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經濟環境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內的經濟環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經濟形勢;財政運行;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101(2012)03-0034-05
2012年同2011年相比,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更加復雜。2011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各類風險明顯增多;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經濟金融等領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潛在風險;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要充分認識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風險;必須加強風險評估,及早準備預案,有效化解各種風險。因此,我們要全面分析國內外經濟形勢,適時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努力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國際經濟環境
世界經濟有望繼續保持溫和復蘇,但復蘇的基礎仍然比較脆弱,經濟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多。2011年雖然經歷了一些波動,但全球經濟溫和復蘇的態勢已基本確立。第一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增長1.8%,較2010年第三、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業效率指標表現良好,利潤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了9.8%,接近歷史峰值,預示下半年美國經濟重新加速上行仍有現實基礎。歐元區經濟復蘇整體強于市場預期,第一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增長0.8%,同比增長2.5%,創2007年第三季度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兩大主要經濟體增長尤其強勁,同比分別增長4.8%和2.2%,表明歐債危機的心理影響要大于對實質經濟增長的影響。日本受強震影響,第一季度經濟環比下降0.9%,同比下降3.5%,但隨著災后恢復重建的推進,下半年有望實現經濟正增長。主要新興經濟體繼續復蘇,第一季度,印度、巴西、俄羅斯、韓國以及我國的臺灣和香港地區經濟同比增長分別為7.8%、4.2%、4.1%、4.0%、6.2%和7.2%,增速較2010年度雖然有所放緩,但復蘇勢頭依然比較平穩。[1]總體判斷,世界經濟復蘇勢頭盡管低于預期,復蘇的過程也會出現反復,但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這將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較為穩定的外部環境。
在世界經濟有望繼續保持溫和復蘇的同時,其復蘇的基礎卻很脆弱,全球經濟持續復蘇之路仍然崎嶇,我國財政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仍然面臨著諸多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一是發達國家財政風險凸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財政赤字普遍大幅度增加,財政風險不斷上升,不僅對國際金融市場的穩定產生影響,而且將對經濟的持續復蘇構成制約。二是新興經濟體面臨的通貨膨脹形勢依然嚴峻。近一個時期,新興經濟體雖然相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貨幣緊縮政策等,但通貨膨脹形勢依然比較嚴峻。目前,國際資本仍然在不斷流入新興經濟體,導致這些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日益加大,把握好宏觀調控的節奏和力度、避免宏觀緊縮過度成為這些國家面臨的突出問題。三是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風險依然較大。世界經濟復蘇以來,在需求增加、美元持續貶值、全球流動性過剩等因素作用下,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呈現持續震蕩攀升態勢。雖然市場普遍預期大宗商品價格很可能繼續維持在高位,但主要經濟體經濟發展趨勢和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可能造成大宗商品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四是全球貨幣政策的走向存在不確定性。在發達國家財政風險加劇、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形勢依然嚴峻、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面臨較大波動風險的情況下,特別是在世界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同時又面臨通脹上升壓力的形勢下,各國貨幣政策操作難度日益加大,處于兩難境地,全球貨幣政策走向存在明顯不確定性。這勢必會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和預期。
盡管存在上述風險和不確定因素,但綜合各方面情況判斷,2012年世界經濟仍將保持復蘇態勢,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私人需求有望逐步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全年經濟增速將比2011年有所放緩。2012年1月17日,世界銀行的最新《2012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調低了2012年的增長率預測,對2012年和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從2011年6月份的3.6%調低至2.5%和3.1%,把對發展中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預測分別從2011年6月份的6.2%和2.7%調低至5.4%和1.4%。報告認為,全球經濟增長與世界貿易已大幅減速,將對發展中國家產生不利影響,世界經濟前景不明朗。近日,聯合國的《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也指出,世界經濟在又一次大衰退的邊緣搖擺,總產出的增長在2011年已經大幅減慢,預計2012年和2013年增長乏力。世界總產出的增長在2012年預計為2.6%,2013年為3.2%。
二、國內經濟環境
宏觀經濟運行漸趨平穩,但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矛盾和問題仍然突出。總體來看,2012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國內環境具有“兩面”或“雙向”特征,即有利條件和突出矛盾并存,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
(一)我國經濟在有序回落中平穩增長,但仍存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通脹壓力依然比較嚴峻
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我國經濟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受到嚴重影響,實體經濟增長明顯下滑。從國內生產總值季度增長率來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處在略高于10%的位勢,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則分別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從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扭轉了下滑趨勢,并逐季回升。2010年第一季度達到11.9%的高位,之后開始持續回落,下降至2010年第三季度的9.6%以后趨于平穩,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一、二、三、四季度的增速分別為9.8%、9.7%、9.5%、9.1%和8.9%,經濟增長在有序回落中趨于平穩(詳見圖1)。[2]
第一,從供給面來看,工農業發展情況基本穩定。工業生產較2011年有所放緩,但仍處于較快增長區間。2011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0年增長了13.9%(詳見圖2)。農業生產繼續穩定增長,2011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57 121萬噸,比2010年增產2 473萬噸,增長4.5%,連續八年增產(詳見圖3)。其中,夏糧產量12 627萬噸,增長2.5%;早稻產量3 276萬噸,增長4.5%;秋糧產量41 218萬噸,增長5.1%。[3]
第二,從需求面來看,三大需求增幅回落,但仍處于較快增長區間。投資增長小幅回落,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01 93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3.8%(扣除價格因素增長16.1%)(詳見圖4)。消費名義增長小幅下滑,但實際增長回落較為明顯。2011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1 226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7.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6%)(詳見圖5)。外需增長小幅回落,貿易順差同比下降明顯。2011年,進出口總額36 421億美元,同比增長22.5%。其中,出口完成18 986億美元,同比增長20.3%;進口實現17 435億美元,同比增長24.9%。進出口相抵,貿易順差1 551億美元,比2010年減少264億美元(詳見圖6)。[4]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經濟體的復蘇進程有所放緩。
總的來看,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溫和放緩,但仍處高位,經濟運行漸趨平穩,我國經濟正逐步進入平穩增長區間。預期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GDP增速將保持在8.5%左右的高位上平穩運行。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運行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矛盾和問題。
1. 企業經濟效益存在下滑的可能。2011年,成本不斷上升已給我國工業企業經營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1)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節節攀升,如國際油價上升了約25%,黃金和銅等重要金屬價格上漲了約15%,鐵礦砂價格同比大漲約50%。(2)國內勞動力工資不斷上漲,部分地區上漲20%以上。(3)由于持續貨幣緊縮,加大了企業融資壓力,為保證正常運營,一些中小企業不得不通過高利率的民間借貸等形式進行融資,從而推高了企業的資金成本。受上述因素的綜合影響,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下滑,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已從2011年初34.3%回落至1-11月份的24.4%,39個工業大類行業虧損面也有所擴大。如果這樣的情況得以繼續,將導致企業經濟效益進一步下滑,進而對經濟平穩增長帶來負面影響。[5]
2. 通脹壓力依然較大。自2010年第四季度以來,受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居民消費價格加速上漲,2011年7月份CPI同比漲幅創年度新高,達6.5%,控制物價上漲的任務十分艱巨。在綜合采取貨幣財政和行政措施后,價格走勢在8月份出現趨勢性轉折,增幅回落至6.2%。[6]之后,居民消費價格逐月回落,物價持續上漲的勢頭得到初步控制(詳見圖7)。盡管當前物價調控取得積極成效,但國內要素成本上升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變,輸入性通脹壓力依然較大,物價上漲的中長期壓力仍然存在。同時,居民對未來物價上漲預期仍然強烈,近半數居民認為未來幾個月物價可能繼續上升。因此,未來的物價走勢還存在反彈的可能,宏觀經濟政策對物價上漲仍需要保持足夠的警惕。
3. 節能減排形勢日益嚴峻。2011年9月,國務院了“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了未來五年節能減排的目標,要求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較“十一五”有顯著下降,并對各地方、各行業節能減排下達了任務分解目標,這將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同時也將對“兩高一資”產業的增長形成一定的制約,影響經濟增長。
(二)財政運行情況總體良好,但財政風險不容忽視
2011年,全國財政收支情況良好,財政運行基本正常。但當前財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較突出,財政風險不容忽視。
1. 財政收入較快增長。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完成103 740億元,同比增長24.8%。其中,中央本級收入51 306億元,同比增長20.8%;地方收入52 434億元,同比增長29.1%。財政收入增長較快,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物價水平上漲、企業效益較好及將原預算外資金納入預算管理等因素的綜合反映。具體來看,主要源于以下四大因素:一是經濟增長帶動稅收增長。2011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3.9%(按可比價格計算)、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7.1%、進出口總額增長22.5%,相應帶動增值稅、營業稅、進口環節稅收等較快增長。二是價格上漲帶動相關稅收增長。2011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5.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上漲6%,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9.1%,國內生產總值如按現價計算增長17.4%,帶動以現價計算的相關稅收相應增加。三是企業效益較好帶動企業所得稅增長。2010年企業效益較好帶動2011年匯算清繳上年企業所得稅入庫較多,2011年企業利潤總體增長帶動預繳企業所得稅增收。四是政策性增收因素。主要是非稅收入中相當部分原在預算外專戶管理,2011年按有關規定納入預算管理,屬于轉移性收入。據地方上報有關數據估算,2011年納入公共預算管理的原預算外資金約2 500億元,分別使地方和全國財政收入增幅提高6個和3個百分點。[7]
2. 財政支出進度加快,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2011年,全國財政支出完成108 930億元,同比增長21.2%。分級次看,中央財政支出完成56 414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6 514億元,同比增長3.3%(剔除原列中央本級的車輛購置稅支出從2011年起轉列對地方轉移支付因素后同比增長約11%);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39 900億元,同比增長23.4%。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加大了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的支持力度,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國財政主要支出項目情況如下:教育支出16 116億元,同比增長28.4%;醫療衛生支出6 367億元,同比增長32.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1 144億元,同比增長22%;住房保障支出3 822億元,同比增長60.8%;農林水事務支出9 890億元,同比增長21.7%;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1 890億元,同比增長22.5%;[8]節能環保支出2 618億元,同比增長7.2%;交通運輸支出7 472億元,同比增長36.1%;城鄉社區事務支出7 653億元,同比增長27.8%;資源勘探電力信息等事務支出4 014億元,同比增長15.2%;公共安全支出6 293億元,同比增長14.1%;科學技術支出3 806億元,同比增長17.1%;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1 109億元,同比增長19%;國債付息支出2 388億元,同比增長29.5%。[9]
3. 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財政風險不容忽視。總的來看,當前我國財政收支情況良好,財政運行基本平穩,但財政形勢依然比較復雜。與經濟增長降中趨穩的基本態勢相一致,我國財政收入增長也將在繼續回調中逐步趨于平穩,但財政支出剛性增長,財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從收入方面來看,2011年全國財政收入實現了大幅增長,但增收因素除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之外,主要源于CPI上漲等非可持續因素。隨著財政經濟的發展,上述增收因素將逐步失效,財政增收也將隨之逐步放緩。同時,實施個人所得稅改革、調整增值稅征收范圍、繼續對小型微利企業實施所得稅優惠政策等,都會減少收入。因此,2012年財政收入增幅將有所回落。從支出方面來看,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完成在建項目,加強農業、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推進教育、醫藥衛生和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改革,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應對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補助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導致2012年財政支出壓力依然很大,財政收支矛盾比較突出。
同時,財政風險不容忽視。我國2009年財政赤字安排9 500億元,已經接近3%的國際警戒線,國債發行余額占GDP的20%;2010、2011年財政赤字預算安排分別為8 500億元和9 000億元,赤字率雖然有所降低,但赤字規模卻在不斷攀升。與此同時,地方債務問題日益凸顯。地方政府出于改善本地區基礎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動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部分地方領導政績觀扭曲,盲目上馬“領導工程”、“形象工程”,導致政府通過多種途徑舉債,從而形成巨大的債務規模。由于政府融資平臺是政府為了籌集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而發起設立的,所以貸款的償還需要依靠地方財政,即財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償還的關鍵。資料顯示,2009年末的7.38萬億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總量中的50%有足額土地抵押,其余均為無抵押擔保或資本金不足的項目。2010年銀監會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總額27%的約2萬億元的貸款項目可以償還本息;約占50%的4萬億元左右地方貸款存在第一還款源不足問題,屬于可疑類貸款;另外,占23%比重的地方負債存在嚴重風險隱患,簡易匡算其風險敞口達1.76萬億元。也就是說,大約70%貸款需要土地開發權、地方政府財政安排等第二還款來源的安排。[10]2011年,審計部門進行了大范圍的債務統計和審查,發現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高達10.7萬億元,其中8.5萬億元為銀行貸款,并且地方政府負債管理不透明,沒有納入預算管理,實際地方政府負債率可能更高。
2012―2013年將是我國地方債務償債的高峰期,地方債務到期的額度分別約為1.8萬億元和1.2萬億元,償債壓力巨大。要消除地方債務集中到期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化解途徑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拓寬融資渠道,擴大融資規模,借新債還舊債;二是地方政府通過出售或上市等方式變現自己持有的國有資產,以便償還債務。從長期來看,上述途徑都不能從根本上化解地方債務風險,相當一部分地方債務最終將直接或間接由財政承擔,這就給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財政風險不容忽視。
(三)貨幣金融形勢日趨向好,但金融風險需要高度關注
2011年上半年,央行連續6次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累計上調3個百分點;并3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累計上調0.25個百分點。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使貨幣供應量持續減速,新增信貸資金明顯減少。
從貨幣供應量來看,2011年初,央行制定貨幣供應量增速目標“不高于16%”。在外部經濟環境惡化導致部分資金外流、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2011年的貨幣供應量實際增速僅有13.6%,年初目標圓滿實現。2011年末,廣義貨幣(M2)余額85.16萬億元,同比增長13.6%,比11月末高0.9個百分點(詳見圖8);狹義貨幣(M1)余額28.98萬億元,同比增長7.9%,比11月末高0.1個百分點。與2010年末的72.58萬億元貨幣存量相比,2011年我國貨幣供應增加了12.58萬億元。
從存貸款增長來看,2011年末,人民幣貸款余額54.79萬億元,全年人民幣貸款增加7.47萬億元,同比少增3 901億元。分部門看,住戶貸款增加2.42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9 519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46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5.04萬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78萬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2.10萬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12億元。2011年,人民幣存款增加9.63萬億元,同比少增2.29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4.7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2.56萬億元,財政性存款減少300億元。
雖然央行已經先后多次提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利率,以便減少市場中的貨幣流通量,抑制通貨膨脹。但由于我國貨幣供應長期處在較高水平,當前貨幣供應與GDP之比依然處于高位,大大超過主要經濟大國水平。2011年全年人民幣貸款仍然增加7.47萬億元,特別是12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6 405億元,同比多增1 823億元。
與此同時,金融系統性風險加大。受貨幣政策收緊的影響,2011年社會資金鏈條已經繃得很緊,特別是民間融資領域,已經出現逃債現象。2012年,若市場需求約束增強,資金回流困難導致的資金鏈斷裂現象會增多,一旦發展蔓延起來,不僅民間融資信用體系會出現嚴重問題,國有商業銀行資金安全也會受到影響和沖擊。
三、結論和政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2012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極其復雜,既有有利條件和繼續向好的趨向,也有突出矛盾和不利趨勢,具有典型的“兩面”性特征:從國際環境來看,世界經濟有望繼續保持溫和復蘇,但復蘇的基礎仍然比較脆弱,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依然較多。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濟在有序回落中平穩增長,但仍存在著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強、資源環境約束、通脹壓力依然比較嚴峻;財政運行情況總體良好,但財政風險不容忽視;貨幣金融形勢日趨向好,但金融風險需要高度關注。根據上述財政經濟形勢和運行特征,考慮到政策的滯后性特點,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宏觀經濟政策應在總體上保持穩定的前提下適當做出一些調整,不斷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努力實現財政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形勢比較復雜,一方面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與日俱增,另一方面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并將持續存在,宏觀經濟政策在“抑通脹”與“穩增長”之間的回旋余地較小,宏觀經濟政策選擇的難度日益增大。當然,我們也應當看到,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溫和放緩,但仍處于高位,經濟運行已逐步進入平穩增長區間,并且經濟增速的適度降低有利于抑制通貨膨脹。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宏觀經濟政策仍要以穩增長、控物價為重點,注意物價水平與經濟增長之間的變化,并適時做出政策調整,著力在控物價中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特別是充分利用當前經濟增長的平穩回調期,在“穩增長”的同時下大力氣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整體適應能力。
與此同時,適應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宏觀調控要在調整宏觀經濟政策作用重心的同時,加快作出如下調整:一是宏觀調控從注重預測向預測與對策并重轉變;二是政策操作從“定向”粗放向“定量”精細轉變;三是不同政策工具從“齊抓共管”向“分工負責”轉變。由于宏觀經濟政策兩大核心目標發生了變化,因此從當前實際來看,可主要以貨幣政策完成反通脹任務,而主要以財政政策實現調整經濟結構、穩定經濟增長和改善生產供給體系等任務。
參考文獻:
[1][5]宏觀經濟研究院形勢分析課題組.當前經濟形勢分析及政策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1,(9).
[2][10]于長革.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政策建議[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1,(3).
[3][4]國家統計局.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stats.省略,2012-02-22.
[6]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2011:宏觀調控目標可基本實現2012:經濟增速呈溫和回調態勢[J].宏觀經濟管理,2011,(11).
[7]孫勇,王璐.財政收入創新高緣于四大因素[N].經濟日報,2012-01-21.
[8]李麗輝.去年財政收入突破10萬億[N].人民日報,2012-01-21.
[9]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2011年公共財政收支情況[EB/OL].mof.省略,2012-01-20.
Analysis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12
Yu Changge
(Financial Science Institute, Ministry of Finance, Beijing 100142, China)
篇2
關鍵詞:國外循環經濟 國內循環經濟 政策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7-075-02
發展循環經濟、建設循環型社會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出路,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從源頭上節約資源;在使用中促進產品的反復利用;從生產和消費中回收廢棄物,進行資源化處理,以盡可能少的資源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循環經濟的順利推進需要完備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作保障,循環經濟的發展是在政府通過法律法規與政策的指導下,各類企業與社會參與而實施的,因此完備的政策法規是推進循環經濟順利實施的內在的動力因素,實施成功與否與政策法規有著緊密的聯系。通過對國內外循環經濟的政策體系進行研究與分析,得到一些有關循環經濟政策的啟示。
一、國外循環經濟的政策研究現狀
(一)德國
德國循環經濟政策研究主要是圍繞廢棄物領域,為促進污染物的減少和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德國政府制定了許多激勵政策來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到垃圾和廢棄物的回收處理活動中。
1.稅收政策。德國政府于1998年制訂了“綠色規劃”,對稅收體制進行改革,在國內工業領域和金融投資中納入生態稅,2000年開始實施該稅制。生態稅是對消耗不可再生資源生產的產品和使用對環境產生有毒有害材料生產的產品新增的稅種。生態稅的引入可促進各企業改進工藝、設備和技術,有利于政府通過經濟措施引導生產商的行為。還有其它一些稅收優惠政策,如加大設備折舊率,免交銷售稅等。
2.抵押金返還政策。抵押金返還政策主要是針對消費領域制定的,對消費者購買含有包裝和容器的產品,在購買時按規定繳納一定的費用作為包裝和容器使用的押金,在產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消費者把包裝和容器退還給商店就可取回抵押金。德國政府在《包裝條例》中規定,如果被消費的容器如液體飲料等的容器,是不可回收利用的,則消費者在購買時必須為每個容器額外支付0.25歐元的押金,當容器容量超過1.5升時,需多付0.5歐元。在《飲料容器實施強制抵押金制度》中規定,在德國境內任何人購買飲料時,都必須要為每個容器額外支付0.5馬克的押金。以上所制定的條例、制度都要求消費者把使用后的容器和包裝按要求返還到購買處,押金才能予以退還。
3.廢棄物收費與處理政策。德國廢棄物處理費的繳費主體主要是城市居民和生產者。對居民收費,主要是按戶收取、也有計量收費,按不同廢物和廢物不同量收取費用。對生產者收費,主要是按照“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要求生產者對其生產的產品負責,迫使生產者對其使用的落后生產技術予以更新改造。對居民和生產者收取的垃圾費增加了對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和資源化處理的資金投入,從而為今后垃圾處理積累了資金。
廢棄物處理是一項投資巨大、全民參與的事業,僅靠政府的投資無法使這項活動順利進行。德國政府廣泛吸引私人經濟投資參與,逐步推動廢棄物處理的市場化和產業化。DSD雙軌回收系統有限公司就是廢棄物處置的成功典例。
4.財政補貼。德國政府很重視環保設施和節能設施的建設,規定對各類環保設施的興建給予相當于其投資費用1%的補貼;對節能設施建造與改造給予其投資費用25%的補貼率。
(二)日本
日本在推進循環型社會過程中,制定了各種資金投入和稅收制度鼓勵循環經濟的發展。
1.融資政策。日本政府對于從事循環經濟的技術研發、工藝改造、新設備投資等活動的企業和個人,根據不同情況可分別從日本政策開發銀行享受政策貸款利率。
非贏利性的金融機構可為實施循環經濟的企業、項目提供中長期優惠利率貸款并給予各種稅收優惠。
2.稅收政策。稅收政策主要有優惠政策和退稅政策。政府對各類環保設施,在其原有折舊率的基礎上再增加14%~20%的特別折舊,加大設備折舊率。對廢棄物如廢塑料制品、建筑廢物和廢木材等進行資源化處理的設備或裝置,政府也有所規定,該設備或裝置在使用年度內除了享受正常的普通退稅外,還享受特別退稅,標準是按取得價格的14%。對公害防止設施可減免固定資產稅。
3.預算政策。對從事有關循環經濟技術研發的各企業給予補貼,補助費占研發費的1/2左右;對于民間從事實用先進技術研究的企業給予2/3的補貼,金額最高上限為1億日元。對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工藝流程和設備的企業給予補助,費用占其生產和試驗費用的1/2。對企業引進合理利用資源的先進設備給予1/3的補貼,金額最高上限為2億日元。
4.公眾參與政策。日本政府在建立循環型社會過程中非常重視公眾的參與,政府規定媒體要承擔宣傳循環經濟、提高人民節約意識的社會責任。通過其它各種手段,如把循環經濟納入學校教育中;動員市民開展垃圾收集活動,尤其是廢舊電子產品、電池等的回收,提高了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公眾減少對過量、奢華包裝產品的消費,進行適度消費和正確購物,減少包裝垃圾的產生;延長一次性用品和不可再生資源產品的使用期限;向公眾發放有關垃圾分類和處理的資料等進行宣傳,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到產品的節約使用、廢棄物的回收中,以提高公眾保護環境的意識。
(三)美國
美國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以推進循環經濟發展。
1.循環消費政策。循環消費主要是提高產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同一件商品對一個消費者失去了價值,但同時卻對另一個消費者有利用價值,因此消費者之間可以實現產品的有償轉讓來實現循環消費。主要是通過網絡在政府規定或支持的商業網站進行舊貨交易,也可同慈善機構、定期舉行的甩賣活動進行舊貨買賣。
2.能源政策。美國主要是通過財政手段來激勵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政府撥款資助可再生能源的研發并為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提供抵稅優惠。政府部門帶頭使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產品。對于生產節能型家電的企業提供抵稅優惠。鼓勵研發和使用新型的采用可再生能源車輛,以節約石油資源。
(四)其他國家
除以上三個國家外,還有其他一些國家在發展循環經濟中也有相應的政策體系。
荷蘭的廢水、廢棄物處理收費政策,固體廢棄物處理廠由政府投資建立,每處理1公斤垃圾規定收費0.16荷蘭盾。
瑞士政府規定,企業在使廢棄的塑料瓶回收率達到75%,才能獲準廣泛生產與使用塑料瓶。在全國各地設立專門的回收箱分別對廢罐頭盒、廢電池回收以作它用。
韓國的廢棄物再利用責任制,指“廢棄物預付金制度”,即生產單位依據其產品將出售數量、按比例向政府預付一定的數量的資金作為押金,政府再根據其最終廢棄資源的情況,確定返還押金的比例。還有瑞典、丹麥等各國都有與其發展循環經濟相配套的政策體系。
二、國內循環經濟的政策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于循環經濟政策的研究也較多,主要是基于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和節約。學者們在財稅政策和立法專項方面的研究較其它方面多。循環經濟的財稅政策從國家、企業、社會層面推動循環經濟的試點企業和園區等不同行業發展循環經濟,從而最終希望在全社會推行循環經濟,學者們研究主要概括如下。
1.財稅政策。財稅政策是發展循環經濟的理想的政策手段。財稅政策主要是根據市場經濟活動而制定的,政府通過制定財稅政策可以主導市場行為,引導市場主體。財稅政策可用來鼓勵對保護生態環境和節約資源有意義的科研開發、設備更新、工藝改造等經濟活動。財稅政策主要有:綠色購買政策、財政補貼、稅收政策等。學者們對現有的稅收提出改革性建議,主要有:擴大征收范圍;設立資源消費稅;實行差別稅率;提高污染物排放稅;資源稅的征收應轉變為事前行為;細化稅收的優惠政策如:免征關稅,稅收抵扣,加速折舊等。
2.產業政策。要解決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矛盾,就必須堅決改變過去的分散發展的產業布局政策,積極推進企業積聚化、延伸產業鏈、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3.技術政策。循環經濟技術政策主要有清潔生產技術政策、廢棄物處理技術政策、污染物治理技術政策,總之是要保證所有產業內的資源都能循環利用和清潔生產。
4.價格政策。提高初始資源價格;提高廢棄物排放成本;降低廢棄物再生利用成本;降低循環經濟的交易成本和市場開發成本。這些價格政策的出臺可以促使資源利用率提高;廢棄物減少;廢舊資源循環利用率提高;更多企業積極主動參與環保產業、清潔產品的開發。
三、啟示
縱觀國內外循環經濟的相關政策,可以發現循環經濟的政策可歸結為三個方面的內容:社會公眾參與性政策,政府的規制性政策和利用市場運作的市場性政策。
1.規制性政策。規制性政策主要是政府通過行政命令和控制手段主導市場行為,政府的這些命令和手段對市場具有指導和驅動作用,是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內動力。這些命令和手段一般有法律法規、禁令、規劃計劃等,且操作單一化。循環經濟的規制性政策大多是以立法形式制定,主要有綜合法、基本法和專項法,具有層次性和可操作性。
2.社會公眾參與性政策。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循環經濟的推進除了依靠政府外,還應該把重點放在市場性政策和參與性政策方面,公眾參與的影響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很多國家和地區將循環經濟納入學校教育中,從小進行宣傳教育;規定媒體必需承擔宣傳循環經濟的社會責任;組織民間團體進行宣傳;發放宣傳知識手冊與材料,建立信息公布平臺,及時公布一些在生產中實施循環經濟的企業、綠色產品和發展落后的企業,進行信息的“公開性”和“透明性”,便于公眾及時了解信息,適時進行監督。宣傳公眾主要是在消費方面,防止過度消費,購買適度包裝的產品,減少包裝垃圾的產生;在日常的垃圾收集中進行分類,尤其是對廢舊資源的回收與分類;對不可再生資源的產品在群體之間進行循環利用,避免其過早成為廢棄物。最終促使公眾通過參與循環經濟發展養成節約資源、減少垃圾以及環境友好的適度消費模式。
3.市場性政策。市場性政策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稅收、收費、補貼和價格等政策。
稅收政策有稅收減免和優惠、生態稅收等政策,主要表現為對企業從事循環利用設備生產的免征銷售稅;對進行廢舊資源處理的企業給予普通退稅和特別退稅優惠;對用再生能源生產產品和節能型產品的企業給予稅收抵免等等。這些政策都是為了促進企業改進生產工藝設備和技術,進行清潔生產,以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收費政策,主要是要對廢棄物和污染物征收處理費。對企業和消費者依據不同規定收費,對生產者來說延伸生產責任制,對產品廢棄物回收處理負責,按照企業排污量、污染程度進行收費;對消費者按戶按人口按量等標準收取。最后積累污染物和廢棄物處理的資金,并可廣泛接納社會私人經濟以承包、服務協議等多種形式參與這項措施。
補貼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對在生產過程中按照循環經濟發展目標和要求進行清潔生產、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設備研發的企業和個人以直接性補貼、間接性補貼、投資、貸款、獎勵、優先支持股票上市等形式進行鼓勵,以促進市場主體企業積極參與到循環經濟的活動中,達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規模生產的目標。
總之,循環經濟的政策體系是在政府的指導與驅動下,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從而形成規制性政策、參與性政策和市場性政策的政策體系,實現生態環境、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軍,劉金華.日本循環型社會發展動向[J].環保視窗,2002(4)
2.趙景華,王雍君.德、日、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與借鑒
3.陳靈.循環經濟論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4.林云蓮.日本建立循環型社會的經驗及啟示[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6(1)
5.譙薇,蔣斌.主要發達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2)
6.鄭云虹,李凱,武珊.發展中國循環經濟的財稅政策[J].東北大學學報,2004(4)
篇3
【關鍵詞】 內部會計控制 控制環境
Abstract : That we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anlysis about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tandardize the enterprise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implement compulsory external audit, etc,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of the basic norms.
我國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的頒布和實施對于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規范會計行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使會計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求等諸多方面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任何法規制度的貫徹實施,都需要有相應的支持環境,離開它的支持環境,再完善、再嚴謹的法規也是一紙空文。為此,本文就《規范》的控制環境問題談幾點看法。
1.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現狀
1.1內部會計控制法規體系建設尚不健全
作為企業管理重要手段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在實踐中雖然早已存在,但是在會計法律法規建設中尚是一個新的內容。2000年7月1日實施的《會計法》第二十七條要求提出“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這里的內部監督的內容實質就是內部會計控制的內容。這是我國首次將會計控制制度上升到法律層次,但從法規、政策、制度來講還處于起步發展階段。也就是說,這些規定和要求只是原則性的,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體內部控制制度。
1.2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不足
不少企業經營者將內部會計控制當成是政府的需求,而不是企業內部管理的需求,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建立缺乏緊迫感;對會計工作重視不夠,會計基礎工作薄弱,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執行不到位,單位負責人行政干預會計工作,內部會計監督流于形式,致使會計秩序混亂,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職能未得到有效的發揮。同時企業領導者認為內控制度只是會計管理部門或財務管理部門或內部審計部門的事,缺乏統一領導,統一部署,實施效果的統一檢查、統一獎懲,虎頭蛇尾,流于形式。
1.3會計控制制度設計不合理
市場經濟的發展,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管理人員和會計人員不能適應這種要求,沒有能力制訂相關業務的內部控制制度,或是制訂的制度環節過多,成本過高,沒有操作性,在實踐中根本不能起到控制的作用。
1.4會計控制監督乏力
制度的執行必須要有監督。會計控制監督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部監督,主要是企業的內部審計制度;另一方面是外部監督,主要包括政府執法部門的監督和社會審計。
2.優化我國內部控制環境的對策
2.1規范管理者和員工的行為,營造良好的會計控制的企業氛圍
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企業領導者是關鍵。從近幾年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調查來看,企業領導者法制觀念淡薄及追求局部利益、個人利益而有意違法違紀,授意、指使、強令會計人員編造虛假會計信息的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所以,要有效執行《規范》就必須規范領導者的行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一是改革干部管理體制;二是明確委托關系,建立適宜的激勵機制;三是建立監控機制,預防和調控領導不良行為的發生和演變。
其次,規范跨級人員行為。會計人員是企業會計行為的主體,它們的行為是否規范,將直接影響各項法規制度的貫徹實施。筆者認為強化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是規范會計人員行為的重要措施。
再次,加強宣傳培養員工,營造出相應的企業氛圍。有效效執行《規范》,保護企業和國家利益,是全體職工應盡的義務。一方面加大《規范》的宣傳力度,使全體員工都能認識到建立健全內部會計控制的重要性,將《規范》融入到各部門的業務工作之中,融入到全體職工的頭腦之中,使執行《規范》和監督《規范》成為每一位職工的自覺行為。另一方面我們要培養職工的參與意識,營造內部會計控制的企業氛圍。
2.2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理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經營權與所有權的分離。雖然,從理論上說,對經營者的控制機制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資本市場、產品市場及法律規章制度為主體的外部控制機制;二是以董事會為主體的內部控制機制。但理論和實踐均已證明,外部控制機制并不能取代內部控制機制的功能。一個積極、主動參與的董事會是相當重要的。目前,我國很多上市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會、監事會,聘任了總經理班子,但在實際工作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結構并未建立。董事會的監控作用嚴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經常只有一個“虛職”,且缺少必要的常設機構。加強企業內部控制,首先要加強董事會的建設,發揮董事會的作用和潛能,使股東及其他利益團體的利益真正受到保護。因此,有效執行《規范》,就必須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理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2.2.1根據會計控制的要求實行縱向授權制,即:股東大會董事會董事長總經理,形成嚴格的內部監督體系;
2.2.2改革干部管理機制,按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調整領導配備;
2.2.3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明確各級管理機構的職責權限和激勵機制,并建立嚴格的考評制度,賞罰分明;
2.2.4積極探索外部董事制度,吸收社會上的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進入董事會,以增加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
2.3強化會計基礎工作
企業應當按照會計法、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及會計準則,制定符合企業自身經營業務特點單位內部財務制度,明確賬務處理程序和企業的會計政策。單位內部財務制度內容全面,涉及到企業財務管理的方方面面,是規范企業經濟活動的總括性文件。而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對經濟活動過程中的風險點加以控制的具體流程和控制措施,是財務制度的延伸和細化。企業應不斷強化會計基礎工作,把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建立建全與完善“三定”工作,即定員、定編、定崗,明確責任職責;加強基礎統計工作,規范會計核算流程及內部稽核制度的建立等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內控制度的有效實施。
2.4強化外部監督,實行強制性審計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會計法規初步健全,已形成以《會計法》為核心的法規體系。然而,在法規體系初步健全、監督體系完整的情況下,監督效果卻不盡人意,會計信息失真問題也屢禁不止。原因是復雜的,但有兩個因素不能忽視:一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例如,自從《會計法》頒布實施以來,幾經修改完善,但至今卻沒有因觸犯《會計法》而受到相應制裁的案例。二是各部門間各施其政,相互扯皮、推諉,沒有形成監督的合力,使違法者擁有一定的“真空地帶”。在《規范》的貫徹實施過程中,同樣存在上述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法是:對內部會計控制實施強制性的外部審計。一般的做法是,企業首先對自身的內部會計控制進行全面而深入的自我評估,出具內部控制報告。其次,注冊會計師就內部控制報告進行專項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最后,對審計結果作為領導干部考評、獎懲、任免的依據。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審計必須是強制性的,能夠客觀、公正、全面地反應企業內控制度的執行情況。這樣做的最大效應是,可以增強企業管理當局的責任感,迫使他們不斷健全和完善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減少企業營運風險,提高營運效益,進而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結語
企業內部會計控制的環境因素很多,它們相互制約,相互聯系,共同形成對內部會計控制的影響合力。我們只有在認知的基礎上,合理、科學地協調各環境因素,使之相互配合,才能收到有效的內部會計控制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榮恩《會計研究》《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的思考》.
篇4
論文摘要:本文從分析經濟社會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入手,借鑒了發達國家循環經濟立法的經驗,為建立和完善適合我國國情的稅收制度和經濟核算制度提供參考。
我國正處于傳統產業經濟向新型循環經濟轉變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各個領域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終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與協同進化,才能推進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盡管我國已頒布相關法律法規,為發展循環經濟奠定了一定基礎,但是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還存在諸多與循環經濟理念不相適應的制度規定,對循環經濟的形成與發展設置了障礙。
一、體制障礙
1.稅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礙。我國現行稅制不僅缺少以環境保護為目的、針對環境污染的行為或產品課征的專門稅種而且還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稅種。
(1)增值稅。企業增值稅是我國現行稅收制度中的主要稅收來源,增值稅的計稅依據是增值的比例。雖然現行增值稅法規定,對利用三廢產品生產的產品免征增值稅,對廢舊物資回收企業也實行其他稅收優惠政策,但是我國涉及環境保護的增值稅稅種過少,征收范圍也過小,很多企業均享受不到國家的這些優惠政策。
(2)資源稅。現行資源稅是針對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而征收的一種財產稅。我國資源稅規定對開采原油、天然氣、煤炭其他非金屬礦原礦、黑色金屬礦原礦、有色金屬礦原礦和生產鹽的7種礦藏品征稅,并按資源自身條件和開采條件的差異設置了不同的稅率。就目前而言:一是資源稅征收范圍過小,僅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資源,導致大量非征稅資源價格偏低;二是已開征的資源稅稅率太低,導致資源的價格嚴重背離其價值。這些不但造成了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而且加大了初次資源和經過循環生產的再生利用資源之間的價格差,使得廢棄物轉化為商品后的經濟效益難以實現,不利于循環經濟的發展。
(3)消費稅。消費稅是對特定的消費品和消費行為征收的流轉稅。目前,我國消費稅包括的11個稅目所涉產品的消費大多直接影響環境狀況,消費稅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其中,對汽油、柴油和小汽車、摩托車征收的消費稅對環境污染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但總的來說,消費稅對環境保護的程度非常有限,許多容易給環境帶來污染的消費品尚未被列入征稅范圍,如電池、一次性用品、煤炭、化肥、農藥等。我國的消費稅還沒有起到引導公眾綠色消費的作用,還不能適應循環經濟對消費環節的綠色要求。
(4)排污費。排污收費制度建立十多年來,為污染控制籌集了大量資金,對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該制度也存在著許多問題:一是收費標準偏低,使得企業寧愿繳納排污費也不愿積極治理污染;二是收費方法不合理,總體上實行的是單項超標排污收費制度,即只對超過濃度標準的排污者征收,且當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兩種以上有害物質時按最高一種計算排污費,導致排污者僅注重被收費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費的使用不合理。我國排污收費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用排污費補償治污資金的不足,因此排污費的80%要返還排污者治理污染,但由于沒有相應的約束機制,返還的資金只有少數被用于污染治理。可見,現行排污收費制度不利于企業自覺采納循環生產模式,不利于循環經濟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
2.經濟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礙。以往的預算、統計、會計和審計等經濟法律制度在進行國民經濟資本與成本評估時都未將環境的價值因素納入社會成本中,這就在無形之中助長了人們以破壞環境和掠奪資源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去謀求暫時的、局部的經濟利益。
(1)會計制度。我國傳統會計只反映了企業主體與企業主體內部的經濟關系,只承認那些能以貨幣計量的并且能用價格確認和交換的東西,未將資源和環境的消耗計入成本,僅計算了微觀的經濟成本,而沒有計算宏觀的社會成本,變相鼓勵了以犧牲環境、透支未來而取得短期利益的做法。
(2)審計制度。傳統審計制度重企事業單位的財政財務情況、輕企業的經濟績效審計,對于環境績效審計更是一片空白。根據環境審計具體內容的不同,還可以將環境審計的具體目標細分為以下四類分項目標:①評價環境法規政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幫助法規政策制定部門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環境法規、政策與制度;②評價環境管理機構的設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影響其工作效率的消極因素,提出改進建議;③評價環境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幫助有關部門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環境規劃;④評價環境投資項目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為改善環境投資提出建設性意見。而當前我國的審計制度設計上,無論是國家審計還是獨立審計或者內部審計,這一方面都很欠缺。
(3)GDP核算。傳統GDP核算沒有扣除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損失,因而社會成本和效益并不清晰,既不能準確反映一個國家財富的變化,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場經濟活動及社會公眾的福利狀況,特別是不能反映經濟發展給生態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二、完善對策
1.稅收制度上。與國外相對完善的生態稅收制度相比,我國缺少針對污染、破壞環境的行為或產品課征的專門性稅種,即生態稅收,這就限制了稅收對環境污染的調控力度,也難以起到環保作用。
以德國為例,為了更好地貫徹循環經濟法,德國于1998年制定了“綠色規劃”,在國內工業經濟界和進入投資中將生態稅引進產品稅制改革中。德國生產排除或減少環境危害產品的企業只需繳納所得稅即可。此外,企業還可享受折舊優惠,環保設施可在購置或建造的財政年度內折13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舊。
以日本為例,日本的循環經濟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備的,日本政府一直積極支持循環利用項目,制定了各種資金投入和稅金制度來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在稅收上,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政府對廢塑料制品類再生處理設備,在使用年度內除了普通退稅外,還按取得價格的14%進行特別退稅。②對廢紙脫墨處理裝置、處理玻璃碎片用的夾雜物剔除裝置、鋁再生制造設備、空瓶洗凈處理裝置等,除實行特別退稅外,還可獲得3年的固定資產稅退還。③對公害防治設施可減免固定資產稅,根據設施的差異,減免稅率分別為原稅金的40%~70%。④對各類環保設施,加大設備折舊率,在其原有折舊率的基礎上再增N14%~20%的特別折舊率。
美國亞利桑納州1999年頒布的有關法規中,對分期付款購買回用再生資源及污染控制型設備的企業可減稅(銷售稅)10%。美國康奈狄克州對前來落戶的再生資源加工利用企業除可提供低息風險資本小額商業貸款以外,州級企業所得稅、設備銷售稅及財產稅也可相應減免。美國對公共事業建設和公共投資項目,包括城市廢物貯存設施、危險廢物處理設施、市政污水處理廠等,給予免稅的優惠待遇;而企業單一的污染控制設施難以享受這一優惠待遇。
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結合我國實際,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進:①增值稅。擴大涉及環境保護的增值稅稅種,讓節約資源和循環利用資源的企業享受到國家的增值稅優惠政策,也可以參照日本采取退稅政策。②消費稅。樹立綠色消費稅的立法理念,將有關措施進一步改進和細化。特別是在實行差別稅率的同時進一步擴大差別稅率的差距。③資源稅。擴大征收范圍,對某些雖可再生但速度緩慢及對國計民生有較大影響的資源也征收資源稅;完善計稅依據,只要自然資源被開采,無論資源是否銷售或自用,開采企業都要納稅。④排污費。可以參照國際通行的做法開征污染稅。污染稅的課征對象是直接污染環境的行為和在消費過程中會造成環境污染的產品。
2.經濟核算制度上。
(1)會計制度設計。應逐步構建和完善綠色會計理論體系。綠色會計把視野擴大到主體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將整個社會生產消費和相應的生態循環都反映到會計模式上,來計算和揭示會計主體的活動給社會環境帶來的經濟后果。它或表現為社會資源的增加,產生“社會利益”,或表現為社會資源的減少,形成“社會成本”,并將社會利益與社會成本加以比較來評價企業的社會貢獻。
綠色會計應克服傳統會計的缺陷,其基本目標就是在促使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和物質循環規律,合理開發和利用環境資源,努力提高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其具體目標是充分披露有關的環境信息,為決策者實施經濟和環境決策提供信息幫助。超級秘書網
(2)審計制度設計。對應于綠色會計,我國還應該進一步健全發展綠色審計。綠色會計提供企業在履行環保責任方面的會計信息,此信息是否真實有待于綠色審計的監督、評價與鑒證。綠色審計是一種控制活動,通過檢查企業的環境報告,對其受托環境責任履行情況進行監督和評價,從而實現對企業受托環境責任履行過程的控制。其目的是促進環境管理系統的積極有效運行,控制社會經濟活動的環境影響,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我國已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環保法規,這為綠色審計工作的執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篇5
關鍵詞:外商直接投資 污染排放協整性檢驗 格蘭杰因果檢驗
Abstract: Many causes made th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were prominent with economic growth. Based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wheth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mprov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or contributed to environment pollution? Based on 1994-2008 time series, using methods of ADF test,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is paper fou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id granger cause total volume of industry waster water discharge and total volume of industry solid wastes discharged, showi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ut did not granger cause total volume of SO2 emission, and inverse relationship did not exist.
Key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ollution Emissions;Cointegration test; Granger causality test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外商直接投資(FDI)不斷擴張。然而,環境污染可能會通過外商直接投資的形式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各國學者對外商直接投資與東道國環境污染關系問題存在以下三種不同的觀點:一是FDI加劇環境污染,二是FDI并未加劇環境污染,三是FDI改善環境質量。作為目前世界上第一大引進外商投資的發展中國家,當前中國政府部門以如何吸引更多外資以促進經濟增長為重,學術界的分析重點在外資對經濟增長的正效應及其作用機制上;且FDI對一國環境安全的影響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合法性”以及長期性,所以,FDI對環境福利影響的研究近些年才逐漸展開。本文擬利用1994-2008年相關數據,采用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方法,對中國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的內在機理進行研究。
二、變量、數據與檢驗方法
(一)變量與數據
因為FDI最終會形成資產,并對環境污染做出直接貢獻,所以本文選擇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FTAS,單位:億元)代替投資額,環境污染則選擇污染排放數據,包括工業廢水排放量(WPOEM,單位: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GPOEM,單位:萬噸)和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SPOEM,單位:萬噸)。
數據來源以1995―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和1995―2009年《中國環境年鑒》為主,部分數據來源于2003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利用CPI進行調整,按1994年不變價格計算,以保證經濟數據的可比較性。同時,考慮到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和對時序數據取對數后不會改變時間序列的性質和關系,在實際檢驗中對各序列都采用了取對數的處理。
(二)檢驗方法
在經濟研究中要確定一個變量的變化是否是另一個變量的原因,一般用格蘭杰因果檢驗。面板數據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由Hurlin和Venet于2001年(簡稱HV)提出,它可以解決常規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時間序列數據長度不足的問題。利用該項技術,不僅可以檢驗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和污染排放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還可檢驗因果關系的方向(如果存在因果關系的話)。檢驗過程為:時間序列的單位根檢驗、兩變量之間的協整檢驗和格蘭杰檢驗。
三、實證結果
(一)ADF檢驗
本文采用擴展的迪克―福勒檢驗(ADF檢驗)對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利用Eviews 5.1軟件分析。序列LnFTASt、LnWPOEMt、LnGPOEMt、LnSPOEMt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的ADF檢驗結果為非平穩序列;進而采用一階差分的方法處理,得到了新的序列LnFTASt、LnWPOEMt、LnGPOEMt、SPOEMt,其ADF檢驗結果表現為平穩序列,所以原序列同為一階單整,見表1。
表2的檢驗結果表明,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與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三組指標之間都存在某種協整關系,而且三組變量的調整的協整系數均為負值,說明存在線性的負向相關關系。但還需要作進一步因果檢驗以明確因果方向。
(三)格蘭杰因果檢驗
從表3的檢驗結果來看,在滯后二階的情況下,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是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格蘭杰原因,卻不存在反向的因果關系;而在滯后四階的情況下,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是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的格蘭杰原因,同樣也不存在反向因果關系。而對于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在滯后二階、三階和四階的情況下,兩者之間都不存在因果關系。
(四)結果分析
為什么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與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格蘭杰因果關系不明顯呢?第一種可能是由于小樣本的緣故。根據周建、李子奈(2004)的研究,變量的不平穩性是造成虛假因果關系最主要的原因,小樣本會犯真實因果關系檢驗不出的錯誤。在樣本數小于20的情況下,如果檢驗結果為不存在因果關系,則不能判定變量之間不存在真實的因果關系。第二種可能是三資工業企業對工業二氧化硫的處理較好,其排放量在總體的排放量中所占比例較小,因而在統計數據上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明顯,或者說是非外資因素在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中作用更明顯些。
為什么污染排放不是外商直接投資的格蘭杰因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外商直接投資對“污染天堂”并不存在偏好,環境規制水平高低并不是影響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因素,發達國家并不存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密集型產業的傾向,且發達國家似乎在相互輸出污染密集型產業,其他因素如市場容量、勞動力成本、市場化水平、產業集聚程度、基礎設施狀況等因素對外商直接投資有顯著作用;其次,中國目前的環境保護立法只有6部,環境保護法規及法規性文件亦僅有40份,而且立法時充分考慮到本國經濟和技術支撐能力,所以說中國目前的環境法律法規總體上是比較寬松的,工業企業和有關方面是有能力做到的,外商投資企業更是可以完成的。
四、結論及啟示
上文利用1994-2008年的有關數據檢驗了中國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的內在機理,ADF檢驗表明LnFTASt、LnWPOEMt、LnGPOEMt、LnSPOEMt這四個序列同為一階單整;協整性檢驗表明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與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三組指標之間都存在某種協整關系,而且三組變量的調整的協整系數均為負值,說明存在線性的負向相關關系;格蘭杰因果檢驗結果表明在一階差分、二階滯后的情況下,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與工業廢水排放量的因果關系顯著;在一階差分、四階滯后的情況下,三資工業企業總資產與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的因果關系檢驗結果也顯著。因此,從總體來看,外商直接投資增長有利于改善中國環境質量。
外商直接投資為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改善了中國環境質量,因此,中國首先應該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分發揮外資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切忌“因噎廢食”;其次,落實同步發展方針、貫徹三大政策與八項制度及嚴格執行相關環境法律法規,為做好環境保護提供制度保障,正確協調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再次,依法監管,進行有效管理,同時督促國內企業向外商投資企業學習更加先進的生產技術與清潔技術,降低污染排放;最后,國內后發地區要盡可能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倡導綠色投資,實行選擇性引資。
參考文獻:
[1]李國柱.外商直接投資與環境污染的因果關系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07,(6):105-109
篇6
關鍵詞:金磚國家 金磚內競爭 產業升級 效用
中圖分類號:F75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7-027-02
一、引言
2009年6月,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傳統“金磚四國”(BRIC)機制建立。2010年11月,南非申請加入“金磚四國”合作機制。12月,“金磚四國”決定吸收南非作為正式成員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金磚四國”由此正式更名為“金磚國家”(BRICS)。金磚國家從2001年首次提出到2011年的發展壯大,僅僅用了11年的時間,就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作為主要新興市場國家,“金磚國家”總體實力可觀。金磚國家現在發展水平不高,但是國土面積大、人口多、增長潛力強勁,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更顯示出抗風險或者沒有風險,這也使得金磚國家再次成為研究的熱點。
金磚國家(BRICS)的發展與合作是近年來世界政治經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未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演變的重要力量。BRICS機制目前還尚不完善,成員國的歷史背景、發展方式和水平、對外戰略重點等存在明顯差異。金磚國家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同時,也出現了利益碰撞——“金磚內競爭”。五個國家,尤其是以中國為首的高速增長的經濟速度為該組織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那么,除此之外,金磚國家之間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可以讓這個新生的組織繼續成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外,從產業的層面來看,各國之間的產業互補性如何,中國是否能利用四國之間的產業轉移優化和提升本國的產業結構,來緩解“金磚內競爭”,構建利益共促的合作機制,是亟待解析的問題。
二、金磚國家間的利益共同點與分歧點淺析
(一)金磚國家深入合作的共同利益訴求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時代,大國之間既存在競爭,也相互依存和合作。尤其是在全球經濟步入后危機時代,金磚國家有了更廣泛的利益“交集”。這種“交集”突出表現為金磚國家經濟正面臨日益增多的共同機遇和挑戰,從而構成深化合作的基礎與動力。金磚國家間經貿合作不斷深化,貿易和投資持續增長。總體上看,作為新興發展中大國,金磚國家間分歧和矛盾是支流,以利益交匯點為基礎的合作互利才是主流,是大局。互利共贏原則將主導金磚國家間經貿合作的持續深入。
首先,金磚國家都要發展,通過合作可以發揮比較優勢,促進經濟社會較快發展。金磚國家多是人口大國,都處于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國家發展的階段,有著巨大的成長中市場。同時,金磚國家或者擁有廣饒的資源、能源,或者資金富余,或者勞動力及人力資源充足。加強貿易及投資合作,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促進各自發展。
第二,金磚國家都要改革,通過合作可以相互借鑒和支持,推動經濟體制持續進步。金磚國家都面臨社會轉型中的各種矛盾,存在著體制和結構,經濟社會平穩過渡和轉型是必需的訴求。加強貿易及投資合作,可以相互借鑒和支持,加快改革進程。
第三,金磚國家都要走向世界,通過合作可以擴大影響力,加快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貿易新秩序建立。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建立是新興經濟體統一有力聲音的平臺。也為發展中國家利益訴求提供明確有效的途徑,同時利于為金磚國家發展與改革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
(二)金磚國家間合作的利益分歧點
從根本上講,金磚國家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松散的區域性組織。金磚國家分布在歐、亞、非及拉美四個大洲,社會歷史文化不同,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有一定差異,有各自的利益訴求。這決定了各國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地區熱點問題、金磚國家合作機制、雙邊關系和具體經貿政策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分歧及矛盾,各國之間的合作不可能做到天衣無縫。鑒于金磚國家在經濟發展基礎、政治傾向等方面的差別,金磚國家不太可能采取約束性強的機制化發展路徑,更可能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功能性的合作,即在國際或者多邊場合,就利益相似之處協調立場。
首先,中國和俄羅斯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許多問題上兩國都具有一票否決權。雖然中俄兩國都是負責任的大國,但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在保證本國利益不受損害的同時,難免會侵害金磚國家其余國家的利益。因此,各國之間的政治利益不總是一致的。
其次,金磚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在國際上的地位也差別較大,為了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獲得各自的利益,五國采取的策略和訴求也會有所差別,在國際金融舞臺上,各國一般優先考慮本國的金融利益,這可能會損害其余四國的金融利益。例如,中國的金融體系以銀行業為主,但在其他國家,如俄羅斯的金融體系以股市為主。
最后,金磚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也比較突出。目前,金磚四國未表現出更為激烈的正面沖突,是因為各自受困于現實發展,但仍存在許多的問題。巴西經濟陷入困境、俄羅斯入世對中國外貿企業形成挑戰,以及中印之間顯著的貿易逆差等現實問題,也為中國與金磚國家間的經貿關系埋下隱憂。
三、中國產業升級對緩解“金磚內競爭”的效用
(一)中國產業結構現狀
中國經濟結構雖與發達經濟體以及其他發展中大國存在差異,但這種差異是中國尋求工業化的特定歷史階段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充分發揮自身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從產業結構來看,中國三大部門發展均衡性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工業部門是中國的專業化部門,其相對經濟地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以工業為主導產業是我國能耗水平居高不下、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的根源。但這樣的產業結構與我國在全球經濟中追趕者的地位是相匹配的。成本領先發展戰略是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不得不采用也是最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戰略選擇。對于追趕者而言,尤其是主要競爭優勢在于勞動力成本低廉的追趕者,產品多樣化戰略是啟動工業化進程的必然也是最佳選擇。而追趕者的產品多樣化通常以模仿領先者產業結構為特征,總是以技術相對簡單的產品或服務作為突破口。具體到我國,基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國際市場條件,選擇符合自身競爭優勢的制造業作為產業多樣化的突破口,這是適合當時階段的合理選擇。
(二)中國產業升級的效用思考
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的迅速崛起與FDI帶動了服務業的國際轉移,世界掀起了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浪潮。但是在產業轉移過程中,無論是制造業還是服務業,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產業、傳遞產業,后進國家不斷承接、調整產業的過程仍然成為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那么,同為發展中國家的金磚國家之間是否也存在著產業轉移現象呢?產業轉移對金磚國家各國經濟發展及國家間的共同合作有什么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值得去深入研究的問題。
1.產業與貿易同構化是“金磚內競爭”的主要誘因。產業與貿易同構化與競爭性較大。具體來看,金磚國家貿易結構并不合理,貿易中的絕大部分是中間物品。金磚5國進口中間物品的比重都超過了進口總量的一半(2009年)。金磚國家均存在資本短缺問題,因而在吸引國際資本方面存在投資爭奪。中印兩國還同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國和能源進口國,兩國在境外開拓能源資源、擴大在全球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品市場份額等很多領域的競爭關系難以避免。在多哈回合談判中,各國的立場相差較大,巴西想擴大出口原材料,俄羅斯只對油氣感興趣,印度則考慮信息服務和技術,中國更關注重工業和金融,金磚國家難以形成緊密的“聯盟或卡特爾”。
2.產業結構升級是化解貿易摩擦,實現合作共贏的需要。過去中國對外貿易主要強調與發達國家的貿易,考慮到市場秩序、資金回流等問題,企業更愿意和發達國家做貿易,與發展中國家做貿易會有顧慮。企業選擇對外投資會青睞發達國家良好的投資及經商環境。若市場信譽好、資金回轉快,寧可以較低的價格出售商品。金磚國家中,中國發展較快一些,更早,發展進度更高,所以中國跟其他國家的關系有點像中國和發達國家的關系,中國主要是出口制成品,它們主要是通過出口資源性產品。制成品的競爭力很強,所以中國出現了對其他國家的順差比較大。這就形成其他國家的依賴性,發生逆差過大或者不平衡造成的貿易摩擦。
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都處于發展階段,尤其是金磚國家的發展模式相似,所處價值鏈的位置相近,不可避免有一定競爭。金磚國家需要協調發展戰略,在不損害自身比較優勢的前提下,致力差異化發展,避免在資源配置和市場拓展方面撞車,尋求更多需求利益共同點和交叉點,從平行分工更多轉向縱向分工。一些金磚國家商貿代表希望中國轉向上游產業鏈,不再與其他金磚國家或新興經濟體競爭相同的市場。如果中國能夠提高產業水平并實現升級,中國可以慢慢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放出去,從而緩和與金磚國家的競爭。這種關系可以通過對外投資,將中國的生產能力逐漸轉移到其他金磚國家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和模式。通過對外投資模式,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能夠加強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合作,也能化解一部分貿易摩擦,從而實現合作共贏。
四、結語
從長期趨勢來看,金磚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將成為未來經濟中重要的一極。但是就金磚國家整體合作上,目前還有許多瓶頸要突破。中國既有和金磚國家開展廣泛合作的現實基礎,也有促進共同發展的現實需求。因此,為應對產業與貿易同構化所導致的矛盾與摩擦,中國應大力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早日完成經濟轉型,在獲得先發優勢的同時,以差異化發展的模式,緩解可能產生的“金磚內競爭”。
參考文獻:
1.施佳燁等.金磚國家對外貿易競爭力比較分析[J].江蘇商論,2013(1):54-61
2.李永剛.中國在“金磚五國”中的貿易競爭力對比分析——基于2000-2010年面板數據模型分析[J].人文雜志,2011(7):69-71
3.白潔,商海巖.金磚國家產業互補性與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7)56-62
篇7
關鍵詞:室內環境檢測工程驗收標準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 O213 文獻標識碼: A
一、室內空氣質量評價標準
1、 我國現行的主要室內環境質量控制標準、規范和有害物質限量
1《室內空氣質量衛生規范》:2001年9月,國家衛生部;
2《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2001年11月26日制定并,2002年1月1日實施,國家建設部;
3《室內環境質量評價標準》:2001年制定,國家環保局。
4 GB/T18883-2001《室內空氣質量標準》:2001年12月制定,國家環保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衛生部;
5GB18580-18588-2001((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和GB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等10項強制性國家標準:2002年7月1日實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6GB19210-2003《空調通風系統清洗規范》:2003年6月30日實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7《公共場所集中空調通風系統衛生管理辦法》:2006年3月1日實施,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8 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2011年6月1日正式實施。
頒布實施的《民用建筑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室內空氣質量標準》與十種《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等標準和規范使得我國在室內環境污染控制和評價的體系構建方面更為完善,能夠更有效的保護人體健康,將我國的室內環境檢測治理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9)《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GB 18883-2002
10)《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 GB50325-2010
11)《居住區大氣中苯、甲苯和二甲苯衛生檢驗標準方法》GB11737-89
2、我國室內空氣(甲醛、氨、氡、苯、TVOC)五項檢測標準
為更有效的保護人體健康,將我國的室內環境檢測治理事業推向新的高度,近幾年我國相關部門分別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室內環境質量標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標準:
1《室內空氣質量衛生規范》
該規范由我國衛生部在2001年9月制定。
表1室內空氣質量衛生規范
2) GB50325-2010在GB50325-2001規范基礎上適當進行了修訂,增加了以下的內容:第一,對建筑裝修材料中的無機孔隙建筑材料中氧析出率的測量提出了要求,可以有效降低室內氧濃度,保護人體健康。第二,對建筑物通風新風量提出了要求,有效防止忽視室內控制質量而只片面追求建筑技能的傾向。第三,對室內空氣采樣測量的過程提出了更加具體和嚴格的要求,過程更加細化,有效提高了采樣測量過程的可操作性以及測量結果的準確性等。第四,在建筑裝修材料涂料和膠勃劑中增加了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總體來說,規范修訂后,對于我國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空氣污染的控制和技術水平將得到有效的提升。
表2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物濃度限量
3) 詳細檢測項目
根據《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標準,結合實際情況,建議個人住宅僅檢驗五項: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為妥。
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包括:苯、甲苯、對二甲苯、間二甲苯、鄰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十一烷,共計九種物質;CMA檢測報告中總揮發性有機物TVOC的濃度為以上九種物質濃度之和。
二、空氣主要污染物種類
1、甲醛
甲醛的性質、對人體的危害
甲醛是無色、具有強烈氣味
甲醛結構式
的刺激性氣體,其35%~40%的水溶液通稱福爾馬林。熔點-92℃,沸點-21℃,液態時的密度為0.815克/3厘米(20℃)。甲醛是原漿毒物,能與蛋白質結合,吸入高濃度甲醛后,會出現呼吸道的嚴重刺激和水腫、眼刺痛、頭痛,也可發生支氣管哮喘。皮膚直接接觸甲醛,可引起皮炎、色斑、壞死。經常吸入少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出現粘膜充血、皮膚刺激癥、過敏性皮炎、指甲角化和脆弱、甲床指端疼痛等。全身癥狀有頭痛、乏力、胃納差、心悸、失眠、體重減輕以及植物神經紊亂,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經紊亂、妊娠綜合征,引起新生兒體質降低、染色體異常,甚至引起鼻咽癌。高濃度甲醛對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肝臟等都有毒害。甲醛還有致畸、致癌作用。長期接觸甲醛的人,可能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膚和消化道的癌癥等。
2、苯
苯結構式
(1)苯的性質苯是一種無色、具有特殊芳香氣味的液體,熔點5.5℃,沸點80.1℃,能與醇、醚、丙酮和四氯化碳互溶,微溶于水。苯具有易揮發、易燃的特點,其蒸氣有爆炸性。經常接觸苯,皮膚可因脫脂而變干燥,脫屑,有的出現過敏性濕疹。長期吸入苯能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苯蒸氣有毒,急性中毒在嚴重情況下能引起抽筋,甚至失去知覺;慢性中毒能損害造血功能。
(2)苯的來源
苯主要來自建筑裝飾中大量使用的化工原料,如涂料、木器漆、膠粘劑及各種有機溶劑。在涂料的成膜和固化過程中,其中所含有的甲醛、苯類等可揮發成分會從涂料中釋放,造成污染。
(3)苯的危害
國際衛生組織已經把苯定為強烈致癌物質,長期吸入會破壞人體的循環系統和造血機能,導致白血病。此外,婦女對苯的吸入反應格外敏感,妊娠期婦女長期吸入苯會導致胎兒發育畸形和流產。專家們稱之為“芳香殺手”。
3、TVOC
(1)TVOC的特性
TVOC又稱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其中,揮發性有機物常用VOC表示,它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三個詞第一個字母的縮寫,但有時也用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來表示。
TVOC是空氣中三種有機污染物(多環芳烴、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類化合物)中影響較為嚴重的一種。VOC是指室溫下飽和蒸氣壓超過了133.32pa的有機物,其沸點在50℃至250℃,在常溫下可以蒸發的形式存在于空氣中,它的毒性、刺激性、致癌性和特殊的氣味性,會影響皮膚和黏膜,對人體產生急性損害,TVOC中有些化合物具有基因毒性。
室內的TVOC總揮發性有機物含:苯、甲苯、對二甲苯、間二甲苯、鄰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十一烷等。
4、甲苯
(1)甲苯的性質
甲苯是有機化合物,屬芳香烴,分子式
甲苯的混棍模型
為C6H5CH3。在常溫下呈液體狀,無色、易燃。它的沸點為110.8℃,凝固點為-95℃,密度為0.866克/厘米3。甲苯溫度計正是利用了它的凝固點比水很低,可以在高寒地區使用;而它的沸點又比水的沸點高,可以測110.8℃以下的溫度。因此從測溫范圍來看,它優于水銀溫度計和酒精溫度計。另外甲苯比較便宜,故甲苯溫度計比水銀溫度計也便宜。
5、二甲苯
(1)二甲苯的毒性
二甲苯
二甲苯結構式
屬于芳香烴類,具有中等毒性,人在短時間內吸入高濃度的甲苯或二甲苯,會出現中樞神經麻醉的癥狀,輕者頭暈、惡心、胸悶、乏力,嚴重的會出現昏迷甚至因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主要來自于合成纖維、塑料、燃料、橡膠等,隱藏在油漆、各種涂料的添加劑以及各種膠粘劑、防水材料中,還可來自燃料和煙葉的燃燒。若不慎口服了二甲苯或含有二甲苯溶劑時,即強烈刺激食道和胃,并引起嘔吐,還可能引起血性肺炎,應立即飲入液體石蠟,延醫診治。
6、氨氣
氨的來源:
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添加劑,如防凍劑、膨脹劑;建筑材料中的膠粘劑、涂料添加劑及增白劑;人體代謝廢棄物。
7、空氣氡
氡是一種放射性的惰性氣體,無色無味,能溶于水和脂肪,潛伏期長達15-40年。
空氣氡的來源:房基土壤或巖石中析出的氡,氡氣通過泥土地面、墻體裂縫、建筑材料縫隙滲透進入房間;大理石、花崗巖、磚沙、水泥及石膏之類建筑材料,特別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從日常用水以及用于取暖和廚房設備的天然氣中釋放出的氡;從戶外空氣帶入的氡。
三、我國室內空氣采樣要求
1、檢測點數量
民用建筑工程驗收時,應抽檢有代表性的房間室內環境污染物濃度,抽檢數量不得少于房間總自然間數的5%,并不得少于3間;房間總數少于3間時,應全數檢測。民用建筑工程驗收時,凡進行了樣板間室內環境污染物濃度檢測且檢測結果合格的,抽檢數量減半,并不得少于3間。具體到1套住房,一般廚房、衛生間不設檢測點;一般兩室一廳的住房設3個檢測點,即兩個房間和客廳各設1個檢測點;三室一廳的住房設4個檢測點,即三個房間和客廳各設1個檢測點;三室兩廳、樓中樓等其他套型的住房應視實際情況而定。
2、檢測點位置
1)設點取樣的要求:
表3檢測點數
a)要具有代表性。通常選用主要使用的客廳或有小孩、老人、裝飾材料使用較多的臥室。
b)具有可比性。為了便于對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各個采樣點的各種條件應盡可能選擇相類似的。
2)采樣點的分布
a)除特殊目的外,一般采樣點分布應均勻,并離開門、窗一定的距離,避開正風口和風量較大的場所(窗口、風機口等),以免局部微小造成影響
b)為避免室內墻壁的吸附作用或干擾,采樣點離墻壁至少0. 5m遠
3)采樣點的高度:
a)與人的呼吸高度相一致,相對高度為0. 8m-1. 5m之間
b)未投入使用的環境一般取1. 5m的高度。
c)已投入使用的環境一般取0. 8m的高度。
3采樣設備
空氣采樣器:流量范圍0. 1~1. 5L/min,流量穩定可調;
大型氣泡吸收管:出氣口內徑為1mm,出氣口與管底距離應為3~5mm;
大氣壓力表;
皂膜流量計;
溫度計;
秒表;
4采樣要求
對采用集中空調的民用建筑工程,采樣應在空調正常運轉的條件下進行;對采用自然通風的民用建筑工程,除氧檢測應在對外門窗關閉24h后進行,其余應在對外門窗關閉1h后進行。在對甲醛、氨、苯、TVOC取樣檢測時,裝飾裝修工程中完成的固定式家具(如固定壁柜、臺、床等),應保持正常實用狀態(如家具門正常關閉等)。在室內采樣的同時,要在室外上風向采集空白樣品。采樣同時記錄現場的溫度和大氣壓力值。大氣采樣儀在使用前后都應使用皂膜流量計校正流量,流量偏差不應超過5%。
表4甲醛采樣要求表
3、采樣方案
1《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10規定:民用建筑工程應在裝修工程完工至少七天以后、工程使用前進行。對采用自然通風的民用建筑工程,檢測采樣應在對外門窗關閉1小時后進行;當發生爭議時,對外門窗關閉時間以1h為準。
2對個人裝修家庭建議最好裝修工程完工后一個月以后、全部家具完全到位一星期以后進行檢測,這期間應保證充足的通風,以利于有害物質的散發,使檢測結果更接近于實際使用時的狀況。按《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18883-2002,規定的檢測采樣時門窗關閉時間:12小時(即:人們正常晚上睡覺時的關窗時間在12小時以上,亦不會超過20小時),故進行空氣采樣時門窗關閉12--20小時的檢測結果會更接近真實。
4、驗收標準
1)測定范圍
當用活性炭管采氣樣10L,熱解吸時,苯的測量范圍為0.005~10mg/m3,甲苯為0.01~10mg/m3,二甲苯為0.02~10mg/m3;二硫化碳提取時,苯的測量范圍為0.025~20mg/m3,甲苯為0.05~20mg/m3,二甲苯為0.1~20mg/m3;
2)驗收標準
1 甲醛HCHO (mg/m3 ) ≤0.08 ≤0.1
2 氨 NH3 (mg/m3) ≤0.2 ≤0.2
3 苯 C6H6 ( mg/m3 ) ≤0.09 ≤0.09
4 氡 222Rn (Bq/m3) ≤200 ≤400
5 TVOC (mg/m3 ) ≤0.5 ≤0.6
四、檢測示例--以甲醛為例
對某學校教師辦公室進行了9次檢測:選擇不同的時間,不同溫度、濕度、大氣壓,采樣流量0. 5L/min。采樣前房間門窗封閉20h,采樣20min,每次選擇不同的采樣點采集4個平行樣,在室外上風向采集1個空白樣。采樣時,要求采樣人員盡量減少走動,以更少的對采樣造成影響。
1、采樣試劑準備
本法中所用水均為重蒸餾水或去離子交換水;所用的試劑純度一般為分析純。
吸收液原液:稱量0. l 0g酚試劑[C6H4SN (CH3) C : NNH2 •HC1,簡稱NBTH],加水溶解,傾于100mL具塞量筒中,加水到刻度。放冰箱中保存,穩定三天。
吸收液:采樣前,量取吸收原液5ml,加95ml水,配制的即為吸收液。
2、采樣設備
空氣采樣器:型號為QC-2A型大氣采樣器,流量范圍0~1L/min;
大型氣泡吸收管:5個,出氣口內徑為1mm,出氣口至管底距離等于或小于5mm;
皂膜流量計;
大氣壓力表;
溫濕度儀;
秒表;
現場采樣記錄表。
3、采樣布點方法
采樣時采用對角線布點法和梅花布點法,使采樣點均勻分布,同時結合人員活動時間最長的范圍進行采集。
4、甲醛采樣點示意圖
1號采樣點,2號采樣點,3號采樣點,4號采樣點
1號采樣點:高度為101. 5cm,距內墻距離為91cm;
2號采樣點:高度為91cm,距內墻距離為1022cm;
3號采樣點:高度為81cm,距內墻距離為190cm;
4號采樣點:高度為92. 2cm,距內墻距離為201. 4cm;
圖1采樣點位示意圖
5、甲醛檢測點數量
該采樣地點為II類民用建筑,辦公精裝修,房間面積為23m2,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GB50325-2010中規定,面積小于50m2的設置一個采樣點。
但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一個密閉空間內每個采樣點甲醛濃度的不同情況,所以在該采樣地點設置4個采樣點,按照對角線和梅花形布點方法均勻分布,避開通風道和通風口,同時,在室外上風向設置一個空白采樣點。
6、甲醛采樣要求
采樣時,固定家具保持正常使用狀態,內有一臺壁掛式空調關閉,用一個內裝5ml酚試劑吸收液的大型氣泡吸收管,以0. 5 L/min流量,采樣20分鐘,采氣10. 0升。采樣后,樣品在室溫下保存,于24h內分析。采樣同時記錄現場的溫度和大氣壓力值。大氣采樣儀在使用前后都應使用皂膜流量計校正流量,流量偏差不應超過5%。
7、甲醛現場采樣原始記錄表
表59次采樣的現場采樣記錄表
8、實驗結果與分析
九次采樣點的濃度進行計算后得出以下表格:
9、污染程度分析
在對該辦公室進行9次采樣、涉及到36個點位的檢測結果分析后發現,30個點位超標,超標率為83. 3%。甲醛濃度范圍為0.45 mg/m3~0.211 g/m3,平均值為0. 125mg/m3。通過甲醛檢測濃度超標統計,污染較嚴重.
結語:
室內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進行了室內環境污染的種類與檢測標準分析,選擇一辦公室進行了甲醛濃度的檢測、對檢測進行了分析,得出了結論,希望對環境監測人員以幫助。
參考文獻:
[1]胡曉玲.室內空氣中甲醛污染及其變化規律探討.現代預防醫學.2010.(3):328-329
篇8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環境;會計信息質量;企業文化
一、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現狀
我國內部控制環境理論研究和實踐水平都較低,實際上,我國對控制環境的理解還停留在控制結構階段對控制環境的定義水平上,即使這樣在現實中也并未重視控制環境的建設,控制環境不盡如人意。我國內部控制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種典型的雙元治理模式,即股東大會是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對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決策,同時將企業決策的大部分權力委托給董事會,由其對企業資產經營負全責;另一方面,股東大會將對董事會和經理部門的監督權委托給監事會,由其承擔監督職責。但實際上,這樣一個貌似完美的組織框架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組織結構設置不合理,責權分派不明確
良好的控制系統應確保組織中的每個人都清楚其所擁有的權力和承擔的責任,而權力的行使和責任的履行情況又必須依靠暢通的信息溝通。然而我國的企業中,大企業病現象嚴重,表現在組織結構方面主要是機構臃腫,職責不清。如國有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現象;再如企業管理層次多,現象嚴重;又如大量存在誰都可以管、誰都又可以不管的區域和事項,“越權”和“棄權”的現象經常發生。加之各組織機構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不暢,時間滯后。所以,一是不能及時發現“失控”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二是“失控”問題出現后常常是互相推卸、互相指責,致使內部控制流于形式
3.人力資源政策不完善
我國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總的來說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許多公司高層管理者的任免依然按照國家干部的標準進行,具有很強的政府色彩,這種程序下產生的管理者習慣于采用行政命令方式治理公司,而不是運用法律和經濟手段管理公司。許多管理者還不能科學應用現代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對下屬人員的工作實施有效監督。加之用人制度上存在的任人唯親,文化價值觀念上的權力差距過大等因素,更給內部控制的實施造成阻力。內部控制動力不足。在以人為主導的內部控制體系中,既缺乏科學的約束機制,又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人的內部控制動力明顯不足,委托人的約束主要靠人的自覺意識。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天,可以說沒有任何人自愿將自己的手腳束縛,制定出嚴格的制度來約束自己。加之人主導型的內部控制成本昂貴,花費在組織管理與內部控制上的各種費用由公司自己承擔,而內部控制的收益則表現為隱性化、長期化和社會化,當邊際控制成本高于邊際收益時,公司的內部控制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
4.內部審計的作用未能有效發揮
內部審計是公司自我獨立評價的一種活動,內部審計可通過協助管理當局監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來促成好的控制環境的建立。內部審計的有效性與其權限、人員的資格以及可使用的資源緊密相關。內部審計人員必須獨立于被審計部門,并且必須直接向董事會或審計委員會報告。我國公司內部審計的作用未能有效發揮,一些公司領導對內部審計重視不夠,或存在觀念上的誤解,導致內部審計工作難做;公司內部審計機構普遍人員缺乏,甚至有些公司不設立內部審計機構或實際上與財務部門重合;一些公司雖設置了內部審計機構,配備了人員,但因內部審計制度不健全,業務不規范,人員素質低,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內部審計部門形同虛設。
二、我國內部控制環境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的原因分析
1.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缺陷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我國上市公司大多由國有公司剝離改制而來,上市公司與大股東在人員、業務、資產等方面存在緊密的聯系。據統計,我國上市公司中約有79.2%的公司,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超過50%。一股獨大,使大股東可支配上市公司的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從而主導上市公司的經營決策。在一股獨大的情況下,我國的董事會存在兩個特征:一是大股東派遣或者推薦的董事占多數;二是執行董事占多數。據統計,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中,大股東派遣或推薦的董事占70%左右,而執行董事占55%左右。在國有股東“所有者缺位”的情況下,上述情況事實上造就了“內部人控制”,使得董事會對管理層的監督職能不能有效發揮。我國(公司法)雖然賦予監事一些監督職責,但我國的監事會是一個弱勢的機構。從以上情況看,我國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缺乏獨立性,監事會行同虛設,管理層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內部人控制情況嚴重。
2.我國企業組織結構缺陷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我國企業中的機構臃腫,管理層次眾多,有礙于信息(包括會計信息)的流通,因為任何一個等級層次上的決策者都可能成為信息進一步交流的障礙,從而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增大。原因有兩個:其一,因為任一層次上的決策者都有可能為了自身利益操縱信息,層層疊加起來,信息失真現象明顯;其二,由于層次多,舞弊被發現的概率大大減小,舞弊的機會成本小,容易誘發舞弊。此外,我國企業在設置組織結構時,相關的權利和責任的分配不合理是一突出的問題,大量存在誰都可以管、誰都又可以不管的區域和事項,“越權”和“棄權”的現象經常發生。體現在對會計信息生成和監督上,一方面,職責不清易造成相關人員怠慢自己的工作,不能嚴格對待會計信息的生成和監督,會計信息質量難以保證;另一方面,即使發現會計信息存在問題,也不易追究責任,難以從源頭上遏制扭曲會計信息的現象。
3.企業文化認識不足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
公司文化往往是現存的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公司成員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時時刻刻都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形象等各個層面發生影響和作用。我國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企業領導者的原因。許多管理者對企業文化的作用認識不足,甚至對企業文化的涵義都不清楚,更談不上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而有的管理者沒有認識到自身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不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上行下效,企業文化呈現不健康的狀態。在這樣的控制環境下,公司的內控制度不健全、控制程序不規范,內部機構之間溝通不到位、信息反饋渠道不暢通、違法違紀行為泛濫、控制效果差就會成為一種必然現象。特別現階段,我國許多企業普遍存在所謂的“利潤導向”的文化,一切都向利潤看齊。在這種氛圍下,人們的價值觀念容易發生扭曲,誠信意識喪失,各種弄虛作假的行為泛濫。人人各行其是,追求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追求自身的滿足,道德觀念的扭曲容易使人們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時損害到別人的利益。投射到會計上,就會出現管理當局為了自身的薪酬和獎勵操縱會計信息,而會計人員為了自身利益或被迫或自愿與管理當局合謀提供虛假信息,從而使會計信息質量嚴重失真。
三、結論
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會計信息質量低下的狀況,發現信息失真情況較嚴重的企業普遍存在治理結構失效,企業文化理念的缺失或誤導,人員素質特別是管理者素質的惡劣等內部控制環境方面的問題,因此內部控制環境缺陷所帶來的問題己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難題。
參考文獻:
[1] 劉星.從雙匯集團的發展歷程看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6, (2)
[2]趙立娥.淺議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環境優化[J].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 (1)
篇9
本研究中, 作者從本院神經內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隨機選擇50例進行研究, 探討激勵護理在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結果進行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從本院神經內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隨機選擇50例進行研究, 其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齡17~81歲, 平均年齡(39.12±2.3 )歲。將所有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 每組各25例, 分別設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情況, 并自愿參與研究。
1.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護理。包括指導患者合理擺放良肢位, 進行科學的關節鍛煉和轉移, 以及鍛煉坐、站立位和行走。還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平衡能力的鍛煉護理等。
觀察組:實施激勵護理模式下的康復護理。首先, 做好與家屬的交流與溝通, 指導家屬對患者進行科學幫助和激勵, 對患者的康復進步予以及時的肯定;其次, 主管醫生和康復師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 制定明確的針對性激勵目標, 并且與護理人員 達成共識, 在日常查房的過程中及時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激勵和表揚;第三, 責任護士負責密切關注患者的康復效果和進步情況, 及時進行贊美。鼓勵康復效果較好的患者積極的和其他患者分享康復經驗, 增強全體患者的康復信心。
1. 3 觀察指標
1. 3. 1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評分[1]。
1. 3. 2 護理質量 具體指標包括:①健康教育;②基礎護理;③病房管理;④護理文書書寫;⑤危重患者護理。
1. 3. 3 患者滿意度 醫院自制調查問卷, 在患者出院的前1 d發放, 由經過培訓的工作人員指導所有患者填寫。滿意度分為2個等級, 分別為:①滿意;②不滿意。
1. 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數據均輸入Excel表格, 并利用SPSS 15.0統計軟件對研究所得數據進行統一的錄入和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護理前后ADL評分情況分析 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ADL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 觀察組的ADL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護理質量分析 觀察組的護理質量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3 兩組滿意度分析 觀察組的滿意度為98.0%, 對照組患者的滿意度為82.0 %, 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篇10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辦公空間、元素、融合
中圖分類號:E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現代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每天都有較為繁重的工作,都市里的人們都在為了自己的夢想和未來而努力打拼著。很多人都在兩點一線之間生活,家和單位幾乎組成了生活的全部。所以人們越來越在乎自己所在的單位的辦公條件,因為我們每天至少有8小時要在這個空間中停留。辦公空間環境的好與壞,將很大程度的影響到一個人的工作質量和工作熱情,甚至可以影響一個公司的發展前景,所以,每一個公司都希望能有一個好的辦公環境。這也就給設計人員帶來了更多的設計任務和挑戰,如何讓空間更加合理,如何讓功能更加完備,怎么才能讓冰冷的建筑有人文的關懷等問題,都需要我們來解決,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的傳人,我們應該將我們的歷史文化用一種新的形式傳承和融合到我們現代的生活空間中。筆者認為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合到現代的辦公空間設計當中是我們必須要研究和探索的關鍵性問題。
辦公空間的形成和發展
從遠古時代到18世紀人們一直都處于農業社會中,那時候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作業,家即使生活場所也是工作區域,通常都是“前店后宅”以店為家。生活和辦公的場所經常混雜在一起。但是隨著人們對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就逐漸出現了一些類似于現代辦公場所的空間,比如古代的商會等,而且很多人把自家的書房獨立出來,成為了獨立對外的辦公場所。這也就算是辦公空間的雛形吧。隨著工業的大力開展,辦公空間也在真正意義上開始產生了,但是此時的辦公環境還是如遇簡單的功能服務階段。并沒有很明確的功能分區。而且使用的辦公用具也都極其的簡陋,19世紀中后期,隨著電報,電話和打字機等先進的辦公設備的出現,辦公空間也隨之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空間形式逐漸多樣化。而且也開始了空間裝飾的萌芽。很多辦公空間已經出現了采光的中庭空間,并且還引進了空調系統。到了20世紀50年代開放式辦公空間的出現,使得大多數的室內空間都能按照職員在公司的地位進行標準化的劃分,從空間的單位大小來反應企業的階級制度。20世紀60年代景觀式辦公空間的出現,讓企業的員工更加注重交流的重要性,突出了人員的平等性。而且將綠化用于室內,不但起到了裝飾的點綴作用也能形成較好的室內生態換環境。20世紀70年的單元式辦公空間,使每一個員工都有自己的辦公空間,突出個性化。整個建筑的室內空間構成了一個個面積和形式一致的正方形“單元細胞”。每個單元和相鄰的單元之間由走道相連接。這個單元自身以矮隔斷形成半開敞式的圍合空間,這樣每一個單元空間都能在保證自身獨立性的同時,有增強了每個單元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當今辦公空間已經發展成了電子信息化的現代辦公空間。現代企業都十分重視企業的外在形象,很多企業都將樹立企業形象作為一項重要的核心內容。企業辦公空間也正是展示企業實力與文化的一個最好的承載平臺。而且現代的辦公空間設計都個性,因為現在的市場競爭非常的激烈,企業必須有鮮明的特色才能在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所以更多的個性辦公空間紛紛呈現在人們的眼前,無論是造型還是色彩運用的都十分的大膽,空間形態越來越自由,顏色也越來越趨向高明度高純度的色彩。但是有的時候也會物極必反,我們太注重外在的奪目,反而忽略了企業真實文化的體現和人性化的關懷所在,反觀中國傳統觀的室內空間,卻在文化上更具內涵,所以我們應該沉下心來研究一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將它的內斂和大氣等精髓注入到現代的辦公空間室內設計中。
中國傳統文化在室內空間環境風格營造上的影響和應用
傳統風格的室內設計,是在室內布置、線形、色調以及家具、陳設的造型等方面,吸取傳統裝飾“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筑室內的藻井天棚、掛落、雀替的構成和裝飾,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傳統風格中仿羅馬風、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等,其中如仿歐洲英國維多利亞或法國路易式的室內裝潢和家具款式。此外,還有日本傳統風格、印度傳統風格、伊斯蘭傳統風格、北非城堡風格等等。傳統風格常給人們以歷史延續和地域文脈的感受,它使室內環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淵源的形象特征。
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響著中國文化,同時,三者又相互融合。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主流,崇尚中庸合一,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為天人是相通的,有“天人合一”、“萬物與吾一體”之說。道教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圣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禪宗有“菩提本無樹,靈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之說。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室內設計融合著和諧、自然、莊重、優雅等多重品質。如中式裝飾材料以木質為主,講究雕刻彩繪、造型典雅,多采用酸枝木或大葉檀等高檔硬木,經過工藝大師的精雕細刻,每件作品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而每件作品都能令人對過去產生懷念,對未來產生一種美好的向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情。空間上講究層次,多用隔窗、屏風來分割,用實木做出結實的框架,以固定支架,中間用欞子雕花,做成古樸的圖案。家具陳設講究對稱,重視文化意蘊;配飾擅用字畫、古玩、卷軸、盆景,精致的工藝品加以點綴,更顯主人的品位與尊貴,木雕畫以壁掛為主,更具有文化韻味和獨特風格,體現中國傳統家居文化的獨特魅力等等。當然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在經過漫長的歷史凝練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內涵的圖形和紋飾。他們包括人物、植物、動物、圖騰、幾何符號等形式在內的圖像,以及一些流傳廣泛的典故、成語、傳說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約定俗成的事物及組合。這些傳統符號既有具有傳統象征內涵和比喻意義的圖案和紋樣,也有古代傳統圖騰紋飾,以及傳統宗教紋飾符號。這些文化符號在經歷了歲月的洗練后都滲透出濃厚的歷史凝重感,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因為其文化符號是形式與內涵的完美結合。我們應該用今天的設計語言詮釋與重現這種完美。在當代,這些符號仍有著積極的實用意義,直接運用這些傳統符號作為裝飾元素,是營造傳統的文化室內環境的有效手法。
中國傳統裝飾元素與現代室內空間環境設計的融合與共生
中國有很多的傳統元素,例如圖案,可以很好的反應出人們審美的趣味。基本都是用來體現吉祥的觀念和寓意,以抽象的或者具象的裝飾圖案和造型來祈求祝福和上天的庇佑。壁畫也是一種我們經常使用的傳統元素。壁畫首先就是一種古來的藝術表達形式。壁畫可以再現中古五千年文明中流傳的歷史故事,歷史傳說和真實的生活狀態。能夠弘揚中華民族發祥地的文化,而且壁畫的其實也比較雄偉,能給企業帶來一種正能量的氣場。好的裝飾壁畫可以很好的增強辦公空間的環境氣場。很多傳統的陳設在現代的室內辦公環境中都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中國的傳統裝飾色彩豐富,紋飾華美,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中國特色。有得能體現出富麗堂皇的皇家霸氣,有得能將傳統的文化底蘊,充分的展現出來。
結語
- 上一篇: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法
- 下一篇:低壓電工實訓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