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的概念范文

時間:2023-12-16 16:3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多樣性的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篇1

生物學中生物多樣性的定義

生物多樣性,生態學術語,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不同學者提出了多種定義。

在《保護生物學》一書中,蔣志剛等(1997)給生物多樣性所下的定義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

生物多樣性(英文為biodiversity 或biological diversity)是一個描述自然界多樣性程度的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對于生物多樣性,不同的學者所下的定義是不同的。例如oNorse et al.(1986)認為,生物多樣性體現在多個層次上。而Wilson等人認為, 生物多樣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樣性("The diversity of life") (Wilson & Peter,1988; Wilson,1992)。孫儒泳(2001)認為,生物多樣性一般是指"地球上生命的所有變異"。在《保護生物學》一書中,蔣志剛等(1997)給生物多樣性所下的定義為:"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

 

篇2

【關鍵詞】城市綠地 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

一、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城市綠地也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城市綠地,指面積較小、設施較少或沒有設施的綠化地段。廣義的城市綠地,指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各種綠地。一般來說包括六大類型:公共綠地,即各種公園、游憩林蔭帶;居住區綠地;交通綠地;附屬綠地;生產防護綠地;位于市內或城郊的風景區綠地,即風景游覽區、休養區、療養區等。

1995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給出了生物多樣性一個較為簡單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和她們組成的系統的總體多樣性和變異性。按照生命組建層次分為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

二、城市綠地多樣性建設中人的認識誤區

(一)生物多樣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態系統最穩定。

在城市建設中,我們注意到很多的設計都很重視增加綠地植物的多樣性,盡可能栽種多種植物期望獲得穩定的生態功能。而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物種多樣性并不一定代表生態系統穩定,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靠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之間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之間形成的復雜關系來維持的,更主要的是要有相互協調的關系。比如,我們只引進種類繁多的植物,而不適當放生一些鳥類,那么這些植物很可能被病蟲害所毀。

(二)生物多樣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態系統最高效。

除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我們還應該注意生態系統的高效性,很多人認為生物多樣性就表示生態系統最高效,其實不然,生態系統的高效性,主要取決于物種能否發揮其最大的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如一些城市的商業區、住宅區綠化很好,但是在工礦區綠化極低,或者一些吸附灰塵能力極強的植物,如大葉黃楊等植物種在了住宅區,在工礦區只是種植一些松柏樹等,這些植物沒有處在能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這樣的生態系統當然不是最高效的生態系統。

(三)生物多樣性高也可能意味著生境破碎化。

生物多樣性高也可能意味著生境的破碎化,這種破碎化可以分成顯性破碎化和隱性破碎化兩個方面:一、顯性破碎化。我們很多城市綠化面積很大,但是在實地觀察中我們發現,城市中的綠地被人工建筑不斷擠占和分割,沒有連接性,單個的空間很小。二、隱性破碎化。這是在顯性破碎化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深層次的生境破碎化。在顯性破碎化的條件下,綠地被分割成許多小塊,許多動、植物需要的生存環境遭到隔離,即雖然整個城市范圍內的綠地面積很大,但對于某種特定的生物來說,它能夠生活的綠地相對面積很少或處于被其他地類和植被類型隔離的狀態,使它的棲息環境和遷移通道受到破壞。

(四)引種熱情高,忽視本土優良樹種。

增加生物多樣性的主要途徑是大量引進外地園林植物,這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容易的途徑。但是從效果來看,“外來客”并不一定能適合本地的氣候條件,有些引進的樹種雖然在人們的管理下可以活著,但是并不繁榮,已經失去了作為綠地的生態功能,這與城市綠地多樣性建設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更有甚者,盲目引進外來物種可能會造成外來物種入侵。

三、提高人們對城市生物多樣性認識的措施

(一)加強公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

公民是城市綠地的使用者,也可以說是綠地的消費者,加強公民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公民在日常行為中,會減少對綠地的破壞,其次,公民會自覺參與到對綠地的保護中來。方式可包括:發行相關知識手冊;編制有關百科知識叢書,也可以通過網絡、社區及公共場所的宣傳櫥窗、新聞欄等宣傳。

(二)鼓勵公民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建設上來。

保護和建設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在于公民的支持,公民每天都在使用綠地,鼓勵公民參與到保護和建設綠地的工作上來,不僅可以對綠地實施更好的保護,同時可以集思廣益,對綠地進行更好的優化和改良,并提高公眾對政府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相關政策的落實。公眾參與的內容主要包括:為城市的綠地規化制定提供建議;對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進行監督;鼓勵公民參加綠地建設的志愿者活動等。

(三)在栽種和管理方面多加研究。

城市綠地生長受到高強度的人為因素干擾,受人為的控制和影響較大,如城市混凝土地面不透水而造成的土壤干旱,“熱島”效應、城市污染等等,因此,城市綠地多樣性植物在栽種和管理上相對復雜,在栽種上選擇適宜植物生長的環境和土壤,推廣人工介質為基礎的種植土。在管理上一定要重視,不能重栽輕養,在管理上加強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對植物的生長速度、生長狀態一定要時時觀察,這樣就做到了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也可以了解到該種植物的生長特性、該種植物是否符合本地氣候等,記錄下來,為以后提供參考。

當前,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的時代背景下,對建設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工作可與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互相促進,一方面,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的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與行動可以提高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促進作用。提高公民在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建設方面的認識,凸顯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理念,不僅有利于城市環境的美化,更有利于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實施以及和諧社會的實現。

參考文獻:

[1]于元飛,于仲華.城市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J].工程技術.

篇3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原因可持續利用保護對策

引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基礎,也是當今國際社會環境和發展的研究熱點問題之一。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家之一,它有的生物物種數量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地區。但是由于自然、人為及制度方面的原因,中國的生物多樣性正遭受著嚴重的損失和破壞,保護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事情。本文旨在通過對這些原因的分析,提出建設性意見,以資探討。

1.生物多樣性概述

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含義

1992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二條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解釋:

所有來源的形形**生物體,這些來源除其他外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

1994年我國政府制訂并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對生物多樣性作如下概念:

所謂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構成的綜合體。

但上述對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缺乏全面性、準確性和簡練性,故本文將生物多樣性定義為反映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境和所包含的組成部分的綜合體。

生物多樣性包含三層含義,即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遺傳多樣性是指某個物種內個體的變異性;物種多樣性是指地球上生命有機體的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生境、生態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三者之中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基礎,而物種多樣性是關鍵,遺傳多樣性含有的潛在價值最大。

1.2生物多樣性的意義

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每個層次生物多樣性的都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和意義。物種的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大量野生和養殖的植物、魚類及動物產品;遺傳多樣性則對培育新品種、改良老品種有著重要的作用,如人們可利用一些農作物的原始種群、野生親遠種和地方品種培育高產、優質和抗病的作物。在生態系統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善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維持生態平衡。因此生物多樣性不僅能為人類提供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人類社會對食品、藥物、能源、工業原料、旅游、娛樂、科學研究、教育等的直接需求,而且能維持生態系統的功能、調節氣候、保持土壤肥力、凈化空氣和水,從而支持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其它活動。此外生物多樣性直接影響著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1.3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我國在1987年公布的《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第一期中,公布的瀕危種類有121種,受威脅的158種,稀有的110種,共計389種,其中一類保護植物8種、二類的157種、三類的22種。另據中國紅皮書的估計顯示,超過1/10即500多種脊椎動物物種和15%~20%即400~500種高等植物已經受到威脅。而我國對境內的物種及其數量尚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尤其對瀕危物種的調查尚不全面。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國家未列入瀕危物種名錄的物種面臨生存威脅,有的甚至瀕臨滅絕,而另一些則由于人為的保護、繁育、利用而使種群數量有所增減,因而有必要調整其保護級別或劃出、劃入保護之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藥用動植物,如黃草,急待保護。

此外,近年來野生生物貿易已經對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較大影響。由于糧食、中醫藥、服裝等對野生生物的需求日益增加,野生動植物的非法交易也急劇增長,對幾種瀕危動植物物種以及一些沒有列入國家保護名單之內的動植物物種數量已經構成威脅。如:藏羚羊。

2.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原因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既有自然發生的,也有因自然發生的,但就目前而言,人類活動(特別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疑是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則是引起損失的另一主要原因。

2.1自然原因

一是物種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其一是物種的形成與滅絕是一種自然過程,化石記錄表明,多數物種的限定壽命平均為100~1000萬年。其二是物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或變異性、適應性比較差,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時難以適應,因此而面臨滅絕的危險。如大熊貓,其瀕危的原因除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外,與其本身食性狹窄、生殖能力低等身體特征有關。二是環境突變(天災),如地震、水災、火災、暴風雪、干旱等自然災害。

2.2人為原因

由于人類對生物多樣性對人類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同時又過多的重視經濟發展,而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淡薄,從而導致生境破壞時有發生;對生物資源開發過度,有些甚至是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重視不夠以及制度的不健全,這些都是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主要原因。

2.2.1生境的喪失、片斷化、退化

棲息地破壞和片段化已成為我國一些獸類數量減少、分布區縮小和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伐木和占地是中國生境被破壞的兩大主要原因。天然林的大幅度減少直接威脅到從苔蘚、地衣到高等物種的生存。此外伐木也是導致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國在過去25年內因森林火災共損失了860萬公頃的森林。以農業和建設為目的的占用森林、濕地和草原則是生境破壞的另一個原因。據估計,中國目前農田的1/3本來是**林,這一問題在中國熱帶地區尤為嚴重。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沿海濕地的一半左右已經發生改變,高原湖泊周圍的濕地也損失嚴重。另外,1950~1980年間中國湖泊面積減少1/10。

生境的片斷化是指一個面積大而連續的生境被分割成兩個或更多小塊殘片并逐漸縮小的過程。多種人類活動都可能導致生境的片斷化。如鐵路、公路、水溝、電話網絡、農田以及其他可能限制--生物自由活動的分隔物,和自然保護區內修筑公路等人為設施。特別是由于這些人為設施的建立,使得動物的活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其覓食、遷徙和繁殖,而且植物的花粉和種子的散布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引起動植物種群數量下降并引起局部滅絕。同時由于生境的片斷化,陽光、溫度、濕度及風的變化,也會導致一些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另外生境的片斷化有助于外來物種的入侵,進而威脅到原由物種的生存。

生境退化則是生境部分的失去原有功能,如由于經濟發展、過度放牧等原因,使得草場退化嚴重,引起草原生物生理機能衰退,從而對其生存構成威脅。

草原的退化。

2.2.2掠奪式的過度開發

許多生物資源對人類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全球商業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人類對之的需求隨之迅速上升,其結果導致對這些資源的過度開發并使生物多樣性下降。

而當商業市場對某種野生生物資源有較大需求,通常會導致對該種生物的過度開發。典型的實例是人類對海洋鯨類的獵捕活動與鯨類數量的消長之間的關系。我國許多藥用植物,如人參、天麻、砂仁、七葉一枝花、黃草、羅漢果等,野生的植株都已經很有限了,如果仍不加限制必然導致滅絕。其中偷獵、濫挖走私野生動物行為對生物的多樣性威脅最嚴重。

2.2.3環境污染

2.2.3.1水體污染

水體污染能夠對水生生物(特別是魚類)生命周期的任何發展階段,產生亞致死或致死作用,影響他們的捕食、尋食和繁殖。其中亞致死的水體污染對水體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更為突出、普遍、久遠。在這種環境中的生物繁殖能力下降、生長緩慢或者死于環境脅迫有關的疾病。而水體富營養化能使水體生物多樣性顯著下降,昆明滇池即是一例。

2.2.3.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通常會使當地植被退化,甚至變成不毛之地,同時土壤動物也會變的稀少甚至絕跡,其生物多樣性比未受污染區顯著下降。如礦區、尾礦堆積地一、礦區廢棄地以及垃圾填埋廢棄地都少有樹木生長。

2.2.3.3空氣污染

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各種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對生物體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失,并對生態系統構成危害。經各種途徑進入空氣的二氧化硫、氨、臭氧等能直接殺死生物。來自冶煉廠廢氣中的有毒金屬能直接毒害植物。而由于臭氧空洞、酸雨以及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所引發的溫室效應等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害、減少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關注和重視,特別是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變暖和酸雨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2.4外來物種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對生物多樣性造成了很大威脅。其入侵方式有三種:一是由于農林牧漁業生產,城市公園和綠化、景觀美化、觀賞等目的的有意引進或改進,如在滇池泛濫的水葫蘆、轉基因生物;二是隨貿易運輸旅游等活動傳入的物種,即無意引進,如因船舶壓倉水、土等帶來得新物種;三是靠自身傳播能力或借助自然力而傳入,即自然入侵,如在西南地區危害深廣的紫莖澤蘭、飛機草。在全球瀕危物種植物名錄中,大約有35%~46%是部分或完全有外來物種入侵引起的。2002年來自南美洲亞馬遜河的食人魚又名食人鯧在我國掀起軒然大波。其一旦流入某一水域達到一定規模時,可能會大量屠殺其他魚類,給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帶來危機,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2.3制度原因

雖然我國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但由于制度特別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生物多樣性遭受了不必要的損失。主要表現在:雖然國家已把環境保護的成效納入政績考核之中,但有些地方政府并未把此真正納入工作計劃;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等)對此重視夠,缺少相關具體實施細則、行動及專業人員。自然保護區是保護物種及其生境的有效方法,我國已建立數目眾多的保護區,但相對與國土總面積而言是不夠的,而且部分保護區管理混亂、土地權屬不清等也需要完善。在法律制度方面,雖已實施《自然保護區條例》多年,但畢竟在法律效力上位階較低,調整面窄,處罰力度不夠,故需要進行新的立法以保護自然保護區、物種及其生境。而在外來生物入侵問題上,雖有一些法規涉及,如《進出境動物檢疫法》但沒有專門法規對此做相應調整,法律漏洞較大。

此外,由于經濟發展;新的城鎮、水壩、水庫、礦區的開發、建設;旅游活動以及國際合作不充分也會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3.保護對策

保護生物樣多性不僅需要加快治理環境污染,把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更重要的是在生態系統水平上采取保護措施,傳統的做法主要是建立自然保護,通過排除或減少人為干擾來保護生態脆弱區,在一般情況下,確是保護某些物種或生態系統的有效途徑。但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加以完善,有必要通過立法的途徑解決,主要是對自然保護區進行立法。鑒于外來物種對生物樣多性的影響日益嚴重,而我國卻沒有專門立法保護措施,故建議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而且隨著人口和用地的不斷增長,被動的保護已很難真正達到保護的目的,為此提出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同時生物多樣性對全人類都有著深遠的意義,需要各國政府和人民的積極參與,故特別強調國際合作和加強國民教育。

3.1建立、完善自然保護區和制定《自然保護區立法》

自然保護區是具有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雙重性質,并且是一定的空間范圍的區域。在我國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和具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地的陸地水域和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據《世界資源》1997年的統計,全世界已建立較大面積的保護區1.04萬個多,其無論在保有物種、遺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還是在保護物種生境上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各國也意識到,由于缺法相關法律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混亂,保護區內開發與保護矛盾突出,亂砍、濫挖偷獵行為時有不斷,造成一些自然保護區破壞嚴重。

因此,許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進行了專門立法。如,英國《國家公園和鄉土利用法》,日本的《自然公園法〉澳大利亞的國家公園與野生生物保護法》加拿大的《國家公園法》,韓國的《自然公園法》等。另外,一些國家制定了自然保護區或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律,并將自然保護區納入其中。例如,日本的《自然保全法》、新西蘭的《自然保護法》、韓國的《自然環境保護法》等。這些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取得很大成效。

所以無論是按國際通行做法還是從我國國情出發,都有必要抓緊制定一部《自然保護區法》,對由于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建設、管理、開發和利用而產生和存在的社會關系進行調整。建議在原有法規中法律制度:如審批制度、分級分區制度、管理制度、檢查應急制度的基礎上,修改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如分類性保護和管理制度、監督管理體制、投入保障制度,借鑒國外相關先進經驗,創設新的法律制度,如功能區劃制度和社會影響評價制度。

3.2防止外來物種和建立外來物種管理法規體系

外來物種入侵不僅對當地生物構成威脅,同時對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一些國家對此進行了立法。如美國先后頒布或制修訂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外來物種預防和執行法》、《國家入侵生物法》、《外來有害生物預防和控制法》、《聯邦有害雜草法》等;新西蘭《生物安全法》等。

我國雖有一些法律法規涉及外來物種管理,如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1988)農業和林業局分別建立了水生和陸生野生動物引進審批制度;《野生植物保護條例》(1996)、《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動物防疫法》和《植物檢疫條例》。但是目前尚無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專門法規。《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涉及到外來入侵物種物種,但未制定專門針對外來物種入侵的行動計劃,所以中國急待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以確保生態安全和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如設立引種許可證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預警機制。

另外,對外來物種進行普查和有計劃清除,也很有必要。

3.3在保護中持續利用生物資源

雖然全世界已建立眾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多形式保護方法方式,但相對于地球生物圈而言,其保護的生物多樣性是有限的。因此人們認識到,有效和長期可信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是持續利用生物資源。指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應以使生物多樣性在所有層次上得以保護、再生和發展。對保護而言,沒有合理利用也就沒有保護。利用自然保護和發展旅游業就是一例。不但有經濟效益,實際上也是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從而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本身就是社會效益的體現,也是自然保護的價值體現。

另外建議對生物多樣性有影響的重要部門(如農業、林業、漁業、科研機構)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并將其納入他們的生產計劃中,鼓勵生物的資源利用方式的多樣化。包括根據當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實施傳統的農業和林業措施;推進科研與教育;采取必要的辦法使保護區免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進行遷地保護。

3.4國家合作與行動

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世界各國的共識是生物多樣性問題不是局部的、地區的問題,而是全球性的問題。聯合國有關組織、世界科學界和各國政府部門認為國際合作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方面。因此我國政府應積極的參與國際合作加入協定,聯合打擊跨國非法貿易與捕獵。加強科研協作,但要注意與產權問題。

我國已加入的公約協定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國際捕鯨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熱帶木材協定》、《關于保護特別水禽的重要濕地公約》等等,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國生物多樣性,應積極的開展國際合作,并制定相關的實施計劃與細則,在必要的情況下制定相關行政法規或法律。

3.5加強環保教育

從整體和局部看,國民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的好壞,大量資料表明,凡是受環保教育程度越低的國家和地區,通常生態環境破壞頻率越高、程度越深、問題也越多。而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社會問題來說,除發展外,更多的應加強民眾教育,廣泛、通俗、持之以恒地開展與環境相關的文化教育、法律宣傳,培育本地化的親生態人口。特別值得重視和提倡的是利用當地文化、習俗、傳統、信仰、宗教和習慣中的環保意識和思想,如民族地區的龍山、鳳水,進行宣傳教育。另建議在中小學中專門開設環境課程或在自然、化學、生物、地理及中進行環保教育,尤其值得重視的是課外活動。

此外,加快對全國生物多樣性的清查;根據實際情況變更動植物保護級別;恢復破壞的生態系統;及對一些重點珍稀瀕危物種進行人工繁育和擴群工作,也很有必要。總之,一個物種的消亡往往不是單個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是一件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參與,不僅需要政府,更需要民眾;不僅需要單個學科,更需要多學科;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是全球的共同參與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王羲國際環境法法律出版社1998

[2]韓德培主編環境保護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3]曹志平生態環境可持續管理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4]毛文永、劉劍平全球環境問題與對策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5]伊武軍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海洋出版社2001

[6]熊治延環境生物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7]中國外來物種黑名單科學生活2004(3)

篇4

關鍵詞:生物多樣性;城市園林綠化;城市生態

城市園林綠化是提高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展示一個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窗口,是人們文化素養和道德風尚的體現。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認識的不斷提高,綠化在城市建設的作用愈來愈引起普遍的關注,而且特別強調保留天然森林和自然景觀,大力營造片林,并強調鄉土樹種選擇及其合理配置;在天然森林已不存在的地方,模擬原來的天然森林進行恢復和重建。

1. 城市園林綠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1 重草坪輕喬木

由于受草坪熱的影響,綠化時人們多采用大面積草坪。不少單位只重視草坪,輕視喬木,忽略綠化層次美,造成綠量不足,消音、濾塵、防風效果很低,遮蔭、降溫效果差,使人們夏季漫步時無處納涼,所以在規劃設計時應注意喬灌草的合理搭配。

1.2 重綠化輕美化

園林綠化既要體現生態效益,又要具有韻味美、內容美、形式美、色彩美,同時還要突出個性和特色。但不少單位只注重了做了綠化,忽略美化效果,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植物選擇上只注重綠色植物的選擇,而忽視了開花植物的搭配,造成一年四季均無花開;二是規劃不科學,或照搬照抄,或雜亂無章,沒有突出一個主題。

1.3 重平面綠化輕垂直綠化

平面綠化是面廣、量大的平地綠化,垂直綠化是指與地面相垂直進行自下而上的綠化,包括屋頂、花架、墻壁等的綠化,它是利用較小土地而獲得較大綠化面積的有效方法,而且還能豐富綠化層次和形式[1]。

1.4 重常綠輕落葉

園林綠化中植物的配置要盡量使用品種不同的植物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一年四季樹常綠、花常開,給人帶來不同的美景。但不少人卻因為落葉類花木冬季要落葉而忽略它,在選擇植物材料時只局限于常綠植物的范圍內,導致許多落葉花木如芙蓉、紫荊、梅花等無用武之地。

1.5 重種植輕管理

不少單位對綠化工作重視不夠,綠化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組織的檢查或者驗收,或趕時髦。植物栽后就忽略了管理,造成成活率低,樹形雜亂,雜草叢生,病蟲害發生嚴重,苗木生長衰弱,綠化效果差[1]。

2. 城市園林綠化中對生物多樣性的誤解

做好生物多樣性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特別要重視生態系統和景觀尺度上的多樣性。目前,在實施城市綠化植物多樣性的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和不合理做法,許多研究集中在統計物種的變化,并把它與瀕危物種的保護等同起來,而在城市又常常把它與物種豐富度等同起來,這對于城市綠化建設和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運用是錯誤的。

2.1 生物多樣性不等同于物種豐富度

在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運用中存在一種傾向,就是特別重視物種的多樣性。許多城市都把城市綠化植物中使用了多少種植物作為一個重要的生態環境建設指標,傾向于統計城市綠化植物種類增加了多少。當然,不能否定這些植物種類的增加為城市綠化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營造了豐富的景觀效果,但如果把城市綠化建設的核心都放在植物種類上就是錯誤的。因為物種豐富度僅僅是生物多樣性的一個指標,它還包括物種的優勢度和均勻度,這兩點是十分主要的。

2.2 物種多樣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態系統最穩定

我們在城市綠化建設中,綠化植物配置是經常做的一項工作。許多設計都很重視增加植物的多樣性,進行盡可能多的搭配,達到豐富多彩的景觀效果,也期望獲得穩定高效的生態功能。而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高效性是靠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成分之間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之間形成的相互協調關系來維持的,物種多樣性只是一個方面。物種的多樣性不一定導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趙惠勛,1990;何芳良,1998)。人工搭配的城市綠地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是不相同的兩個概念。人工植物搭配最大的弱點就是它的不穩定性,因此這種植被類型生物多樣性的高低并不能說明其穩定性大小和生態功能的強弱。

2.3 重視植物的物種多樣性,而輕視了動物的多樣性

運用生物多樣性與提高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并不矛盾,城市園林綠化好了自然會促進城市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現在有些在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過程中,僅僅傾向于運用了多少種植物,增加了多少個配置模式,建設出來的植物種類比其所處的地帶性植被的組成類型要多得多,忽略了對當地動物的多樣性,忽視了提高城市生態系統整體生態功能這個核心問題。因此,城市綠化建設的主體應該是以鄉土樹種為主而形成的植被類型。

2.4 生物多樣性高不是人為拼湊的

在城市園林綠化中,人工植被的比重大。許多城市通過引種豐富了城市園林綠化的植物種類,也建設了許多組合模式,使物種的豐富度顯著提高了,但許多植物和配置模式的保持都必須靠人力來實現,有時死亡率很大,因此會花費很大的人力和財力。生物多樣性應該主要通過生態系統的內部調節來維持,而人為拼湊出來的較高城市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和增加城市生物多樣性是有差別的。

3. 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生物多樣性的運用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包含三個層次的含意: (1) 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 (2) 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 (3)生態系統多樣性,即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化[2~4 ] 。

3.1 以生物多樣性滿足城市園林綠化功能對物種的需求

所謂城市綠化,是以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人工植物群落為主體,以藝術手法構成的一個具有凈化、調節和美化環境的生態體系,因此綠化種植中首先要考慮功能的需要[5]。在城郊過渡帶,特別是在特大城市和風沙侵害嚴重的城市周圍,應建立較大的防護隔離地帶;在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兩旁,宜種植灌、喬復合結構的降噪林;在重工業區應多種植針葉樹以及白樺、橡樹和洋槐等,吸煙滯塵,凈化空氣;在居民區應以圓柏、法國梧桐為主,以殺菌抑菌,有利于人類健康,雪松還有消滅蒼蠅、白蛉子、蟑螂等能力,為居民生活排除困擾[6]。

3.2 以生物多樣性維護城市園林綠化成果

城市園林綠化中應把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作為核心問題予以關注,應注重依附于植物的動物在維護綠地系統穩定性中發揮的作用。面對病蟲害,若噴灑農藥,會導致環境污染及害蟲的再猖獗。從生態學觀點來講,利用生物鏈調控才是治本之法。況且動物對植物群落還能起到傳授花粉的作用,大量鳥糞與昆蟲殘體還是哺育植物的優質肥料。據統計,1只灰喜鵲一年能吃15000 條害蟲,可保護1~2畝樹木免遭蟲害; 1只杜鵑一個夏天能消滅31500條松毛蟲,可控制40 畝楊樹不被蟲蛀。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城市綠地多樣性保護,構建合理植物群落,為鳥類和昆蟲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7]。

3.3 以生物多樣性構建優良群落

城市園林綠化中要注重群落垂直結構,即成層性,成層現象是群落中各種群間,以及種群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產物,它不僅能緩解植物之間爭奪空氣、水分、陽光和礦物質的矛盾,而且確保了植物對單位空間資源的最佳利用,提高了同化功能的效率和強度。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化中可以建立“草坪―灌木―喬木”三位一體的立體化結構[8],既可提高物種豐富度,又可提高資源利用率。另外,我們不可忽視樓頂、陽臺、外墻壁,窗沿及橋墩等城市綠化的“特殊空間”。

在平面上,主要特征就是鑲嵌性,這是由于土壤、地形、水分、 陽光等環境因子的不均勻性而造成的,布局要因地制宜,因此在城市園林綠化中應遵循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應用“基底―廊道―斑塊”理論[9],在各生境島以及與城外自然環境之間修建“廊道”,減少城市生物遷移、生存和分布的阻力,以形成城市綠地生態系統,給生物提供最大的生存空間,偏于系統的穩定。

3.4 以生物多樣性提供適宜環境綠化樹種

我們首先應重視鄉土樹種的種植,鄉土樹種適應當地自然條件,抗病蟲,抗逆境脅迫能力強,而且低成本,易管理,易繁殖。多用鄉土樹種,還可以體現本土特色,使生物群落更趨穩定。面對物種單一現象,城市可結合當地土壤、溫度和水分等生態因子,開展園林植物引種工作,這是彌補城市綠化物種單調,豐富城市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手段。

3.5 合理規劃城市生態環境系統

現在城市的概念不僅僅局限于一個狹小的商業區域,城市園林綠化的建設要從整個區域的角度著手,把城市的建成區、近郊區和遠郊區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規劃,擴大對城市園林綠地的全面規劃和合理布局,著力保護和發展自然、近自然林模式,提高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4.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要求我們在城市規劃、建設及管理方面必須通過充實、調整、重建城市生物多樣性,使城市生態系統協調發展,才能建成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型城市。城市生物多樣性運用是整個自然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予以重視。城市生態園林為保護與發展生物多樣性提供了有利條件和新的機會。生物多樣性不僅是衡量城市園林綠化完善與否的一個指標,而且也是整個城市環境質量好壞的一個標準。我們應該抓住機遇,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如何在城市園林建設中體現保護與發展生物多樣性的宗旨,如何將生態園林與生物多樣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生物多樣性大國,尤其又處在城市化進程加劇的當代,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雅娟,趙桂芬,劉緒軍,等.城市園林綠化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防護林科技,2003,54(1):54-55.

[2] McNeely J A, Miller K R et al. Conserving the world’s biological diversity.Gland,Switzerland,1990

[3] Soule M E. Conservation:tactics for a constant crisis. Science,1991,253:744-750

[4] NA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 Conserving biodiversity:a research agenda for development agencies.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2

[5]吳慧,周青.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城市環境綠化[J].生物學教學,2006,31(3):2-3

[6]王清淮.城市綠化功能及樹種選擇[J].城市問題,2001,(6):67-69

[7]王民中.淺談城市綠化,益鳥保護與招引[J].綠化與生活,1994, (6):21-22

[8]趙桂英.立體種植與水土保持[J].云南環境科學.2001,20(1):49-50

篇5

根據城市建設以及開發進程當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環節。首先,城市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個概念最早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被提出來的,其指的是生物在生存以及發展過程當中由于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適應溫度以及氣候的變化而出現的一種變異性的特征的體現,所以,總體的而言城市生物的多樣性是由生物的遺傳性、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生物和生態系統之間呈現出來的多樣性等諸多影響因素所共同構成的。我們首先來分析生物遺傳的多樣性,遺傳的多樣性指的是同樣一種遺傳性物質在發展過程之中出現的變異以及個體上的差異。從生物發展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析,生物的遺傳多樣性可能會在生態的群落之間呈現出來,同時也有可能會在族群之間顯現出來,生物的發展有可能會由于環境的變化或者是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基因突變等現象。另外,生物的物種多樣性,則進一步的闡明了生物發展進程之中的富集程度,生態多樣性在同樣一個生態環境系統當中,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且由于生物的多樣性而出現的個體差異的現象,這樣的情況會導致生物群落之間不同的個體有著較大的區別。個體在實際的功能、結構以及種類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別。從生物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城市生物的多樣性是當前階段全球生物多樣性一個非常特殊的并且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不僅可以全面并且直觀的體現出生物的變異程度以及富集程度,同時還可以反映出生物發展的幾個基本層次。首先,在城市的基礎之上,城市是人們生活以及工作的聚集地點,而生物發展以及進化的多樣性主要是人們發展以及生存過程當中建立起來的一種可以維護城市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以及高效運轉的重要系統。另外,在區域的層次結構之上,城市是現代化經濟發展的中心,具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背景,最后,在全球的層次結構之上,城市是現代化教育以及科技發展的核心部位,所以我們有義務并且有責任參與到全人類生存以及發展的建設工作當中,不斷的加大宣傳教育以及培訓,進而為生物的多樣性發展以及現代化的城市園林綠化工作不斷進步做出必要的貢獻。從環境保護以及生態保護等角度出發,開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于人們有著許多重要的作用。可以不斷的促進城市的建設,是現代化城市建設以及綠化工作進步的基礎環節,其次,通過開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還可以體現出城市在環境開發以及環境建設等方面所具有的地方特征,并且反映出地方的特色,這一點可以為綠化工作的發展提供便利條件。從城市的建筑風格、生態環境的建造風格以及本土樹種植物等的種植應用當中均可以有所體現。最后,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工作還可以為人們的生存和發展建立起一種更加優越的與自然環境相處的方式,確立起一種更加平衡的、更加健康的共榮關系,促進城市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的不斷進步。

二、城市園林綠化之中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措施與方案分析

針對城市園林綠化之中的生物多樣性工作進行加強,需要從多個環節來同步的進行。首先需要建立起承載城市生物多樣性發展的一個綠地結構,其次,還需要合理的、科學化的、有效的引入自然群落的基本結構,進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群落功能。生態環境的保護開發以及生物的多樣性保護是不斷的完善自然環境功能的基礎環節。在現代化的城市建設當中,一個最基本的內容就是重新修建并且逐漸的恢復城市物種和生物形態的多樣性,促進城市美觀和景觀的發展,并且在空間范圍之內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配置和協調,使得城市的綠化建設可以顯示出地方的特征。另外還需要全面的滿足城市外部形象建設的要求,體現出自然性的美觀,這一點是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項目。城市綠化應貫徹生態優先準則,同步參與城建項目規劃和建設過程,而不是工程建設的最后補漏和修飾。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把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綠地規劃布局。建立城市居民與環境協調有序的結構。另外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也可以為城市之內的諸多野生動物提供大量的棲息地點,這一點對于有效的開發和建設起現代化的自然環境保護觀念和保護的理念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針對城市的綠化改造以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能夠僅僅的局限在大型的郊區地點,還需要通過不斷的綠化工程,使得城市內部可以適宜野生動物的居住,使得其成為可能,最大程度之上挖掘出城市的原始環境和生態方面的巨大潛力,運用豐富的水土資源為動物提供棲息地點,最終建設出良好的生態環境。在植物選擇和群落構筑上,模擬潛在植被,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壞野生狀態的自然多樣性。綜合上述的分析,通過上述方案的實施,可以全面的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進步,促進生態環境的平衡、良好以及和諧的發展,構建出一個更加健康以及繁榮的自然環境。

三、結語

篇6

[關鍵詞]城市;園林綠化;生物;多樣性

中圖分類號:K915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在城市綠化的過程中,為了滿足不同的綠化要求需要使用不同的植被,因此,在綠化的過程中我們要保證生物的多樣性。

二、城市綠化和生物多樣性的關系

根據城市建設以及開發進程當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環節。首先,城市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個概念最早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被提出來的,其指的是生物在生存以及發展過程當中由于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適應溫度以及氣候的變化而出現的一種變異性的特征的體現,所以,總體的而言城市生物的多樣性是由生物的遺傳性、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生物和生態系統之間呈現出來的多樣性等諸多影響因素所共同構成的。我們首先來分析生物遺傳的多樣性,遺傳的多樣性指的是同樣一種遺傳性物質在發展過程之中出現的變異以及個體上的差異。從生物發展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析,生物的遺傳多樣性可能會在生態的群落之間呈現出來,同時也有可能會在族群之間顯現出來,生物的發展有可能會由于環境的變化或者是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基因突變等現象。另外,生物的物種多樣性,則進一步的闡明了生物發展進程之中的富集程度,生態多樣性在同樣一個生態環境系統當中,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且由于生物的多樣性而出現的個體差異的現象,這樣的情況會導致生物群落之間不同的個體有著較大的區別。個體在實際的功能、結構以及種類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別。從生物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城市生物的多樣性是當前階段全球生物多樣性一個非常特殊的

并且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不僅可以全面并且直觀的體現出生物的變異程度以及富集程度,同時還可以反映出生物發展的幾個基本層次。首先,在城市的基礎之上,城市是人們生活以及工作的聚集地點,而生物發展以及進化的多樣性主要是人們發展以及生存過程當中建立起來的一種可以維護城市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以及高效運轉的重要系統。另外,在區域的層次結構之上,城市是現代化經濟發展的中心,具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背景,最后,在全球的層次結構之上,城市是現代化教育以及科技發展的核心部位,所以我們有義務并且有責任參與到全人類生存以及發展的建設工作當中,不斷的加大宣傳教育以及培訓,進而為生物的多樣性發展以及現代化的城市園林綠化工作不斷進步做出必要的貢獻。

三、綠化中生物多樣性的要求

城市園林綠化作為城市的一項基礎建設行業,是城市環境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綠化不僅為市民提供舒適的城市環境和游憩空間,同時能產生巨大的自然和生態效益。然而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擴張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再加上單一的管理方式和過度的娛樂要求,有限的綠地被商業和經營活動所占據,生境被破壞,污染嚴重,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威脅,特別是一些自然地被植物減少甚至消失。近幾十年來,由于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的加快使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當今世界環境保護的熱點,生物多樣性保護從科研、學術領域逐漸走向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融合在人類活動的各種環境中。城市園林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維持了園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具有許多功能和潛在的價值,其中包括經濟功能(提供生物產品)、社會功能(娛樂、科學、文化教育、交往)、生態功能(促進營養物質循環、控制和改善小氣候、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害蟲、凈化水體和空氣等)、遺傳價值(基因庫的保存)、美學價值(提高景觀質量)。同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重建,可以改變人類對自然的傳統觀念和索取的方式,確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關系,從而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生物多樣性是促進城市綠地自然化的基礎,也是提高綠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城市綠化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恢復和重建城市物種多樣性。城市綠化通過構建多樣性景觀,對城市整體空間進行生態合理配置,因此城市綠地不應局限于僅僅作為視覺的欣賞對象,滿足城市綠化的外在形象美觀。作為城市自然生產力的主體,應成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核心。城市綠化應貫徹生態優先準則,同步參與城建項目規劃和建設過程,而不是工程建設的最后補漏和修飾。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把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綠地規劃布局。建立城市居民與環境的協調有序結構。根據城市氣候效應特征和居民生存環境質量要求,搞好城市綠化布局并進行城市綠化系統設計,提出城市功能區綠地面積分配、品種配置、種群或群落類型方案。修建綠色廊道和暫息地,增加開放空間和各生境斑塊的連接度,減少城市內生物生存、遷移和分布的阻力,給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間。

四、實施景觀生態規劃的幾個步驟

1、確定生物中心和生物廊道

實施景觀生態規劃的第一步是構建以生物中心和生物廊道為主的完整生態網絡。生物中心一般建立在具有重要生物多樣性價值的地區,并且通過生物廊道將若干個生物中心相連。如包頭市的塞汗塔拉生態園就依地理位置建在建設路南,地處青昆兩區與東河區之間,其間的物種豐富,又極具保護價值,是比較理想的生物中心。

2、構建維持焦點物種的方案

由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生境要求,因此需要在不同場所針對不同的保護目的和規劃目標尋找出幾個具有關鍵價值的焦點物種,圍繞它們進行方案的設計。如包頭市的塞汗塔拉生態園的焦點物種就是極具地域特色的紅柳樹,圍繞這個特色物種已經形成了相關的一系列產業鏈條,它也成為塞汗塔拉生態園乃至包頭市的象征。

篇7

Abstract:Greenways pal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as well as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ment and city grade. This paper is tring to describe the method of building greenways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iodiversity, based on the discrimination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city greenways and biodiversity, hoping to afford some advise and help to the builing of beautiful China.

關鍵詞:綠道,物種多樣性,城市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Keywords: greenways, biodiversity, city eco-system.

1 綠道概念辨析

1.1綠道概念

綠道(greenways)自20世紀90年代一直是保護生物學、城市規劃、景觀生態學、景觀設計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熱詞。“綠道”這一術語,內容涵蓋了生態基礎設施、生態框架、生態網絡、城市開放空間系統 、多功能使用模塊 、棲息地網絡、野生動植物廊道 、景觀生態修復等等。在實際應用中,綠道的生態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保護與促進地區生物多樣性,改善環境污染問題。

1.2物種多樣性的概念

物種,簡稱 “ 種 ”, 是生物分類學研究的基本單元與核心,也是物種多樣性研究的基礎與前提。物種數目是物種多樣性程度的直接量度,也可能是相對可靠的量度。物種多樣性與否取決于物種數目的多少。研究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為形成更穩定的城市生態環境,營建更豐富的景觀空間具有現實意義。

2物種多樣性在綠道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性

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維持不僅可以有助于實現綠道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一部分,而且對于形成城市綠色交通體系以及構建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多樣性地域景觀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保護物種多樣性可以依靠綠道綠廊系統控制實現地區城鄉生態景觀環境的有效整合,對恢復和增強自然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提高全面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約束城市的無限擴張,保障自然過程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物種多樣性是維護系統穩定性的基礎性條件,是區域生命支持系統的核心,也是支持區域穩定與發展的物質基礎。生物多樣性不僅提供具有經濟價值的生物資源,而且生物改造環境的作用賦于生物多樣性巨大的環境價值,它所產生的實際效益要比它的直接經濟價值大得多。綠道作為城市生態系統和城市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物種的多樣性對于維持城市生態景觀穩定性和推動系統良性發展演替具有重要作用。因物種多樣性所造就的綠道為人類創造美麗景觀提供了現實的材料,帶來的娛樂休憩、生態旅游、野趣條件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提供科學研究對象和文學、美學創作的源泉。

3 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營建

綠道規劃是建立在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和復合種群理論基礎上的規劃思想[1]在物種多樣性方面,在確保安全的區域景觀格局基礎上,綠道有助于維護鄉土植物和動物的多樣性,包括維持鄉土棲息地生態環境的多樣性、維護動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樣性、保護動物遷徙和生活的場所等,使之形成一個健康有序、完整合理的生物群落。

3.1 綠道的景觀評價

綠道的景觀評價可以基于景觀生態學、城市地理學等多學科進行。綠道所具有的生態功能、休閑游憩功能、社會文化和美學功能等,直接影響著綠道的景觀評價。其中綠道的生態功能不容小覷。綠道可以保護內部生境以免受外部的干擾,成為生物保護的棲息地;更為重要的,綠道提供了動物運動的通道,使物種在不同棲息地之間可以季節性覓食,增加物種基因交流,還可以通過在不同棲息地之間遷徙來適應全球氣候變化。

3.2綠道的植物多樣性營建

植物多樣性是實現綠道物種多樣化和生態化的重要手段。多樣性植物有利于營造動物棲息地,漿果類等鳥嗜植物可吸引鳥類停留,芳香類植物可招蜂引蝶,植物多樣性最終演化成生物的多樣性發展。綠道規劃建設通過植物多樣性的保護與規劃建設,既保證了群落的地域性和穩定性,提高了生物多樣性,又突出了群落的景觀價值,實現了景觀及生態化規劃。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植被的基礎上,植物配植采用當地鄉土樹種和特色園林樹種相結合的種植模式,適地適樹,大力建設鄉土植物苗圃,積極保護和構建多樣化根據地區自然植被的生境條件,以及植物群落的組成、外貌和結構特征,可將地帶性植被分為低地常綠季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溝谷雨林、竹林、灌叢、草叢 、園林植被等類,各植被類型都有其特有的優勢種。模擬自然植物群落、恢復地帶性植被,構建出結構穩定、生態保護功能強、養護成本低、植物之間相生、具有良好自我更新能力的植物群落。在恢復地帶性植被時,應大量種植演替成熟階段的種、忽略先鋒樹種、首選鄉土樹種,構建喬、灌、草復合結構,撫育野生地被。

3.3 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營建

除了植物多樣性營建的必要性外,綠道中物種多樣性還可以通過構建綠道網絡來實現。我們可以從宏觀的區域層次、可實施的城市綠道及宜人的區級綠道三個層次進行規劃,并在各個層次上做到相互銜接和控制。

以深圳為例,基于對自然資源、游憩資源和歷史資源分析評價,規劃了兩條經過深圳市的區域綠道,形成 “一橫、兩片”的結構,主線總長度約300km。通過規劃建設城市綠道和區級綠道,完善深圳市綠道網結構。服務范圍涵蓋特區的6個區,串聯深圳重要的公園,實現公園網絡的連通與銜接。形成了關注生態功能和物種多樣性、游憩功能與文化功能并重的多功能綠道網絡規劃。其中深圳示范段之一的大運支線段南起仙湖植物園北門,北接大運中心。仙湖植物園近萬畝用地經歷了二十幾年的建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自然植被恢復良好,近六成為生態保護林地,其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群落外貌終年常綠,結構復雜。經過近十年多的嚴格保護、管理,至今已恢復為有一定結構森林植被、林冠連續,外貌終年常綠,藤本植物比較豐富,野生動物的種類逐漸增多,規劃開辟恢復深圳地帶性原生植被保育保護區、深圳地區垂直生態植被景觀保護區,成為科普游覽的園地。仙湖植物園從荒山到景觀和物種多樣性的良好恢復與綜合性公園游憩系統的建立,其實踐過程為綠道建設提供了一個標桿與榜樣。仙湖植物園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實現景觀多樣性與生態效益應成為綠道建設的首要任務與出發點,在綠道建設的過程中,必須切實注重生態保護與維護,加強恢復鄉土地帶性植物群落,致力營造地區特色的生物多樣性; 運用各種生態化技術手段, 提倡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新能源的提高、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在施工過程中采用綠色施工方法。

4結語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于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城市綠地呈現“點狀”“斑塊狀”,在線性空間和綠化方面缺少系統的實踐。綠道作為近來的熱點詞匯,逐漸引起國內城市建設者們的重視,然而綠道中的物種多樣性方面的研究甚少。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因此,本文從綠道中物種多樣性的營建方面入手,試圖從另一角度闡釋綠道建設的方式方法。希望對建設美麗中國的愿景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周年興,俞孔堅,黃震方.綠道及其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6,2(9):3108-3116.

[2] 朱強,劉海龍.綠色通道規劃研究進展評述[J].城市問題,2006(5)11-16.

[3] 李昌浩,朱曉東.國外綠色通道建設進展及其對我國城市建設的啟示[J].世界林業研究,2007,20(3):34-39.

[4] 李開然.綠道網絡的生態廊道功能及其規劃原則[J].中國園林,2010(3):24-27.

篇8

1914年9月,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鴿在美國辛辛那提動物園孤零零地死去。這只老旅鴿的死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據記載,16世紀時旅鴿在北美多達50億只。歐洲移民來到這里后,用各種辦法捕殺這種鳥,終于使曾鋪天蓋地的旅鴿消失殆盡了。

自地球上出現生命以來,已經歷了約35億年漫長的進化過程。大約形成過1O億個物種,但大多都已滅絕了。物種周而復始地形成、滅,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絕本是自然規律,但這一規律卻迅速地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被無情地摧毀著。據科學家考證:在遠古時期,無脊椎動物大約每3000年形成一個新的物種,每3000年滅絕一個物種。鳥類在3500萬年-100萬年前,平均每300年滅絕1種;100萬年前一現在,平均每50年滅絕1種;最近300年間,平均每2年滅絕五種;20世紀后,約每年滅絕1種。哺乳類在更新世(350萬年前),平均每個世紀滅絕0.01種;在晚更新世(10萬年前),平均每個世紀滅絕0.08種;門世紀以來,平均每個世紀滅絕間種。就連農作物多樣性的喪失都是觸目驚心的:在過去的100年當中,美國的玉米品種喪失91%,著茄品種喪失81%;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70年代,中國的小麥品種從1萬種銳減到1000種。人類社會發展造成的物種破壞速度是自然狀態下的1000倍。海洋生物資源的破壞來自于海洋環境的污染和人類對海洋生物的過量捕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捕魚量為2000萬噸,1994年,世界海洋漁業捕撈量已達9041萬噸,其中中國海漁業捕撈量達3000萬噸,占世界總量的1/3。1995年,僅世界漁業貿易紛爭的次數就超過上個世紀總和。

由于地球上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以及與其生存的自然環境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關聯,任何一個物種的喪失都會通過食物鏈作用于其他生物。地球上每消失一種植物,往往就會有10-30種依附于這種植物的動物和微生物隨,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之消失。物種的大量快速消失會破壞生態平衡,使自然界中的“天敵”和“獵物”之間失去動態的平衡,使地球環境控制系統紊亂,失去完整性。

篇9

【關鍵詞】濕地保護;生態景觀;生存環境;生物多樣性

一、濕地與生物多樣性

濕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因此,濕地被譽為“自然之腎”、“地球之肺”。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并稱為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根據《濕地公約》定義,“濕地系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濕地生態系統是三大生態系統(海洋、陸地和濕地)中唯一的一個四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巖石圈)交會的生態系統,其與人類生存關系的密切程度更令人吃驚。

濕地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處于關鍵位置。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各國政府首腦們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反映了在這一領域達成的共識。就是在這樣一個永恒的環境與發展熱點問題上,濕地以其豐富的生態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及其遺傳多樣性的特點,占據著無可替代的位置,保護濕地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在調節水分循環維持濕地特有的動植物,特別是水禽棲息地上有它特有的生態功能,保護濕地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國生態學會在生態學研究綱要中指出:地球上生物多樣性大部分存在于半自然的森林,放牧地,河流積沼澤之中。沼澤,河流是濕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這也體現在濕地生境類型的多樣性和生物群落的多樣性。濕地生態系統所處的獨特的水文、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所形成的獨特的生態位為豐富多彩動植物群落提供了復雜而完備的特殊生境。濕地生活的動物群落包括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以及無脊椎類等。濕地特殊生境的重要性特別體現在它是許多瀕危野生動物(如丹頂鶴、天鵝、揚子鱷、云石斑鴨、河馬等)的獨特生境,因而,濕地石天然的基因庫,它和熱帶雨林一樣,在保存物種多樣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濕地蘊含著多樣性的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證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是一項全球性的任務,是協調環境與發展的重要內容。濕地的特殊生境為各種徙禽、游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造了避敵的良好條件。保護濕地生物的多樣性,保證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是我們的重要職責,也是協調環境與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濕地的國際保護

1.保護濕地的國際公約――《拉姆薩爾公約》

濕地確實是國際財富,各國政府協作對之進行保護是必要的。良好的濕地生境依賴供給它的水的質量和數量來維持的。濕地是脆弱的,極易受到影響。在濕地內生存的動物種類是遷徙種類,它們需要國際上協作起來進行保護和管理。

《拉姆薩爾公約》是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薩爾簽訂的。該公約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全球各國政府間的共同合作,以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水禽和它賴以生存的棲息環境。公約宗旨就是承認我們人類同其環境相互依存的關系,協調一致的國際行動,確保全球范圍內的各種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得到良好的保護并加以充分利用其資源。目前,《濕地公約》已從最初的十幾個締約國發展到現在的80多個國家,各國列入《濕地公約》名錄的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已達到648個,總面積4300多萬公頃。該公約規定的保護范圍也從起初單一保護水禽及其棲息地擴大到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并大力提倡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因此,《濕地公約》作為一個國際間的由各國政府締結的組織,正在全球范圍內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拉姆薩爾公約》是旨在全世界參與的第一個保護條約,也是第一個只涉及生境的條約。非洲公約和西半球公約等早期條約,盡管也包含了保護生境的規定,但它們的重點仍在物種保護上。《拉姆薩爾公約》傾向于“合理利用”的政策,因此,它非常符合現代社會持續發展概念,這比絕對保護概念更容易接受。為此《拉姆薩爾公約》要求成員國履行為了合理利用本國濕地資源而制定的計劃。濕地合理利用,即不僅是保護自然,而且還包括持續開發利用。在某些開發規劃中,公開承認保護濕地生物學特征的重要性,與傳統相比,無疑是重大的進展。

2.拉美國家對濕地的保護

美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濕地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管理和對公眾進行環境教育的國家。無論在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避難所),還是在城市的市區、郊野公園、海邊等地,野生動物隨處可見,天鵝、野鴨、大雁、骨頂雞、白鷺等水禽成群取食、求偶、繁殖;數以百計的海豹集聚海邊巖石,使我們感觸更深的是在城市居民院內、人工湖中、綠地上松鼠、野鴨、大雁、鹿等“旁若無人”,自由活動。在美國,國家有若干個保護濕地和野生動物的法律、法規。各州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自己的法律法規,公民的法律意識很強,絕大多數人都能自覺遵守。什么地方、什么時候不能打獵、不能釣魚的規定對他們都有強大的約束力。對野生動物及其環境的保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全國各地自覺自愿、大量涌現的群眾志愿者組織。他們積極參與本地區的濕地和野生動物的保護管理工作,定期開會,提供有關濕地和野生動物的情況,研究保護對策,商討環境教育問題,制訂工作方案等等。對濕地和野生動物進行檢測管理,實行宏觀控制。通過衛星圖來確定濕地方位和面積,并輔以地面和飛機調查,三者結合,將調查結果繪制成圖,輸入電腦。從繪制的圖中和統計的數據很容易看出濕地面積的變化,動植物數量的消長情況,為制定濕地和野生動物的保護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據。

美國政府歷來重視環境教育。他們把環境教育視為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的生命線。同其它一些發達國家一樣,他們曾在搞經濟建設時,忽略環境保護,開發和利用了大片的濕地和野生動物棲息繁殖地,導致了環境惡化。經過很長時間的保護,花費很多人力、物力和資金,使已遭到破壞的濕地又重新得以恢復。美國和其它一些發達國家走過的彎路,占用、開發破壞、認識、恢復、保護是值得我們深思借鑒的。現在,美國環境教育重要的是從兒童做起。在全美七個地區、五十個州和每一個濕地及野生動物管理機構、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都無一例外地把環境教育作為自己工作的中心和重點。不管是什么人,濕地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國家公園是來者不拒,一概竭誠歡迎,熱情接待,并進可能提供方便,分文不取。

美國與加拿大、俄羅斯、日本等國共同簽訂了保護侯鳥協議,還同墨西哥、加拿大共同制訂了《北美濕地管理和水禽保護計劃》。各個協議都有若干項目,根據這些內容在國內外尋找合作伙伴保護濕地。

三、我國的濕地保護

1.保護現狀

據《中國濕地》介紹,我國大約有濕地2500萬公頃,包括1100萬公頃沼澤、1200萬公頃湖泊和210萬公頃灘涂、鹽沼地。濕地在全國各省均有分布,面積較多的有黑龍江占25.06%新疆占20.9%、占14.2%、江蘇占7.49%、青海占4.31%內蒙古占4.19%。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占有資源少,耕地負荷中,不少易于開發的低洼濕地經過歷代廣大農民的努力,已經開發改造成耕地。據最近全國土壤普查分析,全國耕地約有756萬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30.2%。這些濕耕地的分布特點:以長江中下游和東北區為主,分別占濕地面積的30.7%和24.5%,其它如華北區占21.6%,西南區占9.1%,華南區占6.5%,黃土高原區占3.9%,西北旱區占3.7%;中國濕地以平原濕耕地為主,占74.3%,丘陵山地占25.55%,高原占0.02%;季節性積澇濕耕地占71.8%,常年積澇占28.18%。我國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已經增加到260處,總面積達1600多萬公頃。目前,青海湖的鳥島、湖南省東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7處濕地己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我國濕地類型多,面積大,雖然已經建立各種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30余處,但長期以來我國濕地保護方面力量薄弱,管理人員素質不高,研究水平低下,部門之間缺乏配合,資金嚴重不足,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在沿海一帶,經濟發展迅速,盲目開發和占用濕地和野生動物棲息地。致使大片濕地在短短時間失去了,野生動物特別是大量水禽喪失了棲息環境,數量下降,甚至有些鳥呈瀕危狀態。這種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只顧經濟效益,不顧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

中國政府在保護濕地及其動植物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包括建立機構,劃分自然保護區,制訂各種自然保護法規和條例,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野生動物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植樹造林,控制水土流失,開展濕地研究和濕地動植物的考察,取得顯著的效果,如建立重點濕地保護區37個,土地24萬公頃。我國與WWF、AWB、UNEP、IUCN、ICF等國際組織在濕地野生動物保護、濕地調查、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方面進行了合作。認真執行了中日和中澳侯鳥保護協定,進一步強化了侯鳥及其棲息地保護,并在重要水禽自然保護區內對中日、中澳共同保護的侯鳥進行了科學研究和保護。我國濕地保護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為許多國際組織所贊許,有效第推動了我國的濕地保護事業。

總之,濕地生態系統,濕地多樣的動植物群落。瀕危物種等,在科研中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們為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對象,材料鶴實驗基地。從濕地生態系統,濕地作為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的角度看,中國濕地在世界濕地及全球生物多樣性、全球生態環境方面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2.存在不足及對策

中國現階段對濕地生物的遺傳多樣性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對一些瀕危的有價值的物種進行了研究,如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揚子鱷,目前以在安徽省人工飼養繁殖成功。又如中國培育高產雜交水稻,就是利用濕地的野生稻與栽培稻雜交而成。濕地保護還存在問題:(1)民眾對濕地的各種功能和價值尚未缺乏全面了解,對濕地保護意義認識不足,意識不強。(2)立法不足,執法不嚴。就全國而言,國家尚沒有一部專門的濕地保護方面的法規或條例。對已頒布的法規,由于認識管理等原因,有些地方也未能很好地執行。(3)由于經費的嚴重不足,許多急需開展的濕地保護工作尚未展開。已建的濕地保護區也由于經費等原因,管理工作仍處于較低水平,人員不足,素質較低,缺乏培訓。(4)全國濕地資源家底不清。目前,尚未完成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濕地現狀不清,給濕地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盲目性。

濕地資源要開發,因為不開發就不能創造新的價值。這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尤其重要,單純保護的觀點不符合國情,行不通,開發資源發展經濟是硬道理。開發和保護要相結合,因此,必須盡快制訂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全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合理利用濕地。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保護我國現有的濕地和野生動物及其棲息繁殖地。

根據我國濕地和生物資源及其管理狀況,制定具有方針政策和法律效力的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的行動計劃,并將其納入國民經濟計劃組織實施。特別失對那些不能建立自然保護區但又具有國際重要意義的濕地,不論其面積大小,要以法律的形式作出規定,確保在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的前提下,不再減少其面積。因此建議: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對濕地重要性的認識。盡快編制一部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增加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強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

濕地保護屬外部效益的工作,需要列入各級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責,制訂相應的法規和政策,以法保護濕地。當前,我國自然保護法規中還沒有一項關于濕地保護的法規,因此,在濕地保護管理中無法可循,一些國家或地方批準的保護區由于產權或管理權限不清,經常受到侵犯而難于解決。另外,也要制訂濕地保護的方針政策,協調各方面的關系,調動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保護濕地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趙魁義.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2]《中國濕地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濕地百科全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3]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濕地公約履約指南[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篇10

摘 要 新世紀初,伴隨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野生生物物種繁雜性以及物種安全的保護日益增加。大陸存留野生生物物種的保護力度和范圍日益增加,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一部關于生物物種特別是野生生物物種的保護性法律出臺,雖然各自然保護區均有一定的政策制度,但全國面上法律框架的欠缺,給我國的野生生物物種的保護帶來了一定的困境,所以著實應當從法律保障機制的建構方面對其加以探討研究,以促進相應法律保障機制的建構及完善。做到在保護我國等野生生物物種資源領域,有法可依。

關鍵詞 野生生物物種保護 法治保障 運行體制

中圖分類號:d92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12)11-014-02

時下環保領域,生物物種資源的安全已經占據相當大的篇幅和內容,成為研究者們重點探討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它不僅涉及生物物種安全保護,更是整個社會層面安全框架建構的重要的組成部件之一。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價值由其天然性所決定,破壞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生命鏈條,往往帶來不可逆的破壞性摧殘,是人類所犯下的重要罪行,并將直接阻礙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建構和完善。

我國的野生生物物種資源十分豐富,但較之于國家人口數量的迅猛發展、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性開采、其他地區動植物物種的入侵、國內外相關主體的狂采濫盜、生態總體水平的下降等諸多因素,野生生物物種資源面臨異常嚴峻的毀損。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各地機關,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因應舉措,但這些孤立的措施,無法從根本上抵消時下野生生物物種的破壞所帶來的毀損。對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保護最后只能落在法律體系的框架內予以保障和解決。分析探討西歐、北美等地區對其野生生物物種資源法律保障體系機制,同時參照相關國際間的協同保護的有效事例和經驗,本文擬以建構及完善我國在野生生物物種保護方面的法律保障機制角度,探討相關保護的路徑,以期為我國的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保護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

一、野生生物物種資源概述

(一)生物多樣性及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概念

針對生物多樣性的界定,學界存留有諸多不同的版本。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其界定為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這些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這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f.a.bisby教授對其做如下界定,即地球上存在的生物的多樣性乃至變異性的概念。其中包括物種的多樣性、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那力教授認為其包含三方面界定:物種遺傳的多樣性、物種多樣性以及地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筆者認同那力教授觀點。對于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內涵,筆者認為主要應由野生環境中的生物物種(動植物及微生物)及其遺傳邊緣物種組成。

(二)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價值

生態環境的安全保障,已經成為我們整個社會體制框架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整個國家、社會及個人層面的安全保障有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沒有生態環境的安全,其他安全是沒有資格提及的,因為生態環境起著基礎性的保障作用。當然,該領域的研究和實踐,現在仍然處于一個新興階段,但其重要意義已經為人們所共知且認可。生態環境的不受侵害以及經濟發展的足夠保障,是我們國家整體安全的重要基礎性因素。

學者將自然價值界定為文化價值、歷史象征、性格養成、科學支撐、生命審美等諸多類型,具有多樣性、辯證性等,亦即其帶有某種先天根本元素,縈繞于周遭,以維系環境秩序。筆者認為,野生生物物種價值,不僅可以通過某類物種直接被工農業所吸收而通過后續的經濟形式予以表現,同時還可通過維系生態和促成環境穩定發展提供相因應的選擇性價值表現,如調控氣候、維系進化、發展旅游、促進科研等。

二、我國野生生物物種資源保護的現狀

(一)我國野生生物物種資源保護的基本情況

中國是野生生物物種資源大國,但同時又因為巨大的人口基數和密度等原因,人均而言,相對其他國家則較為貧乏。人口發展的高速度,加之對于環境開發的高強度,以及其他如其他地區物種的入侵、環境生態破壞等原因,我國目前的野生生物物種基本面不盡如人意。

從法律的建構方面而言,我國現有法律體系框架中,最高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國家的資源配備以及利用保護做出了提綱挈領的規定,同時又通過其他具體的部門法規,對其加以細化性規定,相對而言,具有相應的可操作性。這些法律法規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細則》等。可以說這些法律法規的建構,已經在大體框架上有了一個雛形,對評價環境、保護自然區域、許可制度、免疫制度等方面有了較為分門別類的規定,較為初步的建立了法制化的軌道。

在相應的具體舉措方面,主要有建立自然保護區以及規范和轉變開發方式等方針措施。

1.建立各種自然環境的保護性區域,就地或異地保護瀕危野生生物物種。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有以下三類: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具有重要經濟價值或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自然遺跡和自然景觀。到本世紀初,共計有1700余個,約13300萬公頃,面積占到了我國總面積的約13%。

2.規范和轉變開發方式,以提升野生生物物種的繁殖功能。自本世紀初科學發展觀提后之后,以人為本,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成為了我國建立和完善相應保護性區域的指導方針,同時,在其引領和要求下,通過各種法律和舉措的貫徹實施,相應保護區域內部的野生生物物種資源得到了綜合性和整體性的恢復,繁殖功能得到增強。

(二)我國野生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法律制定指導方式的誤差。在我國保護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法律法規之制定上,現行法律堅持野生生物物種的可循環理論,亦即其擁有不斷長成與繁殖等能力,進而保障其自身的更新循環。但是,該論點與生物物種資源多樣性的特點不相符合,進而催生出法律制定領域里對一部分生物物種予以保護,而對另一部分則沒有規定的漏洞,這種加之權衡的理念,不利于整體綜合保護野生生物物種資源,是對環境因素相互影響的忽視。理論認為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任何事物之間都有其內在的聯系性,故在野生生物物種之間,這種關聯性也是存在,并不斷發揮相應功用的。前述理念存留的誤差,在理論面前,就是片面的。據此制定的相應保護性法律架構,很可能由于“蝴蝶效應”的連鎖反應,而最終引發影響面超乎尋常的巨大連動式反應,對于整體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保護而言,其破壞能力是明顯巨大的。同時這種理念也對于具體應用法律有著不良的指導作用,這種“保大頭、舍小頭”的方式,對于法律調節的實際功用,也是有不好的影響。 

2.體制運轉領域的不足。保護野生生物物種的體制機制,涉及多個行政機關,多層政府部門。而我國時下采用的是綜合引領、分門管控的方式

,其固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相關部門之間的權力分配和運轉協調上,存在較為明顯的界定不足,使得整體而言缺乏應有的協調性。相關部門各自為政、多頭管理,不僅成本巨大,而且效果不明顯,往往還會出現管控的矛盾,效率低下。加之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再考慮到相關執法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以及法律理念的不統一,最終造成該管控體系在具體應用領域的巨大缺陷和不足。

三、對我國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法律體系建構方面的思索

(一)完善立法體系

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其予以認知,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著力從生物多樣性、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領域,全局立法,整合各種規劃或通知,提升相應規定的規格。從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物種的意志出發,不僅從理念上轉化現行立法,同時從實際行動中完善現有法律。如果沒有這樣一種戰略高度的理論支持,很多立法將是無本之木,很多制度、機制以及措施都將難以順利推行,公眾在這方面的保護意識也不會得到確立和強化,因此,我國亟須出臺和實施生物多樣性抑或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國家戰略。

(二)完善現有的野生物種登記制度

目前對于國內的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登記制度,其推廣面僅僅及于很少一部分,還有相當多的物種沒有列入登記目錄。這對于總體的保護、科研、運用相關資源是十分落后的。更不用提及某些(類)生物物種業已被他國(地區)予以搶注的現實。故,必須加快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等級保護制度,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境內現有的各類(種)野生生物物種資源予以登記造冊,為日后的科學研究、產業發展、保護區的建立和完善等提供基礎性的指標。同時對相應登記管理機關在職能分配、操作規程、程序設計等方面,予以明確界定。

(三)構建完善的國家生物物種資源利益補償機制

《憲法》規定,國家是境內野生生物物種資源的所有權擁有者。該規定必然引起權益不平衡的問題。國家不能面面俱到的予以處處保護,故必然存在個人非法利益同公共利益的競合,而最終受損害的也必然是野生生物物種資源本身。 只有構建完善的國家生物物種資源的利益補償機制,使得相關利益主體在保護資源方面有共同取向,受損害方的補償轉化才能夠成為可能和現實,最終有利于調動各個主體的保護積極性。例如政府可以通過向開發主體征收相關稅收或者費用的方式,藉此建立相關利益補償機制。當然,這種征收的種類、數量等具體規定性還是需要依賴法律的明文表述。

四、小結

野生生物物種資源屬于人類共有,對其的保護,國家必須建立統一完善的法律體系框架,唯有如此方可建構和完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和諧社會,也對人類的開發、利用自然予以規制,共同保護我們現有的野生物種資源。本文側重從相關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領域,提出了膚淺的認知,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之功用。為保護我國的野生生物物種資源,保護中華民族賴以繁衍生息的生態環境盡綿薄之力。

注釋:

[日]中川淳司.生物多樣性公約與國際法上的技術規限.環球法律評論.2003年夏季號.

那力.國際環境法.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