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發展規劃范文

時間:2023-12-21 17:37: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畜牧業發展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畜牧業發展規劃

篇1

(一)嚴格“防、檢、監、管”一體化管理。堅定不移的實施好“防疫天字號”工程,著力開展好春秋兩季畜禽集中強制免疫和平時補防工作,確保全市畜禽重大動物疫病防疫密度常年保持在100%。進一步加強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工作力度,力爭全市畜禽屠宰檢疫率達到100%,產地檢疫率有一個更大的提升。嚴格生產資料市場監督管理,確保用藥用料安全。

(二)大力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飼養。積極探討規模化標準化飼養場區的管理模式和有效機制,大力發展規模飼養,全市各類畜禽規模化飼養比重提高到65%以上。認真實施好“奶業富民工程”,加強在場區建設規劃、疫病防治、奶牛引進、良種改良等方面的技術培訓和服務,推進品種質量和飼養效益的共同提高。到2008年底奶牛存欄達到3萬頭,生豬出欄50萬頭,禽類出欄1460萬只。

(三)加快畜牧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深入實施好“全國生豬科技入戶示范工程”,力爭連續第四次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工程實施縣。以此為契機,不斷強化對鄉鎮技術指導員和養殖戶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提高畜牧實用技術入戶率和養殖科技含量,畜牧實用技術入戶率提高到90%以上。

(四)加快畜牧產業化發展步伐。依托銀寶、八戒、永大龍頭加工企業,繼續抓好我市生豬、禽類傳統優勢養殖項目的扶優培強。依據養殖基礎和優勢,積極發展肉雞、肉鴨生產基地和特種養殖,重點抓好五個鄉鎮北部城礦區沿泰臨路一線的奶牛生產基地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和文明生態村建設,搞好糞便污物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加快畜牧合作社的建設步伐,推動畜牧產業化進程。

畜牧產業發展規劃:

到年,預計全市牛存欄6.4萬頭,出欄2.4萬頭,其中奶牛存欄達到3.7萬頭;生豬存欄51萬頭,出欄100萬頭;羊存欄28萬只,出欄44萬只;家禽存欄610萬只,家禽出欄1720萬只,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1萬噸、4.4萬噸和10萬噸。全市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

1、建立協調統一的畜牧業布局結構。依據各鄉鎮的畜牧生產傳統和優勢基礎,形成不同畜禽種類的區域性主導產業。重點培強壯大等鄉鎮的生豬產業以及的禽類生產,加快莊的牛羊基地建設,突出北部礦區奶牛產業帶發展。

2、積極推進畜牧產業化進程。通過擴、改、建、聯、引等方式方法,加強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積極發展畜牧合作經濟組織,促進畜牧龍頭企業和農民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共同體。完善畜產品市場交易體系。積極推行產銷直掛、連鎖經營、配送中心、網上交易等流通形式,大力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強市場信息服務。同時,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努力開發名優畜產品,提高我市畜產品的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3、建立現代化的畜禽飼養方式。根據國際衛生質量標準,建立健全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監測體系,加大畜產品的質量檢測監督力度。大力推廣“自然養豬法”等無公害、標準化養殖技術。建立起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品種突出、動物防疫和環保設施規范的現代化生態型飼養方式。全市無病害、無藥殘、無激素、無污染“四無”畜禽產品達到70%以上。

篇2

關鍵詞:企業 可持續發展 目標 財務戰略規劃

作為企業戰略核心的企業財務戰略,其也是企業達到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通常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因素的影響有宏觀與微觀兩方面。所以,仔細檢驗對財務戰略的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同時還需進行充實、改進,以加快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財務戰略

1.財務戰略可以保證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執行

為了不受生命周期規律的束縛、探求永久的發展,企業應該著眼于長遠角度,合理安排企業的資源,謹慎選擇企業的發展方向與發展的途徑。這也就意味著需要制定適合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戰略,并且保證戰略的有效施行。

2.基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下財務戰略的內涵

根據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所制定的財務戰略,其內涵是主要是指,根據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全局性、長期性、創造性地籌劃企業的資金流動。基于對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對企業的財務戰略進行準確定位、確定戰略目標、選擇合理戰略方案,并且確保企業財務活動方面總體的指導思想及方略的有效施行。

二、企業可持續發展財務戰略的重點規劃

1.加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企業在發展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風險,這些風險可能會引起企業的減產,實際收益無法達到預期的收益,甚至還會使得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失敗。通常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措施來加強企業抗風險的能力:

(1)加強對企業財務的控制。企業的財務控制,主要是指通過母子公司之間的產權與資本紐帶關系,為了達到企業整體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以母公司對子公司財務活動的約束、檢查等為手段,從而構成的若干要素的有機結合體。

(2)維持良好的資本結構。這個不僅要盡可能利用舉債經營這一手段來獲取財務杠桿的收益,加強自有資金盈利的能力,還需要預防因過度舉債而導致的的財務風險加大,從根本上避免財務困境現象的產生。

2.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當前社會的競爭激烈程度也日益加強。―個企業如想立足于強手如林的世界市場并且圖謀發展,就必須培育與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繼續生存與發展的法寶,是企業可持續發展一個十分關鍵與重要的條件。一般說來,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措施有以下兩種:

(1)將創新作為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如今國內國際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如何提高我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這是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而在企業內外不斷進行創新就是提高競爭力的一條重要途徑。創新的內容具體包括:企業制度的創新、技術的創新以及管理的創新。

(2)走專業化的道路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企業務必要發展其核心產品、核心技術,制定合適的經營戰略,走專業化的道路。而“專業化”具體就是要求企業將資源集中起來,培育其核心的能力,大力發展核心主業,力求將主業做大、做強與做精,走集約化的道路。

三、建造財務戰略的框架結構,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

1.企業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有清楚的認識

基于企業的生命周期理論,企業的發展過程―般都會包括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及衰退期。管理者一定要考慮到企業在每個階段的發展規模及方向,并且通過與企業不同發階段相適應的財務戰略去解決該階段性所遇到的問題。因為企業在發展階段帶有一定的非絕對性,所以最好應在仔細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出合適的階段經營戰略規劃,并且與切實可行的財務戰略相配合,從而避免風險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2.對實施財務戰略的壁壘進行分析與消除

在設計好財務戰略后,就需要把它運用于實踐行動中。因為財務戰略實際上是代表企業資金這種關鍵資源在企業組織內的重新配置,所以必然會對組織內部的資源關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財務戰略直接影響到某一內部組織自身的地位與利益的時候,就將很可能阻礙企業實財務戰略的實施。由此可見,企業領導者應該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溝通協調,使得各個層次組織都理解并且支持財務戰略的實施。

3.健全完善財務的預警機制

可持續財務預警機制是衡量企業價值實現、運行狀況的晴雨表,它有著監測、信息反饋以及預警的功能。如果在企業價值實現過程中出現了潛在危機的時候,預警機制就能及時找出引起企業可持續發展狀況惡化的原因,有助于經營者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席,并且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來確保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四、結束語

將可持續發展問題納入財務研究的視野,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在企業的財務戰略規劃中,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不但可以有效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而且還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價值以及實踐意義,確保企業快速穩定地向前發展。愿我國的企業能以可持續發展的財務戰略為契機,不斷縮小與全球500強企業的差距,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早日實現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高艷.基于財務視角看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執行[J].投資與合作,2010(10)

[2]李曉芳.基于資源視角的企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

篇3

【關鍵詞】地震災區畜牧業發展困難發展對策

一、前言

發生于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幾乎給震區的各種農業設施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以畜牧業為例,地震導致了大量的畜禽死亡,給養殖戶和養殖企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并且相應的畜牧業服務體系及其房屋設施等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影響。在農村地區,發展畜牧業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之一,更是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形式之一。因此,積極恢復震區畜牧業,使其從地震災害的陰霾當中盡快恢復起來,不僅能夠為農村增加收入,同時更是維持震后災區穩定與和諧的重要方式。為了確保震區的畜牧業能夠平穩、健康并且快速地發展,在我國積極努力重建家園的同時,應該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推動震區畜牧業的恢復和發展。例如,引進優良的畜禽品種以便優化目前的畜禽品種結構、推廣先進技術進而提高震區人們的養畜水平、促進產業鏈延伸進而實現畜牧業的產業化等等。恢復和發展震區的畜牧業,不僅需要政府的幫助和支持,更加需要當地人們群眾的不懈努力。

二、地震災區畜牧業的發展困難

由于該地區的畜牧業發展水平明顯低于我國的東部地區,在對該地區的畜牧業進行重新發展時必須要要解決好以下困難。

第一,科學技術沒有充分體現出在促進當地畜牧業發展方面的作用。總體來看,西部地區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尤其是科學技術的應用水平遠遠低于東部地區,這一點在西部地區的畜牧業發展中體現尤為明顯:(1)畜牧業所需的科技人員數量遠遠滿足不了畜牧業高技術化的需求,并畜牧業科技基礎薄弱,很難做到持續發展;(2)科學技術在畜牧業生產當中融入程度較低,當地農民常常單純依靠擴大經營規模來獲得更高收益,而非利用科學技術來提高畜牧養殖的經濟效益;(3)沒有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氛圍,導致畜牧業的經營模式落后、對市場的把握程度不足、抵抗各種疾病疫情的能力較低;(4)震區畜牧業散戶的文化素質相對比較低,在對科學技術的認知和把握程度方面略有欠缺。

第二,沒有雄厚的畜牧業基礎為其提供發展保障。當地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同時由于發展旅游業等產業規劃的影響,比較重視生態環境,一般不鼓勵大興土木來進行工業建設,因此畜牧業的產業鏈很難延長。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貧困人口的數量較多,大部分發展畜牧業僅僅是維持了自己生存,一般很難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當地畜牧業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落后,并且投入缺乏持續性,再加上生產條件比較惡劣,不僅投入產出比很難令人滿意,而且抵抗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也比較低。該地區目前沒有指定完善和健全的畜牧業發展規劃或者藍圖,導致當地畜牧業發展缺乏統一性和整體意識,在政策扶持方面也很難進行落實和執行,并且相關扶持政策帶有時期性,缺乏長久的關注。草地環境惡化比較嚴重,缺乏必要的修養生息,導致當地的飼草資源越加匱乏,直接影響了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各種自然災害(鼠災、蟲災以及其他天災等)頻發,影響了畜牧業的發展。

第三,雖然有產業化萌芽但是發展進程過緩。由于缺乏完善的工業體系來延長畜牧業的產業鏈(例如畜牧產品加工以及深加工等),加之相關市場發育不完善,致使震區的畜牧業發展規模一直過小,在在深加工方面也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導致畜牧業生產和加工銷售的不平衡,拖緩了當地畜牧業產業化的進程。另外,在市場方面,畜產品流入市場的各個環節(例如收購、加工、銷售)沒有形成緊密的銜接,沒有市場需求的支持是導致當地畜牧業產業化進程過于緩慢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地震災區畜牧業的發展對策

第一,進行體制革新。必須實行畜牧產業化經營,才能從根本上克服小生產者在資源配置上的局限性;推行牧戶公司化,擴大生產規模,延長產業鏈,使牧民不僅在飼養環節,而且在加工和流通領域也能得到適當收益。為畜牧生產經營效率和效益的進一步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進一步搞活畜產品流通,努力建設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畜產品市場體系,強化政府引導,從政策、技術、信息、資金等多方面幫助農牧民發展畜牧業生產。增加產業鏈上各主體的利益,推動西部地區畜牧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草原畜牧業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

第二,實現畜牧業發展的高科技化。增加畜牧業產業化科技含量,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增強畜牧業競爭力,大力建設生態型、觀光型、市場型的牧業生產基地,促進傳統畜牧業向社會化的、規模化的現代畜牧業轉變。畜牧業可以充分融人國民經濟整體發展規劃,開發觀光型、旅游型的新型畜牧業項目,開展畜牧觀光旅游,家庭旅館,開發“牧家樂”、“農家樂”等新型“牧業體驗之旅”,實施探索型畜牧旅游觀光,增加參與農牧民的收人。

第三,給予資金扶持。充分利用國家災后重建的政策、資金和人力資源條件,中長期規劃好災區畜牧業發展思路,把災難化為有利,重新規劃和布局該區畜牧業體系,讓廣大農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

四、結束語

5.12汶川大地震震區位于我國的西部地區,畜牧業是該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但是地震造成了該地區嚴重的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破壞以及大量的畜禽死亡,經濟損失慘重。本文所提的幾點拙見希望可以為震區畜牧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毛鋒,馬金鋒,周文生.北京防震歷史經驗與汶川地震災后城鎮選址重建[J].地球信息科學,2008,08:504-510

篇4

按照會議的要求,我就畜牧業承接產業轉移的一些認識作一簡要發言。

一、承接產業轉移是建設現代畜牧經濟強省的重要實現途徑

省委九屆四次全會確定了“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總體工作取向,提出了打造“一樞紐、三中心、四基地”、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目標。就畜牧業而言,主要任務是建設全國畜牧資源開發基地和畜產品深加工基地,主動承接省內外產業轉移是重要實現途徑。近年來,全省畜牧業在政策引導、市場拉動和承接產業轉移的共同推動下,保持了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省肉類總產量達到272.69萬噸,同比增長5.2%,禽蛋產量39.3萬噸,同比增長9.03%,奶類產量10.15萬噸,同比增長5.37%。畜牧業產值446.2億元,同比增長4.2%,農民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340.55元,同比增長27.45%。

客觀分析我省畜牧業保持持續快速發展的原因,一個重要因素是在政策有力、市場有利和主要畜產品供求趨緊的形勢下,省內二、三產業大量社會資本向畜牧業規模養殖和加工業轉移;省外發達地區畜牧業受土地、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制約,發展受到限制,不斷把資金、技術、人才、市場轉移到中西部地區。

當前,我省正處于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跨越的關鍵時期。搶抓新一輪產業轉移重大機遇,要實施充分的開放合作,創造和發揮我省畜牧業比較優勢、資源優勢,打造承接載體,優化承接產業發展環境,加強信息溝通和畜牧業項目規劃、包裝、推介工作,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畜牧業產業轉移,最大限度地把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生產要素引入四川,把我省建設成為集生產、加工、飼料、獸藥為一體的全國畜牧產業轉移重要承接地;積極引導省內部分實力雄厚的二、三產業企業向現代畜牧業規模化生產和深加工環節轉移,構建畜牧業多梯度、多層次承接轉移新格局,是加快建設現代畜牧經濟強省、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最佳路徑和必然選擇。

二、我省畜牧業承接產業轉移優勢明顯

畜牧產業轉移中,我省畜牧業的承接條件在中、西部地區擁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政策扶持力度大。近年來,省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一是明確發展思路。提出了“把發展現代畜牧業作為突破口,努力實現畜牧業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中率先跨越,在全省掀起一場畜牧業現代化革命”的要求,投入大量資金在資陽、遂寧、眉山三市進行現代畜牧業建設試點,營造了加快推動畜牧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二是加強規劃引導。制定了生豬、牦牛、肉羊、家禽、家兔五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和資陽、遂寧和眉山三個丘陵市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啟動了全省《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制定工作。三是強化政策激勵。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育肥生豬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和生豬貸款擔保風險補助制度試點工作,為我省加快發展以生豬為主的現代畜牧業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撐。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去年,省財政投入38850萬元支持以生豬為主的現代畜牧業發展,同比增長2.5倍以上。市縣也加大了財政扶持畜牧業發展的力度。如去年成都市對2007年投資新建常年存欄500頭以上生豬規模養殖小區(場),按投資總額10%予以補助,共安排專項資金1.3億元,扶持建設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1000個。同時,金融系統加大了畜牧業信貸投入。去年1至10月,省農行、農發行、農村信用社投放生豬養殖、收購和加工貸款225.7億元。五是創新融資投入方式。成都、資陽、遂寧等許多市(州)建立了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通過擔保、投資等方式,粘合金融和社會資金投入生豬等畜牧產業,為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搭建了良好的融資平臺。

(二)產業發展基礎好。我省是傳統畜牧業大省,也是全國最大的畜產品生產基地。長期以來,生豬和水禽存出欄、肉兔出欄、蜜蜂存欄及肉類產量均居全國第一。畜牧業是我省農業的優勢產業,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經濟的半壁江山;生豬產業是我省畜牧業中比較優勢明顯的特色產業,生豬年出欄占全國1/8,世界的1/20,其中省內需求近70%,30%的豬肉產品外銷和出口。2007年,外調豬肉117萬噸,出口5萬噸以上,占全國豬肉外銷出口總量的1/3以上。良好的產業基礎,悠久的生產發展歷史,重大動物疫病的有效防控和畜產品質量水平的不斷提高,長期以來在京、滬、粵、港、澳等省外市場和俄羅斯、新加坡和中亞、東南亞、歐盟等國際市場形成的影響力,為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優勢條件。

(三)后發優勢突出。一是自然稟賦優越。我省大部分地區處于亞熱帶氣候帶,有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適宜畜禽生產發展,有利于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降低養殖自然風險。二是生產增量空間大。散養仍是我省畜牧業生產的主要形式,生豬的家庭零星分散飼養占養殖總量的70%,生豬的規模飼養面低全國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比河南、江蘇、湖北分別低23、13、11個百分點。通過科學規劃,發展規模養殖的增量空間大。三是加工業發展潛力大。我省畜牧業龍頭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只有內蒙的68%;畜產品綜合加工率不到30%,低于全國15個百分點,低內蒙、山東省35個百分點;精深加工率不到5%,總量不及河南雙匯集團的一半。穩定、優質、豐富的畜產品加工資源和流通加工的發展滯后,為精深加工業強勢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四)體制機制不斷創新。在全國率先總結推廣了“六方合作+保險”運行機制和“寄養、托養”等生產模式,探索建立了推進產業化進程的利益分享機制、多方投入的投融資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構建了一個功能強大、產業互動、多方共贏、良性發展的產業發展框架體系,為承接畜牧產業轉移提供了良好的體制機制保障。

三、畜牧業承接產業轉移應避免兩個誤區堅持四個結合

承接產業轉移中,我們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要避免兩個誤區,堅持四個結合。

(一)承接產業轉移,就是承接別人的落后項目。有的同志擔心我們承接的是別人淘汰的、落后的、對可持續發展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的產業轉移。實際上,這種擔憂大可不必。在市場經濟下,任何產業在地域間的空間轉移,都不會是原物原樣原水準原機制的復制,所轉移的項目,為適應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市場競爭新的要求,總會自覺站在新的平臺上去建設發展。同時,先進與落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符合國家法律法規政策的前提下,凡是市場認同、接受或者歡迎的項目,就不是落后的產業。成都“十五”期間實施的東郊工業企業調遷就是一個例證。因此準確地說,產業轉移是發達地區產業快速升級,為欠發達地區留出的成熟產業空白和發展機遇。

(二)承接產業轉移主要是承接工業項目轉移,與農牧業關系不大。毫無疑問,我省承接產業轉移應當以工業為主導,但這并等于其他行業沒有產業可以“承接”。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是工業,也決不僅僅是抓工業項目的轉移。承接產業轉移應當堅持一二三產業并舉。在第一產業的種植、養殖業中和第三產業的物流、金融、信息、服務等產業領域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近年來,廣東溫氏集團、河南雙匯集團、南京雨潤集團、蒙牛等龍頭企業紛紛進入四川,就是畜牧業承接產業轉移的結果;浙商、浦發等地方性銀行進入四川,就是金融業承接產業轉移的結果。

(三)堅持承接產業顯性轉移和產業隱性轉移相結合。通過招商引資等方式,將發達國家或地區需要更迭的產業搶抓、吸引過來,這是我們一般認識的顯性產業轉移。隱形產業轉移則是指發達地區已經不斷弱化或者退出的、但具有巨大市場空間的產業,我們在現有基礎上加以扶持,做大做強,去填補發達地區留下的產業空白。比如生豬產業,一些發達國家和我國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近幾年產業規模明顯縮小,有的省市甚至明確表示限養生豬。而四川則應抓住這一機遇,轉變畜牧生產方式,發展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從“品種——養殖——加工”整個產業鏈做強做大,填補沿海退出的產業空間,這也是一種產業轉移的承接。

(四)堅持承接國外、省外的產業轉移與省內市州間的產業轉移相結合。決定產業轉移的因素包括區域位置、資源要素狀況、基礎設施、政策軟環境、產業聚集配套狀況、消費市場等因素,各個市州情況不同,各具優勢和制約,因此應當揚長避短,因地制宜抓承接。同時省內成都經濟相對發達,在成為全省承接產業轉移主陣地的同時,不在市州間爭奪項目,而應該主動擔負起“成都責任”,成為全省承接產業轉移的“接件窗口”和“會客廳”,并促進成都經濟區向省內市州的產業轉移。

篇5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市直有關單位特別是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畜牧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成為農業結構調整中規模較大、產業結構較完整、產業化程度較高、促農增收較明顯的產業。今年前5個月,生豬、肉雞、牛羊飼養量分別達到19萬頭、840萬只、22萬頭(只),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6%,在全省縣(市、區)中排第17位,進入畜牧業發展先進縣市行列。當前全市畜牧業生產形勢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畜牧業結構調整日益優化。幾年來,我市畜牧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了豬、牛、羊、禽全面發展的良好格局,畜產品結構更加符合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精深加工畜產品和無公害畜產品比重增加,畜產品質量明顯提高,競爭力得到增強。

二。畜牧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近幾年來,我市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涌現,并得以迅速發展。龍頭企業與廣大養殖戶之間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和運行機制,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涌現了華懋雙匯、萬東牧業、九牧牧業、源匯牧業、明軍肉鴿等一批產業化龍頭企業,為促進畜牧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畜牧區域化格局逐步形成。全市已形成了四大專業養殖區。即:以棗林、八臺、尹集、廟街為主的生豬養殖區;以尚店、楊莊為主的牛羊養殖區;以棗林、八臺、尹集、鐵山為主的肉雞養殖區;以楊莊、武功為主的奶牛養殖區。專業養殖區畜禽飼養量占全市各類畜禽飼養總量的50%以上,有的達到80%以上。

四、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近年來,金融部門加大了小額貸款的規模和力度,為畜牧業的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近三年共發放養殖貸款3億多元。在貸款規模不能滿足需求的情況下,金融部門與各鄉鎮聯合實行了“攬儲返貸”,全市用于養殖業的攬儲返貸資金達5000多萬元。

以上四點是當前我市畜牧業生產形勢的主要特點。下面,就如何搞好畜牧業統籌規劃和項目的篩選推薦,如何搞好技術指導和推進畜牧產業化進程談幾點意見,請各位領導、同志們批評指正。

一、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做好畜牧產業的統籌規劃。一是立足長遠,研究制定畜牧整體發展規劃。建立畜牧大產業、大發展的目標規劃體系,用長遠規劃指導畜牧業發展。各鄉鎮都要根據市里的總體規劃和當地的資源現狀及特點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二是建立市、鄉、村三級領導體系。層層落實責任,分解指標,實施專職專責,專項推進。三是建立畜牧業發展的長效推進機制。用長效機制來保證畜牧業的持續發展。

二、培植大戶,規模發展,做好項目篩選和資金投放。要完善項目管理制度,讓那些市場前景好、競爭優勢強、輻射作用強的項目早立項、早投產、早出效益。畜牧部門將重點篩選一批現代化大型種畜禽項目、現代化大型養殖項目、大型畜產品精深加工項目參加全國各地的投資貿易洽談會,力爭在招商引資的數量和質量上取得新突破。同時,注重利用協會等民間組織引進外地養殖大戶來我市發展。對于資金投放,把握好三點:一是畜牧部門向上級爭取的貼息貸款和低息貸款,由于數量較大,將主要投向大型畜牧企業,幫助企業擴量提質增效;二是畜牧部門與我市金融部門推出的小額貸款以及政府農業結構調整資金,將主要投向養殖戶,解決農民資金短缺的問題,加快推進專業戶、專業村建設;三是注重資金投放后的效益跟蹤調查,及時發現和糾正資金使用的不規范問題。

三、科技引導,效益發展,加強技術指導。變被動服務為上門服務,由普通的科技培訓向品種改良、科研成果轉化及科技推廣轉變。從建立完善市、鄉、村三級科技服務體系入手,推動畜牧業專業化生產、集約經營、規模化發展的步伐。一是要加快品種的改良步伐。繁育改良工作要有新突破,全市要以引進和推廣良種肉牛、奶牛為核心,建立標準化繁育站點10處,使畜禽的改良率達85%以上。提高品種的純度,提高生產性能,搶先占領科技的制高點和市場銷售的經濟點。二是要大力開展科技培訓。要通過舉辦培訓班,科教宣傳,科技下鄉,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系列化綜合服務,提高科技養殖的意識和能力,增加畜牧業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大力推廣桔稈養殖技術。提高桔稈的利用率,變資源優勢為商品優勢、經濟優勢。

四、培育龍頭,產業發展,推進畜牧產業化進程。由常規的抓養殖數量增長向培育龍頭、發展市場轉變,推進畜產品向商品轉化。以培育畜產品加工龍頭為重點,加快引資、立項,建立具有帶動力和輻射力的畜產品加工企業。重點研究并抓好牛肉、牛奶產品為主的深加工,帶動畜產品的綜合開發。同時以畜禽交易市場為依托,組建養殖經銷協會,培育經紀人隊伍,搞活流通,壯大市場。通過培育龍頭,發育市場,建立起龍頭、基地、市場、農戶的產、加、銷一體化協調發展的產業化格局。

篇6

關鍵詞:畜牧業面源污染 產生原因 危害 治理對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隨之帶來的畜禽糞便污水的排放大量增加,由于糞便利用率的低下和排放的不規范不達標,環境污染問題相當嚴重。畜牧業面源污染具有污染源分散、分布廣泛、成因復雜且潛伏周期長等特點,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許多國家已將畜禽污染的管理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制定法律、法規,嚴加控制和管理。2001年3月原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把畜牧業污染防治正式納入環境保護規劃。目前,我國大中型畜禽場畜禽糞、尿年流失率達50%以上,致使畜禽場周圍環境惡化,群眾反映強烈,已經成為阻礙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強畜牧業面源污染防治,注重對環境的保護,減輕畜牧業生產活動對環境的危害。

一、畜牧業面源污染的產生原因

據2007年底統計,全國大中型畜禽養殖場達1.4萬多個,加上農村小規模飼養戶,禽畜糞便及沖洗污水產生量巨大,年排放量達1 800億t以上,且基本上難以做到達標排放,與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并列水環境污染的三大源頭之一。畜禽養殖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過去我國畜禽養殖是以分散戶養、小規模經營為主,產生的糞尿總量不多,也能被耕地消化。隨著人們對畜產品的需求量增加,推動畜禽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生產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畜禽養殖產生的廢棄物越來越多,逐步形成了污染問題。二是農業生產上化肥取代農家肥比例增加。畜禽糞尿等農家肥與化肥比較,有體積大、用量多、裝運不便等突出問題,加上化肥來源已相當方便,很多耕地大量施用化學肥料,造成畜禽糞便沒有了應用出路,從“利”變為“害”,成為了污染源。三是畜牧業養殖環節屬微利行業,無力投入更多資金進行污染治理。與工業等其他行業不同,畜禽養殖業從總體上看利潤率不高,而污染又相當嚴重,污染治理成本過高。此外,很多養殖戶不了解有關環保法律法規和清潔生產技術。四是城市周邊地區被清理的部分規模養殖場向農村遷移,進一步加劇了農村畜牧業污染問題。近年來,一些大中城市陸續出臺相關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實施辦法,全面清理城市周邊養殖場,實行嚴格的禁養政策,畜牧業生產重心將向農村轉移,污染也必然會向農村轉移。

二、養殖業污染的主要危害

一是污染水體。養殖場未經處理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質,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泊、魚塘中,使氮、磷含量

高,造成水體嚴重富營養化,對有機物污染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漸死亡。有毒、有害成分進入地下水,可使地下水溶氧量減少,水體中有毒成分增多,嚴重時使水體發黑、變臭,造成持久性的有機污染;使原有水體喪失使用功能,極難治理和恢復。二是污染空氣。畜禽養殖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氨、硫化物、甲烷等氣體,惡臭難聞,引發養殖場與周圍群眾關系緊張,甚至產生社會矛盾。三是傳播病菌。畜禽廢棄物中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以及滋生的蚊蠅,可成為人、畜傳染病的傳染源。

三、治理對策

1.切實加強對畜牧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領導

各級政府要將畜禽養殖業發展規劃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根據環境容量條件科學制定畜牧業發展計劃。在具體工作中,實行綜合利用優先,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的原則,依法綜合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各級財政應安排治理污染專項資金,以促進和推動整治工作開展。通過多種途徑,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處理和利用難度,降低處理成本,為提高資源化水平創造條件。加大環保法律、法規宣傳,吸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先污染后防治的教訓,將畜牧業生態保護納入環境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提高全社會畜產品安全和環保意識。通過科技進步,推廣高效、實用、價廉的治理技術,實現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2.抓好污染源頭控制

一是劃定禁養限養區。禁限養區范圍內不再審批新建畜禽養殖項目。二是改建、擴建、新建畜禽養殖場。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三同時”制度。規劃可養殖區域應有總體建設規劃,并進行區域環境影響評估,提出用地規模、區域布局、治理模式、載畜量、環境目標等控制性要求,防止產生新的集中污染。今后凡新建場選址上要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和環保要求,并要配套消納污染物土地或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使用。三是種植與養殖有機結合。養殖場從平原片區向山地轉移,按照配套的山地面積確定養殖規模,采取干濕分離措施和沼氣治理措施等,將廢渣、廢液用于作物施肥,利用植物(作物)全部吸收有機污染物,達到廢水零排放的標準。

3.推廣畜牧業污染治理模式,加強對現有畜禽養殖場的監督管理

引導散戶向規模化轉化,規范處理措施,提高經濟效益,降低排污量。應用飼用酶制劑等高效、無毒副作用和環保型的飼料添加劑,提高飼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減少畜禽排泄物中氮、磷的排泄量。對畜禽糞便進行技術處理,提高畜禽糞便作為農業肥料的利用率。因地制宜,采用混凝—脫氨—好氧生化、沼氣池—生物塘、生物活性酶配套處理工藝[1-2]等方法處理養殖業廢水,使之達標排放。禁養區內養殖場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予以關停,不再開展養殖活動,原有養殖場及配套設施拆除或改作他用。其他規模養殖場要結合實際,配套建設干濕分離機、沼氣池、沉淀池、生化塘(機械曝氣或自然氧化)、魚塘等足夠容量的物理和生化治理設施,減少或不排放污染物質[3-4]。要加強對畜牧業環境污染的監測,開展畜禽污染現狀的調查,科學地掌握畜牧業環境污染情況,為畜牧業生態保護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于金蓮,閻寧.畜禽養殖廢水處理方法探討[J].給水排水,2000(9):44-47.

[2] 陳銀祥.畜禽養殖廢水生物活性酶技術的應用效果[J].現代農業科技,2009(16):228-229.

篇7

隨著我國畜牧業的發展,飼養方式和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規模化養殖對用地提出了新的要求。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生豬生產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切實落實政策保證市場供應維護副食品價格穩定的緊急通知》精神,促進規模化畜禽養殖發展,現就用地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統籌規劃,合理安排養殖用地

(一)縣級畜牧主管部門要依據上級畜牧業發展規劃和本地畜牧業生產基礎、農業資源條件等,編制好縣級畜牧業發展規劃,明確發展目標和方向,提出規模化畜禽養殖及其用地的數量、布局和規模要求。

(二)在當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尚未修編的情況下,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對于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實行一事一議,依照現行土地利用規劃,做好用地論證等工作,提供用地保障。下一步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時,要統籌安排,將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納入規劃,落實養殖用地,滿足用地需求。

(三)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的規劃布局和選址,應堅持鼓勵利用廢棄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盡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則,禁止占用基本農田。各地在土地整理和新農村建設中,可以充分考慮規模化畜禽養殖的需要,預留用地空間,提供用地條件。任何地方不得以新農村建設或整治環境為由禁止或限制規模化畜禽養殖。積極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合理確定用地標準,節約集約用地。

(四)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確定后,不得擅自將用地改變為非農業建設用途,防止借規模化養殖之機圈占土地進行其他非農業建設。

二、區別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扶持政策

(一)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興辦規模化畜禽養殖所需用地按農用地管理,作為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用地,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二)其他企業和個人興辦或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聯合興辦規模化畜禽養殖所需用地,實行分類管理。畜禽舍等生產設施及綠化隔離帶用地,按照農用地管理,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管理和生活用房、疫病防控設施、飼料儲藏用房、硬化道路等附屬設施,屬于永久性建(構)筑物,其用地比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需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三)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所需的用地計劃指標,今年要從已下達的計劃指標中調劑解決,以后要在年度計劃中予以安排;占用耕地的,原則上由養殖企業或個人負責補充,有條件的,也可由縣級人民政府實施的投資項目予以扶持。

三、簡化程序,及時提供用地

(一)申請規模化畜禽養殖的企業或個人,無論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還是其他企業或個人,需經鄉(鎮)人民政府同意,向縣級畜牧主管部門提出規模化養殖項目申請,進行審核備案。

(二)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和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申請規模化畜禽養殖的,經縣級畜牧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鄉(鎮)國土所要積極幫助協調用地選址,并到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辦理用地備案手續。涉及占用耕地的,要簽訂復耕保證書,原則上不收取保證金或押金;原址不能復耕的,要依法另行補充耕地。

(三)其他企業或個人申請規模化畜禽養殖的,經縣級畜牧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后,縣(市)、鄉(鎮)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積極幫助協調用地選址,并到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辦理用地備案手續。其中,生產設施及綠化隔離帶用地占用耕地的,應簽訂復耕保證書,原址不能復耕的,要依法另行補充耕地;附屬設施用地涉及占用農用地的,應按照規定的批準權限和要求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四)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要依據《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以出租、轉包等合法方式取得,切實維護好土地所有權人和原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縣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在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有關手續完備后,及時做好土地變更調查和登記工作。因建設確需占用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的,應根據規劃布局和養殖企業或個人要求,重新相應落實新的養殖用地,依法保護養殖企業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四、通力合作,共同抓好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的落實

(一)各地要依據法律法規和本通知的有關規定,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認真調查研究,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細化有關規定,積極為規模化畜禽養殖用地做好服務。

(二)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畜牧主管部門要在當地政府的組織領導下,各司其職,加強溝通合作,及時研究規模化畜禽養殖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完善相應政策和措施,促進規模化畜禽養殖的健康發展。

篇8

大力發展現代生態畜牧業,是我市實現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生態型畜牧業轉變,提高畜產品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是推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為加快我市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步伐,做大做強我市畜牧產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和“*”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力和競爭力為核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標準化規模健康養殖,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強化保障體系建設,促進畜牧業數量、質量和效益同步增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二)基本原則。堅持市場導向,優化畜牧業產品結構和區域布局,構建優勢產業帶;堅持龍頭帶動,農戶參與,加快推進產業化經營和品牌建設;堅持生態優先,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方式,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堅持依靠科技,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堅持政府引導,積極鼓勵社會資本投入畜牧業生產,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三)目標任務。到2011年,畜牧業技術裝備明顯改善,產品結構明顯優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程度明顯提高,經濟效益更加顯著,生產與生態更加和諧,初步建立起生態畜牧業生產體系,實現動物疫病防控規范化、制度化。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35%。

二、加快構建現代生態畜牧業產業體系

(四)科學編制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各級畜牧部門要會同國土資源和環保部門,根據土地的擁有量和有效承載能力,按照農牧結合、生態循環的原則,以一畝耕地吸納2頭生豬糞尿,一畝山地吸納3頭生豬糞尿(山地能吸納生豬糞尿面積按總山地面積的5%計算,1頭奶牛的糞尿相當于10頭生豬的糞尿,l頭肉牛的糞尿相當于5頭生豬的糞尿,3只羊相當于1頭生豬的糞尿,60只肉雞、肉鴨的糞尿相當于1頭生豬糞尿)的載畜量,確定畜禽飼養量。*年10月底前,各地要以縣區為單位,科學劃分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劃分標準見附件1),完成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同時,要制訂政策保護好禁養區、限養區農戶的利益,引導農戶發展其它產業。

(五)合理安排畜牧業生產用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充分利用山坡地、果園、疏林地、荒地和荒灘興建生態養殖場。禁止占用基本農田作為畜牧業生產用地。實行以產定地的原則,嚴格審批養殖用地,按照存欄量計算,原則上每畝地飼養豬30-40頭(禽800-1000只/畝)的用地標準進行審批,防止圈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立的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用地,可按照農業用地管理的,則不需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應當比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的,需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用地使用權期限屆滿,需要恢復為原用途的,由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土地使用權人負責恢復。

(六)大力發展特色養殖業。鞏固和提升生豬、家禽生產,加快發展牛、羊、兔、鵝等節糧型草食畜禽,大力發展奶業和特種養殖業。積極引進和開發名、優、稀、特畜禽品種,擴大藍塘豬、三黃胡須雞等地方特色畜禽養殖規模,因地制宜推進“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畜牧養殖業。

(七)加快構建優勢區域產業帶。突出生豬、家禽兩大品種,構建兩大畜禽經濟產業帶。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引導龍頭企業采取直接投資、股份合作、產銷直掛等形式,帶動散養戶建立生態型畜牧業基地。以中部地區為重點,建成年出欄180萬頭瘦肉型豬產業帶;以溫氏公司等為重點,發展3000戶單元式標準化養雞模式,年出欄4000萬只,建成家禽產業帶。

三、大力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

(八)大力培育畜牧業龍頭企業。至2011年,圍繞生豬、家禽兩大產業,新引進或培育2個規模大和帶動能力強的國家級龍頭企業和3個省級龍頭企業、5個市級龍頭企業。對農業龍頭企業實行動態管理,轄區政府與農業龍頭企業簽訂合同書,收取一定數額的保證金,對在期限內沒有按標準帶動農戶的農業龍頭企業,限期整改,整改不達標的,給予摘牌處理,并按未帶動農戶數收取一定的違約金,同時,取消對該企業的各種優惠政策。

(九)積極發展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扶持合作經濟組織的政策措施,大力發展多樣化、多形式的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加強行業管理,規范經營行為,把龍頭企業、生產農戶、市場銷售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以合作經濟組織為主要形式的新型畜牧業經濟運行機制,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十)加快發展畜產品加工流通業。加大對畜產品加工業的支持力度,把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業作為發展生態畜牧業的突破口,重點培育和扶持具有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強的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和新建一批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以加工促發展,以加工帶基地,提高畜產品附加值。積極引導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畜產品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扶持畜產品加工企業做強做大。

四、加快科技興牧步伐

(十一)加強畜牧業良種良法推廣。繼續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基層畜牧獸醫技術推廣機構。對畜牧獸醫推廣機構履行職能所需經費要給予保證,并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加速畜牧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加快畜牧獸醫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重點推廣普及豬人工授精、牛凍精改良、配合飼料、衛生廄舍、健康養殖等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大力發展優質雜交豬、雜交牛和地方特優品種生產。

(十二)加快飼草飼料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飼料工業,重點扶持有發展潛力的大型飼料企業,積極鼓勵、支持飼養專業戶、重點戶及經濟聯合體,從事配合飼料的生產和經營,為發展畜牧飼養業生產服務。加大草山草坡的開發力度,引導企業和其它經濟組織參與開發,鼓勵農民興辦家庭牧場,促進草食動物的規模飼養。充分利用秸稈、稻草等氨化飼料養牛、羊,解決草食動物的越冬飼料。發展人工種植牧草飼養畜禽,進一步提高山地經濟效益和加快草食動物的發展步伐。

五、切實推進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

(十三)積極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和潔凈養殖技術。高度重視畜牧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切實把保護環境和維護生態平衡放在重要位置。積極推行“農、牧、漁、沼”結合等多位一體的生態養殖模式,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推廣潔凈養殖技術,嚴格控制養殖及生物環境,合理利用糞污等資源。嚴格執行畜牧業發展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污染防治工作。對新建規模養殖場必須配套沼氣池等糞污處理設施,凡環境影響評價不通過的,一律不得審批設立。對現有養殖場加強監管,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要堅決限期整改,使污染物排放達到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的國家行業標準和地方行業標準,并符合總量控制要求。限期整改后仍不達標的,堅決予以關停。

(十四)大力推行標準化健康養殖。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示范帶動的原則,推行“公司+基地+標準化”的畜產品生產加工模式,大力推進畜牧業工廠化、標準化生產。按照標準化的要求規范畜禽舍的建設,規范種畜禽、飼料、獸藥、畜牧機械等投入品使用,規范飼養、加工、流通各環節操作規程,實現養殖設施與環境標準化,生產管理標準化。

六、提高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十五)切實加強動物防疫工作。建立健全獸醫行政、執法和技術支持機構,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基礎設施建設。落實防控責任制,強化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畜禽疫病的防控工作,縣區間聯防聯控,嚴防疫情的傳播。加強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預報,健全應急處置機制,各縣區要把應急資金納入財政預算,提高突發重大動物疫病應急處置能力。建立和完善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加強動物衛生執法監督,保障畜禽產品安全。加快動物防疫網絡化管理步伐,推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建立動物防疫工作公共財政保障機制,完善動物疫病控制手段,提高科學防控能力。

(十六)完善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加大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力度,盡快建立和完善上下聯結、設備配套先進、高效運轉的畜產品質量監管網絡體系,及時畜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加強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建立畜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強化畜禽養殖檔案管理,確保上市畜產品質量安全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要求。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私屠濫宰、銷售私宰肉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群眾吃上“放心肉”。

(十七)加強畜禽產品綠色品牌建設。充分發揮我市的生態資源優勢,鼓勵和支持畜牧業龍頭企業重點培育有一定市場基礎和品牌優勢的瘦肉型豬、藍塘豬、溫氏雞、三黃胡須雞、菜牛、肉羊和其他特色品種,著力打造一批畜禽產品綠色品牌。積極引導有條件的畜牧企業申報產品認證,培育一批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品牌或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積極推行良好生產規范(GM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ACCP)和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進一步加強品牌的宣傳、保護、管理和建設等工作,切實保護品牌產品的市場和信譽。

七、營造良好的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環境

(十八)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把加快發展現代生態畜牧業作為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戰略措施擺上重要日程。認真貫徹落實現有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并根據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的需要,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培育典型,示范引導,創新機制,加快發展。加強調查研究,及時解決畜牧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促進我市現代生態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

篇9

一、“九五”時期廣西水產畜牧業取得顯著成效

“九五”時期,廣西區黨委、人民政府極為重視水產畜牧業工作,采取了各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大了對水產畜牧業投人的力度:

“九五”時期,自治區本級財政和中央財政累計投人水產畜牧業資金37538萬元,比“八五”時期的15806.50萬元增加21731.50萬元,年均增長28%。此外,在農業部的支持下,“九五”時期,廣西還爭取歐盟援助廣西水牛奶業項目76.20萬歐元(折成人民幣832萬元),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1.較好地實現了廣西水產畜牧業“九五”規劃的目標。在實施“九五”發展規劃過程中,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廣西區黨委、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發展水產畜牧業的方針政策,在自治區財政逐年增加預算資金的支持下,廣西水產畜牧局得以較好地履行自治區黨委、政府賦予的宏觀調控等各項職能,全面實現了“九五”規劃的任務目標。

2.增加市場有效供給和農民收人。“九五”時期,隨著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髙,以畜禽和水產品為主的動物性食品消費逐漸增加,水產畜牧經濟總量在大農業中的份額逐年增大。據統計,2000年底,全自治區豬、牛、羊和家禽出欄分別為2756.91萬頭、108.92萬頭、164.98萬只和3.8億羽,比1995年增長45%、49%、221%和64%;2000年全自治區水產品產量239.86萬噸、畜禽肉類產量287.26萬噸,比1995年增長132%和47%。2000年底,全自治區豬、牛、羊和家禽存欄數分別為2415.56萬頭、775.27萬頭、241.80萬只和2.14億羽,比1995年增長17%、5%、84%和38%。2000年全自治區漁牧業總產值達371.40億元(現行價)。比1995年41%增加3.8個百分點。在增加市場有效供給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漁)民的收人。據自治區統計局農調隊的調查,2000年全自治區農民人均第一產業收人1085元,其中畜牧業人均收人326元,水產業人均收人37元,分別比上年增長26.2%和19.40%,為農(漁)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示范基地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經過“九五”時期的努力,至2000年底,全自治區建成畝產萬元以上的水產養殖25萬畝;銀魚移植120萬畝,形成年生產規模400噸。“九五”時期新建8個國家級優質商品豬基地縣,到2000年底已建成20個,還擴建了9個畜禽肉食基地;新建11個國家級和27個自治區級秸稈養牛示范縣,至2000年底已建成12個國家級示范縣。

4.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九五”時期,由于貫徹了集中資金和加強薄弱環節建設的指導思想,全自治區水產畜牧業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改善。一是繼續實施畜牧種子工程。“九五”時期,新建1個自治區級祖代種豬場,擴建9個種豬場,啟動自治區本級1個種公豬鑒定站(在建),擴建1個國家級種公牛站,新建3個種雞場。全自治區建立家畜配種點174個,配備人工授精174套、液氮罐100個。在水產種苗生產方面,至2000年底,全自治區建成對蝦育苗場(點)42個,育苗水體36170m3,育苗量14.81億尾;二是繼續健全疫病防疫體系建設。“九五”時期,在全自治區布設了47個魚病測報點,在沿海的13個市(縣、區)和內陸地(市)建立水產病害防治實驗室,總共配套檢疫儀器設備269臺(套)。

5.科技成果得到進一步推廣。在中央和自治區財政的支持下,廣西水產畜牧科技推廣經費有較快增長,有效地促進品種改良、疫病控制和科學飼養等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據統計,“九五”時期,全自治區水產畜牧系統共取得科技成果獎187項,其中獲自治區政府重獎4項,獲省部級一、二等獎62項,獲三等獎125個。獲獎科技成果中,有的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生產中推廣應用。此外,“九五”時期,通過舉辦漁政管理、獸醫執法、牛人工授精技術和鄉鎮畜牧獸醫經營管理等67個培訓班,累計培訓4675人(次),還開展獸醫檢疫員等職業技能培訓,總共培訓9800人。

二、轉變觀念,規范管理,增強服務功能

1.把握部門工作重點,爭取增加投人。在編制年度預算過程中,水產畜牧局財務部門認真分析上年預算執行情況,熟悉了解本部門各項業務,按照財政部門有關編制部門預算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試編2001年自治區本級部門預算。在局領導的正確領導下,通過財務部門與各業務處室和二層單位的溝通、協調,準確把握業務重點及其資金需求,較好地完成了2001年部門預算編制,為爭取財政支持創造有利條件。

2.加強經費使用管理。一是從經費分配環節著手,按輕重緩急、相對集中的原則,做好經費分配方案,經局領導集體研究后上報自治區財政核定下達;二是按項目管理形式,與項目單位簽定項目管理協議書,明確經費用途、完成指標,制定實施方案,做到有檢査和驗收總結。

3.履行管理職能。“九五”時期,按照自治區財政廳的要求,開展日常財務管理工作,主要有:一是組織直屬事業單位開展資產產權和辦理非經營資產轉經營性資產登記工作;二是有成效地開展預算外資金清査工作,認真落實行政事業性收人和罰沒收入“收支兩條線”管理,及時糾正部分單位存在的財務問題;三是組織直屬單位認真學習領會財政部印發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等文件,開展整頓會計秩序工作,審核原始憑證,填制記賬憑證,設置賬簿、登賬和結賬等環節基礎工作得到進一步規范,大部分單位的財務工作質量有所提髙;四是制定《區水產畜牧局會計工作交接辦法》,搞好機構改革中會計交接工作,保障各項資金財產的安全,使局機關和有關單位的財務工作得以正常運轉。

經過“九五”時期的建設,廣西水產畜牧業得到長足的發展,在大農業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從長遠看,廣西水產畜牧業發展仍面臨許多困難與制約因素。一是水產畜牧生產結構還不夠合理,優質產品比重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二是全自治區水產畜牧良種繁育體系尚不健全,供種規模小,良種率低;三是與快速發展的水產畜牧生產相比,水產畜牧業的防疫檢疫、產品標準與衛生安全以及加工流通工作相對滯后;四是部門科研業務管理與科委財務管理體制不順,核心技術不足,基層實用技術推廣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科技對水產畜牧生產的貢獻率不夠高。此外,在財務會計工作中,人員培訓、會計基礎工作、專項資金管理和編制部門預算、政府采購、企業改制等項工作也遇到不少新的問題與困難。因此,在實施“十五”規劃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學習,提髙認識,努力實踐“三個代表”,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確定新形勢下財務會計工作的新思路,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廣西必須“著力發展畜牧業和水產業,穩定其在農業中的比重,力爭實現“十五”期末水產畜牧業產值占大農業總產值50%以上”的要求,推動廣西水產畜牧業現代化進程。

三、研究新問題,確立新思路

(一)加強部門預算編制工作,合理規劃“十五”時期資金投人。

1.明確預算編制依據,建立規范的備選項目庫。在今后幾年中,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制定廣西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發展規劃和2010年遠景規劃》及水產畜牧局的主要職能,編制部門預算備選項目庫。一是注意體現新形勢下公共需求。二是兼顧面上生產和部門發展的需要。一方面既要體現解決制約廣西水產畜牧生產的障礙性因素,克服瓶頸問題,及時控制疫病,優化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與市場競爭力,幫助、引導農(漁)民發展產業化經營,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主導產業區域化,加速優質商品基地建設,形成專業化、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扶持龍頭企業,加快產業要素優化組合,積極推行貿工漁(牧),產加銷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提高農(漁)民組織化程度,促進水產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人。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編制備選項目及年度預算,有計劃地集中資金,分期分批地解決廣西水產畜牧系統特別是自治區本級存在的問題及困難,加強薄弱環節,改善工作手段,健全全自治區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并以此為支撐開展各項業務工作。

2.合理確定資金使用方向及預算重點。著眼于“十五”時期內廣西水產畜牧業的發展,以適應WTO規則,逐步調整專項經費預算結構。“十五”時期資金使用方向和部門預算重點是:畜禽和水生動物疫病控制、水產畜牧種子工程,先進實用技術推廣示范、漁業執法(漁政、港監和船檢)、飼料安全與獸藥殘留監控、產品技術標準、干部與青年農民技術培訓、協調產業化經營以及相關項目配套等,以期通過資金使用方向和部門預算重點的確立,加強水產畜牧科技示范推廣、結構調整、防災減災和管理服務與可持續發展等項工作。

(二)加強會計基礎工作,實行規范化管理。

提髙財務會計人員的思想及業務素質,加強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基礎工作。一是學習掌握編制部門預算,準確理解部門預算編制的原則、基本內容、表格體系和編制方法,掌握部門預算軟件操作技術,對二級預算單位實行計算機管理。努力做好部門預算的基礎情況調查和數據測算、審核匯總工作;二是組織事業單位財務會計人員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深人學習《事業單位財務規劃》、《事業單位會計準則(試行)》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提高財務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三是舉辦直屬企業單位財會人員培訓班,重點學習《新企業會計制度》、《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及新的財務準則,講解企業改組、改制、兼并、清算、破產和職工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及養老保險等會計處理方法;四是加快會計基礎工作,提髙規范化管理。根據財政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與考核驗收實施辦法》規定的工作程序、標準、范圍、內容等要求,加快直屬單位會計規范工作的考核驗收步伐。

(三)健全內部財務會計和預算管理制度,加強資金管理。

篇10

為實現牧業大發展的奮斗目標,必須樹立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這就是要破除小生產的自然經濟觀念,樹立商品經濟觀念,講求經濟效益。發展水富縣畜牧業的堅實基礎,就是發展和提高農民的家庭飼養業。社會上的畜禽產品絕大部分都是農民提供。家庭飼養在現代畜牧業中處于重要地位,其發展如何決定著畜牧業生產形勢和市場供應情況。家庭飼養業有著最大的廣泛性、適應性、商品性和分散性,能充分發展人的積極性,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分散的人力、資金、設備和飼料資源,大力發展千家萬戶的就地養畜,可使六畜興旺發達。

2發展模式

在禽業發展上,以太平坤達牧業養殖有限公司省級龍頭企業為龍頭,推動鵝鴨產業發展;生豬生產把萬順吉利養殖有限公司作為供種和商品仔豬的主要來源;草食牧畜的發展,以牛、羊、兔為主,充分利用山地資源優勢,搞好發展規劃、合理布局,快速發展;而養雞業則采用林下特色養雞的發展新模式。2.1鵝鴨產業(1)在2020年坤達牧業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規劃出籠100萬只。(2)太平鵝產業之鄉,發展千只出籠鵝900戶,出籠100萬只。(3)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場年出籠萬只養殖場10個,出籠100萬只。(4)群眾散養出75萬只。2.2生豬產業(1)建設萬頭畜品豬場出欄商品豬1萬頭。(2)建設年出欄商品豬規模化豬場30個,出欄3萬頭。(3)發展農村生豬養殖生產合作社30個,年出欄3萬頭。(4)在2020年散養產出欄生豬12.88萬頭。2.3雞產業(1)上村林下養雞場為主動力,年出籠50萬只。(2)發展年出籠萬只雞場20戶,年出籠林下養殖生態雞200萬只。2.4兔產業(1)把高灘萬和種兔場發展壯大,擴大規模,作為供種的來源,自身出籠商品兔100萬只。(2)以樓壩水東上村養兔年出籠商品兔萬只養殖戶10戶為重點,年出籠100萬只。(3)促進規模小、年出籠千只以下養殖戶和散養戶的展,使之可達到出籠104萬只。2.5牛羊產業充分利用太平、兩碗鎮11個村的山地廣闊,牧草豐富,氣候溫和的優勢,發展草食牲畜牛羊養殖。(1)太平在復興、二溪、鹽井各村建立5個養牛或養羊場,年出欄5000頭牛、10000只羊。(2)在三角、成鳳、兩碗、石燕、花壇、新灘6個村各建立3個養牛羊場,年出欄牛5000頭、羊出欄1100只。(3)散養農戶出欄2000頭牛、3000只羊。(4)奶牛、城區發展奶牛場2個,3個鎮各發展1個奶牛場,飼養奶牛150只,年產奶量187萬kg,以彌補鮮奶缺乏,提高水富人民體質。

3發展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