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在生活中的運用范文
時間:2023-12-20 17:3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理學在生活中的運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學生學習心理活動運行程序主要包括:啟動階段、接受階段、加工階段、儲存階段、練習應用階段、檢驗階段、反饋階段。這七個階段是循環往返,周期性變化,螺旋上升的,在這七個階段中學生的知識技能得到了提高,這樣的教學才會獲得成功。
1.啟動階段
一堂課確定了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后,就要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為活躍課堂氣氛的需要,有的教師采取觀察、調查、反問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教師上化學課,講氧氣的性質,教師先準備一集氣瓶氧氣讓學生觀察是否有顏色,讓學生聞一聞是否有氣味,從而得出氧氣的物理性質。然后讓學生觀察紅熱的木炭放在燃燒匙里,伸入盛氧氣的集氣瓶里會立刻燃旺,發出白光,從而得出氧氣的化學性質。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教師上第一節課就讓學生觀察鎂帶在空氣中點燃會發出耀眼的白光,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提出一些問題,鎂帶在點燃之前是什么顏色?點燃時有什么現象?燃燒完后是什么顏色?燃燒前與燃燒后比較,物質的顏色發生了變化,物質的狀態發生了變化。那么物質的性質發生變化沒有呢?
2.接收階段
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對教材的感知,對教師演示實驗的觀察,而獲得了信息,學生把這些信息整理加工,形成技能。比如:學生對氧氣的觀察,并動手將紅熱的木炭放在燃燒匙里,伸入盛氧氣的集氣瓶中,木炭燃旺,從而思考得出氧氣是助燃劑,可以幫助燃燒,供給呼吸,從而想到鐵匠鋪的紅爐旁的鼓風機,不斷地往爐中鼓吹空氣,爐中的炭燃得旺;想到醫院里搶救病人的情景。
3.加工階段
教師上化學課,通過演示制取氧氣實驗,演示木炭、硫、鐵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學生觀察思考,從而理解了氧氣的性質,制法、用途,教師再進一步地引導學生看書消化,分析、比較,概括出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它能跟很多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并產生大量的熱。從而得出物質跟氧發生的化學反應叫做氧化反應。
4.儲存階段
教師講完一節課內容讓學生看書,看教材內容,把這一節課的內容,乃至一個單元的內容記憶在大腦中的過程。比如:教師上完一節課或上完一個單元的課程,總是留十分鐘或一課時,讓學生復習鞏固這一節課的內容或這一單元的內容,然后再教其他的內容。
5.練習應用階段
教師上完一節課,講完一個知識點,總要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練習,通過練習達到對知識的應用。教師上完一個單元課程要出單元練習題,上完一學期課程要出期終復習題,通過這些專題練習,綜合練習或創造性的練習,讓學生把知識技能轉化成能力。
6.檢驗階段
教師上完一節課,為了檢查學生學習的情況,就在第二節課前,抽上、中、下三種不同的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檢驗學生動口的能力,檢驗學生上節課的學習效果。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得好再繼續教別的內容。如果學生對前面的知識技能掌握得不好就要引導學生復習鞏固后,再讓學生學習新內容。
7.反饋階段
篇2
關鍵詞:初中數學;幾何變化;現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4-072-01
《九年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求初中生熟練掌握四種幾何變換,即圖形的軸對稱、圖形的平移、圖形的旋轉、圖形的相似,并且能夠在生活中自由運用變換思想。本文即立足此要求,以幾何變換思想為主線,結合教育學和心理學,深入探究初中數學幾何變換思想的教學策略,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從而運用幾何變換思想方法解決初中數學問題。
一、幾何變換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現狀
筆者在分析初中數學幾何變換教學的調查結果時,發現初中生對此部分學習內容的理解不深刻,感覺學習較為吃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對幾何變換的本質特征理解模糊
初中生對幾何變換的本質特征的理解過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當教師在講解某個例題時,他們接受的更多的是學習某種特點的解題方法,而不是前面所學的知識對解決這個新問題的學習有什么幫助和聯系,更不知此問題考察什么知識點。所以,當學生在處理幾何變換的例題時,第一反應往往是硬套公式,生搬定義。這是因為在變換思想教學中,教師往往傾向于視變換為方法,而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導致初中生對數學知識缺乏更為深刻的理解,往往在題海戰術中苦苦掙扎。
2、學生對初中數學的平面幾何知識學習不自信
在初二學習階段,由于幾何內容的學習難度較大,學生的學習壓力明顯增大,特別是女生的表現更為明顯。另外,加上初二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逆反心理較為明顯,當學生在面臨學習困難時,容易產生畏難心理。不少教師沒有清楚認識到此現象,為了完成教學進度,仍然繼續加強教學難度,導致學生疲于應付課堂內容,如此惡性循環,就會對幾何學習越來越不自信。
3、初中生對變換概念理解困難
首先是因為變換思想本身的復雜性,學生在小學雖有所了解,但也僅僅出于解題的目的,加上學生的認知水平所限,學生對此認識自然不夠深刻。初中的幾何變換難度加大,題目設置較為靈活,思考角度較多,而學生對此沒有充分準備,導致對幾何變換的理解出現困難。其次,是因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學習幾何變化,要求學生將文字、符號、圖形三者結合起來,并且能自由轉化,而初中生的認知結構導致對三種數學語言的理解趨于割裂,自然順利學會幾何變化。
4、學生在生活中運用變換思想的機會較少
學生認為數學僅僅是課堂上的數學,在生活中沒有多少用處。不少教師也將解題作為數學教學的目的,淡化了數學來自于生活的背景。學生在生活中感覺不到數學的存在,數學越抽象,越是深入學習就感覺離生活越遠,自然在生活中運用到變換思想的機會也就越少,所謂的變換思維也就無從談起。當然,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也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變換思維,所以當學生遇到實際問題也就難以解決。
二、完善初中數學幾何變換的教學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筆者認為應當結合心理學和歷史教育學,對初中幾何變換教學作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幾何變換的教學要求,具體提出了以下幾個教學對策:
1、加強對初中幾何變化本質的理解
初中幾何變換主要包括圖形的軸對稱、平移、旋轉、相似四種。要想充分理解幾何變換思想,就必須強化對幾何變換的本質的理解。比如,在理解圖形的平移變化時,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理解每一個圖形作平移變化都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軸對稱,二是中心對稱,也就是軸對稱變換和旋轉對稱變化。如果學生能夠正確區分二者,那么就能清楚掌握平移變換的內容。由此可見,知識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將這些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合,形成一個知識網絡邏輯系統,明確彼此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那么,無論學生在今后遇到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還是梯形等都能很好掌握。
2、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變換教學,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
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知識時往往從身邊的事物入手,如折紙游戲、放風箏、剪紙等等,這些其實都與變換相關。在初中階段,教師在進行幾何變換的教學時,可借助這些手段來引入變換教學,不僅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其實與生活緊密相關。如在學習軸對稱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可借助一些建筑或者手工作品,如故宮,剪紙等等,也可安排學生做一些有關軸對稱的手工藝品,學生可形成對軸對稱圖形的感性認識。還可以借助復雜的軸對稱圖形,如萬花筒等,通過解釋其成像原理,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在介紹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性質時,學生也就更容易理解,為以后的學習埋下伏筆。
3、借鑒變換概念發展的歷史增強學生對變換概念的理解
自古以來,變換概念都一直存在,并不斷發展,如今已經蔚為大觀。我國古代的哲學經典《周易》中的八八六十四卦的形成,如何從八卦演變而來,至今仍然影響今人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再如某些的哲學概念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甚至“五行”等都是轉換思想的體現,代表了我國古人不拘泥于一隅,整體而靈活地看待問題。變換思想的歷史體現變換的重要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變換歷史的整體理解,正確認識變換思想的意義,自覺將變換思想運用到數學中去。
4、強化學生對變換知識的運用
篇3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方法措施
中圖分類號:G444?搖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259-02
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從知識層面來講,積極心理學主要分為三個研究領域:主觀層面、個人層面與群體層面,積極心理學主要從這三個層面展開理論研究。在主觀層面主要研究人的主觀情感體驗,例如幸福滿足、樂觀向上、快樂充實的主觀精神享受,其研究重點是強調人的幸福程度,使人能夠對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生活狀態表示滿意,使人在工作生活中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在個人層面主要強調人的個性特點,例如工作技能、審美觀、寬容心、愛心、創新力、才能、交際能力、觀察力等等。積極心理學認為要能夠培養這些積極的個性特點,讓人在學習工作生活過程中積極應對困難。在群體層面主要強調建立積極的社會系統,幫助人們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培養公民的責任心、公益心,讓公民在社交活動中遵守禮節,在工作生活中遵循職業道德。積極心理學站在變態心理學、消極心理學的對立角度,對這兩類心理學知識進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使用了類似的研究方法與手段。與消極心理學與變態心理學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強調人的積極要素,強調發揮人的積極作用。在研究人的積極因素與優點的基礎上,利用科學的研究方法來挖掘出人性的閃光點,幫助人們積極應對生活中的難題,幫助人們樹立樂觀積極的生活心態,幫助人們找到幸福生活的方法,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總之,積極心理學對人們的意義非比尋常。
二、積極心理教育對大學生的意義
1.豐富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內容。在我國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學課程中,教授專家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層次,對心理案例的分析也只是停留在問題的形成原因、解決問題的措施分析以及相關影響因素等等方面,這種研究方法還是采用的消極心理學的研究方式。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內容已經嚴重缺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有待發展。積極心理學與消極心理學不同,提倡以人為本、提倡人性中的優點,強調研究人性中的積極層面。積極心理學提倡要以積極的心態來解釋一些心理現象,充分挖掘出人性的閃光點。心理學家要能夠引導人們在生活中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幫助人們保持幸福的生活狀態。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引導大學生以樂觀積極的心態來面對生活,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大學生的信念;強調大學生的主觀體驗,例如幸福感、滿足感等等;改善大學生應對社會的態度,比如學會關愛他人,寬容他人的過錯,等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交際能力。這種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幫助是極大的,能夠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以樂觀積極的心態應對問題,從而減少消極悲觀心理。積極心理學豐富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在大學生的心理教育上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2.拓寬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較為單一。在教學分類時也往往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的學科教育相區分,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只采用課堂教學的模式,講解一些理論知識與案例分析,很少開設一些咨詢課程與講座。積極心理學認為人都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潛力,人都有著一定的生活需求,這種理念推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變革與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運用積極心理學的一些理論,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與其他學科的工作相結合,營造出一個積極輕松的工作環境。在這種工作學習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可以保持一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在應對生活困難時也能夠保持一種積極應對的樂觀心態,注重提高學生的積極感官能力。
3.促進大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大學生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夠健康成長,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夠認真學習,才能夠積極投入到社會工作中去,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對社會的發展也有著重要意義。因為大學生涯是一個人心理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對于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一時期,大學生需要做出自己的人生規劃、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在這一時期只有對大學生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夠幫助大學生認識到自身性格的缺陷,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人生價值,幫助大學生糾正一些不良行為,幫助大學生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會學生一定的社會交際技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生活過程中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不斷地完善自我,從而幫助大學生順利完成四年的學習生活,以較高的綜合素養、較強的心理素質投入到社會工作崗位上。
三、積極心理教育的主要教學方法
在積極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解決一些常見的心理問題。消極心理學的教學方式是通過問題的形式進行分析與解決,這一教學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片面化。積極心理學在此基礎上,對消極心理學的教學方法進行總結借鑒與揚棄,提出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上,因為心理問題的減少并不意味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是單純地減少心理問題,還包括提高人的積極心理因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兩者進行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看待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創造力,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要能夠把幫助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健全學生人格作為教育目標,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讓學生學會享受生活。積極心理學強調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能夠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學習中來,讓學生在心理健康活動中體驗到生活、學習的樂趣,幫助學生養成關注心理健康發展的習慣,定期做一些心理健康咨詢活動,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心理健康教學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一些自主研究,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學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積極心理學不是以解決心理問題來達到心理健康教學的目的,它從學校這一環境出發,在這種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心理健康教學。它認為學校生活最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要充分利用學校里的一切資源來對學生進行教育,只有在真實的環境中才能夠對學生有一定的啟發。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逐步轉向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教師開始以積極的心態來分析學生的心理問題,這一教學方法的改變實現了從消極心理學向積極心理學的轉變。這種教學方法拓寬了心理健康教學的內容,推動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這門學科的發展,為其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并不成熟,而且缺乏一定的實踐性研究,這就需要心理學家與教師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篇4
一、運用生活化的數學語言
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同一堂數學課,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樣,這主要取決于教師的數學語言水平。尤其是數學課堂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沒有高素質語言藝術的教師是不能勝任的。鑒于此,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個性心理傾向,將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課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如下談話:“我家里有5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回答的辦法很多,這時再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介紹一下嗎?”學生們競相發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們又主動介紹了儲蓄的有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體會到生活與數學關系密切。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越接近時,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熟悉的生
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設計數學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學生去發現、探索和應用,學生們就會發現原來熟視無睹的事物竟包含著這么豐富的數學知識。例如,在“列方程解決問題”中,我把乘坐出租車的情境拿到教學中來,“我縣出租車收費標準為:起步價(不超過2千米)5元,2千米后每千米2.4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自己編題,自己列式解題。這樣,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氣息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生動的數學問題,還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積極探究。
三、挖掘生活化的數學問題
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景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學生就會感到許多數學問題其實就是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這樣,不僅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還使他們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感受到現實生活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例如教學“相遇問題”時,我引導學生先討論相遇問題的各種情形,然后上臺表演。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們體會到只要用數學眼光留心觀察廣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含著的數學規律,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四、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學過了“平面圖行的面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算一算自己家的占地面積,家里每間房的面積,墻壁的粉刷面積等,并為家里的裝潢設計一個簡單的方案。
總之,數學即生活,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的價值,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
[2]《生活中的數學》(朱樂平)
篇5
關鍵詞:學生;生活;材料;習作
一直以來,習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關于小學習作,《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習作“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要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就是要求學生要真實地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尋找素材,表達生活。在此,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下如何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更好地習作。
一、從生活中積累語言
魯迅先生在一封書信中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語言是詞作的基礎,而語言的形成以及有效運用時靠平時生活中的積累。《勸學》中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還有生活中人們常說的“厚積薄發”等等都是同樣的道理。生活是一切的源泉,筆者認為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語言。如:筆者在教學中,讓學生沒人準備一個摘抄本,專門記錄一些自己喜歡的段落、好詞佳句、生活中的俗語、歇后語等等,諸如“一年四季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雙簧”“耳旁風”“閉門羹”“鐵公雞”等生活中常用的語言,讓學生感受、體驗其內涵,并嘗試運用。其次筆者還運用教室黑板的一角,設置“生活天地”,每天讓學生輪流將一些名言警句、生活俗語等語言的意思、舉例運用等信息寫在上邊,形成語言之間的交流,全方位的促使學生從生活中積累語言,為習作奠定基礎,也只有在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詞語的運用后才能在習作過程中得心應手。
二、體驗生活,豐富情感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蘊含著多元化的內容。小學生年齡較小,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小學生比較愛動,好奇心強。教師可以運用學生的這個心理特征組織一些體驗生活、感悟生活的活動,借以來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在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豐富自我情感體驗。如:可以組織一些游戲活動、生活小常識競賽活動、郊游活動等等。此外,生活本身有著獨特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如:春綠、夏花、秋果、冬雪,這些都是最平常不過的生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微地觀察生活,讓學生能夠從平常的生活中積累素材,并形成一定的觀察生活、感悟生活、表達生活、表達自我情感的良好習慣。諸如:觀察每個季節的風景以及人們的行為活動(春天放風箏;夏天捉魚、捕蟬;秋天收獲、落葉飄落;冬天賞雪、打雪仗、賞梅花等等)每個季節人們的心態等等,對平常生活的所見所聞用自己的語言、情感表達出來。同時,還可以說說自己現在的生活,如:家庭生活富裕、經濟水平、高科技發展,新農村建設、學校變化、學校設施等等,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精彩的瞬間并記錄下來,從而使得身邊最細微的事成為寫作的源泉。
三、聚焦生活,與時俱進
現如今社會屬于經濟知識時代,小學生從出生到現在生活水平都呈上升趨勢,獲取信息的途徑也越來越廣,如:電視、報紙、雜志、電腦。而小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也越來越多,如:電視動畫片、游樂城、網絡小游戲等等。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有利點,讓學生聚焦現在的生活,聚焦媒體來進行對時代、對生活的感悟,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都一味地抄襲作文書上的文章或者胡改作文書上的內容,致使寫作缺乏真實性、情感性。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拓展傳統教學中課堂教學的限制性,開闊學生的思維視野。如:第一,筆者讓學生對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動畫片等進行描述、表達或者自己想要和小動物說的,動畫片續集、動畫片后傳等等,寫自己心中所想。第二,引導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誘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產生一定的情感并促使其表達,逐漸培養學生觀察社會、認知社會、改造社會、適應社會等的綜合技能。如:舉辦我愛家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發現寫出來,即:家鄉的變化、自己家的變化、生活變化等等。“勞動實踐活動”,讓學生集體參加種植、打掃衛生、幫助社區老人等一些勞動性質的活動。總之,教師要為學生發現生活、感悟生活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去挖掘寫作信息,強化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和表達。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生活是習作的源泉,源頭盛而文不竭。”總之,我們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以生活為基準,多途徑、全方位地為學生創造發現生活、感悟生活的條件,進而,逐漸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學會運用生活中的材料進行習作,真實地表達自我情感。深化學生的習作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徐夢葭.快樂寫作:我的小學生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篇6
美術學習 積極性 課堂教學
如何上好美術課,充分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積極性,是我們每一個美術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積極性是人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具有指向性、協調性和績效性。它包括認識的活躍、情感的興奮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種心理成分。學生的積極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動機――目標的推動、引導下產生的。當人的需要具有確實的目標并呈現出實現目標的可能性――目標期望時,需要便轉變成動機來推動人的積極行動。
一、滿足與調節學生的需要
需要,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必須而又欠缺的事物在頭腦中產生反映的一種傾向。它產生于人在生活中受到的各種刺激,通常以愿望、意圖、理想等心理狀態反映出來。它是人的積極性的動力源泉。人類活動發展的內部動力就是人的需要,人的積極性最終來自人的需要,培養一個人的重點就是培養人的需要。所以重視并解決每個學生的需要問題。
1.教師教學時首先要選擇教材,同樣的內容標準,教師也可以根據需要由自己來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按照學生的需要心理,設計安排能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更大的發揮和施展的空間的教學內容,這樣可以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打下基礎。比如:在教學環境設計上,可以通過畫室的內墻以及教學樓的走廊上掛滿學生的各式各樣的優秀作品,激發同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上課時讓學生在美術教室內按小組團坐,營造一種平等融洽、輕松愉快的氣氛,力求讓學生在活動的樂趣中學習知識,增強學生的合作參與意識。
2.教學內容要與生活緊密相連,激發學生的需要強度,依賴目標誘因的出現,提高學生需要的自我意識水平,滿足了學生聯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在進行“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時讓學生了解主要的設計類別、功能,運用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多樣與統一等組合原理,利用媒材來進行創意和設計,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設計意識。以上這些內容標準的教學活動建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3.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沒有固定的模式,不用一種統一的尺度來衡量學生的發展水平,既重視結果激勵,更重視過程激勵,以滿足學生成功的情感和精神需要。在課堂教學上,學生的作業練習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把課堂上所表現出有一定質量或有明顯的閃光點的作業,遵照學生的心理需要,當眾展示給全班同學,抓住學生的這種需要心理,從而大大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挖掘學生學習的動機
動機是直接推動并維持人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力。動機具有指向性、強度性、清晰度、力矩等特點。動機與需要不同,需要的動力作用是潛在的,動機的動力作用是直接的,現實的。
1.動機促進法。為學生創設寬松、多樣、活潑的學習環境,學習方式多樣化,豐富化,從而產生新穎感、增強趣味感。學習中注意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充分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以增強學生興趣,更好地滿足其成就需要;讓學習具有挑戰性,使學生學習后能獲得一種從事創造性勞動而產生一種滿足感;在可選擇的條件下,學習盡量結合學生的志趣,使學生能通過學習獲得內心的快樂,從而大大的激勵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2.精神鼓勵法。鼓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與結果中能夠表達自己的觀念、情感、思想,給學生以精神回報,激勵學習動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例如,我在上《粘貼畫》一課,有一位接受知識比較差的同學,對他的作業進行評價時,運用“精神報酬”的激勵法,在他的作業上打了我給她一個“A+”并且添加了一句評語:“你的這次作業完成的很好,是班級里的第二名,如果再稍微認真一點的話會更好。”通過這樣的語言和文字的激勵,使得這位學生在以后的美術課上倍加專心了,學習美術的動機也加強了。
三、優化學習活動的目標
目標是指人的行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從心理學角度解釋,目標實質是一種期望,是人的行動所追求的預期結果在主觀上的超前反映。目標對人的行為的重要作用包括啟動作用、導向作用、激勵作用、聚合作用等。實踐證明,在美術教學中目標確立適當,目標管理運用恰當,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能。下面以“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兩大美術領域為例,說一說學習目標的確立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作用。
1.“造型?表現”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運用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多樣與統一等組織原理進行造型活動,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在本學期的《粘貼畫》教學中,我做了很多范畫。其中《采蘑菇的小姑娘》的創意設計來自同名的一首歌曲。我通過“采蘑菇”這一情節入手,從字面上看就讓人感到極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產生很多的聯想,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兒少時的夢更是讓人難忘的。小姑娘和蘑菇的外形都是非常簡單易畫的形象,通過教師簡單形象提示,加上學生平時積累形象,再通過記憶就能很好的來完成課堂作業。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積極參與產生互動性,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設計?應用”注重創意的同時,又不能忽視實用性。要求學生了解設計思想,并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制作活動,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中等職業試用教材《封面設計在生活中的應用》一課中,我依據美術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因素的要求和中學生的心理,結合“課程是活動,是經驗,教師是‘顧問’,是‘引導者’”的課程改革新思想,進行了大膽的創新和嘗試,將美術課堂假想成“雜志編輯部”,旨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完成本課內容,使學生人人參與,都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表現能力、個體動手及合作能力等。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從“需要、動機、目標”等方面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方式和方法,改進原來美術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促進美術教育觀念的轉變,促進美術教材模式、學生學習方式和課程評價方式的變革,有效運用各種資源,收到了很好的美術教學效果。今后,我將進一步探索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篇7
[關鍵詞] 數學;生活化;趣味化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系。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因此,數學不應該只落在學生的試卷上,更應該應用到現實中去,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這樣的數學才能讓學生真正喜歡。
一、在生活中找數學,讓數學回歸生活
數學的產生和發展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小學的數學知識來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再運用到他們的現實生活中去,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小學數學內容的基礎。
在數學教材中非常明顯地將數學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教材中的主題圖,都是取景于現實生活,又隱含了數學問題,而且教材中的人物和小動物又都熟悉,他們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中出現,并不時地提出個人的意見和想法,使孩子們發現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的問題就是生活的趣題,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
在教一年級“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課前可讓孩子們收集生活中看到的各種形狀的物品,課上交流。孩子回家后自己找尋,甚至發動家長一起參與,上課時孩子帶來了各種長方體、正方體的包裝盒、茶杯、積木、跳棋、錐形的漏斗等等,品種多樣,圖形各異。整個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游戲中快樂地獲取數學知識,從而達到樂學、會學、主動學的境界。
二、在生活中學數學,讓數學充滿情趣
簡單地說,就是讓孩子在身邊的事情中發現數學,通過身邊的事情學習數學。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熱情會更高。如在教學“編制4的乘法口訣”時,教學時,教師始終圍繞一個“趣”字,緊扣教學目標,創設“編順口溜”情境:一只青蛙4條腿,2只青蛙8條腿……一張書桌4條腿,2張書桌8條腿……教師在創設情境,提出的數學問題,運用的教具、學具,吻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能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體會,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高。
三、在探究中找問題,讓生活數學化
知識源于實踐,更應運用于實踐,結合新學的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生活中的簡單的實際數學問題,接受周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可以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學習成功的樂趣。《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例如,在教學“加與減”時,通過玩紙牌的游戲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用紙牌A-K代表數字1-13,同桌帶一樣多的紙牌,你拿出一個我拿出一個,看誰算的快,紙牌就歸誰,看誰贏得多,誰就勝。這樣學生玩得不亦樂乎、學的非常開心,從中鞏固了100以內的加、減法。
四、在學習中設情境,讓數學趣味化
篇8
一、創設輕松愉快的數學學習情境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讓學生單一進行腦力勞動,就會帶來學生學習上的疲倦”,因此教學中,我們應為學生學習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所要學習的內容。如教學“觀察物體”一課,我讓學生自制3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模型作為學具,讓學生自己組排然后分別從正面、側面、上面去觀察,學生從指定觀察到自由觀察、換位觀察的過程中不斷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使他們不光會表述物體間的位置關系,還能感受到物體間位置關系的相對性,從而使學習變成一種主動探索的過程。
心理學研究表明:比起現實情境來,幻想的情境更能激發學生豐富的情感,給他們帶來深刻的內心體驗。小學生最富于想象和幻想,他們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瀾。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解,就像教材中的“大白菜提問題”、“小辣椒有話要說”、“西紅柿、蘑菇、蘿卜、茄子”都會有自己的解法,我們認為不合邏輯常理,孩子們卻興趣盎然。因此,作為一位好教師,要保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善于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心理特點出發,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說教,這樣,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們心動的畫面,設計出一個個可親可近的情境。
二、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住這份好奇心,結合教材的教學內容,創設情境,設疑引思,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作為實例,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
如在學習了“米、厘米的認識”以后,我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測量身高、測量手臂伸開的長度、測量一步的長度、測量教室門的寬度以及測量窗戶的寬度等活動,以此加深學生對厘米和米的理解,鞏固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同時,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識性數據。特別是使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高度的測量,感覺自己正在成長的快樂。在這個活動中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實際測量的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在用。
三、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練習內容,體現學以致用的價值
“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要點之一。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參與一定的含有數學問題的實踐活動,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中應用數學。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在平時授完新課后,我經常出一些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題目進行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習《年、月、日》后可以布置讓學生回家整理一家人的生日集,讓學生記住家庭成員的生日;學了《平移和旋轉》以后,讓學生自己設計一條美麗的花邊,美化家里的窗臺,自己的課桌等;學習了《認識鐘表》后可以讓學生在周末邊看電視邊記錄電視節目時間,給電視臺的叔叔阿姨們提點播放建議;學了《統計》后可以讓學生統計城市里主要道路上車輛通行的情況,制作街道人流、車流量統計表,繪制相關的統計圖……這樣聯系實際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空中月,水中魚,不可觸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
篇9
關鍵詞:幼兒心理學;探究;自主學習
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從傳統的“說教式” “灌輸式”的應試教育模式改革為“以學生為主,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將知識轉換為能力,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打破教師做學生看、教師講學生聽,以及大打題海戰術的習慣,教師應充當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這些改革能夠把課內知識拓展到課外,把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相聯系,開闊學生的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自主、多方位、持續和創造性地發展,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逐步培養探究性學習的習慣。
一、巧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使學生“想”探究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催化劑,好的問題情境,能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力。正如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最好的激發乃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的興趣。當學生產生興趣時,求知欲望旺盛,思維就靈活。”因而,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教學內容與要求,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和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習內驅力和探究欲望,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如“幼兒注意的特點”這部分內容在整體設計上,筆者采用多層次的探究活動,通過不斷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對“幼兒注意的特點”這一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在興趣的推動下完成對知識的主動構建。其具體過程如圖所示。
這樣,通過問題,將三個不同層次的探究聯系在一起,層層遞進,使學生始終處于求知、探究活動之中,增強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立足實際,用好教材,使學生“會”探究
探究性實驗是由學生自己運用實驗手段、觀察實驗現象,通過分析和討論得出科學結論、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學生通過探究學習知識的一種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循序漸進,慢慢引導,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初步掌握探究性實驗的一般步驟,使實驗探究真正成為學生學好《幼兒心理學》、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探究“幼兒記憶力的訓練和培養時”時,可以引導學生按以下步驟進行探究:
【提出問題】在培養幼兒記憶力時,怎樣使幼兒記得又快又牢呢?
【作出猜想】①同記憶材料是否有關?②應當找到適合幼兒的記憶方法。
【查閱資料】①記憶的材料應當要生動、形象,具有趣味性。②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進行記憶;采用適合幼兒的形式,比如游戲、活動等。
【設計實驗】實驗一:以《龜兔賽跑》故事為例,準備形式不同的材料,一份是純文字的,另一份是圖文結合的,另外還有語音的、視頻的和具體事物的等各方面豐富多彩的材料。在一個班里把幼兒分成兩組,分別進行記憶,記錄每組的記憶效果;實驗二:以《龜兔賽跑》故事為例,把幼兒分為三組,一組按照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要求學生記憶;一組按照教師一邊講,幼兒一邊跟著說的方式進行記憶;一組在教師講故事時,給幼兒播放《龜兔賽跑》的視頻,然后讓幼兒扮演里面的龜和兔賽跑。記錄每組的記憶效果,然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通過這樣的實驗探究,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可以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猜想——查閱資料——設計實驗——實驗驗證——記錄現象——分析討論——得出結論。
三、尊重學生,和諧氛圍,使學生“敢”探究
尊重學生,和學生建立和諧的關系,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前提。過于嚴肅和單調、呆板的課堂氣氛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抑制學生發現問題的欲望,而民主、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產生主動質疑的內在動機,認真地思考探究問題。教師要時時注意保護好學生的探究動機,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圍繞教學內容敢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問題,對問題發表不同的看法,并且敢于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另一方面對于表達能力差的學生不能急躁,更不能指責,要肯定其敢于發言的精神,使學生消除“說不好”挨批評的顧慮;再一方面,當學生的解題思路與教師的想法不同時,不能武斷地予以否定。
例如,在探究“如何培養幼兒的想象力”時,學生在談到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對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影響時,有的學生認為知識經驗越豐富越有利于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提高,而有的學生則認為知識和經驗會限制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理由是大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沒有幼兒好,原因就是大人受到知識和經驗的束縛。最后在大家的激烈討論下,得出了結論:知識和經驗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人們的創新,但也能將幫助我們實現心中的想象。
四、讓科學探究走進生活,使學生“愛”探究
《幼兒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幼兒心理學知識廣泛而深刻地滲透并影響到學生以后教學、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而科學探究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不單要體現在課堂上,還要讓它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把學到的幼兒心理學知識運用到學前教育中去,讓幼兒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這才是學習幼兒心理學的真正目的。
(一)選取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探究,感悟探究的內涵,使學生“愛”探究。
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有趣的心理現象,我們應積極鼓勵學生對身邊發生的現象進行探究,培養他們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勇于求證的精神,使學生明白“探究”并不是科學家在實驗室才能完成的。因為有許多重大的心理現象,并非是科研人員埋頭于研究室中得出,而是源于生活中的偶然發現和反復的驗證。比如3-4歲的幼兒期反抗現象,筆者要求學生去觀察和收集這一時期幼兒反抗的特征,拿到課堂上來進行討論,然后找出兒童反抗的內在原因;又如幼兒的侵犯行為,它在不同時期有哪些不同的特點,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該如何糾正,等等,這些都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去觀察和了解,并進一步探究現象背后的原因。只要善于觀察,不斷發問,不斷探究并解決疑問,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二)選取真實的幼兒進行觀察和探究,拉近探究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愛”探究。
書本上的知識始終是固定的,而每一個具體的幼兒身上則充分體現了幼兒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對身邊的幼兒進行長期仔細、深入、全面的探究,從他們感覺、知覺的發展狀況,到語言的發展,到行為特點、思維特點,進行細致的探究,這樣從現實中得到的知識往往比書本上看到的讓人更加印象深刻。
總之,我們必須認識到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重要性,把更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他們去探究、去思考、去發現,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地學習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新豐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書目:
篇10
【關鍵詞】傳播心理學;廣播互動;心理特質;融合應用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狀態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在傳播活動中,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受眾都與心理活動聯系密切,因此,在實踐經驗中探討作為應用心理學分支的傳播心理學在廣播節目中的應用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一、廣播與傳播心理學關系
(一)廣播與傳播心理學相融傳播心理學主要研究傳播者的心理條件、信息接受者心理特點、傳播渠道(包括言語傳播渠道和非言語傳播渠道)的心理作用以及有效傳播策略的選擇等。廣播媒體發展至今,大都是從受眾的需求出發,做受眾需求的內容。如何打造受眾喜愛的節目,從根本上而言,就是要選取符合受眾心理的內容。可見,傳播心理學是一門與實踐結合十分緊密的理論科學,廣播從業者如果可以從傳播心理學視角出發,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工作,開展深入細致的相關研究,精準把握受眾心理,對傳播工作將起到極大的助推作用。
(二)傳播心理學對廣播發展的作用傳播心理學為廣播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的指導。由于私家車的普及,車載收聽人群持續增加,成為廣播的主要受眾。受眾構成的變化必然導致廣播節目內容和形式的變化。傳播學之父施拉姆(WilburSchramm)有個形象的比喻,他認為受眾就像在自助餐廳就餐,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及食欲來挑選飯菜,各取所需的受眾是主角,媒介是為了受眾服務,盡量提供讓受眾滿意的信息。至于受眾取什么和取多少,媒介是不能強迫的。因此,為聽眾服務,需要節目內容為聽眾所喜聞樂見。福建廣播影視集團都市生活廣播(下稱福建都市生活廣播)對受眾需求進行詳細調查后,對節目進行調整優化,注重與受眾的交流互動,貼近聽眾喜好。都市生活中,年輕人是私家車人群的活力群體。福建都市生活廣播提出“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大家幫助大家”等主題鮮明、快樂時尚、簡單易記的頻率口號,著力打造節目與受眾、受眾與受眾之間親切、熱絡的傳播樣態;在節目中,主持人、嘉賓與聽眾一同分享思想觀點、生活感悟,增強聽眾對節目的接受度和認同感。
二、傳播心理學在情感類節目中的應用
情感類節目是在傳播心理學影響下表現最為突出的節目類型。福建都市生活廣播開播至今,情感類節目以目標受眾的收聽喜好為參照,不斷優化升級,每一次改版都從傳播心理學的視角做審慎考究。
(一)自我表露心理學中的自我表露理論,是指個體通過對他人表達情感、想法與觀點,增進自我認識,促進人際關系發展以及解決所遇到的問題。福建都市生活廣播曾推出情感音樂類節目《預約溫馨》,主持人在節目中成為聽眾傳情達意的紐帶,并為分享者送出歌曲。節目雖然以單向初級互動為主,受到通信技術的限制,但是聽眾通過節目仍得到了心理上的獲得感,通過主持人架構起來的橋梁,聽眾的自我表露需求得以實現和回應。
(二)成人早期社會心理需求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H.Erikson)曾提到,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年輕人,與他人發生愛的關系,從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人人都有對愛的需求和對親密關系的渴望,福建都市生活廣播情感交友類節目《今夜相識》中,主持人通過電話熱線、網站論壇等方式,引導參與者敞開心扉,講述情感故事,分享人生感悟。節目針對性強,交流對象明確,分享內容生動,引起了許多聽眾的興趣,節目效果明顯。
(三)人際傳播人際傳播是一種雙向的動態系統,是一種社會活動,任何人的生存都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人與人之間相互傳遞和交換知識、意見、情感、愿望、觀點等,形成多元復雜的社會關系網絡。福建都市生活廣播情感心理節目《創造小宇宙》將聽眾在生活、工作、情感中遇到的困擾和痛苦,以小劇場方式演繹,全方位開放互動平臺,聽眾共同參與討論。這檔節目成為一個多對多的人際傳播交流的平臺,受眾表達自己所思所想的同時,還可以獲取他人的觀點信息,聽眾與聽眾之間、聽眾與專家之間相互分享、相互慰藉,更能引發起聽眾的情感共鳴。相比以往只有主持人與單一聽眾的簡單互動,這種多元主體之間的深度交流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三、把握心理特質,助推傳播效應
(一)共情能力在傳播中的積極意義共情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羅杰斯(CarlRogers)提出,大意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共情能力,換言之即為同理心,指設身處地為受眾著想,也只有真正做到換位思考,才能得到受眾的信賴。主持人的表達,只有貼近現實生活才能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進而對節目產生高度黏性。福建都市生活廣播在早高峰時段推出的《私家車早上好》節目,非常強化主持人的共情素養。在某期節目中,聽眾反映遇到一位交警在罰單上備注“沒素質”這樣的文字,主持人靈活拋出話題:交警這么寫到底合不合適?聽眾對節目的參與熱情高漲,大家各抒己見,不同觀點交鋒,主持人時時共情各方感受。另外,公益廣告常常很受歡迎,但是在節目中也要注重情感因素的運用,是否具有人文關懷,彰顯著節目的溫度與態度。
(二)節目設置目標符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馬斯洛(AbrahamHarold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每個需求層次的目標各不相同。在廣播節目中,設置不同的節目要定位不同的受眾社群,以此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群體的不同需求。福建都市生活廣播設置的節目中有為了滿足安全需求的健康類節目《i跑團》、滿足社交需求的情感類節目《今晚超想聊》,也有為了滿足自我實現需求的互助類節目《速度生活》等。廣播節目堅持以人為本,在節目內容和形式上滿足不同受眾需求,是傳媒發展的驅動力,也是節目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關鍵。
- 上一篇:繼電保護的基本構成
- 下一篇:吞咽障礙的康復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