患呼吸道感染的疾病,那么呼出的氣體中就會有一些病原微生物。此外,在裝修房間時,裝修材料如果選得不好,會在3至15年時間內,緩慢地釋放出苯、甲醛等有害氣體。有些家庭怕灰塵弄臟房間,于是很少開窗換氣,這已成為不良的生活習慣。

夏天,室內開空調,照樣應定時開窗通風,因為空調只起降溫作用,并不能清新室內的空氣。

專家詮釋:陽光和新鮮空氣是維護健康不可缺少的。陽光中的紫外線,能殺死多種致病微生物。讓陽光經常照進屋內,可以保持室內干燥,減少細菌、霉菌繁殖的機會。接受陽光照射能提高人體對鈣的吸收能力。

通風不好的房間,會增加病菌、病毒在室內傳播的機會。勤開窗通風,可以避免呼吸污濁、有毒的空氣,預防呼吸道傳染病發生,維護健康。

36. 膳食應以谷類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注意葷素搭配。

“民以食為天”,道出食物在人體生命中的重要性。怎樣吃才能更有營養、更有質量呢?面對現代生活的緊張節奏,“富貴病”日益增多,增加這方面知識,已成為每個人乃至每個家庭的當務之急。

專家詮釋:谷類食物是我國居民傳統膳食的主體,是人類最好的基礎食物,也是最經濟的能量來源。以谷類為主的膳食既可提供充足能量,又可避免攝入過多脂肪,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癥有益。蔬菜、水果和薯類對保持身體健康,保持腸道正常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罹患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風險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多種食物組成的膳食,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求,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

37. 經常食用奶類、豆類及其制品。

奶類除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外,含鈣量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我國居民膳食中鈣質普遍偏低,平均只達到推薦供給量一半左右。我國嬰幼兒佝僂病患者也較多,這和膳食中鈣不足有一定聯系。因此,飲食中應加大奶類制品的比例。

專家詮釋:奶類食品營養成分齊全,營養比例適宜,容易消化吸收,是膳食鈣質的極好來源。兒童青少年飲奶有利于生長發育和骨骼健康;中老年人飲奶可以減少骨質丟失。

建議每人每天飲奶300g或相當量的奶制品,高血脂和肥胖者選擇減脂、低脂、脫脂奶及其制品。

大豆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必需脂肪酸、B族維生素、維生素E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且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異黃酮、植物固醇等多種人體需要的植物化學物質。適當多吃大豆及其制品可以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量,也可防止過多肉類帶來的不利影響。

38. 膳食要清淡少鹽。

篇9

關鍵詞:抗結核藥物

近年來,我國每年報告肺結核發患者數約100萬,始終位居全國甲乙類傳染病的前列,肺結核是老年人近年來死因為傳染病的首位[1];耐多藥肺結核危害日益凸顯,每年新發患者人數約12萬。所以,防控肺結核的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那么,高效控制肺結核彰顯其重要性,排除耐藥、患者的依從性低、漏服藥物等現象之外,臨床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指導患者正確服用藥物,因為結核菌的抑制、殺滅根據其生長特性,需要長期、規范的治療,而且口服藥物是主要的治療措施,尤其是在提倡復合制劑之時,意義更重大。

進而,如何保障患者能夠正確服藥呢?①醫務人員高度重視,并且明白正確指導患者服藥是自己的職責所在;②在結核病的治療中,醫生必須掌握抗結核藥物的用藥知識,做好對患者的健康宣教,告訴他們正確服藥才能收到最好的療效,做到性價比最佳;③也是最關鍵的環節是要逐藥逐劑型的告知患者如何正確服藥。應如何正確服用抗結核藥物呢?即便是同一劑型的藥物,往往由于服藥方式、服藥時間不同,所獲得的血藥濃度和達峰時間各異。一般認為,服藥后藥物是否能發揮最大的藥效取決于藥物本身吸收的程度、還與給藥計量、是否進食和肝臟排泄能力的大小有關。口服劑型藥物的吸收過程大體上是在進入胃被崩解后溶解,并在腸道被吸收[2~4]。

以利福平為例,在腸道內積存過多的食物,利福平的吸收便非常緩慢,血藥濃度降低明顯,無疑是食物影響了藥物吸收的速率。利福平被吸收后立即在肝臟中脫乙酰基,代謝為脫乙酰基利福平,后者仍有較弱的抗結核作用,大約為利福平的1/8~1/10,胃腸道積存的食物過多時,脫乙酰基利福平也難以被吸收利用。胃腸道內積存大量的食物,促進胃液分泌過多,這種酸性環境既不利于利福平吸收,同時利福平也很容易被氧化為利福平醌,造成利福平的效價大大降低,酸性環境還可以促使利福平蛋白結合率大大提高,這也影響了利福平的抗結核作用的發揮。

有研究報道,空腹頓服者和與食物同食者相比,進食者的血藥濃度較空腹頓服者減少36%,達峰時間比空腹頓服者延遲,進食者的藥-時曲線下面積較空腹時減少6%,因此空腹狀態利于藥物最大限度的吸收。

利福平:利福平的正確用藥方法是必須在餐前2h空腹頓服。難以耐受利福平造成的胃腸道刺激的患者可改為睡前頓服,夜間服藥與晨起空腹頓服的平均血藥濃度無差別,均在最低抑菌濃度水平以上。

異煙肼:異煙肼適宜空腹頓服,為提高血藥濃度,以1d量1次頓服為佳,并避免與制酸藥同時服用。異煙肼具有中性偏堿性的特性,不宜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胃排空好時速度越快越利于異煙肼的吸收。避免同服含鋁等金屬離子成分的藥物。

吡嗪酰胺:吡嗪酰胺以空腹頓服為佳。空腹頓服不但明顯利于吡嗪酰胺發揮抗菌作用,也利于與其他抗結核藥物的協同作用。

乙胺丁醇:乙胺丁醇在口服后75%~80%經胃腸道吸收,但進食對吸收劑血藥濃度的影響較小。避免同服含鋁等金屬離子成分的藥物。

復合制劑:即異福酰胺片,服用方法是飯前1~2h頓服,1次/d。

所謂采用頓服的方式,是指1d量在同一時間1次服用。而非/d早餐前服用利福平或利福平和異煙肼,而其他藥在中午或晚上服用,這種分解的錯誤服藥方式使藥物很難發揮協同作用,至少抗菌作用不充分,必將大大影響治療效果。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四種藥聯合頓服,有利于殺滅快速生長、繁殖的菌群,對結核病的痊愈有決定性的意義,雖然一日量一次服用,在用藥時間上各種藥物均超過各自的半衰期,但由于各種藥均有時間不等的抗生素后效應,其所達的血藥濃度尚足以維持抗菌濃度,因此仍保持其抗結核活性。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結核病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結核病和呼吸雜志,2001,24:70-74.

[2]馬錫良,張文敏等.不同服藥時間對利福平血藥濃度的影響[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88,11:55-56.

篇10

保健措施各種保健措施對微生態平衡都可以起到良性或惡性影響,從微生態學角度對各種保健措施進行監測,可為其提供科學的依據。中醫中藥中醫中藥可改變舌象。不同的舌象,有不同的菌群結構。研究顯示某些中藥確是理想的微生態調節劑,不僅能起到益生元的作用,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并且具有扶植正常菌群生長繁殖的中藥與益生菌同用,效果更佳。此說明中醫中藥的研究,特別是一些名方、驗方的研究,完全可借助微生態學的研究。健康長壽國內外都有對長壽者腸道菌群的研究,結果發現長壽老人腸道內的雙歧桿菌較對照組明顯增高,因此研究微生態的規律,對人類的健康長壽有很大的貢獻。其他宇航員、潛水員及極地人員的腸菌群經研究發現有定性與定量的變化。在外環境發生極端變化時,人體的微生態平衡必將發生變化,對此如何看待又如何處置,將是重要的研究課題。總之,微生態學的研究在醫學領域中有獨特的重要性。有關胃腸道微生態學的理論與實踐正在不斷發展,同時利用微生態制劑調整人體的微生態平衡,恢復正常生理功能,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的研究,也在國內外方興未艾。微生態制劑按成分的屬性分類: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1992年Fuller對益生菌(Probiotics)的定義再次做了補充,指出益生菌制劑是含生理活性細菌,能通過胃腸或定植于結腸或在腸道繁殖,調整腸道菌群而提高機體免疫力的活的微生物。

益生元(Prebioties)在1982年首先由光罔指出,是指那些人體不消化或難消化的成分,這些成分可選擇性刺激結腸生理活性細菌的生長和活性,從而對宿主產生健康效應。益生菌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診治多種疾病,并成為人們防治疾病重要的生物武器,其應用如下。防治多種腸道疾病益生菌制劑通過調整腸道菌群失調,改善生態環境而對各種原因引起的急性腸炎、痢疾、結腸炎、小腸上段污染綜合征等具有良好預防和治療作用。防治抗生素相關性疾病、真菌感染因臨床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引起腸道菌群紊亂,其念珠菌、腸球菌占優勢,厭氧菌減少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偽膜性腸炎。益生菌制劑能有效治療該疾病,并解除大量使用抗生素所造成嚴重不良反應。治療緩解各種便秘益生菌在體內代謝產生多種有機酸,使得腸內pH降低,因而調節腸道正常蠕動,有效緩解便秘。防治肝臟疾病用益生菌制劑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氨水平,有利于肝昏迷緩解,能使凝血酶原時間增加,肝功能指標有不同程度改善;能促使腸道菌群恢復正常,改善肝臟蛋白質代謝和肝臟的解毒功能。嬰幼兒保健服用益生菌制劑能最有效防治用牛奶喂養嬰兒引起的壞死性結腸炎及各種嬰幼兒腹瀉,增加嬰幼兒抵抗疾病的能力。

防治高膽固醇血癥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制劑可使膽固醇轉化為人體不吸收的糞固醇。食用含有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的酸奶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的5%~10%,并對治療和緩解膽固醇血癥具有一定的療效。抗創、燒傷感染國內研制的枯草芽胞桿菌制劑可治療和預防各種創、燒傷感染,使創面加速愈合。治療婦科疾病國內已研制出治療多種婦科疾病的益生菌制劑。防治骨質疏松癥老年患者因大量使用抗生素會干擾腸道內正常菌群,導致雌激素再吸收能力下降,引起骨質疏松癥。對此需在飲食療法中增加鈣、鎂離子治療的同時,輔助加服益生菌制劑,調節腸道菌群失調。對癌癥的防治益生菌可促進吞噬細胞的活力,增強機體免疫力,降解腸內亞硝胺等致癌物質,同時還對癌細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自從人們認識到益生菌的重要性后,首先在一些發達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原蘇聯展開了益生菌研究應用熱潮。目前,各國益生菌制品研究應用的熱點是雙歧桿菌制品。其中又以日本為研究應用之首。在日本,雙歧桿菌廣泛應用于食品、醫藥等領域。其產品形式主要有兩大類:①雙歧桿菌食品:包括雙歧桿菌酸奶,雙歧桿菌奶粉,雙歧桿菌面包及餅干食品,雙歧桿菌保健食品等。②雙歧桿菌藥品:該類藥品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已用于臨床,根據這類藥品使用菌數的不同又可分為兩種,即單菌株制劑和聯菌株制劑。前者必須以食品形式出售,須同正常食品一樣供人們食用,而不得作成片劑、錠劑或膠囊,后者則需遵照醫囑。我國益生菌的研究開發相對較晚,目前我國活菌微生態制劑至少有十幾種。2001年3月26日衛生部文件規定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種的名單:兩歧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bifidum)、嬰兒雙歧桿菌(B.infantis)、長雙歧桿菌(B.longum)、短雙歧桿菌(B.breve)、青春雙歧桿菌(B.adolescentis)、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acillus.bulgaricus)、嗜酸乳桿菌(L.acidophilus)、干酪乳桿菌干酪亞科(L.Caseisubsp.casei)、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thermophilus)。

國內益生菌制劑發展迅猛,產品種類繁多(藥品、食品及保健品等),劑型多樣(膠囊、片劑、顆粒劑、口服液等)。菌種種類也多,以雙歧桿菌的應用居多。根據益生元的定義和必須具備的條件,目前只有不被宿主消化的功能性寡聚糖可作為益生元。在益生元中能選擇性地促進雙歧桿菌生長的功能性寡聚糖(雙歧因子)為世界各國研究的重點。益生元的作用機制及其應用如下。能選擇性促進雙歧桿菌的增殖多數益生元可選擇性刺激雙歧桿菌的生長而不被其他細菌利用。主要原因是:①這些寡聚糖可作為雙歧桿菌的選擇性的生長底物被雙歧桿菌發酵。②雙歧桿菌通過發酵產酸及其代謝產物抑制其他細菌的生長。③雙歧桿菌產生的生物素又可促進其自身的生長。由于寡聚糖很難或不被消化吸收,其甜度為砂糖的30%,熱值僅為1.5kcal/g,能量很低,因此可應用于低能量食品,為糖尿病、肥胖患者提供糖源。對宿主代謝的影響益生元可增加鎂元素的吸收,減少其排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