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的缺點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3: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塊鏈技術的缺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區塊鏈技術的缺點

篇1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應用;風險管理

區塊鏈作為信息領域的前沿技術,正在技術創新和風投領域掀起一波浪潮。以區塊鏈為技術支撐的產業發展中,金融行業是其優先落地應用的主要領域,基于對區塊鏈的探索及其自身的發展,區塊鏈技術的觸角在未來會伸向越來越多的其他領域和行業。然而,正是從金融行業發現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會帶來資產和管理上的風險損失,因此本文針對區塊鏈在哪些領域得到了哪些應用、現狀如何、應用中的風險如何評估及評價,試做一些探討。

一、區塊鏈技術介紹

(一)概念。對區塊鏈概念的理解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次。狹義視角下,區塊鏈指的是一種特殊的鏈式數據存儲結構;廣義視角下,區塊鏈是一種技術集合,其中包括幾種基礎技術,如分布式存儲、加密算法、點對點網絡等。用戶基于共識協議和分布式架構技術進行可信數據的交換以及存儲是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發揮的主要作用。目前為止,區塊鏈技術在行業內還未形成統一定義。2016年10月,由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將區塊鏈技術描述為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二)優勢及劣勢1、核心優勢。當前,信息技術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然而信息有效性和數據可靠性卻無法得到保證,區塊鏈的出現由于其技術的特殊機制,其中的數據具有“可信”的寶貴特征,使得我們對數據高效率的獲取看到了一線希望。下文介紹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中的主要優勢。(1)集體維護。在區塊鏈的數據系統中,除交易用戶的私有信息會被加密,其余數據系統均對所有節點用戶開放。因此區塊鏈網絡中的數據會受到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節點的共同維護,由于所有節點都有訪問的權限,通過公共鏈的公開接口,任何人都可以對區塊鏈數據以及相關應用進行查詢和開發,系統信息處于高度透明狀態。(2)去中心化。區塊鏈使用分布式賬本核算和存儲,采用對等網絡技術對數據進行存儲,打破原有利用中心化的硬件和管理機構管理數據的方式。區塊鏈中所有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相等,單獨節點的變動無法對整個系統的整體運作產生影響,以此保證節點之間的相對獨立性以及系統運行的整體性。(3)無需信任系統。區塊鏈的節點之間遵循一套固定算法進行交換,參與人無需對任何人信任,系統的安全性反而會隨著參與點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區塊鏈系統中的交易雙方無需通過傳統公開信息的方式產生相互信任,這將有助于系統交易過程中的信用累積。(4)信息不可篡改。在信息進入區塊鏈網絡之前需要經過驗證,驗證通過之后被添加至區塊鏈就會被永久存儲,無法篡改。在區塊鏈系統中按照時間先后順序生成一套不可篡改、可信任的數據庫,以此規避一些由于數據篡改產生的不法行為。這也決定了區塊鏈數據極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2、核心劣勢。由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尚處于不成熟階段,其帶來優勢的同時也出現不可避免的缺點,甚至有些優勢在某些方面也會成為技術本身的劣勢。(1)無隱私性。區塊鏈采用分布式賬本核算和存儲數據,在公有鏈上等于每個節點的用戶都可以查看完整賬本,同時由于區塊鏈數據存儲、管理交易過程的可追溯性,交易過程中的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這就意味如果某個人的賬戶被知曉,通過區塊鏈就能知道他的資產情況以及每一單交易記錄,無法保證用戶交易過程中的隱私性。(2)監管危機。區塊鏈的去中心、自治化特點淡化了國家監管的概念。然而監管要求是所有技術創新應遵循的底線。對區塊鏈的監管力度提高,一方面在區塊鏈商業應用過程中可以提供合規性保護;另一方面由于這項新技術的未完全開發性和虛擬性,其相關法律和制度的建立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跟進,監管程度和立法的尺度如果掌握不好也可能會毀掉區塊鏈。(3)安全性問題。私鑰安全是保證區塊鏈數據不可逆、不可偽造的前提,而用戶作為生成和保管私鑰的主體,不存在第三方參與,因此私鑰一旦泄露或丟失,賬戶的資產便無法做任何操作。私鑰的保密性主要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實現,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采用新技術對非對稱加密算法進行破解存在一定可能性,這將對區塊鏈技術造成安全隱患。(4)數據確認的延遲性。區塊鏈的交易無法保證時效性。以比特幣在區塊鏈中的交易為例,網絡傳輸會影響到交易的有效性。這是因為這筆交易要被網絡大多數節點知曉,并且認可后方可進行。同時還受一個小概率事件影響,就是當網絡上同時有2個或以上節點競爭到記賬權力,那么在網絡中就會產生2個或以上的區塊鏈分支,這時到底哪個分支記錄的數據是有效的,則要再等下一個記賬周期,最終由最長的區塊鏈分支來決定。因此,區塊鏈的交易數據是有延遲性的。(5)信息不可篡改。數據被用戶變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是區塊鏈的優點也是缺點。舉個例子:區塊鏈中用戶交易的地址信息如果填寫錯誤將無法撤銷并會造成永久損失;私鑰丟失也同樣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在現實情境中如果銀行卡丟失或密碼忘記都可以通過一定方式找回,及時阻止損失的發生或盡可能降低損失。(三)應用領域。目前關于區塊鏈技術,理論性的探討居多,其應用還處于一個探索期,切實展開應用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業。不過現在一些產業和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區塊鏈技術,根據目前發展態勢,區塊鏈可能在分享經濟、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管理這三個領域落地。首先,由于分享經濟的資源和資產呈現一定分散化,交易雙方無需過多信任,基于區塊鏈技術無需信任系統和去中心化的特點將有助于分享經濟的運行。其次,具有連續性的鏈條交易也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例如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一些電商平臺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對所有商品進行追蹤溯源,并且記錄不可篡改,以此來保證產品安全。最后,一些頻繁交易的數字資產管理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規避交易風險。在P2P網絡借貸中,區塊鏈技術可以全程保存出借人和借款人雙方的交易行為記錄并且無法更改。依托區塊鏈技術,在建立智能合約的基礎上幫助雙方清晰明了地掌握交易過程,以此提升違約難度,極大降低違約風險。

二、區塊鏈技術應用風險分析

(一)利用安全表法識別風險。安全檢查表法是根據系統工程的分析思想,在對系統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找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風險源,然后以提問方式將這些風險因素列在表格中。最基礎的安全檢查表由四個欄目組成,包括序號欄、安全檢查項目欄、判斷欄和備注欄。根據目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以及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建立安全檢查表,列舉出6個安全檢查項目對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如表1所示。(僅代表個人觀點)(表1)(二)存在的風險。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的大賬本,具有去中心化、交易不可篡改、信息透明可查詢的特點。理論角度來看,區塊鏈所具備的一些特點能夠保證其系統的可靠,然而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風險隱患。同時,基于以上安全檢查表的判斷結果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中由于會存在黑客攻擊無法及時阻止以及技術有限性無法準確識別交易主體,導致產生以下可能的風險。1、技術風險。區塊鏈所依托的技術支撐龐大而復雜,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智能合約層、應用層是構成區塊鏈的五層技術架構。為了保證技術架構之間協調運行,確保網絡正常運行,進而產生信任,需要通過默克爾樹、非對稱加密、哈希算法等多種技術和算法復雜而又精密的組合才能實現。由此可以看到,代碼編寫無誤、程序正常運行、加密算法可靠準確是區塊鏈產生信任的前提,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或錯誤,都會造成信任危機。2、業務管理風險。區塊鏈中的全網數據會被每個節點存儲和驗證,單個節點無法更改數據。只有獲得大部分節點的同意,才有可能對數據進行變更,因此在業務管理上存在滯后或無法挽回的風險。例如,2016年6月,以太坊上theDAO被黑客盜取高達360多萬以太幣(按事發前價格折算約5億元人民幣)的數字資產,由于區塊鏈不可篡改,theDAO管理者無法撤銷這筆交易,只好求助于社區,最終以太坊創始人通過個人權威說服了大部分節點,共同修改黑客賬戶,才挽救這筆被盜資產。業務數據的修改和撤回在傳統交易系統中是非常常見的事情,然而在區塊鏈網絡中由于信息的穩定性就變得異常困難。3、智能合約風險。共同維護區塊鏈網絡運行的節點,具備同等的權利和義務,當智能合約在某個節點部署后,相應代碼會在全網的每個節點同時運行并校驗彼此的結果。這種節點關聯性會導致某一節點的智能合約出現問題時波及到其他節點的正常運行。例如,2016年10月以太坊上有節點惡意執行大量消耗磁盤IO的智能合約,使得全網負載大幅增加,導致以太坊上大部分應用都無法順利運行,全網一度陷入癱瘓。后經緊急程序升級修正了此問題,才使以太坊上的應用恢復正常。4、法律風險。區塊鏈應用中的各種風險最終都將可能轉化為法律風險,當企業在應用區塊鏈技術的過程中無法識別和處理這些風險時,很有可能會面臨法律上的約束或制裁,又或者牽扯耗費大量物力財力的訴訟。另外,區塊鏈集體維護、集體使用的特點同樣面臨新的法律挑戰,如果某個節點存儲了不合法的數據,基于數據同步原則,其他節點均會存儲相同違法數據,這個時候是否所有節點的用戶都將面臨法律責任?

三、風險評價

(一)利用SWOT評價風險。利用SWOT分析法,定性分析區塊鏈技術自身及其在應用中存在的優劣勢和面臨的機會與威脅,如表2所示。(表2)(二)根據SWOT分析制訂策略方案。根據SWOT分析矩陣,可以得到定性的風險評價結果,主觀上可以判斷應采取何種策略應用區塊鏈技術,具體策略如表3。(表3)(三)評價結果分析。針對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中的技術優勢、劣勢以及現階段面臨的機遇、威脅,構建其SWOT分析矩陣,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中應當采取何種決策,在發揮優勢和機會的同時規避劣勢和威脅。區塊鏈的發展正處于史無前例的機遇期,理論概念面向群眾的廣泛普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正在為其快速穩定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結合區塊鏈技術的評價結果,區塊鏈技術的更高價值還未被完全開發,未來應當通過企業這個微觀主體,結合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及技術優勢與產業發展相結合。

四、風險規避與監控

區塊鏈是一種全新的互聯網底層技術構架,不僅限于金融、經濟領域,未來在政治、法律、公益、社會、科學等領域都有一定應用,是一種具有潛力、重塑社會各方面及運作方式的覆式創新技術。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出現問題將會給用戶、企業、社會帶來嚴重的后果,任何領域都應做到有效的風險防控,為區塊鏈技術與產業的結合和落地應用設立一道堅實的防火墻。對于區塊鏈技術在應用可能存在的風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防范和監控。(一)數據泄漏風險防范。一是提供技術支持,采用先進的非對稱加密算法從技術上保護數據,在目前業界的相關技術成熟后,企業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數據泄露問題。二是利用區塊鏈數據層和企業內部數據層相結合的結構處理數據,根據數據是否需要在區塊鏈上流動,差異化設置數據的存儲位置。企業內部數據庫主要處理不需要在區塊鏈流動的數據,當數據需要在區塊鏈范圍流動時再接入區塊鏈相應節點。三是嚴格把關申請接入區塊鏈的節點在授權管理方面的權限。與公有鏈不同的是,企業應用區塊鏈需要通過身份認證和授權管理來審核節點的接入。同時,可以在簽署的協議中明確責任和權利,從法律角度規避節點用戶數據泄露的風險。(二)企業應用中。企業在應用區塊鏈技術時需要把網絡安全監管放到一個新的高度,不能完全依賴區塊鏈本身的技術優勢,加強網絡軟件的可靠性管理,保持一定警惕性。基于目前針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監管條例暫處于空白狀態,各行業的監管機構應當分享信息,根據實際業務的共通特點制定區塊鏈技術的行業監管細則,達成共識,便于在技術上提前做好準備,防患于未然,將發生損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提升法律規制。區塊鏈主要依托加密算法提供技術支撐,以及通過虛擬貨幣在網絡上進行交易,這無疑增大了法律約束和監管的難度,政府及相關監管部門應當針對區塊鏈技術的特點以及我國數字貨幣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相關法律和監管政策進行研究和規范,避免在出現問題時陷入被動。同時,在對法律法規進行研究時,應當針對區塊鏈類型和應用場景的差異制定相關標準,合理的法律法規條例,為各行業在應用區塊鏈的過程中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消除法律隱患,激發企業以區塊鏈技術為依托進行技術創新的活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孝男,王永濤,白云波.區塊鏈+時代,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信息安全,2017(08).

[2]韓海庭,孫圣力,傅文仁.區塊鏈時代的社會管理危機與對策建議[J].電子政務,2018(09).

[3]劉海英.“大數據+區塊鏈”共享經濟發展研究———基于產業融合理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01).

[4]梁雯,司俊芳.基于共享經濟的“區塊鏈+物流”創新耦合發展研究[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9.26(01).

[5]葛琳,季新生,江濤,江逸茗.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物聯網信息共享安全機制[J].計算機應用,2019.39(02).

篇2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銀行;交易系統;聯盟鏈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與硬件設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技術涌入臺面并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的到來使我們的個人生活和經濟生活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數據這類的技術需要大量的規整的數據作為支撐,而區塊鏈作為一種信息存儲與讀取的底層技術,可以較好的貼合數據存儲相關的技術。對于商業銀行或是其他的金融機構來說,無時無刻不流動著大量的數據,其中最多的便是交易的數據,如何在滿足商業要求的速度下運用區塊鏈技術存儲交易信息成了當下較為廣泛討論的問題。

1區塊鏈的基礎知識

1.1區塊鏈

區塊鏈是一種數據用分布式存儲技術,交易用點對點技術,驗證交易真實性用加密算法,記錄交易采用共識機制的這樣一種結合了眾多技術的應用模式,或者說是一種信息的儲存方式。周亮瑾,王富章[1]認為區塊鏈技術具備共治、共享、去中心、防篡改、可追蹤等特征,是新興的一種互聯網分布式記賬技術。蔡曉晴,鄧堯,張亮等人[2]則將區塊鏈技術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但其本質只是一種抽象概念,是一種以區塊形式組織成的數據庫。但較多的學者都一致同意,區塊鏈是一種數據庫,是一種記賬方式。

1.2區塊鏈分類

按照蔡曉晴,鄧堯,張亮等人[2]的分類,系統的運轉圍繞區塊鏈賬本的記錄和維護過程展開。因此,區塊鏈系統可以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

1.2.1公有鏈公有鏈是一種所有用戶均可參與的區塊鏈,包括信息的寫入或讀取。公有鏈實現了完全的去中心化,也使用典型的類似工作量證明的機制完全解決了信任問題,記錄信息的是全體的參與者。如比特幣區塊鏈,信息就是完全公開的,全員參與的。

1.2.2聯盟鏈聯盟鏈的記賬者由參與聯盟鏈的人協商決定,并非全員參與決策,所以其也沒有實現完全的去中心化,信息也只是一部分的公開。1.2.3私有鏈私有鏈是指定的管理者進行管理,只有少部分參與人可以使用,其中的信息也可以不對外公開。三種類別的區別見表1。

1.3區塊鏈的“三元悖論”

根據羅伯特蒙代爾的“三元悖論”即一個金融系統不可能同時擁有去中心化、效率、安全性這三種目標,最多可以擁有其中的兩種理論,區塊鏈構成的時候同時也是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公有鏈側重于去中心化與安全,卻在數據不斷累積的當今面臨交易效率的問題;私有鏈側重于安全與效率,但是卻完全做不到去中心化;聯盟鏈則是非完全的去中心化,程度比私有鏈高,比公有鏈低,而效率也是基于兩者之間。

2聯盟鏈在商業銀行應用的可行性

2.1身份驗證的可能性

2.1.1數字簽名驗證現在應用區塊鏈并具有較為完善的交易體系之一的比特幣交易,其采用的身份驗證為數字簽名驗證,其驗證流程為當用戶注冊了該系統的賬號之后,便會獲得一個私鑰和公鑰,而其中私鑰是不公開的,相當于自己的密碼,而公鑰是對外公開的,并且公鑰也可產生一個公開的地址。當交易發生時,為了驗證此條交易信息不是假信息或是別人仿制的教育信息,則交易的發起方需要將此條交易信息通過Hash算法加密為一串數字,然后再用私鑰和先前的這串數字一起再加密一次。當別人想來驗證此條信息是否為你本人的交易操作時,會先將最初的交易信息用Hash算法后得出一個摘要1,然后再用你公開的公鑰以及交易的密碼解密出一個摘要2,將兩者進行比對就可驗證。這樣的方法就可以通過不可被查詢的私鑰來驗證交易的正確性。

2.1.2商業銀行的身份驗證商業銀行現有的身份驗證有密碼驗證以及生物特征識別,但是現在的驗證已經逐漸向生物特征驗證靠近,不僅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運用起來特別快捷方便,而且安全性也比密碼驗證更好。其驗證的核心還是將登錄使用的密碼或生物特征與當時存留在銀行的進行比對驗證,其后的更長一段時間內這種方式都不會改變,只會提高生物驗證的精確性和安全性。

2.2區塊構建的可能性

2.2.1比特幣構建的基本思想比特幣系統是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交易系統,當兩個節點發生交易時,使用密碼學技術對該交易信息加密過后,就把這條交易進行全網廣播;當所有節點接收到這條信息過后就開始對此條信息進行驗證,身份驗證的具體流程上文已經說過,身份驗證成功后對此交易進行驗證,通過追溯該用戶的賬戶歷史交易來判斷是否可以完成該交易,驗證過后將其記錄在自己記錄過的區塊列表里面;節點是否可以將自己的賬本記錄接入區塊要進行工作量證明或其他共識機制,工作量是一個尋找滿足難度要求的隨機數的過程。找到的節點按照一定規則被選中后便可獲得一次記賬權,并且發出本輪記賬需要記錄的數據,然后全網其他節點進行數據更新、驗證和存儲。在記賬完成后,可以獲得系統給予的一定數量的比特幣獎勵。工作量證明涉及的工作就是人們所說的“挖礦”工作;在其“挖礦”完成之后,就可將其連上原有的區塊,完成一次區塊周期,區塊鏈系統就是在這上面構建起來的。

2.2.2商業銀行交易區塊鏈構建的基本思路對于商業銀行的交易來說,交易的安全性、便捷性、可查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在驗證登錄時,應用原有的身份驗證就可以滿足要求,因為商業銀行的區塊鏈不需要也不能完全的去中心化,至少我國現有的經濟形勢不行,所以生物特征驗證是較為安全的;也不需要讓所有人來驗證你的交易身份,這樣可能會泄露你的身份信息。其次對于交易來說,別人沒有必要也沒有義務來驗證你的身份,對自身沒有好處。對于交易的便捷性和可查性應當尤其注意,在原有的區塊鏈當中,當數據過多時就會由數據的過多帶來的數據同步已經讀取的速度減慢,使得交易變得不流暢,現在的比特幣交易就已經遇到這樣的技術瓶頸,全網同步交易在商業活動里面顯得沉重和笨重,所以盡量減少交易的記錄以及單鏈的長度是對于商業交易來說非常重要的。原有的比特幣的信息追溯是靠記錄的信息來進行操作,而對于商業交易來說的話,這樣的方式也是有效的,可以進行保留。

2.3審計的可能性

對于比特幣交易來說,對某個比特幣賬戶進行審計可以采用追溯的方式,通過查閱該用戶在區塊鏈上保存的交易信息來對其賬戶進行審計。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商業銀行,將從審計模式、審計職能、審計判斷三方面影響商業銀行審計,這項技術有利于糾正信息不對稱,提高審計證據的可靠性和審計效率,促進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提升。對審計來說,區塊鏈技術可能會極大提高工作效率。

3商業銀行聯盟鏈的身份驗證

身份驗證是架構在區塊鏈的基礎之上的,但是用戶登入個人賬戶時建議還是使用原有的身份驗證機制,通過比對創建該賬戶時的信息來驗證登入者的身份,也不用考慮其他節點來對此賬戶進行重復驗證,這樣可以節省較多的資源。

4商業銀行聯盟鏈的構建

聯盟鏈也是區塊鏈的一種類型,其構成的基礎也為區塊以及其內在的機制。在此條聯盟鏈當中,記賬者便是市面上所有的金融機構,他們由中央銀行或者銀監會直接指派或者通過資質的檢驗。他們所要記錄的,是單個用戶發生的交易行為,他們所要儲存的也是單個用戶發生的交易行為。當交易發生時,這些記賬者便開始對其進行驗證,當這筆交易被一個或多個記賬者驗證為有效交易時,則將此次交易寫入該用戶的下一個區塊當中,這樣就完成了一次區塊的建立周期。相比傳統的區塊鏈的構建,這種方式的構建舍去了比特幣交易時的身份驗證,增加了用戶的透明性;舍去了完全的去中心化,采用商業銀行來充當指定記賬人。這樣的交易極大地縮短了交易的流程。

5商業銀行聯盟鏈的交易審計

5.1審計模式

在傳統審計中審計人員一般采用事后審計模式,查閱被審計單位的經營管理憑證、檔案資料、內部控制制度等材料,通過函證方法佐證被審計單位經營管理活動的真實合法性。在商業銀行區塊鏈中,由于區塊鏈的時間戳功能等特性,不僅對初始記錄的數據進行檢查,而且還可以對其發生和記錄的時間進行審查,這樣保證審計線索不中斷,減少數據造假的可能性,釋放審計人員辨別資料真實性的精力,提高審計人員的工作效率。這樣對于個人賬戶的審查非常有效,也可以依靠一定的程序設計對商業銀行內部的審計帶來幫助。

5.2審計職能

在傳統審計中,審計人員主要是對被審計單位的數據資料的事后監督職能。在商業銀行區塊鏈中,審計人員通過授權密鑰實時獲得被審計單位的交易信息,通過構建的系統可以對這個系統里面的所有用戶鏈進行實時監督。審計工作從傳統的事后監督重構為事前、事中、事后各環節的預防和監督,發揮“預警”職能,實現前瞻性審計功能,使審計工作能及時高效的完成。

5.3審計判斷

在傳統審計中,依據統計學抽樣理論,結合審計人員的過往經驗和主觀判斷,以此從審計樣本中查找問題,進而推斷整體結論,極有可能得出不確定性的審計結論,存在遺漏審計疑點和線索的抽樣風險。在商業銀行區塊鏈中,可將由原先的抽樣審計進而擴展到總體審計,有效減少因審計樣本推斷出總體的不確定性,從而提高審計結果的精確度。

6商業銀行聯盟鏈的優缺點分析

安全性:交易是由商業銀行確定,其中除了商業銀行也沒有其他的參與者,所以安全性較高。效率:由于有獎勵機制的存在,商業銀行會為了手續費而產生良性競爭,進而提高了交易數據的效率。存儲與讀取:這樣由用戶為主體的區塊鏈,存儲和讀取也是以用戶為單位,交易發生時讀取更有目的性。而以用戶為單位的存儲,減少了數據的冗雜,加之不同的人不同的行業的交易產生的頻率不同,不用一視同仁的全部儲存備份,使數據的存儲更輕松。數據的可讀性:記賬者可以讀取全部的交易數據,而筆者僅僅把這條聯盟鏈當作交易的話,也沒必要也不能知道其他人的賬戶或者交易信息。

篇3

制造云大數據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正面臨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和新的產業變革。那么我們認為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時代正在到來。怎么解讀人工智能?首先,網絡是一個泛在的互聯網,包括魍車幕チ網和互聯網+人工智能,其核心技術是七類技術深度融合,包括新互聯網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人工智能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新生物技術以及新應用領域專業技術。互聯網時代特征總結為泛在互聯、數據驅動,共享服務,跨界融合,自主智慧和萬眾創新。

當然,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正面臨全球新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特別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核心就是要發展智能制造技術產業和應用。對我國來說面臨的五大挑戰是:第一要從技術跟隨到創新以及到超越,第二要從傳統制造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變,第三從粗放型制造向質量效益性轉變,第四從資源消耗到綠色制造轉型,最后要由生產型制造到生產+服務型制造轉變。

其核心問題就是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要走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以創新發展為主題,以制造業提高質量增加效益為中心,特別強化兩化融合,而且要推進智能制造主攻方向。

云制造的概念首先是基于泛在網絡,其次是借助新興大制造技術、信息通信技術、智能科學技術及制造應用領域四類技術深度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作為技術手段,構成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統一經營的智慧硬軟資源和能力的服務云。這實際上就是人、機、物互聯服務,或者是現在提出的工業互聯網的概念。

用戶通過智慧終端和智慧云制造服務平臺能隨時隨地按照需要獲取智慧制造的資源和能力,要對整個全系統全生命周期產業鏈里面的人機物信息技術自主的智慧的感知,互聯協同分析認知和決策控制與執行,促進制造全系統及全生命周期活動中的人組織、經營管理、技術設備三要素及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知識流、服務流集成優化,形成一種基于法在網絡、用戶為中心、人機物信息融合。

智慧云模式是什么,手段是什么,業態是什么,特征是什么,實施內容是什么,以及目標是什么都值得探討。

我們把它叫智慧,因為強調三種深度融合:人物與環境信息深度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同時,很重要的基于大數據的并行、協同、實時、互聯、智能的進行創新。根據這樣一個理念所構成的系統,我們把它叫做智慧云制造系統或者簡單說智慧制造云。概念模型包含幾大部分內容,一是制造資源的能力和資源,這里面包括軟的、硬的,包括能力和智能互聯產品;二是制造云池;三是制造全生命周期的智慧云。其核心支持就是智慧云制造的平臺。

綜上,智慧制造云是一種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模式手段。制造模式是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服務協同個性柔性社會化智能制造產品以及服務用戶的模式,它的手段就是四類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作為技術手段,構成一個智慧化的人機物環境信息互聯系統,體現數字化、物聯化、虛擬化、協同化、定制化、柔性化和社會化的產品。

那么智慧制造云、工業云里面的大數據實際上是全系統全生命周期里面的三要素、五個流里不斷產生的四個大數據,包含制造全生命周期里面的各種數據,有企業經營管理的數據,有技術產品設備的數據。有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有靜態數據、動態數據和實時數據。

智慧制造云大數據的特點,除了四個云以外,和大量、高速、多樣、價值以外,還加上了多元符合模態、數據類型異構等。其作用簡單來說能精準高效智能地用到全生命周期的活動,促進云制造的智慧化,目標實現產業研制、管理服務效率質量成本能耗,實現產品加服務為主導的隨時隨地的按需個性化指導。

目前,大數據在感知基礎上,有六類大數據關鍵技術,關鍵技術在制造云里有新的需求。首先大數據的集成與清洗,就是把不同來源、格式、特點性質的數據及數據源在邏輯上或物理上有機地接入平臺并進行新審查和教研,得到干凈、一致的數據。第二技術就是大數據存儲和管理,采用云存儲和分布式存儲技術及高吞吐量數據庫技術與非結構化數據訪問技術,實現運輸集中的數據經濟、高效、高可靠、容錯的管理與服務。第三大數據分析挖掘,從這些海量的隨機的數據中要找出有價值的東西,比如說現在分布式計算引擎,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對我們制造云要以應用目標為導向,導出相應算法軟件。同時需要建立云制造應用系統定量分析的人工智能分析模型,數據不是直接用的,是通過模型來的。可視化,各種各樣數據可視化而且能應用,比如多維數據分析,虛擬現實等,對目前綜合處理顯示多維數據以及交互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是大數據的標準和質量,對智慧云多類型標準需求不限,而且交易和交互要作為一個導向。最后就是安全,全生命周期里面要安全,像隱私保護、數據水印以及區塊鏈技術等。

大數據的云化

第三個問題就是大數據云化。直接把大數據遷入模型軟件,第二是直接提供DAAS,第三個就是風險,最后一個就是大數據的可視化,基于大數據可視化技術實現智慧制造云里面的風險和顯示。

云里面大數據怎么用也值得探討。第一類是航天產品電纜數據化設計,也就是說把電纜有關的經驗數據和綜合分析性能數據收集過來,放到電纜數據工程里面,實現了電纜數據化生產的一體化,產生效果后有60%以上研制時間開展產品質量提升。第二類是醫藥,利用現在制造云里面官方電子病例、醫療等信息系統提取海量臨床數據,挖掘藥物效用及治療方法,從而為醫藥研發提供參考。第三類是航天制造和生產比如博世、力士樂等智能生產。第四類就是維修,比如C919健康管理,需要實時檢測大數據中心。根據上面的情況,智慧制造云在大數據當中是很重要的。

最后提點建議。首先當然是大數據已經成為智慧制造云建設和運行的重要資源,如果沒有大數據、沒有云、沒有人工智能,那最后肯定是做不到智慧化制造。而研究實踐需要從技術、應用、產業三方面來協調,進行各個層次的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

從技術應用和產業方面,概括性地提幾點想法:第一,從技術上要做到重視大數據、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系統工程技術與制造領域等多種技術的深度融合。要搞大數據,必須要做到這幾個技術的深度融合,這是我們的一個觀點。第二,離不開云,因此要對面向用戶大數據的云服務技術進行研究。第三,要重視基于大數據制造全生命周期里面的新模式、流程、手段的研究。最后,要進行符合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技術研究,當然還有安全和相應標準的制定與評估。

從應用角度來看,要“四個突出”。第一要以突出制造特色和行業特點來開展;第二要突出問題導向,問題在哪,競爭力缺點就在哪;第三要突出大數據驅動的智慧云制造管理運行模式、手段和業態的變革;第四要突出三要素與五流的綜合集成化、優化和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