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主要優勢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2: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塊鏈技術主要優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區塊鏈技術主要優勢

篇1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應用;風險管理

區塊鏈作為信息領域的前沿技術,正在技術創新和風投領域掀起一波浪潮。以區塊鏈為技術支撐的產業發展中,金融行業是其優先落地應用的主要領域,基于對區塊鏈的探索及其自身的發展,區塊鏈技術的觸角在未來會伸向越來越多的其他領域和行業。然而,正是從金融行業發現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會帶來資產和管理上的風險損失,因此本文針對區塊鏈在哪些領域得到了哪些應用、現狀如何、應用中的風險如何評估及評價,試做一些探討。

一、區塊鏈技術介紹

(一)概念。對區塊鏈概念的理解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次。狹義視角下,區塊鏈指的是一種特殊的鏈式數據存儲結構;廣義視角下,區塊鏈是一種技術集合,其中包括幾種基礎技術,如分布式存儲、加密算法、點對點網絡等。用戶基于共識協議和分布式架構技術進行可信數據的交換以及存儲是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發揮的主要作用。目前為止,區塊鏈技術在行業內還未形成統一定義。2016年10月,由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將區塊鏈技術描述為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二)優勢及劣勢1、核心優勢。當前,信息技術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然而信息有效性和數據可靠性卻無法得到保證,區塊鏈的出現由于其技術的特殊機制,其中的數據具有“可信”的寶貴特征,使得我們對數據高效率的獲取看到了一線希望。下文介紹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中的主要優勢。(1)集體維護。在區塊鏈的數據系統中,除交易用戶的私有信息會被加密,其余數據系統均對所有節點用戶開放。因此區塊鏈網絡中的數據會受到所有具有維護功能節點的共同維護,由于所有節點都有訪問的權限,通過公共鏈的公開接口,任何人都可以對區塊鏈數據以及相關應用進行查詢和開發,系統信息處于高度透明狀態。(2)去中心化。區塊鏈使用分布式賬本核算和存儲,采用對等網絡技術對數據進行存儲,打破原有利用中心化的硬件和管理機構管理數據的方式。區塊鏈中所有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相等,單獨節點的變動無法對整個系統的整體運作產生影響,以此保證節點之間的相對獨立性以及系統運行的整體性。(3)無需信任系統。區塊鏈的節點之間遵循一套固定算法進行交換,參與人無需對任何人信任,系統的安全性反而會隨著參與點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區塊鏈系統中的交易雙方無需通過傳統公開信息的方式產生相互信任,這將有助于系統交易過程中的信用累積。(4)信息不可篡改。在信息進入區塊鏈網絡之前需要經過驗證,驗證通過之后被添加至區塊鏈就會被永久存儲,無法篡改。在區塊鏈系統中按照時間先后順序生成一套不可篡改、可信任的數據庫,以此規避一些由于數據篡改產生的不法行為。這也決定了區塊鏈數據極高的穩定性和可靠性。2、核心劣勢。由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尚處于不成熟階段,其帶來優勢的同時也出現不可避免的缺點,甚至有些優勢在某些方面也會成為技術本身的劣勢。(1)無隱私性。區塊鏈采用分布式賬本核算和存儲數據,在公有鏈上等于每個節點的用戶都可以查看完整賬本,同時由于區塊鏈數據存儲、管理交易過程的可追溯性,交易過程中的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這就意味如果某個人的賬戶被知曉,通過區塊鏈就能知道他的資產情況以及每一單交易記錄,無法保證用戶交易過程中的隱私性。(2)監管危機。區塊鏈的去中心、自治化特點淡化了國家監管的概念。然而監管要求是所有技術創新應遵循的底線。對區塊鏈的監管力度提高,一方面在區塊鏈商業應用過程中可以提供合規性保護;另一方面由于這項新技術的未完全開發性和虛擬性,其相關法律和制度的建立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跟進,監管程度和立法的尺度如果掌握不好也可能會毀掉區塊鏈。(3)安全性問題。私鑰安全是保證區塊鏈數據不可逆、不可偽造的前提,而用戶作為生成和保管私鑰的主體,不存在第三方參與,因此私鑰一旦泄露或丟失,賬戶的資產便無法做任何操作。私鑰的保密性主要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實現,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采用新技術對非對稱加密算法進行破解存在一定可能性,這將對區塊鏈技術造成安全隱患。(4)數據確認的延遲性。區塊鏈的交易無法保證時效性。以比特幣在區塊鏈中的交易為例,網絡傳輸會影響到交易的有效性。這是因為這筆交易要被網絡大多數節點知曉,并且認可后方可進行。同時還受一個小概率事件影響,就是當網絡上同時有2個或以上節點競爭到記賬權力,那么在網絡中就會產生2個或以上的區塊鏈分支,這時到底哪個分支記錄的數據是有效的,則要再等下一個記賬周期,最終由最長的區塊鏈分支來決定。因此,區塊鏈的交易數據是有延遲性的。(5)信息不可篡改。數據被用戶變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是區塊鏈的優點也是缺點。舉個例子:區塊鏈中用戶交易的地址信息如果填寫錯誤將無法撤銷并會造成永久損失;私鑰丟失也同樣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在現實情境中如果銀行卡丟失或密碼忘記都可以通過一定方式找回,及時阻止損失的發生或盡可能降低損失。(三)應用領域。目前關于區塊鏈技術,理論性的探討居多,其應用還處于一個探索期,切實展開應用的領域主要集中在金融行業。不過現在一些產業和企業已經開始嘗試區塊鏈技術,根據目前發展態勢,區塊鏈可能在分享經濟、供應鏈管理、數字資產管理這三個領域落地。首先,由于分享經濟的資源和資產呈現一定分散化,交易雙方無需過多信任,基于區塊鏈技術無需信任系統和去中心化的特點將有助于分享經濟的運行。其次,具有連續性的鏈條交易也可以應用區塊鏈技術。例如在供應鏈管理過程中,一些電商平臺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對所有商品進行追蹤溯源,并且記錄不可篡改,以此來保證產品安全。最后,一些頻繁交易的數字資產管理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規避交易風險。在P2P網絡借貸中,區塊鏈技術可以全程保存出借人和借款人雙方的交易行為記錄并且無法更改。依托區塊鏈技術,在建立智能合約的基礎上幫助雙方清晰明了地掌握交易過程,以此提升違約難度,極大降低違約風險。

二、區塊鏈技術應用風險分析

(一)利用安全表法識別風險。安全檢查表法是根據系統工程的分析思想,在對系統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找出所有可能存在的風險源,然后以提問方式將這些風險因素列在表格中。最基礎的安全檢查表由四個欄目組成,包括序號欄、安全檢查項目欄、判斷欄和備注欄。根據目前區塊鏈技術的發展以及在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建立安全檢查表,列舉出6個安全檢查項目對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如表1所示。(僅代表個人觀點)(表1)(二)存在的風險。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的大賬本,具有去中心化、交易不可篡改、信息透明可查詢的特點。理論角度來看,區塊鏈所具備的一些特點能夠保證其系統的可靠,然而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風險隱患。同時,基于以上安全檢查表的判斷結果可以看到,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中由于會存在黑客攻擊無法及時阻止以及技術有限性無法準確識別交易主體,導致產生以下可能的風險。1、技術風險。區塊鏈所依托的技術支撐龐大而復雜,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智能合約層、應用層是構成區塊鏈的五層技術架構。為了保證技術架構之間協調運行,確保網絡正常運行,進而產生信任,需要通過默克爾樹、非對稱加密、哈希算法等多種技術和算法復雜而又精密的組合才能實現。由此可以看到,代碼編寫無誤、程序正常運行、加密算法可靠準確是區塊鏈產生信任的前提,如果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發生問題或錯誤,都會造成信任危機。2、業務管理風險。區塊鏈中的全網數據會被每個節點存儲和驗證,單個節點無法更改數據。只有獲得大部分節點的同意,才有可能對數據進行變更,因此在業務管理上存在滯后或無法挽回的風險。例如,2016年6月,以太坊上theDAO被黑客盜取高達360多萬以太幣(按事發前價格折算約5億元人民幣)的數字資產,由于區塊鏈不可篡改,theDAO管理者無法撤銷這筆交易,只好求助于社區,最終以太坊創始人通過個人權威說服了大部分節點,共同修改黑客賬戶,才挽救這筆被盜資產。業務數據的修改和撤回在傳統交易系統中是非常常見的事情,然而在區塊鏈網絡中由于信息的穩定性就變得異常困難。3、智能合約風險。共同維護區塊鏈網絡運行的節點,具備同等的權利和義務,當智能合約在某個節點部署后,相應代碼會在全網的每個節點同時運行并校驗彼此的結果。這種節點關聯性會導致某一節點的智能合約出現問題時波及到其他節點的正常運行。例如,2016年10月以太坊上有節點惡意執行大量消耗磁盤IO的智能合約,使得全網負載大幅增加,導致以太坊上大部分應用都無法順利運行,全網一度陷入癱瘓。后經緊急程序升級修正了此問題,才使以太坊上的應用恢復正常。4、法律風險。區塊鏈應用中的各種風險最終都將可能轉化為法律風險,當企業在應用區塊鏈技術的過程中無法識別和處理這些風險時,很有可能會面臨法律上的約束或制裁,又或者牽扯耗費大量物力財力的訴訟。另外,區塊鏈集體維護、集體使用的特點同樣面臨新的法律挑戰,如果某個節點存儲了不合法的數據,基于數據同步原則,其他節點均會存儲相同違法數據,這個時候是否所有節點的用戶都將面臨法律責任?

三、風險評價

(一)利用SWOT評價風險。利用SWOT分析法,定性分析區塊鏈技術自身及其在應用中存在的優劣勢和面臨的機會與威脅,如表2所示。(表2)(二)根據SWOT分析制訂策略方案。根據SWOT分析矩陣,可以得到定性的風險評價結果,主觀上可以判斷應采取何種策略應用區塊鏈技術,具體策略如表3。(表3)(三)評價結果分析。針對區塊鏈技術在應用中的技術優勢、劣勢以及現階段面臨的機遇、威脅,構建其SWOT分析矩陣,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區塊鏈技術應用中應當采取何種決策,在發揮優勢和機會的同時規避劣勢和威脅。區塊鏈的發展正處于史無前例的機遇期,理論概念面向群眾的廣泛普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企業轉型升級的需求正在為其快速穩定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結合區塊鏈技術的評價結果,區塊鏈技術的更高價值還未被完全開發,未來應當通過企業這個微觀主體,結合區塊鏈技術的特點及技術優勢與產業發展相結合。

四、風險規避與監控

區塊鏈是一種全新的互聯網底層技術構架,不僅限于金融、經濟領域,未來在政治、法律、公益、社會、科學等領域都有一定應用,是一種具有潛力、重塑社會各方面及運作方式的覆式創新技術。區塊鏈在實際應用中出現問題將會給用戶、企業、社會帶來嚴重的后果,任何領域都應做到有效的風險防控,為區塊鏈技術與產業的結合和落地應用設立一道堅實的防火墻。對于區塊鏈技術在應用可能存在的風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防范和監控。(一)數據泄漏風險防范。一是提供技術支持,采用先進的非對稱加密算法從技術上保護數據,在目前業界的相關技術成熟后,企業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數據泄露問題。二是利用區塊鏈數據層和企業內部數據層相結合的結構處理數據,根據數據是否需要在區塊鏈上流動,差異化設置數據的存儲位置。企業內部數據庫主要處理不需要在區塊鏈流動的數據,當數據需要在區塊鏈范圍流動時再接入區塊鏈相應節點。三是嚴格把關申請接入區塊鏈的節點在授權管理方面的權限。與公有鏈不同的是,企業應用區塊鏈需要通過身份認證和授權管理來審核節點的接入。同時,可以在簽署的協議中明確責任和權利,從法律角度規避節點用戶數據泄露的風險。(二)企業應用中。企業在應用區塊鏈技術時需要把網絡安全監管放到一個新的高度,不能完全依賴區塊鏈本身的技術優勢,加強網絡軟件的可靠性管理,保持一定警惕性。基于目前針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監管條例暫處于空白狀態,各行業的監管機構應當分享信息,根據實際業務的共通特點制定區塊鏈技術的行業監管細則,達成共識,便于在技術上提前做好準備,防患于未然,將發生損失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提升法律規制。區塊鏈主要依托加密算法提供技術支撐,以及通過虛擬貨幣在網絡上進行交易,這無疑增大了法律約束和監管的難度,政府及相關監管部門應當針對區塊鏈技術的特點以及我國數字貨幣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相關法律和監管政策進行研究和規范,避免在出現問題時陷入被動。同時,在對法律法規進行研究時,應當針對區塊鏈類型和應用場景的差異制定相關標準,合理的法律法規條例,為各行業在應用區塊鏈的過程中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消除法律隱患,激發企業以區塊鏈技術為依托進行技術創新的活力。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孝男,王永濤,白云波.區塊鏈+時代,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中國信息安全,2017(08).

[2]韓海庭,孫圣力,傅文仁.區塊鏈時代的社會管理危機與對策建議[J].電子政務,2018(09).

[3]劉海英.“大數據+區塊鏈”共享經濟發展研究———基于產業融合理論[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01).

[4]梁雯,司俊芳.基于共享經濟的“區塊鏈+物流”創新耦合發展研究[J].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19.26(01).

[5]葛琳,季新生,江濤,江逸茗.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物聯網信息共享安全機制[J].計算機應用,2019.39(02).

篇2

關鍵詞:區塊鏈;保險企業;應用方向選擇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1

一、區塊鏈技術綜述

區塊鏈技術起源于比特幣,是比特幣得以實現和運行的技術基礎。該技術尚無標準、權威的定義,相對普遍的理解認為,區塊鏈技術應包含點對點對等網絡、防篡改的數據加密、分布式共識算法等技術特性,并以鏈型數據結構進行數據存儲。其本質和最大價值,則在于構建了一套去中心化的網絡信任鏈,確保系統的“中立”、“可信”,為網絡交易各方營造一個高度安全、深度信任的交易環境。

根據應用模式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公共區塊鏈、私有區塊鏈和聯盟區塊鏈三類。公共區塊鏈是指區塊鏈的所有節點均在互聯網上,其數據允許所有人訪問。這一模式的最典型應用即比特幣。私有區塊鏈指區塊鏈的所有節點均在企業(組織)內部,僅利用區塊鏈技術的部分特性(如利用防篡改特性支持內部審計)。聯盟區塊鏈是指在一個特定的企業或組織群體(如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內部構建的區塊鏈,由內部指定若干預選節點負責存儲交易結果數據,其余節點僅進行交易及查詢操作。

二、現階段保險企業的區塊鏈技術在的應用狀況

傳統保險經營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即信息不對稱,以及相應的道德風險問題。由于區塊鏈技術的在交易數據透明度與數據可信度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受到了保險行業的高度關注。國內的保險企業已經在積極探索和布局區塊鏈技術,其中的典型案例包括:

眾安保險開發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2016年中,眾安保險公開信息稱其已開發了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工具箱,未來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保單、理賠方面的應用。基于區塊鏈的技術特性,這種智能合約在防篡改及信息存儲安全方面將具有更大的優勢。

陽光保險推出區塊鏈保險卡單。2016年8月,陽光保險與數貝荷包聯合推出采用區塊鏈技術的微信保險卡單。該卡單不僅實現了及時投保、即時生效,更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快捷分享。利用區塊鏈技術,分享后的卡單可以追溯交易流轉的完整過程,同時由于其數據的高可靠性,以之做為理賠依據將可以極大地簡化傳統理賠流程,提高效率。

平安保險加入R3聯盟。R3CEV聯盟組織成立于2015年,其主要職能是建立銀行業區塊鏈技術標準,并重點解決銀行跨境結算的效率問題。目前全球排名前40的境外銀行均已加入該組織。2016年6月,平安集團宣布加入該組織,并表示將成立金融科技部門,積極探索保險、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區塊鏈結合應用與技術創新。

三、關于保險企業進行區塊鏈技術應用方向選擇的思考與建議

綜觀現階段保險企業的區塊鏈應用,大多處在概念或實驗層面,缺乏影響力與應用規模。此外,在應用方向上集中在智能合約管理領域。考慮到這一方向的全面實施需要全行業乃至于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推動(如自動賠付的航班延誤險合同,需要與航空公司建立基于區塊鏈的數據共享系統),推廣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短期內難以實現規模化的應用和充分的影響。為了更好地發揮區塊鏈技術優化保險企業經營方面的價值和作用,下一階段應從當前的經營實踐出發,重點關注以下幾個領域:

(一)建立基于區塊鏈的總賬系統,提升財務安全性。結合監管披露數據,近年來保險業賬務造假的案件并不少見。如何有效地監控財務數據,化解財務風險,一直是保險企業重點關注和致力解決的問題。而區塊鏈技術能夠有效地防止數據篡改,保證數據真實性,因此在這一領域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優勢。未來保險企業應重點研究建立區塊鏈總賬系統,并在賬表與賬實一致性方面加入防篡改的數字簽名,從根本上提升賬務數據的真實性,并為賬務稽核提供更加真實可信的數據基礎。

(二)適應監管需要,實現銷售軌跡的可回溯。為了減少銷售誤導等因素引起的合同糾紛,保監會正在研究建立銷售行為可回溯的制度法規。為了更好地適應這一監管方向,保險企業可嘗試構建私有區塊鏈平臺,對關鍵性的銷售過程行為(如重要條款告知、投保確認等)均通過該平臺進行記錄,利用區塊鏈的技術特性解決雙方篡改與抵賴的可能性。

(三)與中介渠道共建聯盟區塊鏈,提升結算效率。渠道費用無法及時結算已成為當前保險公司與中介機構擴大合作的一大障礙。制約結算實時性的主要問題,就在于對賬數據缺乏必要的防篡改保護,導致交易雙方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進行賬務明細的比對。參照銀行業的做法,未來可以考慮由保險公司與中介機構共同建立區塊鏈聯盟,雙方均基于區塊鏈平臺的交易數據進行對賬與結算,從而根本上提高渠道結算效率,更好地推動雙方的業務合作。

參考文獻:

[1]王和.區塊鏈技術與互聯網保險[J]中國金融,2016(5).

[2]龔鳴.從R3區塊鏈聯盟看歐美金融巨頭的區塊鏈探索之路[J].中國金融家,2016(6).

篇3

(3) 信息安全加密性。區塊鏈技術依照時間順序和邏輯, 在哈希 (HASH) 算法之下進行鏈接, 形成軌跡鏈條行程無法更改的時間戳 (Time-Stamp) , 其生成的任意長度的二進制值也即哈希值, 可以成為銀行業務中收付款的流水號, 較好地保證信息數據的安全性。

(4) 數據的可追溯性。區塊鏈技術能夠對所有的軌跡鏈條行程進行記錄、存儲, 對私自復制數據的行為能夠進行追溯和追責。

(5) 智能合約。它主要是由自動化腳本代碼生成, 能夠在特定時間、特定事件時觸發協議簽訂時的指令, 是一種自動觸發命令的應用模式和程序。

2、區塊鏈技術對會計的影響分析

2.1 提升會計信息質量

區塊鏈技術可以依照時間順序存儲參與各節點的會計記錄, 在密鑰安全管理和前后區塊相互印證之下, 較好地規避會計信息造假、篡改的現象, 提升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 杜絕了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同時, 區塊鏈技術采用自動識別的方式, 對所有區域的不同節點信息數據進行記錄, 并能夠實現對節點信息數據的歷史追溯和縱向延伸, 較好地保證了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有利于審計監管部門對會計信息的追蹤、查詢和監管。另外, 區塊鏈技術對重復信息、無關聯信息進行了有效的篩選、剔除, 在全民參與記賬的條件下, 避免記賬錯誤或遺漏的現象。

2.2、 提升業務效率

區塊鏈技術在會計中的應用可以較好地提升業務效率, 利用企業核算系統、信息系統相對接的方式, 自動實現會計信息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存儲, 有效提升會計業務綜合平臺的信息驗證效率。同時, 區塊鏈技術下的會計應用還可以成為自動審計的證據鏈, 實現對會計信息的全覆蓋、遠程審計。

以審計為例, 一般而言, 審計人員在審計資產負債表時, 若出現某些項目的數額與生產經營活動不相符的情況, 就要對這些項目作重點檢查, 從總帳科目追查至原始憑證, 必要時應結合對往來帳的函證、對存貨和固定資產等項資產的盤點, 核實報表數字的真實性。這樣做的結果是, 需要的工作時間很長, 另外有些憑證、函證也會因為時間和出具票據公司的經營問題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因此核對起來不僅浪費差旅成本, 還要耗費大量精力, 而采用區塊鏈技術可以讓這些憑證、票據等以電子的形式保存下來, 單方無法進行修改, 可以實現自動審計的證據鏈, 提高審計的效率。

2.3、 降低業務成本

區塊鏈技術下的會計應用通過不同區域的各節點進行數字資產登記、轉移、結算, 無須人工驗證, 實現瞬時、自動化的操作, 區塊鏈條中的各區塊能夠在相應的密鑰管理之下, 快速、全面而準確地獲取會計信息, 縮減了資金運作成本、時間成本、協調溝通成本和信任成本。

并購過程中區塊鏈的優勢會得到充分的體現。并購過程中, 財務的并購是一個非常復雜和耗時、耗錢的工作, 另外經常會出現并購過程中因為前期工作不充分, 導致后期財務管理出現問題的情況。區塊鏈的數據可追溯、去中心化、單方無法修改等優勢對于解決并購過程中財務管理合并的工作, 可以得到充分體現。

2.4、 促進管理會計的發展

在基于密碼學方法生成的分布式賬簿中含有大量的交易信息, 實現了對基礎財務信息的實時管理, 并有效促進了會計與業務活動的有機鏈接和融合, 促進管理會計的信息化建設, 使管理會計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極大的突破和飛躍。

3、區塊鏈技術在會計中的應用分析

3.1、 重塑會計核算模式

區塊鏈重塑了會計核算模式, 體現出公有鏈與私有鏈并存的狀態, 在數字化、點對點傳輸的價值系統之中, 成為聯結的整體, 在區塊鏈技術下的會計核算模式通過區塊鏈時間的有效擴展通道, 使私有鏈和公有鏈相連接, 采用憑證-報表 (賬簿) 的會計確認方式, 極大地縮短了會計確認的過程。

區塊鏈技術下的會計核算模式轉變了業務流與資金流分開核算的狀態, 使業務流與資金流充分鏈接和融合, 利用區塊鏈安全可靠的價值傳輸功能, 進行會計結算、清算, 使業務交易確認的同時也即確認了資金轉移。同時, 在智能合約的應用下, 可以利用區塊鏈的可編程屬性, 實現對資產或負債的計量、后續處理。

在區塊鏈程序和加密算法的應用下, 會計計量顯現出相對穩定性, 不會受到貨幣自身價值及其轉換過程的影響, 實現了會計確認對象的量化。同時, 區塊鏈在會計核算模式中的應用還體現出形式、載體方面的變化, 將實現由傳統復式記賬的兩維方式, 向三維度及多維度的跨越式的轉變。

3.2、 區塊鏈技術下的會計信息披露模式應用

在區塊鏈技術之下, 對會計信息披露模式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它采用寬型的、模塊化的會計信息披露模式, 使會計信息披露更加寬泛、靈活和及時, 全面反映會計資產負債表、損益表、權益狀況變動等。

寬型的會計信息披露模式主要從廣度上擴展了會計資產及負債的綜合描述, 不僅體現出數字形式的貨幣, 而且還可以記錄和顯示數字定義的資產, 轉變之前會計報表附注信息的狹隘狀態。

模塊化會計信息披露模式主要是指對原表型的突破和跨越, 它使會計信息披露由固定化狀態向模塊化、重復組合的非固定化狀態轉變, 突破科目之間的級別限制, 基于會計信息需求者的個性化要求進行會計報表編制, 完整表達會計信息需求者與會計信息之間的內在關聯, 使會計信息更加準確、完整。

另外, 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區塊鏈技術還可以極大地提升會計信息披露的效率, 利用分布式計算機網絡中的全球公共賬簿, 提升會計信息披露的時效性和質量。

3.3、 強化會計管理模式

區塊鏈技術應用下的會計管理模式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 它極大地縮減了各國在會計管理方面的差異性, 轉變了會計管理的重心, 使人們更加關注會計價值計量和價值報告等管理工作, 利益相關者要求獲得及時、準確而全面的會計信息價值變動情況, 并有效地進行會計計量和確認。

同時, 會計監督管理模式也不斷完善和進步, 可以利用區塊鏈技術建構完善的經濟監督體系, 包括組織機構設置、監督對象范圍、政策依據、具體運作等內容, 利用區塊鏈公開化、透明性、可追溯的優勢特點, 重點做好會計崗位牽制、審批控制、重要單證管理、參數設置等, 提升會計監督管理的參與度和有效性。

3.4、 提升管理會計效能和價值

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之下, 可以極大地提升管理會計的應用價值和效能, 具體來說, 主要體現為以下方面:

(1) 作業成本管理。區塊鏈技術下的管理會計作業成本管理關注成本發生的原因及后果, 并由結果分析轉變為過程分析, 它通過各區塊時間邏輯順序的相聯性, 對所有作業活動進行追蹤和動態反映, 實現對相關數據的追溯和定位, 提升會計信息的準確性, 提升作業成本管理效能。

(2) 價值鏈管理。區塊鏈技術中的各區域節點能夠獨立存儲采購、銷售等交易信息, 管理會計能夠獲取資產計量、成本分攤等基礎會計信息, 據此進行價值鏈的重新選擇, 以達到降低企業成本費用的目的。

(3) 責任會計。在現代企業分權管理的背景下, 要加強會計信息反饋、責任預算和組織核算, 形成科學合理、高效的會計制度體系, 并在區塊鏈的分布式賬簿之下, 及時追蹤、記錄責任履行情況, 客觀準確地評價和考核責任中心的工作業績, 確保成本區塊鏈、利潤區塊鏈、投資區塊鏈等責任中心區塊鏈信息數據的真實與完整。

4、總結

綜上所述, 區塊鏈技術正以迅猛之勢應用于諸多領域, 對會計行業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和轉變, 要充分利用區塊鏈的互聯網創新技術的優勢特點, 突破會計領域中的復雜問題, 較好地提升會計信息數據的完整與安全性。

未來財務記賬、合同審批、審計等等工作都將因為區塊鏈的應用發生變革, 提高財務運作的及時性, 并從根本上降低財務資金籌集與調配的成本, 其透明性與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可以預見, 區塊鏈去中心化、分布式的信息處理方式, 對財務而言可能是比人工智能更具顛覆性的東西, 財務要盡早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區塊鏈在會計領域應用的探索[J].彭曉英, 孫珍珍.當代經濟.2017 (26)

[2]區塊鏈與會計、審計[J].樊斌, 李銀.財會月刊. 2018 (02)

篇4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09-055-02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比特幣的產生和廣泛使用,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的區塊鏈以其高效、安全和透明的優勢逐漸成為金融科技發展的前沿和熱點。

隨著區塊鏈的不斷發展,其也吸引了保險業的關注。在2016年7月的《機會還是威脅―區塊鏈在保險業中的發展》報告中,麥肯錫定義區塊鏈為“通過運用共識機制來檢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實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過程并不需要中央處理器進行數據記錄和協調。”在國內,各家保險公司也紛紛參與到區塊鏈的研究中,陽光保險于2016年3月推出“陽光貝”積分,同年7月推出具備區塊鏈特性的微信保險卡單。

在區塊鏈對保險業的影響方面,Mainelli(2015)提出,新興的舉措和創新戰略對保險公司改進個人定價方案、提高盈利能力和保留客戶有著重大意義。英國首席科學顧問報告(Walport,2016)中指出,預防欺詐行為仍然是當前保險行業的首要任務。Kosba A, Miller A, Shi E, et al. Hawk認為,通過運用區塊鏈技術簡化付款和索賠處理流程,可以減少欺詐性索賠的風險。Martin Stellnberger(2016)認為,保險行業當前存在的不道德的營銷手段和不透明的定價模式損害了保險業的聲譽,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重新塑造保險業的保險模式。王和(2016)認為,區塊鏈中的去中心化將使得保險公司的角色從傳統的風險直接吸收者和處理者轉變為風險管理顧問和風險資金池的管理者。

而在區塊鏈潛在的風險方面,Henk和Bell(2017)提出:“公司必須考慮采用區塊鏈后帶來的潛在效率增益和潛在風險。將這種網絡設施到公眾或半公眾的網絡中,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可能會造成重大障礙。”德勤(2017)調查發現,缺乏技術標準是當前尚不成熟的區塊鏈所遇到的主要障礙。Mark Crawford(2017)則認為,監管治理問題將是保險業采用這項技術必須面對的最大障礙。對于區塊鏈的監管,可能需要新的法律和協議,而這些則需要數年的探索才能得出。李赫(2016)認為,保險區塊鏈面臨著客戶信息泄露風險和數據泄露風險,此外,區塊鏈作為一門新興技術,在實踐中存在著技術風險、業務管理風險、智能合約風險和法律風險。趙岳(2016)認為,隨著保險業的發展,行業內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區塊鏈,如何整合各種區塊鏈并確定行業標準是監管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保險業各家企業對區塊鏈開展了如火如荼的實踐和研究時,保險監管方卻對區塊鏈的監管卻毫無動作。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根據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其必然會經歷一個“創造性破壞”的階段。在實際發展中,基于區塊鏈所創造的比特幣在發展中出現過很多意外事故,區塊鏈自身存在很多安全風險。基于此,本文根據區塊鏈自身的特點以及當前在保險業中的運用情況,對國內的區塊鏈監管提出相應的建議。

二、區塊鏈技術在保險業中的運用現狀

(一)區塊鏈概念與工作原理

根據麥肯錫對區塊鏈的定義,區塊鏈是指通過運用共識機制來檢查事物的有效性和真實性的分布式寄存器,其過程并不需要中央處理器進行數據記錄和協調。通俗地來說,其利用密碼的方式將交易產生的數據進行編碼形成新的數據塊,其數據塊不僅包含該交易自身,同時還會包含其他交易數據的信息。

如圖1所示,交易信息Tx1,Tx2,Tx3,Tx4,Tx5,Tx6,Tx7,Tx8經過區塊鏈中的編碼,轉換成默克爾樹中的根1和根2,再組合形成一個區塊。各個信息按照時間軸順序編碼,因而前后的區塊往往是前后相繼。各個區塊按照時間先后順序聯接而成的鏈條即為區塊鏈。與傳統的保險公司將數據存儲在中心保險系統不同的是,區塊鏈的信息是記錄在各個系統的終端設備中,即各個節點上。

(二)保險業內區塊鏈運用現狀

自2016年后,國內各家保險企業紛紛開展對區塊鏈的實踐:中國平安于2016年4月加入區塊鏈國際聯盟組織R3,同年8月成立金融科技部門;陽光保險于2016年3月推出“陽光貝”積分,同年7月推出具備區塊鏈特性的微信保險卡單;易安保險、慕尼黑再保險于2016年7月成立“區塊鏈保險實驗室”,共同探索區塊鏈技術在保險領域的應用前景;眾安保險于2016年11月成立眾安科技,發起上海區塊鏈企業發展聯盟。

從上述各企業的具體實踐情況來看,保險業參與區塊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種是在保險公司內部成立區塊鏈研究部門;第二是成立科技子公司,使其可以獨立法人的身份對區塊鏈進行探索;第三是直接將區塊鏈進行小范圍的運用,從實踐中摸索;第四種是聯合其他機構一起建立一個新的區塊鏈研究所,共同研究。

以上四?N區塊鏈的實踐情況中,目前可以觀測到的保險公司對區塊鏈技術進行運用的只有陽光保險,而其他在區塊鏈方面的研究則是尚處于實驗室之中,并未真正在現實實踐中施行。與國外的比特幣、萊特幣等方面相比,國內在區塊鏈方面的實踐處于較為謹慎的狀態。

陽光保險目前在區塊鏈運用上主要為積分互送和保險卡單方面的設計。在積分互送中,用戶可以以“發紅包”的形式將積分個人積累的積分向他人轉贈。而在微信保險卡單中,只需在微信端輸入被保人和航班信息,就能立即獲得保障,贈送者也可以隨時隨地在微信端發紅包將航空意外險贈送給他人,免去了繁瑣的操作和時間成本。從陽光保險當前的區塊鏈應用上,可以發現:首先,區塊鏈在保險業的運用有利于縮短保險投保、索賠和理賠的流程,減輕投保人和保險人的負擔,節約時間;其次,區塊鏈的應用有利于減少保險欺詐,縮短投保人和保險人之間的信息不平等;最后,區塊鏈的運用在靈活保單轉讓上有著巨大的優勢,省去了保險人繁瑣的確認流程。

從各家保險公司的研究報告中,也可以看出,在可預見的未來里,區塊鏈還將涉及到保險理賠、承保履約等各方面。保險公司也可引入客戶的個人數據,以更低的成本設計出更個性化、更符合公眾需求的保險產品。

(三)國內區塊鏈運用可能存在的問題

首先,調查追蹤難。區塊鏈的設計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等特點,除去設計者外,別人很難介入其中對信息進行解析。監管者若想追蹤交易鏈條并尋找相應密匙來破解,有著一定的難度。這便為保險公司提供了一定的監管空白區。

其次,風險管控難。由于區塊鏈交易發生即清算,風險傳播速度將大大快于以前。當區塊鏈系統出現巨大風險時如何迅速做到風險隔離保護投保者是個較大的難題,這也需要監管者設計出一定的安全隔離方案。

最后,個人隱私保護問題。區塊鏈在去中心化的同時,也將投保者(交易者)的信息附帶編入了其他服務器和其他交易信息區塊中,倘若編碼方式和密匙失竊,大量投保者信息也將隨之流出,易造成個人隱私權侵害。

綜合以上種種,可以發現,區塊鏈帶來保險業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如何把控風險,如何監控風險,是監管機構接下來亟待解決的難題。

三、關于區塊鏈的監管建議

(一)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

目前國內對于區塊鏈的相關法律法規尚存空白,對于區塊鏈的概念、區塊鏈使用者的資質等方面缺少規定和限制。因此,國內需要盡快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平臺的提供者、平臺的使用者和平臺本身實施監管。此外,還應出臺區塊鏈的行業標準,爭取在各家公司各類型區塊鏈泛濫之前確定其基本的行業標準,從而為后期的整合提供基礎。法律中還應要求保險公司運用區塊鏈之前將區塊鏈的編碼方式和密匙在監管機構內部進行備份,從而避免后期追蹤時的不利。

(二)采用包容性監管的沙盒機制

沙盒機制是指將其比作是在一個非人工干預環境下讓業務創新發展壯大,待初具規模以后再逐步介入監管的一種過渡性機制。區塊鏈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環境予以成長。其成長過程中定然會出現一定的錯誤,通過“沙盒機制”,既可以篩選出條件成熟的區塊鏈業務,也可以幫助監管者更好地建立區塊鏈監管制度,實現監管與保險業務的共同創新。

(三)控制好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節奏

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會最終抹去中心的存在。從保險業來說,區塊鏈使得每個人成為全區塊的一個節點,而系統對于其個人信息的記錄亦會幫助了解其個人的風險狀況、確認其保費的定價。在這過程中,保險公司的保費定價功能會慢慢退化,其資產管理功能會慢慢占據一個重要地位。但是,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會有個漸進過程。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保險機構與區塊鏈平臺的差別與界限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化。但作為監管者而言,需要控制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的節奏,使其始終能夠控制對整個系統的監管,而不會因為行業技術領先于監管技術而導致監管能力不足。

篇5

【關鍵詞】區塊鏈 比特幣 數字貨幣

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正在對全球金融體系產生重要影響,一些經濟學家預測,數字貨幣有可能成為二十一世紀主要的金融支付工具。2016年1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北京召開數字貨幣研討會,周小川行長指出需要密切關注區塊鏈等技術發展對金融Ю吹撓跋臁S紗耍支撐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研發的關鍵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引發多方關注,各方對區塊鏈的關注程度甚至不亞于對數字貨幣本身。目前,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已經從數字貨幣領域逐漸進到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在國內外正掀起一股研究和探索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熱潮。

一、區塊鏈和數字貨幣的內涵

作為支撐比特幣的重要技術,區塊鏈的概念最早由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提出。以比特幣應用為例,區塊鏈是指一串使用密碼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結構,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過去十分鐘內所有比特幣交易的信息,以密碼學方式保證信息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并生成下一個區塊。

有學者(秦誼,2016)認為,區塊鏈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基于計算機程序的公開的總賬數據庫。它的特點是數據庫可以記錄區塊鏈上發生的所有交易信息,區塊鏈中的每個節點都可以將其記錄的交易信息更新至網絡并保存,每個參與維護的節點都能復制獲得一份按照時間順序記錄的完整數據庫儲存,這就構成了一個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的分布式數據庫,這種數據庫能夠在無須第三方介入的情況下,實現信息的直接交互,即人與人之間點對點式的交易和互動。

也有研究(穆啟國,2016)認為,區塊鏈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共同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這種數據庫方案以涉及系統中的任意多個節點,把一段時期內系統包含的全部信息交流的相關數據,通過特殊的算法和密碼方法計算并記錄到一個數據區塊(block)中,同時產生該數據區塊的防偽識別碼用于鏈接(chain)下個數據塊及校驗,系統的所有相關節點來共同驗證交易信息記錄是否為真,生成的數據區塊不可篡改。實際上,區塊鏈技術是一種類似于TCP/IP協議的互聯網底層技術的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它的出現有望實現互聯網從信息傳遞向價值傳遞的突破。區塊鏈技術最大的顛覆性在于信用的自我建立,數據存儲、傳輸和證明的去中心化,采用分布式儲存的數據區塊替代目前的中心服務器,使全部數據信息都被記錄并儲存在云系統之上,無須第三方驗證即可實現數據的自我證明,使得信用的建立成本大幅降低。比特幣就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創造的一種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因此無須基于信用來實現貨幣的發行和交易。

對于數字貨幣的認識,有學者認為(王永紅,2016),數字貨幣是“法定電子現金”,即由貨幣當局發行、存儲于電子設備、具有現金特性的價值載體。數字貨幣區別于與銀行賬戶相關聯的電子貨幣,與價值完全由市場決定虛擬貨幣不同。同時,從數字貨幣體系建設的需求的角度來看,數字貨幣要成為一種廣泛使用的支付手段,必須具備區別于電子貨幣、虛擬貨幣的顯著特點,包括安全性、可控匿名性、周期性、不可重復性、系統無關性,并且要在開放互聯環境中達到很高的交易性能。謝平和石午光(2015)認為數字貨幣是基于密碼學和網絡點對點(Peer to Peer)技術,由計算機程序產生并在互聯網上發行和流通的一種貨幣。

二、區塊鏈應用于數字貨幣的優勢

新貨幣經濟學認為,貨幣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的職能可以分離,比特幣的應用可以被視為此觀點的一次嘗試。該理論提出,所有的經濟活動在沒有中央銀行和法定貨幣的情形下一樣存在,基礎貨幣的記賬和交換職能可以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媒介,前者僅為衡量價值的標準化的記賬單位,可以同所有的經濟交易之間建立起映射關系,而后者則是內生的,可以通過債權轉讓的方式實現交換。從更為長遠的角度來看,比特幣或許只是貨幣職能分離的一次大膽的實踐,離誕生真正意義上能廣泛流通的數字貨幣還有十分遙遠。但是無論如何,基于數字貨幣的比較優勢,創建一種成熟、穩定、可靠的數字貨幣體系是未來世界貨幣體系的發展方向。無疑,區塊鏈技術為創立穩定可靠數字貨幣提供了技術基礎,受到了各國央行的關注。

利用區塊鏈技術發展數字貨幣具有明顯的優勢。有學者(蔡釗,2016)認為,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數字貨幣去中心化信用和方便快捷地交易,使得其具有較高交易流通價值,并能夠通過開發對沖性金融衍生品作為準超貨幣,從而保持相對穩定的價格。數字貨幣建立了貨幣背書下的數字貨幣交易信用,交易量越大,交易越頻繁,數字貨幣交易信用就基礎越發牢固。一旦在全球范圍實現了區塊鏈信用體系,數字貨幣自然會成為類黃金的全球通用支付信用,并可借此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去中心化的數字貨幣使得貨幣變得十分安全。目前的中心化的金融系統容易遭受電腦黑客的攻擊,安全成本高且難以防御。但是基于區塊鏈技術創立數字貨幣,它去中心化的特點能夠實現全網絡記賬,有效預防故障與攻擊。另外,區塊鏈信息的時序記錄、不可追溯和難以篡改的特點,使得貨幣防偽變得十分簡單。這一防偽特性在與數字貨幣相關的票據、憑證應用上有更為廣闊的前景,這使得金融詐騙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鄧迪,2016)。

有學者從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分析了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的優勢(肖風,2016),認為中國人民銀行可以通過聯盟鏈發行數字貨幣,這種聯盟鏈是由幾個中心化機構共同發起建立,兼具部分去中心化功能的同時讓分布式網絡節點得到控制的區塊鏈。在這種區塊鏈中,讓所有參與金融機構的數據中心共同構建聯盟鏈的分布式網絡,單中心變成多中心,從而實現安全穩定運行。另外,零知識證明技術和共識機制能夠保證所有參與者的信息保密,鏈條各節點網絡通過賬本網絡共享機制確保達到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的結合。這種設想一旦實現將十分有利于人民幣有序、可控地實現國際化。同時,人民銀行可以通過外接端口將認可的全球金融機構接盟鏈,可實時監控人民幣流動,并且可以節省人民幣印刷和儲存成本。最重要的是根據區塊鏈技術實現信息流與資金流的統一,實時結算、逐筆交割與無間斷運行,初步構建一個科學高效的全球化人民幣登記結算與支付清算網絡,這將極大提高人民幣結算、支付清算的效率,有效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在反洗錢領域,區塊鏈技術的作用突出。秦誼(2016)認為,借用區塊鏈技術,通過各金融機構的交易都必須有客戶提供電子身份信息(私鑰)同銀行掌握的公鑰共同驗證,并且與用戶地址進行匹配,確保每筆交易都有完整的記錄。在這種模式下,交易信息在各金融機構間實現透明共享,交易的所有環節都無法脫離監管機構的視線,黑錢將無法洗白。

但是,也有學者對區塊鏈應用于貨幣創新有不同的看法。姜奇平(2016)從貨幣價值的角度分析,認為區塊鏈在貨幣方面的應用只能是被設計為一般等價物的分布式系統,但如果未來貨幣的發展不再是一般等價物,那么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與貨幣發展從貝殼到黃金再到紙幣一樣,只是貨幣在形式上的創新。而未來貨幣的流動性將必須在利用、使用、服務應用中體現價值,表現在更為具體的價值體現。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在比特幣上,相當于設計了信息量機制,卻沒有設計信息流速機制。吳曉靈(2014)認為算法貨幣目前只是解決了貨幣信用問題,但尚無法適應社會經濟需求的調節需要。在當前的情形下,其最重要的價值體現在能夠通過互聯網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價值傳遞。

三、區塊鏈技術應用于貨幣創新的實踐:比特幣

區塊鏈技術最廣泛也最為成功的應用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從中本聰開發出第一個創世區塊開始,到比特幣區塊的誕生,再到比特幣作為投資工具價格飛漲,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廣受追捧,凸顯了區塊鏈技術及應用的廣闊前景。英格蘭銀行的研究認為中央銀行未來可以考慮發行流通基于區塊鏈的數字貨幣,操作得當可以增強金融的穩定性。

對于比特幣是否為數字貨幣的判斷,Yermack(2013)的研究結論比較具有代表性。作者認為,比特幣在履行貨幣的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方面仍然面臨重大挑戰。在流通手段方面,比特幣的流通范圍小;從價值尺度看,比特幣價格波動十分劇烈,因而尚不能視為具有穩定的價值尺度;從支付手段來看,比特幣仍未被廣泛接受。Forian et al.(2014)分析了比特幣的貨幣和資產屬性,認為持有者更多視比特幣為一種投資和資產。因此,比特幣從根本上來說仍不是貨幣。

不少學者肯定了比特幣對于創新貨幣形式的重要作用,張春霞(2016)認為去中心化、非國家化是未來貨幣的發展方向之一。貨幣去中心化是指一種貨幣不通過中央銀行等中心機構發行流通,交易過程不依賴銀行或中央清算機構等第三方機構的協助。類比特幣的非國家化能有效避免中心機構造成的貨幣多發,以及信用風險和人為因素導致的貨幣危機,從而根本上保證了幣值的穩定與流通的自由。比特幣去中心化、數量有限、完全匿名和交易便捷的特征,是目前區塊鏈技術最為成功的應用。姜立文等(2013)認為比特幣有效解決了在經濟全球化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與交易費用的問題。交易可以實現全球同步,極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

有學者(閔敏和柳永明,2014)從貨幣價值與職能的角度分析認為,比特幣本身不能度量商品的價值,在當前的比特幣的交易中,衡量商品價值的因素依然是法定貨幣。現實中絕大多數可以使用比特幣交易的實體店都同時使用法幣和比特幣標價,實際上是法幣提供價值尺度,而比特幣充當流通手段。從這個方面講,比特幣實現了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的分離。而貨幣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分離,則價值尺度退化為記賬單位,商品的價格就能充分反映商品的相對價格,從而避免受到貨幣價值波動的影響。

許多外國學者從比特幣的交易特征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結論。Ron et al.(2013)通過跟蹤分析比特幣持有者的數量、賬戶變動、交易和儲蓄特征,發現大多數的比特幣從產生到現在,并沒有參與流通,大多數的比特幣被少數人集中。Smith(2014)對比特幣的價格波動進行了分析,發現比特幣同直接貨幣市場之間存在套利行為,同時比特幣與其他貨幣的直接匯率波動更加明顯。這些現象表明受比特幣數量的稀缺性、升值預期和流通限制影響,比特幣的持有者愿意選擇持有而不是交易,價格波動也更為劇烈。

四、區塊鏈技術創新發展貨幣面臨的挑戰

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字貨幣創新具有安全性、匿名性、方便交易的天然優勢。盡管如此,應用區塊鏈技術創立一種廣泛流通的數字貨幣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安全性仍是區塊鏈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到目前為止,比特幣遭黑客攻擊失竊和被盜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字貨幣在技術面上尚未成熟。袁勇和王飛躍(2016)認為,雖然實際系統中為掌握全網51%算力所需的成本投入遠超成功實施攻擊后的收益,但受攻擊的安全性威脅始終存在。另外,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機制也將隨著數學、密碼學和計算技術的發展而變的越來越脆弱,隱私保護也不是絕對的安全。

從法律上看,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受現有的國家制度的制約。益言(2016)認為,一方面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淡化了國家和監管的概念,對現有的貨幣制度造成很大沖擊。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對國家的貨幣發行權威構成嚴峻挑戰,而且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和效果。監管部門對區塊鏈技術缺乏充分的認識和預期,與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缺乏相關法規的保護,增加了市場主體的風險。

從監管上講,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讓中心化的政府對數字貨幣的監管變得非常困難。孫建鋼(2016)認為,虛擬貨幣數字化的價值代表屬性決定了其很難確定監管主體,去中心化的屬性使原中心化的傳統監管模式不再適合,跨國界市場參與及交易的屬性更是增加了監管的復雜性,從而給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提出了新的挑戰。

另外,陳一稀(2016)的觀點比較獨特。文章認為,區塊鏈技術存在與傳統貨幣銀行學中相類似的“三元悖論”,即無法同時達到高效低能、去中心化和安全的三個要求,最多只能同時滿足兩個目標,而放棄另外一個目標。同時,文章提出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技術從本質上來說不是去中心,而是換中心或是多中心。

隨著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數字貨幣的強勢崛起,新興的區塊鏈技術逐漸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的熱點研究課題。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信用、不可篡改和可編程等特點,使其在數字貨幣的應用上具有廣闊的前景。目前,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數字貨幣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級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多數研究集中分析了區塊鏈技術對于數字貨幣創新的重要意義,與傳統貨幣的比較優勢,以及未來面臨的安全、法律認可、政府監管的挑戰,但都沒有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同時,對于未來數字貨幣如何實現一般貨幣職能,構建數字貨幣與現有貨幣體系相融合的框架,以及如何實現數字貨幣廣泛流通的分析和討論不夠充分。本文對有關區塊鏈技術用于數字貨幣的創新做了粗淺的歸納,以期為未來研究提供有益的啟發與借鑒。

參考文獻

[1]穆啟國.區塊鏈技術調研報告之一:具有顛覆所有行業的可能性――區塊鏈技術解析和應用場景暢想[J].川財研究,2016,1.

[2]謝平,石午光.數字加密貨幣研究:一個文獻綜述[J].金融研究,2015,01:1-15.

[3]鄧迪.數字貨幣的前奏[J].金融博[,2016,03:9-10.

[4]姜奇平.區塊鏈與貨幣哲學的發展[J].互聯網周刊,2016,04:70-71.

[5]陳一稀.區塊鏈技術的“不可能三角”及需要注意的問題研究[J].浙江金融,2016,02:17-20+66.

[6]肖風.從公有鏈到私有鏈:區塊鏈回歸現實[J].當代金融家,2016,Z1:35-37.

[7]秦誼.區塊鏈沖擊全球金融業[J].當代金融家,2016,Z1:43-46.

[8]王永紅.數字貨幣技術實現框架構想[J].中國金融,2016,08:14-16.

[9]姜立文,胡h.比特幣對傳統貨幣理念的挑戰[J].南方金融,2013,10:31-35+92.

[10] 吳曉靈.從信息網絡到價值網絡――信息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J].三亞?財經國際論壇,2014.

[11]Forian G.,Z.Kai,H.Martin and W.M.(2014).Christian.Bitcoin-asset or currency? Revealing users’ hidden intentions.The Twenty Seco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

[12]Ron D.and A.Shamir.(2013).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Bitcoin transaction Graph.Financial Cryptography and Data Security: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6-24.

[13]Smith J.(2014).An Analysis of Bitcoin Exchange Rates.SSRN Working Paper,No.2493797.

篇6

區塊鏈的計算能力

無發鈔機構、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電子現金系統的實現,依賴于每一個參與者自身,“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區塊鏈的精髓。每一個人手上都有一個總賬,總賬上記錄著包括自己在內所有人的交易記錄,每個人都可以指著任意一筆記錄與其他人核對,保證大家賬本的統一一致,人、事、物、時完全相符且客觀真實,這就是共享賬本。比特幣的區塊鏈網絡會給勤奮記賬的人以激勵,在每一輪區塊建立的過程中只有他記的賬會被傳播給大家,并讓大家驗證。大家對他的辛勤勞動及記賬結果一致認可后,新的賬目就被添加到了共享賬本中去。獲得記賬權的人會被獎勵一些比特幣,于是,整個記賬驗證機制被稱為工作量證明。

這個體現記賬勤奮程度的標準被稱為算力,而算力正是區塊鏈安全的根基。由于每一個節點都需要通過不斷地計算來解出一個基于前一個區塊信息所產生的特解,而這個計算的過程還需要不斷打包驗證網絡中其他節點產生的交易數據,因此整個過程就像是為獲得比特幣獎勵而進行的驗證工作。這個過程被形象地稱為挖礦。工作量證明機制意味著區塊鏈的安全來源于現實世界人們共同的勞動投入。由于每一個特解都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信息,而一個特解的產生及被網絡成功驗證就意味著新區塊的形成,每一個新區塊都疊在上一個區塊之上。于是,以前形成的區塊就像地表以下的巖層,越久遠的埋得越深,也越不可能被觸碰到或者被篡改。不可偽造、不可篡改正是區塊鏈建立信任機制、打造價值互聯網絡的基礎。

區塊鏈之沉浮

在2011年5月以前,參與到比特幣區塊鏈驗證當中的算力并不充裕,比特幣也并未獲得太多人的關注。但到2011年底,通過算力記賬獲得比特幣的挖礦行為逐漸普及。人們開始發掘出了專業的芯片FPGA用于輸出算力,能耗只有GPU挖礦的1/4,比特幣開始越來越緊密地與現實資源相聯通。從2012年到2013年,人們開始意識到利用ASIC硅晶芯片進行算力輸出可以大幅提升挖取比特幣的速度,并能比FPGA更為節能。于是,多家機構相繼開始研發ASIC比特幣挖礦芯片。從此,比特幣挖礦以及比特幣本身開始形成產業。

2013年至今,全網輸出算力從2.5T飆升至1400P(1P=1000T),是原來的約56萬倍。算力的規模越大、節點越分散,區塊鏈網絡就越安全,對權力與利益機構的防御能力就越強,對應的區塊鏈應用也就越有保障。2013年底,比特幣幣價超越1000美元,并于11月29日下午達到最高價格1242美元,超過了一盎司黃金1241.98美元的報價。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時此刻比特幣成為了真正的數字黃金。促使比特幣價瘋漲的推動力,除了挖礦芯片與設備研發的軍備競賽以外,最為直接的因素來自于比特幣交易所這些推動對比特幣進行直接投資的入口的激增。

隨著幣價的不斷攀升,大量的交易所也相繼出現。中國的OKCoin、美國的Coinbase便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交易所。更多的交易入口也吸引了更多投機者的涌入。2013年5月,中國的OKCoin比特幣交易所成立,3個月后即達到每月26億的交易量,同年12月更是創造了單天交易量40億的驚人數額,從而一舉成為了全球最大交易所。

然而,比特幣在支付領域的發展表現一般。2013年以來,相比于錢包之間的支付交易,通過交易所交易的比特幣倍數常年保持在10倍以上,即每11筆交易有起碼10筆源于對比特幣的買賣炒作,而非針對服務或商品支付。根據Coinmap的資料顯示,全球可用比特幣進行線下支付的實體店僅為7709家,在中國只有北上深、港澳臺和西安等地有約10家店鋪支持比特幣。另外,各國政策對比特幣貨幣屬性的限制,也導致了比特幣作為貨幣基本的支付功能未能真正普及。

區塊鏈之產業鏈

算力挖礦行業的出現不僅打通了區塊鏈與現實資源之間的通道,更幫助區塊鏈領域形成了第一條相對完整的產業鏈體系(圖1)。而這一條產業鏈也從單純的在比特幣挖礦與交易的過程中獲取財富,進化到了從區塊鏈產業生態中去創造財富。隨著區塊鏈生態的完善和進化速度的加快,這一產業創造財富的能力也在與日俱增。

1.芯片研發與區塊鏈計算機生產。比特幣區塊鏈安全基礎的算力芯片是整個產業鏈的源頭。芯片內部結構的研發設計由算力芯片的專業團隊完成,而硅晶芯片的實際生產則是外包給臺積電、三星、高通、因特爾等專業芯片代工廠進行生產,這個生產過程被稱為流片。嘉楠耘智(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投資)等芯片研發團隊也由于關注到了區塊鏈領域的機會,從而設計量產了多款針對區塊鏈領域的專用超算芯片。

在經歷了比特幣幣價的大起大落之后,當前市場上仍具競爭力的主要超算芯片團隊有中國的嘉楠耘智、比特大陸、海外的Bitfury(中國信貸 投資)和21 Inc.(高通投資)。技術與資本是決定區塊鏈計算機行業優勝劣汰的核心因素。運作良好的區塊鏈計算機研發與生產企業一般擁有良好的現金流,但每個行業都有寒冬期。礦企競爭目前已經逐漸進入寡頭階段,之后的競爭不僅考驗團隊的技術研發能力,同樣也考驗團隊的資本運作能力。

2.礦場。所謂礦場,就是將一臺封裝數十至數百顆芯片單體通電運行的小型區塊鏈計算機,進化為部署幾萬至幾十萬臺區塊鏈計算機的大型機房。為了降低能源消耗,原本僅在算力芯片的能耗比上下功夫的芯片公司,也開始對區塊鏈計算機散熱、電源傳輸、礦場機房布設等外延性要素進行節能提效設計。因此,在產業鏈前端的這三個環節上,仍由原本的芯片研發團隊所主導,各家在這個領域各有所長。嘉楠耘智團隊針對自己研發的芯片,提供了一套低成本高性能的環境自適應解決方案,通過對系統運作過程中熱耗散的控制,以及電源傳輸過程中電壓穩定性的智能調整,使ASIC硅晶片在集群礦場的復雜環境中實現最低能耗的最大算力輸出,同時保持較低的總體擁有成本。而Bitfury則開發了針對算力芯片的浸泡式水冷系統,在沸點非常低的情況下,把硬件浸泡在液體中。一旦加熱,液體就會蒸發把熱量帶走,然后凝結再進入池中,通過這個過程降低挖礦在冷卻過程中的能源消耗。

3.礦池。礦池是將來自各地的算力進行匯聚,從而提高算得新區塊的幾率。比特幣的算法規定了算力占據總網絡比率越高的節點,能算得新區塊的幾率越大。因此,算力輸出方則會選擇匯集在一起,共享一個主節點通道,并最終將共同產生的收益按照一定的分配方式提前分配到各個子算力輸出節點的賬戶中。

數據來源:區塊鏈公開數據

當前,從各大礦池所輸出的算力占比情況如圖2所示,其中國內礦池輸出占比高達62%,這其中占具最大份額的是比特大陸的蟻池。與其他廠商專注于芯片設計領域不同,比特大陸從很早就在比特幣全產業鏈進行了全面布局。從比特幣瀏覽器項目,到大規模自有算力部署,再到云算力服務,涵蓋了算力挖礦行業的大部分環節,而礦池正是這一布局的終點。比特大陸旗下的蟻池一家就占據了礦池份額的1/4,這意味著每一個區塊由蟻池算得的幾率是1/4。也因此,每個區塊所產生的比特幣獎勵被蟻池獲取的幾率也是1/4。得益于較高的礦池份額和大量的自有算力,比特大陸收獲了大量的比特幣收益。其余諸如BTCC、魚池等幾大國內礦池中的算力則有很大比例來源于嘉楠耘智所投入制造的區塊鏈超級計算芯片。

因此,從礦池數據上也體現出了Bitfury、比特大陸與嘉楠耘智在比特幣算力行業的先發優勢。

4.云算力。在這種情況下,中小礦工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甚至為負。它們不僅要面臨單體區塊鏈計算機供不應求的狀況,還要面對區塊鏈計算機從發貨到安裝調試再到維護的整個復雜流程。而且,最大的成本還不止是這些,使用一般家庭、商業用電進行挖礦所消耗的高昂電費,以及產生的噪音和熱量,也成為普通比特幣愛好者參與算力輸出的障礙。算力通過大規模集成礦場以及礦池的集中,造成對比特幣區塊鏈安全的威脅。

綜合這樣的市場與技術需求,云算力服務應運而生。云算力平臺將礦場和礦池等基礎資源打通,為個體礦工更便捷地接入比特幣區塊鏈網絡提供條件。這不僅降低了礦工的準入門檻,并且由于購買云算力的用戶可以自主控制算力流向,這成為解決大規模集成化礦場和礦池匯聚而造成算力集中問題的一種策略。它的出現也因此使得比特幣區塊鏈離全民分布式共享的理想又近了一步。

5.交易所。算力芯片成為現實資源導向區塊鏈虛擬資源的入口,那么,交易所就成為這條產業鏈最終的出口。即將算力所獲取的比特幣收益,轉化為現實中可用的法幣,比特幣產業鏈的循環生態由此形成。實際上,整個產業的簡化邏輯似乎是:投入資金購買設備,通過設備運作獲取比特幣,并寄期望于比特幣的溢價能夠為整個產業鏈獲取利潤;將比特幣換成法幣之后,再次投入購買更好的設備。這樣的模式其實并未跳出2013-2014年比特幣大起大落時期區塊鏈計算機行業軍備競賽的怪圈。同時,硅晶芯片從110納米到55納米,從28納米再到16納米,其蝕刻密度的提升也逐漸開始受到單位面積產熱劇增、量子效應的影響,使芯片設計的門檻進一步提高。在這種大環境下,區塊鏈的產業鏈也進一步延伸出了更多價值。

算力與區塊鏈的未來

從2013-2016年,區塊鏈計算機從CPU時代進化到GPU時代,從FPGA時代進化到ASIC時代,再到當前的ASICs時代,ASIC芯片本身尺寸越來越小。在這個過程中,礦機專用芯片提供廠商從少到多,再到如今的寡頭壟斷,每一次芯片的進化都帶來一次行業的更新迭代。根據全網算力的歷史數據預測,4年以后也就是2020年,全網算力將接近20000P,是當前1600P算力的12倍多。

區塊鏈計算機加速的軍備競賽,使得以顛覆世界不公的財富規律為目標的比特幣開始重蹈覆轍,幾乎50%以上的比特幣集中在不足20%的人手中。而現實世界的大多數人并不真正了解比特幣。作為一種平衡,云算力解決方案的提出,使區塊鏈的網絡進化增加了一種離散的力量。它致力于讓更多的人體驗挖礦,讓更多人通過真正成為分布式礦工,方便地獲得第一份數字資產,來理解比特幣和區塊鏈,從而形成由外向內吸附的生態。持有區塊鏈數字資產的人越多、越分散,整個產業產生裂變的可能性就越大。新近上線的算力寶平臺,以真實算力對應、自由調度算力資源為切入點,得到了傳統IDC上市公司的有力支持,云算力平臺的建設有可能會成為新的戰略級入口。

1.加速大數據行業發展。由于區塊鏈算力的本質是讓芯片自動通過特定算法,進行大量運算來保障區塊鏈這一公開賬本的安全與穩定。而大數據分析則是通過多種數據挖掘的算法組合,將元數據進行輸入、篩選、重構、分類、關聯并最終輸出知識。因此,通過將算力芯片進行內置算法的重新設計、定制,能夠實現高效快速的大數據挖掘、分析功能。而伴隨著互聯網時代下數據量的激增,對數據分析的計算量要求也相應增加。對海量數據的處理需求,相應地提升了對分布式技術――云計算的需求。區塊鏈則能夠與大數據的云計算需求完美契合,以當前比特幣全網算力1400P為例,若對整個互聯網中存儲的所有數據進行一次哈希運算,僅需要不到1分鐘的時間。因此,區塊鏈算力芯片行業的發展實際上推動了大數據行業的進步。

2.未來區塊鏈計算機――從致富工具到智能機器。區塊鏈算力的軍備競賽,在刺激了芯片技術繁榮的同時也造成了挖礦難度的指數級增加,而期望通過簡單粗暴的挖幣賣幣來致富的投機者們,也在比特幣泡沫破裂后的冷靜中被逐步淘汰。因為幣價保值升值所真正需要的并非是短期的利益綁架,而是區塊鏈的真正安全,以及區塊鏈上進一步可被開發的應用價值,于是真正的區塊鏈研究者與創業者們開始將區塊鏈計算機推向了智能硬件的新生態。其中一種新的應用價值開發,就來自于高通所投資的21 Inc.。這家海外的創業公司將自己所研發的芯片及設備命名為“比特幣電腦”,而非“比特幣區塊鏈計算機”,因為他們更看重比特幣的“工業用途”。

21 Inc.聯合創始人兼CEO Balaji Srinivasan認為,機器網絡是繼萬維網和社交網絡之后的第三個網絡,在該網絡中,所有的連接實際上都是機器間直接的支付行為。21 Inc.以嵌入式挖礦為理念,著眼于未來物聯網的潛力,希望通過嵌入主流的消費電子設備在后臺挖礦,通過無限的數字貨幣流來從事微交易。21 Inc.計劃向市場推出嵌入式芯片,允許用戶使用智能手機和其他互聯網設備進行比特幣挖礦。

在2015年,現實中的人和設備在嵌入軟件、傳感器和網絡之后,實現了物物連接的狀態,即物聯網。而IBM認為,未來的每個設備都能進行自我管理,即設備自治。未來10年,物聯網設備的數量將大幅增加,將如此多的上網設備通過中心化的方式來管理是不現實的。IBM認為,區塊鏈技術正好能解決這個問題。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云網絡的物聯網,各個設備彼此相連,解決節點信任問題。同樣,中國的芯片設計研發廠商也已開始從模式識別入手,對支持人工智能技術的神經網絡算法的通用芯片進行研發。由于區塊鏈共識機制建立,實際上是基于算法的一種自動化組織架構,因此,將相似的算法邏輯應用在人工智能的交互上所實現的是人工智能的“社會規則”。未來整個物聯網世界的所有智能電子設備的內部,都有可能帶有一顆接入區塊鏈網絡的芯片。一旦實現了這種區塊鏈物聯網絡,那么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智能之間進行交互就擁有了一種通用的語言。社會規則可編程、社會資源可自由連接,在這個基礎上,自助化的電子政務、智慧家居、智慧城市、車聯網、醫療物聯等各個行業都將產生具有顛覆性的商業新模式。

3.區塊鏈網絡生態。算力是區塊鏈網絡的底層架構,維護著區塊鏈網絡的安全和正常運行。目前的區塊鏈產品的架構,都是圍繞從算力基礎設施到數字貨幣網絡再到區塊鏈應用的由下至上的架構展開(圖3)。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基于算力基礎設施的保障,解決了對等實體間信任的問題,區塊鏈也因此將可能重塑除貨幣和物聯網以外包括金融、法律、審計等眾多領域的業務模式。由于受制于比特幣區塊鏈當前區塊容量1MB的限制,以及平均10分鐘算出一個區塊的交易確認時間的限制,當前給予比特幣區塊鏈的應用仍然被限制在低頻、小容量的范圍內。然而,隨著比特幣核心協議的一次次更新迭代,最新的0.12.1協議實現了高頻交易的閃電支付接口,以及能夠解決區塊容量問題的側鏈兼容,并且進一步提升了比特幣區塊鏈的可編程智能合約屬性。這一切都為比特幣產業鏈在應用價值上的衍生翻開了全新的篇章。

區塊鏈的進化并不是在比特世界(虛擬世界)里孤立進行的,它與原子世界(現實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對應關系。區塊鏈網絡生態另外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就是建立兩個世界的映射關系。不論區塊鏈擁有哪些核心優勢,最終它要在原子世界里落地和執行,要進行實物的交割,要進行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接觸,社會與國家的權力執行機構并不會消失。相反,在一個透明化的體系里,他們會更加高效率、民主、廉潔地參與。區塊鏈創業公司保全網在這種映射關系上做了一些積極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來實現存證、增信和鑒真的功能。在整個產業生態中,這實際上起到了一種管道的作用。有了這種管道,我們才能清晰地看到逐步遞進的發展路徑。目前,保全網已經在金融、保險、基金、財稅、教育等領域有了應用案例。

4.新型區塊鏈創新。越來越多的技術團隊及金融公司開始嘗試構建一個獨立于比特幣區塊鏈之外的新區塊鏈結構。比特幣區塊鏈由于其完全的分布式、公開化,是當前最為典型的公有鏈。公有鏈是指任何人都可以讀取公有區塊鏈的數據,任何人都可以在公有區塊鏈上發送交易,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共識過程――該過程決定什么區塊被加入到鏈上,以及現在的狀態是什么。另一種是聯盟鏈,它的共識過程是受預先選定的多個節點控制的。它可以讓每個人讀取區塊鏈數據,也可以讓選定的參與者讀取區塊鏈數據,這些區塊鏈可以被看作“半去中心化”的。最為保守或者說更接近中心化的結構是私有鏈。因為向私有鏈寫入數據的權限只被一個機構所擁有,或許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公眾會擁有讀取數據的權限,大多數時候則只有特定的人才擁有讀取數據的權限。

相比于比特幣的公有鏈,聯盟鏈與私有鏈更具優勢:(1)由一個聯盟或者公司運行的私有鏈可以很容易改變區塊鏈規則、回滾交易、修改余額等。(2)區塊鏈上的確認者的身份是已知的,所以不存在算力集中等導致的51%攻擊問題。(3)交易費用更低。這是因為交易只需要被幾個可信的、擁有非常強大的處理能力的專業節點確認,而不需要被數以萬計的、處理能力有限還偶爾不穩定的節點確認。現在,這一優勢很有效果,因為當前比特幣公有區塊鏈處理的一筆交易的費用將近1%,并且還有10分鐘的確認時間限制。(4)節點之間的連接更好,故障可以更快地被修復,所以,可以使用區塊時間更短的共識算法。(5)如果對讀取區塊鏈數據的權限作了限制,那么,就意味著私有鏈可以提供更好的隱私保證。當然,這些半去中心化聯盟鏈與中心化的私有鏈的優勢是建立在犧牲了公有鏈強健的安全性的基礎上而獲得的,并且由于共享、共擔機制的缺失也使得聯盟鏈、私有鏈的建設接入成本遠遠高于公有鏈。

篇7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

一、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農產品對農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愈發重要。現階段,市場供需平衡關系的重要推力作用就是農產品的營銷體系管理,因此,要想達成農產品暢銷目的就必須注重其市場營銷管理方式和市場渠道。區塊鏈技術作為新時期的時代產物,能夠將產品的不同信息要素進行高度整合,比如產地信息、物流信息、銷售信息[1],這也直接說明了將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有機融合是當前研究的重點。此外,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可實現產品數據的快速傳輸、分析和評價,一旦記錄在區塊鏈信息平臺,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為因素的主觀改動,會使得農產品銷售信息更加透明化、系統化和真實化。鑒于此,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全過程有著先天的絕對優勢,能夠實現農產品市場營銷信息全程可追溯,促進生產加工、物流配送、銷售等環節的整體管理效率,降低附加成本,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產物,在各行業領域大面積推廣應用。其起源于2008年的比特幣技術,它的顯著特征主要是建立分散式數據總賬、共識信任、非對稱加密、智能合約和時間戳等;基本原理主要依托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建立區域數據共享平臺,所有農產品參與主體均能夠在區域數據共享平臺進行數據查閱、分享、記賬和核賬[2],從而保障共享數據的真實性和安全可靠性,即使在沒有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監管情況下,充分保證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的秩序。簡而言之,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時代,能切實摒棄以往的產品營銷不信任的弊端,從而本質上解決人力物力財力高居不下、產品信息傳輸速度慢的問題。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已在食品安全管理、物流運輸管理、能源管理、財務金融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交易量較低等現狀,需結合實際,構建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融合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交易量高、產品信息共享、真實安全市場秩序的營銷體系迫在眉睫,從而滿足客戶群體對現代化農產品營銷管理體系的個性化需求。

(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營銷體系逐漸成為農產品創造更為可觀經濟效益的“主戰場”,主要目的在于從本質上解決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在時間、空間、信息等諸多方面內容的束縛和矛盾,使得生產商、物流商、消費群體利益最大化。農產品相比于其他產品具有顯著特征和特殊性,比如工業產品、金融產品等,較為依賴市場主體和交易平臺,正是這些制約因素對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決定了各參與主體須重塑安全有序、信息共享的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眾所周知,傳統的農產品交易主要以攤位制現貨、批發中心等形式為主,顯然,這種營銷方式儼然無法滿足社會進步的必要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諸多不利因素,比如,農產品交易價格不透明、物流與農產品生產銷售分離、交易信息滯后等缺陷,因此,現代化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對區塊鏈技術更加依賴,進而形成了倉單交易,遠程合約交易、網絡交易、期貨交易等創新模式[3],具有交易速度快、管理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明顯優勢。雖然當前農產品市場營銷、銷售方式整體呈現多元化趨勢,但融入區塊鏈技術,加快市場經濟秩序的轉型升級,這無疑對農產品發展的起到決定性作用。

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方式探索

(一)以區塊鏈技術為切入點,構建農產品電子商務體系眾所周知,以往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企業合作需第三方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對農產品物流信息進行動態掌握。采取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相結合方式,從而保證用戶隨時掌握購買的產品信息,主要包括生產加工、物流配送和銷售全過程信息,同時還能夠確保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從農產品電子商務支付平臺角度進行分析,當前線上支付方式主要是銀行支付、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這種第三方形式,某種程度而言,以上支付方式具有一定風險性。借助區塊鏈技術,健全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支付體系,通過取締現行的中心化技術和中心平臺功能,進而降低各參與主體的附加成本,同時也提高了用戶支付的安全性,為其帶來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商業信用體系,主要目的在于對產品信息進行收集、記錄、分析和評價。一般情況下,采取兩種方式,一是依托權威機構對農產品市場營銷數據進行記錄,保證產品信息的完整性。再者就是各參與主體對農產品流通的各節點進行數據共享,在此基礎上,再由相關部門進行定期審查,保障農產品信息的合法性,從而確保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的穩定運行。

(二)以區塊鏈技術為落腳點,搭建農產品質量溯源方案實現機制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的有機融合,可借助P2P網絡將生產商、物流企業、零售商和消費群體等不同主體進行有效串聯,無需利用第三方權威機構便可實現產品交易目的,總體上呈現去中心化功能平臺的顯著特征。因此,在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必須對農產品營銷全過程進行數據驗證、數據整合及區塊傳播等任務[4]。此外,若想搭建農產品質量溯源方案實現機制,應立足于現狀,建立農產品營銷的線上分布式體系,同時,為保證追溯信息的真實性,必須設置農產品營銷準入機制,從而對生產商、物流企業、零售商和消費群體等不同主體進行科學管理。農產品流通各節點參與方必須將相關信息和資質呈遞相關監管部門進行審查,審核通過后給予準入許可[5],只有完成以上工作后,才能保證農產品質量溯源方案實現機制的有效性,從而凸顯農產品“質”和“量”屬性。

(三)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建立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現階段,將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的深度融合,應借助計算機技術,設計出針對農產品營銷的數據系統,從而促進農產品營銷的流通速度,使得相關信息更加透明化和安全化,促進提升農業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筆者認為,建立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主要包括多點實時上傳模塊、即時信息共享模塊兩部門組成。對于多點實時上傳模塊而言,借助區塊鏈技術,達成農產品營銷體系“共享賬本”的特點,交易數據、交易核算、交易記賬可多點實時上傳,并各參與主體協同完成。具體而言,建立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主要包括種植戶、專業合作組織、批發中心、農貿市場、物流企業、大型商超等,從而確保各節點獲取的產品信息更加系統和有效。對于即時信息共享模塊而言,主要依托區塊鏈技術的“信息共享”特征,將農產品的區塊鏈各節點有效銜接,實時更新產品信息,及時反映農產品流通信息、相關參與主體信息、物流配送狀態和交易量等。鑒于此,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的共享模塊應包括產品溯源、流通狀態、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資質認證等,進而保證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協同合作,實時共享農產品溯源、流通狀態、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資質認證等。

四、結語

篇8

在方超強看來,在數字作品的版權案件中,區塊鏈存證的特點體現得更為明顯:對于這類案件,以往法官主要看的是誰最早、上傳,但如果通過區塊鏈技術解析,發現有其他作品不僅內容一致,而且時間更早、數據并未篡改,那么最終的判決結果可能就會不一樣了。

以往,當事人需要自行取證,通過復雜的公證等形式,形成線下資料再提交法院;不過,若區塊鏈技術得以深入應用,會在更深層次改變已有的證據收集以及訴訟舉證方式。

以下為報道全文:《互聯網法院背后 區塊鏈存證的機會和隱憂》

9月9日,北京互聯網法院掛牌成立,這是繼2017年杭州互聯網法院成立后,我國成立的第二家互聯網法院。

兩家互聯網法院的先后運行,給電子證據和數字存證帶來了發展機會。北京互聯網法院成立后的第一案——"抖音短視頻"訴"伙拍小視頻"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中,第三方取證平臺通過電子簽名、國家授時中心可信時間、區塊連等技術保障進行電子取證、存證。

值得關注的是,區塊鏈技術也在此次案件中得以應用。而此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電子存證領域也正式獲得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認可。

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首次認可了通過區塊鏈形式存取的電子證據,在符合真實性的條件下,可以作為有效證據采納。

互聯網法院給電子數據存證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會,而區塊鏈技術應用其中,又可能催生怎樣的機會?這是否意味著,區塊鏈技術在司法領域的應用也獲得了法律認可?

互聯網法院帶來機會,區塊鏈可解存證痛點

相比一般的法院,互聯網法院的審判效率提高了不少。截至2018年8月底,杭州互聯網法院共受理互聯網案件12103件,審結10646件,線上庭審平均用時28分鐘,平均審理期限41天,比傳統審理模式分別節約時間3/5、1/2,一審服判息訴率98.59%。

依托互聯網平臺審判,互聯網法院對電子數據特別重視。而在日益增多的涉網案件審判中,電子存證的作用和意義逐漸凸顯出來。

在這方面,杭州互聯網法院積累了不少經驗。6月2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電子證據平臺正式對外上線,目前該證據平臺存證總量已超過190萬條。該平臺在證據和審判之間建立起專門的數據通道,可以對接第三方數據持有者、數據服務提供商等多個電子數據來源接口。

浙江墾丁律師事務所聯合創始人麻策律師近年來與杭州互聯網法院打過許多交道。他注意到,針對電子數據的有效性認定,杭州互聯網法院已經相關審查標準,對各類不同來源的電子證據的三性(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認定總結了經驗。

麻策也指出,杭州互聯網法院自建的上述電子存證平臺,通過和各大交易平臺及存證平臺的連接,可以一鍵調取電子數據,并可實時對生成的電子數據進行一致性校檢,確保電子數據的真實性,這些均能指引實務以及提升當事人的舉證能力。

不過,電子存證也存在一些痛點,這導致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電子證據被采信比較困難。

國信嘉寧數據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毛立明長期從事電子數據保全和司法鑒定服務,在他看來,可篡改、可刪除、可復制的特征導致電子數據作為司法證據時,可能被破壞、被污染、被修改,從而影響到對事實的判斷,這也進一步導致電子數據第三方存證市場一直不溫不火。

麻策表示,由于電子數據天然具有可篡改、可偽造的特性,而且司法實務中的取證及固證嚴重依賴于“持牌”的公證機關,法院在認定電子數據的效力方 面,對新生的取證、固證技術并沒有深入考究,各地司法機關亦沒有統一的審查標準,所以一系列因素導致電子數據的存證市場很難快速獲得司法部門的全面認可。

不過,這些痛點有望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來解決。

6月底,杭州互聯網法院對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案進行了公開宣判,首次確認了采用區塊鏈技術存證的電子數據的法律效力,并在判決中較 為全面地闡述了區塊鏈存證的技術細節以及司法認定尺度。此前,區塊鏈技術作為電子存證防篡改的一種手段,在圖文作品侵權案例中已多次采用,并得到了很多法 院的認可。

根據杭州互聯網法院的觀點,區塊鏈作為一種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具有開放性、分布式、不可逆性等特點,其作為一種電子數據存儲平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穩固性的優勢,在實踐審判中應以技術中立、技術說明、個案審查為原則,對該種電子證據存儲方式的法律效力予以綜合認定。

區塊鏈存證的前景和隱憂

比實際案例更重要的是,最近最高人民法院首次確認,通過區塊鏈形式存取的電子證據在符合真實性的條件下,可以作為有效證據采納。

最高法于9月7日公布的《規定》第11條規定提到: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

北京盈科(杭州)律師事務所方超強律師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舉證難是法院訴訟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但在很多案件中,電子數據不能即時固 定,而區塊鏈技術在存證領域的應用,可以完整記錄電子數據的生成時間,并且保證其真實、不可篡改,可以方便當事人、律師舉證,也方便法官做出更加貼近事實 的判決。

在方超強看來,在數字作品的版權案件中,區塊鏈存證的特點體現得更為明顯:對于這類案件,以往法官主要看的是誰最早、上傳,但如果通過區塊鏈技術解析,發現有其他作品不僅內容一致,而且時間更早、數據并未篡改,那么最終的判決結果可能就會不一樣了。

以往,當事人需要自行取證,通過復雜的公證等形式,形成線下資料再提交法院;不過,若區塊鏈技術得以深入應用,會在更深層次改變已有的證據收集以及訴訟舉證方式。

據麻策介紹,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URL(統一資源定位符)等方式一鍵獲取完全的電子數據,包括時間源、抓取日志、源文件等,當事人不用再 像以前那樣,進行復雜的舉證,甚至可以直接通過法院的區塊鏈節點,拉取特定時間段的電子數據,通過哈希一致性校驗后,直接推送至法官庭審電腦上,減輕當事 人舉證壓力。

不過,區塊鏈技術也并非萬能的。麻策指出,區塊鏈技術只是實現電子數據存證階段的保證,在此之前,電子數據仍然需要取證,而大部分電子數據之所以效力存疑,也往往是因為取證技術及取證環境不可信。

在他看來,區塊鏈存證的另一個短板在于,有公鏈、私鏈等不同形式,其中私鏈的節點質量雖然比較高,但節點設置可能不一定會被司法或行政部門所包容,且節點數據過少往往帶來更多的不可信風險。所以實踐中仍建議通過私鏈錨定公鏈等方式,提升區塊鏈存證的可信度。

毛立明注意到,業內有些觀點認為,《規定》及一些司法案例證明,司法部門已經認可區塊鏈的技術能力,但實際上這樣的說法不夠準確。區塊鏈等存證技術獲得司法部門認可的前提是能夠證明電子數據的真實性,“所以并不是說某一個技術就一定要采信,而是要有證明力”。

篇9

關鍵詞:共享經濟互聯網平臺商業模式區塊鏈

引言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由短缺型經濟逐步轉變為過剩型經濟,使得很多人們擁有的物品,不能完全發揮作用為人們所用。因此,將這些閑置資源進行共享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再加上有互聯網技術的支撐,共享經濟開始興起。“共享經濟”一詞最早產生于1978年,由美國教授馬科斯費爾遜(MarcusFelson)和瓊斯潘思(JoeSpaeth)在研究個人汽車共享和租賃時提出,他們將其定義為親朋好友之間進行資源共享,給人們帶來便利的一種經濟活動。1999年共享經濟的鼻祖Zipcar誕生,在大數據、云計算和商業智能的背景下,Airbnb出現了,緊接著共享經濟繼續成長,產生了一批以Uber為代表的進行無邊界擴張的企業,并以極快的速度在全世界發展著。在國內,也掀起了共享經濟的浪潮,滴滴打車、木鳥短租、住百家等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并且逐漸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中。根據有關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49205億元,同比增長47.2%。截至2017年底,全球224家獨角獸企業中,中國企業有60家,其中具有典型共享經濟屬性的中國企業有31家,在我國獨角獸企業中占比51.7%。我國發展迅猛的共享經濟有效地提高了就業率,有力地推動了包容性增長,已經成為全球共享經濟的創新者和引領者。但從目前來看,我國共享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在成長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區塊鏈+共享經濟”這一新的模式,以期解決共享經濟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共享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一、共享經濟的內涵

現在對于共享經濟的定義還眾說紛紜,尚未達成共識。不過大部分學者都基于以下兩個角度來定義共享經濟。一種觀點認為共享經濟類似于點對點交易模式,是一種源擁有者和資源需求者通過互聯網平臺建立合作互利的模式。比如Belk(2007)認為共享經濟是一種高效的大規模點對點交易,是互聯網技術加快了其發展;DeGrave(2014)認為共享經濟類似于分布式生產、點對點融資,是協作經濟的一部分;Dervojeda等(2013)將共享經濟看成是基于可訪問性的一個針對點對點市場的商業模式,其價值在于在某一時間將擁有某項資源的消費者與需要這種資源的消費者之間以可接受的交易成本進行匹配;Hamari等(2015)認為共享經濟是一種涵蓋了若干通信技術的總括概念,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其發展。另一種觀點主要是站在供給側角度。由于人口紅利的減少,出現了大量閑置資源,共享經濟利用互聯網平臺,通過對過剩的產能重新分配來獲取收益;Parsons(2014)認為共享經濟利用信息技術使個人或組織能夠分配、分享,再利用商品和服務的過剩產能;Olson等(2015)將共享經濟理解為通過互聯網對過度供給的資產或技能進行共享,進而給共享者和用戶帶來經濟利益的一種經濟模式。在國內也大致分為以上兩種角度。從共享經濟類似于點對點交易模式的角度來看,曹丹(2017)認為共享經濟運行主體之間關系的主要模式就是組織對個人和個人對個人,即點對點的交易模式;鄭云堅等(2017)認為共享經濟等同于點對點交易,點對點交易是共享經濟的一種替代稱謂;孟凡新(2015)將共享經濟看成是個體對個體直接交換商品與服務的一種新型消費模式。以下學者從供給側角度對共享經濟進行了定義。楊帥(2016)認為共享經濟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個人或組織對社會閑置資源、服務和產品等的交換與共享的經濟模式;李波等(2016)認為共享經濟是人與人之間通過第三方創建的互聯網平臺,實現閑置資源與服務交換的商業模式;王芳等(2017)認為共享經濟的實質就是幫助社會重新配置過剩產能,進而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共享經濟的現狀

2014年網約車拉開了我國共享經濟的帷幕,網約車的出現滿足了我國大部分用戶的出行需求,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緊接著,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共享經濟也迎來了它的春天。優步、滴滴出行、木鳥短租、閑魚等一系列共享經濟企業層出不窮,它們涉足于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但是,在共享經濟企業出現井噴后不久,共享經濟的寒冬又來了。2017年4月,共享充電寶的出現吸引了眾多投資者,投資額高達10億元,開始形勢一片大好,但不到半年的時間,該領域的樂電公司就宣布退出,成為共享充電寶行業首家倒閉的企業,隨后河馬充電、放電科技、創電等幾家企業也宣布停運,入局僅兩個月的美團也宣布結束共享充電寶項目的試運營,自此共享充電寶市場陷入低迷。此前大熱的共享單車市場也比較慘烈。2017年6月悟空單車宣布倒閉,緊隨其后的是町町單車、酷騎單車和小藍單車等企業,2018年4月共享單車巨頭摩拜也被美團全資收購,短短兩年的時間里共享單車行業發生了巨變。此外,由于這些企業相繼申請破產,有的甚至跑路,導致原來用戶繳納的押金就難以退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共享單車行業的押金總額近100億元,涉及的資金如此之大,押金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共享汽車企業也難逃厄運,加入了共享經濟倒閉潮。2017年3月,友友用車宣布倒閉,這是我國第一家倒閉的分時租賃運營商;同年10月,剛轉型一年半的EZZY汽車分時租賃平臺致用戶書,正式宣布破產。有數據表明,在我國注冊的共享汽車平臺中10%的企業只能經營兩三個月。剩下的共享馬扎、共享雨傘、共享寵物等各種共享經濟企業也都紛紛宣布倒閉,共享經濟的發展陷入了瓶頸。

三、共享經濟存在的問題

市場監管不完善。由于共享經濟企業準入門檻較低,相關監管部門對企業審查不嚴格,導致不斷有大批創業者加入。行業之間激烈的競爭,企業之間混戰的狀態,難免會存在市場秩序混亂和惡性競爭等情況。比如網約車市場存在無證經營和套牌經營等非法營運問題,并且一些網約車平臺低價傾銷的行為也破壞了市場的公平和秩序,補貼大戰導致一些城市出現大面積擁堵現象,上海2018年一季度的高峰擁堵指數創近四年新高。盡管有關平臺遭到出租車行業的抵制和執法部門的查處,但由于我國共享經濟起步較晚,還沒有完備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其次,共享物品押金的使用、監管以及企業倒閉后押金的退還等問題都是急需相關政策進行約束的。相關資料顯示,截止到2017年6月,整個共享經濟領域的押金總額已達150億元。押金本身是一種信用制約機制,但現在它更有利于共享經濟平臺,使得共同的信用風險制約具有不平等性,加大了消費者的信用成本。另外,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現有的對傳統經濟進行約束的法律法規有些并不適用于共享經濟,不利于共享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創新。對傳統經濟有沖擊。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最大的不同在于“共享”二字,因為共享經濟強調的是資源的共享,更看重資源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因此共享經濟與傳統經濟的商業模式明顯不同,有可能對傳統經濟帶來挑戰。就拿出行行業來說,滴滴打車的出現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出行需要,節約了人們的時間,備受消費者的青睞。然而,隨著人們對共享汽車依賴的增加,對傳統出租車的需求就會減少,進而導致傳統出租車行業的利潤會越來越少,出租車司機的收入也會相應越少,最終會引起市場的失衡和社會的矛盾。其次,由于對共享經濟企業的監管不到位,稅收制度的不完善,一些共享經濟企業存在偷稅漏稅和逃避繳納社保等現象,對傳統經濟企業形成了不公平的競爭,影響了傳統經濟企業的利益。此外,由于大部分共享經濟平臺不需要取得行政許可,再加上通過互聯網技術運營可以大大降低經營成本,使其價格遠低于傳統企業,搶占了原屬于傳統企業的消費者,擠占了傳統經濟企業的市場。侵害消費者權益。共享經濟依賴于互聯網技術,在我們使用共享經濟平臺時,需要將自己的個人信息輸入進去,有時會涉及一些隱私信息,一些人會利用系統漏洞盜取用戶信息進行獲利,侵犯了消費者隱私。近日,我國有關部門借助螞蟻金服平臺對17.4萬用戶進行調查,發現有70%左右的用戶在使用共享經濟產品和服務時,出現個人信息泄露問題,但由于對共享經濟平臺行為的懲戒機制不足,使得監管部門難以為用戶損失維權。其次,由于共享經濟的交易者都是陌生人,信用就成為共享經濟中的關鍵因素,但目前我國的信用體系還不健全,存在道德風險問題,再加上交易者之間缺少直接接觸和有效約束,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很難維護自己的權利。另外,在共享經濟中有些信息并不完全透明,如產品質量、使用信息等,而且大部分信息都集中在中心化的機構中,容易產生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使消費者處于不利地位,有損消費者權益。

四、共享經濟的新發展

(一)區塊鏈技術的定義

區塊鏈是比特幣的核心技術,是利用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的技術方案。它由一系列加密數據塊構成,這些數據塊按照時間順序以鏈條的方式進行組合,最終形成一個數據鏈條。通俗來說,可以把區塊鏈看成一個開放性的數據庫賬本,所有人都可以對其中的數據進行補充,使區塊鏈更加完善,進而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二)區塊鏈技術的功能

第一,去中心化結構。去中心化是指在沒有第三方的參與時,各節點之間能夠在進行數據交換過程中自動達成交易共識和信任,其中每一個節點都享有同樣的權利,負有均等的義務,不需要依賴中心處理節點。而且系統中的數據由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共同維護,當有數據需要記錄或修改時,需要經過其他節點的一致認可,因而不會出現區塊鏈網絡被某幾個節點所控制或影響的情況,這樣既可以提高系統的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又能保證信息的安全。第二,信息不可篡改。區塊鏈中的信息一經添加,就會成為區塊鏈網絡中的節點,進而成為一條記錄被永久保存,并且無法修改。只有同時對系統中51%以上的節點實現控制時,才可以對信息進行篡改,但實施起來難度極大,因此數據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很高。并且隨著節點的增加,算法嚴密性的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也逐漸增強。這樣一來,可以讓相關執法人員方便地查詢到過去真實的交易記錄,有利于監管水平的提升。第三,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在簽署合同時,當雙方對協議內容達成一致意見時,可以將智能合約以數字化的形式嵌入到區塊鏈中。智能合約將傳統合同中的約定條款轉成程序編碼,再由區塊鏈對合同的執行條件自動判斷,當合同條件都滿足時,區塊鏈可以在沒有第三方信任的情況下進行可信的合約觸發和執行,不僅提高了合同的執行效率,還可以保證合同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順利執行。第四,信息透明。區塊鏈系統中運作流程和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當其中的信息出現更新時,短時間內每個節點都能獲得一份完整數據庫的拷貝,實現全網數據同步。并且由于區塊鏈運行的程序,節點的接入方式都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相關數據接口訪問區塊鏈中的數據,保證了區塊鏈信息的高度透明。同時,考慮到用戶信息的安全性,一些私人信息會被加密,只有得到相關人員的授權才可以訪問,這樣既可以使信息公開透明又保護了消費者隱私。

(三)“區塊鏈+共享經濟”模式

區塊鏈和共享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進行互補,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加密和防止信息被篡改等特點能夠解決共享經濟中存在的一系列等問題,它去中心化的特點與共享經濟的理念相似。因為共享經濟是一個“去中心化”到“再中心化”的過程,一方面共享經濟可以讓供應商跨過商業組織,直接向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另一方面它又讓供應商加入互聯網平臺以尋求更多的用戶。此外,區塊鏈可以讓交易者在沒有中介的情況下進行交易,并且交易過程透明,能夠增強交易者的信任程度,解決共享經濟中嚴重的信用問題,有助于推動共享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現在已經有一些共享經濟企業開始使用區塊鏈技術。優拜單車是我國第一家宣布運用區塊鏈技術的共享經濟平臺,迅雷主要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共享計算領域,騰訊公司將區塊鏈技術運用于房屋共享和自行車租賃等領域。最近ofo宣布成立區塊鏈研究院,希望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共享單車投放、調度、停放、維修等運營問題,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

(四)“區塊鏈+共享經濟”模式的作用

1.保護用戶信息安全。區塊鏈可以通過加密技術用數學算法來保護用戶隱私,它能建成一個透明、無主的系統,里面的設備可以自行管理和修復,整個系統是一個去中心化自組織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人們可以進行無需信任的、點對點的價值傳輸,保證信息的安全。因此,人們在交易過程中即使披露了個人信息,沒有中介參與也不會有信息泄露的風險。此外,通過區塊鏈的對稱加密和授權技術,也可以防止消費者隱私的泄露。比如在共享單車行業中,押金機制和信用積分等信息都是交由第三方機構管理,存在信息泄露或丟失的風險,通過區塊鏈技術對用戶身份信息進行加密,只有得到數據擁有者的授權才能進行訪問,從而保護了消費者的隱私。

2.降低信任風險。共享經濟的交易者都是陌生人,在交易過程中各方的背景信息有可能是不真實的,缺少信用的保障,所以在人們交易過程中會出現信任問題。目前來看,大部分共享經濟企業是通過讓用戶繳納押金的方式來獲取對用戶的信任,但這樣做對用戶來說是有風險的,如果企業在運營過程中出現問題,企業倒閉無力償付押金,用戶的權益就會受損,并且由于平臺數據都集中在企業,當企業負責人也不見蹤影時,監管部門就難以獲知用戶數量及企業收取的押金情況,無法維護廣大用戶的權益。區塊鏈的出現解決了中介信用問題,它可以讓交易雙方在沒有任何形式中介的情況下進行安全交易,這樣用戶無需繳納押金就可以享受服務,免去了利用押金獲取信任的行為,避免了可能出現的押金難退問題。其次,在區塊鏈中信息和運作流程完全透明,一方面可以減少虛假交易的產生,另一方面交易者可通過驗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增強對對方的信任,有利于降低信任風險。

3.降低交易成本。由于共享經濟企業的商業屬性和信用問題,導致其交易成本越來越高,通過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降低這些成本。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技術有自動執行和可信任的優點,通過將交易條件和相關要求編入到計算機中,它可以自動執行這些設定好的程序,不僅提高了交易效率,還節約了契約建立和執行成本。其次,共享物品的毀損情況時有發生,共享經濟企業一般會利用自己的維修團隊或者委托第三方定期進行排查修理,但由于物品投放量大、毀損率高,難免會出現遺漏的情況,并且高額的運維成本也加重了企業的經營負擔,影響了企業的發展。利用區塊鏈的點對點技術,可以將終端設備的情況上傳至區塊鏈,與區塊鏈上生態合作者簽訂智能合約,既能提高車輛維修處理等運營環節的響應速度,又可以降低人員調度的成本。同時,將車輛情況上鏈,再借助信用網絡,可以利用社會的信用監督,讓人們形成自我約束意識,有效減少人們對車輛的破壞行為,有利于降低車輛的維修成本。

4.提高市場監管水平。在過去的市場監管過程中,執法人員一般是通過搜尋違規行為和對違法人員進行取證,然后采取懲治手段來維護市場秩序。但是,這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由于資源有限,難免會出現監管不到位的情況。由于在區塊鏈中交易信息是透明和電子化的,利用區塊鏈技術能夠大幅度降低監管人員收集證據的難度和成本。其次,區塊鏈中的信息都是公開透明和可追溯的,任何人都可以對區塊鏈中的信息進行查詢,再加上其中的信息不能被第三方所篡改,所以如果交易過程中出現問題,監管人員可以方便地查詢過去真實的交易情況,對交易過程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斷,進而保護消費者的利益,維護市場秩序的穩定。

篇10

各巨頭正紛紛打造以“我”為主的云生態,強化對云計算行業的掌控力。阿里云推動云合計劃,計劃招募1萬家云服務商,共同構建生態體系,為企業、政府等用戶提供一站式云服務。

騰訊云“云+計劃”,5年投入100億元打造云平臺及建設生態體系,吸引云計算產業鏈上的長尾企業。浪潮“云騰計劃”,計劃3年內發展3000家以上合作伙伴。華為企業云與國內100多家各行業領先的合作伙伴、20多個城市達成合作,擴展行業應用和計算能力。

樂視云云資源、云視頻、云應用、云發行、云營銷、云數據6大場景,致力打造視頻云生態,構建搭載在云上的內容、發行乃至用戶的商業價值鏈和生態系統。百度推出“云圖計劃”,攜手行業合作伙伴共建生態圈,計劃5年內投入100億元打造百度云平臺及生態體系。

云生態將可能成為云計算行業競爭力的標志,2017年,各廠家將實質性推動云生態建設,也將有更多云計算企業啟動云生態戰略。

趨勢二:價格戰將加速云計算企業優勝劣汰

由國內外云計算巨頭主導的價格戰近年來持續上演,根據調研機構調研,主要云計算廠商表示將跟隨降價。降價有利于云計算更快普及,將加速中國云計算市場進化歷程,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云計算企業收入,可能加速產業洗牌速度。阿里云在2016年年中進行了17次產品價格下調,如此降價幅度,難免讓中小云廠商倍感壓力,甚至逐漸失去競爭力而遭到淘汰。以美國市場為例,主要云計算廠商推動的價格下降促使市場整合,在幾輪降價之后,美國幾十家云服務商變為當前的三家主導。

2017年,伴隨價格戰的繼續,云計算企業優勝劣汰將開始顯現。

趨勢三:銀行業將穩步加快推進上云進程

2016年7月,中國銀監會《中國銀行業信息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穩步開展云計算應用,到“十三五”末期,面向互聯網場景的重要信息系統全部遷移到云計算架構平臺,其他系統遷移比例不低于60%。恒豐銀行上云,以及更早的微眾銀行使用云計算技術構建業務系統等成功案例,也將對銀行業上云起到示范作用。

2017年,在政策推動下,相關監管規則和標準將落地和完善,針對銀行業務的云計算技術、解決方案會更加成熟和安全,更多銀行將基于業務需求啟動上云進程。

趨勢四:針對多云服務的管理服務將會出現

研究機構調查顯示,目前,有不少企業使用多個云廠商提供的云服務。其原因,一是為緩解風險,當一個供應商宕機,還有其他供應商可以提供服務;二是為降低總成本,提供商的某些服務或產品價格互有高低,通過多云可以選擇成本更低的組合。隨著企業越來越多地使用多個云廠商提供的云服務,也帶來了一些云管理的問題。如有些應用需要在異構環境中遷移,有些需要在多個異構云環境中部署,有些需要跨云跨網絡運行,有些需要跨云進行災備和恢復。目前,類似管理的問題主要依靠人力處理,帶來很大工作量。

為解決上述難題,方便多云資源管理管控的云管理平臺將會出現,為企業使用的多云提供統一管理、服務集成、費用管理、使用統計分析等功能,實現將應用靈活部署到不同云環境,在不同云環境中動態遷移應用等。

趨勢五:區塊鏈相關云計算產品和服務將涌現

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的開發、測試、部署較為復雜,門檻仍然較高。云計算具有資源彈性伸縮、成本低、可靠性高等優勢,它與區塊鏈結合,可以幫助企業快速低成本地開發部署區塊鏈,促進區塊鏈技術成熟,推動區塊鏈從金融向更多領域拓展。2015年11月,微軟在Azure云平臺里面提供區塊鏈即服務(BaaS),并于2016年8月正式對外開放,幫助開發者以簡便、高效的方式創建區塊鏈環境。IBM也在2016年2月宣布推出區塊鏈服務平臺,幫助開發人員在IBM云上創建、部署、運行和監控區塊鏈應用程序。

隨著區塊鏈逐步走向應用,將有更多云計算企業推出區塊鏈相關的產品和服務。

趨勢六:細分行業云服務將成為中小廠商生存之道

國際和國內云計算市場均呈現強者恒強的局面,但同時可以看到,各大巨頭提供的云服務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化,而用戶需求千差萬別,呈現多樣化,各大巨頭無法滿足各類用戶的具體需求。隨著云計算產業生態鏈不斷完善,行業分工呈現細化趨勢,從游戲云、政務云、醫療云,到2016年快速壯大的視頻云,都體現出行業云的發展潛力。

在云計算白熱化的競爭態勢下,中小廠商需要瞄準用戶精細化需求,提供行業云等差異化云服務,以獲得競爭優勢。

趨勢七:將有更多數據中心投入建設

隨著云計算市場的持續擴張,尤其是各巨頭云計算業務高速增長,云計算提供商需要建設更多數據中心以滿足業務需求。如谷歌于2016年4月宣布,到2017年年底將在全球建設12個新的數據中心,以提高其云服務空間。另外,云計算提供商還需為遵守當地數據主權法律,在特定國家或地區建設數據中心,如德國、加拿大、日本、英國和中東地區等。從國內看,“互聯網+”戰略、大數據戰略和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進入推進落實階段,需要更多數據中心的支撐。

各地對大數據、云計算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度重視,大部分省市出臺了大數據相關規劃和實施方案,其中對云計算進行了部署,并對數據中心引進給予諸多優惠政策,硬件廠商、運營商與各地的大數據、云計算合作也進入推進階段,全國范圍內一大批數據中心正在或即將開工建設,我國數據中心仍將處于高速建設發展時期。

趨勢八:容器技術應用將更為普及

容器服務具有部署速度快、開發和測試更敏捷、系統利用率高、資源成本低等優勢,隨著容器技術的成熟和接受度越來越高,容器技術將更加廣泛地被用戶采用。谷歌的Container Engine,AWS的Elastic Container Service,微軟的Azure Container Service等容器技術日臻成熟,容器集群管理平臺也更加完善,以Kubernetes為代表的各類工具可幫助用戶實現網絡、安全與存儲功能的容器化轉型。國內看,各家公司積極實踐,用戶對于容器技術的接受度得到提升,根據調研機構數據,近87%的用戶表示考慮使用容器技術。

預計2017年,容器將獲得更為廣泛的部署。

趨勢九:企業上云進程將進一步提速

在“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戰略推動和企業自身轉型升級迫切需求下,企業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的應用,而云計算無疑是企業更快部署信息化應用的“利器”,諸多行業企業成功上云已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國內云計算服務能力日臻完善,價格不斷下降,為企業上云提供了較好條件。根據CNNIC調研數據,截至2016年年底,在調研企業中云計算的采用比例達到21.4%,比2015年提高50%,增長趨勢顯著。另據IDG 2016年11月的報告,在調研企業中,目前有70%的企業至少運行著一個云應用,在未使用云應用的企業中有90%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或1至3年內使用云應用。

在政策利好、企業數字化轉型和云計算行業加速發展等各方面助推下,2017年,企業將進一步加快上云步伐。

趨勢十:企業級SaaS服務走向個性化定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