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研究意義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2: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塊鏈技術研究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區塊鏈;新常態;新機遇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7)03-0099-02
一、“區塊鏈”技術下的中國金融“新常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特幣交易市場: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幾家比特幣交易平臺,如:中國比特幣、火幣網和OKcoin等。這些平臺承載著全球80%~90%比特幣交易,而中國市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享有對比特幣定價權。同時,中國也是比特幣挖掘能力最強的國家,設立在境內的服務器集群提供了全世界60%以上的比特幣算力,中國在比特幣礦機和運算芯片的研發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近幾年,很多金融巨頭開始將關注點從比特幣本身轉移到其背后的區塊鏈技術,而國內區塊鏈技術的普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國內多個資本集團投入巨資建立區塊鏈實驗室,并設立專項投資基金進行人才培養和項目孵化,意在研究前沿科技及促進我國金融科技研究和國際快速接軌,如萬向集團旗下的萬向區塊鏈實驗室,每年共拿出60萬~100萬美元對優秀項目進行贊助,其不僅僅為區塊鏈初創企業提供了啟動資金,更將一群有著先進技術和知識儲備的開發者聚在一起,成立區塊鏈開發者社區和工作站,為區塊鏈產業后備人才的儲備打下了堅實基礎;其次,央行于2016年1月稱將盡快推出以央行為發行主體發行數字貨幣,這在某種意義上認可了區塊鏈技術及數字貨幣的價值,這對廣大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起到了指導作用和示范意義,調動了各部門對研究區塊鏈相關技術的熱情,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的有力推手;第三,由中證券公司牽頭11家國內大型金融機構共同發起的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Ledger)提升了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研究區塊鏈技術的積極性,基本確定了我國金融機構未來5年的技術變革方向。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有很多國有性質的商業銀行和民間資本支持的股份制銀行及老牌證券公司建立了相關研究部門,有關區塊鏈技術的研究正在部門內如火如荼地開展。國內也有很多金融機構和國外區塊鏈服務提供商達成技術合作協議如中國工商銀行、華瑞銀行等。
二、“新常態”下我國金融業發展的“新機遇”
(一)跨境支付和結算
作為世界經濟總量第二的貿易大國,對外貿易體量巨大。我國近年來陸m提出“一帶一路”等一系列發展戰略,直接反映出我國“走出去”的決心,跨境支付和結算業務將迎來一個“黃金增長期”。與此同時,國內大力推動匯率改革,幫助人民幣國際化邁上了新的臺階。伴隨著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SDR),越來越多的國家支持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在這種大背景下,如何降低跨境支付和結算成本、提高運行效率、安全地保證每一筆交易順利進行成為了我國商業銀行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這對于幫助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提升利潤空間有積極的正面意義。從經常類項目的跨境支付結算金額來看,2015年這一數字約為8萬億元人民幣,區塊鏈的出現會使相關流程的交易成本下降四至五成。如果有從事中轉業務的商業銀行提早使用此技術,將大大增加其處理跨境結算獲得的收益,同時搶占其他尚未轉型的同類銀行的相似業務。
(二)數字貨幣
2016年初,央行傳出了有關進行數字貨幣及區塊鏈技術研究的消息,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尚處于轉型期的金融機構起到了導向作用,數字貨幣的研究和發行將成為銀行間業務的新機遇。首先,若數字貨幣在流通中逐漸豐富,無論是居民平時消費,還是銀行間交易結算所需要的等待時間都將被大幅縮短;由于分布式技術的特點,商業銀行用于維護服務器的成本將趨近于0。其次,數字化貨幣的廣泛使用會激發出更多的支付情景,在零售端,尤其是移動支付領域將會引起巨大的行業變革:如可以使支付具有連續性(即脫離可交易的最小單位限制),支持無中心干預的點對點線下支付,物聯網條件下機器間自動支付等新模式。最后,得益于數字貨幣的可追溯性,諸如洗錢、金融詐騙、關聯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將可“追根溯源”,可以幫助人們降低遭遇金融犯罪后的損失和避免財務問題的發生。
(三)證券的發行和交易
區塊鏈技術不僅能為商業銀行帶來福利,還為證券行業帶來了機遇:第一,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證券交易所將顛覆傳統交易所運行的商業模式,從在交易所的集中撮合競價交易改為分布式點對點交易,真正實現了買方與賣方的無縫對接。第二,分布式賬本的去信任特點可以幫助證券機構簡化交易流程,移除大部分人工管理和證明環節。通過智能合約實現自動化股權登記,大大減少交易成本,帶來超額收益。第三,由于區塊鏈網絡的多數共識機制,對區塊鏈網絡交易所的訪問將是高度安全的,并且分布式計算將保證交易所系統的穩定性。
(四)供應鏈金融
我國貿易融資規模于2016年已達到10萬億規模,并以每年約25%的增速逐年上漲。但是拋開規模來看,這一市場的利潤被多個中間商、結算機構、中轉銀行攤薄,使得出借方無法得到可觀的利潤。而反觀國內P2P市場魚龍混雜的現狀和近日曝出的國金證券假章事件,再次引起了國內投資者對P2P平臺安全性的質疑。當區塊鏈技術與貿易融資業務相結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由于區塊鏈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的存在,投資人的本金和收益的結算都可以得到保護,交易和結算風險得到有效降低。與此同時,使用區塊鏈作為融資網絡可以促進國內融資平臺與國外平臺對接,開拓P2P時代的新市場,有力地拖動本地化金融與對外貿易相結合。
三、我國金融機構搶抓“新機遇”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國內區塊鏈技術戰略布局
金融機構需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考慮區塊鏈技術的引進時機,引進國外技術還是自主研發,和企業在行業中使用區塊鏈時扮演的角色。以國資大型商業銀行為例,應利用好R3聯盟和ChinaLedger等相P技術平臺的科研優勢,結合自身與監管部門的緊密聯系,在保持和監管部門溝通的前提下,與之一道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區塊鏈技術標準和與之配套的監管體系。而中小企業則應擺正追隨者的位置,與R3聯盟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對外吸收技術人才,在開源項目的基礎上參照自身優勢開發出適合自己的區塊鏈網絡。
(二)增加科研投入,支持優秀項目
國內的區塊鏈項目投資目前還仍不成熟,集中投資風險較大,因此應遵循小資金、廣投入、勤更新的投資原則,國內金融機構可將區塊鏈領域的相關投資分用途、分批次投入不同領域的專業團隊,廣泛滲透各個項目的研發過程,并派駐專人進行技術整合,以達到最大化利用資本的效果,分散投資風險。在制定了完備的投資計劃后,需要進行投資項目的選擇。我國金融機構可以參照硅谷模式,建立技術孵化器,招募優秀人才并組建專業團隊開發區塊鏈應用,引入天使投資人和專業VC進行項目指導,目前國外已有類似500 Startups這樣的專業創業項目孵化機構的案例可以學習。
(三)加強對外交流,推進技術融合
國內金融機構可以將技術交流的重點放在區塊鏈領域研究較為發達的柏林、硅谷、紐約、英國等國際金融科技創新中心,尋找比特幣不同層次創業公司給予技術支持:如提供區塊鏈服務支持的公司(DAH,Chain等),進行區塊鏈底層技術開發的公司(以太坊、CEV等),數字貨幣交易平臺和解決方案提供商(Circle等)。邀請已經具備一定商業化運作能力的區塊鏈服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可以大大減少研發投入,縮短研發周期,提高產品更新效率。這在當前金融業普遍面臨轉型的大環境下為國內金融機構搶占先機和攫取更多市場份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Barnes, D. Blockchain Manoeuvres: Applying Bitcoin’s Technology to Banking[J]. The Banker, 2015(5).
[2] Allison, I. Bank of England: Central Banks Looking at ‘Hybrid Systems’ Using Bitcoin’s Blockchain Technology[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 2015(7).
篇2
【關鍵詞】金融發展 規劃 區塊鏈 準入
【中圖分類號】F83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12.00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經濟增長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我國未來金融發展的路徑仍有待進一步理清,各項政策的著力點需要進一步精準定位。這些都需要對金融形態理論的最新發展進行梳理。
金融形態理論的一些最新發展
金融形態的傳統理論從金融部門所具備的功能這一角度來解釋金融形態的特征。以Shi Shouyong和Randall Wright等人的研究為代表,新一代金融形態理論試圖回答比金融功能更深層次的根本性問題。新一代金融形態理論認為,以下兩方面因素對未來金融形態的變化具有重要的影響。各國金融發展競爭力的比較,從根本上也是以下兩方面的競爭。
一是金融部門比其他部門會更加履行承諾(commitment)。所有金融交易都是建立在最終按事先承諾履行交割的基礎之上。金融交易的中心不是憑空形成的,也不是簡單的規模效應和成本效應帶來的;所有交易都是經過這個“中心”進行的,根本原因是因為這個“中心”最能履行承諾。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不會去“中心”化。非“中心”的處于邊緣地帶的金融主體履行承諾程度不高,相互之間只能夠通過處于“中心”的履行承諾程度高的金融機構來完成交易。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沒有削弱處于“中心”的金融機構的重要性,反而擴展了這些“中心”的金融機構促成交易的空間。網絡和信息技術使得稀缺的“履行承諾特性”的市場價值更高――未來金融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此。
具體來說,在承諾條件下達成金融交易,成本最低,也給交易雙方帶來最大的收益。金融部門的履行承諾程度越高,金融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越大――越能夠使得原本無法達成的交易得以達成,同時也意味著在各種短期利益的誘惑下,金融部門更具自我制約性。履行承諾的內涵不僅包括誠信、不違約,而且涉及金融活動所有相機抉擇場景。在金融交易中,交易雙方達成協議,對于交易中的收益“蛋糕”劃分有了事先的約定。不論是哪種金融形態,不論未來的情況發生何種變化,不論交易雙方在未來偏離事先協議時可能面對多大的利益誘惑,交易雙方必須按事先約定的承諾履行義務。反之,當缺乏自我約束、不履行事先協商所確定義務帶來的好處更大時,金融交易主體相機抉擇,面對短期利益的誘惑,會選擇違背承諾,放松對自身行為的制約。
當金融危機發生時,金融界的業內人士往往會提出金融業要加強監管。監管不僅要公開懲罰業內的“害群之馬”,也要披露業內履行承諾水平較高的“明星”機構。在一個不重視承諾的金融形態中,有組織的加強自律行為只有在出現承諾危機、行業難以生存時才會成為一種普遍現象。金融規劃的目標之一是,使每一金融主體加強自律、高水平地履行承諾成為金融形態的常態。
二是流動性被“認可”(recognition)程度的重要性。流動性在此的定義是非實物資產作為購買力支付手段被接受的程度。流動性最初的起源是,商業性金融基于自身承諾的金融業內部的對流動性票據的“認可”。
金融形態的“進化”很大程度上是流動性工具的“進化”――能夠被接受的作為購買支付手段的非實物資產越來越多。金融形態的發展程度越高,被接受作為購買支付手段的資產種類就越多。流動性工具的進化,根本的還是愿意在常態下履行承諾的商業性主體越來越多的結果。對流動性工具的“認可”,其實就是對該工具發行者履行承諾程度的“認可”。
未來我國金融形態演化的環境特征
在金融行業,一場深刻的變革蓄勢待發,國內外金融技術、產業和業態不斷變革。未來我國金融發展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但是,我國金融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并非“風調雨順”,挑戰與機遇并存。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依然存在,外資對我國金融部門的滲透也將日益加強。未來總體環境有以下特點:
首先,技術對全球金融活動規則的影響越來越大。對全球金融治理話語權的爭奪從來都是激烈的。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優勢正在強化這些國家在金融規則方面的影響力。通過提高技術標準,發達國家正在有意識地使得未來的金融規則對自己更加有利。
未來,通過實現技術上的優勢,我國應多提供規則方面的公共產品。技術是未來金融形態演化的推動力。在反洗錢、反假鈔、金融機構合規、金融客戶合適性等方面,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已經落地,并大幅度降低了合規的成本,同時也提高了金融活動的規則標準。在新技術的支持下,金融活動主體可以更精確、更清晰、更及時、更低成本地監控所有金融交易信息,更永久地保存歷史信息。
其次,理論研究的不足制約著未來的金融發展。金融問題不是工程問題。金融形態的核心不是技術的機械性效率,而是人的承諾。相對于其他許多方面的不足和制約,金融發展理論上的不足是最為突出的。我國未來的金融發展是否具有優勢和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理論是否先進。理論并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也不能與具體操作對接,但是,不在邏輯上討論金融發展理論的前沿問題,對最新分析方法因不能應用而忽視,是金融發展有可能全局落后的主要原因。
落實到金融形態和監管方式等操作問題,理論研究也亟待加強。比如,國內金融業分業監管的制度是否能夠適應基于新技術的金融發展新形態尚無定論。一方面,區塊鏈技術為金融賬戶在線上直接開展所有金融業務提供了實現的條件。對客戶而言,每個移動終端都是一個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信托公司等各類金融機構功能的集合。技術發展已經為未來金融混業發展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混業金融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技術帶來的便利有可能無法完全抵消從分業到混業的轉換成本。
再次,我國金融發展仍處于戰略機遇期。從實體經濟總量來說,我國無疑是經濟大國,而且隨著人均收入水平增加,儲蓄的規模越來越大。龐大的儲蓄規模客觀上需要一個龐大的金融服務部門來將這些儲蓄轉化為投資,使得我國具備了成為金融大國的基本條件。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我國具有成為金融大國的先天優勢。
由于我國儲蓄規模龐大,客觀上要求我們在全球范圍內配置投資組合。如果僅在一個局部區域內配置組合,可能導致資產價格泡沫。因而,大國經濟還使得我國具有成為一個全球化金融大國的先天優勢。任何國內的金融創新和金融業務都有潛在的國際市場。
全球化金融大國需要處理的規模龐大的金融業務,給國內全球化金融業務的專業化分工帶來了巨大的規模效應。就以支付業務而言,國內的專業化分工使得支付的快捷速度、低廉成本已經達到全球領先的水平。同樣,任何國內金融業務的專業分工發展都有國際市場的應用。微信支付在海外的運用就是一個例子。
我國有大量迫切希望獲得財富的人群。隨著我國經濟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均收入不斷提高,老百姓手中的財富越來越多。一個能夠為老百姓財富帶來更高收益的金融體系在未來應該具備一個更加先進、成本更低、更加安全穩健的金融運作形態。在這一金融運作形態下,百姓們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渠道,企業也會有越來越多的融資渠道。隨著金融交易平臺的多樣化,場外交易日益專業化、分散化;但同時,金融交易的信息卻日益集中化。金融資產的細分,導致金融資產價格的多樣化,金融價格體系的多元化。面對這一變化,整個金融市場的估值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更加精細的獲利機會。
促進我國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
依據國家“十三五”期間全方位對外開放的發展理念,我們將參與幾乎所有金融領域(包括產品、服務、技術、研發、治理結構、機構、保障體系與支持機制等)的全球競爭,并以全球先進水平為標桿。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爭取盡快在所有領域達到世界領先的水平,并力爭在規則制定中具有話語權,最終使我國金融發展的理念和實踐成為全球的參照。具體而言,我國今后的金融發展可著重在以下四方面謀篇布局:
一是立足金融發展理念的普適性和合理性原則,把握金融發展的主動權。從長遠來看,實施高標準的金融活動規則是大勢所趨。在貿易和投資領域,美國主導的TPP協定和TTIP協定迫使世貿組織原先制定的全球貿易投資規則更新升級。今后,我們需要做好準備的是,通過不斷提高全球金融活動規則標準來占據金融發展的制高點,控制話語權。我國還應在一些金融發展的優勢領域主動提出符合全球先進理念和發展趨勢的新議題(比如,互聯網金融等領域),成為這些領域全球規則的制定者之一。
展望未來,我們應對國內外金融形勢不利變化的經驗將會更加豐富,把握金融發展的主動權、搶占金融發展制高點的意識將更加超前,我國應對國內外復雜金融局面的能力將繼續得到增強。
二是集中力量優先研發包括區塊鏈在內的金融基礎設施相關技術,搶占金融技術創新制高點。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計算機技術、數學、通訊、經濟學和金融學等多項學科的交叉滲透,未來的貨幣形態、金融機構形態、金融市場形態和支付形態都將發生變化。從上世紀70年代還在使用的計算尺和算盤,變為現在計算速度極快的電腦,電腦信息技術的出現使得計算變得方便。尤其是,得益于強大的計算能力,人工智能在學習深度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世紀以來,互聯網與大數據信息技術的發展風起云涌,基于強大計算能力的數據應用機會在金融領域越來越多。上世紀90年代曾出現電腦能夠改變人類未來的大膽預測,現在看來許多都得以實現。未來的金融形態將越來越帶有各類新技術的色彩。
對于中國,世界各國真正拭目以待的,可能已經超越了鋼筋水泥的國際大通道、貿易投資便利化安排和金融貨幣合作。在當前世界金融動蕩的形勢下,世界各國真正需要的是一次在新思想指導下的金融技術革命。中國應力爭成為下一次金融技術革命的發源地。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的制度優勢。在研究與試驗發展(R&D)方面,2014年國家安排了3997項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129項“863”計劃課題。截至2014年底,累計建設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3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54個,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1098家。未來,需在金融領域進一步明確提出利用制度優勢加快創新的路線圖:實施國家重點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突破金融領域的核心技術,瞄準瓶頸制約問題,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
三是處理好金融創新試點與全面準入的關系。金融涉及老百姓的財富安全。金融創新全面準入,可以與新藥品的全面準入相類比。鑒于藥品對人健康安全的重要性,美國對藥品的管理原則是,只有具備證據表明,新藥顯著地好于當下使用的藥,才能批準新藥的準入。
處理金融創新試點與全面準入的關系的方法之一是提高金融創新全面準入的門檻,未來出現新的金融形態全面準入需要達到顯著優于現有形態的高標準。具體地說,尤其需要在兩方面比現有的金融形態做得更好,一是具備更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和更高的履行承諾程度;二是具備提供更強的流動性工具的能力。同時,試點的門檻可以放低,在全面準入之前的試點,主要為收集證據的需要;從保護金融消費者的角度出發,試點不能以盈利為目的,而且參加試點者因承擔試點失敗風險,是需要支付一定費用的。
四是金融監管向混業方向過渡,提高金融活動違約的成本。分業的金融監管模式容易帶來不同金融業態的不同監管理念之間的套利行為。隨著技術的發展,套利的成本不斷下降,這將導致套利活動的增加。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現有金融形態均達到了發展的高級階段,從分業監管向混業監管方向過渡的條件會越來越成熟。
提高違約的代價適用于所有金融形態的所有金融協議。違約成本指協議人在違約情況下需要支付的代價。對金融機構而言,不履行承諾最大的成本是從“中心”位置被轉移到“邊緣”的位置。這也符合本文通篇的邏輯,處于“中心”的金融機構是最能履行承諾的。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披露,截至2016年1月,我國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達到98.16萬億人民幣,相當于2015年末我國67.7萬億人民幣GDP的145%。2016年1月社會融資規模為3.4萬億。在“十三五”期間,面對規模如此龐大的金融部門,做好發展規劃意義自不必言。本文從規劃的定位、思路和框架上提供幾點意見,希望為找準政策的發力點,避免不必要的政策干預和市場波動,提高金融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提供參考。
責 編M鄭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