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的防護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20 17:40: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氣象災害的防護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征求意見稿)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云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條例適用于昆明市管轄區域內氣象災害的預防、監測、預報預警、應急處置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干旱、暴雨、寒潮、霜(冰)凍、雷電、大風、冰雹、大霧、暴雪、高溫等造成的災害。
第三條[政府職責]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和工作機構,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將氣象災害防御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并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考核。
第四條[部門職責] 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氣候評價、人工影響天氣、雷電高發易發區域及易燃易爆行業雷電安全監管等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會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普查,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依法組織開展本地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游開發建設等項目規劃初期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定氣象災害防御對策和措施。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
第五條[基層責任]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設立氣象工作站(服務站),村(居)民委員會和社區應當配備兼職氣象信息員,做好基層氣象災害防御宣傳教育、氣象設施保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和傳遞、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整治等工作。
第六條[社會參與]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依法參加氣象災害防御活動。
鼓勵和支持社會公眾參加氣象災害防御志愿服務活動,使志愿者掌握必要的氣象災害應急救援技能。
鼓勵社會力量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供物質、資金捐贈。
第七條[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建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承擔氣象災害與防護技術成果推廣應用、氣象災害調查鑒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氣象災害隱患整治督查、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等職責,為防雷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提供技術服務,為防雷減災安全監管、市場監管和行政審批提供技術支撐。
第八條[專項氣象災害監測、預警]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會同其他相關部門,在氣象災害易發區、農作物主產區加大氣象災害、預警設施建設密度,開展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專項工作,為農林業生產、防汛抗旱、森林防火、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交通安全、地質災害防治、旅游安全等提供專題氣象保障。
第九條[氣象災害防御探測設施建設保護]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并公布實施本地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對可能遭受氣象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及公共區域,應當督促建設單位配套建設氣象災害防御設施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播發終端。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侵占或擅自移動、關停氣象災害防御設施、氣象探測設備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播發終端。
第十條[氣象探測資料共享]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相關部門,建立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及數據共享機制,形成合力科學防御氣象災害。
實行氣象探測資料統一匯交制度,各級氣象臺站以及從事氣象探測的其他組織和個人,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匯交氣象探測資料。
第十一條[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傳播載體建設]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需要,督促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在人員密集場所和氣象災害易發、多發地點配置氣象預警終端。加強農村地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遞機制和傳播渠道建設,利用氣象公共信息顯示屏、網絡、電視、微信、微博、手機短信等方式及時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第十二條[氣象公共信息進社區、住宅小區] 市、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應當會同氣象主管機構實施社區、住宅小區氣象預警終端建設,推進氣象公共安全社區、住宅小區創建工作。
第十三條[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平臺]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本地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平臺建設,并與同級政府應急指揮平臺和相關部門專項應當指揮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整合各相關部門資源,實現氣象災害、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的統一、集中、權威。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承擔本級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平臺的日常運行維護工作。
第十四條[預警信息與傳播] 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應當通過各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平臺等渠道,統一向本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各有關部門及媒體有義務及時、準確、無償地向公眾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并根據需要及時增播或插播,標明時間和氣象臺站的名稱。緊急情況下,電信運營企業應當按照本條例,通過短信方式無償向本地全網用戶發送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提醒社會公眾做好氣象災害防御準備。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時,不得擅自更改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信息內容和結論,不得傳播虛假氣象信息,不得轉播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氣象信息。
第十五條[智慧氣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推進智慧氣象專項建設,支持和鼓勵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充分利用現代移動互聯網技術,開發建立集約共享、全媒體融合、按需推送的氣象災害防御信息平臺,建立基于互聯網氣象+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智慧氣象災害防御信息服務模式,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入城市網格化管理平臺,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的廣泛應用。
第十六條[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后實施。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建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定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救援技術培訓和演練。
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結合實際制定專項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措施,并與本部門、本單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十七條[干旱災害防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開展重點農經作物主產區、林區、生態保護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區的旱情監測,加強人工增雨監測、指揮、作業等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庫塘蓄水、農業抗旱、森林防火等需要,適時開展抗旱應急人工增雨和水庫蓄水常態化人工增雨工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水務、農業等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干旱災害特點和風險評估結論,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抗旱工程,儲備必要的抗旱物資,保障干旱期城鄉居民生活供水的水源貯備;合理調度水資源,推廣節約用水和抗旱耕種先進技術,引進耐旱品種,預防、減輕干旱災害。
第十八條[暴雨洪澇災害防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本地暴雨發生風險,開展河道、水庫、堤防等防洪設施建設,加固病險水庫,雨季期間定期疏通河道,做好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堤防等重要險段巡查。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其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城市排水(澇)管網、排澇泵等建設,定期組織城市內河、內湖的清理。市、縣(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持續性強降水或突發強降水監測和預報預警,及時預警信號。
根據預警研判可能導致城市內澇、山洪災害、地質災害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即啟動暴雨應急預案,做好積水易澇區域整治、交通疏導、搶險救災等工作。情況緊急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在一定區域內采取臨時交通管制、關閉公園和旅游景點、中止大型活動、停工停課等應急處置措施,并引導受影響人群就近疏散至應急避險場所。災害影響區域的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在報經上級人民政府同意后緊急轉移、疏散高危險區域內的人員。
第十九條[低溫冰凍災害防御] 霜凍、道路結冰等預警信號生效期間,供水、電力、供氣、通信、公路、鐵路、航空、地鐵、公安等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職能職責組織開展應對處置工作,重點做好山區道路、高速公路、機場、軌道交通的災害應急工作;農業、林業、園林綠化等有關部門應當指導農民及相關生產經營單位采取覆蓋、深灌水等防寒、除霜、防凍措施;水務部門、自來水公司應當加強城市供水管網維護搶修工作,供水設施的維護責任人應當加強對住宅小區供水管線、設施設備的檢查,落實供水設施的防凍保暖措施;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應當指導物業管理企業做好小區供水設施、太陽能等防凍防護工作。
第二十條[雷電災害防御]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構)筑物、場所或設施應當按照有關標準安裝雷電防護裝置,并經相關部門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后,主體工程方可投入使用:
(一)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的雷電防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整合納入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備案,由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監管。
(二)易燃易爆建設工程和場所,雷電易發區內的礦區、旅游景區(點)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構)筑物、設施等需要單獨安裝雷電防護裝置的場所,以及雷電風險高且沒有防雷標準規范、需要進行特殊論證的大型項目,應當經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進行雷電防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
(三)公路、水路、鐵路、民航、水利、電力、通信等專業建設工程,應當經相應專業部門進行雷電防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
第二十一條[雷電災害防御] 投入使用的雷電防護裝置應當每年至少檢測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生產、儲存設施和場所的雷電防護裝置應當每半年至少檢測一次。被檢測單位應當將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報告及時報行業主管部門備案,行業主管部門應當督促被檢測單位對雷電防護裝置檢測中發現的防雷安全隱患進行限期整改。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對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機構的監督管理,并會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對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報告備案情況、防雷安全隱患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定期抽查和通報。
第二十二條[雷電災害防御] 從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的機構,應當按照《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規定,依法取得省級氣象主管機構頒發的資質證書。禁止無資質或者超出資質范圍從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活動。
第二十三條[雷電災害防御] 市、縣(區、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建立健全本級雷電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及時向社會雷電預警信息。雷電災害發生后,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和應急預案,及時開展搶險救災和雷電災害的調查、鑒定。遭受雷電災害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情況、配合調查和鑒定。
第二十四條[大風災害防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指導檢查水面船舶作業、交通運輸作業、高空作業等相關生產經營單位和個人,在大風災害多發的冬春季節和大風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區域采取避風避險措施;加強對大型戶外廣告牌的防風安全隱患排查,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予以加固或拆除。建筑工地的施工單位應當加強防風安全管理,加固臨時設施。
第二十五條[大霧災害防御] 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單位應當根據大霧風險區劃,在機場、港口、高速公路、交通要道等建設大霧的監沒設施,及時向公眾提供大霧災害的監測信息、預警信號。大霧預警信號生效期間,公安、交通、航空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在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機場高速路實施限速、封閉等安全管理措施,及時提醒各類交通參與者減緩車速、謹慎安全駕駛。
大霧橙色以上預警信號生效期間,學校、幼托機構應當停止戶外教學活動。其他有關單位應當減少或者不予安排戶外作業;必須進行戶外作業的,應當提供必要的防護裝備或者采取限時輪崗措施。
第二十六條[冰雹災害防御] 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單位開展冰雹災害的調查和研究,在易受冰雹災害影響的烤煙等主要農經作物主產區科學布點建設人工防雹作業點,建立專業作業指揮平臺,配備必要的人員和人工防雹設備、設施,適時組織開展人工防雹作業。
第二十七條[暴雪災害防御] 交通運輸、通信、供電、供水等部門和單位,應當依據氣象主管機構降雪預報預警氣象信息,及時按照職能職責做好有關設施的巡查維護工作;農業、畜牧部門應當指導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做好大型牲畜保暖工作。降雪天氣發生后,有關部門要及時啟動預案,組織做好交通疏導、積雪清除、防凍等工作。
第二十八條[高溫災害防御] 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行國家、省防暑降溫措施有關規定,落實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者保護措施,做好供水和防暑醫藥供應的工作,加強對老、弱、病、幼人群的高溫防護指導。高溫預警信號生效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減少或者不予安排戶外作業;必須進行戶外作業的,應當提供必要的防護裝備,合理調整工作時間。
第二十九條[應急處置] 突發性氣象災害發生后,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氣象災害指揮部等專項應急指揮機構,啟動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協調機制,按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及時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啟動應急處置措施。
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解除應急響應,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災情調查評估、災后救助、保險理賠等后期處置工作,盡快消除災害影響,恢復正常秩序。
第三十條[應急保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助政策,按照分級負責原則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資金投入機制,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災害求助成本、物價變動、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適時調整;應當分級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物資、裝備、設施的采購、儲備、調運、分發、使用制度,保障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實際需求。
氣象災害發生地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遭受氣象災害影響的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可以根據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需要或受災情況申請使用氣象災害應急救援資金、物資、裝備和設施。
第三十一條[氣象災害保險]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推進適合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防御特點的氣象指數保險,支持單位和個人參加保險,分散災害風險。氣象主管機構應當依法據實、無償提供保險理賠所需的氣象災害證明材料。
第三十二條[氣象衍生災害防御協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會同水務、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聯合制作地質災害、病蟲害、森林火災、霧霾等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預警信息,根據政府授權分級,完善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次生災害應急預案銜接,建立氣象次生及衍生災害的綜合防治體系。
第三十三條[氣象災害科普]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象科普場所及設施建設,向社會宣傳和普及氣象災害防御法律法規和防災減災科普知識,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中小學科普宣傳和課外教育內容,培養和提高中小學生氣象災害防御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十四條[防御部門失職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氣象災害防御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規定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未及時開展氣象災害巡查、監控、消除氣象災害隱患點的,導致重大氣象災害未能有效防御的;
(二)未按要求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的旱情、水情、災情等共享信息的;
(三)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未將本部門應急措施及時報告本級氣象災害應急決策指揮機構的,或未執行響應流程后;
(四)收到災害性天氣警報或者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未按規定采取應急響應或者處置不當,導致重大損失的。
第三十五條[行政管理相對人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況嚴重的,處3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罰:
(一)廣播、電視、政府網站等媒體及基礎電信運營單位,未按照要求及時、準確、無償播發或者刊載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
(二)編造或傳播虛假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或傳播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造成損失或不良影響的;
(三)未經許可擅自向社會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和氣象災害災情信息的;
(四)損毀、侵占或擅自移動、關停氣象災害防御設施、氣象探測設備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播發終端的。
第三十六條[雷電災害防護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或其他有關部門按照權限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出租、出借、掛靠、偽造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證,或租用、借用和利用掛靠、偽造的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證從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活動的;
(二)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機構弄虛作假出具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報告的;
(三)應當安裝雷電防護裝置而拒不安裝的;已有雷電防護裝置,拒絕進行檢測或者經檢測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篇2
關鍵詞:漁業;氣象災害;預防;措施
最近幾年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一些大型的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它們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時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加快了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在嚴峻的環境背景下,各種氣象災害也頻繁發生,給漁業生產帶來了深刻的影響,漁業作為經濟風險十分大的行業,在氣象災害的破壞下,許多漁民不但沒有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甚至有部分還出現了虧損,嚴重影響了漁業的發展,為了減少氣象災害給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行事先的災害預防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主要介紹預防漁業氣象災害的具體措施。
1 建設完備的氣象災害預防機制
氣象災害以其種類多、范圍廣、頻率高、持續時間長、群發性突出、連鎖反應顯著及災情重的特點,給漁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因此,為了減輕氣象災害給漁業生產造成的嚴重影響,必須在災害來臨前采取預防措施,建立完備的氣象災害預防機制,以其來強化漁業的抵抗災害的能力。
具體措施表現為,對本養殖區內氣候特點進行分析,剖析歷年來各種氣象災害給本區漁業發展帶來的影響,進而重新制定防災方案,在確立方案時需要考慮到可能影響到方案變動的因素,最好確立一個備選方案,以提高其應變性及實用性。
確立方案后,對具體的防災人員進行培訓,讓廣大漁民能夠掌握具體的防災策略,在面對氣象災害時不再是束手無策的狀況。
另外,還需要加強與各個部門之間的合作。
第一,拉近與氣象災害預報部門的聯系,適時掌握氣象信息,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確定可能產生的災害類型,進而制定出防范的措施。
第二,與信息傳遞部門協調,讓其在最早的時間內對可能發生的氣象災害進行事先通告,以便于廣大養殖戶能夠根據自身養殖情況進行具體防護。
同時,設計抗氣象災害專欄,讓廣大漁民能夠懂得如何去抵抗氣象災害,進而最大限度減少其養殖的經濟損失。
2 加強防災基礎設施的建設
加強防災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減輕氣象災害給漁業帶來的影響的客觀物質基礎。
首先需要了解該區域水體的特征,根據該區域氣候的特點建設漁業防災基礎設施。在基礎設施項目設計時,綜合考慮各結構對氣象災害的預防功能。
其次,氣象災害給漁業造成影響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在于對水質,即漁業生產環境的影響。此時,需要適時更換水源,排除水中的一些細菌、對漁業生產有危害的生物體,建立完善的水循環系統,確保盡可能減弱漁業生產所受到氣象災害的影響。
另外,為了保障氣象信息的及時流通,需要在各漁業區域建設能夠隨時獲取氣象信息的媒介,確保漁民能夠得到完善的漁業信息支撐,進而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
結束語
綜上所述,氣象災害給漁業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僅會使廣大漁民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同時會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因而,為了減輕氣象災害給漁業帶來的嚴重威脅,必須提前做好預防措施,建立完善的氣象災害預防機制,強化漁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提升防災水平,減少災害給漁業造成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賈建剛,胡建平.強化監管提升服務全力打造文明和諧漁區環境――黃驊市漁業文明執法窗口創建活動紀實[J].河北漁業,2011(01)
篇3
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有關事宜的通知》精神,結合我市今年極端天氣頻發的實際,為切實做好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旗縣區、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要按照《自治區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的有關規定,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責任制,明確工作任務和應急管理職責,責任落實到人,確保各個環節無漏洞,共同做好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為了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防御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氣象服務工作的主動性,發揮人工影響天氣作用,提升氣象服務能力,推進氣象服務工作的深層次發展,使氣象服務工作能夠滿足本地區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各旗縣區鄉鎮要建立氣象傳輸渠道,鄉鎮各設一名氣象服務兼職助理員(或氣象信息員),負責氣象預警信息接收,災情住處的反饋工作,當出現氣象災情時,及時向當地氣象部門反饋災情信息。
二、各旗縣區氣象部門要加強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工作,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率。要進一步加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渠道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住處的時效性,擴大覆蓋面。氣象預警后,要通過新聞媒體及時向社會性公眾發送。各級電視臺和廣播電臺在第一時間,即預警信息之后15分鐘內播報有關信息;各地通信運營商要予以大力支持,及時向移動通訊用戶預警短信,擴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覆蓋面,即時采取措施進行防御。
三、各旗縣區及相關部門要采取多種形式,加強災害防御知識宣傳普及工作,使氣象防災科普知識進農村牧區,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讓廣大公眾掌握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特別要加強防御局地山洪的知識和意識,及時采取避險措施,減少人員傷亡和損失。
篇4
為了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防雷減災管理辦法》、《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規定》和《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有關規定,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重大意義
氣象災害是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我市屬氣象災害高發區,年平均雷暴日數35天,年最高雷暴日數達44天,每年大到暴雨日數達9天,冰雹日數達28天,大風天數達29天。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造成的災害程度也在不斷加劇,因氣象災害導致的人員受傷、火災、信息系統癱瘓等事故時有發生。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防御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重要措施,是氣象災害風險控制和災害防范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建設工程設計和施工的基本依據。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從構建“和諧”的高度,切實提高對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決采取有效措施,科學組織,依法管理,認真做好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為我市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認真做好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
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認真做好本行政區域內的各種規劃、大型建設工程、重點工程、爆炸危險環境等建設項目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特別是對新建、擴建和改建建設工程必須在項目動工前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確保公共安全。我市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主要內容是雷電、暴雨、洪澇、干旱、風災、連陰雨、高溫、寒潮、霜凍、冰凍、雪災、雹災、霧災。評估的具體范圍是:
(一)《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規定的一、二、三類防雷建(構)筑物;
(二)煤礦、供電、化工企業,貯存燃油、燃氣、火工等易燃易爆場所;
(三)郵電通信、交通運輸、廣播電視、醫療衛生、金融證券、文化教育、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體育、旅游、游樂場所以及信息系統等社會公共服務設施;
(四)城鄉、重點領域、區域發展和建設規劃;重大區域性經濟開發、區域結構調整區劃;
(五)其他依法需要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場所和設施。
上述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項目,建設單位在申請辦理氣象行政許可時,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二十八條和第三十四條的規定,《防雷減災管理辦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規定》第八條的規定,《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57—第六章第條的規定,向氣象主管機構提交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報告。
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程序
對按規定需要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項目,各級建設、氣象主管部門應當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納入項目審核與竣工驗收許可制度,做到事前評估與事后審驗相結合,充分發揮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在工程建設中的重要支撐作用。凡屬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范圍的建設工程項目,建設單位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或初步設計時應同步做好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辦理程序如下:
(一)建設單位到當地氣象主管部門辦理氣象行政許可申報;
(二)當地氣象主管部門應根據建設工程項目類型、類別在1個工作日內作出該項目是否需要進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或雷擊災害風險評估的意見;
(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項目,由建設單位與具有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資質的法定機構簽訂有關合同。評估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建設工程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技術規范等相關標準,并對評估結論負責,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機構應在簽訂有關合同后20個工作日內作出評估結論;
(四)建設單位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報當地氣象主管機構備案。
四、切實加強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監督管理
(一)加強組織領導。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關系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市、縣(區)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領導,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組織實施,成立由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氣象災害風險評估領導小組和專家評審組,氣象、發改委、建設、規劃、安監等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切實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落到實處。
(二)靠實部門職責。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是社會公共安全保障的一項重要工作,涉及面廣、責任重大,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共同做好相關工作。氣象部門要做好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的組織、監督和管理,建立并落實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規范和工作流程,增強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嚴格執行上級物價部門核準的技術收費標準和市政府規定的有關項目減免收費政策,確保風險評估工作順利開展。發改部門在審批重點建設項目、易燃易爆工程建設項目立項時,應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作為建設項目立項可行性論證的重要條件,對可行性研究報告或者申請報告中未包括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項目,不予立項、審批、核準。規劃、建設管理部門在進行項目規劃建設許可時,應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合格作為前置條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加強執法監督,督促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工作落實到位。
篇5
關鍵詞:氣象災害;類型;農業生產;影響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許昌
1氣象災害的種類和特點
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電、冰雹、大霧、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霜凍、冰凍、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災害。許昌市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境內氣候復雜多變,是河南省氣象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來因氣候變化等原因,各種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具有發生種類多、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的特點。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大風、冰雹、霜凍、干熱風、寒潮、連陰雨、雨(霧)淞、雷暴等十多種[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災害發生,“風調雨順”之年很少出現。
統計數據顯示,近50年來,許昌市年平均氣溫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氣溫上升趨勢更加明顯,多數年份氣溫偏高。而季節氣溫變化趨勢不同,冬季和春季氣溫上升最為顯著,而夏季則有明顯的降溫趨勢,“暖冬”、“春熱”、“涼夏”出現頻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時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減少,而夏季降水顯著增加,導致旱澇趨勢加劇。2007、2008年連續2年出現春夏之際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來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計降水量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麥受旱面積逾10萬hm2。2006年7月2日出現特大暴雨,日降水量達到335.9mm,突破歷史極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損失2億多元,并出現人員傷亡;2008年6月3日出現風雹災害,瞬時最大風速達到31.5m/s(11級風力),突破歷史極值,也造成了嚴重災情。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增強,對全市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產生了深刻影響[2]。
2氣象災害防御
(1)氣象災害防御是防范與減輕氣象災害活動的簡稱,是對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調查、評估和防災、減災等活動的概括。氣象災害防御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做好氣象災害可能對農業、交通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影響的預防工作,又要做好氣象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援等工作。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門比較多,只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明晰相關部門的防御責任,促進部門間的有機聯動,才能真正實現對氣象災害的整體防御。
(2)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目前,許昌市已經建成了由5個國家常規氣象觀測站、69個鄉鎮自動雨量站和17個四要素自動氣象站組成的地面觀測網,建成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建成了由2部天氣雷達組成的雷達觀測網,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立體監測體系,極大地提高了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水平[3]。特別是近2年投入業務使用的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鄉鎮自動雨量站等現代化監測設備,在暴雨、冰雹等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現代化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初步建成了短時天氣預報警報、中短期預報、短期氣候預測以及農業氣象、水文氣象、地質災害等專業預報系統。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水平和短期預報準確率穩步提高,強對流、暴雨、干旱等預警、預報水平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多部門聯合制作和的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病蟲害氣象等級、火險氣象等級、電力氣象、交通氣象等預報,以及氣候變化對農業、水資源的影響評估等,在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為牽引,積極創新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圍繞許昌糧食核心生產區和花卉、煙草、中草藥種植等特色農業,開展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區試點建設,不斷探索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新體系。大力實施空中云水開發工程,在全市各縣區興建標準化防雹增雨基地,為抗旱救災、緩解水資源短缺、保護生態環境等提供保障。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建立鄉鎮氣象信息員隊伍,做好氣象服務“三農”工作。
3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
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對農業影響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澇,不僅發生頻率高,甚至相伴出現,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溫、霜凍、干熱風、連陰雨等,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影響,但發生頻率較低,危害相對較輕。
(1)干旱。是指因久晴無雨或少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而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氣象干旱等級》國家標準中將干旱劃分為5個等級,并評定了不同等級的干旱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①正常或濕澇,特點為降水正常或較常年偏多,地表濕潤無旱象;②輕旱,特點為降水較常年偏少,地表空氣干燥,土壤出現水分輕度不足,對農作物有輕微影響;
③中旱,特點為降水持續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現水分不足,地表植物葉片白天有萎蔫現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④重旱,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持續嚴重不足,土壤出現較厚的干土層,植物萎蔫,葉片干枯,果實脫離,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一定影響;⑤特旱,特點為土壤水分長時間嚴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較大影響。
干旱是許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據旱區分布調整作物布局,種植耐旱作物品種;二是灌溉時采用灌溉和滴灌技術,節約用水;三是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是開發空中水資源,抓住有利的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達50mm或以上的強降水。按其強度又分為3個等級,24h降水量50.0~99.9mm為“暴雨”;100.0~249.9mm為“大暴雨”;250mm以上為“特大暴雨”。許昌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濫,淹沒糧田,誘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檢查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4];二是及時組織搶收或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內澇淹死作物;三是維護房屋農舍,防止大雨沖灌致使房屋或圍墻垮塌;四是避開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地段。
(3)冰雹。是指由積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圓球形透明與半透明冰層相間的固體降水,形如蔥頭,俗稱“冷子”。冰雹發生時經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冰雹極易砸傷人畜、毀壞禾木,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對成熟的作物要及時搶收;二是在多雹地帶,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三是多雹災季節,農民下地勞作時要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同時氣象部門要適時開展人工消雹作業,以降低災害損失。
(4)干熱風。春末夏初,常見的一種又干又熱的西南風或南風,其風速3~4級,溫度30℃以上,相對濕度30%以下,且連續刮風2~3d。干熱風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因為干熱風發生時正值小麥乳熟期,此時“熱風”和“干風”給小麥帶來“高溫熱害”和“低濕干害”,雙重災害導致小麥籽粒干癟,既降低了小麥質量,又減少了小麥產量[5]。干熱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選用抗干熱風的小麥品種;二是營造農田防護林,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麥田氣溫,減小風力,抑制水分蒸發;三是在小麥灌漿前視墑情澆水;四是在小麥孕穗至灌漿期,適時噴灑磷酸二氫鉀或石油助長劑。
(5)大風。風速≥10.8m/s、風力≥6級的風稱為大風,常分為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雷雨大風、臺風侵襲大風3種,又以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為最多。大風不僅能摧毀農房、莊稼、樹木和通信設施,而且能引起飛沙走石,傷害人畜。大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樹,二是切斷戶外危險電源;三是減少戶外活動,盡量不到田間勞作。
(6)連陰雨。是指連續5d以上有降水,且累計降水量≥30mm的天氣過程。許昌地區連陰雨天氣多出現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間,其中7、8月最多,是該地區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連陰雨期間,雨水多、濕度大、光照少,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成熟作物的收獲,連陰雨對小麥、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質影響較大,發生在播種期的連陰雨致使播種推遲,導致莊稼欠收減產。連陰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據氣象預報,及時做好糧食搶收搶曬工作;同時做好隔濕防潮,以防霉變;二是連陰雨期間做好清溝排水,防止內澇和漬害;三是為農作物噴灑農藥時在藥液中增加粘著劑,如把適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藥液中,以保證施藥效果。
(7)寒潮。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過程。由于冷空氣的入侵,使氣溫在24h內劇降8℃以上,而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溫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溫10℃,最低氣溫在4℃以下,稱為寒潮。寒潮過境時,常伴隨6~8級的偏北大風,使沿途氣溫驟降,容易引發凍害,對農業、畜牧業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來臨前,對于已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劃鋤、松土、通氣;對于未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及時鎮壓、保溫、保墑;二是寒潮來臨時大棚內溫度下降,造成棚內作物生長放緩,因此要增大肥水供應;三是對大棚進行加固,防止大風掀棚[6]。
(8)低溫凍害。是指某一時段、某一地域內出現的氣溫明顯偏低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的一種天氣現象,可分為冷害、寒害、霜凍和凍害4種類型。小麥凍害是由越冬生態條件超出冬小麥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麥的凍害程度主要取決于降溫強度和低溫持續時間長短,
但與品種、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質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關系。因此,防御凍害即使麥苗與越冬生態條件相適應。防御凍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選用抗寒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并根據品種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質量和播種質量,培育壯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墑、鎮壓防凍;四是增施磷鉀肥,做好越冬覆蓋。
4參考文獻
[1] 劉勇軍.就《河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施行答記者問[n].許昌日報,2009-07-07(2).
[2] 劉勇軍. 加強能力建設,服務地方發展[j].氣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 杜彩月. 許昌氣象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n].中國氣象報,2009-11-10(2).
[4] 白瑛,苗東梅,金慶榮,等.呼倫貝爾市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s1):44-46.
[5] 劉可東,陳建春,朱根苗,等.黃山市農業氣象災害分析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26):12608-12609.
篇6
關鍵詞:氣象;三農;重要性;農業生產;災害
一、氣象條件與農業生產的關系
農業生產對象所處的外界環境,垂直尺度并不大。就植物而言,其上部邊界最高不過幾十米,下部邊界深入土壤只限幾米。這一范圍的環境條件與生物有機體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可看作一個系統:土壤-植物-大氣系統。這個系統內的狀態和有關機制決定了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動物的參與形成新的系統。通過對這個新的系統的調節與控制,最終形成動物產量。在這個系統中,太陽輻射、溫度、水分、空氣等氣象因子既作為農業環境條件之一,影響農業生產;又為生物有機體的生長發育提供所必需的物質和能量,并通過影響自然環境中的其他因子間接地作用于農業。氣象因子的不同組合對農業生產產生不同的影響。只有當這些因子的組合處于最優狀態時,才能使農業產品獲得最高的經濟效益。反之,任何一個因子的不足或過量都對農業造成損害。“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旱澇風凍,減產失收”,是中國古代對于氣象與農業之間密切關系的概括。
農業生產也反過來影響氣象條件。人們的生產活動是形成農業小氣候的重要因子之一。很多農業氣象災害往往通過采取一定的農業措施得以減輕或防止。人類大規模地改造自然的工作,如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防護林帶的營造等都會影響一定地區內的天氣、氣候狀況。由農業技術措施造成的影響有時甚至可以大于鄰近地區天氣、氣候的自然差別。
二、氣象對我過農業生產的影響
天氣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氣象及其衍生災害方面。
1.氣候變化導致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牧業損失加大;
2.氣候變化導致中國農業生產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
3.氣候變化對中國的有關重大農業工程可能產生一定影響,重大工程安全運行的風險加大;
4.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的影響還表現在其他的多個方面;
5.氣候變化使中國海岸農業生產受災機會增大;
6.強降溫和大范圍雨雪天氣會對還沒有收獲的農作物和各種家畜造成凍傷,嚴重時會致命,給農戶造成經濟損失,可能導致市場供應緊張。
三、氣象為農業服務的重點
1.強化面向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的農業氣象服務。通過對農業氣象業務發展問題展開的實地調研和討論,深入分析當前農業氣象業務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提出農業氣象發展的新思路;科學謀劃新形勢下現代農業氣象業務發展的思路與對策以及農村公共氣象服務的重點。進一步認清當前我國農業氣象業務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繼續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努力提升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能力和效益。、一定要認真領會,貫徹落實,堅持氣象為農服務是重點的方針不動搖,把農業氣象業務作為專業氣象發展的最優先領域,深入推進現代農業氣象業務的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氣象事業的全面發展。
2.加強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推進氣象為農服務長效發展。基層,特別是農村歷來是氣象災害高敏感區域,也是氣象災害防御第一現場。同時,由于基層(農村)基礎條件差,通訊不暢,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往往不能及時傳遞,氣象信息應用水平不高,因而農村成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薄弱地區。要求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快推進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基層氣象防災減災水平,推進氣象為農服務長效發展。
3.提升人工影響天氣服務能力。注重人工影響天氣基礎設施和作業裝備現代化建設,增強基礎保障能力;堅持需求引領、服務生產與民生并舉原則,增強重點領域服務能力;推進科研體制創新,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加快管理體系建設,增強安全監管能力。要切實增強農業氣象服務能力、農村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和農村信息化服務能力,不斷推進人工影響天氣事業和氣象為農服務工作實現新跨越。
篇7
關鍵詞 氣候變化;紅棗;產量;新疆澤普
中圖分類號 S1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205-01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對各個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農業是最為敏感和脆弱的,氣候變暖、變干或變濕都將引起農業生態環境、生產布局和結構的變化,進而影響作物生產[1-2]。澤普縣位于新疆西部,屬大陸性暖溫帶干旱氣候,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晴天多,日照時數長,熱量豐富,光照充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農耕期280 d,太陽輻射量600.404 kJ/cm2,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但氣象災害頻繁,占自然災害的70%,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農業直接經濟損失均在幾百萬元以上。因此,研究氣候因素與紅棗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使紅棗產業更有效地適應氣候變化并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1 資料與方法
選取澤普縣氣象站1961―2015年逐月氣候觀測資料,按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生成氣象要素的逐季和年序列;紅棗產量為澤普縣林業局提供的2007―2015年資料。使用線性傾向和滑動平均氣候趨勢分析、二階最小二乘法、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研究。
2 結果與分析
2.1 澤普縣氣候變化特征
分析1961―2015年澤普縣觀測站氣象資料(圖1、2、3),近55年澤普縣氣候變化呈氣溫升高、降水量增加、日照時數增多趨勢,氣溫氣候傾向率為0.2 ℃/10年(通過0.01顯著性檢驗),升溫趨勢較顯著;降水氣候趨勢傾向率為0.1 mm/10年(未通過顯著性檢驗);日照時數氣候傾向率為56.0 h/10年(通過0.05顯著性檢驗),日照時數增多明顯。分析5年滑動平均趨勢變化,平均氣溫和日照時數年代際振蕩明顯,2005年至今一直處于氣溫偏高、日照時數偏多期,降水量表現為3~5年振蕩周期,目前降水略偏多或接近常年。
2.2 紅棗產量及物候期氣象條件分析
澤普縣紅棗主要品種為駿棗。利用2007―2015年駿棗產量分析平均產量,2007年紅棗種植面積2 333.33 hm2,平均產量2 485.5 kg/hm2;2009年增至8 000 hm2,產量卻下降為2 139 kg/hm2;之后種植面積和產量逐年增多,2012年來種植面積變化幅度較小,但平均產量增長幅度較大;到2015年,種植面積達到1.27萬hm2,平均產量高達7 873.5 kg/hm2。
2.3 物候期氣候變化對紅棗產量的影響
紅棗發育期氣象條件與產量進行SPSS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紅棗產量與年降水量相關系數為0.65,通過0.05顯著性檢驗;與年平均氣溫和日照時數成負相關,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休眠期和花期紅棗產量與降水量成正相關,說明適量降水對紅棗生長發育及開花、授粉有利;坐果期到成熟期紅棗產量與降水成負相關,降水天氣多易造成紅棗裂果爛果,嚴重影響品質降低產量;年平均氣溫與紅棗產量關系不明顯,但是果實膨大期和成熟采收期產量與氣溫成正相關,適溫度對果實大小、色澤、含糖量等因子有利[3-4],有效提高紅棗品質;日照時數與紅棗產量成負相關,但花期和果實成熟采收期日照時數與產量正相關性顯著。
2.4 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
一是根據澤普縣氣候變化特征,加強田間管理,生長前期應注意澆水和施膨果肥,以提高果實品質、防止后期裂果。遇極端降雨,要采取有效排水除澇措施,或適當提早采收將損失降低至最低限度。二是加強紅棗發育期天氣觀測,找出紅棗氣象災害指標,建立氣象災害防御預警平臺,提供采收期中長期天氣預報,為紅棗生長期提供針對性氣象信息服務,降低損失。三是澤普縣近年來實施棗糧間作,受災年份可適當降低紅棗的經濟損失,正常年份由于增加了樹間通風透光能力,使棗果的品質得到提高,再加上糧食收入,效益可觀。四是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進行科技種植已成為一條緩解氣象災害、病蟲害和提高產量、品質的科學道路。應該注重科技創新,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為農業服務。
3 結論
根據1961―2015年氣象要素變化,目前澤普縣處于氣溫偏高、降水略偏多、日照時數偏多期。要加強研究紅棗各發育期氣象因子與紅棗產量的關系,掌握紅棗生長發育期對降水和氣溫的需求,有效利用氣象條件,防范氣象災害,結合實際,加強田間管理,提高紅棗品質與產量。
4 參考文獻
[1] 英杰,楊秋榮,康桂玲,等.滄州金絲小棗優質高產區土壤地球化學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7):7354.
[2] 陳恒山,宋文,王巖.紅棗安全越冬防護技術措施[J].新疆農業科技,2011(3):46.
篇8
關鍵詞:氣象防雷檢測 常見問題及措施 技術落后
中圖分類號:P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4(b)-0249-02
我國地域遼闊,因此所面對的氣象現象也是多種多樣的。在氣象災害當中,雷電災害可謂是當別嚴重的災害之一,每年都會給我們的國家帶來巨大的財力物力以及人身安全等各個方面的損失。因此,加強對雷電的檢測預防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國家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保護作用。
1 在M行氣象防雷監測工作過程中常遇見的問題
1.1 針對防雷檢測的技術比較落后
如何實現氣象防雷安全檢測,是關乎一個國家民生安全的重要內容。在對各類建筑物和設備進行防雷檢測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防雷檢測工作的相關技術標準以及規范要求進行。但是,因為我國目前的防雷檢測技術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后,與發達國家進行比較,我國的防雷技術水平還是處于一個比較落后水平和階段。并且,對于氣象監測的技術以及資金的投入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匱乏與欠缺,致使針對氣象防雷的檢測技術不能夠在技術上有所發展和提升,使得我國目前的防雷檢測工作不能夠得到高能、高效地順利開展。
1.2 有待完善氣象防雷檢測工作當中的法律法規
目前,我國有關政府部門在對氣象防雷的檢測方面沒有投入足夠的重視,導致有關氣象防雷檢測的制度法規建設的不是很完善。由于該種制度與法規的欠缺,致使氣象防雷檢測方面的工作人員不能夠具有良好的執法意識,以至于企業單位和普通居民在防雷工作上缺乏一定的認識,并且缺乏對依法辦事原則的認識。甚至有的單位,根本就不懂防雷檢測工作的重要性。由于有關的執法人員對氣象工作的認識處于一種比較基礎的程度,因此,存在很多的不足,在執法過程當中,這些不足都會對防雷檢測工作產生嚴重的影響,使其不能夠順利的開展工作。
1.3 在氣象防雷檢測認識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在雷電災害的認識上存在著普遍的不足。由此帶來了人們對雷電的防范不足。檢測防雷防靜電接地、避雷針等設施,在防雷檢測工作當中屬于一般的工作,在認識不足的情況下,通常會使得工作人員存在認為防雷檢測裝置只包括防靜電接地、避雷針等設施的認識。但是從國家防雷技術規范的要求來看,上述所說的防雷裝置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其中的各種防雷配套設備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就需要防雷檢測人員在工作的過程中進行科學的診斷以及正確的評估。然后根據這兩部分結論再提出相應的整改措施和意見。
1.4 不具有明確的氣象防雷檢測性質
在對各類建筑物和設備進行防雷檢測的過程中,對于使用的檢測設備及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對于國家和人民都是有利的。同時,其本身又具有服務的性質,所以對于工作人員的事業心以及責任感都具有較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其具有良好的專業素質,還需要其具有優良的職業道德素質。但是,因為每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都不一樣,所以在收費問題上也存在差異。所以,一些工作人員將收費作為檢測的標準,由收費來決定檢測力度。當收費過低的時候,工作人員就會滯后、推諉檢測,進而導致雷電災害的發生,對于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產生極為嚴重的威脅。
2 怎樣解決防雷檢測工作當中存在的問題
2.1 優化氣象防雷檢測工作技術
要想對氣象防雷的檢測技術進行優化,可以對員工實行定期的培訓,以使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以及業務素質得到提高。工作人員可以通過網絡來加強對業務技術的學習,加強跟業內同行的交流溝通,共同進步,互相學習。對防雷檢測工作進行規范化、專業化的建設,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員都能夠積極加入到實踐工作當中,不斷地積累學習經驗,將其應用到日后的工作生活當中。同時,要想達到防雷檢測工作的完善,還需要對SPD智能防雷系統實行一定的技術升級同時進行更完善的安裝防護,以使人民群眾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免受威脅。
2.2 健全氣象防雷檢測管理制度
在當今,我國對于氣象防雷還存在著專業不精、制度不全的問題,所以應該雙管齊下。首先由政府進行牽頭,加大對氣象防雷檢測的資金投入,重視有關的氣象防雷檢測工作,建設現代化的防雷檢測隊伍,加大對防雷檢測重要性的宣傳,使得社會各界人士以及地方政府能夠對防雷檢測工作的重要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支持和理解防雷檢測工作的開展。同時,需要相關的管理部門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大對人才的儲備,保證防雷檢測工作能夠具有高度的權威性以及精準性,進而提高在社會上的公信力。
2.3 加強對雷電災害的知識宣傳
需要對雷電災害的破壞性具有正確的認識,加強宣傳有關雷電防護方面的知識,提高防雷的效果。可以通過廣播、報紙、手機微信以及電視等方式來對防雷知識進行宣傳科普,使得人們清楚地認識雷電的危害。使其了解雷電是一種可以預防的氣象災害,從而提高其觀看、收聽天氣預報的積極性,了解有關的防雷常識,進而降低在雷電災害當中的人身財產損失。要及時的公布雷電監測結果,并且使用新方法、新載體、新途徑等,來對防雷檢測進行普及,提高群眾對雷電天氣的掌握程度,進而能夠積極有效地應對雷電天氣。
2.4 增強群眾防雷減災意識
目前,人民群眾對于雷電災害的認識程度并不夠,缺乏對雷電災害的預防意識。因此,當在發生雷電災害的時候,不能夠有效地避免其所造成的損失。這就對人們的防雷意識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要求人們提高對有關防雷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使得自身的防范能力得到顯著的提升。比如,不能夠在雷雨天氣的情況下,在地勢比較高的地方打電話,撐打鐵頭雨傘等,這樣很容易發生雷電的傷亡現象。如果具備一些常識,就會避免這些問題的產生。
3 結語
雷電這一氣象災害,不但會損害到人民的財產安全,同時對人民的生命安全也具有嚴重的威脅。因此加大對雷電監測控制技術的資金投入,提高人們對雷電預防常識的宣傳以及普及對于減少雷電的損害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傅潤潤.氣象防雷檢測工作常見問題及措施[J].南方農業,2015,9(21):218.
篇9
關鍵詞 氣象科技;雷電防護;安全知識;宣傳誤區
中圖分類號 S76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81-0193-01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規范、標準的深入貫徹實施,城市建構筑物防雷安全平均合格率越來越高,因建構筑物防雷不合格原因造成的雷擊事件正在大幅度地減少。可是在另一個方面,人員(主要集中在農村和中小學校)在野外遭雷擊的事件卻在不斷地增多,[1]據我們調查發現,這其中除了氣候變異和環境惡化等原因導致雷擊頻率增高等客觀因素外,還與我們在這方面的科普宣傳中存在誤區有一定的關系。
1 以定性的雷雨天氣預報作為雷電預警信息,模糊了雷電與雷擊的概念,麻痹了人們的防雷安全意識
進入21世紀后,以報紙、廣播電臺、電視、互聯網、手機短信、電子廣告牌等為載體而無處不在的天氣預報,作為一種公眾信息,已成了我們這個社會男女老少普遍關注的科普知識。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氣象臺站,都是以未來當地可能出現雷雨或局部可能出現雷雨這樣一種定性化的天氣預報,作為雷電災害預警信息的。然而,預報畢竟是預報,預報有雷雨其結果不一定會出現雷雨,出現了雷雨雖有雷電也不一定會有雷擊,因為只有在人或物體遭到雷擊時才會形成所謂的雷電災害,因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盡管氣象臺站作出了未來可能有雷雨的預報,同時也了雷電災害預警信息,而且確實也下了雨聽到了雷聲,但往往由于雷暴云離我們較遠或雷暴云底離地面較高,而最終沒有出現雷擊事件、造成雷電災害。更何況即便是發生了雷擊,其擊中建構筑物及人員的幾率也是很低的(當然,雖可能遭雷擊的幾率很低,但只要有哪怕是一次被雷擊,也足以造成嚴重后果)。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雷電預警信息并沒有產生實際效應,而沒有效應或很少產生效應的預警信息是不可能起公眾警示作用的,猶如《狼來了》的故事一樣。前些日子我們去山區農村調查,那里的很多農民朋友尤其是中老年農民朋友對我們說,農民不可能因為聽了“今天、明天或是后天有(或局部有)陣雨或雷陣雨”這樣一種模糊的天氣預報消息,而放棄寶貴的勞動時間的,特別是在十分緊張的農忙時節(因為此時恰恰也正是多雷雨季節),除非你們能給我們提供準時準點的雷擊預報信息。顯然,在這樣的思想觀念氛圍下,農村野外雷擊事件逞逐年增加趨勢是很自然的了。而實際上,在我們居住的城市里面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2 雷雨天外出穿膠鞋可以起防護作用的說法,混淆了市電與雷電的差別,弱化了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
近些年來,經常有關于青少年在野外運動場上踢足球或打籃球時,因遭雷擊發生集體性傷亡事件的新聞報道。與此同時,不少媒體在宣傳雷電防護知識時,提醒人們在雷雨季節外出要著膠鞋,以增加人身的安全性。其實這種說法并不完全正確,因為即使是對于市電,除了專業用的標準絕緣膠鞋外,一般性膠鞋我們都不敢說是安全的。我們日常使用的市電電壓不過數百伏,而雷電的沖擊電流有數萬安培到數十萬安培,因此而產生的交變磁場感應電壓高達萬伏甚至數萬伏,其瞬間能量可使局部空氣溫度升高至數千攝氏度,足見傳統的絕緣理論及市電操作經驗是不適用于雷電防護的,更不要說是一雙普通膠鞋了。類似的還有如“雷雨天不宜把羽毛球拍、高爾夫球桿等扛在肩上”的說法,意在警示人們:這些器具有可能引雷燒身。說羽毛球拍和高爾夫球桿能“引雷”,同樣缺乏科學依據,試想,面對電流、電壓特超強,溫度特超高,閃擊速度特超快(一般約為50~100微妙)[3]的雷電,在同一條閃擊帶(同一個閃擊通道)中,除了較高大的物體會先于較矮小的物體遭雷擊外,人的肩上是否扛有羽毛球拍或高爾夫球桿,并無什么大的區別,道理很簡單,因為強大的、凌空而下的、且極速前進的雷電流不可能受制于一桿小小球拍的牽引,反之亦然,一桿小小的球拍是不可能改變強大的雷擊通道的,因為它的閃擊速度實在太快了,以至于快得沒有任何東西能有機會去改變它。今年暑期我們去城郊調查,適遇一群正在冒雨打籃球的中學生,勸他們停止打球回到室內去(因為此時雷聲隆隆且還有更強的雷雨云在快速移來),他們竟滿不在乎地說自己不是在打羽毛球而是在打籃球,還穿著膠鞋呢,不會有事的。邊說邊繼續打球。
篇10
關鍵詞 氣象服務網站;災害預警系統;開發;應用;山東臨沂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3-0282-01
臨沂市位于山東省的東南部,每年經常會發生各種氣象災害,特別是旱災、澇災、冰雹等災害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非常大,使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及農業生產都沒有保障。因此,臨沂市亟需建立氣象災害預警系統,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一定的參考[1-2]。
臨沂市氣象局根據實際需要開發了臨沂天氣業務服務平臺。該平臺基于mysql數據庫,使用了多種計算機編程語言如JavaScript 、C++和JSP等進行開發。該平臺于2010年5月投入業務運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為實現氣象防災減災“最后一公里”增加了一條服務途徑。
1 氣象服務平臺的主要功能
該平臺的開發是基于應急預警、預報預測和氣象視頻、天氣實況等,臨沂市天氣業務服務平臺首頁見圖1,該平臺主要實現了氣象視頻、電視氣象頻道直播、天氣實況等功能。平臺的主要功能模塊有以下幾種。
1.1 氣象災害的應急預警
在首頁醒目的位置滾動播出氣象臺的災害性天氣,主要包括雷雨大風、冰雹、臺風、強降水等災害預警信息。
1.2 氣象視頻
工作人員可以在后臺氣象預報視頻節目,制作與上傳節目內容,視頻節目內容包括第一時間、專家訪談、談天說地、天氣新聞、CCTV天氣預報、氣象之聲等欄目。每檔節目都可以實現歷史資料的查詢。在首頁的右邊可以在線觀看氣象頻道的電視直播節目的視頻信息。
1.3 天氣預報服務信息
主要包括短期預報、3 d天氣預報、7 d天氣預報、全國天氣預報、周邊城市天氣預報、周邊通航城市天氣預報、生活指數預報等。天氣預報信息以文本與圖形結合的形式提供了全國逾2 500個城市的天氣預報查詢。生活指數預報包括晨練指數、穿衣指數、感冒指數、交通氣象指數、環境空氣質量指數、晾曬指數、森林火險指數、洗車指數、紫外線指數9項內容,為廣大人們吃穿住行提供參考。
1.4 實況資料即時查詢
包括臨沂10個自動站、137個區域站、新一代天氣雷達實況資料在網頁上實現動態顯示。站點信息和各類氣象要素信息均從數據庫中讀取,由網頁程序實現動態標注顯示。利用FLASH插件實現動態曲線的繪制。
1.5 防災減災
主要包括氣象預警、城市內澇、地質氣象災害、森林高火險、城市高火險等欄目,為廣大農民提供服務信息。
1.6 雷電防護和氣象科普
主要包括雷電知識、法律法規、氣象科普知識等方面的氣象知識。
2 程序實現
2.1 預報實況資料功能的實現
預報實況資料的制作和,有很高的時效性,因此開發了完善的后臺管理接口,管理人員可以在后臺實現預報實況的錄入編輯。
2.2 視頻流媒體技術
服務平臺對手機或者終端用戶提供的視頻服務采用流媒體技術,支持用戶一邊下載視、音頻文件一邊播放,縮短用戶的等待時間。流媒體軟件采用DSS[3],DSS是蘋果公司提供的開源跨平臺流媒體服務器軟件,DSS可以在Linux、Mac OSX 或 Windows 等上面部署。
2.3 JSP動態網頁技術
網站采用JSP(Java Server Pages)[4]腳本語言制作,JSP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導、許多公司參與一起建立的一種動態網頁技術標準。JSP頁面由HTML代碼和嵌入其中的Java代碼所組成。服務器在頁面被客戶端請求以后對這些Java代碼進行處理,然后將生成的HTML頁面返回給客戶端的瀏覽器。JSP具備了Java技術的簡單易用,完全面向對象,具有平臺無關性且安全可靠、主要面向因特網用戶的特點。利用服務器端腳本可以建立與MySql數據庫的連接[5-6],并將根據特定條件下從數據庫中檢索得到的數據結果放到普通的HTML代碼中,且這些服務器端腳本不依賴于任何瀏覽器和用戶使用的平臺[7]。
3 結語
2010年5月該平臺投入業務運行后,實現了多種信息的實時,包括短時間臨近預報預警、災害信息、視頻及決策服務等,為廣大用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實現氣象防災減災“最后一公里”又增加了一條服務途徑。
4 參考文獻
[1] 王遂纏,孫林花.基于Internet平臺的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及氣象信息系統[J].氣象科技,2007,35(2):295-298.
[2] 李集明,沈文海,王國復.氣象信息共享平臺及其關鍵技術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2006,17(5):621-628.
[3] 張延龍,莊玲玲.3G氣象服務平臺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2010(24):43-44.
[4] 李存斌,樊建平.JSP高級編程及其項目應用開發[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343-369.
[5] 姜曉銘,劉波,張亦華. JSP程序設計精彩實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