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指導方法范文
時間:2023-12-14 17:39: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閱讀理解指導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朗讀;譯讀;背景知識;速讀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010-01
1.導語
閱讀理解顧名思義即閱讀文章并能理解其內容。在日語中一般把閱讀理解稱為“讀解”。在日語教學中,閱讀理解的指導經常被視為一個難點。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在多數高校中都開設了“精讀”“泛讀”之類課程。而在這些課程中對閱讀理解的指導一般都是以 "講讀"的形式開展。所謂"講讀",即把對學生來說較難理解的文章作為教學素材,教師對文章的構造加以分析,對詞句的意思加以解釋,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得以理解的教學方式。而如何培養出學生為了接受這種讀解指導所具備的語學能力,成為至關重要的課題。
2.閱讀理解的定義
為了防止學成“啞巴外語”,學生的普遍心理是急于提高說和聽的能力,因此而忽略讀和寫的練習。即使是教師,也有很多人認為閱讀理解的指導是針對高年級學生進行的,對初級日語學習者還不用太重視。有以上這些想法都是因為對閱讀理解的定義太過于狹隘。
木村(1982)曾對“讀解”做了以下解釋:“所謂讀解,是通過所寫出的文章來獲得信息,更明確的說,是通過文字來獲取信息。信息并不單純是以文章或句子的形式來記敘的,用幾個字所組成的單詞,有時用一個字可以表示出來。這些由單個文字所滲透的信息,由于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常被我們所忽略,所以如果理解不了這些信息,肯定會產生很多麻煩。連這種讀解能力也不具備的外國人,即使有很強的會話能力,但是由于其活動范圍受到局限,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多不便。其本人也許還會把產生這種后果的原因歸結為會話能力的不足。作為外國人生活在日本,如果不具備讀解能力,也只能相當于一個文盲過著貧乏的語言生活。”所以說,對學習者,應該因材施教給予適當的讀解指導。
3.讀解指導的目標
讀解指導的目標不單是讀什么,而是讀什么和怎么讀。木村(1982)認為,無論什么樣的學習者,都應該達到以下目標:① 讀完的同時能夠完全理解。② 不只是能夠理解每句話,還要把握整篇文章整體的大意。③ 能夠具備通過自己查辭典掌握不懂的詞匯,進而理解文章的能力。基于以上目標,筆者將就閱讀理解的具體指導方法做以下探討。
4.讀解指導的具體方法
4.1朗讀。朗讀,也就是出聲閱讀。朗讀,大致可分為三種形態:齊讀、自由朗讀和個別朗讀。
1)齊讀,是指在教師領讀或聽錄音之后學生一起復讀,也可以是學生與老師和錄音同時放聲朗讀。齊讀可以在短時間內讓大量的學生得到閱讀練習,會讀的學生可以帶動不會讀的學生從而使落后的學生得到提高。但是也有以下缺點,比如,聲音大的學生如果讀錯,其他學生很容易跟著讀錯,其次,濫竽充數的學生不容易被發現。
2)自由朗讀,是指在規定時間內,讓學生各自自由朗讀的方法。此方法雖然不會被他人影響,但是教師很難發現學生的錯誤。
3)個別朗讀,是指教師點名,讓某一名學生在全體學生面前朗讀的方法。此方法的優點是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也很容易發現學生的發音問題,但是對于沒有自信的學生來說這個過程難免會感到痛苦。
有些學者認為在閱讀理解課上沒有必要朗讀,出聲閱讀很容易只注重發音的準確度和流暢程度,而忽視或占用對文章分析理解的時間。對此,筆者認為通過朗讀,可以使目標語言的音聲得到再現,再通過聽覺將記憶中的文意與音聲相結合,從而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此外,對于使用漢字的中國日語學習者來說,很容易看到日語難讀漢字就猜意思而逃避掌握其準確讀音。一旦養成這種不好的習慣,難免會妨礙語感的培養從而影響對文章意思的理解。所以,朗讀訓練可適當地或有選擇性地在閱讀理解課上進行。
4.2譯讀指導。所謂譯讀,就是把閱讀材料一邊翻譯成母語,一邊閱讀理解的過程。這在閱讀課中也很常用。譯讀有以下2個優點:
1)對學生來說,翻譯本身就是一種學習和強化目標語言的過程。
2)對教師來說,通過點名要求學生翻譯可以檢查學生的習得程度和發現翻譯方式的問題所在,從而給予及時恰當的指導。
但是在譯讀指導中,很容易只注重翻譯知識和技巧的教授而忽略對閱讀理解本身的指導。對此,就需要教師時刻保持清醒的認識,以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為主要目標,并適時地引導學生對翻譯過的內容做歸納總結。
4.3利用"背景知識"的指導。背景知識可以分為內容背景知識和文體背景知識。內容背景知識即文章中所寫內容的相關知識。文體背景知識是指關于文章的文體或修辭構造的知識。關于閱讀指導中利用背景知識的目的,伊藤(1992)提到以下幾點:(1)保持從全體到部分的宏觀展望;(2)提高推測和推理的能力;(3)提高分析能力和總結能力;(4)通過利用背景知識的推測過程,可以使理解的內容長期記憶。
基礎知識的學習再扎實,對于日本人的生活習慣、風俗文化、傳統、歷史、社會、宗教等知識和理解不足的話,也會阻礙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的指導中便顯得尤為重要。
4.4速讀指導。所謂速讀,顧名思義,就是快速閱讀。速讀的方法就是快速把握文章中的必要信息。而速度指導的關鍵,就是準備適合學生的閱讀材料。準備速讀材料需要注意的事項有以下幾點:(1)不要有過多的新詞匯和新語法;(2)內容完整;(3)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4)長度適宜。
在速讀的具體指導過程中,還需要學生做到以下幾點:(1)對閱讀內容集中全部注意力;(2)對閱讀速度設定目標,努力超越此目標;(3)放棄想要全部理解的“完美主義”;(4)邊讀邊推測意思。
5.結語
以上筆者就閱讀理解的主要幾點具體的指導方法做了介紹。除此之外,還要指導學生大量閱讀,閱讀材料不僅限于課堂上教師指定的文章,還要自主搜集閱讀材料進行訓練。這樣不僅可以使閱讀能力得到鍛煉,還可以豐富知識,拓展視野,從而間接地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木村宗男.日本語教授法―研究と実踐―[M].凡人社,2000.
[2]伊藤元雄.スキーマによる解釈と推論[J].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能力の育成:読むことの指導.1992
篇2
一、加深數學概念的理解
數學語言具有抽象、簡潔的特點。在數學閱讀理解過程中,正確把握數學語言,感知閱讀材料中有關的數學圖形、符號,排除因數學語言理解能力弱造成數學閱讀理解的低效。因而重視數學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加深理解數學術語、隱藏的數學概念的本質屬性、數量關系的背景、內涵與外延,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如:“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直線的平行線。”指導學生對平行線概念的理解,要分清前提“同一平面內”和結論“互相平行”。
二、注重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
數學閱讀理解是一個不斷假設、證明、想像、推理的認知過程,要求理解、抽象、分析、歸納、類比、聯想等思維活動都得到充分調動才能達到好的效果。
由于數學語言的符號化,數學知識結構是以邏輯形式構建的體系,具有嚴謹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學習數學必須從具體的實例出發,再抽象為一般的理論并加以應用,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只有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產生發展的形成過程,才能充分鍛煉思維,提高邏輯推理能力,才能領會其中的數學思想,獲得靈感,感受獲得學習的樂趣與技能的滿足感,從而克服由邏輯性強而造成學生對數學閱讀理解缺少興趣,畏懼、厭煩心理。
在數學閱讀理解中注意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不斷提高數學知識的條理性、多樣性,內容的正確性和豐富性,提高學生在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時的速度和準確性,重視學生數學閱讀的興趣指導及數學閱讀理解的培養,并養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習慣,提高數學閱讀理解的能力。
三、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提煉
數學思想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與概括。
1.理解數學思想的重要性
在數學閱讀理解中重視數學思想的滲透,以具體問題為著力點,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作用,引導學生進入充滿神奇的數學思想的數學王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潛在的思維靈性,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2.閱讀理解時注重提煉數學思想
數學受某種數學思想的支配,數學的認知結構是分層次的,而知識與技能是遷移的基礎,同時也是認知結構中較低層次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則是數學認知結構中較高層次的,它是對數學知識技能的本質認識和高度概括,是學習數學和應用數學的指導思想。加強數學思想的滲透,實現有效的數學閱讀理解可以快速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數學分析、推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如:畫一畫,并回答下列問題:
(1)經過一個已知點畫直線,可以畫多少條?(2)經過兩個已知點畫直線,可以畫多少條?(3)如果你想將一根細木條固定在墻上,至少需要幾個釘子?
以上問題給出實驗、探索、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只要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所學知識,并將知識融會貫通,提煉實質,感悟到數學的歸納思想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發展思維能力。
四、領悟數學知識的遷移
數學知識是相互聯系的,新知識的學習往往在原有的基礎上產生,而原有的知識結構是產生知識遷移的基礎。因此,一切有意義的學習必然包括知識的遷移。
而數學知識的遷移總是發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已有的知識掌握得越扎實,理解得越深入,正遷移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負遷移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少,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更能從深層次的結構上去理解知識,更好地敏銳地把握學習材料之間的關聯,從而進行一定的分類和組合,使知識經驗系統化。
篇3
【關鍵詞】歷史學科能力 歷史閱讀理解能力 中考 歷史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097-02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重視學生學科的能力培養已成為共識。具體到歷史學科能力,雖然不同的歷史教育家和學者對歷史學科能力的認知有不同的看法,雖然這些看法和觀點在認識問題的觀點和角度存在差異,但對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能力重要性的認識是一致的,即培養學生歷史學科能力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要任務,也是學生完成歷史學習的關鍵。
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該培養那些歷史學科能力?怎么培養這些能力?筆者認為,初中階段歷史教學應著重培養歷史閱讀理解能力,而歷史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應堅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依托教材提高學生歷史閱讀的理解能力。
一 歷史閱讀理解能力是最基本的歷史學科能力
語言運用能力、文字運用能力、思維能力、認知能力以及自學能力的發展都與閱讀能力有關,可以說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習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包括歷史學科在內的中學各學科教學中都要培養的一種能力。
歷史事實本身已經過去,無法重演,不能直接觀察,歷史學習只能通過接觸歷史資料(如圖片、音頻、視頻、實物、著作等),從中獲取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的方式進行。“學生通過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從特定的歷史資料中獲取有價值的歷史信息,經過加工整理,形成較為科學、準確地認識史料深刻內涵的能力”就是本文所說的歷史閱讀理解能力。不同的歷史教育家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歷史學科能力的結構有不同的看法。雖然他們在建立歷史學科能力結構體系時不一定明確提出“歷史閱讀理解能力”,但是都涉及了“閱讀歷史資料”“獲取有價值歷史信息”的能力。毋庸置疑,歷史閱讀理解能力也是中學歷史學科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
二 提高歷史閱讀理解能力是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學的依據,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初中歷史教學應以《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初中歷史能力培養的出發點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所規定的能力目標,最終的落腳點也都是這些基本的能力要求。而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部分的“課程目標”、“知識與能力”方面明確提出“了解多種歷史呈現方式,提高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意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等要求。在“方法與過程”方面也提出“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閱讀教科書及有關歷史讀物的方法、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和圖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歷史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運用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等”的要求。在第三部分“內容標準”中使用“概述”“理解”“說明”“歸納”“認識”等行為動詞,作為對閱讀理解層次的要求,可見,提高歷史閱讀理解能力是歷史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三 提高歷史閱讀理解能力是應對中考歷史考試的關鍵
中考命題強調能力立意,重視能力考查,是近年來各地區中考歷史考試的一大特點。以陜西為例,近年來,陜西中考歷史考試采用政史合卷,形式為開卷考試。試題類型有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和探究性題目。試題多為開放性試題,開放性試題的情景材料不拘泥于教材,而問題設計又是緊扣材料開展的。因此,閱讀理解材料與問題是解答開放性試題的關鍵性一步。
另外,受到考試時間局限、題量局限(中考政史合卷分值為100分,歷史只占40分,而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世界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考試時間總計為100分鐘),陜西中考歷史試題情景材料量多,閱讀難度大,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而許多考生中考歷史成績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就是閱讀障礙。因此,提高歷史閱讀理解能力是應對中考歷史考試的關鍵措施。
四 歷史閱讀理解能力培養應堅持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
正如趙桓烈所說,“能力是學習者主體自身的一種學習本領,必須通過手腦并用的練習才能獲取”“單純的灌輸是絕對培養不出來能力的”。但是在能力培養中絕對不能忽視,更不能放棄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在學生歷史閱讀習慣的養成、閱讀技巧的獲得方面的指導作用明顯。另外,初中學生心理正處于半成熟狀態,對老師有依賴性,學習缺乏自覺性,自主學習能力欠缺。要提高初中生歷史的閱讀理解能力,還應該依靠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指導。
五 歷史閱讀理解能力培養應以教材為依托
教材是課程標準最主要的載體,也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初中生學生接觸的歷史閱讀材料首先是教材。教師應從教材出發,以教材為依托,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全面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具體可以做以下嘗試:
1.從目錄入手
讀書首先看到的就是目錄。歷史課本的目錄主要是按照歷史發展的順序而編排的,它既是全書的縮影和提綱,又是教材高度集中的反映,是學生了解教材最重要的線索。閱讀目錄,就大體上掌握了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基本線索,以及各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時代特征,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等。
2.善用單元導言、課文標題
單元導言、課文標題是對應單元和課文的高度概括,透過它,可以了解單元、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從單元導言、課文的標題入手進行閱讀,有利于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也有利于歷史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另外,如果能善用單元導言、課文標題,還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例如,學習華東師范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人類起源與上古文明》前,首先引導學生從閱讀導言開始,即“人類的歷史悠遠而漫長。自人類起源至今,至少已有三四百萬年的歷史”,閱讀這段導言內容后,然后提問“人類起源至今,至少有多少年歷史?”“人類史上,上古文明和最早的國家出現在什么時候,在哪里?”通過對導言的閱讀和思考,學生很快就能夠理解人類的歷史悠久而漫長。同樣,在學習《第1課 史前時期的人類》時,教師先板書課題,學生就迅速地了解到本課主要學習內容是“人類史前時期歷史”。教師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從課題中產生疑問:史前時期指的是什么時期?史前時期的人類是怎樣生活的?從而自然而然地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產生求知欲望。
3.全面準確地解讀課文
現在的歷史教材都是圖文并茂,史料較豐富,大小字相間,可讀性強。這為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材運用大量的原始資料,又用圖示和表格等多種表現手法,展現了縱橫交錯的史實,指導學生全面解讀課文,能夠在了解歷史史實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而小字部分圍繞課文的正文部分,或補充說明,或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或起到例證作用。教師課堂授課時,還應對小字部分的內涵進行認真的研究,適時、合理、多層次地將有關小字部分滲透于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小字內容,對學生理解或增加歷史知識、發展智力、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4.適度擴充教材
不可否認,許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欠缺,閱讀量太少也是重要原因。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中要依據教材指教,但是不能僅局限于教材,而應該充分利用書籍、網絡資源,適度擴充教材,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總之,提高學生獲取有價值的歷史信息、閱讀分析理解能力對應對中考歷史開卷考試有重要的作用,對學生一生的成長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朱煜.歷史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王耘主編.初中歷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張保華主編.中學歷史教學研究(專升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趙恒烈.中學歷史學科能力培養中的幾點看法[J].歷史教學,1995(11)
[5]葉小兵.關于中學歷史學科能力的研究[J].歷史教學,1996(3)
篇4
閱讀理解舉足輕重,占用時間長,分值大,容易失分。高考120分,閱讀理解占40分。總共5篇閱讀,每篇設題數量不一,共20道題,每題2分。如何能夠在35分鐘內讀完長達2000―2200詞的5篇文章,并且能夠正確回答所有的問題,從而得到滿意的分數,這是一個關鍵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下決心抓閱讀,提高閱讀能力和閱讀理解題的應試能力。
有的同學說:“我一看到英語閱讀理解就頭疼,怎么培養對英語的興趣呢?”還有的同學說:“閱讀理解太難了,我太笨了。唉,沒治了。”這都是缺乏信心的表現。剛學高中英語,學生們缺乏克服困難的勇氣,喪失上進的動力,學習的積極性削弱,自然就不會取得好成績。但是,只要在老師的幫助下,認識到英語閱讀理解的必要性,用正確的態度對待英語閱讀理解,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習,就一定會取得長足的進步,并且有效提高英語成績。
下面就學生在做閱讀理解經常出現的問題,我提出一些具體的建議,希望對高一新生有些幫助。
一、如何應對文章讀不完、題目做不完的問題
這個問題較普遍,原因有三。一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做題習慣。有些同學做題時左顧右盼,無法馬上進入考試緊張狀態,時間浪費在了考試以外的事情上。二是心態不好。考場氛圍緊張,考生更緊張,總盯著其他同學做到哪里了,聽到翻卷子的聲音就非常緊張,更別提做題了。三是沒有好的做題方法,對閱讀理解的語段分析不夠。
解決方案:
1.平衡心態。考試對心態要求很高,既要緊張,又不能過分緊張,既要自信,又不能妄自菲薄。
2.做題方法。這里只強調做題順序,大家更傾向于哪種呢?是AQA(A=Article,Q=Question),即先從整體去閱讀文章,后看問題,還是QAQ,即先把整個問題快速看一遍,然后帶著問題在文章中找答案?選用前者的學生是心理因素在作怪,總覺得不讀文章就看題好像肯定做不對似的,心里很不踏實。我建議大家選用后者。根據效率原則和目標原則,首先要求學生加強具有目的性的訓練,思考我們要的是什么,通過什么途徑可以達到,怎樣才能更快更好地達到。此種方法最大的特點是節省時間,而且針對性很強,如果問題是事實性的和細節性的,那么準確率是比較高的,但它的缺點就是在解決具有推理判斷或是綜合性的問題時效果不太明顯。我們要靈活運用這兩種方法,尋找適合自己的解題技巧。
二、如何應對英語閱讀中的長難句
近年來,英語閱讀解題加強了對長句、難句的考查,閱讀材料中出現了不少省略句、復合句和特長句,給正確理解全文造成了很大困難。實際上,在一般情況下,不在長難句中設題。文章難,題不難。考到長難句,大家不要心慌。
應對長難句的解題技巧:
1.利用還原法恢復句型的原貌。例如:Betty shrugs. Talk?We’re friends.(2001全國,C)
該句為省略句,根據上文Harold對妻子長時間跟女友談話而感到納悶的情況,該題補充還原為:Betty shrugs. Why are we talking so long?We’re friends.
2.利用結構引導詞進行結構和功能分析,準確理解復合句。
3.成分分析法。這是較常用的方法。以上兩種方法較難,這里暫不做舉例說明。
三、閱讀題雖然能看得懂,但是經常選錯,如何應對
這就是沒有掌握做題技巧導致的。搞清楚題目是什么類型,用什么方法應對就迫在眉睫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題目大體有以下四種類型:
事實細節題、主旨大意題、推理判斷題、猜測詞義題。
即通過閱讀全文,對文中敘述的事實、細節進行理解或判斷。此類題型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考查原文細節本身,一種是考查某些細節在文中的意義。細節題有常見的幾種表現形式:例證題(文中舉例的作用)、是非判斷題、數字和年代和一些細節內容(what,wher,who,how,which,why),常見的問題形式有: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false?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shows the right order of ...?
3.According tothe passage ...,the author mentions...
注意:有時問題會采用反向思維,題中含有not或except等否定詞,如:
4.The author mentions all of the following except...
5.All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
四、期中考試考前如何進行實戰操練才最有效
臨考一周:做到每天五篇,養成考場習慣。每天保證閱讀量,最好是一天一套5篇閱讀。并根據自己的情況,設定時間完成,逐漸縮短閱讀時間。可以按照50分鐘、45分鐘、40分鐘、35分鐘的規律遞減。摸索閱讀速度,確定閱讀方法,保持做題慣性。
臨考一天:完成一天5篇的任務,總結閱讀技巧。當你拿出一周的35篇閱讀文章時,相信你的內心一定充滿了喜悅感、成就感。
篇5
關鍵詞:閱讀理解.策略.技巧
閱讀理解是高考英語中的占分比重較大內容,對高考英語分數的高低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是關系到高考成敗的重要因素。“側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進一步學習和運用英語切實打好基礎。是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對閱讀理解這塊內容提出的主旨要求。教師要想提高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解題能力,就必須深入研究高考英語試題的命題原則、特點以及方法,培養學生正確的英語閱讀理解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從而在高考英語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并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一、高考英語中閱讀理解的考察內容分析
從歷年的高考英語試題中來看,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文章體裁主要可以分為應用文、記敘文以及說明文,主要的內容涵蓋了新聞時事、文化教育、科普知識、社會人文、名人故事等多方面的內容,表現出題材多樣、文體多變、社會化、生活化的特點。高考英語閱讀理解要求考生能夠使用一定的閱讀技巧,能夠對閱讀材料的主要內容、內在邏輯、中心思想等有一個相對清晰的認識,根據閱讀材料上下文領會作者的態度和觀點,并從已知的事實推斷出一些空白內容、不認識的詞句以及做出判斷。
一般來說,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考察題目主要包括猜測詞義、細節理解、主旨歸納、判斷推理等,這些題目中大部分的題目都要求學生對閱讀材料的內容有基本的理解,對段落上下文、全篇的文章脈絡有一定的掌握,對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話外之音有一定的領會,從而讓學生能夠對閱讀理解試題從容把握,對相關內容作出合理的邏輯推理和判斷。
二、高考英語閱讀理解命題趨勢
從近些年高考英語閱讀理解試題來看,高考英語對閱讀理解的命題表現出以下兩個方面的趨勢:
第一,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材料篇幅越來越長,其中包含的信息量也日漸加大,因此需要考生以較快的速度進行閱讀,并且能夠在較短的時間中獲取到盡可能多的信息。而且,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考察重點不再是對閱讀材料中的事實細節,而是將考察的重點放在了對閱讀材料語篇分析、推測能力等的考察,因此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試題中對文章主旨大意、推理判斷的考察比例越來越大。
第二,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材料越來越多地采用原版的英文材料進行考察,因此其表現出內容更加新穎、更加貼近西方現實生活的特點,這就要求考生對西方英語國家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在平時的英語學習和閱讀理解訓練中,盡量選用貼近生活和時代特征的材料,并對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新聞等內容進行廣泛的關注,培養學生對多元文化了解,提高考生的綜合文化素質。
三、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猜詞解題策略及技巧
(1)粗讀全文,大概把握閱讀材料大意
高考英語閱讀理解中的材料選取范圍越來越廣泛,文章的體裁也不斷多元,不同的文章形式,所應該采取的閱讀方法也應該不同,針對每種不同的文章形式,可以采用統一的方法進行粗讀全文,大概把握閱讀材料大意。對敘述文來講,可以采用通過who、when、where、what、how的線索去閱讀文章,對敘述文的前因后果有個初步的認識;而對說明文來講,其文章的內容組織、文章結構都相對復雜,通常都包含了大量的事實和觀點,因此對說明文的閱讀應該重點抓住作者的論點、所提出的論據以及最后的結論,掌握整個文章的脈絡。
(2)對關鍵段落進行細讀,采用猜詞技巧把握文章重點內容
經過對文章的粗讀,應該已經對文章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礎之上,要結合題目的要求,回過頭來對重點段落進行進一步的仔細閱讀,對一些不認識或者難以理解的字詞、語句要結合上下文的具體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測,找準文章的主旨句,迅速地對文章內容進行準確的提煉,發現段落與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根據上下文準確理解某個詞句的具體含義,是做好高考英語閱讀理解的必備技能。在做英語閱讀理解時,要通過語法、語義、構詞、對比、常識等線索進行詞義的推斷,詞匯量、閱讀量、文化背景知識累積等均是關系到是否能做好閱讀理解題目的關鍵。同時,在做英語閱讀理解的過程中,要特別關注標志著邏輯關系的副詞、連接詞、介詞等關鍵詞語,比如because、bm、so if、than等,對這些詞匯的深入理解,是理解文章深刻含義、文章內在邏輯的關鍵。
此外,在英語閱讀理解中,要善于對文章的深層次含義進行深入的挖掘和領會,將具體的詞句置于特定的語境之中,結合文章內在的邏輯關系,準確地掌握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思想情感,從而正確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為做好英語閱讀理解相關的推斷題目奠定基礎。
(3)加強對各學科知識的積累,拓展英語閱讀的涉獵范圍
隨著高考英語閱讀理解材料涉及范圍的不斷拓展,要想消除在做英語閱讀時的陌生感,提高對相應文章的理解,高中英語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加強對學生跨學科、跨文化知識的培養,并不斷拓展學生英語閱讀的閱讀面和閱讀量,在文史知識、新聞時事、科普小品等方面進行廣泛涉獵,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各方面的背景知識,尤其是西方英語國家相關的背景知識。同時,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檢索、查詢工具,增強其在日常的英語學習中學習技巧和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巧娥.指導解題思路,突破閱讀解題瓶頸一高中英語閱讀理解解題策略分析[J]中學生英語.2015(18)
篇6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3-0127-01
1.影響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要點因素
1.1 學生感悟能力。小學語文閱讀理解學習效果受學生自身的感悟能力的影響較大,這種內化與學生認知行為和學習習慣的能力是實現語文閱讀理解高效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是長期以來其自身在生活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接納外界信息并消化吸收的整體素質。對于感悟能力較強的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學習的過程中,學習任務對其而言相對輕松,對于閱讀材料的理解也更為準確深入,同時這部分學生能發現更具創新性的閱讀學習切入點,對閱讀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從而在閱讀中獲得啟迪,為自己構建出更為完善的知識與方法體系。
1.2 閱讀訓練水平。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必要的方法學習與實踐聯系,這種能力訓練的實踐能夠提升學生對于小學語文閱讀理解內容的能力認知深度與信息處理速度。而在結合具體的題目解答時,更是有相應的規律方法可循。教師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課堂上安排的閱讀訓練,通常是根據授課知識內容進行的文章內涵與意義發掘,具體詞匯語句表達方式與作用描述等內容,而這些題目形式都是可以通過歸納總結進而形成規范化的解題過程,而這些基本的解答能力發展與鞏固更是構成閱讀理解的重要基礎。
1.3 教學手段方法。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夠營造理想的學習環境,讓知識的講解與方法的傳授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同時可以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實現閱讀理解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深入交流溝通。一方面,理想的教學內容選擇與課堂教學形式,能夠有效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課堂活動的重心始終在閱讀內容上,教學目標實現得到了保證;另一方面,對于教學方法手段的創新更符合時代要求,是現階段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其次,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呈現出了新的特點,這些小學生伴隨著電腦、手機、互聯網長大,對于信息的接收與處理更為迅速,而其從小接觸的視頻、音樂、動畫等多種形式,使得只有更為活潑生動的教學形式,才能激發其的學習興趣,綜合了多媒體、信息化以及實踐性的閱讀理解教學才能對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產生積極影響。
2.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對策探究
2.1 整合教材內容,提高教學資源質量。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材在內容上有了一定的創新性改變,更加突出了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理解教學的過程中,應對教材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發現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其對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綜合作用,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為學生創造出質量更高的閱讀理解學習材料。教師在教研備課中,應對教材中的文章內容進行在整合重組,對閱讀教學環節涉及的知識點進行提煉加工,結合具體的閱讀理解題目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能夠有目標有方向的參與語文閱讀理解學習,在課堂上的有所收獲,學有所成。
2.2 創新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效果。小學生語文閱讀理解教學的本質是結合具體文章材料進行的認知性學習,教學方法與課堂活動形式對課堂教學效果的影響不容小覷。依托于當前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展示更多生動形象的資料,結合閱讀內容播放視頻、動畫或者音樂,從視覺、聽覺等多個維度豐富閱讀教學的內涵,帶領學生進入閱讀材料的更深層次。同時,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教學中,教師可設置情景短劇、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形式,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帶入感,從文中人物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內容,而且這種實踐參與的教學形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于語言的理解與運用能力,更加符合當前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2.3 實施拓展閱讀,增加學生課外閱讀量。拓展閱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推薦書目自行閱讀的教學形式,能有效增加學生閱讀量,開闊學生眼界,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得到鍛煉。在閱讀理解課堂教學之外開展拓展閱讀,同樣能夠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在當前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學生接觸到的信息和讀物又多又雜,教師和家長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適度地為學生挑選符合他們興趣的讀物,在增長學生課外知識的同時,也要促進課堂閱讀學習的進步,使課外閱讀和課堂閱讀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2.4 進行閱讀知識教育,傳授科學的閱讀理解方法。閱讀理解能力的根本是學生運用閱讀技巧獲取資料內有效信息的水平,因此教師應注重閱讀理解方法的傳授。教師應從小學語文教材出發,為學生詳細講解語文閱讀理解材料中的語句表達、表現手法、行文結構等方面的內容,通過示范演練幫助學生掌握閱讀基礎知識,和行之有效的閱讀與學習的方法。教師應讓學生按照恰當的閱讀步驟進行學習,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會通過前后文段的意思推測與揣摩文章的含義,深入地挖掘文章包含的深層次思想,進而幫助學生答疑,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5 興趣激活法。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筆者在閱讀教學中,經常采用興趣激活法。所謂興趣激活法,是指在閱讀教學中注意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發揮他們的主動性。提高學生閱讀的自覺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去閱讀的方法。興趣是閱讀的動力。在閱讀教學中就應該針對學生喜愛 自我展示的特性。教師選取放聲朗誦伴樂朗誦和多媒體課件展示分角色朗誦等形式,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
3.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可以在小學閱讀理解教學過程中,通過多種方法與手段,可以把學生帶進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相關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訓練,全面地提高小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 姜亞利.加強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J].快樂閱讀,2013,18:46.
[2] 梁定.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J].語文學刊,2013,23:138-139.
篇7
閱讀是積極主動的思考、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閱讀能力是和一種語言綜合能力,是閱讀理解和閱讀速度之和。閱讀理解率是衡量閱讀能力的最有決定意義的因素,閱讀速度是衡量閱讀能力的重要標志。影響閱讀能力的因素很多,歸結起來大致可分為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語言因素是指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即詞匯和基礎語法知識等,非語言因素是指閱讀心理與習慣、社會文體化背景知識、閱讀技巧等。
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已進入了WTO,要直接、迅速、準確地獲取有關信息,必須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要側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從近年的中考看,閱讀理解題的分值也很高,占總分的30%-40%,可見,在中學階段的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呢?
1 指導學生記憶單詞方法,擴大閱讀量
詞匯量對閱讀能力的影響很大。一般來說,詞匯與閱讀速度效率成正比。因此,要提高閱讀能力,首先必須擴大詞匯量,這可以通過以下兩種主要途徑來實現。
1.1 指導學生科學記憶詞匯的方法。中學生最感到困難的問題就是記不住單詞。其實,記憶單詞并不難,關鍵在于記憶的方法是否科學,是否符合記憶的心理過程。目前記憶單詞的方法有很有很多,分類記憶法,重讀元音分類記憶法、聯想記憶法、邏輯記憶法、構詞法記憶法、對比記憶法、情景記憶法、形象記憶法、循環記憶法、字母組合記憶法、游戲記憶法、卡片記憶法、圖表記憶法、周期循環記憶法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使用這些記憶方法,同時教師也要根據詞匯的特點或難易程度加以選擇。此外,還要為學生選擇最佳的記憶時刻,制定記憶計劃,在記憶過程中尋找借用機會,全方位記憶單詞。
1.2 擴大閱讀量。在學生掌握了一定量詞匯的基礎上,要擴大學生閱讀量。進行大量閱讀不但可以復習和鞏固所學詞匯、語法、而且還能夠擴大詞匯量,拓寬知識面,培養語感,積累新的詞匯,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掌握有關背景知識,極大的促進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要選擇詞匯量大,難易適度,題材廣泛,趣味性強,詞匯重現率高的同步閱讀訓練材料。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的與教材同步的《閱讀訓練》教材就比較適用。
2 培養學生閱讀技巧,促進對語篇的理解
閱讀技巧很多,這里主要談談常用的跳讀、略讀、和細讀三種技巧。
2.1 跳讀。
跳讀又稱瀏覽,是為獲取某些特定的信息而進行的閱讀,它要求跳過大量的與所找信息無關的詞、短語、句子或段落,從語言材料中迅速地捕捉到有關信息。
2.2 略讀。
略讀又叫掠讀或掃讀,是以一個人可以達到的最快速度來進行的一種閱讀,它要求快速瀏覽全文,領會主旨或抓住主要內容。首先,要快速閱讀文章的主要段落,抓住主題句,以找到文中“五W-H"為主要目的。即:了解When(時間)、where(地點)、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和HOW(結果怎樣)這樣,文章的大意基本理清。
2.3 細讀。
細讀屬于精讀的范疇,又稱深讀或研讀,它是為了準確地尋找所需要的細節,并理解細節,更進一步把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間的聯系弄明白。教師要指導學生會運用上下文推測,推斷難詞難句,促進對篇章結構更深層次的理解。
3 提高學生推測能力,拓展想象與思維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和考綱中規定,閱讀理解材料的生詞率不超過3%,并且考綱還要求學生具備分析判斷生詞詞義的能力,即猜詞的能力,這是閱讀能力的一種重要體現,推測詞語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幾種:
1、利用構詞法猜測詞義;2、通過對比猜測詞義;3、通過定義或解說猜測詞義;4、通過因果關系猜測詞義;5、通過上下文的語境及相互關聯猜測詞義;6、利用常識猜測詞義等。猜測詞義要指導學生根據語法知識先猜測詞性,然后根據上下文判斷是哪個類別的詞,最后根據句意、文意推測它的大致意思。培養學生的猜詞能力,不僅能提高閱讀效率,而且也能夠拓展學生的想像與思維,長期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提高推測能力,學生的感知、體驗、實踐、參與等能力都將得到加強。
4 強化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體化,提供閱讀理解背景
文化背景知識對閱讀理解很有幫助,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是語言形式所負荷的內容,語言與文化密切聯系,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不掌握一些詞語的聯想意義、社會意義及用語規則,就不能從深層去理解和掌握語言,不能真正讀懂英語文章,甚至會出現在無生詞的情況下仍不能理解其內涵,造成誤解。因此,必須加大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注入,尤其是它們的一些紀念日、風俗習慣、名城、名人、名建筑等,都必須讓學生有所了解,從而進一步增強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了解,為提高閱讀能力提供更加容易理解的良好背景。
篇8
[關鍵詞]英語閱讀理解 突破策略 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16)160033
如今,英語閱讀理解難度在不斷增大,在英語試卷中,閱讀理解占總分比例很大。英語成績在高考中占了1/5的比例,可謂五分天下有其一。高考試題題型多樣、考法靈活,每道題的分數又相對細小,除書面表達,閱讀理解每小題兩分,完形填空與語法填空每小題1.5分,改錯題僅為每小題1分。學生想要在英語考試中得高分很難,尤其一部分學生,平時學習認真基本功扎實,應該取得高分,然而考試時免不了馬失前蹄;與其相反,有的同學平時學得并不盡如人意,而考試中卻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績,這樣的事在英語考試中屢屢出現。很多人對此困惑不解,而后紛紛推測,最終的結論往往是,“某一好學生心理素質不好,考場發揮失常,而某一中等生一定是考試作弊了”。誠然,不能排除以上可能性,但不能一言以蔽之。
在對英語考試后出現如此反常的部分學生做了為期三年的跟蹤分析之后,我發現了一個決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閱讀理解得到突破是英語在高考中獲得高分的關鍵。“得閱讀者得天下”這句話廣為流傳,這就充分反映了英語高考中閱讀理解的得分基本上可以決定一個學生高考英語成績。大家都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然而,做事方法得當,就會事半功倍,否則收獲甚微。考試也不例外,尤其是英語閱讀理解,除了平時的努力,應對閱讀理解突破的策略非常重要。這些突破策略除了學生自己總結,更需要老師的正確指導。既然閱讀理解如此重要,解題速度和解題正確率就成為一個非常現實的話題了。閱讀理解并不是有些人所說的“憑感覺得分”,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策略。
一、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樹立學習信心
在平時考試中,大部分學生都覺得現在的閱讀理解讀懂內容很簡單,但要做對題、得高分很難。在屢次失敗后部分學生會對英語閱讀理解產生抵觸情緒,甚至會認為英語學與不學是一個樣的。為此,教師一定要鼓勵學生看到自己的長處,明白語言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要積極面對平時學習與考試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并解決,英語閱讀理解就一定會在高考中取得高分。
二、平時要有目的地夯實基礎,加強詞匯記憶
閱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詞匯的考查,在平時的學習中對自己不認識的單詞,要做到絕不放過,絕不蒙混過關,尤其是對歷年高考試卷多做分析,因為在這些試卷中出現的詞匯,有可能是高考中提分的關鍵,因此遇到不認識的詞匯,可及時與同學、老師交流或查詞典,使每一個單詞的記憶都能落到實處。
三、培養學生掌握各種技巧
培養學生利用各種技巧解決閱讀理解中所出現問題,從而使閱讀理解得以突破。據了解,大部分學生完成閱讀理解時,經常憑感覺來確定答案,更有甚者通過“挑兵挑將”來確定答案。為此在平時訓練中,應注重答題技巧。首先,讓學生廣泛閱讀英文材料,了解更多風土人情文化等拓寬知識面,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其次,指導學生形成先看問題,掌握文章基本大意的習慣;再次,指導學生分析篇章結構特點,抓住文章主旨,把握主題,以便答題準確度更高;最后,幫助學生養成答案帶入題目驗證習慣,以確保句子、段落之間和每個環節間的邏輯合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應該要求學生建立錯題檔案。將平時學習中出現的錯題糾正后反復查看,尤其是考前,提醒自己類似錯誤不能再犯,以此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遵循合理的做題步驟
首先要求通讀全文,力爭把握文章體裁和脈絡,做到能夠回答When(故事發生的時間)、Where(故事發生的地點)、Who(文章的主人公)和What(文章講述了什么事情)等問題。其次細讀題干,查尋轉換內容 必須要根據題目題干提煉出主要詞、詞組或者句型,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從文章中找出同類型詞語或句型,這一遍帶著目的讀文章必須是斟字酌句、非常仔細。再次掃讀語塊,搜索有效信息。剛才我們已經在文章中找到了與題干吻合的單詞、詞組或者句型,現力爭找到能夠說明問題,幫助選擇正確答案的信息。最后查讀題項,定位正確答案。在以上搜索到有效信息的基礎上,進入了最后的攻堅階段,即找出正確答案的階段。
五、做閱讀理解應避免幾點誤區
篇9
關鍵詞: 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存在問題 策略研究
一、當前英語閱讀訓練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
1.不良的閱讀習慣。
有些學生在閱讀時存在不少陋習,如視野狹窄;只理解單詞的個別意思,不注意慣用短語、詞組的意思;為弄清楚某個意思,反復地閱讀前面的內容等。這些不良習慣不僅影響速度,而且影響思維的連貫性,顧此失彼,對閱讀缺乏整體的理解。
2.畏難情緒。
每當面對總數達1200左右、歷時20分鐘的閱讀理解時,有不少學生表現出煩躁不安、無信心和缺乏毅力。
(二)教師在英語閱讀訓練中存在的問題。
1.過早或過量地讓學生做閱讀理解題。
研究表明,如果過早或過量地使學生盲目地做閱讀理解題,不但會延誤閱讀教學的時機,而且會使學生時常處于個別題目的困擾之中,使學生形成一種思維定勢,錯誤地認為閱讀的目的就是解答閱讀材料所附的問題。
2.訓練中有很大的隨機性和盲目性。
在實際操作中閱讀訓練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1)缺乏整體規劃,無系統性。(2)只注重訓練形式,忽視對閱讀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指導,問題都是叫幾個學生回答,找到正確答案。(3)訓練模式過于僵化,缺乏靈活性,都采用學生讀一遍,回答問題,教師講解課文的模式,學生很容易厭倦。(4)訓練和講解的中心側重于材料的題,而不是對材料進行篇章結構和思想內容的分析。(5)忽視學生的情感因素,致使學生對閱讀失去興趣等。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二、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
(一)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提高閱讀效率。
1.精心設計導語,引入課文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設計精心導語,引入課文情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和沒有任何其他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就某一話題展開討論。
(1)利用文章的標題及相應詞匯,設置信息溝導入。在教《新標準英語》初二上冊Module 8 Unit 2“Tour of London”時可以這樣提出問題:Do you know the tour of London?讓學生小組合作盡快找到答案,培養學生捕捉關鍵詞句和重點信息的技能。
(2)利用課文插圖、幻燈圖片導入。在學生閱讀之前,可充分利用插圖、幻燈圖片等就課文內容提出關鍵性問題,引導學生動腦思考,預測其中內容,從而自然地投入閱讀。然而語境導入并非課文內容介紹,而是通過討論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建立一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語境。
2.合理安排教學步驟,全方位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
(1)限時讓學生略讀(skimming),了解文章的大意,要求快速給出導讀中心問題的答案。
(2)在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精讀(intensive -reading),使學生不僅理解文字的表層含義,而且理解它的深層含義。如True or False,WH-Question,Multiple Choice或填空題等。
(3)抓住重點,歸納復述。我們可以以提問為線索進行追憶,把問題的答案組織起來復述,也可以以時間為線索或借助圖表及有效的簡筆畫把故事情節發展有序地列出來,幫助學生歸納復述。例如在教完“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這篇文章后,我用簡筆畫把整個故事情節畫出來并在圖下面給出關鍵詞,這樣學生復述時就會覺得既有趣又簡單。
3.啟發思考,積極開展創造性思維活動。
對文章的理解有三個層次:字面理解層、解析性理解層和應用理解層。通過略讀和精讀,學生對前兩個層次已基本掌握,但還需對第三層進一步提高。此時我們可將提問擴展到相關知識與現實聯系,啟發學生思考,對文章進行更深層的理解。
(二)擴大課外閱讀量,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除了對教材中的課文進行閱讀外,我們還應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擴大學生的閱讀量,為學生提供較多而題材廣泛的閱讀材料,這樣既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又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但需注意幾點:
1.精選材料,材料應符合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難度與課文相當,內容盡可能與課文相聯系。
這樣學生讀得輕松愉快,在快樂中獲得知識,增強了他們閱讀的信心。如我為學生訂閱了《英語小讀者》和《英語漫畫》等多種報刊雜志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讓他們通過課外的閱讀活動來培養和提高閱讀能力。
2.要有相應的措施加以督促。
這畢竟是課外的任務,而且初中生的自制力和自覺性還沒有完全成熟,沒有強有力的措施是很難保證課外閱讀持續地開展的。例如,我經常布置他們做閱讀摘記并且每月進行評比,另外每周一選擇部分學生進行課前復述上周所閱讀的文章。當然有時也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這樣就更加激起了他們閱讀的興趣。
(三)進行閱讀方法和技巧的指導。
1.讓學生依據文章的理解題展開閱讀。
每篇材料都有相應的閱讀理解題,一般學生都是先閱讀短文,再看問題,回頭看短文,然后選擇答案。而我常指導他們先看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閱讀,最后選擇答案,這樣便大大提高了閱讀速度和準確率。尤其是看廣告類和圖表類的文章。
2.在閱讀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生詞,指導學生此時千萬不可驚慌,或看到一個生詞就去查字典,這樣不但會影響閱讀速度,而且會容易失去興趣。
3.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利于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
很多學生喜歡閱讀時讀出聲來或用筆、手指一個個字點著讀,有些則咬文嚼字,邊讀邊查,一詞一句地分析。我指導他們要學會從整個句子、段落來理解文章,盡力減少停頓次數,擴大視力范圍,提高閱讀速度,改掉這些不良的閱讀習慣。
總之,閱讀理解涉及語言基礎知識和綜合能力的運用,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需要教師的教育和引導,更離不開他們自身的努力。了解英語閱讀的目的,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科學的閱讀技巧,并將它們運用到大量的閱讀訓練中,對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有較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英語閱讀;心理過程;閱讀障礙;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3-0282-02
引言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中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讀、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進行交流。”從中可以看出,大學英語閱讀課是英語教學中第一層次的要求,閱讀教學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大學英語教學的成敗以及能否實現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
從學習者本身來說,閱讀是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在英語學習中占據著重要作用,是英語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長期以來,在中國的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是閱讀課上的訓練活動以語言知識為主。閱讀的目的似乎僅僅是借助所讀課文的語言材料來學習語音、語法、詞匯,結果是老師重點講授語言點、句法結構。這樣也導致了大學英語學習者認為閱讀就是熟記單詞、語言點,弄清每句話的句法結構,想當然地認為,閱讀是聽、說、讀、寫、譯中最容易掌握的技能;閱讀理解的失敗無非是源于詞匯量的不足和語法知識的欠缺。閱讀理解訓練過程就是詞匯積累的過程,語法升華的途徑,只需運用規則將獲得的單詞信息加以組合,自然就能正確理解文章信息。教學者和學習者對于閱讀這門課程的錯誤理解導致了很多學生陷入文章每詞每句都理解卻得不出正確解題答案的尷尬境地。本文通過對閱讀理解過程中心理活動,影響閱讀理解的因素和常見問題的分析,希望對閱讀理解指導者有所借鑒,對英語學習者有所幫助。
一、閱讀理解過程中的心理活動
1982年,心理學家Nuttal提出,閱讀是“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互動過程),并將外語閱讀描寫為“ac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對語篇的積極詢問),使人們意識到閱讀應該是讀者與作者進行積極交流的雙向活動,是一個理性化的互動過程。人們認為閱讀理解過程包括信息處理的兩種基本模式,即自下而上閱讀模式(bottom - up approaches)和自上而下閱讀模式(top - down approaches)。自下而上閱讀模式注意語言本身的結構,認為閱讀過程是一個解碼過程(decoding written symbols),即由詞及句,由句及段,再到篇章進行理解。而“自上而下”的閱讀方法是一種讓學生主動地“猜測―證實”的閱讀過程,是一種心理語言的揣摩過程(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是一種(作者與讀者)“相互交流的過程”(張維友,1995)。
大學英語閱讀理解教學首先涉及的是語言文字的識別。識別的能力與語言文字的熟悉程度及語音意識密切相關,因為閱讀時很多情況都需要利用語音這一中介進行編碼解讀。從這個角度上說,語言的流利性應放在語言學習的首要位置,走聽說優先的路子沒錯。流利性可加強語言的熟悉程度,降低語言的認知閾限,增強對語言的解讀功能。閱讀是一種交際,它涉及作者編碼和讀者解碼的心理活動,是讀者運用自己的語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根據任務和作者(通過設立的具體語境)進行心靈交流的互動過程。在這一解讀的機制中,編碼人――作者所傳遞的信息和解碼人――讀者所獲得的信息之間往往有距離。這個距離的出現可能與交際媒介――文字材料有關,也可能與文化、社會、環境或心理等有關。由于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習俗、人文特征等存在著差異,因而反映這些差異的語言的表達方式就不可避免地產生差異。因此,人與人之間“共同之處”并不會絕對吻合,只能是無限接近。正如Christine Nuttall的圖表所示:
Presup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讀者儲存的圖式越多,其所作假設與作者對讀者所作假設就具有越多的重合,讀者與作者間也就越能形成“溝通”。大學英語閱讀理解的技能總是會界定為跨文化、跨語言、跨編碼系統的異域交際,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價值取向、隱含在文字材料里的思維定式等也就會產生差異。了解閱讀理解技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復雜心理維度,有助于深刻地理解閱讀理解的實質。同時通過觀察、訪談、分析閱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使用策略的情況,以便能提供有效、恰當的大學英語閱讀策略。高效的大學英語閱讀能力是需要培養和訓練的。
二、英語閱讀障礙
首先是詞匯量,大學英語閱讀課本中的文章幾乎全部選用英文的是英語原文,有些生詞量超過5%;有些課文列出的生詞雖小于5%,但由于有些學生對已學詞匯沒有透徹掌握,對他們來說,生詞量就更大了。還有就是有的學生不了解詞匯之間的關系,不認識詞根和詞綴。因此,在閱讀過程中經常意識不到某兩個詞之間的關聯來進行推敲。弄不清詞匯間的關系便造成理解困難。大腦不會對生詞做出反應(呂長琺,2004)。
其次就是閱讀習慣問題,中國學生習慣了讀漢字,識別漢字的單字或詞語更加容易。很多學生往往是一眼只看一兩個單詞,視覺跨幅就較窄,不能把握整個短語或語句。還有的學生閱讀英文時經常回視,即退回去重讀剛見過的詞匯或短語,這樣就影響了閱讀效率。另外,很多學生傾向于先在腦子里將英文翻譯為中文來進行理解,這樣既浪費時間又失去了閱讀的連貫性。還有的學生閱讀方式單一,不懂得對癥下藥。
除去上面的因素外,影響英文閱讀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文化和社會因素。Christine Nuttall認為,“讀者與作者須具有共同之處,方能形成兩者之間的溝通。”Christine Nuttall所謂的“共同之處”首先指讀者須了解英語社會的語言習慣和風土人情,才能正確理解閱讀材料。大學英語閱讀課本中的文章最初并不是針對中國讀者,其根本出發點都是基于英語社會的價值觀,這給閱讀理解帶來障礙。
三、對應的教學策略
上述普遍存在于大學英語閱讀理解中的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影響了四六級的通過率,更影響了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為了使學生在閱讀訓練中快速有效地掌握閱讀技能,提高閱讀能力和運用閱讀獲取的信息進行交流的能力,大學英語教師可以采取以下幾點對策。
1.增加學生詞匯量。采取多種措施增加學生詞匯量,使學生在詞記憶法,了解一些詞匯學知識,提高詞匯的使用能力。要做到這些,除多花時間記憶外,還可借助詞綴,合成法,詞義轉換法和同義詞與反義詞的關系等方法背誦單詞和猜測詞義,逐步擴大詞匯量。
2.掌握語篇信息的理解技巧。無論閱讀材料是長是短,都有特定的出發點,也就是其中心思想,要教會學生快速抓住中心的能力。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充分利用報刊、雜志和網絡等途徑豐富閱讀材料,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有效地發揮,突破學習的樊籬,構成新型的學習生態環境。
3.提高閱讀速度。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更進一步提高閱讀速度。(2)培養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靈活地綜合運用閱讀技巧進行閱讀,以達到快速、準確的閱讀效果。教師可在閱讀課程的初期,將必要的閱讀技巧介紹給學生。同時培養學生養成計時閱讀的習慣,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必須計算時間。
培養微觀閱讀技巧的同時,培養宏觀閱讀技巧。筆者認為,抓住文章的主旨大意,找出文章中所列舉的細節事實,分析文章情節順序,理解作者的論據觀點以及歸納總結、邏輯推理等都是閱讀理解文章的重要技巧。但同時,也應該培養學生了解文章結構這一宏觀閱讀技巧。
4.創新教學方法。當前許多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更多教授學生采用從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即其教學順序是“詞―句―篇”。導致的結果是:學生能看懂單詞或句子,卻不一定理解文章大意。筆者認為應從下面兩方面入手:(1)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教師不再充當一個“說文解字”的角色,而應該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從語篇到語句,從梗概大意到微末細節,利用語言形式去構建全文的語義圖像,再利用這個語義圖像去理解段落、句子、詞組單詞的語言形式,從而把語言圖式、內容圖式和形式圖式完整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教會學生整體的閱讀方法。(2)將任務型教學法運用到英語閱讀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既強調在運用中學習,也強調為了運用而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完成各種任務或活動為目標,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依據閱讀材料設計課前任務、課中任務和課后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中主動閱讀材料,而且課前和課后任務是在課外完成。這樣不但加大了閱讀量,豐富了閱讀材料,擴大了閱讀面,而且激發了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
結論
英語閱讀是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英語運用的一個難點,這就需要指導教師在指導學生時方法得當,花較少的精力獲取較大的進步。這樣指導教師就需要研究了解閱讀心理,多觀察,多記錄,了解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總結出適合學生學習的閱讀策略。比如,預測可以幫助學生發展邏輯思維并鍛煉智力猜想,它是發展閱讀理解的根本途徑。預測有助于檢驗對文章的理解和加快閱讀速度。大學英語課堂時間有限,如果學生僅僅利用閱讀課堂時間來練習閱讀,這樣時間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指導教師在有針對性指導,讓學生有所提高,對英語閱讀有所信心時,運用任務型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也能夠準備材料,練習閱讀,從而提高整個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Christine Nuttall,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2]Knight,S.Padron,Y.and Waxman,H.C.The Cognitive Reading Strategies of ESL Students [J].TESOL Quarterly,1985,(1).
[3]辜向東.走出大學英語閱讀技能認識上的誤區[J].外語界,2003,(4).
- 上一篇:紡織行業現狀及發展趨勢
- 下一篇:細胞生物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