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2: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區塊鏈技術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區塊鏈;比特幣;互聯網金融
一、“區塊鏈”的產生
2008年11月1日,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發表的《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闡述了基于P2P 網絡技術、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區塊鏈等技術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架理念,這標志著比特幣的誕生。此后的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序號為0的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2009年1月9日出現序號1的區塊,并與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相連接形成了鏈,標志著區塊鏈的誕生。
從本質上看,區塊鏈技術是一種不依賴第三方、通過自身分布式節點進行網絡數據的存儲、驗證、傳遞和交流的一種技術方案。因此,基于金融會計的角度,區塊鏈技術可定義為一種分布式開放性去中心化的大型網絡記賬簿,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技術標準加入自己的信息,實現持續滿足各種數據錄入需要的目的。
近年來,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之一的區塊鏈技術日益受到重視。在比特幣形成過程中,區塊(block)是一個個的存儲單元,記錄了一定時間內各個區塊節點全部的交流信息。各個區塊之間通過隨機散列實現鏈接(chain),后一個區塊包含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隨著信息交流的擴大,區塊相繼接續,形成的結果就叫區塊鏈。
區塊鏈技術是具有普適性的底層技術框架,可以為金融、經濟、科技甚至政治等各領域帶來深刻變革。目前,一般認為區塊鏈技術正處于2.0 模式的初期,股權眾籌和P2P 借貸等各類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互聯網金融應用相繼涌現,發展前景廣闊。
二、區塊鏈技術的原理與特點
(一)區塊鏈技術原理
區塊鏈技術是基于密碼學中橢圓曲線數字簽名算法(ECDSA)實現去中心化的數據庫技術,將區塊以鏈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形成數據結構,以參與者共識為基礎存儲有先后關系的、能在系統內驗證的數據。
(二)區塊鏈技術特點
1、數據信息完整透明,可完全驗證。區塊鏈技術中,記錄數據的區塊按時間順序生成,相鄰區塊具有嚴密的邏輯關系,相互引用生成;同時區塊組合成鏈,實現系統內所有節點共享的交易數據庫。區塊鏈技術形成存儲的數據具有不可篡改和無法偽造的時間戳,任何交易都有完整的證據鏈和可信任的追溯環節。
2、開源、去中心的分布式結構。區塊鏈系統是開源、去中心化的,建立的數據庫是全球范圍內的超級數據庫,業務模式具有極高的包容性;數據信息的各個環節都采取分布式分配給系統各個節點,保證系統內置業務的連續性自運轉。
3、高安全性的智能合約。區塊鏈技術采用“非對稱加密算法”解決共識機制,不擁有私鑰而破解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安全性非常高,同時運用可編程原理內嵌腳本概念,形成智能合約。
4、高效率,低成本。區塊鏈技術信任機制建立在非對稱密碼學基礎上,系統使用者不需要了解對方基本信息即可進行可信任的價值交換,即在沒有中心機構的情況下達成共識,價值交換的摩擦成本幾乎為零。
5、透明數據背后的匿名性。區塊鏈上的數據都是公開透明的,但數據并不綁定到個人,任何交易的信任基礎都是通過純數學背書而非交易對象的身份背書,從而實現了數據透明的同時保護參與者個人隱私的匿名特點。
三、“區塊鏈”應用前景展望
“區塊鏈數據”帶有時間戳,由共識節點共同驗證和記錄,因此不可篡改和偽造,這使得區塊鏈可廣泛應用于各類數據公證和審計場景:區塊鏈可以永久地安全存儲由政府機構核發的各類許可證、登記表、執照、證明、認證和記錄等,并可在任意時間點方便地證明某項數據的存在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真實性。
同時,區塊鏈技術與金融市場應用有很高的契合度,R3CEV、納斯達克等各大銀行、券商及金融機構相繼投入到區塊鏈技術的研發中。區塊鏈可以在去中心化系統中自發地產生信用,從而建立無中心機構信用背書的金融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金融脫媒”,這對第三方支付、資金托管等存在中介機構的商業模式來說是顛覆性的變革;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區塊鏈在一定程度上應用于股權眾籌、P2P 網絡借貸和互聯網保險等商業模式;證券和銀行業務也是區塊鏈的重要應用領域,傳統證券交易需要經過中央結算機構、銀行、證券公司和交易所等中心機構的多重協調,而利用區塊鏈自動化智能合約和可編程的特點,能夠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交易效率,避免繁瑣的中心化清算交割過程,實現方便快捷的金融產品交易;同時,區塊鏈和比特幣的即時到帳特點使銀行實現比SWIFT 代碼體系更為快捷、經濟和安全的跨境轉賬。
“區塊鏈”在資產管理領域能夠實現有形和無形資產的確權、授權和實時監控。對于無形資產來說,基于時間戳技術和不可篡改等特點,可以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知識產權保護、域名管理、積分管理等領域;而對有形資產來說,通過結合物聯網技術為資產設計唯一標識并部署到區塊鏈上,能夠形成 “數字智能資產”,實現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資產授權和控制。
因此,根據實際應用場景和需求,區塊鏈技術已經演化出三種應用模式,即公共鏈(Public block-chain)、聯盟鏈(Consortium block-chain)和私有鏈(Private block-chain)。公共鏈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比特幣是公共鏈的典型代表。聯盟鏈則是部分去中心化的區塊鏈,適用于多個實體構成的組織或聯盟,其共識過程受到預定義的一組節點控制;私有鏈則是完全中心化的區塊鏈,適用于特定機構的內部數據管理與審計等,其寫入權限由中心機構控制,而讀取權限可視需求有選擇性地對外開放。
盡管現階段區塊鏈技術仍面臨著安全問題、效率問題和資源問題等負面情形的困擾,但是我們仍舊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區塊鏈技術將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便捷生活的通用技術。
參考文獻:
[1] Swan M.Block chain:Blueprint for a New Economy.USA:O Reilly Media Inc.,2015;
[2] Technical report by the UK government chief scientific adviser[Online],available:https://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 data/file/492972/gs-16-1-distributed-ledger-technology.pdf,February 21,2016;
[3] 穆啟國,區塊鏈技術調研報告之一:具有顛覆所有行業的可能性――區塊鏈技術解析和應用場景暢想[J]川 財研究,2016(1);
篇2
關鍵詞:區塊鏈;供應鏈金融;機遇
引言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供應鏈金融也正如火如荼發展著,但其與物流業、電商平臺等的融合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此同時,區塊鏈以其特點與優勢在金融行業掀起一片熱潮。雖然區塊鏈的應用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但其在簡化操作流程、節約交易成本和提高行業效率等方面已顯現出巨大的優勢。區塊鏈技術有望突破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瓶頸,推動供應鏈金融繼續向前發展。
一、區塊鏈概述
區塊鏈基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利用密碼學技術將各個區塊數據連接起來,每個區塊都擁有全網所有信息的副本,因此也可以認為區塊鏈本質上是分布式總賬技術。具體而言,區塊鏈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去中心化。區塊鏈沒有中心節點和核心機構,每一個節點擁有所有的交易信息,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即使個別節點受到攻擊,系統仍然可以穩定運行。去除了中心化的概念,既維護了網絡系統的安全性,又降低了維護中心處理器的成本。
公開可查性。區塊鏈的運行規則公開透明,保證了系統的安全性,并且每個節點的交易信息公開可查,新記錄也將迅速復制到整個網絡中。因此,可以極大程度地降低互聯網金融交易過程中的欺騙。
可追溯性。在區塊鏈中,每一筆交易都有詳細的記錄,包括交易的時間、交易對象及數量以及交易方等,因此只需回溯歷史區塊,就可以查找到當前記錄的來龍去脈。
二、運用區塊鏈技術發展供應鏈金融的建議
供應鏈金融以供應鏈為核心,主要為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或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有助于解決供應鏈上節點資金短缺問題,緩解供應鏈失衡狀態,維持采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穩固運行和供應鏈的平穩發展。但由于供應鏈上信息不對稱,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和應用受到了制約。區塊鏈基于去中心化特點和密碼學原理,將為供應鏈金融創造新的發展機會。
1.出臺相關政策,打造良性發展環境
區塊鏈尚處于發展階段,對區塊鏈的研究和應用勢必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資源投入。為促進和鼓勵其發展,政府應盡早出臺相關政策。第一,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建設發展高新區等引導區塊鏈的發展,打造良性發展環境。第二,適時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打造特色產品、提升行業標準。第三,防范區塊鏈對傳統金融行業的沖擊與風險,加強安全監管。
2.加強技術建設,促進區塊鏈對供應鏈金融的應用發展
目前,業界對于區塊鏈的爭論多是因為其技術尚不完善,因此,應當著重加強區塊鏈技術建設,形成成熟的應用研發平臺。針對區塊鏈與金融產業的高度融合性,需要建設區塊鏈對于供應鏈的應用系統及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區塊鏈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復合應用,為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廣闊的應用場景。
3.重視和培育區塊鏈與供應鏈金融等新興領域復合性人才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復合性人才將成為社會發展的助推力,他們既要有深厚的互聯網功底,又需要經濟發展態勢具有極度敏感性,擅長利用區塊鏈和供應鏈金融的融合性,發展供應鏈金融的互聯網效應。學校可開設相關專業,開展交叉學科,培養復合性人才,同時,企業也應當注重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適應快速發展的信息化經濟時代。
三、區塊鏈技術下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目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較為成熟,開始逐漸向線上供應鏈金融發展。線上供應鏈金融通過信息化協同合作,服務于金融業和供應鏈管理的實體產業,包含在線支付、融資和物流管理等多個環節,是創新性金融產品。區塊鏈作為一個新興技術,因其去中心化、可追溯性等特點,將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并推動其向線上供應鏈金融過渡和轉型。
區塊鏈技術在為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創造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首先,區塊鏈技術尚不成熟,因此在安全監管方面仍有待進一步發展。其次,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程度不同,難以找到利益平衡點,難以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并且,將區塊鏈應用至供應鏈金融需要建設全新的應用平臺及相關配套設施,開發成本高昂。最后,區塊鏈技術復雜,涉及到密碼學、計算機學等多學科和技術前沿問題,開發難度大。
篇3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國有企業;財務信息管理
一、國資國企財務信息管理問題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財務信息質量對企業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現有國企由于存在組織機構龐大,人員眾多,賬目繁多等因素,因此要保證高質量的財務信息本身并非易事,而許多外界人為因素也會導致財務信息的可計量性和規范性受到影響。與此同時,企業中從事會計的工作人員也會對財務政策和制度存在理解偏差,很容易在報銷科目和填寫憑證等環節中產生問題,從而降低了整個企業的財務信息質量,而這些有誤的財務信息都會影響國企管理層作出正確的抉擇。
二、區塊鏈技術以及其特點
區塊鏈技術是將數據信息區塊依照順序依次相連的形式,排列成的一種鏈式數據構造,并經從密碼鑰匙和多節點存儲數據來保證其信息無法竄改并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區塊鏈在數據保存常以區塊方式存在,并按照時間前后而形成鏈式結構。該技術具有以下特點:
(一)可信性
每個信息在不同的節點上都實時共享,并相互聯系,上一節點數據會成為下一節點數據的一部分。因此,數據信息的可信度極高,基本不存在各個用戶間相同數據信息不一致現象。
(二)不可篡改
一旦某個節點數據信息被錄入,就會被永久保存,如需改動原數據,需要獲取所有用戶許可的基礎上。因此,無法進行單一用戶隨意修改信息數據。
(三)中心離散化
在鏈式結構中的每個信息節點在整個區塊鏈中的權限是平等的,并不需要一個“中央控制系統”來綜合管理,即便某個節點的運行失誤也不會影響整個信息系統數據保存,大大降低了信息丟失的風險。
(四)自我管理
在各個節點之間的數據信息的交換是由計算機協議來完成,是在預先設定的程序的基礎上由輸入設備等機器來完成,降低了由人工輸入而產生的信息偏差的風險。
三、區塊鏈在國企財務信息管理中的應用
在區塊鏈技術下的分布式記賬由于其可信性、不可篡改、中心離散化等優點為國企在供應鏈交易信息管理、財務信息公開透明、完整、時效、降低風險方面提供保障。
(一)保障交易信息管理
對供應鏈進行追溯管理是每個生產型企業面臨的問題,特別是機構龐大的國企,在傳統的原料供應中,難以達到買賣雙方的交易信息實時共享,因此很容易出現信息人工篡改的風險。而在區域鏈中,信息原本就高度透明和不可篡改,包括時間、金額、原料產地在內的所有信息都能在不同節點中得到共享,既能保證財務信息可靠,同時也保證了產品原料質量。
(二)財務信息公開透明
依托于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賬本模式,是建立在計算機加密算法之上的財務信息管理模式。國企工作人員繁雜,賬目繁多,手工記賬容易遭到信息篡改。而數字分布記賬其實是不同的機構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記賬網絡,并對交易信息數據進行有效分享。每個用戶獲取財務信息都需要經過密碼確認,而如果要對財務信息進行修改,則需要所有用戶同意前提下才能完成,否則單方面無法完成財務信息修改。因此,提高了國企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三)確保財務信息完整
分布記賬的方式由于是建立在區塊鏈基礎之上,因此繼承了其中心離散化的特點,從而充分保證了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區域財務信息被完整在鏈中記錄。這些由交易過程中不同用戶發出的數據信息在鏈中得到充分記錄。與此同時,上一交易記錄的財務信息也會成為下一交易信息的一部分。每個節點的信息即是獨立的區塊,同時也能成為信息鏈中的相互聯系的部分。因此,基于區塊鏈技術,通過分布記賬的方式來參與國企財務信息管理,不僅能追溯所有的交易信息,同時也可以保證財務信息按時間順序前后相連,確保其完整性。
(四)確保財務信息時效性
在區塊鏈中所記錄的數據信息會自動地形成鏈狀的時間戳。而這些鏈狀的時間戳會對每個交易數據進行審核對比,因此在每個節點所發生的交易的時間就被明確地記錄下來,而形成時間性的分布結構。因此,對于財務信息復雜繁多的國企而言,該技術的應用能實時地將財務信息通過網絡客戶端反饋給有權限的所有用戶,避免由于空間或者其他外在原因引起信息滯后。
(五)降低風險
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同會將信息自動轉化為數據程序,而這些程序會自動對國企交易信息進行對比,一出現違反條款現象,系統自動作出警告提示,甚至終止合同。與此同時,智能合同的信息在財務流程準則基礎上進行編碼。這些錄入的財務信息很快能在區塊鏈上進行大數據分析,將數據信息與行業動向和市場發展趨勢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提出風險分析報告。這些對于財務數據復雜的國企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確保其在激烈競爭中占得先機。
四、區塊鏈在國企財務信息管理中應注意的問題
區塊鏈技術在國企財務信息管理中的高效,實時,完整,公開透明等優勢有目共睹,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其存在的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由于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記賬存在著不可隨意篡改的特點,但對于交易過程中如何對已出現的錯誤信息進行合理高效更改,這需要技術的進一步完善。而另一方面,其去中心化雖然保證了財務信息不受到鏈狀結構中單一節點故障而引起的數據缺失,但由于每個節點權限均等,不能排除某個用戶在一定權限內獲得國企內部的財務數據。因此,這些重要的財務數據信息也很容易通過這個用戶泄露給該國企的同行的競爭對手。鑒于上述因素考慮,強化每個節點工作人員的專業水準和職業操守,從法律層面或技術方式來解決上述問題也是今后該技術應用研究的主要方向。
五、結語
在不久的將來,區塊鏈技術將會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變革,而從企業管理層面而言,他的出現為國企財務信息管理改革提供了技術支撐。區塊鏈技術不但有效地為國企財務管理節約成本,促進國企財務管理模式轉型升級,同時也推動了國企管理逐步走向信息智能化,從而使其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賽迪智庫網絡空間研究所.我國區塊鏈發展現狀、問題、趨勢與對策建議[N].中國計算機報,2018-12-17.
[2]龔丹雅,戴莎.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企業財務管理模式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34).
篇4
當前,區塊鏈技術成為市場焦點話題之一,被認為是繼大型機、個人電腦、互聯網之后計算模式的顛覆式創新。其應用實踐在金融科技領域發展最為迅速,并逐步延伸到物聯網、智能制造、數字資產交易等多個領域。
而在中國,“區塊鏈+金融”概念的深入,已經走在了全球前列。
行業困境催生“區塊鏈+金融”
區塊鏈技術的本質,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數據塊,每一個數據塊中包含了一次虛擬貨幣網絡交易的信息,用于驗證其信息的有效性和生成下一個區塊。
簡單來說,區塊鏈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共享記賬技術,它能讓參與的各方在技術層面建立信任關系。具有分布式數據存儲、安全性高、信息透明、高度自治性、數據不可篡改以及可追溯等特征。根據應用場景和設計體系不同,一般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專有鏈三類。
那么,“區塊鏈+金融”為何而生?
金融服帳喬塊鏈技術的第一個典型應用領域,由于該技術所擁有的高可靠性、簡化流程、交易可追蹤、節約成本、降低操作風險以及改善數據質量等特征,使其具備了重構金融業基礎架構的潛力,能夠解決行業發展的諸多痛點。
當前,金融行業發展仍面臨部分現實困境。
例如,在支付結算領域,不同金融機構間的基礎設施架構、業務流程各不相同,極大地增加了其對賬、清算和結算的業務成本,同時涉及很多人工處理的環節,也容易出現操作風險。
在資產管理領域,股權、債券、票據、收益憑證、倉單等資產由不同的中介機構托管,權益確認不便、交易成本高企。
在證券領域,證券交易生命周期內的一系列流程耗時較長,增加了金融機構中后臺的業務成本。
在用戶身份識別領域,不同金融機構間的用戶數據難以實現高效交互,重復認證成本較高,間接帶來了用戶身份信息泄露的風險,也使得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監管工作較難落到實處。
針對上述痛點,基于區塊鏈技術的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的解決辦法和思路,可以在提高業務處理速度、效率的同時,降低交易成本。
例如,對于各類資產的管理,如股權、債券、票據、收益憑證、倉單等均可被整合進區塊鏈中,成為鏈上數字資產,使得資產所有者無需通過各種中介機構就能直接發起交易。實現合約的自動執行,保證相關合約只在交易對手方之間可見,而對無關第三方保密,并通過相應機制確保其運行符合法律和監管框架。
針對支付結算過程,通過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法定數字貨幣或者某種“結算工具”的創設,與上文的鏈上數字資產對接,即可完成點對點的實時清算與結算,從而顯著降低價值轉移的成本,縮短清算、結算時間。
此外,針對客戶識別(KYC)領域,區塊鏈技術可實現數字化身份信息的安全、可靠管理,在保證客戶隱私的前提下提升客戶識別的效率并降低成本。
保險業應用例證
具體到保險行業,區塊鏈應用已經有了實質性進展。
作為金融服務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正逐步加大對區塊鏈技術的探索和布局。2017年3月,上海保交所聯合9家保險機構成功通過區塊鏈數據交易技術驗證,從功能、性能、安全、運維四個維度驗證了區塊鏈在保險征信方面運用的可行性,其安全、可追溯、不可篡改等優勢能直指保險征信的長期痛點。
區塊鏈在投保、承保、理賠、客服等價值鏈環節,可解決因信息不對稱騙保、篡改原始病例虛假理賠、投保人客戶信息流失被盜賣、保險賠償金被冒領等長期困擾行業發展的難題。
一是基于區塊鏈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征,可確保數據交易的真實性,實現客戶信息一致性管理,優化業務流程,解決銷售誤導、騙保騙賠等問題。
二是區塊鏈開源、透明的特點,可構建以各保險機構為節點的聯盟區塊鏈,通過共識算法和加密技術,確保數據交易的安全性,實現行業數據在公司內部各業務環節、不同公司間(共保或再保)的跟進與共享,提高經營效率并降低成本。
三是利用智能合約技術實現自動理賠,提高理賠效率,降低索賠欺詐的概率。
四是構建行業的信用共享機制和安全體系,服務于反保險欺詐、反洗錢、防范非法集資、征信等領域。
熱概念,冷思考
當然,在鼓勵創新、探索前沿的同時也應看到,“區塊鏈+金融”仍處早期研發和試水階段,各種技術方案、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仍需探索、完善。
首先,要認真審視區塊鏈技術公認的“特點”。
例如,絕對的信息透明是否可能,是否會帶來信息保護難題?基于區塊鏈規則的“智能權責處理”與線下資產確權如何關聯?各種賬本維護者是否有道德風險?賬本規模會否膨脹?交易費用與能耗是否會快速上升?
這些都需要認真審視。通過技術、金融、法律等跨界合作,共同識別并解決區塊鏈的缺陷和不足,才能使得這一革命性技術具有更長遠的生命力。
其次,區塊鏈并非全新技術,而是多種成熟技術共用、衍生而成,須與其他技術(如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云計算、機器學習、量子計算等)一起構成下一代金融業的基礎。其應用價值將依賴于物聯網、加密、大數據技術的輔助,以及云存儲、云計算的支撐。
“區塊鏈+金融”應淡化“去中心化”,而強調分布式、弱中心特征。由此,才能有利于開拓新市場,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但這絕非顛覆性的,只是在廣泛應用場景中帶來鏈式和點狀的優化。
篇5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食品安全審計;信息化;框架構建
現階段我國的食品安全依舊存在比較突出的隱患,食品安全風險的識別與防控具有復雜性、差異性等特點,食品安全治理仍存在比較大的難度。作為風險防控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審計近幾年得到快速發展,但在信息化技術水平、流程體系以及數據完備性等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尤其是在數據獲取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上存在較大的難度。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獨立性、安全性與匿名性等特點,利用其智能合約、共識機制、非對稱加密、分布式賬本等技術,可有效保障審計數據的質量與可追溯[1],同時還有助于風險的及時捕捉、人力資源的節省以及審計效果的提升等。因此,分析探討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安全審計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于食品工業來說,審計與食品質量標準在食品安全的保障中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評估管理系統,獲得某些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的認證,評估場所和產品的條件,確認法律合規性等等[2]。審計應用于食品安全治理,最早是在西方國家產生的,由此也逐漸衍生出一項新領域的審計———食品安全審計。國內學者將食品安全審計界定為:“一套集成本審核分析、質量管理機制考察和企業產品質量狀況核算評價為一體的科學方法”[3]。該領域的研究在國內起步較晚,大致開始于在三鹿奶粉事件發生以后,并且集中在乳品行業,食品安全審計的具體實施也基本是由政府有關部門主持進行,且審計對象主要聚焦在大型企業[4]。目前,就我國已有的食品安全審計案例來看,還存在中小型企業審計不夠到位、審計依據標準不夠明確、審計數據不夠安全可靠以及在專業審計人才與方法上存在欠缺等問題。因此,亟需新技術、新方法的引入和應用。近幾年,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學者們開展了其在許多領域和場景應用的研究。區塊鏈在審計領域的應用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相關的研究如: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實施審計框架[5-6]、區塊鏈技術在企業聯網審計中的應用[7-8]、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審計中的應用[9-11]以及區塊鏈審計在政府治理中的應用等等[12-13]。在具體的審計模式探索中,畢秀玲等[14]提出要大力推進“審計智能+”的建設,在5G、區塊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下,提高審計信息化的水平。傳統審計過程中所面臨成本、效率、質量、安全性等問題恰恰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有效解決[15]。房巧玲等[16]便提出了基于雙鏈架構的混合審計模式,即智能審計程序與人工審計程序相結合的模式。從目前已有的研究來看,還尚未見有關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安全審計中應用的研究。基于此,文章首先根據區塊鏈技術的工作原理與優勢點,分三個層次構建起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安全審計中應用的邏輯框架。其次結合傳統審計工作,通過技術代入,進一步闡述區塊鏈技術下的食品安全審計工作的大致流程。最后,充分考慮當前區塊鏈技術在運用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提出相關的建議以及未來發展的展望。
1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安全審計中的應用邏輯
1.1區塊鏈的工作原理
區塊鏈是在一種基于分布式系統思想形成的網狀結構,在這個網狀結構中,信息存儲上鏈主要有以下流程:當某個節點有新的數據信息錄入,該節點將會把信息網絡中的其他節點進行廣播,其他節點在接收信息以后會對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進行檢驗,檢驗無誤后該信息將被儲存在一個區塊中,經過隨機Hash算法得出Hash值,該過程可以視為一種單向的加密手段,不僅可以將復雜無章的數據信息轉換為固定長度的字符代碼,而且其破解的困難程度也保證了數據的不可篡改性。此時,全網將基于共識機制對該區塊內數據進行審查,審查通過以后該區塊將被正式存入區塊鏈的主鏈中,相應的數據也將被打上時間戳標記,更新復制保存到每個節點里[17],如圖1所示。
1.2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安全審計中應用的邏輯
區塊鏈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在各個領域加速應用。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審計領域,這種模式被稱為區塊鏈審計。而在區塊鏈審計的定義上,徐超等[18]提出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指在審計領域應用區塊鏈技術,而狹義上則包含了區塊鏈審計和審計區塊鏈這兩種方式,二者的審計對象不同,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在區塊鏈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基于信息系統對一般控制和應用控制進行測試,通過借助發揮區塊鏈技術的優勢性,對各類業務執行自動化審計和持續審計等行為[19],具體包括:對數據的真實性、時效性以及可靠性進行審計;對系統設置、共識機制以及智能合約等進行審計;對區塊鏈技術所涉及的系統節點等安全性進行審計[20]。事實上,區塊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協議層、應用層和訪問層,它們相互獨立又不可分割,構成了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安全審計領域的運用邏輯,如圖2所示。協議層(又稱基礎層)是基于共識機制展開運行的,通過共識機制來保障每個節點的數據是真實一致可靠的。在利用分布式數據存儲、加密算法、網絡編程以及時間戳等技術的基礎上,對食品供應鏈上所涉及到的各個環節、各個企業的各類信息進行收集與記錄,如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原料配比情況、添加劑的使用量情況,食品物流環節的負責方信息、車次時間以及冷鏈條件情況,食品交易過程中經銷商情況以及流入消費者的時間地點等信息[21]。企業彼此間的信息驗證以及共識算法記賬使得審計需要的眾多數據信息能夠公開透明、不易篡改,也有助于擴大審計工作的覆蓋面。對于應用層而言,智能合約的存在使得區塊鏈在沒有人工控制以及第三方干預的情況下,能夠按照網絡編程出的代碼進行自主運行,有助于明確執行標準,大大提高了審計的效率以及數據的收集分類等重復性工作,在預先設置的程序代碼中,一旦觸發相應的條件和標準,將會作出各類分析行為,這樣一來,審計人員通過區塊鏈技術就可以對食品質量安全實現實時監控、及時預測和靈活預警[22]。就訪問層來看,無論是通過個人計算機(personalcom-puter,PC)端還是移動終端,借助區塊鏈技術的可編程性采用公鑰與私鑰授權的機制,能夠實現數據的安全獨立便捷獲取。同時,時間戳技術有助于保障數據的安全性,使審計工作的的可靠性和便利性能夠得到進一步優化。
1.3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安全審計中應用的優勢
對于食品行業來說,信任機制的構建對于品牌形象的樹立是十分關鍵的,而品牌形象的優劣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甚至是行業的興衰。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審計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實現信息的公開、透明、可追溯將有助于信任的構建。而區塊鏈技術在審計中運用的優勢,將有效推動信任機制的形成。首先,去中心化的優勢使得在整個食品供應鏈上所有企業都可以分別作為一個節點,分布式數據儲存技術的應用,使得眾多企業在信息的記錄和儲存上互相監督、互相利用,具有更加安全、更加便捷、更加透明的優點。同時,每個審計項目由指定的審計組執行審計,每個審計組也相當于區塊鏈的一個節點,若干個審計組節點組成分布式節點組織結構,相當于一個分布式賬本。于是審計的范圍變得更加廣泛,所涉及的審計對象也更加的全面而具體,不需要非得圍繞核心企業實施審計,解決了審計范圍的局限性問題,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審計結果的質量。其次,交易可追溯性、數據透明性的優勢使得信息在供應鏈上變得更加可靠、真實。在供應商的選擇、企業內部控制執行的有效性等等方面具有督促作用。例如,就已有的食品安全審計案例呈現的結果來看,存在如下問題:企業不能持續保持生產條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落實不到位、企業自身的檢驗能力不足、生產信息記錄的不完整甚至偽造記錄以及不合格品和變質食品的及時處置問題等。在區塊鏈技術的幫助下追溯系統將會不斷完善[23],對于存在的這些問題也會更加具有約束和威懾作用。在現實中,已有具體的應用案例,如2017年7月沃爾瑪、京東、國際商業機器(internationalbusinessmachines,IBM)公司和清華大學共同組成了區塊鏈聯盟,在產品的地產、批號、生產廠家、到期日期以及運輸細節等各種詳細信息的獲取上,可以實現從天數到秒數的速度提升,這將極大地提升審計實施的效率。最后,可編程性則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相比于傳統審計中的人工操作,信息技術的應用將會使得審計的流程更加嚴謹、更加快捷。食品安全審計過程中,涉及到的質量標準、規范等十分復雜,對于不同品類食品的特殊性質、不同添加劑的使用規定等所涉及的知識更加多樣和復雜[24],利用計算機編程技術,則可通過代碼的編寫,將有關審計標準、審計法規等進行定義,在區塊鏈中實現數據信息的智能運行。在既定的規則和協議下,區塊鏈可以實現數據的自動采集、傳遞與存儲,高安全性、高透明性使得審計效率大大提升。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Rubix平臺就是通過將自動化技術和區塊鏈技術相結合,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又能達到降低成本等作用[25]。同樣,沃爾瑪也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食品供應鏈管理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理想成效[26]。
2區塊鏈技術下食品安全審計的流程
區塊鏈技術下的食品安全審計流程是在傳統審計流程的基礎上,通過融入區塊鏈技術,對審計流程進行重塑,保證審計大環節不變,即審計準備階段、審計實施階段以及審計報告階段,但細節更加優化、效率更高,如圖3所示。
2.1審計準備
在審計準備階段需要先對審計信息和數據等進行預處理,通過數據的采集、傳輸與存儲,利用區塊鏈中各個節點所達成的共識機制,實現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與一致性。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被審計食品行業的相關標準、企業會計準則的選取情況、企業的性質以及監管環境等的了解,對相關獲取信息進行更新記錄,并利用時間戳技術,相當于會計記賬中的連續編號機制,對新產生的區塊做上時間標記,充分保證了數據在一定時間內是可追溯的、可驗證的以及完整的。
2.2審計實施
在審計實施階段,面對食品供應鏈本身的環節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區塊鏈應用平臺會及時向各個節點的企業、賬項往來銀行以及其他關聯方進行信息的檢查與考證,并將結果進行實時反饋。在對某一生產、加工業務或者交易進行審查以后,將問題點進行匯總與分析。在審計過程中,同時需要伴隨著數據清洗、數據挖掘、可視化操作、實時處理、風險識別與評估以及重要性水平的確定等技術支撐,也需要借助傳感器、物聯網、射頻識別以及CPS/GPS等審計工具[21],因此,這將對專業人才的技術水平有著較高的要求。
2.3審計報告
在傳統審計流程的收尾階段,需要對整個審計流程所記錄的工作底稿以及證據信息進行整理與匯總,并出具最終的審計報告、發表審計意見。而在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下,審計人員通過對數據信息的系統建模進行智能化自主分析,并且能夠做到對審計結果的實時記錄、對被審計企業進行隨時隨地的監控,還可以根據審計主體的不同以及審計要求的變化,隨時出具定制化的審計報告,大大提高了審計結果的質量以及需求度的滿足程度。
3區塊鏈技術在食品安全審計應用中面臨的問題
3.1技術問題
現階段,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具體的個人,對于審計的水平和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監督再到上市公司的財報結果公開,處處離不開審計的參與,審計也逐漸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發揮作用,例如: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自然資源資產審計、信息科技審計以及本文所探討的食品安全審計等領域。在食品安全上,任何小的風險都不容忽視,這對于審計的執行是一項不小的挑戰,盡管區塊鏈技術在效率和質量等方面對食品安全審計有著很大的幫助,但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區塊鏈的復雜度也急速增加,無論是從硬件上還是軟件上,對計算機的算法處理能力、存儲能力以及硬件配置有著越來越嚴苛的要求。因此,進一步提高硬件的可靠性以及軟件的適配性是技術層面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
3.2安全問題
區塊鏈技術盡管有著Hash值非對稱加密算法、時間戳等技術的支持,但安全性問題依舊是區塊鏈技術在發展中不容小視的關鍵問題。隨著黑客技術的不斷進化,以往的51%攻擊成本已經不再具有很強的約束性,這對于審計工作是一項不小的潛在威脅。在區塊鏈共識機制的基礎上,很多企業將自己的關鍵性信息乃至核心機密都進行了上鏈操作,而黑客的行為將會對企業們造成重大損失甚至致命沖擊。這就說明不存在一勞永逸的保障,各項技術需要在不斷的挑戰和威脅中,始終保持高度的預警態勢,在面對不法分子的各種花樣攻擊時,能夠做出迅速、有效的反應,這就需要相關信息技術人員不斷提升其專業水平和素質。
3.3監管問題
事實上,盡管區塊鏈技術中的分布式數據儲存技術使得數據的記錄、存儲與讀取更加便捷、安全,但其卻弱化了國家對于交易情況的監督,對于現有的監管體系具有一定的沖擊。區塊鏈技術還在逐漸發展走向成熟,在食品安全審計領域的應用也將處于不斷探索的階段,有關監管的法律法規仍需進一步的完善與明確,如果真的出現監管漏洞,那必然影響該技術的健康、穩定與向好發展。因此,在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國家相關部門的法律與監管體系也要完善跟進,二者相輔相成,為技術作用的充分發揮保駕護航。
4結語
篇6
48.58%投資者首選金融領域,部分投資者更看好未來三年中小媒體的發展。
2、全球市場
截至2017年末,全球區塊鏈創業公司超過1600家,獲得融資的公司分布在全球45個國家和地區間,融資總額近20億美元。
3、中國市場
截至2018年4月末,中國市場上在營區塊鏈企業超過320家,北上廣地區超過占據73.07%,共獲得融資89.14億元,其中2018年前4月共獲得融資63.06億元,占融資總額的70.74%;融資數量增長迅速,年均增長率達到30.53%;超過六成的交易仍布局種子輪/天使輪。
4、投資機構
截至2017年末,141家IVC和119家CVC參與區塊鏈投資交易,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9.24%、121.78%。
2017年起,數十支市場化母基金和引導基金宣告成立。
2018年新設區塊鏈母基金和引導基金的數量及頻率明顯加快。
1區塊鏈產業圖譜
1.1架構設計
從架構設計上來說,區塊鏈可以簡單的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設施層、技術擴展層和垂直應用層,它們相互獨立但又不可分割。三大層次中,根據應用方向和場景不同,又可以細化出數十個細分領域。
圖1-1:區塊鏈層次架構及代表產業
基礎設施層主要包括基礎協議和硬件設備。基礎協議是區塊鏈技術的基礎,它維護著網絡節點,構建網絡環境、搭建交易通道以及制定節點的獎勵規則。區塊鏈相關硬件設備主要包括比特幣礦機設備等。
技術擴展層目前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數字貨幣方向,主要指各類虛擬貨幣平臺,用戶通過這類平臺進行虛擬貨幣與法幣之間的兌換;第二類是擴展應用開發,銜接垂直應用,可以為某個特定的內容生產商提供定制服務,這將是區塊鏈技術重要的發展方向,例如智能合約。
垂直應用層的產品是可以真正直接使用的產品,但大規模在行業內使用的產品目前幾乎是空白。數字貨幣錢包是當前垂直應用層最簡單、最典型的代表。
1.2區塊鏈技術應用領域
中國區塊鏈技術主要應用領域涉及金融、信息安全、供應鏈、公共服務以及物聯網五大方向,可以落實到數十個具體應用場景,貫穿挖礦、貨幣交易、基礎設施、平臺技術、相關服務、行業應用多產業層次,區塊鏈產業鏈基本形成。
圖1-2:區塊鏈應用落地五大領域
1.2.1金融領域
一方面,區塊鏈技術能夠將各類金融資產轉化為鏈上的數字資產進行管理和交易,例如跨境支付、證券交易等,區塊鏈數據不可篡改的特性能最大程度保證金融資產的安全性和可信任程度;但另一方面,作為新技術,區塊鏈技術在系統穩定性、應用安全性、業務模式等方面尚未成熟,金融業務場景的應用和普及可能會受到時效性、工作量等因素的影響。
表1-1:金融領域應用案例
1.2.2物聯網領域
在去中心化的物聯網愿景中,區塊鏈技術作為媒介,可以讓物聯網上的每個設備獨立運行,整個網絡產生的信息可以利用區塊鏈的貨幣特性與智能合約進行保障。
(1)安全性。區塊鏈通過智能合約,可以確保在特定條件觸發的時候將信息發送給恰當的對象,同時利用中心化服務器收集和存儲數據的物聯網架構可以把信息寫入固定的賬本,保證事實的安全性和唯一性,例如可以應用區塊鏈數據在物聯網通信中執行商業條款。
(2)可信性。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的賬簿,各區塊既相互聯系又有各自獨立的工作能力,保證鏈上信息不會被隨意篡改。基于此,分布式賬本可以為物聯網提供信任、所有權記錄、透明性、通信支持,并且可以為所有物聯網交易添加時間戳,實現防偽溯源。
(3)效益性。因為區塊鏈技術可以直接實現點對點交易,省略了中間其他中介機構或人員的勞務支出,可以有效減少由第三方所產生的費用,實現效益最大化。
表1-2:物聯網領域應用案例
1.2.3公共服務領域
傳統的公共服務依賴于有限的數據維度,獲得的信息可能不夠全面且有一定的滯后性。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使鏈上的數字化證明可信度極高,在產權、公證以及公益等領域都可以以此建立全新的認證機制,改善公共服務領域的管理水平。例如公益流程中的相關信息,如捐贈項目、募集明細、資金流向、受助人反饋等,均可以存放于區塊鏈上,在滿足項目參與者隱私保護及其他相關法律法規要求的前提下,有條件地進行公開公示,方便公眾和社會監督。
表1-3:公共服務領域應用案例
1.2.4供應鏈領域
由于數據在交易各方之間公開透明,從而在整個供應鏈條上形成一個完整且流暢的信息流,這可確保參與各方及時發現供應鏈系統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提升供應鏈管理的整體效率。區塊鏈技術可以避免供應鏈糾紛。所具有的數據不可篡改和時間戳的存在性證明的特質能很好地運用于解決供應鏈體系內各參與主體之間的糾紛,實現輕松舉證與追責。區塊鏈技術可以用于產品防偽。數據不可篡改與交易可追溯兩大特性相結合,可根除供應鏈內產品流轉過程中的假冒偽劣問題。
表1-4:供應鏈領域應用案例
1.2.5信息安全領域
去中心化的方式改變了信息傳播的路徑,確保了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同時保證了數據的不可篡改和偽造。基于區塊鏈的技術將從根本上改變信息傳播路徑的安全問題。
表1-5:信息安全領域應用案例
2區塊鏈投資賽道分析
圖2-1:2015-2017獲投企業行業分布
據投中信息數據終端CVSource數據顯示,區塊鏈技術三層架構中的垂直應用層是眾多投資人布局的集中點,而基礎設施層投資力度相對較弱。2015-2017年間全球發生的459筆投資交易中,投向金融、企業服務和文化娛樂三個方向的投資人數最多,特別是金融領域投資數量相當于其他行業的總和。其中復雜度低但周轉頻率高的項目更加受到投資人的青睞,例如支付轉賬、證券發行過戶交易、標準化資金清算結算等。細分領域方面,相較于2017年之前,投資人最大的變化在于更看好虛擬貨幣和區塊鏈的中小媒體在未來三年的發展前景。
2.1金融板塊
圖2-2:2015-2017金融板塊獲投企業細分領域分布
223筆投資金融領域的交易大致可分為8個方向。其中虛擬貨幣的滲透率名列榜首,比重達到了52.47%。一直以來虛擬貨幣都是區塊鏈技術最大也是最具知名度的應用市場,國內外專注于虛擬貨幣的機構和企業比比皆是,相關投資者數量正在迅速增加。根據AppBi的中美App Store中區塊鏈App報告顯示,中美兩國應用市場上和區塊鏈相關的App共2993款,其中中國930款,美國2063款;從涉及區塊鏈的不同業務模式來看,主要涉及虛擬數字錢包、區塊鏈資訊、虛擬數字貨幣行情服務等三個方面,虛擬貨幣及其生態相關仍然具備相當廣闊的輻射范圍。
此外,在虛擬貨幣的細分領域中,貨幣交易所和礦機日漸趨于成熟。國際市場上,韓國虛擬貨幣交易所Bitplus為提供安全迅速的交易服務,開設線下虛擬貨幣交易所;日本加密貨幣交易所BITPOINT馬來西亞站2018年5月上線;微軟正在計劃從數字黃金,智能合約以及小額支付三個方向入場。國內企業在虛擬貨幣方面也不遑多讓,特別是在礦機的生產和維護鏈條上,目前世界排名前三的數字貨幣礦機生產商分別為比特大陸、嘉楠耘智和億邦科技,其中嘉楠耘智已于2018年5月向香港交易所遞交IPO申請,投中研究院認為此舉將引發礦機托管的進一步火熱。但不可避免的是,挖礦有其自有的模式瓶頸和資源上限,相關業務能否做到可持續性發展仍然是個疑問。
2.3企業服務板塊
圖2-3:2015-2017企業服務板塊獲投企業細分領域分布
隨著大眾對區塊鏈技術接受度的提高和研發步伐的加快,區塊鏈技術在企業服務方向上的應用越來越多樣化。從2015年到2017年之間,數據、信息安全、財稅、法律等企業服務投融資交易逐漸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區塊鏈+人才經濟”的模式逐漸走入投資人的視野,在企業服務中的占比已經達到3.15%。人才在市場經濟競爭中的作用舉重若輕,然而隨著需求的增加,招聘行業同樣存在過度競爭、不實內容、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區塊鏈+人才經濟的模式能夠創建甲乙雙方同時維護的平臺,讓每一個參與的用戶都享有公平的數據所有權,打通招聘市場壁壘,提高人才與崗位的精準適配率。同時隨著人才信任體系的建立,全球人力資本流動在數據、信任和支付體系上成為可能。
2.3文化娛樂板塊
圖2-4:2015-2017文化娛樂板塊獲投企業細分領域分布
文化娛樂版塊中,約有42.86%的交易布局在區塊鏈媒體,特別是2017年末開始大規模爆發;進入2018年以來同樣有十數家內容自媒體獲得金額不菲的資金支持:3月1日,深鏈財經宣布獲得來自梅花天使、PreAngle等八家基金的1000萬元天使投資;3月2日,巴比特宣布完成由普華資本和泛城資本聯合領投1億元A輪融資;3月6日,區塊鏈門戶網站火星財經宣布獲得A輪融資,融資后估值達到1.5億元;5月22日區塊鏈媒體“起風財經”宣布完成千萬級天使輪融資,本輪投資方之一首建投作為一家國資背景的投資機構,表明國家隊資本首次入場投資區塊鏈媒體。投中研究院認為,區塊鏈媒體的崛起首先來自于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媒體作為信息的傳遞者,能夠及時迅速的為相關利益方提供智力支持,促進市場信息的流動性,為投資者與企業之間構建暢通的溝通橋梁。其次,區塊鏈媒體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媒體資源的權威性。優質的、客觀的媒體資源可以反作用于區塊鏈企業,為其業務發展提供高可信度的背書。
3全球區塊鏈投融資發展現狀及趨勢
3.1企業年均增速超過50%,美歐資本優勢明顯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區塊鏈企業一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末,全球共有超過1600家區塊鏈創業公司先后設立,較2012年不足200家的情況增長了十余倍,年均增長率達51.6%。其中增速的峰值出現在2013年,達到158.96%,后續增速有所回落,但企業數量一直保持正向增長。
圖3-1:2012-2017全球區塊鏈企業增長情況
從地域分布來看,區塊鏈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受到追捧,但仍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現象,大部分企業集中在美國、歐洲及亞洲少數國家和地區。目前獲投創業公司主要分布在全球45個國家,多集中在歐美和亞洲等國家,前十位的國家企業總量占比83.08%,其中美國優勢領先,歐洲國家緊隨其后,美歐資本優勢凸顯。
圖3-2:全球區塊鏈企業地域分布
3.2融資規模持續上升,2018年交易量將爆發
在企業融資規模方面,近六年來一直保持持續性的增長,融資總額近2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56.66%。與融資頻次變動趨勢相符,融資規模漲幅的峰值同樣出現在2013-2014年間,高達316.09%。同時隨著融資頻次呈現下降趨勢,企業的單筆融資金額也在不斷擴大。
在企業融資頻次方面,近六年來呈現波動上漲的態勢。2012-2017年全球區塊鏈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695起,單個年度的融資頻次從2012年的7件上升到2017年的168件,其中在2013-2014年間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并最終達到近幾年的峰值,但在隨后的兩年中漸漸冷靜下來,直至2016-2017年間隨著區塊鏈概念熱度的提升又再次涌現出大量投資機會,企業融資頻次持續上漲。
圖3-3:全球區塊鏈企業融資規模及頻次
投中研究院認為,2013-2014年度區塊鏈領域投融資活動的劇烈波動與比特幣的快速增值有一定關系。作為區塊鏈領域最為人熟知的比特幣,其價值動向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區塊鏈領域投融資趨勢。2013年比特幣被法律承認為一種金錢貨幣的形式這一事實使其價格一路走高,甚至超過了黃金,吸引了眾多投資者趨之若騖,帶動了整個區塊鏈VC/PE行業的興盛。
3.3融資輪次逐步后移,持續經營仍是難題
在投資輪次方面,機構投向的階段逐漸后移,從初創期延伸至成長期和成熟期。2012-2017年,種子輪和天使輪仍然是投資機構最青睞的投資階段,但該階段的比例已由100%降至約50%。投資輪次后移意味著投資機構的目光不僅僅聚焦于區塊鏈項目的創新性,也在逐漸關注區塊鏈產業聚集。然而區塊鏈企業獲得后輪融資的比例要遠低于其他相類似的新興技術企業。2CB Insights數據顯示,2013-2014年間,共有103家區塊鏈企業獲得種子輪或天使輪融資,但僅有29%左右的企業獲得次輪融資,至D輪時僅剩一家企業碩果僅存。“易創立,難存續”成為區塊鏈企業的特征。
圖3-4:2012-2017全球區塊鏈企業融資輪次分布
4中國區塊鏈投融資發展現狀及趨勢
4.1企業數量連續六年正向增長,地域分布東強西弱
據投中信息數據終端CVSource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國市場在營的區塊鏈企業已超過320家,且在2012-2017年度連續六年保持增長。增長量最多的年份分別出現在2014年和2017年,原因在于2013年起比特幣市場行情火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進入人們的視野,一大片“幣族”區塊鏈創業公司順勢成立;而在經過2016年“區塊鏈技術元年”的洗禮后,2017年區塊鏈的概念更加成熟且再次被炒熱,初創企業數量更是直線攀升。新增企業仍以北京上海兩地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地區特別是杭州市新設企業的增速飛速提升,正在逐漸縮小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之間的差距。
圖4-1:2012-2017中國區塊鏈新設企業增量
據投中信息數據終端CVSource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中國共有168家區塊鏈企業獲得融資,地域分布上呈現出東強西弱的發展態勢。東部地區中仍以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市)居多,三地合計占比超過70%。東部地區的強盛依賴于政策導向和創業氛圍的構筑: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行業資源豐富,政策扶持力度大,吸引了更多的創業者入駐,使得北京區塊鏈企業數遙遙領先,占比達到40.38%;上海則作為金融中心,市場前景較其他城市更為廣闊,緊隨其后約占19.87%;廣東省和浙江省區得益于濃厚的創新氛圍和開放性思維,塊鏈產業融資情況也有著良好的表現,分別位列第三、第四位。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發展及企業的創立,東部成熟地區的競爭將會趨于飽和,企業未來應用市場的開發也將會逐步向中西部地區擴張。目前陜西、河南、四川、重慶等地已經有少數企業獲投,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地區之間的不平衡問題會逐漸得到緩解。
圖4-2:中國區塊鏈企業地域分布
4.2融資總額爆發式增長,單筆融資額逐漸擴大
2013-2017年,中國區塊鏈企業融資總額和融資頻次呈現同步發展的趨勢,除2015年有所下滑外,總體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狀態。從融資規模來看,2013年融資總額僅有1.74億元,至2017年已經攀升至13.58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50.81%。從融資事件數量來看,2013-2017年總體也發生了劇烈的增加,從19件激增到72件,年均增長率30.53%。投中研究院認為,2015年融資情況的回落可能源于對區塊鏈技術應用的監管之爭,后期行業監管的漸漸成形從側面進一步推動了區塊鏈行業的蓬勃發展。
圖4-3:中國區塊鏈企業融資規模及頻次分布
進入2018年以來,隨著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的落地和商業模式的不斷清晰,融資情況產生了驚人的增長。據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4月,本年度區塊鏈領域共發生融資事件106件,涉及金額超過63.06億元,無論是融資規模或融資頻次都遠遠超過之前年度。其中最大單筆融資來自于中國平安旗下金融管理門戶金融壹賬通,獲得了由SBI投資(思佰益)和IDG資本的6.5億美元。從單筆投資額的分布來看,千萬元級別的投資額仍是當前市場的主流方式,約占市場總量的38.68%,但值得注意的是,10.38%的區塊鏈企業已經能夠獲得億元以上的融資,開始進入有序的發展階段。
圖4-4:中國區塊鏈企業2018年融資額度分布
4.3融資輪次后移,初創期投資仍占半壁江山
圖4-5:2013-2018中國區塊鏈企業融資輪次分布
在融資輪次方面,中國區塊鏈企業近年來的融資輪次也在逐步后移,與國際趨勢趨同。但種子輪及天使輪的占比仍然保持在60%以上,獲得D輪以上融資的企業屈指可數,生存難同樣是中國區塊鏈企業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但隨著區塊鏈日益受到重視與關注,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國內區塊鏈的相關領域研究、標準化制定以及產業化發展,力促區塊鏈企業健康有序發展。截至2018年4月底,國內共有浙江、江蘇、貴州、福建、廣東、山東、江西、內蒙古、重慶等多個地區就區塊鏈了指導意見,多個省份甚至將區塊鏈列入本省“十三五”戰略發展規劃。
5投資機構類型分析
活躍在區塊鏈市場的投資者中,除了最普遍的IVC,各大型集團CVC也帶著自己的產業優勢強勢入場,不斷進行試點和布局。另一方面,帶有引導社會資本作用的母基金、產業基金與專項基金等也加速設立,憑借政策優勢引導區塊鏈產業有序發展。
5.1 IVC仍是主流投資者,CVC搶灘布局
據CB Insights和公開數據透露,自2012年至2017年末,區塊鏈領域中活躍的傳統風險投資機構(IVC)總量從6家增長至141家,年均增長率高達69.24%,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14-2016年間活躍機構數量增速放緩甚至稍有回落,但隨即又在2017年超過140家,增速高于2013-2014年間。據投中CVSource數據顯示,2016年新設立活躍機構約占活躍機構總數量的13.04%,2017年該比例上升至17.80%,投資機構對區塊鏈領域的機會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但是作為技術驅動型行業,目前區塊鏈底層技術仍然處于探索階段,距發展成熟還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區塊鏈大型應用的開發與落地,短期內難以達到一定規模。由此,頭部VC/PE機構對待區塊鏈投資保持有高度的理性,在項目的選擇上相對保守,而成立時間相對較短、專注于投向區塊鏈行業的眾多新興機構則表現出了更高的活躍度,投資頻率也相對較快。
表5-1: IVC機構代表性投資案例(按融資總額排列)
總體而言,投資于區塊鏈的CVC與IVC在近六年的變動趨勢趨同,呈現出曲折上升的狀態,其中傳統的IVC數量相較于CVC有著絕對優勢,這可能源于IVC對市場風險的預測和調度經驗更為豐富,以及CVC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地區的發展還相對滯后,但二者之間的差距近年來也在不斷縮小。CVC綜合了傳統大型企業的研發中心和IVC的優勢,未來可能與IVC等傳統機構平分秋色。
圖5-1:全球區塊鏈行業活躍CVC與IVC變化趨勢
CVC的崛起令人耳目一新。據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2012年區塊鏈領域活躍CVC數量僅有1家,截至2017年年末已升至119家,其中2014-2015年是CVC的高速發展期,增速高達394.44%,這一現象極大程度上源于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性與可持續性。區塊鏈技術領域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項長期戰略性投入,BAT等互聯網巨頭及CVC能夠利用企業的技術場景優勢,賦能區塊鏈生態,在繼續加速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的同時,為更多合作伙伴輸出區塊鏈技術解決方案,實現合作共贏。但區塊鏈技術的日益突出使得更多的利益相關者紛紛到場,CVC的戰略布局更應該側重區塊鏈技術的殺手級應用開發及落地。
圖5-2:國際大型企業CVC區塊鏈領域布局
圖5-3:國內大型企業區塊鏈領域布局
5.2母基金及專項基金紛紛成立
此外隨著區塊鏈熱度不斷上升,市場化母基金及引導基金的設立速度也隨之加快。自2017年4月起,浙江、江蘇、貴州、江西、廣東、北京、上海等多個省市已有數十支市場化母基金或引導基金宣告正式成立,2018年新設區塊鏈母基金和引導基金的數量及頻率與往年相比有明顯提升,市場化機構和國有資產蓄勢待發;特別是區塊鏈投資專項基金也紛紛亮相,為精準投資區塊鏈技術助力。
表5-2:2017-2018新設母基金及專項基金一覽
與單一基金相比,母基金的分散布局更具備平滑風險的優勢,大體量、多渠道的配置方式也更加容易整合行業內基金、項目和相關的服務機構,降低項目的準入門檻,形成完整的投資生態圈,加速資本的流通。除市場化機構外,國有資本的加速入場也為區塊鏈行業的發展助力。一方面,國有資本的權威性能夠為區塊鏈企業吸引人才提供支持和背書,緩解區塊鏈行業人才短缺的窘境;另一方面國有資本流通及使用過程中的制度性和規范性能夠有效的影響區塊鏈企業的規范化發展,提升行業合規水平,使區塊鏈行業在資本和人才的雙重推動下實現高效、正規、有序發展。
6區塊鏈產業發展趨勢預測
6.1產業發展驅動因素
6.1.1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是驅動區塊鏈產業發展的首要原因。區塊鏈作為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技術的新型應用模式,近年來已成為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組織以及許多國家政府研究討論的熱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題為“金融科技與金融服務的初步思考”的報告中認為引入CBDC(央行數字貨幣)有助于中央銀行更有效地履行其金融職責,這種創新可以更有力地利用中央銀行網絡作為防范私營虛擬貨幣創新的手段,此外跨境支付可以從區塊鏈技術中受益。
美國對區塊鏈的發展持積極支持態度。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于2017年7月首次發放清算和結算數字貨幣衍生品合約的牌照,總部位于紐約的比特幣交易平臺LedgerX獲準為與加密貨幣市場掛鉤的期權和衍生品提供清算服務。
在日本,區塊鏈的合法化進程速度及政策支持程度領先全球。2016年3月,日本內閣通過投票,將比特幣和數字貨幣均視為數字等價貨幣。同年4月,日本將比特幣作為一種付款方式并將其合法化。2017年7月起,日本日本新版消費稅正式生效,從交易所買入比特幣所需要的8%的消費稅正式取消。
盡管我國尚未正式出臺國家層面的區塊鏈技術應用相關的監管法規,但各地政府已經出臺有關區塊鏈的政策指導意見及通知文件以支持探索區塊鏈技術與實際應用場景結合,并防范數字貨幣及ICO風險。截至2018年5月,國務院共出臺包括《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等4個涉及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政策文件;工業和信息化部3個區塊鏈相關政策文件;北京頒布了4個涉及區塊鏈技術政策文件,數量居全國首位;廣東省深圳和廣州分別出臺3個、1個相關文件;上海涉及區塊鏈的政策文件數量為2個。
圖6-1:我國部分區域區塊鏈相關政策文件數量
(1)國務院
國務院自2017年來發文推動研究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建立基于供應鏈的信用評價機制。鼓勵利用開源代碼開發個性化軟件,開展基于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試點應用。促進區塊鏈技術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建立新型社會信用體系,最大限度降低人際交往成本和風險。創新體制機制,突破院所和學科管理限制,在人工智能、區塊鏈、能源互聯網、智能制造、大數據應用、基因工程、數字創意等交叉融合領域,構建若干產業創新中心和創新網絡。
(2)工業和信息化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16年10月頒布了《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并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區塊鏈等領域創新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等規劃,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也將推動組建全國區塊鏈和分布式記賬技術標準化委員會、推進區塊鏈等領域標準研制納入《2018年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標準化工作要點》。
(3)北京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自2016年便將推動中關村區塊鏈聯盟設立作為2016年度績效任務,加快云計算、大數據和區塊鏈等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數字貨幣、財富管理等領域的創新發展與應用,同時鼓勵發展區塊鏈技術、可信時間戳認定等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保護消費者權益,提升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2017年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等八個機構在《關于構建首都綠色金融體系的實施辦法》中明確要發展基于區塊鏈的綠色金融信息基礎設施,提高綠色金融項目安全保障水平。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也出臺管理辦法支持金融科技企業為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提供服務,開展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化投資、智能金融等前沿技術示范應用,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并按照金融科技企業與金融監管機構或金融機構簽署的技術應用合同或采購協議金額的30%給予企業資金支持,單個項目最高支持金額不超過500萬元。
(4)上海
上海從2017年開始加大了對區塊鏈的關注,上海市寶山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率先行動,跟蹤服務廟行區塊鏈孵化基地建設和淞南上海互聯網金融評價中心建設,依托專業團隊和市場力量,推動金融科技公司發展成為寶山金融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創業投資基金和天使投資人群集聚活躍、科技金融支撐有力、企業投入動力得到充分激發的發展模式。2017年4月,上海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技術專業委員會了國內首個互聯網金融行業區塊鏈自律規則,要求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應用區塊鏈技術應當注重創新與規范、安全的平衡,應用區塊鏈技術探索業務創新,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網絡安全戰略,全方位關注區塊鏈技術的設備安全、數據安全、系統安全、密鑰安全,及身份認證機制、權限管理系統等。
(5)廣州
廣州市黃埔區人民政府、廣州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促進區塊鏈產業發展辦法》對區塊鏈產業實行培育獎勵、成長獎勵、平臺獎勵、應用獎勵、技術獎勵、金融支持和活動補貼。這是目前國內對區塊鏈產業扶持力度最大的政策獎勵措施。
(6)深圳
深圳市重視對區塊鏈產業的政策獎勵。深圳市經濟貿易和信息化委員會在《市經貿信息委關于組織實施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信息安全專項2018年第二批扶持計劃的通知》中將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新型應用環境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信息安全專項2019年扶持計劃給予資助。按投資計算,單個項目資助金額不超過200萬元,資助金額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30%。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發展服務辦公室于2016年11月頒布的《深圳市金融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支持金融機構加強對區塊鏈、數字貨幣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探索。此外,深圳市人民政府也在《深圳市扶持金融業發展若干措施》中設立金融科技(Fintech)專項獎,重點獎勵在區塊鏈、數字貨幣、金融大數據運用等領域的優秀項目,年度獎勵額度控制在600萬元以內。
表6-1:我國區塊鏈政策文件一覽
6.1.2經濟因素
資金是驅動塊鏈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經濟因素之一,各類投資機構是區塊鏈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風險投資機構是區塊鏈領域內的主要投資力量,此外以高盛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在區塊鏈投資領域也占據重要地位。大型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是最主要的區塊鏈技術投資方,超過50家公司從2014年起就開始對該領域進行投資布局。自2014年6月以來,花旗等美國10家最大的銀行中有9家參與了六個區塊鏈公司的融資活動,這些資金總共達2.67億美元。在對區塊鏈技術公司進行投資的機構投資者中,谷歌和高盛是當前全球投資區塊鏈公司最活躍的兩家機構投資者。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是全世界第二大企業投資者,僅次于投資了包括銀行財團發起的研究新區塊鏈應用的公司R3和加密貨幣交易平臺Kraken在內的日本金融巨頭軟銀。
2015年以前,主要的投資大多集中在與比特幣相關的企業中,比如礦機芯片、交易平臺、支付匯款、錢包服務等相關企業。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入在了區塊鏈技術研發及行業應用上,推動了包括交易后清結算、智能合約、供應鏈、物聯網、醫療、身份認證、數據存證、數據分析等領域的發展。
根據CB Insights的全球比特幣和區塊鏈公司投資交易分析報告,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ICO項目累計融資總額已經超過20億美元。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有超過250個區塊鏈團隊完成ICO融資。全球范圍內總ICO交易和投資比傳統股票交易的數量和金額增長都更為迅速。對可用資本的需求促成了區塊鏈企業放棄傳統的股權融資方式,改用ICO的方式籌集資金,而這反過來帶動了對加密貨幣的需求。
此外,跨境支付的增長也對區塊鏈的發展產生了驅動作用。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跨境支付規模以年均5%速度增長,2016年已達6010億美元。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減小交易流程中的中介機構作用,降低交易各環節成本。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中國2017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生4.36萬億元。區塊鏈技術為支付領域所帶來的成本和效率優勢,隨著我國跨境貿易規模的擴大將擁有廣闊前景。
6.1.3社會因素
區塊鏈技術向各個領域特別是金融領域迅速滲透,利用區塊鏈技術打造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已經被全球很多國家提到戰略高度,而由全球性的金融機構組成的跨境區塊鏈聯盟已積極行動,成為推動區塊鏈產業發展的重要社會因素。最具代表性的為R3區塊鏈聯盟和超級賬本。
(1)R3區塊鏈聯盟
R3區塊鏈聯盟于2015年9月份成立,目前已經有大約42家國際銀行組織加入,成員幾乎遍布全球,包括富國銀行、美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花旗銀行等。其主要致力于為銀行提供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渠道以及建立區塊鏈概念性產品。R3使用以太坊和微軟Azure技術,將11家銀行連接至分布式賬本。2016年4月,R3CEV與微軟正式建立合作關系,研究實驗區塊鏈應用,并推出了他們專門為這一目的建立的最新分布式私人賬本Corda。
(2)超級賬本(hyperledger)
超級賬本(hyperledger)是一個技術驅動型組織,由Linux基金會于2015年發起,目的為要成員共同建立并維系一個跨產業的、開放的、分布式賬本技術平臺,滿足來自多個不同行業各種用戶案例,并簡化業務流程,使區塊鏈技術不僅僅應用于金融領域,同樣也轉向制造業、銀行、保險等行業。超級賬本的項目成員中,科技公司、金融機構以及各類區塊鏈公司是主流,包括荷蘭銀行(ABN AMRO)、埃森哲(Accenture)等十幾個不同利益體;核心成員中科技公司占據六成以上,將hyperledger打造成為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技術驅動型組織。
表6-2:國際代表性區塊鏈聯盟組織
除此之外,大型集團更是以聯盟形式進軍區塊鏈產業,例如Ripple吸引盟友加盟實時支付平臺;Barclays和Safello聯盟,提供POC機制;Gemalto和Symbiont合作,用區塊鏈提升數字網絡安全等。
據投中研究院不完全統計,自2016年至2018年初,中國成立的區塊鏈相關的行業協會或聯盟近20個。聯盟、協會的成立可以為區塊鏈行業相關機構和人員提供一個專業領域的交流及合作平臺,對于中國區塊鏈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發揮極有益的作用。從各聯盟的分布地域看,區塊鏈聯盟主要覆蓋于北、上、深等一線城市,部分較為發達的二級城市也逐漸開始引入,但仍處于起步階段,數量較少;東部地區發展較中西部明顯具有優勢,但中西部地區也呈現多點開花的局面。
(1)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CBRA)
“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是專業的區塊鏈學術研究平臺,研究成和區塊鏈技術的市場應用平臺,推動具體應用規則的規范化、標準化,進行項目落地與路演,形成區塊鏈研究領域具有高端學術品味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CBRA的參與機構多為金融機構,包括廈門國際金融技術有限公司、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萬向控股、包商銀行、營口銀行等。
(2)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China Ledger)
中國分布式總賬基礎協議聯盟是由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機構共同發起的區塊鏈聯盟,致力于開發研究分布式總賬系統及其衍生技術,其基礎代碼將用于開源共享。主要有四個目標:聚焦區塊鏈資產端應用,兼顧資金端探索;構建滿足共性需求的基礎分布式賬本;精選落地場景,開發針對性解決方案;基礎代碼開源,解決方案在成員間共享。聯盟成員涵蓋國企和民企,包括中證機構間報價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股權交易中心、招銀前海金融、廈門國際金融資產交易中心、大連飛創、通聯支付、矩真金融、萬向區塊鏈實驗室等。
(3)金融區塊鏈聯盟(金鏈盟)
金鏈盟的目標是在3至5年內研發一條或多條金融區塊鏈,推出多種廣受歡迎的區塊鏈終端應用,制定一批高水平聯盟標準,申請一批區塊鏈專利技術。目前研究方向包括基于區塊鏈的場外股權交易市場平臺、區塊鏈底層技術平臺、區塊鏈云服務、區塊鏈理財產品一二級市場、區塊鏈信用服務、區塊鏈在積分領域的應用、區塊鏈票據應用數字資產登記和轉讓等12個聯盟課題研究計劃。金鏈盟的參與成員多樣化,有大型集團如騰訊、華為,也有金融機構如京東金融、招商證券、安信證券,同時還有區塊鏈領域內優質企業。
表6-3:中國代表性區塊鏈聯盟
6.1.4技術因素
區塊鏈技術未能大規模引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術的限制,但在2015年我國區塊鏈技術開始取得飛速突破,2015年后我國區塊鏈相關專利增速超過200%,成為我國專利數量增長最為快速的領域。在IPRdaliy和incoPat創新指數研究中心聯合的《2017年全球區塊鏈企業專利排行榜100強》中,中國入榜的企業占比49%,其次為美國占比33%。其中阿里巴巴以總計49件專利排名全球第一;排名第二的美國銀行全球專利總量共計44件;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排名第三,擁有33件全球專利總量。在全球排名前100的區塊鏈專利擁有者中,央行系企業總量排名第一。阿里巴巴的區塊鏈專利涵蓋了發明、設計和實用領域,并且在區塊鏈合作、區塊鏈創新和應用層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專利技術獲得的突破和應用不僅對企業的技術布局有深遠影響,也帶動了整個區塊鏈產業的發展。
6.2產業發展未來趨勢
6.2.1國際安全代幣或將異軍突起,國內趨向“無幣化”
2018年5月22日,美國零售巨頭Overstock的區塊鏈子公司tZERO與BOX Digital Markets有限責任公司宣布合作推出業界首個受監管的安全代幣交易平臺,該平臺基于區塊鏈進行證券清算和結算,讓公司通過安全的代幣籌集資金,為投資參與者提供安全、高效的交易方式。作為第一個將區塊鏈資本市場納入國家市場體系的金融產品,tZERO平臺的誕生意味著ICO有機會以合法的身份登上國際舞臺,或將帶動安全代幣融資與傳統股權融資方式分庭抗禮。
自2017年9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下發關于防范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緊急叫停ICO融資以來,以人民幣計價的虛擬貨幣交易量從一度占全球交易量的90%以上下降到不足1%。這預示著我國虛擬貨幣資產已全面進入嚴監管時期,國內區塊鏈的發展在逐漸脫離虛擬貨幣的輻射范圍,進一步向“無幣化”轉變。由于虛擬貨幣在開發模式和開發數量上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難以長期可持續發展,同時“無幣”區塊鏈技術在合規性方面具有更高的保障性,故而可以實現更大范圍的投放。在“無幣化”區塊鏈技術的探索中,最核心的要素是要保證項目本身同時具備產生場景和消費場景,且該場景具有持續輸出帶有激勵性商品或服務的平臺能力,即在生態體系內形成一個消費閉環,體現商業應用場景的封閉性和限制性。根據這一特點,具有相對封閉性的聯盟鏈或將成為無幣化運作的路徑重要路徑。Token在一些復雜的應用場景中仍然不可或缺,但完全開放的環境并不能有效的限制貨幣交易,聯盟鏈“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以及聯盟許可的存在實現了特定范圍內的相對封閉,為弱化Token的貨幣屬性提供了良好的流通環境。
6.2.2大型集團強勢布局,CVC分割市場份額
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大型企業也在高調的向區塊鏈進軍,國外如SBI集團、高盛集團,國內有行業巨頭BAT、迅雷等皆就區塊鏈技術及其衍生品進行戰略布局和市場開發。CVC綜合了傳統大型企業的研發中心和IVC的優勢,未來可能與IVC等傳統機構平分秋色。
從企業角度出發,一方面CVC的加入有利于其尋找轉型戰略布局。區塊鏈作為高技術壁壘行業,再輔以相關政策的一并扶持,相關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細分行業競爭激烈,大量的企業需要不斷尋找新的利益增長點并實現轉型,生產多元化產品,CVC的加入能憑借其雄厚的產業背景和資源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戰略支持和布局。另一方面,與IVC相比,企業與股權投資的雙重優勢更能刺激創新。大型企業通過研發中心做創新,傳統意義上的IVC通過投資創業企業來進行創新。CVC能夠兼顧大型企業在時間和資金量方面的長期支持和IVC對市場、風險、失敗率的高度容忍性。從投資者角度出發,CVC的投資存續期限優勢更為明顯。區塊鏈技術,尤其是底層技術的開發是一個投資期限非常漫長的過程,這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VC存續期在很大程度上難以滿足時間成本需求。而CVC由于背后依托的是以戰略布局為主要目的的大型企業,弱化了對短期盈利的追求,能夠在時間上提供長期支持,滿足區塊鏈高技術壁壘的時間需求。綜合而言,CVC同時集合了IVC的優勢點,正在逐步分割傳統股權投資的市場份額。
6.2.3金融+信息應用率先爆發,金融科技將成為投資首選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應用,金融數據的規模也不可同日而語,每一筆金融交易的發生都衍生出海量的數據。在大量數據的傳輸、存儲與交換中,參與者對數據的可信度、安全性與匿名的問題表示密切關注。據投中信息旗下數據產品CVSource顯示,2015-2017年間投向區塊鏈金融的項目中,有19.73%選擇了金融信息化,在金融板塊中排名第二,僅次于虛擬貨幣。金融信息化即傳統的金融機構利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實現傳統服務,區塊鏈技術能很好的解決交易數據的安全性與保障性等問題,成為眾多投資人關注的對象,目前落地主要瞄向數字貨幣,支付清算,數字票據、資產證券化、資產轉讓及股權交易等金融交易以及智能合約,在銀行、保險、證券行業著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區塊鏈金融信息化使得金融服務效率大幅提升,同時也為金融科技企業將新興技術落實到具體應用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金融科技更加強調科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區塊鏈技術的高壁壘恰巧能同時滿足“金融”與“科技”兩方面的需求:去中心化、安全的交易模式能夠縮短交易鏈條,有效降低結算與交易成本;智能合約的存在可以無需參與者實地參與就完成交易,減少了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的發生;區塊鏈實現的信息共享機制能進一步提高信息的傳輸范圍,降低傳播時間。這就意味著,摒除了時間和資金成本的影響,在資源匹配和滿足用戶需求的條件下,金融科技領域中那些體量較小的企業也能參與與大規模企業的公平競爭,進而加速相關技術與產品的落地、應用,并反作用于“金融科技+區塊鏈”,真正的帶動金融科技領域的資本注入。
篇7
一、引言
大數據時代,電子政務不斷發展。2016年,稅收管理信息系統工程金稅三期應運而生。但在“以票控稅”指導下建立的,僅具備信息傳遞功能的互聯網技術與基于數據庫的傳統記賬、架構于傳統發票流程體系的金稅三期工程仍不完善。在此嚴峻形勢下,革新化記賬技術、升級化互聯網技術的“區塊鏈技術”悄然出現且漸成氣候。2016年6月,國家稅務總局征管和科技發展司成立了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團隊,對“區塊鏈技術與稅收管理”進行了初步探索。同年,20國集團(G20)報告作者JulieMaupin提出戰略構想,“各國未來應果斷在稅收等重點領域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政策目標”。2018年8月10日,我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在深圳實現落地,開啟區塊鏈技術在稅收征管模式方面的應用新時代。誠然,聚焦到稅收征管模式,區塊鏈技術潛力無限,但杜莉(2018)、鄭毓文(2018)等學者指出,國內外區塊鏈技術于稅收領域的應用大都處于起步階段,各項嘗試所獲效果還不盡如人意,支撐其規模化展開的準備尚未形成。因此,深入探討區塊鏈技術在稅收征管中的應用,尤其與我國第一大稅種增值稅的征管模式交契度,顯得尤為必要。而全面考察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增值稅稅收征管的可能性、可行性,國內外的研究成果仍屬空白。為進一步優化我國增值稅征管模式,本文將摸清增值稅征管現狀,引入區塊鏈技術,將其與增值稅征管中的主要問題聯結,提出區塊鏈技術在增值稅征管方面的應用方向與預期效果。最后,辯證分析方案可行程度,致力于實現區塊鏈技術真正應用于稅收征管,完善現行體制。
二、我國增值稅征管現狀:基于金稅三期
1.發票虛開。我國對增值稅的征收管理基于發票扣行發票“虛開”。稅務機關在發票管理中,因發票認證環節存在的缺陷及納稅人的刻意逃稅心理等,導致處理臨時經營、跨地區經營、特殊業務核算時存在監管漏洞,無法完全識別和制約增值稅發票的偽開、虛開。
2.稅源難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信息網絡時代的發展,稅源分布的領域越來越廣,稅源的流動性和隱蔽性也越強,稅務機關對稅源監控的難度隨之增加。目前,稅務機關對稅源的預警監控系統對信息分析處理質量較低,單位內部的各職能環節之間的配合度低,無法實現信息共享,導致無法及時全面掌握稅源信息。
3.納稅人納稅遵從度低。我國仍處于經濟轉軌的時期,稅法制度仍不完善,稅收流失問題較嚴重。相關數據表明,我國稅收的流失率在15%以上。實現百分百的納稅遵從不僅依靠相關稅法制度對納稅人的制約,更大程度上是依據納稅人對依法納稅是發自內心的認同。但這與納稅人的經濟人屬性沖突。
三、區塊鏈技術在增值稅征管模式中的應用設想
增值稅征管模式應向以下兩方面改進:系統內實時記錄并共享通過驗證的涉稅交易與發票信息、實現增值稅隨交易自動結算。這恰為區塊鏈技術的優勢:難以篡改、共享賬本、共享與激勵與智能合約的具體體現。
(一)區塊鏈技術在增值稅征管模式中的應用設想
1.建立基于區塊鏈難以篡改、共享賬本的信息協同互通系統。交易數據需真實才能通過驗證納入區塊,一旦進入區塊便難以篡改并被共享。因此,鏈上所記錄的交易數據為時間軸上的完整記錄。在各部門實現信息全流程互通的情況下,利于完整科學的數據庫的建立,形成對稅源的高效調控。個人身份信息是其自身賬本數據中獨一無二的標志。基于鏈條信息環環相扣、層層互通的共享賬本機制,稅務機關能從整體角度把握納稅人的涉稅信息。區塊鏈中時間戳技術使區塊鏈上所有數據都經時間蓋章,防止征稅時點交錯形成的信息割裂,不可逆的哈希算法保證了所有數據的不可篡改性。即從交易開始到形成繳稅義務,全部信息的生成均通過分布式賬本實現實時監督認證,并且未經篡改。
2.基于區塊鏈智能合約的對接交互系統。智能合約主要是通過代碼編輯實現一系列操作。一旦能夠實現增值稅發票管理規則在全鏈條上的自動覆蓋,錯開虛開增值稅發票或再難以出現。交易記錄的客觀準確記錄,在未支付金額的情況下,系統將難以進行下一“開具增值稅發票”命令的執行。征納雙方間稅款可直接承載于“區塊鏈”這一載體進行支付清算,無需第三方。代替傳統的增值稅發票系統,形成的是買賣雙方以及稅務機關之間的實時共享合約。
3.基于區塊鏈共識與激勵的信用公示系統。引入區塊鏈共識層中POS機制的稅收征信體系,將納稅人加入到驗證與評估之列,不再依靠于政府的單方面管控,形成共同參與公平公正、共同競爭、自檢自查自我激勵的效益行為。以信用等級及保持時間決定獲取獎勵的多少,形成長效鼓勵機制。配合反向施壓與硬性管控,能更加全面提高納稅人的自覺遵從度。
(二)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增值稅征管模式的技術可行性
1.基于區塊鏈“智能合約”的對接交互系統。首先,區塊鏈中的數據容量小且系統中的修剪節點和輕量節點并不需要儲存完整的區塊鏈數據。利用區塊鏈可以克服數據存儲空間的限制,實現海量涉稅交易信息的收集。其次,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點使交易數據可在對等網絡中分散產生、傳播后實現分散儲存。可實現涉稅信息的共享,克服增值稅涉稅交易在跨行業、跨地區、征管機關不同的情況下,涉稅信息難以及時核對查驗的問題。第三,區塊鏈技術保證僅真實的交易數據能通過驗證納入區塊,且交易數據一旦進入區塊即具有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可實現增值稅征管所需的對交易數據真實性的自動核查,通過時間軸上交易數據的全記錄,建立更完整、科學的稅收情報數據庫,減少稅收爭議、提升稅收征管水平。第四,區塊鏈技術與智能合約結合后,各節點可根據一定條件進行合約驗證,在達成共識后,合約可自動執行。可實現電子發票自動開具、增值稅應納稅額自動核算和清算。從而進一步節省征納雙方的成本,防止開票后避稅行為發生,減少稅收流失。
2.建立基于區塊鏈難以篡改、共享賬本的信息協同互通系統。區塊鏈技術使各個交易方之間需要交流的信息通過分布式賬本記錄,相關方之間通過分布式賬本傳遞對等信息,相關方之間不再需要依賴于中間機構,可以直接對信息進行查看和維護。信息修改履歷記錄在區塊鏈上,具可追溯性。
3.基于區塊鏈共識與激勵的信用公示系統。利用POS機制,納稅人的信用數據可看作POS中的幣齡。依幣齡大小與信用等級,決定是否產生下一個區塊。每個納稅人可依靠自己的信用等級進入系統,競爭產生新區塊的權利,獲取獎勵。個人信用等級決定創造新區塊將會獲得多少獎勵,持有代幣時間越久,幣齡越大,保持高信用等級時間越長,收益越大。結語綜上所述,區塊鏈與我國增值稅征管模式創新的要求在理論上相適應,尤其是其獨特的構想和技術,對完善我國增值稅征管體系有突出優勢。涉稅信息的及時更新,涉稅信息的真實可靠,減少稅收爭議等一系列稅務征管的疴疾,在區塊鏈的介入后有望得到解決。必須指出,區塊鏈作為一項新生的戰略產品,其自身的復雜性和多面性應被給予更多的關注。在我國增值稅體系錯綜復雜,一般納稅人與小規模納稅人并存的情況下,區塊鏈在增值稅全領域普及雨技術上具較大難度。如何推動區塊鏈與增值稅稅收征管模式協調并進,仍待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杜莉,鄭毓文.應用區塊鏈技術推動我國增值稅征管創新:機制分析和方案設計[J].稅務研究,2018(06)
[2]范楊.項目管理信息系統在房地產業稅收征管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8.
[4]張之樂.以區塊鏈技術促進納稅遵從的設想[J].稅務研究,2017(12)
[5]李林軍.二十年稅收征管改革回望.中國稅務,2014(01)
[6]蔣潤祥,魏長江.區塊鏈的應用進展與價值探討[J].甘肅金融,2016(02):19-21.
[7]袁勇,王飛躍.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與展望[J].自動化學報,2016,42(04):481-494.
[8]沈鑫,裴慶祺,劉雪峰.區塊鏈技術綜述[J].網絡與信息安全學報,2016,2(11):11-20.
篇8
第一章闡述了供應鏈金融產生的背景,并對其特點、功能及管理要點進行了概述。第二章主要探討了供應鏈管理問題。第三章將供應鏈金融與套利套匯金融進行了比較分析。第四章對供應鏈金融交易單元與形態進行了論述。第五章至第九章分別從生產與運營領域、貿易與流通領域、物流領域、商業銀行等領域的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進行了調研和分析,闡述了當前供應鏈金融的實際發展情況。第十章著重探討了供應鏈管理風險與金融風險的管控問題。該書指出,我國中小企業面臨著嚴峻的融資難問題,如存在金融資源供需不對等、金融信息獲取不對稱、外部融資太過追求非正式債權等融資問題,總體融資行為比較粗放,融資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步入市場后,逐漸成為中小企業緩解融資壓力的重要路徑之一。供應鏈金融是指將核心企業和中下游企業的資金鏈條結合在一起,將原本單個企業所面對的不可控風險轉變成供應鏈上所有企業面對的可控風險,從而降低核心企業的金融風險。結合該書內容可知,供應鏈金融在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仍存在著不足之處:供應鏈條上的中小企業要想獲得貸款,一般需借助鏈條上核心企業的信用,然而中小企業本身實力較弱,集資能力不足,而且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容易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因此中小企業往往無法滿足信貸要求。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中小企業在供應鏈金融中所面對的融資難問題得到了一定的解決。首先,在區塊鏈共識算法的支持下,中小企業的信任危機得到了緩解。共識算法會將企業相關金融數據蓋上“時間戳”,以此實現企業金融信息的可追溯性和防篡改性,進而增強中小企業的可信任度,讓中小企業在面對核心企業的擔保評估及商業銀行的貸款評估時更站得住腳。其次,利用區塊鏈技術優勢,金融機構在參與中小企業融資行為時,也可以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為中小企業找到鏈條上的合作伙伴,因此在優化資金配置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如在傳統的供應鏈金融中,合作雙方需要簽訂大量融資手續,導致融資成本較高,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使金融機構及合作企業的評估成本降低,因此進一步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最后,區塊鏈還提供了“智能合約”技術,可以實現自動執行合約條款,方便固化供應鏈條上各方資金的清算路線。基于該書內容及上述分析可知,“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背景下的中小企業融資迎來了一定的機遇。筆者結合該書提出的供應鏈金融應用觀點及中小企業融資現實需求,認為在“區塊鏈+供應鏈金融”背景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緩解路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推動供應鏈參與各方保持信息對等,促使供應鏈金融透明化。傳統的中小企業融資中常面臨信息不對等情況,導致中小企業難以通過金融機構的信用評估,基于此,我國應當積極利用區塊鏈技術,使供應鏈上各方對中小企業融資情況有足夠的認知,增強融資信息的透明度。
篇9
為何一個比特幣的底層技術會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聯動效應?有人把它與印刷術的發明相媲美,它能夠標志著下一個數字時代(價值互聯網)的來臨。區塊鏈(Block Chain)到底具有什么特征,為啥說它有分布式社會賬本功能?它與傳統互聯網技術有什么聯系?它對社會、企業的財務運行、商業模式有何影響,又對會計核算、審計業務有什么創新,企業應該采取什么應對策略?
預測未來的最好方式是創造未來,生活在未來之中。本刊擬請上海大學管理學院管理會計與信息化中心主任許金葉撰寫《區塊鏈:引領財會革新的邏輯》系列文章,以期拋磚引玉,引起社會各界對區塊鏈中財務創新與會計問題的關注與探討;同時,也歡迎有見解的作者投稿,本刊將優先發表。
【摘 要】 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終端四大技術的落地、發展及壯大,數字貨幣的底層信息技術――區塊鏈(Block Chain)得到世界各國廣泛的重視。正本清源,借鑒科技發展三大動力結構理論,從信息技術、社會經濟及其思維三個維度來探索區塊鏈產生的根源。認為區塊鏈本質是現代數據庫技術、現代密碼學、網絡管理激勵機制的集成,是一門集現代信息技術、數學、金融學、法學等學科為一體,解決人與人之間信任問題的科學,從而為未來闡述區塊鏈將引領財務業務創新與會計核算革命提供邏輯基礎。
【關鍵詞】 區塊鏈; 數據庫技術; 密碼學; 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 TP309.7;F27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7)13-0132-05
引 言
當前,區塊鏈技術不僅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逐漸成熟,而且在物流追溯、資產轉移及合約管理、身份論證、選舉投票等領域中應用。以比特幣、以太幣為首的數字貨幣在金融等各領域應用,標志著信息互聯網時代向價值互聯網時代轉變。為何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會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聯動效應?有人甚至把它與社會發展史上印刷術發明的作用相媲美。那么,區塊鏈(Block Chain)因何而生?^塊鏈是什么技術,有何種特征?為何說具有分布式社會賬本功能?區塊鏈對社會和企業的財務運行、商業模式有何影響,又對會計核算、審計業務有什么創新,企業應該采取什么應對策略?本文就此作一分析。
一、區塊鏈發展的三大動力結構:經濟全球化需求、現代信息技術推動、社會認識轉型三者聯動的必然
除了細菌、古細菌、原生生物三類單細胞有機體,加上菌類、植物和動物共六類物種外,科技產物(人造物)被稱為地球上第七類物種。科技與前面生物共同具有基本屬性。針對當前出現的“機械系統在生命化,生命系統在機器化”的現象,人們對科技的本源、發展軌跡與動因非常關注。本文借鑒《失控》作者凱文?凱利在新作《科技想要什么》中提出科技發展三大動力要素來解釋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動因[1]。凱文?凱利闡釋了科技發展的三大動力要素,以科技自身結構的需求解釋了科技發展的必然性,以科技內部發展的引力解釋科技進步的偶然性,以人類社會在開發科技選擇時的集體意識解釋科技發展的開放性。
(一)經濟全球化需要解決的信息技術問題:區塊鏈發展的自身結構需求
經濟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當今世界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標簽,各國經濟均朝著全球化趨勢發展。經濟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圍內使用和配置勞動力、資本、技術、服務等經濟資源,以完成社會生產、分配、交流和消費等經濟行為。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市場、生產、資金、金融、科技及信息傳播等多領域的全球化,而多領域全方位的全球化經濟正迫切需要業務實施的實時性。實時性一方面要求在交易時間上的及時性,但是事實上,目前資金、資產的轉移需要通過第三方機構,而且由于各國機構的管理差異,造成了交易時間與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實時性要求信息的真實性,這直接影響經濟業務的開展與決策。這些經濟問題的本質是分離均衡問題,正在發展的區塊鏈技術能夠有效解決分離均衡問題。
1.分離均衡:制約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核心問題
均衡是指一種平衡的狀態,均衡不代表著絕對平均,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的狀態,又或者是一種邏輯關系,例如力學中的穩定與平衡。類似的,均衡的概念被經濟學家引用到經濟領域,經濟學中的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經濟單位或變量相互制約,沒有任何“變革動機”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狀態。經濟均衡的理論是源于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可用來解釋宏、微觀的經濟問題。作為一個被廣泛采用的分析性工具,經濟均衡理論在社會科學的各個研究領域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分離均衡也是經濟學分析中常用的概念,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2]與邁克爾?斯賓塞(Michael Spence)[3]對分離均衡的研究頗有建樹。簡單而言,分離均衡是指不同的經濟單位利用信息傳遞機制分離到不同領域,或者不同的經濟單位通過信息傳遞機制匯聚到同一領域的過程,最終達到一種穩定狀態,任何參與方無法輕易改變這種形成機制。
在資源面前,人人平等。每一個企業或組織都想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創造財富,但是有限的資源不能被無限制地瓜分,每一個企業或組織應當合理配置資源并利用資源去創造更多資源。因此,企業管理面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優化企業資源配置;二是如何激發企業資源的有效性。分離均衡理論可以用來解決企業管理中的這兩大難題,即利用信息傳遞機制使企業資源達到穩定和最優的狀態。例如,利益分配的不合理是企業關系處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處理利益均衡問題就需要利用信息來區分它們從而實現分離均衡。均衡問題在經濟全球化中表現更加突出,例如經濟全球化直接的需要是業務的實時有效執行,然而在交易時間上,資金、資產的轉移需要通過第三方機構,而且,各個國家的機構管理差異,造成時間與成本的增加。同時,信息的真實性也直接影響經濟業務的開展與決策。
2.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實時造成分離不均衡
在西方經濟學理論中,已經有學者證明,當信息完全對稱時,企業能夠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使得企業資源創造出最大收益。以次類推,在企業管理中,信息的不完全性、非對稱性、信息的實時有效性同樣影響企業績效是否達到了最優。信息的不完全性會導致管理者難以預測未知的變化,從而在執行業務的過程中一旦出現突發狀況,則難以控制和及時應對。在企業的組織管理中,信息不對稱性是指參與業務的雙方由于制度或其他因素不能徹底實現信息共享,導致其中一方不知道另一方擁有的信息及信息的真假,容易造成逆向選擇等問題。
3.解決信息分離均衡呼喚區塊鏈技術
解決信息分享均衡問題需要經濟業務實時產生,傳遞與共享真實的信息,互聯網下雖提供了巨量信息,但也表現出信息超載、泛濫的問題。這些問題需要新的信息技術來解決,而區塊鏈技術恰是適應這種需求而誕生的。
(二)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推動力:區塊鏈技術進步的偶然性
現代信息技術是以互聯網(Internet)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互聯網的本質是網絡(Web),網及網絡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互聯網技術主要采用超文本和超媒體的信息組織方式,將信息擴展到整個網絡以實現信息的互聯。以互聯網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有兩個主要特點:一是連接,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互聯網),還表現為人與物的連接,以及與物與物的連接(物聯網);二是信息傳遞,信息傳遞的發展經過三個階段:單向信息傳遞的Web 1.0大門戶時代、雙向信息傳輸的Web 2.0互動時代,以及個性化信息集成的Web 3.0智能時代。現在的互聯網技術已經能夠基于平臺實現個性信息整合。
從互聯網到物聯網,信息產生的內容從結構化數據到非結構化數據(大數據),信息產生的主體從人到物,信息產生的方式從手動到自動,信息性質逐漸呈現真實性。但是,信息的收集、存儲及傳輸仍然飽受不安全、不真實的困擾,這需要互聯網信息技術內部尋求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能辦法。
(三)分布式群體智慧:區塊鏈產生的社會思維
提及區塊鏈,人們提到最多的詞匯是“去中心化”,但是區塊鏈的核心思維應該是分布式群體智慧的思想。人們想到“去中心化”主要是因為人們飽受互聯網發展過程中“中心化媒介”對個體隱私侵害。實際上,區塊鏈的貢獻不僅是“去中心化”思想,還是分布式群體智慧。分布式群體智慧主要是人類認識思維從還原性思維向復雜性思維轉變的結果。
人類認識世界的思維主要有兩種方向:一種方向沿著分解、細化、深入的思維,即還原性理論;另一種方向沿著綜合、集體、組成的思維,即復雜性理論。還原論推崇簡單性規律,主張任何現象均能夠經分解、細化、深入等程序推導出一系列的基本組成因子,隨著對這些基本因子研究的深入,一步一步還原出表面現象的內涵。復雜性理論是一門研究復雜現象的理論,這些現象具有非線性、不確定性、時間不可逆性、自組織性、涌現性等特點。基于還原理論上“高效源于控制”的思想向基于復雜理論上“高效源于無為(失控)”的思維轉變,這個道理,后面的系列文章中將不斷涉及,由于篇幅問題,論文不展開。實際上匯流成河、積沙成塔等道理都是分布式群體智慧的反映,區塊鏈中的分布式群體智慧有助于解決交易中的“公信力”問題。
二、區塊鏈是各項信息技術的C合體
(一)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產生簡史
雖然杰出數學家戴維?查姆在1993年就提出eCach數字化支付系統,并創建荷蘭公司進行運營,但是,最終因為在線購物客們不關心個人隱私的泄露和安全問題,在1998年最終破產。eCach數字化支付系統一度受到冷落。針對澳大利亞企業家James A Donald對不需要第三方權威認證、點對點網絡的eCach支付系統的質疑,在2008年11月1日深夜2點10分,Satoshi Nakamoto(中本聰)給他回復了一封《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的郵件。這封郵件簡潔、優雅地闡述了eCach支付系統的五個主要特性[4]:可以用點對點的網絡解決雙重支付問題;沒有類似鑄幣一級的第三方的信任機構;使用者可以完全匿名;可以用哈希現金形式的“工作量證明”來制造新的貨幣;用以制造新的貨幣的“工作量證明”同樣可以用來預防雙重支付。
《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得到黑客及金融社會的廣泛重視,比特幣、以太幣等數字貨幣得到迅速應用,這也標志著價值互聯網的到來。因《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而聞名的中本聰獲得2016年諾貝爾獎的提名。
那么,《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到底解決了什么信息問題,為何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可以具有eCach支付系統的五個特性?論文認為探討區塊鏈技術能夠在金融領域、物流追溯、資產轉移及合約管理、身份論證、選舉投票等各個領域中廣泛應用的原因之前,必須清晰區塊鏈是什么。論文認為區塊鏈=現代信息技術+現代密碼學+網絡管理激勵機制。也就是說,區塊鏈是現代信息技術、現代密碼學、網絡管理激勵機制的集成,是一門集信息技術、數學、金融學、法學等學科為一體,解決人與人之間信任問題的科學。
(二)加密、序時鏈接的分布式數據庫:數據庫技術在區塊鏈中的發展
1.數據庫技術發展簡史
數據庫(Database)是信息技術的核心,主要用來采集、存儲和管理數據,是進行數據加工和信息傳遞的基礎。根據數據模型的特征,數據庫技術的發展歷程分為網狀數據庫(又稱層次數據庫)時代、關系數據庫時代和面向對象數據庫時代。
(1)網狀數據庫(層次數據庫)
網狀數據庫(層次數據庫)解決了集成數據的存儲問題,為現代數據庫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網狀數據庫利用存儲路徑表明數據與數據之間的關系,這些存儲路徑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數據和程序的物理獨立性,又能保證一定的邏輯獨立性,可以有效促成數據的集成與共享。但是,網狀數據庫(層次數據庫)中需確切表明數據的存儲路徑,因此也導致了此類數據庫在數據獨立性和抽象性方面的不足。
(2)關系數據庫
Codd E F[5]首次以數學理論為出發點提出了關系模型的概念,列示了衡量關系型系統的十二條標準,用數學理論奠定了關系數據庫的基礎。隨后,霍尼韋爾公司(Honeywell)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關系數據庫系統,并在之后的誕生了與關系型數據庫相對應的結構化查詢語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簡稱SQL),以標準的計算機編程語句為基礎,集成并實現了數據庫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操作,能夠接受用戶的行動指令,而用戶不需要給出具體的步驟指令,即可實現查詢、操縱、定義和控制等功能。關系型數據庫不僅能夠解決數據的集成與共享,也能解決數據的獨立性與抽象性問題。同時,關系數據庫以嚴格的數學和邏輯學為基礎,界面簡潔,容易理解和操作。不足的是,關系數據庫無法解決更為復雜的數據結構。
(3)面向對象數據庫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關系型數據庫已經不能滿足各領域對數據庫技術的要求,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面向對象數據庫技術應運而生,也標志著第三代數據庫系統時代的到來。第三代數據庫系統在集成第二代數據庫系統技術的基礎上,結合了多種信息技術,支持關系模型和面向對象模型等多種數據結構,普遍應用于各大領域。面向對象數據庫支持標準網絡協議和數據庫語言標準,能夠實現對數據、知識和對象的有效管理,具有優良的兼容性、可移植性與可擴展性等特性。不足的是,這種數據庫采用了更為復雜的技術取代了原來的關系型數據庫,查詢語句十分復雜,加大了使用者的更新成本和學習成本。
2.加密、序時鏈接的分布式數據庫
區塊鏈技術是加密、序時鏈接的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其中加密、序時鏈接在下文展開分析,這里僅介紹區塊鏈數據庫技術是分布式數據庫技術。
信息的本質和來源在不斷變化,伴隨著Internet與國際電子商務的發展推動分布式數據庫技術產生。物聯網下數據的復雜度和數據量都在迅速增長,傳統的數據庫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更高要求,傳統數據集中式存儲在單個計算機上,系統不安全且不靈活,不能夠隨時適應用戶的需要。分布式數據庫技術是數據庫技術(并行數據庫技術、Web數據庫技術等)與計算機網絡技術(大數據挖掘與商務智能技術、聯機分析技術、內容管理技術等)結合的產物[6]。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將分散各地的數據庫系統通過網絡連接起來,形成一個似集中數據庫。分布式數據庫技術具有局部數據庫和整體數據庫的概念,不僅能夠對數據進行全局管理,又能夠保證各點自主管理數據。數據具有獨立性和透明性,除了處理數據的能源花費大外,數據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問題較大。
三、哈希(Hash)函數及其算法:區塊鏈中的密碼學
(一)哈希(Hash)函怠―密碼學的“瑞士軍刀”
信息有極大的價值,尤其在軍事領域中,信息加密與解密具有重要的價值。“凱撒密碼”、二戰中的“恩尼格瑪密碼機”、戚繼光之反切碼、二戰中池步洲與山本五十六之死等都是著名的信息密碼故事。密碼學是一門研究能夠將可識別的正常信息轉換成不可識別的隱秘信息用以傳播,同時又能將不可識別的信息還原成正常信息的方法和原理的科學。最原始的加密的方法是手工加密,需要人工破譯。隨著科技的進步,不斷實現了機械加密、現代密碼加密和數據加密[7]。哈希(Hash)函數是密碼學中的高級手段,具有三個特性:其輸入可為任意大小的字符串;能產生固定大小的輸出;能夠進行有效的計算(哈希值計算的復雜度為0(n))。
哈希(Hash)函數之所以被稱為密碼學中的“瑞士軍刀”,關鍵是因為哈希(Hash)函數能夠滿足密碼安全需要的三個標準:
(1)碰撞阻力:如果無法找到兩個值,x和y,而x≠y,則H(x)=H(y),稱哈希函數H具有碰撞阻力。
(2)隱秘性:哈希函數H具有隱秘性,當其輸入r選自一個高階最小熵的概率分布,在給定H(r/x)條件下,得出x的值是不可行的。
(3)謎題友好:如果對于任意n位輸出值,假定k選自高階最小熵分布,如果無法找到一個可行的方法,在比2n 小很多時間內找到x,保證H(r/x)=y成立,那么,哈希函數H為謎題友好。
(二)數據的加密、序時存儲與通信:區塊鏈中的密碼學
當密碼與數據庫結合在一起時,此類數據庫俗稱是可定義的數據庫。隨著數據庫技術的發展,根據管理的需要可以對數據庫進行定義,也就是可定義的數據庫。區塊鏈中的數據庫就是應用密碼學來進行定義的數據庫。
區塊鏈以區塊為單位組織數據,區塊是一種記錄交易的數據庫,以加密的方式存儲網絡上所有的交易記錄。每個區塊由區塊頭和區塊主體組成。區塊主體只負責記錄前一段時間內的所有交易信息,區塊鏈的大部分功能都由區塊頭實現。區塊頭履行數據庫的加密、序時存儲及通信的義務,由以下方面的內容組成:
(1)版本號,標示軟件及協議的相關版本信息。
(2)父區塊哈希值,運用哈希值使得每個區塊首尾相連,形成了區塊鏈,并且哈希值對區塊鏈的安全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Merkle根,由區塊主體中所有交易的哈希值再逐級兩兩哈希計算得出,用于測試某筆交易在區塊中的真實性。
(4)時間戳,記錄該區塊產生的時間,精確到秒。
(5)難度值,指該區塊相關數學題的難度系數。
(6)隨機數(Nonce),記錄解密該區塊相關數學題的答案值。
區塊鏈的形成主要過程如下:把在本地內存中的交易信息記錄到區塊主體中,在區塊主體中生成此區塊中所有交易信息的Merkle樹,把Merkle樹根的值保存在區塊頭中;把上一個剛剛生成區塊的區塊頭數據通過SHA256 算法生成一個哈希值填入到當前區塊的父哈希值中;把當前時間保存在時間戳字段中;在當前區塊加入區塊鏈后,各節點就會立即開始生成下一個區塊[8]。難度值字段會根據之前一段時間區塊的平均生成時間進行調整以應對整個網絡不斷變化的整體計算總量,如果計算總量增長了,則系統會調高數學題的難度值,使得預期完成下一個區塊的時間依然在一定時間內。
時間戳不僅能夠準確記錄文件創建的時間,更重要的是能夠準確反映文件創建的先后順序。數據庫對一份文件進行確認,時間戳服務器必須包括指向之前文件確認的哈希指針,當前時間和文件內容本身,并用這三條信息來對文件進行簽名。時間戳保證了文件的真實性,確保了文件內容不會被其他節點篡改,文件存儲的順序也被保存下來。
四、網絡管理激勵機制:區塊鏈的網絡f議
群體智慧的結晶往往大于局部的力量,但是,并非所有的部分湊合在一起就能夠大于群體。究竟是“三個臭皮匠大于諸葛亮”還是“三個和尚無水喝”,這需要視情況而定。在企業管理中,容易出現“三個和尚無水喝”的困難。如何促使部分總和超過整體,就是區塊鏈技術與管理技術結合的結晶:通過網絡協議(個體遵循一定的規則),通過“共信力”來解決“公信力”的問題,實現網絡管理激勵機制。
(一)網絡通信協議:各個節點的通信規則
網絡最早產生于美國軍事的阿帕網(ARPA)。基于阿帕網的大部分電腦相互之間不兼容,不僅單機上任務不能共享,而且單機之間難于通過接口信號處理機實現互聯。為解決“資源共享”的目標,有必要建立所有電腦共同都必須遵守的標準,即網絡協議。網絡協議實質是一種規則,規定了網絡上各節點進行網絡通信的規則,每一臺計算機必須遵守網絡協議才能與因特網聯通。其中,TCP傳輸協議和UDP用戶數據報協議是兩個廣為使用的因特網協議。一般而言,TCP/IP協議分為網絡接口層、網絡層、傳輸層、應用層4個層次。在進行數據傳送時,每一層可以直接聯系它的上下層進行數據傳輸,并可借助上下層網絡以滿足本層的要求。
(二)點對點價值傳輸協議
區塊鏈技術支持點對點的網絡。每個節點都是平等的,沒有等級差異。任何節點都可以隨時參與協議,能夠隨時與其他節點連接,這些節點構成一個隨機的網絡拓撲結構,共同遵循點對點價值傳輸協議。點對點價值傳輸協議是充滿技術特質的協議,比如需要遵循泛洪算法;比特幣點對點價值傳輸協議是一個開源協議。同時,各個節點的資產必須能夠數字化,能夠形成智能資產,參與“智能合約”。
(三)網絡節點整體行為的管理激勵
由于區塊鏈所支持的點對點的隨機網絡,各個節點參與整體合作網絡的原則是“平等”與“民主”,只能依靠“利益”驅動而不能夠用“棍棒”約束。這就是網絡節點整體合作行為的管理激勵。合作要形成穩定的均衡需要一定的條件,這就要求所設計的“挖礦”算法不僅能夠激勵各個節點積極參與價值傳輸活動的記賬活動,同時,又要防止任何節點難于操控共識形成的過程。當前,比較流行的是權益證明機制和工作量證明機制。
結 語
本文從源頭上分析了區塊鏈技術發展的三大動力要素,以經濟全球化趨勢解釋區塊鏈發展的自身需求、以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解釋區塊鏈技術的偶然性、以社會認識轉型解釋區塊鏈發展的開放性。區塊鏈的本質是現代信息技術、現代密碼學、網絡管理激勵機制的集成,是一門集信息技術、數學、金融學、法學等學科為一體,主要用于解決人與人之間信任問題的科學。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已從金融領域逐步引入各領域,將在物流追溯、資產轉移及合約管理、身份論證、選舉投票等領域中廣泛應用,未來必引領財務業務創新與會計核算革命。
【參考文獻】
[1] 凱文?凱利.科技想要什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2] STIGLITZ J E,et al.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3] SPENCE M A. Market Signaling:The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Job Markets and Related Phenomena[M]. PHD thesi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
[4] 徐明星.區塊鏈:重塑經濟與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6:13-14.
[5] CODD E F. 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J].MD computing Computers in Medical Practice,1998,15(3):162-166.
[6] 楊東,謝菲,楊曉剛,等.分布式數據庫技術的研究與實現[J].電子科學技術,2015(1):87-94.
篇10
[關鍵詞]區塊鏈技術;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
一、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農產品對農業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愈發重要。現階段,市場供需平衡關系的重要推力作用就是農產品的營銷體系管理,因此,要想達成農產品暢銷目的就必須注重其市場營銷管理方式和市場渠道。區塊鏈技術作為新時期的時代產物,能夠將產品的不同信息要素進行高度整合,比如產地信息、物流信息、銷售信息[1],這也直接說明了將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有機融合是當前研究的重點。此外,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可實現產品數據的快速傳輸、分析和評價,一旦記錄在區塊鏈信息平臺,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人為因素的主觀改動,會使得農產品銷售信息更加透明化、系統化和真實化。鑒于此,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全過程有著先天的絕對優勢,能夠實現農產品市場營銷信息全程可追溯,促進生產加工、物流配送、銷售等環節的整體管理效率,降低附加成本,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相關概念界定
(一)區塊鏈技術區塊鏈技術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產物,在各行業領域大面積推廣應用。其起源于2008年的比特幣技術,它的顯著特征主要是建立分散式數據總賬、共識信任、非對稱加密、智能合約和時間戳等;基本原理主要依托互聯網信息化技術建立區域數據共享平臺,所有農產品參與主體均能夠在區域數據共享平臺進行數據查閱、分享、記賬和核賬[2],從而保障共享數據的真實性和安全可靠性,即使在沒有國家相關職能部門監管情況下,充分保證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的秩序。簡而言之,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時代,能切實摒棄以往的產品營銷不信任的弊端,從而本質上解決人力物力財力高居不下、產品信息傳輸速度慢的問題。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已在食品安全管理、物流運輸管理、能源管理、財務金融管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不完善、交易成本高、交易量較低等現狀,需結合實際,構建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融合機制,在此基礎上,建立交易量高、產品信息共享、真實安全市場秩序的營銷體系迫在眉睫,從而滿足客戶群體對現代化農產品營銷管理體系的個性化需求。
(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營銷體系逐漸成為農產品創造更為可觀經濟效益的“主戰場”,主要目的在于從本質上解決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在時間、空間、信息等諸多方面內容的束縛和矛盾,使得生產商、物流商、消費群體利益最大化。農產品相比于其他產品具有顯著特征和特殊性,比如工業產品、金融產品等,較為依賴市場主體和交易平臺,正是這些制約因素對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決定了各參與主體須重塑安全有序、信息共享的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眾所周知,傳統的農產品交易主要以攤位制現貨、批發中心等形式為主,顯然,這種營銷方式儼然無法滿足社會進步的必要要求,一定程度上存在諸多不利因素,比如,農產品交易價格不透明、物流與農產品生產銷售分離、交易信息滯后等缺陷,因此,現代化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對區塊鏈技術更加依賴,進而形成了倉單交易,遠程合約交易、網絡交易、期貨交易等創新模式[3],具有交易速度快、管理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明顯優勢。雖然當前農產品市場營銷、銷售方式整體呈現多元化趨勢,但融入區塊鏈技術,加快市場經濟秩序的轉型升級,這無疑對農產品發展的起到決定性作用。
三、基于區塊鏈技術的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方式探索
(一)以區塊鏈技術為切入點,構建農產品電子商務體系眾所周知,以往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企業合作需第三方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對農產品物流信息進行動態掌握。采取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電子商務相結合方式,從而保證用戶隨時掌握購買的產品信息,主要包括生產加工、物流配送和銷售全過程信息,同時還能夠確保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從農產品電子商務支付平臺角度進行分析,當前線上支付方式主要是銀行支付、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等這種第三方形式,某種程度而言,以上支付方式具有一定風險性。借助區塊鏈技術,健全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支付體系,通過取締現行的中心化技術和中心平臺功能,進而降低各參與主體的附加成本,同時也提高了用戶支付的安全性,為其帶來了有效的保障。除此之外,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農產品電子商務商業信用體系,主要目的在于對產品信息進行收集、記錄、分析和評價。一般情況下,采取兩種方式,一是依托權威機構對農產品市場營銷數據進行記錄,保證產品信息的完整性。再者就是各參與主體對農產品流通的各節點進行數據共享,在此基礎上,再由相關部門進行定期審查,保障農產品信息的合法性,從而確保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的穩定運行。
(二)以區塊鏈技術為落腳點,搭建農產品質量溯源方案實現機制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的有機融合,可借助P2P網絡將生產商、物流企業、零售商和消費群體等不同主體進行有效串聯,無需利用第三方權威機構便可實現產品交易目的,總體上呈現去中心化功能平臺的顯著特征。因此,在區塊鏈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必須對農產品營銷全過程進行數據驗證、數據整合及區塊傳播等任務[4]。此外,若想搭建農產品質量溯源方案實現機制,應立足于現狀,建立農產品營銷的線上分布式體系,同時,為保證追溯信息的真實性,必須設置農產品營銷準入機制,從而對生產商、物流企業、零售商和消費群體等不同主體進行科學管理。農產品流通各節點參與方必須將相關信息和資質呈遞相關監管部門進行審查,審核通過后給予準入許可[5],只有完成以上工作后,才能保證農產品質量溯源方案實現機制的有效性,從而凸顯農產品“質”和“量”屬性。
(三)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建立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現階段,將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的深度融合,應借助計算機技術,設計出針對農產品營銷的數據系統,從而促進農產品營銷的流通速度,使得相關信息更加透明化和安全化,促進提升農業經濟的核心競爭力。筆者認為,建立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主要包括多點實時上傳模塊、即時信息共享模塊兩部門組成。對于多點實時上傳模塊而言,借助區塊鏈技術,達成農產品營銷體系“共享賬本”的特點,交易數據、交易核算、交易記賬可多點實時上傳,并各參與主體協同完成。具體而言,建立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主要包括種植戶、專業合作組織、批發中心、農貿市場、物流企業、大型商超等,從而確保各節點獲取的產品信息更加系統和有效。對于即時信息共享模塊而言,主要依托區塊鏈技術的“信息共享”特征,將農產品的區塊鏈各節點有效銜接,實時更新產品信息,及時反映農產品流通信息、相關參與主體信息、物流配送狀態和交易量等。鑒于此,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數據系統的共享模塊應包括產品溯源、流通狀態、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資質認證等,進而保證區塊鏈技術和農產品市場營銷管理體系協同合作,實時共享農產品溯源、流通狀態、供需信息共享、政策信息分布、資質認證等。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