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語文教學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08-02 17:34: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語文教學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語文教學的認識

篇1

一、語文是什么

語文是什么?語文是讀破的萬卷書。冰心等作家小時候讀書也是一知半解和似懂非懂,但就是這“一知”和“似懂”,在腦袋里儲存的時間長了,左沖右撞,自有豁然開朗融會貫通的那一天。相反,沒有這“知”的基礎和“懂”的前提,即使有所謂的豁然開朗,我相信也只是曇花一現。萬卷雖有夸張之嫌,多讀卻是實在的諍言。多讀反映在語言上,或下筆有神,或口若懸河;反映在思想上,則應是更敏銳、更深刻。名著與經典,多讀多品;武俠與言情,看看也無妨。就好比盛宴與快餐有機結合,雞鴨魚肉和酸菜蘿卜葷素搭配,方能讓語文素養“健康成長”。

語文是什么?語文是行走的萬里路。閉門造車能夠成為大師?如果單以學校教育而言,學生活動僅限于理化生的實驗、體育、勞技,語文教學與行路是不搭界的。但我們很多古人不是這樣的,他們或遍訪名師,采眾家之長而成一家之論,或仗劍遠游,聚天地之變而養浩然之氣。這是怎樣的一種學習方式,這就是今天我們所推崇的西方的開放式教育和學習。讓語文的學習和生活、工作結合起來,課堂的學習與各種活動結合起來,教科書與報刊電視廣告等結合起來,這是方法,也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思想和理念。

語文是什么?語文是聽和說,既而是讀和寫。先為聽說,再是讀寫。聽說的功用遠遠大于讀寫,但卻嚴重缺失,這或許是語文教學中最大的本末倒置。我曾在一段時間的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聽短文,提煉文段信息,并曾為此在一次測試中出了一道 “聽力”測試題,但因為沒有堅持,效果不很明顯,有待進一步嘗試和優化。愿聽、會聽,要說、能說,也成為現代社會中交際文明的必備素質。而讀寫呢?除了專業作家外,它是絕不會比聽說更重要的。我們可以不讀不寫,但我們絕對不能不聽不說。所以,讓聽說回歸語文,而絕非那形同虛設的、僅有的幾次口語交際。

語文是什么?語文應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是古人言說寫作的,我認為這是人腦應有的想象與聯想。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怎樣?如果沒有聯想,我們的語文和語文教學又將會怎樣?加強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思維品質訓練,應是我們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語文是什么?語文是摘抄、旁注和日記的習慣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萬卷書也好,萬里路也罷,聽說讀寫、想象聯想通過什么來落實:動筆摘抄、旁注和日記。摘抄、旁注和日記,是心靈的表白,是情緒的發泄,是萬卷書、萬里路的升華,是與天地日月古今學者的對話,有助于積累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日記和旁注,當然不必強求洋洋灑灑,只求逐步讓自己要記、有記、樂記。

語文是什么?語文是求真、向善、至美。然而,從人類發明語言之日起,謊言、偽善、遮丑的功能就伴隨始終。玩弄文字游戲和語言技巧,成了一些人學習語文的目的,這是人類的退步而絕非進步。

語文是什么?歸根結底就是常常說到的兩句話:語文就是生活,語文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二、語文怎么教

首先,樹立“讀書為己”的思想,盡可能祛除語文教學中的功利因素。即使這是我們很難改變的,但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認識和責任感,哪怕是逐步的慢慢地改變。市場經濟和教育產業化應該是語文教學功利化的大背景,但我們仍該堅守的是:語文本就應該是真實和牢騷的語言表現形式,是人的筋骨和靈魂,絕不應該是華麗的辭藻和美麗的謊言編織的文字玩具。文學史上最值得稱道是百家爭鳴諸子散文的自由學術之風氣;是魏晉嵇康長嘯山林的錚錚風骨;是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的唐詩宋詞;是張揚個性,追求解放的性靈之說;是無情的解剖國人劣根性和刺向殘暴敵人的投槍匕首。所有的這些乃至更多,總和起來就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是語文的全部。雖然早就有書中自有千鐘粟,金榜題名光耀門楣的功利,但多少還保留了一點上古“讀書為己”的可愛本性。

其次,逐步培養摘抄、旁注、日記的能力和習慣。老師教要踏實,學生學需扎實,這里強調的摘抄、旁注、日記就是踏實和扎實。在摘抄中積累詞句篇章;在旁注中加強讀的有效性;在日記中培養說寫能力,從而培養關注和思考自己、他人、自然、社會的能力和習慣,成為一個有心人,人生也在摘抄、旁注、日記中得到提煉和升華。相信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不二途徑。

再次,加強聽和說的訓練。我們很多同學都是課上沉默寡言,課下則滔滔不絕,但又很少能說得清楚,說到點子上。什么原因?積累與訓練少了。讓聽說回歸語文,回歸課堂,老師的、同學的,能夠聽,聽得懂;自己的、別人的,愿意說,說得出。

篇2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課程改革 更新認識

泱泱中華至今已經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各種文化的積淀可謂博大精深,各個方面也是異彩紛呈。然而,近年來新課改轟轟烈烈地進行,隨著新大綱的不斷修訂、新課標的積極實施以及新教材的投入使用,什么都是新的,社會各界對初中語文的課改評價滿意度還比較高,似乎語文的改革正走向春天,但其實不然,不只是初級中學的語文課程,任何一個年級的語文課程都還存在問題。

一、當前教學現狀

語文的發展不盡如人意,相比以前而言,有改觀的地方,但依舊存在問題:

1、教學沒有根本性改變。語文課程涵蓋很廣泛,其中一個作用是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學習所有課程的前提,由此可見,語文在教學過程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但事實是,語文這門基礎學科在中學的教學中地位并沒有真正提高,依舊容易被忽略。在教育部門制定的課程標準中,語文雖是排在主要課程的首位,但是隨便走進一個學校,學校規律的課程表上,語文被無情地排在數學、英語、語文三大主課的最后一個,由此看來,語文始終無法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越來越熱門的英語相提并論。之所以為出現這樣的景象,是因為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和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達成一個“共識”:能把數學和英語的成績提上去的就是中考的贏家。正是這樣的思想,讓語文課程一再靠后,學生自然也就忽略對它的關注。其實很多學校對新大綱語文新教材的學習培訓也有積極的一面,但真正要貫徹落實時就沒了興趣,再加上很多學校對語文課教學資源的投入不夠,導致學生缺乏學好語文的環境,相比起來,在與其他課程尤其是和數學、英語競爭時,自然也就敗下陣來,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2、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力不足。隨著世界之間文化的交流傳播越來越多,學習外語自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語文作為中國人的母語課,是一門最重要的工具課,是一門最具人文性質和感染力的人文學科,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學生一直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來對待語文課程,他們始終覺得語文課可聽也可不聽,可學也可不學,在成績上并不會像數學或者其他學科那樣容易出成績。他們大多人文,語文課無論花多少工夫,始終都只有一般水平,不能突出也不至于落后。從這幾年的中考中可以看出,雖然這幾年中考命題的思想和題型發生很大變化,語文考查的重點落在了閱讀與寫作上,題型多為主觀問答題而不再是答案唯一呆板的客觀題目,語文的作文也由命題作文轉變為話題作文,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性和靈活性,新課程的改革目的是要引導學生花時間多讀、多想、多寫、多練,爭取提高語文素養。愿望總是美好的,但實際卻不是那么完美,讓學生自由發揮,他們對閱讀的解答仍不著邊際,絞盡腦汁、粗制濫造地寫文章。始終是以一種敷衍的態度在面對這門課程。對于臨近中考的學生來說語文更是被忽略得厲害,努力提高數學和英語的分數才是主要目的,他們大多苦攻數學難題,多記英語單詞,猛背政、史、地等文科學科,都忘記了語文課的存在。這種尷尬的境地,讓學生對語文的積極性越發微弱,能力自然越來越低下。

二、對教學現狀的認識

語文教學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要想讓其發展更適合新課改的要求,則還需要持之以恒,從多個方面著手,才能讓語文課程回歸到應有的地位上。

1、注重方法的傳授。⑴情景教學。情景的構造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步驟,很多時候,語文抽象的意思讓學生無法理解,尤其是在詩詞領域,此時,教師為學生營造一個合適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能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文字內涵;⑵多媒體教學。多媒體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教學中,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信息。多媒體教學可以提供圖文并茂、聲畫結合的直觀效果,與情景教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均使學生把客觀事物聯系起來更加容易理解課程的難點;⑶啟發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啟蒙作用,式教學中最基本的方法,其實,無論是語文,還是其他學科,教師的啟發方式都是很有必要的。通過巧妙地啟發,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思考的能力,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發展學生智能。每節課的時間只有四十五分鐘,學生一天的課程并不多,還需要在每個學科間均等分配,因此,課堂的四十五分鐘就顯得尤其重要。想要利用好這四十五分鐘,就必須要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對需要學習的課文或者文章提前了解,才能有助于課堂上對所學內容的吸收。對學生有了要求,也需要對教師進行要求,教師在教授課程時,要抓住精髓,在有限的時間里講出最有價值的知識。教學方法雖各有千秋,但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篇3

一、目前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然而,特殊教育語文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著部分不良的狀況,如:低年級反復地枯燥乏味地學詞學句,忽略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則是被“灌輸──分析──訓練”的方式占據了主陣地;一些教師依然“以學科為本”,忽視了教育對象的發展,把聾生當成機器的復制品,在教學流水線上進行打磨,然后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成品驗收,這實際上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殘。應是學習主人的聾生們一直處于被動、壓抑的地位,只有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資格。這樣的教學模式根本不能適應聾生的學習需要,也不可能讓他們去發現、去創造,更談不上提高教學效率了。

二、讓特殊教育語文教學回歸現實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認為教育與生活從來是分不開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得來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學生,走進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覺得要讓我們的教學活動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加強聾生的語文實踐,提高聾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和水平。

“從概念到概念,活潑潑的文字變成了僵死的東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語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們的語言,是最講究神韻的,沒有形象的感受,沒有對字里行間的情感的體會,沒有對語言文字的品嘗意會,學生怎么能讀好作品,又怎么能寫出好文章?!痹谔厥饨逃?,聾生由于聽力障礙,主要依靠視覺、膚覺、味覺、嗅覺等其他途徑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聾生學習的源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梢?,傳統的“講解、灌輸”式課堂教學是不利于聾生的語文學習的。因此,我們的學習活動一定要“以人為本”,把教科書與聾生的生活融合為一體,給聾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讓聾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使他們自發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一定要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回到聾生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發聾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的欲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和要求內化為聾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識。

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更多增加生活實踐

(一)仔細觀察與認識生活。特殊教育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課文描述比較貼近聾生實際,常常被聾生見到的生活現象,但是由于聾生沒有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他們往往容易忽視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師要在平時注重生活的積累,指導聾生留心去觀察,認真寫觀察筆記。這樣聾生才可以通過仔細觀察和寫觀察筆記,去認識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現象和規律,積累生活素材,從而為學習這些描述生活現象的文章打好基礎。

在我的要求下,學生曾經留心觀察過下雨前一些小動物的活動情況,并對自己觀察到的情形仔細做了記錄。當學習《要下雨了》一課時,孩子們翻開自己的筆記本給我看,在我的贊揚聲中,他們表現得那樣滿足,體驗到了學習的幸福滋味。上課時,他們很輕松地劃出了課文中描寫小動物們在下雨前活動的句子,還紛紛舉手把自己觀察到的其他小動物的活動情況講給大家聽。這樣,學生不僅在學習課文時顯得游刃有余,而且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了他們觀察和理解的能力。

(二)通過體驗生活提高生活方面的技能。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學應使學生從中產生發現的驚奇、自豪、滿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創造的歡樂等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生帶著高漲的情緒進行學習和思考,使教學成為一種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活動?!睂τ诿@生來說,表演是他們最擅長的,恰好在我們的教材中有一些富有情節性的童話、寓言和故事。我在教學這些課文時,常常讓聾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學習活動中注重借助情境的創設,使聾生身臨其境,體驗課文中的故事情節,便于他們較好地理解課文,收到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效果。

(三)聯系實際生活提高生活感悟水平。教材中有的詞句描寫的情景和聾生的生活經歷似曾相識,教學此類課文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勾勒場景,把課文中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地展現在聾生面前,讓他們如置情境之中,聯系生活中已經有過的體驗去感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篇4

關鍵詞:語文;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理念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視野中,人文關懷是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人文理念即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人文教育理念是從幼兒、小學到中學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是貫穿學生一生的教育活動。人文教育的主干是實踐性感知和教化的活動,它主要集中于未成年階段。作為人文教育觀念形態或理論形態的人文科學,則隨著成人理性地位的提高而增強影響,那么在學生階段加強人文素養的教育就尤為重要。

一、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意義

人文理念承認人的價值,追求人的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統一、作為手段和目的的統一,尊重人的主體性。人不僅是物質生活的主體,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主體,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質的主體,關心人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要。

人文理念不僅關心人物質層面的需要,更關心人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不僅創造條件滿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著力于人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滿足。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應當是自由、積極、主動的發展,而不是由外力強制的發展;是各方面素質都得到較好的發展或達到一定水平的發展;是在承認人的差異性、特殊性基礎上的全面發展,是與個性發展相輔相成的全面發展。語文學科也可以同樣滿足學生的需要,而且還更應該滿足學生人文發展的需求,人文素養理念與語文學科的共同點,促使語文教學中應該全方位的實施人文理念。

二、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方法

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這種精神的養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秀的文化傳統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視人生的意義,并給社會多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人與理想。

首先,在教學中體現人文理念。在語文教學中適時開展人文活動,例如語文閱讀中,閱讀與欣賞是必不可少的。欣賞,教師向學生推薦優秀的和有針對性的文章或圖畫讀物,與基礎知識完美結合,讓他們在閱讀中與內心交流,以及讓學生欣賞有視聽效果的美術、音樂及動畫資料等,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是一種可以輕松體會、深切感受的教學方式。

在語文教學中加入表演與游戲,將知識融入到活動表演或者游戲中,是讓通過學生的表情及動作來表情達意,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觸動學生,從而從學生深層次的角度激發學生,如做游戲、示范表演、即興表演等類似于玩耍的方式,給學生以快樂,并從中受到教育,學到知識,并靈活運用,這種方式能尊重參與者人格的尊嚴,更容易使學生掌握,是一種能普遍接受且效果良好的方法達到提升人文素養的效果。

在練習和作業中加入人文元素,讓學生在練習與作業中通過親身參與,加深體驗,豐富和發展學生良好的情緒和情感,讓練習與作業在引導學生在認識上分清良好行為和不良行為基礎上,鼓勵良好行為,改變不良行為,在教學的練習中有針對性的做出訓練,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行為訓練、行為塑造、榜樣示范和游戲性的獎勵和懲罰,在作業中強化效果,以達到良好行為養成和強化之目的,最終達到語文知識的鞏固與提高。

其次,在活動中體現人文理念。活動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在語文課堂中常見的活動有開展討論,舉辦專題演講等,在課堂中開展課堂討論、自我表述、自我評價和演講等活動,融入人文理念,在老師的引導和組織下,發表自己的意見及表述對事物的看法,談收獲、體會、感受等。加強人文素養的要求,以鍛煉學生能力為目的,讓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一次經歷,講述自己的成長過程,從而增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篇5

關鍵字:語文課程 少教多學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中備受關注的主題。一方面,課堂教學是我國語文教育活動的最基本的構成部分,是中學生學生在學校生活的主體部分,是中學學生素質發展的主要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方面,課堂教學改革涉及教育問題的方方面面,它不僅要改變教師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觀念,同時還要改變教師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教學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其艱難性不言而喻。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把教學理解為: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教師教多少,學生就學多少;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這種教學關系甚至曾被視為天經地義、不可移易的教育教學規律??陀^地說,先教后學并非毫無道理,但它留下了一系列它自身無法根治的痼疾:“教”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自主性、獨創性缺失,主體性被壓抑。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吧俳潭鄬W”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培養上具有明顯優勢,其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強對“少教多學”的研究,探索語文教學“少教多學”的策略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那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才能做到“少交多學”呢?我將簡要的談以下幾點:

一、“少教多學”高效課堂的概念及界定

怎樣理解“少教多學”中的“教”和“學”?一堂課總要從“學”字開頭,這個“學”是自學的意思,“學”是學生帶著教師布置的任務、有既定目標的自學,學生的自學成為一堂課的起點,是這種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和亮點。每堂課教師都不要先講,而是先讓學生自學。學生不是盲目地自學,而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教師的指導必須符合“四明確”要求:明確時間、明確內容、明確方法、明確要求。

“教”字不是系統講授的意思,是點撥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的自學情況進行點撥,或規范其不準確的表達或解答其疑惑的問題,或糾正其錯誤的理解。

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確立自身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為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中學生來說,要時刻明確自身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積極主動的學習而不是被動接受,使得初中語文課程變得互動從而使學習過程更加順暢。

1.培養自身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為語文學習的主體,學生自身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決定了語文課程的學習成果,是內在因素。教師的教學手段方法都僅僅是一個外在的因素,他不能決定學生學習質量的好壞,起到的僅僅是一個導向,促進的作用。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習質量的好壞還是要靠學生自身的內在素質的培養。

2.明確學習的目標。

明確的目標可以是我們攀登到知識的頂峰。作為新一代的中學生,他們承載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滿載著我們的理想。作為語文這門基礎課程的學習,可以為將來知識的學習和交流奠定基礎。語文課程的學習不管對于國家對于社會還是對于將來自身的生活質量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所以必須明確自身的學習目標。

3.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

良好的創作性思維,是一名優秀的學生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語文這門學科開放性較強,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要積極發散思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創新能力便體現于此。創新是進步的推動力,知識的進步需要不斷的創新發展。所以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幫助。

三、老師在“少教多學”課堂中要有合理的教學設想

(一)“少教多學”高效課堂的基本模式

1.教學流程:自學――展示――點撥。通過預習、自學理解教材,通過展示實現交流,通過糾錯實現落實,通過點撥實現提升,通過開放實現拓展。

2.教學方式:以自學和互學相結合為主。獨學、對學、群學結合;獨自思考、合作探究、對抗質疑結合。

3.以學案或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自學,致力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少教多學”高效課堂的“三講三不講”

1.三講:

(1)講學生自學和討論后還不理解的問題;

(2)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的問題;

(3)講學生質疑后其他學生仍解決不了的問題。

2.三不講:

(1)只有極個別學生聽得懂、學得會的知識不講;

(2)只有極個別學生聽不懂、學不會的知識不講;

(3)學生能講清楚的知識,老師不講。

(三)評價:

“三看”: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

一是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人數,回答問題的人數。

二是學生參與的質量,語言表達是否通順,態度是否積極認真,情感是否投入,板演書寫是否整齊工整,詞、句、符號、公式是否正確等等。讓學生學會的課才叫好課。讓學生學會的老師才叫好老師。

三看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課堂氛圍,探究的問題是否激發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新教學模式的使用,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的缺點與不足。使得語文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詞,使得它充滿了樂趣性與創造性。這項極具成效的教改實驗,是廣大中小學教師積極探索逐漸改進完善的一項創舉。作為新一代的教育者,我們應該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積極投身教改道路中來,為祖國的科教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篇6

我們都知道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任何教學策略都有其存在的適宜性和局限性。但新理念新方法的引進應是教學改革的活水,如果新的方法未能整合于語文課程教學最根本的價值下,未加選擇的應用到一切課堂教學中,其結果只能是讓語文老師忙于使用新方法裝點課堂,而忽視了使用這些新方法的目的和價值,這樣的教學改革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力求通過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健全的人格,奠定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作為為基礎教育打基礎的小學語文學科,語文課堂教學再怎么改革,語文的工具性、基礎性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不變的根本。“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我們教師在扎扎實實地進行知識和能力訓練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并且要運用科學、合理的過程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的持續發展。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研究課標,尋求教學的要點;研究學生,尋求學習的起點;研究教材,尋求知識的生長點;研究教法,尋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堅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的原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實現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感與素養的全面提高。

讀是語文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最有效地—種教學方法。教學大綱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學教材中大多數課文依靠學生的自讀可以實現讀的目標。不過有的文章要么內容難理解,要么背景比較復雜,學生很難設身處地地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圖,容易產生歧義或片面的誤解。教師的講解、點撥還是很有必要的,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催化劑。因而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盲目的跟著潮流走,應該根據具體課文的文本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東施效顰。

篇7

一、創設和諧、平等的氛圍,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創設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是關鍵。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想學生所想,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在這種開放的氛圍中,學生處處感受到來自于老師的尊重與理解,自信心大增,遇到困難不是畏縮不前,而是躍躍欲試,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和老師一起攻破一個個難題,共同進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到了知識,增強了信心,完善了人格,培養了能力,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提高創新能力

在傳統教學中,學生養成了一種狹隘的思維方式,不敢去質疑和否定,將自己的思維方式禁錮在課本和老師傳授的知識中,缺乏創造力。我經常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培養創新思維,激發創造潛能。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其中有一句千古絕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以學生的經驗和能力自己是很難深刻理解詩句的含義的,因此,我在教學中會以設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大家對這句詩有什么想法?”這樣一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進過短暫的思考,許多學生問我“課本是不是出錯了,瀑布怎么會有三千尺?”還有的同學問道:“銀河有多遠???是不是牛郎與織女相會的地方?”看到學生踴躍地提出質疑和敢于否定,以及學生奇思妙想的思維方式,我既驚奇又感到欣慰,我經常用陶先志先生的一句話來激勵學生:“發現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惫膭钏麄兲岢鲎约旱南敕ǎ枚弥B成自主探究思考的習慣,提高創新思維。

三、留給學生自主的空間,增強親身體驗

語文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的學科,語言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小學語文在教材選題方面非常貼近生活,尤其是那些有很多對話的課文,可以直接安排學生進行對話,這既能增強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還符合“學習語言是為了生活”這一主旨,激發他們學習語言的興趣。比如我們在學習《小鷹學飛》《狼和小羊》《狐貍和烏鴉》這些課文時,都可以制作相應的頭飾,讓學生戴著進行模仿表演,讓他們在表演的同時獲取知識,增長技能。

篇8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探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給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師“要增強自身整體把握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積累自己的閱讀經驗等?!币韵率潜救嗽谖迥昙壵Z文閱讀教學中的幾點體會,僅供大家參考。

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1)教師要讓學生在獨立閱讀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并對閱讀內容進行積極地思考和想象,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2)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提出疑問,當學生帶著疑問閱讀時,自然興趣會越來越高漲,閱讀能力也隨之提高,實踐證明,學生在閱讀中提出疑問,體現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思考和思索,也表明了學生已經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3)教師要組織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或辯論,讓學生在查閱資料、綜合分析過程中,找到相應的答案,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喜悅感。作為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和理論進行質疑,不要盲從教材或閱讀材料中的各種觀點,而是通過自己的探究來獲取最終的正確答案,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并通過科學引導,讓學生掌握合理、有效的質疑方法。這一教學過程不但有效克服了學生的惰性心理,而且積極拓展了學生的閱讀思維,提高了他們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有效活躍了課堂氛圍,讓每一位學生都在閱讀活動中獲取快樂體驗。例如,在教學《飛奪瀘定橋》時,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誘導學生閱讀文章,如,“誰飛奪瀘定橋?”“怎么飛奪?”“為什么飛奪?”等。引導學生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理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涵,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閱讀水平。當學生針對某一知識提出疑問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讓他們在自主分析中解決問題;還可以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提高質疑能力。實際上,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思考、交流、討論、分析、應用知識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意識、想象力、口語表達等能力都得到了強化鍛煉。

二、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比較喜歡讀書,家長們也經常給學生買書,但是卻看不到學生的進步與發展,這就是學生的閱讀方法不對所造成的。我們知道,只要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方法不對,則事倍功半。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不僅喜歡讀書,而且善于讀書,并能從書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首先,教師要采取一定的方法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到閱讀活動中,然后,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分析、討論文章內容。實際上,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同的文章,對于不同的文章,其閱讀方法就不盡相同。此時,教師要教會學生根據不同的文章來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如,略讀、精讀、快讀、默讀、朗讀等等,此外,教師還要教會學生正確理解文意的方法,使他們能夠自己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開展實踐創新活動,培養閱讀、創新能力

語文學習要與實踐相結合,因為它是實踐性很強的科目,正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說的,語言學科的學習只有在不斷實踐中才能夠得到快速的提升,所以,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語文課程不需要刻意追求知識體系的完整,重要的是在語文實踐中靈活運用語文本身的規律。對我們來說語文是母語,它的實踐機會和學習資源就在我們身邊,所以,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實踐語文,在實踐中學會創新。培養創新能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開展實踐活動,所以二者相輔相成。創新能力就是要求我們學會改變自身,改變環境的應變和創造的能力,為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外活動中得到發展提高。(1)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條件。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作品都會有其對生活不同的見解,多閱讀,就能汲取更多的更全面的營養知識。(2)個人能力的展示、每個人都是好強的,教師要給學生足夠展現自我的機會,無論是才藝還是學識,都會令學生認識自身的價值,產生成就感,激勵自己,更加完善自己,主動學習,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愛因斯坦說過:“社會要向上發展離不開獨立思考的人?!彼?,多舉辦些才藝展示、讀書心得、書繪畫展等比賽。鍛煉學生積極獨立的性格,有助于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當然,以上僅是本人在五年級教學中有關閱讀教學的幾點淺顯的認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進一步的研究探索,更好地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徐芳.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1(11).

[2]丁先明.淺議如何改進針對小學生的閱讀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10).

篇9

關鍵詞:人本主義課程與教學論;語文教學

20世紀五六十年代興起于美國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從人的直接經驗和內部感受來了解人的心理,強調人的本性、尊嚴、理想和興趣,認為人的自我實現和為了實現目標而進行的創造才是人的行為的決定因素。人本主義課程與教學論,是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在批判結構主義課程與教學論存在的嚴重問題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

一.人本主義課程與教學論的主要觀點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滿足學生的需要,培養“完整人”。

人本主義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格健全、和諧發展和獲得自由的“完整人(whole man)”。這樣的“完整人”,首先是多種多樣的潛能得以發揮,表現為各個層次的需要得以和諧實現;其次是情意發展與認知發展的和諧統一。唯有借助于情意教育和認知教育的統一,整體人格成長才有可能,他們還認為情意是行為和智慧的基礎。因此,人本主義者要求將教學內容與方法植根于情意的“土壤”之中。

(二)課程的設置與“整合”著眼于整體人格的發展。

為了實現認知教育與情意教育的統一,實現兒童人格的整體發展,人本主義者設立了并行課程,包括學術性課程、社會體驗課程和自我實現課程。進而,一種人本主義的并行課程與教學整合模式也應運而生,它由知識課程、情意課程和體驗整合課程有機結合而成。設立這種課程的意圖是: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和技術,而且要為個體的人格解放與發展提供經驗,幫助兒童的人格成長及其自律性的建立。在上述并行課程的基礎上,人本主義的學校課程還體現出知識、情意與體驗整合的特點,與當代小學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切合。

(三)教學的過程主張意義學習和自發的經驗學習。

羅杰斯認為,意義學習是指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以及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提倡對知識的靈活理解,而不是消極地接受。在這種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在相當大的范圍內自行選擇學習材料,自行安排適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的學習進程,關心自己的學習結果。此外,羅杰斯還用“自發的經驗學習”來描述他所提倡的這種學習類型。其特征是:(1)它使整個人沉浸于學習之中——軀體的、情緒的和心智的。(2)教學的方向來自學生。(3)它產生學生不同的行為和態度。(4)根據學習者而不是根據教師的學習活動做出評價。

(四)教學的目標在于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并增強其適應性。

羅杰斯主張教學的目標應該是促進變化、改善學習。變化是確立教學目標的根據,而對這種變化的適應取決于學習過程,而非靜態的知識。所以,應該把學生培養成“學會如何學習的人”,“學會如何適應變化的人”,從而成為能順應社會要求,充分發揮作用的人。為實現該目標,羅杰斯還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非指導性教學。它鼓勵學生充分自信,從而使學生產生能超越自己的思想,開發出自己的潛在能力,最終達到學會學習、完善個性的教育目的。

(五)教學效果的檢驗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

人在一生中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外部評價,它們左右著人們的行為和成長方向。在教學過程中,人本主義者對這種外部評價模式持反對態度,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羅杰斯認為學生是處在學習過程中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才能發現哪些方面失敗了,哪些方面碩果累累。自我評價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的本質就是使學生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因而能使學生更加主動,使學習活動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

二.人本主義課程與教學論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一)構建大語文觀,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惫ぞ咝允侵刚Z文知識實踐于現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閱讀、交際、寫作表達等。人文性是指語文課程蘊藏的人文精神,它觸及學生的情感世界,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傳統的語文教學,過分強調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導致學生知識發展與情意發展的失調,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畸形現象。因此只有構建起學生情意知行相統一的“大語文觀”,才能實現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培養出“完整人”。

構建大語文觀,首先要建立起開放而有活力的課程,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重視課程的自我調整和發展,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其次是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形成,學會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促進情感世界的健康成長;關注學生學習成長的可持續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倡導合作探究,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

羅杰斯“以人為中心”的理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觀的核心和基礎。他認為教育的中心不是教師,不是教育機構,不是教育體制,而是人,是學生。他關注人的整體發展,尤其是人的“內心生活”,即人的情感、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發展,認為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幫助學生發展積極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習和個人潛力的充分發揮,因而使他們成為“功能充分發揮”的人。人人都有創造性,至少有創造性潛能,人應該主動地發展這些潛能,人生的最高追求是“自由創造”“自我實現”,教育目的應遠遠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智力的培養。羅杰斯倡導的“非指導性”理論及自由學習理論,打破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讓學生自由自主地學習,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進而達到“授之以漁”的教育目的。

語文教學必須堅持“自我實現”“以人為本”。一方面,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種語文材料既包括系統的已有經驗,又包含現實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另一方面,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合作交流中逐步改善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

(三)鼓勵自我評價,滿足學生自我實現需要。

人本主義的課程評價觀主張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只是檢查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而是要進一步使學生學會如何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因此應該由學生對自由選擇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價。

小學語文作文評價可以集中體現自我評價的有效性。將評價的主體由老師轉向學生,讓學生在自由寫作的基礎上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發現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將結論性評價轉向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搜集、整理、加工材料的過程,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會語文知識的實踐和運用,展現自己多方面能力,同時收獲自我實現的需要。

總之,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語文知識,而在于能否啟迪學生從知識學習中獲得個人意義,培養健全人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課程是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提倡學會學習、倡導有意義學習的課程。它注重弘揚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動力功能,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和積極的自我觀念、價值觀和態度體系為己任,建立多種評價系統,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課程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陳琦 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張華.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黃珉珉.現代西方心理學十大流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5]張偉欣.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與中學語文教學[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2):65~67.

[6]曾德琪.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03(1):43~48.

[7]霍萍.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102~103.

[8]羅慧芳.基于人本主義學習觀的語文課程[J].現代語文.2007(10):13~14.

[9]李玉紅.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與語文教學改革[J].理論界.2006(09):257.

篇10

若追究錯別字增多的原因,固然很多,諸如重閱讀輕習字,為了應付大量作業書寫馬虎潦草,受社會用字混亂的不良影響等等。如果撇開上述原因,教師反求諸己,毋庸諱言,識字教學方法不當應是主要原因。

據粗略統計的材料顯示,初中學生經常寫錯寫別的字多為常用字,不會寫的字多為次常用字,前者多于后者。這是重閱讀輕習字、重判斷輕表達,認為識字教學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后果。學生識記生字仍停留于機械記憶。課堂上讓學生給生字注音是用于閱讀教學的點綴,淺嘗輒止。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閱歷的拓寬,表達也隨之增廣,但由于機械記憶造成的遺忘,使識字用字與表達不同步,于是錯別字增多。識字是產生理性思維的前提,二者又同為表達的前提,不會寫“潺潺”“汩汩”,難以表達細微的流水聲,不會寫“漣漪”就不能準確描摹水面上的細小波紋。

不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識字工具,也是識字教學的一大失誤。不管是人教版的教材,還是蘇教版的教材,或是其他版本的教材,都為學生提供了識字、辨字的工具。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類工具被處理成一般常識,匆匆學過就被束之高閣,最多不過是在考試時出點辨別聲符形符位置的游戲式的題目,積極的動態的識字工具被改造為消極的靜態的識辨游戲。

初中階段,無論傳授知識還是接受知識,其內容的范圍、程度,采用的方式手段,都應高于小學,而識字教學仍然沿用機械記憶,是教與學的倒退。因為小學是集中識字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科門類少,學生精力集中,加上教師不厭其煩地變換使用教讀、認讀、默寫、組詞說話等手段,以及教材隨文給生字加注音,學生雖然對字義、字的用途不甚了了,但由于反復練習、耳濡目染,也能強記住讀音和字形。

相反,初中階段沒有時間做那些練習,機械記憶的作用就相對減弱。即便識字、記字多的小學生,由于理解狹窄,口頭、書面說話用字少,一部分不常用到的字也會生疏、模糊,以至遺忘。這種現象在小學階段還不太明顯,到了初中就頗為突出。

由于重閱讀輕識字,重機械記憶,沒有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探求欲,因而一些中學生讀書不認真看字,“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書寫馬馬虎虎,丟點少橫。有的學生能背出某段某句,寫出來錯別字夾雜,使原話面目全非。“莫名其妙”被寫成“莫明其妙”的學生占全班三分之二,令老師瞠目結舌。有的學生“既、即”“得、地、的”“在”、“再”不分;有的學生讀不準“纖、殲、酵”,這些都是常有的事,因為他們放著“形聲字”“形似字”等識字工具不用,仍按小學“合成結構法”記字,混淆字形讀音則難以克服。有些學生自行閱讀課文,也能感悟到點滴文章內蘊,但總是說不清楚,甚至越說越亂,其癥結就是識字少,找不到準確表述這種想法的字詞,因而,想法只能停留在模糊概念或判斷上。不加強識字而希冀這樣的學生迅速改變現狀能成為可能嗎?

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一是從生活中直接學;二是從課本中間接學;除此之外,就是跟老師學。因而老師的語言示范十分重要。無論課內外,老師的語言都必須準確生動,詞匯豐富,隨時將課文中的優美語言嵌入自己的語言中,侃侃而談,娓娓動聽。遺憾的是有的課堂教學將啟發式扭曲成內容膚淺、方式簡單的提問式,教學用語限于“是不是”“對不對”“怎么樣”,回答則更簡單。長此以往,學生被磨去了學習興趣,抑制了說話欲望,表達能力萎縮成只能用簡單的詞說出簡單的判斷,怎能不木訥拘謹?言為心聲,情感的宣泄,道理的剖析,信息的傳輸全靠語言。有人評論于漪的教學語言充滿激情,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她為學生作出了準確使用語言的示范。學生從老師身邊、課本里同時學習語言,熏染所致,也能出口成章,發展了對字與詞的把握和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