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時間:2023-12-15 17:5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兒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兒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篇1

關鍵詞:生命教育;兒童;社會問題

當代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和極度繁榮為人類的享受式生存提供廣闊的空間,同時伴隨著世界不同國家區域文化、傳統、價值觀等的融合交織,人們開始對生命問題產生了迷茫和困惑,特別是心智尚在發展時期的青少年。近年,大學生自殺、自殘、傷人、殘害動物等惡性事件不斷發生,中小學生相約自殺事件,以及近期全國各地連續發生多起中小學生溺水身亡事件,都體現出我們傳統教育體系中生命教育的缺失,這已成為嚴重的時代問題和社會問題,所以當下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緩,且更應該從孩童時期抓起。

一、生命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生命教育是20世紀中葉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1968年,由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最初提出。主要是針對當時美國吸毒、艾滋病、自殺和暴力等侵害生命現象而進行的教育。而后澳大利亞(1979年)和英國(1986年)相繼開展生命教育研究,上述兩國主要針對當時本國內出現的“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等社會問題而提出生命教育命題的。

我國大陸的生命教育始于21世紀,短短幾年內已由最初對西方和我國臺灣生命教育的引介,相繼到上海、湖南、遼寧、黑龍江等省市開展生命教育的實踐。我國生命教育提出的背景主要是針對當代中國社會急速發展、價值取向多元、人生選擇多樣、生活競爭激烈的情況,青少年生命的脆弱感和無助感日益嚴重等社會問題而提出的。

從生命教育的起源與發展可看出,生命教育都是針對本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社會問題而提出的。因此,生命教育具有時代特征和國家特征,而且它也在不斷超越國界、國情,走向統一。如世界各國青少年日益嚴重的自殺問題、生態環境破壞問題、水污染問題及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等。

二、實施兒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兒童具有學習的天性和本能,是如饑似渴的學習者。教育就是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兒童內在的自然天性,保護和促進兒童生命力的正常發展,并為之提供最為合適的學習條件和教育環境,使之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加有效地學習。因此,在兒童時期開展科學有效的生命教育,培養他們熱愛生命、尊重生命,能正確面對成長旅途中的挫折、困難和失敗,樹立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進而避免或緩解一些可能給家庭、社會造成巨大損失的社會問題。

其次,社會的多元化和新舊觀念的沖突會對兒童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產生極大影響。當他們面對競爭激烈的學習考試、情感壓力及社會物質方面的誘惑時,他們往往會思想狀況不穩定,缺乏合理的判斷和解決方式。另外,社會、學校和家庭對生命教育的忽視使兒童無法真正理解生命的意義,時間長了就會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教師要注重每個孩子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特別是要關心那些心理上出現問題的孩子,以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給每個孩子一片陽光。因此,對兒童進行生命教育勢在必行。

三、兒童生命教育涉及的主要領域

人的生命分為三個層面:生物性生命、社會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簡單來講就是人的生命是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日益復雜,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社會發展所需的能源問題、生活質量提高所需的物質資源問題及文化娛樂需求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問題不僅給每個獨立的人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也給人類生存所需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壓力,甚至是災難。諸如青少年的價值觀問題、社會暴力吸毒及頻發的自殺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以及自然環境中的熱帶雨林的快速消失、生物多樣性急劇降低、土地的荒漠化、水體污染、全球變暖問題等。所以,兒童生命教育內容根據生命的三層關系和所面臨的核心問題,主要分為個體生命教育、社會性生命教育和自然環境生命教育這三大領域。

四、實施兒童生命教育的“生態環境”

1.構建祥和的“家庭”生命教育環境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孩子的第一個生活環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更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如何直接關系到孩子身心發展的性質、方向、速度和水平,影響孩子的終身發展。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和“終身的老師”。調查研究發現,目前我國家庭對生命教育缺乏重視,許多父母對子女的生命教育意識淡薄,特別是知識文化水平低下的家庭,家長不恰當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引起孩子自殺的重要因素。

魯迅早在《隨感錄二十五》和《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兩篇文中就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責任,魯迅指出在家庭教育中父親要成為有資格做父親的人,成為懂得并主動承擔起對兒童生命的“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的責任,促進兒童生命的成長與發展。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2.構建良好的“校園”生命教育環境

學校是人生的重要驛站,擔負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責任,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具體實施者,自身素質將直接影響學校教育的質量。傳統的教育體制中,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模式基本是知識的單向灌輸,學生的生命張力難免受到壓抑,生命教育嚴重缺位,即使部分學校開展生命教育課程,但對兒童生命教育的理解比較淺薄,其教學內容和教育方式過于呆板,缺乏生動性和創新性,使得學校的生命教育形同虛設。

同時生命教育是一種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的活動,這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充分認識到生命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例如,在職教師可通過培訓、進修、研討班等提升實施兒童生命教育的能力;在校師范生應加強生命教育專業知識的學習,使他們走向工作崗位后盡快擔負起兒童生命教育的重任。另外,學校要針對兒童的年齡及身心特點,開設生動活潑的生命教育課程,可從與生命教育內容相近的教學主題入手,或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或課外活動來對學生進行適時的生命教育,引發學生關于生命價值及意義相關問題的思考。例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一個很好的實施生命教育的載體,其活動內容開放,重視孩子的興趣,強調孩子的親身體驗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如果選題合適,開展生命教育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構建和諧的“社會”生命教育環境

實施兒童生命教育除了強調營造良好的“家庭”和“校園”環境外,和諧的“社會”生命教育環境同樣十分重要。首先學術界要重視兒童生命教育研究,政府和社會要加強對兒童生命教育的關注,并積極倡導生命教育理念,在制度上明確生命教育指導綱要,以此為兒童生命教育有效實施構建完善的社會大環境。在具體措施方面,學術界可建立兒童生命教育年會,定期開展學術研討會,拓展生命教育的社會影響力;社會可通過媒體加強對生命教育的宣傳普及,諸如可以從政府層面開發一些生動有趣的有關兒童生命教育的科教動畫片,代替目前質量參差不齊的兒童動漫市場,政府還可以引導社會編寫一批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兒童生命教育的科普讀物,為孩子們的生命教育鋪路搭橋。

總之,只有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大生命教育環境的有力保障下,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理解生命的理念和目標,也為年輕的生命注入更多的激情和夢想,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勇,鄧鈺婷.對災區兒童生命教育的反思[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1,28(01):55-58.

[2]朱超華.關注兒童生命激發學習自覺[J].基礎教育論壇,2012(03).

[3]朱小紅.關注生命教育促進兒童健康成長[J].好家長?新教育,2006(09).

篇2

關鍵詞:生命教育;體驗;生命意義感;受災地區

日本生命教育的起步較早,發展較成熟,取得很大成效,特別是作為災難多發國家,日本在中小學開展的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于中小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顯著、典型,而我國生命教育體驗課程的實施尚處于起步階段,近來多個地區地震頻發,對于這些受災地區如何開展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更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此通過研究日本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影響,總結一些啟示,對我國受災地區開展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生命教育在日本的現狀

在日本,生命教育雖是一朵遲開的小花,但它正在慢慢開花結果,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1964年,日本學者谷口雅春在他的著作《生命的實相》中首次在世界上呼吁,要重視生命教育。圍繞這樣的目的,日本在2010年重新修訂了文部科學白書,指出“活出生命力”以“健康的身體”“富有人性”“確實的學力”為三大支柱。日本政府十分重視生命教育,雖然在日本教育體系中并不采用生命教育用語,但其生命教育政策卻在全國環境營造中,展現其特色。特別是其生命教育以自然體驗,社會體驗活動的體驗課程為主,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在所有課程中所占的比例是相當大的,形式多元化。

二、生命教育體驗課程與生命意義感

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在日本生命教育中作為主要的教育形式,對生命教育目標的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從根源上了解生命的價值,建立對生命的真正認識。

生命教育也是一種生活教育,它在生活中發生,也需要在生活實踐完成。生命教育的實施可分為兩種,一為主題式;另一種為融入式。而本文便是以體驗課程教學活動為主題來進行生命教育的研究,結合體驗學習內涵,重視體驗以產生心中的感動,能全面性及整體性落實在生活中具體實踐,進而能夠自我反省,達到生命教育的目標,從而提升學生個人的生命意義感。生命教育體驗課程與生命意義感之生命的熱誠、生活目標、自主感、死亡接納、苦難接納、未來期待相對應。

三、日本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的生命意義感的影響

作為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不夠完善,生命價值導向不夠堅定,承受能力相對較低,生活閱歷淺薄,因此在面對災難所帶來的困境時,很容易降低生命意義感,隨之產生迷茫與墮落,甚至會用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可以發現生命教育目標的實現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生命意義感的體現,而生命教育的教學方式將對生命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起重要作用,從而對生命意義感產生影響。作為日本,生命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通過體驗教學課程的實施來開展的,因此探索日本的生命教育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研究生命教育中體驗教學課程對生命意義感的影響。

(一)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提升受災地區學生生活熱誠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活熱誠調查的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在進行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學習后,學生學會用感恩的心看待別人,感恩生活,認可自我存在的價值,進而肯定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學生因為因為受到打擊,生命意義感降低了,對生活出現了迷茫。但是大部分學生能主動反思,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情,甚至在災難之中更加透徹地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善與美,更加感恩于生命的存在,從而更加懂得應該如何去熱愛生活、珍惜生命、追求理想。因此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于受災地區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活熱忱的影響是顯著的。

(二)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引導受災地區學生探索生活目標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活目標調查的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學生有了明確的生活目標,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并且認識到應該珍惜自然生態,保護環境。在受災之后,由于學生尚未穩固的人生價值觀和較為脆弱的心里承受能力,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在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活目標的正向影響并未彰顯,但我們又可以看到學生對生活的自信心慢慢在建立,學會思考自己的生命價值、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愛護及尊重自然生態等方面逐漸產生教學效果,事實上,個人生命目標的追尋是要經過不斷地思考與生活的磨煉,才會越來越清晰。所以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的生命意義感之生活目標產生了延拓性影響。

(三)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提高受災地區學生對生命的自主感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命的自主感調查的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學生的確認識到了人生規劃的重要性,自己要有獨立的思想。在受災后,苦難的出現,生活境遇前后巨大的差異必定給學生帶來疑問和價值觀的短暫沖擊,認為個人的努力“可能”成功,懷疑個人對生命的控制力,甚至要屈服于命運的安排。然而經過省思和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持續實施的作用,學生生命意義感之自主性又得到有效提升,了解到無論何時人生規劃都需要,努力去做,還是一樣可以達到人生的理想的。因此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的學生生命意義感之自主性產生了延拓性影響,并不斷內化。

(四)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引導受災地區學生正確看待死亡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之正確待死亡的調查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學生的確認識到了死亡是人生必須面對的現實,生命有意義地活著,遠比生命的長度重要。在受災后,當真正面對死亡時,仍有恐懼,對身邊人的離去,仍不能接受,但對死亡的接觸比普通地區的學生更深刻。他們正處于青年中期的自我發展心理期,還在尋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而且自我追尋與自我肯定還在統合當中。與死亡接觸的經驗,很容易使他們覺得生活缺乏目標,感到彷徨,造成消極的人生態度。對具有如此死亡文化背景經歷的學生,更加迫切需要實施生命教育,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以面對未來人生的挑戰。生命教育的繼續推進,學生重新認識到每個人都應該坦然面對死亡,用開朗樂觀的態度看待,不斷思索人存在的意義,因此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死亡接納起到持續內化的效果。

(五)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培養受災地區學生積極面對苦難的生活態度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積極面對苦難的生活態度調查的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學生從中得到生命真諦的啟示,身體的殘缺并不重要,經過苦難的洗禮而不屈服,所展現出來的毅力,才令人敬佩。災難之后,認為苦難中得到經驗是重要的,懂得繼續以堅強樂觀的人為榜樣作為鞭策自己不斷堅持的動力。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生命意義感之苦難接納的影響呈現出了顯著的延拓性影響。

(六)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引導受災地區學生建立樂觀的未來期待

福島教育廳在受災后,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未來期待調查的相關資料結果分析如下:學生感受到了幫助他人是一種收獲與幸福,因此會將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作為對未來生活的期待,當學生認識到這一生命意義時,就已經是在美好而又正確的未來期待中探索的生命意義。受災后或許有部分學生受到影響,對未來期待有所改變,但通過調查資料可以發現大部分學生在社會各界的關心與幫助下,揮去災難帶來痛苦的陰霾,對將來的生活充滿希望,期盼著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困境。因此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在這樣的環境與氛圍下對學生生命意義感之生活期待的影響是積極而顯著的。

四、日本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探究對我國生命教育的啟示

(一)對學校的建議

1、學校應成立生命教育推展小組,長期推動生命教育,設置生命教育體驗日。

日本生命教育體驗課程對受災地區學生生命意義感的顯著影響可以反映出平時的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國學校應成立生命推行小組,長期推動生命教育,方能達到成效。而且建議該小組應有專門的負責人,統籌學校整體生命教育之推展。其他教師為小組成員,共同推展、實施生命教育,主要以體驗學習的方式開展生命教育教學。

2、鼓勵教師進修,培養生命教育專業指導教師,定期舉辦教師生命教育研討會。

目前我國的學校缺乏具備生命教育專業的教師,今后應該盡量鼓勵學校教師到相關生命教育研究機構進行進修學習,或參加相關生命教育研討會,以增進教師生命教育專業技能。

3、邀請相關生命教育專家或社會上成功人物以及相關典型生命教育的現實案例當事人,與全校師生共同分享生命經驗。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義與價值,學校可邀請相關生命教育專家或社會上成功人物以及相關典型生命教育的現實案例當事人,分享他們的生命經驗,鼓勵學生特別是遭受苦難的學生肯定自己,朝自己人生目標邁進。

4、不僅要注重學生價值層面的生命教育,也要教會學生如何科學地應對災難的措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從技術層面上和心里上對災難的發生做出準備。

生命教育體驗學習不僅要有生命意義層面的課程設計,還要有應對災難的模擬體驗,以及生存技能的訓練,這不僅對災難多發地區,而且對可能發生災難的地區都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應對預案。

(二)對生命教育體驗教學者的建議

1、實際從事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時,教學者與學生之間會彼此產生影響,而這也會影響到教學成效。建議生命教育體驗教學者,應陪同學生一起體驗,減輕學生其他方面的心里顧慮。

2、教師在研究生命教育體驗課程教案時,應該適當增加一些以困難前提為背景的活動。部分學生在面對受災的情況時,對平時生命教育體驗課程給予的生命意涵產生懷疑、不肯定,鑒于這樣的情況,我們不僅要繼續加強生命教育,而且要注意平時生命教育體驗課程的設計。

五、對政府的建議

(一)政府在對受災地區提供必要的物質救助的同時,一定要注意精神層面的治療不容忽視,特別是對受災地區的學生而言,心靈的創傷遠比任何時候的苦難和肉體的傷害要難撫平。我國可以向日本學習提供“兒童生活專家”服務。對于孩子來說,一旦失去至親的人,很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所以,兒童生活專家們要通過各種方法,比如幫孩子制作父母的相片作紀念,到家里和孩子一起彈琴等方法,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消逝,正確接受親人的離去,減少打擊和痛苦,讓孩子心情自然宣泄,重新鼓勵孩子積極面對人生。

(二)政府聯合社會各界,參加服務體驗活動,為學生的生命教育課程提供安全、有效、多元的體驗基地,完整設計學校內外各種服務活動、體驗活動的推展體系。

參考文獻:

[1] 黃雅文.日本現行之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之探究[J].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2006.

篇3

【關鍵詞】改善環境;促進閱讀

研究發現,3—6歲是人的閱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幼兒需要養成閱讀的習慣,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這種自主閱讀能力的形成,將幫助幼兒適應以后的小學生活,并成為個人終身學習的重要條件。不容置疑,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是我們成人包括教師和家長可以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作為教育一線的工作者,我觀察幼兒在園的閱讀習慣,他們不盡人意的表現令人擔憂,但我更思考如何改變現狀從而讓他們愛上閱讀。

案例:班里的圖書角,一直呈放著許多書籍,如《早期教育》(幼兒版)、《西游記》、《兒童時代》等。每天飯后,小朋友們習慣性地到圖書角去找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然后坐在位置上看起來。看完了一本書,馬上就去換另一本,似乎對書很感興趣。但是我經過仔細觀察幼兒翻閱圖書的過程,卻發現其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有的幼兒看了一會就和其他小朋友講話、玩耍;有的幼兒翻到哪一頁就看哪一頁;有的干脆把書當玩具;一段時間下來,圖書架上的書的破損率較高,或書頁脫落或被撕破的現象比比皆是。

問題分析:小朋友們對閱讀興趣不大,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象呢?我尋思著,隨手翻閱圖書角的書籍,結果發現有些圖書的插圖太少,字較多,毫無疑問,這對幼兒來說挑戰較大;另外,圖書角的書本沒有及時更新,幼兒反復閱讀,也必定缺乏新鮮感……于是我突然想到:閱讀環境對幼兒的閱讀是否也存在影響?

答案是無容置疑的,我通過實踐發現,從改變閱讀環境入手,能較好地促進幼兒閱讀。

一、營造閱讀氛圍,讓閱讀變得不可缺少

常到圖書館閱讀的人們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只要走進圖書館,就會受到一種感染,于是不自覺間自己的行為語言也降到了最低限度。為什么圖書館能有這樣一種磁場呢?很簡單的,其實就是一種氛圍。因此,我們要為幼兒提供一個自在、有趣、豐富的閱讀情境,它是幫助幼兒熱愛閱讀的必要條件。

在教室里,我首先讓小朋友來為班級圖書角起名字,緊接著我引導他們在墻上貼上“小朋友正在閱讀”的畫面,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參與豐富閱讀區的愿望,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動手的樂趣。同時,通過家園配合,共同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請家長在家中為幼兒準備一個伸手可及的抽屜或小書架放置書籍,選擇一個光線充足,又相對安靜的地方,供幼兒閱讀使用;并請家長有意識地帶幼兒到圖書館、書店等地方,了解更多的書籍,更充分地感受到濃厚的讀書氣氛。這樣,小朋友們置身于閱讀的情境之中,他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閱讀活動。

二、豐富閱讀材料,讓閱讀變得有聲有色

現在我根據幼兒的閱讀特點,選擇了一些幼兒所喜愛的、畫面生動的、內容科學的讀物作為他們的閱讀材料。其中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注意了題材的多樣化和文體的多樣化。從兒童生活到科學知識,從環境問題到生命教育、親情、友誼、克服困難、經歷奇險,各種不同的題材和不同的討論話題,都試著讓幼兒去接觸。它包括以下幾類:

(一)視覺類的:圖書、圖畫、圖片、影像以及根據幼兒近期熱門話題用圖文制作的畫面。如以“保護地球”為主題,用文字或圖畫形式記錄下來自己發現的內容:“地球的惡劣變化”、“破壞地球的行為”、“我知道的節約環保辦法”等。

(二)聽覺類的:配套的故事、兒歌、散文、輕柔的音樂磁帶等。讓幼兒自主地操作,把他們自編自講的故事錄下來,再互相交流。

(三)操作類的:提供圖、文配對材料,讓幼兒玩配對游戲,或看字做動作、看動作猜字等。

(四)表演類的:提供頭飾、面具等具有形象特征的道具,以及不同場景的背景等,供幼兒表演。

幼兒在不同的閱讀內容、不同的文體、不同的呈現方式中,他們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表現力和理解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建立互動體系,讓閱讀變得有情有味

除了書籍的本身和圖書角的環境非常重要外,互動的閱讀環境也是需要較好地創設。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是早期閱讀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因素,幼兒閱讀興趣的產生,閱讀能力的發展離不開與閱讀內容、閱讀方式、閱讀交往等的相互作用。老師可以和幼兒一起閱讀書籍,雖然老師沒有用語言表達應怎樣看書,但是老師在看書時的正確示范,無形當中會對幼兒產生一定的影響,幼兒也會模仿老師看書的樣子。

當然除此之外,家長的參與也十分重要。我們通過“親子課堂”的形式,幫助家長和孩子建立了一種互動的閱讀關系。幾乎每個晚上,我們的家長會給自己的孩子朗讀一兩個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兒讀物。有的家長還很善于引導自己的孩子,在講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覺;提一些問題讓孩子動動腦筋;或者一起扮演角色進行表演等。這樣通過建立“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家長幼兒互動”的閱讀體系,幼兒的語言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結語

幼兒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對于我來說還只是一個開始,我要做的還很多。培養孩子良好閱讀習慣的思考和策略研究,將會一直貫穿在我的教育活動中。

【參考文獻】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