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20 17:57: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體的免疫功能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反思多年來的課程改革,既取得了成績,令人興奮,同時又有困惑,感到不安。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開始了冷靜的思考和反思?!安粩嗵骄?,穩妥推進,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實施課改的核心。幾年來我校生物學科依據學校推行的以“探討有效教學”為主旨的“四段教學法”,積極開展省級課題“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開展有效教學教學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
生物新課程理念的“有效性”更強調生物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諸多方面。下面結合課題研究,針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學設計”談幾點思考,敬請專家斧正。
1 有效課堂教學設計必須體現“學生主體”理念
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設計是系統教學設計。系統教學設計致力于設計、開發、利用及評價恰當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和學習經驗。教育心理學家加涅曾提出一個響亮的口號:“為學習設計課堂!”這體現了一種“學生主體”精神。通過外部條件的作用,激發、支持和推動學習過程的有效發生和學習結果的達成。因此,教學強調挖掘學生的內部潛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提升。設計教學時,教師不僅要考慮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暢,更要把學習與學生作為焦點,以教導學,以教促學,以教引領學。
1.1 確定準確、真實的教學起點
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首先要關注、了解教學對象,了解學生是否已經掌握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生是否已經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中要求的知識和技能,有多少學生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要充分了解學生知識技能的基礎、生活經驗和學習習慣。教師只有準確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才能確定哪些知識應重點進行引導、哪些知識可以略講或不講,從而確定準確、真實的教學起點,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環節。學生的學習起點是影響學習新知識的重要因素,而現代學生的學習起點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教師設計的教學起點就不一定是學生的起點。比如,高中生物必修3“身邊的生物科學――人類面臨的問題之一: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課題教學中,要解決的重點包括:① 引導學生分析理解“物種頻危和絕滅的主要原因”;② 引導學生探究“生物多樣性的意義”,這也是本課題的難點;③ 引導學生研究“科學合理地保護動物的方法”。教師要依據課題重難點分層次設計教學起始點引入,如引用2001年8月全球許多科學家參加的在夏威夷舉辦的每年一次的“生物組織保護大會”上該組織的主席講話內容:“物種滅絕的速度在過去100年中比人類尚未出現時增加了大約1 000倍,而各種跡象表明,21世紀物種滅絕的速度還會增加10倍……”這種情況表明了什么?何為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有何意義?為什么要保護頻危動物?如何保護?……這樣不但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所收獲,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教學的有效性。
1.2 利用身邊的生物學設計教學情境
教學設計是為學生更有效地自主學習而設計,就要想方設法讓課堂教學設計貼近學生的學習、思維、能力實際,這是有效教學設計的基礎。教師在設計教學情景、引發思考、引導探究、提示方法、訓練思維、調控反饋等過程時,必須考慮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盡可能與學生的實際貼近,否則會出現學生不需要努力學習就能理解的現象。因此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課堂教學活動,選擇教法和學法,盡量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比如,高中生物必修3“人體的穩態――體溫調節”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課前完成家庭成員一日內體溫變化調查,并記錄溫度數值,通過分析此數據,了解人的體溫在一天當中的變化規律以及男女體溫的差別。這樣以此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進而使他們在強烈的求知欲中通過互動探究體溫相對恒定的調節機制,在輕松愉悅中有效地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
1.3 有效教學設計應激發感染學生
學生思維和課堂氣氛的活躍程度是課堂設計和教學成功與否的標志。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時,就必須考慮怎樣以飽滿的熱情去感染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必須在設計中處理好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活躍氣氛和思維訓練、動與靜、有聲與無聲、常規要求與發展性要求的關系?!盎睢钡男问奖仨毞暮头沼诮虒W內容,要做到樸實自然,著力追求新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參與活動,增加體驗來獲得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尋求學習材料的趣味性,設計多樣性的學習和探究情景,不斷變化學習的節奏,盡可能地活躍學生思維和課堂氣氛。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人體的穩態――免疫對人體穩態的維持”教學中,可以這樣設計情景激疑:“在穩態的調節過程中,對付病原體和體內出現的異常細胞,要靠免疫調節。免疫調節是依靠免疫系統來實現的,那么,免疫系統包括哪些組成部分呢?我們的身體無時無刻不處在病原體包圍之中,但是,通常情況下,我們并未得病,即使偶爾得感冒,在經過一段時間后,也會痊愈。這依賴于人體的強大的免疫系統,人體免疫系統在發揮作用時可分為哪幾種情況?免疫系統具有哪些功能?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有哪些區別和聯系?……”
免疫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個生物學名詞。學生在這種非常熟悉卻又無法回答清楚的問題情景中,其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頓時被激發起來。然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教材內容,互動探討疑難問題,適時利用PPT課件,巧妙點撥引導,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迅速進入有效互動探究狀態。
2 有效課堂教學設計必須突出“問題”中心
教師應帶著問題進行教學設計,以探索和研究的姿態,從學生的角度去思索,就會在教學設計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各種辦法,就會在和學生的互動中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教學有效性。如在高中生物必修3“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中,可以如此設計:日常生活中,我們對植物的向光性生長熟視無睹,殊不知正是從向光性開始,引導著人們揭示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奧秘。你知道植物生長素是怎樣被發現的嗎?我們能從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歷程中得到那些啟發?你能巧妙地設計一組實驗來研究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嗎?
教師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假設,并設計實驗方案,然后自己動手實驗來搜集證據、驗證假設、交流結果。在學生初步得出結論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植物頂端優勢現象探究生長素的兩重性,使學生對植物生長素的實質和特性有深入的理解。再以“生長素在低濃度范圍內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范圍內抑制植物生長”為例,引出矛盾沖突,使問題在不知不覺中進一步升華,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 有效課堂教學設計必須精心預設并促發“動態”生成
從根本上說,課堂教學要精彩,取決于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教師的經驗和智慧。課堂上的每一件非常事件,都實實在在地考驗著教師的應變能力和教學藝術。課堂以動態存在,并不斷變化,教師和學生的心態在變,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在變……即使教師準備再充分,也難以預想到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形形的事件,所以教師時刻面臨著挑戰。但教師的彈性設計(即一個教學方案中的每個教學環節上有多個答案)可以為一些“可能”和“不確定性”留下足夠的空間,可以讓教師充分應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沉著、冷靜地解決這些“可能”和“不確定性”,有條不紊地創造出精彩的教學情景。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3“人體的穩態――血糖調節”教學中,可以如此進行情景激疑:馬拉松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血糖不斷被消耗,但它的含量仍然穩定;飯后大量葡萄糖被吸收到體內,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會短暫地升高,很快就恢復正常。那么人體內血糖來源和去向是怎樣維持在3.9~6.1 mmol/L的濃度范圍之內的呢?這是一種怎樣的調節機制呢?
教師應從血糖的來源去路、血糖的調節機制、胰島素及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等激素的生理作用、糖尿病的病因等知識層面設計教學,以促進學生知識的動態生成。
4 有效課堂教學設計必須突出“學習方式”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不僅要重視學生有效地獲得知識與技能,還須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方法、能力以及是否構建起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
篇2
一、從教學內容設計入手,體現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程尤為注重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這種教學理念在探究實驗中能很好地體現出來,例如“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要通過實驗來探索,因此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許多老師又重新走上老路,回到傳統的教學模式:“我講,你聽;我問,你答”,老師成了課堂的中心,學生再次成了被動的學習者。葉圣陶先生有言“教是為了不教”,新課改下教師所起的作用,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而更多的是引導者的身份,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做出不同的教學設計,主旨是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就可以體現學生間的分工合作的關系,在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討論,交流,并自行設計表格羅列出各種細胞器的分布形態結構功能及各細胞器在功能上的聯系等,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相互間進行交流,訂正。學習必修3《其他植物激素》這一課時,同樣也可讓學生在課外查找資料,把不同的植物激素的功能,在生活中哪些食品應用到激素,以及食品中運用激素是利還是弊等問題以PPT的形式在課上呈現出來,學生上臺講述,并談談自已對這些問題的看法,避免出現在一節課上老師單純講述的現象。在公開課《免疫失調與人體健康》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艾滋病的相關內容展開了問卷調查并分析,同時查找相關的資料制作PPT的方式,課上在研究性小組同學的“帶領”下進行了討論,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只要用心,就可以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方式,而這些教學方式的優點就在于可以改變以往死記硬背教材的內容,且都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局面,而通過老師的引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增強,擺脫了對老師,對教材的依賴,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
二、從特定教學情境入手,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構建良好的教學情境也是學生順利進行角色轉換的關鍵。教師可以為實現某種教育目的而創設一定的情境,可以是真實的情境也可以是問題情境,把學生帶入這種情境,學生自然而然地通過體驗感悟,由被動的受教育者變成主動的心靈塑造者。例如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的教學重點是要求學生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作調查記錄。部分老師考慮到專業的局限性(對周邊植物了解不多),在課堂上大講特講調查的過程,即所謂的在教學過程中“紙上談兵”,學生肯定是沒有收獲的。因此本節課一定要讓學生到身邊的環境(如校園)去身臨其境地做一次調查,并能在自己設計的調查表中認真記錄所觀察到的生物種類和它們的生存環境等內容,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學習生物學的樂趣,學生的主動性意識得到了增強,并在活動中培養了調查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同時也加強了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而這些能力的提升在課堂上是永遠所不能達到的。必修1第五章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的引入環節,可以請一位學生深情并茂地朗讀杜牧的《流螢》,再現了生活中熟悉的畫面:夜空中與星光媲美的點點流螢,讓學生思考談論:螢火蟲發光的生物學意義?螢火蟲體內有特殊的發光物質嗎?通過這種情境的構建,學生倍感親切,發言踴躍,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從而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
三、面對學生出錯的問題,引導學生角色的轉變
教學中學生發揮“主體作用”不能完全脫離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但并不等同于在學生出錯的時候,老師就拋出問題的答案,而是應該通過分析問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認知和發展,進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部分學生面對高倍鏡下的根尖細胞時不知所措,這時老師不能急著上前給予尋找,而應讓學生分析:“要觀察分裂期的細胞,先要尋找根尖哪一部分的細胞?這一部分的細胞有什么樣的特征?”在“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中,有的學生最后得到的色素帶不平,同樣也要讓學生自己去找問題的根源:“劃濾液細線時劃的不齊?”“濾紙條放入層析液中時是否放歪了?”這樣做比直接告訴學生結論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同時學生的角色也發生轉變,由“被動學習”轉變成“主動學習”。
四、《免疫失調與人體健康》案例分析
在《免疫失調與人體健康》這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上臺組織教學活動,通過發放問卷調查,搜集資料,集體討論等方式,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提出看法和意見,使學習變成現實有趣的過程,把如何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放在本節課的首要地位。
“關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預防”是新課標中“穩態與內環境”這一主題所要求掌握的具體內容標準,學生在初中及日常生活中都有接觸到這方面的知識,對此有所了解,但了解得還不是很深刻。如單純地按照書上的步驟講述下來,學生接收的都是結論性的語言,學習缺乏熱情,求知欲不高,影響了教學效果。如何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更快,更好地掌握這部分內容,且學起來興趣更濃厚,對此教師應不拘泥于教材內容,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聯系生活實際創造性地設計了一個教學活動:讓興趣小組的同學課前設計一份有關艾滋病的問卷,發放包括本班在內的3個班級,收回進行統計分析,將統計結果做成PPT的形式給予展示。同時通過查找資料,針對艾滋病的相關內容制作課件,同樣由學生上臺講述。因此,原本一節較枯燥,總結性較強的教學,變成了一節可供老師、學生充分發揮的互動式課堂,學生的主動性得到極大地發揮,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他們能深刻地認識和理解本節課所要闡述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學習,學生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而且將這種知識最大限度的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培養了潔身自愛,善待生命的生活方式。
篇3
【關鍵詞】生理學;教學內容;教學設計;職業素養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19.032
人體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如何使醫學生更好地完成這一認知過程,這既是需要每一位從事生理學教學工作的教師反復斟酌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也是每位生理教師的教學差異或教學風格及教學水平之所在。
1研究人體生理學的教學內容
1.1人體生理學的教學觀點確立人體生理學的教學觀點,并且將這些觀點自然的滲透到每一次教學活動之中,也就是為整個人體生理學的教學定個“基調”。這些觀點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局部與整體的統一、人體與環境的統一。
1.1.1結構與功能統一結構與功能是正常人體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組織結構是人體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而人體功能活動則是組織結構的運動形式[1]。如果組織結構異常,則可導致人體功能活動異常;相反,如果長期的功能改變,又可引起組織結構發生改變。
1.1.2局部與整體統一人體生理學的內容,絕大多數是從器官系統水平及細胞分子水平的實驗研究中獲得的。教學中,在講每一系統的功能時,一定要注意強調其與人體其他各部分的聯系,否則就會導致“盲人摸象”的結果[2]。
1.1.3人體與環境統一人體生活在外環境之中,外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到每個人,需要人及人體必須或不得不做出適應性的反應。然而人體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環境因素發生過度的、人體無法適應的變化,將會導致相關疾病的發生,甚至是死亡,恐龍的滅絕就是一個佐證[3]。
1.2人體生理學的中心思想人體生理學是研究正常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那么對于人體而言“什么是正常的”?這是需要人體生理學闡述的關鍵問題。“穩態”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及拓展,將人體生理學的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美國科學家安德魯-韋爾對此有精辟的論斷:“穩態的保持是健康,穩態的偏離是疾病,穩態的打破是死亡”。因此,也讓我們從人體生理學中的“穩態”開始理解了健康與疾?。航】稻褪侨梭w的功能處于穩態水平,疾病就是人體功能較大幅度的偏離了穩態水平,而臨床治療及護理的目的就是讓人體功能重新恢復或接近穩態水平,即正常生理的全面考慮可以立即為做出優先治療提出一個“線路圖”[2,4-5]。
1.3人體生理學的主要因果人體生理學中的主要因果就是刺激和反應。人體的生存離不開環境,而人體所處的內、外環境,每時每該都在發生著變化,需要人體做出相的、準確的、一系列的反應。這些反應是在人體內的調節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控制下完成的,并且在人體內反饋系統的調控下,使反應的程度不至于過強或是過弱,而是“恰到好處”。
2設計人體生理學的教學方式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師應當根據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多種教學方式去完成教學任務。PBL式教學、互動式教學、歸納式教學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方式,而PBL式是最核心的教學方式,其他的教學方式都是輔助PBL式教學,更好的解決教學及臨床護理工作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6]。
PBL式教學需要教師圍繞每堂課的教學重點內容設計若干個“問題”。提出問題的時間可前可后,設置的“問題”可易可難、可小可大。
2.1“問題”可先可后設置“問題”的時間可在課前布置給學生用于課堂教學的導入,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著提出用于突出教學重點,還可以作為課后對重點知識的復習、鞏固及應用。
2.2“問題”可易可難“問題”難易的關鍵是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或是引領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解“紅細胞數量及正常值”時,提出的一個簡單的問題是“為什么男性的紅細胞數量及血紅蛋白水平要高于女性?”數據是最直觀的,一目了然,但正是教師提出的不太難的問題引導學生“往下學”,最后終于在講到“紅細胞生成的調節”時,答案呼之欲出――雄激素是調節紅細胞數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男性體內的雄激素水平高于女性,因此“男性體內的紅細胞數量及血紅蛋白水平高于女性”。設疑激思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去“品嘗”知識、去體會“猜”到“謎底”的樂趣,否則學習有時就會“味同嚼蠟”。
2.3“問題”可小可大“小問題”只是針對本堂課教學內容的某個重點或是難點,例如在講到心肌生物電及產生機制這部分內容時,先講解心肌生物電的分期,再講解心肌各期產生的離子基礎,當講到“2期平臺期”的產生是由于鈣離子內流與鉀離子外流形成,我們針對心肌動作電位2期平臺期這一內容設置的“小問題”是“為什么心肌動作電位要有2期平臺期?為什么2期平臺期要選擇鈣離子內流,而不是其他的正離子內流?”,以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緊緊跟隨著老師的教學進程尋找“答案”。隨后在講解心肌收縮特性,分析“心肌收縮對細胞外液中的鈣離子依賴性大”這一特點時,便會及時引導學生回想前面提到的“問題”,一方面加強對心肌動作電位2期平臺期產生機制及意義的理解,另一方面將心肌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及心肌的生理特性有機的聯系起來,使知識與知識之間“環環相扣、遙相呼應”[7-8]。
“大問題”可以涵蓋整堂課甚至是整節整章的教學內容,例如在講肺通氣這一節教學內容時,我們設置的“大問題”是“氣體和液體在物理學方面有許多相似的特性,在自然現象中‘水往低處流’,呼吸氣體是如何流入或流出肺泡的,這一過程的動力是什么,而這一過程又會遇到哪些阻力,如何對肺通氣功能的正常與否進行評價?”這一“大問題”只用三言兩語即將有關肺通氣整節教學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著學生“按圖索驥”。3展示教師智慧和職業素養
鑒于教學活動越來越顯現出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資源、及環境因素構成的生態性特征,教師智慧就愈發成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體[3,9]。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學習和豐富教學知識,即教給學生的知識(或“所教的知識”)和教知識的知識(或“怎樣教的知識”)[4,10]。
3.1展示人體生理學知識的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做到“擺明事實”,更要做到“講清道理”。擺明事實中的事實就是指用敏銳的目光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包括實驗中觀察到的或是教材中提供的一些生理現象以及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與之有關的生命現象。例如在學習后負荷對肌肉收縮的影響主部分內容時,我們既可以通過生理實驗直接觀察,又可以通過張力-速度曲線任意取點分析,還可以找出生活中人人眼中皆有、更容易接受和認同的現象或事實,比如舉重比賽,大家都知道在舉重比賽中,杠鈴的重量就是肌肉收縮的后負荷,所以杠鈴越重,運動員就越不容易舉起,因此有句成語叫“輕而易舉”……。又如在講解細胞生物電現象這部分內容時,我們除了注重講清楚生物電的產生機制外,還將有關生物電方面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及身體健康聯系起來,“人們離不開空氣離子,它們通過人體的吸入影響著人體各個器官的活動。空氣離子的試驗研究發現,當空氣中的正離子增多時,人會產生煩悶、燥熱、疲乏等不安情緒;而當空氣中的負離子增多時,對人體則有鎮痛、興奮、殺菌等作用。為什么人們常常喜歡“回歸自然”,如去森林、草地、海邊或水邊漫步游玩?就是因為這些地方的空氣中含大量有利于人體健康的負離子,同樣這也是為什么雷雨過后的空氣會令人身心倍感舒適的原因所在。因此可利用空氣中的負離子改善人的情緒或是治療某些疾病,同時也有利于人體的康復”,從而使學生對生澀、抽象的知識產生了親密、具體的感覺,盡量克服“傳統的課堂教學以理性知識的傳授遮避了學生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對真實生活的體驗”[11-12]。
篇4
[關鍵詞] 緒論 科研前沿 興趣
緒論課作為新課程的第一次課,無論對教師順利開展該門課程的下一步教學工作還是學生學好該門課程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稛o機化學》是藥學專業首批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但剛入校的大一新生對化學的認識僅僅局限于抽象概念、化學方程式和相關計算,而對化學在生產、生活、醫藥中的作用認識不足。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一堂成功的緒論課十分關鍵。學生往往對一門新課的第一節課充滿期盼、新奇和學習的熱情,緒論課在教學內容上應該讓學生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對于藥學專業的學生最感興趣最為關心的是化學與他們的專業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學習這門課程在他們未來專業發展中能發揮什么作用,因此緒論課在內容設計上要求突出化學、藥學及醫學的學科特點和內在規律。實踐表明適當講解關于無機化學在新藥研究開發過程中的前沿內容,對于提高藥學專業學生學習無機化學的興趣具有重要作用。
一、化學與藥學
藥學科學的任務是研制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身體健康,保護勞動力的藥物,并揭示藥物與人體及病原體相互作用的規律。無論是合成藥物的研發、天然藥物的提取,還是藥物劑型、藥理和毒理研究,都要離不開化學知識。
針對藥學專業的學生,進行緒論課的教學中以“醫藥”為橋梁在化學與藥學之間建立關聯,讓學生明白,學好化學對于藥學專業的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中藥研究過程中,要想搞清楚中藥中起作用的有效成分,必須用化學知識對其進行分離提純,然后研究藥物的穩定性、生物利用度和藥物代謝動力學,在對病理、藥理、毒理的解釋過程中也離不開化學的知識。新藥研究開發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對一些具有優良活性的天然產物進行結構修飾,以期獲得藥效更好,生物利用度更高,毒副作用更小的新藥,這些工作的進行更離不開化學,通過這些科研知識的講授,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好藥學必須以學好化學為前提,從而增強學生學好化學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二、無機化學與藥學
無機化學與藥學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聯呢?結合近年來中藥配位化學的研究成果,可以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無機化學對中醫院校藥學專業的學生學好后續課程的重要性。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藥有效成分越提純療效越差。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在中藥中起作用的不是純粹的有機成分,中藥真正有效成分是有機成分與無機金屬離子之間結合而成的配合物,這可能是由于有機成分和金屬離子之間具有協同、拮抗作用存在,有時候二者結合,還能降低某一成分的毒副作用,甚至有時還會產生新的生物活性。更有甚者,是某些有機成分單獨存在時無明顯藥效,但與無機金屬離子結合后卻具有顯著的藥效。藥物在與金屬離子作用后可以改善其溶解性,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從而增強其療效,甚至可以產生新的藥理作用。
目前,對一些藥物活性分子進行結構修飾后與金屬離子作用合成新型藥物的研究,越來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關注,如β-欖香烯是我國自行從中藥莪術中提取的一種抗腫瘤有效成分,已被批準為二類抗癌藥物應用于臨床,其細胞毒性及不良反應均小于一般的化療藥物,且對肝、腎功能無損害,無骨髓抑制,具有抑制腫瘤細胞和提高免疫功能的雙重療效,研究還發現β-欖香烯對已耐藥的腫瘤細胞仍敏感,不易產生耐藥性。然而,β-欖香烯屬揮發油類,水溶性差,不易為人體所吸收,科研工作者為了改善它的性能,對其進行結構修飾,在β-欖香烯分子中引入氮、氧原子,然后將其與人體內一些必須的微量金屬元素作用生成配合物,這樣可以提高藥物的水溶性、抗腫瘤活性及其靶向性。這些最后發揮藥效的配合物正是無機化學研究的內容,因此,可以給學生灌輸要想在藥學研究中有所突破,必須學好無機化學的思想。實踐證明,在緒論課的教學中引入科研前沿,一方面,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增強學生學習無機化學的興趣,讓學生自己認識到學好無機化學是他們學好專業的基礎,是以后工作的必備知識。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通過滲透科研前沿,培養學生對無機化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變被動的積累知識為知識的綜合應用,同時也使他們充分體會和感受到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樂趣,這將對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其進一步學習專業課及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祥子,馮志君,尉艷.藥學專業無機化學緒論課教學體會.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5):547-549.
[2]李武宏,楊峰,羅俊.中醫學專業醫用化學緒論的教學設計與體會.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2):174-176.
[3]何軍,梁國剛.配位化學在中藥研究中的應用.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8,14(12):77-80.
[4]夏萍,張軍軍.中藥配合物的研制.廣東化工,2006,33(4):15-17.
篇5
(一)《基本護理技術》的課程定位是護理專業核心課程
通過護士職業市場調研,了解護理職業崗位要求。目前,護士的主要就業崗位是臨床、社區和家庭護理,面對這三種崗位都需要護士具有為護理對象進行整體護理的專業能力;具有自學獲取新知識的方法能力;具有良好的溝通、協作的社會能力。在對職業崗位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護理專業確立了人才培養目標。根據護理專業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分為三大類:公共基礎領域課程、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和拓展學習領域課程。顯然,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培養主要通過專業學習領域課程來完成,而專業領域的課程又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醫學基礎類課程,包括《正常人體結構與功能》、《病原微生物與免疫》、《護用藥理》等,主要培養職業崗位的醫學基礎能力;第二類,護理基礎課程,主要指《基本護理技術》,培養護理職業崗位群所必須的通用基本護理能力,對應所有護理行業職業崗位;第三類,護理專科課程,包括《內、外、婦、兒科護理》、《社區護理》,其中《內、外、婦、兒科護理》主要培養臨床不同科室護理崗位能力,對應臨床各科室護理;《社區護理》主要培養社區護理崗位能力,對應社區和家庭護理。從課程體系中我們可以看到《基本護理技術》不僅培養了學生必須的基本護理能力,還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如果沒有掌握好《基本護理技術》,就無法完成??谱o理的學習,更談不上進入到護理崗位實習或就業。所以,《基本護理技術》在培養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方面起到主要支撐作用;是護士職業資格考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
(二)《基本護理技術》的課程設計思路
《基本護理技術》的課程設計的思路是:首先成立課程設計小組,然后進行市場調研,在此基礎上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并確定本課程定位和思路,接著制定課程標準,建設本課程。課程設計小組由護理實踐專家、行業主管、職業教育專家和在職教師構成。
(三)《基本護理技術》的課程設計理念
《基本護理技術》的課程設計理念中,我們貫徹了四個堅持,堅持院(醫院)校(學校)共建,堅持工學結合,堅持崗位分析,堅持能力培養。院校共建就是指醫院和學校共同對課程進行開發和設計,課程設計小組委員來自湖北省各大醫院、護理協會的護理專家,盧人玉、蘇冬梅、童艷瓊等主任護師,對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的選取、理論實踐教學、和實訓基地的建設都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并且參與了理論和實踐教學。第二個堅持,就是工學結合。在教學中,加強與醫院合作,讓學生早期接觸工作。項目學習,力爭做到學習與工作地點一體化;實踐教學,力爭做到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接軌。第三個堅持,就是崗位分析,對學生就業的主要崗位臨床、社區、家庭護理進行分析,提煉出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確定課程標準。第四個堅持,就是堅持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培養,要非常注重學生護理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畢業后不僅能勝任護理工作,還能促進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和主體個性化發展。
二、教學內容
本課程教學內容的選取打破了傳統的選取模式,原則上以培養基本護理能力選取內容;以培養護理職業素質選取內容;以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選取內容。按照從工作領域向學習領域轉化的程序,將護士的基本工作過程,分解為五個工作子領域,落實到十六個工作任務,具體到54個工作項目,分別對應到相應的學習區域,總課時180學時,分兩個學期完成?;诠ぷ鬟^程,五個子領域分別是:入院護理;安全環境;維持健康;促進健康;出院護理。主要以病人入院到出院的護理工作過程為主線,并充分考慮到前后課程的銜接和知識的循序漸進性進行整合和微調。項目教學主要在校內仿真實訓基地進行,有一個綜合訓練來強化學生的知識、技能、態度,在校內或校外實訓基地進行,最后,通過一年的醫院頂崗實習來訓練學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將知識、技能、態度融于一體,順利與護理崗位對接。這種內容組織和安排方式,充分體現了教學做一體化、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多樣,我們選用的教材是自編教材《基本護理技術》,本書鮮明的特點是在與醫院充分合作的基礎上,基于工作過程開發教材,在結構上體現為以任務為載體、以項目為導向。選用的輔導教材有自編教材———護理實訓指導書、《執業護士資格考試考點精編》等,建立了《基本護理技術》精品課程網絡平臺,各類電子資源等均已陸續上網。
三、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指的是根據教學對象的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將教學各要素合理有序安排,確定最佳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教學方法、教學重難點等環節。良好的教學設計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在單位時間內能夠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能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一)教學的設計的三大特點
教學的設計主要有三大特點:①院校結合、工學交替;②項目導向、任務驅動;③教學做一體化。院校結合、工學交替指的是在與醫院充分合作的基礎上,使學生在學習課堂和工作崗位間自如轉換學習。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指的是《基本護理技術》所有的內容都是以項目形式導入,而每個項目的教學都是以完成特定護理任務來推動整個教學的進展。高職學生形象性思維比較敏感,抽象思維比較弱,課程教學遵循高職學生這一認知規律,強化實踐動手部分,弱化理論環節,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融教學做于一體。
(二)教學方法
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全真或仿真實戰演練、問題討論式教學法、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并舉辦各種與課程相關的活動,例如:禮儀大賽、操作技能大賽,情景劇大賽等。
(三)信息技術運用
新的時代趨勢要求我們每位教師改革教學手段,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求教師與學生在信息技術教育方面改變觀念,與時俱進。如何搞好信息技術教學,是我們每一位高職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本課程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已取得一些經驗。課程組建設有專門的可融教學做于一體的多媒體護理示教室,PPT,操作示范片,課堂錄象、網絡案例訓練、網絡測試一應俱全;對于難點教學項目,還特別設有動畫虛擬演示,便于學生接受。
(四)教學條件
本課程共有12名教師,全部為雙師素質教師,專兼職各占50%,形成了學歷、學緣、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學梯隊。課程負責人是本校護理專業負責人,教學實踐經驗豐富,教研科研成果豐碩。課程的校內實訓基地建筑面積2355平方米,設有護理示教室、仿真護理病區、重癥監護室等22個仿真實訓室;教學儀器設施600多臺,價值人民幣800余萬元,并在此多次舉行各種類型市級以上衛生行業比賽和培訓,融教學和多種社會功能于一體。校外實訓基地分布在北京、浙江、江西、湖北等省市的30多所綜合性醫院,校外實訓基地采取學校與醫院共同建設、共同管理的形式。
四、教學效果
(一)教學評價
通過多年的改革,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了行業專家、教學督導和學生的一致好評。給出好評行業專家有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主任護師、教授盧人玉,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HOPE護理學院院長助理范湘鴻等;給予了贊美的教學督導有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督導、本校教務處教學督導室主任等。
(二)社會評價
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本課程得到了良好的社會認可,各實習單位、用人單位、省市衛生部門對本專業學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特別是江西九江市多種宣傳媒體對我校三名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的優秀表現給予了高度贊賞。
五、創新與特色
篇6
【關鍵詞】 生物教育 導學案 層次差異 分層遞進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一、課題研究的緣起
(一)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
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社會的信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成為整個民族生存狀況的基本因素。因此,21世紀將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
而就目前形勢看,我們的生物教育,由于國情決定了中小學的大班額教學,于是造成了知識、技能差異較大,興趣各異的學生接受著相同的生物教育的模式。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學生在中學階段的思想,學習心理等方面的差異越來越明顯,分化越來越提前,從而也就造成了素質教育的“兩全一主動”難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面對21世紀的生物教育,我們倡導的“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是要承認差異,張揚個性,提高素質,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了能有效地,全面地提高高中學生的生物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丟棄傳統的生物教育模式,而進行針對性、科學性、可行性的生物“分層遞進”教學模式是全面提高高中學生生物素質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學校發展的需要
現在各級地區學校和學校都在研究課堂教學的改革,我校經過深思后并在浙江省教研專家張豐主任和區教研室徐和平主任等專家論證的基礎上,經過全面調研,反復研究,從2009年起我校確定了教改行動為“114”課堂導學模式。
(三)原有教學模式的弊端
目前實行的班級授課制,使班級生物教學的劃一性和學生的差異性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①忽視各類學生的個性差異和需求差異,用統一的程序,統一的標準制造“標準件”,這種“一刀切”的教學方式,使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②不公平對待學生學習生物的差異,學生已顯露出來的某些優勢素質得不到重視,學生存在的發展上的缺陷得不到補償,嚴重阻礙學生個性的發展,難以培育出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③雖然承認差異,但在生物課堂教學中不能很好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造成時間、空間、資源的浪費。英國現代教育家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說:“一些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幫助學生盡可能達到最高度的個人發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我嘗試用“分層遞進”式教學,以其達到“異步教學,同步達標”的目的。
(四)學生現狀
我校是一所省三級重點高中,在生物教學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是不少的。諸如: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個體能力差異大,兩極分化極為嚴重;能聽懂老師的講解但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套著老師傳授方法解決問題,但不會自己創設新方法靈活地解決問題;習慣聽老師講而不會主動學習;尤其是對老師而言教學的難度非常難把握,“難”會造成大部分學生聽不懂,易則不能滿足部分基礎稍好的學生。所以在生物教學中,為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思、學有所樂,因材施教顯得尤為重要,而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是促進不同層次學生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高的教學策略,這是改變我校學生學習現狀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概述
(一)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的概念界定
所謂的以導學案為載體的生物“分層遞進”教學策略是在班級授課制不變的條件下在以導學案中預習作業和課堂課后訓練在課堂教學中實行與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可能性相適應,著眼于促進學生在各自原有基礎上不斷提高的教學策略。
(二)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策略的主要矛盾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的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學要求與學生的學習可能性之間的矛盾。而“分層遞進”教學,就是要協調這兩者關系,使之相互適應,達到推進教學過程的有效展開。
(三)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前提條件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是在“著眼于學生的可持續的,良性的發展”的教育觀念下的一種教學實施策略。在“分層遞進”教學中,有三個前提:首先,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不僅生物認知結構上的差異,也有在對新的生物知識進行同化或順應而建構新的生物認知結構上能力差異,還有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習慣等個性品質的差異;其次,每個學生都可以學好生物,只要提供良好的生物學習環境,采取不同的對學生學習障礙的矯正策略,不同的學生都會有提高;第三,要求教師創造適合不同學生的生物教學環境,體現學生為主的教學觀,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新理念,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學生來適應老師所創設的、單調的、唯一的教學環境。
(四)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思考
1. 學生學習生物是有差異的,造成差異的形式和原因也各不相同。因此,導學案的設計要有層次差異,教師的教也要有差異才能適應學生的學。
2. 盡管學生個體差異明顯,但包括學習困難的學生都具備有待發掘的發展潛能。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形成一種有利于促進各層次學生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遞進”的機制,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 正如水位差異可發電一樣,學生的差異也是一種可供利用的資源。在教學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在得到別人的指導、幫助,受到他人智慧啟發的同時,用自己的知識、技能、智慧去幫助別人。這樣就能形成一種各層次學生各展所長、互相彌補、互相促進、共同遞進的學習氛圍。
三、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的理論構建
(一)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的理論依據和現實基礎
1. 理論依據。(1)掌握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理論”認為只要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和適當的教學,幾乎所有的學生對所有的學習內容都可達到掌握的程度。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許多學生在學習中不能取得優異成績,主要問題不是學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得不到適當的教學條件和合理的幫助造成的。如果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大多生物生在學習能力、學習速度,進一步提高學習動機等多方面就會變得十分相似?!边@里所說的學習條件,就是指學生學習達到掌握所學內容的必需的學習時間,給予個別指導和全新學習機會等。高中生物“分層遞進”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的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這種“學習條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學習機會。
(2)層次性原理。課堂教學的基本原理——“層次性原理”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過程,交流可分為不同的層次:元素層次(詞語交流);命題層次(語句交流);模式層次(語句網絡交流),師生交流必須在同層次下才能順利進行,即交流雙方必須有“共同語言”。在每個班級中都有不同層次的學生,為了所有學生都有交流的機會,教師必須提供不同層次的交流內容,“分層遞進”教學是一種好形式。
(3)主體性教育思想。主體性教育思想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是對傳統教育的繼承和超越,它的特征表現為科學性、民主性和活動性。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圍繞“分層”是手段,“遞進”是目的展開學習;改變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構建、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高智慧的學習體系;讓各層次學生都體會生物“分層遞進”教學成功的喜悅,逐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終達到不分層。
(4)現代心理學理論?,F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不只是一個單純的認知過程,學習的本身就包括情感、興趣、個體差異等多方面。通過創設情景,調動學生追求成功的潛在積極性,激發他們積極主動的思維興趣,而這種積極性和興趣則是人們從事創造性活動的最主要的內在動力。原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科魯捷茨基對兒童的研究實驗表明他們的學習能力存在差異;由于學生先天的遺傳素質及環境教育條件的不同,因而學生學習活動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不同的學生在完成同一教學活動所具有的能力的差異,與同一學生在不同型教學活動中所表現的能力的差異。
2. 現實基礎。我校從2009年起就開始實行“114”課堂導學模式:
“1”指秉持一個理念——以學為主。
“1”指以一個載體——導學案。
“4”指課堂四個要素——導、議、練、理。
以學為主包含了三個意思: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隨學定。因此,借助于這個新課堂改革的大背景下,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我們認為:(1)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是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2)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法是教師生物教學與學生生物學習的現實需要。(3)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法是抓住生物課堂教學的主要矛盾。(4)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實踐與研究應遵循的原則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和其它教學一樣,應堅持諸如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理論聯系實際,直觀性與抽象性相統一,因材施教等教學原則,但它還應堅持自己特有的原則。
1. 自主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在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過程中,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我選擇層次,選擇的權力在學生自己的手中,適當的時候教師加以指導。只有在學生選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后,他們才能愛我所選,樂我所學,才能真正感到學習面前人人平等。
2. 浮動性原則。層次選擇不是固定不變的,最初選擇時,有的同學可能對自己把握不好,允許學生進行第二次選擇,學習一段時間后,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再次選擇。浮動性原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競爭意識,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分層遞進”教學是對每個學生負責,從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四、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操作策略
(一)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學生分層
學生分層的依據是學生學習生物的差異和學習可能性水平為主,即學業成績和潛在的學習能力為主,但不忽視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先天因素、興趣愛好、家庭條件等非智力因素,學生分層的途徑是課堂教學、課余觀察、家訪查檔及與其它學科教師的會診交流。在學生分層中需充分體現自主性原則,教師應注意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明白分組是動態的,可以根據其變化逐層遞進,從而激勵學生不斷進取。
經過與學生一個學期左右的接觸,在對學生全方位考察基礎上,在我心中初步形成分層框架。但在具體的操作時,擔心分層會產生“標簽效應”。為抑制其負面影響,可以先采用暗顯明隱性分層方法,即在教師心目中將學生分層上、中、下三層(在學生中我把這三層叫金牌、銀牌、銅牌),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闡明生物“分層遞進”教學的思想和目的,當學生真正體驗到生物“分層遞進”教學的目標是定位在提高全體學生的全面素質,尤其對學困生充滿更多的愛心、信心和耐心時,結合多次學業成績分析后,學生也會自己定層,最終體現自主性原則。但這種隱性分層也不是固定的,隨著教學內容變化,學生學業水平的提高和智能的變化,情感態度、意志品質發展而變化,比如同一個學生學習生物遺傳計算、生物實驗設計的效率也有顯著差異等情況,所以學生的分層也是浮動的,據情而變,動態平衡。
(二)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目標分層
目標分層指的是確定與各層次學生實際可能性相適應的生物“分層遞進”教學目標。它包含生物課程標準所規定的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情感目標,將生物課程標準中最基本的教學要求和會考要求定為基礎目標,這就是“近標靠本”,適用于低層和中層部分學生,將生物課程標準中所有教學要求和高考要求確定為層次目標,這就是“達標拓本”,適用于中層部分和上層學生。前者是共同性目標,具有普適性,屬于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后者是選擇性目標,具有挑戰性,屬應用范疇,有較多的能力、智力及創造力含量。目標分層由教師把握,但與學生分層聯系密切。對班上三個層次的學生設置了如下三種學習目標。(具體見表一)
表一各層次的教學目標(以必修二《減數分裂》教學為例)
(三)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教學分層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是在班級建制不變的情況下實施的。是以班級的集體教學為主,小組教學、個別輔導互相謙顧的教學形式,是因材施教原則在課堂教學中具體表現。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通過把全班學生按知識基礎和認知水平分為幾個層次,然后根據各層次學生的情況設計導學案、授課內容和目標進行教學。
實施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要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重要的是要優化師生關系,使課堂中有一個師生真誠友好的學習環境,民主的教風與學風,使學生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理素質;教師要真正了解學生心理,尊重學生的個性,并在學生中樹立自己的威望。
因此,施教是同步的,用足夠的時間保證基礎目標的落實,重在以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的形式讓下層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每節課用于層次目標的教學時間總是少于前者,有時給出思路點到為止,有時給出方向話梅生津。生物中重要概念、定理的教學,力求做到“起點低,內涵深”。具體的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方法如下:
1.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教學流程。整個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最重要的一環是教學分層。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采用的操作方式是“合——分——合——分”,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把上、中、下三個層次的學生分為A組(下層、部分中層)、B層(部分中層、上層),然后對A、B兩組進行有合有分,有靜有動,直轄統一的教學,其結構操作流程如下:
表二合分法教學流程表(具體流程見表二)
(注:“動”是直接教學,“靜”是間接教學)
這樣的結構教學,主要有三個特點:
①程序性。學生的學習過程,總是有復習舊知,引入新知,而學習新知、應用新知和調控新知,逐步向前推進。
②針對性。從叢向活動過程看,A、B兩組都是有序的,從總體上看,都是針對A、B兩組學生的學習實際而進行的。特別是第一次“分”(學新),采取了A組的“動——靜”與B組的“靜——動”相結合的兩步過程,更是針對這兩個組學習發展的實際需要而按排的。A組先“動”,進行啟發誘發,精講解疑,學生初步掌握了新知,緊接著就要閱讀消化,練習鞏固,所以加了一個“靜”;B組先“靜”,經歷了“自學”、“互議”與“嘗試練習”,接著就需要檢查交流,研討點撥即“動”,所以,以“分”、“合”兩個層次的編排,是科學的、合理的。
③靈活性。即分合式教學內容,應視教材內容與學生實際而靈活應用,決不是一層不變的模式。
2.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教學分層課堂提問具有指向性。提問是師生間最直接的信息交流方式,教師通過提問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也從中檢查自己的學習活動。在課堂提問時,教師應從實際出發,簡單的問題應該讓下層的學生回答,使他們也有機會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同時,給上層學生的問題應有適當的難度。
有時,對于同一個問題,也要著眼差異注意提問的順序。如:示范性回答(通過高層次學生為低層次學生提供方法和思路);模仿性回答(在示范性回答后,讓中、下層學生復述再現,強化記憶理解);激發性回答(先請下層學生回答,利用其中的錯誤,激發高層次學生進一步思考)。
3.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教學分層中組建學習集體。
①建立互助合作小組。一般一個小組有二位下層的學生,三位中層的學生和一位上層的學生,上層學生當組長,中、下層學生是積極的參與者。
②使用技能的培養。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使用技能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掌握一些使用技能。包括傾聽他人的見解,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從討論中捕捉信息等。
③組際交流。小組討論后進行組際交流,每組派數名代表陳述本組的解法或思想,各組互相補充,通過交流使得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信息流通量加大。
④組際合理流動。學生的分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一種動態平衡。在階段考慮的基礎上,對有較大進步的學生可讓他(她)升高一個層次,對退步較大的學生作降級處理,把組際的合理流動作為一種外在刺激,激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將學生靠自己的獨立活動不能解決,但經過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發展水平,稱之為“最近發展區”,并指出“教學的本質特征在于創造最近發展區”。因此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但都必須堅持啟發式,觸及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努力創設“心憤口悱”的情境,要引導全體學生參與生物知識發生過程的教學。
對學習困難學生,要具體引導、分段啟發、逐步完成、回授小結;對中等學生提示方法,延遲判斷;對上層學生點撥思路,獨立完成。實施高中生物“分層遞進”教學的教學分層,還要注意教學時間分段,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分段時間上,實行教學重點對象調整。比如,在課內練習時,通過“臺上”、“臺下”相結合的方式,讓下層學生更多地在“臺下”輔導中獲益,讓中層學生較多地在臺上板演,讓上層學生參與評講,使不同層的學生都享有成功的機會,克服教學要求一刀切的弊病。
(四)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作業分層
作業是生物課堂教學的鋪墊和延伸,對學生所學的生物知識起啟發、鞏固、發展、深化作用。作業的設置要遵循認識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課外作業也相應的分三個層次,即基本練習題(含補缺補漏題)、鞏固理解題、綜合深化題。為此我在設計導學案時針對預習作業和課后訓練設計如下三個層次的作業。(具體作業見附錄一、二)
附錄一:預習作業設計(以《植物激素調節——生長素的發現》新課教學為例)
一、預習及反饋
1. 1880年,達爾文的向光性實
【基本練習題】問題探究:通過實驗分析,請歸納出達爾文父子實驗的結論,以及他們所作的假設?
結論:(1)
(2)
假設:
2. 1913年,波森和詹森的實驗。問題探究:
【基本練習題】(1)波森和詹森的實驗證明了什么?
【綜合深化題】(2)有人認為該實驗不夠嚴謹,原因在于沒有考慮到所用的明膠和云母片對實驗的影響,請你再設計兩個實驗,并寫出實驗結果,使實驗更加嚴謹。
(請在上面方框內繪制出對照試驗)
3. 1926年,溫特實驗:【基本練習題】問題探究:仔細預讀該實驗回答:
①溫特借用 (材料)來探究苗尖是否有生長物質的存在。
②該實驗還能證明苗尖的彎曲方向還與該物質的 有關。
4. 確定生長素的化學本質—— 。
5. 對向光性的解釋:植物在單側光照射下彎向光源生長,這個現象被解釋為“光線能夠使生長素在背光一側比向光一側分布多”。為什么生長素在背光一側比向光一側分布多?是因為向光側的生長素在光的影響下被分解了,還是向光側的生長素向背光側轉移了。為此,有人做了下述實驗:
(一)實驗步驟:將生長狀況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來,放在空白瓊脂切塊上,分別放在黑暗中和單側光下(見下圖)。
(二)實驗結果:如下圖所示。[圖中d、e和f用一生長素不能透過的薄玻璃片將胚芽鞘分割;瓊脂下方的數字表示瓊脂塊收集到的生長素(IAA)的量]請回答:
【基本練習題】(1)圖a和b說明什么?
【基本練習題】(2)圖b和d說明什么?
【鞏固理解題】(3)圖e和f說明什么?通過上述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 .
【綜合深化題】(4)結合所有實驗請在右圖中用箭頭畫出生長素的運輸方向以及彎曲方向,并口述理由。
設計意圖:本導學案的的層次設計主要體現在導學案中對五大實驗的層層貫穿的設計,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在實驗中得出結論,并予以梳理。
從達爾文父子的實驗 波森和詹森的實驗 溫特實驗 郭葛實驗 生長素橫向運輸實驗,使學生在實驗的引導下,得出生長素的一些規律,最終通過梳理使學生明白:生長素由尖端產生,能向下運輸并作用于尖端以下,引起尖端以下部位生長和彎曲;生長素在尖端還可以橫向運輸,由向光部位想背光部位運輸;彎曲的程度與生長素的濃度有關等等規律。通過對這些實驗探究后得出的規律就可以解決我上課時一開始呈現的植物向光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掌握真正意義上的植物向光性的知識點。
教學反思:能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層層設置生長素的相關實驗,使學生比較容易的得出相關的結論,同時又設置了一些相對有點思維量的題目,如:我對詹森和波森實驗的科學性的懷疑,使學生感覺到并非所有的科學家所做的科學實驗都是毫無漏洞的,意在讓學生大膽的懷疑增強學生對科學的追求,屬于層次較高學生的題目。又譬如,最后我設置了一個綜合應用的題目,讓學生利用前面的所有結論來完成對植物向光性的解釋,而且是通過作圖的形式更加直觀和易于理解。
附錄二:課后作業設計(以《免疫》復習課教學為例)
1. 人體免疫反應是機體識別“自己”、排除“非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下圖有關曲線中,哪一項最有可能是錯誤的是( ).
2. 下列關于免疫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效應細胞毒性T細胞能識別抗原并能產生抗體
B.效應B細胞能識別抗原并能產生抗體
C.記憶細胞在免疫的全過程中都能發揮作用
D.T細胞是由造血干細胞在胸腺中發育而成
3. 下列關于人體免疫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細胞,產生效應B細胞(漿細胞)
B. 記憶細胞毒性T細胞經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增殖分化,并產生大量的抗體
C. 人體的巨噬細胞在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中都能發揮作用
D. 細胞免疫主要通過T淋巴細胞發揮免疫效應
4. 如果給人體注射滅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預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滅活病毒在體內引起的免疫反應,正確的是( ).
A. B細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應,B細胞能使靶細胞裂解
B. 輔T細胞接受刺激后能釋放蛋白質類物質促進活化的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增殖分化
C. 巨噬細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應細胞,能產生相應的抗體
D. 效應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吞噬該病毒后形成記憶細胞,能釋放白細胞介素
5. 【鞏固理解題】人體受到某種抗原刺激后會產生記憶細胞,當其受到同種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A. 記憶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變短,機體抗體濃度增加
B. 記憶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變長,機體抗體濃度增加
C. 記憶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變短,機體抗體濃度減少
D. 記憶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不變,機體抗體濃度減少
6. 下圖甲表示某種病毒先后兩次感染人體后,人體抗體產生、病毒增殖與疾病程度變化曲線圖。請據圖回答:
①a、b、c中表示疾病程度的曲線是 ,表示抗體產生的曲線是 。
②再次感染與初次感染相比,體內抗體產生明顯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③在初次感染前一周給人體注射相應的疫苗,因而在感染后人體沒有明顯病癥出現,是因為人體內已有 ,該免疫屬于特異性免疫中的 。
④【綜合深化題】請在圖乙中用曲線表示出(3)條件下,人體內抗體產生與疾病程度關系(用文字注明對應曲線名稱)
(五)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輔導分層
在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輔導是學生鞏固和掌握生物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輔導過程中也應體現分層輔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我在課外輔導方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 加強思想素質教育。利用一些生物史知識,如《紅綠色盲的發現》、《孟德爾的簡介》、《生長素發現的探究過程》、《光合作用的發現史》等,激發他們向生物家學習,提高全體學生對生物的認識,形成強烈學好生物的愿望。
2. 從培養學生意志和毅力入手,幫助下層學生排除自卑感,村立自信心。由于生物連貫性很強,而且需要一定推理演繹能力。下層學生往往是多次受過失敗和挫折,自卑心理嚴重,信心不足。為此,用歷代科學家歷盡艱辛,百折不撓地進行科學研究的故事教育學生,使學生從中受到感觸。然后教師采取鼓勵、監督、指導等系列手段,幫助學生戰勝困難,使學生的毅力在實現“長遠目標”的過程中,得到培養和鍛煉,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和自覺的學習習慣。
3. 抓好預習、課堂教學、作業鞏固、檢查、補缺、提高環節。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要求上層、中層部分學生對概念要熟練掌握,理解其本質,會敘述、會舉例、會應用。對運算法則,要知道是怎樣歸納出來的,并能親自推導一遍;對例題要親手演算一遍,力求從理論上和方法上搞清楚。對中層部分、下層的學生幫助指導復習舊知識,列出自學提綱,要求他們基本上能搞清概念、定理等,能理解課本上的知識,對于看不懂,搞不清知識,請上層、中層的同學、老師或課堂上提出來幫助解決。
在設計課時計劃時,以中層、下層的學生水平為基準,同時考慮兼顧上層學生水平的措施。生物課堂教學中,始終貫穿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螺旋上升的教學基本規律,要求不過高,坡度要小,要保證上層的學生在聽課過程中不等待,中層、下層的學生能得到輔導。在處理課堂例題和練習時,將題目分解成幾組最基本的練習題,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在老師的指導下,以下層組學生為中心,上層、中層的學生配合完成。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和欣慰,便會激起無數次追求成功的愿望和信心。對于各個層次的作業中存在問題,課堂教學中作必要解答,或在各組中當面批改,然后發下作業。同時,在班級中樹立起幾面由差變好的典型,使學習生物有困難的學生從完成作業中體會到獨立完成作業的樂趣,由此激起中層、下層學生學好生物的愿望和信心。
對各個層次的要求和目的一定要明確,作業要適量,設計一些引導他們思考、探索的問題,以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達到“跳一跳,夠得到”的境地。哪些題布置給哪一組,哪些題什么時候布置都要斟酌,真正使每層次學生做到一題一得,甚至一題多得。
對于檢查中問題出現較多的層次或“實際”與“要求”有較大距離的同學,在平時教學活動中,要格外花時間幫助補缺。對下層,則從最低點開始進行輔導,幫助上層和下層的學生結成學習對子,互幫導學。另外,特別注意培養他們的學習生物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能夠學好生物的信心。對課堂上吃不飽的上層學生,在課后輔導中,則加強對他們知識的提高和綜合;課后編擬一些提高性的生物思考題,讓他們相互研究,思考和探索。
4. 創設提問題的良好氛圍。李政道教授說:“我們學習知識,目的是要做“學問”,學習,就是學習問問題,學習怎樣問問題?!鄙镎n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老師在課堂上應具有親和力,從外界環境上給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和諧的提出和探討問題的氛圍,應鼓勵學生對所學的東西大膽質疑,對學生的質疑、好問、多問、深問、怪問,應持肯定的態度。不會贊美學生的老師不是好老師,贊美是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長劑。對不善提問的下層學生,鼓勵他們勇敢提問題并認真幫助他們分析問題,一旦問題指出,抓住閃光點,教師應大張旗鼓地表揚、鼓勵。這時,學生便有一種成就感。對好問卻抓不住要點的中層學生,應耐心引導;對提出好問題的上層學生,應鼓勵他們大膽創新,使學生真正實現主體回歸。
5. 輔導“學法”與非智力因素緊密結合。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態度、信心、刻苦努力、毅力、意志、壓力、學習環境、師生關系等非智力因素的狀態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預測他們的發展,兩者是相互作用的。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它是一切學習活動和智力活動的激發劑,是促進學生有效地掌握“學法”的重要保證。布魯納在《教育過程》這一名著中指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態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進學生智慧發展中起著重大作用,這些方面要靠教師對學生的熱愛和教師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都代替不了的?!?/p>
美國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同錘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币虼?,教師必須用自己的熱情和信心點燃學生的熱情,不歧視學生,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于上進,變被動為主動。對學生在學習上的每點成績都要給予充分肯定,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就會產生向上的力量,達到“愿學”。教學中,如下層學生對問題感到困難時,“等一等”,再進行疏導;在課堂中,如上層學生意見發生分歧時,“議一議”,再去統一認識;思維出現偏差時,“導一導”,再進行糾正。
6. 抓總結。通過反思概念,反思定理,反思例題,深入理解所學內容;通過總結、概括、歸納、提煉要點與精華,發現聯系與區別。指導上層學生養成課堂總結、單元總結、章節總結、冊書總結、學段總結、檢測總結、認識塊總結等等良好習慣。幫助中層、下層學生首先學會課堂、單元、檢測書面小結。
(六)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評價分層
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的分層評價是“分層遞進”教學的重要環節,評價堅持鼓勵性原則,具有總結、反饋、矯正、提高的功能。抓好這個環節的關鍵是,對下層學生以表揚為主,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悅;對中等成績以上學生以鼓勵為主,發揮多層促進作用,增強其競爭意識。在評價時,不以名次論優劣,而是以遞進幅度為標準,進行評價。即使幅度微小,也不要吝嗇表揚的微笑、贊許的目光。在具體的評價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 整體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相結合。新的“課標”突出生物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提出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以全面考察學生的生物修養。因此,若想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時就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長期的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生物學習質量的評價,明顯存在以分數定優劣,以檢測評價教學知識作為反映學生生物學習水平的標準,以至學生的能力、智力、習慣等重要素質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和提高。新課改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評價相結合,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對生物課程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評價,更要注重生物學習中的其它因素的評價。其中一是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等;二是非智力因素,如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三是生物學習中獲得的思想、審美等方面的素質。
2.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往的教學評價常常是“年終算總帳”?!皫ぁ惫倘皇撬愠鰜砹耍珜W生算得毫無個性、毫無創造力。因為考試只是一張卷子,它不可能對學生較長時期所學到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全面檢測,所以就出現了評價的片面性和偶然性。形成性評價著眼于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在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注重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
在實踐中我采用了多種方法進行評價。(1)成長記錄袋方式,收集能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如成長記錄與分析(包括自己特有的解題方法、印象最深刻的學習體驗、最滿意的作業、提出最有挑戰性的問題、最難忘的的一次討論……等)。讓學生記錄和反思自己成長歷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生物的興趣和信心,特別是下層和中下層學生。(2)答辯(包括學生設計的實踐活動和調查報告)。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親身體驗中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綜合實踐能力。(3)作業(長周期作業和短周期作業)。長周期作業是可以讓學生在一周至兩周時間內完成一項作業。如估算一家或一個城市每周生活垃圾的重量;探究那些垃圾可自然溶解,那些垃圾不能被自然溶解,新科技領域中有那些處理垃圾的方法等。然后寫一份調查報告,作為年終評價的一項依據。再加上平時的短周期作業(包括學生自己設計的)完成情況,一起作綜合評價。(4)集體評議(包括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間的互評與來自家長的信息)。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5)測驗與考試。以上幾項按百分比估算后再加上平時與年終的測驗考試分數就可以對學生進終結性評價了。
3. 個案評價。對比較特殊的學困生和優等生進行重點考察,跟蹤記錄的作業完成率,作業差錯率進行的個別談話式評價或評語評價。通過評價能發現學生優點和潛能,為分層升降提供依據,有助于克服群體中傾向性問題,矯正和調節教學設計。因此恰如其分的評價可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五、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收獲
(一)以導學案為載體的“分層遞進”教學帶來了學生群體性素質的提高
“只有教不好的教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苯荒陙淼纳铩胺謱舆f進”教學,使我悟出了這句話的更深刻的涵義。“分層遞進”教學實行至今,實驗班的學生無論從知識、品德,還是到心理,讓我感到他們各方面的素質確確實實在發生著變化。實施分層教學一年來,實驗班下層學生在減少,上層在增多。(比較結果見表三)實驗班的生物成績在逐步提高,為此我抽取了200年第二學期、2010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測試實驗班與對照班考試成績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試卷為杭州市普高統考卷)。(結果見表四)
表三 實驗班各層人數在實驗初、實驗半年后、實驗一年后的比較(實驗班共56人)
表四 實驗班與對照班的生物成績比較
結果表明一年的實踐實驗班學生的生物素質確實有很大的提高。
(二)生物“分層遞進”教學促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1. 生物“分層遞進”教學促進教師的教育觀念的轉變。“分層遞進”教學是一種改革,是一種新事物,要接受它就迫使教師多想、多看、多學,在干中學,在學中變,在變中提高。
2. 生物“分層遞進”教學促進教學科研工作,激勵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六、生物“分層遞進”教學的實踐與研究的體會
1. 生物“分層遞進”教學過程中,必須花大力氣抓好每一個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防止學生的分化,盡可能縮小學生學習之間的差異,要求教師必須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各方面情況,特別是要做好個別學生的工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建立生物“分層遞進”教學的學生檔案,對學生的各方面變化進行跟蹤,要幫助下層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樹立他們的自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要著力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2. 實施生物“分層遞進”教學,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和結構,設計合理的導學案是關鍵。實踐證明,提高生物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僅僅采用“分層遞進”的方法是不夠的,同時還需優化課堂教學模式和結構。在生物“分層遞進”教學中,由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各自的目標在同一時段進行學習,所以合理的課堂教學程序尤為重要,如能把各種功能的教學活動模式靈活應用,便能使課堂教學的時間結構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特定知識的需要。
3. 生物“分層遞進”教學不僅要重視解決困難生問題,也要加強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培養。從理論上講,生物“分層遞進”教學不僅對困難生學業成績提高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尖子生的培養。但從實踐結果來看,得益最多的是中層學生,優等生常被作為中層學生的教學資源來使用。因此,在生物“分層遞進”教學中,怎樣加強尖子生的培養成了一個十分迫切的問題。筆者認為在課堂上,鼓勵尖子生加大學習密度,進行獨立地學習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促使他們進行專題研究和深入研究,發展成為自主學習者。
4. 要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在此基礎上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要在教會學生學習和指導學法上下功夫,要有計劃地讓各層次的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和交流,并引導各層次學生之間互相幫助,鼓勵上層學生為下層學生輔導。
5. 使用生物“分層遞進”教學,在測驗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試卷,學生不會因為自己測驗成績過低而抬不起頭,不少學生都愿意選擇上一個小組的試題,以顯示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逐步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但教師必須提醒學生,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騖遠。
6. 由于分組的情況隨時因學生的成績而改變,上一層的學生不愿降到下一層去,這樣便將競爭機制引入到教學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因而學習的提高也較快。但須體現出自主性原則,尊重學生的意見。
總之,一年的實踐告訴我們,只有用先進的教育觀、學生觀、發展觀來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習規律,才能創造適合學生的生物教育,才能通過課堂落實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具有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21世紀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朱慕菊等.北師大出
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2] 《現代教學的模式與研究》.高文等.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0年6
月第一版.
[3] 《教育新理念》.袁振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 《現代教學設計論》.盛群力、李志強.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月第一版.
[5] 《高中生心理學》.林崇德.浙江出版社.
[6] 《課堂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 郭景揚,練麗娟,陳振國編著.學
林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7] 《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趙國忠主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
篇7
1 “連”——連線
1.1 單連
現代生物科學體系的的形成是建立在許多科學家不懈努力的基礎上的??茖W家探索生物學奧秘的一系列過程構成科學史。學習生物科學史能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科學史中科學家、事件、結論(成果)之間往往存在一對一的關系,通過單向連線法可全面掌握。
【例1】 (2009年天津卷)下列是有關著名科學家通過研究取得重要理論成果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 虎克在顯微鏡下觀察木栓組織發現蜂窩狀“細胞”,建立了細胞學說
B. 坎農通過研究細胞內基因表達的過程,提出了內環境穩態概念
C. 摩爾根對雄果蠅白眼性狀的遺傳分析,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D. 韋爾穆特等在體外條件下將羊體細胞培養成了成熟個體,證明了哺乳動物體細胞具有全能性
解析:本題單從選項分析可看出C項正確。如從各選項涉及的科學家、事件、結論(成果)等方面全面分析可設計如下連線題:
答案:C。
1.2 復連
事物的屬性是多方面的,有共性也有個性。采用連線法描述生物學概念、事實時,指向同一屬性的線不止一條,故稱其為“復連”,教師在學案中可設計此類連線題,促進學生鞏固基礎,提升辨析能力。真核細胞的細胞器種類繁多,功能各異,初學者容易混淆,可用復連連線方式解決。如線粒體的功能是有氧呼吸主要場所,它的膜是雙層膜。“復連”法的相關內容也可改為表格比較法。
2 “聯”——聯系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之間存在著聯系,生物學和物理學、化學、數學等學科之間存在著聯系,高中生物各模塊之間也存在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利用聯系,降低教學難度,利于學生對知識網絡的構建。
2.1 注意利用學科間的聯系
人教版必修二遺傳規律的學習涉及遺傳概率的計算,數學上概率問題(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在高一下學期末才學習。若高一兩學期開設生物必修一和必修二兩個模塊,第二學期初學習遺傳部分時,學生還不知乘法原理和加法原理是什么,硬性將其運用到遺傳概率的計算中學生會機械照搬,而實際上并不理解。如改變一下模塊開設順序,高一下學期學必修三,必修二安排在高二上學期學習,學生具備了概率問題基礎,遺傳計算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另外,生物學和物理學、化學也有密切聯系,涉及相關知識時教師應明確學生是否已學,學到什么程度,以使教學設計更有針對性。
2.2 合理利用初高中內容間的聯系
初中知識和方法是高中后續學習的基礎,教師對其合理利用可使學生的學習更快速高效。以“光合作用”相關內容為例,學生在初中已學習的知識有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實驗(高中薩克斯的探究實驗)、色素(葉綠素)可溶解于有機溶劑(如酒精)、光合作用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吸收CO2放出O2)、外界條件光照、內部場所葉綠體,已學習的實驗方法是實驗設計需遵循對照性原則。高中階段學習“光合作用”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初中所學,將其納入預習學案中,激活學生記憶,可使課內探究過程順利高效地完成。除此之外,初中所學顯微鏡、細胞、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遺傳變異、生態系統、免疫等知識均為高中的基礎,高中教師對這些內容應當了如指掌,抓住恰當時機,合理利用。
2.3 適當建立模塊之間知識的聯系
以酵母菌為例,酵母菌是真核兼性厭氧微生物,必修一模塊中以此為例探究細胞呼吸方式,必修三中以此為例探究種群數量變化;日常生活中的釀酒和做面包都需要酵母菌,培養液中酵母菌的增長情況與發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關系。高三復習時,教師提出酵母菌模式生物,引領學生回顧各模塊相關內容,以提升學生的綜合分析與運用能力。
3 “斂”——收斂
課堂上,當教師提出某一問題時,思維活躍的學生往往會天馬行空的想出多種答案或方案。這時教師需對問題逐步設立限定條件,以收斂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運用生物學原理思考問題,提高其生物科學素養。如學完“植物的激素調節”后,老師提出下面問題。
【例2】 (2010年大綱全國卷Ⅰ31題改編)從某植物長勢一致的黃化苗上切取等長幼莖段(無葉和側芽)。自莖段頂端向下對稱縱切至約3/4處。將切開的莖段浸沒在蒸餾水中。一段時間后,觀察到半邊莖向外彎曲生長,如圖2所示。推測出現該現象的可能原因。
原因1是 ;
原因2是 ;
原因3是 ;
解析:半邊莖向外側彎曲,如果僅從現象作邏輯推理,這種現象的產生可能是半邊莖的內側生長快于外側,其原因可能與生長素的作用相關,具體原因可以是:① 內側細胞中的生長素濃度比外側高,所以內側細胞生長較快;② 內外兩側細胞中的生長素濃度相同,但內外側細胞對生長素敏感性不同,該濃度的生長素更有利于內側細胞的生長;③ 如果是外側生長素多于內側,而外側因生長素濃度過高而抑制生長,內側生長素濃度適中促進生長;④ 也可能與兩側細胞的吸水差異等相關。內側細胞吸水能力比外側強。這時教師提出“根據生長素的作用特點分析”,則排除原因4;若再加限定條件“上述黃化苗莖段中的生長素濃度是促進生長的,放入水中后半邊莖內、外兩側細胞中的生長素濃度都不會升高”,則排除原因③,只剩①、②兩種原因。
答案:見解析。
4 “練”——練習
課堂上師生通過討論交流掌握了相關生物學概念和原理后,需進行相應的練習,這樣才能提升學生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能力,進一步做到能在復雜的情境中綜合運用。練習題的選取需遵循梯度性原則,既要符合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更要誘發學生思維發展由現有的思維層面,循序漸進地向更高一級的思維層面發展。例如,在學習了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二)后,教師給出以下練習題:
【例3】 牽牛花的花色由基因R和r控制,葉的形態由基因H和h控制。表1是3組不同親本的雜交及結果,請分析回答:
(1) 根據第 組合可判斷闊葉對窄葉最可能為顯性;第 組合可判斷 對 為顯性。
① ;② ;③ 。
(3) 雜交組合③產生的紅色闊葉植株自交,產生的后代的性狀及比例是 。
(4) 雜交組合①產生的紅色闊葉與白色闊葉再雜交,得到隱性純合子的概率是 。
篇8
關鍵詞:生物教學 策略 感悟 人格魅力 教學方法 反思
生物學是21世紀的前沿科學。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研究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習生物的興趣。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策略和感悟。
一、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以詼諧幽默的語言感染課堂,用豐富的知識充實課堂
親其師,信其道。要讓學生學好這門課,首先讓他們喜歡這門課,喜歡這個老師。幽默的語言是很有感染力的,學生往往會欣賞一個教師的幽默而喜歡上他的課。此外,還要有豐富的知識才能讓學生佩服你、喜歡你。例如,有一次講到細胞衰老的特征,其中提到衰老的細胞酪氨酸酶的活性降低,不能將酪氨酸轉化成黑色素從而出現老年白發,“老師,少年白發是怎么回事呀?”我解釋說白發的形成有很多的原因,比如基因突變,食物中缺少酪氨酸,缺鋅,精神因素等都會導致白發,所以可以多吃點黑芝麻,保持樂觀的心態“笑一笑,十年少”嗎。我還經常回答學生提出的如指甲凹陷,口腔潰瘍,多吃不胖等小問題。學生都非常滿意,從而更喜歡生物,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用規范的語言敘述知識,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簡化知識
好的方法對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具有很好的增幅作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靈活的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學過程中常用到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直接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用口頭語言直接向學生描繪事例、論證事理的一種傳授知識的基本方法。對于一些概念原理定義實例等都可以用直接講授法,比如,種群就是指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的總和。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DNA是雙螺旋結構,是人類的遺傳物質等。這種方法是現階段授課的主要方法,它具有很高的效率。然而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容易產生疲勞感,所以,要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師就要形成自己獨特的鮮明的講授風格,使自己的講授具有藝術性,使課堂充滿活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舉例說明法
舉例說明法是舉出有代表性的恰當的實例,反映事物的一般情況,真切地說明事物。有一些問題很難理解很抽象,那么,在講解的時候可以用生活中大家都明白的實例說明。比如在講到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時候有一個環節,學生非常費解,是這樣的,兔攝入草的量一部分以糞便的形式排出,另一部分固定在自己體內。那么,兔的糞便中的那部分能量算是兔的還是草的呢?答案是草的。學生完全不理解。我就給舉了一個例子,人吃了韭菜,很難消化就會在糞便中出現,那么糞便中的物質是什么呢?“韭菜”,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學生哄堂大笑。以后再遇見類似的問題,我的學生基本沒有做錯的。舉例說明法可以使語言通俗易懂,更具有說服力。
(三)聯系實際法
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量將所學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感覺學有所用,讓他們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一些常見的問題,比如在講到免疫調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聯系,秋冬季節為什么要注射流感疫苗,注射了流感疫苗就不會感冒了嗎?人被狗咬了嚴重的時候為什么要注射血清?在講到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時,讓學生聯系為什么小孩容易尿床,但是成年人可以憋尿。糖尿病人出現“三多一少”的原因是什么等問題。在教學中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這是一種幫助學生的較好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網絡教學法
隨著信息與網絡社會的到來,信息技術與互聯網作為一項現代的教輔手段廣泛的被整合應用到各門高中課程的教學之中。信息技術由于具有聲像收集、演示等功能,對于高中生物學教學而言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輔工具,可以把生物中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來,突出重難點,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理解,提高課堂效率。利用多媒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網絡學習將成為終身學習的主要形式。生物發展到今天,太多的知識還沒有定數,把一些未知的知識交給學生們,使他們借助網絡,主動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信息收集分析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并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另外,圖象法、列表法、總結歸納法、語文古詩詞法也都是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針對課堂內容的需要,靈活選擇。比如,講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時候,可以選擇圖像法解決一些計算題,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圖像后使問題簡單化。講到生態系統的功能時,可以引用“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詩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當涉及一些概念原理等容易混淆的問題時用列表法比較法。復習時經常用到總結歸納法,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把一些孤立的零散的知識進行歸類貫穿起來,使知識結構完善化條理化和系統化。
三、加強學科之間的聯系,不斷反思
生物知識與各學科有一定的聯系,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相關學科的知識來理解和構建生物知識,為其他學科創造橫向遷移和實踐應用的難得機會,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思考問題,促進他們的思維能力發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反思,反思日常的教學,反思每節課學生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反思教學中的優點和缺憾,隨時記錄下自己的靈感。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加強教學研究,積累經驗。不斷改變教學方式、方法,探討教學的最佳模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要教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反思,對知識進行復習和整理,對章節內容反思,對錯題反思,全面掌握主干知識,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從而達到終身教育目的。
總之,教學是師生共同的活動,師生的溝通交流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的高低。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主動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就能取得最大限度的教學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淑玉.淺談如何教好生物學[A].跨世紀園丁工程論叢[C],2000.
[2]陽麗娜.課堂教學設計的主要成分及其一致性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
篇9
關鍵詞:積極心理;心理素質教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搖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2-0023-02
一、引言
心理素質是指個體在先天遺傳基礎上,經由教育和環境影響而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狀態和心理品質的綜合。隨著高校素質教育的推進,為了實現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眾多高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以及上級教育部門的要求,紛紛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過心理咨詢、心理健康類課程的開設、心理講座、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等形式,為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在其中,相對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課程教學有著受眾面廣、效率高等優勢,已成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主陣地。實踐證明,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工作在減少心理疾患發生、優化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正如學者指出的那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諸如理念錯位、價值取向偏差和實施滯后等很多問題。有研究發現:最受大學生歡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同時最令大學生不滿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1]。這一調查結果非常值得深思,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襲了基本沿襲了以往的消極心理學模式存在教育目標偏離、教育內容貧乏、教育形式單調等問題,主要關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惑或問題,忽略了積極的心理體驗和積極心理潛能的開發。
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于上世紀末興起于美國,是當代心理學最新進展之一。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應僅對損失、缺陷和傷害進行研究,而是應對人類自身所擁有的潛能、力量和美德進行研究。近年來,積極心理學對社會的許多領域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在教育領域中,眾多學者也開展了眾多討論,其中孟萬金教授創立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最為突出[2]。所謂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針對偏重于面向少數問題學生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指導,在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吸收借鑒國內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精華的基礎上,將研究和教育重心確立為人和社會的積極因素方面,通過全方位、全過程、全面滲透、全員參與的途徑,重點培養學生內在積極心理品質,開發心理潛能[3]。簡言之,就是一切從“積極”出發,用積極的視角、積極的內容和途徑、積極的過程和反饋塑造積極的人格,為和諧社會奠定積極的心理基礎。
三、積極心理理念的心理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分析
為達到提高課程效率的目的,應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科學設計。筆者以積極心理理念為指導,結合眾多學者的觀點以及教學實踐,進行以下探討。
1.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積極人格為目標。健全心理素質的培養包括兩個相互銜接的基本目標:一是促進學生積極適應,維護心理健康;二是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主動發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積極心理素質教育認為應該著重培養人內在的、積極的心理機能和人格塑造。相對于關注問題的傳統模式,積極心理理念的心理素質教育則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其積極心理品質和挖掘潛能。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人格不僅可以消除消極人格的不良影響,還能夠促進積極適應能力的發展,維護身心健康。學校心理素質教育課的培養目標應回歸到本原,教師應圍繞著學生積極品質的建構,不斷尋找和創設增強學生積極行為的課堂環境,關注個體內在體驗滿意等主觀感受和自我的積極面,關注當前幸福感和對未來的樂觀與希望,關注個體積極獨特的個性,并且促使個體的潛能得到最大化的發揮[4]。
2.選擇滿足學生的現實心理需求,塑造積極心理品質的教學內容。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健康不單指沒有心理疾病,還包括獨立自主的人格、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較好的社會功能等。具體來說,包括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情緒調控能力、自我認知和管理的能力、自信心、自制力、抗壓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真誠、正直、仗義、樂觀等積極心理品質。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需要針對學生的現實心理需求來進行。目前,許多高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類的課程,但其教學內容因學校不同而存在差異,有學者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學生喜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學生最需要講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依次為: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自我認識、壓力應對、職業生涯規劃、人格心理、生命教育、學習心理、性心理、身體健康、與社會需要相關的知識、與個人需要相關的知識。另外也有相關研究表明大多數學生需要“人際交往”、“情緒調節”的知識最為強烈,其次為“學習方面”和“自我意識方面”??梢?,學生最為需要的內容主要涉及到人際關系、情緒調節和自我等方面,因此,這些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困惑,優化心理品質,使他們能更加有效、快樂的學習和生活的內容都應列為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5]。
3.采取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豐富學生積極的心理體驗。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情景體驗、活動參與是積極心理素質教育的主要原則之一,積極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和體驗,培養學生關注自身心理發展的積極主動性,以達到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克服傳統說教的弊端的目的。實踐證明,要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體驗式教學是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組織和方法上的最佳選擇。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案例式體驗教學、角色扮演式體驗教學、團體活動式體驗教學,都是學生普遍喜歡的形式。通過這些具體形式,學生可以開展互動、自我探討和嘗試改變,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獲得情緒體驗和認知理解,主動獲得開放的、情感的幸福體驗,維護心理健康。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還經常采用榜樣示范式法、調查訪談法、心理測驗法、辯論式教學法等教學方法。
4.重視教學效果的反思總結,開發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積極心理素質教育的重點任務是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和心理潛能的開發,其成效主要體現為通過發展化解問題,如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心理免疫力的提高等。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其他課程存在差異,其教學效果的評估也應有所不同。然而,傳統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往往采用諸如教師講授了多少知識、學生參加了多少活動或考試得了多少分數等流于表面的方式。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主張發展性、形成性評價,因此重視學習過程中的反思總結與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積極取向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應關注的是講授的內容是否能為學生所掌握并對他們有所幫助,學生所學的東西是否能有效內化其積極的心理品質、促進其自我成長能力的提升。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能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感受、體驗并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是教學中的關鍵?;顒咏Y束后,還可引導學生進行自由交流和經驗分享,促使學生整合自我和他人體驗,從而提升認識的高度。此外,適當的心理作業和行為實踐可達到對課程教學成果的鞏固與拓展。
參考文獻:
[1]柳友榮,吳桂翎.回歸生活: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由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0,(122):83-85.
[2]孟萬金.積極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6.
[3]李萌,張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特殊教育,2008,(7):93-96.
[4]孟萬金,王新波,張沖.中國學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實驗與推廣[J].中國特殊教育,2011:(8).
[5]薛香,俞暄一.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設計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1,(27):129-131.
- 上一篇:獸醫就業前景分析
- 下一篇:體育鍛煉對健康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