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范文
時間:2023-12-13 17:52: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閱讀教學;聾校;學生參與;聾啞學生 中圖分類號:G76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118-01聾校高年級語文課中閱讀部分教學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內容,也是目前聾校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提升空間較大,很值得我們從事聾教育語文專業的同行們去思考、去探究、去推進。幾點拙見,與大家分享。
1.以讀增趣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更是學習成功的秘訣。[1]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對文章聲情并茂的朗讀來引導學生,使學生走進課文的意境中,去探索好奇的答案獲取發現情感的源頭,真正實現理解和分享。而我們的教育對象還有別于普通學校的孩子,在他們的世界里,有更多的先是疑惑和對課文內容的迷茫,這就需要我們去創造更多的朗讀意境,把學生引入到了一個更加快樂、多彩的故事中,使學生感受到學語文的樂趣,所以,在教授閱讀中,范讀、分角色朗讀、多媒體閱讀、自由覽讀等多種形式要融會貫通,相互銜接,必不可少。例如,教學《尊嚴》一文就可以用在這種方法,不僅能使語言障礙的學生增加對閱讀的渴求 ,更增加了對語文課的興趣,一舉兩得。
2.以讀代解
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然而我們有的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2]于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于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少,對文章的認識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也不強烈。此時的學生還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因此,教師一定要把"讀"的時間還原給學生。尤其是語言障礙的孩子,多給他們讀的時間和了解他們是如何去讀其實是月的中的必做的功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文章,讓聾啞學生通過眼前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教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的指導者而非"解說者"。如我在教《北京的春節》一文時,開始我并不急于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而是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讀通課文并想想":春節的時候,我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課文中一連用了幾個比喻句,對于聾生而言,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比如"元宵上市,春節的又一個到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上燈中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句話中省略了一個主語"北京","北京的正月十五",學生是很難經老師講解而明白,于是我再一次讓學生認真地讀課文,想一想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是否可以通過自由的閱讀時間,給了他們理解課文的機會,學生對課文的質疑非常深刻,認識更加到位。當然對課文的理解也深刻,不用教師解答,自己就把疑難就解決了,相信我們的聾啞學生,他們的執著和倔強會會你意想不到的驚喜。
3.以讀促思
通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由于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材。[3]學生對書籍思考越多,他內心中由于書籍而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學習起來就越容易,因此,教師首先要明確,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首要部分。只有多讀,帶著好奇走進文章中,心裝著問題去覽讀課文,才能使閱讀提升質量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品詞琢句體會情感。我曾聽過一位教師在教《變色龍》一文時,他讓學生齊讀了一遍,就緊接著問":通過讀課文,向我們展示了主人公是個什么樣的人?"此時,同學們一臉的茫然,沒有一個學生舉手發言。于是老師急了,便點了班里成績最好的學生站起來回答,結果仍無言以對。可以看出該教師沒有考慮到學生,閱讀思考的重要性,沒有給學生留出閱讀思考的空間,當然教學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地、最大限度地讓學生自主閱讀、思考,促使學生在閱讀中融入自己的知識、情感和理解,才會閃現出思想的火花。
4.以讀悟情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說:"沒有情感這個因素,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4】聾校高年級語文教材本身就蘊涵著豐富的情感教育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留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采用不同的閱讀風格,或高亢或沉緩,或激越或悲憤,結合聾啞孩子獨特思維模式和理解主體特點,身臨其境的情感體驗、恰到好處的理解、充沛濃郁的氛圍,籠罩心頭的情感,展示和延伸文章的意韻,將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通過自己的閱讀,用不同種理解重新釋放出來,從而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樂,一起表情達意,實現真正的意境領悟,在閱讀中感受別一樣的快樂體驗,讓他們的真情實感融進文意中,進而激發起孩子們創作的沖動,這種"以讀悟情"的閱讀技法,不失一種獨特的教學手段。
總之,閱讀讓語文充滿活力,閱讀讓語文充滿智慧,閱讀讓語文激情四射,閱讀更讓高年級聾啞孩子有創作沖動,而閱讀更是聾校高年級語文教學的生命。閱讀欣賞過程就是語文知識被點燃的過程,也是學習者對文章內涵真正領悟和賞析的過程,因此,聾校高年級語文閱讀課應把"讀"落到實處,才能奏響教學藝術的美妙樂章,用"讀"撥動學生心靈的情弦,擴大信息傳輸量,使學生知識得以豐富,道德情感得以陶冶,成為全面發展的健全之人,這也正是我們聾校從事閱讀課教學工作者永不停留的思考和探究。參考文獻:
[1]中國學術期刊網《小學語文閱讀策略的研究》
[2]蔣彩霞《新學術論壇》2009年6月第6期《如何教學生會"讀" 》
篇2
關鍵詞:小學中年級 閱讀教學 閱讀興趣
語文教學的大部分時間用于閱讀教學,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處于重要的地位。下面就語文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中年級閱讀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中年級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后關鍵時期,如果學生在高年級,即五年級以前還沒有形成任何特別的閱讀興趣,還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以后就很難改變學生的這種情況(指的是對閱讀沒有興趣;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這一時期的閱讀習慣的培養尤其重要。
一、搞好低、中年級閱讀教學的銜接
三年級上冊是進入中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對于課程標準提出的中年級學習目標,要把握一定的度,即不要以課程標準提出的中年級學習目標來學習。三年級具體的學習目標主要是從知識能力、方法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方面提出的,可以參看教師教學用書。
需要說明的是:三年級提出的學習目標,有的是在低年級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如,低年級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而三年級的要求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低年級提出“結合上下文,了解詞句的意思”,三年級在此基礎上提出“初步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句的意思。”
再如,課程標準規定,低年級開始學習默讀;中年級初步學會默讀;高年級養成默讀的習慣,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這些規定體現了小學語文教學關于默讀的訓練過程。作為中年級的起始階段,有些目標是從本冊開始起步的。如,閱讀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開始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教學中,要注意不同目標的起始、達到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異。
二、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三、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五、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結語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參與的原動力,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外閱讀,教師必須創造某種條件或利用他們已有的其它行為動機和需要的遷移,使閱讀成為他們生活中所必需的東西。例如,利用晨會課,借用講故事或內容簡介的形式,向同學們介紹一本好書。在給孩子們講故事講到最緊張的時候,突然剎車。學生總催促教師講下去,這時可把書借給他們看,學生一拿到書就會如饑似渴地去讀,教師可趁勢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其它作品。這樣一來,課外閱讀也就成為同學們的一件樂事,一種享受。教師要善于喚起和利用學生讀書興趣,促使他們興味盎然地去閱讀、體會,積累語言信息,使語言倉庫里有豐厚的積蓄,需用時,才能游刃有余,寫起文章來,才能妙筆生花。
參考文獻:
篇3
從崔巒老師給三位優秀教師的評課中,我更加明確了一堂好課的標準。那就是:
1、看教學目標的制定。首先是語文課的教學目標,并且是小學語文課的教學目標。要體現年段教學目標。
2、看教學內容。是不是僅僅把課文當成了教學內容,要憑借課文這個例子找好三個點來培養孩子聽說讀寫的能力。
3、看教與學的過程。看學生課堂上是否生動活潑的學,包括恰當有效的合作學習;老師的作用就是導學,看指導是否真正落實到學生的學上。
4、看教學效率。是否做到省時高效。
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做到了以上幾點,那么就具備了一堂好課的條件。
二、指明了閱讀教學的方向
1、新課程標準與實驗稿的區別。
崔巒老師在報告中首先談到的是課程標準的修訂,修訂后的課程標準跟原來的實驗稿有哪些區別。從課程理念的調整、教學目標的升和降、教學建議更加明確具體三方面進行了闡述,指明了閱讀教學中要做到:“省時高效,整合簡約”。
2、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在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出現偏向人文性的傾向。
2)教學目標階段性不明,都在分析內容上用力,目標越位和不到位現象嚴重。存在低年級向中年級靠、中年級向高年級靠、高年級向初中靠的現象,部分教師把語文課上成文學賞析課。對教學內容進行繁瑣分析,沒有深刻把握年段目標。
3)字詞教學普遍有所忽視,應做到該識的識、該寫的寫、該積累的積累、該解釋的解釋。
4)閱讀教學找不準起點,抓不住重點,浪費在過于細摳深挖課文內容上,往往低估學生的學習能力。
5)口號提的太多。小學語文要主要把握語言文字的教學,提倡百花齊放。
6)兒童閱讀還沒提到日程上來。
結合自己平時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于我們的閱讀教學工作中,應真正的引起我們語文教師的思考。
3、閱讀教學該怎樣進行
1)繼續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總的概括為低年級學段目標是:字識得鞏固、寫得端正;能正確朗讀;在背誦中積累詞句;敢于說、樂于寫。中年級學段目標是:有初步識字能力、把字寫好;加強朗讀學習;繼續加強詞句訓練,加強段的訓練,向篇過渡;多讀書、重積累;自由表達、有內容、有真情;在口語交際中要聽得懂、說得通。高年級學段目標是有較強識字學詞能力,吧字寫美觀;會朗讀、默讀、略讀、瀏覽;在詞句段練習基礎上加強篇的訓練;會寫記事作文、想象作文、應用文;在討論中有較強的表達和應對能力。
2)把握好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小學課本不是全部的教學內容,學生閱讀數量要增加,且要經典;借助課文這個例子進行語文訓練。要從課文提供的語文材料出發找準三個點。既語言訓練點、能力培養點、方法習得點。
3)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母語的興趣。
4)小學語文目標要明確恰當。
5)牢記語文學習本質是學習語言文字。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過分地依賴課內閱讀,把培養閱讀能力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分析課本閱讀上,由于量小,則不能產生質變,即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更重要地是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知識,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篇4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閱讀;審美性教學
一、自主學習,合理引導
每個人的審美觀是不同的,所以教師所提倡的審美理念也并不能代表學生整體的審美觀。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應用審美性教學策略的關鍵是培養學生主動閱讀、主動理解、積極探索的能力,通過學生熟讀文章,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語言中蘊含的審美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擔任引導的角色,通過設置合理的問題,使學生明確閱讀的方向,并對問題展開討論,根據自己的審美觀,將討論結果轉變為文化積累。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閱讀課程“感受自然”主題課程學習中,實施審美性教學策略的方法是讓學生通讀《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等課文,對文章獲得初步的理解,教師再提出幾個讓學生思考的問題,如“在這幾篇文章中,哪些句子或者段落能夠幫助我們感受自然?”“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是什么?”通過設置此類問題,讓學生自行理解與探討,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二、情境構建,加深理解
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實施審美性教學時,應該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根據文章語境快速進入豐富的想象與聯想中。比如,在學習《燕子》這一文章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首先預習課程,在上課之前創設問題情境:“每年春天,我們都能看到燕子,就你個人的理解,你們認為燕子像什么?燕子又象征什么?”教師通過設置此類問題情境,讓學生結合生活去思考與解答問題,將傳統的內容理解深化為知識的拓展與延伸理解。
三、重點釋義,多讀善思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這句話可以完整地概括小學高年級的有效教學方法,因為小學生高年級這一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雖然較中年級有所提升,但是仍不足以只看一遍就理解全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學生只有多次通讀文章,通過對一個個問題的理解與掌握,才能不斷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充分挖掘文章的價值。所以,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審美性教學的實施也要循序漸進,由學生主動探索,不斷形成自我感受。基本模式可以概括為:初讀文章,感知文章的基本內容精讀文章,找出文章的重點內容品讀文章,對文章內容進行延伸,拓寬視野。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能力特征,使學生由閱讀轉變為理解,由理解轉變為探索,讀出感情。比如,在學習《白楊樹》這篇課文時,學生讀第一遍時可能只是對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及文章的整體結構有所了解,而到第二第三遍時,學生逐漸總結出白楊樹“堅強”的品質,對重點描述白楊樹堅強品質的內容進行歸類。讀第四遍后,學生會逐漸從白楊樹的精神品質領悟到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也一樣,要挺直腰桿,像白楊樹一樣堅強,以適應社會需要。
在實際教學中,運用該模式操作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積極引導,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與發散能力。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
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提升,多媒體教學設備也被廣泛應用到教學中,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來輔助課程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使文本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級語文《圓明園的毀滅》中,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來展示圓明園毀滅前的場景,讓學生體會圓明園當年的壯觀,通過與毀滅后的對比,讓學生不僅對美景被破壞感到憤怒,而且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使教學效果得以提升。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實施審美性教學策略時應充分結合課程內容,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與理解文章,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并深化情感,促使學生逐步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于江敏.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赤子,2015(4).
篇5
筆者根據多年的閱讀教學經驗,認為必須把好閱讀教學三個環節,譜好閱讀教學三部曲,注重方法,才能講究實效。
一、閱讀前,多元導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英語課程標準把“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放在了首位。世界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興趣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閱讀前,教師可以通過開展題目討論、讀前預測、設置懸念、文化知識滲透、欣賞歌謠歌曲和頭腦風暴等多元化導入的方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頭腦風暴導入
頭腦風暴的主要作用是盡可能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回憶已學過的知識,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之后,教師讓學生梳理所收集的信息,找出涉及課文主要內容的關鍵信息,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筆者在教學 5A Unit 7 After school語篇前設問: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school? 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讓學生紛紛說出自己放學后所做的事。老師板書: play basketball、go to the library、do homework、watch TV…教師接著設問:What does Gao Shan do after school? How about Wang Bing? 讓學生觀看動畫,找出答案。還有筆者在上六年級holidays語篇時課前播放一系列節日的照片,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用英語大聲說出這些節日。這樣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過渡到語篇學習做了充足的準備。
2.歌謠歌曲導入
中年級的閱讀課堂教學,老師可以運用歌謠、歌曲導入的形式來進行適當的讀前鋪墊,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幫助學生解決語言理解上的障礙,為其下一步語篇教學作好充分準備。以筆者學校老師的一節公開閱讀教學《shopping》為例:(a)歌曲導入,激發興趣。師生齊唱上一個單元的歌曲“Hot cross buns”,并做相應的動作。以歡快的歌聲、活潑的動作,迅速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從而快速調動學生的情緒,拉近師生的距離。(b)由歌詞引出新句型,順理成章。唱完歌曲后,教師隨即引出新句型“How much are the hot cross buns?”學生答“one a penny, two a penny.”老師隨即出示“a snack bar”的圖片,并在課前就標好食品的價格,教師提問新句型“How much is it ?”引出答句“…yuan.”同桌用“snack bar ”中食品價格進行問答操練。在此環節中由歌詞引出新句型,比較順理成章。當然,在閱讀教學前,老師對新詞匯和句型的處理要把握好度,應以學生能感知、理解為主,如果過度操練會占用語篇學習的時間。
3.讀前預測導入
在高年級的英語閱讀課上則可以使用讀前預測的方法導入。如教學6B More exercise 這篇課文,讓學生看了課題,用 who, why, what 等一些疑問詞來提問題,接著老師結合學生的問題給出三個問題1.Who wants to do more exercise? 2. Why does he want to do more exercise? 3. What exercise does he want to do? 這樣的導入方式直接進入語篇,簡單明了。再比如教學6B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這篇課文,學生就會主動進行題目預測,提出三個問題:1.Who are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2.When are they 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3.What plans are they talking about?
二、閱讀中,創設語境,培育學生閱讀習慣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環境是學生可以在其中進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閱讀的場所。閱讀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語篇,然后在分段教學時,注重段與段之間的連貫性,真正做到詞不離段、段不離篇、篇段結合,讓學生深層理解語篇,使學生能“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1.語境設置法
教師通過情景創設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已經成為共識,而且那些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自然的語境的創設,更利于激活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如三年級新教材第二單元A部分語篇中有talk, run, eat, sleep, drink, shout 這些詞匯,一位老師創設了學生都喜歡的童話語境, 龜兔賽跑。一天,兔子和烏龜要進行賽跑,他們談論(talk)比賽中的規則,開始比賽了,兔子一路領先,跑(run)得飛快, 來到一棵大樹下,就開始睡(sleep)覺了,并做了一個美夢,夢見自己在吃(eat)冰激凌,喝(drink)果汁。而烏龜慢慢地堅持不懈往前跑,很快走到了兔子的前面。當兔子醒來,奮力去追烏龜時,森林里的動物大聲喊(shout),烏龜加油,烏龜得了第一,兔子羞愧極了。學生在這樣的閱讀語境中學習,興趣高漲,學習的效率不言而喻。
2.情景鋪墊法
中年級的閱讀教學,學生語言水平較低,詞匯的積累、知識的貯備相對高年級學生來說較少,在閱讀中可以讓學生根據老師給出的一些任務,鋪設的一些情景,進行任務型閱讀。如筆者聽過四年級閱讀教學《In class》,她的具體做法是:(a)視聽結合,問題引導,引發整體感知。學習小貼士:聽一聽,回答問題!Is Mike late for class?學習小貼士:看一看,完成下列判斷,用”T”、”F”表示。(b)語篇推進,深化理解,加強策略指導。學習小貼士:看圖,將小紙條粘貼到圖中,組成通順的對話。學習小貼士:聽錄音模仿語音語調跟讀。讓學生和錄音同步讀,培養學生模仿錄音和用純正的語音語調和語速朗讀習慣,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接著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旨在讓學生理解每個人物的語言,為拓展表演做好鋪墊。
三、閱讀后,設計環節,幫助學生內化運用
“閱讀后活動”相當于一堂課的內化階段和拓展階段,是閱讀教學逐漸升級的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前兩個階段獲得的語言材料開展口頭表達或者筆頭練習等一些后續活動。如考慮到中年級學生的英語知識儲備較少,可能通過角色表演、模仿創編對話等形式引導學生內化和運用新知識;而高年級學生可以考慮如討論、復述或總結等口頭筆頭練習,以進一步拓展課文,提高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篇6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下,學生很少會提前預習學習的內容,而老師要求學生進行課后預習也只是說“同學們,記得課后預習一下我們下節課要學的文章。”學生只是麻木地點點頭,長期下去,學生對老師的預習作業只是“左耳進右耳出”,使得預習效果并沒有得到真正發揮。因此,老師務必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積極提高學生預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更加主動地學習語文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舉個例子,老師在教《你好!新年》這篇文章之前,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新年到來時,你們會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能不能與大家分享一下呢?”對于這種熟悉而又有趣的問題,學生便踴躍搶答,這時老師便可以順勢跟學生說“大家知道《你好!新年》這首詩歌中詩人是怎么描述新年到來的嗎?”學生興致勃勃地等待老師講解,老師便可以讓學生課后進行預習。在預習之前,老師要幫助學生明確預習的任務,讓學生明白提前預習文章是為了找出不懂的生詞,弄懂不明白的字詞含義,并且初步掌握文章的思路,對于不懂的地方要進行標注等。通過提前預習閱讀文章的方式,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文章,明白哪些部分是自己不懂的,哪些又是自己已經掌握的,從而提高語文老師閱讀教學的效率。
二、強化詞句的訓練
實際上詞句的訓練貫穿于學生各個年級的閱讀學習,因此,老師務必要重視學生的詞句訓練,不斷提高學生運用詞句的能力和水平,使得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將學到的詞句運用起來,做到“學以致用”。具體來說,首先,老師要加強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鞏固,讓學生能夠熟練地區分形近字、同音字等,并且讓學生多進行反義詞、同義詞、疊詞等的訓練,在實踐中提升對字詞的理解;其次,老師還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字詞理解方法,也就是說老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進行上下文的理解,而不是將詞句生硬地分開,或者是借助多媒體技術將一些較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字詞進行直觀、形象的展示,使得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字詞含義;第三,老師還要重視學生對字詞的積累。事實上學生很難靈活地運用字詞,對字詞的理解不夠深入的主要原因就是平時沒有對字詞進行積累。例如,老師在教學《高山流水》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將描寫高山流水的優美詞句摘抄下來,并且作為書簽,這樣一來學生便可以在平時的學習中不斷積累詞句,從而提高語文閱讀的水平。
三、加強段落的訓練
1.抓住文章要點,突出訓練重點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下,老師已經形成一種固定的段落學習模式,也就是首先對文章進行分段落,然后分析段落之間的聯系,最后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這種模式下,學生思維變得死板,很難得到發散,而且對不同文章都采取同樣的閱讀學習模式可能會“誤導”學生,對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產生阻礙。因此,老師務必要根據文章的特點,對文章要點進行分析,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得整個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變得更加活躍、有趣。
2.重視朗讀,讀寫結合
篇7
一、如何確立研究專題
確立研究專題,是搞好專題研究的重要前提。在確立研究專題時,要注意考慮如下幾點:
(一)要選擇目前教學中大家既感興趣、又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作為研究專題。
大家只有對所確立的研究專題感興趣,才會有研究的熱情,才容易營造出一種研究、爭議的氣氛。例如:在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迅速發展的形勢下,再去孤立地研究字怎么識、詞怎么解、某一種類型的課文怎么教,教師研究的積極性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教師感興趣的問題會很多,也會各式各樣。因此,只有選擇大家共同關注、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作為研究專題,這樣的專題研究,意義、價值才重大。例如: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學結構封閉、壓抑,教師“統”得嚴、“牽”得緊,未能還“自主”給學生,如何切實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現象是比較普遍存在的,這有悖于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在確立研究專題時,就可以抓住這種現象,著力研究如何優化教學過程,真正解放學生的腦和眼、手和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個性潛能,培養學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及效率的首要問題。
(二)要抓住目前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又是根本性的問題作為研究專題。
抓住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研究專題,這樣的專題研究才有針對性,才能更直接、迅速地推動和促進教學,改進現存的教學弊端;抓住教學中存在的根本問題作為研究專題,這樣的專題研究才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怎樣備課”,這是教學工作中永恒的研究課題。無論何時,只有備好課,才能把課上好、上活,才能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否則,教學效果便無從談起。但是,備課只是教師在某種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支配下的一種具體行為。因此,在研究“怎樣備課”時,要研究備課的內容,完善備課的框架、格式,但要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習素質教育理論,學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上,放在轉變教學觀念、研究“教”如何更好地為“學”服務的策略上,放在如何更好地體現“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即啟發誘導而不強迫牽拉;鼓勵自學而不勉強推動;開啟思維,指點門徑,而不注入灌輸、簡單直接地告訴學生結論,代其通達)的教學精神上。因為,這是提高備保質量的根本性的問題。
(三)確立的研究專題既要有比較廣闊的開展研究的空間,又要難度適當。
如果專題的空間領域太小,沒有多少內容可供探討,就會使專題研究走進零打碎敲的“窄胡同”,這會直接影響專題研究的效果和價值。例如:《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研究的題目。因為,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這既是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主動學習的重要手段,又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方法。但是如果將它作為全校或全鄉(鎮)教研組集體的研究專題,就顯得小一些。為什么呢?“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這只是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思考問題,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的一方面舉措。因此,如果將原題換成《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或《如何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學生思維,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研究的范圍就拓展多了。因為前者可以在“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優化教學過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入競爭、獎勵機制”這個比較廣闊的領域中去探討。后者可以在“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抓住課文有關內容或他人發言的內容,獨立思考,發表獨到見解,想別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啟發學生抓住課文中的發散點,展開合理、充分的想象”這個比較廣闊的空間中去研究。
如果專題涉及的領域過寬,難度過大,就容易使研究活動無從下手,或出現東一下、西一下,盲目活動的現象,這又會直接影響專題研究的深度和質量。為求難度適當,專題要訂得具體些,也就是要適當限定專題所要研究的領域,明確研究的內容,使專題有一定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例如:《加強閱讀指導,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個研究專題很有意義,因為“習慣”就是“能力”,只是它研究的空間稍微大一些,因為“閱讀”又分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因此,原題若改為《加強課內閱讀指導,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或《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那么既縮小了研究領域,降低了難度,又具體了。
專題涉及的研究領域范圍既不能太小、太窄,又不能太大、太寬。那么,開展專題研究,到底確立多大的研究專題才合適呢?這要依據教研組主要成員的研究實力和開展專題研究的規模而定。
(四)確立的研究專題既要有新意、反映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又要禁得住教育形勢發展和實踐的檢驗。
研究專題有新意,反映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這樣的專題研究才能與教學改革的進程同步,才能使參與研究的教師及時接納新的教學思想和信息,及時轉變過時的、不科學的教學觀念,進而使教學的質量、學生的素質躍上新的臺階。當然,研究專題如果具有預見性、超前性,使專題研究走在教學改革大潮的前面更好。例如:在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的形勢下,還在研究“考什么,就教什么”;在大語文觀日趨深入人心的形勢下,研究的著力點還只盯在課本上、課堂上;在強調聽、說、讀、寫并重,全面發展、提高的形勢下,研究內容還僅局限于讀、寫,惟讀、寫重要;在倡導少講多讀、引導自讀自悟、培養自學能力的形勢下,還在研究怎樣講深講透、怎樣進行那些機械重復的訓練……凡此種種,都是不合時宜的。
這里,必須注意的是:要看準了再研究,即確立的研究專題及所要開展的專題研究要禁得住教育形勢發展和實踐的檢驗,永遠不過時、不落后。例如:前幾年我們著力研究在“快樂教學”,眼下“減負”的問題又擺在了我們的面前。實施“快樂教學”是非常正確的,其根本的宗旨就是讓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快樂地學習與發展。因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學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這是具有重大時代意義的。只有減輕了學習負擔,才能促進學生德、智、體得到全面發展,才能使學生有時間、有精力去做想做、樂干的事情,進而發展特長,培養個性。但是,無論如何,對于任何一個學生來說,“學習”總是一種苦差事、一種負擔,總會有一定的壓力。因此,在研究如何實施“快樂教學”或怎樣“減負”的過程中,必須把實施“快樂教學”、“減負”工程與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崇尚認真刻苦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有成就的人,無不是從小胸懷遠大抱負,通過孜孜不倦的“苦學”而成的。也只有胸懷遠大的理想,才會自覺刻苦地學習,才會視“苦學”、“負擔”為“樂事”。如果拋開這一點,片面地研究“快樂教學”和“減負”問題,教學就容易出偏差。
(五)確立的研究專題既要突出學科特點、年級段重點,又要注意和以往的研究專題相聯系。
研究專題突出學科特點、年級段重點,這樣的專題研究才具有實效性,大家才會覺得研究有用處。研究專題注意和以往的研究內容相聯系,這樣既能夠使研究的內容不斷深入,研究的范圍不斷擴展,又容易像“滾雪球”那樣摸索出整套、成系列的研究經驗。例如:1997至199年,我們在小學高年級段開展了《構建大語文教育模式,實施讀寫雙向、立體結合教學》課題研究。這個研究方向是正確的,是和新調整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關于閱讀教學改革的精神相吻合的。在具體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真切感受到“課堂閱讀教學”是這項課題實驗框架的樞紐──只有提高了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效率,才有可能節省出教學時間用于組織開展課外自主閱讀、寫讀書筆記的活動,才有可能實現“得法于課內,以課內帶課外”的良好愿望,“在讀中學寫、以讀帶寫”的目的才會真正得以實現。為此,繼《構建大語文教育模式,實施讀寫雙向、立體結合教學》課題實驗之后,于1999年9月,我們又確立了《深化改革,實施優化教學,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的質量及效率》這一研究專題,準備在高年級段用兩年時間從以下幾方面(簡稱三個“優化”、五個“加強”)著力進行研究:
1.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構建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閱讀教學模式。
2.優化課堂教學過程,重視理解、感悟語言文字的過程,重視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
3.優化教學指導方法,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1)加強讀的指導,加大讀的力度,充分發揮讀的多功能作用。
(2)加強質疑能力的培養,把理解語言與發展思維緊密結合起來。
(3)加強創新意識、創造精神的培養,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發散點,展開充分、合理的想象,想別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
(4)加強學生動手方面的訓練,把標劃、批注、繪畫、書面回答問題、擴寫、補寫等融入到課堂閱讀教學之中。
篇8
一、巧妙整合,讓段落“厚”起來
人教版《語文》教材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圍繞主題以整合的方式組織教材。因此,教師應該從宏觀的角度對一組主題、體裁、題材以及語言表達上能尋找到連結點的教學資源進行統整,甚至加以創新式的開發后再實施教學,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一組寫動物的課文,其中有兩篇都是寫白鵝的。盡管兩位作者的國籍不同,但不約而同地都選擇通過描寫白鵝的步態來表現其“高傲”的特點。筆者發現《白鵝》中“凈角”一詞,學生比較陌生,由“凈角出場”去想象白鵝形象更是困難。而《白公鵝》一文中“它走起路慢條斯理,仔細掂量著每一步。落步之前,它總要先把腳掌往上抬抬,再合上掌蹼,就像收起張開的扇面一樣,然后擺一會兒這個姿勢,再不慌不忙地把腳掌放到地上”正是對“凈角”白鵝步態入木三分的描寫。因此,可以把這段話整合到《白鵝》的教學中,完美解決“凈角出場”這一教學難點。教師還可播放京劇“凈角出場”的錄像,并順勢追問:“同一個意思,為什么這位俄國作家寫得那么細致生動,而豐子愷先生只用了四個字?”由此學生悟出并為祖國的國粹而自豪。在隨后的對比朗讀中,學生融情入趣、繪聲繪色。本單元的教學目標——體會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也就順利達成。
相同內容的整合可以讓段落教學變得豐富、厚實。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可供整合教學的內容極多,可以是同一單元,也可以是以前學過的,甚至可以是課外的。如在教學新課時,根據教學需要,可以將以前學過的課文“請”進教學中,讓學生回憶所學過課文相關的優美語段。這樣,使“溫故而知新”的理念深入每一個學生的心田。
二、取舍有度,讓段落“亮”起來
重視段落教學,并不意味著逢課必進行自然段的劃分、逢段必進行句子間關系的分析,而要根據課文的特點,突出語文訓練的重點。如有的課文自然段的段式結構明顯(總分段、過渡段、并列段、因果段等典型段式),可引導學生重點分析段內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有的只需抓文章的寫作方法,還有的只要抓住全文的重點段落即可。教師既要強化段落訓練的意識,又不能面面俱到。唯有如此取舍有度,讓段落“亮”起來,段落教學才是個性鮮明、清爽利落的。如教學《生命 生命》一文,可以依據教學內容特點以及中年級段的教學目標要求,采用以教引路、導引學法的方法。教學第一個事例“飛蛾求生”時,引導學生圈畫詞語,抓重點語句談感受,讀懂什么是生命。再回憶是怎樣學習第一個事例的,并在回顧、討論、整理得出學法后,讓學生自主學習“瓜苗破土、心臟跳動”事例。這樣,課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就成了習得學法的“操練場”。學生不僅體會到生命的頑強,還收獲了并列段式的學法,在反復“練兵”中達成了學習能力的正遷移。
三、整體感悟,讓段落“實”起來
選入小學《語文》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鑒賞、甄別過的。可以說,每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閱讀、寫作的典范,其中有不少語言更是精妙絕倫。靜心品讀,感悟作者如何憑借微妙的形式表情達意,無疑是—件讓人賞心悅目的快事。然而,倘若將這些語言從段落中剝離出來單獨欣賞,便無法領略其精妙所在。因為語言一旦離開了具體的語境,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因此,教師要有全局觀念,順著作者的情感主線,引領學生踏上“尋寶”之旅,盡情享受語言煥發的無窮魅力。如《花的勇氣》一文中“沒有花的綠地是寂寞的”這句話,用擬人的手法表達了作者的無奈、遺憾。可以讓學生先閱讀整個片段,感受其情感的總基調,然后逐句品悟。這樣,學生站在全局的角度“俯瞰”,明白了這段話是圍繞著“四月的維也納真令我失望”來寫的,深切體會到“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在字里行間滲透的除了失望還是失望。而作者對情感失落的大力渲染,正是為了給下文見到花兒開放時的情緒激昂做鋪墊。聯系整個段落來感悟、品味,無聲的文字就變成了有聲的語言,再現了文章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從而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氣。
篇9
【關鍵詞】小班化;閱讀;閱讀教學;高段
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級英語教學的目的更大程度上只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一般只要求學生能看圖識字,讀懂簡單的小故事。中年級英語的閱讀慢慢有了閱讀技巧的滲透,要求學生能運用一定的方法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高年級英語閱讀很大程度上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測試,需要學生運用閱讀技巧解決閱讀當中的障礙。我們的《英語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我們的學生在小學畢業時要達到二級目標:能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因此在現有的小班教育的環境下我們要在正確的教育理念下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目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閱讀材料過份依賴教材,內容單一。
2.閱讀材料難度不符小學生水平。
3.忽視閱讀技能技巧訓練。
4.閱讀重點在詞句操練上,忽視語篇的整體理解。
5.注重閱讀練習與結果的反饋,忽視閱讀過程的指導。
6.只注重對課文意思的理解,不注重文化背景的滲透。
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存在如上多的問題,其中有許多是可以用先進的小班化的教學理念,在小班化的教學環境中,改變教學及學習策略來進行調整的。所謂的“小班化”教學是以一定教學價值論為載體的教學活動形式,它是創造性思維與教學個性的落實與延伸。“小班化”教學強調讓每個學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強調因材施教和發展學生的個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小學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小班的教學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完成任務、合作的環境中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
二、歸納幾點閱讀教學的方法
1.注重任務型教學,使用分步進行語言項目訓練。教師將課文中的重點詞匯(達到“四會”要求)功能句等語言項目分步進行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和交際性操練。
①借助圖片、實物、教具等進行單詞認讀。通過形式多樣的機械操練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
②將新的語言功能句呈現給學生,依據小班的特點分層設計小任務予以訓練。這一環節要注意的是:句型的呈現要借助情景的創設而進行;要將活潑有趣的形式與有效的語言實踐有機結合;任務的設計要有較強的目標性、序列性和整體性。如圍繞Asking the way這個主題中的句型“Excuse me,where is the…?How can I get to the…?”以及應答句,教師可設置如下場景:利用課桌和標牌在教室前方模擬設置街道和十字路口,讓學生在其中走走說說,以增強對下列短語和句子的感知:go straight for five minutes,turn right/left at the cinema,it’s on your right…在學生熟練掌握的基礎上設計以下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A.聽對話錄音,在所給的交通線路圖片上標出某一特定地點的位置;B.根據提供的地點圖片,回答問題;C.看城市交通圖,聽錄音,猜猜“他在哪里”;D.根據畫面情景,用所學的句型編對話。以上任務從聽、做、說、猜、編等維度精心設計,由易漸難,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有機整體。這樣的任務型教學更適合在小班的教學環境下進行,只有這樣才能提供更大的時空環境,讓每一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學習。
2.用朗讀促理解,充分關注學生的朗讀。語文教學中非常強調朗讀,英語同語文也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大量地讀必然能給孩子帶來語感的提升。
3.以語篇為單位綜合訓練,強化綜合語言能力。與中低段學生的興趣培養、滲透閱讀技巧的閱讀教學目標不同,小學高段要求學生能夠自主閱讀,解決障礙,發揮主體作用,因此高段的閱讀教學更應注重強化綜合語言能力。
篇10
關鍵詞:片段;連貫;具體;謀篇布局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043-0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習作目標中有如下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而事實上,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剛從低年級升上來,一下子就接觸到了作文。由于受學生認知水平、知識經驗、語言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從低年級段的寫話要求,一下子過渡到作文,顯然作文教學就成了小學階段語文學習的一個難點。
處于三年級年齡階段的孩子,一方面他們愛說、想說,喜愛表達,可卻由于方法不當,思路不清,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心中的感悟;另一方面,當他們面對作文,每次總是苦思冥想,覺得沒有東西可寫。為此,筆者將中年級學生作文起步教學視為課堂教學的重點,進行了研究與嘗試,設計一些好的訓練內容,實施優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不怕作文,樂于作文。以下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1.夯實基礎,練寫片段
寫好片段是寫好成篇作文的基礎,因此,教三年級學生寫好片段是作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片段是由幾個相互關聯的句子組成的,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從整體著眼,選取"句子"為切入點,進行分項訓練,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1把句子寫連貫。組成一段話的句子間是相互關聯的,但學生開始作文時,往往東拉西扯,天上一句,地下一句,不知所云。筆者從一開始就注意糾正這種情況。讓學生一開始作文就要有所用心,思維受到一定的控制,所寫的句子之間要連貫,有聯系。根據心理學中"先入為主"的原理,筆者采用以下方法,讓"句子之間的聯系"意識在初學寫作的兒童心中"先入為主"。
(1)理解句子之間的聯系。理解"聯系",不是向學生講解名詞術語,而是根據兒童形象思維的優勢,讓學生從具體句子中獲得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
(2)寫出句子之間的聯系。任何技能技巧的形成僅僅停留于對知識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作文尤其如此。學生懂得了句子間應有聯系后,緊接著就要進行具體的訓練。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句子之間各種各樣的聯系。筆者選取那些學生熟悉的材料,讓學生進行大量的口頭訓練。接著進行書面寫話練習。
1.2把句子寫具體。"具體"二字是整個小學階段對學生作文的重點要求,為達成這一目標,在三年級指導片段作文時就要著手解決"具體"的問題。句子寫具體了,作文才能寫具體。
(1)練習擴寫句子。剛步入中年級的學生,其課外閱讀量還不多,語言表達也比較簡單,通常能將一句話說清楚,但不能對其進行具體描述。鑒于此,筆者就經常將寫句子練習溶于閱讀教學中,關注課文中的一些語句,捕捉寫點,供學生練習。
(2)學習仿寫句子。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兒童受知識、經驗、情感等因素的局限,又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所以,模仿是他們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兒童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之一。課文中許多好的句子,是學生進行模仿的好材料。
2.循序u進,謀篇布局
2.1組"段"成"篇"。 在學生掌握了寫段的方法后,筆者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從"局部到整體"進行篇的訓練。
2.2想象續編。愛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有許多的課文結尾意猶未盡,留給了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真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或情感發展的方向發揮想象,對文本進行延伸。學生的靈性就會在這樣的想象小練筆里飛揚起來。
2.3讀寫遷移。葉圣陶語:"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課程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教師應活用課文,使教學完成從課內到課外,從已知到未知的延伸,形成開放的態勢,力求學得更廣博、更創新些。三年級作文起步階段,仿照課文學寫作文,就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降低寫作難度。
以上所述只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實踐與嘗試,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我們都清楚,三年級作文僅僅只是起步。在今后的作文教學中,我們仍需努力激發孩子的寫作興趣,要找出好的訓練內容,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嚴格訓練。
參考文獻:
[1]《語文新課程標準》
[2]《小學生作文輔導》2010年第12期 《中年級作文起步教學談》 徐麗
- 上一篇:高層建筑與多層建筑的區別
- 下一篇:工地施工安全應急預案