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互聯網的背景范文
時間:2023-12-25 17:3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業互聯網的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4-0080-04
網絡工程專業是隨互聯網的發展壯大而興起和發展的,自 1998年被教育部列入本科專業目錄以來,全國已有近 300 所高校設置了該專業,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網絡專業技術人才[1]。我國大多數高校的網絡工程專業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基礎開設,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各高校本著“培養高層次的網絡規劃建設、網絡管理維護、網絡應用人才”這一專業培養目標,通過增設通信原理、互聯網工程建設與規劃、網絡管理、網絡程序設計、網絡安全等課程開展專業人才培養,與原有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培養模式相近[2,3]。由于教學體系、教學實踐經驗的不足以及硬件設備更新換代的滯后,使得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工程能力相對較弱,畢業生的專業特色和優勢不夠明顯。近些年,由于低端網絡人才市場趨于飽和,本科生就業市場上出現了“網絡工程專業學生就業難、用人單位招聘不到合適人才”的普遍現象,導致部分應用型高校網絡工程專業出現萎縮或停招。這足以說明,“傳統”網絡工程專業亟需在專業內涵、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重大的改革創新。
1 “新互聯網”時代大潮對網絡工程專業 的影響
互聯網技術經過40多年的長足發展,其產業變革席卷全球,顛覆傳統行業的節奏也進一步加快。2014年1月8日,在釣魚臺國賓館召開的“2014互聯網產業年會”上,互聯網產業各界人士一致認為: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必然將在工業應用中扮演更加深入和廣泛的角色,促進工業全產業鏈、全信息鏈的信息共享和協同集成。思科首席執行官約翰錢伯斯(John Chambers)在拉斯維加斯舉辦的“CES2014展會”演講中也對物聯網的發展充滿信心,表示:“這一轉變已經開始,它(指物聯網)將改變我們生活、工作和娛樂的方式……2014年將是物聯網發生關鍵轉變的一年,并且到2017年,物聯網產生的影響,將比整個互聯網更為深遠”。
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網絡技術的興起給網絡工程專業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只有正視這種洶涌的“新互聯網”時代大潮,不斷豐富和發展網絡工程專業的內涵、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才能適應新網絡時代的要求,培養面向企業需求的實踐人才,煥發專業活力。本文分析總結大連工業大學網絡工程專業的培養實踐經驗:“突出專業特色,彰顯時代特點”、“優化專業層次結構,大類培養”、“加強實踐,注重校企合作”,旨在探索一條適應新技術發展的面向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網絡工程實用型人才培養的新道路。
2 “新互聯網”時代下網絡工程專業的建 設思路
大連工業大學于2004年開設網絡工程專業,經歷了傳統意義上的網絡工程人才培養,迄今已畢業6屆、300余名網絡工程專業本科生。通過對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跟蹤統計可知,目前網絡工程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主要有四個領域:傳統互聯網系統設計及應用、Web軟件設計與開發、嵌入式系統應用和移動互聯網軟件開發。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蓬勃發展,近幾年嵌入式系統應用和移動互聯網應用領域的就業比例逐年上升,已漸有超過傳統互聯網應用這一傳統就業主體的趨勢。根據這種現狀,大連工業大學從2010年起著手改革新的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就業優勢明顯加強。
首先,拓展傳統的網絡工程專業內涵,突破傳統的“互聯網建網、管網、用網”領域,以時代需求為導向,引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知識,拓寬專業領域;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既要培養傳統互聯網絡系統設計與開發、網絡工程規劃與設計、網絡管理與維護等層次的專業人才,也要培養物聯網系統設計與開發、移動互聯網系統設計與開發的多領域專業人才。
其次,在課程設置上優化專業層次結構,結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制定“寬口基礎+特色方向”的課程體系,開展大類培養。
最后,網絡工程專業作為一個跨學科、實用性強、服務面廣的專業,要大力加強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這既需要高校本身的努力,加大教師實踐能力培養、加大硬件設備的更新換代,更需要社會、企業和學校的緊密配合,探索一條群策群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切實可行的新模式。
3 拓展專業內涵,彰顯時代特點
物聯網技術是在互聯網技術的基礎上,結合射頻標簽和傳感器網絡等技術,實現人與物、物與物智能溝通和對話的網絡信息技術[4]。近幾年,國內申請增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的高校數量眾多,但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物聯網課程體系規劃不完善、教材建設計劃不完備、師資力量薄弱、實驗室配套設備缺乏和實驗方案標準有待規范等問題。
實際上,在培養目標和專業課程設置等方面,傳統網絡工程專業已涵蓋了大多物聯網知識領域,擁有物聯網網絡層的學科建設優勢,具備應用層的基礎知識,需要補充的主要是物聯網感知層的相關課程[4]。顯然,傳統網絡工程專業與物聯網專業在知識結構上有很多共性,只要適當補充和調整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即可培養具有物聯網技術知識的專業人才。
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是“新互聯網”時代兩個最熱點的技術領域和應用領域,根據新技術發展和企業崗位需求,大連工業大學網絡工程專業重新定位了專業內涵,調整原有的專業課程體系,補充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相關知識,制定了新的網絡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目的是培養面向工程的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的“新”網絡工程人才。新培養方案中將網絡工程專業方向設定為4個方向:(1)傳統互聯網方向;(2)系統集成方向;(3)物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方向;(4)Web軟件開發。
4 優化專業層次結構,大類培養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優化結構,辦出特色……優化學科專業、類型、層次結構,促進多學科交叉和融合。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
大連工業大學網絡工程專業是以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為基礎、依托校網絡中心工程環境開展學生培養的,具有堅實的教學師資和教學資源基礎。為優化網絡工程專業的層次結構、培養“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網絡工程專業采用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聯合的交叉大類“2+2培養”模式:前兩年教學內容與計算機專業保持一致,使學生具有扎實的計算機技術基礎;后兩年根據專業特色,按照行業技術發展和企業崗位需求,設立了“傳統互聯網應用”、“系統集成”、“Web軟件開發”、“物聯網及移動互聯網應用”四個特色方向,形成合理、有時代特色的課程群體系(見表1),及有效的實踐環節,從而保證學生在校學習內容和企業需求的有機接軌。
5 面向工程應用,優化實踐教學模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同樣明確提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實驗室、校內外實習基地、課程教材等基本建設……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
網絡工程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較高,實踐能力的提升是培養網絡工程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大連工業大學網絡工程專業本身的特點,筆者采取“校內+校外”、“校企聯合”的創新與實踐教學模式開展對學生實踐工程能力的培養。
5.1 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體系設置堅持“面向工程應用,優化實踐教學模式”原則。具體劃分為“四層次、七類別”實踐教學體系,見圖1。“四層次”是指學生應獲取基礎實驗和認知能力、初步設計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創新和工程能力等四個層次的能力;“七類別”是指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專題訓練、各類實習、畢業設計、參加創新和科研課題、職業培訓等七個環節[5]。
根據大連工業大學網絡工程專業自身特點,針對“課程群”系列課程,開設綜合性較強的專題訓練實踐環節,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又有利于與企業實訓項目相結合、置換。例如,筆者將第七學期的“網絡規劃與設計專題訓練”、“網絡安全課程設計”和“生產實習――網絡管理+Linux系統運維”三個實踐環節組合成一個綜合性專題訓練模塊,引進合作企業的生產實踐項目,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對學生進行綜合實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5.2 “校內+校外”、“校企聯合”的創新與實踐教 學模式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充分關注行業、企業需求,密切校企合作,建立了“校內+校外”、“校企聯合”的創新與實踐教學模式。
1)有效利用校內資源,將教學實踐與實際生產環境有機融合。網絡工程專業依托大連工業大學網絡中心開展校級實踐活動,將教學實踐落實到生產現場,開展從校網絡中心到教育網地區中心全方位的教學實踐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既可以引入網絡中心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承擔認識實習、操作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任務,將網絡中心技術人員的工程實踐經驗更好地融入到教學環節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勤工儉學,通過承擔一定的網絡維護開發等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參與專業實驗室、學校網絡的建設維護工作,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和動手能力。通過上述方式,將網絡工程專業的教學實踐融入實際的生產環境中,使學生學以致用,既深化了對專業理論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突出了網絡工程專業的工程特點。
2)擴大校企合作。根據行業、企業需求,結合學校實際,筆者重新定位網絡工程專業方向,建立了“企業崗位定制”教學;同時,加強校企教師的雙向培訓機制,與企業在學生和師資培養等方面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在圖1所示的四個層次實踐課程體系中,強調培養過程中的企業參與,將企業的實際項目引入專題訓練環節,實現學校和企業的無縫接軌。
3)支持學生參與創新科學研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的“導師制”。從大學一年級入學開始,即進行專業介紹和行業發展規劃,逐步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方向,鼓勵本科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建立“導師制”師生研究室。教師帶領本科生積極開展科研創新實踐活動,建立了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的創新與實踐教學模式。目前,網絡工程專業學生已參加了多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與創業項目,科研實踐能力大幅提升。
4)積極開展專業競賽,以賽促學。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專業競賽,以優秀獲獎學生為榜樣,帶動更多的學生積極向上、銳意進取。同時,通過聯合開辦的思科網絡技術學院、紅帽學院,鼓勵學生考取思科認證網絡工程師(CCNA)、思科認證網絡高級工程師(CCNP)等行業國際資格認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也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6 結論
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蓬勃發展為傳統網絡工程專業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討論在“新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以《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為契機,將物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與高校傳統網絡工程專業建設有機融合,通過整合教學資源、擴展專業內涵、優化教學體系、建立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等一系列舉措,大力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訓練,探索了一條以行業需求為目標,培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富有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的復合型、應用型網絡工程人才的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曹介男,徐明,蔣宗禮,陳明.網絡工程專業方向設置與專業能力構成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2,(9):31-34.
[2]岳峰,王楨.淺談高校網絡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2,(21):126-127.
[3]張新有,曾華,竇軍.就業導向的網絡工程專業教學體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56-160.
篇2
從2005年開始,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就提出要把傳統制造變成大規模定制。2008年,海爾對整個企業的產品設計和制造體系進行了模塊化改造,同時在虛擬設計、實體制造方面進行了系統的建設。從模塊化到自動化再到黑燈工廠,到現在智能制造互聯工廠,不斷持續的探索試錯,取得了初步的實踐成果。
張瑞敏:從自產自銷到產消合一的轉變
10月15日上午,首屆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在青島舉行。作為國內首次聚焦“互聯網+工業”這一重大命題的國際性會議,大會以“互聯網時代工業變革之路”為主題,受到了國內外工業領域和互聯網領域相關企業、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會上,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應邀作了題為《互聯網工業變革之路的海爾實踐》的主題演講,與參會人員共同分享了海爾在互聯網道路上的探索與試錯過程。事實上,海爾對于互聯網的探索已經進行了近十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海爾始終堅持“自以為非”的態度,以不斷顛覆自我的姿態迎接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并以創造全流程用戶最佳體驗作為自己在互聯網工業變革之路上的核心目標。
談到互聯網轉型,張瑞敏表示,一直以來海爾以“黃金圈”法則作為自己在互聯網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指導。在互聯網轉型這條道路上,海爾對于互聯網工業的思考更加深刻。張瑞敏表示,海爾目前對于互聯網工業及互聯工廠的思考主要來自兩個維度,即以端到端的信息融合為核心的企業價值維度,和以共創共贏、攸關各方分享增值為核心的用戶最佳體驗維度。海爾的兩大維度注重構建用戶生態圈,通過在圈內與用戶的交互,企業可以更好地進行生產,并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定制需求。
在最后談到海爾探索互聯網工業變革的目標時,張瑞敏認為,就是要實現從自產自銷到產消合一的轉變。《零邊際成本社會》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曾表示,互聯網時代的經濟是共享型經濟,將來的社會也會是共享型社會,相較于產權與所有權,用戶將更加關注使用權。在這個背景下,企業的互聯網工業之路應成為一條產消合一的道路,即我們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在張瑞敏看來,未來的用戶市場,更多的可能是用戶自己創造設計的產品,而這種充滿了個性化創意的市場,也恰恰就是互聯網時代最具特色的表現。
海爾的互聯網工業路徑:“智慧家庭+互聯工廠”
10月16日,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與會嘉賓參觀了海爾位于膠州的空調互聯工廠,這是繼沈陽冰箱互聯工廠、鄭州空調互聯工廠、佛山洗衣機互聯工廠、青島熱水器互聯工廠之后又一重要布局。而就在10月14日海爾?斐雪派克電器電機智能互聯工廠在黃島海爾工業園開工生產,這是海爾進一步將智能制造延伸到核心模塊互聯工廠的新舉措,也標志著海爾進一步提高了快速響應與滿足用戶需求能力,并率先完成了智能制造新生態布局。
互聯網時代消費模式發生了改變,用戶要的不是產品,而是體驗。誰能給用戶帶來最佳生活體驗,誰就能獲得用戶資源。海爾互聯工廠就是對這一探索的實踐、落地。
篇3
>> 互聯網+背景下微商與電商消費的對比研究 基于我國電商模式的互聯網金融研究 基于以電商平臺為核心的互聯網金融研究 基于“互聯網+物流”視角的電商物流課程群建設研究 基于電商平臺的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經濟研究 基于互聯網+O2O電商營銷模式本地化研究 互聯網+時代的生鮮電商發展策略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的電商智能物流體系研究 “互聯網+”驅動下基于物聯網及大數據的溫州跨境電商發展策略研究 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商發展研究 骨感的電商,豐滿的互聯網改造 海爾:互聯網轉身中的電商突擊 互聯網電商的高速路 互聯網航運電商的法律定位 互聯網經濟下的汽車電商 試論電商平臺下的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農業”的農村電商新改革 門戶、社區、電商的互聯網演變史 “互聯網+”視域下的跨境電商生態圈構建的意義和價值研究 新零售模式下的互聯網電商創業人才培養實踐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url=,2015-09-01
④阿里巴巴產業帶[EB/OL].http:///overview.htm?spm=a2621f.7839191.1998810308.453.2eBaGc,2016-01-29.
參考文獻:
[1]吳青.信息化視域下的崛起夢――數字湖南建設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2]艾學蛟.紫海戰略[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阿里研究院.互聯網+:從IT到DT[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篇4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傳統經濟;影響分析
隨著信息時代、網絡時代及多媒體時代的到來,使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及多媒體技術在人們生活及生產中不斷得到了應用,提高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適應了經濟全球化及國際貿易化的經濟發展趨勢,并形成了現時代獨特的經濟形式--互聯網經濟。互聯網經濟顧名思義就是因為互聯網技術應用衍生而來的一種經濟,現在已經逐漸普及到人們生活及生存的各個角落,對我國綜合國力及經濟水平的提高有著重大意義和作用,彌補了傳統經濟的不足,故引來很多相關人士的重視與關注。對此,本文作者根據自己對互聯網經濟及傳統經濟的了解,深入分析了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經濟的影響。
一、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經濟的簡單概述
1.互聯網經濟的概念
互聯網經濟是現時最為新型的經濟現象,主要是在互聯網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是所有因互聯網產生的經濟活動總和,發展至今,其類型已經不僅僅包括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ITFIN)類型,還包括了即時通訊、搜索引擎和網絡游戲三種類型,對我國傳統經濟及現代經濟發展均產生了重大影響。
基于互聯網經濟時代吧背景下,經濟主體的生產經濟活動、交換經濟活動、分配經濟活動、消費經濟活動等都逐漸實現了信息化及網絡化,最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的依賴性也越來越,甚至經濟發展預測及決策均依賴于網絡技術,加之金融機構及政府職能部門等主題經濟行為逐漸實現信息化及網絡化,使得絕大多數的交易都可以在信息網絡平臺上直接進行,足以見得互聯網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及影響力。
2.傳統經濟的概念
傳統經濟則與互聯網經濟相反,沒有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使互聯網經濟之前的一切經活動總和,具體是指農業社會背景下,結合社會習俗及相應的慣例,解決社會生產對象確定、社會生產方法確定、社會生產服務對象確定等經濟問題的過程,通常情況下農業社會中的經濟形態包括第一產業農業經濟形態、第二產業工業形態及第三產服務業經濟形態。
二、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所具有特點
1.24小時不間斷運作
互聯網經濟最具有代表性的特點就是24小不間斷運作,傳統經濟通常情況下只在白天12小時內進行運作,而在夜間12小時內不運作,或者少數在夜間進行運作、白天及夜間輪流運作,總之就是間斷性的運作,而互聯網經濟則是在24小時都處于運作狀態,因為互聯網經濟適用了大量的信息技術及網絡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實現了信息化、網絡化及智能化,這就意味著很多經濟活動都可以直接在信息網絡平臺上就能完成,甚至在沒有人操作的情況下也能完成經濟活動,實現了24小時運作。
2.互聯網經濟適應并迎來了全球化
互聯網經濟的網絡化及信息化,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逐漸實現了地球村,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加強了各個國家之間聯系,使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易突破了時間及空間上的限制。
3.“虛擬”化特點
互聯網經濟本身是在網絡技術及信息技術得以全面應用及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具有好很強的信息化及網絡化特點,使之逐漸實現了智能化及自動化,即很多經濟交易活動均可以通過網絡M行自動化即智能化實現,形成規模性及虛擬性的經濟運行空間,故互聯網經濟具有虛擬化特點。
4.互聯網經濟的核心是創新
眾所周知,互聯網經濟應用到了多種網絡技術及信息技術,而網絡技術及信息技術的應用形式多種多樣且在不斷發展和變化過程中,這就意味著網絡技術及信息技術是在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所以互聯網經濟也同樣在不斷發展和創新過程中,特別是創新,已經成為互聯網經濟的核心。
三、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經濟的影響
1.有效促進了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化的轉變
互聯網經濟的到來,使我國各大行業的生產力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時還有效提高了物流速度及企業員工的工作效率。另外互聯網技術還能夠將生產商與用戶之間的距離縮短,實現了傳統市場結構的轉變,不但降低了市場經濟交易成本,還使流動時間及空間得到了有效節約,進而促進了信息傳播速度的提升,使客戶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取有用的產品信息、實現對市場優勢的占領,為生產商及客戶之間的交易提供了安全可靠和快速的交易平臺。
2.互聯網經濟是現時代的第四產業
互聯網經濟的形成,不論是對第一產業農業,還是對第二產業工業及第三產業服務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及沖擊,使傳統經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三大產業的發展與進步,使三大產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推動我國綜合經濟水平的提高。但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經濟不同,所使用的技術與三大產業均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不能歸屬到三大產業中去,所以與其他網絡性經濟一起形成了第四產業--網絡產業,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被稱為互聯網產業。
3.有利于落后地區形成“后發優勢”
雖然我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全面性快速性的發展,但就目前來說,經濟發展很好的地區多數都處于沿海地區、偏北地區及革命地區,而對于西北地區、偏南地區及山區的經濟發展卻不如人意,諸如、貴州和新疆等偏遠及山區地區,使我國經濟呈兩極局面,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而互聯網經濟恰好能夠扭轉這一局面,因為互聯網經濟背景下,不同地區的交易都可以通過信息網絡平臺來進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使用到的技術也可以通過網絡來應用及普及,突破了時間及空間上的限制,使落后地區的經濟得到了發展。
例如,西北地區出城市實現“工業化”時,就是通過信息網絡平臺,吸取和應用了其他工業發展城市的經驗,結合自身的特點,促進了工業化發展,使我國工業化的整體水平與其他發達國家工業化水平距離縮短,諸如日本和韓國等,使落后地區形成了“后發優勢”。
4.人力資本價值空間提高
互聯網經濟依賴于知識的發展與創造,在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知識革命產生的影響可能已經超過了十六世紀的蒸汽機。在互聯網經濟領域,企業用盡一切人事激勵機制,積累所需人才,努力擴大人才“增量”,并用一切辦法來實現人才能量的最大釋放。隨著互聯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有關的工作機會也將大幅增加,特別是與互聯網相關的服務崗位數量激增。這就要求人們自覺地提升互聯網相關技術與知識素質,來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和就業的需求,相應的將推動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經濟發展至今,在類型方面已經實現了多樣化,在經濟活動方面已經實現了信息化與網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傳統經濟的轉型、綜合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進一步證實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經濟有著很大的影響,理應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對此,上文先簡單概述互網經濟及傳統經濟,然后簡要分析互聯網經濟的特點,最后詳細分析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經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侯明帥,李俊雅.互聯網發展對我國區域經濟的影響[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下半月刊),2007,06:47-48.
[2]李元.互聯網經濟發展對相關產業的影響研究論述[J].商場現代化,2015,28:210-211.
[3]史一鳴,徐亞迪,胡偉,孫計紅.互聯網經濟對傳統產業集群線上升級影響的實證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6,04:17-21.
[4]姜奇平.互聯網對傳統經濟的影響[J].領導科學論壇,2016,10:34-52.
[5]段鑠.互聯網+對傳統經濟的影響[J].現代國企研究,2016,18:104.
篇5
【關鍵詞】互聯網+ 工業4.0 CPS
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將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融合上升到了國家層面。“互聯網+”實際上是創新升級下的中國互聯網發展新形態和新業態,是在知識經濟創新下的互聯網形態的演進和發展,是互聯網發展與傳統產業的交互融合。通過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傳統制造業結合,促進傳統互聯和移動互聯與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的融合和健康發展,用互聯思維來整合傳統資源,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實現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我國的“互聯網+”行動計劃,與德國的“工業4.0”計劃有異曲同工之意。德國政府在2013年4月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首次《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把“工業4.0”作為德國政府確定的面向未來的國家戰略,最終奠定德國在關鍵工業技術上的國際領先地位。“工業4.0”強調的是通過顧客與業務伙伴對業務過程和價值創造過程的廣泛參與,靈活對生產要素配置,大規模生產高度個性化產品和高質量的服務等(也就是工業化、個性化的生產、定制和服務),以IT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模式下的物聯網、服務網以及數據網將取代傳統封閉性的制造系統,成為未來工業基礎。2013年12月,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德國“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對德國“工業4.0”國家戰略進一步細化和落實,對參與生產的各要素、技術和產業互聯集成的參與各方,就“工業4.0”所涉及的技術標準、規格和執行時間方式等取得一致意見,從而對“工業4.0”推動起關鍵作用。
德國政府《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中將18世紀引入機械制造設備定義為工業1.0,20世紀初的電氣化為2.0,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信息化定義為3.0。鑒于互聯網技術發展,正將實體物理世界和虛擬網絡世界融合,這種資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關聯的“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可以被定義為工業4.0。
我國政府提出的“互聯網+”行動,也是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所帶來的新經濟價值鏈延伸,通過第三產業之間、以及第三產業向第二和第一產業的信息滲透、融合,借助互聯網平臺和大數據整合計算,把客戶需求、興趣愛好、購買習慣等融合到產品的設計、生產、物流等環節,達到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高度統一和產品的個性化生產服務,實現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轉變,以及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產業的高度融合,使“中國制造”能更好的變成“中國創造”,為國際產業界和產業標準的制定爭取更大話語權。
我國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就是中國版的“工業4.0”計劃。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已編制完成 “中國制造2025”的十年規劃,該規劃是在我國人力和生產成本上升、經濟結構不均衡、人民幣升值和出口受限、傳統競爭優勢減弱,經濟下行風險加大的背景下,為應對西方國家戰略調整而做出的戰略部署。其主要目的是選擇與國際先進水平較為接近的航天裝備、通信網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核電裝備等優勢產業,進行重點突破,推動產業制造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帶動和大力支持與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休戚相關的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與船舶、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必爭產業優先發展。“中國制造2025”就是依靠互聯網實施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促進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以此加快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
在“互聯網+”行動中,與人們密切相關的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與互聯網相關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網絡基礎設施、數據基礎設施和標準接口的基礎設施,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2013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城鎮網民數量占比達到72.4%,而農村網民僅占27.6%。因此,發展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讓農民與農業也接觸互聯網,實現“互聯網+農業和農產品”發展和騰飛。農業產業升級也是“互聯網+”行動計劃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事關食品安全和國民健康問題。農村互聯網發展是個薄弱環節,可以通過各級政府補助和農民個人相結合,實現農村互聯網化。通過支持農業數據公司發展,整合農產品的種養殖到終端消費數據,追根朔源加強農產品和數據管理,使數據增值收益,推動農村互聯網良性發展。其次,“互聯網+”通過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融合和改良升級,用IT、互聯網和數據來分析和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和可持續發展。電子商務、物聯網、互聯金融、遠程醫療等都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產業,也是對商業、物流、金融、醫療等傳統產業的顛覆和升級,是相關產業要素和資源在互聯網時代的重新優化組合和市場化的配置。
篇6
隨著我國工業化與信息化特別是互聯網業與金融業的不斷深度融合,我國互聯網金融業呈現日益活躍的發展態勢,據有關數據顯示,互聯網支付總金額已經由2010年10858億元上升到2012年上半年的15521億元,而由第三方支付企業所占比例高達80%。有關互聯網金融到底是“紅海”還是“亂局”之爭一直沒有停止,特別是2013年6月17日“余額寶”正式上線后,叫好聲絡繹不絕,叫罵聲亦隨處可聞。爭論并不是壞事,理性的爭論往往能促進發展。如何正確認識并引導互聯網金融科學、健康、快速發展才是最重要的“爭論”。
以“開放式”心態看待互聯網金融
在我國以“市場化”為重點的新一輪改革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已經成為不可逆轉之勢。電子商務是互聯網金融重要的發展基礎。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電子商務將達到30萬億的規模,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子商務經濟體。目前阿里巴巴、京東商城、新浪、騰訊、百度以及民間資本通過“眾籌代款”和P2P等方式,紛紛登上了互聯網金融的歷史舞臺,金融巨頭利用互聯網積極調整業務,金融公司大力加強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網絡金融社區、網絡資產交易所等也正在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快速升級,已經成為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各類企業以及廣大消費者必須直接面對的金融創新。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市場化”改革的金融創新,互聯網金融已經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唯有以“開放式”的心態來看待,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以“競合式”方式創新互聯網金融
深入分析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爭論,其本質就是對金融話語權的爭奪。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為依托的金融創新,而以商業銀行和傳統金融機構為依托的互聯網支付、互聯網理財、互聯網信貸等金融創新則可稱之為“金融互聯網”,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都是互聯網與金融的深度融合。互聯網金融企業與商業銀行和傳統金融機構之間,除了“競爭”關系還有“合作”關系,唯有如此才能共同推動金融創新。商業銀行和傳統金融機構,絕不能把互聯網金融當成洪水猛獸,而是要順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趨勢,創新與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的“競合”機制,既要“揚長補短”又要“取長補短”,共同推動金融核心業務與互聯網技術的深度整合,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
以“市場化”導向發展互聯網金融
總理在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社會的關系,就是市場能做的就讓市場去做,社會可以做好的就讓社會去做,政府管好自己應該管的事情,讓市場發揮應有的作用,激發更大的活力,這樣才能形成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互聯網金融作為重要的金融模式創新,要想健康快速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市場化”為導向積極推動互聯網金融創新。2013年8月,京東商城、當當網、拉卡拉、用友軟件等行業巨頭等在內的33家單位發起成立了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這是全國范圍內第一家互聯網金融的行業組織,對于推動互聯網金融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國家要徹底摒棄過去以審批、限制、管理為主的市場準入模式,充分發揮市場競爭的“優勝劣汰”機制,對互聯網金融實行“備案制”,避免在市場準入上出現“玻璃門”、“彈簧門”等不利于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現象。
以“法制化”思維規范互聯網金融
篇7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環境;《網絡營銷》推廣
一、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營銷》推廣的原因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網絡技術依靠其強大的信息存儲、共享、處理能力;便捷的通訊能力;快速及時的信息共享能力;全球化的覆蓋范圍等巨大優勢,已經深刻影響到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各個領域的工作方式,眾多企業借助互聯網宣傳產品,擴大企業業務覆蓋范圍,開展全球化生產、銷售合作。網絡營銷推廣這一新型營銷方式便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成為眾多企業主流的營銷方式,相比傳統的營銷模式,網絡營銷具有更高的開放程度,包括更高的信息開放程度、更高的地域開放程度、信息接收者限制條件更少,人們可以通過網絡終端諸如電腦和更加方便的智能手機等,瀏覽全世界信息,不再受地域、時間等的限制;更強大的信息分享能力,個人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和信息平臺自由信息,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工作領域、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實現信息共享;更加便捷經濟,與傳統運營渠道和媒體信息平臺相比,大部分網絡資源都是免費使用的,信息的門檻也十分低。綜合以上這些優勢,網絡營銷已成為現代主流營銷方式。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電商從業者,《網絡營銷》的主體已經由高校學生走向平民百姓。《網絡營銷》也不再僅僅局限于課堂環境,而向更加貼合大眾,時間場地安排更加靈活的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平臺過度。
二、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網絡營銷》推廣的開發與設計策略
(一)全面認識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營銷》開發與設計的特點
1、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營銷》推廣的影響
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在冊的電商從業者已經突破250萬人,隱性電商從業人數已經超過1800萬人。由于電商平臺的市場準入門檻普遍較實體經濟的市場準入門檻低,所以電商從業人員構成情況也十分復雜,既有專職的電商從業人員,也有大量的兼職電商從業人員。從業人員的金融知識水平。市場經濟知識水平,已有營銷水平基礎更是參差不齊,電商從業人員的經營項目等更是十分復雜。這就要求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營銷》的主體不能僅僅對準專業化水平比較高、經濟教育系統性比較強的高校學生,而要將標準的適用范圍延伸,覆蓋范圍變廣。所以這就要求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營銷》開發與設計必須做好課程層次劃分,既有對準普通大眾的通識化教育和入門教育,又要有對準專業研究人才、相關知識基礎較強的人員的。
2、全面認識營銷工作是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網絡營銷》開發與設計的基礎
就概念本身來講,營銷就是經營主體為實現其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等所采取的經營活動。本質即是充分利用各種外部因素擴大自身的價值影響,通過內部資源整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以實現產品和服務綜合效益價值的最優。傳統的市場營銷渠道主要有三個,從經濟學意義上看,企業營銷的結果涉及到諸多影響要素,最主要的包括企業產品、市場需求狀況、以及連接需求和產品的諸如宣傳等媒介性因素。所以傳統的營銷渠道主要有三個:最重要的是產品營銷。產品營銷主要是指通過提高營銷主體輸出的產品質量來實現營銷,產品質量是影響營銷的本質性因素;其次,市場環境和信息化環境下,媒體營銷對于營銷工作至關重要。現代社會大眾信息渠道來源廣,市場競爭激烈,依靠媒體進行營銷對于營銷成敗顯得尤為重要;最后,也是最具有自發性的營銷渠道,即消費者營銷。消費者營銷是消費者獲得良好的需求滿足后所進行的宣傳,大都帶有自發性。
3、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營銷》方式的變化而產生的影響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營銷》的推廣方式也發生了極大變化。首先,由課堂推廣向網絡平臺推廣的轉變,原因我們在2.2.1我們已經進行分析。但是網絡推廣在具有其自身明顯優勢的同時,也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例如實踐性不足等。《網絡營銷》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甚至實踐性價值更強的推廣模式,實踐性的缺失對于推廣效果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其次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營銷的復雜性是以往市場經濟活動所難以比擬的,所以移動互聯網環境本身也給網絡營銷推廣的開發與設計提供了許多新的思路和鮮活的案例。
(二)突出《網絡營銷》推廣內容特色,注重推廣效果
1、轉變營銷理念是《網絡營銷》推廣開發與設計的重點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營銷較傳統營銷有著很大聯系的同時也有著明顯的區別,必須辯證的對待傳統營銷與網絡營銷的關系。首先,網絡營銷雖然在營銷方式營銷理念上和傳統營銷有很大區別,但是產品營銷依然是網絡營銷中的決定性因素。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營銷》推廣開發與設計仍應引導學習者樹立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的營銷理念,看到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對產品質量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營銷推廣應使學習者看到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媒體營銷特別是互聯網媒體營銷多發揮的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使學習者掌握移動互聯網背景下如何借助移動互聯網媒體平臺擴大產品品牌影響,品牌價值的方法和技巧;最后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營銷課程要使學習者樹立全新的消費者營銷理念,過去的消費者營銷由于消費者范圍制約,影響范圍往往有限。但是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產品的消費者群體得到空前擴大,消費者觀點的影響力也得到空前加強,特別是名人效應在消費者群體中的應用更加廣泛。
2、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營銷》推廣內容及方式應與時俱進
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眾多市場主體借助網絡平臺進入電商市場,其中既有白手起家獲得成功的案例,也有在新的營銷環境下慘痛的失敗教訓。所以移動互聯網環境下,網絡營銷課程的開發與設計應注意引入這些鮮活案例,總結其中的經驗教訓,給后面的人以具體化感受。另外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營銷推廣開發與設計也不應該忽視實踐性,但實踐性推廣的方式可以更加靈活。例如運用現代化技術讓學習者模擬進行網絡經營活動,在實踐中提高學習者網絡營銷的能力水平。
三、總結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營銷課程的開發與設計既要有課程精神的堅持,也要有推廣內容和形式的創新,其最終目的都在于使學習者全面掌握網絡營銷的特點和技巧,為其經營活動提供幫助。(作者單位:云浮市高級技工學校)
參考文獻:
[1]呂芹.移動廣告:動起來的價值[J].互聯網周刊,2014(11).
篇8
作為一年一度的軟件產業發展論壇和國家級軟件交易會,今年6月份在遼寧大連市舉辦的軟交會盛況空前。美國知名IT預言家凱文?凱利、東軟董事長劉積仁等與會的知名人士和IT大佬,在現場十分專注地大談“互聯網+”,讓互聯網+軟件這股狂潮迅速在會議內外形成影響力。根據筆者在現場的觀察和調查,本屆軟交會涉及到“互聯網+”的有醫療健康、電子商務、制造業、創新創業、現代物流、集成電路等多個論壇,占到總數的50%以上。
今年我國“互聯網+”戰略及“中國制造2015”計劃相繼出臺,對信息化及軟件服務業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利好,特別是軟件服務業在“互聯網+”的影響下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軟交會的主辦城市大連,沒有在“中國的班加羅爾”這一榮譽前止步,而是逐漸向互聯網創新方向靠攏。
目前,“互聯網+”在各行各業已經呈現出融合趨勢。比如打車軟件就屬于這樣的范疇。拋開一些潛在的問題不談,UBER和滴滴打車這樣的互聯網應用出來之后,對傳統的出租車行業將會產生一場顛覆,其主要的創新就是通過一種嶄新的分享模式為廣大租車用戶提供了方便。凱文?凱利也指出,UBER這樣的分享模式其實可以復制到像交通、醫療等其他領域,可以形成一種新的經濟和新的模式,就像他很早就在自己的書中《新經濟新規則》提到的那樣。
國內軟件企業對“互聯網+”也都持積極的、歡迎的態度。作為國內軟件外包服務業的領頭羊,東軟董事長兼CEO劉積仁在軟交會上表示,今天的互聯網給軟件行業帶來的不是沖擊,二者在未來可以并駕齊驅。未來軟件不僅可以定義網絡,也可以定義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互聯網+軟件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和機遇。
篇9
[關鍵詞]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高等教育;“雙創”改革
[中圖分類號] G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17)01-0109-05
大學生創業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以創業帶動就業已經成為了社會各界及廣大大學生的共識。在互聯網時代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將創業的方向轉向互聯網平臺,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創業意識的轉變。當前,“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經成為了全社會的熱點話題,“互聯網+創業”也備受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具備創新創業精神和意識的大學生躍躍欲試,想要借助互聯網平臺展現自己,實現自身價值。但值得注意的是,機遇與挑戰并存,“互網+”時代的到來固然給大學生更多的創新創業選擇機會,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1“互聯網+”的概念和內涵
2015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時代逐漸向我們走來。2016年5月,教育部與國家語委聯合《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其中“互聯網+”入選中國十大新詞和十大流行語,一時之間,“互聯網+”詞匯家喻戶曉。那么,什么是“互聯網+”呢?
要想深刻把握“互聯網+”的內涵,首先需要弄清楚“互聯網+”的含義。所謂互聯網,顧名思義,指的是采用通用協議串聯而成的覆蓋全世界的龐大網絡。而“互聯網+”則指的是發揮互聯網優化配置生產要素的重要作用,將互聯網創新成果與社會各個領域進行深度融合。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并不意味著互聯網與其他領域的簡單相加,而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互聯網平臺實現二者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種新的發展形態[1]。例如互聯網+傳統集市創新出了淘寶網,互聯網+傳統百貨賣場創新出了京東商城,互聯網+傳統媒人創新出了百合網。尤其在經濟新常態下,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給傳統行業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促進了傳統生產方式的轉變和革新。
2“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機遇
2.1“互聯網+”是創新創業的新引擎
近年來,我國提出要以“互聯網+”為抓手,著力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突破新技術,研發新產品,創造新業態,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開拓新興產業的發展空間,以此促進整個中國經濟社會的優化轉型。尤其在經濟新常態下,互聯網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互聯網+”成為了創新創業的新引擎,在這一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也就面臨著更多的機會和選擇。
2.2“互聯網+”為各行各業帶來了發展機遇
以移動互聯技術、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及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互聯網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人類經濟社會的影響必然是巨大而又深遠的[2]。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促進了傳統行業的轉型和升級,例如傳統工業轉型為工業互聯網,傳統農業轉變為農業互聯網。可以說,互聯網與其他領域的融合都是對其他領域的一種優化和升級,為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給大學生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
2.3“互聯網+”背景下,政府出臺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
以創業帶動就業已經取得了全社會及廣大大學生的共識,各級政府也積極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尤其在“互聯網+”背景下,政府出臺了大量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例如高校畢業生申請個體經營或申辦私營企業,可以通過工商部門“綠色通道”優先注冊,同時政府減免大學生創業各類行政管理費用,可分期支付注冊資金,申請貸款時享受一定利率優惠。此外,部分地方政府提供免費的大學生創業培訓服務,在社保、檔案管理、落戶等各個方面都有不同的政策支持。
2.4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力推廣
美國早在1947年就開展創業教育,許多歐洲國家都在高校開設創業課程,眾多教師和學生參與創業實踐。相較于歐美等發達國家來說,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但發展前景和勢頭良好,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深受高校及廣大高校教師的認可,職業生涯規劃、創業管理、企業管理等與創新創業息息相關的課程在許多高校均有開設,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3]。尤其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利用“互聯網+”思維來培養大學生創業意識,為大學生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對于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3“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挑戰
機遇與挑戰并存。“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著更多的機會,但同時也存有嚴峻的困難和挑戰,具體說有以下幾點:
3.1創業資金少。資金是創業的基礎,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縱然在“互聯網+”環境下存在各種各樣的機遇,但創業資金的匱乏如同大學生與創新創業之間的一道鴻溝。就目前來看,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主要為自籌,學校及社會的資金支持較少,雖然政府給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小額貸款、學校資金支持等資金來源程序十分繁瑣,審批環節眾多,且有著額度小和門檻高的特點,大學生很難獲取大量的創業啟動資金[4]。尤其在“互聯網+”背景下,許多創業項目對資金數量要求較高,在項目起步階段,很可能處于虧損狀態,少量的資金往往難以為繼,使得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胎死腹中,這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天然劣勢所在。
3.2創業環境差。我國雖然發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但整體而言,創新創業環境還不夠優良,從全球創業觀察數據來看,我國創新創業環境處于中下水平,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規保護,在知識產權保護、企業審批、政策扶持等各個方面都存在不足,企業制度、融資制度等方面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的支持力度不夠。“互聯網+”屬于新生事物,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一些新的商業模式還處于開發中,這也給大學生創新創業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3.3技術難度大。對于大學生來說,在創新創業項目中,選擇“互聯網+”相關項目就必須具備技術優勢和服務意識,這也給大學生創新創業帶來了較大困難。雖然許多高校充分利用團隊優勢,積極優化創新創業人才隊伍結構,通過技術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優勢互補來開展創業項目,開發核心技術,但在創業初期,許多大學生受到經驗匱乏和核心技術壁壘不高等因素的影響,往往受到同類型企業的擠壓,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往往淹沒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3.4創業經驗匱乏。創業經驗匱乏是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最現實的問題,市場環境風云變幻,一旦判斷錯誤,很容易導致產品和服務定位失準,再加上管理上缺乏長遠眼光,缺乏風險意識,往往導致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屢屢碰壁。此外,一些高校創新創業實習基地和孵化基地建設不夠完善,學校、企業及社會三方聯系不足,大學生在高校內的創新創業實踐往往與市場實際脫節,從而難以積累到創業經驗。
4“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之對策
4.1增加投入,完善配套O施。上文中提到,我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十分重視,也出臺了相關支持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和學校也應當積極發揮作用,加大資金投入,促進資金支持與發展的對接,積極完善創業基地和孵化基地等配套設施建設。高校應當做好頂層設計,成立創新創業領導小組來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和產學研合作模式,積極開展創新創業教師培訓,完善相關課程建設,為大學生創業創業提供堅實的基礎[5]。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例如貸款程序簡化、稅費減免等。創業基地和孵化基地則應當提供大學生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和資金保證等支持。為了保證大學生創新創業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高校可以實行“彈性學籍”制度,以此來解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后顧之憂,讓大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創新創業項目中。
4.2搭建平臺,拓展創業空間。社會和高校應當積極為大學生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完善創業實驗室、SYB課程等硬件平臺建設,積極開展創新創業競賽,建立就業創業論壇,形成新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此外,應當積極充分利用“互聯網+”相關比賽和“三創”比賽,與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相結合,為大學生到企業學習實踐提供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切身了解互聯網+企業的運營管理模式,為創新創業積累經驗。此外,高校可以邀請創業成功的專家和校友在校內開展創業講座,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指導,分享經驗。
4.3鉆研技術,保證公平競爭。我國互聯網市場起步較晚,政策法規不夠完善,互聯網監管有待加強,競爭環境有待優化。互聯網商人有著自我監督成本高、能力弱的特點,一些不誠實、無信用的不良網商不利于互聯網環境的健康發展。對于大學生來說,應當積極攻克核心技術和服務,學習計算機、法律及經營管理等相關專業知識,組成創業團隊,穩固技術基礎,為創新創業邁出堅實的一步[6]。此外,政府應當加強對互聯網市場環境的監管,完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促進互聯網市場的健康發展,為“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4.4積累經驗,整合有效資源。經驗不足是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重要挑戰,高校應當積極培養大學生“互聯網+”環境下的思維方式和思考方式,引導大學生合理的利用社會資源,通過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建立立體化、多元化的合作模式,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習機會,分享創業經驗,促進大學生與企業間之間的交流,擴大同商家與用戶的溝通渠道,以此來創新營銷策略,優化整合各方面資源,從而彌補大學生創新創業經驗方面的不足,讓大學生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少走彎路和錯路。
結論:綜上所述,我國已經將大學生創新創業提升到戰略高度,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互聯網+”環境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創新創業機會,政府也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但經驗少、環境差、資金少等問題仍然存在,這就需要政府、高校、企業、全社會及大學生自身各方共同努力,迎接挑戰,改善環境,以此來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劉 剛.“大眾創業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思維的養成[A]. 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決策論壇――系統科學在工程決策中的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中國武漢決策信息研究開發中心,決策與信息雜志社,北京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15:2.
[2]牛冰非.淺議“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模式[J]. 亞太教育,2016,(02).
[3]馮艷娟,梁 鵬.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問題淺析[J].商,2016,(22).
[4]張 檬,羅 欣,張馨心.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困境及策略[J].商業故事,2015,(28).
[5]劉麗燕.“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科技經濟導刊,2016,(18).
篇10
[關鍵詞] 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管理;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 F420 [文獻標識碼] B
互聯網+已成為當前重要的發展理念,借助于先進的科技信息技術,其對各行業發展的影響逐漸深入。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各項政策對農業發展的傾斜力度不斷加大。當前,在農產品營銷管理過程中,互聯網+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提升了農產品營銷管理的效率,同時又節約了相應的成本,使得農產品的營銷工作變得簡單有效。但是當前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營銷管理依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對互聯網+的認識程度不足、相關企業的參與度低、缺乏相應的保障制度、缺乏專業化的人才團隊等都阻礙著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因此必須要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對策,提升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能力。
一、互聯網+背景下對我國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重要意義
(一)提升了農產品營銷管理的效率
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方式都是沿襲著傳統的模式,其主要是通過線下宣傳,在一定范圍內對農產品進行打廣告等宣傳,這不僅會浪費一定的資源,更重要的是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農產品營銷管理的效率較低。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營銷管理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一方面,其主要從線上對農產品的營銷工作進行支持和管理,使其能夠充分借助網絡的優勢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相應的營銷工作,避免了線下營銷繁瑣的程序,其影響力更加深遠,營銷管理的時效性得到大大的彰顯。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進行線上宣傳,使得農產品的營銷更具有針對性,通過個性化的宣傳能夠為農產品的銷售開拓出更為寬廣的銷售路徑,使其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大大提高農產品的銷量,為農業創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節約了農產品營銷管理的成本
營銷管理是建立在一定的成本之上的。農產品傳統營銷管理模式下,其成本具有不斷加大的趨勢,因此農產品的盈利空間不斷被縮小。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成本不斷降低。一方面,降低了農產品營銷管理的時間成本,互聯網+以其“無孔不入”的優點,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將農產品銷售相關信息傳遞到世界范圍內,并對農產品進行個性化和特色化的宣傳,其市場營銷的時間不斷縮短,為其進一步管理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節約了農產品營銷管理的經濟成本,傳統模式下,農產品營銷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財物,其成本支出不斷加大,對農產品的銷售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但是在互聯網+模式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對成本的要求較低,且帶來的利潤較大,有助于促進農產品市場的發展。
二、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營銷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互聯網+的認識程度不足
農業經濟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缺乏現代化的發展意識,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存在的首要問題就是對互聯網+的認識程度不足。一方面,不管是農民還是農產品生產企業,其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對現代信息科技的認識不到位,在農產品營銷管理中沒有充分重視到互聯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國農產品營銷管理過程中,長期受到傳統思維模式和經濟思想的制約,不注重向工業產品營銷管理進行學習,存在固步自封的現象,使得我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長期停留在較低層次,其所創造的價值較低。
(二)相關企業的參與度較低
農產品營銷管理不是任何企業單獨的發展戰略,而是多個企業共同參與的集合。當前,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還缺乏相關企業的廣泛參與。一方面,很多農產品生產和銷售企業對互聯網+的認識程度不足,對互聯網+所帶來的優勢沒有清晰的認識,因此不愿意花費必要的成本進行網絡營銷宣傳,對其農產品的銷售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很多企業目前還缺乏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合作,難以與其進行深度的合作,因此其只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簡單的宣傳,與現代化的市場營銷管理存在相悖的問題。這都限制了當前我國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順利開展。
(三)缺乏相應的保障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強,不斷出臺各項農業發展保障制度。在互聯網+模式下,還缺乏對農產品營銷管理的保障制度。一方面,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發展均具有較強的聯系,其對農產品營銷管理的影響具有多樣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難以對其發展進行界定,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制定和實施相關保障制度的難度,使得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工作難度不斷加大。另一方面,現有的制度措施還沒能跟得上農產品營銷管理的發展速度,其對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的保障能力相對有限。
(四)缺乏專業化人才團隊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需要專業化的人才團隊,但是在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過程中,還缺乏專業化的人才團隊。一方面,現有的農產品銷售人員對互聯網+的認識程度相對有限,還缺乏互聯網理念與技能,其在進行營銷管理的過程中難以對互聯網+進行有效的應用。另一方面,很多農產品生產和銷售企業不注重對其營銷人員進行關于互聯網+方面的培訓,其現有的理念和技能已經遠遠不能適應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需要。同時也不注重從外部引進專業化的互聯網+及農產品營銷管理人才,使得農產品營銷管理工作停留在較低層面。
三、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營銷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互聯網+的認識
加強對互聯網+的認識是提升我國農產品營銷管理有效性的首要措施。一方面,要在廣大農村和農產品生產及銷售企業進行互聯網+的宣傳,使其充分認識到互聯網+所帶來的諸多優勢,增強對互聯網+的重視程度,并將其具體的應用進行宣傳和指導,使其能夠真正應用到農產品的營銷管理中。另一方面,要對互聯網+和各行業的發展進行分析,將農業的發展僅僅捆綁在互聯網+上,使得互聯網+成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要理清發展思路,樹立農產品營銷管理的目標,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農產品營銷管理中的作用。
(二)加強相關企業的參與程度
一方面,要加強互聯網企業的參與,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企業成為主力軍,其參與度將直接影響著農產品營銷管理的有效性,要通過相關的政策,鼓勵其積極參與到農產品的營銷中,為農產品的市場營銷提供更多專業化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鼓勵更多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企業參與其中,使其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擺脫傳統思維的限制,以現代化的眼光看待互聯網+所具有的諸多優勢,將其充分有效的應用到農產品的銷售和營銷管理中,不斷提升對互聯網+的應用程度,降低農產品營銷管理的成本,提升利潤空間。
(三)完善相應的保障制度
完善相應的保障制度是保證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營銷管理工作順利實施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要擺脫傳統思維的限制,對現有的農產品銷售制度及互聯網+的應用制度進行改進和完善,使其能夠充分服務于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需求,為其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要在現有的基礎上,根據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和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需要,創新相應的保障制度,并根據互聯網+及農產品營銷管理的發展不斷對其進行修正和完善,為實現農產品更有效的營銷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培養和引進專業化人才
一方面,要對現有的互聯網企業從業人員和農產品生產及銷售企業內的員工進行關于互聯網+和農產品營銷管理方面的培訓,使其能夠在現有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關于互聯網+的意識和技能,并將其充分應用到農產品的營銷管理中,提升農產品營銷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從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業中引進專業化的人才,使其為現有的人才團隊注入新鮮的血液,并逐漸走向互聯網+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關鍵崗位,通過制定和實施相應的計劃,保證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順利實施。
總結
隨著農產品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在現代科技信息條件下,互聯網+逐漸成為農產品營銷管理的重要趨勢之一。鑒于當前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營銷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必須要從加強對互聯網+的認識、強化相關企業的參與程度、完善相應的保障制度、培養和引進專業化的人才等方面出發,全面提升互聯網+背景下我國農產品的營銷管理能力,以此促進我國農產品市場的健康長期發展,進而帶動整個農業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王曉麗.“互聯網+”背景下的中國農產品網絡營銷相關問題研究[J].科技視界,2016(4)
[2]呂洪碩,王淑芹,李玉紅.互聯網+背景下農產品營銷模式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6(2)
[3]鄭建輝,任玎.“互聯網+”戰略背景下農產品網絡促銷策略探析[J].農業經濟,2016(4)
- 上一篇: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性
- 下一篇:電子支付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