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思想對語文教育的啟示
時間:2022-05-24 08:42:14
導語:管仲思想對語文教育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新的統(tǒng)編本教材改變教學順序,將“天地人”等漢字的認讀移至拼音教學之前,這標志著中小學語文教學對民族文化的回歸。受全新的教學思想的引領,傳統(tǒng)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再次成為語文教育界熱議的話題。很多語文教師有志于參加相應的教學創(chuàng)新與實踐,但苦于自身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有限,無處下手,信心不足。筆者認為,語文教師要提升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一方面應增加個人傳統(tǒng)文化儲備,將教材中設計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讀深、讀厚,將課外可作的探索作廣、作全;另一方面,不妨大膽師法古代先賢的教育教學思想,將其落實在教學之中,這樣既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個人素養(yǎng),又可以讓自己的教學活動與教學內容更加匹配,為落實傳統(tǒng)文化教學提供幫助。本文主要論述管仲思想對當代語文教育的啟示,希望可以為語文教育教學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借鑒。管仲在齊國相位四十年,他利用自己過人的才華輔佐齊桓公治理國家,使之成為春秋時期歷史上最著名的“五霸”之首。管仲是有史以來,得到公認的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經濟學家和軍事家,也是世人公認的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當前也應得到彰顯。盡管其著作《管子》思想精髓主要為“禮、法、仁、義”四個字,但對當代語文教育同樣具有較大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以下本文就將結合其主要內容以及對當代教育的啟示,結合語文教師的具體學習策略,作詳細闡釋。
一、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性
眾所周知,語文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已經有或正逐漸養(yǎng)成獨立意識的生命個體。《管子》中的語文教育思想,充分體現出對人性的專注。“自知曰稽,知人曰濟,知茍適,可為天下周。內固之,一可為長久,論而用之,可以為天下王。”分析可知,這段話落實在語文教學中,便是強調學生在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學習中,推知文章、作者本意,鞏固自身基礎并學以致用的重要意義。教師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教學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自身的認知,閱讀與寫作的關鍵點是學生自身的學以致用。只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運用知識,才能真正提高自身語文綜合素養(yǎng)。《管子》中的治國之道圍繞“人本”闡述,從中還可以引申出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途徑與方法。“民之情,……莫不欲利而惡害。”教師要立足學生主體的真實需求,首先讓學生明“利害”,發(fā)現語文學習中的常見誤區(qū)。例如明確以工整書寫為“利”,以潦草涂抹為“害”;以對話邏輯清晰為“利”,以隨心所欲、不得要旨為“害”;以流利朗讀為“利”,以唱讀、讀錯音為“害”,等等。學生在價值理念上明確了語文學習中的“利”與“害”,而后才能根據自身的實際需要,發(fā)揮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的引導、指引作用應該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但應尤以前期的指導為重。幫助學生明確了學習的方向,才能真正促進其學業(yè)的自主發(fā)展,提升其學習效率。
二、各項教學須各得其法
《管子•小匡》中說,“處士必于閑燕,處農必就日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每個行業(yè)都應有所專長,每種技能都應有正確的應用和發(fā)揮,都應有恰當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都應有熱愛之心,“旦夕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這些落實在語文教學中,便是聽、說、讀、寫都應各得其法,字、詞、句、段、語、修、邏、文都應有針對性的訓練法。語文各項學習都應以“專工”的方式各個擊破,專項學習中必須心無旁騖。誠然,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是一個整體,但這是在各項基礎都很扎實的情況下相互整合的結果。語文的各項知識只有分別學得深切入理,然后才能“強強聯(lián)合”,融會貫通。否則,一項尚未成型,便大談聯(lián)動教學、整體提升,最終只會讓聽、說、讀、寫互相掣肘,互為“后腿”。此外,這段話還指出了語文教學中耳濡目染的重要性,與孟母三遷的典故異曲同工。“子弟之學,不勞而成”誠然過于絕對和理想,但其確實體現了語文教學中環(huán)境的重要意義。學生學習語文最終都是要養(yǎng)成一種素養(yǎng)、一種習慣,整齊嘹亮的朗讀勢必能讓朗讀較差的學生振奮,對優(yōu)美字體的摹寫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書法,常讀優(yōu)美的文字,也能讓學生逐漸掌握寫好文章的章法。從環(huán)境塑造的角度影響、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這無疑是一種重要的語文教學途徑,語文教師應該取之于法。
三、言傳身教,教文育人
《管子》中提出的教育方法有深刻的內涵,不僅對前人教育思想進行了總結,也開拓性地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教學和學生管理理論體系。《管子•弟子職》中就提出了“齊之學業(yè)之紀律”的內容,作為古代學宮學子守則。《弟子職》關于學生管理相關論述十分詳細,從弟子入學、接受教育、尊重老師及自己完成學業(yè)等情況都有具體遵循的規(guī)則和應遵守的紀律。關于弟子應遵循的日常禮儀、著裝、儀容、舉止、洗漱、飲食、灑掃和休息等規(guī)矩都有具體要求。《弟子職》詳盡地敘述了關于學子日常飲食起居,打掃衛(wèi)生,坐、行、站、立、走、睡的規(guī)定。學宮則將上述守則融入教學之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教師可以從中獲得的啟發(fā)是,語文教學應注意細節(jié),不妨將人文性的要求落實在一種“儀式感”的學習生活方式之中。這不是要求在現代課堂“復興周禮”,而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對文字、對知識、對文化、對思想的重視,形成儒雅而理智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這一點需要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來實現。學生養(yǎng)成了一種“語文氣質”,其余的道德修養(yǎng)、獨立人格的養(yǎng)成,自然也會水到渠成。《管子》指出學子必須擁有積極向上的主動精神,以良好的心態(tài)面對道德教育,并深刻地體會其內涵和精義,《形勢解》指出:“解惰簡慢,以之事主則不忠,以之事父母則不孝,以之起事則不成。”其精義表明學子必須勤奮,只有勤奮才能將自己培養(yǎng)成有作為的人,否則將一事無成。《管子》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提倡做人要謙虛,不得自滿,居功自傲,謙虛處世是為人之本,不能驕傲放蕩,更不能欺凌他人,否則將面臨失敗的結局。《管子•宙合》中還特別提出“盛必失而雄必敗”,勸誡學子不能居功自大,成功時做人也要低調,否則很難做成大事。語文教師從以上內容中可以得到的啟示是,在學生語文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加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語文教學本就是樹人的事業(yè),教師傳授相關德育內容、在教學中體現良好示范,可以為學生的道德提升開一扇不小的窗。具體而言,《管子•弟子職》對學生提出的要求客觀而全面,文章撰寫精準,形式便于記誦,身兼班主任的語文教師如果將其融入具體教學實踐,無疑也是一個教育的“奇招”。
總之,《管子》兼容各家思想,其開放性和包容性很強的語文教學理論,融互補與創(chuàng)新為一體,所有這一切都值得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借鑒和傳承,衍生出結合古代文化傳統(tǒng)與新時代精神的教學智慧。
作者:陳海龍 單位:山東濰坊工商職業(yè)學院
- 上一篇:語文教育專業(yè)課程改革探索
- 下一篇:人文教育與語文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