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意識薄弱的表現范文

時間:2023-12-22 18:04: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環保意識薄弱的表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環保意識薄弱的表現

篇1

[關鍵詞]農村 環境問題環保自制

[中圖分類號] F323.22 [文獻碼] C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0-201-1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推動下,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各項改善農村農民生活的措施得到實施,農民在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問題,環境就是其中一個方面。政府和廣大農民對農村環境問題的長期忽視,使得農村的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解決環境問題成為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而農村環境自治是重要手段。

1現階段農村存在的環境問題

在農村,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化肥、農藥引起的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焚燒秸稈導致的大氣污染、工廠遺棄的大量廢物質、人畜糞便及生活垃圾等,都是影響農村正常生活的污染問題。而農村在環境問題的處理上,也存在著諸多的不便。

首先,廣大農民環保意識薄弱。對于許多農民來說,頭腦中壓根沒有環保這個概念,對于生活中所造成的環境問題毫不在意,亂倒垃圾,污染河流等現象隨處可見,更不用說主動采取措施,進行環境保護。且這種情況也存在于一些官員的頭腦中,而導致環保意識自上而下的缺乏。

其次,法律法規不完善。到目前為止,專門針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相關法規幾乎沒有,這是長期以來對農村工作的忽視造成的,這也是導致農民環保意識淡薄的原因之一。而即使是那些對環保有心的人,由于沒有相關法律規定的支持,很難對一些危害環境的行為采取措施。

另外,資金問題也影響到環境的保護。資金永遠都是對農村建設影響、制約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在環境問題上。大部分地區只將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作為衡量官員工作成績和評價工作能力的指標,很少有人重視農村的環境問題,即使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勢下,對于農村環境方面的投入也少地可憐。

2依靠農村環保自治解決農村環境問題

在人們的印象中,農村代表了優美的環境、適宜居住的條件。但是時代進步,農村經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代價卻是農村環境問題的日益惡劣。針對農村的環境問題,不能單純依靠政府和環保部門,而是要主動行動起來,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改善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為建設生態良好的新農村出力。

2.1關于農村環保自治

所謂農村環保自治,是指農民在政府的指導和相關規定的引導下,根據地方實際的生態情況,自主組織,解決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它是在農民環保意識增強的前提下,在政府無法為農村的環境問題提供有效措施的情況時,農民自己對本地的環境生態問題采取行動的舉措。

實行農村環境自治有著很大的主管和客觀方面的必要性。首先,政府在農村的環境問題上有心無力,因為政府歷來工作重點的傾向性,以及機構的改革,針對農村環境問題的相關部門缺失,或人員稀少,無法進行有效的工作。此外,我國農村一般地域遼闊,經濟作物繁多,且每個地區在經濟發展和環保方面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這些特點使得政府很難對農村的環境問題做出統一的規劃。相反,依靠農民的環境自治,可以因地制宜,根據對本地區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了解,建立符合本地條件和需要的環保體制,采取適當的環保措施。

2.2農村環保自治的措施

農村和環境自治能夠對解決農村的環境問題提供有效的幫助,對于農村生態的保護,和經濟的長遠發展都有重大的意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特別是鄉鎮政府在農村環境問題的監督、管理上功能的缺失。

2.2.1增強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

意識指導實踐,要想有效實現農村環境自治,增強廣大村民的環保意識和環保能力是關鍵。各村可以在鄉鎮政府的支持下加大對村民的環保宣傳,通過講公開課、辦黑板報等方式,告訴村民環境對于農村生活的影響以及環境污染的危害等,強調環境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聯系,將維護生態環境看作是農民的自身權益,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將保護環境,制止、懲戒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看作是自己的職責,在這個過程中,要尤其注意發揮黨員的帶頭模范作用。此外,要注意對孩子的環保教育,農村的父母對于孩子環境方面的教育沒有概念,需要學校予以高度重視,從孩子做起,增強他們的環保意識的同時,還可以通過他們影響到家長,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2.2.2宣傳環保法規,制定符合本地區條件的環保規定

環保法律法規方面的制定和宣傳是增強環境意識,加強環境保護的前提和保障。根據本地區的環境和人員資源,在鄉鎮環保部門的幫助下,通過全民參與的形式,征集村民的意見,制定符合本村條件的環境保護規定。例如可以制定《農村環境保護條例》等對村民具有一定約束力的條例;還可以在村里建立相關的責任體系,由專門小組負責,根據本村的環境條例,監督本村的環境問題,對危害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制止,對相關人員進行相應的處理,對在環境保護方面表現良好,或作出重大貢獻的人進行表彰,以起到模范的作用。

2.2.3增加環保投資,解決資金問題

要解決財政方面的問題,就需要中央和各地政府,尤其是所屬的鄉鎮對農村的環境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給予專門的財政補貼,加大對農村的環保支持,為農村環境自治提供足夠的資金。同時鄉鎮上要切實將這筆資金應用于環境問題上,不能任意挪動開展其他項目,對于貪污浪費環保資金的要嚴懲不貸。而對于在改善環境問題上表現突出的村莊或村民,也可給予一定的獎勵,表達政府對農村環境問題的重視。同時,村民對于環境自治要保持積極主動態勢,農村的環境自治資金也可通過自籌的形式征集一些,而不能只等政府的投資,畢竟環境問題關系到村民自身的生活,需要村民積極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保護環境,解決好環境問題。

3結語

農村環境問題在被人長期遺忘的時間里迅速蔓延,影響到村民的正常生活,并對城市及整個國家的生活都造成了困擾,如何提高大家對農村環境問題的認識,解決農村環境問題是當務之急。農村環境自治是一個不錯的思路,但需要各級政府部門和村民共同為之付出努力。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環境保護;問題;措施;概況;法律體系;執法力度;資金投入;環保意識

一、環境保護的概況

環境保護簡稱環保。環境保護涉及的范圍廣、綜合性強,它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還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環境保護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經濟、科學技術、民間自發環保組織等等,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求自然環境同人文環境、經濟環境共同平衡可持續發展,擴大有用資源的再生產,保證社會的發展。

二、我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環保法律體系不完善

近年來,我國針對保護生態環境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并在逐步完善環保法律體系,但法律規定范圍廣泛,內容較籠統,缺乏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當前制定的資源法針對性較強,且注重污染企業職責,輕政府職責,相關的法律規范交叉、重疊,條款間互相矛盾,存在沖突,追究環境污染的訴訟制度存在缺陷等等,總之,我國統一、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還未形成,急需改進和完善。

2、環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對生態環境保護存在質疑,多年來我國一直沒有停止環保和治理污染的腳步,但為什么成效不大反而少數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日益下降,專家稱還是投入不足,不僅是投入的機制不健全,更重要的是資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基層政府投入不足,缺乏相應的資金保障,在研究相應的科學技術時缺乏經費,監察生態環境保護的人員力量薄弱,最終導致工作能力差,質量低,嚴重阻礙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3、執法力度不夠

執法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管理體制不順,導致環保部門的監管作用無法發揮,主要是生態環境涉及到水利、農業、土地等多個方面,加上環保部門協調機制和管理模式規定不完善,互相爭取“五權”現象嚴重,分管部門自我感覺處于配角地位,工作積極性不高,使環境保護整體性被分塊劃分。二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問題突出。部分地區執法部門在實際工作中對群眾反映的環境問題或敷衍了事或視若無睹、不管不問,嚴重脫離群眾,致使群眾越級上訪事件只增不減,執法部門工作被動,應付上級檢查的現象司空見慣。

4、環保意識低

從我國整體的生態環境問題來看,一方保護、多方破壞的現象依舊嚴重,尤其是基層農村,生態質量持續下降,面污染源發展快速,自然災害和事故時有發生,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缺乏環保意識,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過度強調自身利益,濫用農藥化肥,在生活中亂扔垃圾和廢棄物,多數鄉鎮企業亂砍濫伐,占用耕地,加上設備落后,排放工業廢水廢氣嚴重等,雖然城市人口環保意識有所改善,但付諸行動效果還不盡人意,總之提高我國我國人口環保意識十分迫切而實際。

三、提升我國環境保護水平的措施

1、完善環保立法

首先是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制定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使其有一個綜合而統一的基本制度,并填補部分環保領域法律空白,嚴格審查環保條例,及時處理存在矛盾和沖突的規定,確保相關部門執法時有明確的實施細則;然后進一步強化政府在環境保護中的責任地位和承擔方式,督促其有效落實環保工作,并加大對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的處罰力度;最后是完善公益訴訟制度,依靠公眾力量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并保障其訴訟請求的法律效力。

2、環保資金來源的政策性措施

為保護環境和治理污染,國務院和有關部門制定了《污染源治理專項基金有償使用暫行辦法》、《關于工礦企業治理“三廢”污染開展綜合利用產品利潤捉留辦法的逼知》、《關于環境保護資金渠道的規定的通知》等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保證了環境保護與治理經費有一個重要來源。一些省、市、區也制定了相應的法規,《綱要》強調,要實行強有力的環保措施。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根據生態環境的要求,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與改造,制訂和實施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實現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加大環境保護投入,各級政府要將環境保護列入本級財政支出的重點內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對流域區域污染防治、環保試點示范及環保監管能力建設的資金投入。

3、加大執法力度

提高環保部門的執法能力。環保法律的實現雖然不是必然地需要國家強制,但是如果沒有強制作為后盾,也很難付諸實施。因此,我國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環保部門的強制執法力度。以大氣污染防治為例分析,面對嚴峻的空氣質量形勢,大氣污染防治再出嚴厲措施,對重點污染區域、拆遷建設工地、重點污染企業將實行24小時工作制。對排污量較大的企業,實行環境監察人員駐場監督,24小時監控,一旦出現超標,立即查處,一律按日計罰。同時要聯合電力、公安、司法、金融、工商、水利、鐵路等部門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對拒不執行環保處罰的企業要限水、限電、限貸、限運,形成一股強大的執法力量,徹底改變環保部門勢單力薄、權力有限的現象,真正做到執法必嚴。

4、提高環保意識

生態環境保護是全民事業,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各地必須加大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宣傳,并普及相應的法律知識和環保知識,特別是鄉鎮政府要根據農村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制定相應的宣傳措施,如派干部和相關技術人員下基層,將當前的環境問題和影響切實傳達給農民,并指導其如何科學的進行農業和工業生產,設立專門的環保宣傳和咨詢小組等,切實促進農民環保意識的增強。此外國家還應推行科學、合理的政策規定,督促人們將環保落實到日常行動中,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環境保護工作是造福人類的偉大而艱巨的工程,只有提高環保意識、健全環保法律體系、增加環保投入、加大執法力度,才能促進環保事業順利進行,使我們共同的家園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愛霞,張紅亮.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思路探討[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11(01).

篇3

資源化和再利用是有所區別的,前者強調的是經過處理后的廢棄物將轉換身份,成為原材料,而后者卻是用另一個角度去考量廢棄物,將其作為產品使用,從而避免浪費.資源化的原則在馬克思著作中也作了許多說明.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提出“化學的每一個進步不僅能增加有用物質的數量和已知物質的用途,從而隨著資本的增長來擴大投資領域.同時,它還教人們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去,從而無需預先支出資本,就能創造新的資本材料.”其所表述充分體現了馬克思資源化的思想.

2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所面臨的國際現實

我國作為對全球經濟影響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自身的發展方式對世界產生影響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國際環境中的各種壓力.從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狀況來看,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國際壓力包括制度壓力、生態壓力以及消費壓力.

2.1制度壓力

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得到了初步的建立,然而,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仍然有待完善.對照世界貿易組織對經濟體制運作機制的要求來看,我國在經濟管理體制方面還存在著諸多與之不符合的地方,較為突出的問題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到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得到充分地發揮,在各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甚至各部門之間還是存在互相封鎖、割離的情況,同時市場運作的規則還不夠健全,還有許多法律法規有待補充和完善,現存的法律法規中有一部分不符合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在實際的經濟運行和管理中存在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的情況.這些都是是市場體系的不夠完善的一個方面.另外,國有企業的改革相對滯后,企業市場主體地位還未得到完全確立.同時,由于當前政府在職能定位方面不準確,導致缺位、越位的現象,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以及機構重疊臃腫等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極度不相適應問題.最后,在對外經濟方面,我國目前的對外經濟管理體制與世界貿易組織運行機制的要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

2.2生態壓力

我國的國土面積和美國的不相上下,而人口總量卻是其數倍之多,要想在二十一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意味著我國要在更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用五十年的時間完成西方發達國家兩百多年的發展,任務不可謂不艱巨.所以說我國特殊的國情要求必須重新探索綠色發展道路成,要改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經濟的增長方式,從依靠增加投入擴大生產的高能耗、環境代價大、競爭力弱的經濟發展模式向科技含量高、環境友好、經濟效益高的新模式轉變.

2.3消費壓力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傾斜性消費的問題非常突出,主要表現為過于注重物質消費而輕視精神消費.雖然我國目前以閑暇和文化消費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長,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我國精神消費在整個消費體系中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在消費形式上,精神消費的形式過于單調,大部分人明顯傾向娛樂性消費,忽略發展性消費,喜愛尋求感官刺激,輕視精神進步,從而造成通俗娛樂場所人滿為患而高雅文化備受冷落的現象.總之,在全球化的國際背景下,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還面臨著很大的消費壓力.

3我國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3.1公眾認同度較低

目前,在我國針對公眾環保意識加強的活動中,產生了兩大公眾面臨的矛盾:一個是公眾的環保意識與參與環保的行動力之間的矛盾;另一個是公眾在依賴政府時,政府的環保工作力度卻是相對薄弱.這就直接讓公眾在對待具體環保事件上的環保意識產生非常大的差異性.家庭里,公眾的環保意識還是顯得比較高的,在用水用電的節約、垃圾的分類、綠化帶及其它植被的愛護都有明顯的表現.但這些公眾性的高環保意識的環保行為的范圍過于狹窄,在社會參與方面就顯得很力不從心.另外,公眾反映問題對象大多局限于居委會和街道辦事處,這些發生在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基本不會投訴給有關政府部門受理,全國統一的環境問題免費舉報電話———12369也少有人知,這對民眾環保意識的培養以及環保行動過程中依賴對象建立幫助不大.

3.2技術支持還顯薄弱

由于我國在循環經濟技術支撐方面的投入不足,直接導致循環經濟在技術上過于薄弱.根據十一五期間的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在環境方面的支出比例第一次超出了GDP,但僅僅為1%-2%.盡管后期其比例有所增加,但漲幅均較小,這就造成我國和發達國家在經濟技術方面長期存在較大的差距.根據發達國家在環境投資方面積累的經驗,其投資額不能少于當年本國GDP的1.5%-2.5%,才能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遏制環境的惡化,改善整體環境狀況.可是我國的評估機制在循環經濟方面顯得效果不足,科技創新的投入也十分有限,這直接削弱了原本有限的資金所應該發揮的作用.同時,新的科技項目的獎勵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實,讓科技創新的后勁一直萎靡.因此,從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以及目前的循環經濟發展狀況出發,為循環經濟選擇一套適用的技術,并以先進科技為支撐的循環經濟模式勢在必行.

3.3法律體系不夠完善

我國現行的綜合環境基本法在層面上還沒有對循環經濟有關立法作出十分明確的規定,僅僅將循環經濟的有關規定作一些附帶說明,并沒有提升循環經濟的立法在環境立法中的比重,在整個國家立法系統中更顯頹勢.當前全面促進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措施在我國并沒有專門的立法,也缺乏系統性,直接導致實際操作中循環經濟發展行為難以得到充分認可.上述問題也較多地反映在我國現有的眾多與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中,這也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4馬克思的循環經濟思想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帶來的啟示

4.1增加公眾參與率,提升公眾意識

人在經濟活動中作為主體的存在,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無疑具有決定性.經濟活動的最終成果往往受到活動主體的思想認識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在我國,公眾良好的環保意識、積極的參與行為是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循環經濟得以發展的重要前提.使循環經濟的公眾參與得以實現,必須從根本上轉變人對自然的認識.馬克思提出,“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因此,把自身和自然聯系在一起,經濟活動中才能明確地考慮自身行為對自然的影響.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進行宣傳教育、開展公眾性的活動,并提升活動氛圍,提高公眾熱情均可加強公眾參與意識.當然,公眾參與平臺的建立和完善也是公眾參與實現的一大前提;最后,提倡綠色消費,將循環經濟的理念帶入公眾生活也是提升公眾參與度的一大措施.

4.2提高對科技的重視

“科學是第一發展力”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思想.發展循環經濟不僅要以充分的技術條件為前提,也要以物質的循環利用為核心,因此,重視科技的作用是馬克思的循環經濟思想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又一啟示.根據我國當前國情,在資源和環境現狀上,針對可再生能源開發應加大重視力度,并對節能減排的技術創新予以扶持獎勵.

4.3政府的主導地位必須堅持

經濟發展的方式有很多種,循環經濟的本質是其中一種.生態性是其主要特點,但和其他經濟發展方式一樣,它最終也以獲得經濟利益為根本目的.具有逐利性的企業作為循環經濟實踐過程中的主體,追求經濟效益、提升自身競爭力也是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目的.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發展與生態問題常會產生沖突,由于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具有顯著的自發性特點,容易引導發展過程向經濟利益方面傾斜.因此,政府的主導作用必須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保持一致.第一,應建立和完善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彌補當前市場的不足;第二,要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協調經濟的發展;第三,應靈活運用多種經濟發展途徑為發展和引導循環經濟提供充分、有效的環境;最后,應建立和完善綜合、全面的環境政績考核體系,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5結束語

篇4

一、環保意識,始于喚醒

環保教育,意識現行。當前,中學生環保意識還比較淡薄,環保意識嚴重缺失,尤其缺乏環境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日常生活中,中學生隨手亂扔亂丟、隨手折損花木、任意踩踏草坪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更缺乏對同伴的環保提醒。因此環保教育首先要從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開始。只有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喚醒他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1.通過環境破壞的現狀來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當下,因環境污染而造成的悲劇頻頻發生,環境污染的殘酷現實呼喚中學生首先要樹立環境憂患意識。“每天,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呼吸著有污染的空氣,每天至少有800人因空氣污染而死亡。每天,有1500人死于飲用不潔水造成的疾病。每天,……”這些數據都來自于環保權威機構的,令人觸目驚心、心驚膽戰。近兩年,我國中東部地區持續遭遇霧霾天氣,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霧霾讓人們知道了PM2.5。面對空氣污染,鐘南山院士更是尖銳的指出:空氣污染再這樣發展下去,若干年后肺癌患者可能成幾何級數增加。近幾年,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肺癌患者的確越來越多。環境的惡化已經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保護好人類的家園———地球環境,已是人類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環境問題已經引起很多有識之士的憂思。在全民中進行環境教育、樹立生態環境意識,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以上這些案例足以說明中國的環境污染確實十分嚴峻,教師將這些素材及時傳遞給學生,通過環境破壞的悲劇來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直觀有效。

2.通過課堂教學來喚醒學生的環保意識。譬如,在講述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課時,導入可以引用搜狐網的一段網友改編的《沁園春•霧》一段材料:“北國風光,千里塵封,萬里霾飄。望長城內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不見滔滔。PM二五,連續爆表,欲與一千試比高。須何日,看藍天重現,分外妖嬈。空氣如此糟糕,引無數行人咳彎腰。惜芥子毒氣,范圍太小;沙林藥霧,稍遜。工業污染,汽車尾氣,讓人想起七三一。具往矣,數肺癌患者,還看今朝。”(搜狐網)是否只有經過一系列的環境悲劇發生之后,人類才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才開始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呢?這段材料是在霧霾頻繁到來時的時候網友的一段調侃,如果能合理的使用,既能激發學生對環保知識的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一定能起到“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時至不迎,反遭其殃。”環境污染在挑戰人類的生存底線,保護生態環境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只有首先教師樹立環境憂患意識,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才有可能形成。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肩負著提高學生環保生態意識的使命與責任,通過喚醒學生的環境保護的意識,并由他們影響周圍的人群,最終以全社會的力量來完成我們防治環境污染的使命。

二、環保教育,重在浸潤

環保教育,重在浸潤與滲透。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浸潤,要通過多種教育形式,既可以立足于課堂教學,也可以依托互聯網等多種形式。

1.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浸潤。環保教育只有立足于課堂,充分利用文本中有關環保教育方面的素材,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生態知識的滲透,才能不斷增強學生的環境意識、低碳意識。普通高中歷史文本人民版必修三《中國古代的科學成就》一課中,就有生態環境方面的描述:“中國古代思想講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視完善人和自然的關系。……《老子》強調的‘無為’,可以理解為不要違反自然的行為。”這些素材雖然內容不多,但非常珍貴,教師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可以以此為契機,對中學生開展一場環境教育專題講座。縱觀現行高中歷史文本,涉及到環保教育的素材少之又少。以普通高中歷史文本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課為例,文本只強調了工業革命的積極影響: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促進了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等等。而工業革命對環境的危害卻卻只字未提。為了有效地對中學生教學環保教育的浸潤,在講授本課時,教師可以進行適量的材料補充。高考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指揮棒,2014年江蘇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測試必修科目歷史試卷(小高考)第37題,就以“環境保護”為主體進行的測試。教師在講授本課時,可以將該題的材料引入教學。材料如下:材料一:英國城市人口飛速增長,隨之而來的還有英國城市環境的惡化……(這個)“自由國度”的環境觀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階層……不顧城市環境和大眾的生存,盲目放肆地開發,貪婪地消耗著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資源和人們寶貴的生命。———摘自湯艷梅的《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城市環境觀念及其影響》材料二:英國政府陸續頒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衛生法》《放射性物質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在節能環保方面表現出色的企業和政府機構還會被授予綠色獎章。———摘自新華網《三個“霧都”如何走出“霾伏”?》提出問題:(1)根據材料一,概括19世紀的倫敦成為“霧都”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英國政府傾力治污給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哪些借鑒?這道高考試題主題是“環境保護問題”,對當今社會的環境保護能起到有效的引領作用。在處理以上兩個問題時,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首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讓學生代表展示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再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要進行適當的強調和拓展,這樣才能達到有效的效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從材料中來獲取有效信息,通過史料得出史實,可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證意識。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行及時的概括。概括內容如下:問題一:“霧都”之所以成為倫敦的標簽,與工業革命直接相關,工業革命在推動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當時的公民環保意識還十分缺失,再加上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對環境盲目開發,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將成為必然。問題二:英國政府在針對環境遭到破壞的嚴峻形勢,及時地制定和頒布一系列法律傾力治污,采取多種舉措:依法治污,不斷調整能源結構,及時培養公民的環保意識,加強政府監管等舉措。重新使倫敦的天空重現藍天白云,這為我們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較好的實現了歷史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雖然現行高中歷史文本有關環境保護素材存在缺失,但只要一線教師重視環保教育,通過適量的材料補充,定能引起學生反思人類對生態文明的破壞而遭到自然界報復的沉痛教訓,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工業革命在帶給人類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從而培養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最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價值觀。歷史教學既要觀照現實又要弘揚主旋律。黨的十倡導建設“美麗中國”,從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明晰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必要性,也反映了頂層設計對主流價值觀引領的考量,英國政府的環保舉措值得我們借鑒。

2.通過互聯網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的浸潤。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類已經進入以博客、微信為代表的信息時代。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資源豐富多彩,傳輸便捷,這些將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師要積極引導,讓學生主動接觸網絡。有關環保教育的素材很多,教師可以將最具代表性的環保素材介紹給學生。譬如,2015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史上最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黨的十倡導建設“美麗中國”、鐘南山院士的新環保觀以及2013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等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網絡上檢索,也可以由教師從網絡下載后直接上傳到學校網站、班級同學群,讓學生及時知曉國家的環保政策及相關環保信息。知識學習,行之不遠。今天的時代不是以量取勝的時代,是以智取勝,知識點再多有沒有什么了不起,在網絡上輸入一個關鍵詞就可以找出來,比老師講得更加細致、全面。關鍵是要學會思考,關注思維方式。“信息革命”催生了“大數據時代”,現代社會人人都離不開互聯網,這種趨勢對中學歷史教育同樣無法回避。教師也可以利用校園文化,通過文化墻、文化角、科普畫廊等宣傳環境知識,也邀請環保專家到學校做環保專題知識講座。作為國家未來的中學生,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尤為重要,讓他們從小就樹立生態環保意識,并自覺轉化為保護環境的行動。

三、環保素養,需要體驗

保護環境,善待地球,培養學生的生態環保素養,是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讓環保意識滲透到學生的血液,轉化為環保行動。環保教育,一半在課堂,一半在生活。環保教育,需要學生親身體驗,只有親身體驗的東西才是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指南。我校先后被評為邳州市、徐州市、江蘇省、國家級綠色學校,在環保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學習并不局限在課堂之內,把歷史課堂延伸到課外,這可能也是歷史課堂的價值所在。”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到社區、鄉村、機關、街道。通過參觀、調查研究等形式,讓學生親身體驗環境污染的現狀。譬如,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邳州當地的一些污染企業,讓學生親身體驗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近期,隨著麥收的進行,許多農民焚燒秸稈的事件頻頻發生,空氣污染嚴重,讓人睜不開眼睛,呼吸困難。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當前“焚燒秸稈污染環境”的現狀,通過召開“秸稈禁燒”主題班會,發放“關于禁燒秸稈,禁止公路打麥曬場”倡議書,讓家長閱讀,用實際行動做好“秸稈禁燒”工作。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田間、地頭、社區、街道,通過調查研究,親身感受環境污染的現狀和公民的環境行為。當面對農民焚燒秸稈時,每一位同學都能通過勸阻、向政府部門報告或求助于媒體等各種合法手段,積極主動的保護生態環境,把保護環境作為自己的責任,真正實現“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的環境目標。通過一系列研究性學習,能加深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引發他們環保從我做起的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思想。倡導低碳生活,利用科普畫廊、國旗下講話、環保知識講座等宣傳環保知識。也可以舉辦環境知識競賽、黑板報比賽、辦展覽、搞講座等形式來宣傳環境保護的基本知識,對學生進行愛護自然資源的教育,宣傳生態美好愿景。

篇5

【關鍵詞】環境 環境教育 環境意識 環境行為

人類與環境的相互影響隨著人類的出現就已經產生了。并且,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這種相互影響也表現得越來越明顯。進入工業化社會以后,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已經超過了環境本身的承載能力,因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比如霧霾、氣候變暖、不正常天氣增多、颶風暴雨暴雪等。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求得人類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環境教育發揮著重要作用,學前兒童環境教育更是為環境教育打好堅實的基礎。那么如何創設良好的學前兒童環境教育呢?

一、創設環保環境以便開展環境教育

幼兒園是幼兒每天活動和游戲的場所,幼兒園除了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環境外,和諧的自然環境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教育資源。為了能夠豐富幼兒對自然界的了解,能夠增強環保意識,幼兒園應該設置各種活動區,如花園區、草地區、沙區、養魚區等等,孩子不僅在這些區域感受到美,感受到玩的快樂,同時也要自覺保護和愛護這些區域,不能采摘花朵、踐踏草坪,不能到處揚沙、亂扔垃圾,愛護生命。各個班級要布置有關環保的宣傳欄,比如:“如果一張紙能擦干手,請不要用兩張”、“請節約用水”、“請節約用電”等標語,隨時提醒孩子要環保。當然,老師更要做個合格的環保衛士,做個好榜樣,這樣才能使越來越多的孩子成為真正的環保小衛士。

二、通過幼兒的各種學習活動去開展環境教育

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中,隨時都可以滲透環境教育。把環保知識通過幼兒喜歡的故事、兒歌、小實驗、手工制作等活動,使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內容兒童化、趣味化。孩子在這些活動中,通過充分的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學得更生動、有趣且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從而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介紹一些雨、雪、雷、閃電等自然現象的時候,教師除了在這樣的天氣教給孩子認識外,還可以結合一些小實驗告訴小朋友雨、雪是怎樣形成的,雷、閃電是怎么回事,并讓他們知道雨、雪不僅能夠滋潤萬物,當環境遭到破壞后,暴風雨暴雪也會給人類造成傷害,從而應該保護環境;在手工制作活動《球寶寶》中,用各種不同材質的廢紙做成小球,讓孩子感受不同材質小球的不同感覺,再用這些小球蘸上水彩,畫出各種想要的畫面。通過這個活動告訴大家,其實很多廢棄的東西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我們用這些廢棄的東西玩的也很開心……在幼兒的各種活動中,色彩鮮明的教具、有趣的實驗、生動形象的圖片都是孩子感興趣的。在這樣的活動中開展環境教育,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開展的環境教育

教育無處不在,環境教育也如此,應該滲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當中。老師要根據幼兒的生理及心理發展特點,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有關環境的生活細節進行環境教育。往往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最能起到教育的作用。當寶寶吃完零食,把垃圾袋隨手扔掉的時候,應該及時糾正孩子的這樣行為,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該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否則會污染環境。當孩子去采摘花朵或者踐踏草坪時,老師可以模仿小花小草的的樣子說:“好痛哦,誰踩到我了啊,好痛好痛!”告訴孩子,其實他們也有生命,他們也會痛,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當孩子洗完手以后,可以幫助孩子把水倒進墩布桶里,用洗過手的水洗墩布擦地,再用擦過地的水沖馬桶,告訴孩子要節約用水,并能夠變臟水為有用的水,循環用水……只要有心,通過老師的正確引導和細心觀察,好多生活中的細節都可以滲透環境教育。

四、通過親子活動,達到家長和幼兒共育

親子活動是幼兒園當中必不可少的活動形式,也越來越受到家長和孩子的歡迎。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長的環保意識如何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所以,通過一些親子活動開展環境教育,能夠促進老師對家長的了解,包括家長的性格、育兒觀念等等。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兒觀,還能增強家園溝通,家園共育。在以《綠》為主題的春游活動中,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認識綠色的植物,并告訴孩子,植物的生長條件需要陽光、水、空氣,一起感受大自然的清新與美好。接著讓各自的家長和孩子一起分享各自找到了什么植物、植物的顏色、味道等。游玩過后的總結中,號召大家只有愛護環境,陽光才會更溫暖、空氣才會更清新、水才會更清澈,我們的生活才會更美好。否則生活在霧霾的籠罩下、喝著被污染的水,小樹小草都不會健康的生長,我們又何談健康呢?表揚在游玩的過程中,比較有環保意識,不亂扔垃圾、不踐踏草坪,愛護公共環境衛生的家庭,從而達到教育環保意識薄弱的家長和孩子的作用。家園共育的效果會更好。

五、抓住時機對幼兒開展環境教育

篇6

姓名:

院系:

學號:

時間: 2017年5月

一、調查背景和目的: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環保已成為一個全球的熱點。為了美好的未來,我們必須選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因此,在學校中開設環境教育和有關環境保護的活動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當前,新世紀的新技術革命將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內發生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變化,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是社會行動力的主體,他們對環境的認識將決定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向。所以,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和環境保護行動意識,是環境教育的首要任務。

因而學校的環境教育也應從傳統的環境教育向新時期的環境教育轉變,同時把培養學生的人格、能力、行為提上環境教育的日程,把學生的社會實踐參與作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來越多的事實和經驗也證明,光有環境保護的認識是不夠的,怎么樣落實到實處才是最重要的。

二、調查方法:

對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的部分學生采取了隨機抽樣調查。

三、調查時間和地點:

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綜合樓,2013年5月22日下午5點到6點。

四、調查基本資料:

1、總共發放調查問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別占40%和60%。

3、調查對象主要為首都師范大學良鄉校區在校大學生,全為大一學生。

4、本次調查對象來自不同的院系。

五、調查內容分析及建議:

(一)調查內容分析:

本次針對大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問卷,主要從環保行為、環保意識和環境問題對策這三方面進行了調查,就這三個方面進行如下調查結果分析:

1、環保行為方面

問卷的第2題至第6題涉及到被調查者的環保行為:

① 一次性盒飯問題:只有5%的學生會絕對不會在吃放打包帶走時使用學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飯盒,24%的同學是幾乎不會使用一次性飯盒,而40%的同學偶爾會使用學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飯盒把飯打包帶走,16%的同學會習慣性地使

用一次性飯盒。

② 踐踏草坪問題: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踐踏草坪的同學中,幾乎每次都會那樣做的占40%,偶爾會做的占40%,經常那樣做的占20%,這表明大部分同學都會為了方便而踐踏草坪。

③ 燈和空調的開關問題:在自習室時,看到人不多的情況下,偶爾會自覺地關掉一些燈或關掉空調的同學占大多數,占56%,幾乎不會那么做的占20%,絕對不會那么做的和習慣性那么做的分別占12%.

④ 垃圾分類問題:偶爾會分類扔垃圾的同學也占大多數,占50%;而絕對不會分類扔垃圾的占24%。

小結:由①②問題可得同學們為了方便,會經常使用一次性盒飯,也幾乎每次都會踐踏草坪,可見當面臨便捷方法與消極的環境保護行為的選擇時,大家會選擇對環境造成危害或消極影響的行為;而由③④問題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的環保行為還是積極的,他們會主動節約資源,會主動做出有利于解決環境問題的行為。

2、環保意識方面

問卷的第7題至第9題涉及到被調查者的環保意識:

①個人在環境保護中的角色問題:有40%的同學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過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學認為起到比較大的作用,10%的同學會認為個人在環境保護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沒有人不知道個人環境保護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關環境保護的關注問題:在有關平時是否會關注保護環境這方面的新聞的問題上,36%的同學的回答是經常,62%的同學選擇了偶爾,還有2%的同學從不關注保護環境方面的新聞,這表明大家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別關注,這點值得大家注意。

小結:①表明大家對個人在環境保護過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個人的力量可以改變環境的,也許改變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數據表明,同學們的環保行為過程中大家環保意識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學的環保意識需要加強。

3、環境問題對策方面

問卷的第10題與第11題涉及到被調查者面對環境問題的對策:

發現有污染現象時,只有20%的同學會直接找有關部門反映,而卻有50%的同學會想參與但認為由于身單力薄而放棄 ,有24%的同學會直接撥環境問題免費舉報電話,竟也有6%的同學認為無所謂,事不關己,這可見面對環境問題時,大部分同學會選擇逃避,也許這也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為什么會出現放棄為環境問題出對策的現象。

(二)有關環境保護意識的建議

就調查結果分析從學生自身、整體文化氛圍、學校管理這三個角度出發給出一些有關環境保護意識的建議:

1、 從學生自身出發

(1).大學生應積極了解與環境問題相關的知識和新聞,提高環保意識 :

在問及大學生環保意識增強的想法時,選擇學生自身素質高的大學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見多數的大學生認為提高環保意識的根本是從學生自身出發。在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到大學生對環保基本知識的了解較少,對環保知識或者新聞的關注度并不高。對于與自身密切相關并且具重大意義的大會,作為大學生,應該做為常識了解。

(2).大學生應從日常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雖在前面的調查結果中我們介紹到大部分有較好的生活習慣,但在對白色污染這一世界性的難題上,我們需要每一個大學生的參與。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保事業中 :

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不僅要從自身出發,做個環境的守護者,也要讓自己的行為感染周圍的人,譬如在面對亂扔垃圾等破壞環境的行為時,我們自己撿起來的同時亦需要勸導他撿起來,重申維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不必區分是陌生人還是熟悉的人。大學生是應當勇敢地承擔起社會責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從整體文化氛圍出發

整體文化氛圍好是大學生認為群體環保意識最強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們建議大學校園中,各類學生組織,如學生會,團委,各類社團都可以通過一些宣傳活動,如舉辦知識大賽,晚會來營造良好的氛圍,促使更多的大學生加入環保事業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調查結果中,我們看到絕大部分大學生用實際行動響應低碳。我們相信,在他們的影響下,更多的同學也能積極地參與到響應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為環保發現自己的力量。

3、從學校管理出發

(1)多進行環境保護意識宣傳:

學校可以 開展關于保護環境的班隊會,讓同學們自由發言,想出保護環境的辦法,讓同學們更多的為保護環境、愛護環境做貢獻;多開展一些環保手抄報制作活動,多貼一些環保手抄報和一些關于環保的資料在展示區里,讓同學們多了解環保,知道環保的重要性等等。

(2)對有關部門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過調查可知,有94%的同學希望通過雙面打印,并適當降低打印價格以節約紙張,由此我們認為對復印或打印實行雙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減少紙張被使用的目的。從而我們對學校復印店提出有償使用雙面打印或復印的建議。而同學們為了方便會使用一次性飯盒和踐踏草坪,因此學校可以對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議,如改變食堂飯菜分類方式,擴建食堂以至于學生不會因為食堂擁擠而選擇使用一次飯盒把飯帶回宿舍等等。

六、調查結論:

此次環境意識調查活動雖然只在一所大學一個年級進行,但具有以點及面的效果。調查結果也確實反映出學生普遍環境意識水平較高。在學生的環境意識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認識,但在行動力方面就顯得略有不足,表現出知與行有些脫節,令人擔憂。希望通過這次調查結果的顯示,讓同學們有所深省。

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是生存的基礎,保護他就是保護自己。希望學生們通過學校接受系統的環境教育和社會的一些公益活動或著環境保護特別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在各類環境保護活動的宣傳灌輸和成人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可以自覺地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意識里樹立起保護環境的思想。

2017年5月

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調查報告

分 院:

專業班級:

2017年6月

班級:

本次我的調研主題是:環境保護;調查內容:對環境知識的了解情況、、對環境現狀的了解情況以及環保對策;調查目的:進一步提高環保意識,宣傳環保知識,共建綠色家園。

與所有的縣城一樣,我縣的環境污染問題是與工業化相伴而生的。九十年代前,我縣的工業化剛剛起步,工業基礎薄弱.環境污染問題尚不突出,但生態惡化問題經歷數千年的累積,已經積重難返。八十年代后,隨著工業化的大規模展開,重工業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初見端倪。但這時候污染范圍仍局限于城市地區,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較為有限。到了九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我縣的環境污染漸呈加劇之勢,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環境污染向農村急劇蔓延,同時,生態破壞的范圍也在擴大。時至如今,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一樣,成為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兩大難題。從全縣總的情況來看,我縣環境污染仍在加劇,生態惡化積重難返,環境形勢不容樂觀。

環境保護又是指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環境問題是指由于人類活動作用于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響。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和創建社會環境的過程中,自然環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規律變化著。社會環境一方面受自然環境的制約,也以其固有的規律運動著。人類與環境不斷地相互影響和作用,產生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一環境問題。如地震、洪澇、干旱、臺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類是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也叫第二環境問題和公害。次生環境問題一般又分為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兩大類。如亂砍濫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積開墾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業生產造成大氣、水環境惡化等。

當前世界的環境問題:環境污染出現了范圍擴大、難以防范、危害嚴重的特點,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難以承受高速工業化、人口劇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壓力,世界自然災害顯著增加。 一、環境污染會降低生物生產量,加劇環境破壞。

(一)、工廠排出的廢煙、廢氣、廢水、廢渣和噪音;

(二)、人們生活中排出的廢煙、廢氣、噪音、臟水、垃圾;

(三)、交通工具排出的廢氣和噪音;

(四)、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劑等化學物質的農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五)、礦山廢水、廢渣。

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了許多環境隱患:

(一)、土壤遭到破壞。

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御風雨的剝蝕。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化肥和農藥過多使用,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一般來說是不可逆轉的污染。

(二)、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 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三)、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里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 著數千萬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失去了生命。 有毒氣體主要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

(四)、草坪上的垃圾越來越多,影響小草的生長,原本生氣勃勃的小草變得奄奄一息。同時,垃圾散發的難聞氣味把我們那平靜的生活被攪得不得安寧,人們不再在它周圍乘涼,而是避而遠之;蜻蜓、蝴蝶很難再看到它們的影子了。這嚴重破壞了小區的生態環境。更糟糕的是,在小區范圍內這樣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五)、由于人們環保意識薄弱,經常是垃圾到處亂扔。所以草坪上垃圾箱周圍各種生活垃圾隨處可見。在草坪上,你可以看見被丟棄的快餐盒、塑料袋、酒瓶、泡沫甚至是一些家禽家畜的尸體也能看見,原先美麗整潔的草坪變得慘不忍睹,垃圾的臭味越來越大。人們在清潔了自身的同時,卻把所有的污垢留給了草坪,這是多么不道德。

三、形成原因

(一).人口壓力增長快

(二).資源的不合理運用

(三).片面追求經濟增長 四、建議:

(一)、繼續多形式、多渠道開展環境法制宣傳教育,結合普法教育,融入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內容,推進公眾參與保護環境。切實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繼續抓好。

(二)、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確保飲用水源地不受污染。繼續多形式、多渠道開展環境法制宣傳教育,結合普法教育,融入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內容,推進公眾參與保護環境。

(三)、針對農村生活垃圾污染問題,發展廢品回收業。對于不可回收的垃圾,距離縣城較近的村鎮可采用村收集、鎮(鄉)中轉、縣(市)處置的模式,做到統一收集、定點存放、定時清運、科學處理;對于交通運輸不便或運輸成本較大的村鎮可采取統一收集后進行簡易填埋處理的辦法。

(四)、切實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繼續抓好重點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加大煤金等礦山企業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整治力度,確保達標排放,防止污染反彈。

(五)、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確保飲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六)、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克服重審批輕管理的傾向,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

(七)、加強環保隊伍自身建設,提高環保人員的執法水平和能力。

五、對策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商品市場環境衛生好壞,關系到我市省級衛生文明城市的創建,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認真履行職責,切實把市委市政府有關文件精神落到實處。

(二)、積極服務,建立綠色通道。環境衛生管理有關部門要對商品市場熟食、飲食經營人員進行督查,對沒有辦理健康證的經營人員,采取上門**服務,不符合條件的堅決取締。

(三)、繼續完善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制度。對商品市場的環境衛生保持24小時清潔,積極加大環境衛生的投入,建立健全環境衛生各項規章制度。

(四)、建立綠化帶。對有條件的商品市場要逐步進行改造或創建綠化帶和公共綠地,提高商品市場的綠化覆蓋率。

(五)、切實加強市場內的治安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聯防聯動機制,為經營者和消費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安全環境。

篇7

初中地理環境教育生態文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仍然是令人痛心的自然生態惡化。黨的十報告不再單獨提及環境保護,而是把環境保護、資源節約、能源節約、發展可再生能源、水、大氣、土壤污染治理等一系列事項統一為“生態文明”的概念。

一、環境教育觀念薄弱,對中學生環境觀念的教育缺位

受到中小學課程體系、升學壓力等方面的影響,學校普遍對環境教育不夠重視。具體表現在環境教育的實施帶有明顯的隨意性,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雖然結合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等紀念日開展了一些宣傳教育活動,但難以形成持久深入的環境意識。

現實生活中的環境問題不但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也造成了不良的環境心理影響。由于環境教育觀念的薄弱、環境保護意識的淡薄,這一點未能在學校環境教育中充分體現出來,尤其對中學生環境觀念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空白地帶。由此造成有些學生環境道德較差,環保意識淡薄,一些在公共場所亂刻亂畫、隨地吐痰,亂扔廢棄物等不良行為和習慣比比皆是。

二、教師缺乏把環境教育作為本學科教學重點的動力

環境教育師資缺乏,是目前環境教育中的一大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環境業務素質較低,導致了很多從事地理教育甚至是環境教育的工作者在面對這一教育時有心無力。

另一種情況是,承擔初中學校環境教育的地理教師,雖然大多數具備了相關的環境知識,但缺乏把環境教育作為本學科教學重點的動力。他們往往把精力主要投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科成績上,認為環境教育不是考查科目,更不是考試科目,上不上無所謂。

三、當前環境教育模式限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我國中學地理教學主要是通過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其次是演示法、讀書指導法,而調查法、參觀訪問法、實驗法、實習法這些方法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實踐,由此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這限制了環境教育的多途徑教育模式的形成。應當說,環境教育的實踐性很強,但現實中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實際思維能力、操作技能的策略并不多。

四、學校環境教育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環境表現脫節

學生的行為與所居住的社區、街道的環境意識有很大關系。有些社區居民個人家里干干凈凈,公共場所臟亂不堪。一些人的亂扔亂倒、亂停亂放、隨意損壞公共設施等缺乏環境意識的不文明的陋習隨處可見。這些都在學生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學校的環境教育又恰恰忽視了學生在社區、街道中的社會角色,只是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完全將環境教育局限在學校之內、學生之間。脫離了生存環境的課本教育,讓學生在走出校園后,把學到的“理論”不能很好地在生活中表現。失去原有的教育環境時,在環保問題中就表現的不夠理想。

針對環境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應在新的形勢下,應不斷改進環境教育教學方法,開創我國環境教育新局面,讓學生的“美麗中國”夢從初中環境教育中得到升華。

1.大力普及環境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

地球是人類之家,大自然是我們的朋友。人類與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人類只有保護環境,才能使之永遠生機勃勃,才能同環境和諧相處。

“環境意識”就是反映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初中生又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養成其強烈的環境意識,能產生良好的社會輻射帶動作用,會對周圍人的綜合環境意識的提升產生重大影響。

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十多項環境保護行政法規和有關自然資源保護的行政法規,已加入并簽署了20多項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公約,適當地向中學生進行環境法教育,能讓他們認識到自身在環保中的權利和義務,增強自身的環保意識。

因此,需要配備一定數量的環境教育專業教師,把環境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培養學生正確的環境意識,增強學生的環保責任感。

2.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增強環境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教師能力水平的提高是實施環境教育的動力和保障。因此,必須加強對從事這一教育的工作者進行環境教育業務素質培訓,提高其素質。提高素質,就需加強環境教育培訓和繼續教育,以及參加進修班、研討班及學術研討會的形式,及時了解國家及當地的環境教育現狀,促進知識更新,以適應環境教育事業的新發展。還可到環境教育發達地區參觀訪問,借鑒先進的環境教育經驗。在教學實踐方面,可創新課堂教學方法,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使用技巧,使環境教育很好地融入地理教學,以適應環境教育的需要。

為適應這種需求,高等教育中應大量增設環境教育專業,培養大量環境教育人才。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環境教育設施應加強建設力度,以增強環境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3.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拓寬途徑,增強環境教育的實踐性

地理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環境教育工作者應針對初中生感性認識強于理性分析的特點,走出課堂進行野外實地考察。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既可以采用講授法、觀測法和實驗法,也可以采用調查法、考察法等,把環境教學與實際相結合。通過了解本地環境的真實情況,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環境、培養和增進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愛家鄉、愛祖國的意識。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拓寬途徑,增強環境教育的主體性。其途徑有,利用漫畫插圖,聯系實際進行環境教育;通過時事和歷史事件進行環境教育;通過環保紀念日提高學生環保意識。漫畫插圖具有大膽夸張、寓意深刻、畫面詼諧幽默等特點,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環境知識;適時地通過對時事和歷史事件中環境問題的分析,能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污染對人類生存的影響,認識環境問題的嚴重性;結合環保紀念日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環保實踐中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

4.創造良好的環保教育社區環境

按照國際通行慣例,綠色社區包括社區綠化、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節能和新能源等硬件設施,同時還包括建立完善社區環境管理體系和公民參與機制,開展環保教育,動員人人參與等軟件建設。環境保護是全社會的事,最易達成社會共識和社會共贏。對政府部門而言,把環保工作深入到社區、鄉村、學校和全社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對社區居民而言,積極參與綠色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活動,是培育公民積極向上的道德精神,是實現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的希望所在。

篇8

關鍵詞: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問題;成因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4-0026-02

社會責任感,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與義務。人人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堅持正義,有奉獻精神,社會才會變得更加美好。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建設者,也是中國夢實現的生力軍。“北京市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研究”課題組對北京市高職在校生和畢業生社會責任感進行調研發現,多數學生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但也有部分北京市高職在校學生和高職畢業生社會責任感存在一定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認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教學過程中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大學生更好地成長成才。

一、高職在校生與高職畢業生社會責任感存在的問題

1. 部分高職在校生社會責任感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生對人生目標、人生態度、人生價值的認識存在一定偏差。調查發現,多數學生積極向上,努力學習。但也有一部分高職學生的人生目標不清晰,部分學生人生態度消極悲觀,一部分學生不認同人生價值的大小與個人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呈正相關關系。

(2)部分學生家庭責任意識較強,戀愛責任意識較弱。如一些學生認為在大學可以談戀愛,但只是“練愛”,不需要為對方承擔責任。

(3)部分學生具備一定團隊意識,但踐行程度較低。他們對待未來工作崗位雖然具有較強的遵紀守約意識,但對應該持有的工作態度缺乏正確認識,缺乏踐行團隊意識的自覺性。當今時代,非常注重團隊合作。這需要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努力磨煉自己,提高自己的團隊意識。

(4)部分學生公德意識需要提升,法治意識薄弱,社會奉獻精神需要提升。多數高職學生有一定的公德意識,但有的參加社會義務活動的積極性較弱,主動幫助他人的意識需要加強。此外,部分高職學生法治意識薄弱,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規則的意識不強,缺乏遵規守紀的持久性。

(5)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環保意識,但欠缺具體的環保行動。部分學生有環保意識,但環保行為有待加強。

(6)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愛國情操,但缺乏愛國實際的行動。大多數高職學生具有一定的大局觀念,但有的對國家政治關注度不高,思想政治覺悟有待提高,國家安全觀和國防意識也需要強化和提升。

2. 部分高職畢業生社會責任感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生缺乏主人翁精神。有些高職畢業生自我中心意識較強,重視個人感受和個人利益;學習和工作“經常不在狀態”;工作缺乏主動性,得過且過。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有的學生首先考慮個人利益。

(2)部分學生缺乏服務意識和團隊精神。一些高職畢業生團隊意識和服務精神比較薄弱。不能認同和適應企業文化及自己在企業中的角色,對待同事、客戶缺乏熱情和禮貌,往往是被動地與其他員工合作;不能正確看待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關系,只考慮“分內事”。

(3)部分學生缺乏長遠規劃。一些高職畢業生在制訂職業發展規劃方面與企業實際需要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短期目標,無系統規劃,難以進行準確的職業定位,崗位適應期比較長。

(4)部分學生缺乏學習力、競爭力和勝任力。在學習上缺乏鉆研精神,對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愿望不足。他們忽視競爭力的培養,缺乏根據企業需求不斷更新和完善知識結構的意識和能力。他們勝任力比較缺乏,在競爭大潮中處于弱勢。

二、部分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 部分高職在校生社會責任感存在問題成因分析

(1)高職學生的人生觀培養和發展不平衡,不少學生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不同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受教育環境不同,導致其人生觀發展不同。二是家庭和學校在人生目標教育上不足,導致不少學生未能確立合適的人生目標。三是社會浮躁心理現象和急功近利的影響,導致他們重眼前,輕長遠。

(2)對家庭的責任意識較強,對戀愛的責任意識較弱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是學生成長的主要環境,學生的持續發展是以家庭為基本依托,家庭的幸福與他們關系最密切。高職學生愛情責任意識較弱的原因包括:一是個人對愛情的本質缺乏正確的認識,對雙方所承擔的責任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二是對大學期間進行男女交往沒有做好充分思想準備就進入了戀愛階段;三是部分學生沒有擺正戀愛在生活學習中的位置,把戀愛作為“練愛”來對待,視愛情為游戲。

(3)高職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團隊意識,但踐行程度較低。高職學生獨生子女居多,結成群體才能提高社會生存的安全度;此外,家庭、學校對學生團隊意識教育具有一定效果,所以,他們形成了一定的團隊意識。團隊意識踐行程度較低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高職學生個性比較強,喜歡追求人格獨立和個人發展;二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深化,單位和個人之間的雙向選擇機制已經日趨完善,社會流動性逐漸增強,社會環境的巨大變化必然影響高職學生對團隊的依賴。

(4)高職學生公德意識和人道主義精神有待提升。形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包括:一是當今社會環境日益復雜,價值觀多元化,負能量經過當今信息化傳播渠道的擴散對學生思想產生負面影響。二是學校和家庭對學生公德意識的培養,尤其是人道主義精神的培養比較薄弱,重智育輕德育,忽視高職學生情商的培養。三是周圍環境對正能量弘揚不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的不良風氣對學生影響較大。學生法治意識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學生自身對法治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治思維;二是社會遵紀守法的氛圍不夠濃厚,進而影響到高職學生良好法治意識的形成。

(5)高職學生具有環保意識,但欠缺具體行動。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一是當今高速經濟發展給環境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環境污染的惡性案例不斷出現,空氣、水的質量引人擔憂,整個社會對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增強,高職學生環保意識隨之增強。二是自然環境破壞容易恢復難,環保行動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見到成效,并且這種行動要見到實際成效還需要社會全體的共同努力,非個人的行動所能左右。因此,高職學生雖然具有環保意識,但在具體的環保行動上缺乏積極性。

(6)高職學生思想上已經具備一定的愛國主義意識,但是當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時,有的往往會把個人利益放在首要考慮地位。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高職學生愛國主義意識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認識和理念性認識上,缺乏實際鍛煉;二是個人利益受損具有切身的體會和感受,而國家利益相對距離比較遠,不能感同身受;三是部分高職學生思想受極端個人主義影響,對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缺乏正確認識。

2. 部分高職畢業生社會責任感存在問題成因分析

(1)部分高職學生缺乏主人翁意識的主要原因。一些高職學生受社會負面行為的影響,認為企業在招聘新員工時,最看重員工的教育背景、職業技能,而企業招聘錄用一些高校學生時,則將責任心放在首位,同時企業關注他們的工作激情、誠信度、進取心和創新能力。由此可見,高職生認為企業看重的素質與企業選拔人才時考核的因素存在錯位現象,這是很多高職學生就業時不重視社會責任感的主觀原因之一。

(2)部分高職學生缺乏服務意識和團隊精神的主要原因。有些高職學生認為,工作的意義是實現自我價值。多數高職學生是獨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識較強,在個人成長中缺乏為別人服務的意識,沒有形成服務習慣;只求權利,少盡義務。在校園文化活動或是社會活動中,愿當主角,不愿當配角;不愿做重復性、服務性工作,把個人得失看得過重。即使參加集體活動,目的也往往是獲得綜合素質學分,真正為了集體榮譽的不多,畢業后他們把這種習慣帶到了職場。

(3)部分高職學生缺乏長遠規劃的主要原因。高職學生不重視通過職業規劃確立職業目標,職業定位不明確或不準確,因而學習沒有動力,缺乏進取心,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缺乏學習力和競爭力。他們職業目標不清晰導致頻繁跳槽。有些高職畢業生在擇業時,只選擇認為條件較好的單位,不從自身實際條件出發,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不明晰自己適合做何種工作,倉促簽約,最終不能做到“人職匹配”。另外,有些高職生適應能力和耐挫折能力較差,因此,就業心理不穩定,遇到一點點挫折,便以跳槽來改變現狀。

(4)部分高職學生缺乏學習力、競爭力和勝任力的主要原因。高職院校不斷擴招,學生入校錄取分數偏低,文化基礎相對較差,一些學生學習的目的性不明確。還有一些學生認為高職院校并不是他們最理想的選擇,因此,他們入學后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自主學習意識。此外,高職學生的不良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社會各種風氣及網絡環境的不良影響。

高職學生父母對子女普遍要求不高,直接影響了高職學生的進取心,也是高職生責任感趨于淡薄的原因之一。父母的教育觀念與行為,對高職生責任感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此外,近年來,有的高職院校存在社會責任感教育和人文素質培養弱化的傾向,影響到高職學生的成長成才,這也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三、結束語

青年時期,是播種理想的黃金時期。“北京市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研究”課題組通過對北京市高職在校生和畢業生社會責任感進行調研發現,多數學生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但也有部分北京市高職在校學生和高職畢業生社會責任感存在一定問題,并分析了其成因,這為進一步研究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模式奠定了基礎。

一個青年學生有沒有社會責任感,有沒有遠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決定著青年學生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因此,教師要以各種方式,引導學生將大部分時間投身于學習知識、社會活動,做有社會責任感的事情。要激勵當代高職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用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點燃激情,激發才智,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學習。

參考文獻:

[1]丁玉泉.對當代大學生責任感缺失現象的反思[J].中國高教研究,2008(04).

[2]牛殿紅.論高職院校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D].山東師范大學,2010.

[3]劉艷,何鳳梅.基于實踐培養體系的大學生責任感調查研究[J].文史博覽,2012(01).

篇9

 

一、農村環保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的環保意識比較薄弱。長期以來,環境保護的重點大都放在了城市、工業集聚地等,忽視了農村特別是較貧困農村的環保問題。農民很難接受到環保知識、政策、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對環保常識知之不多,了解甚少。意識非常淡薄,自學參與的積極性甚至無從談起。

 

(二)農村污染問題較多,環境治理難度較大。相當一部分農村,在建房屋、辦企業等過程中,隨心所欲,忽視環保。有的森林植被破壞后,也不及時采取修復補救措施,甚至有的亂拆亂建,亂砍亂伐,造成水土流失、生態破壞。在一些貪困農村,都存在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化肥及農藥不合理使用等現象,由此造成了地面水和地下水污染、土壤植物污染等;農業上農民在生產中超標使用化肥、農藥的現象較為普遍,卻無人問津和關心;地膜的大量應用,造成廢棄的地膜不易分解,致使農田污染。工業上個別建材、火電、冶煉、化工企業受經濟利益驅動,偷排、漏排、超標排污現象仍十分突出;受治理設施技術的限制,一些企業不能完全實現穩定達標排放;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等環保設施建設緩慢,致使生活垃圾處理困難,垃圾污染日趨嚴重;服務業環境污染嚴重,醫藥廢水、廢渣未實現達標排放和作焚燒處理,餐飲廢料、人體排泄物直排河道等嚴重影響環境。這些都對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威脅。治理中形成了源頭治理落實難,治理資金籌措難,綜合規劃落實難的“三難”現象。

 

(三)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近年來,我縣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人口急劇增加,但農村生產生活垃圾、污水和廢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形勢發展的要求。目前農村污水治理普及率還不高,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建成率只有30%左右,村莊垃圾日常清運的環衛設施還沒有全面普及建成到位。另外,農村環保資金投入明顯不足,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環保投入要達到GDP的1.5%,要使環境改善則須達到GDP的2.5%。而我縣目前農村的環保投入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水平,與環境的保護改善要求投入標準差距更大。由于投入嚴重不足,致使農村整體環保基礎設施薄弱狀態改善進程不快。

 

三、農村環保工作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部分農村基層干部對農村環保認識不到位。一些人對農村環保工作在思想上存在畏難情緒,認為建設農村環保體系很難;還有人認為農民素質普遍較低,組織發動難度大;甚至還有個別人仍然錯誤地認為農村污染靠自然消化就行。加之環保宣傳教育沒有真正深入農村,造成環境法制觀念和依法維權意識淡薄,對生產生活污染環境危害認識不足。導致部分農村基層干部思想上引不起足夠的重視。

 

(二)農村居民環保主體意識普遍不濃厚。一些農村居民環保主體意識淡薄在村莊整治的具體實踐中明顯表現了出來。其一,積極性不高、參與性不強。一些人錯誤地認為,環境污染防治是政府的事,政府會出錢、出人、出力統一整治,不是村民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個人或一家人所能解決的。導致參與整治工作積極性不高,不少人處在等待觀望狀態。其二,對生活質量理解存在著誤區。片面地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有錢了,生活質量就提高了,只片面地追求經濟收入的增加,而忽視了身邊環境衛生的改善。其三,存在著“回避”思想。調研發現,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農村居民面對本村環境較差的現狀,不是積極想辦法支持配合村兩委搞好整治,而是回避。

 

(三)當前農村環保法規體系不夠健全。現行的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為主體的環保法律法規體系對近年來農村環保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這一法律法規體系已不能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一些農村環境領域還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關環境評價法、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農藥使用造成環境污染法等,基本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嚴重影響農村環保事業的發展。同時,現行的一些農村環境與資源保護單行法也已不能適應農村環保發展的需要。由于農村環保未形成完整的法規體系,導致一些農村干部為了本地區經濟利益而置環保法于不顧,采取“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策略發展農村經濟。

 

四、解決農村環保問題的基本對策

 

(一)加強農村環保知識及法律、法規宣傳,積極引導村民人人參與。要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加大農村環保知識及法律、法規宣傳活動的力度。讓農民明白什么是環保,為什么要環保,怎樣才能環保。要深入開展農村環保知識及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強化村民環保意識,進一步調動群眾的參與熱情,努力形成人人關心、群眾參與氛圍,切實實現“要我防治”到“我要防治”大轉變。

 

(二)增加農村環保投入,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資金投入是搞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必要條件。一方面,各地各級財政部門應優先確保農村環保必需經費支出,不斷加大對農村環境建設的投入。另一方面,積極創新投入機制,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運用市場機制,鼓勵和支持金融部門、社會團體、工商企業等社會力量加大向農村環境建設投入。再一方面,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他們在農村環境整治中的主體作用,引導農村能人、民營企業家積極向農村環境整治提供捐助。同時注重整合各類資源,不斷改善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的建設。把資金重點投入改善提高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工業廢水無害化處理及農業面源污染和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上來。

 

(三)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加強日常管理力度。盡快建立健全農村鄉鎮環保機構,不斷加強農村環境監管能力,進一步加強農村環境污染的整治和農村環境的管理工作。一是建立長效環境管理制度。建立實施清潔生產促進制度、農業環保責任制度、農村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定量考核制度和獸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管理制度。抓緊制定出臺“以獎代補”的考核辦法,推進農村環保工作落實。二是提高農村自身環境管理能力。行政村由農村基層干部作為兼職的環境監督人員,對農村環境進行全方位日常監督。把保護環境的相關內容寫入村規民約。

 

總之,農村環保工作機遇難得,任重道遠。我們必須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提高環境保護意識,解放思想,積極探索農村環保新道路,為早日實現我縣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空氣更清新、景色更秀麗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篇10

關鍵詞:建筑工程 環保 控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TU76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前言

建設工作在中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設項目想要不斷發展壯大,以維持長期發展,就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面臨資源和環保高度突出的局面,在建筑工程的環境保護,資源耗費,建筑垃圾產生以及回收再利用等問題已經成了建筑工程中的基礎管理項目。

因此,要想實現建筑工程的高跨度長效發展就要清楚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及改良這些問題的現實意義,只有從根本上治理這些問題,改善管理機制,研究制定相應的舉措,才能確保建筑工程長遠發展。 下面本人簡單談幾點看法。

1 建筑工程施工中環保的現狀

建筑施工在中國的經濟建設的建設是最流行的模式,其作用和規模已經越來越多地具有代表性。在建筑施工中也逐漸暴露出來越來越多的環境問題,因為各個施工單位的環保意識較差,對于因施工所帶來的環保問題不夠重視,甚至有的是對此視而不見,導致在建筑施工過程中破壞了生態的平衡,嚴重影響了施工的先進理念和工程施工的基礎管理。 隨著大批的建筑工程的上馬,相應而出的是建筑垃圾的產生,對于施工材料的耗費,盡管這樣的耗費是無意識的,卻由于對環境保護問題和能源問題的認識不足,使的建筑垃圾和建筑原料的耗費同樣成了建筑工程與質量管理一項重要問題。

國內建設項目72.3%的或多或少是消耗資源的現象; 85%的建筑廢料因為缺乏妥善處理和再利用對生產和生活的嚴重影響,還有 38%的建筑單位并沒有針對建筑垃圾而帶來的問題采取任何措施。

因此,我們必須看到的問題,在土木建筑環境的治理,有效地提高了資源成本,建立生態建設的環境是迫在眉睫。

2、建筑工程存在的環保問題

建筑工程施工作為我國經濟建設中最為普及的建筑模式,由于很多施工單位的環保意識薄弱,對于因施工所帶來的環保問題重視不夠,甚至有的是對此視而不見,導致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嚴重。據分析,建筑工程目前主要存在的環保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環境意識缺乏。

許多建筑公司在施工過程中,由于缺乏基本的環保意識,主要表現在:對工程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沒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投產使用;引進的技術和設備不符合環境保護的規定;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項目沒有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施工時使用國家禁止的有毒有害物質超過國家標準的建筑材料。

2.2環保成本高。

有效的減排技術是一項重要的措施,以確保工程建設的環保建筑施工,但許多建筑公司因對減排技術掌握和理解不足,再加上缺乏一個合理的管理手段,在實際的施工中不能做好排減工作。很多建筑項目由于開工過快,對綠地的保護規劃不合理,往往是先破壞,再改造,對未破壞的環境也不能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這些因素的綜合存在使得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加大了對環境保護的投入成本。

2.3.建筑施工噪聲對居民是一種嚴重的滋擾。

根據統計,遇到因施工噪音的投訴, 2010年全國建筑施工企業就多達5000家。這是因為目前大多數的建筑工程基本上都處在城市或者城鄉結合部,工程所處位置的顯著特點就是居民相對集中。由于建筑企業對于環保問題的認識不足,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沒有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特別是夜間施工時施工噪音對施工地點所居住的居民的工作和學習已經造成了嚴重影響。

3.關于建筑工程環保問題的控制對策

從現有的建設工程存在的環境問題可以看出,有效地改善資源的消耗,治理建筑工程中的環境問題,打造生態施工環境已經迫在眉睫。為了改善建筑工程中的環保問題,防止由建筑工地的施工造成的作業污染,施工噪音,排減物體,建筑垃圾影響到工程的施工質量和安全管理,本人認為有必要針對上述的問題進行綜合治理和環境改良,以確保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

3.1組織措施

環境建設工作的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技術措施和經濟投入的問題,它已經延伸到建設項目的組織和管理層面,因此,加強建筑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工作,要實行環保目標責任制,把環保目標層層分解到企業負責人、項目經理、施工班組和施工作業人員,切實地做到管理職責明確而具體。企業負責人作為環保工作的總負責人,他的主要工作是制定節約資源和替代資源戰略,尋求污染或非可再生資源的替代品,積極改進生產技術、生產方式和生產工藝,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項目經理作為環保工作的第—責任人,是施工現場環境保護自我監控體系的領導者和責任者;施工作業人員是環保目標的具體實施者,要按照企業制定的消除粉塵、廢氣和污水污染的具體措施進行施工。

3.2技術措施

建筑施工企業在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時,要按照國家、地區、行業有關防治空氣污染、噪聲污染、水源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制定環境保護的技術措施。具體防治措施如下:

(1)技術措施,以減少空氣污染。

進行有粉塵的工作,在可能的范圍內盡可能封閉進行,施工現場垃圾渣土要及時清理出現場,嚴禁向建筑地外拋灑垃圾,高大建筑物清理施工垃圾時要使用封閉式容器;對施工場地進行硬化和綠化,定期灑水清掃,形成制度,減少粉塵的污染;機動車要安裝減少尾氣排放的裝置,確保符合國家標準。

(2)水體污染預防和控制的技術措施

禁止有毒有害廢物作為土方回填,對排水設施建設進行全面改革,對工地道路進行全面整改,保證工程廢水的流通順暢;施工現場 100 人以上的臨時食堂,污水排放時要設置簡易有效的隔油池,定期清理,防止污染;在工地建設明顯坡度的排水渠道,并要在明溝上加蓋鋼板,并做好標識;工地臨時廁所,化糞池應采取防滲漏措施。

(3)防治噪聲污染的技術措施。

選擇國家的最先進的設備,特別是設備制造商的工廠出廠時就帶有噪聲防治措施的設備;在施工作業過程中,作業人員要時刻注意盡量防止噪聲的產生,特別是突發性高噪聲的產生;將較嚴重的產噪設備安置在遠離敏感區的方位,盡量利用天然屏障的隔音作用減少噪聲污染。盡量避免在人們活動頻繁、集中和休息工作的時間作業,尤其是要避免在夜間施工作業。

(4)防治固體廢棄物污染的技術措施

對固體廢棄物采取資源化、減量化合無害化的處理;例如回收利用、焚燒、熱解、堆肥和填埋等。

3.3經濟措施

控制建筑施工的環保問題,經濟措施是最直接做有效的方法。加大對施工作業人員環保知識培訓的經濟投入,通過大量的培訓使他們高度把環保理念融與實際的作業中。

4、結束語

從事建筑活動的建筑施工企業,對資源和環境的消耗以及破壞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企業的長遠發展,建筑企業要清楚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施工生產中要樹立環保意識,通過組織措施、技術措施和經濟措施,努力降低能耗,為節約社會資源做出自己的貢獻。

同時,實現建筑的環保問題還要靠立法約束以及企業決策者的自發自覺,單靠技術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建筑施工中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解決建筑施工中的環保問題的解決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