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教育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2-22 18:02: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語文教育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語文教育;文化傳播;注重選擇;運用語言;注重實踐
隨著社會的進步,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語文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重要形態,也是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在學校語文教學中,優秀文化不斷得以傳承發揚,文化借助于語文教學得以延續發展,語文教學借助文化得以豐厚多彩。語文科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文化的傳播。
一、語文教學要重視文化傳播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l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教學的文化傳播是為了實現語文教育的目標。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傳播社會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兼以傳播其他優秀文化的過程,是師生在共同參與的活動中對語文課程所涉及的各種文化資源和文化信息的初識、理解、互動、共享和創造的過程,是師生圍繞著文化積極對話的過程。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著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這種影響不是有形的、強制的,但卻是深遠持久的。
二、語文教學中的文化傳播要注重選擇
文化是一個大概念。從內容上看,文化是包羅萬象的,無論是任何一種文化成果都是汗牛充棟的,都足以使人沉迷其中而難以窮盡。從呈現方式上看,文化千姿百態地存在于我們的社會中,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外文化爭輝,古今文化映照,或一枝獨秀,或兼容并包,諸色雜陳,斑駁陸離。但是,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展開的時空畢竟有限,浩如煙海的文化內容就必須以綜合的方式反映在語文教育中,否則,在語文教育中進行文化傳播就幾乎沒有可能。在這個意義上說,基礎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文化要經過教育者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精心選擇,選擇的過程中要避免大而求全。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要用中華傳統文化不斷涵養自己的精神命脈。要深入挖掘“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少一些風花雪月,多一點金戈鐵馬,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認真借鑒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成果,尤其是科學進步的成果,學會欣賞、鑒別,做到兼容并蓄、海乃百川。
三、語文教學中的文化傳播要注重使用語言
教師是文化信息的傳播者,是使用硬件和軟件進行文化傳播的主要媒介,教師是其他媒介和學生之間的聯結者,使得其他媒介更有意義和價值。以語言(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來塑造形象,又對形象進行抽象,借助于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特點,這方面的特點漢語文尤為突出。許多人多有這樣的體會,電影和電視劇拍得再好,只要讀過原著,總覺得意猶未盡。究其原因,就是消化語言要借助想象,一千個觀眾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個體因素不同,領悟和感受就不同。在語文教育中,耳聽、眼觀、言傳、身教、手寫、體悟等借助于感官傳播文化是重要特點,教師更要注重使用語言。這就要求教師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廣博的知識素養、高超的講話藝術。
篇2
【關鍵詞】:中職語文 語文課 德育教育 中職學生 培養
語文課是中職學校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重要基礎學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僅要教育學生學好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語文基本技能,更應在語文課的學習中教育學生認知真善美,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真真正正學會做人的道理。
一、認真分析中職學生思想特點,把握德育教學的主動性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需要,中職教育也在不斷進行改革,中職學校的生源狀況隨之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我校學生現狀可窺見全貌:
1、學習習慣差。進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基本都是初中階段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缺乏積極主動的意識,基礎薄弱。
2、行為習慣差。相當一部分同學缺乏良好的行為習慣。借錢不還、滿口臟話、撒謊成習、偷學吸煙、上網成癮這些行為在很多學生身上都有表現。十五六歲本該花季的年齡,蓬勃的朝氣、燦爛的笑臉卻很難在他們身上找到蹤影。
3、自卑心理嚴重。很多中職學生對自已、對未來缺乏信心,有的同學根本看不到自己有什么前途,甚至有學生用“地獄”這樣偏激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現在的狀態,既讓人震驚又令人痛惜。
4、不重視公共基礎學科。進入職校后,很多學生在以就業為主導的思想下,對語文這樣的基礎文化課主觀上就更抱有無所謂的態度,認為與今后的就業無關,可有可無。因此給教學上帶來的影響就是學生基礎差、學習積極性差、課堂氣氛差等表現。
針對這些問題,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新編中職《語文》教材在“利教便學”思想主導下,既繼承了過去中職語文教育的優秀傳統,又與時俱進,不斷進行開拓創新,使其更加符合時代對中職學生加強德育教育的要求。因此,作為語文課教師,既不能單純的將中職語文教學定位為知識的灌輸,更不能忽視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素質的培養,而應寓德育教育于語文教學,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育人的目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正是中職語文課教學所擔負的宗旨和責任。
二、改進教學內容,增強德育教學的針對性
1、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報效國家的愛國主義教育。列寧說過:“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職學校學生雖然底子薄,基礎差,但本質是好的,每個人都充滿對祖國的熱愛之情。語文課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穿插是進行德育教育最好、最直接的切入點。在學習《中國的牛》一課時,我通過講授中國牛與外國牛的許多不同:禮讓、忠厚、勤勉、付出多,索取少。讓學生領悟課文名為刻畫中國牛的美好品質,實為表達對中華民族的由衷贊美、對中國人民發自內心的熱愛,從而加深學生對祖國的濃烈摯愛。正是基于對祖國的深深摯愛,才更能激發學生奮發學習的積極性。
2、對學生進行擔當責任、奉獻社會的理想信念教育。詩人流沙河有這樣的詩句“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指引我們走向光明”。中職學生學習積極性差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受過挫折,幸福生活似乎來的太容易。生活沒有目標,沒有樹立崇高的理想。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建立遠大的理想樹立崇高的目標。在學習《向中國人脫帽致敬》一課時,我以愛國主義教育為契機,讓學生明確自己所擔負的歷史重任:“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加深學生歷史責任感,并樹立自己的遠大理想:“一個人一定要有一個為國家、為社會的大目標。有了大目標,才不會在意一時的成就,才不會迷失生活的方向。”
3、對學生進行不懈進取、永不止步的創新意識教育。創新是當今時代精神的核心,是體現民族特質、順應時代潮流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價值取向、精神風貌和社會風尚的總和。中職學生年齡構成一般在十五、六歲,甚而有的更小。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迎合時代要求,更具有創新意識,這是他們的優勢。關鍵在于他們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持久性。因此,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講授《創造宣言》這篇陶行知先生的名作時,向學生們熱切呼喚“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激勵學生不斷增強自信,不懈進取,用辛勤汗水和自身勞動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和嶄新生活。
4、對學生進行感恩他人、回報社會的愛心教育。現在大部分學生都屬于90后的一代,這一代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呵護有佳,養成了事事由我、事事為我的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不能體諒父母的艱辛,導致了部分學生缺乏責任感,和父母相處時關系緊張。在講授《祝福》一課時,引導學生體會祥林嫂對孩子的愛,進而闡發每一位母親對孩子無私、博大的愛。讓學生認識到有父母的愛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讓學生善待父母,感恩父母,懷揣一顆感恩之心才是今后在社會上行事做人的根本。繼而在課后提出問題“我應該怎樣做才能回報父母?”這個問題既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并激發起學生積極進取的斗志,從而以感恩父母為出發點,積極回報社會,做一個對社會對周圍的人有用的人。
5、對學生進行“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教育。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中職學生正處于人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書育人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更注重的是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確立學生們做人行事的準則和原則。在講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課時,強調聞一多先生在完成了一個學者向民主革命者的身份轉變后,他不僅僅說了,發表了慷慨淋漓的《最后一次演講》;他也切切實實做了,他走在游行隊伍的最前頭,甚至為了捍衛真理民主,付出生命的代價。一個鮮活的問題就放在學生們面前:我們應該怎么“說和做”。在對這一問題的思考中,讓學生深刻感悟人生哲理,學到做人的道理,做一個“言必信,行必果”、堂堂正正的人。
6、對學生進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老話,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理解他人,寬容他人。這句話道出了做人的真實意義,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而中職學生由于受生長環境、特定年齡、自身素質所限,凡事多想自己,很少顧及他人,更不用講“推己及人”了。在講授《一碗清湯蕎麥面》一課時,我沒有忽略面館老板對待母子三人的真誠、寬容的態度,而是引導學生深挖在面館老板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原則,并繼而引出問題“如果你在大年夜遇到類似母子三人的客人該怎樣對待?”小問題蘊含大道理,學生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同時實際上是在挖掘和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處世信條,就在潛移默化中移植于學生們的內心。
總之,語文這門課博大精深,我們必須適應時代變化,不斷改變教學方法,利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結合中職語文課教材本身,針對中職學生自身特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斷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促使學生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修養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
參考文獻
[1]倪文錦: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語文》
[2]王青昭:《中職語文課堂教學德育滲透的原則和方法》
[3]劉慶云:《中職語文教學,催開人文教育的絢麗花朵》
[4]龍春香:《怎樣在中職寓德育于語文教學》
篇3
一、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
1.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尊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種改革成果的核心理念,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語文教學中主動參與的重要角色,學生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來實現學習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充當引路人。
2.教學現代化趨勢得到進一步體現。隨著教學投入的不斷增加,現代化教學手段已經走進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其中多媒體是主要代表。多媒體手段的加入讓初中語文教學工作邁入信息化的軌道,海量的教學信息能夠形象展示在課堂之中,為教學成效的提升發揮促進作用。
3.教學差異化原則得到進一步落實。新課程改革中,教學工作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兼顧每一位學生的差異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充分長足發展。許多教師進行的分類教學有效適應了學生的發展差異,并為他們的整體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4.教學立體性框架得到進一步構建。現代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不僅局限于課堂45分鐘,還向課前課后有效延伸:在課前進行有效的針對性預習,在課后通過生動豐富的課外活動來延長課堂教學環節,鞏固和深化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促進教學成效提升。
二、當前初中語文教師順應教學改革的建議
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有效適應教學改革要求并強化自主創新,將先進的教學改革成果經驗和自身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使它山之石為己所用,創造性地設計和組織語文教學活動。
1.強化自身學習,努力成為研究型的教師。初中語文教師面對日新月異的教學改革形勢,不能坐井觀天,而要開放眼界,及時補充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進一步提高教學駕馭能力。
(1)認真學習教學刊物。初中語文教師要廣泛涉獵各種教學刊物,從中學習與語文教學有關的經驗,研究教學工作的規律與特點,吸取他人的成功經驗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
(2)經常瀏覽教學網站。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教學網站能夠為教師的教學工作提供更多的參考與建議,教師在工作之余要瀏覽初中語文教學網站,進一步拓寬自己的教學思路,并從中搜集習題課件等方面的資源,有效應用于教學工作中。
(3)積極參加教學研討。教師不僅要參加科研組、學校組織的教研活動,還要積極參加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的教育活動,在教研活動中感悟他人的成功經驗,并將其消化吸收并應用于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提高語文教學能力。
2.深化教學改革,充分優化語文教學過程。教學改革是教學成效提升的核心動力,初中語文教師要著眼于教學改革工作,對教學過程進行全面的優化,進一步優化語文教學過程。
(1)注重改進教學模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再將學生當做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而是要努力為他們創設載體,引導學生自主開展學習。許多教師采用了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成效較為明顯,按照班級生數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將教學活動從學生個體轉變為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在教學中給予必要的指點引導,側重于在重難點方面對學生開展思維方式的點撥,基本型學習內容全部交給學生自己來完成,學生可以通過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的方式尋找問題的答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體現自己的啟發引導作用,和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有機結合,既要讓學生充分開展學習交流,對學生無法解決的難點方面也要給予必要的指點,通過師生互動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學目標。
(2)注重兼顧學生差異,促進整體成效提升。對于學生存在的學習差異,教師一定要通過差異性的教學目標要求及相應的教學方式來滿足學生的發展差異要求,從整體上提高教學成效。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教師要著眼于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分別給予相應難度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目標的引導下組織教學活動,不僅包括課堂教學提問,還包括語文練習、語文考試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全體學生在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全部動起來,得到最大化發展。
(3)注重電教手段運用,豐富語文教學過程。將電教手段作用發揮出來,是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成效的重要措施,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電教手段補充信息,尤其是在一些學生缺乏感知的內容教學中,電教手段的運用能夠較好地發揮補充的作用,通過生動的視頻、精美的圖片、翔實的數據,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單純的文字轉變到豐富的視頻信息之中,以這樣的信息補充構建起立體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加深刻直觀地領悟,有助于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強化資源整合,有效鞏固課堂教學成效。課內外資源的有效整合是構建立體化教學模式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學成效的重要保障。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開發語文課堂教學相關的資源,使其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與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1)開發讀寫活動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開展以多讀多寫為主要目標的讀寫專題活動,通過設置讀寫課、制訂讀寫計劃、開展讀寫競賽、舉辦讀寫展覽等形式,為學生營造愛讀愛寫的濃厚氛圍,積累豐富的文學底蘊,夯實語文學習基礎。
(2)開發興趣小組資源。教師可以在課后組織與語文教學相關的興趣小組,如寫作興趣小組、朗讀興趣小組等,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得到充分的提高。在興趣小組活動中,教師要抽出時間給予技巧指點,幫助學生提高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篇4
論文摘要:由于對高職辦學目標與辦學宗旨理解的偏差和對高職學生研究不夠,造成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缺失。如何教會學生做人和如何教會學生當人才是新時期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兩大主題。應通過構建全方位機制,構建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立體的人文素質教育現代模式,建設一支高素質的人文教師隊伍,從而走出一條符合當前高職教育實際的人文素質教育之路。
論文關鍵詞:高職;人文;素質;實踐
人文素質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由教育的本質所決定的,對于近年蓬勃興起的高職教育來說,如何開展人文素質教育也成了高職教育研究界的一個熱點問題。高職教育作為中國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其教育目標、培養模式等都有其獨特的方面,因此,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也應有其獨特的一面。
一、高職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目前,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并沒有像它在本科學校中那樣受到重視,教育方法、教育途徑、教育內容上沒有本科學校那么多樣、那么豐富,許多高職院校在人文素質教育上也沒有形成自己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方法、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對高職辦學目標與辦學宗旨理解的偏差,是造成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片面理解了“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主線”的高職辦學目標與宗旨,導致了許多高職院校不重視人文教育。主要有兩種傾向:第一,只重視職業教育,認為高職院校學生高考成績與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培養目標不能降低,學制又比本科教育短1—2年,這就增加了在校期間專業教育的難度。因此,一些高職院校常常偏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學習和提高,擠壓了人文素質教育的空間和時間,殊不知,高職學生業務的學習和提高也必須是以良好的人文素質為基礎的。第二,低估了學生人文素質的高低對就業的影響。就業率是衡量一所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學校就業率的高低和畢業生本人對就業的滿意度是學校的生命線。在一些高職院校看來,要實現這些,只要靠學生優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職技巧就可以了,人文素質教育相對來說就顯得不是太重要。有一項調查顯示,在26所高等職業院校的987名教師和4035名學生中,有44.6%的教師和45.3%的學生認為學校人文課程比例失衡,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有51.6%的教師和50.6%的學生對學校人文課程的內容不太滿意。
高職學校對于人文素質教育認識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對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解讀的失誤。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這里的高素質自然包括人文素質。高素質才能有高能力,高素質才能有良好的就業發展方向和就業后勁,因此,“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主線”的高職辦學目標與宗旨,與人文素質教育并不矛盾。同時,在高職院校中大力推進人文素質教育,還有助于增強高職院校辦學競爭力,提高辦學水平,擴大社會美譽度。
2.對高職學生研究不夠,也是造成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高職學生與一般本科院校學生相比,在人文知識素質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第一,知識水平較弱,人文知識水平更弱。高職院校的生源比較復雜,有通過全國高考進來的普高考生,也有從中等職業學校進來的職高考生。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他們的知識水平就相差了很大一截,尤其是來自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由于他們在職校里一些基礎文化知識學得比較少,造成了他們知識水平的相對低下,一些人文知識也相對比較薄弱。筆者曾經作過一個調查,要求學生默寫一首家喻戶曉的唐詩,結果是有普高學歷背景的班,全部默寫正確的比率為35%,職高學歷背景的班,相應比率只有20%。更有甚者,一句唐詩7個字,有同學竟寫了4個錯字,高職學生的人文知識可見一斑。第二,人文素質相對低下。人文素質有很多,對于高職學生,我們不能對他們有很高的期望,但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質,在他們身上還是不那么盡如人意。比如,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強,同樣作為大學生,對于家庭、社會、國家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就沒有本科學生強。再如,由于成績相對較差,他們不能像成績好的同學那樣受到老師的“信任”、“重用”和“培養”,所以,逐漸習慣了放任自流的學習和生活。自由、散漫、自制力差等缺點,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溝通能力、自我把握能力等。在與他們交往當中,經常可以看見一些和大學生身份不相符的行為。
實踐證明,有較高人文素質、較好專業技能的學生,無論在求職面試時還是在工作期間,在勝任度和創造性方面都占有優勢。本科學生與高職學生相比較,由于接受相應較多的人文教育和熏陶,綜合素質較好,因而適應性強,發展潛力大。而高職學生則由于人文知識的缺乏和人文素質的低下,直接影響到了未來的發展。單純強調職業訓練和技能訓練,而沒有必要的人文教育,勢必培養出一批人文底蘊不足、片面逐物、唯利是圖、缺少發展后勁的人,這樣的人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可能面臨較大的被淘汰的威脅。
綜上所述,從學校和學生兩個方面分析,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形勢不容樂觀。有學者甚至認為,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已到了邊緣化的地步,直接影響了高職培養人才的質量。因此,探索一條符合高職教育的人文素質教育之路,已成為高職研究學術界關心的熱點問題。
二、新時期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兩大主題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意志等多種因素構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等。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基于這方面的人文科學的教育,它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引導學生在接受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學習和吸收人類社會的優秀文化成果,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使學生的思想品質、情操意志、心理乃至個性得以升華,從而更好地指導其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高質量地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教育部16號文件明確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基于這兩個論斷,很明顯,當代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題是如何做人與如何當人才。
1.如何教會學生做人是人文素質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如何做人,這是一個古老而又始終有生命力與新內涵的課題,大學人文素質教育在這個課題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解決人與自我、人與國家、人與世界如何才能和諧、健康地發展的問題,要使當代大學生能夠有一定的人文渴求、人文抱負和人文情懷,從而能夠不斷地在學業之余,能夠認真且持續地向自己追問“如何做人”這一終極命題,以及在何種價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踐履此命題。當然,對高職學生來說,這種人文素質的要求可能偏高,但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一分子,高職學生還是應該有一定的人文關懷和思想的。具體來說,教高職學生如何做人,第一,要教育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崇高理想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現實可能性的對未來的一種追求,是人們的政治素質和世界觀在奮斗目標上的表現。樹立崇高理想的最基本體現是職業理想的確立。職業理想是使人不斷拼搏向上的動力。第二,要教育他們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是指具有堅強的性格、良好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其中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做人的基礎。第三,要教育他們具有一定的意志品格。艱苦奮斗的意志品質、堅忍不拔的性格是駕馭生活、創造未來的精神力量。第四,要教育他們有一定的人文品質。文學藝術修養是人文品質的一個重要表現,可以通過增強文學藝術修養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提升人格,培育民族文化精神和審美能力。 轉貼于
2.如何教會學生當人才應該是新時期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當前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大學的基本責任。新時期,社會對于人才的要求也日新月異。李開復在《給中國高校的一封信——請培養21世紀企業需要的人才》一文中指出,未來企業需要的人才有七個鮮明特點:融會貫通、創新與實踐相結合、跨領域的綜合性人才、三商兼高(智商、情商、靈商)、溝通與合作、從事熱愛的工作、積極樂觀。在這七個特點中,有很多特點都要靠人文素質教育來培養,人文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應在這些方面得到彰顯。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高職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使學生都成為優秀員工,使學生都有踏實的職業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優良的職業作風,從而在為企業、社會服務中成為佼佼者,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要教會學生敬業。敬業是一種職業態度,也是職業道德的崇高表現。二個沒有敬業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和接受。第二,要教會學生有責任。責任是對人生義務的勇敢擔當,也是對生活的積極接受,更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一個充滿責任感、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會因為這份承擔而讓生命更有分量。第三,要教會學生忠誠。忠誠是人類最寶貴的美德之一,它體現在最珍貴的情感和行為的付出。第四,要教會學生進取。人才不只是一個具有專業知識、埋頭苦干的人,而更需要的是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第五,要教會學生合作。協作永遠是使自己受益也讓別人受益。只有懂得協作的人,才能明白協作對自己、別人乃至整個團體的意義。
三、新時期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要高質量完成新時期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任務,就必須走出一條符合高職教育實際的人文素質教育之路。這條路絕不能是簡單地對于本科院校的模仿,而要面向高職教育的實際,開拓人文素質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徑。
1.構建全方位的機制,讓人文素質教育進課堂、進宿舍、進班級、進網絡,讓學生能親切地感受到,一種健康、文明、有效的生活、學習方式正在伴隨著他們,讓人文素質教育帶來的一種人文之風對他們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與功能。
2.構建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立體的人文素質教育現代模式,是深化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這個模式應該是多層次、多結構、多渠道的,可以從多角度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首先,要重視人文素質課程在高職院校中的作用,積極改革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人文素質課程真正能從高職學生的實際出發,達到科學性與趣味性相互滲透、價值性與實踐性相互滲透、情感性與美感性相互滲透、含蓄性與啟迪性相互滲透、創造性與藝術性相互滲透。打破人文素質課程與專業課程的界限,讓有些專業課程既能訓練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又能培養其人文素質。其次,要善于通過實踐的方式去鍛煉人文素質。一般說來,僅僅通過傳統的積淀養成式的人文素質教育手段培養人文能力肯定是行不通的,因為通過系統的人文課程采用潛移默化式的教學方法來培養人文能力其作用是不確定的,同時,學制與課時也不允許這樣大量開課,所以,高職院校的人文教育要通過“養成式”教育,即通過人文素質課程學到了一些理論,再通過實踐去消化,去貼近社會,去體會人間百態,才能把這些理論知識變成自己真正的人文素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文素質亦是如此。最后,還要善于通過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來培養人文素質。人文氣氛應該成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而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的新發展方向應該體現職業人文特色。如引導學生進行有益的文、史、哲、藝術方面的社團活動;鼓勵一些高雅的藝術講座進校園;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開展一系列的人文宣傳與普及活動;還可以根據不同專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發展相應的職業素質與能力,激發學生對未來所從事職業的熱愛。
篇5
一、中小學書法教育的定位問題
書法自產生之時,即與漢字形成依存、表里的關聯,離開了以實用為主的漢字,書法的所謂藝術性質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與基礎,失去了存在的內容。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合而為一,是書法的特質。這是書法這一中華數千年傳統文化凝結成的精華與西方線條藝術的本質區別,是書法之所以為中華文化獨有的緣由。且不說,“書法教育綱要”中對書法教育性質、基本內容、基本目標等的界定,僅就現今書法教育的現狀來看,書法教育應更趨于寫字的實用層次,而非趨近書法的藝術層次。鑒于書法教育面臨的師資水平、學生程度,長期處于被忽視且存在諸多問題的境況,書法教育切不可好高騖遠,而應穩穩立于寫字之上再求發展。首先要面對絕大多數學生,再兼顧在書法方面有特殊興趣、有一定層次需求的學生。“綱要”中“適度融入”是一個含義頗為豐富的提示與限定。“融入”而非疊加,而非滲入,而非其他,對書法教育的方式方法就頗有要求,頗為講究。而“適度”則更因學生、教師等基礎、條件、程度與水平不同而不可能不存在差異。因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學校,甚至相同的地域、相同的學校,也因師生情況的千差萬別或同中存異,對“適度”的理解與教學實施中的結果必呈現不同。實際上,這也給學校、教師、學生的發展預留下一個較寬的空間。
二、書法家進校園與書法教育師資問題
目前,書法教育的開展,面臨的最大困難,最亟須解決的困難是師資問題。近百年來,書寫工具由毛筆而鋼筆、鉛筆、油筆,變化的不僅僅是工具,深層次的是對書寫所蘊含的民族精神與審美作用等態度的變化。特別令人扼腕的是,電腦打字方式對書寫的沖擊是空前的、徹底的,甚至是毀滅性的。教師、學生書寫能力的弱化、蛻化,已落觸目驚心之境。猝然高調要求恢復書寫傳統,重建書法格局,優秀師資甚至合格師資的空缺是絕大多數學校短期內無法化解的矛盾。鑒于此,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書法家協會三方聯手,在北京等地開展“書法家進校園”活動,引進外援,以解中小學書法教育的燃眉之急。其他地方有條件的也紛紛效仿,一時間頗為熱烈,反響良好。但是,此舉也不能不令人心存憂慮。書法教育首先屬教育范疇,而非首先屬藝術創作范疇,教育存在教育的基本屬性,存在教育的基本規律。書法教育必須依循教育的方式而為。現今,書法屬藝術范疇,書法家中相當一部分具藝術家特性。藝術最講個性,最講創新創造,藝術家也最有個性。因之,由書法家進行書法教育存在兩者間是否十分契合的問題。不是所有書法家都懂得并能夠遵循教育規律進行書法教育,也就是說不是所有書法家都能夠從事書法教育。書法與書法教育分具不同性質,各有不同規律,其中有重合交叉,但其不同也是客觀存在。因此,只有具備從事書法教育能力的書法家才具備被請進校園的資格,才具備被請上講臺的條件。如果忽視了這個基本情況,僅僅因師資的短缺,因一些書法家名頭的耀目而不加選擇地一概“請進”,恐怕難以達到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
但是,書法家終究是專業人士,是開展書法教育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持。其中不乏完全勝任書法教育的人。如,學校別是高校中多年從事書法教學的學院派書法家,又如,社會上多年從事書法教學有良好聲譽的書法家。特別是學院派書法家,他們受過良好的專業教育,文化水平較高,本身從事教育工作,為人師表,兼擅教藝書藝,是理想的人選,是“書法家進校園”的中堅力量。從長遠計,相關部門可以建立相應制度,建立書法家資源庫,采取較科學的準入策略,并對具資質的“進校園”的書法家進行動態管理。如此,可部分化解中小學書法教育師資短缺的難題。
三、簡化字與繁體字的關系問題
篇6
關鍵詞:幼兒;人文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
當前幼兒教育的目標突出行為養成,“學會做人”、“學會關心”等人文教育成為教育的首要目標。盡管我國教育界越來越重視人文教育,但是當前特別在幼兒教育層面做的工作還存在不足。
一、人文教育和幼兒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現代教育學對教育劃分的產物,人文教育是通過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把人類文化積淀的經驗、智慧、情感閱歷等精粹等傳授給青少年兒童,通過克服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過程中的消極因素,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追尋健康的生活方式,成為有文化、有品德、有責任感的對社會有用之人,實質就是人性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規定的幼兒各領域的教育目標,都注重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建立,都強調要培養幼兒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因此,“幼兒人文教育”是指通過人文氛圍的培育,為幼兒實現自身價值和提升精神境界進行的人性化教育。
二、當前我國幼兒人文教育的缺失
1.幼兒傳統教育價值觀的缺失
我國教育缺乏對幼兒精神世界的有效理解與關照,忽視幼兒人文精神的表達和體驗。表現為在教育培養目標上“知識中心主義”,重智力開發輕情商培樹,重理性世界構建輕人文精神啟蒙。教育目標狹隘片面,壓抑著幼兒天性成長,消耗兒童的興趣與愿望;教育內容枯燥重書本知識填壓輕社會交往訓練,重技能訓練輕生活情趣熏陶;教學模式機械,重集體規范輕個體自主,重機械識記輕直接嘗試或發現,忽視幼兒的創造性培養;教育實踐上重灌輸輕啟發、重權威式指導輕對話式平等,教育者對幼兒的學習生活嚴密安排控制;教育評價上“成績中心主義”,以成績作為衡量幼兒發展最重要指標,幼兒身心發展所表現的多元化與差異性被排斥。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幼兒傳統教育價值觀的人文教育缺失。
2.幼兒教師人文素質的缺失
部分幼兒教師重視自身學歷知識的培養,輕視社交活動能力和教學技能的培養;重視課堂教學,輕視對幼兒生活習慣和待人接物的潛移默化的熏陶;有的教師自身缺少人文素質底蘊,對幼兒教師的能力結構理解片面,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知識積累,就很難談上對幼兒的人文素質教育。
3.部分幼兒家長人文素質的缺失
幼兒人文教育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的共同參與和合作,而許多幼兒家長強調幼兒園對幼兒教育的影響,忽視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有的家長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朋友和鄰里之間的事物漠不關心,導致幼兒從小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還有的家長整天吃喝玩樂花天酒地,幼兒在家中整天不聞讀書聲,只聞炒股聲與麻將聲,家事國事天下事均不關心。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樣的父母如何能從小培養幼兒良好的人文素質呢。
4.社會環境對幼兒人文關懷的缺失
從社會評價導向上以孩子能夠考上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為榮,這就迫使在學校教育層面上重視書本理論知識而忽視人文素質的培養,也影響了幼兒教育,很多家長讓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甚至奧數和珠心算。盡管有些家長會讓幼兒參加音樂、美術、棋類等特長班學習,但是其主觀目的是為了孩子能成名成家或者今后升學時能夠獲得加分,沒有從幼兒的興趣方面考慮孩子本身的需求。
在社會生活方式上,我國幼兒感受到的是麥當勞、奧特曼的沖擊,他們習慣于過圣誕節,津津樂道的是網絡游戲帶來的,這種以電視文化為標志的西方生活方式既有方便、快捷和信息量大的優點,也把大量的幼兒吸引到電視和網絡前,消耗了幼兒大量的游戲時間,容易把幼兒變成不愛思考和想象的靜坐的動物。
三、加強幼兒人文教育的對策
1.加強幼兒人文教育的研究和實施
在幼兒人文教育目標的確立上,要了解社會對幼兒人文教育的總體要求,了解幼教老師的人文素質水平,通過專家準確評估幼兒可能達到人文教育水平,制定人文教育課程目標時做到及時有效,最終找到適合幼兒每一個年齡階段的教育目標。在幼兒人文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加強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對人文課程的關注和支持,特別是在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形成幼兒人文教育的合力。
2.加強人文環境的創設
從幼兒園環境上,要通過創設安全、舒適、衛生、美觀的物質環境,在教室、走廊、活動室通過懸掛圖片、標語等,體現管理的人文性,例如懸掛每個小朋友做好事的照片、設立手工臺和小植物角讓小朋友增強愛護自然的意識等。在教育中注意考慮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和師生人文精神的建構,多引導幼兒合作和溝通,尊重多元智能和個性發揮,激勵幼兒主動探索;強調對幼兒人格和尊嚴的尊重,消除違背教育原則和幼兒心理健康的現象。
加強幼兒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培養。通過培訓、學術交流等方式強化幼兒教師對幼兒園人文教育意義的理解,使其成為擁有幼兒人文教育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主人翁意識,掌握幼兒人文教育的新知識、新理論,尊重幼兒發展特點的人文教育者。
3.在活動實踐中提高幼兒的人文素質
教育者要多組織活動和實踐為幼兒交往創造條件,在活動中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而不是從屬地位。比如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讓他們觀察花草樹木、傾聽蟲鳴鳥叫,啟發他們的思考和想象;鼓勵孩子從事各種藝術實踐活動,比如讓孩子通過繪畫來描繪生活中的美好形象,通過扮演角色歌頌生活中的美好形象;通過讓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和社會公益活動,培養他們熱愛自然、樂于助人、勤儉節約、禮貌互助等美德。
4.加強家庭和社區中人文教育資源的參與
幼兒人文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工程,需要幼兒園、家庭和社會積極參與、協作一致,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一個長期的影響過程,需要各方共同承擔起人文教育責任。家長應該改變教育中的功利主義思想,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如工作積極、熱愛勞動、尊老愛幼等,給幼兒以正面上的影響。社區中通過建立團結互助、尊老愛幼、和諧相處的鄰里關系,培養輕松愉悅的文化氛圍,以充滿活力、豐富多彩的娛樂休閑設施及活動,時刻感染和熏陶著幼兒,影響幼兒道德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高校成人教育;師資隊伍;教師素質;教育質量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質量是目前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不能規模上去了,質量下降了,作為承擔有成人教育任務的普通高等學校應該重視提高成人教育的質量,成人教育不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與學校的聲譽、發展密切相關。但實際上許多高校的工作卻存在不足,制約了成人教育的質量。而要保證教育質量,最核心的問題是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本文試從目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師資隊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兩方面進行探討。
一、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師資隊伍現狀
(一)高校對其師資隊伍建設重視程度不夠
成人教育一般沒有專職的教師隊伍,教師全部來自兼職。即使有些學校有成人專職教師,但目前,大多還處于不完善狀態,這些教師以成人教育管理為主,真正從事專門成人教學工作的教師是非常少的。多數普通高校的成人高教規模近幾年來不斷擴大,但專職教師隊伍幾無變化,這種狀態遠不能適應成教發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中的成人教育依托于普通高校,成教的教學任務基本上由本校全日制教師兼職完成,但是成教兼職教師更換比較頻繁,不能相對穩定,這對提高成教教學質量非常不利。原因主要在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師資管理機制不利于專職教師隊伍建設和兼職教師的穩定。普通高校舉辦成人高教主要是依靠挖掘全日制師資潛力,這樣師資管理就形成成教院和校內系(學院)一級共同管理,并以系(學院)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對教師來講,教師的職稱評定、工資調整、成果獎勵等待遇以及出路只與科研和全日制教學有關系,而從事成教僅僅只是增加一些經濟收入,因此,教師不愿意也不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成人教育上,尤其是中青年骨干教師更是如此。
(二)部分承擔成人教育工作的教師缺乏成教工作思考與研究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有一支龐大的師資隊伍作為依托,但是應聘教師缺少對成教事業的責任感,也沒有關注成人教育的規律,更沒有成教的教學經驗。不少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與實踐相脫節,對教學改革缺乏熱情。由于大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只能將普通教育的教學模式和內容和盤搬到成人教學當中,不能滿足教學對象的實際需求。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還存在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相脫節的現象。
(三)年輕教師教學經驗不足
在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師資隊伍中,絕大多數是年輕教師,教學經驗相對不足,教學過程中機械化傾向比較明顯。以傳授知識為唯一任務,過分偏重于書本知識的講授,不能有效的聯系學生的實際,使學生覺得收效不大,產生應付學習的心理。
(四)管理松懈,缺乏制約機制
由于激勵機制不健全,成人教師的教學缺少應有的壓力和活力,少數教師教學精力不集中,教學工作不到位,部分教師存在著責任心不強,教學隨意性過大等現象,部分教師不能按照成人教育的教學特點和教材備課,存在著教學要求和實際講課內容不符的現象。有些教師不遵守教學紀律,有上課遲到、早退現象和自行調課現象,個別教師在成人教育的課堂上說一些不負責任或輕視成人教育的語言,在學生中造成不良的影響。缺乏規范化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考試走過場現象比較明顯。面對諸多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卻沒有嚴格、科學的評估體系,嚴重影響了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對策
建設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需要教育管理部門、承擔成人教育任務的普通高校在管理上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從宏觀上、從管理層面建立一支職稱、學歷、年齡、專業合理的教師隊伍,同時應注意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自覺地在成人教育活動中開展學習、研究、反思,獲得專業的自主成長。
(一)通過管理提高素質
1 從政府教育管理層面重視成人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教育行政部門應提高對成人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建立有助于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良性運行政策保證機制。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制定有針對性的制度,如把師資隊伍中專兼職的比例作以明確規定,在成人教育評估中作為硬性評價指標,建立成人教育師資的培訓機制等。以培訓為例:加強對高校成人教育教師的培訓工作,要制定相應的培訓制度,使經費能夠落到實處,并在學習時間上給予充分保證,認真作好師資培訓工作。培訓內容。首先要加強思想政治的教育,使教師認識到成人教育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熱愛成人教育事業,樹立為成人教育事業作貢獻的光榮感和使命感。其次,加強專業知識培訓。再次,加強實踐技能的培訓,使教師能夠達到智能統一,智能結構進一步合理化。培訓渠道與方式。國家教育部門成立專門的成人教育師資培訓機構。這類機構一方面組織系統的正規培訓,即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一定的課外實習,使教師在知識和能力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組織各種短期的單科培訓班或研討會,提供交流。學校應充分利用本校師資力量,建設“老、中、青”學術梯隊,實行“傳、幫、帶”的良好風氣,達到培訓的目的。改善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師的待遇,增強吸引力。如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師職稱評審指標體系。對教師的科研成果和參加業務培訓的時數等方面的要求要有別于全日制普通高校教師,專職教師要有別于兼職教師。建立健全培訓制度,保證高校成人教育教師的培訓權利。多形式、多渠道、有計劃、有目的的開展對教師的培訓工作。
2 高校成人教育管理應提高實效性。承辦函授教育的學校應選派高素質的教師主持面授工作,在以往的教學中,有因主講教師的不負責任和學識水平、教學水平偏低等因素而導致學員不滿,課堂紀律差,出勤率低的現象發生。因此,高校在選派教師時,應慎重挑選,從師資質量上把關。只有建立制度保障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質量。在普通高校,可以采取以下對策和措施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專兼結合的成人高教教師隊伍。首先要切實提高辦學部門對成教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性的認識,徹底糾正把成教當作單純創收的辦學指導思想。在大多數高校難以從全日制教師中定編、落實一些人作為成教專職教師,可以聘請一些已離、退休而熱心于成教事業的老教師建立成教專職教師隊伍。實行成教兼職教師聘任制,保證兼職教師的相對穩定。建立教師教學考評制度,實行激勵機制。成立成教院督導室,提高教學效果;建立聽課檢查制度。鼓勵開展成人教育教學研究。
(二)通過自主發展提高素質
1 樹立教師專業意識,明確教師專業發展方向。一旦選擇了教師職業,就應該樹立教師專業意識,這是謀求專業發展的動力,很難想象,一個教師如果僅僅把教學當作一種職業,當作謀生的手段,會獲得自身迅速的成長,會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 做積極的學習者。一個教師要想獲得更好的專業發展,做一名有效的學習者是必然選擇。作為一名有效的學習者,可以為成為優秀教師儲備豐富的知識,為高效地解決問題提供基礎。作為一名有效的學習者,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基本要求,終身教育思想已成為當今一種重要的思潮,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變化的世界。
篇8
摘要:中學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人文素質由文化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以及精神素質四方面構成。中學體育老師人文素質水平的高低,不僅影響到自身的發展,也對素質教育的事實、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產生了直接影響。本篇論文先是介紹了人文素質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又針對當前體育教學中老師人文素質的現狀,著重論述了形成老師人文素質的積極與消極因素。
關鍵詞:中學體育教學;體育教師;人文素質
在中學體育教學里,體育老師的人文素質保證老師能夠更快的適應工作。在社會生活中,以社會、文化、倫理等道德品質作為基本特征,通過內化而形成的精神品質和價值觀的總和叫做人文素質,其又包括文化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與精神素質。
人文素質又是中學體育老師思想業務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體育老師的人文素質高,那么對于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學體育老師人文素質的重要意義
(一)決定老師綜合素質的高低,從而影響到了老師們的社會適應性
劃分標準不一樣、針對的對象不同,那么綜合素質的指向也就必然不同。在當前理智主義、科學之上主義的背景之下,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為中學體育老師應當具備的綜合素質。體育老師的人文素質對綜合素質的提高影響重大,應受到老師們的重視和關注。
因為21世紀,科學技術被融入進新的綜合發展中,科學知識的交互滲透和分化發展,又呈現出綜合發展的趨勢。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融合也日趨明顯,科學與人文的關系更為緊密。正是科學技術綜合發展的趨勢背景,要求中學體育老師需要將教育發展和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以實現知識的全面性,實現素質的綜合性。在世界政治、經濟、科技及文化的激烈競爭之中,只有具備綜合素質的高質量人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此外,人文素質教育以文史哲為主要內容,為科學素質和綜合素質提供支持。人文素質對科學素質起到了推動作用。目前,人文教育受到很多國家的重視,強調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均衡發展。而中學體育老師在教學中,更應該加強自身的人文素質,提高綜合素養,適應時代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
(二)決定了專業素質進步與否
中學體育老師的責任也是教書育人,也是建立在教書的基礎之上,因而老師的專業素質也直接影響到了其工作的質量。中學體育老師專業素質主要受到以下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人文素質的意義在于對李享價值的不斷追求,只有對理想和自我價值有所追求的人,才能在專業和業務上做出出色的成績。因而體育老師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老師的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是,人文素質的基礎就是指的一個人的文化素質。一個人文化素質的高低對人的視野和思維產生影響。由此,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無法滿足當前時代對體育老師的需求。總之,文化素質也決定了中學體育老師對專業的理解程度。
(三)直接影響到素質教育的實施,關系到學校體育教學的改革
素質教育很大程度上引發教師的素質問題。理論雖來自實踐中,但真正指導和付諸實踐中時,往往會出現各種困難和阻礙。因而,素質教育的成功與否,受到中學體育老師素質高低影響,然老師的人文素質又是決定和影響素質教育的因素。所以,中學體育老師的人文素質,直接影響到了素質教育的實施,也關系到了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
(四)決定了老師的職業形象,進而對老師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產生影響
大家對體育老師的錯誤認識,使得中學體育老師極大的流失。人們普遍認為教師社會地位低、職業聲望低,而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就是老師的經濟收入差,工作辛苦卻不受重視,甚至得不到尊重。但是卻少有人從歷史與現實的角度,特別是 中學體育 老師的人文素質對職業形象和職業聲望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考慮。因為傳統的“重文輕武”等觀念的影響,再加上人文素質修養不高,使得現階段中學體育老師的職業形象地位并不高。
(五)決定學生學業成績的好壞,從而也決定了體育教學質量
受應試教育影響成長起來的中學體育老師,專業素質雖然好,但當其達到某一程度后,就很難再提高。追根究底,還是人文素質對中學體育老師的教學思想、觀念、教材內容產生了影響。中學老師無法用文字語言對教學思想、觀念及教材進行準確的表述。
二、形成中學體育教師人文素質現狀的原因
中學體育教師人文素質現狀并不樂觀,而形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包括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因素影響所致。
(一)積極因素對中學體育教師人文素質的影響
道德素質形成的客觀原因為對師德的培育。自古以來,中國就非常重視老師的為人師表,要求老師的道德水平要比普通人高。
同時,在中學體育教學中,學校重視和培育老師的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并對其培育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再就是中學體育的傳習式職業特點,使得中學體育老師重視身教,在教學中以身作則,重視榜樣示范,這些對于完善和提高人文素質起到了促進作用。
公民道德建設起到了促進作用,如“八榮八恥”的號召,各行各業以此為契機,進行職業道德體系的建設,在學校教育中更是格外重視。
(二)消極因素對中學體育教師人文素質的影響
對中學體育教師人文素質產生影響的消極因素包括:第一,社會轉型期,各種不良的社會思潮、主義對精神素質的沖擊和震撼影響;第二,分科化的教育模式對文化素質的消解;第三,高等院校體育緣系招生體制存在缺陷,對文化素質的形成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第四,應試教育形成的思維定勢,限制了人文素質整體水平的提高;第五,傳習式的授課方式,也是中學體育老師人文素質較低的原因;現行的評估體系,對提高人文素質缺乏引導作用。
三、結論
中學體育老師的人文素質,是體現知識水平、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在工作中需受到中學體育老師的重視。本篇論文的論述,指出了中學體育老師的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職業形象和社會地位,同樣也間接影響到了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通過現狀分析,可以看出對中學體育老師人文素質起到促進作用的積極因素,主要從心理和道德兩方面,而消極因素則是從文化和精神兩方面,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進行完善,不斷優化中學體育老師的人文素質。(作者單位:甘肅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周細琴.《中學體育教師人文素質的影響意義》.《內蒙古體育科技》.2010年第S期
[2]方俠頂.《中學體育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運動.20102年第2期
[3]林虹.《中學體育教師角色規范建設的探討[J]》.知識經濟.2010年第3期
篇9
關鍵詞:中國傳統醫德;醫學生;人文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傳統醫德根植于中國傳統哲學和文化之中,歷經幾千年的醫學實踐,發展,形成了豐富完整、特點鮮明的思想理論體系,為當下醫學院校的醫德教育提供極有助益的借鑒和啟示。同時,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生物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醫學人文教育出現了新的要求和變化,醫學職業也不可避免地受外在環境的影響,迎來了從傳統文化觀念向現代思想觀念轉變的挑戰,傳統醫德對美德倫理的強調極具指導意義,醫學生有責任在學習專業科學精神的同時,自覺以中華傳統醫德律己修身,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儒家文化教導醫學生仁者愛人,慎思篤行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泉之一,醫學根植于儒家豐厚文化土壤之上,其歷史淵源、學科范式與實踐應用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儒重醫,醫尊儒,儒醫相通的傳統。中國傳統醫學倫理思想中所謂“醫乃仁術”就是對儒家“仁愛”思想的吸納和闡揚,兩者所論述的“仁”是相通的,也是相互印證的[1]。“濟世”是儒家人生觀的重要思想之一,主張將人的道德修養和能力擔當與社會責任緊密聯系,濟世為懷,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儒家文化的精髓首先在于“仁”“義”“禮”“智”“信”。“仁”是儒學的最高道德準則,仁者愛人是其核心,因此醫乃仁術是我國傳統醫學的核心理念,古代醫學家孫思邈認為“人命之重,貴于千金。”醫護人員應該以救人救病為本,以仁愛精神為準則,關愛救治病人;“義”指醫生秉承救死扶傷的原則對病人的健康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在各種危難情況下都能堅守崗位,不放棄任何治愈病患的希望,這是醫學人道主義的體現;“禮”指人們行為的最高準則和道德規范,強調端正醫生在與病患溝通,進行診斷治療以及處理人際關系時的行為規范;“智”是明辨是非善惡,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統一起來,對于醫學生而言,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努力刻苦鉆研,在工作時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善于總結,掌握必需的醫學知識和臨床技巧;“信”指誠實不欺,恪守信用,醫生要做到對患者以誠相待,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建立和維護患者的信任,維護患者的隱私權[2]。此外,儒家“中庸之道”強調做事應有恰當的標準,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這在醫患糾紛、醫鬧現象被推向風口浪尖的今天而言,更要求醫學生學會把握好為人處事的“度”,掌握好與病人及家屬溝通的技巧,恰當地處理臨床工作中的種種關系[3],建立彼此包容、和諧關愛的醫患關系。
二、道家文化教導醫學生淡泊名利、崇尚道德
道教是根植于中國文化的民族宗教,以“生道合一,長生久視”為基本信仰,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與中醫藥文化有著更為廣泛的聯系。道教崇尚醫術方藥,在修道成仙的宗教實踐活動中自覺研習醫術,作為自救與救人濟世的必要手段,本著“內修金丹、外修道德”的宗教倫理實踐要求,認為行醫施藥是一種濟世利人的“上功大德”,自古就有“醫道通仙道”“十道九醫”之說,充分反映了道教“尚醫”的歷史傳統。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無為而無不為”作為道家文化價值觀的核心,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道家把“無為”和“虛無”作為世界的本原和規律,萬物因道而生。孫思邈要求醫生和藥物工作者“無欲無求”,恬淡寧靜,做“蒼生大醫”,這樣才能不為錢財所惑,不為利累,造福病人,為百姓敬重,否則有悖于醫德;另外,同道之間要謙虛謹慎,互相尊重,互相切磋,取長補短,不為名累。這種價值觀的樹立對醫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毋庸諱言,在日益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中,出現了諸如醫護人員收受紅包、回扣等見利忘義的行為。一方面是受社會環境、制度等外在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醫護人員職業道德的缺失也是主要原因。在醫學生職業教育中強調以道治身,不以物累、見素抱樸的主張和思想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培養醫學生崇尚道德的價值追求具有重要意義。
三、佛教文化教導醫學生慈悲為懷、心存大愛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公元2世紀左右傳入我國,并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對傳統醫德產生深遠影響。佛教一貫強調慈悲救度之心和對生命的珍視與尊重,把悲天憐人作為道德的出發點,將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作為個人的行為準則。認為一切疾病都是由貪欲、恚、愚癡是三大患造成的,病癥只是表象,治愈的關鍵在于消除患者的“業力障礙”,也就是心理致病因素,擯棄日益擴增的欲望、保持善良純真的本心、勤于敏銳的思考,才能凈化身心,治愈病患。在佛教觀念中,不論醫者的醫術高明與否,都必須從患者的角度出發,推崇慈悲觀,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慈愛的心腸體諒患者,竭盡所能的為患者解除身心痛苦。孫思選將這種倫理觀引入醫學,提出醫生治病應“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對于醫學生而言,不僅需要學習精良純熟的醫術,更應該具有悲天憫人的醫德,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對患者懷著一顆同情心、憐憫心,才能在這個物欲橫流利益當前的社會中守住醫護人員最后的底線,為患者搭建起溫暖的港灣,演繹白衣天使的佳話。在以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儒道佛三家倫理觀的影響下,中國傳統醫德規范無不帶有它們的思想烙印,傳統醫德及其倫理思想在培養醫生的品行修養,實行治病救人的社會實踐中,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如“仁者愛人”的道德觀念,重視人、重視人的價值和尊嚴的人文主義精神以及學、思、行等道德修養的方法。但在提倡弘揚中國傳統醫德的同時,也要認識到,中國傳統醫德所依托的中國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建立在封建社會時期,存在封建倫理糟粕,同時由于受到當時生產力水平、科技發展等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有其局限性的一面,比如強調個體道德修養,注重個體自律與自覺,而對外部制度的制約與調節關注不夠等。為了繼承和發揚我國的醫德傳統,有必要對其進行理論上的分析和評價。總之,中華傳統醫德為現代醫學人文精神的塑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對醫學生本身的行為、素質有著深刻的倫理限定,醫學生有責任更有義務傳承傳統醫德精髓,完成從傳統醫德到醫師職業精神的轉變。
作者:李玉榮 何美 單位:蚌埠醫學院
參考文獻:
[1]段振東,張前德.論醫學人文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268.
篇10
若追究錯別字增多的原因,固然很多,諸如重閱讀輕習字,為了應付大量作業書寫馬虎潦草,受社會用字混亂的不良影響等等。如果撇開上述原因,教師反求諸己,毋庸諱言,識字教學方法不當應是主要原因。
據粗略統計的材料顯示,初中學生經常寫錯寫別的字多為常用字,不會寫的字多為次常用字,前者多于后者。這是重閱讀輕習字、重判斷輕表達,認為識字教學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后果。學生識記生字仍停留于機械記憶。課堂上讓學生給生字注音是用于閱讀教學的點綴,淺嘗輒止。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閱歷的拓寬,表達也隨之增廣,但由于機械記憶造成的遺忘,使識字用字與表達不同步,于是錯別字增多。識字是產生理性思維的前提,二者又同為表達的前提,不會寫“潺潺”“汩汩”,難以表達細微的流水聲,不會寫“漣漪”就不能準確描摹水面上的細小波紋。
不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識字工具,也是識字教學的一大失誤。不管是人教版的教材,還是蘇教版的教材,或是其他版本的教材,都為學生提供了識字、辨字的工具。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類工具被處理成一般常識,匆匆學過就被束之高閣,最多不過是在考試時出點辨別聲符形符位置的游戲式的題目,積極的動態的識字工具被改造為消極的靜態的識辨游戲。
初中階段,無論傳授知識還是接受知識,其內容的范圍、程度,采用的方式手段,都應高于小學,而識字教學仍然沿用機械記憶,是教與學的倒退。因為小學是集中識字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科門類少,學生精力集中,加上教師不厭其煩地變換使用教讀、認讀、默寫、組詞說話等手段,以及教材隨文給生字加注音,學生雖然對字義、字的用途不甚了了,但由于反復練習、耳濡目染,也能強記住讀音和字形。
相反,初中階段沒有時間做那些練習,機械記憶的作用就相對減弱。即便識字、記字多的小學生,由于理解狹窄,口頭、書面說話用字少,一部分不常用到的字也會生疏、模糊,以至遺忘。這種現象在小學階段還不太明顯,到了初中就頗為突出。
由于重閱讀輕識字,重機械記憶,沒有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探求欲,因而一些中學生讀書不認真看字,“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書寫馬馬虎虎,丟點少橫。有的學生能背出某段某句,寫出來錯別字夾雜,使原話面目全非。“莫名其妙”被寫成“莫明其妙”的學生占全班三分之二,令老師瞠目結舌。有的學生“既、即”“得、地、的”“在”、“再”不分;有的學生讀不準“纖、殲、酵”,這些都是常有的事,因為他們放著“形聲字”“形似字”等識字工具不用,仍按小學“合成結構法”記字,混淆字形讀音則難以克服。有些學生自行閱讀課文,也能感悟到點滴文章內蘊,但總是說不清楚,甚至越說越亂,其癥結就是識字少,找不到準確表述這種想法的字詞,因而,想法只能停留在模糊概念或判斷上。不加強識字而希冀這樣的學生迅速改變現狀能成為可能嗎?
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一是從生活中直接學;二是從課本中間接學;除此之外,就是跟老師學。因而老師的語言示范十分重要。無論課內外,老師的語言都必須準確生動,詞匯豐富,隨時將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嵌入自己的語言中,侃侃而談,娓娓動聽。遺憾的是有的課堂教學將啟發式扭曲成內容膚淺、方式簡單的提問式,教學用語限于“是不是”“對不對”“怎么樣”,回答則更簡單。長此以往,學生被磨去了學習興趣,抑制了說話欲望,表達能力萎縮成只能用簡單的詞說出簡單的判斷,怎能不木訥拘謹?言為心聲,情感的宣泄,道理的剖析,信息的傳輸全靠語言。有人評論于漪的教學語言充滿激情,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她為學生作出了準確使用語言的示范。學生從老師身邊、課本里同時學習語言,熏染所致,也能出口成章,發展了對字與詞的把握和運用能力。
- 上一篇:電競培訓
- 下一篇:建設美麗鄉村的建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