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帶來的好處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2: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消費主義帶來的好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消費主義帶來的好處

篇1

事實上,“好”這個詞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產品好當然是吸引消費者的一個標準,但是絕不能完全概括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動因。在一般情況下,消費者購買產品,一定是因為感性或理性的需求,而所有的需求都是源自消費者所遭遇的沖突。

換句話說,一個產品哪怕再好,如果不能解決消費者的沖突或者是主要沖突的話,一樣不會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各行各業的很多小眾產品和品牌,常常受到發燒友和專家的喜愛,但是卻并不受大眾消費者賞識。一般來說,專家和發燒友的選擇應該更好更可靠一些才對,可現實的問題是往往那些產品并不能解決大眾消費者沖突的最核心部分。

專業素食和專業戶外服裝,這兩個品類都有我們之前說的問題:可能從某個角度來說,他們所提供的產品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有很多好處,但仍然是非常小眾的兩個品類。

從專業素食的角度來看,可能現在的消費者都知道,常吃素食對身體有好處,按道理來說對消費者是非常好的,可為什么專業素食品類卻仍然局限在很小眾的市場?一個明顯的原因是,消費者遭遇的沖突是想吃美食但營養過剩的問題,要解決這個沖突,最主要的是要提供給消費者好吃的蔬菜,作為他們大魚大肉的補充就夠了。

但是從專業素食品類的角度來看,雖然提供的也是蔬菜,但很多專業素食餐廳卻有著較重的宗教色彩或者素質主義色彩。不僅口味不是他們最關注的點,甚至還給消費者帶來了新的沖突:我就是想吃頓沒有負擔的,干嗎給我搞那么隆重啊!潛意識把大眾消費者拒之門外。

另外一個,就是戶外服飾品類。客觀地說,戶外服裝里的很多功能對現代消費者來說是非常實用的,比如防風、防雨、輕便等等。雖然消費者遭遇了這些沖突,但是卻遠遠沒有達到專業戶外品類所專注的程度。他們所需要的,只是一件能防城市里小雨的衣服,而不用面臨喜馬拉雅山的暴雪天氣;他們所遭遇的環境,是到了春天漫天黃沙的北京城,但是不管北京的天氣再怎么糟糕,也不至于到撒哈拉沙漠的程度。

消費者需要的,是一件既能滿足日常時尚和通勤所需,又稍微具有一些戶外功能的服飾。而不是為了戶外的功能,把最基本的通勤和時尚需求統統舍棄。

所以,基于這樣的沖突,我們分別給一家素食餐廳和戶外休閑服飾定了不同的物質訴求。從素食餐廳的角度而言,不訴求專業,更不訴求吃素給大自然或者給修行帶來的好處,而是從普通消費者的生活場景出發,挖掘素食的利益點,提取“年輕”作為概念,把競爭對手選定為商場里的市場品牌,以“‘素’造年輕”為訴求,瞄準大眾市場。

篇2

素食對人們減肥和健康有好處,對地球也很有幫助。但是,有研究指出,一旦全世界都素食,帶來的有可能是傷害,可能危及數以百萬計的人們。

成為素食主義者,原因多種多樣。有些人素食,是為了減輕動物的痛苦,有些人是為了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有一些人,目的是支持可持續發展,更有人是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不管肉食者如何否認,素食主義者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減少肉類攝取有多種好處。選擇素食者越多,全球范圍的受益者越多。

但是,有研究指出,如果每個人都成為堅定的素食主義者,可能對許多人不利,而這些不利數字,如果不是用數十億來計算,至少也要用數百萬來計算。

“這是兩個不同世界的故事,真的。”美國哥倫比亞熱帶農業中心的AndrewJarvis說,“在發達國家,素食會給環境和健康帶來各種好處。但在發展中國家,素食會給貧困者帶來負面影響。”

素食與溫室氣體排放關系重大

據了解,如果全球的人都是普通素食主義者,那么每年死亡人數有可能減少700萬;而如果實施嚴格素食(即不食用也不使用任何動物產品),那么每年的死亡人數最多能減少800萬。這是Jarvis和其他專家做出的估算,他們正在研究一個課題:假設地球人在菜單上去掉了肉食,全世界在一夜之間會變成什么樣。

他們研究了素食與氣候變化的關系。目前,在全球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中,食物生產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了1/4到1/3,其中大部分要歸咎于畜牧業。此外,人們常常低估飲食習慣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例如,在美國,一個四口之家因為吃肉而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開兩輛汽車排放的溫室氣體多。但在討論全球變暖問題時,人們往往只談汽車,而忽視了吃肉的影響。

“大多數人認為,對食物的選擇,不會影響氣候變化。”英國利茲大學食品安全專家TimBenton說,“但是,只要我們少吃哪怕一點點肉,就有可能讓子孫們的生活變得更好。”

Marco Springm ann在牛津大學馬丁學院研究未來食品問題,他和同事想對以下問題進行量化研究―――如果所有人都變成了素食主義者,到2050年會發生什么情況。他們用計算機模擬了2050年全球人都吃素的情景,結果顯示,如果不吃紅肉,與食品生產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下降60%左右;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變成嚴格的素食主義者,溫室氣體排放量將下降70%左右。

“我們想知道需要做些什么,才能避免氣候變化達到危險線。結果發現,與食物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溫室氣體總體排放量中必須維持穩定比率。”springmann說,“這種情況不太現實,但它凸顯了一件事:與食品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在未來占據重要地位。”

全球吃素可能影響窮國農民

食物,特別是牲畜,占用了大量的空間。大量土地被占用、生物多樣性降低,是增加了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原因。世界約有50億公頃(約120億英畝)的農業用地,其中有68%用于畜牧業。

設想一下,如果2050年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變成素食主義者,與食品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60%;而由于畜牧業使用的土地占世界農田的68%,如果人人素食,可以使80%的牧場變回草原和森林,從而進一步減緩氣候惡化。此前為了養殖牲畜,人們曾驅逐過很多大型食草動物,比如野牛;為了保護牲畜,人們還殺死了很多狼之類的捕獵者。因此,把牧場變為天然棲息地,可以增加生物多樣性。

如此一來,剩下的10%到20%的牧場可以改種更多的莊稼,以填補食品供應缺口。雖然農業用地相對來說只增加了很少一部分,但足以彌補肉類減產帶來的損失,因為這些農業用地,之前有1/3是為牲畜生產飼料,而不是為人生產食物。

不過,由于很多牧場都已經嚴重退化,環境重建和土地轉型都需要大量的籌備工作和財力資助。Ja r v i s說:“你不能只把奶牛從土地上帶走,就期望那片土地能再次成為原始森林。”

此外,以前從事畜牧業的人,也需要獲得幫助,以便他們能過渡到新職業,或者轉行干農業,或者造林,又或者利用農業的副產品制造生物能源等。

當然,為保護環境,還可以付錢讓農民養殖牲畜。“蘇格蘭的高地環境很大一部分是人為塑造的,主要靠放牧綿羊。”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社會生態系統研究者PeterAlexander說,“如果我們把所有的羊都帶走,環境看起來會大不一樣,對生物多樣性可能產生潛在的負面影響。”

對曾經從事畜牧業的員工,如果不能向他們提供明確的職業選擇和補貼,我們可能要面對龐大的失業率、社會動蕩――尤其是在偏僻地區,尤其是那些與農村密切聯系的行業。

素食對健康的影響極其復雜

素食對健康的影響極其復雜。SPRINGM ANN的計算機模擬研究表明,如果2050年全世界每個人都吃素,由于素食減少了冠心病、糖尿病、中風和某些癌癥的出現概率,屆時全球的死亡率將降低6%~10%。死亡率下降,有一半的功勞歸之于紅肉的退場,而余下的原因是人們減少了卡路里的攝取,增加了水果和蔬菜的進食數量。

全球素食⒔一步放大這些好處:能使全世界每年少死700萬人,能讓更多人避免患上與食物相關的慢性病,從而也意味著減少了醫療費用,為全球節省2%~3%的GDP(國民生產總值)。

但要獲得上述預測的好處,需要提供與肉類營養相當的替代品。動物產品中的營養成分多于素食者的主食(如谷物和大米等),所以選擇合適的替代品十分重要,另需特別注意的,是全球還有20億營養不良的人。“在全球范圍內吃素,會造成發展中國家人們的健康危機,因為他們無法獲得營養來源。”BENTON說。

幸運的是,只需要適當的控制,而不需要全球人都改為吃素或奉行純素食主義,就可以獲得許多好處,同時減少相關的消極影響。

關鍵在于控制肉類的食用頻率和數量。一項研究發現,只要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飲食建議,就可以使英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17%――如果人們少買動物產品和零食,這個數字還會下降,溫室氣體排放有望下降到40%。“消費者幾乎不會注意到飲食發生了變化,其實只是少吃了一小塊肉而已。”Jarvis指出,“這并不像素食和食肉,存在那么大的區別。”

Springm ann認為,改變食品供給系統會鼓勵人們做出更健康、更環保的飲食決定――比如抬高肉類價格,降低新鮮水果、蔬菜價格,讓水果蔬菜隨處可買等。提高利用率也有幫助,由于糧食浪費和飲食過度等問題,人們生產的全部食物,只有不到一半的能量得到有效利用。

“我們可以減少畜牧業的產量,使其變得對動物和環境更加友好,利潤也更高,因為將來肉比以前更加珍貴,不再是日常主食。”Benton說,“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可以得到完全相同的收入。他們只是換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來飼養動物而已。”

事實上,對于減少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人們已經有了明確的解決方案,目前缺乏的,是執行這些變化的決心。

聲音

素食是地球的唯一解危方案?

早在5年前,瑞典科學家就指出,由于人口膨脹與食物短缺的影響,2050年全球人口將高達90億,人類屆時可能被迫吃素,以維持生存,否則有可能無法度過糧食危機。

斯德哥爾摩國際水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如果按照目前西方的飲食趨勢,到了2050年,人類將沒有足夠水資源用以灌溉農田并生產糧食,無法滿足90億人口的需求。

篇3

現在家電企業普遍重視服務競爭,但卻把服務的定義傾向于售后的維修服務,或者出于自身競爭利益的需要,把一些對消費者沒有實質性作用的概念化問題作為市場競爭手段強行推給消費者。這種彌補產品質量缺陷的售后維修服務一度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需求,為消費者接受,并成為目前最常見的服務形式。它相對于商品欠缺時期的"無服務"是一大進步,卻是對服務的誤解。我們認為這是狹義、殘缺的服務概念,完整的服務應該是從設置到售后服務全過程的大服務的概念。因此我們把服務從企業經營的終端提到前端,從"補救服務"轉變為"預防服務",以給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為核心,通過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來降低產品的維修服務率,給消費者真正的可信產品與受歡迎的服務。

服務觀的轉變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烈的市場競爭逼出來的。消費者期望拿錢買到的是貨真價實的商品,而不是有缺陷的商品和補缺的服務。在價格趨同的前提下,消費者首選的是功能和品質,其次才是售后維修服務。春蘭正是順應了市場潮流,自覺、主動地承認消費者的主體地位,千方百計滿足消費者作為主體的"兩高一低"要求(即消費的效用高,質量高,成本較低),演化出我們自己的大服務模式。

春蘭大服務提倡"物盡所需、物極所能、物超所值、物無所憂"。大服務從市場調研、產品設計開始,產品開發站在用戶的立場,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追求"設計零缺陷"。在制造過程中,追求"零故障",不斷減少或避免產品的故障點,力求給消費者具有最優異質量的產品。在管理上,利用有創新力的三級科研體系,宏大的生產規模、全球采購和少環節集約化的營銷體系及無負債經營等種種優勢,進行目標、質量等成本管理,并在廣告宣傳上進行理智、合理的投入,降低產品成本,給消費者物超所值的產品。在售后服務體系上,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廣泛而健全的服務網絡,給消費者提供及時、優質的服務,這樣,實現用戶對我們的"零抱怨"。最近幾年我們的嘗試表明,大服務給消費者帶來了很多直接的好處,使我們的產品更貼近現代不同層面、不同需求的消費者。

因為不是在原來售后服務上的改良,而是徹底地引進了售前服務,也就是把消費者的"兩高一低"要求貫徹到生產、設計、管理方面,因此有專家稱我們的服務為"服務革命"。

春蘭有句名言,"最優質的服務就是無需服務",這是我們推行大服務要達到的理想境界,我們也認為這是我國家電業的最高境界。我們希望春蘭的大服務概念能在整個家電業真正掀起服務革命。隨著WTO腳步的臨近和世界一體化的發展,我們所倡導的服務革命不但能給百姓帶來實惠,也勢必促進中國家電行業的健康發展,使中國家電業服務與世界接軌,走向國際化;同時,也將促使中國企業提高競爭力,使中國企業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篇4

消費金融由被批判走向被廣泛接受

消費金融的發展經歷了由被批判到被廣泛接受的過程。輿論界把借貸定義劃分為“生產性”(Productive)和“消費性”(Consumptive)兩種。由于生產性信貸可以創造財富,而消費性信貸是消耗財富,因此,對消費性借貸的大量攻擊可見諸于很多公開場合宣傳和學者評論。早期的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等往往都處于地下經營狀態。美國學者賽格利曼是最早系統研究信用消費的經濟學家,他明確支持分期付款對經濟的巨大推進作用。這為當時消費性信貸的生存意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輿論導向。

此后,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堅信信用消費尤其是分期付款制度對經濟有推進作用,認為分期付款對第二次工業革命所起的作用能與商業信貸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作用媲美:至關重要的金融機制引發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的“耐用消費品革命”并帶來巨大經濟增長。此外,分期付款等信貸模式帶來了一些其他經濟影響。例如:金融部門快速增長;信貸作為零售利潤來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工廠生產日益穩定;政府對消費信貸的依賴也日益增加,將其作為一種政策工具,以便調整國家經濟狀況等。這些都是消費金融發展帶來的微觀或宏觀的好處,人們逐步由心理上排斥到接受,消費金融行業由大多數秘密甚至非法運營發展成陽光產業,并不斷壯大。

消費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理論認識

關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理論是分析消費金融對經濟增長作用時依賴的基本理論。由于消費金融業發展促進了信用消費,并可能促進總消費,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可能和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作用類似。

雖然消費金融在世界各國不斷發展,但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到底如何,在理論上可以總結為以下三種看法。

第一,消費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這主要是繼承了凱恩斯主義的有效需求理論:消費的增加對經濟總量會產生一個乘數效應,當某些因素影響到消費時,消費增加將帶來更大規模的產出增加。

第二,消費不影響經濟增長。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如果個體根據全部生命周期的收入自由決定跨期消費額度,那么整個經濟將最終達到一個穩態。在沒有技術進步和人口增加的時候,經濟規模、資本量將達到一個穩定的水平,消費變動不會影響長期的經濟增長率,只會影響經濟的穩態水平。

篇5

iPhone為什么堅持用直屏

購買手機的選擇因素非常多,我發現最近不少人總是因為曲面屏而放棄了心愛的手機。

其實曲面屏的出現是為了更好的手感和屏占比,但是曲面屏總是會出現誤觸。iPhone從開始做手機到現在都沒有用曲面屏,而且在iPhone12之后還采用了更加方正的設計。

是蘋果調較不好還是說其他問題?其實都不是,是因為手機曲面屏只是為了迎合一些美感和手感,但是大都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帶殼使用,所以手感主要取決于手機殼。

iPhone沒有用曲面屏,和技術等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因為現在的直屏用戶用起來更加舒服。

iPhone一直用直屏的原因是什么

曲面屏除了好看,真的沒什么用…正反雙曲面的機身看起來厚度更窄、正面幾乎無邊框,視覺效果拉滿了。但是曲面會犧牲屏幕兩側的顯示空間,沒有系統優化還容易誤觸,雙曲面設計還會造成機身兩側區域較窄,也沒辦法安放更大的電池。

iPhone一直是實用主義,表面玻璃從平面到2.5D再回到平面,不是突然覺得好看了,只是更大的內部空間滿足5G對續航、天線的需求,也帶來尺寸更大效果更好的馬達。

其實不止是iPhone,現在很多手機都開始使用直屏設計了,不過iPhone確實是對于直屏有特殊情節,就算是X中加入了一些曲率,但也是非常保守且克制。那今天就給大家分析下類似iPhone的直屏手機的好處,首先直屏的好處是大大降低了誤觸的概率,這使得日常使用體驗很棒;其次,直屏在視覺上會帶來更加明顯的線條感,這使得視覺感受十分出色;最后,就是直屏不會出現綠邊,這也讓大家更加容易接受直屏。

目前來看,異形屏手機有3點問題亟待解決,如果沒有徹底的解決方法,蘋果顯然不會在屏幕樣式上操之過急。 第一個是真的容易誤觸,雖然各大曲面屏手機都在想法解決這個問題,效果只能說差強人意。 第二個問題就是碎屏幾率大,維修成本非常高,異形屏的手機屏幕都大貴貴的,有點得不償失。

篇6

【關鍵詞】產品定價 馬克思經濟學 西方經濟學 聯合解釋

一、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并存

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是兩門見解非常不同的學科,首先它們的階級立場不同,分析的結果必定也不相同。但二者都共同用來解釋現實,中國的學生既學習馬克思經濟學,又學習西方經濟學,可見這兩種理論都有其可取之處。因而在商品的定價這個問題上,看看這兩種理論分別怎么說也未為不可。

西方經濟學是在完全不抱有階級意識的情況下,構建其理論的。而在系統地學習《資本論》時,可以看到馬克思貫穿于全文的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我們要明確的是資本論的研究目的,馬克思是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去批判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的,這種理論對于無產階級的覺醒功不可沒。

馬克思本人也十分強調與時俱進,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雖然其剝削的本質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依然存在,但整個資本主義制度早已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更有人性色彩。現在這個時代與馬克思那個年代不同,由于競爭的存在,資本家已不單純地只會剝削勞動者,他們還要考慮企業的長遠生命力,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因素,人的因素。工人也不再是因為一無所有而不得不接受剝削,有一部分工人有生產資料而自愿選擇工作,工作不僅是謀生手段,也會給勞動者帶來效用,如個人的價值得到體現,心理的滿足,社會的承認,等等。在勞資關系問題上,完善的激勵機制可以使工人和資本家由于在某些方面擁有一致利益而共同想要把企業辦好。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經濟學的實踐指導作用必然會受到重視,它在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和個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時,也就是在尋求整個社會的更高福利水平。

所以,兩種理論雖然有著不同的前提和結論,卻有同時站得住腳的理由,我們應當對其本著兼收并蓄的精神,采取批判地學習的態度。

二、對價格現象的解釋

馬克思認為商品的價格圍繞著其價值上下波動,而價值是由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即一定量的兩種商品相交換,是因為包含在二者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相當正確的,科學地解釋了價格的載體及根源,并考慮到供求關系是影響價格的因素。相比之下,在價格形成問題上,西方經濟學完全避開了價值的載體這個問題,而是直接由供求曲線的交點得到均衡時的產品價格,供求關系成為決定價格的唯一因素。馬克思的理論故然正確,但若僅僅運用勞動價值論來解釋產品的定價,恐怕是不足夠的。因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只能決定產品的價值,正如馬克思本人所言,價格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具體怎么波動,《資本論》沒有詳細談及,在這點上,西方經濟學豐富的價格理論恰恰可以作為一個很好的補充。

首先,同種產品價格的差別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沒有矛盾的。為了進行有意義的討論,先剔除剝削的因素。馬克思認為勞動力的買賣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從而也是資本主義剝削關系的基礎。按此,假如抽去勞動力的買賣,一切商品就應該是按等價交換的了。然而,勞動者憑借同樣性質的勞務,比如,一小時的洗碗服務,在有的地方可以拿到10元錢的報酬,而在有的地方只能拿到5元的報酬。從西方經濟學的觀點來解釋,這涉及買者的支付意愿,商品的價格還要看其為買者帶來的效用。同樣是洗碗,對高收入而又忙碌的金領階層來說,機會成本很高,他們愿意支付高價雇人洗;而對一般收入的家庭,則只愿付很低的價格,否則就自己洗。這與勞動價值論是不矛盾的,因為我們看到的是價格的不同,而不是價值,可以認為這兩份報酬不同的一小時洗碗服務的價值是相同的(耗費在當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同),效用從而人們的支付意愿則為價格圍繞價值的波動提供了一個依據。

同理,廠商對同種商品的不同消費群體施行的各種價格歧視策略也可看作是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一種正常現象。西方經濟學避開勞動價值論不談,有一個很明顯的弊端,就是只能把兩種商品價格的區別完全說成是供求引起的,今天它們的價格懸殊是這樣,明天完全可以是另一種情況,波動得多離譜都有可能,沒有一個中心可言。而馬克思所說的價格圍繞價值的波動,意味著長期看來價格的總體水平與價值是一致的。筆者在此基礎上產生了這樣的理解:如果商品甲的價格長期地處在一個比商品乙的價格更高的水平上,就可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甲具有比商品乙更高的價值,即前者耗費了更多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價值不同的是,價格蘊含了許多不可單純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的因素,這些因素最終作用于供給和需求,通過供求變動來影響價格。于是,對某個價格的分析,首先要分析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決定價值的因素,繼而分析影響供求關系的種種影響價格的因素。

而某種商品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應當從最根本的源頭算起,即這種商品從沒有到有的全過程中所耗費的一切社會勞動。舉例來說,不能因為上衣是由棉花加工5小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下同)生產出來的,麻布是由麻紗加工10小時生產出來的,就認為一尺麻布的價值是上衣的兩倍。事實上,耗費在上衣上的社會勞動遠不止加工棉花,還要從棉花的種植、收獲,甚至棉種的采購算起,要從這一最基礎的源頭,即原材料最初由自然界獲得算起,如何從自然界一步步地通過勞動最終生產出上衣來,這整個過程中所耗費的全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是上衣的價值。接相同方法得到的麻布的價值后,二者才可以比較。

對供求關系的分析則可以從消費者的效用入手。我們知道,西方經濟學的供給曲線就是廠商的生產成本曲線,效用則衡量了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可以反映到需求曲線上來。這里之所以單講消費者的效用而不提生產成本,是因為西方經濟學在避開了剝削本質的同時,也就避開了供給曲線中廠商追求利潤的加價空間,事實上廠商并非是完全按照生產成本來作供給曲線的,價格必須在成本之上的一定水平,廠商看到有這個利潤空間才會愿意提供一定單位的產品,沒利潤就不會有資本主義生產了。西方經濟學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所建立的階級基礎就不同于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由于本文是同時采用兩種理論來解釋價格的,生產成本曲線的不適用所造成的空白已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分析填補。

下面,筆者試著按照自己設想的這種思路來分析餐飲業的定價,以此為例。

同樣是餐館,環境優雅的、品牌名聲響的、菜品風味獨特的就可以打出昂貴的菜單,而普通的小餐館飯菜價格則便宜得多,這是一種長期的現象,因而可以認為前者具有更大的價值,才能反映為較高的價格。從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看,高檔餐廳的室內設計與布局,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優質的服務水平,獨特的烹飪手藝,等等都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晶,反映了一定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耗費,因而有一個較高的價格中心水平(即價值)。這同時體現為更高的生產成本,加之商檔餐廳一般會索要一個更高的利潤水平,在這個利潤空間的加價上形成生產者的供給曲線;消費者在高檔餐廳吃飯,將會由于優雅的環境,優質的服務和美味的菜肴中得到更高的效用水平,從而支付意愿更高,反映為右移的需求曲線。供求曲線的結合便可得到一個高于普通餐館要價水平的價格,這是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方面。價值和這種波動共同造成了我們看到的價格水平。可見高檔餐廳的高價位現象,可以由馬克思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和西方經濟學的供求論的結合來提供一點解釋。

同樣的分析方法可以應用到其他的產品差別定價上。對于同一種產品在同時同地對不同類群的消費者的區別定價,即各種類別的價格歧視,如民航機票的票價就分為頭等艙、二等艙、折扣機票,商家提供一定的折扣券等促銷活動,實際上就是通過辨別出不同消費者的不同效用水平即支付意愿,從而制造不同的價格波動。

三、對學習馬克思經濟學的一點看法

馬克思的理論在當時是相當正確地,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自然要有些發展,這種精神我們從《資本論》本身所運用的發展的分析方法亦可體會到,馬克思也考慮到無產階級地位提高的情況,并警告世人不要被這種表象所迷惑,盡管他看到的只是他那個年代的情況。誠然馬克思經濟學是“一家之言”,但它之所以存在是有它的合理性的,現在馬克思的理論亦在被世人不斷地完善著。馬克思的《資本論》之所以有許多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言論,在深刻地毫不畏懼地揭示資本主義制度裸地剝削關系之余,也與他的階級立場無不相關。他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本身就有深刻的階級烙印,用他自己的話來講,資本家是資本的人格化,那么一定程度上也可認為馬克思在此是勞動的人格化,既然都帶有人格色彩,言辭也許偶爾會有些許偏激,因為他要捍衛的是無產階級的利益。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都是正確的,學者首先要對自己的正確理論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才能試圖用它說服他人。馬克思所說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們也確實是站在資本家的立場幫忙說話的。舉例來說,李嘉圖提出的國際貿易貿易模型是從一國總體效用來考慮的,認為貿易會使雙方國家都從中得到好處,從而提倡國際貿易。事實上,李嘉圖知道國際貿易會帶來的國內收入分配后果,但他本人當時是一個倫敦商人,他站在自己的資本家立場上,選擇了用一個不考慮貿易在國內不同要素間的收入分配后果的模型來展現自己的觀點。這樣,通過強調貿易對一國總體的好處,他為資本家這個特殊群體謀求到更多利益。因而,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可以看成是一種用經濟理論游說政府政策的狡猾的策略。所以我們在學《資本論》的時候不要盲目的批判,初看起來簡單的東西,仔細推敲就會發現值得研究,不得抓住從他的理論本身導出矛盾來他的觀點,就不能輕易否認馬克思經濟學。

參考文獻:

[1]廈門大學經濟學系《資本論》教研室.資本論(選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0.

篇7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消費主義逐漸蔓延于世界各個角落。許多學者把消費主義當作金融危機的誘因進行反思,后危機時代重新審視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出現了反對消費主義擴大化現象,甚至將應對金融危機政府所提出的正常性刺激消費政策誤解為在提倡消費主義。究竟消費主義與正常性消費的區別標準是什么?本文試圖厘清消費主義與正常性消費的區別,著重研究消費主義內涵與特征及消費主義與正常消費的區別標準。

關鍵詞:消費主義 正常性消費 區別

消費主義(consumerism)始于19世紀,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使西方資本主義告別短缺經濟進入了過剩時代,生產對消費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消費不僅決定著生產,而且更決定著生產循環和再生產。刺激消費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促銷花樣手段不斷翻新,使得19世紀末以美國為代表的早期資本主義國家首先步入消費社會,作為一種主流價值取向,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達到登峰造極地步,遍及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消費主義逐漸蔓延于世界各個角落。20世紀80年代,隨著各種西方思潮涌入,消費主義逐步開始影響我國,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消費主義的內涵與特征

(一)消費主義的內涵

消費與人們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馬克思說過“人從出現在地球舞臺上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費,不管在他開始生產以前和在生產期間都是一樣的”。消費(consumption)長期以來理解為“用盡”、“耗費”。十八世紀中期后,成為與生產(production)相對而言的概念。如今,消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消費指人們在生產與生活中對物質產品、精神產品、勞動力和勞務進行消耗的過程,它包括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程遠,2003)。生產消費指生產過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產資料和活勞動的消耗,是社會再生產的四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之一,是人類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個人消費指人們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對各種物質生活資料、勞務和精神產品的消費,是人類生存和實踐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狹義消費指個人消費(江林,2007)。個人消費具有兩重性,即具有自然過程和社會過程的性質。一方面,人們消費各種消費資料和勞務來滿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消費食物來解除饑餓,消費衣物來預防寒冷等,這反映消費的自然過程。另一方面,人們消費活動又總是在一定社會關系下進行,它不能脫離社會而孤立地進行,因而人們的消費活動具有社會性,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

通常人們所討論的“消費”指狹義上的消費,即個人消費。在個人消費中,生活消費是最終消費,也就是馬克思說的“原來意義上的消費”,消費真正目的所在,即人們每天消費已經生產出來的消費資料(包含勞務資料)來滿足自己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費行為,它直接與勞動力再生產相聯系。通常情況下“消費”指生活消費,這里所指的消費主要指人們為了滿足生存和繼續生產所進行的消費活動的總和,它是一種需求得以滿足和實現的過程。

消費主義是一種崇尚和追求過度的占有和消費來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以及在這種價值觀念支配下的行為實踐。它既不是一種單純的價值觀念,也不是一種單純的行為實踐,而是兩者的結合(盧嘉瑞等,2005)。作為一種推崇消費之上、享受之上的社會思潮,以追求過度消費作為滿足自我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并在此價值觀念支配下把無限占有物質財富、貪婪追求無度消費作為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學者王寧(2001)認為,在消費主義意識形態中,消費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的需求與滿足,消費主義代表了一種意義的空虛狀態以及不斷膨脹的欲望和消費激情。

現代消費社會中,消費與人的真實需求之間關系已經背離的越來越遠,商品和形象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符號載體”,不斷刺激著人們的欲望,實現著一種欲望的滿足,而不再是單純需求的實現。法國社會學家波德里亞認為,消費此時作為一種交流體系,承擔著一定的“自我表達”和“身份認同”功能。消費主義宣揚“消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的文化思想,視消費為自我滿足的根本途徑,把自身愉悅建立在無節制地花錢、追求物質消費的奢華上,并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新潮和前衛。在消費社會中,消費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進的。

(二)消費主義的特征

一是鮮明的物質主義特征,物質主義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對物質的追求和渴望之上,表現為享樂主義和對物質的無限追求。特別重視對物的占有和消費。

二是突出的象征符號特征,消費主義除把物質商品看成“物質”外,更多把商品看作是一種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號。物質消費是自我表達和社會認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質量生活標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三是極強的感染特性。通過有形物質消費達到心理上的滿足,這種外顯行為很容易引起人模仿,且一旦接受了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人們就難以擺脫,容易失去理性判斷力和批判力,把物質消費這種虛假的需求(desire)當作人類和個人的生存本質。

消費主義與正常性消費

正常性消費是為需求而消費,是一種必需,是生產和生活得以延續的根本;而消費主義,已不僅僅是為了需求的消費,更側重于為了消費而消費,以便通過這樣的消費達到一種身份的彰顯和虛榮的滿足,是一種欲望膨脹的表達,消費不是一種生存和生活的必需,消費成為了一種手段,滿足的是一種意義的空虛狀態以及不斷膨脹的欲望和消費激情。比較兩者之間的區別,關鍵看是否超過了“度”,消費中超過了 “度”就是消費主義,否則屬于正常消費。怎樣認識和把握消費主義中的“過度”,盧嘉瑞認為,就個體而言消費中的“過度”包括:超過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包括信貸力)的消費;浪費性消費,包括占用大量物質財富而不消費或很少消費和某些少數人侵犯了大多數人利益的消費;超過規定標準的消費;影響和危機到了人們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的消費。只要沒有超過上述限度的消費,均屬正常消費,理應得到支持和保護;而過度消費才是消費主義,必須反對。

筆者認為,消費主義與正常性消費臨界點的“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消費心理需求過度,另一方面消費行為過度。消費心理過度指消費心理超過實際的消費需求,即消費滿足的已不僅是實際需求,而且是為了滿足一種欲望的膨脹,一種虛榮心的增長,一種身份的彰顯。“傳統心理學把‘需求’界定為一種狀態:一旦需要得以滿足,這種緊張狀態就會最終消滅。在消費社會中,社會成員的需要恰恰相反,它即使得以滿足之后也不會消失―如果可能的話,它將變的更加強烈”。在消費社會中,消費目的已經不限于需求的滿足,穿衣不僅僅為了御寒,吃飯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當豐衣足食之后,人的需求并沒有得以實現,或者說人的消費需求已不再是這些,而已經膨脹到消費本身就是目的,消費成為了滿足異化需求的手段。

消費行為過度指消費行為超過了自身實際消費力。馬克思對消費力有兩種解釋,一是人們消費各種物質資料和勞務的能力,稱為絕對消費力;二是人們購買消費品的支付能力,稱為社會消費力。絕對消費力指人的實際必要的需求,就像人必須穿衣遮體御寒,必須吃飯維持生命體的健康運行和勞動力的再生產。

社會消費力是符合個人購買力的消費,就是指與個人的收入水平相符的、在個人支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圍內的消費。符合個人消費力的消費在合理消費的“度”之內,均屬于正常性消費,必須同時滿足絕對消費力和社會消費力兩個條件。很多有錢人具有充足的社會消費力,但屬于揮霍浪費的消費,這種消費導致社會資源閑置,造成了社會供需的結構失調,造成社會貧富懸殊之間矛盾的激化,是一種典型的消費主義,應該采取各種措施予以杜絕。合理消費指在自己的支付能力或者信貸償還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圍內,而且是自己的絕對需求或者真實所需,所占有的消費品不會閑置,也不至于揮霍浪費。

消費主義與消費行為分析

(一)消費主義與刺激消費

在我國,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2009年受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放緩,國家明確提出通過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方式帶動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然而有人誤認為,政府提出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的政策是在提倡消費主義。其實,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并不是提倡人們為了消費而消費,不是提倡人們不顧自身消費力(實際需求和消費力)盲目消費。中央擴大內需政策所采取的諸如“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費政策,有效激發了城鄉居民的消費潛力,促進了家電、汽車、住房、節能環保產品等行業的生產和結構調整,使人民群眾特別是農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對我國經濟穩步回升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出口沒有明顯回升前提下,擴大內需,擴大居民消費對于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有著重要意義,這對解決生產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有著重要影響。可見,刺激消費實際是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國家經濟穩步回升的戰略舉措。

(二)消費主義與品牌消費

品牌消費在消費主義中的突出體現是以符號消費為載體的炫耀性消費和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費。符號消費是消費主義的本質內涵和特征之一,指在消費中忽視商品的實際效用,更多地把商品當作具有象征意義的符號,這種符號在某種程度上象征著人的身份或社會經濟地位。消費此時作為一種交流體系,承擔著一定的“自我表達”和“身份認同”的功能。而在實際消費中,這種符號的具體化身就是品牌。以符號為載體的炫耀性消費和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費都是消費主義的表現,是不合理消費。

通過正常性消費與消費主義的區分標準來衡量判斷,前者屬于消費需求的過度,而后者則是消費行為的過度。所以,這兩種消費都是應該反對的。筆者并不是反對所有的品牌消費。品牌本身是一筆價值巨大的無形資產;品牌往往又是質量的象征,因而名牌產品特別是國際名牌都有著耀眼的光環,受到消費者趨之若鶩的追捧,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人們偏好或享用名牌產品,是一種社會進步,是社會發展、物質豐富、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體現。所以,品牌消費不是一種炫耀性消費,確實讓人們感到放心和舒心的消費。在消費需求和消費行為都適度的情況下,消費者追逐名牌才是大勢所趨,必須正確區分品牌消費與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與超前消費

超前消費是拿將來掙到的錢提前進行消費。借貸消費是最典型、最普遍的超前消費。超前消費――“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這是消費主義的顯著特征之一。消費社會的符號性、物質性和享樂性的本質使得人們盡情陶醉于消費帶給他們的虛榮心、攀比心理滿足,人們通過符號消費彰顯身份、地位和價值,在這種消費理念下,大多數人在透支、負債的情況下過著一種紙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這種消費方式就是應該反對的超前消費。

然而并不應該反對所有的超前消費,在經濟繁榮時期,借貸消費有一定好處,在消費者一時拿不出那么多錢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貸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它又可以刺激消費,從而刺激經濟增長。消費者一般也能通過固定收入來源還貸,因為經濟增長了,消費者的收入增加,償還貸款不成問題。但即便是在經濟繁榮時期,也不能盲目提倡超前消費,必須把握政策消費與消費主義之間的“度”。除了滿足消費需求的度外,更重要的要符合消費力方面的度,尤其是社會消費力的度,要量力而行。這個“力”就是收入約束和信貸約束下形成的購買力和信貸力,突破了購買力和信貸力的約束盲目追求高消費,這種超前消費會對個人和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后果必須反對。而在符合收入約束和信貸約束下形成的購買力和信貸力并不應該反對這樣的超前消費。

消費主義與高消費

消費主義宣揚“消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的文化思想,視消費為自我滿足的根本途徑,把自身愉悅建立在無節制地花錢、追求物質消費的奢華上,并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的新潮和前衛。在消費社會中人們往往通過消費的高低作為衡量自身價值的大小。然而,高消費并不一概都是消費主義,不能一概反對和限制。高消費是隨著我國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和繼續擴大所產生的一種現象。由于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然而收入差距也在不斷擴大,兩級分化已是不爭事實,社會分層因此而加劇。社會經濟結構多層次化決定了消費群體的多層次化,而消費群體的多層次化又必然表現為消費水平、消費質量和消費結構的多層次化。

高收入階層(這里指誠實勞動獲得合法收入的高收入階層)的收入高于中、低收入階層,其消費水平自然也高于中、低收入階層,他們的高消費是很正常的行為。對這種高消費不僅不應當反對和限制,而且要給以鼓勵和支持,積極為他們拓寬高消費的領域和空間,根據他們的需要提高各種消費的檔次。有需求就可以供給,要供給就必須生產、擴大再生產和生產創新。這樣做,既增加了就業,又擴大了需求。必須區分高消費與消費主義,應該把握正常消費與消費主義“度”,在適度合理消費需求引導下,符合自身消費力情況下的消費,即使高于中低收入階層的消費水平,只要屬于正常性消費,而不應一味地反對和抵制。

參考文獻:

1.王寧.消費的欲望[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

2.程遠.大學生消費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2003

3.江林.消費者行為學[M].科學出版社,2007

4.盧嘉瑞,呂志敏.消費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5

5.王寧.消費社會學[M].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法]波德里亞.劉成富,全志剛譯.消費社會[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7.[英]齊格蒙特•鮑曼,郇建立譯.被圍困的社會[M].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篇8

國際服務貿易是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產物。分工和專業化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服務的效率,增加了國際服務產品,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們為了“消費多樣性”的需要,通過市場與他人進行服務與產品或服務與服務的交換,并產生相應的交易費用。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情況就取決于服務產品在分工與專業化之后所帶來的好處與其因為交換而產生的交易費用之間的力量對比。

通過有關模型分析,我們知道交易費用越小(即交易效率越高),服務消費者從分工中得到的凈好處就越多,其購買服務的愿望就越強烈,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速度就越快;反之,當交易費用很大時,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就會受到約束。交易費用的大小與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情況成負相關關系。

二、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市場交易受交易費用的影響,而交易費用產生的基本原因是經濟個體之間信息不對稱、不完備及其利益沖突。國際服務貿易亦是如此。但是,國際服務貿易中的交易費用要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例如:貿易的標的物——服務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質,一國政府總是傾向于保護本國服務業、限制國外服務提供等等。

(一)服務的特征對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

服務與貨物相比,具有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不可儲存性及異質性。這使對服務的質量評價與對貨物的質量評價很不相同。在國際貨物貿易中,貨物的質量評價通常有一定的指標,在交易前進口方以掌握貨物的形狀、重量、規格、性能等較為完整的質量信息,對貨物的效用預期一般比較準確。但是,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服務是一種缺乏直觀的、具體的存在形態的商品,而大多數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又是同時進行的,只有在服務生產與消費完成之后才能真正確定服務的質量和所能帶來的效用(而且,有些服務所能帶來的效用必須經過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知道,例如:國際廣告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等),這就使國際服務貿易所需的交易費用受到影響。

1、國際服務貿易的定價費用比較高。市場交易的定價依據一般是:交易可能帶來的效用及交易標的物的市場需求狀況——這兩者都與交易標的物的質量有關。這樣,在服務的質量評價困難的情況下,服務的進口方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必須在定價前對服務的特點、服務出口方生產服務商品的技術條件和人力條件、服務出口方生產服務商品的質量穩定性和信譽狀況等等信息進行收集。而且,這些信息的收集又會因服務的無形性而非常困難。這就產生了國際服務貿易中比較高的定價費用。

2、國際服務貿易的談判費用和訂立合約的費用比較高。這是由服務的進口方與出口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在任何一項交易中,都可能存在買方和賣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但是,服務的無形性使國際服務貿易中的進口方更加難于了解出口方所擁有的關于特定服務的知識,從而加劇了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易引起機會主義行為(如:欺蒙拐騙等)。這就使服務進口方(信息少的一方)不信任服務出口方(擁有隱秘信息的一方)。為了能最終訂立合約,服務的進、出口雙方需要進行艱苦的談判,以確保自己的利益沒有因對方的機會主義行為而受到損害,談判的費用和訂立合約的費用因此而加大。更糟的情況是:如果服務進口方認為服務出口方“欺騙”的可能性很大,并堅持按該服務的市場平均生產效率來估算“公平”的交易條件,而服務出口方的實際生產效率是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則原本可以互利的交易就會由于欺騙的可能性和缺乏相互信任而無法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近似地認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談判費用和訂立合約的費用是無窮大的(這種情況又被稱為“機會主義行為造成的內生交易費用”)。

3、國際服務貿易中交易偏離一致性時產生的費用比較高。交易偏離一致性時產生的費用包括不適應成本、再次討價還價成本、懲罰違約行為的成本等。有些服務貿易的不適應成本是比較高的,例如:國際海運服務的誤期會極大影響季節性商品的銷售;市場研究及公共觀點調查服務的不全面可能導致公司決策的失敗等等——而服務的無形性、服務信息的不對稱性似乎是傾向于加大這種不適應成本發生的可能性。再次討價還價的成本與前述的談判情形類似。懲罰違約行為的成本則同樣要受服務特征的影響。因為在懲罰違約行為之前首先要判斷“違約”的發生與否。而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判斷“違約”是否發生的難度一般比在貨物貿易中要來得大。原因是:在貨物貿易中,進口方可以要求出口方郵寄樣本或對貨物的各項指標做出詳細的描述,以作為交易后檢驗出口方是否嚴格履行合約的憑證,并使出現貿易糾紛時的申訴比較容易進行。但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服務的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和不可儲存性使對“違約”的判斷缺乏直接的依據,對“違約”是否發生、“違約”的程度如何等問題將更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出口方的主觀判斷,這就給糾紛的申訴、舉證和裁決帶來了困難,從而使懲罰違約行為的成本相應提高。

(二)服務貿易壁壘對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

服務貿易壁壘指一國政府對國外生產的服務銷售所設置的有障礙作用的政策措施。一國政府除了直接限制某些服務產品或服務生產者的進入外,還經常使用各種歧視性的規定來間接限制服務的進口。直接或間接的壁壘形式對國際服務貿易的交易費用都會產生影響。

1、壟斷下非人格市價的影響。直接的市場準入限制容易造成本國企業對服務貿易領域的壟斷,即某些服務的出口業務只能由國內特定企業來完成(例如,要求國外的廠商在向本國出口某些特定產品時必須向本國指定的保險公司投保,或必須通過指定銀行進行結算)。而壟斷易導致服務貿易的非人格市價。所謂非人格市價,是指在市場上對任何人都一樣的價格。當一國內某項服務被壟斷之后,國外的服務需求方失去了討價還價的可能,因此,當他需要該項服務時,無論其實際議價能力如何,都只能按該國壟斷者的統一定價來進口服務。這對服務貿易的交易費用將產生雙重影響。一方面,服務進口方如果愿意接受服務出口方的壟斷定價,就只能將價格視為參數,因而不必再在爭奪貿易利益上打主意,服務貿易中發現交易價格的費用、談判和訂立交易合約的費用都能夠大大減少(但這種交易費用減少的利益幾乎完全為服務出口方所獨占);另一方面,服務進口方如果不愿意接受服務出口方的壟斷定價,則交易就會因毫無回旋余地而無法進行下去,這時的交易費用實際上是趨于無窮大的。

2、歧視性規定的影響。歧視性規定包括:要求外國的服務出口方獲得規定的專業證書,或規定其提供服務時使用的設備必須達到型號、尺寸等指標的要求等。這些規定對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也是雙重的。一方面,外國企業若滿足了這些技術標準并獲得了向本國出口服務的資格,其服務的質量一般會較為良好和穩定。根據這一信息,本國企業在向其進口服務時就可以節省下考察服務質量的交易費用。另一方面,外國的服務出口方在尋找交易對象時卻必須收集交易對象所在國有關技術限制的信息,并產生相應的交易費用。此外,這些技術標準也加大了服務出口方的生產費用,服務出口方有提高服務價格的需要——而這是與服務進口方的利益相互沖突的。貿易雙方的談判費用和訂立合約的費用可能因此而提高。

三、關于減少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思考

由于交易費用與國際服務貿易成負相關關系,且有各種因素使這些交易費用比較大,因此,要進一步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就有必要采取各種措施來減少這些交易費用。下面的分析將說明減少這些交易費用的可能性。

(一)良好企業形象的作用。國際服務貿易中交易費用主要是由進、出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造成的。如果服務出口方能夠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使服務進口方愿意信任其傳遞的信息(即認為出口方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來損害進口方貿易利益的可能性很小),則上述的大部分交易費用就可能得到節約。而良好的企業形象除了可以通過長期優質、穩定地提供服務來加以培育外,還應該利用博弈中“分離均衡”的原理,積極地向服務消費者發送“好企業”的信號。例如,通過現代國際營銷手段,采取適當的廣告及人員推銷策略;采取“先提供服務,后收錢”的做法等。由于只有經營實力強、服務提供可靠的企業才有能力采取上述做法,因此這些做法就有可能形成消費者借以判斷“好企業”、“壞企業”的甄別信號。良好的企業形象可以因此而更快地樹立,并更好地發揮其減少服務貿易中交易費用的作用。在這一方面,跨國服務企業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也說明:這些跨國服務企業在與東道國企業競爭時往往能夠獲勝的原因可能不僅是其較好的服務質量,還應在于其良好的企業形象。

(二)服務技術改進與創新的作用。技術的改進與創新將為服務生產的進一步分工創造條件;而分工和專業化的程度越高,其服務質量的優越性和穩定性就越有保障;并且,當這些更先進的技術被普遍使用時,服務的異質性(即同一服務產品由不同的人來生產或提供給不同的消費者時的質量差別)將可能得到限制,服務產品有可能趨于標準化,服務的質量就可能更容易測量。這樣,原本因質量評價問題而額外產生的定價費用、談判費用、懲罰違約行為的費用等都可能大大減少,并最終減少服務貿易中的總交易費用。

(三)制度安排的作用。制度安排是指遵循著同一規則的交易活動的集合。它是“利益互相抗衡的個人之間的交易活動的收斂,是交易活動這種博弈的集體穩定對策”(盛洪,1992)。通過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減少國際服務貿易中的交易費用。目前,區域內服務貿易的制度安排有:歐盟資本、人員、服務和商品統一市場的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等。而范圍更廣泛的國際間制度安排的實踐當為WTO下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即GATS)。GATS的貢獻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GATS促進了服務貿易領域的競爭。GATS主張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并規定各成員必須履行以下義務:遵守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履行其承諾的市場準入表;對于可能“抑制競爭從而限制服務貿易”的商業慣例,“應任何其他成員的請求,應就取消上述的商業慣例與其進行磋商”(GATS第九條)。同時,GATS還規定:服務貿易理事會應通過其建立的適當機構,制定任何必要的紀律,以“確保有關資格要求和程度、技術標準和許可要求的措施不至于構成不必要的服務貿易壁壘”(GATS第四條)。GATS的這些規定對于保障服務貿易領域的自由競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競爭的充分程度和交易費用的高低是相關的。競爭的充分程度越大,交易費用越低。充分競爭使得服務貿易中機會主義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使進、出口雙方都節約了大量有關價格形成、避免欺詐、討價還價以及保證信用等的費用。

2、GATS促進了服務貿易中法律信息的公開化。GATS規定各成員有遵守透明度原則的義務,即:應公布“所有普遍適用的有關或影響本協定實施的措施”及“一成員為簽字方的涉及或影響服務貿易的國際協定”,并且“應立即或至少每年一次向服務貿易理事會通報其顯著影響本協定下已作具體承諾的服務貿易的新的法律、規章或行政指示或對現行法律、規章或行政指示的任何修改”(GATS第三條)。GATS還規定“成員在實施其對服務提供者的批準、許可或證明的標準時,其給予承認的方式不得成為國家間實行歧視的手段,或對服務貿易構成隱蔽的限制”(GATS第七條)。GATS的規定有利于服務貿易的當事人對可能影響其貿易的措施、對各種貿易壁壘的存在形式及其影響程度等信息擁有比較充分的知情權。這樣,服務貿易的當事人就可以提高其收集相關法律信息的效率,節約其因此而花費的交易費用。

篇9

一、交易費用與國際服務貿易的負相關關系

國際服務貿易是國際分工和專業化生產的產物。分工和專業化一方面提高了生產服務的效率,增加了國際服務產品,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們為了“消費多樣性”的需要,通過市場與他人進行服務與產品或服務與服務的交換,并產生相應的交易費用。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情況就取決于服務產品在分工與專業化之后所帶來的好處與其因為交換而產生的交易費用之間的力量對比。

通過有關模型分析,我們知道交易費用越小(即交易效率越高),服務消費者從分工中得到的凈好處就越多,其購買服務的愿望就越強烈,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速度就越快;反之,當交易費用很大時,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就會受到約束。交易費用的大小與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情況成負相關關系。

二、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市場交易受交易費用的影響,而交易費用產生的基本原因是經濟個體之間信息不對稱、不完備及其利益沖突。國際服務貿易亦是如此。但是,國際服務貿易中的交易費用要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響,例如:貿易的標的物——服務具有一些獨特的性質,一國政府總是傾向于保護本國服務業、限制國外服務提供等等。

(一)服務的特征對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

服務與貨物相比,具有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不可儲存性及異質性。這使對服務的質量評價與對貨物的質量評價很不相同。在國際貨物貿易中,貨物的質量評價通常有一定的指標,在交易前進口方以掌握貨物的形狀、重量、規格、性能等較為完整的質量信息,對貨物的效用預期一般比較準確。但是,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服務是一種缺乏直觀的、具體的存在形態的商品,而大多數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又是同時進行的,只有在服務生產與消費完成之后才能真正確定服務的質量和所能帶來的效用(而且,有些服務所能帶來的效用必須經過一段比較長的時間才能知道,例如:國際廣告服務、管理咨詢服務等),這就使國際服務貿易所需的交易費用受到影響。

1、國際服務貿易的定價費用比較高。市場交易的定價依據一般是:交易可能帶來的效用及交易標的物的市場需求狀況——這兩者都與交易標的物的質量有關。這樣,在服務的質量評價困難的情況下,服務的進口方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必須在定價前對服務的特點、服務出口方生產服務商品的技術條件和人力條件、服務出口方生產服務商品的質量穩定性和信譽狀況等等信息進行收集。而且,這些信息的收集又會因服務的無形性而非常困難。這就產生了國際服務貿易中比較高的定價費用。

2、國際服務貿易的談判費用和訂立合約的費用比較高。這是由服務的進口方與出口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在任何一項交易中,都可能存在買方和賣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但是,服務的無形性使國際服務貿易中的進口方更加難于了解出口方所擁有的關于特定服務的知識,從而加劇了這種信息的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易引起機會主義行為(如:欺蒙拐騙等)。這就使服務進口方(信息少的一方)不信任服務出口方(擁有隱秘信息的一方)。為了能最終訂立合約,服務的進、出口雙方需要進行艱苦的談判,以確保自己的利益沒有因對方的機會主義行為而受到損害,談判的費用和訂立合約的費用因此而加大。更糟的情況是:如果服務進口方認為服務出口方“欺騙”的可能性很大,并堅持按該服務的市場平均生產效率來估算“公平”的交易條件,而服務出口方的實際生產效率是低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則原本可以互利的交易就會由于欺騙的可能性和缺乏相互信任而無法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近似地認為國際服務貿易的談判費用和訂立合約的費用是無窮大的(這種情況又被稱為“機會主義行為造成的內生交易費用”)。

3、國際服務貿易中交易偏離一致性時產生的費用比較高。交易偏離一致性時產生的費用包括不適應成本、再次討價還價成本、懲罰違約行為的成本等。有些服務貿易的不適應成本是比較高的,例如:國際海運服務的誤期會極大影響季節性商品的銷售;市場研究及公共觀點調查服務的不全面可能導致公司決策的失敗等等——而服務的無形性、服務信息的不對稱性似乎是傾向于加大這種不適應成本發生的可能性。再次討價還價的成本與前述的談判情形類似。懲罰違約行為的成本則同樣要受服務特征的影響。因為在懲罰違約行為之前首先要判斷“違約”的發生與否。而在國際服務貿易中判斷“違約”是否發生的難度一般比在貨物貿易中要來得大。原因是:在貨物貿易中,進口方可以要求出口方郵寄樣本或對貨物的各項指標做出詳細的描述,以作為交易后檢驗出口方是否嚴格履行合約的憑證,并使出現貿易糾紛時的申訴比較容易進行。但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服務的無形性、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和不可儲存性使對“違約”的判斷缺乏直接的依據,對“違約”是否發生、“違約”的程度如何等問題將更大程度上依賴于進、出口方的主觀判斷,這就給糾紛的申訴、舉證和裁決帶來了困難,從而使懲罰違約行為的成本相應提高。

(二)服務貿易壁壘對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

服務貿易壁壘指一國政府對國外生產的服務銷售所設置的有障礙作用的政策措施。一國政府除了直接限制某些服務產品或服務生產者的進入外,還經常使用各種歧視性的規定來間接限制服務的進口。直接或間接的壁壘形式對國際服務貿易的交易費用都會產生影響。

1、壟斷下非人格市價的影響。直接的市場準入限制容易造成本國企業對服務貿易領域的壟斷,即某些服務的出口業務只能由國內特定企業來完成(例如,要求國外的廠商在向本國出口某些特定產品時必須向本國指定的保險公司投保,或必須通過指定銀行進行結算)。而壟斷易導致服務貿易的非人格市價。所謂非人格市價,是指在市場上對任何人都一樣的價格。當一國內某項服務被壟斷之后,國外的服務需求方失去了討價還價的可能,因此,當他需要該項服務時,無論其實際議價能力如何,都只能按該國壟斷者的統一定價來進口服務。這對服務貿易的交易費用將產生雙重影響。一方面,服務進口方如果愿意接受服務出口方的壟斷定價,就只能將價格視為參數,因而不必再在爭奪貿易利益上打主意,服務貿易中發現交易價格的費用、談判和訂立交易合約的費用都能夠大大減少(但這種交易費用減少的利益幾乎完全為服務出口方所獨占);另一方面,服務進口方如果不愿意接受服務出口方的壟斷定價,則交易就會因毫無回旋余地而無法進行下去,這時的交易費用實際上是趨于無窮大的。

2、歧視性規定的影響。歧視性規定包括:要求外國的服務出口方獲得規定的專業證書,或規定其提供服務時使用的設備必須達到型號、尺寸等指標的要求等。這些規定對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影響也是雙重的。一方面,外國企業若滿足了這些技術標準并獲得了向本國出口服務的資格,其服務的質量一般會較為良好和穩定。根據這一信息,本國企業在向其進口服務時就可以節省下考察服務質量的交易費用。另一方面,外國的服務出口方在尋找交易對象時卻必須收集交易對象所在國有關技術限制的信息,并產生相應的交易費用。此外,這些技術標準也加大了服務出口方的生產費用,服務出口方有提高服務價格的需要——而這是與服務進口方的利益相互沖突的。貿易雙方的談判費用和訂立合約的費用可能因此而提高。

三、關于減少國際服務貿易交易費用的思考

由于交易費用與國際服務貿易成負相關關系,且有各種因素使這些交易費用比較大,因此,要進一步促進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就有必要采取各種措施來減少這些交易費用。下面的分析將說明減少這些交易費用的可能性。

(一)良好企業形象的作用。國際服務貿易中交易費用主要是由進、出口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和機會主義行為的可能性造成的。如果服務出口方能夠樹立起良好的企業形象,使服務進口方愿意信任其傳遞的信息(即認為出口方采取機會主義行為來損害進口方貿易利益的可能性很小),則上述的大部分交易費用就可能得到節約。而良好的企業形象除了可以通過長期優質、穩定地提供服務來加以培育外,還應該利用博弈中“分離均衡”的原理,積極地向服務消費者發送“好企業”的信號。例如,通過現代國際營銷手段,采取適當的廣告及人員推銷策略;采取“先提供服務,后收錢”的做法等。由于只有經營實力強、服務提供可靠的企業才有能力采取上述做法,因此這些做法就有可能形成消費者借以判斷“好企業”、“壞企業”的甄別信號。良好的企業形象可以因此而更快地樹立,并更好地發揮其減少服務貿易中交易費用的作用。在這一方面,跨國服務企業具有明顯的優勢。這也說明:這些跨國服務企業在與東道國企業競爭時往往能夠獲勝的原因可能不僅是其較好的服務質量,還應在于其良好的企業形象。

(二)服務技術改進與創新的作用。技術的改進與創新將為服務生產的進一步分工創造條件;而分工和專業化的程度越高,其服務質量的優越性和穩定性就越有保障;并且,當這些更先進的技術被普遍使用時,服務的異質性(即同一服務產品由不同的人來生產或提供給不同的消費者時的質量差別)將可能得到限制,服務產品有可能趨于標準化,服務的質量就可能更容易測量。這樣,原本因質量評價問題而額外產生的定價費用、談判費用、懲罰違約行為的費用等都可能大大減少,并最終減少服務貿易中的總交易費用。

(三)制度安排的作用。制度安排是指遵循著同一規則的交易活動的集合。它是“利益互相抗衡的個人之間的交易活動的收斂,是交易活動這種博弈的集體穩定對策”(盛洪,1992)。通過制度安排可以有效地減少國際服務貿易中的交易費用。目前,區域內服務貿易的制度安排有:歐盟資本、人員、服務和商品統一市場的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等。而范圍更廣泛的國際間制度安排的實踐當為WTO下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即GATS)。GATS的貢獻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GATS促進了服務貿易領域的競爭。GATS主張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并規定各成員必須履行以下義務:遵守最惠國待遇原則和國民待遇原則;履行其承諾的市場準入表;對于可能“抑制競爭從而限制服務貿易”的商業慣例,“應任何其他成員的請求,應就取消上述的商業慣例與其進行磋商”(GATS第九條)。同時,GATS還規定:服務貿易理事會應通過其建立的適當機構,制定任何必要的紀律,以“確保有關資格要求和程度、技術標準和許可要求的措施不至于構成不必要的服務貿易壁壘”(GATS第四條)。GATS的這些規定對于保障服務貿易領域的自由競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競爭的充分程度和交易費用的高低是相關的。競爭的充分程度越大,交易費用越低。充分競爭使得服務貿易中機會主義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大大減少,使進、出口雙方都節約了大量有關價格形成、避免欺詐、討價還價以及保證信用等的費用。

2、GATS促進了服務貿易中法律信息的公開化。GATS規定各成員有遵守透明度原則的義務,即:應公布“所有普遍適用的有關或影響本協定實施的措施”及“一成員為簽字方的涉及或影響服務貿易的國際協定”,并且“應立即或至少每年一次向服務貿易理事會通報其顯著影響本協定下已作具體承諾的服務貿易的新的法律、規章或行政指示或對現行法律、規章或行政指示的任何修改”(GATS第三條)。GATS還規定“成員在實施其對服務提供者的批準、許可或證明的標準時,其給予承認的方式不得成為國家間實行歧視的手段,或對服務貿易構成隱蔽的限制”(GATS第七條)。GATS的規定有利于服務貿易的當事人對可能影響其貿易的措施、對各種貿易壁壘的存在形式及其影響程度等信息擁有比較充分的知情權。這樣,服務貿易的當事人就可以提高其收集相關法律信息的效率,節約其因此而花費的交易費用。

篇10

混世主義者。當敲鐘和尚,做“守攤”小販,迷迷糊糊,渾渾噩噩,不思進取,不求功名,不關心家國大事,不詢問天氣路況,小報、游戲、茶水、閑聊成為主要工作內容。整日整夜,“煙”氣掀天,酒氣掀天,賭氣掀天,哈欠掀天。始于東方白,混到夕陽紅。

順世主義者。隨波逐流,任水流舟,不問是非,不知好歹,不分善惡,不辨美丑,吃點熱東西,打點順風旗,行人跟大伴。霧障合著煙。領導說話我應聲,領導吃飯我陪同,領導犯科我沉默,領導進監我抽身。當然還有另一種順世,即順乎天道,順應時勢,合上時代節拍,踩準潮流節奏,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游世主義者。游手好閑,東游西蕩,整天不做事,終年無所成。把人生當作游戲室,把生活當作娛樂場,不求功成名就,純粹游戲人生。當然,也還有一種游世,那是老莊的一種玄想的自由,取消物我、主客、人己的互相對立,超然利害、榮辱、死生的相互排斥,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神與物游。

現世主義者。玩世不恭,天下唯玩最大。吃喝玩樂,品盡天下美酒佳肴;游山玩水,走遍天下奇山異域。玩時貪日,聲色犬馬;把玩無厭,紙醉金迷。玩的就是心跳,一點正經都沒有;玩的就是瘋狂,一點雅趣都不取。以致于,喪志,最終落個玩火自焚。但也有如周伯通者,人老心紅,天性貪玩,在玩中享受人生,但大事不糊涂,一逼古道熱腸,俠肝義膽,充當救世主,留下美名傳。

憤世主義者。憤世嫉俗,憤憤不平,總覺得世道如黑云壓城,人心如野草纏腿。逢人似欠他“三百兩”,遇事就點燃“二腳踢”。拿起筷子夾肉,放下筷子罵娘。拒絕傳統,不要規則,恣意妄為,桀驁不馴。

超世主義者。眾人皆醉我獨醒,眾人皆愚我獨智。自認超然物外,超凡脫俗,超今絕古,以致孤傲獨行,我行我素,獨斷專行,無所敬畏。心求超凡人圣,天下無雙;身則力所不逮,羊質虎皮。

出世主義者。視塵世為苦難,視彼岸為故鄉。今生已入孽海。來世求離苦境。世上紛紛擾擾與我無關,人間恩恩怨怨是他人事。常自忖:何不削發為僧尼,早日跳出紅塵外。

人世主義者。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關注蒼生,關切現實,銳意創新,孜孜進取,終日斗志昂揚,整天只爭朝夕。遇到困難,披荊斬棘;遇有對手,敢于亮劍。群雄逐鹿,樂與爭鋒,未到最后,從不言敗。其座佑銘是:以人世的態度做事,以出世的態度做人。

盛夏賞讀消暑詩

華 文

盛夏酷暑,烈日當頭,使人熱不可耐,汗流不止。在這種情形下。當今世人大多會躲進空調房里,或者使用電風扇,好好地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陣陣爽快和愜意。

但是,在古代,我們的先輩又是怎樣消暑的呢?下面擷取古人在盛夏時節的幾種消暑方法,以饗讀者。

首先。古人把臨水的亭臺樓榭、橋畔河旁當作了消暑的理想去處。唐代詩人劉禹錫就十分喜歡在水亭之中納涼,他為此曾專門吟詠過一首七言詩: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田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精簾瑩更通風。”“唐宋家”之一的坡《洞仙歌》也這樣吟道:“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則喜歡獨自一人來到碧波蕩漾的蓮花池邊,在輕風吹拂的柳樹下支床消暑。在《橋南納涼》一詩中,陸游深有感觸地寫道:“攜杖采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陸游的納涼方式充滿詩情畫意,實在令人神往。

除了臨水之處外,山中也是一個清涼世界。元代釋英的《山中景》詩云:“六丹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里,撲耐火花飛。”城鎮赤日高懸,而山中樹木蔥郁,氣清風爽,兩者相比,自然青山曼可愛。所以。宋戴復古《慧力寺避暑》詩道:“萬松深處坐,六月午時涼。”宋梅堯臣《中伏日妙覺寺避暑》詩:“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頸河朔飲,煮茗自忘歸。”

然而,曼多的人還是喜歡在自己的屋內或庭院之中納涼。唐白居易《消暑》詩這樣描述自己的消暑方法:“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元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宋詩人楊萬里則喜歡在夏夜里到庭院之中散步。其時,明月高懸,清風頻吹,星河半落,自然靜中生涼,酷熱漸消,他為此而寫下的七言詩《夏夜追涼》,一直被人們傳誦:“夜熱依然午熱同,開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